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课-说课稿《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教学设计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92ee039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26.png)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知道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
(3)能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解释简单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1)经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归纳的能力。
(2)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2)通过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了解,感受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教学难点(1)设计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理解及应用。
三、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讲授法、讨论法四、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平面镜、玻璃板、蜡烛、光屏、刻度尺、火柴等。
2、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展示一些平面镜成像的图片,如平静的湖面、穿衣镜中的人像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平面镜中的像与物体有什么关系?从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二)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观察和思考,提出自己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猜想,例如像与物体的大小是否相等、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是否相等、像与物体的连线是否与平面镜垂直等。
(三)设计实验1、介绍实验器材,如平面镜、玻璃板、蜡烛、光屏、刻度尺等。
2、讨论实验方案:(1)为什么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2)如何确定像的位置?(3)如何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4)如何测量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3、制定实验步骤:(1)将玻璃板垂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在玻璃板前点燃一支蜡烛,在玻璃板后放置一个光屏,观察光屏上是否能接收到蜡烛的像。
(2)将另一支未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后面,移动蜡烛,直到从玻璃板前看起来它与点燃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标记此时蜡烛的位置。
(3)用刻度尺测量蜡烛和像到玻璃板的距离,并记录下来。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说课稿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da9d1452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98.png)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方面对本节内容进行说课..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本节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三节..本节的主要内容的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的成像的特点;并运用其特点分析解释简单的现象..此外;认识和了解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和应用..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本节的对光的反射定律的应用..而平面镜成像在生活中有很多的应用;也可以让学生破除惯性思维;科学认识生活中的简单现象..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会应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分析解释简单的现象..②会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图..③知道什么是凸面镜和凹面镜以及它们对光线的作用..(2)过程与方法①经历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重点培养设计实验和观察比较得出结论的能力..②学习用等效替代法确定虚像的位置;比较像与物的大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尽管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我们却可以用试验段方法研究它的特点;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科学方法的神奇②平面镜和球面镜在生活中的应用很普遍;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过程难点:平面镜成像实验的设计与实验三、教学用具玻璃板、两支等大的蜡烛、直尺;光屏一、说教法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难点以及学生对于实验的操作、观察和总结能力;本节将采用课堂演示来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而对于实验的设计需要学生根据自身的体验对平面镜的特点进行猜想;并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来验证猜想;并总结实验结论..此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必不可少..本节主要的教学方法:探究法、讨论法、练习法、讲解法等..二、说学法1学情分析本节内容的对象是八年级学生;对于八年级学生;物理是一门新的学科;而对事物的观察不够细心;对生活现象的认识和思考也不够深刻..而对于生活和自然中的物理现象却仍然充满好奇和求知欲..对于探究实验;目前只停留在理论阶段;尚不知道如何对一个问题进行实验探究..所以掌握探究过程和方法显得尤为重要..2学习方法根据自身的生活体验进行猜想和假设;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的实验探究..在实验的过程中;要注意实验器材的选择;实验的设计意图;实验现象的观察并由此讨论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三、说教学过程新课引入1、回顾前一节内容2、提出问题:光的反射有哪些应用光的反射的应用之一就是照镜子..而像镜子一样反射面是光滑平面的镜子叫做平面镜;如常见的穿衣镜;平静的水面;城市建筑的玻璃门窗、光滑的金属表面等..教学过程1、由活动引入;引发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思考和猜想..学生很容易从个人的生活体验和“镜前观像”的活动中猜想物与像大小可能相等、物与像左右可能相反;学生可能不易猜想到像到镜面的距离和物到像的距离的关系;这里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人走近时;像也靠近镜面;人远离时像也远离镜面;引导学生猜想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到镜面的距离可能相等..2、为了验证猜想;必须经过实验验证..实验的第一步是选择器材..教师可以从猜想出发;提出四个问题引导学生选择实验器材..并思考再这一过程中为什么要使用玻璃板而不使用常见的平面镜;选用两支等大的蜡烛干什么;刻度尺的作用是什么;以及如何用刻度尺测量距离..其次是对实验的设计..在前面我们已经遇到过对探究实验的探究方法..在这里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对于探究实验的设计..可以请同学们先自己设计;然后教师给予指导..探究实验的设计是依据学生的猜想一步步进行实验设计的..然后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演示平面镜成像..在此过程中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中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弱;需在实验的过程中逐步培养..演示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讨论某一实验现象直接或间接验证了什么猜想..最后由学生小组讨论实验的结论..3、当然;平面镜的成像特点不止上面的几个结论..对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实际生活中我们想找到自己镜子中的人;但怎么也找不到;摸不着;由此来理解虚像;并引入虚像和实像的概念..4、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所形成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我们看见镜子中的像;看上去是镜子中的像发出的光线进入人眼..5、平面镜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6、对于球面镜;只需认识凸面镜和凹面镜;和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即可..课堂上教师可以展示球面镜;让学生有个形象直观的认识..课堂小结对本节内容进行小结并结合课后练习巩固新课四、板书设计一、平面镜成像特点1、平面镜成像特点(1)像与物大小相等(2)像与物左右相反(3)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4)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5)像是虚像2、实像如小孔成像虚像如平面镜成像二、平面镜成像作图三、平面镜的应用四、各种面镜(1)凸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2)凹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平面镜成像》实验课说课稿
![《平面镜成像》实验课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84195c46aaea998fcd220e2c.png)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可能提出很多猜想(允许有不正 确猜想),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本节重点用实验验 证学生提出的以下猜想:1、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 等; 2、像是“近大远小”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
为了验证猜想的正确与否,我们就要进行实验,自然 进入下一步。
《平面镜成像》实验课说课稿
由学生自己总结,教师做适当引导,然后师生共同整 理探究结果,老师做实验效果评价。 (在这里学生会得到像不能用白纸呈接到的结论,暂 不急着说是虚像,而是提出疑问,为什么像用纸接不 到呢?从而进入平面镜成像原理的教学。之后再回来 补充虚像的特点。之后再综合分析,实际上,像和物 就是关于平面镜对称的)
《平面镜成像》实验课说课稿
生实验小组中有代表性的操作,收集实验过程中的问 题,为交流和评估环节做准备。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物像连线与玻璃板所在直线,这 两条相交的直线有什么位置关系?还可以引导学生注 意,平面镜所成的像用白纸能不能呈接到,为虚像的 概念埋下伏笔。
《平面镜成像》实验课说课稿
五、实验效果评价 小组分组进行实验并在课堂上交流探究结果。此环节
六、实验原理 根据光的反射作图,进行动态分析,使学生从理论上
知道平面镜成像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形成的。 并非实际光线形成。
《平面镜成像》实验课说课稿
七、实验改进要点
1、玻璃板的一面贴上汽车用反光太阳膜,太阳膜 能有效减少透光,增大反射,成像的亮度和清晰 度比没有贴太阳膜强很多。
2、发光的物体放在贴膜面的前方,由于贴膜面反 射增大,透光少,所以玻璃板另一面的反射可以 大大减弱,这样就可以避免玻璃板两个面同时成 像的“重影”现象,让替代物重合像的过程不再 困难。
(4)引导学生知道:一次实验有偶然性,不足以说 明问题,至少要将蜡烛的位置改变一次,再重做 一遍实验。这样要求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 科学态度,以免由于为了节省时间而忽略必要的 实验环节,使学生形成以偏盖全的片面的思维方 法。
实验课 说课稿《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实验课 说课稿《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4f3994eb852458fb760b5697.png)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说课稿●尊敬得各位评委:●大家好!●我就是,======理教师,我说课得题目《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就是教科版得八年级物理上册得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实验内容设计、实验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反思与自我评价这几个方面来谈谈这节实验课。
一。
教材分析1、教材得地位与作用从教材编排瞧:本节就是在学习了光得直线传播与光得反射得基础上,探究平面镜成像得特点,它就是前两节课知识得应用;本节课学生将首次较完整得研究“像"这个概念,这个探究就是学生遇到得第一个比较完整得科学探究。
这个探究在整个初中物理探究性学习中起示范作用,本节课得一些研究方法与思路,为后面一章研究凸透镜成像奠定了基础,所以,本节具有重要得承上启下作用。
在整个几何光学中也有着十分重要得地位。
2、实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得要求与对教材得理解.我将此课教学目标定为:知识与技能目标(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2)知道平面镜成虚像,并且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
(3)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得现象。
过程与方法(1)体验用替代得方法确定像得位置得研究方法。
(2)通过平面镜成像特点得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描述现象,归纳规律得能力.(3)在实验中观察物理现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得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平面镜得物与像对称得讨论,领略平面镜中得简洁对称之美。
(2)使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得过程,发现成功得喜悦,增进学生探索自然奥妙得好奇与欲望.3、教学重、难点(1)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得特点,感受探究得各个环节。
(2)难点:对虚像概念得理解,探究活动中如何确定像得位置。
课程标准提出了科学探究得一般过程与步骤,而八年级得学生物理探究能力比较弱, 思维处于由形象向抽象发展得关键阶段,所以让学生经历探究得过程就是本课得重点。
初中学生得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因此, 虚像得概念比较抽象,确定为本课得难点。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说课稿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dfdb7fa4c77da26925c5b032.png)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说教材1、教材分析本节《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
本节的主要内容实验探究平面镜的成像的特点,并运用其特点分析解释问题。
2、教学目标(1)能描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提高学生的观察、操作、交流的能力。
(3)能通过对平面镜的了解,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的喜悦。
3、教学重难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4、教学用具课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器、蜡烛、火柴。
说教法1、观察猜想培养学生观察想象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在平面镜的像,联想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关系,发展概括能力。
2、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
3、操作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采用操作法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要求。
4、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及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说学法教学过程是师生互相交流的动态过程,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
从学生的认知特点来看,这一阶段的学生爱问好动、求知欲强,想象力丰富,对实际操作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对直观的事物感知较强,是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步过渡的阶段,他们希望得到充分的展示和表现,因此,在学习方法上,应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采取让学生自己观察、大胆猜想、亲自动手操作、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师生共同归纳总结,体验学习的过程。
由于远程教育平台制作的课件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因此在教学时鼓励学生利用课件自主探索等方式,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
真正将课堂变为展示自我的舞台,感受成功。
说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图片欣赏2、照镜子二、新课学习(一)提出问题: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教师:同学们,我们经常使用平面镜,对平面镜成像问题有许多感性的认识,同学们能不能说一说平面镜成像有哪些特点呢?(教师不做任何暗示,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
八年级物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报告
![八年级物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ff3d2353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2d.png)
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通过实验验证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二、实验器材平面镜、物体(如钢尺等)三、实验原理平面镜是一种光学元件,具有反射光线的能力。
光线入射到平面镜上,会发生反射,形成一个像,即我们所看到的物体的投影。
根据反射的规律,我们可以得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入射光线与镜面的法线的夹角等于反射光线与镜面法线的夹角2.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上3.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之间的夹角等于物体与像之间的夹角四、实验步骤1.将平面镜竖直放置在桌子上,固定好。
2.将物体(如钢尺)竖立在平面镜前,调整其位置,使其与平面镜的法线垂直。
3.观察在镜中的物体像的特点,记录下来。
4.调整物体的位置,重复步骤3,观察并记录下不同位置的物体像。
5.对观察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分析1.第一次实验物体与镜的距离:30cm物体像离镜的距离:15cm物体高度:10cm物体像的高度:5cm2.第二次实验物体与镜的距离:20cm物体像离镜的距离:10cm物体高度:10cm物体像的高度:10cm根据实验数据可知,物体与其像在镜面上的位置之间的关系可以总结为:1.物体与像的距离相等2.物体与像的高度相等这就是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即物体与其像在平面镜上的位置和形状是相似的,只是方向相反。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有了更深的理解。
根据实验结果,平面镜成像具有以下特点:1.物体与像的距离相等2.物体与像的高度相等平面镜成像的这些特点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光的传播过程以及光线与平面镜的反射关系。
而通过这些特点,我们可以进行相关计算,求解物体与像的位置和形状的关系。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镜子的制作、光学仪器的使用等。
通过不断的实践与应用,我们将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平面镜成像说课稿(通用6篇)
![平面镜成像说课稿(通用6篇)](https://img.taocdn.com/s3/m/72d52efa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bd.png)
平面镜成像说课稿平面镜成像说课稿(通用6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
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平面镜成像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平面镜成像说课稿篇1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新教材初二物理第三章光现象第四节平面镜,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等八方面来说一说我这堂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平面镜”是本章《光现象》中的关键内容,是光传播过程中的普遍现象,是“光的传播”内容的延伸。
平面镜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学生以具备这方面的感性知识。
定性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过程,是下一节定量探索“光的反射”规律的基础,有铺垫作用。
教材这样编排,符合认识过程的发展规律。
正确处理好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探究过程是学好本节乃至本章知识的关键。
二、学生情况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学习物理,对物理知识的积累和对物理问题研究的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本节课的知识是平面镜的有关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应该使学生经历基本的探索过程,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领略物理教学的特点与魅力,学生的收获不仅仅是学到了书本的知识和方法,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学习和方法的掌握,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各种能力得到培养,多元智力得到充分发展。
根据以上两点的情况分析,特制定如下目标及教学的重点、难点。
三、教学目标1、知识探究点及其教学要求通过平面镜成像的边学边实验,指导学生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理解平面镜中像的主要特点,知道实像与虚像之间的区别,了解平面镜在实际中的应用。
2、能力训练点及其要求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提高通过观察提出假设,制定探究计划,动手操作,收集证据和分析概括等多方面的研究能力。
3、德育渗透点及其要求在探究实验的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分享探究成果,领略平面镜成像中的简洁对称之美,感受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喜悦。
结合平面镜在日常生活、生产、科研方面的广泛应用,在教学中渗透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教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探究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学设计与反思
![《探究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学设计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16027a5a783e0912a2162a6c.png)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学设计与反思一、说教材本节是八年级人教版物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
是在学习了光的传播和光的反射的基础上,对光的反射的延伸,是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十分密切。
教材以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为主线,让学生经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
体现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本节“平面镜成像特点”是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在通过实验得出平面镜成像的有关知识后,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大量生活中的成像问题学生在经历此探究过程中,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和处理。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通过对平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大部分学生对平面镜成像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这个认识中由于视觉的问题存在一个误区“物体离平面镜越远像越小”,在实验中,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把此问题纠正过来。
教学中,要通过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日常生活中,对平面镜成像成像的规律学生易受到错误生活经验的影响,不能正确的了解镜中像和物体关系,特别是对像和物体大小相等不能正确理解。
在探究实验中让学生通过观察镜中像和放在镜子后与物体大小相同的物体重合了,来体验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同时通过强调人眼对远近的物体大小感觉不同来加深对像和物体大小相等的了解。
其次学生不能正确的理解平面镜成虚像的现象,通过在像的位置放在一个光屏,在光屏上得不到像来正确认识虚像。
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通过实验探究和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总结出结论。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动手与合作能力与习惯。
三、设计思想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论证等科学探究的能力,使学生学习通过科学探究的方法去获得答案。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认识生活、解释问题。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说课稿〔优秀篇〕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说课稿〔优秀篇〕](https://img.taocdn.com/s3/m/8635de83c1c708a1284a44a2.png)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说课稿各位评位老师,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探究平面镜成像是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的内容。
现就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等四方面谈谈对这节课教学的一些设想。
一、说教材1、地位和作用平面镜在生活中比较常见。
平面镜在本章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光的直线传播延伸,又是光的反射的铺垫。
因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正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引起的。
可以说,平面镜在光现象这一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甚至在整个几何光学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2、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理解平面镜中像的主要特点,知道实象与虚象之间的区别,了解平面镜在实际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经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学习通过观察提出假想,制定探究计划,动手操作,搜集证据和分析概括等多方面的研究能力;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分享探究成果,并初步养成甄别假设、调整探究计划的意识。
(3)德育和情感目标通过探究物、像和镜面三者之间的关系,领略平面镜成像中的简洁对称之美,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喜悦,增进了解平面镜成像原理的好奇和欲望。
3、重点和难点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难点:对虚象概念的理解;探究活动中的难点是如何确定平面镜中像的位置4、教材处理采用”结合”的半开放处理思路(学生对”虚象”和”虚象的位置”的理解普遍感到困难,所以要”统”;对于平面镜成像的其他特点采取”半放”的方法;对于平面镜成像的次要特点采取”全放”的方法)5、设计思想(1)通过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领略物理课教学的特点和魅力。
从而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训练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技巧性,开拓学生思路,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方向性进行训练,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
二、教学设计1、教学方法(1)探究法(学生自主探究实验);(2)引导发现法(学生实验时,教师在教室内走动,引导学生完成实验)(3)演示法(学生完成实验后,教师在讲台上再完成一遍)(4)实验法。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说课稿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b8670e2fbd64783e09122bce.png)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说课陆丰市内湖中学章桂寿一、教材分析《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是在学生学习了光的基础知识、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之后,既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的认识规律,又符合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还保持了知识的系统性。
通过本节课学习,主要使学生掌握平面镜成像特点,初步掌握运用平面镜成像规律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了解运用“替换法”研究虚像的实验方法,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重点、难点分析:新课标中要求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
本节课的重点是实验的设计及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并归纳出平面镜成像规律。
而难点就是通过实验数据和现象的分析归纳出规律,以及对虚像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虚像的形成,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及球面镜成像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初步掌握科学探究方法,学习信息的处理能力,感知实像和虚像的含意。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
培养学生严谨细致、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透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
三、课前准备准备学生探究活动用的实验器材:差不多大小的透明玻璃板(150mm×200mm厚3mm)和平面镜各一块、金属夹两个,小手电筒、铁架台、蜡烛(等大、不等大两种,火柴或打火机)两套,瓶盖、量角器等。
四、教学设计(一)复习导入新课(3分钟)结合教材插图从日常生活中介绍平面镜:梳妆打扮用的镜子、平静的水面、平整光滑的物体表面等都是平面镜。
点明“像”和“物”:我们把镜前的物体称为“物”,在镜中看到的称为“像”。
激发了探究欲望,并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指向本课。
(二)展开探究活动(20-25分钟)1、区分实像和虚像让学生选择器材进行探究实验,并且注意看有没有选择镀银的平面镜,特别用这一器材跟透明茶色玻璃(对透明茶色玻璃设问:这个玻璃板可以看作镜子吗?)比较成像来认识虚像:点明是不是实际光线汇聚而成的像。
实验报告: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实验报告: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520d1873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e45ff5c.png)
实验报告: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一、实验目的1. 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2.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如成像位置、成像大小、成像方向等;3. 增强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对光学知识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平面镜成像原理: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线在平面镜上的反射形成的。
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在法线上的夹角相等,且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因此,平面镜成像呈现出虚像,成像大小与物体大小相等,成像位置与物体位置关于镜面对称。
三、实验器材与步骤1. 器材:平面镜、蜡烛、火柴、直尺、白纸、铅笔。
2. 步骤:(1)将白纸平铺在实验桌上,用铅笔在白纸上画出一条直线,作为物体与成像的基准线。
(2)将平面镜垂直放置在基准线上,调整镜面角度,使光线能正常反射。
(3)点燃蜡烛,将其放置在平面镜前方,观察蜡烛在平面镜中的成像。
(4)用铅笔在白纸上标记蜡烛的成像位置,并用直尺测量成像与物体的距离。
(5)改变蜡烛的位置,重复步骤3和4,观察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四、实验现象与分析1. 成像位置:根据实验观察,平面镜成像位置在镜面的后方,且与物体位置关于镜面对称。
当物体向镜面靠近时,成像也向镜面靠近;当物体远离镜面时,成像也远离镜面。
2. 成像大小:实验中观察到,无论物体距离平面镜的远近,成像大小均与物体大小相等,即成像不放大也不缩小。
3. 成像方向:平面镜成像方向与物体方向相反。
当物体向上移动时,成像向下移动;当物体向下移动时,成像向上移动。
4. 成像性质:实验中观察到,平面镜成像是虚像,无法在屏幕上捕捉到。
同时,成像与物体在镜面上的位置关系呈现对称性。
五、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平面镜成像位置在镜面后方,与物体位置关于镜面对称;2. 平面镜成像大小与物体大小相等,不放大也不缩小;3. 平面镜成像方向与物体方向相反;4. 平面镜成像是虚像,无法在屏幕上捕捉到;5. 成像与物体在镜面上的位置关系呈现对称性。
六、实验反思本次实验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但在操作过程中,仍有一些不足之处,如测量精度、实验环境的控制等。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说课稿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d14722c79b89680203d825fb.png)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说课稿教材分析首先说本课的特点、地位及作用本节教材是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光和眼睛》中的第三节。
本节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与光的反射的基础上,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它是前两节知识的应用;本节课的一些研究方法和思路,为后面研究凸透镜成像奠定了基础,所以,本节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
其次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结合初二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
我将此课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和技能:(1)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会应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分析解释简单的现象。
(2)了解凹面镜和凸面镜以及它们对光线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3)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学习用“等效替代”的方法确定虚像的位置,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3.情感、态度、价值观:(4)通过“等效替代”法研究虚像与物的关系,体会到科学方法的神奇和成功的喜悦。
(5)通过了解平面镜和球面镜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再次说重点和难点1.重点:生活中,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现象了解较多,至于平面镜成像究竟有什么特点,如何来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等问题却知之甚少,本节课应把主要精力放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过程,感悟科学方法,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所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探究过程,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难点: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中,实验的设计方法学生难以想到,对于初学者来说也不容易理解,实际操作起来又较为复杂,所以该实验的设计与操作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具准备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为了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为了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环境。
我选择了以下教具:演示器材:多媒体教学软件、镜子、厚度不同的玻璃板、蜡烛、自制的魔盒和平面镜成像演示仪。
学生用:镜子、镀膜玻璃板、两个完全相同的塑料物体、两个铅笔、两个小玻璃罐、橡皮泥、方格白纸、光屏等。
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b465801a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3d.png)
课题: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一、学习目标1、通过“平面镜成像”实验活动,感知平面镜成像的初步规律。
2、师生共同经历“平面镜成像”实验设计探究、体验探究的乐趣,并进一步提高实验探究技能。
3、运用“平面镜成像”的初步规律,解释生活中应用和防止“平面镜成像”现象,感受“平面镜成像”现象的实际意义。
二、教学重点平面镜成像的初步规律。
三、教学难点“平面镜成像”实验设计探究。
四、教学流程五、教学过程六、教学设计说明平面镜成像现象对初二学生来说实际上并不陌生,特别是对女同学简直是太熟悉了,所以有关平面镜成像的知识对每个学生来说多多少少都有一定的“前概念”认识。
例如物体和像大小可能相等,平面镜中的像实际上不存在等等。
而这些“前概念”的认识往往缺少科学的证明,所以本节课的切入口是要学生认识到只凭观察、猜想得到的结论往往不可靠,需要设计科学的方法加以证明才是最重要的。
为此,我先创设了一个动态的平面镜成像情景。
引导学生对平面镜成的像与物进行猜想,再由二个看似相等实际不等的三角形作为事实,让学生体会观察的不可靠性,并从中学会重叠比较大小的方法。
再从这个事实出发,步步深入展开实验设计的探究,在探究中不仅让学生知道怎样做?而且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例如,为什么要用两支相同的蜡烛呀?又为什么要用玻璃替代平面镜呀?学生经历了这样一个探究过程后实验的兴趣性、主动性大大提高,实验的有效性也就大了。
所以实验结论的获得也就不难了。
有关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应用,我是联系“公共汽车夜间行驶车内不允许开灯”这个实际问题展开,让学生体会平面镜成像知识的价值,激励学生努力学好物理,服务生活、服务社会。
七、教后记上完这节课,觉得老师在备课时,对问题的设计要细化、有针对性,指向要明确,减少“是”或“否”的无意义提问。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学历案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学历案](https://img.taocdn.com/s3/m/4334bd63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da.png)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学历案一、学习目标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过程,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能通过实验和推理,解释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3、能运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设计与操作。
(2)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归纳与总结。
2、难点(1)理解平面镜成像原理。
(2)如何确定像的位置。
三、学习过程(一)知识回顾1、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常见的反射面有平面和曲面,平面镜是一种常见的平面反射面。
(二)提出问题当我们站在平面镜前,能看到自己的像。
那么平面镜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呢?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又有什么关系?像与物体的连线与平面镜有什么关系?(三)实验探究1、实验器材准备一块薄玻璃板、两支相同的蜡烛、刻度尺、白纸、铅笔。
2、实验步骤(1)将白纸平铺在水平桌面上,在白纸的中间画一条直线,将玻璃板垂直于这条直线放置。
(2)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透过玻璃板观察蜡烛的像。
(3)再拿另一支未点燃的完全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跟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此时,未点燃的蜡烛的位置就是前面蜡烛的像的位置。
(4)用铅笔在白纸上标记出蜡烛和像的位置。
(5)改变蜡烛的位置,重复上述步骤多次。
3、注意事项(1)玻璃板要垂直于桌面放置,否则像与物无法重合。
(2)选用薄玻璃板,是为了避免玻璃板前后两个表面所成的像产生重叠,影响实验效果。
(3)实验时,环境要较暗,便于观察像。
(四)实验记录实验次数物到平面镜的距离/cm 像到平面镜的距离/cm 物的大小/cm 像的大小/cm123(五)分析与论证1、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发现像与物的大小相等。
2、比较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发现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连接像与物的对应点,发现像与物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报告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b03f3a3c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91ba24c.png)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报告实验题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摘要: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平面镜的反射现象,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实验中,我们选择了一个平面镜作为反射体,使用光线探测仪探测反射光线,并通过调整光线的入射角度和位置,观察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平面镜成像具有镜像对称、虚实画分、放大缩小等特点。
关键词:平面镜,成像,镜像对称,虚实画分,放大缩小一、引言平面镜是利用反射定律将光线反射的光学元件之一、在平面镜的上下和左右方向没有区别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将平面镜看作是一个均匀的物体。
本实验通过观察平面镜的反射现象,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能够对光的反射现象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材料和方法材料:平面镜、光线探测仪、标尺、光源、黑胶纸、透明胶带等。
方法:1.将平面镜竖直放置在平面上,并固定好。
2.在光源和平面镜之间放置光线探测仪,调整其位置,使探测仪能够接收到平面镜的反射光线。
3.使用标尺测量光源到平面镜的距离,并记录下来。
4.调整光源的位置和角度,照射到平面镜上,观察光线经过平面镜的反射。
5.移动光线探测仪的位置和角度,观察反射光束在光线探测仪上的变化。
6.记录观察到的反射光束的位置和角度,并记录下来。
7.重复以上步骤,改变光源和光线探测仪的位置,观察光线的变化。
三、实验结果1.当光源位于平面镜的正前方,光线垂直照射到平面镜上时,观察到光线经过平面镜的反射后,光线回到源头。
此时,观察到的反射光束位置与入射光束位置相同,并且光线垂直于平面镜。
2.当光源位于平面镜的一侧,光线以一个角度入射到平面镜上时,观察到光线经过平面镜的反射后,在另一侧形成了一条与入射光束相对称的光束。
此时,观察到的反射光束位置和入射光束位置相对称。
3.当光源位于平面镜的一侧,光线以一个角度倾斜照射到平面镜上时,观察到光线经过平面镜的反射后,反射光线并不与入射光线重合。
此时,观察到的反射光束位置和入射光束位置存在一定的偏移。
四、实验分析与讨论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平面镜成像具有以下特点:1.镜像对称:平面镜成像是镜像对称的,即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之间的夹角相等,反射光束在平面镜上的位置与入射光束的位置相对称。
平面镜成像学课稿李
![平面镜成像学课稿李](https://img.taocdn.com/s3/m/07534274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da.png)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说课教材分析:《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一节实验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北师大版)第五章第三节。
教材通过设计实验探究,引导学生应用布鲁纳发现学习法,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的基础上,通过实验观察、思考分析概括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原理。
平面镜既与生活联系紧密,又是学生首次接触“像”概念,为“凸透镜成像”作了铺垫。
所以本节内容是本章承上启下的一个关键点。
学情分析:我任教的班级属于农村中学,多数学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基本的实验操作水平和一定的判断思考水平,可通过实验观察、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得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原理。
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课的三维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知道平面镜成像原理。
(3)理解平面镜在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用替代法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熟悉科学探究的过程,在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水平,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探究过程中感受物理的对称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使其体验战胜困难、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学难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教学用具:平面镜玻璃板棋子实验纸教学方法和学法: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素质教育的要求,采用面向全体、师生间相互反馈的讨论归纳法和感知探索法,让学生观察、思考、讨论、操作、互助、自我评价、小组交流与合作等方式学习。
教学过程:(分五个环节)第一环节:复习提问。
光的反射定律。
第二环节:从生活走向物理,导入新课小魔术:空箱变物。
揭密魔术,引出平面镜。
(设计目的:通过魔术表演,将学生带到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环节:探索新知(说明:我将内容分为三个板块:第一个板块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这个过程分为:1.学生设计实验,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挖掘学生学习潜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水平;2.学生根据要求动手实验。
实验课-说课稿《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实验课-说课稿《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fc0929d9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c2.png)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理教师,我说课的题目《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是教科版的八年级物理上册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实验内容设计、实验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反思与自我评价这几个方面来谈谈这节实验课。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从教材编排看:本节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与光的反射的基础上,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它是前两节课知识的应用;本节课学生将首次较完整的研究“像"这个概念,这个探究是学生遇到的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
这个探究在整个初中物理探究性学习中起示范作用,本节课的一些研究方法和思路,为后面一章研究凸透镜成像奠定了基础,所以,本节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
在整个几何光学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2、实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
我将此课教学目标定为:知识与技能目标(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2)知道平面镜成虚像,并且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
(3)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1)体验用替代的方法确定像的位置的研究方法.(2)通过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描述现象,归纳规律的能力.(3)在实验中观察物理现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平面镜的物与像对称的讨论,领略平面镜中的简洁对称之美.(2)使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成功的喜悦,增进学生探索自然奥妙的好奇和欲望。
3、教学重、难点(1)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感受探究的各个环节。
(2)难点:对虚像概念的理解,探究活动中如何确定像的位置。
课程标准提出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步骤,而八年级的学生物理探究能力比较弱, 思维处于由形象向抽象发展的关键阶段,所以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是本课的重点。
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因此,虚像的概念比较抽象,确定为本课的难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织学生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按照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顺序进行.
1.观察,提出问题:(25分钟 1——3步)
大家每天都照镜子,可是有没有注意过我们在镜中的像有什么特点呢?(引发学生思考)在这里要说明“像”和“物”:我们把镜前的物体称为“物”,在镜中看到的称为“像”
2.猜想与假设:
组织学生活动:学生照镜子,然后让学生提出猜想(允许有不正确猜想),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本节重点是用实验验证以下猜想:1、像是不是“近大远小”的;像与物体大小是否相同2、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是否相等。
3.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师生互动、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怎样做,而是转变角色与他们一起设计、修改和确定实验方案使学生敢于思考、敢于探究、敢于创新。
实验器材的介绍:
玻璃板、平面镜、大小一样蜡烛若干、刻度尺、火柴若干、白纸、支架。
(1)选择两个大小完全一样蜡烛的分析与思考。
(2)选择平板玻璃而不选择平面镜的原因。
与学生一同分析所选择的实验器材,分析所提出的几个问题。
在这里要提示常用的科研方法:替代思想,用透明玻璃代替镜子,用与物相同的物体代替像
具体的实验步骤
(1)用支架将平板玻璃架起,将平板玻璃按要求放到画好的纸上,要确保玻璃与纸面垂直。
(2)按要求把蜡烛放好,并从物体所在的一侧透过平板玻璃找物体的像,然后拿起另外一个蜡烛将它放到我们所找到的像的位置,看它们能不能重合。
(3)在两个蜡烛对应点做好标记,分别测出两点到平面镜的距离。
(4)按要求测量并记录好实验数据。
(5)改变物体的位置,重复上述实验步骤。
图1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教师巡视观察,对较弱的小组进行实验指导,提供帮助,提醒他们记录数据在导学案中收集实验过程中的问题,为交流和评估环节做准。
学生得出实验结论
分析并强调实验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要求各小组成员明确分工。
(2)平板玻璃必须与纸面垂直。
(3)必须要在物体所在的一侧透过平板玻璃找像。
(4)对于虚像的特点的得出,一定要要求学生不要透过平板玻璃在白纸上找物体的像,而是直接在白纸上找物体的像。
在这里学生会得到像不能用白纸呈接到的结论,说明什么是虚像。
4、收集证据分析论证: (7分钟)
选用
实验器材
次数
物到平面
镜距离
像到平面
镜距离
物和像的
大小比较
要记录的其他数
据或现象
1
5. 合作交流得出结论: (5分钟)
小组交流探究结果。
此环节由学生自己总结,教师做适当引导,然后师生共同整理探究结果:
(1)虚像
(2)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3)像和物的大小相同。
(4)物、像的连线跟镜面垂直
板书设计
板书的直观性、全面性和系统性较强,它又课件所不能替代的优点,它可以在黑板上长时间的保留,对学生的刺进更明显。
主体板书如下:
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成像特点:
(1)平面镜所成的像为虚像
(2)像与物体大小相等;
(3)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
(4)像与物连线与镜面垂直
五.教学反思及自我评价
以上是我对《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这节教材的认识和对这堂课的整体设计,对教师来说,实验探究课是一节非常难以驾驭的课,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引导学生制定计划设计实验到进行实验探究,都有相当的难度。
尽管探究的目的非常明确,但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还不是非常熟悉,特别对制定实验计划存在一定的难度。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该认真考虑并进行积极突破的问题,必要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克服难点。
学生根据实验的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进行猜想,使学生能大胆的进行猜想。
对于学生的想法教师不要评价对与错,只是引导他们,使其想法尽量合理。
我虚心听取各位同仁的建议,还有很大提高的空间,以后要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地提高实验教学。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