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结构主义传统-文化研究和米歇尔·福柯

合集下载

后结构主义

后结构主义

后结构主义虽然经常被等同起来,但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是截然不同的知识分子现象。

大多数著名的后结构主义者,尤其是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1926 – 1984) 和雅克·德里达(1930 – 2004),都回避与后现代主义的任何联系。

只有 Jean-Fran ç ois Lyotard (1924 – 1998) 可以说跨越了这两个运动。

后现代主义既是一种特定的教义,也是一种感性或文化情绪。

它意味着与现代体验时间和空间的模式的决裂,连贯的意义和叙事的瓦解,以及传播媒介的变化。

在政治上,后现代主义通常被视为反映了新的政治组织形式,例如全球资本主义或反映文化差异而非统一的新社会运动。

虽然审美现代主义者经常将现代经验的碎片性质编织成一个统一体,但后现代主义者拒绝将统一性假设作为现代理性的形而上学残余。

后结构主义与整体分享后现代主义的不安,但它拒绝预示将取代现代的文化、政治或思想体验的新形式。

相当,的自我批评。

后结构主义者并不完全拒绝现代性的重要概念,例如知识、权利或主体性,但他们将这些概念置于一种批判之下,从而将它们从帝国或原始立场中剔除。

他们试图避免理性的极权主义和乌托邦式的自命不凡,并使它们受到永久的批判。

随着德里达,福柯,利奥塔和,突出后结构主义者包括德勒兹(1925 - 1995),罗兰·巴特(1915 - 1980),克里斯蒂娃和让-吕克·南希。

顾名思义,后结构主义作为一种智力运动而兴起,以应对语言学和社会科学中结构主义方法的缺陷。

Ferdinand de Saussure (1857 – 1913) 语言学和Claude Lé人类学中的 vi-Strauss 发展了将语言和社会行为分别解释为客观结构的产物的理论。

虽然结构主义者承认意义系统本质上是语言差异的任意系统,而不是跨时间或终极意义的反映,但根据批评者的说法,他们仍然犯有理性主义形式,在这种形式中,意义的固定对象可以通过社会科学的客观化程序。

关于福柯知识和权力思想

关于福柯知识和权力思想

关于福柯知识和权力思想的一些浅见摘要:福柯是法国后现代思潮的代表人物,他强调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并在自己的研究过程中逐渐形成考古学和谱系学两大方法,以其为代表的研究对象就是知识和权力。

福柯的权力思想十分独特,他批判性的分析了话语和权力之间的关系,提出知识、真理是权力的形式,权力若离开了知识和真理,也就不成其为权力。

关键词:知识型;考古学;知识;谱系学;权力话语;正文:福柯(Michel Foucault)是法国是法国从结构主义向解构主义过渡的哲学家,他研究西方文化中一些边缘性现象,通过对西方世界微观的统治机制做了社会学的研究,对其中一些具体现象提出了批判。

包括其对西方现代性的批评,具有对其时代的反叛性与颠覆性。

福柯历史类的著作包括《古典时代疯狂史》、《规训与惩罚》,哲学类的包括《知识考古学》、《词与物》。

福柯在其后期著作中运用了谱系学的方法,通过对历史中资料的挖掘整理来探讨权力机制其本源和作用。

福柯思想理解的两个重点方面在于“知识型”和“权力理论”。

一、福柯的知识考古学理论在福柯的早期研究中(1970年以前),从福柯的博士论文《疯癫与文明——古典时期的疯狂史》(1961)到《临床医学的诞生——医学视角考古学》(1963),从《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1966)到《知识考古学》(1969),虽然论述的问题不同,却无不贯串着考古学的方法,可见考古学在福柯前期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福柯用“知识型”这一术语指称特定时期知识的产生,运动及表达的深层框架。

通过对知识起源及历史的探究深入挖掘出一套产生知识,衡量知识,支配知识的控制规律和内在规则。

福柯认为知识是一种在不同时期控制人,统治人的力量。

他区分出了四种知识型:包括以文艺复兴时期(以相似性来判断事物,形成知识);古典时期(把表象,外在经验当作知识);现代时期(以自我表现,即“人”的观念就是一个知识的产物,“人”的意义在此时期形成);当代时期(以无意识力量,如通过精神分析学,人类学等的发展诠释,文化层面的“人之死”,人被解构化,消解,提出了人的“不在场”)。

《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

《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

《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第一部分结构疏理一、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1、结构主义代表:索绪尔、弗洛依德、列维—斯特劳斯2、后结构主义:德里达、拉康、福柯、萨义德3、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新葛兰西学派、阿尔杜塞二、建构主义韦伯、齐美尔、吉登斯、符号互动(米德、布鲁默、库恩)、现象学三、功能主义涂尔干、帕森斯四、功利主义马歇尔、帕累托、斯金纳、埃尔斯特其他重要人物:哈贝马斯、第二部分重点人物1、索绪尔:(03年名解索绪尔语言学《文化理论》《人类传播理论》)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1857-1913,瑞士著名语言学家,现代语言学的创始人。

他创立了的语言学被称为结构主义语言学。

一是他提出了语言的能指与所指的理论:即把语言分成两个组成部分能指和所指,能指和所指合在一起产生了符号。

能指和所指的关系是完全任意的,也就是词语和指涉物之间并不存在任何必然的联系。

语言系统的关键在于差异性,人们是通过语言符号之间的差异来区分其所对应的指代物。

二是对不同语言形式进行了划分,(1)形式语言——称之为语言;(2)在传播过程中对语言的实际运用——即言语。

三是区分了语言学研究两个研究方法:共时语言学:研究特定时间内的特定语言;历时语言学:研究特定语言的历史发展。

同时,索绪尔指出,语言学研究的应当是语言而非言语。

语言具有其稳定性以共时性为特征,言语以历时性为特征,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

索绪尔所主张的符号学建立后,他的理论在西方已经越出语言学的范围而影响到人类学、社会学等邻近学科,直接导致这些学科中的"结构主义"。

从这个意义上说,索绪尔不但是现代语言学的奠基者,也是符号学和结构主义的创始人。

2、弗洛依德《社会学》:奥地利医生兼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其关键性以现在于无意识心知对知觉和行为的影响。

一是(1923年)在《自我与本我》一书中,提出心理结构的三个组成部分:本我、自我、超我。

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涂尔干、索绪尔、列维斯特劳斯、福柯、布迪厄

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涂尔干、索绪尔、列维斯特劳斯、福柯、布迪厄

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涂尔干、索绪尔、列维斯特劳斯、福柯、布迪厄结构主义→通过特征区别:(1)结构主义最明显的特征是它提倡一种“整体论的观点”。

整体论主张,一个系统的不同部分不应相互独立地加以研究,各个部分,只有根据它们的相互关系,而且最终根据它们与整体的关系,才能得到理解。

(2)它倾向于有限考虑不变的东西而不是暂时易变的东西。

结构主义贬低行动和事件的流动性,寻求历时越长而越稳定的社会结构,在研究方法上,更倾向于“共时性”分析。

(3)结构主义反对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喜欢根据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实体来说明事物,对实证主义来说,要说明就要找原因,而原因只是从观察到的规律中引申出来的;而结构主义认为,结构隐藏在表象之下,不是观察值可以直接看到的。

(4)承认社会结构的约束性,基本的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决定着人们的行动和思想。

结构主义立场的强弱形式:弱形式基本上是方法论宣言,提出社会研究者必须寻找除限制人们选择的那些参数,虽然结构存在,但是人们事实上是否具有选择权和自由,这种方法论立场对此不明确表态。

强形式是具有深远后果的哲学陈述,它不只是说结构具有约束力,而且还说没约束力所能到达的程度,排除了个人能动作用的可能性,可视作对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某些哲学(存在主义哲学)的反动。

法国哲学与社会学在其发展历史中,总不断在太过主题主义和太过反主体主义(客体主义)之间摆荡,所以结构主义的兴起,只不过是萨特的主体主义到达巅峰之后物极必反的现象而已。

结构主义思想中有两个组成部分:追溯到涂尔干社会学的结构主义和追溯到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

索绪尔的语言学1916年出版的索绪尔遗著《一般语言学教程》,引起了语言科学中的一场革命。

索绪尔研究语言学,并不是随波逐流的研究历史语源学,而是研究语言的内部结构,即“一个单一的语言是如何内在地构筑起来的,以及一个语言如何具有能被描述的稳定状态”。

索绪尔将言谈、人们每次所说的话(言语)与具有抽象(社会)系统的语言(语言)区分开来,而后者才是他的语言学的最根本的研究对象。

西方文论专题知识点总结

西方文论专题知识点总结

西方文论专题知识点总结西方文论是研究文学和文化现象的学科,它包括了很多不同的理论和方法,涵盖了文学的起源、发展、结构、风格、流派、作家、作品等方方面面。

本文将从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心理分析、马克思主义、后殖民主义、后人种主义等众多角度来总结西方文论的专题知识点。

一、结构主义1. 结构主义的理论基础结构主义是20世纪中叶产生的一种文论思潮,它的基本理论基础是对“结构”的研究。

结构主义通过对文本的内部结构进行分析,试图揭示文本内部的意义体系和结构规律。

2. 结构主义的代表性理论家结构主义的代表性理论家有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罗兰·巴特、弗洛伊德、赫拉德·格拉米希等。

他们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对结构主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3. 结构主义对文学研究的影响结构主义的出现使得文学研究开始从传统的历史、作者、文学作品等观念转向了更加注重文本本身的内部结构和意义。

这种转变为后来的文论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哲学基础和方法论基础。

二、后结构主义1. 后结构主义的起源和特点后结构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产生的一种文论思潮,它在结构主义的基础上进行了批判和超越。

后结构主义擅长发现和解读文本的多重意义,并试图揭示文本之外的更深层的社会和文化意义。

2. 后结构主义的代表性理论家后结构主义的代表性理论家有米歇尔·福柯、雅克·德里达、让-福科·利约塔、朱利亚·克里斯蒂娃等。

他们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概念并对后结构主义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3. 后结构主义对文学研究的影响后结构主义的出现加深了对文本的深层解读和理解,并使得文学研究更加注重对文化、社会、权力等方面的分析和关注。

由此,后结构主义为后来的文论研究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思考和材料。

三、后现代主义1. 后现代主义的概念和特征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初期兴起的一种文论观念,它试图超越传统的现代主义范畴,反对现代主义所倡导的一切伦理、形式和结构的限制,强调个体主义和多元文化的重要性。

对后现代巨子 福柯的理解

对后现代巨子  福柯的理解

三、个人成就
福柯的主要工作总是围绕几个共同的组成部分和题目,他最主要的题目是
权力和它与知识的关系(知识的社会学),以及这个关系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 的表现。他将历史分化为一系列“认识”,福柯将这个认识定义为一个文化内 一定形式的权力分布。对福柯来说,权力不只是物质上的或军事上的威力,当 然它们是权力的一个元素。权力不是一种固定不变的,可以掌握的位置,而是 一种贯穿整个社会的“能量流”。 福柯说,能够表现出来有知识是权力的一种来源,因为这样的话你可以有 权威地说出别人是什么样的和他们为什么是这样的。福柯不将权力看做一种形 式,而将它看做使用社会机构来表现一种真理而来将自己的目的施加于社会的 不同的方式。
《疯癫与文明》
理性时代的疯癫史
讲述人:李 涛
主要内容
• 疯癫的发展史 中世纪末到文艺复兴时期(15C、16C) 古典时期(17C、18C) 精神病院时期(19C、20C) • 人们对待疯癫的方式 放逐 大禁闭 精神病院治疗
中世纪末到文艺复兴时期
• 麻风病的消失,但由这一历史现象带来的 社会影响还未结束——对可怕形象的社会 意义的排斥 • 社会排斥的对象的代替——贫民、罪犯、 疯子。 • 排斥的方式:放逐。
(une archéologie du savoir) ?
《 词 与 物 》 中 的 认 识 型
• 《词与物》里面提及的是一种严格的“区域性” 的研究,描述特定时期特有的认识论空间。 • 是经验科学。 • 指的是在某个时期存在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的所 有关系。由科学之间或各部门科学中的不同话语 之间的这些关系现象构成。 • 在不同时期基本上是间断的历史,批判人类学主 体主义,怀疑无所不在的主体。
孕,孩子出生后被溺死。家人为了掩盖丑闻,宣布她精神失常,先后把她 送进医院和修道院,最后把她关在一间悬挂草帘的黑屋子里。事情曝光后, 当地报纸称她为“普瓦捷的囚徒”。1930年,著名作家纪德以此为标题, 将有关资料汇集成书。此事在当地广为流传。福柯每当路过这个庭院,依 然悬挂着的草帘,就唤起他恐怖的想象。

福柯的知识考古学

福柯的知识考古学




福柯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的私人生活并不快乐,他患有严重的忧郁症,甚至企图 自杀。他受到一个心理学家的看护。虽然如此,或者正因为如此,他对心理学非 常感兴趣。因此他不但得到了哲学的教育,而且还得到了心理学的教育,他甚至 参加了这门学科的临床实践,在那里,他与路德维希· 宾斯万格尔等思想家接触。 最后福柯还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如其他许多师范大学学生,他在1950年 至1953年间是法国共产党员。他是被他的教师阿尔都塞介绍进去的。与其他许 多人相同,他因为斯大林统治下的苏联的情况退出了共产党。与其他许多人不同 的是他从未参加过共产党的活动。 1950年福柯通过毕业考试,他在师范大学教了一段时间书,但他对此并不感兴 趣,因此他很快就离开了法国。他的一个教师和朋友乔治· 杜梅泽尔为他找到了 一个在瑞典乌普萨拉大学作为法国文化代表的职位,从1954年到1970年他在乌 普萨拉大学、在波兰华沙和在德国汉堡大学充当文化代表。此后他到法国克莱蒙 费朗第一大学教哲学,在那里他遇到了丹尼尔· 德菲。只要他在法国,他后来就 一直与德菲生活在一个非单配性的关系中。 福柯后来在美国待了很久,首先在水牛城大学,后来在柏克莱加州大学。福柯在 旧金山的同性恋社群中,尤其在BDSM社群中的活动使他染上了爱滋病,因为当 时人们还不知道这种病。1984年福柯在逝世于巴黎,一开始一些他的朋友和家 庭成员否认他死于艾滋病。
社会学观点 :



福柯主要从历史发展的维度,关注知识与权力的关系——权力怎样通过话语权表 现出来,并配合各种规训的手段将权力渗透到社会的各个细节中去,比如监狱制 度、性问题等。福柯的思想对当代社会学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福柯的主要工作总是围绕几个共同的组成部分和题目,他最主要的题目是权力和 它与知识的关系(知识的社会学),以及这个关系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的表现。 他将历史分化为一系列“认识”,福柯将这个认识定义为一个文化内一定形式的 权力分布。对米歇尔· 福柯来说,权力不只是物质上的或军事上的威力,当然它 们是权力的一个元素。 对福柯来说,权力不是一种固定不变的,可以掌握的位置,而是一种贯穿整个社 会的“能量流”。福柯说,能够表现出来有知识是权力的一种来源,因为这样的 话你可以有权威地说出别人是什么样的和他们为什么是这样的。福柯不将权力看 做一种形式,而将它看做使用社会机构来表现一种真理而来将自己的目的施加于 社会的不同的方式。比如福柯在研究监狱的历史的时候他不只看看守的物理权力 是怎样的,他还研究他们是怎样从社会上得到这个权利的——监狱是怎样设计的, 来使囚犯认识到他们到底是谁,来让他们铭记住一定的行动规范。他还研究了 “罪犯”的发展,研究了罪犯的定义的变化,由此推导出权力的变换。

福柯观念深度解释

福柯观念深度解释

福柯观念深度解释二、福柯:福柯的后现代主义思想及其对传播研究的影响一.福柯的生平及其学术研究(一)福柯的生平米歇尔·福柯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法国著名哲学家吉尔·德勒兹曾如此评价福柯“马克思逝世之后最卓越的思想巨人”。

1946年,福柯考入享誉世界的名校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师从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想家阿尔都塞以及依波利特等知名学者。

然而此时他孤独古怪、心理极其脆落,这些经历与他后来热衷研究精神病、性意识等主题有一定关系。

之后的几十年,福柯辗转若干高校,1970年起被选为法兰西学院终身讲座教授,担任思想系统史教授,直到1984年因艾滋病去世。

福柯一身热爱自由,反抗压迫,充满叛逆。

他不但以自己犀利的笔来剖析西方社会权力运作的真实面目,而且身体力行地去为造反的大学生、政治犯、同性恋者抗争......因此他总是与政府当局对抗,同社会统治势力对抗,并多次入狱。

叛逆和抗争使福柯的人生光彩夺目,也为他那别具一格的学术研究和振聋发聩的学术思想作了一个很好的注脚。

(二)福柯的学术思想福柯的著作向来以其多变的风格和主体而闻名于世。

福柯的著作涉及多个领域,而他自己本身也反对别人给他贴标签,因此,福柯被人们成为一个“不可界定的人”,一个学术上的“斯芬克司”。

福柯一生著作颇丰,文明于世的有《疯癫与文明》、《临床医学的诞生》、《词与物》、《知识考古学》等。

A.福柯学术思想“难以界定的原因”1.一方面是因为他的思想来源的多样性所造成的。

福柯的思想不是凭空产生,它也是在吸取借鉴前人的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加上自身的创造酝酿而成,这种思想来源的多样性使福柯的著作富有争议性和难以分析。

而且,福柯在汲取其他思想家的观点时,也不是简单地生吞活剥,而是把它们转化,整合进自己的开创性理论取向之中。

因此,福柯是一位复杂的,兼容并蓄的思想家,他从多种源头和思想中汲取营养,但又从不与任何一种单独的学派或理论联盟。

2.另一方面是因为福柯的整个思想发展过程,始终充满着不断创新的活力,使他的各种思想及其范畴永远处于变化之中,永远隐含着导向更深一层变化的可能性因素。

米歇尔·福柯《词与物》读书笔记

米歇尔·福柯《词与物》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之米歇尔·福柯《词与物:人文学科考古学》(1966)一、作者简介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 1926-1984),20世纪法国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其思想在文学批评、文学理论、哲学、历史哲学、知识社会学等领域产生了广泛地影响。

尽管他不喜欢自己被归类,但还是被视为后现代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标志性人物。

福柯的代表作有《疯癫与文明》(Madness and Civilization, 1961)、《死亡与迷宫:雷蒙·鲁塞尔的世界》(Death and Labyrinth: The World of Raymond Rousse, 1963)、《诊所的诞生》(The Birth of Clinic, 1963)、《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Les Mots et les choses. Une archéologie des sciences humaines,1966)、《知识考古学》(The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 1969)以及《规训与惩罚》(Discipline and Punish:The Birth of prison,1975),等等。

《词与物》一书是要将思想从“人类学的沉睡”中唤醒,驱除笼罩在现代人的思想观念和知识形式头上的人本主义的迷雾,从而重新思考人类知识的可能性。

而人类学主体主义正是自康德以来的现代思想的核心问题和知识基础,福柯试图批判的正是这一传统。

但是福柯并没有将自己的视角仅仅局限于康德及其之后的思想,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遥远的古代,并从文艺复兴开始了自己这种独特的人文科学考古学。

二、认识型之所以做这种人文科学考古学,是缘于福柯的一次有趣的阅读。

福柯在阅读博尔赫斯的某部作品的时候,其中有一段引用“中国某部百科全书”写到,动物可以分为奇怪的十几种,这些分类让人看了不可思议,这令福柯哑然失笑,但笑声之余,福柯发现,这种分类之所以不可理解,是因为它超出了阅读者自己的思想的限度,超出了他的习惯性的理解和常识,因而会觉得令人发笑。

米歇尔·福柯“话语分析”方法对主体理性主义的解构

米歇尔·福柯“话语分析”方法对主体理性主义的解构

2023年第6期(总第201期)㊀㊀㊀㊀㊀㊀黑龙江社会科学SocialSciencesInHeilongjiang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No.6ꎬ2023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SN.201哲学与文化研究米歇尔 福柯 话语分析 方法对主体理性主义的解构徐苗苗ꎬ刘㊀冬(哈尔滨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ꎬ哈尔滨150001)摘㊀要: 话语分析 是福柯语言哲学的重要研究方法ꎬ在对话语进行分析的过程中福柯深入到各个历史时期的话语实践之中ꎬ分析知识与真理在权力话语中的建构过程ꎮ具体来说ꎬ福柯以话语实践的知识谱系建构来解构理性主义对非理性主义的压制ꎬ并在知识谱系建构中解构主体叙事结构ꎮ福柯的主体理性主义解构在消解主体 客体二元对立㊁重构人的完整性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史意义ꎮ与此同时ꎬ福柯的话语分析也存在一定的理论局限ꎬ他虽然反对宏大叙事所追求的永恒规律ꎬ却在论述权力关系结构对主体性建构的过程中也承认其叙事结构中的规律ꎬ这恰恰是福柯思想中的矛盾之处ꎮ关键词:福柯ꎻ话语分析ꎻ语言哲学ꎻ主体理性主义中图分类号:B08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7-4937(2023)06-0031-06基金项目:黑龙江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1SHC217)作者简介:徐苗苗ꎬ1982年生ꎬ哈尔滨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ꎻ刘冬ꎬ1987年生ꎬ哈尔滨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ꎮ㊀㊀作为后现代主义者ꎬ福柯尽管也认可萨丕尔等语言学家所提及的 语言对知识的本体论建构 ꎬ但福柯关注的重点却发生了变化ꎮ福柯的«知识考古学»表达了这一观点:无论是知识ꎬ还是真理ꎬ实际上都是各个时代的产物ꎬ其永恒性无法以科学方法进行证明ꎮ就此而言ꎬ福柯认为ꎬ唯有在知识谱系的发展中去挖掘语言形式背后的权力关系谱系ꎬ才有可能构建一个语言学的理论框架ꎬ这一框架必须对权力关系结构㊁话语实践㊁知识谱系之间的关系进行充分论述ꎮ福柯之所以会从这一思路出发ꎬ是由于他的历史学知识背景ꎬ他并没有完全遵循其他语言学家所表现出的主体主义和结构主义倾向ꎬ正如福柯自己所言ꎬ 我认为尽管关于结构主义的表面争论引起了误会ꎬ在实质上ꎬ我们是完全一致的ꎻ我想说ꎬ我们彼此完全明白各自所要做的事情 [1]225ꎮ与此同时ꎬ福柯也从考古学的严谨态度出发ꎬ主张着眼于不同社会形态ꎬ从知识结构出发去客观地分析权力㊁语言㊁知识之间的关系ꎮ从学术史贡献来看ꎬ福柯的话语分析 方法从话语实践与权力关系结构的角度ꎬ批判了理性主义和主体主义等传统西方哲学的核心观念ꎬ在消解主体 客体二元对立㊁重构人的完整性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学术史意义ꎮ就理论限度而言ꎬ虽然福柯反对宏大叙事所追求的永恒规律ꎬ却在论述权力关系结构对主体性建构的时候也承认自身叙事结构中的规律ꎬ而这恰恰是福柯语言观的局限之处ꎮ㊀㊀一㊁话语实践研究对理性主义的解构福柯以 考古学 来隐喻话语分析ꎬ乃是提出一种新的语言哲学研究方法ꎬ这种方法不同于传统形而上学的经验归纳和演绎推理ꎮ的确ꎬ在哲学史的发展历程中ꎬ随着统计技术的不断完善ꎬ人们获得了足够的技术手段去探寻真理ꎬ并试图以最精确的手段去检验知识的合理性ꎮ例如ꎬ以弗朗西斯 培根为代表的经验主义者持一种反映论的立场ꎬ认为知识应该源自经验ꎬ知识的真理性可量化为经验的可证实性ꎬ越是容易被 完全归纳 的经验ꎬ其真理性也就越强ꎮ从话语分析的视角来看ꎬ言说的对象越充分ꎬ结论就越具有真理性ꎮ与之形成鲜明对照ꎬ以笛卡尔为代表的理性主义者却认为知识自身的 清楚明白 才是校验其真13理性的标准ꎬ这里的 清楚明白 则意味着逻辑上的自明性ꎮ根据唯理论的观点ꎬ如果命题之间的逻辑推理严密ꎬ那么知识的真理性就越强ꎮ就此而言ꎬ语言以命题为基本单位ꎬ命题之间的联系越是紧密ꎬ表述就越是精准ꎬ语言自身的逻辑就愈加顺畅ꎮ然而ꎬ这些在一定历史时期被广泛认同的哲学研究方法却受到了休谟㊁康德等人的质疑ꎮ例如ꎬ 归纳推理 能否保证每一个结论都是基于全归纳?仅仅一个反例ꎬ结论的合理性就会受到质疑ꎮ演绎推理又能否在保证逻辑自明性的前提下增加新的知识内容?正是由于以休谟等人为代表的哲学家对经验知识和演绎知识的质疑ꎬ人们开始在知识论之外寻求一种新的方法去考察知识的真理性ꎬ以此保证人文科学研究的相对独立性ꎮ当然ꎬ也有一些哲学家强调语言的记录功能ꎮ例如ꎬ霍布斯指出语言可以 用来记录我们的思维ꎬ作为记忆的标记 [2]24ꎮ福柯在这样的学术脉络中找到了一条与传统知识论不同的道路ꎬ即通过分析话语的方法来考察真理体制的变化ꎬ在此过程中从一个新的视角对传统形而上学中的工具理性主义倾向进行了解构ꎮ受到自身学科背景的影响ꎬ福柯开辟了一条知识研究的新路径ꎬ即以 考古学 来隐喻话语分析ꎬ通过不同历史时期的话语实践对知识条件进行一种 历时态 结构分析ꎮ福柯的 考古学 隐蔽并不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ꎬ恰恰相反ꎬ它体现为学科之间的视域融合ꎬ目的在于分析那些使某种观念㊁意见或行动成为可能的条件ꎮ从话语分析的层次性来看ꎬ知识考古学秉持一种历史发展的认识论ꎬ解释历史事件的时候并不会寻求那种永恒不变的规律ꎬ以避免陷入宏大叙事之中ꎮ知识考古学仅仅将各个时代人们所坚信的那些真理以谱系的方式列出ꎬ在福柯看来ꎬ这是面对历史时应具备的真实态度ꎮ那么谱系中所陈列的知识如何形成一个有条不紊的整体?福柯本人的研究旨趣并不在此ꎮ根据福柯的观点ꎬ与其遵循某个规律的连续序列ꎬ毋宁说这只是一种不连续性的 断裂 ꎬ 不连续性的概念是一个悖论的概念:因为它既是研究的工具ꎬ又是研究的对象 [1]9ꎮ这段话也解释了福柯历史观的实质ꎬ即历史发展的认识论ꎮ具体来看ꎬ福柯对于历史发展中的因果联系未置可否ꎬ而是回到历史事件本身ꎬ关注那些相关的 话语 ꎬ这实际上更类似于一种相关关系ꎬ福柯强调回到历史事件本身去分析那些和话语实践(discursivepractice)直接关联的微观叙事ꎬ这正是福柯 话语分析 方法和宏大叙事的区别ꎮ从学术史意义来看ꎬ福柯确立了一种新的叙事方式ꎬ即历史发展是在若干个断层之中去挖掘那些前人所留下的话语档案ꎬ档案之中承载着历史ꎬ这些话语档案具有文物般的价值ꎬ等待人们对其进行考古ꎬ这样一种微观叙事的研究视角也改变了人们对待语言的态度ꎮ 考古学描述陈述的同质性的某个层次ꎬ这个层次有着自己的时间分割ꎬ但又不抹杀可能在语言中测定出来的其他各种同一性和差异性的形式 [1]164ꎮ根据福柯的论述ꎬ知识考古学的研究方式关注的是那些已经呈现出具有共性特征的话语档案ꎬ甚至在一些时候这些话语档案会呈现给考古者一些预期之外的发现ꎮ在这样的情况下ꎬ知识考古学沿着 断层 的踪迹进行追寻ꎬ收获了那些与某个事件直接相关的叙事ꎬ并对这些叙事结构进行话语分析ꎮ在分析话语的过程中ꎬ人们会发现某些话题的言说方式并不相同ꎬ有时是独白的ꎬ有时是对话的ꎬ有时则是隐喻的ꎬ而要对上述问题有所认识则必须通过极为具体的方式进行考量ꎮ从这个意义上看ꎬ福柯的话语分析倡导了一种新的语言观ꎬ这种语言观不同于传统结构主义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ꎬ并不关注叙事所遵循的永恒定律ꎬ而无论是结构主义ꎬ还是社会语言学的主要观点ꎬ都在极大程度上遵循了理性主义的规律论ꎮ以此为基础ꎬ福柯回到各个特定时代ꎬ知识的获取实际上都是以 话语 的形式进行传播的ꎬ因此知识考查必须要通过话语分析ꎮ福柯在这里借用了 档案 来比喻话语实践ꎬ只不过档案本身也有不同的类型ꎮ档案有些时候是以书籍档案的形式被陈列出来ꎬ有时则是通过面对面的对话形式呈现ꎬ无论哪一种都是在 以言行事 ꎬ从这个意义上说ꎬ话语不仅仅是表达的工具ꎬ而且成为了实践本身ꎮ福柯正是从话语实践出发去分析那些构成真理体制的知识条件ꎬ这种态度并没有秉持理性主义所恪守的演绎逻辑推理法ꎮ在此基础上ꎬ福柯阐释了其话语分析的基本观点ꎬ一方面坚持23语言具有建构知识体系的本体论功能ꎬ和社会语言学保持了一定的相似度ꎮ另一方面也反对符号互动论的语言工具论主张ꎬ他强调 诚然ꎬ话语是由符号构成的ꎬ但是ꎬ话语所做的ꎬ不止是使用这些符号以确指事物ꎮ正是这个 不止 使话语成为语言和话语所不可减缩的东西 [1]53ꎮ从中我们看到ꎬ福柯并没有从理性主义的演绎推理出发寻求语言之中的 逻格斯 ꎬ而是从话语实践的视角关注了话语的能动性ꎬ强调话语变迁可以在动态中建构知识脉络和知识体系ꎮ福柯从历史发展的认识论出发ꎬ强调回到历史事件所发生的语境中去进行深入细致的话语分析ꎬ呈现出同一话题在不同时代获得何种言说方式ꎬ这样一种微观视角的叙事具有一定的学术史意义ꎮ具体来看ꎬ 话语 改变了人们对待语言的态度ꎬ借此契机人们也对西方哲学中的理性主义传统进行了反思ꎬ指出 非理性 真实地存在于各个时代的话语实践中ꎬ其中的一些话题也从禁忌走向公开ꎬ但在此过程中理性主义对 非理性 的拒斥却依然存在ꎬ在现代西方社会中理性的边界也需要一种更加清晰的界定ꎬ以避免对 非理性的标签化ꎬ而非理性也应该获得应有的空间ꎬ理性主义的方法则应该被适度应用于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领域ꎬ只有这样才能推动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共同发展ꎮ㊀㊀二、知识谱系的建构对主体主义叙事的解构主体性问题也是福柯 话语分析 的一个关注点ꎬ如福柯本人所言: 我不想排斥主体的问题ꎬ我想界定主体在话语的多样性中所占据的位置和功能 [1]222ꎮ根据福柯的观点ꎬ如果真理的建制取决于各个时代的具体话语实践ꎬ那么我们要想考察某些话语的叙事变化ꎬ必须深入到各个时代的叙事结构之中ꎮ就叙事方式而言ꎬ福柯反对那种宏大叙事ꎬ主张对历史话语进行具体的微观解构ꎮ正因如此ꎬ他并没有像奥古斯特 孔德㊁埃米尔 涂尔干等实证主义者那样从社会现象或社会事实入手去探讨社会分工㊁社会文化体系等宏大主题ꎬ试图从社会现象中寻求那些永恒的规律ꎬ反而部分地吸收了马克斯 韦伯 诠释社会学 的微观视角ꎮ韦伯将个体的社会行动作为其社会学研究对象ꎬ旨在以诠释学的方式去 共情 社会行动背后的意图ꎬ福柯的微观视角主要将目光集中在了言语行为方面ꎬ分析不同时代的话语谱系ꎬ形成对每一个语言 断层 的具体诠释ꎮ但福柯却没有从韦伯的现代主义视角出发去关注那些对历史变迁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ꎬ反而站在后现代主义立场对当代西方社会中的边缘群体进行研究ꎬ通过谱系学的方式呈现出各个时代的人们如何对此进行个性化 言说 ꎮ«知识考古学»中提出的谱系学研究方法也被运用到«疯癫与文明»«规训与惩罚»«词与物»等著作之中ꎬ并对边缘群体的 叙事 进行了一种谱系学意义上的考察ꎮ以 疯癫 这个主题为例ꎬ福柯在«疯癫与文明»一书中呈现了不同时代关于 疯癫 的言说ꎬ形成了一种话语谱系ꎮ根据福柯所梳理的时间线ꎬ在古典时代ꎬ 疯癫 被看成是一种狂乱的行为ꎬ这也是一种人们试图摆脱的状态ꎮ古希腊时期的智者们追求智慧ꎬ以远离疯癫状态ꎮ在漫长的中世纪时期ꎬ人们又会不加区分地对待疯癫㊁错乱和愚蠢ꎬ因此这个时期的西方社会ꎬ精神病人会被遣送到疯人岛ꎬ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ꎬ而这一话题因此也成为一个不能公开谈论的禁忌ꎮ就中世纪的文化发展情况来看ꎬ哲学㊁科学都屈从于信仰的力量ꎬ其发展受到限制ꎬ但却唯独文艺领域获得了发展的机遇ꎬ因而人们可以在诗歌㊁寓言㊁画作等艺术形式之中去了解 疯癫 这一话题ꎮ现代西方社会随着医学和科技的发展ꎬ 疯癫 又有了新的含义ꎬ成为一种 疾病 状态ꎮ关于这一话题ꎬ人们可以公开谈论ꎬ看起来每个人也可以随意表达自己关于这一话题的意见ꎮ然而就多数人的言说 来看ꎬ 疯癫 依然被作为一种异常状况来公开谈论ꎬ只不过和此前的时期相比ꎬ这一言说从 禁忌 转变为公开ꎮ实际上ꎬ当人们将 疯癫 和 病态 异常 冲动 治疗 等概念关联起来的时候ꎬ就人为划分了主流群体和边缘群体ꎬ认同了主流群体的主体性ꎬ却消解了边缘群体的主体性ꎮ福柯的这一思路对西方哲学中的理性主义传统来说也是一种批判和挑战ꎮ根据福柯的论述ꎬ 疯癫 在西方文化中被认为是一种 非理性 的存在ꎬ而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中人们作为认知和行为33的主体应该保持理性ꎬ对非理性的 疯癫 行为进行治疗则是一种回归理性的表现ꎬ与之相关的现代精神病医学则是理性知识的标志ꎬ 医生作为一个造成异化的形象ꎬ始终是精神分析的关键因素ꎮ也许是由于精神分析并没有压抑这种最根本的结构ꎬ因此它过去不能ꎬ将来也不能听到非理性的声音 [3]260ꎮ就此而言ꎬ福柯以 疯癫 的研究为例表达了他的观点ꎬ即这样一种 非理性 的标签化实际上在主体认同方面并没有做到对一切社会成员的公平对待ꎬ这也是主体理性主义存在的一个理论限度ꎮ在社会生活的微观层面ꎬ人们对于边缘群体的言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他们在不同时代的际遇ꎬ而在人们言说的过程中ꎬ有些话题从禁忌走向公开ꎬ对于一些现象或行为人们也会使用不同的陈述方式ꎬ福柯认为话语实践的改变并非某种规律的作用ꎬ而是由于社会权力关系结构的变迁ꎮ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ꎬ边缘群体的 言说 以及人们关于他们的 言说 也随之而改变ꎬ福柯通过话语分析的方式去审视不同社会群体的叙事ꎬ通过叙述方式的改变去分析社会角色㊁社会地位以及社会分工的变化ꎮ那么ꎬ这里存在一个问题:如果知识和真理都是各个时代的产物ꎬ那么是什么将其建构出来的呢?对于这一问题ꎬ福柯深入到西方社会各个时代的话语实践之中ꎬ去考察知识和真理的建构过程ꎬ进而分析叙事主体以何种方式被建构出来ꎮ在福柯看来ꎬ无论是面对面的交谈ꎬ还是规范严谨的文献记载ꎬ都以档案形式被呈现出来ꎮ这些档案都存在于 断层 之中ꎮ根据福柯的观点ꎬ档案的解密就好比考古发现ꎬ若要了解它们必须研究 断层 本身的结构ꎬ这个过程当然不能一蹴而就ꎬ而是循序渐进的ꎮ福柯认为ꎬ 断层 本身并不意味着同一ꎬ而是差异性的表现ꎮ这种差异当然也取决于各个时期不同的话语实践方式ꎮ那么话语实践方式的差异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福柯指出ꎬ话语实践主体在实践方式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差异只是一种表象ꎬ真正的话语实践方式受到社会权力结构作用机制的影响ꎮ例如ꎬ在福柯看来ꎬ前现代社会是政治权力直接决定人的话语实践方式ꎬ现代西方社会的权力结构演变为生命权力ꎬ其支配方式更加隐蔽ꎬ但是却作用于社会生活的每一个细微之处ꎬ如影随形ꎮ福柯进一步强调ꎬ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中ꎬ 主体性 概念虽然是现代主义的核心观念之一ꎬ但它在现实生活中却是一种被信以为真的假象ꎮ根据福柯的观点ꎬ 主体性 在现代语境中是学术研究的热点ꎬ但这一哲学范畴的普遍性则是存疑的ꎮ 说话的实践是一个匿名的ꎬ历史的规律的整体 [1]130ꎮ就此来说ꎬ福柯的 考古学 态度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实证主义传统的影响ꎬ因为 主体性 这一概念对福柯而言依然属于宏大叙事ꎬ与之相比ꎬ福柯认为 话语 本身的实证性更加明显ꎮ正是由于现代西方社会中权力关系结构的这种匿名性ꎬ人们总会误以为话语沟通的语境总是畅通无阻的ꎮ据福柯所述ꎬ话语实践的主体在建构过程中成为权力关系结构的载体ꎬ主体之间可以通过交谈和阅读的方式获取信息或学习知识ꎬ并在知识学习中去探寻真理ꎬ但由于人们探寻的对象自身就是权力建制的产物ꎬ因此知识的谱系序列也不过是权力关系结构变迁的产物ꎮ在福柯来看ꎬ权力关系结构虽然是实际上起作用的决定性因素ꎬ但它对真理和知识的建构则是以一种隐蔽的范式作用的ꎬ因为人们总是误以为自身是真正的言语行为主体ꎬ这种信念越是固着ꎬ权力关系结构被遮蔽的程度就越是强烈ꎬ当然这样一种遮蔽并不能够真正消解权力关系结构的影响ꎬ反而进一步保证了权力关系结构的决定性作用ꎮ综上ꎬ我们看到福柯对主体叙事的解构思路ꎬ福柯将目光主要集中在了言语行为方面ꎬ分析不同时代的话语谱系ꎬ形成对每一个时代话语实践的具体诠释ꎮ从中我们也看到ꎬ福柯和哈贝马斯在研究旨趣上的相似之处ꎬ但福柯却没有从现代主义者的视角出发去重构现代性ꎬ或者关注那些对历史变迁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ꎬ反而以当代西方社会中的边缘群体为研究对象ꎬ通过谱系学的方式呈现出各个时代的人们如何对此进行个性化 言说 ꎬ形成了微观叙事结构ꎮ在这样的叙事结构中ꎬ话语实践的主体在建构过程中成为权力关系结构的载体ꎬ主体性的建构过程也具体化地呈现出来ꎮ根据福柯的论述ꎬ尽管人们对自身的主体性总是深信不疑ꎬ但这种信念越是固着ꎬ权力关43系结构的遮蔽程度就越是强烈ꎮ㊀㊀三、福柯主体理性主义解构的学术史贡献与局限㊀㊀福柯的 话语分析 方法从话语实践与权力关系结构的角度ꎬ批判了理性主义和主体主义等传统西方哲学的核心观念ꎬ在消解主体 客体二元对立㊁重构人的完整性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学术史意义ꎮ另外ꎬ虽然福柯反对宏大叙事所追求的永恒规律ꎬ但在论述权力关系结构的主体性建构时却又承认叙事结构中的规律ꎬ这恰恰是福柯话语分析方法的限度ꎮ(一)福柯主体理性主义解构的学术史贡献福柯 话语分析 最重要的一个贡献就是对现代西方哲学困境的理论回应ꎮ具体来说ꎬ理性的误用和主体 客体之间的二元对立一直以来都是现代西方哲学所面对的两大理论困境ꎮ福柯对此亦有较为清醒的认识ꎬ在其语言哲学中创造性地提出 话语实践 权力关系 档案 断层 等重要概念ꎬ并建构了一种微观叙事结构ꎬ反对以寻求永恒不变规律为目的的宏大叙事结构ꎬ从一个崭新的视角提醒人们去关注理性的边界ꎮ不仅如此ꎬ福柯的话语分析方法以 话语实践 为研究对象ꎬ对那些关于社会边缘群体的话语进行了谱系学研究ꎬ指出 非理性 真实地存在于各个时代的话语实践中ꎬ其中的一些话题也从禁忌走向公开ꎬ但在此过程中理性主义对 非理性 的拒斥却依然存在ꎬ在现代西方社会中理性的边界也需要一种更加清晰的界定ꎬ以避免对 非理性 的标签化ꎮ实际上ꎬ人的认识和行为同时存在着理性和非理性两种方式ꎬ缺少任何一种都无法构成人的完整性ꎮ然而ꎬ启蒙运动之后ꎬ西方社会却普遍存在这样一种倾向ꎬ无论是自然科学家ꎬ还是人文领域的学者ꎬ都将理性运用于一切领域ꎬ导致了人类理性的不断攀升ꎬ这的的确确推动了自然科学的进步ꎬ但另一方面人文学科的一些研究者也十分崇尚理性ꎬ将理性主义的演绎推理运用于审美㊁道德㊁艺术等领域ꎬ以至于人文学科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 借用 了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式ꎬ这对于科学的全面发展和知识的全面进步来说是一种毋庸置疑的挑战ꎮ面对此种情况ꎬ福柯主张回到各个学科自身的 谱系 ꎬ真实地呈现出其序列ꎮ在谱系分析的过程中ꎬ各个学科的界限可以得到更加清晰的界定ꎬ这不仅保持了理性在自然科学中的地位ꎬ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醒人文学科的学者去独立探索属于本学科的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ꎬ为非理性留下一席之地ꎮ主体 客体的二元对立则是现代西方哲学所面对的另一理论困境ꎮ从古希腊时期客体主义者对 本原 和 基质 的探究ꎬ再到康德 三大批判 所倡导的主体理性主义传统ꎬ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对立一直无法和解ꎮ西方哲学的这种思维模式也影响了现实社会生活ꎬ人们在认识和实践中ꎬ总会习惯性地将自身视为主体和目的ꎬ而将他人视为客体和工具ꎬ甚至在一些时候这种思维惯性也蔓延到了群际关系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领域ꎬ 自我中心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 恰恰都是主体 客体二元对立的体现ꎮ在福柯来看ꎬ这种无限蔓延的主体性实际上也只是一种假象ꎬ权力关系结构则是实际上发挥作用的决定性因素ꎬ尽管它对于真理和知识的建构以一种隐蔽的方式呈现出来ꎬ人们总是误以为自身是真正的言语行为主体ꎬ而这种信念越是固着ꎬ权力关系结构被遮蔽的程度就越是强烈ꎬ同时福柯也指出ꎬ这样一种遮蔽的作用方式当然不能真正消解权力关系结构的影响ꎬ反而进一步保证了权力关系结构的决定性作用ꎬ人的主体性在这种情况下也只是权力关系所建构出来的幻象ꎮ福柯通过谱系学的范式罗列出权力的谱系ꎬ从而深入到不同时代的话语实践中ꎬ揭示了 主体 的建构过程ꎬ以谱系学的方法进行了 考古 ꎬ回应了主体 客体二元对立这一理论困境ꎬ福柯的这一方法和同时代研究者相比提供了一个新的论证角度ꎬ同时也提供了方法论方面的启示ꎮ例如ꎬ法国哲学家皮埃尔 布迪尔厄从 关系论 的研究范式出发提出 惯习 这一概念ꎬ分析了社会权力关系结构对个体言语行为的作用过程ꎬ这一思路和福柯的权力关系论相呼应ꎮ与此同时ꎬ福柯的话语分析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当代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发展ꎮ例如ꎬ叙事治疗心理学也从微观视角出发ꎬ主张解构叙事中的 主线故53。

福柯及其生平_着作和思想

福柯及其生平_着作和思想

本期学术人物福柯及其生平、著作和思想于奇智一、生平与著作11生平 福柯(M ichel Foucau lt,1926 -1984)是法国后现代思潮的前卫人物,1926年10月15日出生于法国西部古城——普瓦提埃。

米歇尔・福柯原名保尔・福柯,“米歇尔”是其母亲给他起的,家人习惯叫他“保尔2米歇尔”,但他本人更喜欢“米歇尔”这个名字。

他于1936年在此城亨利四世中学小学毕业后,升入本校初中班。

1940年9月,他离开了该校,转入圣斯塔尼斯拉教会高级中学。

在这所教会学校,有一位知识渊博的历史教师,很受学生欢迎。

福柯对历史发生了兴趣。

他特别注重课外学习,在一位名叫埃格兰(A igrain)的修道院院长引导下,他阅读了大量的历史与哲学书,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成长道路和职业选择。

1942年,福柯开始阅读柏拉图、笛卡儿、帕斯卡尔、柏格森等哲学家的著作,进步很快,这得力于这所教会学校哲学教师皮埃罗(Dom P ierro t)和家庭教师吉拉尔(L ou is Girard)。

福柯的中学时代是在战乱中度过的。

战争与历史的关系十分重大。

这使他进一步决定了自己的研究领域:历史哲学。

1943年,福柯通过了中学会考,拒绝了父亲要他“学医以承父业”的愿望;1945年毅然北上巴黎亨利四世中学,准备报考全法名校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时值二战刚刚结束;这一年既是世界历史的转折点,又是福柯一生的转折点;法国新黑格尔主义学者伊波里特(Jean H yppo lite)在该中学执教,正当锦瑟年华的福柯深受其泽,后来他成了伊氏在法兰西学院的继承者。

1946年,福柯以第四名的优异成绩考上巴黎高师。

在高师期间,福柯广泛阅读古今哲学家著作,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又由于身患严重的癫狂症,染上同性恋,因此涉猎了心理学、精神分析和精神病学,进而开辟了自己的特殊研究领域:癫狂和性欲。

他在阅读中选择了尼采作为自己的精神导师。

还结识了现象学家梅洛2庞蒂和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者阿尔都塞。

福柯简介

福柯简介
不管怎样,《词与物》为福柯带来了巨大声望。不久,福柯又一次离开了法国,前往突尼斯大学就任哲学教授。福柯在突尼斯度过了1968年5月运动的风潮。这是一个“革命”的口号和行动时期遍及欧洲乃至世界的时期,突尼斯爆发了一系列学生运动,福柯投身于其中,发挥了相当的影响。此后,他的身影和名字也一再出现于法国国内一次又一次的游行、抗议和请愿书中。
》。可惜的是,作者永远也看不到它出齐了,1984年6月25日,福柯因艾滋病在巴黎萨勒贝蒂尔医院病逝,终年58岁。
福柯的死使法国上下震惊。共和国总理和教育部长称“福柯之死夺走了当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凡是想理解20世纪后期现代性的人,都需要考虑福柯。”《世界报》、《解放报》、《晨报》、《新观察家》等报刊相继刊发大量纪念文章。思想界的重要人物也纷纷发表纪念文字:年鉴学派大师费尔南·布罗代尔称“法国失去了一位当代最光彩夺目的思想家,一位最慷慨大度的知识分子”;乔治·杜梅泽尔的纪念文章感人肺腑,老人老泪纵横的谈到以前常说的话“我去世时,米歇尔会给我写讣告。”然而,事实无情,颠倒的预言更加使人悲从心来:“米歇尔·福柯弃我而去,使我感到失去很多东西,不仅失去了生活的色彩也失去了生活的内容。”
68年5月事件促使法国教育行政当局反思旧大学制度的缺陷,并开始策划改革之法。作为实验,1968年10月间,新任教育部长艾德加·富尔决定在巴黎市郊的万森森林兴建一座新大学,它将拥有充分的自由来实验各种有关大学教育体制改革的新想法。福柯被任命为新学校的哲学系主任。但是,万森很快就陷入无休止的学生罢课、与警察的临街对峙乃至火爆冲突中,福柯的哲学系也在极左派的吵嚷声中成为动乱根源。在万森两年,是使福柯感到筋疲力尽的两年。
福柯的最后一部著作《性史》的第一卷《求知意志》在1976年12月出版,这部作品的目的是要探究性观念在历史中的变迁和发展。福柯对这部性的观念史寄予厚望,并以务求完美的态度加以雕琢,大纲和草稿改了一遍又一遍后的安排,全书分为四卷,分别为《求知遗志》、《快感的享用》、《自我的呵护》、《肉欲的告赎

(完整)福柯思想概说

(完整)福柯思想概说

福柯思想概说米歇尔·福柯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

他在哲学、心理学、语言学、历史学、社会学、文学艺术、精神病学、医学上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他受到很多学术思想的影响,但是他的思想又很难归纳到哪个确定的学派。

他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既力图发现被传统掩盖的结构本身又有破坏结构的特点。

因此他既是法国60年代的结构主义的重要代表,又是后结构主义的伟大先驱。

准确的说,福柯实际是法国当代思想界一大异类,他的思想无法归类于20世纪法国三大思想思潮(现象学、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的任何一类。

美国人类学家吉尔茨(Clifford Geerts)对他有一个经典评论:“……一个非历史的历史学家,一个反人本主义的人文科学家,一个反结构主义的结构主义者。

”福柯的思想虽然非常复杂,但是其中依然有着明显的一致性。

就是借助尼采主义揭示、批判、打破和逃出资本主义“现代性”的禁锢。

1983年,福柯最后一次接受采访时说:“简单地说,我是一个尼采主义者。

借助于尼采著作,我试着尽最大可能在许多方面看看在这个或那个领域能够做些什么。

”当然福柯并不仅仅局限于尼采主义。

他思想的丰富性和独创性是毋庸置疑的.他主要吸收了尼采的敢于向传统挑战的造反精神和求索精神,从而进行了一系列的“文化边界"研究,例如“疯癫"、“性”等领域。

他的主要著作有《疯癫与文明》、《词与物》、《知识考古学》、《规训与惩罚》、《性史》等.其中的考古学、系谱学的方法论,他的话语实践分析和权力——知识理论,他对许多领域的开拓性研究等,对西方甚至全世界的学术研究从现代主义走向后现代主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疯癫《疯癫与文明》是福柯基于他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完成的。

他在这部著作中全面考察了从文艺复兴到“今天”,造型艺术、文学和哲学中所体现的疯癫对于现代人的意义。

它的独特性就在于,之前从没有过对于疯癫这种现象的客观性论述,它处在被根本排斥的地位。

福柯本人对《疯癫史》作了一个内容提要:“在蛮荒状态下不可能发现疯癫,疯癫只能存在于社会之中。

米歇尔·福柯的小说分析理论

米歇尔·福柯的小说分析理论

在《 关于小说的讨论》 的最后一部分, 主持人福柯与 其他与会者也一同探讨了隐喻问题.当然, 这种探
4 3
· 乏下 拿 卜1 斗'
讨除了从修辞学传统上追根溯源外 , 参加讨论的人 们更多的是探讨小说中隐喻的地位问题.因为这个 问题一方面与隐喻的定义构成密切相关 , 另一方面 也与人在隐喻中的作用有关.福柯明确反对" 把隐 喻想成写作主体与世界之间"福柯认为, , 隐喻其实 中的话语到马拉 美发现词的疲软无力, 我们可以清 楚地看到 1 世纪时的文学相对于语言的现代存在 9 样式来说到底发挥着什么样的功能.在这个根本性 游戏的基础之上, 其余的都仅仅是效果 : 文学越来 越有别于观念话语, 并把 自己封闭在一种根本的非
" 言说者" 的位置.所以, 排斥心理范畴, 就可以在相
当程度上保证阅读者能立足于语言,把语言的一 " 系列体验从心理范畴中夺回, 归还到思维范畴., , ( D 福柯关于小说的分析的第二方面的看法 , 与第 一方面的,即所谓知识考古学式的方法互为表里. 因为, 尽管知识考古学的方法更侧重于从方法上保 证小说分析阅读的共时性, 静态性.而第二种方法, 即语言中心论的观点更侧重于从研究对象上确保 小说分析阅读的客观性, 实在性.两方面的看法的 中心都是如何摈弃小说分析阅读时的主体性问题. 福柯曾指 出:文学与一个时代思维的所有其他文 " 化形式和表现同属一个网络.,又说;,…文学就 ' ⑧ "· · 是人不停地消亡并让位给语言的那个场所.在" 语 言说话" 的地方, 人就不再存在."而且还进而认 ⑩ 为 :整个文学与语言的关系就是思维与知识的关 " 系. 语言说出了文学所不知道的知识.'. , 福柯的 . 这些观点 , 显然与后期维特斯坦和海德格尔的理论 主张颇为接近.

米歇尔·福柯是谁?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生平简介

米歇尔·福柯是谁?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生平简介

米歇尔·福柯是谁?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生平简介本文导读:福柯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的时间对他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当时法国对德国哲学家如黑格尔、胡塞尔、海德格尔和尼采的兴趣越来越强,福柯的教授之一,让·伊波利特(Jean Hyppolite),是一位非常有名的翻译家和德国哲学的专家。

梅洛·庞蒂当时也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教学,他对于存在主义和现象学的课程在包括福柯在内的一部分学生中非常受欢迎。

在他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的后期,他与法国最著名的哲学家和科学史学家之一,乔治·冈圭朗(Georges Canguilhem,又译为乔治·康吉莱姆、乔治·康奎荷姆),建立了关系。

福柯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的私人生活并不快乐,他患有严重的忧郁症,甚至企图自杀。

他受到一个心理学家的看护。

虽然如此,或者正因为如此,他对心理学非常感兴趣。

因此他不但得到了哲学的教育,而且还得到了心理学的教育,他甚至参加了这门学科的临床实践,在那里,他与路德维希·宾斯万格尔(Ludwig Binswanger)等思想家接触。

最后福柯还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如其他许多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的学生,他在1950年至1953年间是法国共产党员。

他是被他的教师阿尔都塞介绍进去的。

与其他许多人相同,他因为斯大林统治下的苏联的情况退出了共产党。

与其他许多人不同的是他从未参加过共产党的活动。

1950年福柯通过毕业考试,他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教了一段时间书,但他对此并不感兴趣,因此他很快就离开了法国。

他的一个教师和朋友乔治·杜梅齐尔(Georges Dumezil)为他找到了一个在瑞典乌普萨拉大学作为法国文化代表的职位,从1954年到1970年他在乌普萨拉大学、在波兰华沙和在德国汉堡大学充当文化代表。

此后他到法国克莱蒙费朗第一大学教哲学,在那里他遇到了丹尼尔·德菲(Daniel Defert)。

文化研究和后结构主义理论与后现代日常生活中的“抵抗社会性”

文化研究和后结构主义理论与后现代日常生活中的“抵抗社会性”

文化研究和后结构主义理论与后现代日常生活中的“抵抗社会性”对日常生活重要意义的研究根植于欧洲批判理论传统,文化研究和后结构主义都继承了这一视角并对日常生活中的“抵抗”进行了严肃思考。

“社会性”在此处指未被社会正式接纳的某些因素。

以福柯为代表的后结构主义权力分析、以费斯克为代表的文化研究媒介分析和德赛都的日常生活分析都对抵抗的场所、条件及其效果进行了论述。

抵抗的意义不仅在于反抗体制所带来的压迫,还在于它使文化多元性得以彰显,同时也拓展了社会实践的含义,因此抵抗的视角对后现代日常生活来说意义重大。

一、导言欧洲的批判思想在本文中具有重要地位,因为它强调日常生活的重要意义。

对日常生活激进变革的可能性的严肃探索,从乔治·齐美尔对日常生活(比如社会性和时尚)的现象学分析开始,然后超现实主义者在巴黎生活中考察了梦想与现实的混合,直至语境主义者的研究,他们从对巴黎公社(1871)的分析中走出来,开始关注现时的生活实践。

日常生活在某些方面具有反对全球资本主义现代化所带来的变革的要素,同时也灵活地吸取了同质化的总体趋向,并把这些趋向与过去联系起来。

本雅明在探讨由城市资本主义所塑造的文化经验时,也试图将之与其他时代和空间联系起来,目的是击破现时固有的那种明显的统一性。

二战之后,列夫斐尔(Henri Lefebvre, 1977)融合各种思潮,提出了一种日常生活的辩证法。

虽然科层化(bureaucratisation)、消费主义和物化成了战后文化的主流,但超越性与越界性的因素仍然隐匿于日常生活之中。

可以用社会学方法分析社会性与公共交流的形式,它们包含了对日常生活的循规蹈矩和政治生活(自发的)的批评要素。

日常生活成了他研究的基础,其目的是批判、质疑并挑战社会的分化倾向、原子化倾向和(学术的)专门化倾向。

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也始于此:可以在被批判的现实中找到批判的标准。

一个著名的例子便是阿多诺的《最低限度的道德》,在这篇文章里,他使用历史哲学的方法对奥斯维辛以后的日常生活进行了敏锐而多层次的观察,对此既满怀疑虑又饱含期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弥尔顿《失乐园》
建筑:捷克布拉格:会跳舞的房子

同性恋的抗争、黑人运动、动物权利 服装、珠宝的设计
总结与反思

任何一个思想体系都不会永远占据统治地 位,这样,必然有某一阶层总是会被边缘 化,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斗争总是处于不断 地变动中。
感谢观看


雷蒙德 · 威廉姆斯 (Raymond Williams)
《文化与社会》1958,《漫长的革命》1963

斯图亚特 · 霍尔(Stuart Hall)——英国文化研 究的领军人物 (视频播放)
斯图亚特 · 霍尔(Stuart Hall)

斯图亚特· 霍尔(1932— 2014.2.10)是当代文化 研究之父、英国社会学 教授、文化理论家、媒 体理论家、文化研究批 评家、思想家。他开启 了学术工作政治化的先 河。
文化研究和米歇尔· 福柯
后结构主义传统:
后结构主义
理解文化研究中 “文化”的含义
文化的两种定义: (1)指的是群体或社会依 赖的共同思想,意识形态以及某个群体理解 其体验的集体方式 (2)某个群体的实践行为和生活方式——即 个人每天在做什么有形的事情 这两者对文化的不同理解不能完全分开,因 为某个群体的意识形态是通过其实践行为生 产和复制出来的。 eg. 饮食文化、酒文化、动漫文化、甚至人 们飙脏话亦是文化
文化研究的内涵

文化研究关注的是文化是如何通过不同意 识形态之间的斗争而产生的。 我们共享着有关事物的一些常识,这种共 同的理解就形成了一种意识形态。 例如:人们的排队、吃早饭、开车 都构建 着意识形态。


文化研究
渊源:主要考查的是第二次世界
大战后英国工人阶级的情况。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早期, 在战后的英国出现了一种新的 社会变化,除了劳资对峙之外, 传统的工人阶级文化与新兴的 大众文化之间也存在着某种对 峙。
摇滚乐文化 · 抵抗主流文化
文化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揭示强势群体是如何以难以察觉的方 式来维持其意识形态的,而那些被剥夺了权力的群体又是如 何抵抗主流意识形态,从而颠覆整个权力体系。
将主旋律去中心化
采用非丰富表情的 乐器来表现 便宜的数字化机器 为创作基本
非主流· 动漫文化· 培养人才,发掘市场
例子:动画片和漫画在日本文化产业中占有中 心地位,也是日本“软实力”的象征。对许多 国家的年青人而言,说起日本首先会想到铁臂 阿童木、机器猫哆拉A梦、蜡笔小新、名侦探 柯南等动画片人物形象。 日本文部省在2000年度《教育白皮书》中,首次 将日本的动漫称作“日本的文化”,并将其定位 为“现代的重要表达方式之一”。 作为主导文化产业的日本外务省,曾利用“政府开发援助” 中的“文化无偿援助”资金,从动漫制作商手中购买动画 片的播放版权,并无偿地提供给发展中国家电视台播放。 中国70后、80后一代动漫迷很多都是受惠于这一政策。 Eg. 中国领导人是怎样炼成的 (借助动漫宣传主流思想)
文化研究的目标

塞缪尔· 贝克(Samuel Becker)
警告媒体从业者和 受众不要不加分析 地接受各种现存的 实践行为和幻象, 使得他们能质疑那 些东西和所处的现 状。



最为知名的是:英国文化研究学派(伯明翰 学派) 代表人物: 理查德 · 霍加(Richard Hoggart )
《识字能力的用途》1957 ——文化研究的开山之作(具体讲 解)
国家形象传播 · 文化软实力
以韩国政府支持韩国的偶像剧为例
在韩国,电视剧的性质和功能定位非常明确,它既是一种 文化产业形态,又是一种大众文化形态。1998年韩国正 式确立“文化立国”的发展方针,之后便采取各种措施支 持韩剧。 韩国文化产业交流财团(KOFICE) (出现在中国的电视节目和影视作品多 是韩国的“国家形象宣传片”)
米歇尔· 福柯
米歇尔· 福柯 (Michel Foucault, 1926年10月15日-1984年6月25 日),法国哲学家、社会思想家 和“思想系统的历史家”。他对文 学评论及其理论、哲学(尤其在法 语国家中)、批评理论、历史学、 科学史(尤其医学史)、批评教育 学和知识社会学有很大的影响。他 被认为是一个后现代主义者和后结 构主义者。
新闻报道:夏俊峰案 · 媒体的失职

一个是,有网友发现,很多媒体 在报道夏俊峰案时都用错了照片, 将北京小贩崔英杰的庭审照片拿 来当作夏俊峰的照片使用。不仅 媒体犯错,甚至连夏俊峰的妻子 张晶在转发微博时也“误将崔英 杰当作夏俊峰”。
另一个是,有网友发微博称,媒体 发布的夏俊峰之子夏健强的画是临 摹几米的作品,并配上相关画作作 为证据。
后结构主义的三个主要理论 德里达的结构批判理论 巴特的文本理论 福柯:话语权利理论

福柯:话语权利理论
福柯站在社会学的立场上,以近代人文科学、 疯狂史、性史等为例,发掘话语的建构功 能。
话语决定了人们在世界体系中的位置 (eg.人微言轻)
福柯关于刑法制度的观点:
随着刑法的“话语组成方式”的 变化:权力的实施逐渐由身体转 向了人的心理或者灵魂层面,因 此,把犯人关押起来逐渐变成比 当众鞭策更为有效的惩戒方法。

斯图亚特 · 霍尔(Stuart Hall) 斯图亚特· 霍尔的代表作品《电视讨论中的编码和译码》 对传播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吕新雨表示,从批判传播学中的 西方新左派的知识谱系看,以霍尔为代表的文化研究学 派与英国工党执政的历史经验不可分割,他对意识形态 作为表意实践的理论分析影响深远,开启了符码与实践、 文本与受众的关系研究,已经是不可忽略的学术坐标。
福柯称《规训与惩罚》为“我的 第一部著作”

《癫疯与文明》、《诊所的诞生》、《事 物的秩序》、《性史》

知识系统、权利形式以及自我和自我本身 的关系。
结构主义:发展趋势

其作为一种思想运动,影响力 是毋庸置疑的,从文学批评、 文化研究、政治理论、社会学、 民族志等诸多领域,其踪影无 处不在,至今发挥着不容忽视 的作用。

扩展:韩剧对外营销策略 (从其播出、编剧 演员选择、受众分众等角度分析)

带着浓浓的韩国文化特色出口到世界各地, 给世界人民提供娱乐的同时,也给韩国作了 一个又一个大广告,拉动了旅游、化妆品、 服装等行业,带来滚滚财源,真可谓名利双 收了。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它是指被各群体、 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 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 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 场所。 我国有着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昆曲、 中国古琴艺术、京剧、中医针灸、皮影戏 等都是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韩国 端午申遗)

案例 扩展
Hale Waihona Puke 不管媒体是以含蓄的方式还是以直接的方式来 展现意识形态,总是会存在反对的声音,这是 不同社会群体之间辩证斗争的一部分。(媒介 是社会生活中强有力的意识形态工具)
自己的思考:媒体报道的尺度要拿捏好,否 则就会造成新闻的不全面、客观,这样甚至 会产生媒介审批。(比如说一些医患关系、 城管与小贩、政府与民众,一些比较尖锐的 社会问题)
推荐阅读:古斯塔夫· 勒庞《乌合之众》
广告传播:Nike 被禁广告 · 文化差异
击败“飞天形象”
击败中国龙
击败中国老者
视频播放
名为《恐惧斗室》的Nike篮球鞋广告片被禁 播。男主角是NBA巨星———勒布朗· 詹姆斯。“中 国元素”在其中屡被打败。
受众对抗性的意识形态
广告中的创作者用性感的美女 来吸引男性受众,而信奉女性 主义的观众则把这些形象解读 为对妇女的歧视。(女性主义 研究会讲到) 视频播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