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学反思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上册4篇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上册4篇【篇1】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上册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
本学期我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创设轻松愉快的环境,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性活动,可谓“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现将工作总结如下:一、做好课前准备。
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分析学生实际。
坚持理论和实际结合进行教学,使学生容易汲取,从而使教学任务能按计划完成。
同时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强。
二、关心学生参与的意识。
竭力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主动参与,乐意探究。
这样,学生在活动中把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想象到的用自己的话归纳出来,然后在合作、协调、讨论及在教师的引导下,作出正确的判断。
三、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四、保持和发展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让学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以致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在教学中难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课堂语言平缓,不够生动,没有激情;对后进生的态度比较急躁,缺乏一些辅差的经验与方法等等。
在今后的科学课教学中,发扬成绩,改正缺点,努力做到着眼于学生“基本科学素养”的提高。
加强学习,不断充实,以更新自我走在课程改革的前列,真正担负起培养下一代“基本科学素养”的重要任务。
【篇2】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上册一、教材分析新编《科学》三年级下册是在三年级上册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
小学三年级上册是科学教材的起始册,选择的教学内容是以学生“有系统的观察活动”为主线展开的。
三年级上科学教学反思-金属苏教版
三年级上科学教学反思-金属苏教版三年级上科学教学反思- 金属苏教版本节课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模式,意在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在课题1介绍金属的物理性质的基础上,本课题侧重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重点介绍金属与氧气的反应,以及金属活动性顺序、置换反应,在导入新课时,“不法分子常以黄铜当黄金,进行欺骗活动,你会不会上当受骗?你有多少种办法区别黄金和黄铜?”问题导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学生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已经做过镁条在空气、铁丝、铜丝在氧气中反应的实验,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同时演示铝在氧气中采用实验事实→归纳的方法,重点说明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由此也可在一定意义上反映金属的活泼顺序,镁、铝、铁、铜由强到弱的顺序。
本节课重点放在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上,采用实验—讨论的探究模式,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层层诱导,由学生自己归纳得出,铝比铁活泼,铜最不活泼,不能置换酸中的氢。
进而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
在通过练习,引出置换反应,通过问题、假设、验证、结论,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逐步懂得研究科学的一般过程,知道观察和实验是获得知识的基本方法、在学习中,养成求异思维的习惯。
学生都能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观点。
通过学生自我小结,培养自主生成知识的能力。
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通过课堂小结,不仅能使所学知识得以归纳、总结、概括和升华,而且能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深化记忆,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广阔性和整体性。
在课后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我去思考:1、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照顾到绝大多数同学,课后还要因人施教,对学习能力强的同学要提优,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加强课后辅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有意无意地将精力和荣誉给予了成绩好的学生,教学的重心往往倾向于成绩好的学生,而忽略了学生中的弱势群体,教师缺乏对他们的鼓励和帮助,从而导致“贫富差异”越来越大,直接导致整体成绩两级分化,对后进生也是一种伤害,所以教师要特别注意不要让所谓的差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苏教版科学教学反思
苏教版科学教学反思科学作一门综合性课程,是以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为主,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入门课程。
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苏教版科学教学反思,一起来看看吧。
苏教版科学教学反思篇一作为一名长期执教科学的教师,我教学过教科版和苏教版两个版本的全套教材,我先谈谈对苏教版科学教材总的一点看法:一、教材在内容安排的数量很恰当。
每册教材包括的单元数量为4—5个,对于小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内容,量上比较适合。
作为教师也能非常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灵活地把握教材,带领学生逐步走进科学天地,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教材的结构安排也很合理。
编者从“科学”这个概念入手,引导学生走进科学,降低视野,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使学生能在教材及教师的启发下达到豁然开朗的地步。
再配以鲜艳的图片,学生会更加感兴趣。
三、教材在后面又增加了学生的活动记录单,每个单元需要学生完成的内容都在记录单上,既便于学生学习,又便于老师的检查,还防止学生记录单的丢失,可谓一举三得。
针对我本学期执教五年级的《科学》教学,对于教学目标是都完成了,但有一些感悟和想法也值得记录下来,以促进自己不断提高。
感悟一:准备好丰富的材料,是提高活动效率的根本保障。
科学课必须有充分的教学资源,没有探究材料,学生的自主探究将会大打折扣。
科学的教学也成了无本之水。
在开学时,我就担心第三单元《电》的教学对老师、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本单元教学需要大量的探究材料(如:小灯座、开关、电池盒等等)。
还好,我区教育局给学校新配置了许多实验仪器,里面就有电流实验的相关材料,再加上我向学校申请购买的大电池,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实验,自主探究了。
在第1课“点亮我们的小电珠”活动中,学生人手一套材料,他们通过看一看(观察各种器材的特点)、连一连(利用手中的器材连接一个简单电路)、画一画(将发光小灯泡的连接装置如实地画出来)、猜一猜(猜测电的流动路线)、想一想(有的连接方法为什么不能使小灯泡发亮,从而认识短路与断路)这一系列的活动,初步建立了电流、短路与断路这些科学概念。
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设计
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设计全数教学设计 《科学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一、在“观看折叠小人”活动中能够有所发觉,提出问题。
能够从琴纳和牛痘的故事中受到启发,明白科学确实是提出问题并想方法寻求问题解答的进程。
二、明白科学是什么。
明白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3、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爱好。
想明白,爱提问。
教学预备:插图、琴纳和牛痘的故事。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是学生接触科学的第一课,对“科学”这一概念不能够深刻明白得,只能取得表面意义上的明白得,因此本课一开始用“当你听到‘科学’那个词时,你想到了什么”那个问题来激发学生去试探。
凭已有体会,学生会把科学和科学家联系起来,和自己无关。
教师这时能够引导学生通过“你是不是有如此的经历?”来谈谈自己切身的体验,学生很容易说出:由于好奇才做出这些事,这恰恰和科学家的工作十分相似。
课后应布置学生搜集更多科学家的研究故事,让学生从这些科学家的研究中初步了解科学研究的进程。
本课谈科学是什么,应从外延上谈,而不是从内涵上去灌输,教学中不可要求学生谈什么是科学。
教学进程: 一、导入新课: 一、谈话:同窗们,从这学期开始,咱们将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科学”。
二、提问:你明白科学是什么吗? (板书课题 ) 二、探讨新知: 一、了解科学是什么。
(1)、讨论“什么是科学?” 让学生依照已有体会发表自己的观点。
(2)、引导学生看讲义第2页插图,开阔一下视野。
(3)、提问:图上的人在做什么?让学生说一说插图的内容,教师适本地加以补充说明。
(4)、谈话:只有科学家那里才有科学吗?你有无做过下面这些小朋友做的情形?(看书中图片)想一想,你什么缘故想做这些情形? (学生交流) (5)、师生小结:使学生熟悉到科学就在咱们身旁。
二、琴纳和牛痘的故事。
(1)、可采取放录音故事、教师讲故事、学生自己阅读等不同方式让学生了解故事梗概。
(2)、提问:从故事中,咱们能够明白琴纳是个擅长观看和试探的医生。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像工程师那样教学反思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像工程师那样教学反思1.像工程师那样【教材分析】本册内容由“认识空气”、“研究土壤”、“固体和液体”“地球上的水资源”和“人的呼吸和消化”“专项学习”六个单元组成。
将带领三年级科学学习的同学们,展开六段不同但有联系的科学学习旅程。
专项学习是对科学探究和工程实践的过程和方法进行的专门指导,它不是指向科学概念的学习,而是专门指向科学探究和工程实践方法的学习;它采用“项目活动”的教学方式,体现自主性、开放性、整合性,更关注科学思维与工程思维的培养;作为本册教材的最后一课,将过程技能的方法融合在活动中,不仅是总结,更是提升。
【学情分析】刚刚步入三年级的学生,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生活,三年级的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激发和呵护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
同时,由于受年龄和其他条件的限制,学生的科学常识极为缺乏,科学探究能力也较弱。
家长和学校某些老师偏重于语数教学,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这更需要我们科学教师倾注更多的精力。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手工皂的制作过程以及各种材料的作用。
科学探究:1.能根据自身需求自主选择需要的材料,完成手工皂的制作。
2.能在失败的基础上提出猜想,进一步实验,得出结论,并提出改进意见。
3.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
科学态度:1.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制作手工皂,体会创新乐趣。
2.能分工合作,乐于为完成手工皂的制作,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了解并意识到人类对产品不断改进以适应自己不断的增加的需求。
【教学重点】知道手工皂的制作过程以及各种材料的作用。
【教学难点】能在制作失败的基础上提出猜想,进一步实验,得出结论,并提出改进意见。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多媒体资料学生材料:皂基,烧杯,搅拌棒,水槽,热水,模具,多种干花,牛奶,蜂蜜,果汁等【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播放视频)师:通过刚刚的视频可以看出我们学校的学生都很讲究卫生,而且我们在洗手的时候都用到了肥皂,你们喜欢用什么样的肥皂啊?(香、洗得干净)每个人的喜好都不一样啊,很好!2.师:那你们想不想做一块专属于你自己的肥皂呢?(想)好,那我们今天就来一起学习制作手工皂![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学生在学校用肥皂洗手的情境,学生能够很快的将关注点集中在肥皂上,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二、设计及制作1.师:刚刚同学们提了几点自己的想法,老师这儿有一份资料单可以供你们参考学习,根据你的需求进行选择,选好之后可以和你的小组成员交流一下你为什么选择这些材料?2.学生根据自身需求自主选择材料。
三年级上册科学课后反思
三年级上册科学课后反思回顾这个学期的科学课程,我深感收获良多。
通过学习科学,我不仅扩大了自己的知识面,还培养了科学思维和实验观察的能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我在科学学习中的体验和成长中进行反思。
首先,通过科学课程,我学会了如何运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我们经常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结果,从而得出结论。
这让我明白了科学并非只是死记硬背知识,更是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来获取新的知识。
其次,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我也体会到了科学的重要性和广泛应用。
我们学习了物质的性质、自然现象以及生物的特性等等。
这些知识不仅让我对周围的世界更加好奇,也让我明白了科学是解释并改变世界的有效工具。
另外,科学课程也锻炼了我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我学会了仔细观察细节,从而提出推理和解答问题。
同时,科学也培养了我的逻辑思维能力,让我能够合理地组织和处理问题。
此外,通过科学实验,我还学会了团队合作和交流的重要性。
在合作实验的过程中,我需要与同伴们共同协作,并及时交流想法和结果。
这使得我们更好地理解了实验的目的,并能够共同探索和解决问题。
总结起来,通过三年级上册的科学课程,我对科学的认识和理解有了很大提高。
我养成了探索和实验的好习惯,锻炼了观察和思考的能力,培养了团队合作和交流的技巧。
我相信这些所学所获会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科学是一门充满乐趣和挑战的学科,我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继续保持对科学的兴趣,不断学习和探索。
我相信通过不断努力,我可以在科学这条道路上走得更远,探索更多奥秘。
通过这个学期的学习和反思,我明白了科学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态度和方法。
我会继续保持对科学的热情,并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为自己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会更加主动参与科学实验和讨论,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同时,我也会继续与同学们合作,共同探索和解决问题。
我相信,通过这样的努力,我一定能够在科学学习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全册教学反思(2023秋新课标版)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反思第一单元认识空气1.空气占据空间一、教材分析《空气占据空间》,本课按照由浅入深的活动架构,逐渐深入地安排了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建立“空间”的感知及“物体占据空间”的感知,知道粉笔、水都占据一定的空间第二部分,感知空气需要占据空间,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第三部分,讨论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用途,体会认识空气地特点就可以利用空气帮助我们更好地生活空气覆盖在地球表面,在一年级时学生已经认识了空气的特征——透明、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没有固定的形状、会流动,知道了空气无处不在。但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也像粉笔、水那样占据一定的空间,这样的认知对学生而言是陌生的,较难理解的,本课就鉴于学生的认知基础,在丰富的感知活动中,从有形的物体占据一定的空间到无形的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逐步建立“空气占据空间”的认知二、课堂反思1.在开始活动感知“物体占据空间”这个活动时,我是有层次的,要试着先让学生观察一支粉笔的大小(其实就是占据空间的大小),再观察装满的粉笔盒内余下的每一个小空间的大小,并进行对比。在对比中,学生发现粉笔放入粉笔盒内需要足够的空间,也就让学生意识到粉笔占据一定的空间。在学生的讨论中,碾碎粉笔是学生在未完全关注“一整支”这个词而想出的解决方法。但这个因未明要求而产生的意外方法却能使学生更为强烈地感知“占据空间、空间有大小”2.倒扣瓶子纸不湿这个活动中,学生在前面活动的基础上,很快就能想到实验的结果是“纸片”不会湿,造成纸片不会湿的原因是空气占据纸片内部的空间,水无法进入瓶子而造成的。此时,让学生思考,怎样让空气出来让水进入瓶子,这时学生很容易就想到拧开瓶盖放跑空气的方法,这时学生看到的不仅是水慢慢进入,更加能清晰地看到无形无色透明的空气一点一点的从占据的塑料瓶内跑出来,将空间让给水。更直观地感知到“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3.学生在这个活动中,反复感知空气占据瓶内的空间,气球吹不大;空气从占据的瓶内的空间出来,气球变大,气球内的空气占据的空间变小,瓶内空气占据的空间就变大。在这一进一出中,感知空气一定会占据空间,随着占据空间大小的不断变化,再次明晰“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2.空气有质量一、教材分析本课从感知到验证,逐层深入地安排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放掉平衡棍一侧气球内的空气,发现平衡木棍不再平衡,来感知气球内的空气有一定质量第二部分,两个有梯度的活动,先在认识物体物体有质量的基础上再认识空气有质量。第一层次的活动通过电子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知道物体中所含物质的量就是物体的质量。第二层次的活动是称量瘪气球,感知空气有质量,只是质量比较小第三部分,通过阅读资料,体会人类对空气质量认识的科学发展史二、课堂反思《空气有质量吗》这一课的实验材料非常多,由于这个活动学生自主操作存在较多的困难:气球吹到差不多大小、将吹大的气球口绑绳子扎口、调节保证木棍平衡因此由教师演示,学生也能看到清晰的现象,教师只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进行反思。在这个环节中,气球的大小是否差不多或者一样,仍然可以调节使木棍保持平衡。但如果气球大小不同,学生由于没有杠杆原理的知识基础,所以在理解上要存在一定困难,为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气球内的空气有质量上”该实验尽可能保证气球大小差不多。同时还需要强调:我们平时说的物体的重量,其实就是指物体的质量在第二个活动认识物体有质量这个活动中,因为在前一个学习环节,学生已经意识到空气有质量,但是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经历中却从来没有感知过“空气的质量”,因此先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学生熟悉的物品的质量,再提供6种常见物品给学生掂一掂,感知一下物品时有质量的。同时也隐藏着“空气无法用掂一掂的方法感知质量”的对比感知会起到比较好的效果。3.热空气和冷空气一、教材分析本课按照由感知到究理,安排了四个部分,从表象到成因认识热空气向上、冷空气向下流动的特性,并以此解释大自然中风的形成第一部分,观察火焰上方自行转动的纸蛇感知热空气会流动,再通过观察火焰上方自制“热气球”上升的现象感知热空气会向上流动。再让学生试着解释纸蛇转动,热气球上升的原因第二部分,做冷空气和热空气的流动实验,在准备冷热空气后,观察冷空气上、热空气下的情况下热空气的流动情况,再观察热空气上、冷空气下的情况下热空气的流动情况,从而发现“冷空气向下流动、热空气向上流动”的特性第三部分,通过制作并观察空气流动的简易装置中蜡烛火焰的情况,感知空气的流动就是热空气向上升的同时,冷空气不断补充的过程。如果热空气上升、冷空气无法及时补充时,空气流动就无法形成,此时塑料瓶罩内的蜡烛火焰就会熄灭。从这个活动中进一步感知热空气向上流动,冷空气向下流动的特性,并以此来解释暖气片安装再房间低处,冷藏柜不加盖子的原因第四部分观察冷空气和热空气的流动规律解析图,阐述大自然中的风的形成。并通过各种方式让空气流动制造风二、课堂反思平时学生见过热气球,也有部分学生玩过孔明灯,对热气球的结构也有大致的了解,但为什么热源要放在热气球的正下方?热空气使怎样使热气球飞起来的,这些学生都没有亲身感知过,但由于该实验分组操作存在一定安全隐患,所以一开始是用演示实验让学生能够得到强烈的感受第二个活动中,学生对纸蛇的转动都很好奇,但是热空气是怎样推动纸蛇转动的,学生不甚了解,所以给学生适当地讲明白:热空气向上流动,接触到了纸蛇倾斜的蛇身,就推动纸蛇转动起来了。前面热气球活动中学生已经感知到垃圾袋中充满热空气,就会上升飞起来但是学生无法去摸一摸热空气,感受一下“热空气向上”,因此在纸蛇活动中,让学生观察、思考、分析、摸一摸,感知热空气总是向上,从而推动纸蛇转动。这样能为后继地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在实验探究冷热空气的循环流动特点的实验时,学生在实验中先明确蜡烛点燃,热空气、冷空气的分布情况,对于学生接下来观察实验中两种空气的运动是有很大帮助的。学生虽然无法看到冷、热空气的流动,但是借助塑料袋圆片,就可以清晰明准备地观察到实验地现象,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具象、完整地感知。第二单元研究土壤1.土壤的成分第一精简语言,优化提问我从第一次试讲开始语言太口语化这个问题就一直存在有所改进但还是做的不够到位,只有老师的语言做到清晰并精简才能为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来学习探究,也只有这样的状态下才能优化问题,在学生都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前提下,只需做好过渡和引导就足够了。一般对于本课的内容学生都是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己陈述实验过程中的注意点,自己动手,最终自己得出结论并达成共识,教师组织的提问要有过渡和引导的作用,将课堂真正变成学生的课堂。有时候甚至会因为老师语言不清晰而使学生对知识点产生误解,严重影响教学效果,所以这是一个需要及时解决的问题第二把握教材,合理安排容量本节课重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得出土壤的成分,知道土壤的来源以及土壤与生命的关系。观察的方法,注意要点以及实验步骤都要学生进行思考,所以一课时内要把土壤与生命的关系也解析到位时间上肯定缺乏,合理安排教材内容也十分的重要,这节课中我把土壤的来源在最后几分钟讲解了,但明显感觉学生还不是很理解这个问题,使教学效果打了折扣,这也是以后需要注意的第三认清主体适时放手要时刻认识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在本堂课的实验环节中我也犯了喧宾夺主这个错误,忽视了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该仍学生来确定实验步骤至少在把实验步骤的课件出示后让学生自己来分析哪些步骤是特别重要的,但我直接讲解了实验步骤,在座的有些学生就在这时思想开小差了,如果我把主动权叫给他们,那将是另一番景象第四培养严谨,寻求共识在控制上课节奏上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当大多数小组完成实验后,要求还没有做完的小组也停下来一起参与。科学课最终得形成研究的共识,虽这一切都是由学生得出的,但也要注重得出结果和过程的严谨性,如一组同学得出一个结论,必须得征得其它小组的同意方能成为共识,从小培养看待问题的方法,也是科学课得培养的科学素养之一2.土壤的类型如果让学生观察图片上显示的土壤的颗粒的不同,然后学生根据图片的微观的土壤颗粒进行对于土壤分类.这样虽然能够很快的进行分类,但是基本上是老师在引导,学生没有基本的体验过程,没有自己去观察研究。因此学生的体验不是很深刻,而今年我就恰恰相反的进行细致的设计,指导学生亲自进行观察,然后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能够更好的体验和发现。在设计的过程中我让学生自己准备自己家附近的土壤,然后在再一起走再进行观察研究。这些不同的地方的土壤的细微差别被同学们学生进行发现,从而能够为土壤的分类打下坚实基础。在这个探究的过程,学生很好的经历了观察探究,而且学生观察方法也已经学会了。我感觉这个设计还是非常不错的。我想相信学生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在后面的设计三种土壤的保水性的上实验,我一开始做的不好因为我一直在翻过倒过去的讲解什么是保水性,结果学生的理解效果还是不好。我想试着让学生去理解,引导学生去理解,这样学生就会慢慢的了解,效果还是不错的。因此在教学中,不要多说,而是让学生去说。相信学生能够说的更好,说道点子上去在设计保水性的实验的时候,我放手让学生去设计,大部分的设计设计效果不错。有的小组设计的不是合理,当时我没有引导一下现在想来,还是引导一下,效果会更好的。虽然学生经历了错误,可能会更好的。3.肥沃的土壤在进行《肥沃的土壤》这一课的学习之前,学生在上一课《了解土壤》的学习中,已经通过实验,研究和了解了土壤的基本成分,知道了土壤的三种类型的分类本节课让学生通过实验和学习,进一步了解土壤肥沃的原因是由土壤中腐殖质含量的多少决定的。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他们已经知道土壤里能够长出各种各样的植物,而植物则给人类和动物提供了基本的生存条件。通过观察和引导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腐殖质是由死亡的动植物的遗体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变成的最终成了土壤的一部分。而土壤里腐殖质含量少就贫瘠,为了使贫的土壤变肥沃,人们通过种植绿肥,收集落叶。粪便沤肥和修筑梯田的办法达到增强土壤肥力的目的。通过对比的图片和植株,学生会发现贫瘠土壤里长出的植物细弱,柔软且枯黄,而肥沃土壤中长出的植物,茁壮且呈绿色在学生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我根据学生以往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情况,本着以实验活动为载体,以探究为核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的理念,以锻炼孩子的观察和动手能力为目标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比一比,观察现象,发现问题,从而解放孩子的眼睛通过让他们做一个肥料袋,解放孩子的双手让学生讨论汇报实验观察结果,说一说实验结论,解放孩子的嘴巴,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通过让学生制作肥料袋的实验过程,让他们进一步观察植物变成腐殖质的过程。在肥料袋中放入蚯蚓,让学生看到蚯蚓对土壤的改良作用,从而明白人们为什么把虹蚓称作“土壤天然的犁”和“改良土壤的能手”。通过观察虾蚓在土壤中的活动和习性,学生知道断蚓在肥料袋中变化的作用,确立土境和生命密切相关的意识。学生在制作和观察肥料袋,并做好记录土壤变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耐心和毅力。让学生知道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既要自己动手操作,还要长期观察,坚持不懈的记录,不断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才能有始有终的完成实验,收获科学结论和成果。4.保护土壤在进行本课的教学中,我首先提出问题: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壤,那么我们人类哪些行为破坏了土壤呢?学生在这个问题的指导下,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搜索自己生活中的经验和自己的掌握的资料,进行了解人类的对于土壤破坏的行为。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分享自己的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并且使学生在潜意识体验士壤现在的窘境下面一个环节是教师分享自己的搜集一些关于土壤被破坏的资料。通过这个环节,学生通过观看有关的土壤破坏的视屏和图片,学生认识到现在的土壤危机及理解十壤的现在的问题离我们并不是很遥远。增强学生的保护土壤的意识。总而言之在这个环节,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同时提高学生的环保的意识第三个环节是在四幅图例之后,教材提出“我们可以为保护家乡的土壤做些什么”的问题,其中的“还能”说明要学生思考、的是其他的保护土壤的方法和途径。这个教学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让学生将自己的所思所感与同学充分,并用写或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1.认识固体第一局部,给四周常见的物体按固体和液体分类。这个活动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对固体、液体的已有熟悉,以便提升其对固体和液体的熟悉;另一方面可以对学生的分类力量进展训练。活动中我出示几种让孩子感兴趣的物体,让学生说说是固体、液体。孩子们踊跃答复。然后我又不失时机地问道:“关于固体和液体,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时,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有些问题正是教师引发学生进入探究性学习的最正确切入点面对来源于学生中的大量问题,我也赐予了充分的关注和确定,并把它写在黑板上。当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下面的学习时,他们会更用心。由于只有这样积极性的支持态度,学生的内心才能激起科学探究的欲望,进而促使学生形成科学情感和探究意识其次局部,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熟悉固体的性质。通过利用各种感官观看,熟悉固体的颜色、外形、软硬、透亮度等性质,培育学生在探究中随时收集证据的良好习惯第三局部,通过混合和分别熟悉固体。教师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混凝土和筛沙子的例子引出固体的混合和分别。接下来引导学生讨论固体混合前后重量和体积的变化2.认识液体《认识液体》这节课是在对固体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设置的一节课,以液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的观察和实验活动,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认识液体的性质•其内容主要分为两条线索,一条为知识线索,了解液体在颜色、形状•味道、气味、黏稠度、表面张力等方面的性质,另一条为方法线索,通过观察以及实验白己运用•总结,调动相关认识来运用来研究液体的相关性质•在数学过程中存在以下不足:1•教学设计不符合学生特点•从教的年级是三年级,在没有充分考虑到孩了的动手操作能力下,放手让学生白己设计,实践大量的实验•由于科学课是在三年级上学期开设的•只有一个学期的接触,孩了们对于科学还没有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也没有更深入的了解•对于实验,平时的课堂上操作的机会也很少,整个学期下来能真正动手操作的实验也很少•学生们根木没有掌握做实验的基木流程和使眼部走•对于给定学生一定的主题让学生自我去操作,这也是有点为难三年级的孩子了,综合设计及课堂表现情况,觉得实验部分学生们没有真正的利用好实验器材来研究液体的性质到底是怎样的•怎么做才能使实验更具有公平性.需要注意哪些前提问题•所以没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只从自己角度制定的教学设计是一个错误•2、教师缺乏必要的指导•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实验指导•在实验开始Z前虽然出示了实验要求•但是很少有同学正真的按照要求介绍的步骤去认真思考•出示了挑选研究问题选择研究工具设计实验过程总结需要注意的问题填写实验记录表,这是老师的要求应一一对应,基木完成,可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是看到实验器材就着急动手操作,没有认真思考,我该如何做实验,对于实验需要注意的前提条件学生根木置Z不理,任由白己喜欢去操作•我想在没有深思熟虑的想法做支撑•实验多半是失败的•实验的过程和方式不是为了探究液体行什么性质,而是为了迎合自己的兴趣喜好,学生们是过了动手操作的瘾•将老师的叮嘱忘掉了•实验前没有必要的指导,实验中的指导,就显得有些补救的意味了,最后导致学生不清楚实验过程•做出来的实验效果也不明显•3、环节落的不实•救个教学过程匆匆而过的感觉,没有留下来什么值得记忆的内容,知识的传输不到位,实验的指导不到位•实验的一项重要结果由于下课的时间关系,也没来得及讲上•感觉课堂不完整•原木的科学课应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实验操作过程,在设计时是由此环节•但是经过实际的教学,觉得这个过程完成的并不是很好,徒有其表的感觉•没起到一定的发扬学生自主探究目的,也没有给实验结论提供什么切实可靠的依据,由此环节但是没有落到实处。3.固体的混合与分离这一节课中,通过第一节课的教学,我不但修改了本课的教学结构,而且不断提升了对科学课教学的新理念。一开始设计这节课时,在教学设计理念中虽然也注重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获得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性质方法,可是在整个教学环节安排时,仅落脚在注重知识层面的环环紧扣和思维逻辑的严密性上。而对于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去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的习惯,如何利用每一步“教学”去挖掘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深刻内涵,我却没有落实进去可想而知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弄得学生实验起来“你争我夺”,场面虽“热闹”。可是学生不对实验进行细心观察,深入思考,获得实验的科学素养。这就给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然而对后面几个班级,我就寻找解决的方法。在这思考中我提高学生的科学技能、思维方法及科学习惯和科学情感等。于是,我就对自己的教学的环节作了更深入地思考。我对在教学环节中的探讨“固体和液体的性质有什么不同”的教学设计,进行了科学理念性的改变。后来我发觉“这一步”应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探究证明的方法。因为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科学思维]的周密性。这一小小的设计“变化”,让学生经过讨论,他们设计出许多我原先意想不到的很多种能巧妙地能证明区分固体和液体性质的方法,比如把注射器打进固体和液体中比较它们的硬度和流动性等等。这时我抓住契机让学生对这些方法进行识别,哪些方法“不科学”,为什么?接着让学生根据我提供的结构性材料讨论设计实验方法,要求每组学生不但要设计“实验”,而且要求确定实验时各位学生的具体分工,实验做完后该怎样办?在汇报时,我让每个小组上讲台边讲实验方法边根据组内分工演示,其他的学生对他们的实验过程要细心地观察和思考,并要求实验完了之后对他们不合理的地方自己提出“建议”4.把盐放到水里1《把盐放到水里》是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中的重要内容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到“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因此本节课的设计我以此为原则,以生为本,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究的活动中,通过“猜测勾起悬念一动手实验操作一一总结得出结论”的过程,不仅学到科学知识,同时也培养了科学探究的技能。做实验、观察现象、讨论,学生在活动中亲自动手操作实验,为日后的科学研究奠定基础整个教学过程从效果看,比较成功的地方就是给学生创造了“自由、平等”的探究环境,让学生进行的自我尝试和合作探究。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恰当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的教学创造最佳的学习氛围。新课伊始,我在讲台上准备了一杯水和一杯食盐水,然后提问:“同学们,你怎么知道这两种物质是什么?”通过尝的方式判断出一杯是水,一杯是盐水。我借机拿起食盐。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篇一:三年级上小学科学教学反思三年级上小学科学教学反思三年级上小学科学教学反思教例:《我看到了什么》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植物的第一课时。
本课的内容既是第一单元的开始,也是小学生们第一次接触的科学课内容。
科学课本选取观察大树作为第一课的主要内容,也是基于学生对于大自然,对于植物有一些天生的兴趣。
但是当我在课堂上用“大家喜欢植物吗?”作为引言时,有个学生说“不喜欢”。
但是当我问道:“大家熟悉的植物都有哪些?”时,那说不喜欢植物的学生却又都十分积极地举手并介绍他熟悉的植物。
我就问他:“你不是不喜欢植物吗?”原来那学生曾经观察植物时被扎伤过,所以他就觉得他不喜欢植物了。
第二,关于教参中要求启发学生将采用多种方法(如远距离还是近距离等)和所用到的感官进行比较。
我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回忆时,很多同学的回忆只有近距离的视觉体验。
反思:1、有时学生在课堂中的思维十分活跃,但是教师应该把握好整体的思路不动摇。
但是也不可以完全不顾学生的想法,可以适当地询问一下为什么学生会有不同的想法。
2、教参和教科书上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观点不是硬性要求,教师可以按照学生上课的实际表现进行改变。
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篇二: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4篇《风》教学反思吕雁湘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本节课是按照这样的理念进行教学设计的,让学生充分地经历“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制订计划——分组实验——得出结论——交流评价”这一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理解科学概念。
主要体现以下几点:一、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
在研究“烟带来的消息”时,充分放手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计划、自己的想法自主探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并且给学生们适当的引导。
而是引导他们发现其它有价值的问题,充分保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自己的经历、自己的成功。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三年级科学课程是要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为重点的,适应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新教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要面向全体学生。
同时,它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
因此在科学教学工作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
据此,把本学期的教学具体情况总结如下:一、做得比较好的方面:1、在科学教学中认真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XX年7月教育部正式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因此,在科学教学中,同样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同时,更是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的科学能力的培养。
2、明确课程理念、目标、任务,吃透教材,充分掌握教材的特点,从而做出与教材相符,与学生年龄特点相符的。
三年级科学教材的内容主要是生命科学方面的内容,是适应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的,1~5单元包括了“植物”“动物”“我们自己”“水”“纸”五大方面的生命科学和物质科学的内容,而第6单元是从学生最熟悉的事物——米饭出发,引发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这些都是贴近生活的内容。
因此,教学设计便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将重点放在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观察的理解之上。
比如第一单元中“大树的观察”,就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初步了解科学观察的意义的内容。
因此,设计时,就尽可能地以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为重点,以引导学生掌握科学观察的方法为难点,同时重视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热爱生命、保护环境等精神的培养。
三年级上册科学课后反思
三年级上册科学课后反思一、引言三年级是小学生正式接触科学的初始阶段。
在这个阶段,学生开始对科学产生好奇心,对周围事物进行观察和探索。
通过本学期的教学,我深刻认识到科学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和培养科学素养方面所肩负的责任。
以下是我在三年级上册科学课后的一些反思。
二、注重启蒙,激发兴趣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好奇心旺盛的年龄,对于他们来说,科学是一门充满神秘和趣味的学科。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和现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我鼓励学生们大胆想象,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例如,在教授“植物的生长”这一单元时,我让学生们自己种植绿豆,观察并记录它们的生长过程。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不仅了解了植物的生长过程,还培养了他们的耐心和观察力。
三、实践为主,强化探究科学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学科。
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我尽可能地让学生们亲身参与实验和探究,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科学的魅力。
我鼓励学生们在实验过程中主动思考,发现问题并提出假设。
通过实验验证,他们学会了如何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
例如,在教授“水的三态变化”这一单元时,我让学生们自己设计实验,观察冰、水和水蒸气的变化。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不仅了解了水的三态变化,还培养了他们的实验能力和观察力。
四、培养科学思维,提升素养科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让他们学会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
我鼓励学生们在解决问题时运用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例如,在教授“磁铁的性质”这一单元时,我让学生们自己设计实验,探究磁铁的吸引和排斥性质。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不仅了解了磁铁的性质,还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例如,有些学生在课堂上表现较为消极,参与度不高;有些实验的设计还需要进一步优化,以便更好地适应学生的认知特点。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1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江苏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材内容丰富,能够满足学生探究科学的需求。
在教学设计方面,我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课前激活、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我也注重了对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让学生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学习,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在教学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需要改进,如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不够,需要更多的引导;教学设计有时可能会出现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的.情况,需要更加注重教学过程中的适度性。
对于江苏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的教学反思,我认为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同时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快乐中探究科学,发现科学的乐趣。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2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教学重点:用网状图展现对水的认识,熟练地运用各种感观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
教学难点: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给每组准备:7个黑色塑料袋或其他不透明的袋子、4个透明塑料袋(应是可封口的密封袋,用来装三种液体和空气)、牛奶、醋、水、石头、木头、树叶、网状图、实验记录单。
教师准备的材料:7种物品名称的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师:同学们,你们看浩瀚的宇宙中这蓝蓝的星球是谁呀?(地球)2、师:地球上大片大片的蓝色代表的是什么呢?(水)3、师:对。
三年级上册科学课后反思常见材料_苏教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常见材料》课后反思本课教学设计力求表现孩子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在满足孩子发展需求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创设条件让他们能直接参与科学探求活动,在亲历活动中,区分自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引导先生认识材料之间的关系、分析物品的材料组成,这节课中,我认为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几方面:1、创设情境,调动先生原有知识。
2、引导先生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求。
不足的地方:1、工夫安排不够合理科学探求不能走过场,只需保证先生充分探求的工夫,才能让他们真正认识到事物的特点,亲历探求的全过程,如果把“研讨本人身旁的物品中有哪些是由两种以上的材料构成的”的活动工夫再放手些,让先生在本节课中有更多的工夫去探求,这样或许会让先生更有播种。
2、没有注重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评价。
在课的教学过程中我留意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却忽略了生生之间的交流。
在给常见的材料进行分类、汇报时,如果加强引导先生之间进行交流、彼此补充、完善、评价,完善给常见的材料进行分类,并且让先生及时参与评价,及时进行自我反思,这样先生就能学会更加细致、精确的进行观察。
科学睡眠健康成长——在国旗下的发言各位尊敬的老师、各位亲爱的同学: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预备二班的***。
今天,我非常的荣幸,能在3月21日世界睡眠日这一重要节日即将来临的时刻,和大家共同学习、分享《科学睡眠健康成长》这一主题内容。
睡眠是人体的一种主动过程,人的一生几乎有3分之1的时间在睡觉中度过。
睡眠是生命所必需的过程,是健康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本届冬奥会的18岁天才少女谷爱凌在赛后回答夺冠秘诀时,她说:“从8 岁到14 岁,我一直都只有周末才滑雪。
而我能比那些年纪更大、更专业的运动员做的更好的秘密武器,就是每天睡十小时,真的每天睡十小时。
”可是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竟有27%的人存在着睡眠问题,而其中我国在30%以上,高达50%的学生存在睡眠不足的问题。
而“世界睡眠日”的目的便是要引起人们对睡眠重要性的关注,提醒人们要重视睡眠健康。
苏教版科学教学反思
苏教版科学教学反思在苏教版科学教学中,我发现了一些优点和不足之处。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反思,我希望能够找到改进的方法,以提高科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一、优点苏教版科学教材以生活实例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例如,在探究材料的单元中,教材通过丰富的材料展示,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总结,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另外,苏教版科学教材还强调与学生的互动与合作。
例如,在课堂上引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讨论和合作解决问题。
这种教学方式既能够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不足之处然而,苏教版科学教材在一些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教材内容在某些情况下过于抽象,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物质与能量转化的单元中,教材只是简单地介绍了各种能量的转化,但没有给出生活中的具体实例,这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比较难以理解。
其次,苏教版科学教材在实验设计方面有待改进。
一些实验设计过于简单,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而另一些实验则相对复杂,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资源来完成,对于学校教学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会带来一定的困难。
三、改进方法为了改进苏教版科学教学,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增加生活实例的引入,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
比如,在物质与能量转化的单元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物质的变化和能量的转化,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其次,对于实验设计,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和教学条件进行适当的调整。
一方面,对于简单的实验,可以在设计中增加一些变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来进行实验。
另一方面,对于复杂的实验,可以在做实验之前给学生一定的预习材料,使学生在实验前有一定的了解,提前准备好所需的实验器材和材料。
最后,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和互联网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
通过观看视频、参与在线实验等方式,可以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通用5篇)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通用5篇)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通用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通用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科学》这一课是整套教材的一个启蒙,让学生在理性上知道什么是科学,即科学不仅是需要学习的一堆知识,同时也是对过程与方法、技能思想上的一种积累。
首先,我在讨论“科学”是什么的环节上分成了三步,由浅入深。
从观察一些图片知道科学是一些发明创造之类的大事情,同时逐渐引导学生注意到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回忆自己是否有过类似于科学家的研究经历。
其次,利用空气占据空间这个活动意识到平时“游戏”的时候科学就伴随着自己。
在最后加入了“琴纳与牛痘”的故事,深刻的让学生理解“科学”是什么。
体会到科学并不神秘,它就在我们身边。
其次,三年级的学生刚接触科学,很多课堂的要求、习惯都不明确。
老师在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强调常规的管理。
但过多的要求可能又会制约学生的发展,限制他们的思维。
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关注课堂。
在我让学生根据科学探究的过程复述琴纳与牛痘的故事,为防止有些同学在那无事可做,我提出要求,认真倾听,对不足之处进行补充、改进,既提出了课堂要求,又让学生有事可做。
再则,我们要用心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敢问、爱问、善问的精神。
但与此同时,还要帮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对于其他一些问题,不能不管不问,要尊重每位同学的思想成果。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2学生是在经历了对动植物及自身的科学探究之后,对科学探究有了一定的认识,掌握了一定的感官观察的方法。
他们每天的生活都要接触到水,根据生活经验,他们对水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基础,但就是这最平常不过的“水”,孩子们很少有意识的去观察它、研究它,可以说,他们对水既是熟悉又很陌生。
未能充分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实验,未能充分让学生参与科学活动。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进度表及全一册说课稿(一共36课时)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进度表及全一册说课稿(一共36课时)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内容丰富,共有36课时。
本册教材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要目标,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教材内容涵盖了自然界、物质世界、生命科学等多个方面,既有对自然现象的探究,也有对科学原理的解释,还有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和方法的培养。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科学知识有很强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但学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科学思维方法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观察、实验、探究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册教材的学习,学生能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如自然界的基本规律、物质世界的组成和变化、生命科学的基本概念等。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认识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热爱科学、探索真理的情感态度,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自然界的基本规律、物质世界的组成和变化、生命科学的基本概念等科学知识的掌握。
2.教学难点: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情境教学、分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教学挂图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趣味科学实验或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2.教学新知:讲解新课内容,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实践操作: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科学知识。
4.分组讨论:引导学生针对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1三年级的《科学》教学终于完成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还算不错,有一些感悟和想法值得记录下来,以促进自己不断提高。
感悟一:准备好丰富的材料,是提高活动效率的根本保障。
在开学备课时,我就担心第四单元的教学对老师、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本单元教学需要大量的探究材料,没有这些探究材料,学生的自主探究将会大打折扣。
还好,学生有学具,里面的材料虽然不是太好使用,但毕竟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实验,自主探究了。
同时课前合理选择有结构的材料,制作教具,准备材料也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这些课前准备工作,教师一定要抽出时间,精心准备,因为它是有效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根本保证。
感悟二: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是学生能力发展的重要载体。
科学课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多元化的,它不同于以往的自然课只注重获取知识,培养能力,还需要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探究的方法,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每次上课前,我都会对每课的教学目标进行一个定位与解读,再将这些目标分解到各个教学活动中去,力求通过一节课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上都能有所得。
一节课教学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学生经历了从推测——科学检测——构建认知的探究过程,学会了科学检测的方法,建构了导体与绝缘体的概念,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感悟三:关注细节,打造亮点。
回顾所上的一些课,为什么总感觉缺少一点精彩?反思原因,实际上是自己在课堂教学中过多地注重对教学的预设,哪怕是一个环节或一句简单的问话,我都会精心地揣摩,力求一杆见影,做到胸有成竹。
但由于自身课堂临场洞悉力不强,缺乏一定的教学机智与技巧,有时候为了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忽视了学生“节外生枝”的提问,即使让学生对这些生成性的问题进行研究,也只是简单的一带而过,往往不能抓住有利的时机,合理开发成的课堂资源。
诚然,备课前对教学活动的预设能保证教学活动有序有效地开展,但我们的备课不能设计的太完美无缺,还需要留一些空白让学生“润色”,很多有经验的老师,他们就是善于运用智慧去捕捉课堂中每个细节,将“意外”转化成动态生成的资源,于是造就了一个个精彩的课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学反思第1单元我们都是科学家《科学是……》教学反思《科学是…..》这一课是整套教材的一个启蒙,让学生在理性上知道什么是科学,即科学不仅是需要学习的一堆知识,同时也是对过程与方法、技能思想上的一种积累。
首先,我在讨论“科学”是什么的环节上分成了三步,由浅入深。
从观察一些图片知道科学是一些发明创造之类的大事情,同时逐渐引导学生注意到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回忆自己是否有过类似于科学家的研究经历。
其次,利用空气占据空间这个活动意识到平时“游戏”的时候科学就伴随着自己。
在最后加入了“琴纳与牛痘”的故事,深刻的让学生理解“科学”是什么。
体会到科学并不神秘,它就在我们身边。
其次,三年级的学生刚接触科学,很多课堂的要求、习惯都不明确。
老师在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强调常规的管理。
但过多的要求可能又会制约学生的发展,限制他们的思维。
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关注课堂。
在我让学生根据科学探究的过程复述琴纳与牛痘的故事,为防止有些同学在那无事可做,我提出要求,认真倾听,对不足之处进行补充、改进,既提出了课堂要求,又让学生有事可做。
再则,我们要用心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敢问、爱问、善问的精神。
但与此同时,还要帮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对于其他一些问题,不能不管不问,要尊重每位同学的思想成果。
《做一名小科学家》教学反思这节课给我同时也给我的学生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这一堂课,学生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思维方式,能自己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真正做到主动的学习,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同时,作为教师,我尽可能的把课改后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融通在教学中,使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有了新的质的突破和提高,真正下放权力,不摆架子,尊重学生,主动扮演“引路人”的角色,彻底改变过去教师唯上、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学生提出的诸多问题里,作为教师的我,对于学生提出的个别问题,并没有做出很好的解答,只缘于自己知识水平的限制。
因此,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应当要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的同时,拓展自己的知识空间,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得到更大的提高。
第2单元我眼里的生命世界《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教学反思在教学的准备方面,我遵循便于操作和合作探究的原则,尽可能多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创设的氛围中进行合作研究。
在教学过程的设计方面,遵循儿童科学认识活动的规律,以科学探究活动来展开整个教学活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小组合作交流、汇报富有特色的记录——探究、研讨有生命的物体的共同特征——拓展延伸、续写科学诗,感受生命世界的无限美丽。
《校园里的植物》教学反思本课是在上节课了解了有生命物体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生命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展开研究。
本课的编排始终围绕植物的形态进行。
通过对植物由整体到局部的观察,获取有关植物的多样性、植物的外部形状等方面的信息,渗透了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为了让学生能够认识一些植物的不同特征,我组织学生到校园里观察植物,并在记录纸上记录植物的特征。
由于三年级学生的探究习惯、记录习惯和文字能力还比较弱,我先带领学生一起观察一种植物,然后要求学生按照实验小组组成观察小组,观察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植物。
这样,就集中了多个学生的智慧,获得取长补短的效果。
在科学活动中,既然有观察,就一定有记录,我除了让学生明白如何观察外,还实施提醒让他们学会记录,养成一个良好的观察习惯。
本课的记录可以是文字叙述,也可以采用画图的方法,把不知名的植物或叶子画下来。
要学生养成既观察又记录的习惯不是说在课堂的四十分钟就能完成的,我鼓励学生平时多观察,多写观察日记,引导他们在观察中发现,尤其是对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只有这样不停的循环往复,才能养成好的观察下习惯。
《植物、动物、人》教学反思这一节课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将研究的范围扩展开来,把植物、动物和人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这里面暗含着让学生找出生命的共同特征。
本课教学内容有两个层次:一是找出植物和动物的不同与相同之处。
以兔子和萝卜为例进行比较,引出动植物生长的共同需求:阳光、空气、水、食物、空间等。
了解动植物之间虽然在外形、生活方式、生活习性等有许多不同,但有时生活环境却有许多相似的地方,甚至相互依存。
二是找出植物、动物、人的不同与相同之处,这一环节实际是本单元的总结。
通过人与黑猩猩的比较,让学生知道人类也是生物,也具有作为生物的生命特征和需求;最后用集合图的形式表达出有生命的物体、动物、植物、人之间的关系。
教学开始后,我出示了兔子和萝卜的图片,请他们认真的观查,然后要求学生讨论兔子和萝卜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结果,有的学生回答说:哪里都不同。
但当我请他具体一点说时,他又无从下口了。
其实,备课时我就已经预料到了这一点,以现在学生对兔子和萝卜的认知,萝卜和兔子有什么可比的呢?在大多数学生都表现的茫然的时候,我恰恰认为这是一个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的好时机。
我提示学生:在认真观察图片,然后回想一下,本单元前三节课的内容,尤其是第一课《有生命的物体》。
这时学生才恍然大悟,交流声此起彼伏,课堂顿时活跃起来了。
在这节课上,我帮学生做的只有简单的提示,可学生展示给我的却很多,由此我对课堂教学又有了新的认识。
学生对有些事物的了解不能说少,他们只是缺少将相关的只是链接的能力和意识。
在今后教学中将着力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第3单元生命之源------水《生命离不开水》教学反思《生命离不开水》教学目标有一个要求是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提取之物里的水。
这部分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提取植物里的水。
但是,今天在上这节课的时候,在实验部分我已经失去了教师本该有的引导地位,现在总结如下:第一、在上课前没有把课仔细的回顾一下,导致有些生疏。
第二、在实验前没有强调纪律。
首先,应该告知学生,实验只有在安静平和的状态下,观察的才能够更仔细,那样也能够学到更多知识,体转到更多的乐趣.为了强化课堂纪律。
在这-?部分,障押注以下调鼙。
如果在实验的过程中,表现好的小组将给予加星,观察仔细的也将加星。
要在实验前讲好这些事情,如果有同学高玩的话,就不允许把实验继续下去。
第三、在实验前,没能给予学生很好的教学引导。
我只问学生:水果星面有水吗?你有什么样的办法来证明。
其实,依据平时的生活经验,学生已经知道水果里面的含有水的。
这边我将改正:你有什么办法能够把水果中的水挤出来呢? 那里面有多少水呢?你有什么办法能够说明。
第四、实验过程中,将在PPT上呈现一个倒计时的计时器,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知道自己大概有多少时间来完成汶样的事情,同时也起到提醒他们什么时候应该结束,这样应该也能帮助课堂纪律有效的维持。
第五、实验后,在引导学生总结这部分。
其实,教材只是想让学生知道胡萝卜和土豆里面含水,强调一个自身的比较,也就是含水量,故不需跟学生说出,要拿两个一样大的土豆和胡萝卜。
《观察水》教学反思从钻研教材到进行教学设计到最后的上课,我从中发现许多值得我去注意、去思考的地方。
减少老师的活动时间,预设弹性设计,提高课堂实效:许多老师在课前预设的教学环节都很具完整性,可课一上下来,常常有许多我们预想不到的状况发生,为了处理这些状况,我们经常感到时间不够用,又为了不破坏课的完整性,所以只好拖课。
而我这堂课由于知识性的内容较浅显,所以课堂上没有什么所谓的“意外”发生,一节课下来,反而觉得时间很充裕,后面的总结显得有意在拖沓了。
拖课,学生没兴趣再听下去,也影响了学生下节课的学习,不好。
剩余时间,没有充分利用宝贵的40分钟,也不行。
那么该如何把握课堂40分钟,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我做了以下几点思考:(1)、减少老师的说话时间。
科学探究课要把大部分时间让给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老师经常是放不开,怕孩子偏离了主题,所以经常反复唠叨实验要求、注意事项,浪费了很多时间。
老师在课堂上要做到废话少说,长话短说。
教学语言要简洁有力,不重复,不提一些无效问题。
提出问题时,不要花太多的时间在选择要叫哪个学生回答上面。
只要我们多注意,一定能在课堂上节省出许多时间来给学生进行更充分的探究活动。
(2)预设弹性设计。
比如我这堂课,如果不把运水比赛从这节课删掉,而是预设在最后一个环节,看到时间还充裕,那么就可以让学生进行活动,这样我在后面的时间就能充分利用了。
时间是宝贵的,要想提高课堂时效性,那么教师应先学会把握好课堂40分钟,提高时间的利用率。
最后在游戏活动结束,我没有注重学生的总结,匆忙结束了课程,使游戏的最总目的没有达到。
实验是课堂的重要部分,实验是为了寻求真相,但有些实验,特别是对比实验,要控制变量,经常会导致实验结果与现实有所出入。
这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实事求是地面对现实,及时分析是什么原因,还可以借机生成二次探究,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神奇的水》教学反思科学课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回顾我整节课的教学,无论是对教材的处理,还是对材料的选择,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为学生自由地展开学习过程,提供了适当的条件。
《神奇的水》一课,着重使学生经历一个科学探究过程。
根据餐巾纸和水相互作用的结果,认识毛细现象发生的原因;同时使学生认识水的张力的大小。
本课的教学特点,要把认识因果联系的思维过程设计得生动。
基本过程是:观察水沿餐巾纸上升,引出问题:“水往低处流。
水沿餐巾纸上升是怎么回事?”有能发生毛细现象的,要体现“孔”、“隙”的多样性;要有典型的孔和隙,有像布和纸那样的孔隙,有像土壤那样的孔、隙。
本课中,我首先让学生解释水沿餐巾纸上升,解释后又让学生找出与餐巾纸类似、水能沿着它上升的物体,说出这些物体的共同点。
在这个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经历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让学生经历怎样思考,怎样验证自己的解释。
经过这样思考:(1)全体学生明白了假设的内容。
(2)经历了一次由此及彼,学习全面思考的过程。
(3)通过思考为“用什么材料进行实验,怎样进行实验,实验中观察什么等后续的学习活动”,建立了充分的基础,特别是为推理建立了充分的基础。
在教水的张力的时候,让学生知道杯中的水要满,忽视了强调实验中“杯中的水一定要很满”这一环节,以致于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有些混乱,实验结果出现了误差。
在后来的课上我就尽量做好实验前的强调工作,如怎样减小误差等,学生听后,在实验中就能注意到,实验效果也好些。
学生在做实验到后期时耐心就大大减少了,开始还能一个一个地放回形针,到后来就一下子放很多个,结果就有误差,这样对水的表面张力的认识就不够深刻。
而且有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意识到了某些问题的存在却不能引起重视,对实验结果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如实验时要小心桌子,以免水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