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平大断面隧道双侧壁导坑法施工受力分析及技术探讨
双侧壁导坑隧道工法技术探讨

道 施 工 的 基 本 原 则 可 扼 要 地 概 括 为 : 少 扰 动 、 喷 锚 、 量 测 、 封 “ 早 勤 紧
闭” ] 。 新 奥 法 施 工 . 其 开挖 断面 的 大 小及 位 置 . 本 上 又 可分 为 全 断 按 基
Ke r : osd - lp lt n e; o l etn e; Ol ywods t iewal io n lt -i w u t w n u lC I- sr cino tmiig; o sr cintc n lg tu to pi zn c n tu to h oo y e
维普资讯
一
^1 一 0Z( Z0 0 I 0 c 卜 ; O— 卜一
圳
,● ● ●● ● ● ●● ●
● ●, ●● ● ●● ● , ● ●
双 侧 壁 导 坑 隧 道 工 法 技 术 探 讨
Di u so n t e Two S d — l Pio n l e h s s i n o h c i e wa l l tTu ne t o M d
壁 导 坑 法 ( 镜 法 ) [3 眼 等 2] 、
选 择 施 工 方 法 时 需 考 虑 的 因素 很 多 .但 大 体 上 可 归 纳 为 以下 六 类 : 工 条件 、 岩 条 件 、 道 断 面 积 、 深 、 期 、 境 条 件 等 。 选 择 施 围 隧 埋 工 环 施 工 方 法 . 不 完 全 决 定 于 地 质 条 件 , 质 条 件 仅 仅 是 选 择 施 工方 法 并 地
1前 言
新 z 1 6 年 提 出来 的 , 是 在 a c w 于 9 3 c 但 2 年 后 才 得 到 突破 性 的应 用 .它 是 以控 制爆 破 或机 械 开 挖 为 主 要 掘 O
隧道施工中双侧壁导坑法的应用优势及优化

2)导洞上台阶开挖ꎮ 挖掘机或凿岩机挖掘的顺序要求 是由上至下ꎬ从轮廓线向隧道的轴线方向进行挖掘ꎮ 挖掘的 轮廓线要求速度适中ꎬ挖掘的长度控制在 1 ~ 3 榀ꎬ依照围岩 的实际状况由总工程师、该区段负责人及项目聘请的专家依
������161������
照场地状况来确立对应的挖掘榀数ꎬ避免因为随意挖掘所带 来的安全事故的出现ꎮ 轮廓线以人工风镐修边为主体ꎬ加大 人工挖掘的管理力度ꎮ 爆破时控制炮眼的深度及其对应的 数量ꎮ
隧道施工中双侧壁导坑法的应用优势及优化
李敏如
( 广东省长大公路工程有限公司ꎬ广东 广州 511430)
摘 要:对高速公路宽拱隧道作业过程中运用双侧壁导坑的
形式进行施工的优缺点展开详尽的研究与讨论ꎬ并给出针对
双侧壁导坑法技术开展速度慢、造价成本过高等缺陷提出对
应的解决及改善措施ꎬ提高隧道作业的安全性及效率ꎮ
1) 超前小导管支护ꎮ 其规格为 Φ50 × 5 的热轧钢管施 做ꎬS - Va 每环的长度为 4 mꎬ而 S - Vc 每环的长度为 4. 5 mꎬ管口区段 0. 5 m 的区间当中钢管不得开孔ꎬ其他区域依照 15 cm 的距离交叉配置对应的注浆孔ꎬ孔径控制在 10 mm 上 下 [1] ꎮ 侧壁导坑以及中部土体上阶梯挖掘前ꎬ掌子面勘测放 线后ꎬ依照设计标准小导管顺着挖掘轮廓进行配置ꎬ侧壁导 坑上阶梯外围小导管共有 11 个ꎬ内围小导管共 8 个ꎬ中部土 体上阶梯共 27 个ꎬ环向间距控制在 0. 4 m 左右ꎬ依照外插角 为 12°的标准配置ꎮ 小导管用 1 ∶ 1 的水泥浆ꎬ注浆时的压力 控制在 0. 5 ~ 1. 0 MPaꎬ注浆压力要求逐步地提升ꎬ当实现设 计压强( 通常为 1 MPa) 时ꎬ持续注浆 > 10 minꎬ注浆总量按照 设计总量进行管理ꎮ 当地下水的总量相对较大时ꎬ则注浆压 力保持不动ꎮ 为保证超前小导管的打设顺序ꎬ在钢架上打开 对应的孔洞ꎬ让钢管穿过其钢架结构ꎬ钢管的尾部和钢架之 间通过电焊的形式连接好ꎬ在作业的环节当中要求控制好其 对应的注浆质量ꎮ 超前小导管作业工艺流程见图 1ꎮ
347.李佑平大断面暗挖区间双侧壁导坑法施工技术

大断面暗挖区间双侧壁导坑法施工技术中铁隧道集团二处有限公司李佑平摘要:通过工程实践,从施工方面详细介绍了北京地铁15号线11标停车线双侧壁导坑施工技术,总结了该施工方法在应用过程中主要施工工艺及控制要点,对今后类似条件下的暗挖区间施工有很好的参考作用。
关健词:地铁暗挖区间双侧壁导坑法施工技术1总体施工方案该区间双侧壁导坑段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地区,呈东西走向,设计为浅埋暗挖双线单洞断面,停车线总长251m,其中最大开挖断面宽14.4米、高11.3米,采用双侧壁导坑法施工,采用超前大管棚支护作为辅助进洞措施,初期支护采用钢拱架支护,喷射混凝土采用湿喷工艺,二次衬砌采用整体钢模型衬砌台架分层浇筑施工。
2双侧壁导坑法施工2.1大管棚施工区间正线进洞处覆土深度仅8.6m,埋深浅,拱顶为粉细砂,进洞安全威胁较大,为确保洞口安全,采用超前大管棚进行辅助支护。
2.1.1设计参数管棚规格:外径108mm,壁厚8mm的无缝钢管;管距:环向间距40cm。
倾角:外插角1°~3°,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注浆材料:M20水泥浆或水泥砂浆;设置范围:拱部及边墙上部;长度:单节长度为2.5m和3m,单根总长30m。
2.1.2施工工艺管棚施工工艺流程:施工导向墙→管棚钻机就位→钻进→安装第1节管棚体→钻杆退回→接下一节管棚→继续顶进安装至设计长度→循环至设计长度30米→固定管棚→注浆。
2.2洞身开挖由于断面施工面积大,跨度大,分为6部施工,采用双侧壁法施工,每部采用上下台阶法施工。
施工顺序为:①→②→③→④→⑤→⑥,侧导洞分上下两个台阶,上台阶土方采用人工开挖,并直接翻入下台阶,下台阶土方采用人工配合小型机具开挖采用农用三轮车外运,在分部开挖过程中采用临时中隔墙临时成环。
中洞开挖作业方式同侧洞,并及时架设拱部拱架,使之与两侧洞及时连接成环,施工过程中初期支护采用C25的喷射混凝土+φ6.5的钢筋网+φ42的超前注浆管+临时钢拱架组合进行支护。
双侧壁导坑工法施作隧道软弱围岩段施工方法研究(精)

双侧壁导坑工法施作隧道软弱围岩段施工方法研究摘要:本文以某隧道洞口浅埋软弱围岩段为计算对象,针对双侧壁导坑施工工序复杂的特点,设计出合理的施工方案,并对施工关键技术进行了设计和研究。
关键词:隧道;围岩;施工前言某隧道洞口通过地段为覆盖层和强、弱风化砂岩与泥岩岩组、花岗闪长岩脉。
砂岩与泥岩岩组为薄一中厚层状构造,花岗闪长岩呈块状构造。
岩石风化强烈,岩性较软,岩石破碎。
因此成洞条件较差,围岩易产生坍塌、冒顶。
综合数值模拟研究和地质设计资料,本文决定在隧道洞口采用双侧壁导坑工法施工。
1施工工艺原理双侧壁导坑工法是一项边开挖边支护的施工技术。
其原理是:利用两个中隔壁把整个隧道分成左中右3个小断面施工,左、右导洞先行,中间断面跟进;初期支护仰拱成环,拆除两侧导洞临时支撑,形成隧道断面,有利于控制拱顶下沉。
2施工工艺优化研究 2.1工艺流程图1工艺流程图2.2施工工艺说明施工工序说明:双侧壁导坑法开挖支护程序如图2所示。
图2双侧壁导坑法施工平面示意图(1)先行单侧壁导坑.上下台阶开挖;上台阶开挖时,每次开挖循环进尺控制在0.5-1.0米。
(2)施作导坑临时支护和临时壁墙支撑;初期支护墙角设锁脚锚杆,围岩变形较大可施作临时仰拱。
(3)下台阶开挖时,初期支护、临时壁墙支撑错间落底,每次开挖循环进尺不得超过1.0米。
(4)施作导坑初期支护和临时壁墙支撑。
(5)进行另一侧壁导坑上下台阶开挖,然后施作导坑初期支护和临时壁支撑,左右侧壁导坑前后间距控制在10-15米以内。
(6)中间拱顶环形开挖,每次开挖循环不得超过1.0米,中间留核心土。
(7)施作拱顶初期支护。
(8)中间其余部分分台阶分步开挖,每次开挖循环进尺不得超过2.0米。
(9)施作仰拱初期支护。
(10)拆除临时壁墙支撑。
临时壁墙的拆除,一定要等到围岩变形稳定后才能进行避免围岩加速变形导致失稳或坍塌。
最后全断面钢筋混凝土衬砌。
2.3施工方案优化双侧壁导坑法施工工序复杂,工序间相互干扰大,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加快施工进度是采用此方法需要解决的难题之一。
隧道开挖方法—双侧壁导坑法解析

隧道开挖方法—双侧壁导坑法解析双侧壁导坑法概述:双侧壁导坑法,又称双侧壁导洞法或眼镜工法。
是以新奥法基本原理为依据,将大断面隧道分割为多个洞室,解决大断面、浅埋、下穿已有构造物隧道开挖的安全性问题,在开挖导坑时,尽量减少对围岩的扰动,导坑断面近似椭圆,周边轮廓圆顺,避免应力集中;初期支护采用钢拱架、锚杆、钢筋、喷射砼柔性支护体系,及时施作,使开挖断面及早闭合,以充分利用围岩的自承能力,控制围岩变形;建立一整套围岩支护结构监控量测系统,进行信息化施工管理,随时掌握施工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合理安排,调整施工工艺和设计参数,确保施工安全。
工艺原理双侧壁导坑法是一项边开挖边支护的施工技术。
其原理就是利用两个中隔壁把整个隧道大断面分成左中右3个小断面施工,左右导洞先行,中间断面紧跟其后,初期支护仰拱成环后,拆除两侧导洞临时支撑,形成全断面。
两侧导洞皆为倒鹅蛋形,有利于控制拱顶下沉。
该方法主要适用于粘性土层、砂层、砂卵层等地层。
工艺流程第一步:拱顶小导管注浆,先开挖左侧导洞上台阶,施作初期支护及侧洞临时支护第二步:上台阶超前下台阶10-15m,开挖下台阶土体,作初期支护及侧洞临时支护,并闭合成环。
第三步:左侧下台阶超前右侧导洞10-15m,右侧导洞拱顶小导管注浆,开挖右侧导洞上台阶,施作初期支护及侧洞临时支护;第四步:右侧上台阶超前下台阶10-15m,开挖下台阶土体,作初期支护及侧洞临时支护,并闭合成环。
第五步:右侧导洞下台阶超前主洞上台阶10-15m,主洞拱顶小导管注浆,开挖主洞上台阶,施作初期支护;第六步:主洞上台阶超前主洞中台阶10-15m,开挖中台阶土体;第七步:主洞中台阶超前主洞下台阶5-10m,开挖下台阶土体,施作初期支护,主洞全断面闭合。
第八步:分段(根据监控量测情况确定,约3-6m)拆除侧导洞临时支护,绑扎仰拱二衬钢筋,浇筑仰拱二次衬砌及仰拱回填。
第九步:铺设防水层,全断面二次衬砌。
注意事项1、侧壁导坑形状近似于椭圆形断面,导坑断面宽度宜为整个断面的1/3。
浅谈大跨隧道双侧壁导坑法施工方案优化

结构安全 、 减小埘环境 的影 响 , 故此 超浅埋段 安 全施一 r : 是 本
程 的 乃一 大 难^
管 理 及
4 施工 组织 方案
4 . 1 施 工原 则及 工 艺 原理
2 工 程 地 质
隧道 处 地 质 二替 系 ! 炙眦绀 r 1 岩, , ¨ 裂 隙较
【 关键词 】 大跨 隧道 ; 双侧 壁导坑法 ; 施 工优化 【 中图分类号 】 L J 4 5 5 . 2 【 文献标志码 】 l {
泥灰村 , 岩 行f } 】 裂隙 较 发 育 , 主 要 为构 造 节 理 , 节 一 般
1 工 程 概 况
I 柯 路 1 程 属 于 贵 , t i } 1 i f , 城 区“ 畅通 1 一 二期 ” 道 路
J F 挖进 尺 、 爆 破振 动 , 并加强 监测 , 讨砌 紧跟 , 以确保施 r 及
K 1 1 7 I . 1 m; 线起J l :  ̄ 1 为R K 2+9 6 6 . 6一R K 4+1 0 8 . 8 ,
长1 1 4 2 . 2 I l l 1 - . 程 内容 j } 体 包 括 套 拱 施 I 、 隧道) f 挖、 初 期 支护 、 二次衬 砌 、 路面、 照『 J J ] 等市 政 管 线 、 交 通 安
于本项 I l I : 隧 道 为超 大 断 【 f l 『 隧道 , 对 丁 V级 岩 地
的重 要绀成部 分 , 起连接放射 的作 川 , 既 承 邴分 市内交通 ,
又担 负 荷 术 n 于公 路 的 f l 1 人境 卡 ¨ 过 境 交 通 、南 路 第 合
同 段 起 汔 程 为 K 2+9 7 9 . 3一K 4+8 1 7 . 0 5 3 . 卡要 r : 秤 包 南垭路 i 隧道 、 饧柳” f 通 立交等( 图1 )
实例分析双侧壁导坑法在大断面隧道的应用

实例分析双侧壁导坑法在大断面隧道的应用1前言近些年双侧壁导坑法在我国隧道建设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实际工程中涉及的岩土地质情况十分复杂,对于双侧壁导坑法的开挖支护机理主要还是依靠经验进行类比设计和施工。
为搞清楚双侧壁导坑法的开挖支护机理,克服初期支护设计与施工过程中的盲目性与不合理性,本文以遵义市新建官井1号隧道为例,对隧道双侧壁导坑法施工全过程进行分析,分析开挖过程中围岩的变形特征,为以后隧道设计施工提供参考依据。
2工程概况遵义市官井隧道复线建设工程位于遵义市老城区西北部城郊,南接银河西路,北接温州路。
植被发育,覆土厚度0-2m。
1号隧道隧址地面高程最高995m,最低902m,相对高差93m;隧道隧址上覆第四系坡残积之粘土。
下伏侏罗系香溪组砂岩、三叠系狮子山组溶塌角砾岩、泥灰岩、灰岩。
隧道建筑界限宽12m,高5.0m,路基路幅采用14.06m的宽度。
隧道洞身支护设计以新奥法原理为指导,采用锚喷支护,复合式衬砌结构。
即以环向系统锚杆、环向系统注浆小导管、钢筋网、喷射混凝土作为初期支护,辅以型钢钢架加强支护,大管棚、小导管注浆超前支护。
二次衬砌采用钢筋混凝土。
3 双侧壁导坑法支护参数根据地质勘察报告,该段隧道围岩差,覆盖层薄,为确保隧道施工安全,该段隧道开挖采用双侧壁导坑法施工,如图1所示。
超前支护采用Φ42小导管,环向间距0.4m,单根长度4m,花管注水泥水玻璃双液浆,纵向间距2.4m;0.22m 厚C25格栅喷射砼初期支护,150×150mm单层网片,中空注浆锚杆纵向间距1m,单根长度4.0m,环向间距0.8m,临时支护0.3m厚C25格栅喷射砼;二次衬砌采用0.65m厚C30防水钢筋混凝土衬砌背后压注水泥浆液充填。
4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選取选取官井隧道进口段一典型横断面K0 +312进行数值模拟。
该段围岩为强风化砾岩夹砂岩及页岩,岩性软硬不均,节理极发育,岩石破碎。
洞顶埋深为23m。
浅谈城市大断面隧道双侧壁导坑法开挖技术施工

- 98 -工 程 技 术1 工程概况塔山南路(通世南路-竹林南路段)三标段市政工程,位于烟台市芝罘区塔山南路与胜利南路交叉口处,向西接通世南路,道路全长0.862 km。
该标段设置隧道一座,荆子山隧道左线长280 m,右线长280 m,左右洞净距 16.5 m~22 m,设计纵坡为-3.0%和-3.15%的单坡隧道,最大埋深约62.23 m,进出洞最小埋深约1.6 m ;根据工程地质测绘及钻探资料,隧道段主要地层为元古代粉子山群岗嵛组二段黑云变粒岩,基岩大部分地段被覆盖,露头较少,风化严重,隧道开挖最大净宽17.65 m,开挖净高为11.4 m,道路等级为城市主干路,车道规模为双向8车道(含非机动车道),设计时速60 km/h。
2 隧道常用开挖方法及选择在城市道路施工中,由于地下障碍物和周围环境的限制,隧道通常采用的施工方法是喷锚暗挖(矿山)法中的浅埋暗挖法施工,根据不同围岩情况及开挖掘进的方法的不一样,可分为:全断面法、台阶法、环形开挖预留核心土法,单侧壁导坑法、中隔壁法(CD 法)、双侧壁导坑法、交叉中隔壁法(CRD 工法)等方法。
该工程所在地所揭露的地层自上而下依次为第四系粉质黏土,中风化变粒岩,强风化变粒岩,局部夹杂强风化花岗岩,地质条件较差,该隧道断面为单向4车道(含非机动车道),在已建成的市政隧道中属于断面较大的隧道,施工安全风险较高,该隧道属于典型的浅埋大断面隧道,具备大断面开挖的基本条件,为尽快稳当围岩,减少施工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根据经验和多方案的对比分析,采用了双侧壁导坑法单向掘进施工。
3 双侧壁导坑法施工特点双侧壁导坑法主要针对隧道跨度较大、地表沉降要求严格、围岩条件特别差的情况,其原理就是利用临时支撑将大断面分割成6个小断面,导坑尺寸的确定要严格按照设计尺寸,分割后每一个小断面作为一个独立开挖工作面,各小断面之间按照设计步距要求进行控制,按照左右侧导坑错开开挖,开挖一侧导坑所引起的围岩应力重分布的影响不致波及另一侧已成导坑为原则。
浅析双侧壁导坑法的施工改进

鉴于双侧壁导坑施 工方法 的使用局 限性 和施 工工序 的复杂性 ,在保证施工安全 、质量 的前提下 ,
图 1 双侧 壁 导 坑 法
改进 方 法一 (即 台 阶分部 临时 支撑 法 ,如 图 2)是 将 全断面分为三个 台阶 ,上台阶断面分部开挖并使 用 竖 向临时 型 钢支 撑 。当上 台 阶初 支封 闭成 环后 , 再 开挖 中 、下 台 阶 。台 阶分部 临时 支撑 法施 工 工 序 相对于双侧壁导坑法大大减少 ,开挖断面较双侧壁 导 坑工 法大 ,施 工 干扰 较 小 ,速度 也 较 快 ,具有 一 定 的经济性 。但是临时支护在拆除过程中要面临初期 支护的应力和变形急剧增大 ,再加上围岩大面积 的 应 力 再 一 次释 放 。面 临着 潜 在 危 险 .一 旦 超 过 初 期 支护的极限强度 ,容易产生坍塌的潜在危险。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从 图 1l拱 顶 沉 降 随开 挖 步 变 化 曲 线 图可 以看 出,双侧壁导坑法拱顶沉降值 比改进工法一和改进 工 法 二小 ,主要 是 因为 双侧 壁 导 坑法 先 分 部 开挖 左 (右 )侧 壁导坑土体 ,最后分部开挖 中部土体 ,但在 开挖 中部岩体时 ,沉降幅度要 比其它施工步大。改 进 工 法 一 再 开 挖 完 上 台 阶 断 面 时 拱 顶 沉 降 值 约 为 总沉降值的40%左右 ,中台阶断面开挖完沉降值约 为总沉降值的58%,下台阶断面开挖完沉 降值约为 总沉 降值 的12%;改 进工 法 二在 开挖 完上 台阶 断 面 后 。按部分双侧壁导坑开挖左(右)侧壁导坑土体 ,沉 降值约为总沉降值 的34%左右,由于使用竖 向钢砼 柱 墙 临 时 支撑 与 横 向水 平 临 时支 撑 ,延 迟 了围岩 的 应力释放 ,控制 了围岩体竖向大变形。
隧道双侧壁导坑法施工方案

隧道双侧壁导坑法施工方案1. 引言本文档旨在介绍隧道施工中的双侧壁导坑法施工方案。
双侧壁导坑法是一种常用于隧道开挖的施工方法,它通过在隧道两侧开挖导坑,结合爆破和掘进的方式进行隧道开挖。
2. 工程背景2.1 工程概述在隧道工程中,隧道开挖是一个重要的施工环节。
双侧壁导坑法是一种高效、安全的开挖方法,可以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降低开挖难度,提高工程质量。
2.2 工程要求 - 隧道长度:XXX米 - 隧道直径:XXX米 - 隧道地质条件:XXX - 施工期限:XXX3. 施工原理双侧壁导坑法是一种通过在隧道两侧开挖导坑,使导坑与隧道剖面呈筒状相连,形成导坑爆破掘进的施工方法。
其主要原理包括: - 壁导坑的开挖:首先在隧道两侧开挖导坑,导坑与隧道剖面形成筒状相连,作为爆破和掘进的通道。
- 爆破:利用爆破技术对导坑进行爆破,使隧道内的岩石破碎。
- 掘进:通过机械装备和工人进行掘进作业,将破碎的岩石清除。
4. 施工步骤4.1 前期准备 - 方案制定:根据工程要求和现场实际情况,制定施工方案,并进行技术评审。
- 设备准备:准备所需的机械设备、工具和材料。
- 人员培训:对参与施工的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和技术培训,确保施工人员具备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4.2 壁导坑开挖 - 定位:根据设计要求,在隧道两侧确定导坑位置,并进行标线。
- 开挖导坑:使用挖掘机等机械设备进行导坑的开挖,确保导坑与隧道剖面形成筒状相连。
-清理坑内杂物:将导坑内的杂物、泥土等清理干净,以确保后续爆破和掘进工作的顺利进行。
4.3 爆破作业 - 钻孔布置:根据设计要求,在导坑内进行钻孔布置,确定爆破参数和钻孔位置。
- 充填炸药:将爆破装药装填至钻孔中,并进行固定和封堵,确保安全进行爆破作业。
- 爆破操作:通过遥控装置或手动引爆装药,进行爆破操作,使岩石破碎并掉落。
4.4 掘进工作 - 清理碎石:在爆破后,使用装载机、运输车等设备将破碎的岩石清理出导坑,保持导坑通畅。
隧道双侧壁导坑法开挖施工技术交底..

单位:中铁五局怀邵衡项目架子五队
工程名称芙蓉山隧道编号
单位工程开挖施工工艺日期
交底内容:
注浆结束时间以终压控制为主,浆液量校核。
注浆量达到设计注浆量或注浆压力达到设计终压时,持续15 分钟后结束注浆。
超前小导管施工工艺流程图
编制复核接收人
单位:中铁五局怀邵衡项目架子五队
工程名称芙蓉山隧道编号
单位工程开挖施工工艺日期
交底内容:
钢架安装工艺框图
(1)施工工艺流程
湿喷射混凝土施工工艺见“湿喷射混凝土施工工艺流程图”
(2)施工要点
①喷射机号应具有良好的密封性能,输料连续、均匀,满足喷射作业要求。
②确定合理的水胶比、砂率、石子级配,保证喷射混凝土的和易性和早期强度。
③喷身混凝土前应对开挖断面进行检查,确认无侵限后进行作业。
喷射前对受喷面进行清理,保证受喷面清洁。
对超长锚杆尾端进行切除。
④喷射作业应分段分片依次进行。
喷射顺序自下而上,分段长度不宜大于6m。
编制复核接收人
单位:中铁五局怀邵衡项目架子五队
工程名称芙蓉山隧道编号
单位工程开挖施工工艺日期
交底内容:
湿喷射混凝土施工工艺流程图
为保证喷射混凝土的厚度和质量,喷射混凝土分二次完成,即初喷和复喷。
喷射混凝土为湿喷作业,含水量较大地段采用潮喷工艺。
喷射料由洞外的混凝土拌和站拌合,混凝土输送车运输。
初喷在刷帮、找顶后进行,喷射混凝土厚度4-5cm,及早快速封闭围岩,由人工在碴堆上喷护。
复喷在初喷混凝土层及加固后的围岩保护下,在完成立拱架、挂网、锚杆工序的作业后进行。
编制复核接收人。
城市地铁大断面隧道中洞法、双侧壁导坑法施工技术

城市地铁大断面隧道中洞法、双侧壁导坑法施工技术摘要:在城市地铁软弱围岩中修建大跨隧道,选择一套合理的施工方案和正确的施工方法十分重要。
本文以区间大跨度隧道的施工为例,介绍中洞法、双侧壁导坑法在城市地铁中的施工技术,以及在施工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并对今后类似条件下隧道的施工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地铁;大断面隧道;中洞法;双侧壁导坑法;施工技术1 总体施工方法区间隧道单拱不带隔墙结构段采用双侧洞法施工,双拱带隔墙结构段采用中洞法施工,联络线隧道采用弧形导坑法施工。
施工中采取分部开挖,尽早封闭开挖面,及时施作初期支护等措施确保开挖施工安全。
当施工工法转换时,开挖采取突变与渐变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隧道内水平运输采用无轨运输,垂直运输采用2.5m3提升斗和10t电动葫芦出土。
隧道初期支护的喷射混凝土采用湿喷工艺,混凝土的运输采用无轨运输,区间隧道二衬主要采用衬砌台车施工,特殊断面采用钢拱架小块钢模灌注,联络线隧道采用衬砌台车灌注。
2 双侧壁导坑法施工隧道施工分部程序:施工时两侧洞错开,一侧侧洞落后于另一侧洞3~5m,两侧洞中间土体落后最前面侧洞开挖面5~10m。
由于明挖段破桩时间缓慢和工期要求因此施工顺序进行了调整,把原来的先左、右分别成环,变成了先上半部成环.通过实施检验,从沉降变形观测上看,原方案较为安全。
3 中洞法施工在双拱带隔墙断面地段采用中洞法施工,中洞法施工分部及顺序:①中洞分上下台阶进行开挖,上台阶施作超前管棚并注浆后,采用“人工+风镐”开挖土方,架设钢格栅、钢筋网、焊接纵向联接钢筋,喷混凝土形成初期支护,并作临时钢架仰拱,开挖下一循环。
下台阶落后上阶510m,人工挖土方,手推车运输出碴。
②侧洞按双侧壁导坑法组织施工,在上台阶开挖并初喷后,凿除与中洞格栅相接处的初期支护,将侧洞格栅钢架与中洞格栅钢架预留连接板螺丝联结成整体后再喷混凝土封闭。
下半台阶的格栅钢架处理方法与上半台阶相同。
③中洞开挖完成后,按12.5m分段逐段一次立模灌注中隔墙。
双侧壁导坑法在大跨度分离式隧道施工中的应用研究

双侧壁导坑法在大跨度分离式隧道施工中的应用研究作者:***来源:《西部交通科技》2024年第03期作者简介:黄乐华(1989—),工程师,主要从事高速公路项目施工技术管理(隧道施工技术管理)工作。
为解决大跨度分离式隧道施工的穩定性问题,文章结合巴平高速公路2号大断面分离式Ⅴ级围岩隧道施工实例,从开挖及支护、拆除临时支护和二次衬砌等方面研究了双侧壁导坑开挖工法。
通过对该隧道右线进口段YK5+075断面围岩的拱顶沉降、收敛位移及地表沉降位移进行监控量测,判定隧道围岩-支护体系的稳定性。
结果表明,右线进口段YK5+075断面的拱顶沉降位移最大值为15.86 mm,收敛位移最大值为8.64 mm,地表沉降位移最大值为8.27 mm,均未超过预警值,施工方案效果良好。
双侧壁导坑法;大跨度分离式;隧道;施工;应用U455.4A4817030引言我国西部地区山岭众多,修建隧道经常面临断面跨度大、埋深浅等实际问题,在开挖施工过程中存在一定难度与风险[1]。
对于大跨度隧道而言,由于高度基本保持不变,只是增大隧道的跨度,使隧道开挖后应力重分布差,对围岩稳定和结构受力产生不利影响,施工阶段的安全风险压力巨大,因此大跨度隧道施工技术应运而生[2]。
双侧壁导坑法是一种主要的大跨度软弱围岩段施工技术,它将整个隧道断面分为左、中、右3个断面,可以减小单次开挖面积,并且边开挖边支护,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全断面,降低隧道围岩的沉降[3]。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们对双侧壁导坑法在大跨度隧道的应用比较关注,研究成果也较多,部分成果已成功应用到了隧道施工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4]。
基于此,根据巴平高速公路2号隧道工程的特点,阐述双侧壁导坑法的施工方法,验证该隧道施工方案的效果,为以后类似隧道施工提供一定的借鉴。
1工程案例1.1工程概况巴平高速公路位于河池市及百色市,其中以2号隧道为例,该隧道设计为分离式双洞六车道单向行驶隧道,单洞为大断面隧道,洞净宽为19.18 m,净高为11.19 m。
市政工程超大断面隧道双侧壁导坑法施工的改进探索

置向势能的低处流动,由此橡胶粉的表面变的平滑。
因此沥青中的橡胶粉基本不会产生溶胀。
基质沥青中加入的脆性橡胶粉主要做填料使用,对沥青的影像不大。
但橡胶沥青中橡胶粉的老化情形却截然不同,当橡胶沥青老化时,橡胶粉聚合物链段的运作不仅能使部分分子质量相对较小的聚合物流动变化至沥青中,也可以促进沥青轻组分别向胶核中拓展,橡胶粉的溶胀得到推动。
橡胶粉在溶胀下使得受热相对来说更加均匀,且不融易产生碳化现象;溶入橡胶粉中的沥青油,会令橡胶粉聚合物各分子间的距离拉大,使得橡胶粉聚合物的分子之间的交联有所减缓,进而提升了橡胶沥青耐老化的性能。
4结论首先,自180℃起橡胶沥青短老化时表面轻组分的损坏会比较明显,同时老化温度的变化对橡胶沥青低温性的作用有着较的大影响,对此模拟橡胶沥青的短时间老化试验的温度推荐与实际施工相符的180℃。
再者,在橡胶沥青的短时间老化的进程中橡胶沥青里面依旧有着强烈的溶胀反应,此现象很大程度上会超越橡胶沥青的老化效用,进而引发部分与老化趋势相反的流变特性。
再次,胶粉老化不是其自身的单方面的老化,沥青于胶粉有一定的隔离氧气的保护效用,橡胶颗粒对于沥青则是引发生溶胀反应的主要成分,对于老化方面没什么效用,反而增强了橡胶沥青对抗老化方面的性能。
科研项目:2017年吉林建筑科技学院校级科研项目“季冻区橡胶沥青碎石封层性能试验研究”(2017001)。
参考文献[1]李晓峰.橡胶沥青碎石封层施工技术研究[J].交通世界,2019(10).[2]连真毅.橡胶粉对沥青流变性能影响与改性研究[J].低温建筑技术, 2018(11).[3]高中洋,许志杨,沈菊男.干拌法橡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研究综述[J].华东公路,2018(05).收稿日期:2019-7-11作者简介:袁其华(1985-),男,河南商丘人,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建筑与土木工程。
市政工程超大断面隧道双侧壁导坑法施工的改进探索王振华(绵阳交发恒通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四川绵阳621000)【摘要】建设超大断面隧道是一项巨大的市政工程,对开挖方法和方案的采用十分严格。
地铁隧道双侧壁导坑法施工技术研究

地铁隧道双侧壁导坑法施工技术研究摘要:地铁隧道双侧壁导坑法施工做到了“短进尺、早支护、勤量测、速反馈”,保证了结构安全,成功解决了地铁隧道的施工工期紧张、工艺复杂、互相干扰大、地表沉降控制等难题。
本文以实际工程为例探讨了其施工技术要点。
关键词:地铁隧道;双侧壁导坑法;开挖;支护一、工程概况某地铁隧道全长4884.1双延米,隧道设计为净宽10.79m,净高7.00m的三心圆曲墙半圆拱。
隧道进口端洞口基岩出露为页岩、砂岩,局部夹灰褐色泥岩、粘土岩,质极软。
隧道进口下穿公路挖方路基段隧道设计标高269.65m,公路设计标高282.65m,隧道拱顶距公路路面4.16m,约0.3D(D:隧道开挖跨径,为13.28m),隧道施工对既有公路影响严重。
由于隧道开挖断面大,洞口处岩体风化十分严重,土体松散,加之上方公路的影响,洞口开挖面极易发生坍塌,施工进洞困难,经研究决定采用双侧壁导坑法进行施工。
二、双侧壁导坑法开挖顺序及说明(一)开挖面分布形式一般将断面分成4块:左、右侧壁导坑和中核心土上台阶、下台阶。
侧壁导坑尺寸宽度不宜超过断面最大跨度的1/3。
高度以到起拱线为宜,这样,导坑可分二次开挖和支护,不需要架设工作平台,人工架立钢支撑也较方便。
两侧导坑均采用正台阶法施工,内侧导洞开挖后,通过中空注浆锚杆加固中间岩柱部分。
开挖侧导坑时,为满足机具正常作业,待上断面开挖5~10m后开始开挖下断面;一侧导坑滞后另一侧导坑5~10m;核心土滞后侧导坑10~20m开挖,其中中台阶滞后上台阶3~5m,下台阶滞后中台阶3~5m;一侧主洞的侧导坑应滞后另一侧主洞的侧导洞,滞后距离约30~40m(见图)。
(二)各分步开挖断面尺寸说明①编号1、5和3、7断面宽度约5.5m,高度约6m,面积约28m2。
②编号2、6和4、8断面宽度约5.5m,高度约4m,面积约20m2。
③编号9和12断面宽度约6m,高度约2.5m,面积约20m2。
④编号10和13断面宽度约5m,高度约4.8m,面积约28m2。
隧道大断面初期支护(双侧壁导坑法施工)

隧道大断面初期支护(双侧壁导坑法施工)双侧壁导坑工法是一种一边开挖一边支护的施工技术,施工的原理就是利用两个侧壁将整个大的隧道断面分成三个小的断面进行左右施工,为了保证在隧道施工中支护稳定、安全及控制地表沉降,在隧道设计中采用双侧壁导坑的方法。
双侧壁施工方法工序复杂,在施工的过程中各个工序之间相互干扰,会影响到隧道施工的进度。
本文结合隧道施工初期支护的施工情况,对隧道施工中双侧壁导坑法施工进行简要概述。
标签:隧道;初期支护;双侧壁导坑法1 概述双侧壁导坑法施工双侧壁导坑法是新奥法的分支,又称为双侧壁导坑法和眼镜工法。
基本原理依据是新奥法的施工原理,是一边开挖一边支护的施工技术,利用两个中间隔壁把整个大的隧道断面分隔开来,分为左、右和中间断面。
在施工的过程中中间断面紧紧跟在后面,初期支护在形成环形之后,待初期支护稳定后拆除临时支撑形成全断面。
双侧壁导坑法在施工的过程中,应该避免对周围岩石的松动,一般情况下导坑的断面类似一个椭圆,周围的轮廓也是比较圆顺的。
所以在导坑开挖的时候,应该避免应力的集中。
隧道大断面的初期支护采用的是一种混凝土柔性的支撑体系,采用挂网、格栅、喷混凝土等柔性的支护体系。
为了保证大断面及时闭合,应该及时进行施工作业,利用周围岩石自身的承受能力来控制周围岩石的变形程度。
为了更好的进行施工作业,在施工的时候可以建立一整套围岩支护体系,进行信息化施工,这样不仅可以掌握隧道施工中的多种动态变化,还可以确保隧道的安全。
周围岩石性能比较差的围岩比较适合双侧壁导坑法,在大跨度的隧道施工中,使用双侧壁导坑法可以将地表的下沉程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保证施工的稳定性,具有较强的安全性。
但是隧道双侧壁导坑法在在施工的过程中速度比较慢,而且成本很高,这是其最大的缺点。
但是相比较双侧壁导坑法的优点来说的话,其适用范围还是非常广的。
在隧道跨度比较大,周围岩石条件很差的情况下,单侧壁导坑法不能完全把握周围岩石的变化情况,根据实际的施工情况来看,双侧壁导坑法开挖的断面分块比较多,在初次支护的闭合时间很长。
扁平大断面隧道双侧壁导坑法施工受力分析及技术探讨

扁平大断面隧道双侧壁导坑法施工受力分析及技术探讨发表时间:2019-07-05T11:04:53.557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1期作者:郭胜涛[导读]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陕西西安 710000引言:本文根据贵阳市建设的黔春大道黔灵山隧道的工程实践经验,采取工程类比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在分析四车道大断面隧道力学特性、断面结构、施工方法、稳定性的基础上,从经济、安全、技术方面对隧道施工方案进行优化,研究适合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四车道大断面隧道的施工方法。
1、工程概况:贵阳市黔春大道1.5环黔灵山隧道,起于南垭路路口,止于黔灵湖大桥,左洞1039m,右洞1018m(IV级围岩长度71%、V级围岩长度29%),为双向八车道小净距隧道。
为三心圆曲墙结构,扁平率0.65,内轮廓拱顶高9.15m,净宽18.5m,最大开挖断面255m2,最大开挖高度14m,最大宽度21.65m。
隧道建筑限界18.25x5m。
左右洞隧道进口端分别位于半径592m,632m的平面圆曲线上,出口端均为直线,隧道左右洞最小净距12m。
纵坡设计为“人”字型双向坡,由小里程至大里程坡度分别为+2.95%和-0.3%。
进出口洞门采用端墙式洞门,是目前贵州省最大跨度城市隧道。
图1 隧道结构断面图2、水文气候地质本隧址位于贵阳市云岩区黔灵山,属于高原亚热带气候特征,隧道穿越区域为残坡积台地及低山丘陵,支沟较发育,山体与隧道呈近似直角,边坡坡度约10°~35°,坡面植被茂盛,地表水体不发育,地下水的分布情况较复杂。
覆盖层由第四系坡残积土构成,岩层产状为307°∠75~317°∠85°,洞轴线走向与岩层走向夹角为34°。
基岩为灰岩及白云岩岩,岩体风化差异很大、节理裂隙发育、节理倾向变化较大、多呈张开状,多为泥质充填,胶结差,岩体总体较破碎。
3、施工方案根据新奥法设计与施工技术原理大断面扁平隧道开挖,常采用环形分部开挖预留核心土法、双侧壁导坑法、交叉中隔壁法等分部开挖法。
双侧壁导坑法施工工艺知识讲解

双侧壁导坑法施工工艺知识讲解双侧壁导坑法开挖施工工艺一、工艺概述双侧壁导坑法开挖是先开挖隧道两侧的导坑,并进行初期支护,再分部开挖剩余部分的施工工艺。
二、适用条件Ⅴ级围岩深埋段和不良地质洞口工程的双线隧道可用。
三、作业内容⒈开挖必须沿一侧采用台阶法先分部开挖隧道一侧的一部或一部、二部。
⒉每开挖一部均应及时施作锚喷支护。
⒊安设钢架。
⒋施作中隔壁,底部必须设临时仰拱。
⒌中隔壁墙依次分部联结而成.待初期支护结构基本稳定且喷射混凝土达到施工图标示强度等级的70%以上时再开挖隧道另一侧的一部或二部;再分别开挖隧道左右侧底部,形成左、右两侧洞的环形封闭和水平钢架支撑的支护结构;最后分2部或3部自上而下开挖隧道中部,直至落地、铺设仰拱钢支撑,使初期支护完全封闭。
四、质量检验标准⒈隧道开挖断面的中线和高程必须符合施工图要求。
⑴检查数量:每一开挖循环检查一次;⑵检查方法:采用仪器测量。
⒉隧道开挖必须严格控制欠挖。
当围岩完整、石质坚硬时,岩石个别突出部位(每1m2不大于0.1m2)侵入衬砌必须小于5cm。
拱脚和墙脚以上1m内断面严禁欠挖。
⑴检查数量:每一开挖循环检查一次;⑵检查方法:采用自动断面仪等仪器测量周边轮廓断面,绘断面图与施工图断面核对。
⒊洞身开挖必须核对地质。
在每一次开挖后及时观察、描述开挖面地层的层理、节理、裂隙的结构状况、岩体的软硬程度、出水量大小等,核对施工图地质情况,判断围岩稳定性。
⑴每一开挖循环检查一次;⑵在每次开挖完成后对围岩进行工程地质观察和描述。
⒋光面爆破或预裂爆破钻孔眼,必须根据钻爆设计图准确标示出钻孔位置。
钻孔时必须按钻爆设计要求严格控制钻孔的间距、深度和角度。
掏槽眼的眼口间距和深度允许偏差为5cm。
周边眼的间距允许偏差为5cm,外插角必需符合钻爆设计要求,孔底不得超过开挖断面轮廓线15cm。
⑴检查数量:每一开挖循环检查全部掏槽眼和10%周边眼;⑵检查方法:测量。
⒌光面爆破的钻孔痕迹保存率。
市政工程超大断面隧道双侧壁导坑法施工的改进研究

市政工程超大断面隧道双侧壁导坑法施工的改进研究摘要:在城市基础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市政工程展现了城市发展基础,但是在施工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就本文针对市政工程超大断面隧道双侧壁导坑法施工的改进研究。
从应用现状、应用概况、方法改进、应用效果这四个方面叙述了超大断面隧道双侧壁导坑法施工的改进对策。
关键词:超大断面隧道;开裂塌陷;开挖方法1 市政工程超大断面隧道双侧壁导坑法的应用现状超大断面隧道双侧壁导坑法一般应用在地下,最为常见的地下市政工程包括地铁和轻轨,地铁和轻轨是两个较为特殊的交通工具,这种交通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地下运行的,因此本文以某市的地铁工程为作为实际案例展开全面具体的分析。
近年来,交通行业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但是也有很多问题凸显出来,比如掘进中遇到一些的复杂的地形地况,这对于施工人员以及工程本身有着一定的要求和考验。
隧道挖掘问题一直都是困扰这地铁、轻轨等多种不同交通工程施工发展的重点问题,尤其是在一些地形结构过于复杂的地区,需要修建超大断面车站,必须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工程的具体地质条件以及周边环境,否则会对施工安全造成极为严重的影响。
想要修建超大断面隧道,需要非常现今的技术问题,一旦在实际实时的过程中,出现差错,那么会给建筑带来的极大的安全隐患。
2 市政工程超大断面隧道双侧壁导坑法的应用概况本文以某市地铁站修建为例,通过对地铁站所长位置地质地矿等各项数据分析,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超大断面开挖方法,首先简单了解工程的具体情况和主要难点。
首先,在这个地铁站的修建中,最为复杂的就是某商业街的地下车站,其中里程为 DK60+714.690 ~ DK60+920.690,共长206m。
车站埋深为14-16m,开挖断面尺寸为20.59m×18.09m。
综合上述的几个参数可以值,该地下车站需要暗挖的面积最大达到了320m2,属于超大断面,而且周围的岩石是砂质泥岩。
从该工程的主要施工信息可以看出,该地下车站的埋深浅、覆跨比小,埋深仅为14-16m,但是跨度却高达20.59m,是最为典型的浅埋超大断面隧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扁平大断面隧道双侧壁导坑法施工受力分析及技术探讨引言:本文根据贵阳市建设的黔春大道黔灵山隧道的工程实践经验,采取工程类比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在分析四车道大断面隧道力学特性、断面结构、施工方法、稳定性的基础上,从经济、安全、技术方面对隧道施工方案进行优化,研究适合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四车道大断面隧道的施工方法。
1、工程概况:贵阳市黔春大道1.5环黔灵山隧道,起于南垭路路口,止于黔灵湖大桥,左洞1039m,右洞1018m(IV级围岩长度71%、V级围岩长度29%),为双向八车道小净距隧道。
为三心圆曲墙结构,扁平率0.65,内轮廓拱顶高9.15m,净宽18.5m,最大开挖断面255m2,最大开挖高度14m,最大宽度21.65m。
隧道建筑限界18.25x5m。
左右洞隧道进口端分别位于半径592m,632m的平面圆曲线上,出口端均为直线,隧道左右洞最小净距12m。
纵坡设计为“人”字型双向坡,由小里程至大里程坡度分别为+2.95%和-0.3%。
进出口洞门采用端墙式洞门,是目前贵州省最大跨度城市隧道。
图1 隧道结构断面图2、水文气候地质本隧址位于贵阳市云岩区黔灵山,属于高原亚热带气候特征,隧道穿越区域为残坡积台地及低山丘陵,支沟较发育,山体与隧道呈近似直角,边坡坡度约10°~35°,坡面植被茂盛,地表水体不发育,地下水的分布情况较复杂。
覆盖层由第四系坡残积土构成,岩层产状为307°∠75~317°∠85°,洞轴线走向与岩层走向夹角为34°。
基岩为灰岩及白云岩岩,岩体风化差异很大、节理裂隙发育、节理倾向变化较大、多呈张开状,多为泥质充填,胶结差,岩体总体较破碎。
3、施工方案根据新奥法设计与施工技术原理大断面扁平隧道开挖,常采用环形分部开挖预留核心土法、双侧壁导坑法、交叉中隔壁法等分部开挖法。
现场施工时根据具体情况以一种方法为主,再辅以其他方法达到控制围岩稳定的目的。
黔灵山隧道IV、V级围岩开挖范围设计采取双侧壁导坑法开挖(软弱围岩处上导坑结合短台阶法分为多次开挖),初期支护采用双层结构,分次施工的方式,保证二次衬砌形成强度之前围岩及隧道结构稳定。
⑴双侧壁导坑法施工工序施工开挖过程:①、开挖左侧上导坑;②、施工左侧上导坑初期支护(含临时支护、仰拱、锁脚);③、开挖右侧上导坑;④、施工右侧上导坑初期支护(含临时支护、仰拱、锁脚);⑤、开挖中部导坑上台阶;⑥、施工拱部第一层初期支护;⑦、开挖中部导坑中台阶;⑧、施工临时仰拱;⑨、开挖左侧下导坑;⑩、施工左侧下导坑初期支护(含临时支护、锁脚);⑪、开挖右侧下导坑;⑫、施工右侧下导坑初期支护(含临时支护、锁脚);⑬、开挖中部导坑下台阶;⑭、施工中部导坑下台阶第一层初期支护;⑮、仰拱第二层初支、仰拱及回填施工;临时支护拆除,拱墙部第二层初期支护施工;安装防水结构层,绑扎钢筋二次衬砌混凝土拱墙整体浇筑。
图2 隧道双侧壁施工工序图拆除临时支护必须在围岩和初期支护变形稳定后进行,拆除时及时掌握变形情况,一次拆除的长度应根据量测结果调整(结合监测数据按4m,2m,1m的间距拆除,确保一次能施做长度不大于6m)。
必要时可采取措施对初期支护进行局部加强,同时尽早将二衬封闭成环、已策安全。
4、大断面隧道基本力学特征及受力分析正确分析计算围岩受力是隧道结构的稳定性的前提保证。
对于大断面隧道,为保证隧道内空间的利用效率,只有降低压扁率才能实现,这将对围岩的稳定性和结构的稳定性产生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在自重应力为主的情况下,对拱结构的形状影响更大。
隧道开挖前,以自重应力和构造应力主构成围岩的原始受力状态,其在不同方向传递,使得围岩中原始受力始终处于三维应力平衡状态。
当在开挖隧道后,破坏了隧道周围岩体的原应力平衡,应力向二维应力转变。
同时由于隧道上部岩体失稳,隧道顶部岩体的重力传递到隧道侧壁,使侧壁岩体的垂直受力增加;原岩体传递的水平力,由于开挖断面的形成,使隧道顶、底板的水平应力发生变化,直到出现扰动岩体出现新的应力平衡。
基于大断面隧道的基本力学特性,以本隧道双侧壁导坑法开挖为例,采用有限元法对大断面隧道开挖过程中的荷载进行了模拟,同时根据施工过程中隧道监测数据分析。
⑴拱顶围岩压力特征在大断面隧道施工过程中,拱顶出现破碎围岩区,受自身重力影响沉降较大,形成拱顶拱形塌落区,拱形塌落区自身状态也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
首先,如果导坑开挖后初期支护及时,由于侧压力系数大,两侧墙支护抵抗,拱顶下沉量小。
此时由于核心土的存在,塌落拱范围的围岩扰动形变也很小,对围岩的自承载能力起一定作用。
其次,核心土开挖后整体结构面形成,拱顶由于不受核心土支撑呈拱形,两拱脚分别落到拱肩支护结构和侧墙的岩体上,使拱肩的围岩压力增大。
同时作用在拱顶上的岩体体积较小,拱顶上的围岩压力较小。
基于以上两方面原因,对于双导洞和全断面的大断面隧道,由于崩塌拱的产生,崩塌拱中的围岩压力才是拱顶围岩压力和拱肩压力,而拱肩压力则是围岩压力和弹性抗力的组合,最终拱顶围岩压力小于两拱肩的情况。
拱顶围岩开挖过程中塌落拱发育情况见图3和图4图3、双导洞开挖后塌落拱的发育状况图4、核心土开挖后塌落拱的发育状况⑵侧壁围岩力学特性①导洞开挖过程中的侧壁围岩力学特性导洞开挖过程中,由于支护结构水平承载力较弱,支护结构的位移主要为水平收敛,作用于支护结构两侧的侧向压力对支护结构的稳定有重要影响。
围岩破碎段,侧压力系数较大,开挖卸荷无变形压力,垂直向应力为最大主应力。
在浅埋段,当围岩较为破碎,上部作用仅为松散压力时,不同的断面扁平率结构对周边围岩应力的变化影响较大。
②大断面形成后的侧壁围岩力学特性大断面隧道支护结构施工后,在底部围岩和两侧边墙产生弹性抵抗阻力,以平衡支护结构传递的围岩压力。
根据变形监测数据,隧道拱顶沉降量较大,两侧壁逐渐远离,不可避免地对围岩产生压应力。
围岩抵抗力是支撑结构受力变形所引起,其性质与支护结构的变形有关,其对支护结构的稳定有着重要影响。
围岩抵抗反力又和围岩性质、支护与围岩接触紧密程度等有关。
尽管其是一种被动力,但仍然是支护结构的外部荷载,正常情况下,它总是沿着较小的围岩压力方向分布,使外部荷载均匀。
围岩反力的增加有利于保持支护结构的稳定性,减小支护结构的弯矩,有利于支护结构的工作,应得到充分利用。
⑶核心土岩体力学特性核心土能显著改善开挖面的稳定性,能显著减小围岩水平位移,防止开挖面前方围岩垂直变形。
核心土开挖扰动及受力状态如图5和6所示。
图5、导坑开挖后核心土扰动区示意图图6、核心土受力状态简图核心土的本身强度及核心土临时支护强度是影响中导坑核心岩体稳定关键。
正常情况下,边墙岩体受力发生破坏,高应力区向岩体深部扩散,应力集中的情况得到减弱。
而在核心土受力的作用下,由于其宽度小,剪切面相交,强度降低,更有可能引起围岩失稳,此时支护结构要有足够的强度。
核心土剪切受力情况见图7。
图7核心土剪切面示意图⑷底部围岩力学特性支护结构底部围岩压力是开挖卸荷后围岩的膨胀变形压力,是真实的地层压力。
形变压力的确定与围岩本身的特性有关。
当围岩相对破碎且无膨胀特性时,在施加仰拱前释放围岩形变压力(此时底部围岩的变形压力可以忽略不计),在荷载计算时,底部围岩作用在仰拱上的力只是弹性阻力,可采用均布弹性抗力。
当围岩较为完整或底部有膨胀受力,卸载后有形变压力时,需考虑围岩压力。
隧道底部围岩力学特性主要表现为隧道底部鼓起,也是影响软岩隧道围岩变形破坏的主要途径之一。
图8、双侧壁变形、内力和应力主要最不利图示图⑦锚杆轴力图5、结论与建议对于扁平大断面隧道在高度基本不变,宽度增大,受力结构中可近似为椭圆形,同时结构内应力重分布对结构稳定性不利。
长轴两端压应力集中较大,短轴两端拉应力集中,容易造成围岩失稳,应力集中度与围岩侧压力系数与椭圆长、短轴线的比值相关。
扁平率太小,围岩存在大面积塑化,隧道顶部下沉、底板隆起、拱腰处应力集中等造成结构变形严重,稳定性差。
断面开挖宽度、高度越大,围岩能产生拱效应所需的埋深越大,如果埋深小,围岩就会产生很大的松弛压力。
通过开挖过程中洞内外监控量测及模拟对比结果表明,扁平大断面隧道采用双侧壁法施工开挖断面数多,卸荷次数多,对围岩的扰动次数增多,全断面初期支护闭合时间长。
但开挖后各块一次应力释放小且都是立即各自闭合,最大限度地保持围岩自身稳定性,较好地控制了变形,安全性有保障,在大断面、围岩情况差、地表变形要求高的隧道施工中具有良好的安全控制效果。
对于采用双侧壁导坑法进行隧道开挖施工怎样提高两侧上导坑开挖工效是我们需要继续解决的一大问题。
建议:扁平大断面隧道工程需要采取强有利的支护措施,同时需保证底脚地基承载力及仰拱结构的施工质量控制,否则如果拱顶和仰拱变形严重,则应力集中在墙腰处,很容易形成一个大的剪切破坏区,造成隧道结构失稳。
在不同支护体系转化过程中需遵循“就高不就低的”原则,转换过程中采用断面逐渐渐变的方法。
岩溶地区大断面隧道地质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等特点,因此施工过程中受力结构也具有复杂性,应加强前期勘察工作,在此基础上建立符合特定工程的相关力学理论预测模型,开挖过程中尽可能采取控制爆破技术,不破坏围岩的稳定性并进行灾害预测预报工作。
参考文献:[1]夏永旭,王永东.隧道结构力学计算[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2]杨斐毅.浅埋大断面公路隧道单侧壁导坑法施工力学行为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4[3]宫成兵,张武祥,杨彦民.大断面单洞四车道公路隧道结构设计与施工方案探讨[J].公路,2004(6):177-182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4]皇民,肖昭然,郭成龙,苑俊杰.双侧壁导坑与CD法对超大断面隧道开挖影响分析[J].交通科技与经济,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