芙蓉楼送辛渐 教案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芙蓉楼送辛渐》。
(2)理解诗文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了解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2)领悟友谊、离别的主题,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文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体会。
3. 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中重点词语的解释和运用。
2. 诗文意境的感悟和情感的传达。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文的朗读录音、相关图片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芙蓉楼送辛渐》的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文的意境。
(2)学生自由朗读诗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 学习诗文(1)教师带领学生逐句翻译诗文,解释重点词语。
(2)学生合作探讨,深入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了解背景(1)教师介绍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学生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体会诗文的思想内涵。
4. 感悟意境(1)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感悟诗文的意境。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体会诗文的美好情感。
5. 朗读背诵(1)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学生练习朗读,逐渐达到背诵的要求。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理解和背诵。
7. 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芙蓉楼送辛渐》。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友谊和离别的短文。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将《芙蓉楼送辛渐》与其他送别诗进行比较,如《别董大》。
(2)学生分析不同诗人的送别情感和表现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2. 创意表达(1)教师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送别诗,表达友谊和离别的情感。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优秀6篇)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优秀6篇)芙蓉楼送辛渐教案篇一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整首诗的意境和其中包含的情感。
(3)欣赏并感受送别诗的不同风格2、过程与方法学习运用联想的方法体会古诗意境的方法3、情感态与价值观度体会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激发学生从小立志做品质高洁的人。
二、教学重点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三、教学难点从“楚山”孤峙,“一片冰心在玉壶“中体会到诗人表现出来的坚强品质。
四、课前交流今天看到这么多的同学与我一同学习,感到非常高兴。
你们班一共有多少同学?……差不多是我们班的2倍了,真好,我喜欢大班上课热烈的气氛。
哦,忘了自我介绍,我姓郑,郑成功的郑。
名玉琴,玉是美玉的玉,琴是古琴的琴。
你能介绍一下自己吗?真好,我宣布,从现在开始,我又结识了()位新朋友。
你们愿意与我交朋友吗?好,那就请朋友们与我一同进入这“古韵流香“的课堂吧。
五、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看到“古韵“二字,你能联想到哪些词语?说得没错,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在人类文明史上流香溢彩,举世闻名。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感受一下古诗的迷人魅力。
(二)读诗题(出示2:课题)我们一起来来读诗题:芙蓉楼送辛渐师:读诗先读题,你从诗题中了解到哪些信息?或者,引发了哪些疑问呢?预设:1、地点2、送别诗3、送辛渐师板书课题疑:1芙蓉楼在哪里2辛渐和王昌龄是什么关系?辛渐要去哪里?(注释)点击相关链接,提供给学生学习资料那王昌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读诗人(三)读诗人(出示3:诗人)教师导语:那么王昌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诗人先请同学们把自己预习所得交流一下吧学生交流关于王昌龄的资料师:同学出示资料用一句话说说从这段文字中了解到关于王昌龄的哪些信息1,一生坎坷2很重感情3广交朋友4才华横溢(四)品读诗文,入境入情。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第1篇】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一、初读诗文,初步感知⒈自读,读准确,读流利。
⒉借助注释想想诗句的大体意思。
⒊多种形式朗读。
二、自主交流,理解诗意⒈自主理解字义:寒雨:寒冷的雨。
连江:满江。
吴:三国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
平明:清晨。
客:指辛渐。
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的山为楚山。
孤:独自,孤单一人。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在玉之中。
比喻人清廉正直。
冰心:比喻心的纯洁。
⒉交流诗句之意:昨夜,秋雨绵绵洒满吴地江天。
清晨送走友人只留下孤独的楚山。
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向你问起我,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中的冰一样纯洁。
三、品读诗文,赏析感悟⒈品读前两句诗⑴请大家默读前两行,看看都写到了哪几种景物?(雨:什么时候下起了什么样的雨?江:江面上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山:在作者眼里楚山什么样的?诗中还暗含着两个人物)⑵“连”“入”两个动词写“寒雨”表现一种怎样的气氛?(“连”“入”两个动词写“寒雨”的绵绵不断和无声无息,渲染出离别时的暗淡气氛。
)“楚山孤”表达作者怎样是情感?(表达诗人离开朋友时的强烈的凄冷孤寂感。
)⑶前两行有一对表示时间的词语:“夜和平明”,王昌龄一共写了两首,这首是天亮时在芙蓉楼送别辛渐时所作,另外一首描绘的是是前一天夜里两人在芙蓉楼里饮酒话别时的情景。
(出示第一首诗)师:窗外秋雨绵绵,芙蓉楼内二人相对而坐,饮酒道别,这此情此景,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凄凉,忧愁)。
这种情感凝聚在诗中的哪个字中?(孤)带着这种感觉,再读前两行。
师:王昌龄才华横溢,官至县蔚,后来因事被贬滴岭南,在北返长安时在江宁县任职,在江宁数年,又遭人诋毁,再次被贬为龙标县蔚,龙标镇非常偏僻,曾有许多的官员被贬于此地。
他一生生壮志未酬,与好友分别,心中怎能不孤单,苦闷呢?⒉品读后两句诗⑴读一读这两句诗,说说你的感受。
《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4)情感表达与体会:通过学习诗人的离别情感,引导学生感受古诗中所蕴含的深厚友谊。
2.教学难点
(1)古诗韵律与节奏: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理解并掌握古诗的平仄、押韵等韵律特点是难点。教师需通过举例、示范等方法,帮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古诗的基本手法和情感表达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平仄、押韵等,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离别情感相关的古诗案例。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对古诗情感的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创作实践。学生模仿《芙蓉楼送辛渐》的写作手法,创作一首表达离别情感的现代诗。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实践。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古诗的基本手法、情感表达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离别情感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提升思维品质:通过解读诗句、创作实践等环节,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4.增进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运用诗歌语言表达个人情感,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5.培养合作精神: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促进团队合作,提升人际沟通能力。
6.塑造良好品格:通过学习诗人的高尚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优选7篇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优选7篇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又到了老师开始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
要知道教案课件写的越是充分,老师的教学质量相对也会提高,好的教案课件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呢?这篇文章是我从网络上认真搜寻到的“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不得作为商业盈利目的!芙蓉楼送辛渐教案(篇1)1、了解本诗基本内容及其寓意;2、感悟并品味诗人热烈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3、背诵这首诗。
1、诗的寓意2、诗的风格1、布置预习: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粗通本诗,并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初步感悟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风格。
2、教学方法:诵读,感悟,讨论。
3、教学时间:2教时4、拟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第1课时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设想:1、由温习李白诗歌《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诗导入。
2、由背诵李白诗歌竞赛导入。
二、诵读全诗,整体感知1、释题:“蜀道难”,古乐府旧题。
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初年,从诗的内容来看,很可能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
2、范读全诗(或师范读,或指名范读)要求:读出感情,读出思想,读出气势。
3、自渎并讨论全诗基本内容提问一:全诗三节,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讨论,交流)明确:第一节,道蜀道来历,状蜀道高峻——感叹蜀道的高峻难行。
第二节,写景物凄清,状山水险恶——感叹蜀道的艰险可畏。
第三节,摩剑阁之险要,想杀人之惨景——叹战祸之烈,有申戒之意。
三、研读全诗,重点感悟1、提问二:奠定全诗抒情基调的诗句是什么?(讨论)明确:“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这是一个感叹句,也是贯穿全诗的主旨句。
它奠定了全诗的抒情基调,含有丰富的咏叹意味。
它在诗中先后出现三次: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
诗人的思想、情感尽在“三叹”之中。
2、提问三:作者写《蜀道难》,有无深刻的寓意?(讨论,交流)明确:关于本诗寓意,历来解释纷纭,莫衷一是。
一说:剑南节度使严武加害房琯、杜甫,这首诗系为担心房、杜安危而作。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1. 了解诗人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掌握《芙蓉楼送辛渐》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3. 了解唐诗的基本格律和韵律。
1.2 能力目标1. 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芙蓉楼送辛渐》。
2. 能够分析和评价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风格。
3. 能够运用诗歌的表现手法进行创作。
1.3 情感目标1. 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 培养对诗人情感的共鸣和理解。
3. 培养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的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歌背景介绍1. 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芙蓉楼送辛渐》的创作背景和动机。
2.2 诗歌内容解析1. 逐句解析《芙蓉楼送辛渐》的诗意。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3 诗歌艺术特色分析1. 分析《芙蓉楼送辛渐》的韵律和格律。
2. 探讨诗歌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1. 引入王昌龄和《芙蓉楼送辛渐》的背景介绍。
2.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3.2 朗读和背诵1. 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芙蓉楼送辛渐》。
2. 鼓励学生背诵诗歌,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3.3 解析和分析1. 分组讨论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各组汇报并展开讨论。
3.4 创作练习1. 指导学生运用诗歌的表现手法进行创作。
2.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作品并进行评价。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知识掌握1. 测试学生对《芙蓉楼送辛渐》的诗意和艺术特色的理解。
2. 评估学生对唐诗基本格律和韵律的掌握。
4.2 能力运用1. 评估学生对《芙蓉楼送辛渐》的朗读和背诵能力。
2. 评价学生对诗歌主题思想和艺术风格的分析能力。
4.3 情感态度1. 观察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程度。
2. 评估学生对诗人情感的共鸣和理解。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文本资源1. 王昌龄的生平介绍。
2. 《芙蓉楼送辛渐》的全文。
5.2 多媒体资源1. 与《芙蓉楼送辛渐》相关的音频或视频资料。
2. 有关唐诗的图片或插图。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6篇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6篇《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 认识生字,书读背诵古诗。
2了解诗句的大体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熟读背诵古诗,了解古诗的大体内容。
一、激趣导入。
1、我们在过去三年里,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积累了不少古诗词,在不断的积累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每一首诗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感或深刻的道理。
大家还记得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请同学背诵,说说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今天我们再学习一个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体会一下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板书课题,请同学朗读。
二、创设情境,了解古诗。
1、简介作者及书写古诗的时代背景。
2、教师范读古诗。
3、自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同位互读,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5、用卡片检查生字认读:吴孤洛壶6、检查指导朗读读古诗,边读边想:诗句中哪一句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
三.指导自学过渡:这些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让我们一起来深入的了解诗句。
1.请同学们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
板书:读(划停顿,熟读)解字词(借助注释、查工具书) 解诗句(串词串句)解全诗(串句连诗)朗读(体会感情,有语气朗读)2.小组学习。
3.学习汇报。
(按学法汇报)“寒雨连江夜入吴,”一场冷雨连着一江秋水的寒意在夜间悄悄地来到吴地。
“平明送客楚山孤”,清晨送别友人,只留下楚山的孤影,我的心也像楚山那样孤寂。
“洛阳亲友如相问,”到了洛阳,如果有亲友问起我的景况,就请转告他们。
“一片冰心在玉壶。
”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像玉壶里的冰一样晶莹透亮,没有受到功名利禄等世情的玷污。
四.深入学习,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渡: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诗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感情,我们还需要了解诗的作者及背景,这是我们这节课增加的学法之一。
1. 介绍作者王昌龄及背景。
2. 了解作者、背景,与诗歌相结合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说课(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说课(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说课第1篇】教学技能:《芙蓉楼送辛渐》优秀教学设计1、会认5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方法: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情感态度: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搜集王昌龄的诗歌,或者关于送别的诗歌。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 同学们,你记得哪些诗人?关于王昌龄的诗歌你记得多少?能背一下吗?2 朋友之间的离别让人难忘,你又知道那些关于送别的`诗歌?3 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由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写的关于送别的诗歌。
板题——读题二、学习古诗:1 自由读诗,看看谁是第一个有快又通顺的读完本诗的人。
2 指名读,纠正不正确发音。
3 再读,要求:连贯。
4 赛读,(分小组进行)。
5 你把诗歌读的这么好,可你知道里面的意思吗?(1)学生说自己认为的诗意,教师进行辅导,鼓励学生大胆的说,不要害怕说错。
(2)学生看图,听教师描述诗的意境。
(3)播放配乐FLASH,师范读(出示朗读记号),学生边听边体会意境。
(4)生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师巡视指导。
6 朋友之间的离别让人难忘,来吧,让我们走进作者,体会他的情感,体会那份伤感。
(1)生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师巡视指导。
(2)指名想象画面读诗,师生共评(3)播放配乐FLASH,指名配乐读。
7 要是能背下来哪就好了,你能吗?(1)试背——互背(2)指名背——齐背。
(3)学生个人诵读展示。
(配乐)(4)集体诵读(配乐)。
三、总结。
板书:(古诗全文)知识链接:王昌龄(?~约756),唐代诗人。
字少伯。
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
曾与孟浩然交游,“二人数年同笔砚”(孟浩然《送王昌龄之岭南》)。
开元二十二年,王昌龄又应博学宏词科登第,授□水(今河南巩县东北)县尉。
开元二十七年,因事被贬谪岭南,途经襄阳时,孟浩然有诗送他(《送王昌龄之岭南》)。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第【1】篇〗一、引入古诗,读懂诗题1.回顾所学,背诵古诗。
(1)导入:我们在四年级上册学过一首王昌龄的古诗,谁还记得?能背一背吗?(2)学生交流,回顾古诗《出塞》。
(3)指名学生背诵古诗《出塞》。
2.引入新课,理解题意。
(1)引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学诗人王昌龄的另一首诗《芙蓉楼送辛渐》。
(2)板书诗题,教师示范读,学生跟读。
出示词卡和芙蓉,学生认读“芙蓉”。
提示:“芙蓉”是花的名字,所以都是草字头。
结合注释,让学生了解芙蓉楼所在的地点。
(3)组织学生交流:读了诗题你知道了什么?重点理解“送”的意思。
提示:从题目中,我们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
送别的地点是芙蓉楼,送别的对象是辛渐,是王昌龄在芙蓉楼给朋友辛渐送行。
(4)教师再示范,提示注意停顿,学生练读:芙蓉楼/送/辛渐。
(5)激趣促学:那么,诗人是在什么时间给朋友送别?送别的时候,诗人都说了什么?答案就藏在诗句中,下面我们就来一起读一读这首诗吧。
【设计意图】从诗人角度入手,引导回顾和背诵,能够增进学生对诗人的亲近感,激发学生学习新诗的兴趣。
从诗题入手,帮助学生对诗的内容有基本的了解,培养学生根据题目获取信息的能力。
二、读懂内容,体会情感(一)学习“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1.教师带读,学生练读,把句子读正确。
提示:“平明”都是后鼻音,注意读准。
2.提问:这句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用三角号标出来。
预设:雨、江和山3.结合注释,启发思考:这些景物是什么样的呢?提示:“寒雨”说明雨是冷冰冰的,让人倍感寒意。
“连江”说明江面上也全是冷雨,秋雨连绵,一片苍茫。
“夜入吴”说明雨从昨天晚上就开始进入吴地了,下了整整一夜还没有停。
“楚山孤”说明山是孤零零地立在江岸边。
4.明确送别时间:结合注释,你知道诗人是在什么时候看到这番景象的呢?点拨:理解“平明”就是天刚亮的意思;联系生活经验,理解“送客”就是送别客人。
《芙蓉楼送辛渐》经典教案

《芙蓉楼送辛渐》经典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理解:•学生能够准确、流利地朗读《芙蓉楼送辛渐》并背诵全文。
•掌握诗歌中的生字词,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情感表达和艺术风格。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诗歌的内涵和意境。
•培养学生运用文学手法分析诗歌的能力。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的情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表达的真挚友情和离别之情,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通过学习《芙蓉楼送辛渐》,引导学生珍惜友情,懂得感恩和回报。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诗歌的艺术风格和文学手法。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意象,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
•运用文学手法分析诗歌,理解其深层含义。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准备《芙蓉楼送辛渐》的课文、教学课件和相关背景资料。
•收集与诗歌主题相关的图片、音频等教学资源,以便更好地呈现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设计课堂活动和讨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诗歌。
2.学生准备:•预习诗歌内容,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和作者生平。
•收集与诗歌主题相关的资料,为课堂讨论做准备。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创设情境:播放与离别相关的歌曲,如《相见时难别亦难》,营造离别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2.导入诗歌: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二)初读感知1.自主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初步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整体感知:引导学生概括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初步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三)深入探究1.意象分析: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比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例如,可以讨论“寒雨连江夜入吴”一句中寒雨和长江的象征意义,以及“平明送客楚山孤”一句中楚山的孤独和离别的悲伤。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的背景和意义。
2. 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的情感。
教学内容:1. 介绍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朗读《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猜测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 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 解析诗歌的背景和意象,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
第二章:诗文解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的情感。
2.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解析诗中的意象,如芙蓉楼、寒雨、苍山、白日等。
2. 分析诗中的情感,如离别之情、友情之情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如芙蓉楼、寒雨等,并解释其象征意义。
2. 分析诗中的情感,让学生理解诗人对离别和友情的表达。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第三章:诗歌手法分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2.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诗中的表现手法,如对比、寓情于景等。
2. 解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表现手法,如对比、寓情于景等,并解释其效果。
2. 解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解释其意义。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手法的理解和感受。
第四章:诗歌应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学会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2.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创作自己的诗歌。
2. 培养学生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运用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2.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并互相评价和交流。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教学目标:1. 让学生总结《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的主题和意义。
2. 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欣赏诗歌。
教学内容:1. 总结诗的主题和意义,强调诗歌对离别和友情的表达。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与反思第1篇】《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送别诗。
能正确默写名句。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3、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
播放古典音乐,教师配乐讲述,引入课题。
导语: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瑰丽的文化遗产,它就像一颗闪亮的明珠,散发出熠熠的光辉。
本学期我们一起轻叩诗歌的大门,感受了《诗经·采薇》中远征战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诗圣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的喜悦心情;宋代词人辛弃疾那忘怀于大自然中所得到的快乐……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步入古诗的殿堂,跟随着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来欣赏他写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二、知诗人。
(出示王昌龄像)师:这位就是诗人王昌龄,课前大家查阅过了他的相关资料,你们都了解到了些什么?(课件出示诗人简介)三、释题。
师:学习古诗,应从题目入手。
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芙蓉楼”是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
“送”是送别的意思。
“辛渐”是诗人的一位朋友。
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与朋友分别时,诗人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来读课题。
三、整体诵读,品评朗读。
过渡:辛渐既是王昌龄的同乡又是他的好友,辛渐即将回到家乡,王昌龄在芙蓉楼为他送行,这首诗描写的就是诗人在芙蓉楼送别好友的情景。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
1、初读古诗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诗,注意读正确,读流利。
(1)指导读得正确。
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其他同学注意听,听他有没有把每个字的读音都读准了。
(2)指导读出节奏美。
师:我们知道,古诗具有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大家试着读读看能不能读出节奏来。
指名读一读《芙蓉楼送辛渐》,其他同学注意听,他在读时是怎么停顿的,有没有读出节奏与韵律。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教案与反思第1篇】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一、初读诗文,初步感知⒈自读,读准确,读流利。
⒉借助注释想想诗句的大体意思。
⒊多种形式朗读。
二、自主交流,理解诗意⒈自主理解字义:寒雨:寒冷的雨。
连江:满江。
吴:三国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
平明:清晨。
客:指辛渐。
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的山为楚山。
孤:独自,孤单一人。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在玉之中。
比喻人清廉正直。
冰心:比喻心的纯洁。
⒉交流诗句之意:昨夜,秋雨绵绵洒满吴地江天。
清晨送走友人只留下孤独的楚山。
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向你问起我,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中的冰一样纯洁。
三、品读诗文,赏析感悟⒈品读前两句诗⑴请大家默读前两行,看看都写到了哪几种景物?(雨:什么时候下起了什么样的雨?江:江面上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山:在作者眼里楚山什么样的?诗中还暗含着两个人物)⑵“连”“入”两个动词写“寒雨”表现一种怎样的气氛?(“连”“入”两个动词写“寒雨”的绵绵不断和无声无息,渲染出离别时的暗淡气氛。
)“楚山孤”表达作者怎样是情感?(表达诗人离开朋友时的强烈的凄冷孤寂感。
)⑶前两行有一对表示时间的词语:“夜和平明”,王昌龄一共写了两首,这首是天亮时在芙蓉楼送别辛渐时所作,另外一首描绘的是是前一天夜里两人在芙蓉楼里饮酒话别时的情景。
(出示第一首诗)师:窗外秋雨绵绵,芙蓉楼内二人相对而坐,饮酒道别,这此情此景,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凄凉,忧愁)。
这种情感凝聚在诗中的哪个字中?(孤)带着这种感觉,再读前两行。
师:王昌龄才华横溢,官至县蔚,后来因事被贬滴岭南,在北返长安时在江宁县任职,在江宁数年,又遭人诋毁,再次被贬为龙标县蔚,龙标镇非常偏僻,曾有许多的官员被贬于此地。
他一生生壮志未酬,与好友分别,心中怎能不孤单,苦闷呢?⒉品读后两句诗⑴读一读这两句诗,说说你的感受。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说课稿(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说课稿(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说课稿第1篇】《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一、说教材《芙蓉楼送辛渐》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首送别诗。
前两句写景,用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后两句,诗人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的形象和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
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新课改对我们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我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1 、扫清阅读障碍,掌握本课生字,熟读并背诵《芙蓉楼送辛渐》。
2 、理解《芙蓉楼送辛渐》一诗的内容,体会诗人高尚的节操。
三、说重点难点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古诗的一些特点,我将本科的教学重点确定为:理解古诗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景象。
教学难点确定为:品读古诗,比较阅读,体会诗中人物的精神品质。
四、说教法学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创设情景法、联系生活法、讲授法、引导想像法、来突破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如:创设情景法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授法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感悟法和想象悟情法。
此外,我还借助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五、说教学流程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本节课的学习流程我设计为五个环节:(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好的导入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它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烘托良好的课堂气氛,此时,我先让学生背诵以前学过的古诗《赠汪伦》由此揭题,导入新课。
顺势进入第二环节。
(二)读通诗文新课标中一再强调:阅读教学是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孤独、苦闷的情绪。
感悟诗人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离别这种情感自古有之,与友人分别时或是表达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或是表白自己的心志,这种种的离情别绪都凝聚在这字字凝练的古诗中。
同学们,你们都明白哪些送别诗?2、这天我们在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板书课题,齐读。
3、学习古诗,应从题目入手,你从题目中明白了什么?总结:辛渐既是王昌龄的同乡又是他的好友,辛渐即将回到家乡,王昌龄在芙蓉楼为他送行,让我们一齐走进这首诗。
二、初读古诗1、自由读三遍,读准字音,句子读通顺。
2、指名读,齐读。
3、读诗不仅仅读准确,读通顺,还要读出节奏,把诗读好是有必须的技巧的,每行有几个字?这叫七言绝句,王昌龄最擅长写七绝诗,他被称为“七绝圣手”这首诗是他的七绝名作之一。
一般状况下,我们能够这样读:(出示划好节奏的古诗)泛读,自读,指名读,齐读。
三、理解感悟学习前两句1、理解后我们会读得更好。
请大家默读前两行,看看都写到了哪几种景物?(雨:什么时候下起了什么样的雨?江:江面上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山:在作者眼里楚山什么样的?诗中还暗含着两个人物)2、请大家结合注释,发挥你的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引导把诗意说完整)3、把你的想象带入诗中读前两句。
4、前两行有一对表示时间的词语:“夜和平明”,王昌龄一共写了两首,这首是天亮时在芙蓉楼送别辛渐时所作,另外一首描绘的是是前一天夜里两人在芙蓉楼里饮酒话别时的情景。
(出示第一首诗)指名读师:窗外秋雨绵绵,芙蓉楼内二人相对而坐,饮酒道别,这此情此景,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凄凉,忧愁)。
师:这种情感凝聚在诗中的哪个字中?(孤)带着这种感觉,再读前两行。
师:王昌龄才华横溢,官至县蔚,之后因事被贬滴岭南,在北返长安时在江宁县任职,在江宁数年,又遭人诋毁,再次被贬为龙标县蔚,尨标镇在十分偏僻,曾有许多的官员被贬于此地。
《芙蓉楼送辛渐》 教案教学设计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
能够分析并欣赏王昌龄的写作技巧和意境。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背景。
学会通过诗歌描绘画面,提高想象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了解古代送别文化的内涵,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诗歌的字词理解、句子翻译和意境分析。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2 教学难点古代诗歌的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的分析。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学材料《芙蓉楼送辛渐》全文。
王昌龄的生平介绍资料。
与送别文化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2 教学环境教室环境布置,创造舒适的学习氛围。
准备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图片或视频资料。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展示芙蓉楼的图片,引起学生对诗歌主题的兴趣。
简要介绍王昌龄的生平背景,为学生理解诗歌提供背景信息。
4.2 朗读与理解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分组讨论,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
4.3 分析与欣赏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欣赏诗歌的意境,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象。
4.4 应用与拓展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诗歌中的送别场景。
引导学生思考古代送别文化的意义,与现代送别方式进行对比。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角色扮演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5.2 作业与测验检查学生完成的诗歌背诵和分析作业。
通过测验或考试,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5.3 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诗歌朗读比赛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读比赛,鼓励他们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评价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表达能力。
6.2 诗歌创作练习引导学生以《芙蓉楼送辛渐》为灵感,创作自己的送别诗。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芙蓉楼送辛渐》。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了解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运用文本分析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采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了解王昌龄的其他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送别朋友的深情厚意,培养学生的友情观念。
(2)领略大自然的美好景色,提高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
(3)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追求高尚的人生境界。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与掌握。
3. 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歌意境和情感的深入理解。
2. 王昌龄其他作品的比较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提问:同学们听说过芙蓉楼吗?它有什么特点?2. 朗读诗歌:(1)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芙蓉楼送辛渐》。
(2)学生齐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 文本分析:(1)解释关键词语和句式。
(2)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4. 比较分析:(1)展示王昌龄的其他作品,如《出塞》、《从军行》等。
(2)让学生比较这些作品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诗歌的美好意境和友情观念。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芙蓉楼送辛渐》。
2. 深入了解王昌龄的其他作品,并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比较分析。
3. 写一篇关于友情观念的作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朗读、背诵的表现。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背诵情况、比较分析报告和作文。
七、教学反思:1. 教师需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考虑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学生的反馈,以及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芙蓉楼送辛渐
内乡县灌涨镇中心小学程红晓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诗意,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气节的决心。
教学重点:
感悟诗人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流传至今仍广为传颂的唐朝名诗《芙蓉楼送辛渐》。
2、板题。
强调:“芙蓉”的写法、意思。
3、齐读题目。
让我们带着学习古诗的饱满热情再读题目。
既然是送别,让我们再带着淡淡的忧伤齐读题目。
4、用一句话说说诗题的意思。
介绍诗人。
二品读重点,深入感悟
1、出示自学提示:
①自由读古诗,多读几遍,读准确,读流畅。
②结合文中注释,四人一小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句诗写了些什么。
③在不明白的地方打上问号。
2、回报交流。
(1)指名读诗。
随机学习“壶”字。
再齐读。
(2)从诗的前两行,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此时此刻你觉得哪一个词最能表达你的感受?
想一想:诗中的哪两个词语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
什么样的雨称为“寒雨”呢?“寒雨”怎么样呢?
“秋风秋雨秋煞人”,“寒雨”不仅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暗淡气氛。
谁“孤”呢?仅仅是“楚山孤”吗?还有谁是孤零零的?
让我们带着无限的离愁再来齐读这两句诗。
指名读。
(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最后两句诗写了些什么?
“冰心”从字面上看是什么意思,实际上诗人想说明什么?
“玉壶”又是什么样子呢?
诗人把自己的心比作玉壶里的冰一样清正廉洁。
在与好友分别的时刻,诗人为什么要这样比喻自己呢?
出示写作背景。
阴霾的天气,远离的朋友,再加上众口的毁谤,朝廷的贬谪,诗人没有退却,而是勇敢的面对一切。
所以,临别之时,王昌龄坚强地对辛渐说——
一切的一切,王昌龄没有失望,而是乐观地对辛渐说———
让我们像王昌龄一样,坚强而乐观地说————
(4)同学们已经会从前两句诗中读出孤独、凄凉,从后两句诗中读出乐观坚强。
你们会读诗了,你们会吟诗吗?
吟诗,就要入情入境的吟诵,抑扬顿挫慢慢的吟出诗的韵味。
试读。
指名读。
3、拓展延伸。
人生自古重离别。
你们还知道哪些送别诗?
4、小结:人生自古伤离别。
可是,今天的离别不正预示着明天的重逢吗?只要我们心中有彼此,只要我们学会珍惜,离别将不再是忧伤。
三学用结合,多元训练
1、解释:
平明——冰心——
2、《芙蓉楼送辛渐》是朝诗人写的一首诗。
诗人与友人分别的时间是,具体地点是,友人所去的地方是。
3、最后一句是运用了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的品格。
4、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板书设计: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坚强冰心
孤乐观玉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