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危害及防治措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业病防治管理措施
一公局企字[2006]164号
一、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从业人员(包括长期职工、短期职工、农民工)健康及其相关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和有关文件的规定,制定本防治管理措施。

二、职业病是指从业人员在生产作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或生活环境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职业病的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三、各用人单位应当为从业人员创造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采取措施保障从业人员获得职业卫生保护,并按照局有关劳动保护防护用品标准给从业人员配备相应的个人劳动保护防护用品。

四、各用人单位应加强对职业病防治的管理,提高职业病防治水平,对本单位产生的职业病危害承担责任。

五、公路施工企业易发生的职业病及其防治:
1.中暑的症状及防治
(1)主要症状
中暑先兆:在高温作业场所劳动一定时间后,出现头晕、头痛、口渴、多汗、全身疲乏、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有升高。

轻症中暑:除中暑先兆症状加重外,出现面色潮红、大量出汗、脏脉搏快速等表现,体温升高至38.5℃以上。

重症中暑:可分为热射病、热痉挛、热衰竭三种。

热射病是指在高温环境中突然发病,体温高达40℃以上,早期大量出汗,可伴有皮肤干热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热痉挛主要表现为明显的肌痉挛,伴有收缩痛,患者意识清楚,体温一般正常。

热衰竭起病迅速,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多汗、口渴、恶心、呕吐,继而皮肤湿冷、血压下降、心率紊乱、轻度脱水、体温稍感高或正常。

(2)防治措施:
①技术措施:合理设计施工工艺过程,隔绝热源,合理布置和疏散热源,加强通风。

②保健措施: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并创造一个合理、舒适、凉爽的休息环境,保证高温作业人员有充分的休息和睡眠;加强营养,供应合适的清凉饮料;加强个人防护;加强职业健康监护,禁止有高温作业禁忌症的作业者从事高温作业。

③组织措施:加强领导和管理,认真贯彻执行防暑措施。

④从业者上岗前应进行体检,在岗期间每年体检一次。

凡查出患有心血管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消耗系统疾病者应禁止或脱离高温作业。

⑤当在高温或烈日下工作一定时间后,出现头晕、出汗、口渴、恶心、胸闷、心悸、乏力等中暑先兆症状时,应当立即到阴凉外休息,并服防暑药品、清凉饮料及防暑药膳万金油、驱风油,预防病情发展。

⑥如果已经发生中暑,应尽快把病人抬到阴凉的地方,解开衣扣和裤带,把上身稍垫高,然后先用温水敷头部及擦全身,后用冰水或井水敷病人头部,或用酒精擦拭全身。

同时给病人扇凉、按摩四肢及皮肤,以促进血液的循环,增加散热能力。

重度中暑应紧急送医院抢救治疗。

2. 一氧化碳中毒症状及防治
一氧化碳(CO)是无色、无味、无臭、无刺激性,从感观上难以鉴别的气体。

在生产和生活中含碳化合物燃烧不完全所产生一氧化碳气体,大量吸入一氧化碳气体可发生急性中毒。

(1)一氧化碳中毒症状:
最初的症状,可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心悸、乏力、嗜睡等,医学上称为轻度中毒,此时如能及时脱离中毒环境,吸入新鲜空气,症状可迅速缓解。

反应迟钝、除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心悸、乏力、嗜睡外,可出现面色潮红,口唇呈红色、脉搏增快、昏迷、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及腱反射迟纯,呼吸、血压可发生改变,医学上称为中度中毒。

更为严重的为重度中毒。

(2)防治措施:
①从业者上岗前应进行体检,在岗期间每年体检一次。

凡查出患有各种中枢神经质性疾病、器质性心血管疾病,应禁止或脱离野外作业。

②加强宿舍防煤气中毒措施的落实与检查;有条件的项目经理部实行宿舍集中供暖。

③如果发生轻度中毒,迅速将患者移离中毒现场到达通风处,松开衣领,注意保暖,密切观察意识状态。

④发生中度、重度中毒者应及时送往医院抢救治疗。

3. 电光性眼炎的症状及防治
电光性眼炎也称为紫外线眼伤,是由于受到紫外线过度照射所引起的眼结膜、角膜的损伤。

在进行电焊或气焊时,由于未戴或防护镜或防护面罩使用不当,电焊弧光射出大量的紫外线而引起眼的损伤。

(1)主要症状:眼受到紫外线过度照射后,一般在6~8小时发病症状最初为异物感,继之眼剧痛。

高度眼睑痉挛,怕光、流泪、伴面部烧灼感。

病人面部和眼睑红肿,结膜充血水肿,睑裂部位的角膜上皮有点或片脱落。

受到紫外线照射愈久,脱落的上皮愈多。

由于角膜上皮的脱落,上皮间的神经未梢暴露,这是眼疼痛的原因,以上症状可持续6~8小时,以后逐渐减轻,2~3天完全恢复。

(2)防治措施:
①最主要的措施是加强个人防护。

高原烈日下工作要佩戴防护镜和加强屏蔽保护,遵守操作规程,电焊时佩戴防护面罩。

②从业者上岗前应进行体检,在岗期间每年体检一次。

凡检查出患有活动性角膜性疾病,明显的角膜遗留病患者不宜从事有关的接触紫外线幅射作业。

对电光性眼炎患者应送医院治疗。

4. 电焊工尘肺的症状及防治
电焊工尘肺是从事电焊的工人长期大量吸入电焊烟尘所引起的一种尘肺。

(1)主要症状:早期无症状或部分病人有食欲不振、恶心、腹胀等消化道症状。

有轻度头痛、头昏、记忆力减退、神经衰弱等症状以及咳嗽、咽干等呼吸道刺激症状。

还可出现气喘、呼吸困难、咳嗽、咯痰、咯血等症状。

可并发肺气肿时,可发生心肺功能不全,如心悸、紫绀、呼吸困难、水肿等。

(2)防治措施:
①改善劳动环境,采取机械化、自动化操作及湿式作业,降低粉尘浓度,减少粉尘损害。

②加强工作环境通风除尘,对个人加强劳动保护。

③加强营养及体育锻炼,增强抵抗力。

④定期体检,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并早期脱离致病环境。

5. 噪声耳聋的症状及防治
职业性噪声耳聋是人们在工作过程中,由于长期接触噪声而发生的一种进行性感音听觉损伤。

在生产中,由于机械的转动、撞击、磨擦、气流的排放,运输车辆的运行等产生噪声,长期在噪声污染的环境下工作,早期会出现听力下降或听阚升高,产生听觉疲劳。

在听觉疲劳发生的基础上,继续长期地接触强噪声,听力损失不能完成恢复。

这是由于内耳感音器官受噪声,由功能性改变发展为器质性退行性病变即职业性噪声聋。

(1)主要症状:噪声对人体的主要影响是对听觉系统的影响。

噪声耳聋属于慢性过程,患者初期除主观感觉耳鸣外,无耳聋感觉,交谈及社会活动能正常进行。

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主观感觉语言听力出现障碍,表现出生活交谈中的耳聋现象,即所谓的噪声耳聋。

(2)防治措施:
①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控制和消除噪声源,同时采取吸声源,并采取吸声、消声、隔声和隔振等措施,控制噪声的传播和反射;对生产场所的噪声得不到有效控制或必须在特殊高强度噪声环境工作时,佩戴符合卫生标准的个人防护用品,这是一项有效的预防措施。

②从业者上岗前应进行体检,在岗期间每2年体检一次。

凡查出有耳聋听觉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疾病者,不得从事噪声作业。

6. 沥青中毒的症状及防治
(1)沥青中毒是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引起的:
①由于沥青中的挥发性物质在常温下的挥发,以及因沥青加热所发出的烟气接触人体表皮或粘膜,便会引起中毒。

在油毡的铺设过程或熬炒沥青时,易发生此类中毒。

②沥青(特别是较硬沥青)的粉尘附着在人体表皮上,便会堵塞皮肤的毛囊而引起皮肤中毒。

在沥青的堆积或包装过程中,易发生此类中毒。

③沥青(特别是软沥青或熔融的沥青)直接粘附在皮肤或粘膜上而引起中毒。

(2)沥青中毒的症状:
①急性中毒:急性中毒的作用,即光感作用。

光感作用是由于某种物质与光的照射共同作用于人身体时,能使人体发生特异的疾患。

这种因光能的病原作用就叫光感作用。

工人在太阳光的直接照射下做数小时的沥青(尤其是煤焦沥青)工作,身体裸露部分沾染了沥青粉尘或烟气,因光感作用的结果,即易发生急性中毒。

急性中毒的一般症状是:急性红斑、皮肤炎及眼炎,或引起全身症状(如头痛、恶心、倦怠、体温上升等)。

②慢性中毒:经常与沥青接触的工人,虽然是少量的接触,或者在开始时并没有明显的中毒现象。

但是长时间接触后,由于毒物的继发性作用,便形成慢性中毒。

(3)防治措施:
①操作过程的机械化是预防沥青中毒的根本措施。

在装卸、搬运、使用、堆装等操作过程中,尽可能使其机械化或以其它机械代替人工作业。

②在沥青加热过程中应在通风不良的场所安装局部通风、抽气装置,以消除沥青的烟气与粉尘。

③为了避免沥青与人体直接接触,除了用机械装卸以外,还应当注意沥青的包装适当。

⑷ 除采取以上措施外,还应发给作业人员足够的防护用具:
① 对担任沥青或含沥青制成品的装卸、搬运工作的工人,应发给以下的防护用品:A..工作服;B.防护眼镜;C.防尘口罩;D.手套;E.防护鞋。

为了避免沥青粉尘从鞋口灌入,还应发给帆布鞋盖。

② 熬炒、混拌沥青以及在加热情况下使用沥青的工人,应发给以下防护用品:A.工作服,应能防止液体飞沫的沾染及粉尘的侵入;B.防护眼镜,不应使用遇热即易熔解的化学玻璃片;为了防止厚玻璃表面遭受灼热沥青飞沫的损坏而影响视力,应在其前方嵌一层薄玻璃;
C.过滤式呼吸器,以防止沥青挥发出的气体吸入口、鼻;
D.帆布做的长手套;
E.帆布鞋盖。

铺垫柏油路面的工人最好穿木底靴,以防足底被热沥青烫伤。

⑸ 定期查体,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并早期脱离致病环境。

六、本管理措施由局安全处负责解释。

七、本管理措施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