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及特点及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影响
论近代民族主义的发展历程及特征
论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及特征hughekn摘要: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随着近代中国的发展,而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
清末明初,中国近代民族主义逐渐形成,到了五四运动时期有了一定的发展,经过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这就使得民族主义思想空前高涨。
而由于中国近代特殊的国情,导致中国近代民族主义表现出来的特征也有所不同。
关键词: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特征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来,英国的洋枪洋炮不但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还打醒了中国人天朝上国的美梦,大大激发了中国人的民族主义情绪,以民族主义救中国的呼声骤然而起。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清末明初,这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阶段;五四时期,这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发展阶段;九一八以后到抗日战争结束,这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高涨阶段。
一、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形成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形成于清末明初。
实际上它是当时两种民族矛盾的存在并日益激化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一个是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一个是中国人民与封建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具体分析起来,民族主义思想在这一时期形成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资产阶级的产生并走向历史舞台。
资产阶级的产生伴随着剥削和侵略,是近代民族主义形成或产生的阶级基础。
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以及国内资产阶级与人民群众的矛盾,都激发了我国的民族主义思想的形成。
第二,双重的民族矛盾及其错综复杂的斗争,刺激了中国传统民族主义在20世纪初的“复兴”,并且西方近代民族主义同时传入中国并被人们接受。
这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产生不同于西方近代民族主义产生的一个重要的历史背景。
第三,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立宪派在争论的过程中,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逐渐形成。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了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口号,这是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形成之发端,但是一般来说,梁启超是最早使用具有近代意义的“民族”一词的思想家。
中国近现代史简答论述
1.孙中山三民主义学说的主要内容。
(2008.10)P441)三民主义包括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2)民族主义的内容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2分3)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
2分4)民生主义的内容是“平均地权”。
2分2.2.1924年至1927年国民革命的历史意义。
(2008.10)P731)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势力。
3分2)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的政治影响。
3分3.3.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经过土地改革运动出现的新面貌。
(2008.10)P1311)农民对中共更加信任和拥护,人民民主政权得到进一步步巩固和加强。
2分2)农民从封建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生产积极性提高,经济面貌明显改观。
2分3)农民勇跃参军,配合解放军作战。
2分4.4.毛泽东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理论贡献的主要方面。
(2008.10)P1941)实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基本思想。
2分2)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
2分3)阐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
2分5.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稳步推进的主要表现。
(2008.10)P2301)人代会、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爱国统一战线继续巩固和发展。
2)基层民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基层民主自治体系开始形成。
3)法制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以宪法为基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逐步完备。
6.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同改良派论战取得胜利的重要意义。
(2009.1)P46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意义是什么?(2009.4)1)论战划清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实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参加到革命的行列;2)论战使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三民主义思想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促进革命力量的壮大。
3)这个胜利为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斗争奠定了思想基础。
7.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中间势力以及中共争取中间势力所必需的条件。
(2009.1)P112中间势力: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地方实力派条件:1)要有充足的力量2)尊重他们的利益3)要同顽固派作坚决的斗争,并能一步一步地取得胜利8.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政治、经济危机日益加深的主要原因。
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现状、影响及对
2016年5月第3期总第105期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T H EJ O U R N A LO FH A R B I NC O MM I T T E ES C H O O LO FT H EC C PM a y.2016N o .3S e r i a l .105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现状暍影响及对其价值引导李一鸣1,2(1.中共海南省委党校,海口571100;2.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海口571158) 摘要:当代中国多种社会思潮并存,呈现出总体趋势多样化、具体形态多变化、理论话语系统化和传播方式多媒体化等特点,并具有增进思想交流与争鸣、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助推意识形态多元发展、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等几个方面的作用。
多种社会思潮并存,长期以来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因此,必须坚持科学的态度,进行必要的批判分析,牢牢把握理论话语权,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发展。
关键词: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图分类号:D 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8520(2016)03-0015-04收稿日期:2016-03-10 作者简介:李一鸣(1981-),男,湖南会同人,副研究员,博士研究生。
1996年,由宋强、张藏藏等几名年轻作者合撰的《中国可以说不》一时洛阳纸贵,据说累计发行300余万册;2007年以来在重庆风生水起又于2012年戛然而止的“唱红打黑”运动;2011年易中天、袁伟时与秋风(姚中秋)就儒家和宪政问题的争论引人关注……改革开放以来,诸如此类的事件可以说是层出不穷,它们或在当时短期内引起极大的关注和反响,继而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之中,或者是至今仍然产生着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而探究隐藏在这些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可以发现正是或风起云涌、或暗流潜行的社会思想潮流,兴起和推动这些事件的产生和发展。
换句话说,这些不时涌现出来的事件,只不过是隐藏在水面之下的巨大冰山所浮现出来的一角,它们所根植的是现当代以来中国社会多样化的思潮。
高一历史一二知识点
高一历史一二知识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1、旧三民主义(1)基本内容: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民族革命,用暴力手段推翻清政府;(核心)民权主义—“创立民国”,即通过政治革命,推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即社会革命,核定地价,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地价归国家所有,国民共享。
(2)历史作用:指导了辛亥革命的进行,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君主专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2、新三民主义(1)“新”的表现(与旧三民主义的不同):明确提出反帝目标;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解决农民土地问题(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等。
(2)历史作用: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兴起和北伐战争的胜利。
二、毛泽东思想1、毛泽东的论著及思想主张(1)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论著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2)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论著有:《新民主主义论》(3)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论著有:《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2、毛泽东思想的影响: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利于民主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取得了独立,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三、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1、内容:方法一:按重大活动的顺序来掌握,它包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十二大的内容、南方谈话内容。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判断实践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方法二: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核心问题来掌握。
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简述中国的民族主义
简述中国的民族主义作者:胡亚冰来源:《智富时代》2018年第05期【摘要】民族主义并非在我国本土产生,是在近代由西方传来,却对近代中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本文就对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的传播与影响进行了简要的概述。
【关键词】民族主义;传播;影响一、民族主义的起源民族主义一词发源于西方,欧洲的民族主义是在封建社会的母胎中孕育而来的,是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发展合乎逻辑的产物。
首先,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民族主义的产生奠定了经济基础与物质基础。
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壮大进而促进了民族主义理论与实践产生。
在封建经济条件下,原有的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以及闭关自守的状态逐渐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各民族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和对外竞争扩张逐步展开,迫切需要获得相应区域范围政治力量的保护,以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正常运转,这些都日渐曾强了人们共同的民族意识形成。
其次,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是民族主义产生的思想动力。
文艺复兴使人类第一次摆脱了中世纪神学专制主义造成的思想蒙昧状态,思想启蒙运动则开辟了一个理性统治的时代,这两者使人认识到了自身的价值,开始认识并发现生存于其中的民族共同体,民族情感更为增长为民族主义形成进程中的重要一步。
再者,王朝国家向民族国家的转变是民族主义产生的关键。
随着西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出现了市民阶级,这个阶级为了确保与扩大自身的经济利益与王权势力结盟,建立了以王权为中心的君主专制国家。
之后市民阶级为了构建服务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近代民族国家,以革命的手段推翻了只以自己王朝利益为重,而不为臣民谋幸福的王朝国家。
在这个斗争中,人民逐渐产生了民族国家的意识。
最后民族主义产生的标志是法国大革命。
法国大革命不仅把民族主义的表达推向了高潮,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具体的革命进程中,把民主主义与民族主义紧密结合充分展示了近代民族主义的深刻内涵。
就此意义而言,法国大革命则标志着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
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规律及其成果的文化,是源于人民大众实践又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文化,是继承人类优秀精神成果的文化,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
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五大报告作了十分明确而简洁的概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这是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综合国力剧烈竞争,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面对中国国民素质和人才资源开发的现状,面对小康社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面对中国40多年特别是近20年来文化建设的经验教训而提出的科学概念。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二、世界文化交流对各国本土文化的影响近年以来,与现代性问题相伴随的全球化问题,已经引起中外学者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在今天,讨论现代化问题,特别是文化的现代转型问题,根本就离不开全球化这个大的背景,这是因为现代性的诉求与全球化的扩张,两者在某种意义上是重叠的。
从世界范围看,自从1492年哥伦布远航美洲使东西两半球会合之时起,全球化作为一种人们活动的客观过程,就已经开始了。
而西方学术界正式把“全球化”作为描述与分析世界宏观秩序的概念,则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和中期以后的事情了。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在文化方面跨越国界的相互交流,也必然地日益加强了。
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在上个世纪末早就说过,“未来的21世纪将使一个个分裂的文化集团联合起来,形成一个文化共同体,一个多元一体的国际社会。
而我们现在的文化就处在这种形成的过程中”。
《中国通史》考试大纲
一、考查目标
本课程将分析和展示 1840 年至 1919 年期间中国历史的发展变化。以四个方面 为主线,即列强侵华战争和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庚子事件;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起义、义和团事件;清政 府的体制内改革活动——创立近代化的洋务运动、百日维新、清末新政、预备立宪;
4
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改革运动和革命派的革命运动——收回利权运动、立宪运 动、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
1.让学生总体了解近代中国的国情,了解近代中国革命和早期现代化的历史背 景和历史过程,总结近代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基本经验和教训,从而能够把握中国 历史在这一极其重要时期的发展演变情况,树立起爱国主义、近代民族主义、为现 代化贡献力量的信心和决心。
5
产阶级两个组成部分的产生。理解洋务派和早期维新派的分歧。 四、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 了解十九世纪七十至九十年代边疆危机、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发生的背景、经
过和结果,理解它们对中国的影响。 五、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 系统了解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的社会历史背景、发展过程、相关重要事件和
人物等基本史实。认识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的性质及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 结合史实对相关重要理论问题作出思考。把握贯穿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中爱国主 义的主线,从仁人志士的奋斗精神中领受启迪。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一、考查目标
1.较好地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并能对当代中
国历史的内容作系统分析,使学生做到提高基本素质、培养基本技能。
2.运用所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知识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中国历史和世界历
史知识,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分析、综合,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结合事例加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新特征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新特征民族主义思潮近代开始进入中国,20世纪90年代再起高潮。
但其含义隐晦,特征多变。
从文本和现实的角度阐释民族主义的内涵以及当代民族主义在中国呈现的新特点,一是民族主义已经成为中国意识形态的主要组成部分;二是反日反美情绪在一部分人中存在;三是民众对国家主权概念的理解更为宽广;四是民族主义包含了大量矛盾;五是网络民族主义成为新形式;六是当今的民族主义是反专利主义。
标签:民族主义;信息化;网络民族主义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潮起源于西方。
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开始了民族意识的觉醒,也开始了一波波为民族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救国运动等争取民族独立、民族解放和民族自强自立的运动。
但是“自1949年起,民族主义的地位和价值却晦暗不明。
当言及历史时,它得到正面肯定”[1]。
它推动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前进,挽救了中国的命运。
“而涉及现实时,他不像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那样是合法的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当然也不像资本主义、封建主义、修正主义那样遭到批判和谴责”[1]。
在当前的国际国内新形势下,民族主义又成为全球意识形态中的活跃分子,呈现出新的内容和特点。
在新的形势下讨论当前中国的民族主义是相当必要的。
一、民族主义的内涵民族主义是一种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同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意识形态。
19世纪中叶以后,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迅速扩散,20世纪五六十年代达到顶峰。
作为一种观念形态,民族主义最早表现为一种情感,一种个体对所属群体的感情联系。
到近代,民族主义与国家主权观念相结合,形成了近代意义上真正的民族主义。
这种民族主义以建立民族国家作为其主要目标,开始具有了强烈的政治意义。
关于民族主义的内涵,人们莫衷一是。
海恩斯认为民族主义是爱国主义和民族情感的结合;M·韦伯认为民族主义是“一种情感的共同契约,他的适当变现时愿意形成一个自己的国家,因此它一般有助于这种国家的形成”[2];H·科恩认为,民族主义是一个民族中绝大多数普遍表现出来并要求普及到他的所有成员中的一种精神状态,它承认民族国家是政治组织的理想形式,承认族体是一切文化创造力的源泉;A·史密斯认为“民族主义是要求一个族体要有从自治到独立的程度不等的权利的政治学说的运动”[3];布勒伊认为民族主义是一种政治形态,指的是寻求和掌握国家权力的政治运动;埃里·凯杜里认为民族主义是一种学说,一种新的政治类型[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民族特色与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民族特色与优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民族特色与优势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的民族特色和优势,并分析其对中国的发展和稳定所产生的影响。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民族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实践中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民族特色。
首先,中国注重民族团结和多民族共同繁荣。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要求平等相待、和谐共处,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得到了体现。
例如,中国的宪法规定了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族自治制度,为不同民族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注重实现共同富裕。
中国致力于解决贫困问题,特别是在农村地区。
通过实施有针对性的扶贫政策和发展经济,中国成功地将数以亿计的人从贫困中解救出来。
这种关注贫困问题的特色,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对民族优势的发挥。
再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重视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
中国历史悠久,拥有悠久的文化传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注重保护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推动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这种对民族文化的重视,使中国在世界民族文化的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民族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的民族优势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通过实施有效的经济政策和改革开放政策,中国实现了持续的高速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这种民族优势使中国的民众享受到了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发展机会。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赋予中国更强的政治稳定性。
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能够有效地维持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
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政治制度更加稳定,这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再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注重推动科技和创新的发展。
中国通过不断增加研发投入,鼓励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等举措,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这种民族优势使中国在高科技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推动了国家经济的升级和转型。
如何正确看待我国当前的民族形势与民族政策
如何正确看待我国当前的民族形势与民族政策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民族和民族问题。
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它是衡量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和各级政府处理现实问题能力的一个标志。
从我们国家来看,解决民族问题最终要靠发展。
关键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统领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局,构建和谐的社会。
民族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有三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共同发展与民族之间发展拉大的趋势并存。
一方面是共同发展,但同时民族之间发展差距也在拉大,这两方面是并存的。
第二个特点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增强与民族的民族意识增强并存。
第三个特点是民族之间的联系、交往增多和摩擦矛盾增多并存。
一方面是联系、交往增多,另一方面是摩擦和矛盾也在增多。
基于民族差别、民族矛盾所产生的民族关系、民族发展问题。
中国现阶段的民族问题有四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民族平等的不完全性;第二个特点:民族团结的相对性;第三个特点:民族互助的有限性,互助与竞争的公升性;第四个特点:共同繁荣的初步性。
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是在建国以来,甚至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就开始探索了。
也是建国以来逐步的摸索、探索、不断的完善,逐渐形成的。
第一节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党的基本政策。
目前我们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民族问题理论,民族政策基本上概括了以下内容:一、民族是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共同体。
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时期。
民族是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共同体。
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民族问题理论的核心观点。
关于民族发展的过程的观点,已经写到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政策里。
实际上也是有一个过程的,我们党是付了学费才真正地意识到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有自己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时期,不可能强制同化,也不可能消除民族差别。
大家共同繁荣发展,五十六个民族团结起来,齐心协力发展和建设和谐的社会。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答及论述复习资料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答及论述复习简答题1、简述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尖锐。
在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在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登记制度。
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2、简述孙中山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1)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2)民权主义: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监理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3)民生主义:平均地权:核定地价、按价征税、涨价归公、按价收买。
3、简述瓦窑堡会议的内容和意义。
答: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批评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倾冒险主义、关门主义的错误倾向;提出了再抗日的条件下与民族资产阶级重建同意战线的新政策。
瓦窑堡会议为迎接全国抗日新高潮的到来做了理论和整治上的准备。
4、简述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政治、经济危机日益加深的主要原因。
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发展,国民党统治去的整治经济危机日益加深。
这是多种原因造成的。
(1)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答接收变成“劫收”,大发“胜利财”,从而使更多的民众期望破灭。
(2)国民党统治集团违背全国人民迫切要求修养生息、和平见过的意愿。
实行反人民的内战政策。
5、简述毛泽东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提出的主要思想。
答:(1)要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2)在有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坚持工业和农业并举、重工业和轻工业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共轭并举等“两条腿”走路的方针(3)正确解决好综合平衡的问题,处理好积累和消费、生产和生活的问题,处理好国家、集团和个人的关系,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6、《天朝田亩制度》的土地分配方案及其意义是什么?答:《天朝田亩制度》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田地分九等,好坏搭配,按人口平均分配。
16岁以下减半。
《天朝田亩制度》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立案,代表了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反映了农民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普遍要求。
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发展及其影响
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发展及其影响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和壮大,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在中国社会中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这两种思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都是在不同的层面上强调对于祖国和民族的热爱和认同。
然而,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差异,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表现却是各不相同的。
面对当前的国际和国内形势,我们需要更深入地了解和认识这些思潮的特点和影响,以更好地推进我们的国家和民族繁荣发展。
一、民族主义的发展及其影响民族主义的概念可以追溯到欧洲19世纪时期的民族运动,它反映了人们对于自身民族和文化的强烈认同和保护意识。
在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时期。
在当时,一些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反思自身文化和身份,寻求民族自立和文化复兴的出路。
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和壮大,民族主义在中国社会中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成为了一股不可忽视的思潮力量。
然而,在一些情况下,民族主义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
一方面,盲目的民族主义往往会导致排外情绪的增强和对于外来文化的敌视。
这一点在历史上的一些事件中可以看出来,比如“义和团运动”和“排华法案”等。
另一方面,一些政治势力往往会利用民族主义情绪来推动自己的利益和意识形态。
这种情况在一些国家和地区中十分普遍,甚至到了极端情况下,会导致极端主义的产生和推动。
二、爱国主义的发展及其影响爱国主义是一种将祖国和民族利益摆在第一位的思想和行动,它在很大程度上和民族主义是相同的。
作为一种积极向上的思潮,爱国主义在中国社会中也有着广泛的影响。
随着国家的不断崛起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爱国主义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这也让爱国主义成为了一种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思想力量。
与民族主义不同的是,爱国主义更强调的是对于祖国的热爱和关注,并不涉及到对于外来文化和影响的态度。
这种思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带动个人和团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也能够推动国家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新特征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新特征【摘要】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新特征的重要性在于其影响深远。
政治民族主义的复兴体现在中国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立场上,展现了国家自信和强大的形象。
文化自信的崛起则表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发现和弘扬,增强了国民的文化认同和自豪感。
经济民族主义的抬头体现在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自主地位和经济实力的增强。
网络民族主义的兴起则反映在社交媒体和网络舆论上对国家利益和民族形象的关注和维护。
教育领域的民族主义倾向则体现在学校教育中民族文化和历史的重视和传承。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新特征的影响将深刻影响中国未来发展方向和国家形象,激励国人更加团结和自信地走向未来。
【关键词】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新特征、政治、文化、经济、网络、教育、影响1. 引言1.1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新特征的重要性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新特征的重要性在于,它反映了中国国民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认同和自我意识,同时也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民族主义情绪在中国社会中逐渐抬头,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力量。
政治民族主义的复兴表明了中国国家对于维护国家利益和主权的决心,文化自信的崛起展现了中国人对自身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重新认识,经济民族主义的抬头反映了中国人对于国家经济独立和发展的迫切愿望,网络民族主义的兴起则展示了中国年轻一代在网络空间中对于民族认同的表达,教育领域的民族主义倾向体现了中国教育体制对于弘扬民族精神和传统价值的重视。
这些新特征的出现,不仅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和方式,也对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和思考。
2. 正文2.1 政治民族主义的复兴政治民族主义的复兴是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重要特征之一。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强盛,人们对于国家政治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也越来越强烈。
政治民族主义的复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政府在外交政策中强调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
中国在处理涉外事务时越来越强调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和民族尊严,不再妥协和退让。
民族主义思想对新中国成立的影响
民族主义思想对新中国成立的影响“五四”运动时期,中国出现了一种新的思潮-民族主义,这种思潮带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强烈的意识形态倾向。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民族主义思想也影响了新中国的发展和演变。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阐述民族主义对新中国成立的影响。
一、强化了国家意识民族主义思想高度强调国家意识,认为只有国家强大才能保证国家的安全和国民的福祉。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民族主义思想也迅速渗透到新中国的各个领域中。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意识被普及到人民的心中,人民更加关注国家的利益和安全。
这种国家主义思想也影响了中国政府的决策和政策制定,不断强化国家的发展和国家的实力。
二、加强了爱国主义情感民族主义思想中最重要的一个元素就是爱国主义情感。
这种情感在新中国成立时也被广泛弘扬。
在过去的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有了很多的牺牲,但在新中国的成立中,人民的努力让中国走向了繁荣富强。
因此,对新中国的爱国情感被更加深化。
这种情感也促使人们保持最大限度的团结和信仰,使国家能够在面对困难时挺过去。
三、民族自信心得到极大提升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民族自信心也大大提升。
在之前的一个时期,中国通过了很多的挫折和失败,之后也很长时间都处于一种沉闷的状态。
在新中国的成立时期,中国得以获得自己的独立和自由,在国际社会上也成为了一个强大的大国。
这种自信心,让中国人民在面对国家和发展时更加自豪和自信,也加强了国民的认同感和等级意识。
总之,民族主义思想对新中国的成立有着极大的影响,它强化了国家意识,加强了爱国主义情感,促进了民族自信心。
这些思想和情感都是使中国的团结、繁荣和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力。
无论是在过去还是未来,我们都要不断发扬这种思想,将它一代代地传承下去。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后思考题答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后思考题目录上编综述:(2-4)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4-6)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2、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具有什么意义?3、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是什么?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6-8)1、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2、如何认识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教训?3、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9-10)1、革命派和改良派论战中是如何论述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的?2、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3、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失败?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中编综述:天翻地覆三十年(10-12)1、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什么时代条件下和国际环境中发生发展的?这对中国革命事业带来哪些影响?2、为什么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把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作为对象?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三种建国方案,两个中国之命运?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12-13)1、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3、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呈现了哪些新面貌?为什么?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13-15)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2、20世纪20年代后期、30年代前中期,中国共产党内为什么连续出现“左”倾错误?3、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5-17)1、为什么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3、怎样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之行的路线正面战场的地位与作用?4、为什么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弱国战胜强国的范例?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17-18)1、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为什么会陷入全民的包围中并迅速走向崩溃?2、如何认识民主党派的历史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是怎样形成的?3、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下编综述:(18-21)1、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2、从新中国成立取得了那些历史性成就?这些成就说明了什么?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21-23)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2、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3、为什么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和最深刻的社会变革?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23-25)1、中国共产党人在1956年至1957年的早期探索中对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理论建树?2、怎样认识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重大意义?3、为什么说毛泽东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者?怎样正确认识和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25-27)1、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历史转折?2、在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关系是怎样的?试举例说明。
中国民族主义在世界的传播和影响
信息技术的因素
• 当代信息技术对民族主义的传播有积极促进作
用,无论是在国内范围还是在跨国层次上,从 各种电子音像传媒工具到个人电脑和互联网, 当代通讯网络无意在鼓励民族主义穿凿,维持 或者加强自己的社会和文化联系网,他们既游 离于民族国家的主流文化和政治影响之外也与 更广泛的“洲级或全球文化”相疏离。信息技 术加强了民族主义的无政府力量,中国的象征 性的文字,图像,活动都得以通过这一渠道得 以发展。
• •
• •
中国民族主义兴起的原因
• 第一, 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与在国际政治领域内的挫折感之间的矛盾。
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综合国力得以显著提高, 经济越来越举 足轻重,然而在国际事务方面所起的作用却相对微弱得多。中国民族主 义者认为, 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实行全球霸权政策,遏制中国的发展, 并试图分裂中国。这样的判断无疑强烈地冲击了国人的心理,尤其是青 年人,民族主义情绪和反美情绪随之高涨。 • 第二,中国政府重建合法性的诉求。民族主义对于现存秩序的肯定和对 于本民族的忠诚和热爱,使其能够成为政府合法性的来源之一。 • 第三, 全球化对民族主义重新崛起的影响。90年代,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 程进一步加深, 紧密的经济联系必然出现愈来愈多的直接利益冲突。 于是, 民族主义情绪的滋生, 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中国威胁论”
• 虽然关于“中国威胁论”的讨论在中国调动整个国内民族情感上来说
是成功的, 但是这些争论实际上会把中国再现成一个对外国有“威胁” 的国家。驳斥“中国威胁论”的结果就会再次产生一系列新的“外来 威胁”, 这将会使中国将世界进一步划分为不同的国家,国家也由此变 得名正言顺。 • 建构民族认同的方式很多: 称赞中国改革后的经济发展与中国传统的 和平文明是一种方式, 通过“中国威胁论”来驳斥国外的批评是另一 种方式。 • 总之,来自于美国、 日本和印度的有关“中国威胁”的警告以及中国 在应对“中国威胁论”时的勇气,在中西方之间或者至少在中国和其他 国家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地缘政治冲突。太平洋两岸的现实主义者们都 聚集在一起讨论“中国的民族主义”, 这不足为怪。 • 对于外部政治来说, 中国作为一种 “威胁”再次被确认。对于内部政 治来说,这使认同界限在民族空间,而没有跨跃民族或者非民族的认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背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背景一、国际背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代世界的主题,当然也是当代中国的主题。
邓小平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 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 一个是和平问题, 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
”这是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国际环境,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的国际背景。
1992年10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这段话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
二、国内背景:苏联模式的弊端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我们党在1956年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就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苦探索,一方面照搬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另一方面又察觉到苏联模式有严重问题。
“苏联模式”的主要特征经济体制:纯而又纯的国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政治体制:苏共领导的权力高度集中的国家政权思想文化:斯大林解读的马克思主义“大一统”党的八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认识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但随后由于反右扩大化,使“左”倾思想在党内占据主导地位,出现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严重挫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经过长期艰辛探索,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一次科学回答了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新阶段。
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邓小平指出:“正如七大以前,民主革命20多年的曲折发展,教育全党掌握了我国民主革命的规律一样,八大以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20多年的曲折发展也深刻地教育了全党。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工作中恢复了正确的政策,并且研究新情况、新经验,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正确政策。
民族主义运动对国家建设的影响
民族主义运动对国家建设的影响民族主义运动是当代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一股重要力量。
作为一种民众的情感和认同,民族主义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对国家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本文中,将探讨民族主义运动对国家建设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并对其可能产生的长期影响进行一定的思考。
首先,民族主义运动在国家建设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民族主义运动通常伴随着国家认同的加强,对国家统一和稳定产生了促进和维护的作用。
国家是由不同民族构成的,而民族主义运动可以增强各民族之间的凝聚力,使他们更加团结一致地为国家建设和发展而努力。
例如,在中国,民族主义情绪的崛起使得不同地区的人们更加关注国家整体利益,并为国家的繁荣而奋斗。
这种情感和认同的加强有助于促进国家建设取得成功。
其次,民族主义运动也可以激发民众的创造力和工作动力。
国家建设需要不同层面的劳动力,民族主义情绪可以激励人们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做出更多的努力。
民族主义的激发可以使人们更加关注自己的国家,愿意为国家的利益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例如,在印度,民族主义运动激励了许多年轻人投身到科技和工程领域,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种情感的激发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家建设的进展。
然而,民族主义运动对国家建设也存在一些消极的影响。
首先,过度强调民族身份和民族利益可能导致种族歧视和排斥感。
当民族主义情绪被过度煽动时,人们可能对其他民族持有敌意和偏见,导致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加剧。
这种情况发生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如亚洲的某些国家和前南斯拉夫地区。
这种民族主义的负面影响不仅会削弱国家的凝聚力,还可能给国家建设带来威胁和挑战。
其次,民族主义运动可能导致国家对外交和国际合作的消极态度。
当民族主义意识过于强烈时,人们往往更加关注自己民族的利益,忽视了与其他国家的互利合作。
这种情况可能导致国际关系的紧张和国际合作的受阻,从而限制了国家在全球舞台上的发展机会。
这一点在当代世界中尤为突出,全球化时代的国家建设需要更多的国际协作和合作,而过度的民族主义情绪可能阻碍了这一进程。
《马克思民族主义、宗教观》理论学习交流发言材料
《马克思民族主义、宗教观》理论学习交流发言材料通过xx党委组织学习党的民族理论,我了解马克思关于民族主义和民族宗教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我国的民族情况和民族问题,党和国家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理论和政策,以及和民族问题有关的宗教问题。
学习后,让我知道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创立、发展及其伟大意义,认识民族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民族问题及其由来,民族问题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影响,以及怎样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另一方面让我进一步了解国情、省情、民情,认识少数民族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及其在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我国在社会主义时期要解决好民族和民族问题所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和具体措施。
通过学习《马克思民族主义、宗教观》从而提高我们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的自觉性,正确处理好民族关系,做好民族工作,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为加速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民族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不同于阶级,不同于国家,不同于政党,也不同于种族,而是一种稳定的人们共同体,是一个社会实体,并有着自身的矛盾特殊性,同样由于民族存在引起的民族问题,即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也不同于阶级问题、国家问题、政党问题和种族问题而有着自身的特殊性。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在新世纪坚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马克思在不同时期就不同问题所发表的有关宗教的论述,当代人有着不同的解读和阐发。
这很正常,因为时间、场景和人都已有了很大的变化。
但无论怎样解读和阐发,一是要在理论上讲得通,即要有理有据;二是要在实践上行得通,即合乎国情,合乎实际,合乎民心。
宗教是个复杂的多面体,它有着不同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其他社会事物、其他文化传统的独特维度。
宗教发展既有内因亦有外因,宗教发展的内因与外因的互动使宗教创新层出不穷。
时至今日,我们对宗教的认知,与##年前相比,与##年前相比,都已大不相同。
即使如此,我们的认知还会发展变化,因为社会的发展变化仍旧继续,宗教的存在、发展和变化没有终结,我们的认识发展也就不会有终点,因此以发展的眼光发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始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及特点及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影响摘要:本文对中国民族主义的起源与发展及特点作了介绍,把中国的民族主义与其它一些地区的民族主义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就中国民族主义在21世纪世界全球化浪潮下的中国及与作用以及如何去引导进行了探讨。
正文:民族主义是一个历史概念,它的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民族的认同为作为单个的人提供了一种合法的归属感,民族国家是人们作为一个群体而效忠的对象。
可以说:民族主义是推动近代中国历史变迁最大的思想动力。
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让中国在世界上从一个经济文化科技一直领先的国家跌落成了一个落后贫穷愚昧的国家,中国被列强瓜分,成为了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弱国。
至1895年之后,中国的民族主义澎湃兴起,我们可以将之约略区分为启航期、操演期、着陆期三个不同阶段。
第一阶段:1895-1918,二十世纪初期,中国民族主义运动的主力,是一批新兴的知识分子。
在1898年戊戌政变发生后,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党人流亡日本,紧接着又有大批青年学生赴日留学,据估计,由1901年至1910年间,中国留日学生共达32,428人,正是这群远离传统体制,赴外留学的新式知识分子,在留学期间,直接、间接受到十九世纪末期盛行欧美之各类民族主义思潮的浸濡,并且通过翻译、著述、散播各项新观念,从而使得中国的民族主义变成一套可以明确叙说的理念。
1919-1949,这是中国民族主义的第二个发展阶段,大致开始于1919年的五四运动,而终于1949年的内战结束,中国共产党建国。
1919年五月四日,北京学生为抗议巴黎和会对山东问题的解决方式,发动数千名学生游行示威,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口号。
在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史上,五四运动无疑是一座具有典范意义的里程碑。
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来,日本日益显著的侵华野心,直接威胁到中国的存亡绝续,也再度点燃了中国民族主义的热潮。
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展史的角度来看,对日抗战无疑是由民族主义所激起的一场对外战争,而这场历时绵长、规模庞大的战争,反过来又强化了中国人民的民族主义情绪。
抗战结束后,中国如愿取消了长达百年的不平等条约的桎梏,国际地位大为提升,民族主义目标的实现,绽露曙光。
第三阶段:1949-- ,从1949年毛泽东同志在天安门上宣布“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那一刻起,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英明领导下开始了艰难而又伟大的民族复兴历程,在经历建国后的成绩与挫折后,中国人民以崭新的姿态进行了改革开放,在经济科技文化方面获得巨大的成功与进步,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中华民族再也不是一个任人欺辱的民族了。
原子弹的自主研发,航天器的一次次升上太空,2008年抗击汶川大地震,并成功举办了第29届奥运会等等,这几十年的诸多成就无一不让国人的民族自豪感为之一振。
在欧战直接推动的十月革命影响下,中国民族主义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一部分,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勃然而兴,更是战后中国民族主义发展与深化的产物和突出标志。
可以看出中国民族主义发展不同于西方民族主义发展的历程,有着自身的特点。
一、中国民族主义带有全民族自觉地反帝反封建的特点。
二、由于救国存亡,中国民族主义具有史无前例的广泛性,在世界第一次大战期间以及抗战八年期间,中国各阶层人民都做出巨大的贡献,中下广大劳动人民的行动尤其感人。
三、中国民族革命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特点。
由于半殖民地的中国与世界无产阶级有共同的敌人,即帝国主义,再加上苏俄的帮助,这让中国民族主义与社会主义有着密切的关系。
毛泽东说:“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自从一九一四年爆发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和一九一七年俄国十月革命在地球六分之一的土地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以来,起了一个变化。
在这以前,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是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之内的,是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在这以后,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却改变为属于新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而在革命的阵线上说来,则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了。
从此,不管被压迫民族中间参加革命的阶级、党派或个人,是何种的阶级、党派或个人,又不管他们意识着这一点与否,他们主观上了解了这一点与否,只要他们反对帝国主义,他们的革命,就成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他们就成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同盟军。
中国民族主义革命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不仅在于中国无产阶级在十月革命影响下迅速自觉,成为一支独立的武装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还表现于“打倒帝国主义的口号和整个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彻底的纲领,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而土地革命的实行,则是中国共产党单独进行的。
中国人已经认识到,包括美国、法国在内的帝国主义,既是中国人民的敌人,也是世界无产阶级的敌人:“中国全民族对于欧美各国是站在劳动阶级的地位,只有劳动阶级胜利,才能救济中国底危机及不独立。
这种认识在中国共产党的“二大”纲领里也得到了具体体现:“中国的反帝国主义的运动也一定要并入全世界被压迫的民族革命潮流中,再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联合起来,才能迅速的打倒共同的压迫者—国际资本帝国主义。
中国劳苦群众要从帝国主义的压迫中把自己解放出来,只有走这条唯一的道路。
欧洲的中国革命者还直接参加了支持欧洲无产阶级、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
四、中国民族主义具有联合世界上被压迫民族的特点,孙中山在( 三民主义) 中说:“中国如果发达起来,不能学别的帝国主义去压迫弱小民族,否则就会走列强在欧战中所走的两败俱伤的老路。
中国要抵抗强权,就要和世界上受苦的十二亿人联合起来,提倡民族主义。
”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后制也团结第三世界,帮助半殖民地人民进行民族独立运动,比如对亚非拉国家的经济科技支援,对越南抗美的支援等等。
民族主义在政治上的要求有可以分为次国家层面以及超国家层面,在谋求和国家内部其他民族相同的政治权利的要求中,常常是国家内部不稳定的来源。
比如南斯拉夫的解体是塞族、穆族和克族三方民族矛盾激化的直接后果,英国由于北爱尔兰问题而长期处于困扰当中。
目前,我国在民族主义意识存在的问题与挑战从主要来自两个不同的层面来说,从内政的层面看我国目前受到了地方分裂主义意识的困扰,地方分裂主义意识的主要表现是台独势力的分裂活动;在超国家的层面上来看,我国的民族特性正越来越多地受到了地区主义和全球主义的挑战。
民族主义有许多认识上的误区,如果把民族主义意识简单的等同于种族主义、排外意识、大国沙文主义甚至于法西斯主义就曲解了民族主义的本来含义,民族主义有可能和种种极端排外思潮结合,但是这里的关键是民族主义加了什么意识的问题,比如说法西斯是极端民族主义和种族思想的变态形式。
正是这种对民族主义的误解,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比如美国对民族主义的思潮讳莫如深。
过激的民族主义、极端化的民族主义都容易导致情绪化的盲目排外思想,导致不能正确把握时代发展的精神,造成经济和社会政策的失误。
中国的民族主义意识是融合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反抗列强的殖民侵略和文化侵略,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伟大实践过程中成长起来的。
我们今天所说“中国民族”指的是包括汉族和其他55个少数民族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个以民族国家为载体的民族,经过这种现代政治与民族主义意识的有机整合的中华民族显然不同与古代中国的狭隘的汉民族意识。
中国的民族主义所带有的特征与西方不同,西方英美法等国家的民族主义是在国内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下,通过反抗封建专制来获得民族国家的建立,打破封建的割据,有利于在国家内部形成统一的市场,有利于民族大众意识的传播,形成对自身民族和国家的认同,有利于资本主义现代国家的建立,而中国的民族主义则是在遭到西方侵略的背景下产生的,在经受西方列强以舰炮为象征的军事侵略和以商品倾销为手段的经济侵略,才逐渐感觉到“他者”的存在,并开始由千年的文化认同转变为现代的民族认同。
孙中山的大亚洲主义本质上说是“文化亚洲主义”,亚洲是一个文化统一体,是从文化的角度来区分东西方民族主义发展的不同特征和类型的。
我国的民族主义登上世界历史的舞台是在2 0世纪初期,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在全世界在亚非拉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的殖民统治,使这些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逐步意识到亡国灭种的危险,民族主义的思潮从西方传播到我国后,变成了反抗西方列强和号召民众反抗西方的重要思想武器。
正是从西方传播来的民族主义本身埋葬了西方强国的殖民历史。
东亚各国的领导对保护本国家的经济、文化、和传统的努力在多种场合和西方价值观念发生了碰撞,这是亚洲各国的民族主义发展阶段的内在本性。
民族主义是一把双刃剑,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国力的日渐强大,中国的新民族主义该走向何方,这是一个令人不得不深思的问题。
目前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潮比较复杂,在超国家层面上伴随着改革开放实践中逐渐强盛的国力的同时,民族自信心得到一定恢复,但如果由历史而来的扬眉吐气而推向极端的民族自大,大汉族主义的复活,以及由现实中华民族复兴而推向极端的民族自我膨胀这将是对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全面建设不利的。
如果民族主义在过分强调本国家,本民族,批评西方文化和制度,就极易反对西方的价值理念,到反对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民族主义意识表现出了的闭关保守,盲目排外等缺点。
在中日关系上,中国民间的民族主义就显得相当情绪化我们争论的目的是为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两国之间的激烈争论或许是双方走向友好的一个过渡期。
解决双方民众对中日关系的情绪化问题,主要责任在于媒体本身应该加强对双方的客观认识,做公正的报道。
至于由于历史和文化原因引起的相互敌意,其实很多的敌意情绪来源于双方不是真正的相互了解,误解往往带来一些不必要的冲突。
国家间的友好交往从来都是相互的,需要双方解除历史上思想上的沉重包袱,站在战略的高度,主动的积极把握新时代给我们的伟大历史机遇,推进中日双方关系走向新的高度,任何单方面的积极或消极态度都会影响中日双方的健康发展。
在台湾问题上我国的民族主义意识在大多数国民当中表现的很强烈,特定的历史遭遇使得我们国家在主权方面表现的很强烈,任何人侵犯中国主权,中国将不惜以鲜血和生命来保卫。
正因为如此,对于“台湾独立”等分裂活动,中国没有退让的余地。
在不久前的法国总统萨科齐不顾中方反复耐心的工作和多次严正交涉,在波兰华沙同窜访欧洲的达赖喇嘛这一长期从事分裂祖国活动的政治流亡者见面,引起了中国人民的公愤,因此不少舆论媒体上提出抵制法货的言论,但我觉得光靠这种情绪的宣泄不是问题的解决方法,只有加强沟通增进了解才能消除误解,我支持中华政府网就此表示的抗议以及发表的讲话:“我愿再次重申,中方一贯重视中法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