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农业-经济地理学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经济发达地区城郊土地非农化的实证分析——以北京市大兴区为例

经济发达地区城郊土地非农化的实证分析——以北京市大兴区为例

者对 这 一 假 说 进 行 了实 证 检 验 ( 福 田 、 玉 梅 , 曲 吴
20 ) 。 04
然而 , 土地非农 化 的深层 次原 因包括 自然 、 经济
和社会 背景 等多方 面 , 当前研 究 普 遍 认 为 社会 经 济
因素是 土地 利用变 化 的主要驱 动力 , 包括 经济 发展 、 工业化 、 城市 化 、 口增 长 、 人 农业 发展 、 动力转 移 以 劳 及科技进 步等 ( 朱莉 芬 、 黄季 煜 ,07 甘 红 ,04 周 20 ; 20 ; 青 ,04 张文 忠 ,0 3 [ 引 不 同 土地 利 用 方 式 的 20 ; 20 ) - 。 2 比较经 济利益 差异 、 建筑业 和房 地产 等经济 活 动 , 以
第 二 产 业 劳 动 力增 加 导 致 耕 地 面积 减 少 , 未产 生预 期 的 土地 规 模 经 营效 应 ; 业 经 营 状 况 对 发 达 地 区城 郊农 民 的 非 农 化 决 但 农
策 产 生 明 显 的影 响 。
【 键 词 】 郊 ; 地 非 农化 ; 京 市 大 兴 区 ;ae D t 关 城 土 北 Pnl a a
【 章 号 i s ̄2 o ) —O 一6 文 编 ln一 (o o 03 o o 29 4 6

经 济发 达 地 区城 郊 土 地 非农 化 的 实证 分 析
— —
以北 京市 大兴 区为例
程 杰 武 拉 平 (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北京 1 04 0 9) 0
【 摘要】 文章在回顾 北京市大兴 区土地非农化进程的基础上 , 用 Pnl a 利 ae dt a建立 固定效应模 型, 对城郊土地非农化进行 了实证
土地 非农 化呈现先 减 小 后增 大再 减 小 的趋 势 , 学 有

《经济地理学》第三版-李小建,第二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学》第三版-李小建,第二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2.杜能圈结构
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 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 圃式农业、畜牧业这样的同心园结构。
三、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应用研究
(一)乔纳森的宏观尺度研究 (二)上海、北京郊区农业空间结构 (三)纳瓦佛等人的研究
(一) 乔纳森的宏观尺度研究
乔纳森综合欧洲的人口密度,各种农 作物、家畜、水果的分布与农业景观,以 西北欧为中心划分出七大地带。
一、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韦伯(Alfred Weber,1868—1958) 是德国经济学家,他于1909年著书《关于 工业的区位(第一部 区位的纯理论)》, 从而创立了工业区位理论。
二、韦伯工业区位论概要
(一) 基本概念与理论前提
1.基本概念 (1)区位因子(locational factors)及其分类 ◆概念:区位因子为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 行时得到的利益,即费用的节约。
五、杜能理论的修正与其他缺陷
(一)杜能对其理论本身缺陷和修订 (二)杜能理论的其它缺陷
(一) 杜能对其理论本身缺陷与修订
杜能放宽了“孤立国”的假设条 件,首先考察了河流的影响,其次考察了 其它小城市的影响,进而考察了谷物价格 和土质的影响。
图3.6 可通航河流和其它小城市对孤立国模式的影响
图3.7 谷价与土质对孤立国模式的影响
◆偶然集聚——纯粹集聚之外的集聚, 如运费指向和劳动费指向的结果带来的工 业集中。
3.集聚因子的作用形态
由经营规模的扩大而产生的生产集聚。 由多种企业在空间上集中产生的集聚。
4.分散因子的作用
分散因子的作用是集聚结果所产生的, 可以说是集聚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的方 式和强度与集聚的大小有关。其作用主要 是消除由于集聚带来的地价上升造成的一 般间接费、原料保管费和劳动费的上升。

经济地理第3章

经济地理第3章
从交易营销到关系营销
顾客关系管理
顾客盈利水平管理

均衡
利润最大化
静态均衡
绝对量的变动
相对量的变动
动态均衡
C,R
R
C
0
Q
营销布局与产品结构对企业销售收入
利润最大化

案例主体:新疆八一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营销布局:由于八钢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新疆相 对独立的市场特点,使得区外市场长期存在着 价格差距,这种价格差距直接影响着今后八钢 产品的结构调整、物流方向,从而最终影响企 业整体的效益。我们从区内外的销售布局、产 品结构与企业的整体效益三者的相互关系,论 述对企业梢售收入的影响
2.韦伯劳动费指向论的思路
二、韦伯工业区位论概要
◆集聚因子 —— 因一定量的生产集中在特定 场所带来的生产或销售成本降低。 ◆分散因子——分散因子是集聚的反作用力, 是随着消除集中而带来的生产成本降低。
(四)集聚指向论
三、韦伯区位论的应用研究
(一)运费指向论的应用
(二)劳动费指向论的应用
(三)集聚指向论的应用

距离衰减规律是经济地理学基本理论的 出发点之一,也是区位论基本理论的出 发点之一。距离衰减规律的实质是地理 客体间的相互影响与相互间的距离成反 比,距离越大,影响越小。 距离衰减规 律在大自然中也普遍存在着。例如海风 对大陆的影响与离海的距离成反比。这 一规律的理论基础是物理学上的万有引 力定律。
C B
D
A
五、理论与现实
(一)杜能对其理论的修订 (二)杜能理论的其它缺陷
农业区位理论的发展
利润最大化与农业区位 地租函数与圈域的形成 农业区位空间的一般均衡 市场空间竞争与农业区位

杜能区位论及其发展

【经典案例】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新方向

【经典案例】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新方向

【经典案例】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新方向都市型现代农业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现代农业,一个是都市型,它和传统农业相比主要有六个特点:用现代的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的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的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的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来发展农业。

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对大城市地区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积极探索,是实现北京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途径。

近年来,北京市着力于深度开发农业新功能,基本构建了适应市场需要的都市型现代农业格局,北京的都市型现代农业,是与首都功能定位相契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现代物质装备和科学技术为支撑,融生产、生活、生态、示范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农业系统。

创新和特色是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着力点。

而创意农业通过对特色资源的创新开发,不仅可以带动郊区特色产业的形成,还可以让消费者更深层的了解农业的人文、科技内涵,带动创意农产品的消费。

创意农业是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一.北京创意农业发展概况(一)北京发展创意农业的基础1.政策支持首先,北京市“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将文化创意产业列为支柱产业,在欧洲乡村旅游基础上融合文化创意发展的休闲创意农业已形成规模,因此我们文化“软实力”与实体产业的结合也提出了新要求,另外“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北京城市新定位为郊区新农村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创意农业的发展既满足了人们回归自然的需求,也从生产、生态、生活方面促进了“绿色北京”和“宜居城市”的建设,成为京郊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产业。

2.市场基础北京作为国家首都,城市规模大,是全国最大、最密集的消费市场之一,具有消费群体规模大、消费需求变化快、消费层次多、消费质量高等特点,市民多元化的消费市场需求,为北京创意农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3.资源优势北京集聚了大量的科技、金融和人才等各种社会资源,资金和社会投入充足,对郊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强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具备了创意农业发展的资源优势。

《经济地理学》教案--第七章

《经济地理学》教案--第七章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教案第七章区域的结构与组织教学目的:让学生掌握区域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

能够运用所学的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理论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经济地理问题,认识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

难点:产业结构评价及其演进理论。

重点:产业结构演进机制及其演进理论。

空间机构模式及其演变。

学习指导:提前预习,上课用心听讲,勤于思考,理论联系实际,多读一些经济地理学导论方面的书籍和文章。

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

时间安排:8课时。

推荐的参考文献和阅读材料:1.吴传钧等.现代经济地理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2.杨吾扬等.高等经济地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3.杨万钟等.经济地理学导论(第四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陆大道.中国地理学发展若干值得思考的问题.地理学报,2003年1月第58卷第1期.5. 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 产业集聚:区域经济腾飞的新动力/showarticle.php?id=132&class=66.王青云. 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研究综述/showarticle.php?id=522&class=67.我国区域规划的发展态势与面临问题/showarticle.php?id=518&class=18.新工业革命与中国21世纪发展战略/showarticle.php?id=129&class=6 2005-4-39.孙久文. 简论“点轴模式”形成的条件及其适用性10.《经济地理》杂志,中国地理学会、湖南省经济地理所.11.Economic Geography.12.The Progress of Human Geography.第一节区域经济结构区域经济结构: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决定了区域资源配置的基本模式。

北京市休闲农业发展优势

北京市休闲农业发展优势
政府还通过贷款贴息、担保等方式,为休闲农业企业提供 融资支持。
税收优惠政策
政府对休闲农业企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包括减免增值税、所得税等税种。 政府还对从事休闲农业的农民提供个人所得税减免等优惠政策。
03
文化优势
历史文化底蕴
古村落、古建筑和历史遗迹
北京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古村落、古建筑和历史遗迹等,为休闲农业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内 涵。
新,为休闲农业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现代农业装备的应用
02
随着现代农业装备的推广和应用,休闲农业的运营效率和服务
质量得到大幅提升。
农业信息化
03
信息化技术在休闲农业中的应用不断深化,如智慧旅游、物联
网等,提高了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
农产品消费市场需求
绿色健康消费
消费者越来越注重食品的安全和健康,对绿色农产 品的需求不断增长,为休闲农业提供了市场机遇。
06
发展前景展望
提升休闲农业发展水平
提升服务质量和设施水平
加强旅游接待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为游客提 供更好的旅游体验。
推进休闲农业转型升级
加快推进休闲农业转型升级,促进休闲农业与文化、科技、生态 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提升休闲农业的综合效益。
加强行业自律和规范管理
建立健全休闲农业行业自律机制,加强规范管理,提高行业整体 形象和竞争力。
农业资源多样
北京市拥有平原、山区等多样化的 农业地形,适合发展多种形式的休 闲农业。
交通地理优势
01
02
03
交通便捷
北京市交通网络发达,公 路、铁路、航空等多种交 通方式贯穿全市,方便游 客到达休闲农业场所。
地理位置优越
北京市位于中国北方地区 ,接近华北、东北等地区 ,具有较好的市场辐射能 力。

有关《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案例分析-2019年教育文档

有关《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案例分析-2019年教育文档

有关《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案例分析【《课程标准》要求和解读】1. 《课程标准》要求:分析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 《课程标准》解读:引导学生理解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农业的区位选择是受到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制约的。

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结合实际案例,通过农业地域类型案例的分析理解,把握农业区位的分析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和要求】(一)知识目标1. 了解区位的含义和农业地域的概念。

2. 通过活动和案例说明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3. 运用“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等基础知识,综合分析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和主导因素,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基本观念。

(二)能力目标1. 结合图示,理解区位的含义,并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农业的区位分析,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2. 通过环地中海农业的案例,了解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给出农业的发展建议,培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1. 正确理解农业发展与一个国家、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增强学生对科技促进农业发展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刻苦学习的热情。

2. 帮助学生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思想。

3. 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思想。

【教学内容分析】区位是人文地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农业的区位选择”是农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通过对其的探究,让学生了解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来合理利用农业资源。

因此,这节不仅阐述了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同时也揭示区位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方法,为后两节的学习提供了学法指导,也为后两章工业区位与交通区位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农业区位的因素分析;(2)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布局、变化的影响。

教学难点:农业地域的特点和区位的分析。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通过地理必修一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和最基础的读图分析、对比分析的能力,但地理的思维和分析能力相对较弱。

北京都市农业案例

北京都市农业案例

北京市都市农业北京都市农业的功能主要有:(1)经济功能。

除生产农产品外,还可扩大经营范围,增加农村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壮大农村经济实力。

(2)社会功能。

增进都市居民与农民的接触,拓展农村居民的人际关系,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3)教育功能。

提供机会让都市居民认识农业、掌握作物栽培过程、体验农村生活及了解农村文化等。

(4)生态功能。

为招来游客,都市农业区须改善卫生状况,提高环境质量,维护自然生态平衡。

通过教育解说服务,可使人们了解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以便主动做好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工作。

(5)休闲功能。

为市民提供休闲场所,从事观光、休闲、娱乐活动。

(6)健身功能。

为人们提供游憩活动空间,以减轻工作及生活上的压力,达到舒畅身心、强健体魄的目的。

(7)文化功能。

农村特有的乡土文化及许多民间技艺,可因都市农业的发展而得以延续,同时也可能创造出具有特殊风格的农村文化。

根据《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北京市都市农业发展以发挥农业的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功能为主。

五环路甚至是六环路以内的农田应该以发展景观农业为主,温室大棚等设施农业从这里退出,鼓励农民种植冬小麦和饲草。

冬小麦可以固土,还可以使冬季道路两侧的景观更美。

调整种植业结构,农田逐步实行园艺化管理,减少裸露农田和扬尘。

加快规模畜禽场粪污治理,提高养殖业排泄物污染治理水平,实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鼓励发展种养一体、农牧结合的生态型生产方式。

鼓励加工生产和科学使用有机肥,逐步替代化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保护生物多样性,鼓励动植物病虫害生物防治;运用循环经济理念,发展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农业循环经济产业,促进再生资源和非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

据此,将北京市农业产业的布局划分为5个农业发展圈。

城市发展圈:由城区和部分城近郊区组成。

重点发展以城市绿地、园林景观、楼宇居室美化及农产品展示交易等为主要内容的景观农业和会展农业。

近郊农业发展圈:由六环路以内城乡结合地区组成。

【优质】都市农业,案例-word范文模板 (8页)

【优质】都市农业,案例-word范文模板 (8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都市农业,案例篇一:北京都市农业案例北京市都市农业北京都市农业的功能主要有:(1)经济功能。

除生产农产品外,还可扩大经营范围,增加农村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壮大农村经济实力。

(2)社会功能。

增进都市居民与农民的接触,拓展农村居民的人际关系,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3)教育功能。

提供机会让都市居民认识农业、掌握作物栽培过程、体验农村生活及了解农村文化等。

(4)生态功能。

为招来游客,都市农业区须改善卫生状况,提高环境质量,维护自然生态平衡。

通过教育解说服务,可使人们了解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以便主动做好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工作。

(5)休闲功能。

为市民提供休闲场所,从事观光、休闲、娱乐活动。

(6)健身功能。

为人们提供游憩活动空间,以减轻工作及生活上的压力,达到舒畅身心、强健体魄的目的。

(7)文化功能。

农村特有的乡土文化及许多民间技艺,可因都市农业的发展而得以延续,同时也可能创造出具有特殊风格的农村文化。

根据《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北京市都市农业发展以发挥农业的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功能为主。

五环路甚至是六环路以内的农田应该以发展景观农业为主,温室大棚等设施农业从这里退出,鼓励农民种植冬小麦和饲草。

冬小麦可以固土,还可以使冬季道路两侧的景观更美。

调整种植业结构,农田逐步实行园艺化管理,减少裸露农田和扬尘。

加快规模畜禽场粪污治理,提高养殖业排泄物污染治理水平,实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鼓励发展种养一体、农牧结合的生态型生产方式。

鼓励加工生产和科学使用有机肥,逐步替代化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保护生物多样性,鼓励动植物病虫害生物防治;运用循环经济理念,发展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农业循环经济产业,促进再生资源和非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

据此,将北京市农业产业的布局划分为5个农业发展圈。

北京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形势分析报告

北京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形势分析报告

北京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形势分析报告一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及特点(一)生态优先,“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耗水型粮食作物面积进一步压缩。

2016年,“两田一园”划定工作全面完成,250万亩粮田、菜田、鲜果园落实到具体地块并实现数字化管理。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31万亩,比上年调减25.7万亩,同比下降16.4%。

其中夏粮播种面积23.9万亩,调减7.4万亩,下降23.7%,秋粮播种面积107.1万亩,调减18.3万亩,下降14.6%,目前全市粮食占用耕地110万亩,比2013年下降了37.5%。

畜禽养殖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

全市划定禁养区面积5202.3平方公里,禁养区内养殖场379家,已全部完成关停禁养工作。

2016年畜禽养殖产量明显降低,全市生猪出栏275.3万头,比上年下降3.2%;家禽出栏3882.7万只,同比下降41.9%;禽蛋产量18.3万吨,同比下降6.6%;牛奶产量45.7万吨,同比下降20.1%(见表1)。

表1 北京市2016年主要农产品生产情况农林牧渔总产值下降幅度收窄。

2016年全市农林牧渔总产值338.1亿元,同比下降8.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9.9%,比上年收窄0.7个百分点。

其中农业产值下降6.0%,林业产值下降8.9%,畜牧产值下降9.7%,渔业产值下降22.3%。

2016年第一产业增加值13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实际下降8.7%,比上年收窄0.8个百分点(见表2)。

表2 北京市2016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二)提质增效,“转”方式带来增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方兴未艾。

2016年,全市观光园接待游客2250.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8.2%,实现收入28亿元,增长6.3%,其中出售农产品收入5.9亿元,增长18.5%,占总收入的21%。

全市民俗游接待游客2297.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7.4%,实现收入14.4亿元,增长11.7%。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各区,特别是山区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

八年级地理下册《重要的商品农业基地》优秀教学案例

八年级地理下册《重要的商品农业基地》优秀教学案例
小组合作是本节课的重要教学策略,旨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负责研究一个农业基地,并进行汇报。
2.小组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对农业基地的研究,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
3.鼓励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讨论、交流,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提高课堂氛围。
(四)反思与评价
反思与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时,我将通过一个互动式的讨论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首先,我会向学生展示一幅中国农业分布的地图,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哪些地方是重要的商品农业基地吗?”这个问题旨在让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理知识,并引导他们关注本节课的主题。
接着,我会简要介绍商品农业基地的定义和重要性,以及它们对当地经济和全国粮食安全的作用。通过这样的导入,我希望学生能够意识到学习本节内容的意义,从而更加投入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3.通过学习商品农业基地的发展,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4.培养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观念,认识到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合理利用农业资源的重要性。
5.培养学生具备全球视野,关注国际农业发展趋势,为我国农业的国际化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重要的商品农业基地,本节课将采用情景创设的教学策略。通过呈现真实的农业基地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现场,感受农业基地的实际情况。同时,结合课本内容,设计富有生活气息的教学案例,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地理知识的魅力。
五、案例亮点
本教学案例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以下五个突出亮点,使其在八年级地理下册《重要的商品农业基地》的教学中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推广意义。

北京农业-经济地理学案例分析

北京农业-经济地理学案例分析

运用杜能农业区位论北京农业分布进行分析一理论基础一、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背景和目的•1、背景:•⑴理论基础:19世纪中期,阿瑟扬(英)、泰尔(德)提出生产要素配合比例和生产费用与收益的关系,资本主义农业经营为获取最大的利润。

在此基础上,杜能(德)在1826年出版的《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一书中,首次系统的阐述了农业区位理论的思想,奠定了农业区位理论的基础。

•⑵企业型农业的成立时代:19世纪德国乃至整个欧洲的社会历史背景复杂,生产力状况呈现大变革的趋势,企业型农业开•2、目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则•泰尔:合理农业理论——耕作式生产方式取代三圃式农业生产方式(黑麦区、大麦区、休闲轮作区)•杜能:圈层式农业区位理论——不同地方对中心城市距离远近所带来的运费差决定着不同地方农产品纯收益或“经济地租”大小。

将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呈同心圆分布的六个农业地带:•二、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基本假设•1、中央大平原只有一个城市•2、马车是唯一的运输工具•3、除中心4、农民生产的动力是获得最大的区位地租•城市外农村与其他城市无任何市场联系•5、市场的农产品价格、农业劳动力工资、資本利息均假设不变6、运输费用同运输的质量和距离成正比三、杜能农业区位理论形成机制R=PQ-CQ-KtQ=(P-C-Kt)QR表示地租收入,P代表农产品市场价格,C为单位农产品的生产成本,Q为农产品的生产总量(等同于销售总量),K为生产地距城市(市场)的距离,t为农产品的运费率。

四、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理第一圈:自由式农业圈第二圈:林业圈第三圈:轮作式农业带•第四圈:谷物式农业带第五圈:三圃式农业圈第六圈:畜牧业圈五、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应用型研究(一)宏观尺度乔纳森的欧洲农业分区模式:国家或大洲范围第一地带:温室、花卉第二地带:园艺、果品、马铃薯、烟草第三地带:奶制品、肉用牛羊、饲料、纤维用亚麻第四地带:普通农用地第五地带:面包用谷物、油用亚麻第六地带:牧场第七地带:森林(二)中观尺度1、上海(20世纪80年代初):第一圈:距市中心10km之内区域,蔬菜、奶牛、花卉为主第二圈:距市中心10~20km之内的区域,以棉花、蔬菜、奶牛和自给性粮食生产为主第三圈:距市中心20~35km之内的区域,以商品粮、棉花、季节性蔬菜生产为主第四圈:距市中心35km以外的区域,以商品粮、棉花、渔业和奶牛生产为主2、北京(与上海市圈层相似):第一圈:蔬菜、奶牛、鲜蛋为主的农产品第二圈:以果、菜、粮为主要农产品第三圈:以果、蛋、粮、棉油为主要农产品第四圈:以棉、谷和肉为主要农产品(三)、微观尺度微观尺度研究以纳瓦佛等人在非洲卢旺达丘陵地带农村聚落的研究为代表。

北京版(初中一年级)七年级地理下册农业的分布和发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北京版(初中一年级)七年级地理下册农业的分布和发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的粮食生产向河北、内蒙古、 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河南、 湖北、湖南、四川13个省份集中。 从2008年开始,我国北方的粮食产量超过南方,增产 粮食中的50%来自于黑龙江省,黑龙江在中国粮食领域的地 位已经举足轻重。历史上长期存在的“南粮北运”已经变 为“北粮南运”。
2.家住A地的小明,向村里建议减少 水稻种植面积,改种蔬菜、花卉,发展 鱼、肉、乳、禽、蛋生产,你认为可行 吗?试着说明你的理由。 答:可行。因为A地距离城市近,市 场对花卉、蔬菜、鱼、乳、肉、蛋、禽 的需求量大,而且这些产品价格高。谢谢来自西部牧区 畜牧业的 分布
因地制宜 地形 气候 土壤 水源 …… 奠定基础 自然因素 利用改造
东部种植 业的分布
粮食作物、糖料作物、 经济作物南北分布
可持续发展 政策 社会经济因素 市场 科技 交通 ……
学以致用
读我国东南沿海某地区局部示 意图(图中A为城市郊区,B为远 离城市的平原地区,C为山地,D 为海洋),回答下列问题。
智能大棚 优势
智能控制生产,减少劳动力的需求量 抗寒、保温、保湿 夏季收集雨水,冬季收集雪水
科技促进可持续发展
无土栽培
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克隆技术
科技促进可持续发展
农业现代化
农业机械化
生物技术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进一步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加快 构建以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流域、汾渭平原、河套灌区、华南和甘肃新疆 等农产品主产区为主体,其他农业地区为重要组成的“七区二十三带”的农业战略 格局。鼓励和支持优势产区集中发展粮食、棉花、油料、糖料等大宗农产品。加快 发展设施农业,推进蔬菜、水果、茶叶、花卉等园艺作物标准化生产。提升畜牧业 发展水平,提高畜牧业产值比重。促进水产健康养殖,发展远洋捕捞。积极发展林 业产业,使现代农业建设取得阶段性明显进展。

2020年高考北京版高考地理 专题九 农业生产活动

2020年高考北京版高考地理 专题九 农业生产活动

专题九农业生产活动挖命题【考情探究】分析解读农业及农业生产问题是高考中永恒的热点和重点,历年北京文综都会涉及,选择题综合题并重,考查从图表和文字中获取有效信息并准确解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和“三农政策”逐步落实,新背景下的农业考题也会出现,复习时还应夯实基础知识,总结不同问题的答题思路;同时强化获取图文信息、科学组织语言、规范答题等方面的练习。

【真题典例】破考点【考点集训】考点一农业区位因素蔓越莓生长在寒冷的湿地中。

智利蔓越莓4月前后果实成熟,加工成蔓越莓干口味纯正,品质稳定,深受中国消费者青睐,我国正在致力于打造“东方蔓越莓之都”。

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1.蔓越莓适合引种到我国的( )A.三江平原B.黄河三角洲C.滇南谷地D.吐鲁番盆地答案A2.智利蔓越莓( )A.生长在地中海气候区B.收获期正值长江丰水期C.加工厂靠近原料产地D.大量鲜果海运出口我国答案C茶树原产长江以南山区。

1959年我国在青岛市崂山区进行“南茶北引”移植试验,经多地试验失败后,终于在素有“小江南”之称的太清宫景区引种成功。

由于自然条件优越,加上全部采用人工采摘,崂山茶品质极佳、声名远扬。

下图为青岛市崂山太清宫附近等高线(米)分布图。

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3.太清宫景区引种茶叶取得成功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A.位于夏季风迎风坡,降水丰沛,水分条件好B.位于沿海地区低山丘陵区的阴坡,光照较弱C.受地形阻挡,冷空气影响弱,热量条件较好D.位于山前坡地,地势平坦,利于大规模种植答案C4.近年来,崂山茶叶生产成本不断攀升的主要原因是( )A.人力成本上升B.种植面积扩大C.运输成本攀升D.土质退化严重答案A2016年,我国农业部正式发布《关于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的指导意见》,将马铃薯作为主粮产品进行产业化开发。

马铃薯是喜冷凉的作物,下图示意我国西南地区马铃薯周年生产周期。

读图,回答下面三题。

5.西南地区每个季节都有时鲜马铃薯上市,主要原因是( )A.地形复杂,气候类型多样B.纬度较低,水热条件充足C.政策支持,市场需求量大D.技术成熟,种植经验丰富答案A6.西南地区( )A.冬作马铃薯比小春马铃薯种植区的海拔高B.早春马铃薯种植区主要分布在低热河谷C.早春马铃薯比大春马铃薯种植区的海拔低D.秋作马铃薯所在种植区只能一年一熟答案C7.与图中大春马铃薯种植条件最接近的是( )A.松嫩平原B.成都平原C.太湖平原D.珠江三角洲答案A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20年高考北京版高考地理 专题九 农业生产活动

2020年高考北京版高考地理 专题九 农业生产活动

类型
含义
主要区位 指某一区域某种农业发展所必需的所有因素(条件)。要求分析某地农业发展
因素
的主要因素,即要求完整、全面地列出某地农业发展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
主导区位 指影响某种农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也就是说,该因素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最
因素
大,没有这种因素(或条件),就不会有该种农业在该区域分布的可能
方法技巧
方法1 农业区位因素分析方法
1.总体评价法 这种方法常用于分析某一区域图中某种农业发展的条件,即在分析某地 发展农业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基础上,分析评价其有利条件和不利 条件(限制性条件)。 解答的基本方法为:一是“全面思考(各因素),重点评析(主导因素),依分 作答(条理清晰)”;二是“利弊均等,客观公正”。如自然因素一般如下 表述:
因素 气候
地形 土壤 水源
表述内容
温带大陆性气候、热带沙 夏季(全年)光照、热量充足,昼夜温差大;利于
漠气候、地中海气
光合作用和养分积累,农产品产量高、品质

优;但夏季(全年)降水少、干燥,水源是农业生
产的制约条件
温带海洋性气候
终年温和湿润,利于牧草生长,对发展畜牧业 有利;但雨天多,云量大,日照不足,不利于农作 物的成熟
导致水土流失,使地形更加崎岖不平,如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表形态的 形成。但在缓坡修梯田,可以减少水土流失。 (4)土壤: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过度放牧及不合理分配水资源会导致土地 荒漠化;大水漫灌、只灌不排等不合理灌溉方式会导致土地盐渍化。长 期耕种而不补充有机肥会导致土地肥力下降;大量施用化肥会使土壤板 结;广泛使用农药会使土壤污染。 (5)生物:扩大耕地往往以破坏植被为前提,甚至导致珍稀物种灭绝。
(2)商品谷物农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区 大兴 (2004 年)
密云 房山 平谷 怀柔 通州 顺义
蔬菜生 1299499 351791 277980 491783 36239 878983 1075364 产量
饲料播 2081 种面积
3232 1955 255
244 3261 7884
粮食生 130165 34624 97921 30770 34320 143214 96064 产量
地区 大兴 (2003 年)
密云 房山 平谷 怀柔 通州 顺义
蔬菜生 1321146 345370 252186 453457 43141 914399 1169869 产量
油料生 16071 5257 25925 499 产量
3892 2682 1781
粮食生 115424 12290 81769 30234 30280 122818 88394 产量
六、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意义及局限性
1、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意义 农业地理学上的意义:即使自然环境相同,仍会出现农业的空间分异; 农业生产方式只存在相对优越性;距市场越近的地方,布局单位面积收 益越高的农业生产方式越合理。 经济学上的意义:将数学方法引入经济研究;经济区位研究 2、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局限性——一种完全均质条件下的理论模式 河流干扰要素情况 谷物价格变动和土质存在差异的影响 技术发展和交通手段发达使市场距离缩短 该理论建立在商品农业的基础上,而现实农业生产中大部分是自给性经 营 现代城市周边土地利用的多样性
第二圈:以果、菜、粮为主要农产品 第三圈:以果、蛋、粮、棉油为主要农产品 第四圈:以棉、谷和肉为主要农产品 (三)、微观尺度 微观尺度研究以纳瓦佛等人在非洲卢旺达丘陵地带农村聚落的研究为代 表。 在非洲中部卢旺达丘陵地带,围绕居住聚落呈现出同心圆状的土地利用 状态,即从内向外依次为:
住宅地 香蕉地 内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地 咖啡 种植地 外侧 耕地 丘陵冲击土 上的耕地
七、农业区位论对中国农业发展的现实意义
1、中国农业发展必须遵循农业区位论的空间法则 区域间存在自然资源禀赋差异;
区域空间距离的不可消除性; 经济活动的趋利性。 2、农业区位论在中国农业经济中的现实应用 中国城乡结构,农村包围城市; 市场机制不健全,小农贸易仍然是城镇居民和来自城镇周围的农 民; 交通格局复杂,区域差异大,运输费用和生产成本最低的农业区 位目标显得尤为重要。
1、 不存在对于所有地域而言的绝对优越的农 业生产模式,例如在以北京为中心的圈层 中,距离市中心较近和较远要采取不同的 生产模式,较近种植和生产一些价值量 高,但难运输和易腐败的产品,但距离较 远的则可以大规模生产粮食谷物、肉类、 蛋等。
2、 在距离市场越近的地方,布局单位面积收 益最高的农业生产方式越合理,因为由之 形成的农业生产方式布局总体上受益最 大。
地区 大兴 (2002 年)
密云 房山 平谷 怀柔 通州 顺义
蔬菜生 1263579 339819 247131 499821 43141 991119 1185677 产量
油料生 无数据 无数据 无数据 无数据 无数 无数据 无数据
产量

粮食生 1138333 34991 109395 49950 50262 135430 125610 产量
运用杜能农业区位论北京农业分布
进行分析
一 理论基础
一、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背景和目的
• 1、背景: • ⑴理论基础:19世纪中期,阿瑟扬(英)、泰尔(德)提出生
产要素配合比例和生产费用与收益的关系,资本主义农业经营
为获取最大的利润。在此基础上,杜能(德)在1826年出版的 《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一书中,首次系统的阐述
(第四层,虽然离北京更远,但距离河北的一些城市较近,所以并不完 全符合杜能圈的基本条件,所以具体情况与杜能圈分布也有一定出 入。)第五层中,除了靠近本省的一些大城市的地区,即仍属于以北京 为中心的杜能圈的地区也基本符合杜能圈的基本情况。
四、结论
北京市基本符合圈的要求,并且通过对杜能圈在北 京的分布情况,我得出以下结论。
销售 市场距离 农业区位理论
自由农业带 林业带 无休闲轮作谷物带 三田制农耕带 畜牧业带 长期休闲的多区轮作带
二、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基本假设
• 1、中央大平原只有一个城市 • 2、马车是唯一的运输工具 • 3、除中心4、农民生产的动力是获得最大的区位地租 • 城市外农村与其他城市无任何市场联系 • 5、市场的农产品价格、农业劳动力工资、資本利息均假设不变
6、运输费用同运输的质量和距离成正比
三、杜能农业区位理论形成机制
R=PQ-CQ-KtQ=(P-C-Kt)Q R表示地租收入,P代表农产品市场价格,C为单位农产品的生产成本,Q 为农产品的生产总量(等同于销售总量),K为生产地距城市(市场) 的距离,t为农产品的运费率。
四、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理
了农业区位理论的思想,奠定了农业区位理论的基础。
• ⑵企业型农业的成立时代:19世纪德国乃至整个欧洲的社会历 史背景复杂,生产力状况呈现大变革的趋势,企业型农业开
• 2、目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则

泰尔:合理农业理论——耕作式生产方式取代三圃式农业
生产方式(黑麦区、大麦区、休闲轮作区)

杜能:圈层式农业区位理论——不同地方对中心城市距离
第一圈:自由式农业圈 第二圈:林业圈 第三圈:轮作式农业带
• 第四圈:谷物式农业带 第五圈:三圃式农业圈 第六圈:畜牧业圈
五、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应用型研究
(一)宏观尺度 乔纳森的欧洲农业分区模式:国家或大洲范围 第一地带:温室、花卉 第二地带:园艺、果品、马铃薯、烟草 第三地带:奶制品、肉用牛羊、饲料、纤维用亚麻 第四地带:普通农用地 第五地带:面包用谷物、油用亚麻 第六地带:牧场 第七地带:森林 (二)中观尺度 1、上海(20世纪80年代初): 第一圈:距市中心10km之内区域,蔬菜、奶牛、花卉为主 第二圈:距市中心10~20km之内的区域,以棉花、蔬菜、奶牛和自给性 粮食生产为主 第三圈:距市中心20~35km之内的区域,以商品粮、棉花、季节性蔬菜 生产为主 第四圈:距市中心35km以外的区域,以商品粮、棉花、渔业和奶牛生产 为主 2、北京(与上海市圈层相似): 第一圈:蔬菜、奶牛、鲜蛋为主的农产品
远近所带来的运费差决定着不同地方农产品纯收益或“经济地
租”大小。将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呈同心圆分布的六个
农业地带:

土地资源 私有
耕者获得 自由
土地投资 农民向城 市转移 农业生产 规模扩大 工业生产
水平提高 农产品市场
销售 市场距离 农业区位理论
土地资源 私有
耕者获得 自由
土地投资 农民向城 市转移 农业生产 规模扩大 工业生产 水平提高 农产品市场
(表中数据来源于北京市农业局。)
对北京市的案例分析和理论解释
由以上两图分析可知,北京市的农业带大致可分为四个圈层,第一层大 致以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和石景山区为主的近郊,这一层主要进行 自由式农业生产,主要种植或生产易腐烂难运输的作物或产品,主要为 及时蔬菜、鲜奶、以及部分肉类。第二层范围大致以通州区和昌平区为 主,主要生产果品、蔬菜、粮食。第三圈以平谷县和密云县为主,由上 表中数据可知这里已经比第一层和第二层拥有更大的农业用地,因此可 以大规模生产粮食果、蛋、棉油等产品,第四圈河北省为主,主要是以 棉花、稻谷和小麦为主,第五层则以离北京更远的各省市为主,主要生 产粮食等。这也符合土地价格即生产成本与单位价值量的关系,在第一 层,由于土地价格非常高,要保证利润则必须要生产一些价值量大的产 品,例如及时蔬菜、鲜奶、以及部分肉类,同时也由于第一圈靠近城 市,对这些物品的消费量较大,所以有较大的消费市场,所以第一层必 然种植和生产易腐烂难运输的产品,第二层,离市中心相对较远,所以 不能生产那些极易腐烂、不易运输的的产品,但是由于土地价格仍然较 高,所以生产的产品仍然需要有较高的价值量,所以蛋奶肉和一些相对 不易腐烂交易运输的农作物成为了这一圈的主要产品。第三圈由于离城 市已经较远,所以土地价格已不像第一圈和第二圈那样高,并且也有了 更大的土地面积,但是又由于离城市也更为远,所以不能生产第一层和 第二层那些需要城市大规模消费的产品,所以基本上以果、蛋、粮食、 棉花、油料为主,至于第四层,离北京更远,所以以谷物、棉等为主,
住宅地 香蕉地 内测 耕地 咖啡 种植地 外侧 耕地 丘陵冲击土 上的耕地
二 课题研究现状
案例一 北京市郊区圈层结构表现,近郊区
为蔬菜、鲜奶、蛋品;远郊区内侧为粮食 和生猪,外侧为粮食、鲜瓜果、林木;而 外围山区则为林业、牧业和干果。(图一 为北京市行政区位图,图二为北京农作物 分布图)
图一
图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