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古代瓷器_图文
中国古代瓷器窑口大全
大同窑: 在今山西大同,故名。
始烧于金代,终于元代。
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刊刻的《大同府志》中谓有 "青瓷窑",距城二十三里。
据此在大同西郊瓦窑村发现一瓷窑遗址,证实即方志中的青瓷窑。
遗址面积不大,以烧黑釉器物为主,兼有少量茶叶末袖;弦纹瓶及剔花罐具有代表性,剔花线条粗旷,划花线条纤细,有水波及鱼纹,黑釉乌黑光亮,茶叶末釉表面无光。
怀仁窑: 在今山西怀仁,故名。
明《大明一统志》有"锦屏山在怀仁县西南二十五里,山旧有瓷窑"记载。
发现遗址有小峪、张瓦沟、吴家窑三处;始烧于金代,历经元明两代。
烧瓷以黑釉为主,弦纹瓶及罐等器物胎体厚重,装饰有粗线条划花及剔花两种,有雁北地区特色。
浑源窑: 在今山西浑源,故名。
明《大明一统志》记载浑源产瓷器。
清乾隆《浑源州》又有"天赞初与王郁略地 燕赵破磁窑镇"语,知在五代后梁时浑源已有磁窑镇地名。
经实地考察,浑源窑当建于唐代,烧白釉、黑褐釉、茶叶末釉等品种。
金元时期窑厂扩大,品种增多,有黑釉剔花、白釉剔花与划花,有盘、碗、盆、罐、枕等器。
黑釉剔花为雁北地区之最精者,牙白釉剔花在山西其他地区也属少见。
榆次窑: 在今山西太原盂家井,孟家井明代属榆次县,故名。
此窑产瓷,明初已有记载,孟家井柏灵庙明弘治三年(1490)重修碑记中说:"榆次县治之北六十里有乡曰孟家井,居xxx率三百家,乃古昔陶器之所。
" 窑址遗存大量瓷片,以自釉印花碗最多,碗心一圈刮釉,具有典型金代作风。
平定窑: 在今山西平定柏井村,故名。
始烧于唐,历经五代到宋,以烧白瓷为主,还烧黑釉器物,有印花、剔花盘以及北方习见的五角、六角纹盘碗等器。
窑址与河北临城邢窑、曲阳定窑相距较近,瓷器造型装饰与两窑有共同处。
交城窑: 在今山西交城,故名。
始烧于唐,以自釉产量最大,有盘、碗、壶等器物,还发现有黑釉斑点拍鼓残片较多。
宋代有发展,仍以自瓷为主,也有当时北方各瓷窑所习见的动物小雕塑,还烧制白釉釉下储彩彩绘装饰,特征与介休窑大体相同,储彩有呈桔红色者,其他地区极少见,珍珠地划花装饰品种有枕、洗等器,但产量较少。
历代瓷器器型
中国古代瓷器瓶型图解自古至今中国瓷器中瓶类占了主要的地位,前期的瓶类主要是饮用器,后来成为储藏器和陈设观赏器。
现将各类瓶型作一简介,简介之文字内容大多借助网友文章,配图是我选择的,所配图片极大部分是博物馆藏品,倘有不对请指正。
1、尖底瓶:新石器时代陶器,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汲水器,红陶质,手工制作。
器形为小直口、细颈、长圆腹、尖底、肩部或腹部有对称的双系用以穿绳,器表有多绳纹,烧结程度较好,质地坚实。
汲水时由于重力作用,瓶口会自然向下,待水将满时,瓶身自动倒转,口部向上。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及马家窑文化遗存中发现的尖底瓶略有不同。
庙底沟类型的尖底瓶为双唇、小口,器身瘦长,肩腹部无系。
马家窑文化的尖低瓶为侈口、直颈、折肩、腹有双系以细泥橙黄陶制成,器表涂浅红色陶衣,以黑彩绘旋纹,纹饰充满动感,制作精细。
古时尖底或锥形体的瓶、盆、瓮较多,除了上述所说的尖底瓶取水方便外,我认为这些器具有利于加热,比如这样的形状可以很方便的插入燃烧后的火灰中。
这些器具的下半部大都没有纹饰,也是这个原因。
在某一段时间内这种现象甚至成为一种风格,宋以前的高古陶瓷中常见。
2、传瓶:流行于隋唐时期的器形,即单口,双腹并联的双缡尊,自铭“传瓶”.目前仅发现两件,分别收藏于天津市艺术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后者出土于西安郊区隋大业四年(608年)李静训墓。
此类瓶的形态主要适用于特殊场合,比如祭祀等,基本上是一种艺术性的行为。
3、葫芦瓶:形似葫芦的瓶式。
自唐以来,因其谐音“福禄”,为民间所喜爱,遂成为传统器形。
及至明代嘉靖时,因皇帝好黄老之道,此器尤为盛行并多有变化;除传统器形外,又有上圆下方式,蕴含天圆地方之意。
至清康熙时,成为外销瓷品种之一,器形比明代的高大,并出现三节或四节式葫芦瓶。
雍正以后,创制一孔葫芦瓶,嗣后变化多端,其中器口内敛,卧足,饰对称如意绶带耳者又演化为“如意尊”。
4、多角瓶:唐至五代流行的器形,由三国、两晋时的古仓罐演变而来。
瓷器.ppt
成瓷: 经过几天的烧炼,窑内的瓷坯已变成了 件件精美的瓷器,从打开的窑门中迫不及待 地脱颖而出。 成瓷缺陷的修补 : 一件完美的瓷器有时烧出来会有一点瑕 疵,用JS916-2(劲素成)进行修补,可经 过几天的烧炼,窑内的瓷坯已变成了件件精 美的瓷器,从打开的窑门中迫不及待地脱颖 而出。以让成瓷更完美。
陶 瓷
泥 土 的 生 命
1.陶瓷的概念 2.工艺流程 3.历史沿革及种类 4.现在应用 5.陶瓷新义 6.陶瓷文化
概念:
陶瓷是以粘土为主要原料以及各种天然 矿物经过粉碎混炼、成型和煅烧制得的材料 以及各种制品。陶器和瓷器的总称。陶瓷的 传统概念是指所有以粘土等无机非金属矿物 为原料的人工工业产品。它包括由粘土或含 有粘土的混合物经混炼,成形,煅烧而制成 的各种制品。由最粗糙的土器到最精细的精 陶和瓷器都属于它的范围。
商代原始瓷器:
在夏商时代出现了“早期青瓷器”,最早见于山西夏 县东下冯遗址,接着出现青釉完整器属于郑州二里冈时期 ,标志着中国瓷器的起源。早期青瓷器选料尚不够精,所 以胎比较粗,工艺较简陋,器形品类较少,釉层厚薄不匀 ,且容易剥落,与成熟的瓷器尚有一段距离。 西周时期,早期的青瓷器数量增加,器形、胎釉等方 面与商代相比有了较大进步,在已发现的一些青瓷看到了 最早应用“化妆土”的痕迹。 春秋战国时期,很多地方的大量早期青瓷器的胎质已 经比较细腻,成型端好,釉质均匀,器类增加;战国晚期 ,早期青瓷器的烧造因为楚文化的东进而出现一次中断。
灰陶:
灰陶是新石器时代出现 的一种灰色陶器。它的烧 制原理是:坯体入窑以后 ,用还原焰焙烧,陶胎的 铁氧化物还原为二价铁, 使陶胎现出灰色。烧成温 度一般在840-900摄氏 度左右。最高可达1100 摄氏度。根据胎质的粗细 及含砂与否,可分为泥质 灰陶和夹砂灰陶。龙山文 化、屈家岭文化后期等都 以灰陶为主。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之瓷器
汝瓷三牺尊传世品只有台湾故宫博物院唯一的一件,过去认为 是汝窑第一瓷。这件三牺尊是绿色,釉色不正,香港私人收藏 的是天蓝色.三牺尊设计奇特精巧绝伦,三只羊六条腿,正面观 看每只羊都有四条腿,巧夺天工,可见当时的几何学何等精妙。 在当今世界瓷器中,被誉为“天下第一瓷器,世界第一宝”。
按汝瓷艺人的说法,将最美的内容用 最简单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汝瓷.
台湾故宫博物院23件英国戴维特基金会件英国戴维特基金会7件日本大阪东洋陶瓷美术馆件日本大阪东洋陶瓷美术馆1件由于汝瓷难烧成品率低素有件由于汝瓷难烧成品率低素有十窑九不成之说美国圣路易斯美术馆1件美国费城美术馆件美国费城美术馆1件北京故宫博物院件北京故宫博物院17件上海博物馆件上海博物馆8件天津博物馆件天津博物馆1件另外件另外3件在美国日本香港私人手里还有几件收藏者不明
瓷
器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 大贡献,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瓷器"与" 中国"在英文中同为一词,充分说明中国瓷器的精美绝伦完全 可以作为中国的代表。
一、
1.烧制原料不同 陶器烧制的原料是黏土和沙土,瓷器烧制
的原料为高岭土、石英、长石等矿物原料。
2.烧制温度不同 3.质地不同
陶器的烧制温度一般在8000c---- 10000c, 瓷器的烧制温度约在12000c左右. 陶器质地疏松有一定吸水性,瓷器质地密实不 透水.
瓷器是以高岭土等原料制成器物坯体,干燥后施釉,经高温
烧制而成的器具.
二、瓷器的制作过程:
制胎 汶水 绘彩 过釉 窑烧
三、制瓷工艺发展史及其代表作 中国
是瓷器的故乡和原产地,瓷器的雏形最早出现于商 代,至东汉晚期青瓷的出现,揭开了人类制瓷史的 第一页,从此瓷器便逐渐跃居工艺品的主导地 位.隋代又烧制了通体施白釉,釉色润泽,清丽典 雅的白瓷.
中国历代瓷器器型名称大全
【蟠龙瓶】因瓶的颈、肩处堆塑一条蟠龙,故名。
亦称“扳依瓶”或“招魂瓶”。
长颈,有盖,盖顶钮塑成虎、凤、鹤等各种形式,圆腹、圈足。
常见于宋、元明各代。
南宋龙泉窑粉青釉蟠龙瓶【多管瓶】因器身肩部塑有向上直立的管,故名。
直口,上有花形钮盖,瓶身有圆筒式和多节葫芦式。
宋代南北瓷窑均有烧造,以龙泉窑制品较多,一般为五管。
北方磁州窑系也烧制,瓶体短而浑圆,肩部有直立六管,管粗短。
管中间是空的,多与瓶不通。
北宋龙泉窑青瓷多管瓶(五管)【梅瓶】梅瓶是一种小口、短颈、丰肩,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
因瓶体修长,宋时称为“经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丽,明朝以后被称为梅瓶。
宋元时期各地瓷窑均有烧制,以元代景德镇青花梅瓶最为精湛。
南宋吉州窑黑地白花荷花纹梅瓶【花口瓶】因瓶口如开放的花瓣而得名,细颈,圆腹,撇足。
始见于唐,至宋代较为流行。
清哥釉青花花卉凤纹(双龙头耳)花口瓶【琮式瓶】琮式瓶始见于宋,一般认为始出现于南宋,至于北宋是否已有琮式瓶生产,说法尚不统一。
宋代盛行仿古之风,这种瓶式系仿照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的玉琮外形加以变化而成。
南宋官窑、龙泉窑均有这种器形。
民国粉彩万花锦地开光山水琮式瓶【象腿瓶】象腿瓶,即一统瓶,瓶形为广口外撇,短颈,肩部宽与口相若,身如直筒状,平底,造型如粗壮的象腿,所以又名“象腿瓶”。
因“筒”与“统”谐音,有“大清天下一统”的寓意。
多见于清初顺治、康熙两朝,品种有青花、五彩。
清五彩人物故事纹象腿瓶【橄榄瓶】撇口,短颈,肩、颈部内收,腹部微鼓,足部外撇,口、底大小相若,瓶体似橄榄,故名。
宋代河南登封窑创制,清代仍有烧造,造型略有变化,颈部稍长,匀称秀美。
民国粉彩花卉包袱锦橄榄瓶【凤尾瓶】喇叭状口,长颈,鼓腹,下敛,至底又广,形状略似凤尾,故名。
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产品多为民窑,品种有青花、五彩等。
清雍正粉彩蝶恋花凤尾瓶(尊)【蒜头瓶】明清时期景德镇窑常见的一种瓶式之一,仿自汉代青铜蒜头壶,长颈,削肩,圆腹,圈足,瓶口似蒜头而得名。
中国古代瓷器瓶型图解
中国古代瓷器瓶型图解自古至今中国瓷器中瓶类占了主要的地位,前期的瓶类主要是饮用器,后来成为储藏器和陈设观赏器。
现将各类瓶型作一简介,简介之文字内容大多借助网友文章,配图是我选择的,所配图片极大部分是博物馆藏品,倘有不对请指正。
1、尖底瓶:新石器时代陶器,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汲水器,红陶质,手工制作。
器形为小直口、细颈、长圆腹、尖底、肩部或腹部有对称的双系用以穿绳,器表有多绳纹,烧结程度较好,质地坚实。
汲水时由于重力作用,瓶口会自然向下,待水将满时,瓶身自动倒转,口部向上。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及马家窑文化遗存中发现的尖底瓶略有不同。
庙底沟类型的尖底瓶为双唇、小口,器身瘦长,肩腹部无系。
马家窑文化的尖低瓶为侈口、直颈、折肩、腹有双系以细泥橙黄陶制成,器表涂浅红色陶衣,以黑彩绘旋纹,纹饰充满动感,制作精细。
古时尖底或锥形体的瓶、盆、瓮较多,除了上述所说的尖底瓶取水方便外,我认为这些器具有利于加热,比如这样的形状可以很方便的插入燃烧后的火灰中。
这些器具的下半部大都没有纹饰,也是这个原因。
在某一段时间内这种现象甚至成为一种风格,宋以前的高古陶瓷中常见。
2、传瓶:流行于隋唐时期的器形,即单口,双腹并联的双缡尊,自铭“传瓶”.目前仅发现两件,分别收藏于天津市艺术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后者出土于西安郊区隋大业四年(608年)李静训墓。
此类瓶的形态主要适用于特殊场合,比如祭祀等,基本上是一种艺术性的行为。
3、葫芦瓶:形似葫芦的瓶式。
自唐以来,因其谐音“福禄”,为民间所喜爱,遂成为传统器形。
及至明代嘉靖时,因皇帝好黄老之道,此器尤为盛行并多有变化;除传统器形外,又有上圆下方式,蕴含天圆地方之意。
至清康熙时,成为外销瓷品种之一,器形比明代的高大,并出现三节或四节式葫芦瓶。
雍正以后,创制一孔葫芦瓶,嗣后变化多端,其中器口内敛,卧足,饰对称如意绶带耳者又演化为“如意尊”。
4、多角瓶:唐至五代流行的器形,由三国、两晋时的古仓罐演变而来。
中国古代瓷器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青瓷的生产以浙江 地区最为发达,窑场广泛分布在浙江北部, 中部和南部地区,分别是唐代德清窑,越窑, 瓯窑和婺州窑的前身,其中以位于宁绍平原 的早期越窑水平最高。
战国原始瓷提梁盉
高17.7cm,口径7cm
盉直口,圆腹,下承以三兽形足, 流为兽头状,壶体另一侧饰一卷曲 短尾。提梁为弓形,顶部两端饰有 锯齿形棱脊,肩、腹部饰以四道连 续的水波纹。器物造型古朴端庄, 釉色青中泛黄,施釉均匀,纹饰简 洁明快,富有动感。
青釉划花双系壶
壶撇口,长颈,溜肩,肩部相对两侧 各有一系,鼓腹,圈足。通体施釉,釉呈 黄绿色。肩部饰划花纹饰,颈、肩及腹部 饰弦纹5道。
青瓷双系壶 东汉
高24.5cm,口径11.5cm,底径9cm。
壶洗口,束颈,溜肩,鼓腹,腹以 下渐敛,平底。肩部置对称竖系。通体 内外施青釉,外壁施釉不到底。颈、肩 部刻划水波纹,腹部刻划密集的弦纹。
这件青釉双系壶胎体较薄,釉层匀净 光洁,属于刚从原始瓷中脱离出来的质 量更高一筹的青釉器,堪称我国最早的 瓷器。
青釉羊
高13.2cm
羊卧伏状,昂首张口, 体态肥硕可爱。背部饰对 称的线条纹。腹部浅刻戳 点和条纹,似羽翼张扬。 此器釉色青绿,晶莹润泽。 羊首上端开一圆洞。
羊在古代被视为祥瑞动 物,三国两晋时,青瓷中 屡见羊形器,均精致可爱, 为一时风尚。
青釉龟形砚滴 高5.8cm, 口径2.4cm 腹径4.9-4.7cm。
图解明代瓷器
明代瓷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宋代是百花争艳,元代是一个过渡,明代则形成了几乎是景德镇一花独放的局面。
明代景德镇的瓷器,以青花为最主要的产品。
它代表了釉下彩发展的最高阶段。
明代青花瓷洪武官窑青花是承前启后的一代产品,继承了元青花传统,但工整有余,变化不多。
图案题材以程式化的花卉纹为主,布局趋于简单,扁菊纹、缠枝纹或折枝莲叶纹较为多见,龙纹出现五爪,五爪尖连成一个圆形,一般以三爪、四爪为多。
造型以盘、碗、罐为主。
除玉壶巷瓶、玉壶春执壶及口径在20厘米左右的大碗为釉底外,其余均为糙底。
糙底的盘、碗之类底部有红色护胎釉,且多数有明显刷纹。
洪武青花瓷的图案以花卉纹为主,基本上和釉里红的花卉纹相同,特别多见扁菊纹,有的器物以缠枝扁菊为主题纹饰。
从传世品及景德镇窑址发现的标本看,洪武年间以碗类为主的民窑背花粗瓷底部无釉,且有尖钉状凸起,仍保留了元代斜削足的特点。
洪武官窑青花主要使用含铁量较低且淘炼欠精的国产青料,呈色多为灰蓝色。
铁结晶斑点不明显。
洪武青花不同于典型的至正青花的背翠艳丽,世不同于典型永乐、宣德青花的浓艳色译而有自己的特点。
明代永乐、宣德青花多采用进口苏麻离青料烧制,色彩浓艳的背花纹饰泛出点点银黑色结晶斑。
这种青料比国产青料铁的含量丰富,锰含量低。
事实证明,青花料右不罩在釉下,烧出后则为黑色,近似唐代时耀州窑白地黑色的作品;如果罩在釉下烧制,成品则为灰蓝色。
有人曾用其窑址材料做过模似试验,将青花料罩上青白釉复烧,得到的是洪武青花蓝色。
青花缠枝菊纹棱口盏托明洪武□径19且匡米估价:RMB2O0000一250000浅弧壁和宽板沿被楔压成相等的八棱形,内外壁和板沿上的纹饰依次为临瓣仰莲纹、16组成双回纹、缠枝纹和8组折枝莲纹,每层纹饰均按模压的尺寸均匀排列:盖托中央绘折枝牡丹,外围凸脊以承杯,再外是缠枝菊纹;白釉黏稠。
气泡密集,器底无釉,火石红显著。
青花缠枝莲大罐明洪武高48·3厘米估价:RMBl800000- 2200000 成交价:RMBl650000青花花卉纹盖罐明洪武通高66厘米景德镇窑洪武时烧造。
历史瓷器介绍
历史瓷器介绍瓷器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它不仅是古代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也是艺术的杰作。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瓷器从诞生、发展到繁荣,见证了中国文明的辉煌。
瓷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陶器。
当时的陶器虽然也有一定的装饰性,但质地较为粗糙,耐用性较差。
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陶器质量和外观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于是,人们开始尝试改进陶器的制作工艺和技术。
公元前1600年左右,中国古代的商朝出现了一种新的陶器,成为瓷器的前身。
这种陶器称为青铜器,其质地坚硬,表面光滑,装饰图案精美。
青铜器的出现为后来的瓷器制作奠定了基础。
到了公元前16世纪,商朝灭亡,周朝兴起。
在周朝时期,人们开始用一种叫做“瓷土”的特殊黏土制作陶器。
这种瓷土烧制出的陶器质地更加坚硬,透光度更高,制作工艺更加精细。
这就是中国瓷器的雏形。
到了唐朝时期,瓷器的制作工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段繁荣昌盛的时期,瓷器制作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在唐朝时期,瓷器的种类越来越多样化,其中以青瓷和白瓷最为著名。
青瓷是唐朝时期瓷器的重要代表之一,它的特点是采用高温烧制,表面呈现出青蓝色的釉彩。
青瓷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需要经过多次烧制和施釉,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青瓷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瓷器制作工艺的成熟。
白瓷是唐朝时期另一种重要的瓷器类型。
白瓷的特点是胎体洁白,釉面光滑如玉。
唐朝时期,白瓷的制作工艺逐渐完善,成为瓷器制作的重要突破。
白瓷的出现不仅满足了人们对瓷器实用性的需求,也展示了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独特魅力。
宋朝是中国瓷器制作的黄金时期。
在宋朝时期,瓷器的种类更加丰富,制作工艺更加精湛。
其中,汝窑、官窑、定窑等窑口的瓷器成为宋代瓷器的代表作品。
汝窑是宋代最具代表性的窑口之一,以其独特的釉色和斑点纹饰而闻名。
汝窑的瓷器胎体坚实,釉面细腻光滑,被誉为“天下第一窑”。
官窑是宋代的官方瓷器窑口,其瓷器质地洁白如玉,釉面平整光亮。
感受中国古代瓷器的艺术魅力
感受中国古代瓷器的艺术魅力感受中国古代瓷器的艺术魅力2016-07-23 古玩收藏瓷器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物质文明的重大贡献。
陶瓷文化是唯一贯穿中华文明发展进程而未中断的物质文明:原始社会之彩陶、黑陶,商周时期之白陶、釉陶,乃至以后相继出现的青瓷、白瓷、釉上彩、釉下彩、颜色釉,以及琉璃、珐花、紫砂器等,美不胜收、蜚声寰宇。
今天带大家欣赏国家博物馆中珍藏的瓷器,快来一饱眼福吧~感受我国古代瓷器的艺术魅力,得到美的享受。
青釉莲花尊高49.5厘米腹径31厘米侈口,长颈,溜肩,橄榄形腹,外撇高足。
颈部装饰分三段:上段对称贴附两个飞天,中部刻饰三圈弦纹,下部贴附对称的忍冬、莲花纹构成的图案各二组。
颈肩相接处有六个桥形复系,上腹和中腹为三层模印的覆莲以及一轮贴花菩提;下腹为一组单瓣仰莲。
满施青釉泛黄,光亮晶莹。
该尊将刻划、雕塑、模印、粘贴等多种技法施于一体,制作精美,气魄宏伟。
代表了南北朝时期制瓷工艺的高超水平。
口修复。
越窑青釉划牡丹纹盘口瓶宋,高32.2厘米,口径13.3厘米,底径11.5厘米盘口,束颈,丰肩,鼓腹,腹部浑圆,圈足。
造型挺拔而丰满。
腹部划牡丹花装饰,腹部出筋分五瓣,每瓣内划牡丹花一朵。
通体施青釉。
该瓶造型端庄,纹饰线条舒展流畅,底足露胎铁足,是南方越窑的典型作品。
耀州窑青釉荷叶盖罐金代,高20厘米,口径9.5厘米,底径6.5厘米。
罐直口,鼓腹,圈足,盖沿卷曲上翘,与器身简洁肃穆的线条结合。
胎质坚致,露胎处呈灰白色,上有粘砂痕。
通体施青釉近月白色,应为耀州窑金代作品,器、盖俱全者存世不易。
龙泉窑青釉琮式瓶宋,高25.8CM,口径7CM。
底径7CM 圆口,直方型腹,浅圈足,露火石红胎,器形仿古玉琮器形,通体施梅子青釉,釉色盈润亮泽,成对尤为难得。
翠青釉罐明,永乐,高9.5CM,口径10CM,足径14CM。
罐直口,短颈,腹体矮硕,广底,浅圈足。
肩上等距离贴三海棠花形托。
罐里及足内均施青白釉,外施翠青釉。
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下)
御窑厂大门为“仪门”,门内有“奉上 旨御窑厂”标旗,仪门前可见看相、茶局、 命馆、赛会、风水半仙等,仪门东西两侧分 设东辕门、西辕门两处牌楼,御窑厂右侧, 大戏台影壁正中书“指日高升”,右侧有 “程家巷”、“毕家街”。画面下端是御窑 厂山门,山门上有“御窑厂”匾额,门外高 挂“宪奉御窑厂头门”旗。山门、仪门间有 关帝庙、火神庙,山门两侧有浮梁县衙,监 管窑务的景德司。
青白釉暗刻莲瓣纹碗
黄 釉 盘
黄 釉 盘
黄釉瓷器最早出现在唐代。明代弘治时
期的黄釉瓷器,达到了低温黄釉瓷器的顶峰。 因其釉色娇嫩、淡雅如鸡油黄,又称“娇
黄”,“鸡油黄”,又因是采用浇淋的方法
施釉,故又称为“浇黄”。
甜 白 釉 暗 花 缠 枝 莲 纹 盖 罐
甜白釉暗花云龙纹梨式壶
甜白釉暗花云龙纹梨式壶 永乐白瓷胎薄釉瑩,釉面呈半木光,色
进口“苏泥勃青”钴料绘画,含铁量较高, 出现黑疵斑点,与浓郁的蓝色相映成趣,具 有中国水墨画风格。
青 花 “ 踏 雪 寻 梅 ” 图 罐
青花“踏雪寻梅”图罐
此为天顺民窑瓷。正统、景泰、天顺时
期,景德镇遇连年灾荒,皇帝曾多次下令禁
烧或减烧瓷器,因而这个时期的瓷器多为民
窑,不见有署官窑年款的瓷器。
此罐腹部画人物故事图两组,一侧为
包括一对花觚,一对烛台及一件香炉, 合称“五供”。觚腹部书“法华寺”三
字,推测这对花觚为法华寺的供器。
青花御窑厂图瓷板
青花御窑厂图瓷板 元代景德镇逐渐成为全国的瓷业中心,元 政府在景德镇设立烧瓷管理机构浮梁瓷局,明 洪武年间在此设御窑厂,专门烧造宫廷用瓷, 此瓷板是一幅采用青花料绘制的以清代后期御 窑厂为中心的景象。东端是石岭地区,西侧是 奔流的昌江,中渡口、老鸭滩分设“奉旨卡” 查验来往船只。中心绘景德镇珠山御窑厂,御 窑厂为三进院落,东西两侧跨院为制作之地, 有拉坯、画坯、吹釉、彩画、烧窑等工序。
中国瓷器纹饰大全
鹿纹鹿在民间绘画中作为“仁”兽,以表示太平无事。
鹿与禄同音,所以也是官“禄”的象征。
定瓷双鹿盘,盘面两鹿奔跃在枝叶缠绕的石榴花丛,前鹿回首顾盼,后鹿追赶呼唤。
磁州窑瓷枕的鹿纹更多,描绘了小鹿的种种形态,或立、或卧,或奔跑于山间,或漫步于林莽,均极秀美生动。
吉州窑小鹿衔灵芝纹,风格则古朴典雅。
青花松鹿纹花瓶花鸟纹花鸟纹宋代北方民窑常用的装饰题材,笔触流利生动,风格活泼豪放。
如磁州窑残荷秋叶纹枕,枕面画野塘芦鸦、残荷败草,大雁南飞,呈现一派深秋景色。
格调与此相反的竹雀图,只是草草几笔,便描绘了白头鸟停落在挺拔的竹枝上,竹枝似在微微摇颤, 充满逗人情趣和盎然生机。
其余,小鸟琢果、鹊噪枝头,以及双系瓶上的草花飞燕等等,都各具特色。
面师们抓住了瞬间的动态,意到笔随,情景交融,颇为佳作。
五彩花鸟纹盘鱼藻纹“鱼”与“余”同音,是“富贵有余”、“连年有余”的意思。
鱼纹几乎是每个朝代都使用的主要装饰图案。
鱼纹种类繁多,如莲池游鱼,水波游鱼,水藻游鱼,或单或双,或三、五追逐,鱼水相融。
双数鱼的构图,在器壁用对称法,两两相对;若在器心,则两鱼并排而游。
三五尾单数鱼的构图,多是顺向追逐游动,空间饰以浮萍、水草、莲花之类花草。
青花鱼藻纹大罐缠枝纹明代或称为“转枝”,是最为常见的装饰纹样。
它以植物的枝干或蔓藤作骨架,向上下、左右延伸,形成波线式的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或用以填充装饰面。
有的还转变为散点式的二方连续形式。
二方连续形式的缠技花,在景德镇陶瓷纹样中所占比重最大、用途最广。
它的循环往复,变化无穷,婉转流动、节奏鲜明的特点,既适合陶工们挥洒自如的用笔,又利于大量生产。
青花缠枝纹大盘牡丹纹牡丹,自唐以来,被人视为繁荣昌盛,美好幸福的象征,宋时被称为“富贵之花”,并把它作为装饰题材广泛应用在各种工艺品上。
宋瓷中的瓶、罐、盘、盆、缸、枕等器物上均有构图多样的牡丹纹。
或茎蔓缠绕,花叶连绵,或花朵环抱,或一枝独放……。
工匠们因器施画,千姿百态,极尽其华丽妖娆之美。
历代陶瓷器介绍
历代陶瓷器介绍历代陶瓷器介绍汉代陶瓷两汉前后延续了近五百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个重要时期;正是在两汉期间中国完成了从青铜时代向铁器时代的过渡,同时也完成了奴⾪社会向封建社会的最终过渡。
从中国陶瓷发展史来说,两汉时期正值原始青瓷向成熟青瓷过渡的时期,⾄两晋时,原始瓷已基本遭淘汰⽽完成了历史性的转变。
西周⾄汉早期制瓷业并⽆飞跃发展,恐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王公贵族风⾏使⽤精细的⾦银器或青铜制品,⽽⼀般劳苦⼤众则多⽤⽵⽊器或陶器。
到了汉代瓷业有很⼤的发展,当时东南⼀带窑场密布,陶车拉胚成型替代了泥条盘筑法,使瓷胚制做更加精细。
釉料也有了⼤的改进,釉层明显加厚,光泽强,玻化好,胎釉结合紧密。
经对浙江出⼟汉代瓷器标本的科学测试分析表明,当时瓷器胎体致密,透光性强,已呈完全烧结状态,显⽓孔及吸⽔率较原始瓷明显下降,抗弯曲强度已达710千克每平⽅厘⽶,接近或相当于现代瓷器的标准。
现藏于浙江省上虞县⽂管所的⼀件东汉越窑青釉四系罐,直⼝、短颈、溜肩、⿎腹、平底,胎质灰⽩细腻,釉⾊青绿泽润,胎釉结合致密,已完全看不到任何原始青瓷的特征了。
唐朝陶瓷⽬录唐朝陶瓷-瓷窑系统唐朝陶瓷-越窑唐朝陶瓷-邢窑唐朝陶瓷-唐三彩唐朝陶瓷-实物赏析唐代瓷器制作可为以蜕变到成熟的境界,⽽跨⼊真正的瓷器时代。
因为陶与瓷的分野,在乎质⽩坚硬或半透明,⽽最⼤的关键在於⽕烧温度。
唐代,不但釉药发展成熟,⽕烧温度能达到摄⽒⼀千度以上,所以说唐代是真正进⼊瓷器的时代。
唐代最著名的窑为越窑与邢窑。
唐朝陶瓷-瓷窑系统同科学技术、⽂化艺术的繁荣昌盛相⼀致,唐代瓷器的制作与使⽤更为普及,瓷器的品种与造型新颖多样,其精细程度远远超越前代,在发展中形成了“南青北⽩”的两⼤瓷窑系统。
南⽅地区主要烧制青瓷,以浙江越窑为代表,北⽅地区主要烧制⽩瓷,以河北邢窑为代表。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来”这脍炙⼈⼝的诗句中所指的“越窑”就是指浙江余姚上林湖周边地区的唐代瓷窑,⽽诗句中的“千峰翠⾊”则是指上述瓷窑中烧制出来的青瓷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
明代以前陶瓷釉色以青为主,明代以降则白瓷为大宗,为瓷器的装 饰创造了物质条件。这一时期创造了斗彩、五彩等瓷器的新品种。
斗彩缠枝莲纹罐
2021/3/12
对“斗彩”一词,通常的 理解是以釉下青花为轮 廓,釉上填以彩色,烧 成后遂有釉下彩与釉上 彩斗妍斗美之态势,故 称“斗彩”。据历史文献 记载,斗彩始于明宣德, 但实物罕见。成化时期 的斗彩最受推崇,传世 成化斗彩瓷器图案绘画 简练,内容主要是花鸟、 人物。成化斗彩除个别 的大碗外,多数造型小 巧别致,有盅式杯、鸡 缸杯、小把杯等。
盘十六瓣菱花口,折沿, 浅弧壁,圈足,内外青花装饰。 内底绘两只鸳鸯游弋在莲池中, 一鸳、一鸯顾盼生情。内外壁 均绘缠枝莲纹,茎上均结有六 朵盛开的莲花。折沿上绘菱形 锦纹。圈足内无釉。圈足内墙 斜削。
此盘上的主题纹饰为内底 所绘人们喜闻乐见的莲池鸳鸯 图,这种莲池小景是元代青花 瓷器上常见的装饰题材。有的 只绘莲池,有的在莲池中绘有 禽鸟(只见鸳鸯、鹭鸶),多 画在大盘、大碗的内底,亦有 画在八棱大罐外壁开光内者。
哥 窑 青 釉 弦 纹 瓶
2021/3/12
哥窑青釉鱼耳炉
钧窑以烧制乳浊釉瓷为主,兼烧黑瓷及白地黑花瓷,以其“入窑一 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而闻名
钧窑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
钧窑玫瑰紫釉尊
2021/3/12
磁州窑白地黑花婴戏纹枕
耀州窑青釉刻花婴戏纹碗
2021/3/12
元
青花瓷生产于唐代,兴盛于元代。元青花大改 传统瓷器含蓄内敛风格,以鲜明的视觉效果, 给人以简明的快感。以其大气豪迈气概和艺术 原创精神,将青花绘画艺术推向顶峰,确立了 后世青花瓷的繁荣与长久不衰。
2021/3/12
2021/3/12
定窑印花螭龙纹盘
汝窑专为宫廷烧制御用青瓷器,烧造工艺达到了中国陶瓷史 上的极致。
2021/3/12
汝窑盘
官窑的瓷器釉色胎骨坚薄,釉色翠美清新,腴润如脂,纹片纵横,飘 逸流畅。
2021/3/12
官窑葵瓣洗
哥窑,又称章窑。瓷器造型端庄古朴,器身釉色滋润腴厚,传世者祢 足珍贵。
2021/3/12
青花鸳鸯荷花(“满池娇”)纹花口盘
青花鸳鸯荷花(“满池娇”)纹花口盘
这种“池塘小景”即古代文献中所 记载织绣品上的 “满池娇” 纹样。 早在南宋吴自牧撰《梦梁录》卷 十三“夜市”条中记载当时临安夜 市夏秋售卖的物品中就有“挑纱荷 花满池娇背心”。元代画家柯九思 (1290~1343年)《宫词十五首》 中曰:“观莲太液泛兰桡(ráo 音 娆,划船的桨),翡翠鸳鸯戏碧
2021/3/12
斗彩团莲纹高足杯
斗彩鸡缸杯
斗彩鸡缸杯,明成化,高3.4cm,口 径8.3cm,足径4.3cm。
杯敞口微撇,口下渐敛,平底, 卧足。杯体小巧,轮廓线柔韧,直 中隐曲,曲中显直,呈现出端庄婉 丽、清雅隽秀的风韵。杯外壁饰子 母鸡两群,间以湖石、月季与幽兰, 一派初春景象。足底边一周无釉。 底心青花双方栏内楷书“大明成化年 制”双行六字款。
中国古代瓷器_图文
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国古代 的伟大发明之一,"瓷器"与" 中国"在英文中同为一词,充 分说明中国瓷器的精美绝伦 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的代表。
2
唐三彩是唐代低温彩釉陶器的总称,在同一器物上,黄、绿、 白或黄、绿、蓝、赭、黑等基本釉色同时交错使用,形成绚丽 多彩的艺术效果。“三彩”是多彩的意思,并不专指三种颜色。
马在唐朝之所以受到重视,与李唐王朝 本身具有游牧民族血统有关。李世民将骑马 狩猎视为大丈夫三大乐事之一,让阎立本画 出昭陵(唐太宗李世民陵墓)六骏样本,命 工匠雕刻成石质浮雕,永远陪伴其左右。唐 玄宗李隆基驯养舞马在自己生日的千秋节上 应节踢踏,翩翩起舞。诗人李白吟出“五花 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 古愁”之佳句。马是唐人生活不可或缺的组 成部分,唐代墓葬中出土三彩马众多,反映 出唐人对马的喜爱。
苕。说与小娃牢记取,御衫绣作 满池娇。”柯氏自注云:“天历间, 御衣多为池塘小景,名曰‘满池 娇’。”
因“天历(1328~1331年)”系元文宗图帖睦尔的年号,这说明 文宗皇帝的御衣上有“满池娇”图案。元代《可闲老人集》(卷二) 载:“鸳鸯鸂 满池娇,彩绣金茸日几条。早晚君王天寿节,要将 着御大明朝。”由此可见,“满池娇”是一种宫廷服装图案的名称, 描绘的是池塘中的花、鸟景色。
2021/3/12
2021/3/12
2021/3/12
釉红是以氧化代替钴料, 做法与青花属釉下彩绘, 由于还原成雪红色,釉透 红,故名釉红,元代继钧 窑之后所出现的另一种红 色表现方法,烧成不易, 是烧制瓷器较难的一种, 往往呈灰红色或鸳鸯荷花(“满池娇”)纹花 口盘,元,高7.3cm,口径 46.4cm,足径29.8cm。
三彩烛台
2021/3/12
三彩立俑
三彩马
2021/3/12
三彩马,唐,高76.5cm。 此马两耳上耸,双目圆睁,直立于托板
上,表现出伫立时宁静的神态。头戴络头, 身披攀胸和鞦带,上挂杏叶形饰物,马背配 鞍,外包鞍袱,下衬雕花垫和障泥,尾系花 结。通体施白、绿、赭三色釉。
此件唐三彩作品造型准确,比例匀称, 挺拔有力的四腿刻画得尤其生动。
此鸡缸杯以新颖的造型、清新可人的装饰、精致的工艺而历受赞赏,堪称明 成化斗彩器之典型。其胎质洁白细腻,薄轻透体,白釉柔和莹润,表里如一。 杯壁饰图与型体相配,疏朗而浑然有致。画面设色有釉下青花及釉上鲜红、 叶绿、水绿、鹅黄、姜黄、黑等彩,运用了填彩、覆彩、染彩、点彩等技法, 以青花勾线并平染湖石,以鲜红覆花朵,水绿覆叶片,鹅黄、姜黄填涂小鸡, 又以红彩点鸡冠和羽翅,绿彩染坡地。施彩于浓淡之间,素雅、鲜丽兼而有 之,收五代画师黄荃花鸟画的敷色之妙。整个画面神采奕奕,尽写生之趣。
宋
宋代是中国制瓷业极其辉煌的历史时期,各地新兴窑场不断,涌 现出不少驰名中外的瓷窑。所谓五大名窑——定、汝、官、哥、 钧,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定窑白釉孩儿枕
2021/3/12
定窑,也称粉定,以烧白瓷而著称,碗、盘制品彩覆烧工艺,口 沿上不施釉,俗称“芒口”
定窑白釉刻花花卉纹梅瓶 定 窑 白 釉 刻 花 直 颈 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