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学》基本概念汇总

合集下载

农业生态知识点总结

农业生态知识点总结

农业生态知识点总结1.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组成单位。

它是一个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包括了土壤、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组成部分。

农业生态系统的构建和管理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和生产具有重要的影响。

通过合理的种植和养殖方式,可以提高农作物和动植物的产量,并且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农业生态系统不仅受到栽培和养殖方式的影响,还受到气候、土壤和水资源等自然条件的影响。

因此,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研究和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2.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农业生态系统在相应的农业生产方式下,对外部干扰的抵抗和适应能力。

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能够提供稳定的农产品产量,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通过合理的耕作和种植方式,可以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并且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可以有效地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并且提高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

3.农业生态系统的营养循环农业生态系统的营养循环是指农业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和非生物组成部分之间所进行的能量和物质的交换和循环。

营养循环是维持农业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条件之一。

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能够促进营养循环,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

营养循环的研究和管理对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4.农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是指由耕种与做草地转化而成的生态系统,它是人工干预的农业生态系统。

农田生态系统中包括了土壤、植被、微生物和许多种的动物组成部分。

农田生态系统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合理的农田生态系统管理可以提高农田的产量,并且减缓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对于农田生态系统的研究和管理对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5.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是农业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随着农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在不断加剧。

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能够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农业生态学

农业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1、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

2、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3、系统: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相互联系的诸要素的联合体。

)4、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称为生态系统。

5、生活型:由于环境对生物的限制作用,不同种的生物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会发生趋同适应,经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形成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称为生活型。

6、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可以遗传的类群,称为生态型。

7、生态位:生物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所表现的对特定生态因子的综合适应位置。

8、种群:是指在某一特定时间占据某一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总和。

9、生命表:列举同生群在特定年龄中个体死亡和存活比率的一张清单静态生命表:记录某一特定时间获得的各龄级个体数情况而编制成的动态生命表:真实记录生物个体的存活情况10、食物链:生物成员之间通过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所联系起来的链状结构称为食物链,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的主要渠道11、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一个网状结构。

12、初级生产:是指自养生物利用无机环境中的能量进行同化作用,在生态系统中首次把环境的能量转化成有机体化学能,并储存起来的过程13、次级生产:指生态系统消费者、分解者利用初级生产产物进行的同化、生长发育、繁殖后代的过程14、生态效率:指食物链各环节上能量的各种转化效率15、生态对策:生物为适应环境而朝不同方向进化的对策,即生物以何种形态和功能特征的适应而在其生境中生存和繁衍后代16、群落:指在一定地段或一定生境里各生物种群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所构成的组合结构单元17、边缘效应:指斑块边缘部分由于受相邻斑块和周围环境的影响而表现出与斑块中心部分不同的生物学特征的现象18、环境:指生物有机体赖以生存的所有因素和条件的综合。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重点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重点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重点《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重点一、定义和基本概念1.农业生态学:是一门研究农业生态系统及其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主要探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及其优化与调控方法。

2.农业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人类利用动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种质资源,对自然环境进行改造和利用,通过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形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开放系统。

3.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遗传资源的变异程度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4.可持续农业:是指采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将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社会公正和经济持续发展融为一体的农业发展模式。

5.生态农业:是根据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传统农业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二、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1.整体性: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2.层次性:农业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层次结构,包括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系统和生物圈等层次。

3.功能性:农业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等功能,这些功能是相互关联的。

4.开放性: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

5.自适应性:农业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三、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1.生物要素:包括作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类。

2.非生物要素:包括气候、土壤、水文等自然环境条件。

3.人为要素:包括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社会经济条件。

四、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1.相互影响:环境因素会影响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而生物也会对其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

2.适应性:生物会对其所处的环境产生适应性,这种适应性包括形态适应性、生理适应性和行为适应性。

3.生态位:是指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和作用,这种位置和作用是相对稳定的。

4.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会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产力产生影响。

农业生态学

农业生态学

1.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及系统论的方法,研究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应用性科学。

2.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一定结构及完成一定功能的统合体,或者说是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依存所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3.化感作用:指植物之间的生物化学相互作用,既包括抑制作用,也包括促进作用,竞争的一种表现形式。

(指由植物体分泌的化学物质对自身或其他种群发生影响的现象)4.年龄结构:某一种群具有不同年龄级的个体生物数目与种群个图总数的比例。

(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5.性别结构:在年龄级或整个种群个体中,雌性与雄性个体所占种群个体总数比例构成了生物种群的性别结构。

6.边缘效应:由于群落交错区环境条件的特殊性,异质性和不稳定性,使得相邻群落的生物可能聚集在这一生物环境重叠的交错区域中,不但增大了交错区中生物的多样性和种群密度,而且增大了某些生物物种的活动强度和生产力的现象。

7.生物群落交错区:是两个或多个群落或生态系统的过渡区域,在群落交错区往往包含两个或多个重叠群落中的一些种及其交错区本身所特有的物种。

8.生物群落演替: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群落随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出现了生物群落及其环境向一定方向有顺序地发展变化的过程。

9.生态位: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的生活周期时所表现出来的对环境综合适应的特征,是一个生物在物种和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与地位。

10.生活型:不同种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或人为培育环境条件下,发生趋向适应,并经自然选择或人工选择后形成的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11.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生态环境和人工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和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

12.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地球上的各种化学元素和营养物质在自然动力和生命动力的作用下,在不同层次的生态系统内,乃至整个生物圈内,沿着特定的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从生物体再到环境,不断地进行流动和循环,就构成了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简称生物地化循环。

《农业生态学》提纲

《农业生态学》提纲

《农业生态学》提纲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农业生态学的形成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农业生态学产生的源动力一、农业生态学的背景生态学的发展为农业生态学的形成奠定了学科基础二、农业生态学的发展过程第二节农业生态学的性质、内容与任务一、农业生态学的性质二、农业生态学的内容三、农业生态学的任务第二章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第一节系统概述一、系统的内涵系统指在一定边界范围内,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组分构成的、具有某种特定功能并朝着某个特定目标运动发展的有机整体。

结构的有序性系统边界系统存在所涉及的时间和空间界限。

可能是自然形成也可能是人为划定。

系统分层现象系统无论繁简,都有分层现象。

二、系统的特征结构的整体性各组分间存在量比关系即系统存在所涉及的时间和空间界限。

各组分间存在空间关系构成系统的多个组分在空间上有一定的位置排列关系各组分间存在相互作用各组分间必须存在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功能的整合性指系统功能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特性,又称系统的整合效应系统思想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诸事物和完整过程所形成的统一体,而体现这种整体性和相互联系性的思想。

三、系统思路与研究思路系统研究思路黑箱完全忽略系统内部结构;白箱在对系统的组分构成及相互联系透彻了解的基础上;灰箱第二节生态系统概述一、生态系统的内涵在一定空间内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的统一体。

生物组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组分环境组分太阳辐射能、无机物质、有机物质、土壤基本结构形态结构构成生态系统的各个组分,尤其是生物组分的种类、数量和空间配置,在一定时期内通过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而处于相对稳定的有序状态。

二、结构与功能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基本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基本特点生物是生态系统的核心组分;时空性明显;具有复杂的动态平衡特征;具有代谢机能特征;具有自动调节特征。

生态环境的主要类型根据环境的特性分为陆地、海洋和淡水生态系统;根据人类干预程度可分为自然、半自然和人工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学知识点总结

农业生态学知识点总结

农业生态学知识点总结农业生态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生态学及其发展1、1866年,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在其著作《有机体的普通形态学》中第一次正式提出生态学的概念,并将生态学定义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互相关系的科学。

2、1971年,奥德姆在其所著作的《生态学基础》中,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3、1866年,德国学者海克尔提出生态学定义,标志着生态学的诞生。

4、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列首次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把生物有机体与其环境看成是一个整体,提出生态系统是在特定的区域互相作用的全部生物与无机环境的综合体。

5、1942年,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提出食物链6、20世纪30年代,贝塔朗菲提出系统论;40年代美国科学家香农创立信息论。

7、生态工程是20世纪60年代有奥德姆和马世俊分别提出的。

8、生态学按其性质一般分为理论生态学和应用生态学两大类。

第二节1、1983年正式确定在农业院校开设农业生态学课,并在1986年有国家教委将农业生态学列为农学专业的主要课程,同时在部分农业院校开始试办农业生态专业。

第三节1、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农业生态学系统。

2、农业生态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及其调控的原理和技术途径。

3、农业生态学的特点:理论实用性、学科交叉性、研究统一性、宏观层次性第二章第一节1、系统:有互相依赖的若干组分结合在一起,能完成特定功能,并朝特定目标发展的有机整体。

2、一个系统的组成,必须满足3个条件:第一,系统必须具备两个以上的构成要素:第二,各要素之间必须具有某种联系;第三,各要素必须以整体的形式完成特定的功能。

3、系统的特征:系统结构的有序性、系统的层次、系统的整体性、系统功能的整合性4、生态系统: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一定结构及完成一定功能的综合体,或者说是由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互相依存所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农业生态学的基本问题及答案2023-03-07 - 副本

农业生态学的基本问题及答案2023-03-07 - 副本

农业生态学基础问题及答案一、农业生态学的基本概念1.K-对策生物(K-对策者):属K-对策的生物,个体大,寿命长,存活率高,适应于稳定的栖息环境,不具较大的扩散能力,种群密度比较稳定,种群的数量通常是稳定在环境容纳量(K)的水平或附近,如乔木和大型肉食动物。

2.r-对策生物(r-对策者):属r-对策的生物,个体小,寿命短,存活率低,但具有较高的生殖率,具有较大的扩散能力,适应于多变的栖息环境,种群数量经常出现大起大落的突发性波动,如昆虫和杂草。

3. 生态对策(bionomic strategies):是指生物为适应环境而朝不同方向进化的“对策”,也即生物以何种形态和功能特征的适应而在其生境中生存和繁衍后代。

4.化感作用:植物(包括微生物)通过向周围环境中释放化学物质影响临近植物(包括微生物)生长发育的现象。

5.种群:是指在某一特定时间中占据某一特定空间的一群同种的有机体的总称,或者说一个种群就是在某一特定时间中占据某一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集合体。

6.群落:是指在一定地段或生境中各种生物种群所构成的集合。

7.营养级:食物链上能量和物质被暂时储存和停留的位置,即每一种生物所处的位置(环节)称为营养级。

8.趋同适应:不同种类的生物,生存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常形成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和途径,称为趋同适应。

9.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的环境的形成其主要作用的植物称为优势种。

10.趋异适应:一群亲缘关系相近的生物有机体,生活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因而形成了不同的适应方式和途径,称为趋异适应。

11.生产环:在食物链中加入能够将非经济产品转化为人们直接利用的经济产品的环节,称为生产环。

12.基础生态位:指一种生物当不受其他生物竞争限制时所能占据的最大生态位。

13.生物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指生物群落中中种的丰富度。

14.可更新资源:这类资源在合理经营管理条件与适宜的自然环境中可以更新、繁衍被人类继续利用。

15.不可更新资源:是指不能连续地或周期性地被产生、补充和更新或者其产生周期相对人类的经济活动来说太长的一类资源。

农业生态学知识点

农业生态学知识点

农业生态学知识点第一章:1、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现状:湿地退化、草原退化、荒漠化加剧、水土流失2、五大危机:人口危机、粮食危机、能源危机、资源危机、环境危机。

3、三“P”危机:n(人口问题)、Poverty(粮食问题、能源问题、资源问题)n环境问题)4、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其中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环境)(1866年德国学者XXX提出)5、生态文化:建立一种以生态学为核心的文化体系,建立起符合生态学原理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经济法则、生活方式和管理体系,改变以往那些不良观念,以生态学的思想与方式来认识世界、观察世界。

6、生态方法论:整体观、层次观、关联观、协同观、动态观。

7、按研究对象的生物组织水平可分为: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全球生态学。

8、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与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关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科学。

研究工具:农业生态体系;理论根蒂根基:生态学原理;方法根蒂根基:体系论。

9、系统:系统论创始人XXX:相互联系的诸要素的联合体。

系统的构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两个以上的组分(2)组分之间有密切联系(3)配合完成一定的功能。

注:功能→系统的功能是一种整体效应(整合特性),不但包括各组分的独立功能,还增加了各组分之间相互作用后产生的新效应(增强、减弱、原来没有)→所以各组分功能之和不等于系统的整体功能或效应(1+1≠2)10、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流、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布局、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

(简单定义:在一定空间内的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系统)。

特点:1)组分上:无生命和有生命2)空间结构上: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动态性3)时间变革上: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4)内部功能上组分间不断进行能量转换与物质循环,使系统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5)外部关系上:开放系统,物质能量交换11、农业生态系统:以农业生物为主要组分,受人类调控、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标的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学》课程笔记 (3)

《农业生态学》课程笔记 (3)

《农业生态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农业生态学的概念与内涵1. 定义:农业生态学是研究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功能、过程及其调控与管理的一门学科,它涉及生物学、生态学、土壤学、气象学、植物保护学等多个领域。

2. 内涵:- 农业生态系统:指在一定区域内,由农业生物群体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 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不仅包括农业生产的生物要素,如农作物、畜禽、渔业等,还包括非生物要素,如土壤、气候、水、肥料等。

- 农业生态学的研究目标:旨在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持续、稳定和生态平衡。

二、农业生态学的发展历程1. 传统农业阶段:- 特点:以人力和畜力为主,依赖自然条件,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较低。

- 代表性技术:轮作、休耕、有机肥料使用等。

2. 现代农业阶段:- 特点: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农业机械等,追求产量最大化。

- 问题: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

3. 可持续农业阶段:- 特点:强调农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 目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护生态环境,保障食物安全。

三、农业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1. 观察法:- 实地调查: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进行直接观察。

- 长期定位观测: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进行长期跟踪。

2. 实验法:- 田间试验:通过设置不同处理,研究农业生态系统的响应机制。

- 模拟实验:在受控条件下,模拟农业生态过程,探讨其内在规律。

3. 数学模型法:- 建模方法:系统动力学模型、线性规划模型、非线性模型等。

- 应用:预测农业生态系统的变化趋势,优化农业生产结构。

4. 信息技术:- 遥感技术:获取农业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信息。

- GIS:分析农业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和时空变化。

- GPS:定位农业生态系统的具体位置。

5. 系统分析法:- 系统理论:分析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层次性。

- 系统工程:设计和管理农业生态系统,提高其整体功能。

四、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内容1. 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物种群:研究种群的数量、分布、动态和遗传多样性。

农业生态学

农业生态学
(2)农业经济系统的经济物质循环是通过农业社会再生产过程的 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这四个环节周而复始地进行着的;
(3)农业生态系统的自然物质和农业经济系统中的经济物质的相 互转化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在自然物质循环的各个环节都要 产出一批农、林、牧、渔产品和副产品;②通过向系统中投入一 定量的经济物质(如化肥、农药),促使系统产出增多;③农业 经济系统在加工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必然产生部分废弃物质, 这些物质最终将以不同形式、通过不同途径返回农业生态系统, 再次成为农业生态系统中循环的自然物质。
(3)系统结构组合要充分反映与地区生态优势及市 场需求的一致性;
(4)生态经济结构要反映与地域生态优势相适应的 各组成要素在时间和空间布局方面的内在联系。
(二)农业系统的功能原理
1.农业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功能 (1)自然物质循环沿着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传递循环,周而复始,
推动着农业生产系统的不断发展,为农业经济系统的物质循环奠 定了基础;
2.农业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功能
(1)在农业生态系统各类生物中流动和储存的自然能 量以各种形式被人类转化为经济能量,作为经济系统 的生产或消费用能;
(2)各种经济能量以多种形式转化为自然能量。关键 是系统之间的能量流动在数量和方式上要合理、高效。
3.农业系统的价值增值功能
(1)价值的投入过程,也即农业经济系统向农 业生态系统投入价值的过程。科学合理的价值 投入是农业生态系统增值的基础;
农业生态学是农业有关学科与生态学相结合而形成 的交叉学科,换句话说,它是研究农业中生态学问 题的一门科学。
农业生态学的发展阶段
回顾20世纪农业生态学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四 个比较明显的阶段。
1. 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农业生态学萌芽阶段。

考研资料——农业生态学复习提纲

考研资料——农业生态学复习提纲

考研资料——农业生态学复习提纲农业生态学复习提纲:一、农业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史1.农业生态学的定义和基本研究内容2.农业生态学的学科发展历程和基本理论基础3.农业生态学研究的应用领域和意义二、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1.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2.农业生态系统的层级结构和层次划分3.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动和能量流动及其调控机制三、农业生态环境的评价和调控1.农业生态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方法2.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和问题分析3.农业生态环境调控的原则和方法四、农业多样性和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1.农业多样性和农业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关系2.农业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和价值3.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策略和措施五、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农业1.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2.生态农业的基本特点和发展模式3.生态农业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六、农田生态系统的构建和管理1.农田生态系统的构建原则和方法2.农田生态系统的管理与调控技术3.农田生态系统管理中的问题和挑战七、农业气象学与农业生态学的关系1.农业气象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2.农业气象学与农业生态学的关系和相互作用3.农业气象学在农业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示例八、农业生态学的未来发展方向和挑战1.农业生态学的未来研究方向和重点2.农业生态学发展中的主要挑战和问题3.农业生态学在促进可持续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和前景以上是一个农业生态学的复习提纲,包括了该学科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组成结构、评价调控、多样性保护、可持续发展、农田生态系统构建管理、与农业气象学的关系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和挑战等内容,希望能对你的农业生态学复习提供参考。

农业生态学——精选推荐

农业生态学——精选推荐

农业⽣态学农业⽣态学⼀、农业⽣态学1.含义:是运⽤⽣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法,把农业⽣物与其⾃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调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

2.内容:组分包括⽣物组分(农作物)和环境组分(⾃然和社会经济环境)与结构包括层次结构(不同⽣产层次结构的相互关系)、空间结构(地域分布特点、⽔平及垂直上的结构配置)、时间结构(系统的演化规律、随时间的变化趋势)、营养结构(⾷物营养关系、⾷物链);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流动、转化途径和利⽤的效率及信息传导的价值转移的途径和规律等内容);⽣产⼒(初级和次级⽣产⼒);⼈⼯调控与优化;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估;农业资源的合理利⽤与⽣态环境保护。

3.特点:理论实⽤性、学科交叉性、研究统⼀性、宏观层次性。

⼆、农业⽣态系统1.概念:指在⼈类的积极参与下,利⽤农业⽣物和⾮⽣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态结构和⾼效的⽣态机能,进⾏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类社会要求进⾏物质⽣产的综合体。

2.农业⽣态系统和⾃然⽣态系统的区别:⽣物构成、环境条件、结构与功能、稳定机制、⽣产⼒特点、开放程度、能量流特征、养分循环特点、服从的规律、运⾏的⽬标。

三、种群1.概念:指在某⼀特定时间中占据其⼀特定空间的⼀群同种的有机物的总称。

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物群落和种间关系的基本单位。

2.特征:空间分布(均匀型、随机型、成群型)数量特征(⼤⼩和密度、出⽣率和死亡率、种群年龄—增长型、稳定型和衰⽼型,和性别结构、种群的迁⼊和迁出)遗传特征(在繁殖过程中通过遗传物质的重新组合及突变作⽤选择更适应环境的)邻接效应(固着⽣长的⽣物不能以扩散的⽅式逃离竞争,竞争中失败者死去;这种竞争结果使较少量的较⼤个体存活下来的过程交⾃疏或-3/2斜率)3.种群增长的特点,种群的数量波动和调节,种群的进化与⽣态对策,种群间的相互关系及在农业中的应⽤。

(见环境⽣态学48-62)四、群落1.⽣物群落的结构理论和应⽤(见环境⽣态学71-74)2.⽣态位:指⽣物在完成其正常⽣活周期时所表现出来的对环境综合适应的特征,是⼀个⽣物在物种和⽣态系统中的功能单位。

农业生态学名词解释

农业生态学名词解释

农业生态学名词解释农业生态学是研究农业系统中生态过程和生态相互作用的学科,旨在建立可持续性农业系统以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以下是对一些农业生态学常见名词的解释。

1. 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是由土壤、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组成的一个综合系统,这些组成部分相互作用,互相依赖,以实现农业产品的生产。

2. 农田生物多样性:农田生物多样性是指农田中存在的各种不同生物的多样性程度。

保持农田生物多样性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农作物的生产力。

3. 有机农业:有机农业基于生态原则,通过最小化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来生产健康的食品。

有机农业可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保护生态系统。

4. 农田底物:农田底物是指在农田中添加的有机材料,如秸秆、肥料和堆肥,用于提供养分,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并改善农田的水分保持能力。

5. 农田水管理:农田水管理是对农田中的水分进行管理和利用,以提供适量的水分供应,同时避免土壤水分过量或不足。

有效的农田水管理可以提高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6. 生物农药:生物农药是指从自然界中提取的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用于保护农作物免受病虫害的侵害。

与化学农药相比,生物农药对环境污染和人体健康的影响更小。

7. 农田益虫:农田益虫是指对农作物有益的昆虫,如蜜蜂、蝴蝶和瓢虫。

保护农田益虫可以提高农作物的授粉和控制害虫的能力。

8. 农田轮作:农田轮作是在农田中不同季度或不同年份种植不同作物的方法。

农田轮作有助于减少病虫害的传播,改善土壤质量,增加农田生物多样性。

9. 气候适应农业:气候适应农业是针对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而采取的农业管理措施。

这些措施可以改善农田的抗旱和抗灾能力,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10. 水稻-鱼塘农业:水稻-鱼塘农业是一种将水稻种植与鱼类养殖相结合的农业系统。

水稻提供养分和防止水中有害物质的积累,鱼类则起到控制藻类和杂草的作用。

农业生态学研究如何最大程度地利用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服务来支持农业的发展,以实现可持续的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

农业生态学复习重点

农业生态学复习重点

农业生态学复习重点1、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理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

2、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

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成为生态系统简言之,在一定空间内的全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3、生态系统在结构上包括两大组分:生物组分和环境组分。

环境组分由辐射、气体、水体和土体构成。

生物组分可按功能分为生产者、大型消费者和小型消费者。

4、农业生态系统指以农业生物为主要目标,受人类调控、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标的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与自然生态系统比较,示意图见p13)(1)系统组分:农业生态系统中,生物组分以人工驯化和选育的农业生物为主,生物组分中人是系统中最重要的调控力量,在自给农业中人还是系统产物的重要消费者。

(2)系统输入:农业生态系统的输入既有自然的输入,如降雨、日照、生物固氮等,还有社会的输入,如人力、机械、花费、农药、信息、资金等。

(3)系统输出: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目标明确,有大量的农产品输出,然而还保留一些非目标性的自然输出。

(4)系统功能:由于农业生态系统的输入和输出都加大了,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农业生态系统有更大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系统更加开放。

(5)系统调控:农业生态系统不仅保留了自然生态系统的自然调控方式,而且由农民直接实施人工调控,还受社会工业、交通、科教、经济、法律、政治的间接调控。

5、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的那一种营养物质( 1)这一定律只有在相对稳定状态下才能运用( 2)要考虑因子间的相互作用。

(互补)6、谢尔福德耐性定律:任何生态因子在数量上的过多过少或质量不足,都会成为限制因子。

即对具体生物来说,各种生态因子都存在着一个生物学的上限和下限(或称“阈值”),它们之间的幅度就是该种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又称耐性限度)。

黑龙江省考研农学复习资料农业生态学核心知识点梳理

黑龙江省考研农学复习资料农业生态学核心知识点梳理

黑龙江省考研农学复习资料农业生态学核心知识点梳理农业生态学是研究农作物种植、动物养殖等农业生产过程中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

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农业生态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将对黑龙江省考研农学复习资料中农业生态学的核心知识点进行梳理。

一、农业生态学基本概念1. 农业生态学的定义农业生态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旨在优化农业生产方式,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 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农作物、动物)、土壤、水、空气和环境因子组成的动态平衡系统。

3. 农业生态位农业生态位是农作物或动物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存地位和功能作用。

二、农业生态系统结构1. 农业作物结构农业作物结构是指农田中各种农作物的数量、种类和布局。

2. 农业地类结构农业地类结构是指农田的种植类型、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地覆盖情况。

3. 农业景观结构农业景观结构是指农业景观的组成成分、构成要素和空间格局。

三、农业生态系统功能1. 农业生产功能农业生态系统通过提供农产品和生态服务,满足人们的食物需求和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2. 生态调节功能农业生态系统通过土壤保持、水源涵养、气候调节等生态调节功能,维持环境平衡。

3. 生态保育功能农业生态系统通过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生态景观等生态保育功能,维护生物的生存环境。

四、农业生态环境影响因素1. 农业管理因素农业管理因素包括耕作制度、施肥措施、农药使用等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直接影响。

2. 土地利用变化土地利用变化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长期影响,需要合理规划和管理。

3.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对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分和温度条件产生影响,需要适应和应对变化的农业管理措施。

五、农业生态学实践应用1. 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学原理和方法为指导,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方式。

2. 农田生态工程建设农田生态工程是通过构建农田景观、生境和生态基础设施,改善农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海南省考研农学复习资料农业生态学重要概念梳理

海南省考研农学复习资料农业生态学重要概念梳理

海南省考研农学复习资料农业生态学重要概念梳理农业生态学是研究农业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旨在为可持续农业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

在农业生态学的学习与研究中,掌握重要概念是非常关键的。

本文将对海南省考研农学复习资料中的农业生态学重要概念进行梳理和解析。

一、农业生态学的概念与原则农业生态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研究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农业生态学中,有一些基本的概念与原则需要了解。

1. 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是由农田、作物、动植物及其相互关系所构成的一个整体,包括自然要素(土壤、水源、气候)和人为要素(种植方式、施肥、喷药等)。

2. 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生态环境是指农业生产活动与农业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包括土壤质量、水质量、气候等方面。

3. 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在维持和增进农业生产力的基础上,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同时满足社会经济需求和农民利益的发展方式。

4. 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中,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和自然规律,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5. 垂直农业:垂直农业是一种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通过将农业生产不同环节垂直堆叠,实现高效种植和充分利用空间的农业生产模式。

二、农业生态学的关键概念与方法在农业生态学中,有一些关键的概念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农业生态学的原理和理论。

1. 土壤养分循环:土壤养分循环是指土壤中的养分(氮、磷、钾等)在生物体之间循环利用的过程。

了解土壤养分循环的机制和规律可以指导农业生产中的土壤管理和养分利用。

2. 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是指一个地区或生态系统中所存在的不同生物种类的数量和相对丰度。

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至关重要。

3. 青年轮作:青年轮作是一种在同一块土地上,相继种植不同的作物,以实现充分利用土壤养分和减少病虫害发生的农业生产方式。

《农业生态学》基本概念汇总

《农业生态学》基本概念汇总

《农业生态学》基本概念汇总概念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其中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环境,研究对象随研究层次水平而变化。

2.系统:系统论创始人贝塔朗菲:相互联系的诸要素的联合体。

钱学森: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是指在一定边界范围内,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组分构成的、具有某种特定功能并朝着某个特定目标运动发展的有机整体。

3.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

在一定空间内的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系统(简单定义)。

4.农业生态系统:人们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利用农业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建立起来,并在人为和自然共同支配下进行农副产品生产的综合体。

农业生态系统受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共同制约。

5.1866年德国学者H.Haeckel(海克尔)提出生态学一词,并定义为:“研究有机体与环境条件相互关系的科学”。

6.1935年英植物生态学家坦斯尼(Tansley)第一次提出生态系统概念。

7.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在20世纪40年代对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即食物链和能量流动的研究工作,初步奠定了生态系统的理论基础。

8.20世纪50年代,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生态系统概念与体系。

9.农业生态学(agroecology)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与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关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科学。

10.生态学研究对象随研究层次水平而变化。

11.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农业生态系统(agroecosystem)。

12.生态学原理是农业生态学研究的理论基础,系统论是其方法基础。

13.生态因子:指自然环境中对生物生存起作用的各种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CO2、O2 、土壤PH值、土壤酸碱度等。

农业生态学复习笔记

农业生态学复习笔记

农业生态学复习笔记第一章绪论(1)生态学概念: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2)经典生态学[重点]:个体,种群,生态系统,群落,景观,生物圈(3)农业生态学概念:农业生态学是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 , 将农业生物与其自然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科学(4)农业生态学研究对象: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农业生态系统,即研究农业生物之间以及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调控途径。

第二章农业生态系统(1)系统的概念: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农业生态系统,即研究农业生物之间以及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调控途径。

构成条件:①由一些要素组成;②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③要素之间通过相互作用,产生跟各个组成成分不同的新功能,即整体功能。

基本特征:系统组分的整体性,系统结构的有序性,系统功能的整合性(2)生态系统的概念:是指在一定的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基本特征: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主要由四部分构成:初级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物质【重点】;生态系统是一个有生命的开放式的功能系统;一个生态系统占据一定的空间并随时间发生演变;生态系统内部保持有一定的平衡关系。

(3)生态系统的功能:四个信息——营养信息,化学信息,物理信息,行为信息。

(4)生态系统的结构的概念[重点]:指生态系统中组成成分及其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和各组分间的能量、物质、信息流的方式和特点。

三种结构:物种结构、时空结构和营养结构。

(5)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指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人类社会需要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

组成:1。

生物组分(经人工驯化的农业生物,最重要的调节者与主体消费者-—人类),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念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其中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环境,研究对象随研究层次水平而变化。

2.系统:系统论创始人贝塔朗菲:相互联系的诸要素的联合体。

钱学森: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是指在一定边界范围内,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组分构成的、具有某种特定功能并朝着某个特定目标运动发展的有机整体。

3.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

在一定空间内的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系统(简单定义)。

4.农业生态系统:人们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利用农业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建立起来,并在人为和自然共同支配下进行农副产品生产的综合体。

农业生态系统受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共同制约。

5.1866年德国学者H.Haeckel(海克尔)提出生态学一词,并定义为:“研究有机体与环境条件相互关系的科学”。

6.1935年英植物生态学家坦斯尼(Tansley)第一次提出生态系统概念。

7.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在20世纪40年代对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即食物链和能量流动的研究工作,初步奠定了生态系统的理论基础。

8.20世纪50年代,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生态系统概念与体系。

9.农业生态学(agroecology)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与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关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科学。

10.生态学研究对象随研究层次水平而变化。

11.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农业生态系统(agroecosystem)。

12.生态学原理是农业生态学研究的理论基础,系统论是其方法基础。

13.生态因子:指自然环境中对生物生存起作用的各种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CO2、O2 、土壤PH值、土壤酸碱度等。

生态因子分类: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

14.Liebig最小因子定律(Law of minimum):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那一种营养元素。

这种元素不但直接限制植物生长,同时也会限制其他因子的效应。

应用条件:仅在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与输出处于平衡状态时才能应用*注意生态因子间的补偿作用15.逻辑斯谛方程的重要意义:它是许多相互作用种群增长模型的基础;它也是渔业、林业、农业等实践领域中确定最大持续产量的主要模型;模型中两个参数r(物种的潜在增殖能力)、K(环境容量量),已成为生物进化对策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16.Blackman限制因子定律(Law of limiting factors):生态因子的最大状态对植物生长具有限制性作用。

17.Shelford耐性定律(Law of tolerance):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死亡。

生物对每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性范围,即有一个生物学上限与下限。

在此范围内生物才能正常生长与存活,在上限与下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

18.生物的生态适应性:生物在生存竞争中适应环境条件而形成的一定性状的表现。

可分为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

19.趋同适应:不同种类的生物生长在相同的环境下,往往形成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和途径。

20.趋异适应:同一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由于分布地区的间隔,长期接受不同环境条件的综合影响,不同个体群之间所产生的相应的生态变异。

21.生活型:不同种的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过自然选择和认为选择而成的、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征的生物类群称为生物生活型。

如乔木、灌木、草本、水生与旱生植物等;鲸、海豚、海豹、海狮;蝙蝠和鸟类。

22.生态型:生态型指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长在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工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征不同的基因群。

就农业植物来说,可以根据形成生态型的主导因子,将生态型分为: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生态型的研究意义:为选种、育种、引种等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生态型进化是物种进化的基础,对研究生物的生态适应机制与物种进化有重要意义。

23.生境:在环境条件制约下,具有特定生态特性的生物种和生物群落,只能在特定的小区域中生存,此小区域称该生物或群落的生境。

简单地讲,就是生物生长的具体地段的综合环境。

生境规定了物种的分布范围,即每一生物的分布幅度(范围)都要受到生长环境的限制。

在最适分布范围内,生物生长发育最好。

24.小环境是接近生物个体表现或个体表面不同部位的环境。

小环境是相对的,在同一个生境里,小环境之间可能有很大的差别。

25.生态位:生物和环境长期的相互作用逐渐分化而产生。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每一个生物种都占有特定的位置,有着特定的功能和作用,生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地位通常被称为生态位。

在研究物种进化、竞争、资源利用等方面有理论价值。

26.生物多样性:指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多种多样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有规律地结合在一起的总称。

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潜在使用价值。

中国“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正是对生物多样性利用的记载。

27.种群: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占据某一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具有独特的性质、结构和功能。

28.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有限的环境条件下种群所能达到的稳定的最大数量(或最大密度)。

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特定时期一定资源条件下,人口的承载都有一定的限制。

农田中农作物种植必须合理密植,控制在环境容纳量的水平上。

29.阿利氏群聚定律:种群总是自动避免过分分散或拥挤,以使个体获得最佳的生活和生存条件。

每个种群总有一个最适密度,过疏和过密都不利。

30.种群的逻辑斯谛增长:种群数量受食物、空间和其他资源的限制,因此增长是有限的。

由于环境对种群增长的限制作用是逐渐增加的,故增长曲线呈S型,也称S型增长。

31.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的扩展,这种过程称为生态入侵。

32.生物群落:生存于特定区域或生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也可以用来指各种不同大小及自然特征的有生命物体的集合。

群落的结构包括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和时间结构。

33.群落的水平结构生物群落内由于环境因素在不同地点上的不均匀性和生物本身特性的差异,而在水平方向上分化形成不同的生物小型组合。

生态意义:保护野生动物、海涂养殖、城郊农业、提高作物产量(高要窄、矮要宽)等。

34.群落的垂直结构包括两个方面:生物在空间的垂直分布上所发生的成层现象。

从陆地生植物群落来说,包括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

决定地上的主要是光照、温度和湿度条件;决定地下的主要隐私是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特别是水分和养分。

如森林群落一般可分为五个层次:地下层、林底层、草木层、灌木层、乔木层;不仅表现在地上,也表现在地下。

生态意义:提高群落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物种互为补充地利用不同高度层的生态因子;提高群落抵抗不良环境的能力,增强群落的稳定性。

35.群落的时间结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环境因素的时间节律所引起的群落各物种在时间结构上相应的周期性变化,即不同季节和不同年份的有序变化。

生态意义:农业生产在利用资源方面要互相补充,充分利用;二是:群落演替。

36.群落多样性:群落中物种的多样化和变异性,是群落生物组成结构的重要指标。

群落多样性由物种的丰富度与均匀度构成,丰富度(richness):指一个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寡,均匀度(evenness):指一个群落中全部物种个体数目的分配状况,即反映分配的均匀程度。

群落多样性对群落生产力的积极作用。

生态位多样化,更有效利用资源。

37.群落稳定性:包括两个不同的特征方面:抵抗力(resistance): 指群落在受到干扰时维持物种相互结合及各物种数量关系的能力;恢复力(resilience):指群落受干扰后恢复到原来平衡状态的能力。

群落的稳定性有一定限度,而非无限。

群落多样性是影响稳定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多样性有利于提高稳定性:较丰富的物种和物种个体的均匀分布、较复杂的种间关系、较长而交错的食物链和食物网较多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路径、较强大的反馈系统,可减少群落的波动。

描述群落的结构主要要描述群落的水平结构、垂直结构、时间结构、群落多样性、稳定性以及群落成员组成与类型的划分。

38.群落的演替:指生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及其环境随时间发生有序变化的现象。

主要标志:物种组成上质的变化。

依据演替发生的最初场所性质,分为原初演替与次生演替。

39.原初演替:指在从未有过生物的裸地上开始形成的演替演替进程慢。

40.次生演替:指在原有群落被破坏后的地面上进行的演替,如撂荒、火烧后的森林地,演替进程快。

特点与趋势: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不可逆过程。

演替过程中:最早出现的物种是先锋物种,中期出现的物种是过度物种或演替物种,最后出现的稳定的成熟群落是顶级物种与群落。

41.顶极群落结构: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发生变化,最后发展为一个生物种类相对稳定,生产与消耗、养分的输出与输入处在动态平衡的顶极群落结构。

人们可以模拟这种群落结构,建设仿自然顶极的人工群落以实现对大环境的治理。

42.种群的结构包括年龄组成和性比。

43.农业生态系统结构:指农业生态系统构成要素的组成及其在特定时间、空间上的配置与各要素间能量转移、物质循环、价值转化和信息传递的途径。

包括三个方面:系统由哪些组分构成;各组分在系统空间和时间上如何配置;各组分间能量、物质、价值、信息的联系特点和方式。

农业生态系统结构是系统功能的基础,要提高农业生态系统功能,首先必须建立合理的农业生态系统结构。

44.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物组分的物种结构、空间结构(水平结构与垂直结构)、时间结构、营养结构。

物种结构:生物种群组成及它们之间的量比关系。

空间结构:生物群落在空间上的垂直和水平格局变化。

时间结构:生态区域内各生物种群生活周期在时间分配上形成的格局。

营养结构:又可称为食物链结构,食物链结构由生物食物链和生物食物网构成。

45.食物链: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员间通过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而联系起来的食物营养供求序列。

食物链作为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基本单元,是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基本单元,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及信息传递的主要渠道。

由于食性不同一般可分为捕食食物链、腐食食物链、混合食物链、寄生食物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