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华师大版七下科学复习重点
华师大版七下科学复习提纲
华师大版七下科学复习提纲一、选择题(本题有20小题,每小题4分,共80分)1、环保部门为了使城市生活垃圾得到合理利用,近年来实施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办法。
其中塑料袋、废纸、旧橡胶制品等属于----------------------------------------------------------()A、无机物B、有机物C、盐类D、非金属单质2、在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有如下一些操作步骤,正确的操作顺序是①加热②停止加热③通入氢气④停止通入氢气---------------------------------------------------------()A、③①②④B、①③②④C、③①④②D、①③④②3、当前我国亟待解决的“白色污染”是指-----------------------------------------------------()A、冶炼厂白色烟尘B、聚乙烯等塑料垃圾C、石灰窑的白色粉末D、白色建筑材料4、过多的植物营养物质进入水体会恶化水质,导致“水华”现象,如尿素[CO(NH2)2]既是高效化肥,又是常见的植物营养物之一,它属于----------------------------------( )A.磷肥B.氮肥C.钾肥D.复合肥料5、下列每组物质(主要成分)的名称、俗称、化学式三者不能表示同一种物质的是---()A、氯化钠、食盐、NaClB、硫酸铜晶体、胆矾、CuSO4.5H2OC、碳酸钠晶体、纯碱晶体、Na2CO3.10H2OD、氯化钙、熟石灰、CaCO36、你经常做家庭小实验吗?根据你的经验,你认为下列家庭小实验中不能成功的是---( ) A.用食盐水除去菜刀表面的铁锈B.糖溶于水能证明分子的一些性质C.鸡蛋放入醋中变成“软蛋”D.用水、白糖、柠檬、纯碱制汽水7、实验室在保存下列物质时,不需要密封的是----------------------------------( )A.固体烧碱B.浓硫酸C.氯化钠D.生石灰8、下列各组物质中的杂质(括号内为杂质),只需加入适量稀硫酸就能除去的是------( ) A.NaCl(Na2CO3)B.Fe(Cu)C.Na2CO3(CaCO3)D.HCl(BaCl2)9、下列认识或做法中,正确或可行的是--------------------------------------()①湖州是鱼米之乡,湖州人以大米为主食是因为大米中含有人体需要的全部营养素②铁能和稀硫酸、CuS04溶液、Cu(OH)2发生置换反应③碘液能鉴定淀粉的存在,而硫酸铜溶液可鉴定蛋白质的存在④用过量的CaCO3提纯混有盐酸的CaCl2溶液(A) 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0、鉴别氯化钡、硝酸银、碳酸钠三种无色溶液时,最好使用的一种试剂是-------()A、盐酸B、硫酸C、氢氧化钠溶液D、氯化钠溶液11、下列有关物质的检验或区分方法中不正确的是-------------------------------------------()A.向某物质中加入稀盐酸,有无色气体放出,则证明该物质是碳酸盐B.鉴别空气和氧气两瓶气体时,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瓶中,燃烧更旺的为氧气C.鉴别铁粉和石墨粉时,分别加入稀盐酸,有气体放出的为铁粉D.某化肥与碱共热,若产生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证明为铵态氮肥12、某种消化药片的有效成分是氢氧化镁,能减缓胃酸过多引起的疼痛。
新华师大版七年级(下)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
新华师大版七年级(下)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水1、海水占地球上全部水量的96.5%。
海洋中平均每1000g海水中含有盐类物质35g。
所以海水不能喝,也不能灌溉庄稼。
2、地球上的水按其状态分为:固态水、液态水和气态水。
水按存在空间分为陆地水、海洋水、大气水和生物水。
3、陆地水占地球全部水量的3.5%,其中淡水占地球全部水量的2.5%。
4、地球上最大的淡水资源是冰川水和地下水。
人们容易利用的淡水是江河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占全球淡水资源的0.3%。
5、在植物中含水量最大的在水生植物,最少的是干旱环境中的苔藓植物。
6、人体的含水量占人体体重的60%左右。
所以我们每天必须补充2~2.5L水。
7、标准大气压下,在冰的熔化过程中:当冰低于0℃时,冰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当温度升高到0℃时,冰开始熔化,在这个过程中,它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此时它的状态是固液并存。
直到完全熔化时,温度又继续上升。
冰的熔点和水的凝固点都是0℃。
8、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做汽化。
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沸腾。
9、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
10、蒸发时要吸收热量,使周围物体的温度降低。
11、蒸发和沸腾的区别:①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沸腾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②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沸腾必须在一定温度才能进行。
而且在沸腾的过程中,物质还必须继续吸热。
但是温度不变。
12、液化:物质由气体变成液体的过程。
使气体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13、升华:物质由固体直接变成气体的过程,凝华:物质由气体变成固体的过程。
14、以上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以上放热的有凝固、液化、凝华。
开水壶嘴冒白气属于液化;冰衣服变干属于升华;湿衣服变干属于升华;樟脑丸消失属于升华;雾的形成属于液化;露水的形成属于液化;雾凇的形成属于凝华;霜的形成属于凝华;酒精挥发属于汽化。
15、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是:晶体有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华师大版七下科学全册知识点汇总期末复习
新版华师大版七年级(下)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第一章水1.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天然物质,它覆盖了70%以上的地球表面,地球可以说是个大水球,地球上的水哺育了人类和其他一切生物,为人类的文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水是一种最宝贵的自然资源。
2.海洋水占地球上全部水量的96.5%;陆地水占总水量的3.5%;还有少量的大气水等。
3.水存在于海洋中、陆地上、空气中以及生物体内。
4.水一般以固态、液态、气态三种形态存在于大自然中。
5.水的分类---------不同的物质按照不同的目的进行不同的分类。
(1)按物理性质可分为:固态水、液态水、气态水。
(2)按化学性质可分为:咸水和淡水。
(3)按对生命的作用可分为:生物体内的水和生物体外的水。
(4)按存在空间可分为:海洋水、大气水和陆地水。
6.海水占了地球上全部水量的96.5%。
海水是咸的,因为海水中含有大量盐类物质。
平均每1kg海水中含盐类物质35g。
所以海水不能喝,也不能灌溉庄稼。
目前最常用的海水淡化的方法是蒸馏法提取淡水。
7.陆地水占了地球上所有水量的3.5%,其中大约1%是咸水,咸水主要存在于大陆内部的一些湖泊中,如我国的青海湖,亚欧大陆的里海,中东地区的死海,只有剩余的2.5%才是陆地上宝贵的淡水。
8.人类较易利用的淡水只占淡水总量的0.3%,它主要包括江河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9.大气中的水数量不多但这部分水却会成云致雨、形成复杂的天气现象。
你根据哪些现象说明大气中有水。
下雨、下雪、与雾霜露的形成。
10.地球上有丰富的水,为什么我们还要提倡节约用水?(1)地球上的水绝大部分是咸水,且淡水的主体是无法利用的冰川,可以用淡水只占淡水总量的0.3%。
(2)淡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不均匀。
(3)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污染十分严重。
11.淡水资源中数量最多的是冰川水。
12.利用玻璃杯和冰块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大气中有水。
写出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证明大气中存在水。
实验器材:玻璃杯、冰块。
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科学重点
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科学重点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七下科学重点1、 海洋水占地球水体的绝大部分,海水的盐度是千分之三十五。
2、 陆地水占地球水体的小部分,人类能利用的淡水又只占陆地水的小部分(冰川、地下水)。
3、 人类能利用的主要是浅层地下水和江河湖泊水。
4、 大气水的量很少,但是对水循环的作用很大,露、雾是大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后形成的。
5、 常见农作物中含水最高的是玉米和小麦。
6、 人体含水量约60%,每天要饮水2到2.5升。
7、 密度是物体固有的一种属性,和质量体积无关。
密度是单位体积的物体的质量大小。
8、 纯水在4摄氏度是密度达到最大,为1.0×103千克/立方米9、10、 蒸发和沸腾的 不同点:11、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液体和空气的接触面积(表面积),液体上方空气流动速度,液体种类。
12、 一种或几种物质均匀地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
有水的称水溶液,无水的,含量大的称为溶剂。
13、 在一定温度下,某种物质溶解到100g 水里达到饱和溶液时溶解的质量,就是这种物质在该温度的溶解度。
14、 黄河水是悬浊液,油加水、牛奶(胶体)是乳浊液。
碘酒是碘溶解在酒精里形成的溶液。
15、 水电解:通直流电,阴极产生氢气,阳极产生氧气,体积比约是2:1。
加些氯化钠可以增加水的导电性。
16、 氧气检验: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17、 氢气检验:点燃发出淡蓝色的火焰,在火焰上方罩上一个干燥的烧杯,内壁会有水珠产生。
18、 水的两种说法:宏观: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微观: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19、 检验水的存在:白色的硫酸铜粉末变蓝;蓝色的氯化钴变红色。
(文字表达式)20、 中国是缺水的国家。
21、 空气成分:含有78%氮气,21%氧气。
22、 稀有气体性质很稳定,含量很少,但用途很大 。
七年级科学下册 第12章 知识点 华师大版
第一章知识点1、水循环包括降水(下雨下雪下冰雹)、蒸发和蒸腾、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水汽输送(海陆水汽输送)环节。
水循环可以分为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地内循环,其中,海陆间循环是最重要的循环,给陆地提供源源不断的水量,其中台风就是现实的例子。
2、水的三态变化是固体、液体和气体间的相互转化。
可分为熔化、凝固、液化、汽化、凝华、升华。
3、物质由固体变液体叫熔化,标准大气压下,冰的熔点是0℃,以冰为例,冰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是温度保持不变,此时物质由固体,液体,固液共存三种情况,刚开始都是固体,中间段固液共存,熔化刚结束的时候全部都是液体。
4、物质由液体变固体叫凝固,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凝固点为0℃,以水为例,水在凝固过程中放热,但是温度保持不变,此时物质由固体,液体,固液共存三种情况。
5、有固定熔点的物质称为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的物质称为非晶体,晶体与非晶体的图像区别为晶体熔化过程中中间有一段温度保持不变的水平线,而非晶体的温度一直处于上升。
6、物质由气体变液体叫液化,液化过程中放热。
7、物质由液体变气体叫汽化,汽化可分为蒸发和沸腾,汽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表面的流速(风)。
蒸发发生在液体的表面,而沸腾发生在液体的内部和表面。
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发生,而沸腾则在特定的温度才会发生,以水为例,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
8、物质由固体变气体叫升华,升华过程中吸热。
干冰(固体二氧化碳)在舞台上产生的烟雾就是升华现象。
9、物质由气体变成固体叫凝华,凝华过程中放热,自然现象中,霜,雾凇,窗花(冰花),雪都是凝华现象。
10、溶液:均一、稳定的液体,它属于混合物,有溶剂和溶质组成。
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
12、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
水是良好的溶剂,他可以溶解固体、液体和气体,但是溶剂不一定是水,也可以是其他有机物如酒精,汽油等。
(华师大版)七年级下科学第六章:物质的结构知识重点.
第六章物质的结构【概念和规律】一、物质由微粒构成1、无论生物还是非生物,都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
2、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来说,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3、不同分子构成不同的物质。
4、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成原子。
5、有的分子由一个原子构成(稀有气体),有的分子由多个相同或不同的原子构成。
6、金属直接由原子构成。
7、1803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1811年意大利化学家阿伏伽德罗提出了分子假说,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
8、在一定条件下,原子可以失去或得到电子,成为带电荷的离子。
9、有的物质由离子构成,如氯化钠。
10、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的原子有核模型认为: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构成。
11、现代研究表明: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
而且它们由更小的微粒夸克构成。
12、原子核中的质子数和核外的电子数相等,所以整个原子不带电。
13、实验表明: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存在着空隙和相互作用,并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之中,而且微粒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二、元素1、把物质中的同一种原子统称为元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自然界中的所有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
3、每种元素都有一个名称和符号,符号通常用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表示,若有重复,增加第二个小写字母。
4、目前人类发现的元素有112种,其中94种为天然元素,18种为人工合成元素。
5、元素的分布不均匀①宇宙中氢元素最丰富,其次是氦元素;②地壳中的元素含量依次为:氧元素、硅元素、铝元素;③地核中的元素含量依次为:铁元素、镍元素;④空气中的元素含量依次为:氮元素、氧元素。
678、在非金属元素中He、Ne、Ar、Kr、Xe、Rn称为稀有气体元素。
9、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化合物。
10、单质和化合物都有确定的组成,并可以用元素符号表示。
11、由同种单质或同种化合物组成的物质叫做纯净物。
(2021年整理)新华师大版七年级(下)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
新华师大版七年级(下)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推荐完整)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新华师大版七年级(下)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推荐完整))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新华师大版七年级(下)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推荐完整)的全部内容。
新华师大版七年级(下)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推荐完整)编辑整理:张嬗雒老师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到文库,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我们任然希望新华师大版七年级(下)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推荐完整)这篇文档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我们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到下面的留言区,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下载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 <新华师大版七年级(下)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推荐完整)〉这篇文档的全部内容。
新华师大版七年级(下)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带※是老教材的内容第一章水1、海水占地球上全部水量的96.5%.海洋中平均每1000g海水中含有盐类物质35g。
所以海水不能喝,也不能灌溉庄稼。
2、地球上的水按其状态分为:固态水、液态水和气态水。
水按存在空间分为陆地水、海洋水、大气水和生物水。
3、陆地水占地球全部水量的3。
5%,其中淡水占地球全部水量的2.5%。
4、地球上最大的淡水资源是冰川水和地下水。
人们容易利用的淡水是江河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占全球淡水资源的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师大版七下科学重点
1、海洋水占地球水体的绝大部分,海水的盐度是千分之三十五。
2、陆地水占地球水体的小部分,人类能利用的淡水又只占陆地水的小部分(冰川、地下水)。
3、人类能利用的主要是浅层地下水和江河湖泊水。
4、大气水的量很少,但是对水循环的作用很大,露、雾是大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后形成的。
5、常见农作物中含水最高的是玉米和小麦。
6、人体含水量约60%,每天要饮水2到2.5升。
7、密度是物体固有的一种属性,和质量体积无关。
密度是单位体积的物体的质量大小。
8、纯水在4摄氏度是密度达到最大,为1.0×103千克/立方米
9、三态变化名称和对应的物态与热量变化
10、蒸发和沸腾的不同点:
种类现象发生条件发生部位
蒸发和缓的任何温度都进行液体表面
沸腾剧烈的温度达到沸点并不断加热液体表面和内部
11、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液体和空气的接触面积(表面积),液体上方空气流动速度,液体种类。
12、一种或几种物质均匀地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
有水的称水溶液,无水的,含量大的称为溶剂。
13、在一定温度下,某种物质溶解到100g水里达到饱和溶液时溶解的质量,就是这种物质在该温度的溶解度。
14、黄河水是悬浊液,油加水、牛奶(胶体)是乳浊液。
碘酒是碘溶解在酒精里形成的溶液。
15、水电解:通直流电,阴极产生氢气,阳极产生氧气,体积比约是2:1。
加些氯化钠可以增加水的导电性。
16、氧气检验: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17、氢气检验:点燃发出淡蓝色的火焰,在火焰上方罩上一个干燥的烧杯,内壁会有水珠产生。
18、水的两种说法:宏观: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微观: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19、检验水的存在:白色的硫酸铜粉末变蓝;蓝色的氯化钴变红色。
(文字表达式)
20、中国是缺水的国家。
21、空气成分:含有78%氮气,21%氧气。
22、稀有气体性质很稳定,含量很少,但用途很大。
23、工业制取氮气和氧气:用分离空气法,加压降温使空气液化后分离。
24、实验室制取氧气:原理、装置、收集方法。
25、在化学反应过程中能改变反应速度,自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保持不变的一类物质叫催化剂。
26、氧气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略大于空气(用向上排空气发收集),难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
27、氧气的助燃性(氧化性):可以和很多可燃物发生反应。
28、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燃烧。
————————缓慢氧化
29、燃烧的三个条件:可燃物、着火点和助燃物。
30、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大于空气,易溶于水。
固态干冰容易升华。
31、化学性质(一)会和水反应,生成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的碳酸(不稳定弱酸)。
(二)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室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的方法。
32、判断集气瓶里的二氧化碳收集满的方法:把燃着的木条放到集气瓶口。
3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装置和操作。
收集是用向上排空气法,不能用排水法。
34、工业上用煅烧石灰石来大量制取二氧化碳。
35、大气圈从低到高顺序:对流(成云致雨的场所)、平流(臭氧层位置)、中间(很薄)、电离(反射无线电波)、散逸(向外层空间过渡)
36、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空气污染物包括污染性气体和可吸入式颗粒物。
37、太阳辐射是地球接受太阳能的主要方式,不需要经过媒介传播。
38、黑色物体容易吸收太阳辐射。
39、光源:能够自己发光的物体。
40、小孔成像的小孔需足够小,像和光源形状一样,成倒立实像。
说明在均匀介质中,光线是沿直线传播的。
41、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0×108m/s
42、阳光通过三棱镜时,色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可见光中最容易被折射的是紫光。
43、红外线主要是热作用,紫外线能量高,有杀菌作用。
44、土壤中腐殖质约占固体质量的5%,其含量越高,土壤就越肥沃。
45、土壤中固体体积约一半,气体和液体占剩下的各四分之一。
46、土壤形成要经过漫长的时间,最终形成的标志是森林和草原的出现。
47、土壤中的水,氧气和无机盐是植物生长的保证。
48、土壤的种类:(一)砂土:砂粒含量大,透气性好,保水性差。
(二)壤土:各成分适中,最利于作物生长。
(三)黏土:黏粒含量大,透气性差,保水性好。
49、人体可分为头部、颈部、躯干、四肢四部分。
50、胡克制造显微镜并命名细胞。
51、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5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和物镜的乘积。
53、显微镜观察的视野如果不在中央,那往哪边偏,就要把载玻片往哪个方向移动。
54、细胞壁:植物和细菌细胞特有结构,具有保护和支持作用。
55、细胞膜:位于细胞最外面一层,具有保护和控制细胞内外物质交换的作用。
56、细胞质:(1)液泡:植物真菌特有结构,内含细胞液。
(2)叶绿体: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
57、细胞核:内含遗传物质。
58、细胞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59、组织细胞的特点:形态相近,功能相同,结构相似。
60、植物的组织较多,人体有四大组织:上皮、结缔、神经和肌肉。
61、组织和器官最明显的区别是器官由多种组织构成。
62、人体有八大系统,高等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
63、分子的定义: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64、分子的特点:(1)分子是很小的。
(2)分子在不断地做无规则运动——热运动。
(3)分子间存在着间隙。
(4)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引力和斥力共存。
65、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
66、阿尔法粒子散射实验说明原子有核结构。
原子核所带的正电和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大小相等,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67、原子得到或者失去电子后,就形成了离子,由离子构成的化合物正负电荷数相等,也不显电性。
68、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元素熟记1到20号元素的名称和元素符号写法。
69、纯净物:只有一种物质构成的物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纯净水、冰水混合物、干冰,半导体硅等等。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构成的物体。
70、单质:只有一种元素构成的纯净物。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构成的纯净物。
71、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是物理性质。
硬度、溶解度、状态等。
72、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是化学性质。
如酸碱度、氧化性、助燃性等。
73、在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的物质叫晶体,温度不断上升的是非晶体。
74、同素异形体:同种元素由于分子结构不同而使物理性质不同的现象。
金刚石(硬度大)石墨(能导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