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时上传教案
白鹅教案第二课时
![白鹅教案第二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e3a2cddc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9d70965.png)
《白鹅》教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了解白鹅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3.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写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和幽默风趣。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品味、感悟等方式,体会白鹅的高傲。
2.开展小组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了解白鹅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写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和幽默风趣。
2.教学难点1.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和幽默风趣,感受作者的语言风格。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1.复习导入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丰子恺先生笔下的白鹅,谁来说说白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高傲)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白鹅的高傲的?(叫声、步态、吃相)2.精读课文,体会白鹅的特点1.学习“叫声” 部分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画出描写白鹅叫声特点的词语。
(严肃郑重、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2.这些词语体现了白鹅叫声的什么特点?(高傲)3.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白鹅的叫声的?(“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它也要引吭大叫,不亚于狗的狂吠。
”)4.这句话把白鹅的叫声与狗的狂吠进行比较,有什么作用?(突出白鹅叫声的大而严厉,表现白鹅的高傲。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读出白鹅叫声的高傲。
2.学习“步态” 部分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找出描写白鹅步态特点的词语。
(傲慢、步调从容、大模大样)2.这些词语体现了白鹅步态的什么特点?(高傲)3.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白鹅的步态的?(“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
它常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也毫不相让;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
第2课《落花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上好课】 五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第2课《落花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上好课】 五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fcc768c5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cf.png)
教学过程任务五:复习引入,明确学习目标【设计意图:运用提出核心问题的方法来导入本课,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使同学明确了本课时的学习任务。
】1.回顾课文围绕花生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2.收获花生后,他们在收获节里是怎么谈论花生的呢?这节课我们连续探究课文,弄清作者对花生为什么有着特殊的感情。
任务六:分角色朗读对话,感知特点,领悟道理。
【设计意图:突破重点,在读中引导同学先抓住关键词,读懂字面的含义,感受花生外表的朴实。
再通过设疑“桃子、石榴、苹果不好吗?”引导同学在辨析中领悟父亲的话。
通过拓展资料,结合生活实际,抓住“只讲风光的人”“有用的人”这两个关键词,将同学的思维引向深处,体会作者的内心。
】一、分角色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花生的特点。
1.组内分角色朗读课文,完成下表。
二、读中比较,感悟花生的品德。
1.指名分角色朗读第7~10自然段,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感受人物内心不同的想法。
2.小组合作,争辩沟通:从课文中的对话可以看出花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花生的贵重之处是什么?(1)默读第10自然段,完成下面的表格。
相同点和不同点。
花生的贵重之处又体现在哪里?预设1:相同点是都好吃,都对我们有好处。
预设2:不同点是果实的外表和长的位置不一样。
引导语:通过花生埋在地里、矮矮地长在地上的生长特点,你能读懂花生的贵重之处是什么吗?预设:父亲把桃子、石榴、苹果和花生放在一起比较,是要突出花生悄悄无闻、朴实无华、不计较名利的精神品质。
(3)再读父亲的话,思考:“鲜红嫩绿”“高高地挂在枝上”的桃子、石榴、苹果不好吗?父亲为什么这样说?总结语:父亲这样说,不是说桃子、石榴、苹果不好,而是从生长特点来进行对比,突出花生的最贵重之处——花生就是这样朴实无华,悄悄无闻,不计较名利。
三、情景朗读,领悟道理。
1.老师引读:一家人品尝着花生,谈论着花生,父亲严峻其事地说:“(生齐读)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养成像花生一样的品德,父亲语重心长地说:“(生齐读)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第二课时教案(五篇范文)
![第二课时教案(五篇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cd8f7140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86.png)
第二课时教案(五篇范文)第一篇:第二课时教案第二课时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谈话:上节课我们共同观看了神舟六号发射升空的录象,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来关注有关神舟六号飞行的情况。
你能读出神舟六号飞越兰州和高雄上空的时刻吗?记下来。
(课件展示,飞越兰州9时19分,飞越高雄9时24分)提问: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小结:我们在认时刻的时候,要先看时针,时针过了几就是几时多,再看分针,分针走了几个小格就是几分,合起来就是几时几分。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帮助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知识,为接下来的学习做铺垫。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谈话:再来看这两个时刻,你观察一下,神舟六号飞到高雄时(9:24)比飞到兰州(9:19)晚多少时间?先独立思考,然后把你的想法和小组里的小朋友交流一下。
学生汇报交流计算的方法。
教师小结:在计算相差多长时间的时候,除了可以用钟表拨一拨外,我们还可以用算式计算的方法。
谈话:请你用刚才学习的方法,算一算飞船进入第19圈飞行的时刻(12:57)和飞越珠穆朗玛峰上空(12:15)的时刻相差多少?提问:你是怎么算出来的?【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规定:“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顺序思维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体验。
”学生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代替。
所以我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合作讨论的基础上,借助直观教具,学会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三、自主练习,巩固深化。
1、看一看,填一填。
(第97页第5题)(1)出示情境图。
(2)按要求计算。
(3)你是怎么算出来的?【设计意图】这是一道简单时间计算的题目,呈现的是小学生一天的活动情况。
学生能够独立完成,重点沟通计算时间的方法。
2、看一看,说一说,连一连。
(第96页第2题)谈话:你有没有做鸟巢的经验?你是怎么做的?提问:你能理清这个小朋友做鸟巢的过程吗?然后再与相应的时间连起来。
《落花生》第二课时的教案通用
![《落花生》第二课时的教案通用](https://img.taocdn.com/s3/m/737fce5d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c4.png)
《落花生》第二课时的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落花生》第二课时内容。
具体章节为:《落花生》的第二、三段,详细内容主要围绕花生的种植、生长过程及其在我国的分布情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落花生》第二、三段的内容,理解花生的生长过程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文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表达能力,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花生的生长过程及其在我国的分布情况。
教学重点:课文第二、三段的理解与阅读,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展示、黑板、粉笔、挂图等。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第一课时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a.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落花生》的第一段,谁来说说看,这段主要讲了什么?b. 那么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第二、三段,看看这两段又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有趣的知识。
2. 新课学习:a. 学生自读第二、三段,了解花生的生长过程及其在我国的分布情况。
b. 教师PPT展示花生的生长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c. 教师针对课文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实践情景引入:a. 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并分享花生在自己家乡的种植情况。
b. 教师邀请学生代表进行汇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 例题讲解:a. 出示关于课文内容的填空题,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b. 教师针对题目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正确答题。
5. 随堂练习:a. 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b. 教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批改,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主题:《落花生》第二课时2. 内容:a. 花生的生长过程b. 花生在我国的分布情况c. 课文难点解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根据课文内容,以《我心中的花生》为题,写一篇短文。
背影教案第二课时
![背影教案第二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7bd493a2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1e.png)
背影教案第二课时教案标题:《背影》教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小说《背影》,学生能够理解并分析故事情节的发展。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准确理解并解释文本中的关键信息。
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撰写简单的读后感。
教学重点:1. 学习分析《背影》故事情节的发展。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准备:1. 电子设备(投影仪或电脑)。
2. 小说《背影》的复印件。
3. 学生练习册或作业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让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简要复述《背影》故事的开头和主要人物。
2. 引导学生思考:在上节课中,我们了解到了主人公和他父亲的关系,接下来的故事会发生什么呢?二、阅读与理解(15分钟)1. 将小说《背影》的复印件分发给学生,让他们阅读故事的中间部分。
2.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a. 故事的主要情节是什么?b. 主人公在故事中经历了哪些变化?c. 父亲为什么要去北京?d. 故事中的冲突点是什么?e. 你对故事的发展有什么感受?三、讨论与分析(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讨论故事的发展和情节转折点。
2.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并进行全班讨论。
3. 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冲突和转折点对主人公的成长和人生观有何影响。
四、写作练习(15分钟)1.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撰写一篇读后感。
2. 提醒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结构的完整性和表达的准确性。
3. 学生可以参考以下问题来展开写作:a. 故事中的哪些情节让你印象深刻?b. 你对主人公的行为和决定有何看法?c. 你从故事中学到了什么?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分享他们的读后感,并展示他们的写作成果。
2.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思考如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拓展活动:1. 邀请学生选择一段他们认为特别重要或有意义的情节,进行朗读和解读。
2.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重新编写故事的结局,展示他们对故事发展的理解和想象力。
第二课时初中语文教案
![第二课时初中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3b04a0a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e9.png)
第二课时初中语文教案
课时:第二课时
教材版本: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 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 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 分析并欣赏课文中描绘春天景色的优美语句。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
1. 课文重点词语和句式的学习和理解。
2. 分析并欣赏课文中描绘春天景色的优美语句。
教学难点:
1. 课文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2. 培养学生对春天景色的描绘和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
2. 提问:你们对春天有什么印象?春天的景色是怎样的?
二、新课内容学习(15分钟)
1. 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
2. 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如“生机勃勃”、“阳光明媚”等,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
3. 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春天的景色。
三、课堂练习(15分钟)
1. 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2. 选取学生的练习作品进行讲评,指出其中的优点和不足。
四、课堂小结(5分钟)
1.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2.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描绘一下春天的景色。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朗读、分析、练习等方式,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表达,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21《雪孩子》(第二课时)(教案)二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
![21《雪孩子》(第二课时)(教案)二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0854425b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0f.png)
21《雪孩子》(第二课时)(教案)二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雪孩子》(第二课时)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选自二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教材第七单元《雪孩子》。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至第四自然段,着重分析雪孩子与小白兔的友谊,以及雪孩子勇敢救火的情节。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体会雪孩子与小白兔的友谊。
2.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想象力,感受雪孩子的勇敢与善良。
3. 教育学生关爱他人,学会珍惜友谊。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分析雪孩子与小白兔的友谊,理解雪孩子勇敢救火的原因。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想象力,让学生体会到雪孩子的善良与勇敢。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雪孩子与小白兔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
2. 自主学习(10分钟)让学生自读课文第二至四自然段,边读边圈出生字词,并在课本上做好笔记。
3. 讲解与分析(15分钟)(1)分析雪孩子与小白兔的友谊。
通过提问、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雪孩子与小白兔的友谊。
(2)讲解雪孩子勇敢救火的情节。
利用课件展示雪孩子救火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雪孩子的勇敢行为。
4. 朗读与感悟(10分钟)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雪孩子的善良与勇敢。
5. 随堂练习(10分钟)(1)用“善良”和“勇敢”造句。
(2)画出雪孩子救火的情景。
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以及如何向雪孩子学习。
六、板书设计1. 课题:《雪孩子》(第二课时)2. 板书:雪孩子→ 善良、勇敢|V小白兔→ 友谊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述雪孩子与小白兔的友谊。
(2)以“我心中的雪孩子”为主题,画一幅画。
2. 答案:(2)根据个人想象,画出心中的雪孩子形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朗读、讨论等方式,使学生理解了雪孩子与小白兔的友谊,感受到了雪孩子的善良与勇敢。
《落花生》第二课时的教案(通用8篇)
![《落花生》第二课时的教案(通用8篇)](https://img.taocdn.com/s3/m/3b39a715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b4.png)
《落花生》第二课时的教案(通用8篇)《落花生》第二课时的教案(通用8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落花生》第二课时的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落花生》第二课时的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能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并背诵课文重点语句。
2.理解父亲谈论花生的话,体会花生的品格,领悟父亲是通过谈花生,希望我们做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人。
3.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重点理解父亲谈论花生的话,体会花生的品格,领悟父亲是通过谈花生,希望我们做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人。
三、教学难点理解父亲谈论花生的话,体会花生的品格,领悟父亲是通过谈花生,希望我们做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人。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板书课题)回忆上节课内容,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2、这篇文章主次分明,把议花生作为重点部分详细记叙的。
(二)细读课文,品味欣赏。
1、那就让咱们一起回到一家人谈花生的那个夜晚吧。
现在咱们就是家庭成员了。
想象着当时的情景自己读一读这段话。
一会咱们分角色朗读。
2、师生分角色读,理解“争着”。
从这段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好处)。
3、你在生活中还了解到花生有哪些好处吗?4、花生可真是浑身是宝,好处可真多啊!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
(出示第十自然段)5、默读父亲说的这段话(第十段),思考花生最可贵的是什么?并做上批注。
用时一分钟。
6、小组合作学习第十段。
(出示学习要求:①自由读第十段,小组交流花生最可贵的是什么?②思考作者在讲花生时,为什么要谈到桃子、石榴、苹果呢?③用时4分钟。
小组内成员做好分工。
)一小组交流。
生评,师指导。
7、桃子、石榴、苹果和花生有着各自的生长特点,咱们来一起看一看(出示图片)。
他们这两种生长特点用一个词来说可真是(生答:截然不同等)。
小学语文第二课时教案模板范文
![小学语文第二课时教案模板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31c10417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1c6d95d.png)
小学语文第二课时教案模板范文一、课程名称:(适用大部分课程教案)二、授课对象:小学三年级学生三、授课时间:40分钟四、授课教师:XXX五、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并书写本节课所学的生字;(2)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3)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词语和句型进行简单的语言表达。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2)通过课堂讲解、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3)通过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热爱学习的情感;(2)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团结协作的品质;(3)通过课文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六、教学重占和难点1、教学重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书写;(2)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3)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2、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认读与书写;(2)课文主旨的把握;(3)合作探究中,学生思维的引导与启发。
后续部分内容(七至十二)请根据实际教学需求进行补充和完善。
以下为模板内容的结束。
希望这份教案模板对您有所帮助!七、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分钟)(1)教师通过提问或分享相关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状态。
(2)利用多媒体展示与本节课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新知讲授(20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认读生字,讲解生字词的书写方法和注意事项。
(2)对课文进行逐句解读,分析课文的语言特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针对课文中的重点句型、语法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掌握并运用。
3、合作探究(15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课堂讨论,共同探究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
(2)教师对每个小组进行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发言,培养合作精神。
(3)各小组展示讨论成果,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4、巩固练习(10分钟)(1)教师设计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巩固练习,强化所学知识。
4《四季》第二课时(一等奖创新教案)
![4《四季》第二课时(一等奖创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92c9782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cb.png)
(2)我学习了叠词尖尖、圆圆、弯弯。
(3)我会用“我是
"造句。
(4)我知道了四季的特点:草芽尖、荷花开、谷穗弯、堆雪人。
2.熟读成诵。
(1)四人一组,一起合作读课文。
(2)配上相应的动作,语气要恰当。
(3)根据图片提示,表演背诵。
第六板块【随堂小测自我提升】
.连一连。
春天夏天秋天冬天
尖尖弯弯圆圆挺着大肚子
仿照课文,说说自己喜欢的季节。 四、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复习旧知巩固基础】 1.欣赏美景:四季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用一句完整的话赞美四 季的美景。 .认读词语: 春天冬天青蛙 .扩词训练: .朗读课文:听读课文,小组合作朗读。注意读音、节奏和重音。 第二板块【精读课文句段赏析】 .欣赏春天: (I)为什么草芽是春天? (2)用横线画出草芽的样子,说说草芽还是什么样的。(草芽嫩嫩草芽绿绿) (3)草芽会用怎样的感情和小鸟说话?请你带着这样的感情读一读。(欢快地读)
1)读一读雪人的话,说说你觉得雪人怎么样?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为什么雪人是冬天?
冬天才有大肚子的雪人。
3)小组比赛朗读,比一比谁读的雪人更顽皮。
4)语句赏析:还有什么也可以是冬天?仿照课文说一说。
雪花飘啊飘,
他开心地说:
“我就是冬天J
第三板块【重点难点分析探究】
.短语转换:你发现了什么?照样子说一说。
口语表达:春天还有哪些代表性的事物? 运用其他事物,将诗歌补充完整。 他对说: “我是春天J .欣赏夏天: (1)观察图片,思考:夏天有什么?荷叶是什么样子的?荷叶(圆圆)像小伞。 (2)语句赏析:为什么荷叶说他是夏天? 夏天(季节)才有圆圆的荷叶。 口语表达:以课文为例,完成句子。 (杨梅红红),他对(知了)说:“我是夏天J (西瓜圆圆),他对(冰棒)说:“我是夏天J .欣赏秋天: (1)谷穗为什么要“鞠着躬”说呢? ①因为谷穗成熟的样子,
《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名师教案
![《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名师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3fcc0f6102de2bd960588e1.png)
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核心素养】通过对分子和原子概念的探究,使学生从微观视角认识物质的变化,并进一步构建学生的微粒观。
【教材分析】本节课属于第三单元课题1 分子和原子的第二课时。
该节课主要涉及的内容是分子、原子的概念及分子的构成。
首先分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时的不同情况从而揭示出分子的概念,并从中指出分子的构成以及得出原子的概念。
该节课使我们对宏观世界的认识延伸到对微观世界的认识,也是我们研究微观世界的基础,对后面学习原子和离子打下基础,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该节课是在学生初步了解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微观构成、构成物质的微粒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探究分子、原子的概念以及分子的构成。
虽然学生已经了解了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也能利用微观粒子去解释一些宏观世界的现象,但学生对于微观世界的认识以及学生的抽象思维属于刚起步阶段,因此学生对于这节课的学习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再加上刚接触到看不到、摸不着的微观世界时从心理上就会产生畏难情绪,所以对于分子、原子的概念、分子构成的理解上还是模糊不清、理解不能够到位;同时对于初学者来说构建微观粒子模型和微观粒子的规范表达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教学目标】1.通过创设宏观实验使学生知道分子的概念。
2.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flash动画、投影图片、拖动原子模型等方法使学生知道原子的概念以及了解分子的构成。
3.通过分析、讨论、类比、推理、模型等方法,培养学生将宏观思维与微观思维相结合的方法。
4.体会到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深入的、艰难曲折的,并体会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的统一性。
【教学重点】1.分子、原子的概念;2.分子的构成。
【教学难点】分子的概念。
【课前准备】1.课前作业准备学生完成教师发布的课前预习任务,教师通过预习反馈,了解学生的薄弱点(详细任务请登录“优教-同步学习网”,浏览“名师预习”)。
2.实验准备①药品:碘、水、新鲜的馒头片。
语文教案第二课时模板范文
![语文教案第二课时模板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3458d394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e8.png)
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深情。
3. 学会运用对比、烘托等修辞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 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深情。
教学难点:1. 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深情。
2. 学会运用对比、烘托等修辞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复习上节课内容,回顾课文背景和作者简介。
2. 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父亲的认识和感受。
二、阅读课文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文章主要描写了哪些场景?(2)作者在哪些方面表达了对父亲的感激之情?(3)作者对父亲的感情是如何逐渐加深的?2. 教师检查学生朗读情况,针对重点问题进行讲解。
三、讨论分析1. 讨论以下问题:(1)作者在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手法?这些对比手法有什么作用?(2)作者在哪些地方运用了烘托手法?这些烘托手法有什么作用?(3)文章中哪些细节描写让读者印象深刻?2.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四、写作指导1.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如对比、烘托等。
2. 教师示范运用这些手法写一段描写父亲的文章。
3. 学生尝试运用所学手法写一段描写自己家人的文章。
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文章主旨和作者对父亲的深情。
2.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关注亲情,学会感恩。
六、布置作业1. 课后阅读《背影》全文,写一篇读后感。
2. 选择一个家庭成员,运用所学手法写一篇描写文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深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对比、烘托等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同时,通过课堂小结和布置作业,巩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运用。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继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落花生第二课时教案设计范文
![落花生第二课时教案设计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169d2bd6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a7.png)
落花生第二课时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落花生》第二课时,主要围绕教材第四至第六自然段进行深入学习。
详细内容包括:落花生的生长过程、果实特点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落花生的生长过程和果实特点,掌握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形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表达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落花生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培养他们珍惜粮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落花生的生长过程、果实特点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观察、分析和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落花生实物、图片、PPT等。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落花生实物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落花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学习:(1)学习第四自然段: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落花生的生长过程。
(2)学习第五自然段:让学生观察落花生实物,分析其果实特点。
(3)学习第六自然段:讨论落花生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引导学生认识到粮食的重要性。
3.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用彩色笔在笔记本上绘制落花生的生长过程图。
4. 例题讲解:以课文为例,讲解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观察、分析和表达。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落花生》第二课时2. 内容:(1)落花生的生长过程(2)落花生的果实特点(3)落花生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以“我眼中的落花生”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我眼中的落花生落花生是一种神奇的植物,它的生长过程让我感到十分惊讶。
从发芽、长叶、开花到结果,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落花生的果实形状独特,外壳坚硬,里面却藏着美味的花生米。
花生米营养丰富,可以榨油、制作美食,还可以用来喂养家禽。
落花生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桥第二课时公开课教案一等奖3篇
![桥第二课时公开课教案一等奖3篇](https://img.taocdn.com/s3/m/ec1ea12b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1f.png)
1、桥第二课时公开课教案一等奖课时目标:1、了解课文的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特点。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受人物崇高的人格魅力。
3、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定。
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体会课文中的老汉高尚的精神品质。
难点: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桥》这一课,这些词你会读吗?出示:咆哮、狞笑、势不可当、跌跌撞撞、乱哄哄、拥戴、祭奠、读的真好!这篇课文写了什么样的内容,你能够选出上面的三到四个词语来说一说吗?二、感受“桥”是的,老汉一个人支撑起了这座桥,可是这究竟是一座什么样的桥呢?找找文中是怎样描写这座桥的?你来说说。
(东面、西面没有路。
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不错!我们大家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
同学们,读了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生:(桥窄窄的,)窄到什么程度?生:窄到一个人才能通过你还能体会出什么?哪个词(只有又让你想到了什么?生:(唯一一条,别无选择,十分重要)带着这样的理解,我们再来读读这个句子。
分组读你读出了桥的窄。
你读出了村民过河的别无选择!你读出了桥对村民的十分重要!你还读出了为村民过桥的担心!三、感受“洪水”这座木桥可能年岁已高,平日里,很少有人关注它的存在,可是就在一个特殊的黎明,他不仅承载着一百多人的生命,还要面临突如其来的暴雨和山洪。
请你们拿起手中的笔,默读课文,迅速用横线标出课文里描写大雨和山洪的句子。
来吧,咱们来交流交流,(……)集体的智慧就是了不起,一下子找了这么多,老师也摘录了五个句子。
课件出示: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像泼。
像倒。
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3、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4、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5、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我们开火车,来读读这几个句子。
你从这几个句子中发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这些句子采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这是本篇课文在表达方法上的一大特点。
优秀第二课时教案模板范文
![优秀第二课时教案模板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0c83e6d4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aecaa13.png)
课时:第二课时年级:六年级学科:语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生字词,能正确读写生字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社会、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生字词。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段。
2.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学过的生字词。
2. 复习上节课学过的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回顾课文的主要情节。
二、新课导入1. 引导学生回忆课文标题,让学生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
2. 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让学生理解课文背景。
三、课文讲解1. 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2. 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段,引导学生理解句子的含义。
3. 讨论课文中的问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四、课堂练习1. 填空题:根据课文内容,填写空缺的词语。
2. 选择题:从课文中选择正确的答案。
五、拓展延伸1. 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2.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类似现象,提高学生的观察力。
六、总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情节和生字词。
2. 强调阅读理解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读书、多思考。
七、布置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生字词。
2. 预习下一节课的课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复习导入、新课导入、课文讲解、课堂练习、拓展延伸等环节,使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朱自清《背影》第二课时教案
![朱自清《背影》第二课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0a551a5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90.png)
朱自清《背影》第二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背影》的主要内容和含义,掌握其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启发学生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感受亲情的伟大,提升学生的情感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
1. 理解《背影》的故事情节及主题思想。
2. 掌握其中重要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
1. 帮助学生深入把握作者通过《背影》渲染的人物形象和情感。
2. 引导学生理解父子相处之间的深情爱意。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介绍《背影》的故事背景,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父子关系,预热学生对文本的阅读。
2. 学习
(1)学生独立阅读《背影》,理解故事情节和主题。
(2)教师针对重要段落进行解读,帮助学生掌握关键词汇和句式。
(3)讨论《背影》中父子之间的感情表达,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
亲情故事。
3. 总结
对学生进行综合测评,总结《背影》的主要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4. 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表达对亲情的理解和感悟。
五、板书设计
《背影》
父子情深
亲情长存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对《背影》的深入学习,引导学生思考亲情的重要性,
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他们在享受文学作品的同时也得到情感的
陶冶。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情感素养,使他们成为有爱心、有责任感的优秀公民。
秋天(第二课时) 教案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
![秋天(第二课时) 教案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0c6eae38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81.png)
秋天(第二课时) (教案)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一、教材分析1. 教材内容概述本课是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第二课时,主要内容是秋天的特点和秋天的颜色。
2. 教学目标1.了解秋天的特点和秋天的颜色。
2.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秋天。
3.能够分辨认识秋天的常见物品。
3. 知识点分析1.秋天的特点:天气转凉,空气清新,白天温暖,夜晚凉爽。
2.秋天的颜色:柿子橙,银杏黄,菊花黄,枫叶红,种子棕等。
二、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5分钟)1.介绍本课名字——秋天。
2.询问学生对秋天的了解。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秋天的气息。
2. 教师讲授(10分钟)1.通过图片和视频等教具,让学生了解秋天的特点。
2.通过图片和实物,让学生认识秋天的常见物品。
3.利用情景描述,让学生了解秋天的颜色。
3. 学生小组互动(10分钟)1.学生自由组成小组,根据老师给出的提示,描述秋天的特点。
2.互相分享描述结果,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补充和修正。
3.每组选出一名学生发言,描述自己小组的结果。
4. 教师引导,集体总结(10分钟)1.点名学生,让他们回答问题2.教师引导,总结秋天的特点和颜色。
3.教师提问,让学生自由表达对秋天的感受。
5. 练习和巩固(10分钟)1.看图识物,让学生辨认常见的秋天物品。
2.根据老师给出的单词,让学生配对相同的颜色。
6. 课堂小结(5分钟)1.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点评。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肯定学生的表现。
3.安排下一节课内容。
三、教学评价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的教学以及教师引导和学生小组互动的方式,了解了秋天的特点和颜色,同时也学会了用简单的语言描述秋天的特点。
通过练习和巩固,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了巩固和加深理解,同时也能分辨认识秋天的常见物品。
整个课堂,学生积极参与,表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鸟的天堂》第二课时的优秀教案
![《鸟的天堂》第二课时的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cafd811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8b.png)
《鸟的天堂》第二课时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通过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
1.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和表达能力。
1.3学会生字词,积累好词好句。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合作学习,探究课文中的重点语句。
2.2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3.2培养合作精神,学会分享和交流。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
1.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1.3学会生字词,积累好词好句。
2.教学难点:2.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语句。
2.2培养观察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忆课文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1.2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鸟的天堂》,谁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2.学习课文2.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描绘了哪些画面?这些画面给你什么感受?2.3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2.3.1“鸟的天堂”这个词组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每次出现时,作者的语气和情感有什么变化?2.3.2“一群一群的鸟儿,在林间穿梭,好像在进行一场盛大的舞会。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给你什么感受?3.合作学习3.1分组讨论: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哪些观察方法?你是如何观察事物的?4.交流分享4.1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经历,交流观察方法和感受。
5.课堂小结5.2提醒学生关注大自然,保护环境,热爱生活。
6.作业布置6.1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写一篇关于观察事物的作文。
6.2积累本节课的好词好句,为写作做好准备。
四、课后反思1.本节课通过学习《鸟的天堂》,让学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培养了保护环境的意识。
2.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了观察事物的方法,提高了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3.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写作能力。
《落花生》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落花生》第二课时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5394577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856d57e.png)
《落花生》第二课时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五册,《落花生》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16页至第18页,详细内容包括:了解落花生的生长过程,学习作者通过观察和体验得到的启示,理解课文主旨,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词、短语,学会用课文中的句子进行描述。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提取信息、概括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落花生默默奉献的精神,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的主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掌握生词、短语,学会用课文中的句子进行描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落花生的生长过程,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2. 课文学习(20分钟)(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讲解生词、短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深入理解课文。
3. 例题讲解(15分钟)(1)教师挑选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2)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分析例题,掌握解题方法。
4. 随堂练习(15分钟)(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指导学生改正错误。
(2)教师提出拓展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六、板书设计1. 课文《落花生》2. 主要内容:生长过程、启示、主旨3. 生词、短语:若干4. 例题:12道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落花生的作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鼓励学生课后观察大自然,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拓展延伸方面,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我心中的落花生”主题活动,让学生从多角度了解、感悟落花生的精神。
《小书包》第二课时 〔教案〕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
![《小书包》第二课时 〔教案〕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3bb5b893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be.png)
小书包第二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地认读本课出现的汉字;
2.能够流畅地朗读本课的课文;
3.能够理解并朗读本课的生字词、短语和句子;
4.能够正确地理解本课的情节和故事内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生字词和短语的认读和理解,情节和故事内容的理解。
•教学难点:生字词和短语的认读和理解。
三、学习内容
1.课文《小书包》
2.生字词和短语:
–小书包
–南瓜子
–漂亮
–可爱
–过桥
–小河
–野外
–草丛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让学生观看一些关于小书包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学生自读课文
•让学生自己先读一遍课文,以便熟悉课文内容。
3. 教师讲解生字词和短语
•教师为学生讲解生字词和短语,并引导学生跟着老师朗读。
4.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注意指导学生正确发音和语调。
5. 理解课文内容
•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描写。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已经掌握了本节课的生字词和短语、掌握了本节课的发音和朗读方法。
并且学生们也理解了课文内容和情节,增强了对汉字和语言的兴趣和认识。
六、作业
1.背诵课文;
2.默写生字词和短语;
3.找到自己身边的小朋友一起玩,看谁拥有漂亮的小书包,尝一下南瓜子,感知生活的甜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时有余数的除法
八一希望小学袁世国 2012-3-1
教学内容:信息窗一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积累、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
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利用有余数除法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激发学习数学的乐趣在独立思考和合作的过程中,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培养积极参加活动的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学生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积累、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
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利用有余数除法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激发学习数学的乐趣在独立思考和合作的过程中,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培养积极参加活动的态度和习惯。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水果教具
教学过程:
一、自主练习
1、摆一摆、填一填
8÷3=□……□
13÷5=□……□
9÷2=□……□
23÷4=□……□
2、圈一圈,填一填农民伯伯的蔬菜丰收了,他们打算先把蔬菜进行包装,然后再运到超市去卖。
我们看看每种蔬菜可以装成几个盒子?
同位互相说一说每个数所表示的意思,观察一下除数和余数谁大谁小。
11÷3=3(个)……2(个)
17÷4=4(个)……1(个)
学生互相讨论
3、口算练习
32÷8 14÷6 45-5 3×7
28+34 3×8 16÷3 34÷5
4、百货店新进了一批杯子,打算进行包装后再售出,请同学们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算一下,这三种杯子各能装满几盒?各剩几只?
14÷4=3(盒)……2(只)
12÷8=1(盒)……4(只)
15÷6=2(盒)……3(只)
5、实践活动课上,同学们从家带来了许多废旧物品,动手动脑制作成新的玩具。
瞧,他们用什么制成了新的玩具?剩下的易拉罐可以搭成几辆小车?
学生通过观察图看出一辆小车用到两个易拉罐,还剩下13个易拉罐。
13÷2=6(辆)……1(个)
6、新学期开始了,每个班的同学都要进行卫生清扫。
学校刚买来一些新的卫生工具准备分给大家,每种工具都平均分给9个班,怎么分?
19÷9=2(个)……1(个)
27÷9=3(把)
22÷9=2(把)……4(把
7、聪明小屋
+○=12※=○+○+○※=()
○=()
※×□=16
※÷□=4※=( )
□=( )
学生小组合作解决,并说出理由。
板书设计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反思:每一个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一样,在主要知识点
上讲解时,要因人而教。
只有这样才能共同进步、共同提高,大到教学的目的,才能完成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