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储层分类评价标准比较
储层评价
经分析 ,油气指示参数 OID 和反映物性的胶结指数 m 是影响储集层产能的关键参数。 通过对岩石的四性关系研究 ,结合测试产能与储层参数之间的关系进行对比 ,可以发 现 ,油气指数 OID (其值相当于单位厚度的初产油量)与深侧向电阻率( Rt ) 、 孔隙 度(Φ)和泥质含量(V sh )关系最密切。通过非线性拟合回归 ,得出油气指数 OID 与深 侧向、 孔隙度、 泥质含量的关系为
致密碎屑岩储层评价方法 研究
.
背景介绍
碎屑岩储层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一类储层,其油气储量约占总 储量的90%以上,碎屑岩储层的基本属性和碎屑岩评价技术与 方法,包括储层岩石学研究、储层沉积相分析、储层成岩作用 研究、储层空间和物性评价、含油性评价、综合评价几个方面。 在我国碎屑岩油气储量约占总储量的90%以上。因此,对碎屑 岩储层进行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
.
百色盆地东部拗陷中央凹陷带那读组为陆相碎屑岩沉积地层 ,储集层 的特点是岩性致密 ,孔隙结构复杂 ,非均质性较强 ,横向可对比性较差 ,用传 统解释方法对其储层进行正确评价比较困难。综合岩心分析、 储层电性特 征对该区储层进行系统研究 ,初步形成了一套用常规测井资料综合评价致密 碎屑岩储层评价技术 ,包括流体性质判别、 孔隙结构评价、 储层非均质性 评价、 储层分类、 产量预测等方法 ,并通过实例进行了效果评价 ,证实该技 术的应用可有效地促进中央凹陷带的勘探开发。
.
储 层 岩 石 学 研究
百色盆地东部拗陷中央凹陷带是百色盆地的沉 积中心,也是盆地的生油中心。该区油气资源丰富 , 第三系那读组为主要含油层系。几十年的油气勘探 开发表明 ,该区储集物性条件差、 岩性致密、 非均质 性极强,储层横向可对比性较差 ,流体性质判别比较 困难 ,运用传统的测井解释技术难以对流体识别、 孔 隙结构、 储层非均质性、 产量预测以及储层参数进行准确的定量评价。为此针 对该区致密碎屑岩储层的特点 ,结合区内其他实际资料 ,综合岩心的分析和电性特 征对该地区的致密碎屑岩储层进行了系统研 究 ,总结出一套利用常规测井综合评价致密碎屑岩 储层的方法。
储层地质学(中国石油大学)-5储层评价内容
(1)颗粒成分:陆源碎屑和盆内碎屑。盆内碎屑主 要是碳酸盐鲕粒、球粒、内碎屑和化石碎屑。
(2)填隙组分:杂基和胶结物。
杂基主要指粘土杂基,次为灰泥和云泥杂基。胶 结物指成岩期在颗粒缝隙中形成的化学沉淀物,如碳 酸盐矿物、硅质和其它铁质矿物等。
3.结构
(1)碎屑岩结构的内容包括:粒度、球度、圆度、 形状、表面特征、粒度分析的有关参数(平均粒度、 中值、标准偏差、分选系数、偏度、峰度)及图件 (结构散点图、概率累积曲线图、C-M图等),还有 胶结类型、胶结物结构、结构成熟度、孔隙结构等。
实例: 广利油田沙四段储层孔隙类型及孔隙结构
1 孔隙类型 (1)粒间孔隙:最发育的一种孔隙类型,约占孔隙总量的85%。 (2)粒内溶孔:在长石中最为常见。 (3)铸模孔隙:碎屑颗粒被全部溶蚀而且保存了其原有外形的孔隙。 (4)微孔隙:填隙物内或颗粒内的微细孔隙及颗粒内的微裂缝。
2.孔隙结构 六种类型:即A、B、C、D、E、F 型 (1)A型:颗粒分选较好,孔隙大而且连通性好,填隙物少。 (2)B型:颗粒分选不好,大小混杂。 (3)C型:颗粒分选较B型好,但孔隙由于胶结物分布不均匀。 (4)D型:颗粒分选很差,而且杂基很多,不均匀充填孔隙。 (5)E型:颗粒细小,杂基含量相当高,孔隙为杂基内微孔。 (6)F型:胶结物含量很高,且胶结物溶蚀较少,连通极差。
Gp<0.1 or αp<0.8 储层为异常低压 Gp=0.1 or αp=0.9-1.0 储层为正常压力 Gp>0.1 or αp>1.2 储层为异常高压
(二)评价方法 1.地温的评价方法 (1)地温的测量方法:
一是随测井仪器测量; 二是随地层测试器测量。 (2)古地温的评价方法: 一是以镜质体反射率为地温计的方法; 二是粘土矿物及其他自生矿物为地温计的方法。
【储层改造储层评价】储层综合评价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储层改造储层评价】储层综合评价
储层综合评价
作业二储层综合评价
1、根据所给某钻井地层剖面(图1),确定储层的层位(段),简述基本岩性岩相特征;答:
位于须六段,为三角洲滨湖砂泥互层,灰色细砂岩。
储层性质较差。
()位于须四段,为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和叠加湖湘泥。
均质层理占40%,为一个厚度较大的储层。
位于须二段,为滨湖滩砂叠加少量湖湘泥,砂体和泥组成反韵律。
砂体为中、细粒石英砂。
成分成熟度高,是很好的一个厚储层。
2、根据所给储层孔隙度、渗透率分析数据(表1),确定储层的物性特征;答:
储层孔隙度评价标准:
储层渗透率评价标准:。
03第三章 储层综合评价
二、模糊综合评判:
对一个对象的多个影响因数的多种评语的综合评价, 最终得到一个综合评判系数(Y)根据Y的集中程度进行 分类评价。 应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的关键是选定模糊综合评 判函数的形式,这里选用的函数形式为: fI=Ё ajyj aj≥0 aj称为加权系数。 参数的选择: 每一样品共有13项参数,包括以下五中类型: 1、反映储层客观特征的参数Ф 、K 2、反映储层渗透率的非均质性的参数VK、TK、JK 3、反映储层岩性特征的参数Wф R、MD 4、反映储层非均质泥质隔夹层的参数JP、JM 5、反映储层微观孔喉大小的参数RZ、RM、RD、JZ I类储层 Y<-0.84 II类储层 -0.84≤Y<0.145 III类储层 0.145≤Y<1.24 Ⅳ类储层 Y≥1.24
第三章
储层综合评价
1、A.I.Leversen(1966年)用Ф 、K进行分类评价 K 101—1000 11—100 1—10 <1 Ф 21—25 16—20 11—15 5—10 评价结果: I II III Ⅳ 2、Robison对2000块岩样磨光表面观察,应用 Ф 、K、岩石表面结构、毛细管压力形状 (C—经验参数)进行储层分类评价。 3、Wekeng提出应用毛管压力曲线20%时的R20 或R35或R50对储层分类评价。 随着油田开发的不断深入,多学科交叉综合 研究,使储层综合评价日趋综合性、定量化 和计算机化。 常有的方法有:“权重”评价法 聚类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法 岩石物理相评价法
3
油藏评价阶段
开发设计及 方案实施阶段
管理调整阶段
二、参数优选的方法
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多次有进有出的筛选 对函数Y起主要作用的变量,剔除对Y作 用不显著的变量。 2、R型主因子分析—将有一定相关程度的多 个变量进行综合分析,从中确定出在整 个数据矩阵中起主要作用的变量组合, 把多个变量减少为相互独立的几个主要 变量,即主因子。 3、多种非线形单相关分析 从多个变量中剔除与因变量关系不密切 的参数。
储层分类标准
分选系数
>2
1.95-2
1.92-1.95
<1.92
偏态
>-1.43
-0.28
-0.55
<-1.98
变异系数
>0.18
0.17-0.18
0.16-0.17
<0.16
最大连通孔吼半径
>1.2
1.13-1.2
1.1-1.13
<1.1
最小非饱和孔隙体积百分比
<17
17-37
37-49
>49
表3碎屑岩储层物性分类标准
矿物解理缝
中、细、极细
20-30
100-300
0.02-0.1
1.5-3
<30
7.5-37.5
好
Ⅱ
a
微孔,晶间孔,剩余粒间孔
粒间孔,溶孔,构造缝
细,极细
13-20
10-100
0.1-0.3
0.5-1.5
20-35
2.5-7.5
中上等
b
微孔,晶间孔,剩余粒间孔
粒间孔,溶孔,构造缝
细,极细
13-20
5-50
排驱压力MPa
饱和中值压力MPa
束缚水饱和度%
Ⅰ
a
粒间孔或溶孔
微孔,晶间孔,矿物解理缝
细、中(粗)
>25
>600
<0.02
0.07-0.2
<10
>37.5
非常好
b
粒间孔或溶孔
微孔,晶间孔,矿物解理缝
中、细
20-30
100-600
0.02-0.1
储层分类标准
0.2~1.5
<20
7.5~37.5
很好
c
粒间孔或溶孔,微孔
矿物解理缝
中、细、极细
20~30
100~300
0.02~0.1
1.5~3
<30
7.5~37.5
好
Ⅱ
a
微孔,晶间孔,剩余粒间孔
粒间孔,溶孔,构造缝
细、极细
13~20
10~100
0.1~0.3
0.5~1.5
20~35
2.5~7.5
物性
毛管压力特征
最大连通孔喉半径μm
评价
主要的
次要的
孔隙度%
渗透率10-3μm2
排驱压力Mpa
饱和中值压力Mpa
束缚水饱和度%
Ⅰ
a
粒间孔或溶孔
微孔,晶间孔,矿物解理缝
细、中(粗)
>25
>600
<0.02
0.07~0.2
<10
>37.5
非常好
b
粒间孔或溶孔
微孔,晶间孔,层间缝,解理缝
中、细
20~30
100~600
储层分类评价
储层分类标准(表1)和碎屑岩储层分类标准(表2,3)
表1储层分类评价标准比较
分类
部门
储层
分类
孔隙度
(%)
渗透率
(×10-3um2)
分类
部门
储层
分类
孔隙度
(%)
渗透率
(×10-3um2)
评价
原石
油天
然气
总公司
Ⅰ
>30
>2000
储层微观特征及分类评价
4.储层微观特征及分类评价4.1孔隙类型本次孔隙分类采用以孔隙产状为主,并考虑溶蚀作用,结合本区实际,将孔隙分类如下:1. 粒间孔隙粒间孔隙是指位于碎屑颗粒之间的孔隙。
它可以是原生粒间孔隙或残余原生粒间孔隙,即原生粒间孔隙在遭受机械压实作用、胶结作用等一系列成岩作用破坏后而保留下来的那一部分孔隙。
多呈三角形,无溶蚀标志。
另一方面它也可以是粒间溶蚀孔隙,即原生粒间孔隙经溶蚀作用强烈改造而成,或者是颗粒间由于强烈溶蚀作用的结果。
粒间空隙一般个体较大,连通性较好。
粒间孔隙是本区主要的孔隙类型。
2. 粒内(晶内)孔隙这类孔隙主要是砂岩中的长石、岩屑等非稳定组分的深部溶蚀形成的,在研究区深层砂岩中普遍存在。
长石等非稳定组分的溶蚀空隙可以进一步分为粒内溶孔和晶溶孔。
晶内溶孔是指长石颗粒内的溶孔,而粒内溶孔是指岩屑等碎屑内部的易溶组分在深部酸性流体作用下形成。
常常沿长石的解理缝、双晶纹和岩屑内矿物之间的接触部位等薄弱带进行溶蚀并逐渐扩展,因而常见沿解理缝和双晶结合面溶蚀形成的栅状溶孔。
长石、岩屑等非稳定组分的溶蚀孔的发育常常使彼此孤立的、或很少有喉管项链的次生加大晶间孔的连通性大为改进,而且,这类孔隙的孔径相对较大,从而优化了深部储层的储集性能。
3. 填隙物孔隙填隙物孔隙包括杂基内孔隙、自生矿物晶间孔和晶内溶孔。
杂基内孔隙多发育与杂基含量较高的(>10%)砂岩中,孔隙数量多,个体细小,连通性差。
自生矿物晶间孔隙发育在深埋条件下自生矿物,如石英、方解石、沸石、碳酸岩小晶体以及石盐晶体之间,个体小,数量多随埋深有增加之趋势。
但由于常生长于粒间孔隙中,连通性较好,又由于其晶体小,比表面积大,孔隙结构复杂,影响流体渗流。
因此在埋深3500米以下,孔隙度降低较慢,而渗透率降低很快。
这类晶间孔隙在徐东-唐庄地区相对发育。
另外,杜桥白地区深层还可见到丰富的碳酸盐晶内溶孔和石盐晶内溶孔。
4. 裂隙裂缝在黄河南地区较不发育,在桥24井沙三段3547.5米砂岩中见一构造裂缝,此外多见泥质粉砂岩或细砂岩中泥质细条带收缩缝。
中国仓储评定指标标准
附件二:
1、2
- 1 -
- 2 -
注:1、一星级仓库评定项目为:10-18共9项;
二星级仓库评定项目为:2、10-18共10项; 三星级仓库评定项目为:2、3、10-18共11项; 四星级仓库评定项目为:1-4、6、8、10-18共15项; 五星级仓库评定项目为:所有项目共18项。
2、一星级仓库评定项目得分不得少于70分;
二星级仓库评定项目得分不得少于80分; 三星级仓库评定项目得分不得少于90分;
四星级仓库评定项目得分不得少于120分,未通过ISO9000认证的四星级仓库评定 项目得分不得少于130分;
五星级仓库评定项目得分不得少于140分。
3、第10项“管理层素质”评定分=
10%
%
⨯标准实际,当分值大于10时,按10分计。
4、第11项“一线操作人员执证上岗率”
a 、“一线操作人员”指仓库内从事与物品仓储作业管理有关的一线操作人员的统
称(包括直接从事物品收发、出入库、分拣、理货等工作的人员,不含装卸工); b 、在尚未开展“仓储从业人员职业资质”认证前,“一线操作人员执证上岗率”暂
按现行的“仓库(商品)保管员执证率”评定; c 、“一线操作人员执证上岗率” 评定分=
10%
%
⨯标准实际,当分值大于10时,按10分计。
储层分类标准
表1储层分类评价标准比较
分类部门
储层分类
孔隙度
(%)
渗透率
(×10-3um2)
分类部门
储层分类
孔隙度
(%)
渗透率
(×10-3um2)
评价
原石油天然气总公司
Ⅰ
>30
>2000
中国石油
Ⅰ
>25
>1000
最好
Ⅱ
25-30
500-2000
Ⅱ
20-15
100-1000
好
Ⅲ
15-25
100-500
Ⅲ
排驱压力MPa
饱和中值压力MPa
束缚水饱和度%
Ⅰ
a
粒间孔或溶孔
微孔,晶间孔,矿物解理缝
细、中(粗)
>25
>600
<0.02
0.07-0.2
<10
>37.5
非常好
b
粒间孔或溶孔
微孔,晶间孔,矿物解理缝
中、细
20-30
100-600
0.02-0.1
0.2-1.5
<20
7.5-37.5
很好
c
粒间孔或溶孔,微孔
15-20
10-100
较好
Ⅳ
10-15
10-100
Ⅳ
10-15
1-10
较差
Ⅴ
<10
<10
Ⅴ
5-10
0.1-1.0
差
表2碎屑岩储层分类评价表
分类依据
Ⅰ类储层
Ⅱ类储层
Ⅲ类储层
Ⅳ类储层
渗透率
>100
储层评价
若定义 KPOR = K/Φ,则依据 KPOR值大小判断孔隙结构的复杂性 ,进而可以定性 地判别储层的产液能力。研究结果表明 ,在中央凹陷带 ,中、 粗喉道储层所占比例 仅为 1/ 5 (此类不需改造即可获得较好产能) ,大部分储层为细微储层(需进行大规 模的储层改造才能取得较好效果) ,在此基础上再结合其他地质资料对储层进行精 细评价。
.
1、 储 层 基 本 特 征
储层定义:在自然界中,具有一定储集空间并能使储存在其中的流体在一定压差下可流动 的岩石称为储集岩 。由储集岩所构成的地层称为储集层。 1.1 储层基本属性 (1)孔隙性: ①储集空间(广义的孔隙)。储集岩中未被固体物质所充填的空间部分称为储集空间。 ②孔隙的大小:孔隙是被岩石颗粒包围的较大储集空间它是流体的基本储集空间 。 ③孔隙的连通性:连接二个孔隙的通道称为喉道。孔隙按其对流体渗流的影响可分为两类: 有效孔隙和无效孔隙。 ④孔隙度:它是反映岩石中孔隙的发育程度。可划分为总孔隙度和有效孔隙度。
致密碎屑岩储层评价方法 研究
.
背景介绍
碎屑岩储层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一类储层,其油气储量约占总 储量的90%以上,碎屑岩储层的基本属性和碎屑岩评价技术与 方法,包括储层岩石学研究、储层沉积相分析、储层成岩作用 研究、储层空间和物性评价、含油性评价、综合评价几个方面。 在我国碎屑岩油气储量约占总储量的90%以上。因此,对碎屑 岩储层进行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
.
.
312 渗透率计算方法 渗透率是最能反映储层物性特征的参数 ,可利用岩心渗透率与孔隙度拟合方法计 算得出 ,但由于与孔隙度的相关性较差(相关系数为 0156) ,导致用该法计算结果 误差较大。进一步研究表明 ,渗透率不但与有效孔隙度Φ有一定相关性,还与泥质 含量(V sh ) 、 粒度中值( Md ) 、 束缚水饱和度( Swirr )等参数密切相关。因此 可用线性回归分析建立研究区渗透率 K与Φ,V sh , Md , Swirr各参数值的数学模 型 ,即
碳酸盐岩储层评价方法及标准
碳酸盐岩储层评价一、储层岩石学特征评价1、内容和要求(1)颜色;(2)矿物成分、含量、结构等,其中矿物结构分粒屑结构、礁岩结构、残余结构、晶粒结构。
粒屑结构:要求描述粒屑组分、含量、基质、胶结物等特征。
粒屑组分描述应包括内碎屑、生屑和其他颗粒(鲕粒、球粒、团粒)的大小、形态、分选、磨圆、排列方向、破碎程度等方面的内容。
对鲕粒还应描述内部结构;粒屑含量是指采用镜下面积目估法或计点统计法确定各种碎屑的含量;基质(一般把粒径<0.032mm的颗粒划为基质=成分、含量、颗粒形态、结晶程度、类型、成因及胶结物(亮晶)成分、含量、晶体的大小、结晶程度、与颗粒接触关系、胶结物形态(栉壳状、粒状、再生边或连生胶结)、胶结世代及胶结类型等都是应描述的内容。
礁岩结构:分析原地生长的生物种类、骨架孔隙的发育情况,确定粘结结构类型(叠层状、席状、皮壳状)、规模大小及成因;分析异地堆积的类型(分散礁角砾、接触礁角砾)、成因、各类礁角砾的大小和含量,描述其形态、分布等。
残余结构:确定原结构类型、残余程度,分析成因。
晶粒结构:描述晶体形态、晶粒间接触关系以及晶间孔发育和连通程度,确定晶粒大小、各种晶粒的比例。
(3)沉积构造物理成因构造a.流动构造:确定类型(冲刷痕、皱痕、微型层理及渗流砂),描述形态、大小和排列方向;b.变形构造:确定类型(滑塌构造、水成岩墙),描述特征;c.暴露构造:确定类型(雨痕、干裂、席状裂隙、鸡丝构造、帐蓬构造),描述特征;d.重力成因构造:确定类型(递变层理、包卷构造,枕状构造、重荷模构造),描述特征。
化学成因构造a.结晶构造:确定类型(晶痕、示底构造),描述特征;b.压溶构造:确定类型(缝合线、叠锥构造)描述特征;c.交代增生构造:确定类型(结核、渗滤豆石),描述特征。
生物沉积构造a.生物遗迹:确定类型(足迹、爬痕、潜穴、钻孔),描述形态和分布;b.生物扰动构造:确定类型(定形扰动、无定形扰动),描述形态和分布;c.鸟眼构造:描述鸟眼孔的大小、充填物质与充填情况、分布特点,分析成因。
油气储层的层次划分和对比技术
油气储层的层次划分和对比技术王振奇;张昌民;张尚锋;侯国伟【期刊名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年(卷),期】2002(023)001【摘要】构造运动、沉积作用和气候变化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导致沉积物在时间、空间上具有旋回性,垂向上具有分段性和周期性,平面上具有分带性,因此,沉积地层是具有层次的.依据这一原理,层次的划分由低级到高级划分为9级层次.根据盆地演化、古生物、同位素及地质年代资料,将盆地基底或盖层作为1级层次,界、系、统为2、3、4级层次,这是进行油气储层划分的基础.根据露头、岩芯、地震、测井资料在第4级层次内划分出第5级层次(层序);继而根据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在第5级层次内可划分出第6、7级层次(中、短期旋回).最后,根据储层建筑结构层次分析原理和方法在第7级层次内再划分出8、9级层次(单一成因砂体、复合成因砂体).层次的解释应在充分运用事件地层学、泥砂运动力学、现代沉积、露头调查、模拟实验的基础上,对沉积过程和层次成因作出合理解释.层次对比应遵循先低级后高级、先区域后局部及等时对比的原则,力求使各种地层对比、划分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取长补短,达到精细研究储层的目的.【总页数】6页(P70-75)【作者】王振奇;张昌民;张尚锋;侯国伟【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湖北武汉,430074;江汉石油学院地科系,湖北荆州,434102;江汉石油学院地科系,湖北荆州,434102;江汉石油学院地科系,湖北荆州,434102;江汉石油学院地科系,湖北荆州,4341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39.2【相关文献】1.基准面旋回的层次划分与对比--以坪北油田长4+5-长6油层组为例 [J], 张尚锋;张昌民;李少华;彭裕林;陈新民2.砂岩和碳酸盐岩油气储层对比:世界范围内孔隙度与深度和孔隙度与渗透率之间的关系 [J], S.N.Ehrenberg;陈丽丽(译);陈钦保(校)3.对"Honesty:Is It Going out of Style?"一文篇章结构层次划分的对比分析 [J], 杨勇彪4.试谈中学劳动技术教学目标的层次划分 [J], 谢林5.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潜在客户的层次划分 [J], 王艳;简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储层分类标准之欧阳与创编
细,极细
13-20
5-50
0.3-0.5
1.5-3
20-35
1.5-2.5
中等
c
微孔,晶间孔,剩余粒间孔
溶孔
细,粉
12-18
1-20
0.5-0.7
1.5-3
25-35
1.07-1.5
中下等
Ⅲ
a
微孔或晶间孔,溶孔
层间缝,构造缝
细,极细
9-12
0.2-1
0.7-0.9
3-6
25-45
37-49
>49
表3碎屑岩储层物性分类标准
储层物性分类
孔隙度α
渗透率k(10-3um2)
特高孔高渗
α≥30
k≥2000
高孔高渗
25≤α≤30
500≤k<2000
中孔中渗
15≤α<25
50≤k<500
低孔低渗
10≤α<15
5≤k<50
特低孔低渗
α<10
K<5
类别
亚类
空隙类型
粒度范围
物性
毛管压力特征
最大连通孔喉半径um
评价
主要的
次要的
孔隙度
束缚水饱和度%
Ⅰ
a
粒间孔或溶孔
微孔,晶间孔,矿物解理缝
细、中(粗)
>25
>600
<0.02
0.07-0.2
<10
>37.5
非常好
b
粒间孔或溶孔
微孔,晶间孔,矿物解理缝
中、细
20-30
100-600
0.02-0.1
第二章:储层划分与对比--2
拗陷期
42.0
孔店组 E1
65.0
第二章 油藏地质(结构)特征 油藏地质(结构)
第二节 储层划分与对比
1 2
不同级别的地震层序划分 岩性剖面中储层单元边界的识别 古土壤、根土层识别; 古土壤、根土层识别; 河道冲刷现象、滞留沉积物识别; 河道冲刷现象、滞留沉积物识别; 湖岸上超向下转移造成的浅水沉积物直接覆盖于深水沉积物之上; 湖岸上超向下转移造成的浅水沉积物直接覆盖于深水沉积物之上; 岩相类型(或相组合)的转换面(向上变深/ 向上变浅); 岩相类型(或相组合)的转换面(向上变深/ 向上变浅); 砂泥岩层厚度旋回的转换面(单层向上变薄/ 单层向上变厚) 砂泥岩层厚度旋回的转换面(单层向上变薄/ 单层向上变厚)
1 层组划分依据— 层组划分依据— 沉积旋回
三级旋回:主要由湖平面变化引起,以沉积间断面分开。 三级旋回:主要由湖平面变化引起,以沉积间断面分开。 四级旋回:一次地质事件—洪水、滑塌、 四级旋回:一次地质事件—洪水、滑塌、改道 五级旋回: 五级旋回:高频振荡 二、三级旋回:相当于含油层系,以地震不整合面为识 三级旋回:相当于含油层系,
3 主要内容
3 主要内容
气的控制作用; 气的控制作用;
第二章 油藏地质结构特征描述
圈闭描述:构造形态、构造特征、构造发育史、构造对油 构造形态、构造特征、构造发育史、 储层划分对比:划分储层单元、储层井震对比; 划分储层单元、储层井震对比; 沉积相研究:单井相分析、地震相分析、沉积相展布规律、 单井相分析、地震相分析、沉积相展布规律、
形态,建立地层层序。满足大比例尺的工业制图。 形态,建立地层层序。满足大比例尺的工业制图。 同一地质时期内沉积的不同岩性、 同一地质时期内沉积的不同岩性、 电性和不同地震特点的油层组的 组合。 组合。 岩、电、震特征相同或相似的砂 岩组的组合。 岩组的组合。 油层组内等时同相的沉积体, 油层组内等时同相的沉积体, 震特征相似的“砂包” 岩、电、震特征相似的“砂包” 由薄层泥岩分开的单层砂岩, 由薄层泥岩分开的单层砂岩, 具一定的厚度与分布范围。 具一定的厚度与分布范围。 等时不同相的沉积 复合体
油气藏储层类型
按照《天然气可采储量计算方法》(SY/T 6098-2000)(表1)行业标准,当气藏处于开采初期或缺乏计算资料时,可根据该标准划定的气藏类型和相应的采收率取值范围,直接选取采收率值。
表1 天然气藏类型划分表Ⅰ类储层:这类储层孔~渗关系好,其孔隙度大于15%、平均渗透率4.50mD,岩石粒度较粗,为粗~中粒岩屑长石砂岩或长石岩屑砂岩,残余原生粒间孔发育。
压汞资料表明排驱压力低(<0.074MPa),饱和度中值压力也较低(<2.01MPa),喉道中值半径大(>0.37μm),孔喉频带分布宽,最大进汞饱和度可达96.67%,反映粗大孔喉较多而且分选较好,生产已经证实为易采储层。
Ⅱ类储层:孔隙度在15%~10%之间、平均渗透率为0.35mD,岩性为中粒岩屑长石砂岩或长石岩屑砂岩,残余粒间孔及粒间溶孔较发育(表2-10),排驱压力和饱和度中值压力相对较低,喉道中值半径较大(0.07~0.67μm),孔喉频带分布宽,最大进汞饱和度可达98.50%,试油能获得工业油气流。
当有裂缝发育时可获高产,为可采储层。
Ⅲ类储层:孔隙度在10~6%、平均渗透率0.03mD,岩石为中~细粒岩屑长石砂岩,一般以粒间溶孔和粒内溶孔、杂基孔为主(表2-10),见石英次生加大。
排驱压力和饱和度中值压力较高,喉道中值半径较小(0.03~0.15μm),孔喉频带分布变窄,最大进汞饱和度可达96.74%,该类储层若钻遇裂缝或对储层进行加砂压裂改造,一般也可获得油气产能。
Ⅳ类储层:孔隙度小于6%、平均渗透率小于0.02mD,岩石为细~粉粒岩屑长石砂岩,孔隙类型一般以粒内溶孔、杂基孔为主(表2-10),排驱压力和饱和度中值压力高,分别大于2.21MPa和22.04MPa,喉道中值半径小(多数小于0.05μm),由于喉道狭小不能形成有效渗流通道,最大进汞饱和度仅达92.98%,为非储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饱和中值压力MPa
束缚水饱和度%
Ⅰ
a
粒间孔或溶孔
微孔,晶间孔,矿物解理缝
细、中(粗)
>25
>600
<0.02
0.07-0.2
<10
>37.5
非常好
b
粒间孔或溶孔
微孔,晶间孔,矿物解理缝
中、细
20-30
100-600
0.02-0.1
0.2-1.5
<20
7.5-37.5
很好
c
粒间孔或溶孔,微孔
储层物性分类
孔隙度α
渗透率k(10-3um2)
特高孔高渗
α≥30
k≥2000
高孔高渗
25≤α≤30
500≤k<2000
中孔中渗
15≤α<25
50≤k<500
低孔低渗
10≤α<15
5≤k<50
特低孔低渗
α<10
K<5
类别
亚类
空隙类型
粒度范围
物性
毛管压力特征
最大连通孔喉半径um
评价
主要的
次要的
孔隙度%
渗透率10-3um2
0.3-0.5
1.5-3
20-35
1.5-2.5
中等
c
微孔,晶间孔,剩余粒间孔
溶孔
细,粉
12-18
1-20
0.5-0.7
1.5-3
25-35
1.07-1.5
中下等
Ⅲ
a
微孔或晶间孔,溶孔
层间缝,构造缝
细,极细
9-12
0.2-1
0.7-0.9
3-6
25-45
0.83-1.07
差
b
微孔或晶间孔
层间缝,构造缝,溶孔
表1储层分类评价标准比较
分类部门
储层分类
孔隙度
(%)
渗透率
(×10-3um2)
分类部门
储层分类
孔隙度
(%)
渗透率
(×10-3um2)
评价
原石油天然气总公司
Ⅰ
>30
>2000
中国石油
Ⅰ
>25
>1000
最好
Ⅱ
25-30
500-2000
Ⅱ
20-15
100-1000
好
Ⅲ
15-25
100-500
Ⅲ
15-20
10-100
分选系数
>2
1.95-2
1.92-1.95
<1.92
偏态
>-1.43
-0.28
-0.55
<-1.98
变异系数
>0.18
0.17-0.18
0.16-0.17
<0.16
最大连通孔吼半径
>1.2
1.13-1.2
1.1-1.13
<1.1
最小非饱和孔隙体积百分比
<17
17-37
37-49
>49
表3碎屑岩储层物性分类标准
细,粉
7-9
0.1-0.5
0.9-1.1
6-9
35-45
0.68-0.83
很差
Ⅳ
微孔,晶间孔
收缩缝
极细,粉
<6(油)
<4(气)
<0.1
>1.1
>9
>45
<0.68
非储集层
矿物解理缝
中、细、极细
20-30
100-300
0.02-0.1
1.5-3
<30
7.5-37.5
好
Ⅱ
a
微孔,晶间孔,剩余粒间孔
粒间孔,溶孔,构造缝
细,极细
13-20
10-1000.1-0.3 Nhomakorabea0.5-1.5
20-35
2.5-7.5
中上等
b
微孔,晶间孔,剩余粒间孔
粒间孔,溶孔,构造缝
细,极细
13-20
5-50
较好
Ⅳ
10-15
10-100
Ⅳ
10-15
1-10
较差
Ⅴ
<10
<10
Ⅴ
5-10
0.1-1.0
差
表2碎屑岩储层分类评价表
分类依据
Ⅰ类储层
Ⅱ类储层
Ⅲ类储层
Ⅳ类储层
渗透率
>100
100-10
10-1
<>1
孔隙度
>20
13-20
4-13
<4
均值
<11.46
11.46-11.54
11.54-11.58
>1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