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齐桓公伐楚

合集下载

齐桓公伐楚原文及解释

齐桓公伐楚原文及解释

齐桓公伐楚原文及解释
《左传·齐僖公三十三年》记载了齐桓公伐楚的历史事件。


面是原文和解释:
原文:
齐桓公伐楚。

解释:
公元前684年,齐桓公率领齐国军队进攻楚国。

这次战争的原因是楚国在前几年侵略齐国,并且还囚禁了齐国的使者,致使两国之间的关系恶化。

齐桓公决定要出兵报复楚国。

齐桓公利用外交手段,争取了一些周围国家的支持,如秦国、晋国等。

他还派遣大夫管仲拜访宋国,并最终成功地争取到宋国的支持,形成了联合军队。

齐桓公率领联合军队进攻楚国,经历了三年的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

楚国的一些城池被齐国占领,楚国向齐国献上了贡品,并同意与齐国订立了和约,恢复了两国之间的正常关系。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原文及翻译译文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原文及翻译译文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原文及翻译译文《《齐桓公伐楚盟屈完》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齐桓公伐楚盟屈完》原文及翻译译文《齐桓公伐楚盟屈完》原文及翻译左传原文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蔡溃,遂伐楚。

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

’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

师退,次于召陵。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

齐侯曰:“岂不穀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与不榖同好,何如?”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

”齐侯。

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屈完及诸侯盟。

译文:春天,齐桓公以诸侯的军队进攻蔡国。

蔡军逃散瓦解,于是又攻打楚国。

楚成王派遣使者到诸侯军中说:“君王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纵使牛马跑散也不会到达彼此的边境。

不料君王来到我国境内,这是什么原故?”管仲代表桓公回答说:“从前召康公命令我的祖先太公说:‘天下诸侯,你都可以征伐他们,以从旁辅佐周室。

’赐给我祖先征伐的范围,东到大海,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棣。

你们的贡物包茅不进贡王室,天子的祭祀不能供应,没有什么用来滤酒祭神,我特来追究这件事。

周昭王到南方征伐楚国没有返回,我特来追问这件事。

”楚国使者回答说:“贡物没有进贡王室,是敝国国君的罪过,岂敢不供给?至于昭王没有返回,君王到汉水边上去查问吧!”诸侯军队继续前进,驻扎在陉地。

夏天,楚成王派遣屈完前往诸侯军中。

文言文《齐桓公伐楚盟屈完》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

文言文《齐桓公伐楚盟屈完》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作品介绍】《齐桓公伐楚盟屈完》讲的是:公元前656年的春天,齐桓公在打败蔡国之后,又联合诸侯国军队大举进犯楚国。

在大兵压境的情况下,楚成王先派使者到齐军中质问齐桓公为何要侵犯楚国,随后又派屈完到齐军中进行交涉,双方先后展开了两次针锋相对的外交斗争,最终达成妥协,订立盟约。

【原文】《齐桓公伐楚盟屈完》出处:《左传》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1),蔡溃,遂伐楚。

楚子使与师言曰(2):“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3),惟是风马牛不相及也(4)。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5),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6):‘五侯九伯(7),女实征之(8),以夹辅周室。

’赐我先君履(9):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隶。

尔贡包茅不入(11),王祭不共(12),无以缩酒(13),寡人是征(14);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15)。

”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师进,次于陉(16)。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17)。

师退,次于召陵(18)。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

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19)。

与不谷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20),辱收寡君(21),寡君之愿也。

”齐侯曰:“以此众战(22),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23),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24),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屈完及诸侯盟(25)。

【注释】(1)诸侯之师:指参与侵蔡的鲁、宋、陈、卫、郑、许、曹等诸侯国的军队。

蔡:诸侯国名,姬姓,在今河南上蔡、新蔡一带。

(2)楚子:指楚成王。

使:使者。

这里名词作动词,译为“派使者”。

(3)北海、南海:泛指北方、南方边远的地方,不实指大海。

(4)唯是:因此。

风:公畜和母畜在发情期相互追逐引诱。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由于相距遥远,虽有引诱,也互不相干。

(5)虞:料到。

齐桓公伐楚 原文及翻译

齐桓公伐楚 原文及翻译

原文繁体字齊侯與蔡姬乘舟於囿,蕩公。

公懼變色;禁之,不可。

公怒,歸之,未之絕也。

蔡人嫁之。

四年春,齊侯以諸侯之師(1)侵蔡,蔡潰,遂伐楚。

楚子使與師言曰(2):“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3),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4)。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5),何故?”管仲對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6):‘五侯九伯(7),女實征之(8),以夾輔周室。

’賜我先君履(9):東至於海,西至於河,南至於穆陵,北至於無棣(10)。

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11),無以縮酒(12),寡人是徵(13);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14)。

”對曰:“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給?昭王之不復,君其問諸水濱。

”師進,次於陘(15)。

夏,楚子使屈完如師(16)。

師退,次於召陵(17)。

齊侯陳諸侯之師,與屈完乘而觀之。

齊侯曰:“豈不榖(18)是為?先君之好是繼,與不榖同好,何如?”對曰:“君惠徼福於敝邑(19)之社稷,辱收寡(20)君,寡君之願也。

”齊侯曰:“以此眾(21)戰,誰能禦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對曰:“君若以德綏(22)諸侯,誰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國方城(23)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雖眾,無所用之!”屈完及諸侯盟(24)。

原文简体字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荡公。

公惧变色;禁之,不可。

公怒,归之,未之绝也。

蔡人嫁之。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1)侵蔡,蔡溃,遂伐楚。

楚子使与师言曰(2):“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3),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4)。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5),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6):‘五侯九伯(7),女实征之(8),以夹辅周室。

’赐我先君履(9):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10)。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11),无以缩酒(12),寡人是徵(13);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14)。

”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师进,次于陉(15)。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16)。

齐桓公伐楚原文及翻译

齐桓公伐楚原文及翻译

齐桓公伐楚原文及翻译
【齐桓公伐楚原文及翻译】
齐桓公伐楚原文:
《左传·哀公十五年》曰:“昭公之卒也,天下惧楚。

六卿与郑人伐楚,摧其宗室而立子。

子贾以其赏过乘驿,启,犹用车而反乘驿,且曰:‘吾不可以私焉。

’三驺索。

若由去矣。

”三驺索于罪。

师旅过亩,非贵贱也。

于时行死士,为择君,君有过则夺其命。

士有功则封,非贵贱也。

若由徵成于楚,以素带羁,乃归自楚。

公因祭成于衢,命之代祭。

公服终,命之索居。

遂伐楚,取宿竹,次于柤,成于郢,还且登资而后归。

齐桓公伐楚翻译:
《左传·哀公十五年》记载:“昭公去世后,全国都害怕楚国。

六卿(指六个大臣)和郑国一起伐楚,摧毁了楚国的宗室,推举了一个新王。

新王子贾因为自己的赏赐过多而放弃了乘驿(一种特殊的驿站交通工具),并称‘我不能私自享受’。

于是,他索还了连车带驿的三驺,像平常人一样离去了。

”三驺因此受到了处罚。

当时依照军旅队伍的规定,不随贵贱划分。

在那个时候,行凶勇士被挑选成为君主,而君主如有失德违规之处,则会被吊销头衔。

勇士如有功绩,则会受封赏,也不以贵贱区分。

子贾应征到楚国去,身上系着素带羁绊,最终从楚国归来。

公便在衢道祭祀完后,任命子贾代替他进行祭祀。

公国服丧期满后,命子贾去放马还乡。

接着,齐桓公伐楚,经过宿竹,在柤地露宿,进军到郢城,然后才返回齐国升席安居。

齐桓公伐楚原文及翻译完整呈现在您面前,希望能满足您的需求。

齐恒公伐楚原文及翻译

齐恒公伐楚原文及翻译

齐恒公伐楚原文及翻译齐恒公伐楚原文及翻译导语:公元前656年的春天,齐桓公在打败蔡国之后,又联合诸侯国军队大举进犯楚国。

在大兵压境的情况下,楚成王先派使者到齐军中质问齐桓公为何要侵犯楚国,随后又派屈完到齐军中进行交涉,双方先后展开了两次针锋相对的外交斗争,最终达成妥协,订立盟约。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齐恒公伐楚原文及翻译,欢迎借鉴!【原文】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荡公。

公惧变色;禁之,不可。

公怒,归之,未之绝也。

蔡人嫁之。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蔡溃,遂伐楚。

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

’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

师退,次于召陵。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

齐侯曰:“岂不穀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与不榖同好,何如?”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

”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屈完及诸侯盟。

——选自《左传》注释:(1)诸侯之师:指参与侵蔡的鲁、宋、陈、卫、郑、许、曹等诸侯国的军队。

蔡:诸侯国名,姬姓,在今河南汝南、上蔡、新蔡一带。

以:率领;师:军队。

溃:溃败(2)楚子:指楚成王。

与:介词,跟,和。

(3)处:居住。

北海、南海:泛指北方、南方边远的地方,不实指大海,形容两国相距甚远。

(4)唯是:即使。

风:公畜和母畜在发情期相互追逐引诱。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由于相距遥远,虽有引诱,也互不相干。

(5)不虞:不料,没有想到。

涉:淌水而过,这里的意思是进入,委婉地指入侵。

齐桓公伐楚注音及注释

齐桓公伐楚注音及注释

齐桓公伐楚注音及注释一、原文及注音齐侯(qí hóu)与蔡姬(cài jī)乘舟于囿(yòu),荡公。

公惧,变色;禁之,不可。

公怒,归之,未之绝也。

蔡人嫁之。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cài),蔡溃(kuì),遂伐楚。

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不虞(yú)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shào)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bó),女(r ǔ)实征之,以夹辅周室。

’赐我先君履(lǚ):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mù líng),北至于无棣(wú dì)。

尔贡包茅(bāo máo)不入,王祭不共(gōng),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zhāo wáng)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gōng jǐ)?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xíng)。

夏,楚子使屈完(qūwán)如师。

师退,次于召陵(shào líng)。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

齐侯曰:“岂不谷(gǔ)是为?先君之好(hǎo)是继。

与不谷同好(hào),如何?”对曰:“君惠徼(jiǎo)福于敝邑(bì yì)之社稷(shè jì),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

”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suí)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屈完及诸侯盟(méng)。

二、注释1. 齐侯:指齐桓公。

2. 蔡姬:蔡国的公主,齐桓公的夫人。

3. 囿:园林。

4. 归之:让她(蔡姬)回娘家。

这里指齐桓公把蔡姬送回蔡国。

5. 未之绝也:没有与她断绝关系。

齐桓公伐楚

齐桓公伐楚
複指成份“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省略。下句“寡人是問”同。
解读
齊桓公伐楚
對曰:“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此句为
判断句。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前一“之”是放在主謂結 構中的結構助詞,其作用是取消主謂結構的獨立性。“貢之 不入”作主语,後一“之”是放在定中結構的結構助詞。 “寡君之罪也”充当谓语。敢不共給。昭王之不
復,君其問諸水濱⑦ 。”敢,表谦敬的副词,
指兵敗。
解读
齊桓公伐楚
管仲對曰:“昔召(shào)康公命我先君大
公④ 大,讀爲tài,後來寫作“太”。曰:‘五侯九伯, 女實征之,以夾輔周室⑤女,通“汝”。實,表期望、 祈使的語氣詞。之,指代詞,指代五侯九伯。夹辅,辅佐。賜我先 君履,履,践踏,用作名词。東至於海,西至於河, 南至於穆陵,北至於無棣(dì )。爾貢包茅 不入,王祭不共,共,供給,這個意義後來寫作“供”。 無以縮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復,寡 人是問⑥ 。” 寡人是征:我就是來索取這個的。是,前置賓語,
稱詞。這裏作“爲”的前置賓語,依靠指代詞“是”複指提前。“先君
之好”是動詞“繼”的前置賓語,也是依靠指代詞“是”複指提前。
與不穀同好,如何?”
解读

齊桓公伐楚
對曰:“君惠徼福於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 之願也⑤惠,表謙敬的副詞,用在對話中,表示對方的行爲給自己
帶來了恩惠。徼,本義爲“尋”,這裏用其引申義——求。徼福,即求 福。敝邑,對他人謙稱自己的國家。辱,表謙敬的副詞。相當於說承 蒙 。”齊侯曰:“以此衆戰,誰能禦之⑥禦,抵禦? 以此攻城,何城不克⑦克,攻克?”對曰:“君若以 德綏(suì )諸侯⑧以,介詞,表憑藉。綏:安撫 ,誰敢不 服?君若以力,楚國方城以爲城,漢水以爲池⑨此兩 句爲了強調介詞賓語,而把介賓提前 ,方城、漢水皆为介词“以”的 前置宾语。雖衆,無所用之⑩雖:雖然,即使。讓步轉折連詞。 無所用之:沒有用他的地方。所,特指代詞,與“用之”一起構成一個 名詞性的結構,一起作動詞“無”的賓語。”屈完及諸侯盟。 盟,订立盟约。

文言文齐桓公伐楚盟屈完原文

文言文齐桓公伐楚盟屈完原文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原文齐桓公伐楚盟屈完(选自《左传·僖公四年》)【原文】春,齐侯以诸之师侵蔡。

蔡溃,遂伐楚。

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①。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②?”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③。

’赐我先君履④,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⑤。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

师退,次于召陵。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

齐侯曰:“岂不榖是为⑥?先君之好是继,与不榖同好,何如?”对曰:“君惠徼福于敞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⑦。

”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⑧?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⑨;虽众,无所用之。

”屈完及诸侯盟。

【注释】①风马牛不相及:比喻齐、楚相距遥远,即使牛马走失也不会跑到对方境内。

风:放牧。

②虞:料到。

③女(rǔ):同“汝”,你。

夹辅:辅佐。

④履:践履,这里指可以征讨的范围。

⑤包茅:裹成捆的青笋,是楚国特产,可以用来滤酒糟以供祭祀,楚国应向周王进贡以供王室使用。

入:纳。

共:同“供”,供给。

征:问,追究。

⑥岂不榖是为:即“岂为不榖”,难道是为了我。

不榖:不善,古代诸侯自称的谦词。

⑦徼:求。

此句意为承蒙你向我国的社稷之神求福,给了我们恩惠,使我们国家得以保全。

⑧绥:安抚。

⑨方城:山名,在今河南省叶县南、方城县东。

方城以为城:以方城作为城墙。

【鉴赏】齐桓公为春秋首霸,在此之前,他已然控制了北方各诸侯国,为了进一步称霸天下,便假借“夹辅周室”的名义,于公元前656年亲率齐、鲁、宋、卫、郑、许、曹、陈八国军队,寻找借口向楚国进军,以树立威信,巩固盟主的地位;与此同时,楚国也日渐强大,并逐步向北扩张,于是齐国和楚国就展开了一场唇枪舌剑的外交斗争。

齐桓公伐楚原文解析及翻译

齐桓公伐楚原文解析及翻译

齐桓公伐楚原文解析及翻译齐桓公伐楚原文解析及翻译公元前656年的春天,齐桓公在打败蔡国之后,又联合诸侯国军队大举进犯楚国。

在大兵压境的情况下,楚成王先派使者到齐军中质问齐桓公为何要侵犯楚国,随后又派屈完到齐军中进行交涉,双方先后展开了两次针锋相对的外交斗争,最终达成妥协,订立盟约。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齐桓公伐楚原文解析及翻译,欢迎大家分享。

【原文】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荡公。

公惧变色;禁之,不可。

公怒,归之,未之绝也。

蔡人嫁之。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蔡溃,遂伐楚。

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

’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

师退,次于召陵。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

齐侯曰:“岂不穀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与不榖同好,何如?”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

”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屈完及诸侯盟。

——选自《左传》注释:(1)诸侯之师:指参与侵蔡的鲁、宋、陈、卫、郑、许、曹等诸侯国的军队。

蔡:诸侯国名,姬姓,在今河南汝南、上蔡、新蔡一带。

以:率领;师:军队。

溃:溃败(2)楚子:指楚成王。

与:介词,跟,和。

(3)处:居住。

北海、南海:泛指北方、南方边远的地方,不实指大海,形容两国相距甚远。

(4)唯是:即使。

风:公畜和母畜在发情期相互追逐引诱。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由于相距遥远,虽有引诱,也互不相干。

(5)不虞:不料,没有想到。

涉:淌水而过,这里的意思是进入,委婉地指入侵。

齐桓公伐楚原文及翻译

齐桓公伐楚原文及翻译

齐桓公伐楚原文及翻译齐桓公伐楚【原文】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1),蔡溃,遂伐楚。

楚子使与师言日(2):“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3),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4)。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5),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6):‘五候九伯(7),女实征之(8),以夹辅周室。

’赐我先君履(9):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隶。

尔贡包茅不入(11),王祭不共(12),无以缩酒(13),寡人是征(14);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15)。

”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师进,次于陉(16)。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17)。

师退,次于召陵(18)。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

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19)。

与不谷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20),辱收寡君(21),寡君之愿也。

”齐侯曰:“以此众战(22),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候(23),准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24),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屈完及诸侯盟(25)。

【注释】(1)诸候之师:指参与侵蔡的鲁、宋、陈、卫、郑、许、曹等诸侯国的军队。

蔡:诸侯国名,姬姓,在今河南上蔡、新蔡一带。

(2)楚子:指楚成王。

(3)北海、南海:泛指北方、南方边远的地方,不实指大海。

(4)唯是:因此。

风:公畜和母畜在发情期相互追逐引诱。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由于相距遥远,虽有引诱,也互不相干。

(5)不虞:不料,没有想到。

涉:淌水而过,这里的意思是进入,委婉地指入侵。

(6)召(shao)康公:召公爽(shi),周成王时的太保,“康”是溢号。

先君:已故的君主,大公:太公,指姜尚,他是齐国的开国君主。

(7)五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的诸侯。

九伯:九州的长官。

五侯九伯泛指各国诸侯。

(8)实征之:可以征伐他们。

(9)履:践踏。

这里指齐国可以征伐的范围。

齐桓公伐楚原文解析及翻译

齐桓公伐楚原文解析及翻译

齐桓公伐楚原文解析及翻译公元前656年的春天,齐桓公在打败蔡国之后,又联合诸侯国军队大举进犯楚国。

在大兵压境的情况下,楚成王先派使者到齐军中质问齐桓公为何要侵犯楚国,随后又派屈完到齐军中进行交涉,双方先后展开了两次针锋相对的外交斗争,最终达成妥协,订立盟约。

【原文】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荡公。

公惧变色;禁之,不可。

公怒,归之,未之绝也。

蔡人嫁之。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蔡溃,遂伐楚。

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

’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

师退,次于召陵。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

齐侯曰:“岂不穀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与不榖同好,何如?”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

”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屈完及诸侯盟。

——选自《左传》注释:(1)诸侯之师:指参与侵蔡的鲁、宋、陈、卫、郑、许、曹等诸侯国的军队。

蔡:诸侯国名,姬姓,在今河南汝南、上蔡、新蔡一带。

以:率领;师:军队。

溃:溃败(2)楚子:指楚成王。

与:介词,跟,和。

(3)处:居住。

北海、南海:泛指北方、南方边远的地方,不实指大海,形容两国相距甚远。

(4)唯是:即使。

风:公畜和母畜在发情期相互追逐引诱。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由于相距遥远,虽有引诱,也互不相干。

(5)不虞:不料,没有想到。

涉:淌水而过,这里的意思是进入,委婉地指入侵。

(6)昔:从前;召(shào)康公:召公。

周成王时的太保,“康”是谥号。

齐桓公伐楚原文及翻译

齐桓公伐楚原文及翻译

齐桓公伐楚原文及翻译【原文】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荡公。

公惧变色;禁之,不可。

公怒,归之,未之绝也。

蔡人嫁之。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蔡溃,遂伐楚。

楚子并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就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数遭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

’获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

尔贡包茅未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就是徵。

昭王南征而无复,寡人就是反问。

”对曰:“贡之未入,寡君之罪也,敢于不共给?昭王之无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仅次于陉。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

师退,次于召陵。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

齐侯曰:“岂不穀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与不榖同好,何如?”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

”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屈完及诸侯盟。

——Lizier《左传》注释:(1)诸侯之师:指参予侵蔡的鲁、宋、陈、卫、郑、许、曹等诸侯国的军队。

蔡:诸侯国名,姬姓,在今河南汝南、上蔡、新蔡一带。

以:带领;师:军队。

溃:溃败(2)楚子:指楚成王。

与:介词,跟,和。

(3)处:居住。

北海、南海:泛指北方、南方边远的地方,不实指大海,形容两国相距甚远。

(4)唯就是:即使。

风:公畜和母畜在发情期相互追赶诱使。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道由于距离荒凉,虽存有诱使,也互不相干。

(5)不虞:不料,没有想到。

涉:淌水而过,这里的意思是进入,委婉地指入侵。

(6)昔:从前;遣(shào)康公:召公。

周成王时的太保,“康”就是谥号。

先君:已故的君主,大公:小,通在“太”,太公,所指姜尚,他就是齐国的开国君主。

(7)五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的诸侯。

九伯:九州的长官。

五侯九伯泛指各国诸侯。

(8)女:通在“汝”,你;实征之:可以征讨他们。

《齐桓公伐楚》原文译文作者简介

《齐桓公伐楚》原文译文作者简介

《齐桓公伐楚》原文|译文|作者简介《齐桓公伐楚》选自《左传·僖公四年》,这篇文章用精练的语言将齐桓公、管仲、屈完等人的形象描绘得活灵活现。

今天儿童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了这篇古文的相关资料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齐桓公伐楚》原文先秦:左丘明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荡公。

公惧变色;禁之,不可。

公怒,归之,未之绝也。

蔡人嫁之。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

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

’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徵通征)师进,次于陉。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

师退,次于召陵。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

齐侯曰:“岂不榖()是为? 先君之好是继,与不榖同好,何如?”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

”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 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屈完及诸侯盟。

译文及注释译文齐桓公与夫人蔡姬在园林中乘舟游玩,蔡姬故意晃动小船,桓公吓得脸色都变了,他阻止蔡姬,蔡姬却不听。

桓公一怒之下让她回到了蔡国,但没有说与她断绝夫妻关系,蔡姬的哥哥蔡穆侯却让她改嫁了。

鲁僖公四年的春天,齐桓公率领诸侯国的军队攻打蔡国。

蔡国溃败,接着又去攻打楚国。

楚成王派使节到诸侯之师对齐桓公说:“您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双方相距遥远,即使是马牛牝牡相诱也不相及。

没想到您进入了我们的国土这是什么缘故?”管仲回答说:“从前召康公命令我们先君姜太公说:‘五等诸侯和九州长官,你都有权征讨他们,从而共同辅佐周王室。

’召康公还给了我们先君征讨的范围:东到海边,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隶。

齐桓公伐楚原文及翻译

齐桓公伐楚原文及翻译

齐桓公伐楚【原文】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1),蔡溃,遂伐楚。

楚子使与师言日(2):“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3),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4)。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5),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6):‘五候九伯(7),女实征之(8),以夹辅周室。

’赐我先君履(9):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隶。

尔贡包茅不入(11),王祭不共(12),无以缩酒(13),寡人是征(14);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15)。

”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师进,次于陉(16)。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17)。

师退,次于召陵(18)。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

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19)。

与不谷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20),辱收寡君(21),寡君之愿也。

”齐侯曰:“以此众战(22),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候(23),准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24),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屈完及诸侯盟(25)。

【注释】(1)诸候之师:指参与侵蔡的鲁、宋、陈、卫、郑、许、曹等诸侯国的军队。

蔡:诸侯国名,姬姓,在今河南上蔡、新蔡一带。

(2)楚子:指楚成王。

(3)北海、南海:泛指北方、南方边远的地方,不实指大海。

(4)唯是:因此。

风:公畜和母畜在发情期相互追逐引诱。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由于相距遥远,虽有引诱,也互不相干。

(5)不虞:不料,没有想到。

涉:淌水而过,这里的意思是进入,委婉地指入侵。

(6)召(shao)康公:召公爽(shi),周成王时的太保,“康”是溢号。

先君:已故的君主,大公:太公,指姜尚,他是齐国的开国君主。

(7)五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的诸侯。

九伯:九州的长官。

五侯九伯泛指各国诸侯。

(8)实征之:可以征伐他们。

(9)履:践踏。

这里指齐国可以征伐的范围。

(10)海:指渤海和黄海。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左丘明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左丘明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先秦:左丘明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荡公。

公惧变色;禁之,不可。

公怒,归之,未之绝也。

蔡人嫁之。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

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

’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徵通征)师进,次于陉。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

师退,次于召陵。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

齐侯曰:“岂不榖()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榖同好,何如?”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

”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屈完及诸侯盟。

标签写人、古文观止、战争译文齐桓公与夫人蔡姬在园林中乘舟游玩,蔡姬故意晃动小船,桓公吓得脸色都变了,他阻止蔡姬,蔡姬却不听。

桓公一怒之下让她回到了蔡国,但没有说与她断绝夫妻关系,蔡姬的哥哥蔡穆侯却让她改嫁了。

鲁僖公四年的春天,齐桓公率领诸侯国的军队攻打蔡国。

蔡国溃败,接着又去攻打楚国。

楚成王派使节到诸侯之师对齐桓公说:“您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双方相距遥远,即使是马牛牝牡相诱也不相及。

没想到您进入了我们的国土这是什么缘故?”管仲回答说:“从前召康公命令我们先君姜太公说:‘五等诸侯和九州长官,你都有权征讨他们,从而共同辅佐周王室。

’召康公还给了我们先君征讨的范围:东到海边,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隶。

你们应当进贡的包茅没有交纳,周王室的祭祀供不上,没有用来渗滤酒渣的东西,我特来征收贡物;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我特来查问这件事。

”楚国使臣回答说:“贡品没有交纳,是我们国君的过错,我们怎么敢不供给呢?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还是请您到水边去问一问吧!”于是齐军继续前进,临时驻扎在陉。

《齐桓公伐楚》文言文鉴赏及译文注释

《齐桓公伐楚》文言文鉴赏及译文注释

《齐桓公伐楚》文言文鉴赏及译文注释《齐桓公伐楚》是由左丘明所创作的,此文作为记叙外交斗争的一段史体散文,在语言的运用上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齐桓公伐楚》的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齐桓公伐楚》春秋战国:左丘明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荡公。

公惧变色;禁之,不可。

公怒,归之,未之绝也。

蔡人嫁之。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

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

’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徵通征)师进,次于陉。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

师退,次于召陵。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

齐侯曰:“岂不榖()是为? 先君之好是继,与不榖同好,何如?”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

”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 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屈完及诸侯盟。

《齐桓公伐楚》古诗简介《齐桓公伐楚》选自《左传·僖公四年》。

公元前656年的春天,齐桓公在打败蔡国之后,又联合诸侯国军队大举进犯楚国。

在大兵压境的情况下,楚成王先派使者到齐军中质问齐桓公为何要侵犯楚国,随后又派屈完到齐军中进行交涉,双方先后展开了两次针锋相对的外交斗争,最终达成妥协,订立盟约。

文章精练的语言描绘了这场外交斗争的激烈场面,将齐桓公、管仲、屈完等人的形象描绘得活灵活现。

《齐桓公伐楚》翻译/译文齐桓公与夫人蔡姬在园林中乘舟游玩,蔡姬故意晃动小船,桓公吓得脸色都变了,他阻止蔡姬,蔡姬却不听。

桓公一怒之下让她回到了蔡国,但没有说与她断绝夫妻关系,蔡姬的哥哥蔡穆侯却让她改嫁了。

齐恒公伐楚原文及翻译

齐恒公伐楚原文及翻译

齐恒公伐楚原文及翻译齐恒公伐楚原文及翻译导语:公元前656年的春天,齐桓公在打败蔡国之后,又联合诸侯国军队大举进犯楚国。

在大兵压境的情况下,楚成王先派使者到齐军中质问齐桓公为何要侵犯楚国,随后又派屈完到齐军中进行交涉,双方先后展开了两次针锋相对的外交斗争,最终达成妥协,订立盟约。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齐恒公伐楚原文及翻译,欢迎借鉴!【原文】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荡公。

公惧变色;禁之,不可。

公怒,归之,未之绝也。

蔡人嫁之。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蔡溃,遂伐楚。

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

’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

师退,次于召陵。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

齐侯曰:“岂不穀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与不榖同好,何如?”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

”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屈完及诸侯盟。

——选自《左传》注释:(1)诸侯之师:指参与侵蔡的鲁、宋、陈、卫、郑、许、曹等诸侯国的军队。

蔡:诸侯国名,姬姓,在今河南汝南、上蔡、新蔡一带。

以:率领;师:军队。

溃:溃败(2)楚子:指楚成王。

与:介词,跟,和。

(3)处:居住。

北海、南海:泛指北方、南方边远的地方,不实指大海,形容两国相距甚远。

(4)唯是:即使。

风:公畜和母畜在发情期相互追逐引诱。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由于相距遥远,虽有引诱,也互不相干。

(5)不虞:不料,没有想到。

涉:淌水而过,这里的意思是进入,委婉地指入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齐桓公伐楚【教学重点,难点】名词作状语。

【教学内容】文选讲解:子产论尹何为邑一、文字词汇方面:1、栋折榱崩,侨将厌焉,敢不尽言?厌:通“压”。

2、譬如田猎,射御贯,则能获禽。

贯:通“惯”,习惯,熟练。

3、人之爱人,求利之也。

之:前一“之”字是连词,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它变成名词性的偏正结构,作全句的主语。

第二个“之”字是代词,指被爱的人。

4、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求爱于子?其:副词,表委婉的反问语气。

5、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

夫:前一“夫”作兼语,后一“夫”作主语。

“夫”指示代词,指尹何。

6、微子之言,吾不知也。

微:副词,非,如果不是。

7、子为郑国,我为吾家,以庇焉,其可也。

其:副词,表拟测语气,相当于现在的“大概”。

8、抑心所谓危,亦以告也。

抑:表转折的连词,不过。

9、子皮以为忠,故委政焉。

以:介词,省略宾语“之”。

二、语法方面(特殊句型)1、子皮曰:“愿,吾爱之,不吾叛也。

不吾叛: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不叛吾”。

2、若未尝登车射御,则败绩厌覆是惧,何暇思获?“是”,代词,复指前置宾语“败绩厌覆”。

“则败绩厌覆是惧”即“惧败绩厌覆”。

这一句属于宾语用代词复指前置。

常识(五):词类活用(名词活用如动词、名词作状语)四、名词用如动词在古代汉语中,名词除了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外,还经常活用为一般的动词,表达与这个名词意义相关的动词含义,我们称之为“名词用如动词”。

如:范增数目项王。

(《史记·鸿门宴》)目:使眼色。

左右欲刃相如。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刃:杀。

驴不胜怒,蹄之。

(柳宗元《三戒》)蹄:蹄方位名词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史记·项羽本纪》)东:向东进军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

(徐宏祖《游天都》)前:向前伸五、名词用作状语在古代汉语中,普通名词可以不用介词的帮助,经常直接放在谓语中心语前面作状语,我们称之为“名词作状语”。

古汉语的普通名词作状语,可以表达以下内容:1、表示方位或处所古汉语普通名词作状语,可以表达行为动作在什么地方发生,或者行为动作向着什么方向发生。

如:大月氏复[西]走。

(《汉书·张骞传》)西走:向西逃走。

蜀太守以下[郊]迎。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郊迎:在郊外迎接。

2、表示工具或依据古汉语普通名词作状语,可以表达使用什么工具从事行为动作,或者依据什么从事某种行为动作。

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列子·汤问》)箕畚运:用箕畚搬运。

失期,[法]皆斩。

(《史记·陈涉世家》)法皆斩:根据法律都得斩首。

3、表示对人的态度古汉语普通名词作状语,可以表达用什么态度从事某种行为动作。

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史记·鸿门宴》)兄事:用对待哥哥的礼仪接待。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史记·孙膑》)客待:用对待宾客的礼仪对待。

4、表示比喻古汉语普通名词作状语,可以形容行为动作的状态,表达比喻内容。

如:嫂[蛇]行匍伏。

(《战国策·秦策一》)蛇行:像蛇一样地爬行。

其一[犬]坐于前。

(《聊斋志异·狼》)犬坐:像狗一样地坐。

六、词类活用的条件如何发现文言语句中的词类活用的词,除了通过句意的理解去发现之外,还可以通过一个词所处的语法环境来辨别,即看一个词在句中处于什么地位,看看与这个词结合的前后都是些什么词等等,这些就是“词类活用的条件”。

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两个名词连用,既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偏正关系,则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或用为动词,一般是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遂王.天下。

(《韩非子·五蠹》)王天下:统治天下。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史记·陈涉世家》)陈胜王:陈胜当君王。

2、名词、形容词在“所”字后“所”是个辅助性代词,经常放在动词前面,构成“所”字词组,指代一定的对象,故“所”后的名词、形容词要活用为动词。

如:置人所罾.鱼腹中。

(《史记·陈涉世家》)所罾:网到的(鱼)。

世之所高.,莫若黄帝。

(《庄子·盗跖》)所高:推崇的(人)。

3、名词、形容词在能愿动词后能愿动词修饰的是动词,所以当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时,活用为动词。

如:子谓公冶长:“可妻.也……。

”(《论语·公冶长》)可妻:可以娶妻。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不能穷:不能走到头。

4、名词放在副词的后面副词一般在句中只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所以当名词前面有副词修饰时,要活用为动词。

如: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

(《史记·西门豹治邺》)皆衣:都穿着。

不足生于不农.。

(晁错《论贵粟疏》)不农:不从事农业生产。

5、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的前面“之”、“我”这两个代词的用法特点鲜明,即一般常做宾语,也就是在它们前面的多是动词,所以它们前面的名词、形容词,要活用为动词。

如: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

(晁错《论贵粟疏》)衣之:穿它们(织的布)。

是欲臣妾..我也。

(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臣妾我:让我们当臣做妾。

6、名词后有介词词组介词词组在古汉语中经常做补语来修饰它前面的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所以名词后有介词词组,这个名词要活用为动词。

如:晋师军.于庐柳。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军于庐柳:驻扎在庐柳。

后妃率九嫔蚕.于郊。

(《吕氏春秋·上农》)蚕于郊:在郊外养蚕。

7、名词用“而”连接连词“而”经常用来连接的是动词、动词性词组和形容词、形容词性词组,但一般不连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所以用“而”连接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不耕而食,不织而衣.。

(《盐铁论·相刺》)不织而衣:不织布却穿衣服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衣冠而见之:穿上衣服戴上帽子见他。

【复习思考题、作业题】一、古汉语中普通名词作状语可以表达哪些内容?二、应当如何从语法角度辨别文言语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三、翻译下列句子。

1、栋折榱崩,侨将厌焉,敢不尽言?2、譬如田猎,射御贯,则能获禽。

3、子皮曰:“愿,吾爱之,不吾叛也。

4、若未尝登车射御,则败绩厌覆是惧,何暇思获?郑伯克段于鄢【教学重点,难点】使动用法。

【教学内容】文选讲解:郑伯克段于鄢一、文字方面1、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寤——牾通假字倒逆2、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辟——避古今字躲避。

3、对曰:“姜氏何厌之有?”厌——餍古今字满足。

4、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

佗——他异体字。

5、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无——毋通假字不要。

6、公赐之食,食舍肉。

舍——捨古今字放着,放在一边。

7、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暱——昵异体字。

8、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阙——掘通假字挖掘。

二、词汇方面1、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城:城墙。

雉(zhì):古代度量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

百雉就是城墙的面积长三百丈高一丈。

参国之一:国都的三分之一。

参:三。

2、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既而:不久。

鄙:边邑。

贰于己:指本来只属于庄公,现在又同时属于共叔段自己。

贰:两属,臣属于二主。

3、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夫人将启之。

完:修葺(qì),指修城。

聚:聚集,指聚集百姓。

缮(shàn)甲兵:整修盔甲和武器。

缮:修理整治。

具卒乘(shènɡ):准备好步兵和兵车。

启之:为他开城门。

4、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既而悔之。

置:安置,这里有幽禁的意思。

誓之:向她发誓。

不及黄泉二句:不到死后不相见。

也就是这辈子不见面了。

封人:官名,管理疆界的官。

5、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遂为母子如初。

融融:形容和睦快乐的样子。

洩洩:舒畅快乐的样子。

三、语法方面1.词类活用现象⑴“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惊:使动用法,使……惊。

名,用作动词,命名,取名,后面省略宾语“之”(指代庄公)。

⑵“无生民心。

”生:使动用法,使……生。

“民”、“心”为“生”的双宾语,意为:不要使民生二心。

2.宾语前置句式⑴“姜氏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

用代词“之”复指宾语“何厌”。

⑵“敢问何谓也?”宾语前置句。

疑问代词“何”充当动词“谓”的宾语。

⑶“君何患焉?”宾语前置句。

疑问代词“何”充当动词“患”的宾语。

⑷“其是之谓乎?”宾语前置句。

用代词“之”复指宾语“是”。

(5)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

唯命:“唯命是听”的省略。

“唯……是……”是宾语前置的凝固格式。

“唯”是语气词,“是”是代词,复指前置宾语。

3.习惯句式⑴“佗邑唯命。

”“唯命”是“唯命是听”的省略形式。

⑵“君将若之何?”“若……何”是一种固定格式,意为“把……怎么样?”或“对……怎么办?”,“若之何”即“把它怎么办?”4.虚词用法举例⑴“虢叔死焉。

”“君何患焉?”焉:指示代词兼语气词,应理解为“于此”(“在这里”,“在这时”等)。

⑵“姜氏欲之,焉辟害?”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⑶“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其:句首句中语气词。

“其”在句中加强反问语气。

⑷“其是之谓乎!”“其”在句中表示推测语气。

触龙说赵太后文选讲解:触龙说赵太后一、文字词汇方面:1、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复:再。

2、太后盛气而揖之。

盛气:怒气盛。

揖:作拱手礼。

《史记》作“胥”,通“须”。

等待的意思。

3、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病足:脚有毛病。

曾:情态副词,竟然。

4、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卻也。

玉体:敬词,尊称对方的身体。

卻:有毛病。

5、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也。

今者:最近。

殊:很。

强(qiǎnɡ)步:勉强走走路。

少益:副词连用,稍微逐渐地。

耆:喜爱。

和于身:使身体舒适一点。

6、太后之色少解色:脸色。

少:稍微。

解:和解,缓解。

7、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爱怜:珍惜爱护。

8、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

持其踵(zhǒnɡ):握着她的脚后跟。

这里指送别燕后时,燕后已上车,赵太后在车下,摸着燕后的脚后跟,意为舍不得她远走。

为之泣:为她(远嫁)哭泣。

9、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奉:“俸”的古字。

二、语法方面(词类活用,固定结构)1、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尊:使动用法,使……尊贵。

2、日食饮得无衰乎?得无……乎:该不会……吧! 固定搭配。

衰:减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