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氧化生长动力学的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氧化生长动力学的研究

摘要在分立器件与集成电路制造过程中,需要很多类型的薄膜,这些薄膜主要分为四类:热氧化薄膜、介质、多晶硅以及金属膜等。半导体可采用多种氧化方法,包括热氧化法、电化学阳极氧化法以及等离子体反应法。对于硅来说,热

的生长原理和影响因氧化法是最重要的。本文主要讲述了在热氧化过程中SIO

2

素。

一引言

在分立器件与集成电路制造过程中,需要很多类型的薄膜,这些薄膜主要分为四类:热氧化薄膜、介质、多晶硅以及金属膜等。半导体可采用多种氧化方法,包括热氧化法、电化学阳极氧化法以及等离子体反应法。对于硅来说,热氧化法是最重要的。在热氧化薄膜中,有两种膜最重要:一种是在漏/源极的导通沟道覆盖的栅极氧化膜(gate oxide);一种是用来隔离其他器件的场氧化膜(field oxide)。这些膜只有通过热氧化才能获得最低界面陷阱密度的高质量氧化膜。二氧化硅SiO2和氮化硅Si3N4的介电薄膜作用:隔离导电层;作为扩散及离子注入的掩蔽膜;防止薄膜下掺杂物的损失;保护器件使器件免受杂质、水气或刮伤的损害。由于多晶硅电极的可靠性由于铝电极,常用来制作MOS器件的栅极;多晶硅可以作为杂质扩散的浅结接触材料;作为多层金属的导通材料或高电阻值的电阻。金属薄膜有铝或金属硅化物,用来形成具有低电阻值的金属连线、欧姆接触及整流金属-半导体接触势垒器件。

二二氧化硅简介

2.1 SiO2的结构

S iO2 分为结晶形和无定形两类。结晶形 SiO2 由 Si-O 四面体在空间规则排列而成,如水晶;无定形 SiO2 是 Si-O 四面体在空间无规则排列而成,为透明的玻璃体、非晶体,其密度低于前者,如热氧化的 SiO2 、CVD 淀积的 SiO2 等。Si-O 四面体的结构是,4 个氧原子位于四面体的 4 个角上,1 个硅原子位于四面体的中心。每个氧原子为两个相邻四面体所共有。

2.2 SiO2的性质

1)、二氧化硅的绝缘特性

二氧化硅具有电阻率高、禁带宽度大、介电强度高等特点。而且二氧化硅最小击穿电场(非本征击穿):由缺陷、杂质引起,最大击穿电场(本征击穿):由SiO2厚度、导热性、界面态电荷等决定。实验证明二氧化硅氧化层越薄、氧化温度越低,击穿电场越低。

2)、二氧化硅的掩蔽性质

B、P、As 等常见杂质在SiO2中的扩散系数远小于其在Si中的扩散系数。SiO2做掩蔽膜要有足够的厚度:对特定的杂质、扩散时间、扩散温度等条件,有一最小掩蔽厚度。

3)、二氧化硅的化学稳定性

二氧化硅是硅的最稳定化合物,属于酸性氧化物,不溶于水。耐多种强酸腐蚀,但极易与氢氟酸反应。在一定温度下,能和强碱(如NaOH,KOH等)反应,也有可能被铝、氢等还原。

2.3二氧化硅在IC中的主要用途

二氧化硅可用做杂质选择扩散的掩蔽膜、IC的隔离介质和绝缘介质、

电容器的介质材料以及MOS器件的绝缘栅材料等等。

三热氧化动力学的原理

3.1原理

热氧化工艺的原理就是在硅衬底上生成高质量的二氧化硅薄膜。热氧化工艺分为干氧氧化和湿氧氧化。反应方程式如下:Si+2H2O→SiO2+2H2湿氧氧化

Si+O2→SiO2干氧氧化

热氧化是高温工艺。在高温下,一开始是氧原子与硅原子结合,二氧化硅的生长是一个线性过程。大约长了500Å之后,线性阶段达到极限。为了保持氧化层的生长,氧原子与硅原子必须相互接触。在二氧化硅的热生长过程中,氧气扩散通过氧化层进入到硅表面,因此,二氧化硅从硅表面消耗硅原子,氧化层长入硅表面。随着氧化层厚度的增加,氧原子只有扩散通过更长的一段距离才可以到达硅表面。因此从时间上来看,氧化层的生长变慢,氧化层厚度、生长率及时间之间的关系成抛物线形。

高质量的二氧化硅都是在800℃~1200℃的高温下生成,而且其生成速率极其缓慢。其中湿氧氧化速率要高于干氧氧化。在氧化过程中,硅与二氧化硅的界面会向硅内部迁移,这将使得Si表面原有的污染物移到氧化膜表面而形成一个崭新的界面。

热氧化法生长二氧化

常用的热氧化装置(图一),由电阻式加热的炉身、圆柱形熔凝石英管、石英舟以及气体源组成。将硅片置于用石英玻璃制成的反应管中,反应管用电阻丝加热炉加热一定温度(常用的温度为900~1200℃,在特殊条件下可降到600℃以下),氧气或水汽通过反应管(典型的气流速度为1L/min)时生成SiO2层,其厚度一般在几十埃到上万埃之间。

3.2热氧化工艺的Deal-Grove 模型

C:氧化剂浓度 J1:粒子流密度 J2:扩散流密度 J3:反应流密度1、D – G 模型

(1)氧化剂由气相传输至SiO2的表面,其粒子流密度J1(即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的原子数或分子数)为:

(2)位于SiO2表面的氧化剂穿过已生成的SiO2层扩散到SiO2-Si界面,其扩散流密度J2为:

(3) SiO2-Si界面处,氧化剂和硅反应生成新的SiO2,其反应流密度J3为:

四实验方案

1.氧化工艺的主要步骤以干氧氧化为例

1) 硅片送入炉管,通入N2及小流量O2;

2) 升温,升温速度为5℃~30℃/分钟;

3) 通大流量O2,氧化反应开始;

4) 通大流量O2及TCE (0.5~2%);

5) 关闭TCE,通大流量O2,以消除残余的TCE;

6) 关闭O2,改通N2,作退火;

7) 降温,降温速度为2℃~1 0℃/分钟;

8) 硅片拉出炉管。

2.不同氧化方法的特点

(1) 干氧氧化:氧化速率慢,SiO2膜结构致密、干燥(与光刻胶粘附性好),掩蔽能力强。

(2) 湿氧氧化:氧化速率快,SiO2膜结构较疏松,表面易有缺陷,与光刻胶粘附性不良。 (湿氧环境中O2和 H2O的比例是关键参数) (3) 氢氧合成氧化:氧化机理与湿氧氧化类似,SiO2膜质量取

决于H2,O2纯度(一般H2纯度可达99.9999%,O2纯度可达 99.99%);氧化速率取决于H2和O2的比例。

(3) 掺氯氧化:减少钠离子沾污,提高SiO2/Si界面质量;氧化速率略有提高。 (常用的氯源:HCI,TCE,TCA等)

五主要结论与分析

1、氧化层厚度与氧化时间的关系式:

氧化层足够薄(氧化时间短)时,可忽略二次项,此时T ox~ t为线性关系:

其中B/A为线性氧化速率常数

氧化层足够厚(氧化时间长)时,可忽略一次项,此时T ox ~ t为抛物线关系:

其中B为抛物线氧化速率常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