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建筑史前言
中国建筑史 梁思成著(精制实操)
中国建筑史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中国建筑之特征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条件,非着意创制形式,更无所谓派别。
其结构之系统及形式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
中国建筑乃一之结构系统,历史悠久,散布区域辽阔,独特纯粹之木构系统。
建筑显著特征之所以形成,有两个因素:有属于实物结构技术上之取法及发展着;有源于环境思想之趋向者。
特征:1.属于结构取法及发展方面之特征,有以下可注意四点:(1)以木料为主要构材唐宋时期(2)历用构架制之结构原则梁柱式建筑之构架制“间”的概念:立柱四根,上施梁枋。
木构架结构使建筑物上部的一切荷载均由构架负担;承重者为其立柱与其梁枋,不籍力于高墙后壁之垒砌。
在木构架之横梁及立柱间过度处,施横材方木相互磊叠,前后伸出作“斗拱”。
其功能是延伸出的斗拱承受上部分结构的荷载,转嫁与立柱之上。
(3)外部轮廓之特异<1>翼展之屋顶部分依梁架层叠及举折之法,以及角梁,翼角,椽及飞椽,脊吻等之用,遂形成屋顶坡面,脊端及檐边,转角各种曲线,柔和壮丽,为中国建筑物之冠冕,而被视为神秘风格特征,其功用且收“上尊而宇卑,则吐水疾而远”之实效。
其所形成之曲线,及其结构工程之当然结果。
<2>崇厚阶基之衬托中国建筑特征之一为阶基之重要;与崇峻屋瓦为呼应,居高临下,作雄视山河之势。
<3>前面玲珑木质之屋身屋顶与台基间乃立面主要之中部,无论中国建筑物之外表若何魁伟,此段正面之表现仍为并立之木质楹柱与玲珑之窗户相间而成,鲜用墙壁。
<4>院落之组织凡主要殿堂必有其附属建筑物,联络围绕,成为其庭院组织,始完成中国建筑物之全貌。
<5>彩色之施用彩色之施用与内外构材之表面,为中国建筑传统之法。
<6>绝对匀称与绝对自由两种平面布局以多座建筑合组而成之宫殿、官署、庙宇及至于住宅,通常均采取左右均齐之绝对整齐对称之布局。
庭院四周,绕以建筑物,庭院树木无定。
其所最注重者,乃主要中线之成立。
悠游闲处之庭院建筑,则常以反对称之隆重,出之以自由随意之变化。
中国建筑演变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在这里为大家演讲关于中国建筑演变的话题。
中国建筑,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五千年的文明史,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今天,我将带领大家穿越时空,领略中国建筑从古至今的演变历程。
一、远古时期:原始与神秘在中国建筑史上,远古时期是原始与神秘的代名词。
这一时期的建筑以土、木、石为主要材料,结构简单,形式古朴。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是半坡遗址和仰韶遗址。
半坡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村,距今约6000年。
遗址中的房屋多为圆形或方形,以土木结构为主,屋顶覆盖草或树枝。
仰韶遗址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距今约7000年,遗址中的房屋以土木结构为主,形式多样,有圆形、方形、椭圆形等。
二、夏商周时期:礼仪与象征夏商周时期,中国建筑逐渐从原始走向成熟,建筑风格开始具有礼仪与象征意义。
这一时期的建筑以宫殿、宗庙、陵墓等为代表,呈现出庄重、威严的特点。
1. 宫殿:夏商周时期的宫殿多为木结构,屋顶采用歇山顶或庑殿顶,装饰华丽。
其中,最著名的宫殿是周代的“周王宫”。
2. 宗庙:宗庙是祭祀祖先的场所,具有极高的地位。
这一时期的宗庙建筑以高大的台基、宏伟的殿堂为特点,象征着皇权的神圣。
3. 陵墓:夏商周时期的陵墓以土坑墓和土丘墓为主,墓室结构简单,墓主人身份地位越高,墓室规模越大。
三、秦汉时期:统一与宏伟秦汉时期,中国建筑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这一时期的建筑以统一、宏伟为特点,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1. 长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下令修建长城,以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
长城全长约2.1万公里,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
2. 阿房宫:阿房宫是秦始皇的行宫,规模宏大,气势磅礴。
宫殿采用木结构,屋顶覆盖琉璃瓦,装饰华丽。
3. 汉长安城:汉长安城是西汉时期的都城,城内建筑布局合理,宫殿、市场、民居等设施齐全。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与道教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道教在中国迅速传播,对中国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建筑以佛教寺庙和道教宫观为代表,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
中国古代建筑史 PPT
22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平面图
大家好
23
山西五台山唐佛光寺大殿剖透视图
大家好
24
柱. 梭柱
我国已知最早的梭柱形象出现于河北定兴北齐 义慈惠石柱上端的建筑上(569年),柱子断 面圆形,上段收杀较缓,下段收杀较竣。
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的抹角方柱和佛光寺大 殿的圆柱都是木质直柱,仅上端略有卷杀。
大家好
69
斗拱的组成
翘头上置横拱的叫做计心造,跳头上不置横拱 的叫做偷心造。唐宋建筑斗拱常用偷心造,金 元以后多用计心造。
翘头上不置 横拱,此为 偷心造。— ———佛光 寺大殿斗拱。
大家好
70
南禅寺大殿转角斗拱
大家好
71
斗拱部件1
大家好
72
斗拱部件1
大家好
73
岱庙内复原建筑的斗拱
大家好
74
斗拱的最早形象见于周代的铜器上 ;
汉代的画像石,壁画,建筑冥器及记载中也不少,而 石阙,石墓虽然是仿木构造,但在很大程度上还保存 了原来的风貌。由这些资料来看,当时斗拱的种类已 经很多,有一斗二升,一斗三升,一斗四升等;有单 层拱,多层拱;拱头有直线,折线,曲线,龙首翼身 的;斗有平盘式的,有槽口式的。这些斗表明当时是 处于一个百花齐放的阶段,虽然还没有完全成熟,但 基本特点已经形成,并对后来的发展完善有很大的作 用。
昂:翘向外一端特别加长,斜向下垂的构架。起杠 杆作用。
拱的名称依据位置的不同而不同:跳头上第一层横 拱叫做瓜拱(宋称瓜子拱);第二层叫做万拱(宋 称慢拱);最外跳在挑檐檩下的,最内跳在天花枋 下的叫厢拱(宋称令拱)。出坐斗左右的第一层横 拱叫正心瓜拱(宋称泥道拱),第二层叫正心万拱 (宋称慢拱)。
中国建筑史发展历程
中国建筑史发展历程
中国建筑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人类在中国土地上建造了各种形式的建筑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建筑经历了多个时期的发展和演变。
古代中国的建筑以木材为主要材料,最早的建筑形式是穴居和茅草屋。
随着农业文明的兴起,人们开始建造木构建筑和一些石构建筑,如城墙、城门和宫殿。
同时,中国还出现了著名的石窟艺术,如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建筑逐渐开始采用砖石结构,并发展出了独特的风格。
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是中国古代宫殿和寺庙,如故宫和少林寺。
这些建筑以其富丽堂皇的外观和精心设计的细节而闻名,成为中国建筑的经典之作。
随着中国历史的演变,建筑也经历了相应的变化。
在宋代,中国建筑注重了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的融合,出现了许多优雅的园林建筑,如苏州园林和池塘庄园。
在元代和明代,中国建筑融合了外来文化,出现了众多富丽堂皇的重建宫殿和城市建筑。
清代是中国建筑史上的另一个重要时期,该时期中国建筑经历了清朝的统治和西方文化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中国建筑风格逐渐变得简约、庄重,并且开始使用西方建筑元素。
同时,中国的城市规划和市政建设也得到了大力发展。
到了现代,中国的建筑经历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变革。
大量的现代建筑在中国的城市中涌现,包括高层建筑、体育馆、大型
商场等。
同时,中国也开始注重保护和修复历史建筑遗址,如故宫的修复工程和长城的保护工作。
总的来说,中国建筑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这些建筑不仅仅是物质的结构,更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
中国古代建筑史00前言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前言
完
中国古代建筑史
前言
中国古代建筑史——前言
中国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长城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中国古代建筑史——前言
北京故宫
中国现存的两个 宫殿建筑之一,此照 片是宫殿的入口“太 和门”,门前是玉带 金水桥。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中国古代建筑史——前言
北京天坛
最重要的祭祀建筑, 位于北京永定门内大街 以东。此照片是天坛内 最重要的建筑——祈年 殿。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中国古代建筑史——前言
苏州拙政园
中国私家园林之一, 照片为园内名为“梧竹 幽 居”的方亭。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中国古代建筑史——前言
庭院 庭院是中国建筑 的基本组合方式,把 庭院和组成庭院的建 筑用轴线串起来,就 构成了中国古代的建 筑群。照片上的庭院 是北京传统民居—— 北京四合院。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中国古代建筑史——前言
中国建筑史的两种讲述方法:
1. 按朝代的历史顺序 如:夏朝、商朝、周朝、春秋、战国、秦朝、汉朝、三国、 隋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 2. 按不同建筑类型 如:城市、宫殿、坛庙、陵墓、宗教建筑、园林、住宅 我们采用后一种讲述方法。
2003/7
1中国建筑史——绪论
(2、抬梁式木构架
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 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 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 总数可达3-5根,在最上层的 梁中央放脊瓜柱以承脊檩。
这种木构架多用于北方地 区及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 建筑物。 特点:可以获得较大的室 内空间,但耗材多。
2、中国木构建筑的重要构件——斗拱
是中国木架建筑特有的结构部件,主要是在柱子上伸出 悬臂梁承托出檐部分的重量。
心理补偿
采用文学和风水的手段进行补偿。
六、建筑类型
1、按建筑的使用功能分
(1) 居住建筑 (2)政权建筑及其附属设施 (3)礼制建筑 (4)宗教建筑 (5)商业与手工业建筑 (6)教育、文化、娱乐建筑 (7)园林与风景建筑 (8)市政建筑 (9)标志建筑 (10)防御建筑
2、按发展模式分:官式建筑和民间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特征综述
一、建筑的多样性和延续性
1 、多样性:指横向的比较, 地域的差异。
1 )建筑形式多种多样,如窖 洞、江南民居、草原毡房等。 2 )建筑材料的多样性,木结 构、砖石构、生土结构等。 3 )建筑结构形式的多样性, 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混 合式等。
2、中国古代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
4、装饰与结构构造统一
5、建筑群体的组合
◆ ◆ 庭院:群体组合的基本单位。 庭院的围合方式: 一是在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墙围合; 二是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廊围合,通常称之为“廊院” 三是主房前两侧东西相对各建厢房一座,前设院墙 与院门,通常称之为“三合院”;如将前面的院墙改建为 房屋(“门屋”或“倒座”),则称“四合院”。
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 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合称斗拱。 作用:1)位于柱与梁之间,起着承上启 下,传递荷载的作用。 2)保护柱子等木结构不被雨水侵 蚀。 3)它构造精巧,造形美观,是很 好的装饰性构件。
中国建筑史一课一文
中国建筑史一课一文
《中国建筑史》是建筑学科的开山之作,全书共八章,第一章绪言,首对中国建筑的特征、建筑史的分期作了宏观概括,次以简要笔墨,介绍了《营造法式》与《清工部工程则例》。
以下第二至第八章分述从上古至清末民初各时代,大多先从文献理出建筑活动之大略,次述实物遗存,再具体分析各代特征。
这本书的最大功绩在于第一次把中国建筑史学纳入了系统科学研究的领域,以历史文献与实例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规律、技术要点,总结出中国建筑的成就和各时代的主要特征,使中国建筑史从蒙昧走向科学,形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向世人展现了一片崭新的学术天地。
中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史概述中国建筑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是世界上最悠久的建筑传统之一。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国建筑发展了独特的风格和技术,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建筑遗产。
这些建筑代表着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也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历史发展中国建筑的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当时的人们开始使用土坯和木材建造简陋的住所。
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筑技术逐渐改进,并出现了更加复杂和精美的建筑作品。
在古代朝代的统治下,中国建筑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发展。
先秦时期在先秦时期,中国建筑的重要特点是以木构建筑为主。
这些建筑以框架结构和斗栱榫卯工艺为特色,凭借其巧妙的工艺和结构设计,能够在没有钉子和螺丝的情况下保持稳定。
其中最著名的例子是位于河南郑州的龙门石窟,这座石窟建筑以其雕刻精美的壁画和浮雕而闻名。
秦汉时期在秦汉时期,中国建筑经历了重要的变革。
这个时期,国家开始推行标准化建筑,以加强国家的统一和集权。
典型的例子是故宫和长城。
故宫位于北京,是中国最重要的古代建筑之一。
它是明清时期皇宫的总称,代表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权威和繁荣。
长城则是古代中国城防工程的杰作,它起到了保护国土和防御外敌的重要作用。
唐宋时期唐宋时期是中国建筑史上的黄金时代。
在这个时期,中国建筑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和发展。
木构建筑逐渐被砖石建筑所替代,造成了中国建筑风格的转变。
典型的例子是宋代的佛教寺庙,如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和浙江南泉佛寺。
这些建筑充分展示了中国建筑的华丽和精致。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是中国建筑史上的另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建筑风格进一步演变,并引入了外来的外来建筑。
典型的例子是北京的圆明园和颐和园,这些皇家园林集中展示了中国建筑的精湛工艺和美学价值。
建筑特色中国建筑具有独特的特色,其特点可以总结如下:1.中国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和协调,追求天人合一的理念。
建筑师常常考虑到环境因素,如风水和地理位置,以获得良好的气场和风水。
2.中国建筑强调对称和平衡,追求整体的和谐美感。
中国建筑史(第六版)—潘谷西(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第六版前言第六版前言(从第一个字到本文开头的文本将另作处理)中国建筑史(第六版)-东南大学,潘谷西(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六版前言本书是为我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中国建筑史课程的教学需要而在1979年开始编写的。
1989年至1999年共发行三版。
2000年,我们根据国家教委及建设部(现住房与城乡建设部)“九五”国家规划教材的要求,对本书第三版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的修订与增补,主要由以下各个方面:第1篇:中国古代建筑根据今年来学术研究新成就,调整、充实各章内容;为了开展对古代建筑的理论探讨,增加了“建筑意匠”一章,以适应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将“古代建筑基本特征”的内容移于篇首作为“绪论”,使学生对古建筑的概貌及重要属于有所了解,以便后续章节的学习。
第2篇:近代中国建筑以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充实各章;着重更新了对历史事实的评价;并调整了章节关系及内容安排。
第3篇:现代中国建筑全篇共5章,均属第四版新增内容。
2000年2月,由主审在南京召开了八校(清华大学,哈尔滨建筑大学(现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大学、东南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重庆建筑大学(现重庆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武汉工业大学)中国建筑史教师会议,对书稿进行了一次认真讨论,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
会后,我们根据大家的建议对各章作了补充与修改。
此外,根据会议意见,第四版还增编了一份古代建筑实例图录的光盘,附于书后,作为本教材的辅助材料,供广大师生使用。
光盘共收录古代建筑图片1300余幅。
插图凡沿用第三版者不在注明出处,新增插图凡引用他书者均注明出处。
关于“现代中国建筑”部分(第3篇),这里还要作一些说明。
早在第一版的书稿中(1979年),已撰写了现代中国建筑部分,但是由于当时的外部环境不具备刊出的条件,所以临时把这一部分删掉了。
而时至20世纪末,新中国的建筑发展历程已经走过了半个世纪,50多年来的建筑成就与经验教训大有可书之处,书籍出版的外部环境又比当年宽松了许多,因此我们决定在第四版中弥补这个缺陷,希望能用有限的篇幅展示出50年来中国建筑发展历程的梗概。
中国建筑史论文
中国建筑史论文中国建筑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古代,以其丰富多样的风格和独特的特点而闻名于世。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国的建筑历史注定是一个承载着悠久传统和文化记忆的宝库。
在这篇论文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建筑史的一些重要时期,内容将涵盖从古代到现代的各个方面。
古代中国建筑以其颇具特色的传统风格而闻名,诸多古建筑如长城、故宫、萧何故里等至今仍矗立在中国大地上。
古代中国建筑主要由两个主要风格组成:木质结构和砖石结构。
木质结构建筑主要体现在各种宫殿和寺庙中,木制的梁柱和雕刻辟书的门窗,彰显着古代中国建筑的独特之处。
而砖石结构则广泛应用于城墙、门楼和寺庙等公共建筑,其精湛的技术和精美的装饰令人叹为观止。
在古代中国建筑史中,唐代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时期。
唐代以其独特之处和创新性而在建筑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定居于今天西安的唐代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其中的建筑物、街道和运河等都显示出了当时的繁荣和发展。
唐代建筑以其大胆和雄伟的特点而闻名,如大雁塔、小雁塔和大明宫等。
这些建筑不仅仅是工艺的结晶,更是唐代美学和文化的体现。
古代中国建筑在明清时期迎来了一个新的变革阶段。
明与清代建筑的设计不仅延续了古代传统风格,还吸取了西方建筑的一些元素。
明代建筑注重平衡和对称,建筑群整体呈现出一种庄重、谐和的感觉。
而清代建筑则更加注重装饰和雕刻,金碧辉煌的宫殿和寺庙令人震撼。
这一时期的建筑代表作如北京的故宫和承德的避暑山庄都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
到了近代,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建筑风格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西方建筑理念的引进和新材料的使用打破了传统的束缚,中国的城市景观开始变得多样化和现代化。
一些标志性的现代建筑如上海的东方明珠塔和广州的CCTV大厦成为了中国城市的地标。
中国的建筑业也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中国建筑师的设计和创新吸引了全球的关注。
通过这篇论文,我们可以明白中国建筑史是一个多元而独特的领域。
从古代到现代,每个时期的建筑都代表着当时社会、文化和技术的发展。
中国建筑史(第一章)—绪论
1. 前期:公元前475年—公元580年, 包括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 朝。 2. 中期:公元581年—公元1279年, 包括隋、唐、五代十国、宋辽金。 3. 后期:公元1278年—公元1840年, 包括元、明、清。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阶段
新石器时代——萌芽阶段 夏、商、周时期——初步形成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基本定型 隋唐至宋——成熟兴盛 元、明、清——持续发展后渐趋衰落
屋顶形式; 庑殿顶、歇山顶、攒尖顶、悬山顶、 硬山顶、 等级较高的用重檐: 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重檐攒尖 顶
传统屋顶式样 一
传统屋顶式样 二
苏州园林中屋顶式样
2.台基(阶基):建筑外型的显著轮廓
2.台基(阶基):建筑外型的 显著轮廓
3.墙身:正面少用墙,左右为山墙
四、平面
中国建筑史
第一章 中国建筑史绪论
一、什么是建筑?什么是建筑史?
人为的人类生活空间 为保障人类生息、躲避灾难而创造的空间。 为满足人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需要而创造 的空间。 建筑包括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但外部空间 不只是建筑。 研究或说明这些空间的形成以及不同时期的 发展状况,这是建筑历史。
二、奴隶社会
(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476年,约1600年) 1.夏: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 2.商: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3世纪 3.周: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 4. 春秋:公元前 770 年 — 公元前 476 年
(三)封建社会
(公元前475年—好中国建筑历史
1. 认真听课,作好笔记,认真完成作 业; 2.注意整理中国古建筑中的之最 3.注意整理各朝代的建筑风格 4.注意某些建筑的演变过程 5.重要都城的布局特点 6.重要建筑的平面布局、立面特点 7.斗拱的构造组成及演变 8.建筑装饰的演变
《中国建筑史》论文3000字
《中国建筑史》论文3000字篇一:中国建筑史论文3000字中国建筑史课程论文论文名称中国传统民居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姓专部日名业别付子航建筑学 20xx 国防工程学院人防三队期20xx 年 11 月 11 日理工大学国防工程学院中国传统民居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摘要】中国传统民居具有因地制宜的特色,具有多样性;同时它们也遵循中国的文化传统,具有统一性。
【关键字】中国传统民居统一性多样性1.中国传统民居概述1.1中国传统民居的特征中国传统民居具有一定的地域性。
它不仅外形和构造受当地气候环境的(气温、降水、风向)影响;构筑材料(木、石头、竹子、土、砖)也受当地环境的制约;当地生活的人的生活方式(家庭组织、礼仪)同样会影响建筑的形式;根据不同的习俗,不同地域的人对建筑具有不同程度的防御性要求;地形地貌也影响着民居建筑的发展。
1.2中国传统民居的多样性(1)民居布局形式多样性中国汉族地区传统民居的主流是规整式住宅,以采取中轴对称方式布局的北京四合院为典型代表。
北京四合院分前后两院,居中的正房体制最为尊崇,是举行家庭礼仪、接见尊贵宾客的地方,各幢房屋朝向院内,以游廊相连接。
北京四合院虽是中国封建社会宗法观念和家庭制度在居住建筑上的具体表现,但庭院方阔,尺度合宜,宁静亲切,花木井然,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间。
华北、东北地区的民居大多是这种宽敞的庭院。
皖南古民居村落选址、布局和建筑形态近乎自由,原生态的民居错落有致,温良恭谦的质朴中透露出皖南深厚的文化底蕴。
(2)民居结构形式的多样性木构架庭院式中国传统住宅的最主要形式,其数量多,分布广,为汉族、满族、白族等族大部分人及其他少数民族中的一部分人使用。
这种住宅以木构架房屋为主,在南北向的主轴线上建正厅或正房,正房前面左右对峙建东西厢房。
由这种一正两厢组成院子,即通常所说的“四合院”、“三合院”。
长辈住正房,晚辈住厢房,妇女住内院,来客和男仆住外院,这种分配符合中国封建社会家庭生活中要区别尊卑、长幼、内外的礼法要求。
中国建筑史第一章[1]
中国最古老的神庙遗址--辽宁建平县牛 河梁女神庙,距今约5000年,有一个多 室的主体建筑和一个单室的辅助建筑组 成 沿轴展开的多重空间组合 墙面彩绘,线脚 最早的祭祀建筑
中国建筑史第一章[1]
女神庙内彩 绘图案
中国建筑史第一章[1]
河姆渡文化(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 3300年)
繁荣的母系氏族 以水稻为主要作物 的农业经济 木构干阑式建筑——下层用柱子架空,
房屋依山而建,背山面水布置,地势低洼潮湿。 这种以桩木为基础,其上架设大、小梁(龙骨)承 托地板,构成架空的建筑基座,于其上立柱架梁的 干栏式木构建筑,是原始巢居的直接继承和发展。
中国建筑史第一章[1]
我国最早采用榫卯技术的实例
中国建筑史第一章[1]
奴隶制社会的建筑——夏、 商
夏代(公元前2070世纪~公元前1600) 公园前21世纪夏朝的建立标志
羡道:埋葬棺木和殉葬品时, 上下运输用品的通道,墓穴向地 面倾斜的斜坡为羡道。
南破为斜坡,其他为台阶状。 小型墓葬只有南羡道,中型
墓有南北羡道,大型则东南西北 四个羡道。
中国建筑史第一章[1]
中国建筑史第一章[1]
3、穴中央用 巨大秒建成 “井干式”称 为椁 4、椁中央的 棺柩表面雕刻 有花纹 5、殷墟发现 了排水的陶管
夯土房基,斜坡式散水,室内受潮湿的影 响减小。
支承柱仍埋人夯土内,但已将柱底制成平 面,而非原始社会的尖桩形式。在柱下铺一石 块以作柱础的方式已很普遍,说明当时先民对 建筑结构构件受力的情况已有相当了解。
中国建筑史第一章[1]
宫殿 1、子午线为轴线,组合成为 大型的建筑群。 2、中心的建筑下有人畜殉葬 坑 3、前为殿,后为寝 4、纵深对称形式产生中国建筑史--来自第一章2020/11/3
1.中国建筑史前言与绪论(4)
55
2)经济结构:
农耕文化,自给自足。以木构为主的中国建 筑取材便利,施工便捷,最为适合经济水平 较低的中国古代社会。
56
3)社会制度:
宗教礼法制度,以血缘为纽带,家族观念深 刻。中国建筑以平面铺展的由单层建筑组成 的院落型空间,既可以满足家庭聚居,又可 以满足父子、妻妾分居的需要。
57
4)意识形态:
43
延绵不断
中国建筑自上古三代,到春秋战国、秦汉,经南 北朝、隋唐五代,到两宋、辽、金,直至元明清,数 千年一脉相承;而西方建筑则起源于地中海克里特岛 上的米诺斯文化与其后的迈锡尼文化,此后沿着希腊 建筑、罗马建筑、早期基督教建筑、罗马风建筑、哥 德建筑、文艺复兴建筑、巴洛克建筑、洛可可建筑、 新古典主义建筑、折衷主义建筑,直到19世纪末的新 建筑与20世纪的现代建筑,呈现了多样变化的特征。 与中国建筑所具有的连续性发展特征相比较,西方建 筑表现了在风格上的跳跃性发展与变化。
说” 表明:历史问题是许多制约的要素、许多推力综合作 用的结果。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强因子,但都不是 单因作用。
侯幼彬先生沿用这个“合力说”来分析木 构架建筑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A.自然、地理、技术等因素——实质力 B.社会人文因素——虚设力 C.地域性——实质力
61
中国木构架建筑体系的特征:
32
课程结构
第一篇 第二篇 第三篇 第四篇 第五篇 绪论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木构架建筑概论 城市建设 封建社会建筑
33
绪
论
介绍中国古建筑的历史地位、形成原因、体系 特点以及中国建筑史学科的形成与发展等基本 内容,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史有初步的了解 和认识。
34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中国建筑史》(东南潘谷西)
第一篇中国古代建筑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一、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木架建筑优势:1.取材方便2.适应性强3.有较强的抗震性能4.施工速度快5.便于修缮、搬迁木架建筑的缺陷1.木材越来越稀少2.木架建筑易遭火灾3.无论是抬梁式还是穿斗式结构,都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求。
二、木构架的特色我国木构建筑的结构体系主要有穿斗式和抬梁式两种。
穿斗式(或称“串逗”式)木构架的特点是: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pipi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
由此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
这种木构架广泛用于江西、湖南、四川等南方地区。
抬梁式木构架的特点: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亮的总数可达3-5根。
当柱上采用斗拱是,则梁头搁置于斗拱上。
多用于北方地区及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建筑物。
两者比较: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小,整体性强,但柱子排列密,只有当室内空间尺度不大时(如居室、杂室)才能使用;而抬梁式木构架可采用跨度较大的梁,以较少柱子的数量,取得室内较大的空间,所以适用于宫殿、庙宇等建筑。
南方的一些庙宇、厅堂多混合使用这两者。
斗拱是中国木架建筑特有的结构部分,其作用是在柱子上伸出悬臂梁承托出檐部分的重量。
唐宋以前,斗拱的结构作用十分明显,布置疏朗,用料硕大;明清以后,斗拱的装饰作用加强,排列丛密,用料变小,远看檐下斗拱犹如密布一排雕饰品,但其结构作用仍未丧失。
斗拱的主要构架是:拱、斗、昂。
(p4)三、单体建筑的构成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特点是简明、真是、有机。
(p5)单体建筑的另一个特点是平面、结构、造型三者的不可分割性。
屋顶对建筑里面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四、建筑与环境1.善择基址2.因地制宜3.政治环境4.心理补偿“风水”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古代建筑文化现象。
对风水可以这样认为:风水在古代特定条件下创造出来的许多实绩,今天仍可作为历史经验供我们借鉴;而它所依据的理论和是手段则早已失去现实意义,及时合乎科学原理的成分,也因远远落后于现代地质学、水文学、气象学、规划学和建筑学而无需再去应用。
1中国建筑史前言
中国建筑史
前言
外国建筑史图表 外国建筑史要点归纳表 中国历史年表 中国建筑史年表
中国建筑史
前言
西方建筑史与其历史发展基本对应(个别时期出 现与历史发展不对应的倒退现象),有建筑遗址或建 筑实物,有建筑理论著作;西方人用石头建造房屋, 是为了超人间的神和上帝建造神殿和教堂,是在教会 的统治下,为一个永恒世界服务的,所以用砖石结构 创造永久性的纪念物,西方建筑史几乎就是一部宗教 建筑史。 纵向研究。 个体建筑。
中国建筑史
前言
人类文化史上的一些巨匠,也曾在建筑历史科学 的学术领域,留下过足迹,如哲学家黑格尔从美学的 角度对建筑历史的研究,诗人歌德对于哥特式建筑的 研究,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巨匠米开朗基罗、拉菲尔 等,都亲自参与建筑创作。 建筑历史研究建筑、建筑学发展的过程及其演变 的规律,研究人类建筑历史上遗留下来有代表性的建 筑实例,从中了解前人的有益经验,为建筑设计汲取 营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中国建筑史
前言
四、关于外建史的说明
1、社会历史(局限)性:建筑与社会的发展息 息相关并保持同步发展;建筑的历史与社会政治、经 济等等的变化密切相关;建筑的历史又和文化的各个 领域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必须具有对历史的总体意 识和综合眼光,切不可试图孤立的去认识它;建筑史 的研究不可避免的应该是跨学科的,不能只就建筑看 建筑。
前言
是否今后的建筑历史研究仍然应该主要是着力于 对历史建筑遗存的现状记录与原状复原?(四大名楼, 元中都、元大都等) 是否除了对建筑的工程技术与造型或空间的艺术 作进一步的研究发掘之外,建筑历史研究已经无事可 做? 建筑历史研究是否只是与建筑领域发生关联,而 与建筑之外的学科领域,无所相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建筑史
前言
7、积累与实践:学习建筑史的目的,并不在于 学会多少建筑创作技巧,能采用多少现成的样式;尽 管建筑史适当地介绍一些技巧和样式,并不是为了立 竿见影地在创作上产生效益,而是为了更具体、更生 动、更充实地叙述相阐释建筑的发展。 如果建筑史所学的只是年代、名称、数据和历史 意义等记忆的内容,那仅仅是知识与修养。 如果所学的建筑史,能引导人们理解建筑,帮助 人们解决困惑,指导人们去思考设计建筑,建筑史才 是一门学问。
中国建筑史
前言
五、外建史与中建史区别与比较
东西方建筑的比较学习,也往往是着眼于东方 与西方建筑之间,各自生成的内在原因方面。 例如:何以西方建筑以石结构为主,而东方建 筑,特别是中国与日本的建筑以木结构为主;何以 西方建筑多追求大体量的形体与空间,而东方建筑 仅仅追求适度的空间与体量,如此等等的问题。 如果细究起来,仍然与建筑的意义与象征性等 一般性的问题有所关联。
中国建筑史
前言
建筑历史科学结合了工程技术类、艺术类、人文 科学或社会科学类,是一门边缘性与综合性的学科。 在建筑学专业的课程中,这是一门培养学生提高 综合修养、加深学问的课程。 建筑历史是“一门以历史—— 解释学为基础进行 论证的科学,并把它的任务建立在对艺术品进行全面 的文化——科学的解释上。”
中国建筑史
前言
(二)、建筑学又是属于与艺术学科亲缘很近 的一门学科,建筑教育的很大一部分内容,是艺术 教育。而无论世界与中国历史上的建筑,总是能够 为我们或是了解过去的艺术,或是创造当代与未来 的艺术,提供一个深广的源泉。因此,建筑历史研 究,又可以归属于艺术类的学科领域。
中国建筑史
前言
(三)、建筑历史也属于历史学与考古科学的 一部分。建筑发展的历史,是社会发展历史的一面 镜子,正是通过对每一时代建筑之遗存的研究,人 们对于那一时代的文化、政治与经济的历史,有了 更为深刻的了解。 历史建筑本身就是一部巨大的史书,翻开其中 的每一页,都会发现许多丰富的史料与文化的内涵。 因此,建筑历史研究,又应当归属于人文科学或社 会科学的研究范围。
中国建筑史
前言
5、技术性:凡建筑的材料与结构方式发生重大 的变化,就会发生建筑形制的变化,建筑的风格虽然 有滞后现象,或迟或早也都会发生变化,直至与材料 和结构的特性相合; 建筑风格总是附于建筑的可见形象的,因此它不 可避免地要适应建筑的材料、结构等技术条件,要适 应建筑的功能和环境,这些是它存在的前提。 作为一种实际存在,建筑风格的产生是许多材料、 结构等技术因素综合的结果。
中国建筑史
前言
中国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 历史地理要一起学!“历史地理学” 中国建筑历史年表与中国历史年表完全对应。 与西方人相反,中国人将神灵 “人化”,在现实 世界中,神的存在必须得到人的承认,宗教必须按照 帝王的意志加以改造,是为了利用宗教“助王政之禁 律,益仁智之善性”的作用,使其成为巩固政权的一 种精神统治工具。 倡黄老之学 、单尊儒家、舍宅为庙 、兴佛灭佛 (三武一宗法难)、《搜神记》、《封神榜》等。
前言
是否今后的建筑历史研究仍然应该主要是着力于 对历史建筑遗存的现状记录与原状复原?(四大名楼, 元中都、元大都等) 是否除了对建筑的工程技术与造型或空间的艺术 作进一步的研究发掘之外,建筑历史研究已经无事可 做? 建筑历史研究是否只是与建筑领域发生关联,而 与建筑之外的学科领域,无所相关?
中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史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张克明 2012年2月
中国建筑史
总目录 第一篇 第二篇 第三篇 第四篇
前言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近代建筑史 中国现代建筑史
中国建筑史
前言
一、关于建筑史:建筑史主要应归属于哪一个 学科领域?
(一)、从一般的概念上讲:建筑历史学,属于 建筑学的一个分支,着重研究建筑发展的历史。而建 筑学基本上应当属于工程技术类学科。因此,建筑历 史研究就应当属于工程技术类的学科领域。
前言
三、为什么要学习建筑史?
关于历史建筑之“为什么”方面的研究,也是我 们学习建筑史的意义。 关于建筑之 “意义”的研究、关于空间的 “质” 的研究、关于空间“场所”的研究、关于空间“路径” 与“终点”的研究等方面,已经逐渐渗入建筑历史学 科之中;对古罗马建筑的穹顶、对伊斯兰建筑的造型、 对印度神庙建筑、对中国藏传佛教喇嘛塔、对中国园 林的山水空间等一些独到而特殊的方面,所内蕴之意 义的研究——研究建筑之象征性内涵,不仅仅涉及建 筑的“意义”问题,也触及建筑的起源与发展的历史。
中国建筑史
前言
二、建筑史的内容及发展方向是什么?
在相当一段时间里,人们的研究兴趣主要放在 历史建筑之 “是什么”方面,大量的建筑测绘图录、 建筑考察报告、关于建筑的历史沿革分析、以及建 筑发展历史的论述,都属于这一方面。 在一部或两部系统的建筑历史著作问世之后, 建筑历史的深入研究还有没有必要?
中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史
前言
4、成熟性:一个成熟的建筑风格,必定具有独 特性、稳定性和一贯性的统一 。
独特性:就是具有容易辨认的明确的特点; 一贯性:就是从建筑群到个体建筑物的体形、布 局、立面、局部、细节等都贯彻这个特点,构思完整 统一; 稳定性:就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特点 不变,并且产生一批代表作品。
中国建筑史
前言
成熟建筑风格的获得,有赖于它们和影响它们 的主要因素包括社会、历史、思想、文化、功能、 技术、环境的等基本处于和谐的状态; 没有这种基本的和谐状态,风格就不会有一贯 性和稳定性,通常就是处于历史的过渡时期,这时 旧风格已经过时,新风格还不成熟。 所以,一种成熟的风格有必然的客观意义。 不顾客观条件而主观地制造风格,或者抄袭过 去的风格,都是失败的。
中国建筑史
前言
6、精神性:在古代欧洲,宗教是最重要的意 识形态,是最高的权威。宗教不仅具有强大的信仰 力量,而且具有强大的组织力量和经济力量。宗教 的力量一直伸延到世俗的生活中来,致使这几个大 文化圈里的年的人通常受到父母、长辈的保护;人类在 生产力极为低下的时代,认为世界上也有一个象父母 的保护神(Guardian Angel),就象人幼年时相信童 话一样,古人(埃及人、希腊人等)将上天看作母亲 式的人物,似乎安详地看护着人类。这种认识不仅不 会影响人类将来对世界的理性认识,反而会为其提供 必要的安全感,随着孩子走向成熟,这一安全感最终 有助于一个真正的理性的世界观的形成。
中国建筑史
前言
四、关于外建史的说明
1、社会历史(局限)性:建筑与社会的发展息 息相关并保持同步发展;建筑的历史与社会政治、经 济等等的变化密切相关;建筑的历史又和文化的各个 领域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必须具有对历史的总体意 识和综合眼光,切不可试图孤立的去认识它;建筑史 的研究不可避免的应该是跨学科的,不能只就建筑看 建筑。
中国建筑史
前言
2、区域与民族性:是除中国以外各国建筑的历 史,各国人民的创造史(包括已经消失了的国家和民 族)。以欧洲建筑史为核心,历史悠久,阶段性鲜明, 公共建筑发达建筑类型、形制和风格脉络清晰,富有 创造性的理论和思想。
中国建筑史
前言
3、唯物性:不同时期的最重要的、甚至占主导 地位的建筑,演化出了满足当时条件下的功能要求的 新形制,它们形成了各自鲜明的时代风格。 由社会变化引起的演变构成了建筑史的主要内容, 此外还有建筑借以存在的材料和技术的演变所引起的 形制和风格的演变以及建筑创作经验的进步等等。
中国建筑史
前言
人类文化史上的一些巨匠,也曾在建筑历史科学 的学术领域,留下过足迹,如哲学家黑格尔从美学的 角度对建筑历史的研究,诗人歌德对于哥特式建筑的 研究,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巨匠米开朗基罗、拉菲尔 等,都亲自参与建筑创作。 建筑历史研究建筑、建筑学发展的过程及其演变 的规律,研究人类建筑历史上遗留下来有代表性的建 筑实例,从中了解前人的有益经验,为建筑设计汲取 营养。
中国建筑史
前言
中国有考古发现的遗址、有少量遗存的建筑,对 建筑史来说只是史料而非历史; 木构架建筑;单体建筑、建筑组群; 中国建筑没有理论著作,只有极少的“规范”; 梁思成先生认为在于 “建筑考古方面”的思想, 对后来中国建筑史学界影响很深,几乎以建筑考古、 发掘、调查等等的研究,替代了对建筑史的研究,从 而形成以考古方式为研究中国建筑的正统思想。 纵向?横向?纵横向! 所以,中国建筑史比外国建筑史难讲、难学,要 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
中国建筑史
前言
外国建筑史图表 外国建筑史要点归纳表 中国历史年表 中国建筑史年表
中国建筑史
前言
西方建筑史与其历史发展基本对应(个别时期出 现与历史发展不对应的倒退现象),有建筑遗址或建 筑实物,有建筑理论著作;西方人用石头建造房屋, 是为了超人间的神和上帝建造神殿和教堂,是在教会 的统治下,为一个永恒世界服务的,所以用砖石结构 创造永久性的纪念物,西方建筑史几乎就是一部宗教 建筑史。 纵向研究。 个体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