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8.2)衣食住行—60年来人们衣食住行的变化
吃、穿、住、行的变化
![吃、穿、住、行的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d48296e6700abb68a982fb9e.png)
今年是建国六十周年。
六十年,一甲子的岁月。
这六十年,是不寻常的六十年;这六十年,是让人荡气回肠的六十年。
六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心灵和感受的角度来讲,衣食住行就如一对对孪生兄弟,他们有着共同的品质,又有着各自不同的性格,他们共同构成了我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又共同擎起我心灵之上那片让人想往的蔚蓝的天。
风雨兼程,一路高歌,2009年10月1日我们即将要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60个生日。
建国60年,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实现历史性的大跨越,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单是从百姓最普通的衣、食、住、行中就能看得清清楚楚。
穿衣60年从穿衣保暖到高档名牌建国60年,我国的“穿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我,在记忆里,那时候衣服的色彩仅有灰、黑、蓝三种颜色,样式简单,布料粗糙,翻开以前的老照片,清一色的灰色底调大家都会哑然失笑。
记得我小时候的衣服都做得很大,这样才能“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温暖而朴实。
在建国60年中,人们对服装的要求可谓越来越高,人们更加的去追求个性、时尚、流行、品牌。
衣服已不再仅仅为了保暖,更多的是为了彰显个人的性格与品位。
衣服已不仅仅是那个时代的标志,更彰显出当时人民的物质和精神追求。
饮食60年从吃不饱到“吃”文化衣食住行看新中国之变化说到吃,勾起我的回忆:70年代初期,我们一家5口靠父母微薄的工资维持生活,生活十分贫困,一年四季只能吃大路菜。
不是逢年过节,就难得吃上顿肉,家里来了贵客,父母才肯起大早,拿上“肉票”去排长队买肉,那时副食供应不足,全城4个肉食店每天只卖几百斤肉,每次买肉若是能买上一块膘头好的肉算幸运的了。
一个星期天,我去红卫路肉食店买肉,称肉的“肥猪头”给我砍了一块红赤赤的“槽头肉”,回到家里惹得母亲好是生气,从此,我再不在红卫路肉食店那买肉了。
肉买到家里,母亲总是从肉上熬下点油来,留着以后炒菜吃,然后才炒上一锅菜。
小学六年级其他作文:建国60周年征文:衣食住行话巨变!
![小学六年级其他作文:建国60周年征文:衣食住行话巨变!](https://img.taocdn.com/s3/m/f0a1c6640740be1e640e9a02.png)
建国60周年征文:衣食住行话巨变!本文是小学关于小学六年级其他作文的建国60周年征文:衣食住行话巨变!,欢迎阅读。
1949年10月1日,伴随着新中国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掷地有声地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全国人民载歌载舞,欢呼雀跃,同时,也标志着新中国打开了崭新的一页。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我伴随着春天的脚步声出生于一个地地道道的山西高平的农村家庭,亲身感受到了我的“衣、食、住、行”发生的巨大变化,现将我的亲身经历叙述一下,来共同见证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丰硕成果,以此折射出新中国成立60周年社会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状况。
“衣”,穿的‘时尚’起来了。
我家五口人,有父、母、哥、姐和我,我最小排老三,从我记事那天起,“轮穿”衣服是当时农村最普遍的一个社会现象,因家庭经济困难,衣服先从我哥穿起,姐姐接着穿,等到衣服破了缝,缝了破,再补好后,那才轮到我“享用”了。
冬天上小学时,我穿的布鞋子几乎都是靠哥哥,姐姐穿完后“光荣退役”,再加层新面料的千层底黑粗老布鞋,据大人讲,这种面料在当时很“流行”,“服役时间长”是它的最显著特点之一,其次是既结实,又耐用,防冻脚,还“时尚”。
要想穿上真正的新布鞋,那只能在过年时才能够真正地享受一下妈妈拉的千层底黑粗布棉鞋,因此很多农村家庭都纷纷效仿,成为当时农村孩子过年“炫耀”的“最佳资本”!记得在初中上学时,我有一裤子已缝补了好多次,比较容易磨损的肘关节,膝盖节,大屁股等地方已补妈妈用缝纫机严严实实“画”了无数次圈了,同学们都戏称为“靶心”。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经济收入不断增长,如今的衣着打扮已不是什么奢望之事,现在无论在农村还是在城市服饰都已非常充裕。
因此,我的“轮穿”经历已渐渐退出“历史舞台”,成为儿时的一个美好记忆。
“食”,吃的‘丰盛’起来了。
听大人讲,我们那个年代哺养除了奶水充足的孩子能享受妈妈“纯奶”的哺育待遇外,其余的孩子只能依靠“玉茭面糊糊”维持小生命,富裕点的家庭有时会给孩子贴补一下伙食,增添点“白面糊糊”。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衣食住行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衣食住行的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0a361d4b2b160b4e767fcf75.png)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衣食住行的变化前不久,朝鲜国家前领导人金正日逝世的消息引来各国新闻媒体争先赴朝进行实地报道,这是朝鲜为数不多的慷慨的向世界大敞国门契机,此前虽知朝鲜至今仍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政治经济发展水平滞后,但当看到电视画面上朝鲜人民单调贫瘠的物质文化生活、高压的政治禁锢以及盲目的个人崇拜时我着实为之一惊,此情此景与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是多么的相似,由此我心中不经一暖由衷地感谢我们伟大的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
若没有邓小平同志的真知灼见恐怕今日的中国充其量不过是朝鲜的明天。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而这些变化最明显的体现在人们的衣食住行上。
改革开放的30年,是近代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最迅速、综合国力上升最快、人民得到实惠最多、国际地位提高最显著的提高,使我国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由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的转变。
在我们生活中,再也没有比衣食住行离我们更近的了,理解了民生方面的变化才能正确的看出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
1绚丽多彩的服饰改革开放以来———丰富多彩、时尚个性改革开放以来,服装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样化,面料、质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以前服装、棉布和日用纺织品都要凭布票,为了尽可能地节约,购买服装的标准是耐磨和耐赃,灰、黑、蓝色成为街头流行色,千篇一样、季节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装样式也更通行了。
90年代,人们的生活向小康过渡,思想观念更为开放。
人们的服饰在急速变化,穿衣打扮讲求个性和多变,很难用“追求个性”。
服饰的变化是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一种款式或色彩来概括时尚潮流,强调个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为一种时尚。
一个表现。
2日益丰富的饮食有一句话叫“民以食为天”,可以说人们将食”作为生活的最低标准,同时人们也将“食”作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
从“食”的变化中,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贫富盛衰,可以体味社会历史的变迁。
改革开放前———食物匮乏单调、票证盛行,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这一时期票据种类繁多,在票证盛行的年代,也是物质短缺的时代,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人们才能凭票购买一些糕点糖果、干货果品,而且分量都极少。
从衣食住行喜看家乡新变化
![从衣食住行喜看家乡新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d68936388e9951e79a89274d.png)
从衣食住行看家乡xx新变化尽管近年来物价飞涨,生活多变,尤其对于我们这些60年代末出生的人来说,上有老要赡养,下有小要抚养,家庭负担日益沉重,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
但不可否认的是,改革开放尤其是近十几年来,无论是大到国家,小到我们老百姓的小家,似乎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最能让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当然还数我们的日常衣食住行吧。
衣着由老土到时尚。
生于六十年代的我,在记忆中那时的衣服色彩很单调,样式很老土。
如果翻开以前小时候的照片,看到清一式的灰色底调大家都会哑然失笑。
记得我小时候的衣服做得很大,因为我是家中老大,下面还有妹妹和弟弟,我穿过的衣服还能让弟妹接着穿,如果哪一天衣服实在穿不上或无法穿了,父母省吃俭用在过年的时候给我们做一身新衣服,那才叫神气啊!我记得我直到八十年代初,在县中读高中时才穿上平生第一套卡叽中山装。
现在可不同了,人们穿衣服,讲究品牌和时尚,我的女儿读初中时就非品牌不穿了。
现在走在家乡城镇大街上,用五彩斑斓来形容人们的穿着毫不为过,就连上了岁数的中老年朋友也很少穿中山装了,西装、休闲服已成为人们的时尚,市场上服装门市永远引领着人们的穿着潮流。
各式专卖店彼此起伏,国内外名牌已不再是新鲜事物。
食物由求饱到求精。
我记得七十年代我刚上初中时候,有一次姑父送来一盒天津点心,从未见过如此精美的食品的我和妹妹、弟弟都争抢着吃,三下五除二就消灭得干干净净,最后连掉在桌上的碎渣都用手指头沾着舔干净了。
我当时想如果能天天有点心吃,那真是活在天堂了。
到了我在灌南中学读高中,已是八十年代初,那时住校生每天自己蒸饭,一大桶汤里漂着几片肥肉片,人人都争抢着吃,现在想想都觉得好笑,但是在物质生活匮乏、生活条件不易的年代,这都是真实的,也是当时贫困生活的写照。
如今家乡农工商超市、家得福超市、乐客隆超市、时代超市等一批批超市相继开张,我每次带着爱人和女儿逛超市,货架上各式各样,包装精美的点心已吸引不了我的眼球。
面对物产丰富的市场,我们已不仅想吃什么买什么,更注重讲究营养均衡,荤素搭配,粗细结合了,还要讲究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
六十年代衣食住行
![六十年代衣食住行](https://img.taocdn.com/s3/m/6ed8a976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af.png)
六十年代衣食住行
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前进,当历史的车轮驰入2000年后,人们都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有的人可能已经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段贫困的生活忘怀了.在那个时候要说“常年吃细粮住楼房,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家家有存款,户户有余粮。
耕地不用牛,吃穿都不愁。
”那就是做梦说梦话,如今这种梦想实现了。
在那时农业产量低,好年成也只能亩产百十来斤。
每人每年能分七八斤小麦,就算不错了。
人们过着半年糠半年粮的生活,全年靠吃红芋为生。
红芋汤、红芋馍,离了红芋不能活。
在那个年代里畜力缺乏,全靠人力拉犁子,人拉耙耕种田地,有句顺口溜说的好“吃了麸子吃皮子,喊着号子拉犁子,拉了犁子还拉耙,你要不拉你吃啥。
”
在那个艰苦的年代里,棉花奇缺,每人每年只能发上一丈多布票,人们大多衣衫褴褛,夏季男的都是光着膀子干活。
甚至有的地方连生过孩子的中年妇女也光着膀子干活,哪像现在的城市妇女个个花枝招展。
那时候农民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辈子没进过大城市。
现在的打工仔,跑遍全国。
你想了解这段历史吗?请看刘应豪先生用照相机记录下来的这段历史事实。
这些宝贵的照片把你带入五六十年代的艰苦岁月里去看当
时的场景。
回顾历史,真情难忘。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衣食住行的变化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衣食住行的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e77c8eeb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f230054.png)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衣食住行的变化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在人们的衣食住行方面,这种变化更是显著。
以下,我将从这四个方面详细阐述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
衣:从单一到多元,从实用到时尚改革开放初期,由于物资匮乏,人们的服装选择非常有限,颜色单一,款式简单。
大多数人的衣物都是以实用为主,时尚元素几乎不存在。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服装的需求也开始发生变化。
进入21世纪,中国的服装市场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无论是款式、颜色,还是材质,都变得更加丰富多样。
人们开始注重服装的品牌、设计,追求个性化和时尚感。
如今,走在大街小巷,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服装风格,从传统的汉服、旗袍,到现代的休闲装、运动装,应有尽有。
食:从温饱到健康,从单一到多元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粮食供应紧张,人们的饮食主要以解决温饱问题为主。
大多数人的饮食结构单一,以主食为主,副食较少。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开始发生变化。
如今,中国的饮食文化已经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不仅有各种地方特色美食,还有各种国际美食。
人们开始注重饮食的健康和营养,追求绿色、有机、无污染的食品。
同时,随着外卖、餐饮连锁等新型业态的发展,人们的饮食方式也变得更加便捷和多样。
住:从简陋到舒适,从拥挤到宽敞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住房资源紧张,大多数人的住房条件都比较简陋,拥挤不堪。
很多人一家人挤在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小屋里,生活空间非常有限。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住房条件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
如今,中国的住房建设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出现了许多宽敞、舒适的住房。
人们开始注重住房的品质和设计,追求环保、节能、舒适的居住环境。
同时,随着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住房选择也变得更加多样和灵活。
行:从步行到便捷,从封闭到开放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交通不便,人们的出行方式主要以步行为主。
从饮食看60年国人的生活变迁
![从饮食看60年国人的生活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296f92254693daef5ff73d9e.png)
从饮食看60年国人的生活变迁从“四指膘”到不占油——从饮食看60年国人的生活变迁自古就有“民以食为天”这句老话,由此可见饮食关于人们的重要性。
饮食文化,能够说是时代的一面镜子。
小餐桌最能表达出大进展。
从五六十年代的匆忙果腹,到票证年代的有啥吃啥、九十年代吃啥有啥,继而到今天要吃出品味、吃出健康;从烟熏火燎的大锅饭,到人手一个的铝制饭盒,从不做饭只能吃方便面,到一个外卖就能满足一家人的不同口味……百姓的餐桌和就餐方式发生了太多的改变。
头30年,人们用胃吃饭,填满就好;后20年,人们用舌头吃饭讲究味道;近10年,人们用心吃饭,注意健康。
最近更新时在发表文章下面,多了一个“金士顿经历拼图”活动,分享60年回忆的选项,最近也常看一些相关回忆的文章。
做为一个70后,且热爱美食的一员,今天从饮食的角度来做一个回忆比较。
看看下面讲述,不同时代的饮食记录,这一点足以感受现在生活的美好。
建国60年,三位“老北京”聊起了他们有关吃的经典经历。
从“有得吃就不错了”到吃得丰富,再到吃得健康,老百姓都从饭碗里吃玩了新的讲究——从“四指膘”不占油。
油水足是硬道理买肉要买“四指膘”见证人:陈重68岁从建国到70年代中期,关于吃,我们深刻的经历确实是买主肉。
进了腊月,生活略微过得去的家庭都开始琢磨买肉。
那会儿,人们喜爱用“几指膘”来衡量肉的好坏——纯肥肉部位即膘的厚度要用手指的宽度来丈量,像二指膘、三指膘、四指膘……最肥的叫一巴掌膘,就数它最贵,但如此的肉市场上少之又少。
因此,四指膘的猪肉总是最受欢迎。
有那膘口的猪,少说也得有个二三百斤重。
还记得1954年的腊月,父母都要上班,就叫我拿着肉票去买四指膘的肉。
买肉时,我专门用手指去丈量过,肉上的肥膘是够四指的。
但我买回来后,父亲却说不够四指膘,让我专门委屈。
后来我才想明白,我那时小小的手如何能和父亲那粗大的手指相比!在父亲看来,我买回的是“全然没人要的两指膘,那猪顶多养了四个月”。
谈中国的衣、食、住、行——从衣食住行看中国近六十年的发展(最新)
![谈中国的衣、食、住、行——从衣食住行看中国近六十年的发展(最新)](https://img.taocdn.com/s3/m/3b1769b633687e21ae45a94f.png)
衣食住行是一个人的基本需要。
人是生活在社会上的,他的各种活动都会受到社会的发展水平和主流认识的影响,他的生活离不开社会。
那么人们在衣食住行这些方面的需要和得到的满足无可非议的一定会受到社会的限制和影响,那么反过来我们就可以通过研究人们的衣食住行的变化来管窥社会的发展变化,在这里我就通过人们基本生活需要的发展变化来谈一下中国从建国至今的巨大变化。
一,人们穿着的变化(1)新中国刚成立时,人们的服装上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样式。
城市市民一般穿侧面开襟扣扣的长袍,妇女穿旗袍。
农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对襟短衣、长裤,妇女穿左边开襟的短衫、长裤,有的还穿一条长裙。
当时人们做衣的面料多是机织的“洋布”、粗棉布、麻布。
此外还时行西装和中山装。
晚年的孙中山经常穿的服装在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中间显得格外突出,人们把这种服装称作中山装,并把它的款式与孙中山的革命信仰和原则联系在一起,比如四个口袋象征国之四维,即礼、义、廉、耻;袖子上的三颗纽扣则代表民族、民权和民生三民主义。
(2) 新中国成立后,穿衣打扮与革命紧紧的联系在一起。
西装和旗袍被看作资产阶级情调,它们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消失了将近20年。
中山装和列宁装成为人民的普遍选择。
开国大典时,新中国的领导人第一次在天安门城楼上集体亮相,毛泽东和他身边的领导人穿中山装的形象更是引起世界瞩目。
男性穿中山装,显得庄重、精神。
后来,有人根据中山装的特点,设计出了款式更简洁、明快的“人民装”、“青年装”和“学生装”。
也就是从那时起,一种来自苏联的双排扣制服——“列宁装”,在参加工作的女性中流行起来。
它因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后常穿而得名,样式为西装开领,双排扣,各有三个纽扣,腰中束一根布带。
这款服装后来竟成了无数中国女性最崇尚、青睐的“时装”,其中,革命女干部几乎是人人必穿列宁装,以显示其革命。
50年代的人们崇尚劳动最光荣,朴素是时尚。
年轻姑娘们曾一度爱上了男式背带工装裤和格子衬衣。
(3)60年代初期,是新中国历史上最艰苦的时期,由于三年自然灾害,1959年到1960年棉花大幅减产,棉布定量为每人21尺。
从人们生活变化看祖国六十年发展
![从人们生活变化看祖国六十年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2241c4de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98.png)
从人们生活变化看祖国六十年发展第一篇:从人们生活变化看祖国六十年发展从人们生活变化看祖国六十年发展新中国从刚刚成立时的百废待兴到今天的国泰民安经济雄厚,期间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而我们家的生活也越来越好。
生活水平是越来越改善,我们家的房子从公共宿舍到单元楼,现在又搬进了“小高层”。
家具从原来的“四大件”添加了现在电视、电脑、电话、洗衣机、冰箱……一系列的新型电器。
我们家庭的变化,简直是芝麻开花——节映出共和国六十年的巨大发展。
在我爷爷生活的时代,实行分”来领粮食。
那时耕作,完全粮食紧缺。
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错了,别的什么蔬菜、水果、肉粮食根本不够吃,人们只能吃树山上的观音土。
那时的物质非常贫瘠,人们的生活也非常贫困。
后来又出现了一个票证的时代,虽然有了很多的东西,但要想买必须有票。
小到米、面、油条、冰棒,大到羽绒服、自行车、电视机,什么东西都有票。
这项政策虽然在一定时期,解决了中国物质短缺的问题,但随着中国不断的发展进步,已经逐渐无法满足人民需求,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了。
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久违的春天。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得到了大改善。
菜市场随时出售各种新鲜的时令蔬菜,在北国的风雪中也能品尝到南疆的鲜美水果。
科技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便利,各种电器进入家庭“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也成为了现实。
各种服饰也多样起来。
自行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也出现在了大街小巷。
而我出生这个时代,是一个极其发达的时代。
现在足不出户就能在家里,用电脑观察全世界,轻轻一点全世界各地发生的事情都出现在眼前。
磁悬浮火车、高档生活用品、飞机、旅游、网上购物等等各种各样以前不敢想象的名词和事物都出现了。
出国不再是令人神往的事情,已经变成一件平常事了;随着交通的发达,人们生活的富裕,各个地方之间的交流增加了,以前一个人只能在当地生活,现在一个城市里天南海北的人到处都有。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幸福指数也越来越高了。
发展才是硬道理,六十年的历程更加说明了这个真理,只有不断发展,才能让我们的祖国明天更加富强,只有不断发展,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遥想国庆60周年征文:衣食住行话巨变!
![遥想国庆60周年征文:衣食住行话巨变!](https://img.taocdn.com/s3/m/eb6f41e0195f312b3169a5af.png)
三一文库()/演讲致辞/主题征文〔遥想国庆60周年征文:衣食住行话巨变!〕1949年10月1日,伴随着新中国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掷地有声地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全国人民载歌载舞,欢呼雀跃,同时,也标志着新中国打开了崭新的一页。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我伴随着春天的脚步声出生于一个地地道道的西高平的农村家庭,亲身感受到了我的衣、食、住、行发生的巨大变化,现将我的亲身经历叙述一下,来共同见证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丰硕成果,以此折射出新中国成立60周年社会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状况。
衣,穿的时尚起来了。
我家五口人,有父、母、哥、姐和我,我最小排老三,从我记事那天起,轮穿衣服是当时农村最普遍的一个社会现象,因家庭经济困难,衣服先从我哥穿起,姐姐接着穿,等到衣服破了缝,缝了破,再补好后,那才轮到我享用了。
冬天上小学时,我穿的布鞋子几乎都是靠哥哥,姐姐穿完后光荣退役,再加层新面料的千层底黑粗老布鞋,据大人讲,这种面料在当时很流行,服役时间长是它的最显著特点之一,其次是既结实,又耐用,防冻脚,还时尚。
要想穿上真正的新布鞋,那只能在过年时才能够真正地享受一下妈妈拉的千层底黑粗布棉鞋,因此很多农村家庭都纷纷效仿,成为当时农村孩子过年炫耀的最佳资本!记得在初中上学时,我有一裤子已缝补了好多次,比较容易磨损的肘关节,膝盖节,大屁股等地方已补妈妈用缝纫机严严实实画了无数次圈了,同学们都戏称为靶心。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经济收入不断增长,如今的衣着打扮已不是什么奢望之事,现在无论在农村还是在城市服饰都已非常充裕。
因此,我的轮穿经历已渐渐退出历史舞台,成为儿时的一个美好记忆。
食,吃的丰盛起来了。
听大人讲,我们那个年代哺养除了奶水充足的孩子能享受妈妈纯奶的哺育待遇外,其余的孩子只能依靠玉茭面糊糊维持小生命,富裕点的家庭有时会给孩子贴补一下伙食,增添点白面糊糊。
初一读后感作文:衣食住行的六十年沧桑巨变_750字
![初一读后感作文:衣食住行的六十年沧桑巨变_750字](https://img.taocdn.com/s3/m/49ac26d704a1b0717fd5dd6f.png)
衣食住行的六十年沧桑巨变_750字弹指一挥间,我们伟大的祖国迎来了六十华诞,在这六十年间我们的生活发生了沧桑巨变,衣食住行哪一样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听外婆说,在他们的那个年代,一年至多能添置一两件新衣服,还是一般的棉布,且色彩比较单调,与她同龄的人儿时都有过“过年穿新衣”的期盼。
而我们现在却能常常穿新衣,一年四季的衣服样式繁多,布料的种类更多,每个人穿得五彩缤纷……听外公说,在他小时候,买米是要用粮票的。
而且那时因为粮食产量不高,人们有粮票也不一定有米买,因此买米就如“抢米”,所以不是吃完一袋买一袋,而是七八袋一买,常常都是要排很长的队才能买上。
一块水果糖或是一片普通饼干曾经都是美味的零食。
听爷爷说,刚解放那会,一年到头也就是过年时才有点肉吃。
现在,我们一年四季随时可以买到想要买的食物,肉食成了家常便饭,每个人都想着吃素减肥,孩子们的零食也都是巧克力、曲奇、薯片……60年前,许多城市家庭常常一家人住在十几个平方米的屋子中,厨房、厕所是公用的,孩子多的就分上下铺睡。
如今,生活条件好了,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人们大多都住上了三室二厅的大房子,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空间。
几十年前自行车是很多家庭的代步工具,中国也因此有了“自行车王国”的称号。
城市家庭三大件中的自行车就好比现在的汽车,如果当时能有一辆凤凰牌或永久牌的自行车,那左邻右舍都会羡慕得不得了。
而现在,大部分家庭都有了私家车,上班、旅游都很方便。
过去火车的速度很慢,从上海到南京要5、6个小时,而现在祖国的交通发展日新月异,上海到南京动车组只要2小时,明年京沪高铁通车后,上海到南京只要1个小时了。
60年间,我们祖国飞速发展,日益繁荣昌盛,这不仅仅体现在人们衣食住行的巨变上,更体现在祖国取得的许多伟大成就上,你们看,祖国铁路更多了、到处都有高速公路,连太空中。
建国六十周年看居民出行变迁
![建国六十周年看居民出行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ac931a6858fafab069dc0296.png)
建国六十周年看居民出行变迁从60年前的一穷二白到现在的工业大国,我们国家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都在为国家的发展而奋斗着,远的不说,就从咱们身边的出行说起吧。
这“行”的变化可就大了,从双脚走路到一日千里。
50年代:人力、畜力是主力建国初期,留给国人的是一个百废待兴的烂摊子,国家的工业很贫瘠,国家的石油也很贫瘠……马车、自行车、步行,人力畜力是那个时代主要的交通方式。
别小看马车和自行车,那可不是一般人想有就有的交通工具。
一个生产队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或许是一辆马车,一家单位或许也才只有几辆自行车。
60年代:货车成了人民的宠儿自从50年代末一汽生产出了第一辆大货车开始,国人的出行方式开始有了渐渐的改变。
那个时候的货车不仅仅是运输货物,还要承载着人员的运输。
60年代也渐渐有了小轿车,那毕竟是有身份的人才可以乘坐的。
爷爷曾讲过,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能坐上一回大货车也会跟身边的朋友们吹上一阵子。
70年代:公交车仍下煤气包60年代末期,上海客车厂制造出了中国第一辆公共汽车,中国渐渐的走出了需要从东欧国家进口公交车的历史。
随着大庆等一大批油田的发现,中国的公交车也摘掉了煤气包的顶子。
从70年代开始,公交车渐渐成了人们出行的交通方式。
80年代:自行车王国的诞生从70年代末开始,我国实施了行之有效的改革开放政策。
改革理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一批批的非国有企业如雨后春笋般产生了。
北以环渤海为主,南以长三角为主的两大自行车生产基地渐渐产生了。
那个时候的自行车流就像现在的汽车流一样,那个时候我们国家也被称为自行车的王国。
90年代:摩托也疯狂改革解放了生产力,开放让国人看到了外边的世界。
从沿海到内地,摩托车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国的大大小小的城市中诞生了。
从木兰到轻骑,从嘉陵到幸福……有钱的年轻人买了大马力的进口摩托车,成为最早的飚车一族;富裕的家庭开始以摩托车为代步工具……摩托车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有了更多的用途。
新世纪:自驾车时代改革之风吹进门,中国人民都精神……中国富裕强大了,老百姓口袋里的钱也多了起来。
“衣食住行”的变迁
![“衣食住行”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ed6fc388a0116c175f0e48bf.png)
“衣食住行”的变迁----写在共和国六十年华诞2009年10月,注定又是一个装满收获的季节,我们伟大祖国迎来六十年华诞。
六十年光辉岁月弹指挥间,六十年中华大地沧桑巨变。
回望六十年,我们每个中国人都会心潮澎湃,我们的祖国经过多少磕磕绊绊,走过多少风风雨雨,终于走出了现在的蒸蒸日上。
回望六十年,父辈们在一穷二白的年代里为我们奠定了基础,我们在改革开放的日子里拼搏奉献,我们的下一代将会带给我们新的憧憬。
回望过去的年代,我感慨万千,作为共和国改革开放的受益者、见证者,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记忆的闸门被打开,犹如一股清泉,在脑海中涌现,把我带入到时光隧道的那一端。
我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一个普通农家,父亲在菏泽电厂上班,母亲在老家种地。
从记事时起,就时常看到母亲为我们家的吃饭穿衣发愁,父亲每月近二十元的工资,母亲在生产队挣工分,每月的工分记在帐上。
母亲一年365天,除了春节,几乎天天在生产队劳动,从没有休息日,即使这样干,到年底结算时,我家仍然欠队里的,不仅分不到钱,为了分到口粮,还要找钱给生产队。
过年了没钱买新衣服,母亲就把旧衣服拆了,改小后给我和妹妹制成“新衣”,平时吃的全是玉米煎饼就着爷爷奶奶腌的老咸菜,喝的是玉米糊糊,视线里全是黄色的玉米面、黑色的老咸菜,只有家里来了客人和过年才能吃上顿猪肉和水饺,父亲调回滕县后脱坯盖了三间小土屋,自己家空间是那样狭小,除了摆放的床和一个桌子,还有两个缸,一个腌咸菜一个装口粮,几乎就没什么了,就向赵本山小品说的,家中唯一的家用电器就是父亲上夜班用的一个手电筒。
屋顶上铺的是麦秸,到连阴天屋外下大雨,屋里下小雨,过年走亲戚那是来回跑,去时还好些,回来脚底就磨出泡。
1979年的秋天,父亲推来一辆大金鹿自行车,当时我和几个妹妹都高兴得跳起来了,这以后走亲戚不怕脚底磨泡了,母亲悄悄告诉我,父亲长工资。
不久荆庄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我家分到电厂北一亩半地,奶奶老泪纵横地说:“好日子盼来了”,我明白以后就会有白面吃了。
建国六十年饮食的变化作文【小学四年级400字】
![建国六十年饮食的变化作文【小学四年级4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cb8fc240f111f18583d05aab.png)
建国六十年饮食的变化
今年十月一日是祖国妈妈六十岁生日。
在这六十年里,人们的生活有了很大的变化。
常听大人们说:国家刚成立那会儿,因为粮食缺乏,所以要限量发售粮票来买粮食,吃不饱也没办法。
现在呢,你想吃多少就吃多少。
在农村长大的爸爸常常跟我讲他小时候的事情。
小时候的爸爸因为家里穷,粮食不够吃,晚饭只能就着咸菜喝高粱米粥。
因为怕饿,晚上就早早上床睡觉。
有时候晚上睡不着,奶奶就给几粒生花生米。
就这几粒花生米,爸爸也舍不得一下吃掉,而是把花生米掰成一小块一小块的来享用。
在那时,热馒头抹点猪油就是非常美味的食物。
现在人们都吃面包夹果酱,谁还吃肥肉和猪油啊,连猪都在减肥呢。
妈妈常和我说: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生活是越来越好了。
尤其是现在,我们是想吃什么就吃什么。
以前妈妈小时候过生日就吃一个煮鸡蛋和一碗面。
现在我过生日不是买个大蛋糕,就是去必胜客肯德基大吃一顿,以前哪有这东西啊。
我真庆幸我能生在现在,不用挨饿。
我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长大以后为祖国做贡献。
从衣食住行喜看家乡新变化
![从衣食住行喜看家乡新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cc03abc8915f804d2a16c1a7.png)
从衣食住行看家乡xx 新变化尽管近年来物价飞涨,生活多变,尤其对于我们这些60 年代末出生的人来说,上有老要赡养,下有小要抚养,家庭负担日益沉重,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
但不可否认的是,改革开放尤其是近十几年来,无论是大到国家,小到我们老百姓的小家,似乎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最能让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当然还数我们的日常衣食住行吧。
衣着由老土到时尚。
生于六十年代的我,在记忆中那时的衣服色彩很单调,样式很老土。
如果翻开以前小时候的照片,看到清一式的灰色底调大家都会哑然失笑。
记得我小时候的衣服做得很大,因为我是家中老大,下面还有妹妹和弟弟,我穿过的衣服还能让弟妹接着穿,如果哪一天衣服实在穿不上或无法穿了,父母省吃俭用在过年的时候给我们做一身新衣服,那才叫神气啊!我记得我直到八十年代初,在县中读高中时才穿上平生第一套卡叽中山装。
现在可不同了,人们穿衣服,讲究品牌和时尚,我的女儿读初中时就非品牌不穿了。
现在走在家乡城镇大街上,用五彩斑斓来形容人们的穿着毫不为过,就连上了岁数的中老年朋友也很少穿中山装了,西装、休闲服已成为人们的时尚,市场上服装门市永远引领着人们的穿着潮流。
各式专卖店彼此起伏,国内外名牌已不再是新鲜事物。
食物由求饱到求精。
我记得七十年代我刚上初中时候,有一次姑父送来一盒天津点心,从未见过如此精美的食品的我和妹妹、弟弟都争抢着吃,三下五除二就消灭得干干净净,最后连掉在桌上的碎渣都用手指头沾着舔干净了。
我当时想如果能天天有点心吃,那真是活在天堂了。
到了我在灌南中学读高中,已是八十年代初,那时住校生每天自己蒸饭,一大桶汤里漂着几片肥肉片,人人都争抢着吃,现在想想都觉得好笑,但是在物质生活匮乏、生活条件不易的年代,这都是真实的,也是当时贫困生活的写照。
如今家乡农工商超市、家得福超市、乐客隆超市、时代超市等一批批超市相继开张,我每次带着爱人和女儿逛超市,货架上各式各样,包装精美的点心已吸引不了我的眼球。
新中国的十大生活变迁(组图)
![新中国的十大生活变迁(组图)](https://img.taocdn.com/s3/m/6786bdda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3f.png)
新中国的十大生活变迁(组图)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
中国从一穷二白的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经过全国人民的团结拼搏,已经发展成独立自主丰衣足食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60年来,中国老百姓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下面我们就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来看看新中国的十大生活变迁:变迁一、腰包越来越鼓了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人创造的新名词“万元户”,几乎成了家庭拥有巨额财富的代名词。
而如今,“万元户”已经成为一个过时的历史名词。
因为在中国家庭里,特别是在城镇家庭里,“万元户”太普通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创造出的是几何级数递增的个人财富和家庭收入。
在农村,8亿农民逐步走上富裕幸福的康庄大道。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度提高。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14638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674元,增长12.9%。
变迁二、饮食越来越精了食不厌精,是中国人的梦想。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中国人的膳食结构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主食消费量不断下降,中国人的饭量越来越小;副食的消费量在攀升,中国人吃得越来越好。
特别是城镇居民食品消费已经摆脱过去以粮食为主的粗放消费方式,逐渐向讲究营养、风味、疗效、方便等集约消费方式转变。
变迁三、服饰越来越靓了姹紫嫣红时装潮是人民生活质量的生动写照。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带来了居民穿着消费的深刻变化:成衣消费比重明显扩大,并且向中高档转变。
城镇居民衣着求新、求美,讲究舒适、大方,“一季多衣”取代了过去的“一衣多季”。
衣着消费的个性化特征明显。
中老年青睐中高档服装,年轻一代追逐时装潮流。
不同品牌不同风格的专卖店琳琅满目,市场上国际名品比比皆是。
变迁四、住房越来越大了“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
过去,一家三代挤在一间房子,并不是一件罕见的事情。
中国的城市和农村,有着太多的旧房、筒子楼、危房。
在拥挤的大城市里,不少人感叹:难有安居之地。
过去的20年里,危房改造工程、安居工程的实施,使不少人喜迁新居;住房制度改革,激活了房地产业一潭死水。
改革开放前后衣食住行用方面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衣食住行用方面的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e20f8c5c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91ba25c.png)
改革开放前后衣食住行用方面的变化改革开放前后衣食住行用方面的变化衣虽然改革开放后,没有了布票,做衣服已经不是很普遍,更多人是去百货大楼买衣服穿。
但是一个城镇只有一两家百货大楼。
可是现在的商店到处都是,还分出了品牌店,老年店,裤子专卖店等等。
80年代初,棉布衣已经渐渐退出了我家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化纤面料:的确良(一种化纤面料),二合一,三合一。
而如今,各种面料的衣服应有尽有。
食因为生产力水平不高,物质供应紧张,需要用票证限制人们的购买力。
一直到八十年代,粮票还在使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粮食供求走向市场,粮票消亡成为历史的必然。
今天,我家的物质生活已经极大地丰富了,菜场、超市、大卖场,琳琅满目的食品应有尽有。
我家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科学卫生观念深入人心。
住改革开放初期,样式统一单调的平板房取代了房屋破旧,年久失修的破旧民居。
一片片的瓦片取代了破旧的屋顶,墙也不再是石砖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洁白的墙面。
但房屋内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家具,看上去简朴整洁,洋溢着和谐宁静。
90年代开始,国家开始兴建经济适用房,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买得到、住得起”的选择。
行改革开放前,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
但当时的道路建设也十分落后,大都是泥土地,凹凸不平,这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
到了80年代末,中国人口众多,坐火车出现了“买票难,乘车难,运输难。
”并且,速度也非常慢,妈妈在上大学的时候,从济宁坐车到青岛,过了十几个小时才到。
而现在,仅仅需要4至5个小时。
1996年9月1日,建国以来兴建的规模最大、投资最多、一次建成里程最长的铁路:京九铁路实现全线开通运营。
从此掀开了我国公路建设史上新的一页。
现在我们看到大都市的道路可谓是生机勃勃,人群涌动,车流穿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