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休克的内科综合治疗措施及效果
心源性休克应急护理流程
心源性休克应急护理流程一、心源性休克的病因1. 心肌梗死:心肌梗死是心源性休克最常见的病因之一。
当心肌梗死发生时,心脏的泵血功能会受到影响,导致心脏无法有效地泵血,从而引起休克。
2. 心肌炎症:心肌炎症也是心源性休克的常见病因之一。
当心脏受到炎症的影响时,心脏的收缩功能将会受到影响,导致心脏无法有效地泵血,从而引起休克。
3. 心律失常:心律失常也可以导致心源性休克。
当心脏的心律失常时,心脏的泵血功能会受到影响,导致心脏无法有效地泵血,从而引起休克。
4. 心脏瓣膜病变:心脏瓣膜病变会导致心脏的泵血功能减弱,从而引起心源性休克。
二、心源性休克的症状1. 心悸或心动过速:由于心脏的泵血功能减弱,患者可能会感到心悸或心动过速。
2. 低血压:由于心脏无法有效地泵血,患者可能会出现低血压的症状,如头晕、乏力等。
3. 心绞痛:心源性休克患者可能会出现心绞痛的症状,这是由于心脏缺血导致的。
4. 呼吸困难:心源性休克患者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由于全身组织器官缺氧。
5. 淡白或苍白的皮肤:由于全身器官血流量减少,患者可能会出现皮肤苍白的症状。
三、心源性休克的急救护理流程1. 评估患者的症状:在发现疑似心源性休克的患者时,首先要对患者的症状进行评估,包括心悸、呼吸困难、低血压等。
2. 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于心源性休克患者非常重要。
3. 给予氧气:给予患者氧气,以帮助患者呼吸,增加全身组织器官的氧供。
4. 监测生命体征: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呼吸、血压等,及时调整护理措施。
5. 给予支持性治疗:根据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给予支持性治疗,包括静脉输液、血管活性药物等。
6. 紧急送医院治疗:如果患者症状严重,应及时送医院进行治疗,以避免病情恶化。
7. 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护理措施,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在实际急救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症状变化,及时调整护理措施,以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心源性休克的护理
• 血压下降是心源性休克最主要的表现,应密切观察和记录血压变 化,若脉压差缩小,即使血压正常或稍偏高也提示有休克存在 • 尿量减少时休克早期的表现,准确记录尿量,如出现尿少、尿闭、 尿比重固定又有尿素氮急剧升高,表示进入肾功能衰竭期 • 应给与高流量吸氧(4—6升/分)。如有进行性呼吸困难,吸氧 不能缓解,呼吸浅而不规则,提示肺功能衰竭 • DIC是休克晚期的并发症,此时除主要按DIC常规护理外,在抗 凝治疗及应用纤溶抑制药物时观察药物疗效及副作用。DIC完全 好转时肝素应用量应逐渐减少,不宜骤停或更换其他抗凝药物, 以防出现反跳 • 昏迷、抽搐、肢体瘫痪、瞳孔大小不等提示脑功能衰竭。对这些 表现应做好详细记录,同时协助医师紧急处理,并做好相应的护 理
心源性休克的治疗(1)
• 治疗原则 :
• 应在严密的血流动力学监测下积极开展各项抢救治疗。
• 纠正低血容量。
• 合理应用多种血管活性药物和利尿剂。
• 纠正水电解质及酸堿平衡失调。
• 建立有效的机械辅助循环。
• 治疗原发心脏病。
心源性休克的治疗(2)
• 用药原则 :
• 心源性休克病死率极高,治疗难度大,各项抢救措施应在严密的
心源性休克的机制
• 左心功能不全:左心功能受损严重,心输出量下降引起 血压及冠状动脉血供下降,缺血的心肌又降低心功能而 形成恶性循环等进而导致心源性休克的发生。 • 右心功能受损:右心功能不全可引起或加重心源性休克, 右心衰竭导致左、右心输出量下降或影响左室功能而导 致心源性休克。 • 周围血管阻力变化、神经激素调节和炎症反应:心输出 量下降引起儿茶酚胺、血管加压素、血管紧张素水平增 高等原因引起的一系列变化而导致其发生。 • 医源性因素: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等可能增加高危患者心源性休克发生率。
心源性休克课件
心源性休克课件
汇报人:小无名
目 录
01
心源性休克概述
02
心源性休克病理生理
03
心源性休克的临床表现
04
心源性休克的诊断与评估
05
心源性休克的治疗与护理
06
心源性休克的预防与预后
01心源性休克概述
定义和病因
定义:心源性休克是一种心 脏功能严重障碍的临床表现
病因:多数由急性心肌梗死 引起,少数由心脏瓣膜病、 心肌炎等疾病引起
评估方法:根据患 者的症状、体征、 心电图及实验室检 查结果进行综合评 估,确定病情严重 程度及治疗方案。
心电图和影像学检查在诊断中的作用
心电图:检测心脏电活动,辅助诊断心源性休克原因。 影像学检查:如超声心动图、核磁共振等,提供心脏结构和功能信息,有助于诊断心源性休克。
心源性休克与急性心肌梗死的鉴别诊断
病史: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多有胸痛、胸闷等典型症状,而心源性休克患者多有基础心脏病史。
临床表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出现心绞痛、气短、乏力等症状,而心源性休克患者则常出现血 压下降、心率加快、尿量减少等症状。
实验室检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常出现特征性改变,而心源性休克患者的心电图则可能 无明显异常。
03心现源性休克的临床表
症状和体征
血压下降,收缩压<90mmHg,脉压<20mmHg。 心动过速,心率>100次/分。 尿量减少,<20ml/h。 意识障碍,如嗜睡、反应迟钝等。
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心肌酶学、肌钙蛋白等指标升高 辅助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脏造影等显示心脏病变征象 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CT等显示肺部病变征象 其他检查:血液生化和代谢指标等反映全身脏题
心源性休克讲课PPT课件
全面康复:包括身 体、心理、社会和 职业等方面的全面 康复,注重患者的 生活质量
长期坚持:康复训 练需要长期坚持, 不断调整和优化康 复计划,以获得最 佳的康复效果
康复措施和方法
药物治疗:使用抗凝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预防血栓形成和血小板聚集 运动康复:根据患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运动康复计划,包括有氧运动、力量训练等 心理康复: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支持,帮助其克服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生活方式调整:戒烟、限酒、控制饮食,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监测生命体征: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等指标,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保持呼吸道通畅:确保患者能够正常呼吸,必要时给予吸氧。 控制体液平衡: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指导,合理安排输液量和速度,保持体液平衡。 心理护理: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持和疏导,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
护理效果评估和改进
评估指标:患者满意度、护理效果指标、护理过程指标 评估方法:问卷调查、观察法、访谈法 评估周期:每月、每季度、每年 改进措施:针对评估结果制定改进计划,提高护理质量
心源性休克与康复
06
康复原则
早期康复:在心源 性休克控制后,尽 早开始康复训练
科学评估:对患者 的身体状况、功能 状态和心理状况进 行科学评估,制定 个性化的康复计划
YOUR LOGO
THANK YOU
汇报人:
汇报时间:20XX/01/01
采用多种教育形 式,如讲解、演 示、视频等,提 高教育效果
重视反馈和评估, 根据患者的反馈 和表现调整教育 内容和方式
教育内容和方法
疾病知识:介绍心源性休克的基本概念、病因、症状、诊断标准等 治疗知识:说明心源性休克的治疗方法、药物使用、手术指征等 日常护理:指导患者如何进行日常自我监测、饮食调理、运动康复等 心理支持:提供心理疏导和支持,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恐惧等情绪
心源性休克的护理措施
休克的定义和分类
休克定义
休克是一种急性循环障碍综合征,其特点是血压下降、组织灌注不足和细胞代 谢紊乱。
休克分类
休克可根据病因分为心源性休克、低血容量性休克、感染性休克等。
心源性休克的特点
01
02
03
病情危急
心源性休克通常由急性心 肌梗死、心肌炎、心律失 常等心脏疾病引起,病情 危急,需要立即救治。
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皮肤颜 色、温度等,以及尿量变化。
及时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为 医生提供准确的诊断和治疗依 据。
液体管理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治疗方 案,合理安排输液种类和速度,
以维持正常的血容量和血压。
观察患者的尿量变化,及时调整 输液速度和种类,以避免心衰和
肾功能损害。
保持静脉通道畅通,随时准备使 用急救药物。
06
心源性休克的预后与转归
预后影响因素
病因
病情严重程度
不同的病因对预后有不同的影响。例如, 缺血性心脏病引起的心源性休克预后较差 ,而心肌炎引起的心源性休克预后较好。
年龄
病情越严重,预后越差。例如,心脏功能 受损严重、血压过低、心率过快等都会影 响预后效果。
其他因素
年龄越大,预后越差。老年人体质较弱, 恢复能力较差,因此预后相对较差。
意识模糊或昏迷。
诊断标准
血压明显下降,收缩压< 90mmHg,舒张压< 60mmHg;
01
脉搏细速或不能触及;
02
心率增快,>100次/分;
03
精神焦虑、烦躁不安、大汗淋
漓、皮肤湿冷;
04
尿量减少,<30ml/h;
05
意识模糊或昏迷。
06
鉴别诊断
与其他原因引起的休克进行鉴别:感染性休克、失血性休克、过敏性休克等。
IABP在心源性休克患者中的治疗效果观察
中度心源性休克患者治疗效果
评估中度心源性休克患者在IABP治疗下的疗 效及预后。
重度心源性休克患者治疗效果
探讨重度心源性休克患者采用IABP治疗的可 行性及效果。
并发症发生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并发症类型
列举心源性休克患者在接受IABP治疗过程中 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类型。
长期预后
关注患者出院后的长期预后情况,包括再次入院率、死亡率等。来自04讨论与结论
IABP在心源性休克治疗中的优势与不足
优势
IABP(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能够增加冠状动脉灌注,减少心脏后负荷,从而改 善心源性休克患者的心肌供氧和心脏功能。它还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减少 并发症的发生。
不足
IABP操作复杂,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操作和维护。同时,它也有一定的并发症风 险,如感染、出血、肢体缺血等。此外,IABP并不能解决心源性休克的根本原 因,只能作为辅助治疗手段。
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IABP技术简介
要点一
IABP的工作原理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是由固定在导管的圆柱形气囊构 成,将其安放在胸主动脉部位。球囊在心脏舒张期快速充 气,主动脉舒张压升高,从而使冠状动脉流量增加,心肌 供氧增加;心脏收缩前,气囊迅速排气,主动脉压力下降 ,心脏后负荷下降,射血阻力减小,心肌耗氧量下降。通 过控制台可以对驱动气囊的充气与排气进行准确控制。
IABP在心源性休克患者中的治疗效果 观察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患者资料与方法 • 治疗效果分析 • 讨论与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与致谢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心源性休克发病率高、死亡率高
心源性休克知识点总结
心源性休克知识点总结一、病因与发病机制1. 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最常见的病因之一,当心肌缺血缺氧导致心肌细胞坏死,严重影响心脏泵血功能。
2. 严重心律失常:如室颤、快速性心律失常等均可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严重不足,使心输出血量急剧下降。
3. 急性心肌炎:病毒性心肌炎、细菌性心内膜炎等都可能导致心脏泵血功能受损。
4. 休克性心肌病: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心脏收缩力减弱,血液流出心脏减少,进而导致心源性休克。
二、临床表现1. 血流动力学紊乱:包括低血压、心排血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等。
2. 多脏器功能障碍:如肾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肠道缺血坏死等。
3. 血清生化指标异常:如乳酸、血氧饱和度、肌酸激酶等指标异常。
4. 神经系统表现:如头晕、烦躁不安、神志淡漠等。
三、诊断与评估1. 临床表现:患者有下肢湿冷、出汗、烦躁不安、心率快、血压下降等表现。
2. 体征:包括皮肤苍白、夹紧细脉、心率快速、血压下降等。
3. 实验室检查:包括心肌酶谱、血乳酸、动脉血气分析等指标,以评估心肌损伤程度和代谢状态。
4. 影像学检查:如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对心脏结构和功能进行评估。
四、治疗原则1. 及时纠正缺氧:给氧、呼吸机辅助通气等。
2. 激活循环:输液扩容、血管活性药物等。
3. 惩教疗法:控制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诱因。
4. 支持疗法:如心电监测、机械辅助循环等支持措施。
五、护理措施1. 严密监测病情变化:包括血氧饱和度、心电监护、动脉血气分析等。
2. 定期评估病情: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神志状态等。
3. 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安慰和鼓励患者,增强患者的自信心和抗病能力。
4. 配合医生进行治疗:监测患者的用药效果,及时反馈给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心源性休克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心血管系统功能失调疾病,对于医护人员来说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抢救。
同时患者家属也需要了解关于心源性休克的相关知识,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患者的病情。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心源性休克,为患者的抢救和康复提供帮助。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的处理要点【最新版】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的处理要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并发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5%-10%,多见于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梗死面积超过40%,或出现室间隔穿孔、乳头肌断裂等机械并发症的AMI患者。
右室梗死后低血压状态未得到及时纠正,之后进展和发生的休克也应属于广义的心源性休克之列。
仅使用药物治疗AMI和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死亡率高达70%-80%。
AMI发生心源性休克的机制是由于大面积心肌受损、心肌收缩力下所致的急性、严重泵衰竭,由此导致的心输出量明显减少使得组织灌注不足、缺血缺氧等微循环障碍。
心源性休克的诊断标准:①收缩压《90mmHg,或平均动脉压下降》30mmHg,或高血压患者较原收缩压下降60mmHg,至少持续30分钟;②心排血量(CI)《1.8L/min/m2或支持治疗下《2.2L/min/m2;③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15mmHg;④肢体低灌注:肢体发冷、全身发绀、尿量减少(每小时<30ml或0.5ml>2.0mmoL/L、精神状态异常。
AMI并发的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具有以下特点,高龄、前壁心肌梗死、既往有心肌梗死、严重心绞痛心力衰竭病史,造影发现为左主干或前降支近端闭塞,严重的三支血管病变。
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治疗的重点在于①迅速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挽救心肌,在开通血管的策略上强调在严重低血压休克的情况下,溶栓药物效果不佳。
急诊冠脉造影及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比药物溶栓具有更好的效果,在病变血管的同期还是分期处理的策略上,2018ESC AMI救治指南认为合理的原则是AMI急诊PCI的原则是只开通梗死相关动脉(IRA),其余严重狭窄病变血管的处理延期分次进行。
其依据是近期大规模临床试验发现,急性期只开通梗死相关血管,心梗后30天死亡率低于同期处理多支严重狭窄病变,但在左室辅助装置辅助下的心源性休克患者急诊处理冠脉血管时例外。
②在准备行介入干预开通血管的同时或之前,应该积极的使用左室辅助装置给手术提供血流动力学的支持保证手术安全,给患者组织器官提供灌注支持,目前临床上可以见到的器械辅助设备有IABP(主动脉内球囊反搏)、ECMO(体外膜肺氧合装置)、Impella、TandemHeart,中国众多地市级医院现状是各导管室普遍拥有IABP,ECMO尚未普及,目前众多的研究显示,IABP尽管提高了药物溶栓的效果,但并没有进一步提高急诊PCI对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救治水平,2018ESC指南并不推荐在心源性休克患者中常规使用IABP,而在中国的临床实践中,众多术者体会到,对于升压药物无效,急诊PCI 救治过程中使用IABP可以改善冠脉供血,减少无复流,对于提高术者的自信心是其有力的一面,而得以广泛使用。
心源性休克的护理个案
06
总结与反思
救治成功经验总结
早期识别与评估
对患者进行及时、准确的心源性休克评估, 确定休克严重程度。
合理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根据患者病情,选用适当的血管活性药物, 以维持血压和改善组织器官的灌注。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
确保静脉通道畅通,以便迅速给予药物治疗 和液体复苏。
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持续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体温等 生命体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协同高效。
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完善救治流程
加强培训和演练
进一步梳理和完善心源性休克的救治流程 ,确保各个环节紧密衔接、高效运转。
针对心源性休克的救治特点和难点,加强 医护人员的培训和演练,提高应对能力和 救治水平。
强化多学科协作
推动科研创新
加强与心血管内科、急诊科、重症医学科 等多学科的协作与配合,形成优势互补、 协同高效的救治团队。
指导康复锻炼实施
03
在康复锻炼过程中,给予患者专业的指导和监督,确保锻炼的
安全和有效。
心理护理及家庭关爱
评估患者心理状态
通过与患者交流、观察患者情绪等方式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确 定心理护理的需求。
提供心理支持和疏导
给予患者积极的心理支持和情绪疏导,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抑郁 等不良情绪。
鼓励家庭参与和关爱
做好护理记录,包括 用药时间、剂量、效 果等,为医生提供准 确信息。
密切观察药物疗效和 不良反应,及时调整 药物剂量和速度。
04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心律失常的监测与处理
持续心电监护
密切监测患者心率、心律变化,及时发现 并处理心律失常。
药物治疗
根据心律失常类型,选用适当的抗心律失 常药物,如胺碘酮、利多卡因等。
左卡尼丁联合多巴胺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作用分析
组 间均 值 比较 用 t 验 , 检 计数 资 料作 x 检 验 , P 00 以 <. 5为差
合 应 用 左卡 尼 丁 与 多 巴胺 治 疗 急性 心 肌梗 死 合 并 心 源性 休 克患 者 8 0例 , 取得 较好 疗效 , 现报 道 如下 :
1资料 与方 法
11一 般 资 料 .
机 平 均分 为 两组 , 照组 采 用左 卡 尼 丁药 物治 疗 , 对 治疗 组采 用 左 卡尼 丁 联合 多 巴胺 治疗 , 随访 观 察两 组 患者 的临床 疗 效 改善 情况 。 果 : 疗组 总有 效 率为 9 . , 照组 总有 效 率为 7 .%, 结 治 00 对 % 50 两组 间 比较 , 异 有统计 学 意义 (< . ) 差 尸 00 。 5
结论 : 卡尼 丁联 合 多 巴胺 对 急性 心 肌梗 死 合并 心 源性 休 克 临床 疗 效确 切 , 治疗 效果 明显 优 于单 用 卡尼 丁 治疗 , 值得 临床 上进 一 步推 广和 应用 。
【 键词】左卡 尼 丁 ; 关 多巴胺 ; 性 心肌梗 死 ; 急 心源 性休 克
【 中图分 类号】 9 2 . R 7 +5
12 方 法 .
急剧 减 少或 中 断 .从 而 使相 应心 肌 产生 恶 劣 的急性 缺 血 , 致 使 心肌 缺 血性 坏死 。而 心 源性 休 克 则 因为 心 脏 功 能 严重 衰 退 . 室射 血 或 充盈 障碍 使 得 心脏 排 血 量减 少 . 机 体 主要 心 使 脏器 灌 注不 足 而发 生 的一 系列 代谢 及 机能 障碍 综 合征 圈 。心 源性 休 克 的治疗 过 程 中如果 心 脏灌 注得 以迅速 恢 复 , 细胞 损 伤将 得 到控 制 . 而保 护 脏器 功 能问 目前 , 性 肌力 药 物可 从 。 正
心源性休克急救与处理
心源性休克急救与处理一、任务背景心源性休克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紧急情况,常见于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肌炎等疾病。
及时的急救和处理对于患者的生命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心源性休克的急救与处理标准,以提高医务人员对该病症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二、心源性休克的定义与症状心源性休克是指由于心脏泵血功能严重减退或血流动力学紊乱导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的一种病理状态。
其主要症状包括:1. 血压下降:收缩压<90mmHg或平均动脉压<65mmHg;2. 心率增快:>100次/分钟;3. 皮肤湿冷、苍白;4. 意识水平改变:烦躁、淡漠或昏迷;5. 尿量减少。
三、心源性休克的急救措施1. 建立静脉通道:尽快建立静脉通道,以便给予药物治疗和输液。
2. 给予氧气:高流量给氧,纠正组织缺氧。
3. 维持循环:根据患者的血压和心率情况,使用血管活性药物进行血管收缩和心率控制。
4. 心肺复苏:如患者出现心跳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包括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
5. 寻找病因:及时寻找心源性休克的病因,例如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四、心源性休克的处理标准1. 血压控制:目标是将收缩压提高至90mmHg以上或平均动脉压提高至65mmHg以上。
2. 心率控制:心率控制在每分钟60-100次为宜,可使用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进行控制。
3. 液体复苏:根据患者的血容量情况,进行液体复苏,以维持有效循环血量。
4. 血液学支持:根据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和凝血功能情况,进行相应的输血和凝血因子治疗。
5. 心肌保护:对于心肌梗死引起的心源性休克,应该尽早进行冠脉再通术或溶栓治疗,以恢复心肌血液供应。
6. 病因治疗:根据心源性休克的具体病因,进行相应的治疗,例如抗心律失常药物、抗感染药物等。
7. 监测与观察: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血液动力学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五、心源性休克的预后评估心源性休克的预后与早期的诊断和治疗密切相关。
预后评估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心率、血压、尿量等指标的恢复情况。
去甲肾上腺素联合多巴酚丁胺治疗心源性休克的临床效果
去甲肾上腺素联合多巴酚丁胺治疗心源性休克的临床效果心源性休克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急性心血管疾病,其病死率极高。
由于心力衰竭等原因导致心脏泵血功能受损,导致全身血液循环障碍,严重时可威胁生命。
目前,治疗心源性休克的方法有很多,其中去甲肾上腺素联合多巴酚丁胺已经成为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
本文旨在探讨去甲肾上腺素联合多巴酚丁胺治疗心源性休克的临床效果。
1. 去甲肾上腺素的作用机制去甲肾上腺素是一种交感神经递质,能够刺激β1-肾上腺素能受体,增加心肌收缩力和心脏输出量,同时还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的血供。
去甲肾上腺素在治疗心源性休克时能够增强心脏的泵血功能,维持血液循环的稳定。
2. 多巴酚丁胺的作用机制多巴酚丁胺是一种β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能够扩张气道平滑肌、血管平滑肌和子宫平滑肌,同时还能增加心肌的收缩力和心排血量。
在心源性休克的治疗中,多巴酚丁胺可以通过扩张周围血管和增加心输出量来提高患者的血压和组织灌注。
二、临床研究证据1. 去甲肾上腺素联合多巴酚丁胺治疗心源性休克的效果一项对心源性休克患者进行的临床研究显示,去甲肾上腺素联合多巴酚丁胺治疗组的患者心输出量明显增加,心率和血压也有所改善,而对照组的患者则未见明显改善。
治疗组患者的组织灌注和器官功能以及预后均好于对照组。
这表明,去甲肾上腺素联合多巴酚丁胺对心源性休克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三、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1. 去甲肾上腺素联合多巴酚丁胺的给药途径去甲肾上腺素联合多巴酚丁胺常采用静脉滴注的方式给药,通常开始时需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以确保给药的安全。
2. 给药剂量及速度去甲肾上腺素联合多巴酚丁胺的剂量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情况下可采用逐渐增加剂量的方式,同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以避免剂量过大导致副作用。
3. 治疗过程中的监测和评估在给药过程中,需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尿量等生命体征指标,并定期进行心电图、血气分析等检查,以评估治疗的效果和患者的病情变化。
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怎么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怎么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上非常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该疾病发病非常快一旦发病会导致病情进一步加重,临床死亡率也非常高。
通常情况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就诊时,医生会对患者病情进行全面了解,针对患者病情确定治疗方案,并配合针对性护理措施进行干预,以提升治疗效果,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提升。
然而,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在入院时已经处于病危状态,并且还会患有各种并发症,患者身体机能比较差,抵抗力也非常低,属于治疗护理工作的高危人群,治疗难度和护理难度都非常大。
所以,在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实施护理时,很容易引发医患纠纷。
为提升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治疗效果,需要采取有效护理干预,下面就来具体谈一谈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具体护理措施。
一、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治疗方法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而言,不少患者在发病后,心肌收缩功能会受到严重影响,进而导致患者出现心肌收缩力减弱或丧失的问题,还有一些患者会出现神志模糊、呼吸困难或是手脚冰凉等症状。
临床上将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划分为严重并发症,对患者生命健康有着很大威胁。
在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治疗时,需要及时关注患者心排血量和灌注压,并关注患者心功能情况,避免梗死情况进一步发展。
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应当尽早实施灌注治疗,这样可以尽可能避免患者心肌缺血向着更严重方向发展。
通常情况下,临床上会采取镇痛吸氧、控制感染以及纠正患者心律失常等方式来治疗,并结合患者病情实际情况来灵活运用血管扩张剂和利尿剂,进一步提升患者生存率。
在治疗过程中,还需要确保患者的收缩压始终保持在90毫米汞柱至110毫米汞柱之间,维持灌装动脉灌注,这样可以有效防止患者心肌缺血严重化。
在治疗过程中,优先选择多巴胺来为患者治疗,但是该药物的使用需要严格依照患者血压情况和体重情况来选择用药量,这样才可以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提升患者用药安全性。
左西孟旦治疗心肌梗死后心源性休克的效果评价
左西孟旦治疗心肌梗死后心源性休克的效果评价黄鸣恋;陈伟文;林天来;李焕根【摘要】目的探究对心肌梗死后心源性休克患者实施左西孟旦治疗的效果.方法随机将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我院94例心肌梗死后心源性休克患者分为观察组(47例,应用左西孟旦治疗)、对照组(47例,应用多巴酚丁胺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心功能、炎症反应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3.62%)较对照组(72.34%)更高,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LVESD、LVEDD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TNF-α、IL-8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51%)和对照组(10.64%)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心肌梗死后心源性休克患者实施左西孟旦治疗十分可行,有助于缓解心功能,减轻炎症反应.【期刊名称】《心血管病防治知识(下半月)》【年(卷),期】2018(000)033【总页数】3页(P38-40)【关键词】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左西孟旦;多巴酚丁胺;效果【作者】黄鸣恋;陈伟文;林天来;李焕根【作者单位】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福建泉州362000;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福建泉州362000;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福建泉州362000;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福建泉州362000【正文语种】中文心肌梗死主要是指冠状动脉供血突然中断,从而导致心肌出现持续性缺血坏死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心源性休克属于心肌梗死的严重并发症,亦是导致心肌梗死患者病死的主要原因[1],因此,为保证患者生命安全,对其实施有效救治十分重要。
我院对心肌梗死后心源性休克患者分别实施多巴酚丁胺、左西孟旦治疗,见如下报道。
1 资料和方法1.1 资料随机将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我院94例心肌梗死后心源性休克患者分为观察组(47例)、对照组(47例)。
观察组47例患者年龄为52-79(67.65±4.69)岁,男女分别为 28(59.57%)、19(40.43%)例;心肌梗死类型:26例为前壁和(或)间壁梗死,10例为下后壁梗死,11例为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
休克病人的总体处理原则
休克病人的总体处理原则休克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有效循环血量降低,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的严重病理状态。
对于休克病人的处理,我们需要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一、快速、准确的诊断休克是一种危急病症,需要在最短时间内进行诊断。
对于休克病人,影响病情预后的最关键因素就是时间。
因此,医护人员需要迅速、准确地判断病人是否处于休克状态,并确定其原因,以便进行迅速而有效的治疗措施。
二、确定治疗原因由于不同原因引起的休克,其治疗方法也不同。
常见的休克类型有低血容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和感染性休克等。
对于每种休克,需要根据其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三、恢复有效循环容量休克病人通常存在有效循环血量不足的情况,因此维持和恢复有效循环容量是治疗的重点。
治疗方法包括补液、输血等,其目的是增加有效循环血量,从而提高组织的灌注压力,改善多器官功能。
四、保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在恢复有效循环容量的同时,需保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避免引起血压剧烈变化和心脏负荷过重。
针对每个病人的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措施,包括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提高心脏收缩力等,以保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状态。
五、维持氧供需平衡休克病人需要维持氧供需平衡,以保障各器官的正常功能。
对于病情危急的病人,应当采取有效的氧合治疗策略,保证组织器官充分氧合,防止再次发生组织缺氧性损害。
总之,对于休克病人的治疗,需要按照以上原则进行,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医护人员需要综合考虑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病人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
精选ppt课件
5
心源性休克病因
精选ppt课件
6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
精选ppt课件
7
影响因素
精选ppt课件
8
影响因素
心肌收缩力减弱:大范围心肌坏死
①AMI面积>40%,会出现心源性休克 ②原有陈旧性心梗患者,因已有部分心肌功能丧失,
小范围的急性心肌梗死也可引起心源性休克
精选ppt课件
9
影响因素
55
AMI-心原性休克的治疗
(四)正性肌力药物的应用
多数患者需要,通过增强心肌收缩力和提高周围血管阻 力支持循环,维持一定的血压,保证重要脏器的灌注
精选ppt课件
56
正性肌力药
精选ppt课件
57
AMI-心源性休克的治疗
(五)血管扩张剂 1.经扩容和血管活性药物处理血压仍不升,而肺小动脉楔
压增高,心排血量低或周围血管显著收缩以致四肢厥冷 并有发绀时,可在使用多巴胺同时试用 2.常用药物:硝普钠、硝酸甘油
精选ppt课件
32
血流动力学监测指标
• 动脉压监测:收缩压(SBP) 90mmHg
• 心脏指数(CI) 1.8L ·min-1 ·m-2
• 肺动脉楔压(PCWP) 18-20mmHg • 左室舒张末压(LVEDP) 20mmHg
精选ppt课件
33
排除其他原因所致血压下降
如严重心律失常、血容量不足(呕吐、进饮少、 利尿甚)、代谢性酸中毒、剧烈疼痛、应用抑制 心肌的药物、过敏、感染、出血性休克等
其他因素
①机械并发症:室间隔穿孔,乳头肌断裂或严重乳头肌功能
不全可使已受损的心室负荷进一步加重,心
排量进一步降低
简述休克处理原则及护理措施
简述休克处理原则及护理措施1.引言1.1 概述休克是一种临床急重症,常见于严重创伤、大手术、感染等病情中,其特点是全身微循环障碍、组织低灌注和氧供不足,导致器官功能障碍甚至衰竭。
休克的处理原则和护理措施的正确应用是抢救和治疗休克患者的关键。
本文旨在简述休克处理原则及相应的护理措施,以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应对休克病情,提高救治效果。
文章将从快速识别和评估休克的类型与程度开始,紧接着介绍迅速纠正原发病因的关键措施。
在护理方面,我们将讨论监测生命体征和维持呼吸道通畅的重要性,并给出具体的护理措施。
通过本文的介绍,我们旨在总结和强调休克处理原则和护理措施,在面临休克病情时能够及时准确地进行干预,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预后。
同时,我们也展望了未来针对休克处理和护理方面的研究和发展方向,以期能进一步拓展休克治疗的领域,提供更有效的救治措施。
1.2文章结构2. 正文2.1 休克处理原则休克处理原则是在紧急情况下,根据患者的具体状况采取的一系列处理措施,以迅速纠正并恢复机体的组织灌注,保证器官正常功能。
休克处理原则主要包括快速识别和评估休克类型、迅速纠正原发病因等。
2.1.1 快速识别和评估在处理休克的过程中,正确识别和评估休克的类型和程度至关重要。
这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步骤来实现:2.1.1.1 判断休克类型休克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包括低血容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分布性休克等。
准确判断休克类型可以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制定处理方案。
2.1.1.2 评估休克程度评估休克的程度可以通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指标来判断,如血压、心率、皮肤灌注状态等。
这有助于确定紧急处理的优先级以及所需抢救措施的选择。
2.1.2 迅速纠正原发病因处理休克的关键在于迅速纠正导致休克的原发病因,以恢复血液循环和组织灌注。
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措施:2.1.2.1 补充血容量对于低血容量性休克,及时补充血容量是至关重要的。
可以通过输注血浆、晶体液等途径来迅速补充血容量,并保持血液循环的稳定。
心源性休克
mmHg;脉压<20mmHg
★心、脑、肝、肾、皮肤粘膜等各脏器供血不足的 表现 ★基础(心脏)病表现
如:AMI、肺栓塞、重症心肌炎:胸痛 主动脉夹层:胸背痛 重症心肌炎:上感表现
Company Logo 休克的共同特性
Company Logo
4、心源性休克的病理生理 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 外周阻力增加 微循环障碍 代谢变化 全身脏器继发性损害
Company Logo
心脏收缩功能、 血容量、血管床 容量
5、心源性休克的临床表现(一)
Company Logo
2)休克分类
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 病因分类 失血(液)性 创伤(烧伤)性 感染性 过敏性 心源性 神经源性…… 低排高阻型 高排低阻型 低排低阻型
脓毒症休克 低容量性休克:常见于失血性、失液 性、烧伤性。 心源性休克:见于大面积心肌梗死及 心律失常等。 过敏性休克 内分泌性休克:如垂体、肾上腺、黏 液性水肿、嗜铬细胞瘤等。 神经源性休克:由于严重的脑损伤、 缺血、深度麻醉、脊髓损伤、药物性交 感神经阻断(如高位脊髓麻醉)等引起的 血管舒缩调节功能失调,进而引起血液 积滞于扩张的血管,周围阻力降低,有 效血容量减少的休克。
用药原则
1、心源性休克病死率极高,治疗 难度大,各项抢救措施应在严密的 心脏血流动力学监测下进行,给药 途径优先考虑经血管直接给药以尽 快获得疗效。 2.心源性休克的治疗用药类型及剂 量呈高度个体差异,应结合基础病 变,临床特点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综 合制订全面的治疗方案,并随时进 行调整。 3.主动脉内气囊反搏与药物治疗相 配合能提高抢救成功率。 4.急救时多用多巴胺等缩血管药物 进行抢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源性休克的内科综合治疗措施及效果
发表时间:2019-07-23T09:55:04.32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第06期作者:朱明智
[导读] 探究心源性休克的内科综合治疗措施及效果。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和平医院内一科 161000
【摘要】目的探究心源性休克的内科综合治疗措施及效果。
方法抽选我科2017年8月~2018年12月收治的40例心源性休克患者资料,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
研究组采用内科综合治疗措施,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措施,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发生并发症情况。
结果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及并发症处理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对心源性休克患者实施内科综合治疗措施能够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处理有效率,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心源性休克;内科综合治疗;措施;效果
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是指心输出量减少而导致的周围循环衰竭。
由于心脏排血能力急剧下降,或是心室充盈突然受阻,引起心搏量减少,血压下降,造成生命器官血液灌注不足,以迅速发展的休克为其临床特征[1]。
抽选我科收治的40例心源性休克患者资料作为研究对象,以探究心源性休克的内科综合治疗措施及效果。
现汇报如下。
1临床资料
抽选我科2017年8月~2018年12月收治的40例心源性休克患者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26例(占65%),女性患者14例(占35%),年龄42~69岁,平均年龄(57.3±1.4)岁。
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未见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研究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措施,研究组采用内科综合治疗措施,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发生并发症情况。
内科综合治疗措施具体如下
2.1一般治疗
患者绝对卧床休息、镇痛、吸氧和补充血容量,同时进行有创血流动力学指标监测[2]。
心源性休克同时有心力衰竭的患者,可采用半卧位。
注意保暖和安静。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剧烈疼痛对休克不利,剧烈疼痛本身即可导致休克,宜用吗啡、哌替啶等止痛,同时用镇静剂可以减轻患者紧张和心脏负担,防止血压进一步降低。
2.2药物治疗
心源性休克的主要病理生理特点是心排血量减低,心搏量亦减低,其周围血管阻力则可增高、正常或降低。
心源性休克的死亡率很高,最好在血流动力学的监测下积极治疗。
2.2.1镇痛:急性心肌梗死时的剧痛对休克不利,剧痛本身即可导致休克,宜用吗啡、哌替啶等止痛,同时用镇静剂以减轻患者紧张和心脏负担[3]。
2.2.2纠正低氧血症:吸氧和保持呼吸道通畅,以维持正常或接近正常的动脉氧分压,有利于微循环得到最大的氧供应,防止发生呼吸性酸中毒或因换气过度而发生呼吸性碱中毒。
2.2.3维持血压:如血压下降,应立即开始静脉滴注间羟胺,以10~20mg稀释于100ml葡萄糖液内,亦可同时加入多巴胺20~30mg。
必要时在密切观察血压下,静脉内缓慢推注间羟胺3~5mg,使收缩压维持在12.0~1
3.3kPa(90~100mmHg),保持重要器官的血流灌注[4]。
2.2.4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当初次测量中心静脉压其读数即超过1.18kPa(12cmH2O)或在补充血容量过程中有明显升高而患者仍处于休克状态时,即需考虑选用血管活性药物。
常用血管活性药物有升压胺类和血管扩张剂。
2.2.5高血糖素的应用:高血糖素为多肽类物质,能激活腺苷酸环化酶系统,使三磷酸腺苷转变为环磷酸腺苷,使钙在心肌细胞内聚积,可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快心率、增加心搏量和心排血量、升高血压而使周围血管阻力下降,适用于心源性休克。
用3~5mg静脉注射半分钟内注完,等2~3分钟,如无反应可再重复注射,继而用3~5mg加入5%葡萄糖液1 000ml中静脉滴注,连用24~48小时。
不良反应主要有恶心、呕吐、低血钾等。
2.2.6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宜早期大剂量应用,其潜在有益的作用主要是与细胞膜的作用有关,大剂量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有增加心排血量和减低周围血管阻力,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的作用,因此在急性心肌梗死所致的心源性休克患者中也可考虑应用。
2.2.7纠正酸碱平衡失调和电解质紊乱:休克时必然发生代谢性酸中毒,后者必然会促进血压下降,形成恶性循环。
主要是纠正代谢性酸中毒和高或低钾血症。
休克较重或用升压药不能很快见效者,可静脉滴注5%碳酸氢钠100~200ml,以后参照血pH值、血气分析或二氧化碳结合力的测定结果,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呼吸性碱中毒或酸中毒。
纠正代谢性酸中毒的药物中,乳酸钠的缓冲能力较碳酸氢钠强,但需经肝脏转化后才起作用;在肝脏缺血的情况下,还可能分解出乳酸而加重乳酸血症[5]。
此外,三羟甲基氨基甲烷(THAM)亦可应用,有作用快、不含钠和具有渗透性利尿作用等优点,只宜用于有水肿或缺钾而不能多用钠盐,或代谢性酸中毒伴有二氧化碳潴留和呼吸性酸中毒的患者。
每千克体重2~3ml的0.6mol/L(7.28%)溶液用5%葡萄糖液稀释一倍成等渗溶液滴注。
最好滴入近中心静脉处。
2.2.8预防肾功能衰竭:血压基本稳定后,在无心力衰竭的情况下,可在10~30分钟内快速静脉滴注20%甘露醇或25%山梨醇100~250ml利尿,以防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
如有心力衰竭,不宜用上述药物静脉滴注,可静脉注射呋塞米40mg。
3研究结果
3.1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0%,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6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详情见表1.
3.2并发症发生率及处理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5%,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25%;观察组并发症处理有效率100%,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处理有效率4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详情见表2.
4讨论
心源性休克在临床上最多见的病因是急性心肌梗死(因心肌坏死,收缩能力降低而致泵血障碍),其他原因有急性心肌炎、重症的急性瓣膜病、严重心律失常、心包填塞、心脏创伤、室间隔穿孔、乳头肌腱索断裂、张力性气胸、肺栓塞、巨大心房黏液瘤等[6]。
本研究中两组心源性休克患者经治疗后,研究组中,显效12例(占60%),有效6例(占30%),无效2例(占10%),治疗总有效率为
90%(18/20),出现1例并发症(占5%),处理有效率为100%(1/1);对照组中,显效7例(占35%),有效5例(占25%),无效8例(占40%),治疗总有效率为60%(12/20),出现5例并发症(占25%),处理有效率为40%(2/5)。
可见,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及并发症处理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心源性休克患者实施内科综合治疗措施能够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处理有效率,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田福霞.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断分析[J].医学信息,2015,(9):181-182.
[2]韩海峰,张雪英,申红力,智兴宾.关于心脏内科急诊的临床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9).
[3]董跃红.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表现分析[J]医学信息,2015,(15):327.
[4]田辉.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临床分析[J].大医生,2016,(1).
[5]高红.32例心源性休克临床治疗分析[J].医学信息,2016,29(24).
[6]刘洁.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32例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16,35(18):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