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之帝王称号

合集下载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1.基本称谓【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

如“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陈太丘与友期行”。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

【称绰号】又叫外号或诨名,绰号一般根据某人的外貌、性格、行为等特征而另起的“名字”。

绰号有褒有贬,如李白外号“诗仙”,项羽绰号“西楚霸王”等。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称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

【称小名】称呼对方小时候的名号,以示亲密或侮辱。

如称呼曹操为“阿瞒”。

【称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

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

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

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称尊号】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

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

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

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

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献上尊号曰“秦皇”。

【称年号】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

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作改元。

高考文化常识之帝王年号

高考文化常识之帝王年号
庙号在皇帝生前是不可能出现的。现在的一 些电视剧,在皇帝生前就使用了这死后的庙号,这 是严重违背历史事实的。在电视剧《大明宫词》中 有句台词说:我们到唐玄宗面前说理去。这显然是 错的,因为当时皇帝还活着,不可能有庙号。
秦始皇自以为其统治可传万世,因此以世 系为庙号。如秦始皇、秦二世
汉代恢复古礼,以“祖”或“宗”为庙号, 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祖”,如汉高祖、
1、下列称谓中全属于谦称的一项是( C )
A. 孤 足下 不才
B. 愚 仆
小子
C. 妾 寡人 臣
D. 不谷 不才 竖子
《清高宗实录》、“文景之治”、《永乐大 典》三个专有名词中的“高宗”“文景”“永
乐”分别是( B )
A、谥号、年号、年号 B、庙号、谥号、年号 C、年号、尊号、庙号 D、尊号、谥号、庙号
如唐中宗的尊号是“应天神龙皇帝”
唐玄宗的尊号是“开元天地天宝圣文神武 孝德应道皇帝”
清乾隆皇帝全部称号为“高宗法天隆运、 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 神圣纯皇帝”。 由于尊号太长,所以平民百 姓很少称呼皇帝的尊号。
• 大体来说,对于唐代以前的殁世帝王, 称呼他们的谥号,例如汉武帝、魏孝文帝、 隋炀帝;
• 帝王将相之谥在西周时即已出现, • 秦始皇为突出帝王的尊严,不允许群臣
和后人对自己有所评议和指责,下令废 去对皇帝之谥。西汉吕后当权时加以恢 复,一直沿用到清末。
• 谥号一般是在皇帝死后由礼官拟定, 报请新任皇帝裁定公布。

在改朝换代之际,也有由新王朝
为前朝末帝定谥号的。

• 谥法制度有两个要点:
唐高祖、宋太祖、明太祖、辽太祖、金太祖等;
开国皇帝之后的嗣君一般称为“宗”,如唐

古代文化常识歌诀礼仪称谓科举官职

古代文化常识歌诀礼仪称谓科举官职

古代文化常识歌诀◆◆◆01三皇五帝古中国,六合八荒定九州。

炎黄二帝华夏肇,尧舜大禹禅让留。

土社谷稷有江山,左昭右穆宗庙修。

牺牲玉帛弗敢加,三牲总称猪羊牛。

少牢无牛诸侯祭,家祭祖道禊事修。

【注】1.三皇五帝:历史神话人物“三皇”与“五帝”的合称,具体所指有多种说法。

中学生知道“三皇五帝”是我们的老祖宗即可。

2.六合八荒:六合指“上、下、左、右、前、后”,八荒指“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北、西南”。

李白有诗云:“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如果拿到现在说,就成了“秦王把上下左右前前后后都收拾完了,这是多牛掰的事!”可人家一个“六合”就代表了,古人词汇比如今多得多。

贾谊《过秦论》说秦王有“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四海”如今还用,“八荒”只存在于考试中了。

3.九州:汉族先民自古就将汉族原居地划分为九个区域: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

怎么记住这九州呢?给你编个“小故事,巧记忆”:雍正徐扬荆,鲫鱼两眼青。

至于是个什么故事,请你自己脑补吧!嘿嘿!4.炎黄:传说中上古中国的两个部落领袖,这老哥俩影响太大了,以至于汉族后来被称为“炎黄子孙”。

5.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社为土神,稷为谷神。

“社稷”合称指国家。

6.昭穆:宗庙、坟墓的左右位次,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之左方,称“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右方,称“穆”。

左昭右穆,一字排开,你看,死后也得这么讲规矩。

7.牺牲:这里是个名词,指祭祀或祭拜用品。

“牛羊豕”是最常见的祭礼,合称“三牲”(敲黑板:豕,读作“屎”,就是猪);祭祀时牛﹑羊﹑豕都用上,请老祖宗享用,叫“太牢”,只用羊﹑豕二牲叫“少牢”。

前者天子用,后者诸侯用。

我们家祭拜祖宗,用的是猪肉、鸡蛋和豆腐,级别差远了。

8.祭祀活动:有“家祭”,指家庭举行祭祀,向先人表示哀悼;有“祖道”,指祭祀路神,为人践行;有“禊事”,指三月上巳临水洗濯、祓除不祥的祭祀活动。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和古代官职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和古代官职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和古代官职姓名称谓◆■※★●1.基本称谓【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

如“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陈太丘与友期行”。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海散人,蒲松龄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

吴趼人号我佛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刘鹗号洪都百炼生。

【称绰号】又叫外号或诨名,绰号一般根据某人的外貌、性格、行为等特征而另起的“名字”。

绰号有褒有贬,如李白外号“诗仙”,项羽绰号“西楚霸王”等。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

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小名】称呼对方小时候的名号,以示亲密或侮辱。

如称呼曹操为“阿瞒”。

【称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和古代官职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和古代官职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和古代官职古代官职◆■___●古代官职分为两类:一类是___设立的官职,一类是地方政府设立的官职。

___设立的官职一般都是由皇帝任命,地方政府设立的官职则由地方官员任命。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代官职:1.___设立的官职:1)太师、太傅、太保:皆为皇帝的师傅,负责皇帝的教育和辅佐皇帝处理政务。

2)丞相:宰相,掌握___的大权,负责制定政策和处理重要事务。

3)中书令、侍中、中书监:皆为皇帝的机要秘书,负责处理文书和宣传政策。

4)尚书:负责___的日常事务,如文书、档案、财政等。

5)六部官员:分别为吏、户、礼、兵、刑、工部,负责管理各自的领域。

6)御史大夫:___的官员,发现并纠正他们的错误。

7)将军、都督、节度使:负责统帅军队,保卫国家安全。

2.地方政府设立的官职:1)州、郡、县官:分别负责管理州、郡、县的政务和治安。

2)刺史、太守、知府:分别为州、郡、县的最高官员,负责治理和发展地方经济。

3)县令、县丞、县尉:分别为县的官员,负责管理县的日常事务。

4)巡抚、提督、总督:负责管理一定范围内的多个地区的政务和治安。

5)知州、知县、知府:负责管理地方行政和司法,同时也是地方的最高领导者。

以上仅是一些常见的古代官职,实际上还有很多其他的官职,如监察御史、都督府等。

这些官职在古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古代政治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表示尊敬的态度,用于称呼他人。

敝】谦称对方地位高于自己,如敝邑、敝国、敝人等。

卑】谦称对方地位低于自己,如卑职、卑职之见等。

蒙】谦称对方给予自己恩惠,___、___等。

4.尊称1)用于称呼尊长、上级或地位高于自己的人。

如尊称父母为父亲、母亲、父母亲、家长等;尊称长辈为叔父、伯父、姑妈、舅妈等;尊称上级为领导、长官、大人等。

2)用于称呼文化、历史、宗教等方面的人或事物。

如尊称文化名人为先生、大师、泰斗等;尊称历史人物为圣人、贤人、英雄等;尊称宗教神明为佛祖、菩萨、天尊等。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庙号谥号帝号年号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庙号谥号帝号年号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庙号、谥号、帝号、年号什么是庙号、谥号、帝号、年号。

庙号、谥号、尊号及年号,在我国古籍中现身频频。

前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而年号则是中国历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

1,庙号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如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成汤有可能是太祖)。

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凖,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継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

周朝确立谥号制度,对君主和大臣的一生作为给予盖棺定论的评价。

庙号制度被废止。

秦朝连谥号制度也废止了。

汉朝以后承袭了庙号这一制度。

汉朝对于追加庙号一事极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没有庙号。

刘邦是开国君主,庙号为太祖(但自司马迁时就称其为高祖,后世多习用之),谥号为高皇帝(谥法无“高”,以为功最高而为汉之太祖,故特起名焉)。

汉朝强调以孝治天下,所以继嗣皇帝谥号都有“孝”字。

两汉皇帝人人都有谥号,但有庙号者极少。

西汉刘邦为太祖高皇帝(孝惠帝刘盈上庙号)、刘恒为太宗孝文皇帝(孝景帝刘启上庙号)、刘彻为世宗孝武皇帝(孝宣帝刘询上庙号)、刘询为中宗孝宣皇帝(汉平帝时王莽上庙号))。

另外西汉还有几个皇帝有庙号:刘奭为高宗孝元皇帝(王莽上庙号)、刘骜为统宗孝成皇帝(王莽上庙号)、刘衎为元宗孝平皇帝(王莽上庙号),在东汉光武帝时被取消;东汉刘秀为世祖光武皇帝(孝明帝刘庄上庙号)、刘庄为显宗孝明皇帝(孝章帝刘炟上庙号)、刘炟为肃宗孝章皇帝(孝和帝刘肇上庙号)。

另外东汉还有几个皇帝有庙号:刘肇为穆宗孝和皇帝、刘祐为恭宗孝安皇帝、刘保为敬宗孝顺皇帝、刘志为威宗孝桓皇帝,不过这一些庙号在孝献帝时被取消。

到了唐朝,除了某些亡国之君以及短命皇帝之外,一般都有庙号。

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

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

但是也有例外。

“祖”之泛滥,始于曹魏。

到十六国时期,后赵、前燕、后秦、西秦等等小国,其帝王庙号几乎无不称祖。

庙号、谥号、年号【刘希国】

庙号、谥号、年号【刘希国】

高考试题
帝王谥号是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议定。 下列各项中属于谥号的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清康熙帝
高考试题(2007年江西省高考文综卷)
帝王谥号是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议定。 下列各项中属于谥号的是( )
A、秦始皇 无谥号 B、汉武帝 庙号 C、唐太宗 D、清康熙帝 年号
文化常识积累
古代帝王的 谥号、庙号、年号
谥号:
始于周朝,是指帝王、贵族等死后,依 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
如齐宣王的“宣”,楚庄王的“庄”,隋炀帝的 “炀”,汉武帝的“武”(威强睿德曰武)。
庙号:
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我国封建时代, 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宗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
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元太祖、清太祖……。而 太祖、高祖或世祖以后的嗣君则称为太宗、世宗等等。
指皇帝纪年的名号,始于汉武帝。汉武帝
年号: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即位的第一年称为建元元年,次年称为建元二年,以 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位君主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 改元,明清两朝的皇帝用年号来称谓,如明思宗被称 为崇祯帝,清圣祖称为康熙帝。“康熙”为年号。
今日对“庙号” 的质疑
玘中流矢卒,子盖上其功,特赠正任观察
使,官其后九人,庙号忠勇。 1.通常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 起的名号。 2.后世亦用以称父殁后在宗庙所立之木主。
例如:
李世民:
年号:贞观 庙号:唐太宗 谥号:文皇帝
朱元璋:
年号:洪武 庙号:明太祖 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 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爱新觉罗· 玄烨
年号: 康熙 庙号:清圣祖 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 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文化常识1(姓名称谓)

文化常识1(姓名称谓)

【及笄】是女子十五岁(笄:jī,古代盘 头发用的簪子,表示成年了);
【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
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 壮年,故称“弱冠”);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 志”之意); 【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 不糊涂”之意); 【知命、半百】是男子五十岁(知命, “知天命”之意);
常见谦敬词集锦
一、谦词
主要谦词可用一副对联概括: “敝鄙卑小不愚拙,敢见家老晚舍寒”
横批是: “贫贱过后”
敝鄙卑小不愚拙,敢见家老晚舍寒
1、“敝” 敝人:谦称自己; 敝姓:谦称自己的姓; 敝校:谦称自己的学校; 敝处: 谦称自己的家乡、住处或办公场所; 敝国: 对自己国家的谦称。
2、“鄙” 鄙人;谦称自己; 鄙见:自己的见解; 鄙意:自己的意见; 鄙老: 犹老朽。老人自称的谦词。
对方效劳之意。
除了上述18个字的组词外,还有若干特定的谦词 (字)
11.内人、贱内:称自己的妻子。 12.“薄”用于称呼和自己有关的事物。 薄酒:意思是味淡的酒,常用于待客时; 薄礼:不丰厚的礼物,谦称自己送的礼物 薄面:为人求情时谦称自己的面子。 13.“刍”用于称呼自己的见解等。 刍议:用于称自己的议论。
【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 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 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 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 敬称。如:陶潜号五柳先生。
【称字】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 尊敬。
【称号】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 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 是一种敬称。
敝鄙卑小不愚拙,敢见家老晚舍寒
3、“卑”
卑弁:下级武职对上级的自称; 卑寒:谓位卑家贫; 卑陋:低矮简陋; 卑人:地位低下的人;

古代文化常识整理:皇帝的自称和敬称

古代文化常识整理:皇帝的自称和敬称

古代文化常识整理:皇帝的自称和敬称(一)皇帝的自称「孤」秦以前指“我的”或“我”,自秦始皇起专用作皇帝自称。

「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

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帝王称呼自己还有“朕”。

要注意的是,“寡人”一词并非帝王专属的自称,比如晋人喜欢自称寡人。

据《世说新语》载:“裴散骑娶王太尉女,婚后三日,诸婿大会,当时名士,王、裴子弟悉集。

郭子玄在坐,挑与裴谈。

子玄才甚丰赡,始数交,未快;郭陈张甚盛,裴徐理前语,理致甚微,四坐咨嗟称快。

王亦以为奇,谓诸人曰:“君辈勿为尔,将受困寡人女婿。

”你看,当时名士王衍就自称“寡人”。

还有跟大家一提的是“朕”。

在最开始的时候,普通人也可以自称“朕”。

《尔雅·释诂》载:“朕,身也”。

再如屈原《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意思是:我是颛顼帝的远代子孙,我父亲名为伯庸。

“朕”在这里就是“我”的含义。

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王朝之后,为了加强皇权,提升自己的地位。

规定皇帝的自称“朕”这个称谓只能皇帝使用,其他人不得使用。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既灭六国,议君主称号,王绾、李斯等议:“天子自称曰‘朕’”。

「不谷」又作“不榖”。

本意是不结果实。

对人来说,就是没有子女。

和孤、寡意思相并列。

用来比喻人没有德行,所以绝后。

古代王侯以此自警、自谦。

「予一人」商代帝王自称“予一人”,这是目前能见到的最早的帝王的自称。

「予小子」古代帝王在先王死后还服丧期间的自谦之称。

(二)臣下对皇帝的尊称和帝王的别称「陛下」“陛”指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

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例:《出师表》:“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万岁」本意有永远存在的意思,也用作臣下对君主的祝贺之辞。

「上」本来是方位词,由于皇位高高在上,故以“上”代替皇帝。

「车驾」本指马驾的车,也解释为帝王坐的车,也用作帝王的代称。

例:《汉书·高帝纪下》:“车驾西都长安。

古代文化常识——古代官职

古代文化常识——古代官职

古代文化常识——古代官职1.常见的官职爵位名【皇帝】秦王嬴政统一六国之后,王绾、李斯等根据传说中的三皇的名称,上尊号为秦皇。

嬴政决定兼采帝号,称为皇帝,意思是他的功德可以和“三皇五帝”相提并论。

从此,历代封建君主都称皇帝,俗称皇上。

【太上皇】秦始皇追尊他的父亲庄襄王为太上皇;汉高祖刘邦尊称他的父亲太公为太上皇,也尊称为“上皇”。

历代皇帝未死时即传位于太子,也就自称太上皇。

【驸马】驸马最早只是一个官职,汉代武帝时设置驸马都尉,意思是掌副车之马,原为近侍官的一种,多由宗室及外戚、诸公主的子孙充任。

魏晋以后,皇帝的女婿照例加此称号,简称为驸马,但并不是实际的官职,清代时则称为“额附”。

【爵位】即爵、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如汉代封“王”,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宋代多封“公”,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明代封“公、伯”李善长封韩国公,刘基封诚意伯;清代封“侯、伯”,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宰相】封建时代对君主负责的人称为宰相,其位置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总理”或“首相”。

宰是主持,相是辅助的意思。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

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学士】在古代,学士不是指学位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官名。

魏、晋时征文学之士,主管典礼、编纂、撰述诸事等事务,通称学士。

因所属机关不同,职权各异。

而明、清两代的殿阁学士实际上掌治着宰相的职权,这是历代地位最高的“学士”了。

【博士】博士同样是官名。

六国时诸子、诗赋、术数、方技都设有博士,秦、汉两代都沿袭了这一官职。

【太医】周官中设医师,主管医务政令。

秦、汉两代设太医令丞。

汉代初期属太常寺,后来改属少府。

后世泛指皇帝的医生为太医或御医,把他“卫生部长”的职权反而忘记了。

文言文:文化常识之名字称谓

文言文:文化常识之名字称谓

知识 讲解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 称王临川。 【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 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再如苏轼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时自己戏称 “赵郡苏轼”“苏赵郡”,就因为苏氏是赵郡的望族。 【称官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 【称爵名】《训俭示康》“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莱公是省称。爵 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 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赤壁之战》:“豫州今欲何至?”因刘备曾任豫 州刺史,故以官地称之。
学而 时习
选出分析错误的一项( ) 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男子20岁加冠之年,女子15岁及笄之年)。名和字是为了便 于他人称谓,对晚辈平辈一般称名,对尊辈一般称字、号、籍贯、官职、封爵等。 B.号,一般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 陶潜号五柳先生。 C.对于皇帝的称谓,在古代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称法:“汉文帝”是称谥号的;“宋仁宗” 是称庙号的;“乾隆”是称年号的。称谥号最早,年号自汉武帝始,庙号自唐太宗始,一个 皇帝一个年号则自朱元璋始。 D.谥号,专指皇帝或诸侯、后妃、大臣等死后,朝廷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或褒或贬的 评价称号。褒扬的帝王如文帝、武帝等,大臣如文忠、武穆;贬抑的帝王如”周幽王“”周 厉王“,“恶谥”的奸臣如秦桧为缪丑等。 答案:A 解析:平辈一般不称名。
号:名和字之外,古人还有别号,别号多寄托主人的情怀、品格、兴趣爱好和生活经历等,是 人生追求的体现。如陆游,号放翁;陶潜,号五柳先生;苏轼,号东坡居士。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古代文化常识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文言作品的能力。

3.通过思考和练,培养学生自主研究和独立探索的能力。

4.培养和谐美和人情美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文言作品的能力。

教学难点:与古文阅读紧密联系的文化常识。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在古代,称呼一个人有很多讲究,一不留意就可能犯错。

现在,让我们了解一下古人都有哪些主要称谓。

二、知识梳理:一)基本称谓1.称名2.称字字的来历字与名的关系3.称号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获得的封号。

历代帝王的谥号多为“美谥”,只有亡国之君才可能有“恶谥”。

除了皇帝外,谥号大都用两个字。

室号、斋号:古代文人雅士还有室号、斋号,如XXX的书室号为“聊斋”,XXX被称为聊斋先生。

5.称绰号:这是他人所取而得到公认的别号,是对人的刻画和形容。

6.称籍贯7.称郡望8.称官名9.称爵名10.称官地二)兼称几项如《游褒禅山记》“四人者,XXX,XXX回深父,XXX 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三)古代谦辞1.愚、鄙、敝、卑、窃、臣、仆、敢、拙、小、家、舍、老帝王自称:朕、孤、寡、不谷古代官吏的自谦:下官、末官、小吏等。

四)古代敬辞1.对帝王的敬称有、圣驾、天子、陛下等。

2.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

3.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

4.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对使节称节下;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如大使阁下。

5.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仁等。

6.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

7.对尊师长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执事(称对方手下以代对方)等。

9.XXX的敬称是卿或XXX。

1.明代的XXX,XXX,出自《归去来兮辞》中“登东皋以XXX”一句。

2.清代的宋端己,字耻夫,出自XXX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端居XXX”一句。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姓名字号谥号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姓名字号谥号

《礼记·冠义》:“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
《仪礼·士冠礼》:“冠而字之,敬其名也。” 《礼记·檀弓上》“幼名,冠字”孔颖达注:“生若无名, 不可分别,故始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也。冠字者,人年 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 字。” 《白虎通义·姓名》:“人所以有字何?冠德明功,敬成人 也。”
法度”。(秦始皇名赵正)
民国时期,避讳才退出历史舞台。
避讳
3.避讳的方法 ①改字 《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三年,秦王复召王剪击 荆。”(秦始皇的父亲名子楚,于是把楚地改为 “荆”。) 《汉书》中,凡“邦”皆改为“国”。 东汉时将秀才科改名为茂才科。 唐时改观世音菩萨为观自在菩萨,或改作观音菩萨。
《穀梁传·文公十二年》:“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列丈 夫”。
古人的名、字、号
3.名、字的区别
“名者,己之所以事尊,尊者所以命己;字则己之所以接卑,
卑者所以称己”(《太平御览》卷362“名”字条下所引
《秦记》)
敬称、尊称、下对上称字;自称、谦称、上对下称名。
平辈之间一般都称字,只有在很熟悉的朋友之间才称名,
曹 操
三国
曹操 名操
字孟德
《荀子。劝学》有“生乎 由是,死乎由是,夫是 之谓德操” 现在:有 “道德情操”之说
4.名、字的关联
(7)以名记事
孔子
春秋
孔子 名丘,字仲尼。
据说孔子的父母祷于尼 丘山才生下他,故名 “丘”字“尼”以记 其事。
5.何谓号
号是名和字之外的一个颇具艺术色彩的个人符号,它是
例:
周厉王被谥为“厉”。“厉”在谥法上是“杀戮无辜” 之意。 隋炀帝被谥为“炀”,“炀”在谥法上是“好内远礼” 之意。

古时候形容皇上的尊称

古时候形容皇上的尊称
古时候形容皇上的尊称
古时候形容皇上的尊称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尊称: 1. 陛下:表示对皇上的尊敬,意为站在高台上。 2. 上天:表示皇帝地位高于天,是天地之尊。 3. 圣上:表示皇帝具有圣洁的地位,是圣人之上。 4. 万岁爷:表示对皇帝长寿的祝福,意为万岁。
古时候形容皇上的尊称
5. 皇上:简称为上,是对皇帝的尊称。
6. 万岁:表示对皇帝的祝福,意为万年长寿。
7. 御驾亲征:表示皇帝亲自出征,是对皇帝的尊称。
这些尊称都是用来表示对皇帝极高的尊敬和崇拜,展现了古代社会对皇权的崇尚和敬畏。 不同尊称的使用也与不同的场合和文化背景有关。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古代文化常识(解析版)

古代文化常识(解析版)

古代文化常识一、称谓和姓名(一)谦称、敬称、贱称1.谦称(1)王侯自称。

①朕本为古人自称之词,意谓“我”“我的”,后为自称专用。

从秦始皇时专为皇帝自称,他人不得擅用。

例如:朕.为始皇帝。

《史记》②寡人在秦始皇之前的君主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常用,译为“我”。

例如: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 (《孟子·梁惠王上》)③孤皇帝王侯的谦称,汉以后盛行,译为“我”。

例如:权叹息曰:“诸人持议,甚失孤.望。

” (《赤壁之战》)④寡君对别国人谦称本国君主。

例如: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

(《左传》)⑤不谷不善,古代诸侯的谦称,译为“我”。

例如: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左传·僖公四年》)(2)臣子自称。

①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

男性谦称,可译为“我”。

例如: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②老臣官吏对君主的自称,多指年长者。

例如:老臣..贱息舒祺,最少。

(《战国策·赵策》)(3)一般人自称。

①仆谦称,译为“我”。

例如:仆.非敢如此也。

(《报任安书》)②愚愚蠢的人,谦称,译为“我”。

例如: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赤壁之战》)③某代替自己的名字,谦称,译为“我”。

例如: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答司马谏议书》)④小人谦称,译为“我”。

例如:小人..之食矣。

(《左传·隐公元年》)..有母,皆尝小人⑤鄙人古人表谦卑的自称。

本指居住于郊野之人,又引申为见识短浅的“鄙俗”之人、“鄙陋”之人,后常用以表示自己地位不高,见识浅薄。

⑥不才本意为没有才能的人,古人表谦卑的自称。

例如:至以“上下相孚,才德称位”语不才..有深感焉。

(《报刘一丈书》)..,则不才⑦不肖即“不似”“不贤”,旧时表谦卑的自称,自谦自己没有本事,不能继承祖辈德行,多用于长辈死后。

⑧不佞(nìnɡ)。

古代文化常识皇帝口令

古代文化常识皇帝口令

古代文化常识皇帝口令1.人物姓名称谓(1)直称姓名①用于自称: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指南录〉后序》)②用于所厌恶所轻视的人: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指南录〉后序》)③用于作介绍,为人作传: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柳敬亭传》)④尊者对卑者称名:求,尔何如?(《论语》)⑤在尊者面前,卑者互称用名:夫子何哂由也?(《论语》)(2)称字、号、谥号、斋名这种情况是称呼者出于对被称呼者的礼貌和尊敬。

①称字: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

(《送东阳马生序》)②称号: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五人墓碑记》)③称谥号: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

(《左忠毅公逸事》)④称斋名: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

(3)称官爵①称官名:后人称杜甫为“杜工部”,称韩愈为“韩吏部”。

②称爵名:宁南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

(《柳敬亭传》)(4)称籍贯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

(“南海”代指康有为)(《谭嗣同传》)(5)兼称这种情况一般是先说官职,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6)特殊称谓①在姓氏后加上行第(或再加名号、官爵):韩愈《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

②职业+人名: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庄子·养生主》)③姓+之+人名: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烛之武退秦师》)④封地+人名:商鞅姓卫,商为其封地。

2.谦、敬及贱称(1)谦称①王侯自称:孤不度德量力。

(《隆中对》)②臣子自称: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③一般人自称: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某自幼熟读兵书。

(《失街亭》)鄙人不慧,将有志于世。

(《中山狼传》)④女子自称: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孔雀东南飞》)(2)敬称①称君王: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出师表》)②称庙号,多称已死的皇帝: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

古代封王称号规则

古代封王称号规则

古代封王称号规则
古代封王称号规则一般是以地区或州的名称来命名,如齐王、蜀王、魏王等。

其次是以郡县来命名,如淮南王、颍川王、陈留王等。

在中国古代,爵位反映着一个人政治地位与社会地位,而封"王"则是秦始皇建立帝制后,皇帝册封别人的最高爵位,是一种无上的荣耀。

拥有王爵封号的人还包括对国家和民族有贡献的平民,如韩信等。

王爷相当于一个大地主,可以从自己的封地上收田租,生活条件很好,但没有离开自己封地自由活动的权力,除非皇帝召唤他进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帝王称号区别
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还有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

这些称号多见于史书。

1. 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

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

清朝努尔哈赤称太祖,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

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

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2. 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

谥号有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有臣属之谥,由朝廷赐与。

还有称谥,是门徒弟子或是乡里、亲朋为其师友上的谥号。

帝王将相之谥在西周时即已出现。

秦时曾一度废除,汉代恢复,直至清末。

私谥可能始于东汉,或谓春秋时期已有。

民国以后,称谥在一段时间内仍存在。

谥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爱民曰文,克定祸乱曰武,主义行德曰元等,这是美谥;杀戮无辜曰厉,去礼远众曰炀,好祭鬼怪曰灵等,这是恶谥;还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怀等。

一般人的谥号多用两字,如岳飞谥曰武穆,海瑞谥曰忠介。

3. 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

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

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

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

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政上尊号曰“秦皇”。

尊号开始时,字数尚少,如唐高祖李渊的尊号为“神光大圣大光孝皇帝”。

越到后来,尊号越长,如清乾隆皇帝全部称号为“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除了庙号“高宗”二字外,其尊号竟有二十余字之多。

4. 年号是新皇登基,为了区别上一任皇帝,据自己思想起的用以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

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

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

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包括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对前代帝王多不称姓名或尊号,都称庙号、谥号或年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