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小说的悲剧艺术[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明威也像大多数爱国青年一样参加了一战。战争的残 酷使海明威的身心遭受了极大的伤害,后来他回忆说:“对于 作家来说,有战争的经验是难能可贵的。但这种经验太多了, 却有危害。”战后,他茫然过,试图用爱情和寻欢作乐忘却痛苦; 他也困惑过,什么事都不想做。然而,他最后把这一切伤感、 失落、惆怅及痛苦诉诸笔端,饱含激情地倾诉了被战争摧残的 一代人的内心创伤,开始了小说创作。
海明威少年时就目睹了动物之间的弱肉强食、适者生存
— 58 —
这一自然法则。一次随父亲行医途中,他的细心使他观察到 了一条比水管子还细的长蛇吞吃比它粗一倍的蜥蜴的全部过 程,他的头脑已初步接触到了动物的相残相杀和生存竞争。 他笔下的少年尼克更是目睹了由于不堪忍受妻子分娩痛苦而 割喉自杀的全部举动,此时的海明威更加深了对人的生与死 的思索。成年后,父亲的自杀更造成了他心绪的过分失衡。 以前他只是对死亡思考过,现在却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最亲 爱的人的死亡。他向母亲索要了那杆父亲内战时用过并用来 自杀的枪,说:“我真不知道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什么兆头。” 随着时间的流逝,他改变了对自杀的看法,对死亡也有了新的 认识。他说:“我父亲是自杀的。我年轻的时候,还以为他是 个懦夫,但是后来我学会了正视死亡。死自有一种美,一种安 静,一种使我不会惧怕的变形。”后来他还说:“我要打到生命 的最后一天,那时我就要跟自己打,目的是把死亡看作一种美 的事物来接受,这也就是你每星期日看斗牛时见到的那种悲 剧美。”①
二、海明威小说的悲剧美
(一)海明威小说的死亡意识
海明威小说中的悲剧意识是由死亡意识和失败意识来体 现的。死是一个人生命的终点,也是最具悲剧感的表现。试 想现代人整日带着不同的面具,奔忙穿梭于人生的大舞台上, 不就是为了能在有生之年活得舒适一点吗?他们最怕的就是 那个悲剧性时刻的到来,那时,人世间的繁华终成一场空,连 他们自己最后也只剩下了一缕烟和几抹青灰。
心理定势决定一个作家将观察到什么,将对什么发生兴 趣,海明威有着如此的经历,他的作品才呈现出暴力、争斗、失 败和死亡等主题。
“弗洛伊德认为,艺术创作的奥秘,在于满足艺术家个人 得不到满足的愿望,艺术作品本身是这些得不到满足愿望的 ‘代用品’。由于弗洛伊德认为艺术家得不到满足的愿望主要 来自童年时期的经验并具有性的色彩,所以它可以被看作是 某种后天的个人的东西……创作激情和创作冲动,来源于某 种神秘的、见不得人的个人动机和欲望”。[3]弗洛伊德的理论 虽有失偏颇,但绝非一无可取。一个作家的创作总要或多或 少地受到他幼年生活经验的影响,但要论主要、持久的影响, 恐怕还是时代、作家感受生活的不同方式及作家内心素质的 影响。
作家的生活感受,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亲历的、观察的和 听说的。前两种是直接感受,后一种是间接感受。[2]这三种感 受互相补充,对于一个作家的艺术素材的积累都有举足轻重 的作用,然而起决定作用的还是直接感受,第一种亲历的尤为 重要。纵观海明威不同时期的作品,确实有他本人的影子的 存在,后期的某些作品也由于他没能从自我经验中拔出来而 失去了其他优秀作品的辉煌与绚丽。但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 到:哪一部伟大的作品不是写作家本人熟知的题材而融进了 作家的全部心血和精力呢?哪一个活的人物形象不是作家人 生阅历的结晶,因而大都包含了作家自己呢?要创作真正属 于自己的有高度艺术价值的作品,就必须投入自己由亲历和 观察而获得的直接感受。海明威曾说:“好的创作是真正的创 作。如果一个人写一篇故事,忠实于他所了解的生活的知识, 而且写得有诚意,那么他所创作的东西会是真实的……但如 果老是写他所不了解的东西,他会发现自己在说假话。他说 了几次假话之后,就无法再写得真诚了”。[1]
瑟琳没有逃脱死亡的命运,连同她与亨利的爱情结晶一起告 别了人世;罗伯特·乔丹在同自然、社会的斗争中,最终寡不 敌众,毅然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丧钟为谁而鸣》里,海明 威借比拉尔之口写出了死的“气味”:“……你将发现一只被扔 掉的麻袋,上面带着湿土、枯花和那夜所干的好事的气味。你 把这只麻袋套在自己头上,在里面呼息……你就会闻到我们 所说的死亡临头的气味了。”在这里,火红的生命转瞬即逝,花 易凋零,人生短促,轰轰烈烈之后往往是更深切的悲痛,甚至 死亡。
在短篇小说《乞力马扎罗山的雪》中,海明威着力描写了 男主人公哈里临死前的一系列幻觉,作家用意识流的手法,写 了死神一步步挨近主人公,哈里意识模糊直至丧失的全过程。 作家写道:开始时,死神呼哧呼哧地喘着气,哈里闻得出它的 呼吸,他的意识在同死神搏斗,他要驱走它。慢慢地,死神不 再具有任何形状,它只是占据着空间,哈里也不能说话,死神 爬到他的身上,把它的重量整个压到他的胸口上,哈里的意识 活动在缓缓消失,死神逐渐占据了哈里的躯体,它更沉重地趴 在他的身上,他透不过气来,最后重压从他胸前消失了,哈里 停止了思维,他死了。海明威就是这样描写着死亡,它使人恶 心,让人毛骨悚然,更令人伤心。
20 年代,美国青年怀着“爱国主义”的雄心壮志,受到冒险 精神的驱使,在一些政客的鼓动下,或多或少地接受了西奥多? 罗斯福的大国沙文主义,纷纷应征入伍。但战争是惨不忍睹 的,它充满了血腥味,战场上没有正义,没有爱国主义,只有血 流成河,无声的痛苦和死亡。面对眼前发生的种种,他们顿时 产生一种被欺骗的感觉。战争结束后,他们回想发生的一切, 内心更多的是失去亲人和战友后的酸楚与悲哀。回家后的不 被人理解,不被社会接受更促成了这种恶劣情绪的滋生。他 们苦苦地思索着自己的命运,但是毫无结果,终于,他们积蕴 已久的不满情绪以彻底摧毁一切高尚准则的方式奔涌而出。 他们像海明威小说《太阳照常升起》里的那群年轻人一样沉湎 于酒色、追求刺激、玩世不恭、愤世嫉俗、空虚迷惘、看破红尘, 成了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坦因所称的“迷惘的一代”(The Lost Generation)。
(二)海明威小说的失败意识
海明威主人公的悲剧结局不仅仅是死亡,更有一种浓郁
①海明威《父亲和儿子们》
— 59 —
的失败意识,即他的主人公吃了败仗。《太阳照常升起》中杰 克和勃莱特只能永远隔海相望,如同灰色洋面上漂来漂去的 两块没有泊港的木板,在风浪的冲击下偶尔相碰一下,但同 时,这短短的相互碰撞又意味着再次分开,各自漂流,他们没 有被消灭掉,但不是被打败了又是什么呢?亨利没有死,但他 失去了一切值得他再活下去的东西:他的妻子和孩子,他愿终 生为之奋斗的事业。他一无所有,落得个茫茫天地间来去无 牵挂。桑提亚哥也没有死,甚至还梦见了狮子,但是他的大鱼 只剩下一架无用的骨头,加之他的行动不被周围人所理解,他 等于被打败了。海明威的作品始终离不开孤独、悲观、失望、 失败的主题。
海明威着力表现死亡的崇高和伟大,死亡不可避免,在死 神面前,不绝望、不痛苦、忍耐、顽强、刚毅到极致,把死亡意识 体验到极点。死,并不意味着对生命的否定,相反它是人格的 伟大之处的重新肯定。哈利在创作力枯竭,对身边女人不满 意,自己身体又遭受严重感染的情形下,尚能做到用他仅存的 一点意识同死神搏斗,不停地用脑子去想、去思维、去反思自 己;《丧钟》里的百度文库法西斯战士乔丹一开始就知道自己必死的 结局,但仍坚持奋斗,他坚信“任何人的死亡使我受到损失,因 为我包孕在人类之中”,丧钟为每个人敲响,揭示出人类悲剧 的永恒性。
死亡意识在海明威的早期短篇小说中就已出现。《印第 安营地》写少年尼克随父亲一起去行医,他父亲在没有麻药的 情况下为一个印第安产妇做剖腹产手术。手术成功后,大家 商议着该去看看那个在床上的“得意洋洋”的父亲了,可出乎 人们的意料之外,他因不堪忍受妻子分娩时的痛苦而用剃刀 割断了自己的喉管。死亡就是这样不期而至,随即又扬长而 去,不容分说地夺走了人的生命。经历了一战,目睹了尸横遍 野的海明威,其作品中的死亡意识更强烈了。善良多情的凯
任何一个作家的创作,总是离不开他所处时代的影响,其 作品又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维多利亚 时代的美国,地处相邻两大洋的保护之中,人们的思想和道德 观念是封闭的,温文尔雅的道德规范占主导地位。后来随着 工业的不断发展,西进运动使美国版图不断扩大,以及实现快 速致富的“美国梦”的影响,给这块原本平静、较少竞争的土地 注入了一些鲜活的血液。一战,像催化剂一样加速了维多利 亚社会结构的瓦解。
第6卷第11期 2011年11月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Journ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 6 No. 11 Nov. 2011
海明威小说的悲剧艺术
隋荷
(东北财经大学国际商务外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23)
[摘 要] 从 1961 年以来,对海明威的研究一直都没有中断过。出版他的遗作,再版他的作品,对他本人及其作品从
一个作家的创作,除了和他的生活感受有关,同时也受他 “心理定势”的影响,即一种由一定艺术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 备状态,它影响或决定着后继同类活动的趋势或形式。海明 威笔下那么多硬汉在面对种种不幸时的悲剧性命运,着实缘 于他有着思考人类在暴力世界里孤独地奋斗、失败甚至死亡 的心理定势。
海明威性格既有对世界看法悲观性的一面,认为人无论 怎样抗争,也逃不出命运的捉弄;同时他又是一个像雄狮和公 牛一样的硬汉子,始终保持着人在失败、死亡面前的“优美风 度”。这就使他陷入自相矛盾之中,失败—奋斗—失败—风度 这一恶性循环。这一观念的形成,除了上文提到的时代大背 景的原因之外,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他的特殊境遇。
恒精神。在此以“悲剧”这一美学角度为切入点,论述了海明威一贯的硬汉精神,阐述其“悲剧性”的世界观及其悲剧作
品的美学价值。
[关键词] 悲剧意识;准则英雄;迷惘;西西弗斯
[中图分类号] I712.074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隋荷(1968-),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和英语教学法。
一、海明威小说的创作背景
真正的艺术创作是从感受生活开始的,这种感受的多与 少、深与浅、强烈与微弱直接影响着作家的创作。海明威在一
次关于创作的谈话中说过,“作家写小说应该创造活的人物”, 但这活的人物,“不是靠技巧编出来的性格,必须出自作者自 己经过熔化了的经验,出自他的知识,出自他的头脑,出自他 的内心,出自一切他身上的东西”。[1]
海明威用自己的行动以悲剧形式结束了他奋斗的一生。 海明威选择自杀,决不是其性格懦弱,经受不住痛苦的表现,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他早在从身上取出 237 块碎弹片的时候 就自杀了;也可能在二战时前线的一次汽车事故中受伤,缝 57 针时自杀;更可能在去非洲狩猎,两次飞机失事,他的头部、肝 区、腰部和下脊椎均受损伤的情况下自杀。海明威晚年的健 康状况确实很差,高大的身躯萎缩下来了,面容憔悴,并患有 高血压、糖尿病、抑郁症等许多疾病,甚至几乎说不清话。但 以海明威的经历和个性,单是因为这些病痛和折磨,他是绝不 会屈服于死神的。海明威之所以选择自杀,主要是想让人们 证明,死神并不能使他屈服,它只是借助海明威本人的力量才 达到目的的。我们不难看出,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海明威都 在用自己的意识同死神抗争,他用自己的行动向世人证明了 他的权利意识胜于死亡意识。于是我们看到,海明威用死亡 置换出一种庄严,一种神圣,一种崇高,一种无可比拟的大丈 夫气概,他使活着的人更珍视生命,更坦然地面对生活。这是 一种积极入世的人生哲学,微笑地走来,微笑地走去,自己的 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从哲学意义上说,海明威代表着一 种人类的行动精神;从美学意义上讲,他贡献给人类的是生命 的毁灭之美,是一种悲剧美,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崇高。
死亡意识,像无数张无情的大网,覆盖着海明威的大部分 创作。人们逃脱了一张网,刚刚松了一口气,又有另一张网将 他们罩住。死亡意识就像草原上可怕的鬣狗发出的凄惨的叫 声,提醒着人们死亡的临近,死神会毫无道理地、不分青红皂 白地夺去人的生命。乐观主义大团圆的梦幻结局不过是一种 骗术,死亡才是唯一永恒的主题。
不同角度进行评论,纷纷撰写他的传记,甚至还把他搬上了荧幕。海明威在他的小说中刻画的“准则英雄”(Code Hero),
体现了美国民族的冒险精神,富于勇气和做人尊严等优秀品质。他们的那种“人可以被消灭,但不可以被打败”的精神
和从容的“重压下的优美风度”都具有超越时代的永恒的美,体现出作为一个人为在大千世界中生存下去而应具备的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