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量一量,比一比》教学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量一量,比一比
(一)教学目标
1.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巩固用尺子量物体长度、高度的方法。
2.通过测量自己和身边物品的长度、高度等实际活动,对所测对象形成清晰的表象,为以后估计、认识其他物品的长度提供更多的参考标准,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
3.体会测量的实质,能选择合适的标准(“单位”),用多种不同的方式表示物品的长度或高度,增强对“量”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同时初步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长度观念和数感。
4.在活动中体会合作、交流和表征方式多样性的乐趣,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愿意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内容安排及其特点
1.教学内容和作用
这是一节“综合与实践”的主题活动课。目的是让学生在实践操作活动中,积累丰富的测量经验,并将直接经验与某些间接经验相结合,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活动内容分为3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选择合适的标准测量单位,测量身边熟悉物体的长度或高度。这个层次的活动即教材左页的内容。这里要让学生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测量自己身体或身边物体的长度或高度,如身高、肩宽、两臂伸开后两手之间(一庹)的长度、讲台的长度、课桌的高度、教室的长度等。通过这个层次的活动,巩固学生前面所掌握的测量的方法,建立所测物品的直观形象,并内化为表象,为后面测量、表征其他物体的长度或高度提供多种不同的长度“单位”。
第二个层次是选择合适的测量“单位”,测量一种物体的长度。教材以鳄鱼身长6米为例,让学生以合作的方式,用合适的方式描述鳄鱼的长度,学习选择不同的“单位”描述物体长度的方法,形成对6米长度的直观认识,同时体会测量的本质。
第三个层次让学生自主进行操作和实践,利用身边熟悉的“单位”(标准)表示未知的物体的长度或高度。这个层次的活动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开放,目的是让学生积累丰富的测量及表示长度的经验,将抽象的长度或高度的数据与自我的感知和认识结合起来,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增强对“量”的实际意义的理解,进而发展长度观念。
2.教材编排特点
(1)以学生自己和身边的物体作为感知、认识未知长度的标准“单位”。
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罗杰斯说:熟悉的未必是熟知的。①为了增强学生对“量”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可以从学生熟悉的量的认识开始。教材首先呈现了学生测量与自己密切相关的物体的长度或高度的情境,包括测量自己的身高、肩宽、两臂伸开后两手间(一庹)的距离,测量讲台的长度、课桌的高度、教室的长度等。通过测量,使学生对自我有更加清晰的认识,进而认识身边的事物,并为在后面的活动中以此作为标准“单位’’作好铺垫,同时也为学生今后逐步建立自我与未知事物的联系,了解未知的事物奠定了基础。
(2)突出体现描述方式的直观性和多样性。
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长度单位换算的复杂性,在让学生用合适的方式描述鳄鱼的长度时,教材采用可见的、直观的图示的方式进行描述,具体呈现了两种描述方式:一种是将肩宽作为标准(“单位”),一种是把一庹的长度作为标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还可以用其他方式描述,如步测等。学生的方式越多,积累的直观经验就越丰富,学生对“量”的实际意义的认识也就越深刻。
(3)为学生提供较大的实践探索的空间。
鉴于教材篇幅有限,教材通过小精灵的话,让学生用多种方式进行实践。可以选择教材提供的内容,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其他内容,测量标准、测量结果都是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而定的,使学生有更大的实践空间,利于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教学建议
1.作好充分的准备,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活动的素材。
为了保证实践活动顺利进行,教师课前应作好充分的准备。首先,应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自愿为前提为学生分组,保证每个学生在组内有明确的任务,有测量、活动的机会。其次,应作好物质方面的准备,如足够数量的米尺、卷尺、活动记录单等。最后,应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研究活动的素材,除教材提供的素材外,应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供学生进行探索实践。
2.注重对活动过程的指导。
在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如在测量肩宽的过程中,不同的学生可能测得的数据不同,如何认识这些数据,怎样把数据以恰当的方式记录下来……这些都是需要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讨论的。当学生用不同方式描述物体的长度时,如何选择恰当的“单位”,这些“单位”如何累加在一起,如果不够怎么办等问题,都可能在活动过程中出现,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分析与讨论,是学生增长智慧、提高活动实效性的重要过程。
3.注重活动后的反思和内化。
经历了数学活动,,未必就获得了数学活动经验,这就需要学生对实践活动有内悟和反思的过程。因此,在活动后,教师应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回顾和反思,并了解学生是否熟知了一些常用的“测量标准”、掌握了测量方法、形成了对某些“量”的实际意义的理解,以及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什么样的情感体验等。如,可以让在学生广泛交流的基础上,以画画或记数学小日记等形式,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使数学活动的经验得以升华。
(4)建议用1课时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