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
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教案3篇(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克和千克教案)
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教案3篇(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克和千克教案)一、说教材《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内容。
要求学生熟悉两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初步尝试,也是为后面“吨”的教学奠定根底。
从学生的感知规律和生活阅历动身,敏捷处理教材,先熟悉克,再熟悉千克,然后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及学问应用。
围绕这节课的内容,以新的教学理念作指导,结合课题的试验方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1、学生熟悉克和千克,对1千克、几千克、1克、几克有肯定的感知,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能进展简洁的质量计算。
2、连续培育自主探究、合作沟通的学习方法、鼓舞共性化的学习意识。
3、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力量。
本节课的重点是对千克与克的熟悉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难点是对克的熟悉。
二、教法和学法教法: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虽然他们已养成肯定的学习习惯,但因年龄小,还是好动、好玩、奇怪心强,依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奇怪心,教师在教学中以情境教学法为主,创设学生喜爱、熟识的嬉戏情境、活动情境,让学生充分去感受、发觉,猎取新知,同时还采纳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制造了良好根底。
学法: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表达并优化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法上采纳了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加、自主探究、合作沟通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三、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教师:前几天,同学们随家长去超市购置了一些物品,还收集了一些常用物品的质量,我们一起沟通一下好吗?生答:妈妈买的牙膏是30克,火腿肠一根是45克,我的体重是31千克,一袋大米是25千克……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你有什么发觉吗?生:有的后面带:“克”,有的后面带“千克”。
学生有可能答出:比拟轻的用克作单位,比拟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内容: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是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认识。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质量单位的概念,掌握克和千克的基本知识,学会使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并能进行简单的质量单位换算。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质量单位的概念,知道质量单位的作用和意义。
2. 让学生掌握克和千克的基本知识,学会使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 质量单位的概念理解。
2. 克和千克之间的换算。
教具学具准备:1. 天平2. 不同质量的物体(如橡皮、铅笔、书本等)3. 电子秤教学过程:1. 导入a.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质量单位的概念。
b. 介绍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并让学生观察天平,了解天平的用途。
2. 新课a. 讲解质量单位的概念,让学生理解质量单位的作用和意义。
b. 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克和千克的质量大小。
c. 讲解克和千克之间的换算关系,让学生学会进行质量单位换算。
3. 实践操作a. 分组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使用天平称量不同质量的物体。
b. 引导学生观察天平的指针变化,理解质量与天平指针的关系。
4. 小结a.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质量单位的概念和克、千克之间的换算关系。
b. 提问学生,检查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板书设计:1. 质量单位的概念2. 克和千克的基本知识3. 克和千克之间的换算4. 使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作业设计:1. 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中的物品,尝试使用天平称量它们的质量,并记录下来。
2. 让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会用到质量单位,举例说明。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操作和总结,让学生对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在实践操作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动手操作,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在作业环节,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教案
《克和千克》教案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教案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克和千克》教案1一、班级情况、学情分析:该班有40名学生,男生19人,女生21人。
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思维敏捷,课堂反映灵活,与老师配合密切,能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二、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第86页、88、89页练习十八1—4题三、教学目标: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会认读秤上的质量,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3、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教学重点: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五、教学难点:1、用科学的方法和策略估量物体的质量2、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小组学习的实效六、教学课时:1课时七、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和爸爸妈妈逛过超市吗?你们一般都买些什么?有没有买过水果的?说说你是怎样购买的?(选好后,拿到秤上秤再付钱)通过秤称我们可以知道它有多重,那要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什么作单位呢?同学们的知识可真丰富,小强和小丽也到超市里作了调查,他们找到了什么?看看数学小精灵想告诉我们什么。
(二)探究体验:1、认识质量单位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
平时我们所说的重量实际上指的是物品的质量,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
克还可以用字母(g)表示,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
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克和千克这两个新朋友。
板书课题2、认识感知1千克(1)1千克有多重呢?1袋这样的洗衣粉就重1千克。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的认识优秀教案.docx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的认识优秀教案.docx八、克和千克第1课时克和千克的认识(1)【教学内容】教材第101~102页例1和例2【教材分析】教材通过呈现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在超市购物,引出质量单位,说明“表示物体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情分析】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质量单位,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
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已经明确要想知道物品的轻重不能靠眼睛观察,必须要用秤称一称,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
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让他们认识一些不能实际测量的经验并巩固质量观念,培养估测意识。
【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认识秤等工具,了解称的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4.通过小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交流、合作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难点: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教学准备】盘秤、天平、黄豆、200克的果冻、500克的盐、二分硬币、水果、1千克沙子等。
【教学流程】情境导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究。
↓↓探究新知―→认识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巩固应用―→能感知物体的质量。
↓↓课堂小结―→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方法。
【情境导入】(课件出示两名学生对话情景:比一比谁更重,我的体重是45米,我更重,是52分钟)师:他们说的对吗?你有什么想说的?生:米是长度单位,分钟是时间单位。
师:那到底在生活中是用什么单位表示质量的呢,现在我们就一起到小猴子新开的超市看看吧。
师:你看到了什么?生答。
师:它们的质量是用什么单位表示的?生:克,千克,g,kg。
师:其实英文字母g,就表示克,英文字母kg,表示千克。
(板书:克(g),千克(kg))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8.1《克与千克的认识》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8.1《克与千克的认识》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克和千克的概念。
2.能够正确地使用克和千克进行计量。
3.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克和千克的概念。
二、教学重点
1.克和千克的概念。
2.如何正确使用克和千克进行计量。
三、教学难点
1.千克与克之间的换算关系。
2.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克和千克的计量单位。
四、教学准备
1.教材: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
2.教具:量筒、秤等。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
•利用实物或图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重量物品,引发学生对物品重量的思考。
2. 学习新知识
•讲解克和千克的概念,如何正确使用克和千克进行计量,以及克与千克的换算关系。
•结合教材内容示范计量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重量单位的使用。
3. 拓展练习
•给学生提供一些练习题目,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加深对单位换算的理解。
4. 活动设计
•设计一些趣味性游戏或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他们对重量单位的敏感度。
5. 总结
•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梳理和总结,帮助学生牢固掌握克和千克的概念及使用方法。
六、课堂作业
•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目作为课堂作业,巩固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
七、教学反思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学生的反应进行总结,并对未来的教学进行调整和改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对克和千克的概念有所了解,掌握克和千克
的计量方法,提高解决日常生活中重量单位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教学设计.doc
第 1 课时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内容教材第 100~102 页例 1、例 2。
课时目标1.使学生初步形成质量的概念,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 1 千克和1 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000 克=1 千克。
2.使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称量物品经常用到的秤称。
能正确估计出物品的重量。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概念。
难点:估计物体的质量。
教学准备天平、台称、硬币、口香糖、一包菊花茶、一袋瓜子、黄豆、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和爸爸妈妈逛过超市吗?你们一般都买些什么?有没有买过水果?说说你是怎样购买的?通过用秤称,我们可以知道它有多重。
那要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什么作单位呢?同学们的知识可真丰富,小强和小丽也到超市里做了调查,他们找到了什么?出示课件: 100 页主题图。
看看数学小精灵想告诉我们什么?(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 1( 1)借助生活物品认识及其作用。
教师出示一片口香糖、一包菊花茶、一袋瓜子的图片。
师:请大家认真观察这三样物品,看看你能了解到关于它们轻重的信息吗?师:老师给每个小朋友都准备了这些物品,现在请你们拿在手中掂一掂。
师:你有什么感觉?轻还是重?师:对,它们都很轻。
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克也可以用符号“g表”示。
(板书:克( g))师:除了老师给大家准备的这些物品以外,你们还知道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以克作单位的物品?师:这是一枚 2 分的硬币,老师告诉你们它重 1 克。
板书: 1 枚 2 分硬币重 1xx。
( 2)掂一掂,感知1xx。
师:请大家取出老师为大家准备的那枚 2 分硬币,先放在手中掂一掂,再闭上眼睛静静地感受它的轻重,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
( 3)找一找,巩固 1 克的质量观念。
教师,下面请大家在老师给你们准备的小盘子里面找一找,指一指,看看还有哪些物品大约也重 1 克。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说课稿3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说课稿3篇认真拟定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是教师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
下面是我为您准备的“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说课稿”3篇,欢迎参考,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一、说课程要求《万以内数的认识》属于数与代数板块的内容,是有关数概念的教学,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数学知识。
这一单元包括千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认识,比较数的大小、求近似数,估计和整百整千数的加减五个信息窗。
千以内数的认识和万以内数的认识两个信息窗理解意义、数数、读数、写数、组成、数位五个内容。
比较数的大小、求近似数这一信息窗学会比较数的大小、求近似数的方法。
估计这一信息窗理解估一部分推想全体这种估计方法。
整百整千数的加减这一信息窗分为整百整千数加减和几千几百加减几百两个内容。
二、说地位与作用小学阶段,对整数的认识,分为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认识,大数的认识四个阶段,本单元是第三个阶段。
《万以内数的认识》经过学生前面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这一学段的学生对100以内的数建立了初步的数感,理解了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的十进制关系,掌握了简单的读写技能,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总之,对数的认识,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和理性认识。
这一单元就是学生认数范围的一次扩展。
它不仅是学习万以内数计算的基础,也是以后认识万以上数的基础,对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结合具体情景认识计数单位百、千、万,并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和顺序,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会读、写万以内的数,能够用语言和符号来描述大小,认识近似数、估计,正确口算。
2、能力目标:运用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在进行估计的过程中,发展数感。
3、情感目标: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参与数学活动;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他人帮助下,能尝试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一等奖4篇
4、《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一等奖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的认识”。
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使同学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同学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同学估量物体的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准备:天平、弹簧秤、小蜗牛、盐、多媒体课件等。
教材分析:同学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
为了让同学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让同学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等实践活动,以增加同学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协助同学形成质量观念;又通过计算、称同一物体而得出的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使同学的猜测得到验证,很具体地感知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
在整个新知识的教学中,同学始终怀着丰满的热情,积极地去探索、去体验,主动地建构知识。
教学过程:(一)在生活情境中探究师:前几天,同学们随家长去超市购买了一些物品,还收集调查了—些常用物品的质量,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好吗?生1:我妈妈买的牙膏是30克。
生2:我买的蛋卷7 5克。
生3:火腿肠一根是45克。
生4:我的体重是31千克。
生5:一袋茶叶450克。
生6:一袋大米是25千克。
师: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生1:有的后面带“克”,有的是“千克”。
生2:比较轻的都用“克”作单位。
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克和千克”。
师:要知道我们购买物品的轻重,可以用什么方法?生:用秤称。
师,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几种常用的秤(多媒体课件展示)。
师;你们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些秤?生1:在超市买东西用过电子秤。
生2;我跟妈妈买菜时,见过杆秤、盘子秤。
生3:我舅舅卖米用的是磅秤。
人教版数学二下《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下《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一. 教材分析《克和千克的认识》是人教版数学二下的一章内容,主要让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以及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本章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已经掌握了长度、面积、体积等基本度量单位,具备了一定的度量观念。
但是,对于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认识,部分学生可能还比较模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思考,加深对质量单位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质量单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认识质量单位。
2.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演示和动画展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质量单位。
3.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质量单位的理解。
4.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一些实物,如水果、蔬菜等,用于直观演示。
2.学具:为学生准备一些小卡片,上面标有不同的质量单位,如克、千克等。
3.课件:制作相关的多媒体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实物或动画,引导学生关注质量单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展示一颗苹果,提问:“这颗苹果重多少克?”让学生初步接触质量单位。
2.呈现(10分钟)向学生介绍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如克与千克的关系:1千克=1000克。
同时,通过实例展示,让学生了解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动手操作,如每组分发一些小卡片,让学生互相提问,用所学质量单位进行回答。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克和千克的认识9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克和千克的认识9篇克和千克的认识 1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
设计思路:克和千克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重量概念,在教学时,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结合小学生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通过猜、掂、比、称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知道1千克=1000克。
并让学生在估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估测结果,在课前调查与课后实践中充分体现了数学的应用性。
教具准备:1.一架天平;2、电脑,多媒体课件;3、将全班分成6个小组,每组准备一台盘秤,6个2分硬币,一些苹果,一些鸡蛋,2袋盐,6个乒乓球,100克、300克的大米各一袋。
教学过程:一、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
1.教师拿一包糖和一包盐,让学生肉眼观察并判断哪个重。
2.让学生亲自动手掂一掂判断哪个重。
3.启发学生说出要知道糖和盐的准确重量有两种办法:一是用秤称,二是看包装袋上净含量。
4.让学生汇报课前调查多种物品净含量情况。
5.揭示并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二、认识秤: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课件展示并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秤。
3.介绍盘秤的使用办法。
4.让学生称出一个苹果和一本数学课本的重量,初步学会认秤。
三、建立“千克”的概念。
1.让学生称出1千克的苹果和1千克的盐。
2.提出问题,使学生知道因为苹果的大小不一样,因此每组称得的1千克的苹果的个数也不一样,而1千克的盐都是2袋的道理。
3.让学生感受1千克的重量。
4.让学生互抱对方感受比1千克重的重量。
四、建立“克”的概念。
1.提出问题,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发现比较轻的物品(比如豆子)用盘秤称不出来,引出天平。
2.课件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及生活中用天平称的物品。
3.教师拿天平演示称2分硬币的方法。
4.让学生每人把一个2分硬币掂一掂,并在小组内谈感受。
5.让学生通过掂、比、称,感受100克、300克、500克、1000克的重量,为后面的巩固练习提供丰富的表象。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的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
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
教学难点: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和爸爸妈妈逛过超市吗?你们一般都买些什么?有没有买过水果的?说说你是怎样购买的?(选好后,拿到秤上秤再付钱)通过秤称我们可以知道它有多重,那要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什么作单位呢?同学们的知识可真丰富,小强和小丽也到超市里作了调查,他们找到了什么?(一壶豆油,是用千克作单位;一包饼干是用克作单位的。
)看看数学小精灵想告诉我们什么?(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
)二、认识秤:揭示课题克和千克(一)是的,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你都认识吗?(课件出示:常见的秤)咱们来认一认看:同学们真是有心人,平时生活中肯定很会注意观察!、(二)用秤可以知道物体的质量,那你知道的质量单位有哪些?(三)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克和千克”。
(板书:克与千克)国际上克一般用字母g 表示,千克用字母kg表示。
三、感知体验,形成质量观念。
(一)认识克。
现在咱们先来认识克:1.感受1克重的物体(1)每两个同学中就放一个2分硬币,请大家把它放在手掌心仔细掂一掂,感觉一下1个2分硬币有多重?同桌轮流掂一掂看。
(1个2分硬币)(2)师:告诉大家,这个2分硬币的质量就是1克。
板书:1克(1g)。
2.估计1克重的物体(1)记住1克的重了吗?你能根据这个2分硬币的质量,在学具中找一找,掂一掂,还有哪些物体的质量大约也是1克重?然后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
(学具:小正方体2个,回形针2枚;1元硬币1个;橡皮1块)(2)全班交流并小结:小朋友各有各的说法,其实,1克的物体太轻了,靠我们的感觉很难判断准确,想一想,如果要判断准确,可以用哪一种秤来称呢?(天平一般用来称比较轻的物体的质量,常用“克”作单位。
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3篇)
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3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1〈一〉感知重量1、我听说我们二?一班小朋友聪明、爱动脑。
特别是听指挥,动作快。
我看是不是这样的;2、打开文具盒任意拿一样东西放在手上掂一掂,你有什么感觉?3、刚才小朋友动作快,再来做游戏:同桌的小朋友互相背一背。
背完马上座好。
你有什么感觉?述:是的,有的物品轻,有的物品重,不管是轻还是重的物品,它们都有什么?(重量)4、那么,你了解哪些重量单位?述:象斤、两、钱等重量单位是我国以前经常使用的重量单位。
但这些重量单位在八十年代就早已废除,不再使用。
而使用国际通用的千克、克等重量单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们。
板书:千克、克的认识。
〈二〉实际操作、探索新知。
1、到底1千克、1克的物品有多重,你了解吗?可以举例说说。
(一)认识千克2、看样子小朋友的知识蛮丰富,黄老师在桌上准备了很多熟悉的,甚至是小朋友爱的食品。
你们现在可不能吃哦!你能找到1千克重的物品吗?找找看。
3、你找到1千克的什么?你是怎样找的?举起来给大家看看(学生展示:1千克苹果、1千克香蕉、1千克果冻、1千克面粉......)a.学生出示“1千克果冻”时问,你是怎样知道的?述:一般有包装的食品,包装袋上都要求有重量说明:象:净含量、净重、重量后的数一般都是这样物品的重量。
b.出示“1千克面粉”时,你是怎样知道的?没有说1千克,而是1kg。
是的,kg表示千克,那么猜猜看克该用什么字母表示?你是怎样想的?c.我看到前面小朋友拿的1千克苹果是4个。
这个小朋友拿的1千克苹果却有几个?为什么呢?4、请小朋友根据商标上的重量说明,每个同学都找到1份1千克的物品,找不到的旁边的帮助找一找。
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4篇)
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4篇)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4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4篇),欢迎大家分享。
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1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1、情境导入,看一看。
程序:同学们你们都到过商场买东西吧?那你们都喜欢到商场买些什么呢?老师这有几件物品,你能看出哪件商品重一些,那些轻一些吗?2、联系实际,掂一掂。
说话:请你拿出你到商店购买的商品。
如:一袋红枣、膨化食品等等。
然后分小组用手掂一掂,互相比较一下自己所买的商品和小组同学的商品那些重那些轻。
让学生选出其中最重的和最轻的物品。
[简析:商场里常见食品的轻重学生一般比较熟悉,特别是他们自己喜欢的食品,这样设计容易激活学生的学习经验。
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学活动课是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课程,教师引导学生参与,重在学生实践。
二、新课教学,认识质量1、认识秤。
提问:怎样才能更准确的对这些商品的重量进行比较呢?你们能想出用什么方法吗?引导出用秤称一称的方法)提问:你们知道生活中都有哪些秤吗?让学生把提前准备好的各种秤的资料读一读,介绍一下它们的在不同方面的用途?教师总结:展示课件中的秤。
[简析:学生要想获得关于秤方面的知识,必须查阅很多学习资料。
这也是引导学生课外学习的很好方法。
]2、认识千克(1)猜一猜。
提问出示三包物品(1千克桔子、一千克棉花、l千克图钉)猜一猜你认为哪一包重?(学生间产生争论)(2)称一称。
说话:同学们都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到底你的看法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称称看吧。
学生动手称,并互相交流称后的结果。
(3)感受1千克。
说话:这几袋物品都是1千克,看来只凭物品堆大堆小,不能判断出它们的重量,应该用秤称一称。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克和千克》教案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克和千克》教案【篇一】教材分析:“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
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同时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
教学目标: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1、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2、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1、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2、物体质量的估量。
教具:多媒体课件、一枚2分硬币、2袋500克的砂糖、1千克盐若干袋、弹簧秤、盘秤、电子秤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导入师:昨天李老师带关女儿去新玛特购物,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她们都买了什么?请看大屏幕。
师:从画面上,你了解了哪些信息?生:她们买了6个苹果,重1千克。
生:1盒饼干110克。
生:一桶豆油5千克。
师:你们都是善于观察的好孩子。
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
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研究国际标准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动手操作,初步感知“克”师:1千克大约有多重呢?下面请同学们从你的学具袋里取出老师给你准备好的1角硬币。
一枚1角硬币的质量大约就是1克,请你们亲自掂一掂,感觉一下1克有多重。
(学生活动)师: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克?生:一颗钮扣。
一个橡皮头。
……师:可见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克和千克的认识-人教新课标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克和千克的认识知识目标1.能够理解克和千克的基本概念。
2.能够运用克和千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能够正确地使用克和千克单位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1.掌握克和千克的概念。
2.理解克和千克之间的转换。
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概念的理解。
2.使学生知道克和千克之间的转换关系。
教学过程课前预习请学生自行预习课本P33页内容,预习目的为了了解克、千克的概念。
导入1.让学生感知克和千克的重量差异。
请两名学生一起站在讲台上,一人拿着1kg的物品,另一人拿着500g的物品,让台下的学生感受一下两个物品的重量,增强学生体验感。
2.出一道题目:小明每天喝牛奶,每次20克,他要喝两个星期,一共要喝多少克的牛奶?提示:1千克=1000克。
明确目标请学生思考,如何将“小明一个星期要喝1400克的牛奶”改写成用千克作为单位的表达方式。
讲解1.让学生自己摆弄180克的器皿,再拿着1千克的面粉袋,让学生辨认重量的差异,让其对毫克,克,千克的重量单位有了更加了解的认识。
2.求整20千克-2千克,学生在口算的过程中,慢慢理解了千克的概念,若说20千克是一个小车,那么2千克是多少?车里面放一个娃娃,车子还有多重?练习请学生在课堂上自己的本子上完成以下练习题:1.请列举出5种克的单位换算成千克的表达式。
2.已知有一个物品质量为0.5千克,问它的重量是多少克?3.请将以下的题目转化为用千克为单位的表述方式:•小明每天需要吃200克饭。
•班级一共有45个小朋友,每人每天需要吃300克。
•水果店一天卖出了3000克的苹果。
延伸如果一台汽车的重量是1300千克,卡车的重量是20吨,请问卡车的重量相当于多少千克?作业请要求学生对本文档进行总结,口头或者笔头都可以。
并在下一节课上当堂演讲。
请要求学生在文档中总结本课学习到的新知识和要点,结合同学们的问答进行讲解和总结。
总结通过讲解概念以及实际操作,学生对毫克、克、千克的重量单位有了更明确的认识。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克和千克的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克和千克进行质量计量和换算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克和千克解决问题的习惯。
二、教学内容:1. 克和千克的概念及换算关系。
2. 运用克和千克进行质量计量和换算。
3. 结合生活实际,运用克和千克解决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克和千克的概念,换算关系,以及运用克和千克进行质量计量和换算。
2. 难点:灵活运用克和千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克和千克的概念。
2. 采用分组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克和千克之间的换算关系。
3. 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运用克和千克进行质量计量和换算。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实物(如水果、蔬菜等)。
3. 克和千克标识的物品(如称重仪器、重量标签等)。
4. 练习题及答案。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实物,引导学生关注质量单位,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克和千克的概念:讲解克和千克的概念,并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
3. 讲解换算关系: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克和千克之间的换算关系。
4. 练习换算: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克和千克进行换算。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克和千克的重要性和应用。
七、课后作业:1. 请学生运用克和千克的知识,测量并记录家中的物品质量。
2. 请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如何运用克和千克解决问题。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回答问题的情况等。
2. 练习结果: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题,评估其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3.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在家中的实际操作和应用情况。
九、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物称重比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 邀请家长参与,让家长了解学校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在家庭中运用克和千克。
3. 结合其他学科,如数学,让学生运用克和千克进行质量计算和数据分析。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学期《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学期《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背景本节课为数学二年级下学期的教学内容,主题为“克和千克的认识”。
在这个阶段,学生需要学会认识和理解克和千克的概念,从而能够进行简单的重量比较和计算。
本节课的教学旨在帮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运用克和千克单位进行测量和比较。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克和千克的概念及其换算关系;–能够简单地进行克和千克的重量比较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分析能力;–通过实际操作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克和千克的概念及其转换关系。
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和运用克和千克的单位进行简单计算。
四、教学准备1.教学材料:教科书、黑板、粉笔、小型秤。
2.教学环境:保持教室安静整洁,确保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
3.教学辅助工具:图表、实物比较物品等。
五、教学内容与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简单介绍克和千克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物品的重量和单位换算。
2. 学习(15分钟)通过实物操作,让学生亲自感受克和千克的重量差异,进行简单的比较和探究。
3. 巩固(10分钟)设计一些计算题目,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合作,帮助他们巩固克和千克单位的换算关系。
4. 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更多实际生活中能够运用到克和千克单位的情境,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总结与反思(5分钟)老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鼓励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和总结。
六、教学评价教学活动结束后,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设计一些解答问题的活动,以检测学生对克和千克概念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八、延伸拓展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实际的测量活动,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克和千克的概念,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精选18篇)《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生活情景,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1克的实际质量,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间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4、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测物体质量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掌握1千克=1000克。
(三)教学难点: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表示物体的轻重。
(四)教学准备:课件、台秤、天平、2分硬币、小食品、六袋重1千克的物品、味精、弹簧秤等。
(五)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1、游戏:背一背。
指一名同学分别背起一胖一瘦两位学生。
2、汇报调查情况。
你所看到的物品的净含量。
3、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千克克二、探究新知1、生活中常见的秤。
(1)说一说。
你认识哪些秤。
课件出示几种秤,介绍弹簧秤的用法。
认识几种常见的秤。
2、认识千克,感受1千克(1)猜一猜。
猜老师讲桌上的物品谁轻谁重。
(2)称一称,掂一掂。
每组领取一袋物品称一称,用手掂一掂,谈感受。
(3)说一说。
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
(4)估一估。
估计同学的体重并验证。
(5)称一称。
称盆子里任意一件物品。
3、认识克,感受1克。
(1)称一称,掂一掂。
教师用天平称出10个2分硬币,引出1个2分硬币重1克,学生用手掂一掂,谈感受。
(2)比一比。
两手分别掂量1克和1千克,比较谈感受。
(3)找一找,说一说。
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
(4)感受10克、100克先猜再看。
4、了解千克和克的关系。
(1)算一算,称一称,想一想。
思考:1袋味精是100克,10袋是多少呢?(2)讨论、总结。
讨论:千克和克有什么关系。
板书:1000克=1千克2千克是多少克?5千克、8千克呢?三、理解延伸课件出示:1、想一想。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通用17篇)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通用17篇)《克和千克》教学设计(通用17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克和千克》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课题:克和千克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建立1克、1千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教具准备:一个蜗牛(重1克)、盐(500克)两袋、多媒体课件、天平、砝码、2分硬币、弹簧秤、实物投影。
学具准备:小天平、2分硬币、大米、石子、弹簧秤、各种物品。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师:同学们,我听说咱班有两名同学跑的很快!他们是谁啊?生:是“杜鹏程”和“牛一凡”。
师:今天让他们举行一场比赛怎么样?师:今天的比赛要增加难度,让他们每人背一个同学来比怎么样?(学生活动)师采访冠军:你为什么要选“王盟”,不选“马烨炫”呢?生:因为“王盟”很轻,“马烨炫”很重。
师:“王盟”多重?“马烨炫”呢?除了“斤”以外,你还知道哪些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师小结:“斤、两”是我们国家常用的单位,你知道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是什么吗?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板书)二、探究新知1、交流汇报。
师:前几天老师让同学们广泛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质量现在交流一下好吗?生1:我妈妈买的牙膏是30克。
生2:火腿肠一根40克生3:前几天测体重我是34千克。
生4:一袋茶叶400克。
生5:一袋面粉25千克……师小结: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生6:有的用“千克”作单位,有的用“克”作单位。
生7:比较轻的东西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东西用“千克”作单位。
二年级下册数学《克和千克》教案(五篇)
二年级下册数学《克和千克》教案教学目标:1、在实际操作的活动中,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2、初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3、发展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5、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数学。
教学重点:1、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kg)=1000克(g)。
2、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教具准备:各种秤、各种实物教学过程:(一) 趣味引入、初步感知1、同学们,你们最喜欢吃爸爸妈妈做的什么菜?老师最喜欢吃糖醋排骨,你们喜欢吃吗?老师刚才从一位有名的厨师那得到了做糖醋排骨的配料表,他说这样做肉香味美,你们想不想看看他到底是怎样配料的?2、你们从配料表中得到了什么信息,谁愿意来说一说?3、对呀!克与千克都是用来表示物体轻重的单位,我们把它叫做质量单位。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两个质量单位:克与千克(揭示课题)4、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的质量是用克和千克作单位的,谁愿意把你收集的信息和大家说一说。
(二) 充分感受、自主探究A、感知1克的重量(1)看来同学们对克与千克了解得可真不少,那么下面你们来猜一猜你们桌面上的哪个物体大约是1克呢?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它大约就是1克呢?对了,我们可以来称一称。
(2)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种常见的秤?(出示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
)师:你在哪见过这些秤?师:同学们都没见过天平,下面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下天平。
(介绍天平的组成、用法)指名拿1克的物体来天平上称一称(师边帮助边讲解称的方法)同学们你们每个人都有一枚2分硬币,把它拿在手中掂一掂,说说感觉怎么样?(很轻)称比较轻的物体的时候,我们通常用“克”作单位。
(3)操作实践:小组合作拿出5枚2分硬币,轮流用手掂一掂体会重量。
(4)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大约重1克?(5)拿一袋盐和一袋薯片,用眼睛看,哪个重一些?不许用秤称,用手来掂一掂感觉一下你判断的正确吗 ?B、感知1千克的重量(1)同学们,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用克来表示吗?对了,还有千克,下面请小组内用手来掂一掂,快速地找出桌面上重1千克的物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6.1 克和千克认识
课型新授使用人
主备人修改人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P85-P87例题和做一做。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景,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实际质量;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重点、难点:
1.建立克和千克质量观念。
2.使学生建立1千克和1克概念,估计出一些物品大约有多重。
教学准备:
秤、2分硬币、盐、两个曲别针、两个胶囊、两袋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同学们玩过跷跷板吧?如果老师和明明(本班比较弱小同学)玩跷跷板,会怎样呢?为什么?
2.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物体是有轻、有重。
说一说,你身边哪些物体轻,哪些物体重?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认识计量工具“秤”。
(1)我们身边物品都有质量。
要准确地知道物体质量该怎么办?
生1: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示净含量。
生2:用秤来称。
师:这两个方法都不错!
(2)生活中有哪些秤呢?把你认识秤介绍给大家。
(让学生把提前准备好各种秤资料读一读,介绍一下它们在不同方面用途?)
师出示挂图:台秤、电子秤、杆秤、盘秤、弹簧秤、健康秤
2.认识常用计量单位“千克”、“克”。
(2)国际上通用质量单位是“千克”和“克”(板书课题)。
克和千克认识。
(对于学生提到“斤”、“两”,告诉学生是我们生活中人们习惯说法。
)
3.认识克。
(1)掂一掂
刚才我们认识了天平和盘称等计量物品质量仪器,那你们想不想知道桌上带来物品有多重呢?(想)
师:同学们看!桌子上一枚2分硬币大约是1克,请你们小组中每个同学轮流用手掂一掂一枚2分硬币,感受一克到底有多重。
师:感觉怎么样?(很轻) 师边说边板书:克用g表示。
(2)说一说
师:桌子上哪些物品你认为大约有一克?用手掂一掂,告诉大家。
(两个曲别针、两个胶囊。
) 小结:这些比较轻物品,同学们都使用克做单位。
(3)找一找
请同学们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品质量大约是1克?(自由发言)
5.认识千克
(1)现在你从桌上找一找比一克重是什么物品?用手掂一掂。
(一本书、一袋盐……)
①请同学们用手掂一掂一袋盐有多重?(500克)感觉怎么样?(有些重)
②请同学们用手掂一掂两袋盐有多重?(1000克)感觉怎么样?(很重)
师边说边板书: 1000克。
③你们拿桌子上一大袋子盐用手掂一掂有多重?(1kg).
师小结:同学们非常聪明。
称较轻物品,可以用克作单位。
称较重物品,要用千克做单位,千克用kg表示。
(师边说板书:千克——㎏)
(2)掂一掂:
同学们刚才掂盐一袋是500克,两袋盐就是1千克。
:请大家用一只手掂两小袋盐,另一只手掂一大袋盐。
感受一下克与千克有什么关系呢?(一样重)。
多少克是1千克呢?
生:1千克=1000克(生答师板书)。
让学生大声读一遍。
(3)找一找:
师:1千克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1公斤,也就是2斤。
那么在你周围还能找到哪些物品质量大约也是1千克?(学生思考后自由回答)
(4)拎一拎
请同学们想办法任意称出几千克重物品,然后用手拎一拎。
(可能会把几个小组盐都收集起来拎一拎、也可能把书包称一称再拎一拎……)
(5)说一说
请同学们以克和千克为单位说一说生活中熟悉物品质量。
(学生回答)
6.学生分组称物品。
我们桌子上有这么多物品,想不想知道有多重?首先看这个盘秤怎么用?物品放在正中间,1千克物品放上去,指针指向1,指针不到1,就说不到1千克;指针超过1,就说1千克多一些。
(1)小组合作来称一下桌子上你们带来物品。
现在听一下合作要求:
③每小组选派一名代表来汇报。
(2)展示汇报:说清物品名称、估计轻重、称出轻重。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老师也搜集了生活中一些物品,请你帮我用合适单位表示好吗?(小黑板出示,指名答)一个小朋友30()一本书200()一根萝卜80()
一个钟表100()一只狗8()
2.我会判。
(用手势判断)
①一个西瓜约重4克。
()
②一枚2分硬币约重1克。
()
③2千克石头,比2千克木头重。
()
④3千克+60克=3600克()
3.我会改。
(老师这里有一篇日记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你能发现什么?)
快到端午节了,我和妈妈去超市买了许多节日食品,有:包粽子用400千克大枣、5克江米和一捆粽叶,还有5克鸡蛋,500千克白糖。
走出超市,我们又去市场买了一条300千克鱼,2克苹果,然后我们高兴回家了。
(1)先指名读再说说错在哪里。
你能帮他改一改吗?
(2)小结;同学们今后再用到单位时候怎么做?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感受,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吗?
课外延伸:在家或到超市里掂一掂自己喜欢物品质量。
五、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认识
克(g )千克(kg )
1千克=1000克
作业设计
基础:
在()里填上合适单位名称。
约重100()约重3()约重750()约重80()
综合:
1.比一比。
8000克○9千克 4千克○4000克3千克○2990克 1千克○1010克2.小法官巧判断。
(1)1千克铁比1000克棉花重。
( ) (2)1根跳绳长5千克。
( )
(3)一个排球重400千克。
( ) (4)妈妈身高是162厘米,体重是53克。
()拓展提升:
= 6千克
( )千克
( )千克
教学反思:
赠送初中数学几何模型
【模型二】半角型:图形特征:
45°
4
321F D
A
B
C
E
1
F
D
C
A
B
E
正方形ABCD 中,∠EAF =45° ∠1=1
2
∠BAD 推导说明:
1.1在正方形ABCD 中,点E 、F 分别在BC 、CD 上,且∠F AE =45°,求证:EF =BE +DF
45°F
C
D
A
B
E
a +b
x -b
x -a
b a
x
45°
E'
F C D A
B
E
1.2在正方形ABCD 中,点E 、F 分别在BC 、CD 上,且EF =BE +DF ,求证:∠F AE =45°
F
C
D
A B
E
a +b
x -b
x -a
b a
x
45°
E'
F C D A
B
E
a+b
x-b b x-a
a x
45°F C
D A
B
E
a +b
x -b
x -a
b a
x
45°
E'F C D A
B
E
运用举例:
1.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3,E 、F 分别是AB 、BC 边上的点,且∠EDF =45°.将△DAE 绕点D 逆时针旋转90°,得到△DCM . (1)求证:EF =FM
(2)当AE =1时,求EF 的长.
M
F D
A
B
C
E
2.如图,△ABC是边长为3的等边三角形,△BDC是等腰三角形,且∠BDC=120°.以D为顶点作一个60°角,使其两边分别交AB于点M,交AC于点N,连接MN,求△AMN的周长.
N
D C
A
B
M
3.如图,梯形ABCD中,AD∥BC,∠C=90°,BC=CD=2AD=4,E为线段CD上一点,∠ABE =45°.
(1)求线段AB的长;
(2)动点P从B出发,沿射线
..BE运动,速度为1单位/秒,设运动时间为t,则t为何值时,△ABP 为等腰三角形;
(3)求AE-CE的值.
E
A D
B C
变式及结论:
4.在正方形ABCD中,点E,F分别在边BC,CD上,且∠EAF=∠CEF=45°.
(1)将△ADF绕着点A顺时针旋转90°,得到△ABG(如图1),求证:△AEG≌△AEF;(2)若直线EF与AB,AD的延长线分别交于点M,N(如图2),求证:EF2=ME2+NF2;(3)将正方形改为长与宽不相等的矩形,若其余条件不变(如图3),请你直接写出线段EF,BE,DF之间的数量关系.
G
F
E
D
A
B C
N
M
F
E
D
A
B C
F
D
B C
A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