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第六讲 道教

合集下载

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摘要?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自他产生已经有1800多年的历史了?若从它的前身方仙道?黄老道算起时间久更长了?它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它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对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音乐、化学、医学、养身学、气功学、以及民族关系、民族心理和社会习俗等各个方面都曾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此外?我国的传统文化主要包括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这两个方面?道教对此影响颇深。

关键词?道教传统文化影响道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宗教,在其创建和发展过程中吸收、融合了不少传统文化,使这些文化成为它思想源泉的一部分。

道教与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表现在它的思想来源上多样性它对我国古代的传统文化都采取了兼收并蓄的态度?所以道教留下来的思想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大集合、大杂烩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道教在发展过程中又对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过巨大而又复杂的影响。

第一对古代政治历史的影响。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历史中有许多封建王朝大力提倡道教?用道教的教义作为封建统治的思想武器?所以道教与我国封建社会的封建统治者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许多古代的农民起义也是与道教的思想密切相关?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就是利用道教经典中的某些思想作为他们的思想武器?来指导农民起义?此后利用道教的教义起义的农民战争也有很多。

所以道教对我们国家下层社会中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十分广泛和深远的。

第二对我国古代学术思想方面的影响。

我国的许多道教学者?例如南北朝的陶弘景?唐代的成玄英等这些都为我国古代文化思想方面具有一定的贡献?特别是道教长期与佛教思想?儒家思想之间的碰撞?排斥到最后的不断融合?兼容并须的发展过程?从而促进了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发展?而且道教的许多劝善书以及大量戒律都包含了许多伦理道德的思想?而这些思想是为我国古代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意义。

第三对我国文学艺术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通选核心)道教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通选核心)道教文化

道教的第二 个思想来源 是战国秦汉 之际的黄老 之学 。
谶纬神学和 阴阳五行学 说也是道教 思想的第三 个来源 。
原始巫术和宗教是道教的第四个来源。 神仙传说和方士方术也是道教的来源之一。
由于道教的形成是建立在广泛 吸收原始宗教、谶纬神学、阴阳五 行学说,以及道家和儒家的部分思 想内容的基础之上的,所以,道教 的神学思想体系十分庞杂。经过长 期的酝酿,至东汉末年形成了以神 仙信仰为核心、以长生久视为人生 目的的道教,其形成的标志就是由 张角、张道陵分别创立的太平道和 五斗米道。
太平道奉《太平经》为主要经典, 《太平经》中崇尚均平的思想被该道所 借用,宣称“苍天(刘汉皇朝)已死, 黄天(农民理想的政权)当立”,以 “中黄太一”为至尊天神,通过为人治 病等方式宣传教义。“太平道”重视民 间疾苦,为动荡不安的民众提供了精神 支持,所以民众乐于信从。在太平道创 立后的10余年间,发展信徒数达10万, 遍及青、徐、幽等8州,后发动了声势 浩大的农民起义。起义军“皆着黄巾为 标帜”,故称“黄巾军”。起义失败后, 太平道的传播也湮没无闻。
道教十分的重视心性的修养,其主要方法 是修持守一法。
“一”就是生成宇宙和万物的“大道”, “守一”要求人们摆脱外物引诱和情欲纷 扰,心性纯一,使自己的德性与自然相契, 从而到达合于自然的“真人”道德境界。 所以道教伦理以纯真、本然、宁静、无为、 合乎自然为善,以智巧、文饰、追求欲望 满足等为恶。
内丹修炼术集静功服气导引辟谷房中等诸种养生说主张按照逆宇宙生成的方向进行修炼所谓归三为二归二为一归一于虚无即通过长期修炼可以炼精化气到炼气化神最终达到炼神还虚此即成仙得道的境界
第八章 中国道教文化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在中国长达 2000年的封建社会中,儒家思想一直是官方 提倡的带有宗教色彩的正统思想,道教则带 有鲜明的民间宗教的色彩。与世界上其他宗 教不同的是,道教不是由教主所创立的宗教, 而是广泛吸纳中国古代巫术、方仙道、黄老 道等,由众多民间教团组织融合而成。道教 的成熟与佛教的传入中国几乎同时,而且几 乎同步地在中国发展,最终形成儒、道、佛 三者鼎足而立的局面。道与佛的区别之一为 前者本土,后者外来,道教始终植根于中国 社会。道与儒的区别之一为前者在野,后者 在朝,道教不似儒学具有鲜明的官方政治色 彩。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传统 科技文化、民俗信仰以及文学艺术等方面。

道教中国传统文化

道教中国传统文化

解救数万黎民百姓(3)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虽然丘处机开出的这些“秘方”并非 成吉思汗真正所需,也没有完全得到他的 认可,但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蒙古统 治者对汉人的残酷杀戮。康熙帝曾对此赞 道:“一言止杀,始知济世有奇功。”
• 2、追求长生不老,肉体成仙(乐生、重生、贵生)。 • 道教是四大宗教中惟一乐生、重生、贵生的宗教, 认为“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大地大,有生乃大”, 提出世间万事万物之中,人是最为尊贵的,生是最为快 乐的。所以,道教追求长生不老、成仙得道。而且道教 认为,只要诚心悟道,可以肉身成仙。为此,道教提出 了一整套修炼的方法,如内养、外养和房中术等,希望 通过修持,得道成“仙”,实现长生不老的梦想。 3、善恶报应和承负 4、泛神思想

灵官殿实图
纯阳殿
供奉吕洞宾 吕洞宾姓吕名岩,字洞宾, 号纯阳子,自称回道人。唐河中 府永乐县人氏。 幼年已有仙道志,慕清虚恬 淡,不好华饰富荣。後赴长安应 举,於一酒肆中遇锺离祖师,被 以黄粱一梦感化,遂归道门,赐 号纯阳子。乃潜心修道,弘扬道 法。後於鄂州黄鹤楼白日飞升。 全真道尊为五祖之一。亦为传说 中八仙之一。
用“一”代表阳,用“--”代表阴,用三个这样的符号, 组成八种形式,叫做八卦。每一卦形代表一定的事物。乾 代表天,坤代表地,坎代表水,离代表火,震代表雷,艮 (gèn)代表山,巽(xùn)代表风,兑代表泽。八卦互相搭配又 得到六十四卦,用来象征各种自然现象和人事现象。
七、道教供奉的神像
道教的神仙世界,大致上可分“神” 和“仙”两大系列。 (一)神 “三清”、“四御”、“三元”、日 月五星、四方之神等等,另外还有许多流 行于民间的神也被道教供奉。
(二)仙
仙或神仙指神通广大、长生不死者。道家所 说的仙包括仙人和真人。 仙人:八仙、天妃娘娘(妈祖) 、九天玄女等。

第六讲中国道家、道教思想文化

第六讲中国道家、道教思想文化

字通明,自称“华阳隐居”,

死后被谧称“贞白先生”。丹

阳秣陵人(今江苏南京附近)。 山
开创教派:陶弘景整理了杨羲、许谧等人 传教的史料,编成了《真诰》一书,系统 阐述了上清经派的历史,成为上清派的实 际的创始人,并且在茅山经营多年,开设 道馆,广收门徒,开创了茅山派。针对魏 晋以后道教发展变化,神系混乱的实际情 况,陶弘景编定《真灵位业图》,成为中 国道教史上第一部神系著作。
●“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老子说:“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 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 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 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 相往来。”
▪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 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惟不争,故天 下莫能与之争。
先秦道家思想
㈡ 道家的创始与老子
2.老子的社会观
② 政治学说 ●愚民政策
老子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19章)又说:“不尚贤,使民不 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 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 后世的不少士大夫从儒家指示的“穷则 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找到了通 往道家思想之门,由“独善”而至超脱 了功名利禄,这样,儒、道两家从这里 由对立走向了互补,相反而又相成。
本土宗教—道教的主要思想渊源
道教是在中国古代社会宗教信 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教, 具有汉民族思想和信仰的特点, 是产生于中国本土的一种宗教。
(三)、道教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大专班).pdf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大专班).pdf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英文名称:General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课程编号:一、课程的性质、任务1.课程的性质、任务《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是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开设目的在于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现代人文精神,本课程的中心任务在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与综合素质。

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激发学生对于祖国的荣誉感和归属感,进一步陶冶身心,培养在生活中用传统文化的视角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讲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对中国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有较为完整的认识和了解,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提高文化素质和人文修养,3. 适用专业与学时数本课程适用于茅台学院生物工程、白酒酿造工程、酿造工程自动化、企业管理、食品质量与安全等各专业。

总学时48,3学分。

其中理论课40学时,社会考察8学时。

4.主要教学方法与媒体要求: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启发式教学方法,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引导学生多看、多读传统文化著作,配合文化网站等现代化信息的输入,提高教学效率。

本课程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不可能在有限的课时内悉数穷尽,建议将一些适合讨论和交流的知识单元集中于网络教育平台,进行师生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积极性。

二、各章教学内容和要求第一章绪论(2学时)(一)基本内容与要求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与定义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环境与条件第三节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第四节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因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基本精神和产生条件;能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学会从文化的视野观察、分析现实问题。

中国文化概论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答案
简答:
1、简述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程。
佛教在我国的流传
传入——东汉长期被当作方术,东汉末起流传渐广
发展——三国两晋西来名僧日多,译大量经书
鼎盛——南北朝隋唐兴起诸多流派
衰微——明清
范围:
大乘佛教我国大部分地区
小乘佛教傣族、布朗族、佤族、崩龙族聚居区
藏传佛教藏族、蒙古族、土族、羌族、裕固族聚居区
论述:
1、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菩萨:达到了自觉自度,还发愿觉人度人。第二等果位
佛:不但自觉觉人,而且达到了觉行圆满。是最高果位
6、虎溪三笑
佛门传说,虎溪在庐山东林寺前,相传晋僧慧远居东林寺时,送客不过溪。一日陶潜、道士陆修静来访,与语甚契,相送时不觉过溪,虎辄号鸣,三人大笑而别。后人于此建三笑亭。唐英(1682-1756年)题庐山东林寺三笑亭联云: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2、人为了与他人和谐共处,以维持社群的生活,所以又创造了第二类文化,我们或可称之为“制度文化”。它们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所构成。
3、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人际交往中,往往会形成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的行为模式,这些行为模式又多以民风民俗的形态出现,它们是人类所创造的第三类文化,我们或可称之为“行为文化”(即含有文化意义的行为)。
人性论,“天命之性”直接源于太极之理,是绝对的善,完美无缺,后来人们在现实中所受的“气”有清浊偏正之别,故有善与恶。此为阴阳二气交感所致。圣人凡人。
道德修养论,“居敬”,无事时不为物欲所诱,有事时不忘道义。穷理。王道政治-霸道政治-区别人心与道心,革尽人欲,复尽天理。
认识论,格物致知,通过认识外物去认识人心之理,从而最终体认太极之理。提倡格草木、舟车等物理,接触一些具体知识,但一旦豁然贯通则自然知识被抛弃。“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致知即充分运用自我的认识能力,达到认知天理奥秘的最终目的。

中国文化概论_道家与道教

中国文化概论_道家与道教

2、庄子:对老子哲学的继承和发展
第一,反对伦理纲常的束缚, 主张恢复人的自然本性,追求精神 的绝对自由。
“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小人则以身殉利, 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 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
--《庄子》“骈拇”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 以保身,可以全身,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一、道教的创立和发展
1、道教的创立与早期发展
张道陵(张陵)与五斗米道 张角与太平道,黄巾军起义
张鲁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 张鲁归附曹操,道教的合法化
张道陵
2、东晋南北朝时期道教的发展
第一,道教神仙理论体系的形成。 葛洪《抱朴子·内篇》
第二,道教丹鼎派和符箓派的分野。 丹鼎派主要流行于社会上层,符箓 派则在下层影响较大。
5、明清时期的道教
正一道、全真道的兴盛,其中尤以长春真人丘处机 创立的全真道龙门派势力最大,与佛教禅宗临济宗成 为中国宗教界的翘楚,有“龙门、临济半天下”之说。
明朝永乐、万历年间《道藏》的修纂
道教与民间俗信和巫术的结合
二、道教的主要教派
天师道(正一道): 创始人张道陵。尊老子为教祖 (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 文》为主要经典。元大德八年 (1340),第38代天师张宇材 被授予“正一教主”,此后天 师 道又名“正一道”。
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之一。鲁迅曾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以 此读史,有很多问题可迎刃而解”。
作为哲学流派和学术层面的道家,以“道” 为最高哲学范畴和终极关怀,以“道”统摄 自然、社会和人生三大层面,追求三者之间 的自然平衡。
宗教文化形态的道教。
第一节 道家文化的历史演进与主要内容

第六讲 佛教与道教

第六讲  佛教与道教
(二)集
即烦恼业因。烦恼何来?因为五欲(身、口、鼻、眼、 意)。外五欲:眼贪美色、耳耽妙声、鼻爱名香、舌嗜上 味、身触细滑。内五欲:食欲、财欲、色欲、名欲、睡欲。 求之不得,便生烦恼。
第六讲 佛教与道教
(三)灭
要摆脱烦恼,只能追求寂灭。调息入定,平息欲念。无法 平静,就做不净观 平静,就做不净观:把美女当骷髅看,把珍宝当粪土看。 不净观:把美女当骷髅看,把珍宝当粪土看。 魔王曾派三个美丽女儿诱惑佛祖,佛祖以佛眼看,看作革 魔王曾派三个美丽女儿诱惑佛祖,佛祖以佛眼看,看作革 囊盛臭,于是化为老母。 囊盛臭,于是化为老母。
33但比起佛教的清规戒律老庄则崇尚自由自在随心但比起佛教的清规戒律老庄则崇尚自由自在随心第六讲第六讲佛教与道教佛教与道教44最受中国士大夫欢迎的佛经最受中国士大夫欢迎的佛经维摩诘所说维摩诘所说主人公维摩诘不是和尚而是居士吃喝嫖赌无所不为主人公维摩诘不是和尚而是居士吃喝嫖赌无所不为但却精通佛理奥妙能深入微妙出入智度无极但却精通佛理奥妙能深入微妙出入智度无极有妻子妇自随所乐常修梵行仍然可以成佛了道有妻子妇自随所乐常修梵行仍然可以成佛了道得大智慧
神秀
惠能
第六讲 佛教与道教
(5)本心即佛,因此不必刻意修持
神会:了性即当知解脱,何劳端坐做功夫? 有源:和尚修道,还用功否? 慧海:用功。有源:如何用功? 慧海:饥来吃饭,困来即眠。(有人)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 时不肯睡,千般计较。 或问应否吃荤,南岳怀让:要吃,是你的禄;不吃,是你的福。
(3)呵佛骂祖
德山宣鉴禅师: 这里无祖无佛,达摩是老臊胡,释迦老子是干屎橛, 文殊、普贤是担屎汉,等觉妙觉是破执凡夫,菩提涅槃 是系驴橛,十二分教是鬼神簿、拭疮疣纸,四果三贤, 初心十地是守古冢鬼,自救不了。

中国道教与传统文化

中国道教与传统文化
关键词:起源 道教 传统文化 关系 影响
首先道教与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表现在它的主要思想来源是古代宗教迷信和思想文化。道教将老子奉为自己的开教祖师,王阜写的《老子圣母碑》中说“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 道教丰《道德经》为圣典,信仰追求长生。“自然无为”思想是道教奉行的的核心准则。
(三)儒家思想。
儒家主要的思想之一:伦理纲常思想。其核心是“三纲五常”。这种思想被儒家视为维护封建社会秩序的有力武器,是不可变、不可违的“天道”,谁也不能违反。而这种伦理纲常思想,也为道教所吸收和发展。道教在提倡发扬这些伦理道德思想的时候,经常和它本身的长生不老,羽化成仙的思想结合起来,甚至其所起的实际效果比儒家更大。葛洪在《抱朴子内篇?对俗》中写道:“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而且在道教的早期经典—《太平经》里,将“天地君父师”合为一体。当时的儒家经典中还未这样写,而这正是后来流传于社会上“天地君亲师”信仰的由来,其影响不可谓不深远。道教不仅吸收融合了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而且把它纳入了自己的思想体系,为封建社会秩序的维护发挥了更大的特殊作用。
(三)对民间习俗的影响
道教对于中国古代民俗的影响尤为广泛、深刻,有些影响甚至延续至今。例如,对城隍、土地、灶君之崇拜和祭祀,几乎便及全国各个地区、各个民族乃至各家各户。中国的老百姓,不管信仰道教与否,对这些神灵大都很恭敬。每逢年末岁首,道教对于民俗的影响表现得更明显。春节是每个中国人心中最重要的节日,在这传统节日里,从喜庆娱乐到饮食、祭祀,集中体现了中国民间风俗和传统文化的特点,如贴门神、灶马,画桃符,十分热闹。这些习俗,有些甚至延续至今。其中门神、灶马、桃符等,均出自道教。
参考文献:

第六章 中国传统宗教(道教)

第六章 中国传统宗教(道教)

• 奉老子为教主,以《道德经》为主要 经典,教人悔过奉道,以符箓咒法治 病。 • 张陵的子孙也沿用天师称号。
• 葛洪《神仙传》:
• 陵欲以廉耻治人,不喜施刑罚。乃立条制, 使有疾病者,皆疏记生身已来所犯之事, 乃手书投水中,与神明共盟约,不得复犯 法,当以身死为约。 • 于是百姓计念,邂逅疾病,辄当首过。一 则得愈,二使羞惭,不敢重犯,且畏天地 而改。 • 从此之后,所违犯者,皆改为善矣。
邱长春真人
道行便装像
• 丘长春如何感化成吉思汗?
• 翻开历史记载,自秦皇汉武海上求仙以 来,误于神仙方术者屡见不鲜。成吉思汗 呼丘长春为神仙,而且经过如此艰难的请 去,他应当传些长生不老、修道成仙的法 术了。 • 事实上,丘长春教给成吉思汗的却是中国 儒道两家忠孝仁义道理,尤其谆谆劝其戒 杀而治天下。
• 天地未生之前自然生就的大神,是道 的化身,居于‚上界‛,为众神之 尊、之祖、之师。
• 玉清元始天尊,手持‚圆珠‛ • 象征‚洪元‛。居于玉清境。
• 上清灵宝天尊,手持‚八卦图‛ • 象征‚混元‛。居于上清境。
• 太清道德天尊,手持宝扇 • 象征‚太初‛。居于太清境。
• 统御神
• 有日月五星、二十八宿、北斗星、四方神 和各种守护神,有风神、雨神、雷神、电 母、土地神、灶君、门神、财神等功能神, 主管着阴阳调和、劫运气数、风雨雷电、 灾殃丰欠等自然现象及一切众生。
第 八 章 中 國 傳 統 宗 教

• 什么是宗教?
• 西方religion: • 1、一群人为了一个目的聚集在一 起。 • 2、具有同一信仰信念的人,为了 坚持信仰,不畏生死。
• 中国传统文化:
• 宗:根本、宗旨 • 教:教育、教化 • 三教:儒、释、道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大专班)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大专班)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英文名称: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课程编号:一、课程的性质、任务1.课程的性质、任务《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是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开设目的在于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现代人文精神,本课程的中心任务在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与综合素质。

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激发学生对于祖国的荣誉感和归属感,进一步陶冶身心,培养在生活中用传统文化的视角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讲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对中国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有较为完整的认识和了解,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提高文化素质和人文修养,3. 适用专业与学时数本课程适用于茅台学院生物工程、白酒酿造工程、酿造工程自动化、企业管理、食品质量与安全等各专业。

总学时48,3学分。

其中理论课40学时,社会考察8学时。

4.主要教学方法与媒体要求: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启发式教学方法,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引导学生多看、多读传统文化著作,配合文化网站等现代化信息的输入,提高教学效率。

本课程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不可能在有限的课时内悉数穷尽,建议将一些适合讨论和交流的知识单元集中于网络教育平台,进行师生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积极性。

二、各章教学内容和要求第一章绪论(2学时)(一)基本内容与要求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与定义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环境与条件第三节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第四节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因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基本精神和产生条件;能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学会从文化的视野观察、分析现实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信仰与习俗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信仰与习俗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信仰与习俗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传统文化的国家,宗教信仰和习俗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宗教信仰和习俗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本文将从道教、佛教和儒教三个方面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信仰与习俗。

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宗教信仰之一,其核心思想是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宗教信仰方面,道教奉道家思想为核心,强调个体与宇宙之间的统一和谐。

道教中的道德观念以“无为而治”为主体,鼓励人们追求真我,解放心灵。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中国人会前往道家寺庙祈求健康和平安。

此外,道教的习俗也包括举办祭祀活动,如道教道观会在重要节日或者特殊场合组织祈福和庆祝活动。

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另一个重要的宗教信仰。

佛教强调“修行”和“悟道”,通过对自己心灵的修炼追求解脱和幸福。

宗教信仰方面,佛教强调人的本性是可改变的,通过忏悔和发心可以修缮自己的业障。

在中国,很多人信奉佛教,他们会在佛教寺庙烧香拜佛,祈求平安和福禄。

此外,佛教的习俗也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比如一些人有佛像或者经书供奉在家中,他们每天会念经禅修,以获得内心的宁静。

儒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第三个核心信仰,它是一种对人类尊严和理智发展的人类主义思想体系。

儒教强调礼仪、道德和人伦关系的重要性。

在宗教信仰方面,儒教并不像道教和佛教那样拥有明确神性对象,而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儒教的信徒在日常生活中会遵循各种礼仪规范,比如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等。

此外,儒教也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鼓励个体通过修身养性来影响社会和国家的进步。

总体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信仰与习俗相辅相成,相互交织。

宗教信仰提供了思想和灵性上的寄托,而习俗则在日常生活中展示着人们对宗教价值观的践行。

这种和谐的关系使得中国人民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形成了独特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这种传统一直流传至今,并深深根植于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信仰和习俗也在不断变化和适应。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060962B/061312B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总学时:32讲课学时:32学分:2适用对象:传播学专业本科生先修课程:无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CHINESE CULTURE一、课程的教学目标1、中国文化概论是传播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选修课。

2、本课程旨在系统、简明地介绍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使传播学专业本科生能够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鉴赏能力,从而能够更加科学地、有鉴别有比较地学习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3、通过对中国文化的学习,激发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使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自学,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4、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根,中华民族之魂。

学习中国文化也有助于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自觉地对外传播中国优秀文化。

二、教学基本要求1、教学内容的要求本课程将分成若干专题,重点讲授中国文化的产生土壤,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宗教及其特点,中国的礼乐文化及其意义,中国的史学传统及其意义,中国的哲学及其思维方式,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等。

教材中的其他内容如中国古代科技、教育、伦理、文学、艺术均作为选学内容,由学生自学。

2、教学方法和手段本课程将采取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教师讲授知识,学生可以随时提问,交换意见。

本课程将指定学生阅读中国文化的经典和相关参考书,课上进行讨论。

本课程将运用多媒体手段,提供最鲜活的资料。

3、课程的考核方式本课程所采用的考核方法为开卷笔试。

平时成绩由两篇作业组成。

一篇是经典读书笔记,要求从《老子》、《论语》、《孟子》、《庄子》、《周易》中任选一本,认真阅读,写一篇1500字读书笔记论文。

另一篇作业是从指定的5部作品中挑选一部,认真阅读,分析作者对中国文化精神或中国思维方式的论述。

本课程最终成绩由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组成。

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教学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第一讲中国文化概说一、“文化”的涵义二、文化的分类与基本结构三、文化的功能四、中国文化的简要历程五、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教学重点难点:本讲重点了解文化的定义、文化的基本分层、中国文化的基本分期,理解学习中国文化的重要意义,掌握学习中国文化的基本方法。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课程的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课程的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课程的教学大纲《传统文化概论》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性质:公共选修课程代码:08040107W402 学分:4学分总学时:48学时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文教育专业一、课程性质、目的及任务《传统文化概论》是全日制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文教育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

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在全面准确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培养起他们的现代人文精神,弘扬中华文化。

这门课的中心任务,是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与综合素质。

二、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讨论、思考、研究,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1、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面貌基本特征和主体品格有初步的、比较全面的、正确的了解。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要求学生比较系统的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与精神,从总体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特性及其与现代化的关系,从而更深刻的了解民族文化的历史与现状,认识我国的国情。

2、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伦理、宗教、教育、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史学和科学技术的文化传统的发展历程有初步的了解。

3、基本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进程中,起关键作用的人物、流派和他们的贡献。

4、能比较准确地叙述最能揭示传统文化特征的最基本的命题、概念。

5、能联系现实,深入思考,把学习的归宿点落实到开掘传统文化现实意义上去。

运用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来分析中国文化的精华与糟粕,以现代化为参照系,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的开发利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6、以这门课程教学为基础和依托,进一步拓展文化素质教学领域的深度与广度,弘扬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三、教学内容引言:“文化”与“文明”【教学内容】一、文化的内涵二、文化的特点三、中国文化与文化中国【教学要求】了解:文化的内涵掌握:文化的特点和定义理解:中国文化与文化中国之别第一章天文与地理【教学内容】・1・一、宇宙观:宇宙生成论、宇宙本体论、宇宙模式论二、世界观:邹衍“大九州说”、九州与十二州三、星宿:二十八宿与四象、七曜、北斗与北极、三垣四、分野:分野种种、评价【教学要求】了解:中国古代天文观、地理观,分野,三垣。

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浅析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班级姓名学号成绩浅析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摘要: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从而广泛吸收并且融合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因此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紧密相连。

它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也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古代科技的进步、传统文化发展、社会民俗演进起到了了重大的影响和作用。

关键词:道教传统文化关系影响一、道教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道教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孕育出来的、发展成熟的以“道”为最高信仰准则,以神仙信仰为核心内容,以丹道法术为修炼途径,以得道成仙为终极目标,追求自然和谐、国家太平、社会安定、家庭和睦,相信修道积德者能够幸福快乐、长生久视的宗教。

它充分反映了中国人的宗教意识、性格心理和精神生活,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它是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本土宗教。

在其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吸收、融合了传统文化。

因此,道教与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首先表现在它的来源上:主要表现在它将古代原始自然崇拜、神仙方术、黄老道家思想、儒家思想、佛教思想等的吸收融合。

1.道教来源于自然崇拜、神仙方术、黄老思想(一)自然崇拜道教思想渊源杂而多端,它有三大基本源头:中国古代的鬼神崇拜、神仙方术和黄老道家。

①远古时代的原始人由于不能解释做梦、生死等奇异现象,从而认为有一种超越人、超越自然的力量在起作用,原始人既惧怕受到它的伤害,又希望得到它的恩赐。

久而久之,人们将日月星辰、河海山岳和祖宗先贤视为神灵而祈祷膜拜,从心底萌生了对日月星辰、江河湖海和逝去的先祖的崇拜,这些也就成为了其普遍崇拜的对象,并由此逐步形成了一个完备的的神灵系统。

上古时代,黄帝时期就开始祭祀天帝,内容有“封禅告天”、“郊祀上帝”等,到周朝时形成了一个天神、地祗和人鬼的神灵系统;战国中期以后,神仙思想逐渐成熟,从官方到思想界到民间,影响越来越大。

受这一潮流的影响,神仙思想与道家思想开始交流,而且趋势越来越强。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

第三讲: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一、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天人合一与以人为本 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产生和中国历史的演进是同步的。中 国文化的“人文”精神萌芽很早。 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特征:尊重人的价值。 尊重生命的价值、尊重头脑的价值(科学)、尊重灵魄(宗教 )的价值。德、智、体全面发展。 1.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和谐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最高境 界。重视自然的和谐、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与人的和谐。做人做事和为贵,恰到好处,为人坚持原则 以能团结和谐。 2.以人为本:以民为本、重人伦远鬼神。民为重、社稷次之、 君为轻。 3、肯定个体与心性向善、完美人格的培养:以德性修养为安 身立命之本,重视道德自觉和人格的完美、强调道德在社会、 人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陶器和玉器是文化的载体,史前陶器和玉器的制作是与史 前农业相律而发生发展起来的。从陶器和玉器的产地分析 ,可用“西陶东玉”来表述。黄河流域上游的仰韶文化以 彩陶的制作为代表,东北红山文化和长江下游的良诸文化 则以五器最为发达。
炎黄时代的陶器和玉器涌现出大批珍贵的艺术品,开始形 成中国造型艺术的特点,显示出中国艺术传统的发展方向 。在中国文化中,玉器最初是装饰品。新后器时代中晚期 以后,小型玉器被大型玉器所取代,具有了一定的政治意 义,渗透进社会等级观念和原始宗教意识。往后,又发展 成为标志高尚道德品质、象征吉祥如意贵重器物,
中国文化内含非常丰富,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 但文化学是有其同性,这也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 精神。
中国文化形成的自然与社会条件
一、中国文化形成与存在的基础 1、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的形成 •复杂的地理条件与中国文化的多样化 •优越封闭的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的完整与独立 2、人种因素 3、经济与生产方式 •农耕与游牧两种经济类型 •以农业自然经济为主的生产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著名的化学炼丹著作:葛洪的 《抱朴子》书影
三、中国远古宗教
•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萌芽于旧石器时代的中 期。在原始社会里,它以自然崇拜、图腾崇拜、 祖先崇拜、神灵崇拜等形式表现出来。在人类 走向文明的过程中,它逐渐形成包括教义和神 学,经典、教义、戒律规矩、组织机构等一整 套宗教体系。其中某些宗教由多神教演变为一 神教,国家的宗教演化为世界性宗教(佛教印 度—亚洲—世界)。世界各国的远古宗教产生 于魔术、灵魂信仰和崇拜。中国的宗教则起源 于自然神崇拜,动物神崇拜、鬼魂崇拜和祖先 崇拜等原始的宗教形式。
• 宗教的本义,是指人与神的一种关系。 所谓“神”,是某种被神秘化了的超自 然力量,如基督教的“上帝”、伊斯兰 教的“真主”、佛教中的“菩萨”、道 教中的“神仙”。人们信仰这些神秘的 偶像,谋求心灵安慰与心理平衡,于是 就有了各种各样的宗教活动。 •
二、宗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 在凡夫俗子看来,宗教是迷信,是对神秘物的 盲目信仰和崇拜。但是对于艺术史、文学史、 哲学史及科技史的研究者来说,他们一致认为 宗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为什么说宗教也是一 种文化现象呢? • 1、宗教的产生是人类精神文化活动的结果, 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关于宗 教的产生各国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有“魔术 说”,认为宗教起源于原始人的巫术魔术。古 人解释不了洪水、地震、电闪、雷呜,于是就 用巫术魔法举行祭祀仪式来与之沟通,进而产 生了对它们的崇拜。

• 唐宋以后,南北天师道与上清、灵宝等各 宗派逐渐合流,到元代归并于 “正一派” 中即“正一道”。同时,金元时期,王重 阳创立了以道为主,兼容儒释的“全真 道”。从元代开始,道教正式分为“正一、 全真”两大教派。明代仍继续流传,清代 日渐衰落。
张天师坐像与驱邪、治病符
张天师大花钱
• 东汉时道教还有另一个教派叫“太平道”, 是农民起义黄巾军的首领张角创立的,信 奉黄老道《太平经》,“以善道教化”, 符水治病。张角的“太平道”曾征集徒众 十万。黄巾起义失败后,太平道受打击。 魏晋时道教有一个大发展。东晋时的葛洪 撰写了《抱朴子》内外二篇,内篇属道教, 整理并阐述了战国以来神仙方术理论,认 为世人通过修炼吞丹而得道后,可不死而 登仙。与此同时,“天师道”在江东盛行, 即张陵的后代。
3、鬼魂崇拜和祖先崇拜
• 远古时代的人由于不能解释做梦、生死 等现象,普遍地认为有一种独立于身体 之外或不随形体的灭亡而消失的精神实 体,即灵魂。由于这种灵魂不会死亡, 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具有超人的能 力,原始人既惧怕受到它的危害,又希 望能得到它的恩赐,久而久之,不死的 鬼魂成为人们普遍崇拜的对象。这就是 鬼魂崇拜。
宗教与壁画—— 敦煌壁画飞天
• 如果我们剥去宗教的神秘外衣,它里面 蕴藏的丰富而珍贵的文化遗产确实是一 个深远的文化宝库。如果我们致力于研 究哲学、科技(化学——炼丹)、艺术、 建筑、就会发现宗教当中包含着极为丰 富的值得继承和借鉴的东西。宗教是一 种国际间的共同文化,是人类共同的精 神文明的向导。它对人类的各个方面尤 其是精神文化方面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 影响。基于以上两点,我们说宗教是人 类的文化现象。
• 当父权制取代母权制以后,人们转而崇 拜男性祖先。在以血缘为纽带的社会中, 崇拜祖先之灵成为社会意识礼仪制度。 历代皇帝都设置祖先灵位,定期祭祀。 汉族普通百姓长期存在着家家供奉祖先 牌位,设置家族祠堂表达对祖先亡灵的 尊崇。港台大户人家至今置设祖先牌位 供奉。
• 总之,远古宗教反映了远古人类以自然 和人类自身问题的模糊认识,也说明了 人类具有了丰富的想象力,它是人类文 化的最初精髓之一,也是后来宗教发展 的基础,对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影响极 度大。人类不能没有信仰。
• 传说中国上古时期的黄帝曾训练虎、豹 等6种野兽与蚩尤等部落作战。其实,这 6种动物就是黄帝部落所属的6种氏族的 图腾符号,另外奥大利亚东南部的一些 部落还分性别搞图腾崇拜,男子以蝙蝠 为图腾,女子以夜鹰为图腾。可见图腾 崇拜是远古人类的一种普遍的宗教行为。
• 崇拜者把图腾视为自已群体或个人的保护者而 对其敬畏、崇拜。有些氏族曾禁杀、禁食甚至 回避视为图腾的动植物,但有的氏族却在举行 一定宗教仪式中宰杀和食用它,企求图腾之优 良特性传承给氏族成员体内。图腾崇拜可能对 推进人类由血缘乱婚向氏族外婚制转变有一定 的影响,相同图腾不能婚配,也可能对提高人 类身体素质和形成民族的文化和心理有深远影 响。图腾崇拜的遗迹至今在一些少数民族犹存, 如中国民间对龙的偏爱,一些国家在国旗上饰 以狮、鹰、象等图案(泰国——象)。美国— —秃鹰
中国传统文化简介
第五讲 中国古代宗教
主讲人:赵树廷
第一节中国远古宗教
一提起宗教,不少人就把它和封建 迷信结合在一起,认为宗教界的求神拜 佛、烧香叩头是愚昧的、可笑的。其实 这种看法是片面的、愚味的、可笑的。 宗教还有其深刻的内在蕴涵,宗教也是 一种文化现象,要了解中国文化,不懂 得古代宗教是极大的缺憾。有些人被 “功”迷惑,说明人们还不能理性地认 识宗教,不能区分宗教与邪教的本质不 同。
老子推演图
• 道教成为一个有组织的独立的宗教,竖 起宗教的旗帜招兵买马,始于东汉时期, 创始人张陵,在巴蜀(四川)创立了道 派,也代人治病,因入道人须交纳五头 米,故称为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主, 以《老子五千文》(《道德经》)为主 要经典。张陵的孙子张鲁在三国时期的 汉中建立了割据政权,势力很大。他控 制的范围内,对过往穷苦百姓,无偿供 给食宿。张鲁的政权持续了二十年,后 来被曹操所灭。张陵被道教徒尊称为张 天师,他的子孙后代,也都沿用天师的 称号。
• 除了对日神崇拜外,中国古代还盛行月 神崇拜,在不少少数民族地区,崇拜月 神的尤多。鄂伦春族在发生月食时,竞 相敲击一切能敲响的东西。汉族也有这 种习惯,称之为防止“天狗吃月亮”。 八月十五祭月仪式流传至今。
• 对山神的崇拜,对河神的崇拜也很盛行。 历代皇帝登基后举行封禅天地的重大活 动,说明人们对山神的崇拜,而“河神 娶妇”的传说。则证明战国前人们有祭 河神的习俗,除此之外,夏朝以前,人 们还有崇拜风、云、雷、雨的习俗。美 州印第安人对太阳和月亮的崇拜尤甚。
• 还有“灵魂说”,认为宗教起源于人对 “生”的崇拜和对“死‘的恐怖;还有 “生气说”,认为宗教界是对生命和灵 气的信仰和崇拜。不管是哪种说法,他 们的共同点是宗教都属于人类精神文明 的组成部分,是人类对自身的本质与自 身与自然界相互关系的一种自我意识。 因此我们说宗教的产生是人类文化活动 特别是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 伊斯兰教 (千佛山)
• 千佛山古称历山,亦 名舜耕山。相传上古 虞舜帝为民时,曾躬 耕于历山之下,因称 舜耕山。据史载:隋 朝年间,山东佛教盛 行,虔诚的教徒依山 沿壁镌刻了为数较多 的石佛,建千佛寺而 得名千佛山。
• • • • • • • • • • •经 声 来自 号 唤 回 苦 海 梦 迷 人
1、自然神崇拜:
• 所谓自然神崇拜,就是把诸如日月星辰,风云 雪雨乃至名山大川等自然现象神化,进而把它 作为一种超自然力量加以崇拜、祈求它的保护 和赐福。自然的人类难以驾驭的自然物都可能 成为远古人类的崇拜物。它表现为人们把诸如 山岳峡谷、江河湖海、日月星辰、石头、洞穴、 风雨、雷电、水火等自然物及自然力视作具有 灵魂、意志等超人力量的对象加以崇拜。人们 崇拜自然物的行为常常以唱歌、跳舞、绘画、 雕塑以及食物、金钱供奉,甚至杀人杀性畜等 活动来表达人们对自然物的敬畏,寄托人们的 希望,祈求它赐福避灾。人们在寺庙和山上的 面对自然物烧香叩头的行为即属于自然物崇拜。
• 南北朝时,嵩山道士寇谦之创立“北天师 道”。庐山道士陆修静创“南天师道”, 都与张陵有继承关系 。 • 隋唐两代是道教的兴盛时期,因为隋唐两 代有许多皇帝相信道教,唐代开国皇帝以 老子为自已的祖宗,所以唐代皇帝及亲眷 多信道教(武则天信佛教)。宋代道教在 真宗和徽宗时最为兴盛,大建宫观。出现 了许多道教学者。多强调气功健身修炼。
第二节 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化
• 一、道教的创立及其历史发展 • 道教是在中国古代社会宗教信仰的基础上发展起 来的一种宗教,具有汉民族思想和信仰的特点, 是产生于中国本土的一种宗教。 • 道教的主要思想渊源,或者说道教的起源,主要 有五个方面:一、中国古代的鬼魂崇拜,特别是 殷商时代的巫术祭祀鬼神。二、战国以来的神仙 方术,主要是战国秦汉时代的方士求仙采药、练 丹术。三、秦汉时期的黄老道。四、道家哲学与 阴阳家思想的影响较大。五、阴阳家哲学。主要 是老子和庄子的哲学和邹衍的阴阳五行术。
• 2、宗教的发展与各种文化现象有联系。 宗教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更与各种文 化现象结下了不解之缘。宗教涉及到政 治、经济、历史、哲学、绘画、雕塑、 书法、建筑等广泛的内容。纵观人类发 展的历史,几乎所有的文化形态都与宗 教有密切的联系;步入道观寺庙,你会 为宗教雕塑的特有魅力所折服,你会为 塑像旁边的壁画和书法艺术而赞叹不已, 你会从和尚尼姑们的生活习俗和虔诚的 祷告中得到解脱。
• 图腾崇拜也是原始社会中流行的一种宗 教信仰,“图腾”是印第安语“它的亲 族”的词的音译,在那时原始人相信每 个氏族都与某种动物植物有着神秘的亲 属关系或其他特殊关系。此物就成为这 个氏族的图腾,成了这个氏族的保护者 和象征、多数氏族的人动物(如熊、狼、 鹰、鹿等)为图腾,并往往以它命名, 人们以本氏族的图腾禁杀禁食,还时常 举行崇拜仪式。
宗教与政治、经济—— 三武灭佛
• 南北朝及其以后的许多代帝王及贵族们皆推崇 佛教。南朝梁武帝萧衍就曾几次入寺为僧,并 赏赐给寺院大量钱财。一时间,全国寺庙林立, 僧尼数百万。这期间,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 曾分别在公元446年和公元574年两次下令“灭 佛”,诏令各地捣毁佛像,僧人还俗,寺庙田 产充官。到唐代时,唐武宗也曾下令“灭佛”。 历史上将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下诏 禁佛运动,称为“三武灭佛”。
暮 鼓 晨 钟 惊 醒 世 间 名 利 客
兴国禅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