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心理的判断标准与客观说在判断中止犯自动性中的优越性
犯罪中止的自动性研究

犯罪中止的自动性研究犯罪行为一直是社会治安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为了有效地应对和防范犯罪,犯罪学界一直在探索犯罪行为背后的原因和动机。
研究表明,犯罪行为的自动性是促使个体进行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从自动性的角度探讨犯罪中止的可能途径,并探讨可能的研究方法和措施。
自动性是指个体在一定条件下,行为不经思考就会自动启动的特性。
研究表明,人们的行为往往受到大脑的自动化程序的控制,而这些程序可能受到先前的经验和环境的影响。
在犯罪行为中,自动性的存在可能导致个体在某些情况下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进行犯罪行为。
探索犯罪行为的自动性对于预防和干预犯罪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犯罪中止的自动性需要借助实证研究的方法。
通过对犯罪行为的案例分析和实地调查,可以深入了解犯罪行为的自动性表现形式和影响因素。
借助心理学、社会学和神经科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可以从不同角度揭示犯罪行为的自动性机制,为犯罪中止的干预提供理论基础。
从干预的角度来看,可以通过改变个体的环境和社会文化来影响自动性的表现。
通过创造更加安全和平等的社会环境,可以减少个体从自动性驱使下进行犯罪的可能性。
对于已经表现出犯罪自动性的个体,可以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如心理治疗和行为调整,帮助他们控制自己的行为。
犯罪中止的自动性研究还可以结合技术手段进行。
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可以借助这些技术手段来分析和识别犯罪行为的自动性特征,并设计相应的预警系统和干预方案。
通过这些技术手段的应用,可以在更早的阶段发现潜在的犯罪自动性,从而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减少犯罪发生的可能性。
犯罪中止的自动性研究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课题。
通过实证研究方法、干预措施、技术手段和跨学科合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和影响犯罪行为的自动性,为社会治安和犯罪预防提供更加有效的策略和手段。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学者和实践者投入到这一领域,共同努力为社会的和谐和安全做出贡献。
心理学与法律中的证人心理和心理鉴定

心理学与法律中的证人心理和心理鉴定心理学与法律的结合在司法领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调查犯罪案件和审理过程中。
证人心理和心理鉴定作为心理学的重要分支,对于确保司法公正和保护证人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与法律中的证人心理和心理鉴定,并对其在实践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一、证人心理与证人的心理状态在司法过程中,证人的心理状态对于案件的审理和判决具有重要的影响。
证人心理状况的稳定与否,以及对事件的记忆和识别能力的发挥,直接关系到案件的真实性和证人证词的可信度。
1. 证人心理状态的影响证人心理状态的影响因素包括心理压力、焦虑、恐惧、自信心等。
心理压力和焦虑可能导致证人记忆能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从而影响其对事件的描述。
此外,恐惧和紧张情绪会损害证人的识别能力,使其无法准确辨认犯罪嫌疑人。
2. 证人心理支持的重要性为了提高证人心理状态的稳定性和准确度,心理支持在司法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法庭可以聘请专业的心理学家为证人提供心理辅导和支持,帮助他们缓解紧张情绪,增强记忆和识别能力。
此外,法庭也应提供安全的环境和保护措施,以确保证人心理的稳定。
二、心理鉴定在司法过程中的应用心理鉴定作为一种重要的司法辅助手段,从心理学角度对证人提供专业的评估和鉴定。
它以科学的方法和技术,帮助法庭了解证人的心理状况,识别证人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1. 心理鉴定的目的和意义心理鉴定的主要目的是评估证人的心理状态、证人证词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通过心理鉴定,法庭可以了解证人是否存在记忆偏差、潜意识诱导或伪证行为等。
心理鉴定结果能够提供给法官和陪审团作为评估案件的重要参考依据,有助于确保司法公正。
2. 心理鉴定的方法和技术心理鉴定采用一系列科学的心理测评工具和技术,包括心理测试、面部表情分析、回忆提取等。
心理测试可以帮助判断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个性特征和心理干扰因素。
面部表情分析可通过分析证人的面部表情和微表情,评估其情绪和真实性。
回忆提取则借助特殊的技术手段,提取证人对事件的记忆和细节。
论犯罪中止的自动性问题

本文链接:/Periodical_caiz201216008.aspxlNTELLIGENCE
论犯罪中止的自动性问题
四川大学法学院 何铤
ii,蹙。柚
摘要:犯罪中止是行为人在开始实行犯罪之后,而出于自身原因中止其犯罪行为而作 为故意犯罪停止形态的一种,。犯罪中止的自动性要求则是犯罪中止有别于犯罪预备、犯 罪未遂最为本质的特征。自动性的准确判断是刑法罪别相适应原则的曲要要求,如何判断 自动性的有无列成为了犯罪中止理论争议最欠的焦点。对此,需晏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 的学说得出符合犯罪中止刑法性格的结论, 关键词:犯罪中止自动性判断方法 犯罪中止作为故意犯罪停止形态 中有别子其他犯罪形态,是指出于犯罪 人自身意思而停止其犯罪行为或者有效 的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停止形态,对于 考察现代社会犯罪闷题具有相当重要的 意义。歼4法第24条规定:“在犯罪过 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 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 根据我国刑法的具体规定可以得 出要成立犯罪中止必须具有~下三个方 面的条件:1、首先是时问性。刑法明 文规定犯罪中止的成立是在“犯罪过程 中”.我国刑法理论的通说把“犯罪过 程中。理解为从犯罪预备阶段到犯罪行 为既遂之前的这个时『日】区间内:2、其 次是自动性fuJ题。从刑法条文的规定可 以得出,不论是放弃犯罪行为还是彳{.效 的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都必须要有“自 动性”来做支撑。因此,犯罪中止的自 动性就成为了犯罪中止的本质性特征: 3、最后是有效性蝴题。犯罪中止的有 效性是指,犯罪行为人在施行一定的犯 罪行为之后要成立犯罪中止。在实行行 为开始前彻底放弃犯罪行为或者是在实 行行为开始后饪效的防止犯罪后果的出 现。 一、自动性有无的厘定 我们认为,自动性的有无判断是 建立在犯罪中止的概念基础之上的,所 以应当依据犯罪中止的刑法性格,即为 什么要对犯罪中止减免刑罚.按照以下 的步骤和方法来来考察犯罪中止的自动 性。 首先,犯罪中止的前提性条件。即 犯罪行为人在实施行为时主观上认为能 够把犯罪行为继续实行下去。例如行为 入甲携带刀具前往乙家欲杀害乙,甲预 谋杀死乙,在前往乙家途中悔悟,放弃 犯罪行为返回家中。甲自身认为能够完 成犯罪行为,而停止其犯罪行为的原因 在于其自身的悔悟,在这种情况下即使 当天乙并不在家中也不影响甲犯罪中止 的成立,我们认为,犯罪中止成立与否 须以行为人的这种主观认识为前提,倘 若行为人当时自认为存在客观上的障碍 致使不可能完成犯罪行为进而停止犯罪 行为的,则成立犯罪未遂。 其次,从限定主观说的角度出发, 采取心理主义的观点,考察行为人的内 心活动,比如由于同情、悔悟等等感情 意识的左右导致其行动计划的改变。例 如,甲事先预谋欲对乙强好。存对乙实 施暴力的过程中,因乙的言语劝说,甲 对乙产生捌情而主动中止了时乙的强奸 行为。行为人甲中止对乙的强奸行为是 由于乙的言语劝说+产生怜J|坷的心理, 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行为人自动放弃了 犯罪彳『为,这是典型的犯罪中止的自动 性条件根源于感情成立犯罪中止的例 子。 再次,人类进行或者不进行某种行 为的原因可谓足多种多样,这些情感因 素是否足以引起行为人“自动”地停止 其行为怎么判断?我们认为在这种情况 下可以采取弗兰克公式加以考虑。“弗 兰克公式”的标准表述为:能达目的而 不欲时,属于中止未遂;欲达月的而不 能时,属丁I障碍未遂。刑法理论学界对 于弗兰克公式中“镌”与“不能”的判 断基准存在主观说与客观说的争议,主 剐说认为在考察行为人在做出中止犯罪 行为的决定前,必须明晰判断出行为人 当时自身对于犯罪行为能否继续实行下 去的认识,“主观说强调行为人中止犯 罪的动机,而弗兰克公式则j{}除了对行 为入中止犯罪行为的动机的考虑”。若 行为人在做出中止犯罪行为的决定前的 那一刹那认为如果继续其行为能够使其 犯罪行为得以完成.则成立犯罪中止; 相应的.行为人认为当时情况下即使自 己继续实行犯罪行为仍然不能达到犯罪 目的,而“自动”放弃犯罪行为的,则 不具有自动性,而可能会成立犯罪未遂, 主观说韵缺点在于过分重视行为人的内 心感受而忽略了外部环境,在某些情况 可能得不出一个合乎法理的结论。 社会生活中还有很多诸如风险增 加、恐惧因素会影响我们对于犯罪中止 自动性问题的判断。如犯罪风险的增加 问题,“只要该风险的增加从一般人看 来是不可忍受的,并在该风险下放弃犯 罪的,都应当认定行为人中止犯罪的行 为欠缺自动性,如继续犯罪有r,J能在现 场被警察或第三人抓获的,面对这种风 险,一般人也会停止犯罪的脚步,行为 人停止犯罪行为,不篚说出于一个意志 自由的选择,应当认为中止行为没有自 动性,”,如果采取限定主观说或者主 观说的方法对这种行为人犯罪风险增加 的中止犯罪行为是台具{r自动性考量. 犯罪意志坚定或者性格强硬的j巳罪行为 人与犯罪意志不坚定或性格偏向软弱的 犯罪行为人,两者自动性有无的评价会 走向两个极端,不符合刑法甲等原则。 因此面对不同的社会凼素和,{i同的行为 人特点,为保持刑法的稳定性和平等原 则,在限定辛观说和主观说理论得不出 合理解释的情况下,我们认为采取客观 说对此进行判断。 二、结语 犯罪中止的自动性条件是犯罪巾 止的本质性特征,对于犯罪中止自动性 的明确厘定是罪刑相适应原则的要求, 也是刑法半等原则的体现。在法条巾对 于自动性蚪题并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 但刑法规定:“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 于犯罪分了意志意外的原因而未得逞 的,是犯罪未遂。”犯器未遂又与犯罪 中止相对,凼此可以犯罪中止未能既遂 的原意来自于“犯罪分子自身的原因”。 在实际社会生活中,犯罪中止的自动性 判断必须根据案情,首先从犯罪行为人 最为内心的情感因素(如悔悟、同情以 及怜悯等等)开始考量:这种方法不能 得出符合犯罪中止刑法性质的结论时在 根据主观说的判断标准加以衡量:人毕 竟是生活在社会群体当中的,因此客观 的社会一般人的标准才是衡量犯罪中止 自动性终局性判断的标尺。 参考文献: 【1]张莹:墩法制与社会》,《浅 析犯罪中止的自动性条件》,2008, 03,第64页,
犯罪中止的自动性浅析

犯罪中止的自动性浅析摘要:自动性是犯罪中止的本质特征。
但是对于“自动性”的研究,国内外却存在许多的学说,主要有主观说、限定主观说、客观说等。
本文基于对国内外关于犯罪中止的自动性研究的分析,结合各种观点,取其合理之处,力图找出一个判断犯罪中止自动性的一个标准,希望能给司法实践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犯罪中止;自动性;判断标准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德、日等大陆法系国家和英美法系刑法理论的研究和了解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更多地关注犯罪中止问题,并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理论突破。
但是,目前由于对犯罪中止的概念、构成要素、与其他犯罪停止形态的界限乃至处罚原则等很多问题仍然存在争议。
犯罪中止是行为人在开始实行犯罪之后,而出于自身原因中止其犯罪行为而作为故意犯罪停止形态的一种。
犯罪中止的自动性要求则是犯罪中止有别于犯罪预备、犯罪未遂最为本质的特征。
自动性的准确判断是刑法罪刑相适应原则的必要要求,如何判断自动性的有无则成为了犯罪中止理论争议最大的焦点。
对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学说得出符合犯罪中止刑法性格的结论。
本文在立足于我国现有刑法理论对犯罪中止制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鉴大陆法系关于犯罪中止制度中自动性问题的相关理论进行比较研究,对我国中止自动性判断标准提出新的设想,构设符合我国司法实践的自动性的判断标准。
1 犯罪中止的立法现状1.1 从国内外现行法律角度分析1.1.1 国内立法我国现行刑法第24条第1款规定:“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
”1.1.2 国外立法日本刑法第43 条规定:“已经着手实行犯罪而未遂的,可以减轻其刑;但基于自己的意志而中止犯罪的,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刑罚。
”1971 年瑞士刑法典第 21 条规定:“犯罪之未完成如果由于行为人之本意者,得不依未遂犯处罚。
”第 22 条第 2 款规定:“行为人由于己意致力于避免犯罪结果之发生,或阻止结果之发生者,得减轻其刑。
浅析犯罪中止的自动性的认识

浅析犯罪中止的自动性的认识作者:胡旭东来源:《大东方》2016年第05期摘要:犯罪中止是行为人在开始实行犯罪之后,而出于自身原因中止其犯罪行为而作为故意犯罪停止形态的一种。
犯罪中止的自动性要求则是犯罪中止有别于犯罪预备、犯罪未遂最为本质的特征。
自动性的准确判断是刑法罪刑相适应原则的必要要求,如何判断自动性的有无则成为了犯罪中止理论争议最大的焦点。
对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学说得出符合犯罪中止刑法性格的结论。
关键词:犯罪中止;自动性;若干问题犯罪中止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怎样认定,而在认定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自动性”的认定。
“自动性”的认定标准是一个至今仍存在争论的问题,关于它学术界存在着许多的学说,如主观说、客观说、优越说、折中说等。
笔者在收集和参阅许多资料的基础上,对这些学说进行简单的介绍和评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一、犯罪中止的概念及其自动性的特征犯罪中止是刑法中的一项重要的制度,它的设立有的学者认为是为行为人放弃犯罪的完成所架设的一座退却的金桥—“金桥理论”;有的学者认为是刑法对迷途知返的犯罪分子的奖赏而减免刑罚的制度—“奖赏理论”;也有的学者认为是从刑罚目的考虑而需要减免中止犯刑罚的制度—“刑罚目的理论”。
由于犯罪中止尚不成熟,因此在概念上我国理论界仍存在着许多的分歧。
但我国现在的通说是我国刑法第24条的规定,即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
自动性是犯罪中止的本质特征,也是其区别于犯罪预备、未遂的根本标志。
根据我国的通说,“自动性”是指犯罪分子自己认为有可能将犯罪进行到底,但基于自己的意愿自动地放弃犯罪。
它包括两方面:一是犯罪分子自己认为有可能将犯罪进行到底,这也是成立中止的前提条件。
只要犯罪分子自己认为在当时的条件或环境下,能够继续完成他所计划的犯罪行为就可以了,而不管事实上他是否能完成。
二、关于“自动性”的观点及评价关于对犯罪中止的自动性的理解和认定,理论界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1.主观说该说以行为人对妨碍其犯罪得逞的外部障碍的认识为标准,认为行为人中止的动机是基于对外部障碍的认识时,就是障碍未遂,除此之外的场合就是中止未遂。
如何理解犯罪中止的自动性条件_16778

如何理解犯罪中止的自动性条件======================================================================我国刑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
”成立犯罪中止是我国刑法明文规定的法定从宽处罚的情节。
根据刑法的规定,理论上一般将犯罪中止成立的条件分为:1.时间性,即是指犯罪中止应当在哪一个时间段内才能成立。
我国刑法明文规定的犯罪中止的时间界限为“在犯罪过程中”。
2.自动性,是指犯罪中止必须是行为人在自认为(确信)当时能够完成犯罪的情况下,基于本人的意志决定而停止犯罪行为,或者主动防止危害结果的发生。
3.有效性,是指犯罪人彻底抛弃犯罪意图,停止犯罪行为,或者有效地防止了犯罪结果的发生。
对于上述条件,理论上的共识是,“自动性”不仅是构成犯罪中止的本质特征,而且也是与犯罪预备形态和犯罪未遂形态区别的主要标志。
因此,对自动性内涵的界定和对自动性的实际确认,不仅是构造完整的犯罪中止理论的要求,而且也是甄别不同犯罪形态,划清彼此界限的客观需要。
理解行为人放弃犯罪的自动性,应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察:1.必须是行为人自认为自己当时能够完成犯罪,是认定自动性的基本前提。
中止犯罪是行为人自己认为能够把犯罪进行到底而自愿不将犯罪进行到底的,这是认定自动性的前提。
只要行为人自己认为确有条件、有能力完成犯罪,即使在他人看来不可能完成,或者从客观上看根本无法完成犯罪的,也不影响自动性的成立。
对于在客观上根本不具有完成犯罪可能性的案件,应当如何理解放弃犯罪是否出于自愿?我们认为,即使客观上犯罪根本不可能完成,而他主观上自认为有可能进行到底而放弃犯罪的,也不影响犯罪中止的成立。
如A携刀去杀B,行至半路悔悟而自动放弃返回家中,即为中止。
即使事实上B当天并不在家,去了也不可能实施杀人行为,也不影响犯罪中止的成立。
犯罪中止“自动性”判断标准新论.doc

犯罪中止“自动性”判断标准新论作者:韩哲张津来源:《中国检察官·经典案例版》2012年第12期一、基本案情某晚甲男在某公交车站附近劫持乙女后,意图进行奸淫,遂用暴力将其制服,在抠摸其阴部时发现乙女尿便失禁,顿觉恶心,遂放弃奸淫逃离现场。
乙女颈部受伤,经鉴定为轻微伤。
几天之后,甲在该地再次实施强奸行为时被事先布控的民警抓获。
经审判,人民法院判决甲男构成强奸罪(未遂)。
二、分歧意见在办理该案时,司法人员对甲男构成强奸罪没有争议,但对于犯罪未遂还是犯罪中止争议较大,主要有两种分歧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是犯罪中止,理由是:根据社会一般人的标准,在被害人尿便失禁的情形下,强奸行为仍然能够继续进行,甲男在能将强奸进行到底的情形下自愿放弃强奸行为,完全符合中止犯“自动性”的本质特征。
第二种观点认为是犯罪未遂。
理由是:本案出现了不能将强奸进行到底的客观障碍,即发现被害人尿便失禁使其产生厌恶之情,此障碍足以阻止行为人继续实施强奸行为,因而行为人放弃强奸并非自愿,而是属于典型的障碍未遂。
三、评析意见我们赞同第二种观点,但理由有所不同。
本案认定未遂的理由在于甲男放弃犯罪的主要原因是嫌恶被害人,停止犯罪的动机中缺乏真诚悔悟、同情、怜悯等伦理要素,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并未降低,人身危险性并未减小,因而不符合中止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的刑罚的立法原意,不能认定为自动中止犯罪。
(一)犯罪未遂与犯罪中止判断的三个关键犯罪未遂与犯罪中止都属于犯罪的未完成形态,二者区别的关键在于未完成犯罪的原因不同。
前者是犯罪人因意志以外的原因被迫放弃犯罪;后者则是行为人在自认为能将犯罪进行到底的情形下自动放弃犯罪。
一般情形下人们根据上述标准能够将二者区分开来。
但是,实践中当行为人因嫌恶之情放弃犯罪,或因遇到熟人放弃犯罪、担心被发觉放弃犯罪、因对象不符合嫌疑人事先预想的条件而放弃犯罪等情形,也就是说,当行为人在实施犯罪过程中因遇到一定的障碍而放弃犯罪,且该障碍对行为人放弃犯罪意图的作用力之大小存在差别时,行为人放弃犯罪究竟是“自动”还是“被迫”往往存在较大争议,因而导致犯罪未遂与犯罪中止判断上的困难。
心理学在刑事司法中的应用评估犯罪嫌疑人和证人信度

心理学在刑事司法中的应用评估犯罪嫌疑人和证人信度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而刑事司法则是研究犯罪与法律的领域。
这两者之间的结合,即心理学在刑事司法中的应用,为评估犯罪嫌疑人和证人的信度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和方法。
第一,心理学在评估犯罪嫌疑人信度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犯罪嫌疑人是犯罪案件调查中的重要角色,对其信度的评估至关重要。
心理学家通过多种技术手段来判断嫌疑人的行为和陈述的真实性。
一种常用的手段是心理测谎。
心理测谎通过测量嫌疑人的生理指标来判断其身体的应激反应,从而推断其是否在撒谎。
例如,测量血压、皮肤电阻度和心率等指标的变化可以揭示嫌疑人的紧张状态,进而判断其陈述是否真实。
另外,面部表情和眼动追踪也是评估嫌疑人信度的重要工具。
心理学家会通过观察嫌疑人的面部表情和眼睛移动来揭示其真实意图。
例如,微笑、严肃的面部表情以及躲闪的眼神等都可能是撒谎的迹象。
此外,在评估嫌疑人的心理状态时,心理学家常常采用行为观察和心理测试等方法。
通过观察嫌疑人的行为和回答问题的方式,可以判断其是否有欺骗和慌张的迹象,进而揭示真相。
第二,心理学在评估证人信度方面也发挥着关键作用。
证人是犯罪案件中提供证据和相关信息的重要人员,其证词的真实性对案件结果的决定至关重要。
心理学家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来帮助评估证人的可信度。
首先,心理学家会注重询问证人记忆的过程和详细程度。
通过让证人回忆事发时的细节,了解其记忆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心理学家利用回溯技术,通过不同的提问方式和时间间隔,帮助证人恢复尽可能准确的回忆。
其次,心理学家会重视证人的情绪和情感反应。
情绪和情感对证人的陈述有很大影响,心理学家会观察证人在回答问题时的情绪表现,判断其回答是否真实。
例如,过度的情绪波动、眼神躲闪等可能是证人在撒谎。
第三,心理学在证人面对压力和恐惧时的应对能力评估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在刑事审判过程中,证人往往需要面对各种压力和威胁,心理学家通过评估证人的应对能力和稳定性,判断其抵抗压力的能力和真实性。
对犯罪中止自动性的再思考

对 犯 罪 中止 自动 性 的 再 思 考
张 爱 晓
( 国人 民大 学 法 学 院 ,北 京 10 7 ) 中 0 82
[ 摘 要] 对犯罪 中止 自动性 的判断 , 国的通说 虽然立 于主观说 的正确 立场 , 我 但过 于概括模 糊。在 近来 出现 的判 断 自动 性 的 两 种 新 倾 向 中 , 范 的 观 察 法 从 中 止 犯 的 立 法 目 的 出 发 是 可 取 的 , 其 本 身 不 规 但 应成 为独立 的判断标准 ; 主观说与客观说相结合 的思路则不具有合理性 。 自动性的判断应 当符合 中止犯 的立法本意 , 行为人 的主观 角度 切入 , 心是判 断是 否是 “ 从 核 出于 自己意志 ” 自愿放 弃 , 此可 视犯 罪 的 对
而放 弃者
。所 有这 些都 是 出于 自己意志 的 自愿 放弃 而成 立 中止 犯 吗?若 一 概 如 此认 定 , 怕 将 背 离 恐
中止犯 的立法 本意 。对 此 , 通说 并未 提 供一 个 明确 的答 案 。 因而 通说 的 主观说 虽 然 指 出 了判 断 自动 性 的 角度 应从 行 为人 的主 观角度 切 入 , 提供 了一 个 正 确 的 方 向 , 但却 未 提供 具 体 明确 的判 断 标 准 。也 正 是 因
[ 收稿 日期 ]2 0 0 —1 09— 4 4
[ 作者简 介]张爱晓( 8 一 , 河北枣强人, 1 2 )女, 9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2O 级博士研究生, O 5 研究方向为刑事法学。
49 7
20 0 9拄
海南 大学 学 报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版
第 5期
的就是规 范的观 察法 ( 判断标准 ) 的提 倡和 主观说 与客观 说相结 合 的思路 。
犯罪中止的自动性研究

犯罪中止的自动性研究犯罪实施过程中的自动性一直是犯罪心理学领域的研究重点之一。
自动性指的是一种非常规模式化的行为,它缺乏自觉和主动性,常常出现在一些习得行为中。
在犯罪行为中,自动性往往是导致犯罪行为不受控制、难以中止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于犯罪中止的自动性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犯罪行为的过程和机制,更有助于我们挖掘犯罪行为的干预和预防措施。
本文将从犯罪中止的自动性概念、影响因素及相关实证研究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犯罪中止的自动性概念自动性是指人类行为的一种非常规模式化的表现形式,它通常是在长时间的学习和练习中形成的一种条件反射,其表现为行为的快速、不加思考和不需意识控制等特点。
由于长期习得行为的自动性特征,使得该行为难以中止和干预。
在犯罪心理学中,研究者们发现,一些犯罪行为也具有较强的自动性特征,这使得犯罪行为在一定程度上难以中止。
二、影响因素犯罪中止的自动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个体特征和环境条件两个方面。
1. 个体特征(1)认知特征:犯罪行为的自动性受到认知加工方式的影响。
一般来说,认知加工方式偏向于自动加工的个体更容易表现出具有自动性的犯罪行为。
自动加工是指那些不需要大量认知资源和精力就能完成的加工过程,因此在进行犯罪行为时,这类个体更容易表现出较强的自动性特征。
(2)情绪因素:情绪也是影响犯罪中止自动性的重要因素。
一些情绪状态下的个体容易表现出冲动、冷漠和无情的特点,从而导致犯罪行为出现自动性。
一些负向情绪也会增加个体犯罪行为的自动性,如愤怒、恐惧等情绪状态。
2. 环境条件(1)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价值观对个体的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在一些社会文化环境中,犯罪行为被认为是正常的、合理的行为,这种文化环境容易导致犯罪行为的自动性增加。
(2)社会压力:社会压力也是影响犯罪中止自动性的重要因素。
一些社会压力大的个体可能会选择采取犯罪行为来解决问题,这种选择往往具有较强的自动性特征。
三、相关实证研究1. 对于认知特征的影响,研究者通过认知加工的方式对犯罪行为的自动性进行了探讨。
犯罪中止的自动性研究

犯罪中止的自动性研究犯罪行为的中止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为此,犯罪学家们一直在探索犯罪行为中止的因素。
其中,自动性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因此,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犯罪中止的自动性研究。
自动性是指一个行为在执行时不需要意识到其存在的能力。
在犯罪中止中,自动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般来说,当犯罪者在犯罪行为中产生负面影响时,会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违法,从而停止犯罪。
但是,在某些情况下,这种意识可能不是决定性的因素,自动性可以促进犯罪者的犯罪中止。
自动性在犯罪中止过程中的作用可以从心理学和神经科学两个方面来解释。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自动性可以通过对行为模式的归纳学习来发生。
在犯罪中止中,当犯罪者去除了其犯罪行为的奖励机制,自动性就会让他们开始主动找寻新的行为方式。
从神经科学角度来看,自动性实际上也是一种大脑的神经机制。
在实验中,研究人员通过神经成像技术发现,自动性是由大脑皮层中的神经元活动控制的。
而且,在犯罪中止中,自动性可以通过去除奖励感受区域中神经元的活动来发生。
自动性对犯罪中止的作用还可以从生态学角度来阐述。
犯罪者在犯罪时,往往会遵循一些特定的环境规律。
例如,他们在特定的时间、地点、人物或日程中犯罪。
当这些规律被打破时,犯罪者就会面临自动性的力量,从而产生犯罪中止的行为。
因此,生态学可以帮助犯罪学家确定一些犯罪行为的特殊规律,并予以突破,以促进犯罪的中止。
最后,我们需要指出的是,犯罪中止的自动性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研究。
例如,我们可以将实验室研究和现场研究相结合,以获取更准确的研究结果。
此外,我们还可以研究一些不同类型的犯罪行为,以了解自动性在不同犯罪行为中的作用。
总之,随着犯罪学的不断发展,我们相信自动性研究将为促进犯罪中止提供更多的信息和方法。
《犯罪中止自动性的判断综述1200字》

犯罪中止自动性的判断综述一般来说,在没有外部因素干预的简单刑事案件中,判断行为人是否具有自动性是比较好的。
但在现实生活中,不受外部因素干预而中止犯罪的概率很小。
更重要的是,当存在一个或多个外部因素而犯罪结果不发生时,行为人是否具有中止的自动性就成为一个难题。
在刑法理论中,在有外部因素的刑事案件中,判断行为人是否仍然是自动犯的标准各不相同1。
客观标准论。
也就是说,根据一般的社会经验,可以判断促使行为人放弃犯罪行为的原因是否构成对行为人意志的障碍,是否是自动的。
也就是说,根据社会的一般经验,如果我们认为行为人的故意具有强制性的影响,即在当时的情况下,普通人会放弃犯罪,而行为人也会放弃犯罪,那就不是自动的。
相反,如果本案中普通人不放弃犯罪,但行为人放弃犯罪,则意味着当时的情况对行为人没有强制影响。
然而,是否以及如何验证一般的生活经验已经成为客观理论中自动判断的标准,这是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不现实的问题。
此外,讨论自动性的目的在于解决行为人个别中止是否成立的问题。
如果以所谓的一般生活经验作为判断标准,就意味着忽视了自动化的主观性。
构成要件的主观判断完全建立在一般判断的基础上,违反责任的判断应当是个别判断原则和主体判断原则。
根据主观标准理论,行为人是否因外部障碍而丧失中止自动性的判断标准应适用于行为人的主观方面。
如果行为人因外部障碍放弃犯罪,则为未遂,否则为中止。
它的核心是弗兰克公式:“能做但不能做的是停止,不能做的是尝试”。
笔者同意在中止犯的自动认定标准中采用主观标准。
行为人能否继续或者完成犯罪,取决于行为人的认识。
如果行为人认为自己的犯罪行为能够继续,会自动选择放弃犯罪,或者认为自己能够完成犯罪,那么行为人否认犯罪的初衷,不再追求危害结果的发生,并主动停止犯罪,采取措施预防一系列的结果。
特别是在一些不可能的情况下,虽然犯罪结果尚未发生,但行为人在确信犯罪结果可能发生时,采取措施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
犯罪中止自动性判断当用规范主观说

犯罪中止自动性判断当用规范主观说
我国刑法第24条规定,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
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对于犯罪中止,理论通说和实务上以停止犯罪基于行为人的意思为准来认定。
这种标准扩大了中止犯的成立范围,不能有效区分犯罪中止和未遂,对中止自动性的判断,应当从心理学主观说转向规范主观说。
换言之,被告人自己决定不再实施犯罪的心理态度对“基于己意”的判断只是提供了基础素材,只有从这种停止犯罪的意思和行为中,能够清楚明了地看出行为人的再犯可能性降低或者消灭,且该停止行为使民众恢复了对规范的信心的,才能最终从规范评价的角度认定为“基于己意”。
如果法律对那些虽然停止犯罪但是在犯罪难以推进的前提下作出停止决定的情形,从心理学角度认定为中止,一般人就会认为被告人得到了法律的特殊照顾,从而会去效仿被告人,刑罚的预防目的就会落空,犯罪中止的立法主旨就不可能实现。
从规范主观说的角度判断中止自动性,会将目前很多以犯罪中止来处理的情形转而认定为犯罪未遂,犯罪中止和未遂的区分也就显得相对容易。
这可能会使中止犯的成立范围受到限制,但这不是规范主观说自身的问题,而是过去的实务存在偏差。
犯罪中止的范围也不是越大越好,范围太广就显不出核心的判断,就会飘荡。
合理而有效的解决方法,应该是紧缩中止犯的概念。
而限制中止犯适用范围的方法就是肯定规范主观说。
惟其如此,才能确保责任论和刑罚论之间的前后一贯性,才能实现中止犯立法的政策目标,使刑法上的思考成为价值判断和规范评价,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心理事实的确认和一般人朴素
感觉的层面。
心理障碍的判断标准和评价原则

心理障碍的判断标准和评价原则
一、概述
在临床上心理与行为的正常与异常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综合认识心理障碍的常见状态。
进行识别和分类,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正常与异常健康与变态做好预防,评估和治疗工作。
表现为一个人没有能力按照社会认可的是一方是行动,以致其行为后果对本人和社会都是不适应的。
因此了解自己的心理账的问题,可以有助于自己的生活的和谐。
二、步骤/方法:
1、医学标准:是依据症状与病因存在与否。
通过各种生理、生化检查发现相应病例指标作为判断标准。
即从医学的角度出发,将心理障碍当做躯体疾病来看待,可有效用于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心理异常。
这种标准比较客观实际应用方面明显受限。
2、社会适应标准:如果个体按照社会的要求和规范形式。
新行为符合社会准则极为适应性行为。
这种心理就是正常的;反之则认为心理异常。
使用这一标准,要考虑社会因素的差异,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民族风俗文化等条件制约,社会适应标准也有所不同。
3、统计学标准:对普通人群的心理特征进行测量的结果往往成正常分布,可依据对比来确定患者的心理疾病。
这种标准对性特征进行了量化,所以比较客观,也便于操作。
如智力测验中低智商属于异常儿智力超常,却不属于异常。
因此,不能说绝对。
三、注意事项:
异常心理的表现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里包括客观环境,遗传素质,主观经验和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文化背景等,而判断的标准往往因判断着对这些因素,所以及作用的认识儿有很大的差异。
刑法对于犯罪分子心理状况的论断

刑法对于犯罪分子心理状况的论断犯罪行为是社会秩序的严重挑战,对于犯罪分子的惩罚和控制成为了刑法的首要任务。
然而,在对待犯罪分子时,刑法是否应该考虑其心理状况,成为了广大社会关注的焦点。
有人主张刑法应仅仅关注行为本身,而不应过多关注犯罪分子的心理;还有人认为犯罪分子的心理状况对于刑罚的量化和决策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刑法对于犯罪分子心理状况的论断。
首先,从犯罪分子心理状况的意义和影响来看,刑法应考虑其对犯罪行为的影响。
犯罪分子的心理状况是其犯罪行为的内在原因和动机之一,而刑法的目标是维护社会秩序和正义。
对于犯罪分子的心理进行评判和分析,可以更准确地把握犯罪行为的动因和后果,从而制定更合理的惩罚措施和预防策略。
例如,对于某些心理有缺陷的犯罪分子,可以通过心理治疗和社会帮助来避免其再次犯罪,降低其对社会的危害。
因此,考虑犯罪分子的心理状况有助于实现刑法的正义目标,促进社会和谐与安宁。
其次,从犯罪分子心理状况的可识别性和可量化性来看,刑法对其的论断是可行的。
犯罪分子的心理状况往往是可以通过心理评估和鉴定来确认的。
心理学研究已经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各种心理评估方法和工具也越来越成熟。
通过对犯罪分子的心理进行科学评估,可以更客观地判断其心理状况是否与犯罪行为相关,以及是否需要特殊的刑罚或预防措施。
当然,要保证心理评估的准确性和科学性,还需要进行相关的法律规范和监管。
然而,刑法对犯罪分子心理状况的论断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难题。
一方面,心理评估和鉴定可能并不准确,存在误判的可能性,这可能导致对犯罪分子的判决和惩罚产生不平衡性。
另一方面,犯罪分子的心理状况往往是复杂多变的,涉及多个因素和层面,不是简单的判定问题。
心理状况与行为之间的关系也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
因此,刑法对犯罪分子心理状况的论断需要充分考虑这些问题,并进行合理和慎重的权衡。
最后,刑法对犯罪分子心理状况的论断也要注意保护其合法权益和人权。
如何判断犯罪中止的自动性

在实行抢劫行为过程中,甲发现对方是熟人而中止了自己的行为:对方是熟人并非是意志以外的因素,即使对方是熟人,甲也可以继续抢劫,甲属于自动性放弃犯罪。
在“自动性”判断上,区分中止与未遂可以采取“弗兰克公式”:“能达目的而不欲”时是中止,“欲达目的而不能”时是未遂。
“能”和“不能”的判断应以行为人的认识为标准(主观说),即只要行为人认为可能既遂而不愿达到既遂,即使客观上不可能既遂的,也是中止;只要行为人认为不可能既遂而放弃,即使客观上可能既遂,也是未遂。
例如抢劫时发现对方是自己胞兄而放弃犯罪的,属于犯罪中止(发现对方是熟人而放弃犯行,通常认定为中止);但持枪杀人时听到警笛声逃跑的,属于犯罪未遂。
在认定犯罪中止的时候要注意以下问题:1.自动性的成立不以中止动机的伦理性为必要,不要求行为人基于真诚的悔悟彻底放弃一切犯意,只要行为人完全放弃该次特定犯罪的犯意即可。
例如,甲抢劫妇女乙的财物,经乙苦苦哀求,甲决定不抢劫,但随后实施了猥亵行为,趁被害人转身穿衣服之际,甲将其财物拿走。
甲成立抢劫罪中止、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与盗窃罪,数罪并罚:甲在自认为能够继续抢劫的前提下,自愿放弃抢劫行为,即使之后实施了猥亵妇女的行为,但对于抢劫罪来说,仍然成立中止;抢劫罪既然成立中止,而一个犯罪行为只能成立一种犯罪形态,甲之后拿走财物的行为就需要独立评价,成立盗窃罪。
2.中止的原因多种多样,但中止的原因本身不影响中止自动性的判断。
3.基于目的物的障碍而放弃犯行,不具有自动性。
例如甲意图窃取特定财物,但发现不存在特定财物的,即使没有窃取其他财物,也不成立中止犯;甲原本打算抢劫巨额现金,发现对方只有极少量现金,而放弃抢劫的,不成立中止犯。
[page]同理,因缺乏期待利益而放弃犯行的,不具有自动性。
例如,甲受雇杀乙,举枪瞄准后及时发现对方并非乙而放下枪支,成立犯罪未遂。
甲持刀欲砍死躺在床上的前妻乙,砍了几刀后发现是自己的女儿丙,甲随即将女儿送往医院抢救脱险的,成立犯罪未遂。
法律心理学法律决策与行为的心理学分析

法律心理学法律决策与行为的心理学分析法律心理学作为交叉学科,通过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法律相关的心理过程和行为,旨在揭示人们在法律决策中的心理机制和行为模式。
本文将从认知、情感和道德三个方面,分析法律心理学对法律决策与行为的影响。
1. 认知方面的心理机制在法律决策中,认知心理机制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们通过对信息的加工和理解,为自己做出判断和决策。
法律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面对法律事务时常常存在认知偏差。
首先,心理预期偏差。
人们对于法律情况的预期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
例如,在刑事案件中,被告人往往高估了自己逃脱处罚的机会,同时低估了法庭判决的严重性。
其次,信息加工偏差。
人们对于法律信息的加工可能存在局限性。
例如,人们容易被媒体报道和舆论所影响,导致对案件的了解不全面或者有偏差,进而影响了法律决策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最后,决策风险偏好。
人们在法律决策中,往往表现出偏好避免损失的行为,即对风险敏感,并倾向于选择更为保守的决策策略。
这可能会导致对个人权益的损害,或者对社会公正的制约。
2. 情感方面的心理机制情感是人们法律决策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它可以影响人们的态度、情绪和行为。
法律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法律决策中常常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
首先,情感偏见。
人们在面对法律情况时,往往存在情感偏见。
例如,由于个人或群体的偏好或对他人的敌意,可能会导致对案件立场的偏颇,从而影响了对案件的公正判断。
其次,情绪影响。
人们的情绪状态会影响到法律决策过程。
例如,在选民投票中,情绪状态可能影响选民对候选人的判断和选择,进而对选举结果产生影响。
最后,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对于法律决策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们的道德判断和情感倾向会影响到他们对待法律问题的态度和行为。
例如,在作出判决时,法官的道德情感可能会影响他们对案件的评判和裁决。
3. 道德方面的心理机制道德是法律行为背后的内在驱动力。
法律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法律决策中的道德判断和行为受到多种心理机制的影响。
心理学的区分原则

心理学的区分原则判断心理正常与否的三原则心理学的区分原则郭念锋(1986 1995)认为,区分心理的正常与异常,应该从心理学角度切入,以心理学对人类心理活动的一般性定义为依据。
只有这样,才能是该问题明朗化。
根据心理学对心理活动的定义,即心理是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我们有理由提出如下三条原则,作为确定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依据。
一、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因为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所以任何正常心理活动或行为,在形式和内容上必须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
如果一个人坚信他看到或听到了什么,而客观世界中,当时并不存在引起他这种感觉的刺激物,我们就可以认定,他的精神活动不正常了,他产生了幻觉。
如果一个人的思维内容脱离现实,或思维逻辑背离客观事物的规定性,并且坚信不疑,我们就可以认定他的精神活动不正常了,他产生了妄想。
这些都是我们观察和评价人的精神和行为的关键,我们又称他为统一性。
或者同一性标准。
人的精神或行为只要与外界环境失去同一性,必然不能被人理解。
在精神科临床上,常把有无自知力作为判断精神障碍的指标,其实,这一指标已经涵盖在上述的标准之中。
所谓无自知力或自知力不完整,是指患者对自身状态的错误反映,或者说是自我认知与自我现实统一性的丧失。
在精神科临床上,还把有无现实检验能力作为鉴别心理正常与异常的指标,其实,这一点也包含在上述标准之中。
因为,若要以客观现实来检验自己的感知和观念,必须以认知与客观现实的一致性为前提。
二、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虽然人类的精神活动可以被分为知情意等部分,但是他自身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具有协调一致性关系。
这种协调一致性,保证人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的高度准确和有效。
一个人遇到一件令人愉快的事,会产生愉快的情绪,手舞足蹈,欢快地向别人诉说自己内心的体验。
这样,我们就可以说他有正常的精神与行为。
如果不是这样,用低沉的语调向别人述说令人愉快的事,或者对痛苦的事,做出快乐的反应,我们就可以说,他的心理过程失去了协调一致性,成为异常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心理的判断标准与客观说在判断中止犯
自动性中的优越性
下文为大家整理带来的浅析心理的判断标准与客观说在判断中止犯自动性中的优越性,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一、心理的判断标准的坚持
(一)心理的判断标准和规范的判断标准的含义
在德国理论界,对于中止任意性(相当于我国的自动性)的判断,存在着心理的判断标准和规范的判断标准的争议。
心理的判断标准,是通过行为人所感知的外部事态是否使其丧失中止的余地,来判断任意性。
该判断标准认为,所谓自动中止犯罪,指中止犯罪是行为人主动做出的意志选择,而非因意志以外的原因被迫放弃犯罪。
规范的判断标准,是指行为人所感知的外部事态作为行为人中止的理由是否为法律所认可作为任意性的判断标准,即以中止事由是否为法所认可来决定任意性的有无。
而采取规范的判断标准的学者对于任意性的理解也各不相同。
总而言之,作为心理的判断标准与规范的判断标准相互对立,其标准分别是,行为人心理上的决定自由和法律赋予中止犯减免处罚的理由。
(二)规范的判断标准
在我国的兴起我国传统的判断中止自动性的学说包括主观说,客观说,折中说,多属于心理的判断标准的范畴。
近年来,开始有学者尝试用规范的判断标准来判断中止的自动性。
如有的学者认为:行为人若能证明其由违法的意思向合法的意思转化,就可承
认其自动性。
有的学者认为:若行为人停止犯罪符合犯罪理性,则排除停止行为的其自动性;若停止犯罪不符合犯罪理性,则应肯定其自动性。
而所谓犯罪理性,就是坚定地、最大化地实现广义犯罪收益的策略。
周光权教授则赞同规范主观说,他认为行为人放弃犯罪的意思能够被评价为违法心态逆转,且放弃犯罪的行为有助于实现预防犯罪的目的时,才应肯定其自动性。
持规范的判断标准的学者,对于规范的判断标准的优越性也给出了不同的理由。
有的从刑法释义学的角度给出解释,认为我国给予中止犯优待的理由在于行为人社会危害性的减少,而社会危害性的减少客观上表现为危害结果的避免,主观上表现为主观恶性的减少。
行为人由反规范的意思向适法的意思转化才能表明其主观恶性的减少。
因此,判断中止的自动性,须行为人证明自己的主观方面由违法的意思向合法的意思转化。
其他的学者则主要从法政策的角度为规范的判断标准寻找理由。
有的学者认为,赋予中止犯减轻处罚特权的根据是积极的一般预防。
即通过对中止犯减轻或免除处罚,鼓励国民放弃犯罪,从而达到一般预防的目的。
因此,应确立规范的判断标准才能更好地落实该项政策。
周光权教授则认为,对中止犯优待的理由在于刑罚的预防目的和行为人责任的减少相结合。
一方面,行为人因自动放弃犯罪或自动有效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犯罪故意减少,犯罪责任减轻,而刑罚与责任紧密相连,责任减少意味着刑罚也应该减少。
另一方面,设立中止犯也有法政策的考虑,即通过对优待中止犯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
二、客观说的选择
在确立了心理的判断标准后,我们便要判断行为人到底是否
是基于意志以内的原因中止犯罪。
在判断行为人是否因为意志以内的原因中止犯罪时,是以行为人本人为基准,还是以一般人为基准,在理论上存在着主观说和客观说的对立。
主观说认为,如果在行为者看来,客观障碍完全不存在,要继续实施犯罪完全可行,那么,无论客观障碍是否存在,只要其基于本人的意愿放弃犯罪的,就是中止。
客观说则认为,在外部事实障碍和行为人的中止行为同时存在的场合,就要以行为人本人的情况为基础,以一般人的立场为标准,判断该种程度的事实障碍是否会导致行为人放弃犯罪。
如果得出肯定结论的话,就是犯罪未遂;如果得出否定结论的话,就是犯罪中止。
当然,也有学者将二者中和,提出客观的的主观说,又称新客观说、折中说。
该说认为,应当坚持以主观说为主,以客观说为辅,即在认定行为人的自动性时,原则上以行为人的认识作为认定的标准,在不能确定行为人的主观认识时,应以社会一般经验作为补充。
赞同主观说的学者认为,客观说的问题在于:(1)存在方法论上的错误。
张明楷教授认为,根据事实的客观性质决定行为人主观上有无任意性,是方法论的错误。
(2)理性人标准或一般生活经验的模糊。
在很多领域内,是否存在一般生活经验,是不确定的。
此外,理性人标准也并不明确。
这样的话,根据理性人标准实际上就是根据法官自己的标准,会赋予法官过大的自由裁量权。
有的学者说,所谓一般之经验,无异以一人之经验,视为平均之标准,其判断自难期公允妥当。
赞同客观说的学者则认为主观说的问题在于:(1)主观说和刑法的一般性存在冲突。
刑法规范应是客观而普遍的,但主观说却
以行为人自身能否继续犯罪作为中止犯自动性的判断标准,可能导致相同情形下,因行为人的能力和心理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裁判结果,这有违法律的统一性和刑法的客观主义。
(2)主观说会导致一个与行为人犯罪能力相关的悖论。
在相同的情形下,犯罪能力越强的人,越容易被认定为中止,而犯罪能力越弱的人,越有可能被认定为未遂。
因此,主观说无异于鼓励行为人在实施犯罪前制定更周密的计划,训练更强的犯罪能力,因为这样更容易被认定为中止。
(3)主观说会导致对口供的过度依赖。
这一点,就中国当下的司法环境而言,是值得警惕的。
司法人员可能为了拿到特定的口供而对行为人刑讯逼供,因此,主观说并不利于保护行为人的人权。
(4)主观说可能导致案件事实难以查清。
行为人停止犯罪的动机和想法只有他自己才能知道,但他未必会将真实的想法如实告知司法人员。
即使是在其被迫放弃犯罪的情况下,他也依然可以辩解自己是自动放弃犯罪,主观说对这样的辩解无能为力。
赞同客观说的学者认为,客观说可以克服主观说的上述缺点。
第一,客观说采一般人标准,避免了行为人的自我观感和感觉成为中止犯自动性判断核心的尴尬,确保了关于中止犯自动性判断标准的统一性和客观性。
避免了同样的情形,仅因行为人的心理活动不同而产生不同结果。
第二,客观说能够有效避免主观说出现的那种犯罪能力越强越容易被认定为未遂的问题,对犯罪能力强弱的人都一视同仁,采取同样的标准,会更好的发挥中止制度的预防作用。
第三,客观说使得中止性的判断不得仅依赖口供,对于当前重口供导致的刑讯逼供的问题的减少,有效防止冤假错案,真正落实罪刑法定,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充分,从而保
障行为人的人权,具有积极意义。
笔者认为,判断行为人中止的自动性最重要的是要弄清楚两个问题,一是行为人认识到的客观障碍是什么?二是行为人认识到的障碍对其犯罪行为有多大的影响?主观说和客观说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回答这两个问题的方式不同。
主观说回答这两个问题主要依赖行为人的口供,通过行为人自己的描述推测其认识到的障碍和该障碍对行为人的影响。
而客观说则站在一般理性人的角度,分析行为人当时所处的环境,一般理性人会认识到的障碍以及障碍对实行行为的影响。
综合比较以上各种观点,笔者更赞同客观说。
对于赞同主观说的学者对于客观说的批评,笔者认为,更多的是对客观说的误解。
第一,客观说并非如某些批评者所说的那样,不考虑行为人的主观心理活动,恰恰相反,客观说要了解的正是行为人的主观心理活动,只是客观说主张根据行为人的处境,从理性人的角度来分析和确定行为人的心理,而非仅凭行为人的一面之词。
第二,客观说的理性人标准亦并非如某些学者批评的那样,过于模糊而无法掌握。
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判例的累积将理性人的标准类型化,使得该标准便于掌握。
该标准的确立有利于刑法规范的客观性与统一性,也利于贯彻中止制度的目的。
相反,主观说只考察行为人的内心活动,而行为人内心活动的认定反而是模糊而不易掌握的。
至于折中说,笔者认为没有必要。
折中说以主观说为基础,在主观说存在判断困难时采客观说。
所谓判断困难,其实就是不大符合理性人标准。
既然在理性人标准和当事人自己描述的心理活动相冲突时倾向于理性人标准,不如一开始就采取客观说,这样更为简洁彻底。
三、结论
综上所述,单一的规范的判断标准不符合我国法律的规定,而规范的判断标准和心理的判断标准相结合的学说可能导致中止范围的不当限缩,因此,我们应坚持心理的判断标准。
在采取心理的判断标准的众多学说之中,客观说利于维护刑法的统一性与客观性,避免主观说存在的问题,能更好地实现中止犯制度的价值,较为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