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学》基本概念汇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念

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其中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与生

物环境,研究对象随研究层次水平而变化。

2.系统:系统论创始人贝塔朗菲:相互联系的诸要素的联合体。钱学森:由相互作用和

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是指在一定边界范围内,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组分构成的、具有某种特定功能并朝着某个特定目标运动发展的有机整体。

3.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

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在一定空间内的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系统(简单定义)。

4.农业生态系统:人们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利用农业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

以及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建立起来,并在人为和自然共同支配下进行农副产品生产的综合体。农业生态系统受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共同制约。

5.1866年德国学者H.Haeckel(海克尔)提出生态学一词,并定义为:“研究有机体与环

境条件相互关系的科学”。

6.1935年英植物生态学家坦斯尼(Tansley)第一次提出生态系统概念。

7.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在20世纪40年代对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即食物链和能量流动的研

究工作,初步奠定了生态系统的理论基础。

8.20世纪50年代,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生态系统概念与体系。

9.农业生态学(agroecology)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与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

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关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科学。

10.生态学研究对象随研究层次水平而变化。

11.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农业生态系统(agroecosystem)。

12.生态学原理是农业生态学研究的理论基础,系统论是其方法基础。

13.生态因子:指自然环境中对生物生存起作用的各种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CO2、

O2 、土壤PH值、土壤酸碱度等。生态因子分类: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

14.Liebig最小因子定律(Law of minimum):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那一种营养

元素。这种元素不但直接限制植物生长,同时也会限制其他因子的效应。应用条件:仅在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与输出处于平衡状态时才能应用*注意生态因子间的补偿作用15.逻辑斯谛方程的重要意义:它是许多相互作用种群增长模型的基础;它也是渔业、林

业、农业等实践领域中确定最大持续产量的主要模型;模型中两个参数r(物种的潜在增殖能力)、K(环境容量量),已成为生物进化对策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16.Blackman限制因子定律(Law of limiting factors):生态因子的最大状态对植物生长具

有限制性作用。

17.Shelford耐性定律(Law of tolerance):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

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死亡。生物对每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性范围,即有一个生物学上限与下限。在此范围内生物才能正常生长与存活,在上限与下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

18.生物的生态适应性:生物在生存竞争中适应环境条件而形成的一定性状的表现。可分

为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

19.趋同适应:不同种类的生物生长在相同的环境下,往往形成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和

途径。

20.趋异适应:同一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由于分布地区的间隔,长期接受不同环境条件

的综合影响,不同个体群之间所产生的相应的生态变异。

21.生活型:不同种的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发

生趋同适应,并经过自然选择和认为选择而成的、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征的生物类群称为生物生活型。如乔木、灌木、草本、水生与旱生植物等;鲸、海豚、海豹、海狮;蝙蝠和鸟类。

22.生态型:生态型指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长在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工培

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征不同的基因群。就农业植物来说,可以根据形成生态型的主导因子,将生态型分为: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生物生态型。生态型的研究意义:为选种、育种、引种等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生态型进化是物种进化的基础,对研究生物的生态适应机制与物种进化有重要意义。

23.生境:在环境条件制约下,具有特定生态特性的生物种和生物群落,只能在特定的小

区域中生存,此小区域称该生物或群落的生境。简单地讲,就是生物生长的具体地段

的综合环境。生境规定了物种的分布范围,即每一生物的分布幅度(范围)都要受到生长环境的限制。在最适分布范围内,生物生长发育最好。

24.小环境是接近生物个体表现或个体表面不同部位的环境。小环境是相对的,在同一个

生境里,小环境之间可能有很大的差别。

25.生态位:生物和环境长期的相互作用逐渐分化而产生。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每一个生

物种都占有特定的位置,有着特定的功能和作用,生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地位通常被称为生态位。在研究物种进化、竞争、资源利用等方面有理论价值。

26.生物多样性:指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多种多样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有规律地

结合在一起的总称。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潜在使用价值。中国“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正是对生物多样性利用的记载。

27.种群: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占据某一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具有独特的性质、

结构和功能。

28.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有限的环境条件下种群所能达到的稳定的最大

数量(或最大密度)。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特定时期一定资源条件下,人口的承载都有一定的限制。农田中农作物种植必须合理密植,控制在环境容纳量的水平上。29.阿利氏群聚定律:种群总是自动避免过分分散或拥挤,以使个体获得最佳的生活和生存

条件。每个种群总有一个最适密度,过疏和过密都不利。

30.种群的逻辑斯谛增长:种群数量受食物、空间和其他资源的限制,因此增长是有限的。

由于环境对种群增长的限制作用是逐渐增加的,故增长曲线呈S型,也称S型增长。

31.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

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的扩展,这种过程称为生态入侵。

32.生物群落:生存于特定区域或生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也可以用来指各种不

同大小及自然特征的有生命物体的集合。群落的结构包括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和时间结构。

33.群落的水平结构生物群落内由于环境因素在不同地点上的不均匀性和生物本身特性的

差异,而在水平方向上分化形成不同的生物小型组合。生态意义:保护野生动物、海涂养殖、城郊农业、提高作物产量(高要窄、矮要宽)等。

34.群落的垂直结构包括两个方面:生物在空间的垂直分布上所发生的成层现象。从陆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