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粮食产量影响因素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龙江省粮食产量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黑龙江粮食产量逐年提高,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保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运用黑龙江1991—2011年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黑龙江粮食产量的因素,主要有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农机总动力,其中化肥施用量贡献最为显著。
关键词粮食产量;影响因素;回归分析;黑龙江省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8-0292-02
“民以食为天”、“仓廪实而知礼节”等一些古训一直沿用至今,温家宝总理说:“手中有粮,心不慌”。因此,如何保障粮食安全自始至终都是一个热点话题,为世界各国政府以及百姓所重视[1]。我国的土地资源有限,人口基数又十分庞大,对粮食的消费自然更多,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形态与经济的变化和发展,我国对粮食的需求呈刚性增长,对粮食品种数量以及品质结构的需求有了新的变化,主要体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蔬菜、水果和肉、蛋、奶的需求显著增加,这些农产品是由更多的粮食转化而来,并需要占用更多的良田,因此就又增加了粮食的消费。
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之一,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亚麻、甜菜、烤烟等经济作物的主产区,肩负着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2]。黑龙江粮食产量始终全国领先,并逐年提高,黑龙
江省粮食增产贡献率在2009年高达60.61%,2011年黑龙江省粮食产量创下5 570.5万t的纪录,首次超过连续10年居全国首位的河南省,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黑龙江省耕地面积居全国第一,是世界著名三大黑土带之一,根据2010年调查数据,黑龙江耕地面积1 426.67万hm2,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1.74%[3]。黑龙江省粮食商品率较高。自2006年以来,黑龙江省每年销往省外的商品粮均在2 250万t以上,占全国省际间商品粮净调出量的1/2左右,因此被誉为中国的“战略粮仓”[4]。
1 影响黑龙江省粮食产量的因素分析
1.1 指标选取
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有许多,首先应当考虑的是粮食播种面积,其次是生产资料的投入,如化肥使用量、农机动力、资本、劳动等,此外还有政策方面的因素等。由于政策因素难以量化,因此不将其引入模型中。该文选取了粮食播种面积、农用化肥折纯量、农机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作为影响粮食产量的指标。
1.1.1 粮食播种面积。粮食播种面积毫无疑问是影响粮食产量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它直接影响着粮食的产出量。黑龙江省粮食播种面积从2000年以后逐年增加,尤其是2006年超过了1 000万hm2,比2005年增长了10%,2007年开始,播种面积只是有小幅度的增加,而2009年粮食播种面积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达1 313
万hm2,比2008年增长了近20%,之后的几年粮食播种面积在保持
稳定的基础上也有小幅度的增加。
1.1.2 化肥的施用。化肥的施用对单产的贡献极大,在各种物质投入中,化肥所占比重较大。黑龙江省的化肥施用量也是在逐年增加,由2001年的123.2万t增加到2011年的228.4万t,11年里增加了85.4%。为了全文统一,该文采用“农用化肥折纯量”作为解释变量。
1.1.3 农业机械。农业机械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同样对粮食的产量也有一定的影响,该文采用农业机械总动力作为解释变量,黑龙江省在不断引入农业机械,农机总动力由2005年的2 234万kw增加到2011年的4 097.8万kw,增加了80%。
1.1.4 有效灌溉面积。有效灌溉面积也是影响粮食产量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黑龙江省的有效灌溉面积在不断加大,由2005年的239.4万hm2增加到2011年的434.2万hm2。
1.2 模型的建立及数据来源
粮食的产出量与这些生产要素数量存在着一定的数量关系,该文采用多元线性函数的形式进行回归分析。设定模型为:y=a0+a1x1+a2x2+a3x3+a4x4(1)
式(1)中,y为粮食产量(万t),x1为粮食播种面积(千hm2),x2为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万t),x3为农机总动力(万kw),x4为有效灌溉面积(千hm2);a0、a1、a2、a3、a4为各投入要素的弹性系数。数据来源于1991—2011年历年《黑龙江省统计年鉴》。
1.2.1 参数估计。采用eviews5.0软件对模型进行参数估计,结果见表1。
由表1结果得出如下回归方程:
y=-2 256.09+0.512x1+19.125x2-1.003x3+ 0.133x4(2)
设定置信度为5%。
1.2.2 模型检验。由以上结果可知除x3外,其余变量均通过经济意义检验。r2=0.98,说明模型拟合较好,通过统计意义检验。x1,x2,x3通过了的变量显著性检验,x4剔除。剔除x4后的方程为:
y=-2 158.2+0.48x1+20.65x2-0.869x3(3)
prob(f-statistic)= 0.0000,方程整体显著。
异方差检验结果见表2,可以看出,存在异方差,令w=1/abs (resid),取权重为w利用加权最小二乘法处理,结果见表3。然后再次进行异方差检验,结果见表4,可以看出,说明已经不存在异方差,并且方程拟合得更好,各个变量更加显著。
序列相关检验结果见表5,可以看出,不存在明显的序列相关。综上结果,得到的方程为:
y=-2 116.8+0.469x1+20.44x2-0.83x3(4)
2 结论
x1、x2的弹性系数是正值,说明粮食播种面积、农用化肥的施用量增加有助于提高粮食产量,并且化肥施用量的效果比较显著,
而x3的弹性系数是负值,说明农机总动力对粮食产量的影响起到削弱的作用,主要原因是黑龙江部分农村生产力水平不高,农业机械的使用水平低下,并且土地分散、集约化程度低,利用农业机械难度较高。x4对y值的影响不显著,也就是有效灌溉面积对粮食产量的影响不大,主要原因是黑龙江省近几年注重发展水利与防灾,在水利灌溉方面做得比较完善。
3 黑龙江粮食生产的对策
首先,耕地是粮食生产最重要、最基础的资料,是粮食生产数量和质量保证的前提,因此保护耕地是时刻都不容忽视的工作。应该完善土地管理及耕地保护的法律制度,并严格按照法律执行,确保耕地的数量不减少、质量不变坏[5]。严禁农用地“非农化”,防止乱占滥用耕地现象的发生;此外,对于因国家农业补贴力度的加大以及监管力度的加强而渐渐浮出的“黑地”,政府应严格按照制度和法律操作,合理利用合理规划。其次,增加农业的投入,各种物质费用的投入会提高粮食产量,然而这里物质的投入不仅限于数量,更多强调的是质量,如绿色有机化肥、无害的农用地膜等等。不仅要增加农业生产的物质投入,还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使农民在具有一定的生活质量的基础上进行农业生产。再次,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由于黑龙江省除农垦外,农村组织化程度普遍很低,不仅致使农业机械化发展缓慢、推广难度大,还使农民在市场中处于劣势地位,如果将分散的农民联合起来,提高其组织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