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史讲稿II(汉语发展史的分期)

合集下载

古汉语语音的历史分期

古汉语语音的历史分期

古汉语语音的历史分期中国古代文字术语传统上被分为文字、书面语、古代汉语三部分,而古代汉语又可以根据其发展历史进行不同时期的划分。

在汉语发展史上,可以从古代汉语历史上将其划分为古汉语、秦汉语和两汉以后的文言。

而汉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为古汉语的语音,它的变化则清晰地说明了汉语历史上演变的趋势,而其历史分期也影响着汉语发展史的进程。

古汉语在这里指两汉以前汉语的发展状况。

从归纳上看,古汉语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历史阶段:第一,汉藏时期:这一时期上古汉语的特征是口头传统,它的语音记录方面几乎没有传从古代就已诞生的汉藏关系,藏关系是汉语语音系统的基础,它的特征为濒临舌尖的后元音和宕音鼻音,语音的发展也被限制在口头传播范围之内,在这一时期间,大量的词汇已发展成汉语的早期形式。

第二,《左传》时期:这一时期汉语语音有了明显的进步,主要是因为在此期间《左传》出现,《左传》是中国第一部文献,它既统计记载了汉语的大量词汇语义,又有大量的音迹,记录了古汉语的大量特点,比如再音及词形变化等等,同时也有古汉语语音特点如声调和注音等,这有利于汉语发展。

第三,魏晋时期:由于《左传》的发展,在魏晋时期,汉语语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中拼音记法也得到了普遍使用,而且这一时期伴随着大量著作书籍的出现,这些书籍对汉语语言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入,这对今天的汉语的发展也无疑是一个很重要的催化剂。

第四,两晋南北朝:这一时期也可以被视为汉语语音的一个新的开端,它把汉语语音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它建立起一种新的书面体系,历史上常用的“平水音”系统也随之出现,这种平水音系统以及整个汉语的语音系统也有了质的提高,使汉语语音发展走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以上就是古汉语语音历史分期划分的相关内容,从古代汉语的这四个历史阶段来看,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汉语语音的不断发展,而汉语随着发展的过程也越来越丰富,对于汉语语言史的研究也更加深入。

汉语史的分期

汉语史的分期

汉语史的分期研究汉语史分期必须考察汉语各时代的文学语言在语音系统、语法系统、词汇系统方面的发展变化。

由于语音、语法、词汇等因素发展演变的快慢有所差异,学者们所侧重的立场,偏重的研究材料不同,因此学术界目前对汉语史的分期出现许多不同的意见。

目前学术界对于汉语史的分期主要有三派观点。

其一,是主张汉语史不需要分期的史存直先生。

其二,是主张把汉语史分为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两个阶段的吕叔湘先生。

其中,影响力最大的观点是王力先生提出的把汉语史的发展分为上古、中古、近代、现代四个时期的观点。

史存直先生主张汉语史不分期的原因是他认为历史的发展是连续不断的,语言的发展过程中没有爆发突变的时候。

由于语言的差异是渐变而积累出来的成果,很难作为分期的标准,因为它是可以依据学者的主观任意划分的。

另外,史存直先生认为研究汉语史,学者们没有共同的标准,每位学者会侧重的差异与材料不同。

如果以政治经济来为汉语史进行分期,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是不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

从汉语史教材来看,他也提出目前汉语史分期没有办法清晰地整理出各时代的特点,强行分期将各项发展一再割断,又在重新起头,将会导致学习者难以看清汉语的整个发展过程,因此认为汉语史没有分期的必要。

吕叔湘先生是从各时代的文体上进行分期的。

吕叔湘先生在《近代汉语指代词·序》中指出秦以前的口语与书面语的差距估计不大,但汉魏以后逐渐形成一种相当固定的书面语,即后世所称的“文言”。

虽然在某些类型的文言文中会出现少量的口语用词,但是以口语为主体的“白话”篇章,如敦煌文献和禅宗语录,却是到晚唐五代才开始出现,并且到上世纪才取代“文言”的书面汉语地位。

根据这个情况,以晚唐五代为界,把汉语的历史分成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两个大阶段。

北京大学中文系郭锡良教授认为吕叔湘先生的观点仍是从五四时期文白之争来讨论问题的,不能认为是汉语史的严格分期。

汉语史研究学者大多采取王力先生的分期观点。

王力先生将汉语史分为以下四个时期:(一)公元三世纪以前(五胡乱华以前)为上古期。

中文发展历程

中文发展历程

中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以下是中文发展的一些重要阶段:
1.先秦时期:中国先秦时期的语言文字主要以甲骨文、金文、大篆
等古文字为主,这些文字记录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文化和思想等方面的内容。

2.秦汉时期:秦朝统一中国后,使用小篆作为官方文字。

汉朝时期,
隶书逐渐取代了小篆,成为主要的书写方式。

3.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中文语言和文字有了较大的发展,
出现了楷书、行书等新的字体,以及《说文解字》等字典和韵书。

4.唐宋时期:唐宋时期是中文语言和文字发展的重要时期,出现了
唐诗、宋词等文学形式,以及《切韵》《广韵》等韵书和《说文解字注》等字典。

5.明清时期:明清时期的中文语言和文字继续发展,出现了《康熙
字典》等大型字典和《红楼梦》等文学作品。

6.现代时期: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文语言和文字也发生了一
些变化,出现了白话文、简化字等新的语言形式和文字规范。

汉语的四个阶段

汉语的四个阶段

汉语的四个阶段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在演变过程中,汉语经历了四个不同的阶段,即古汉语、中古汉语、现代汉语和当代汉语。

这四个阶段分别代表了汉语的不同时期和语言形式的变迁。

以下是对这四个阶段的综述:一、古汉语古汉语阶段约从公元前14世纪到公元7世纪,主要可分为三个时期:古老汉语、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

在古汉语阶段,汉字逐渐形成,并开始被使用于记录文字和文学作品。

古汉语的特点之一是词汇数量有限,语言形式规范,包含多音字和多义字。

古汉语的发展与中国古代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密切相关,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变迁。

在这个阶段,汉语的书面语被广泛应用于文学作品、历史记录等领域。

古文、古诗等古代文学形式在古汉语中得以发展。

二、中古汉语中古汉语阶段大约从公元7世纪到14世纪,是古汉语向现代汉语过渡的时期。

在这个阶段,汉语经历了许多音韵和语法变化。

随着政治和文化中心的转移,中古汉语的方言差异和地域差异逐渐显现。

在中古汉语阶段,儒家经典和文言文成为社会精英和学者的重要阅读材料,文言文逐渐发展为汉语的书面语言。

此外,诗歌和词曲成为汉语文学的重要形式,打开了汉语诗歌的黄金时代。

三、现代汉语现代汉语阶段大约从14世纪末到20世纪初。

这个阶段是汉语语言形式发生较大变化的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一系列重要事件的见证。

现代汉语的标志性特点之一是汉字方案的统一简化,以提高文字输入和阅读的效率。

此外,普通话(现代标准汉语)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逐渐确立,成为国家通用语言。

现代汉语阶段见证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和变革,许多新的概念和词汇得以引入。

自然科学、技术、社会科学和新兴领域的发展也为现代汉语词汇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四、当代汉语当代汉语是指20世纪初至今的汉语发展阶段。

当代汉语时期,全球化和技术进步对汉语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和移动通信的普及,当代汉语中涌现了大量新词汇和新用法。

古代汉语的三个发展阶段

古代汉语的三个发展阶段

古代汉语的三个发展阶段古代汉语是指距今两千年之前至十七世纪末期的汉语,其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古汉语、中古汉语和近代汉语。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潜在意义。

本文将对古代汉语三个发展阶段进行简要介绍。

第一阶段:古汉语(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古汉语的时间跨度从公元前221年始皇帝统一中国开始,到公元220年魏晋南北朝时期结束。

具有代表性的古汉语著作有《诗经》、《尚书》、《春秋》、《礼记》和《周礼》等。

古汉语的特点是音韵、语法和词汇的稳定性和统一性。

在古汉语时期,汉字的书写和发展达到顶峰,基本上形成了现代汉字的形态。

在发音方面,古汉语的声调数量较少,一般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四个声调。

而且古汉语的语音系统比现代汉语要简化。

在语法方面,古汉语的文言语法体系十分严谨,语法范式基本上稳定,而且语法规律的变化相对较少。

在词汇方面,古汉语的词汇量和词义含义都较为固定,表面上的易变性仅仅是因为不同作家和地区供用的各自古汉语文本所需的单词和用法存在一定的区别。

总体而言,对于现今的中文来说,古汉语语言体系和讲话规则都非常陌生,但其文化内涵和思想精髓却一直都是中国文化的基石和象征。

第二阶段:中古汉语(公元581年-公元1368年)中古汉语发展起始于隋朝,而结束于元朝。

在中古汉语时期,汉语经历了一系列变化,如语音、词汇和语法上的变化,这些变化导致了中古汉语和古汉语之间的区分。

在发音方面,中古汉语开始出现语音的变异,如增加了一些声调和声韵变化。

在语法方面,中古汉语的文言语法体系开始走向灵活和简化,出现了标点符号和声助词的使用。

在词汇方面,中古汉语的词汇量和词义含义有所增加和变化,出现了一些新词和用法,如“朝”、“晚”、“策马长板”。

总的来说,中古汉语在句法和词汇上开始出现一些变化,尤其是在动词、名词、形容词等语言元素的区分上的细化。

中古汉语的变化也使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和哲学的著作出现了一种新的质感和风格。

汉语史各时期发展概况

汉语史各时期发展概况
乙酉卜,王貞:余伐猷。(《通》563) 羌甲祟余。(《合》1803)
“朕”作主語、定語。
余令角婦協朕事。(《佚》15) 戊寅卜,朕出今夕?(《合》22478)
“余”、“朕”一般用作單數,“我” 可用 作單數,也可用作複數。
⑫第二人稱:女、乃、爾 “女”可作主語、定語和賓語,“爾”可 作定語和賓語,“乃”作定語。
這些複音結構大多是用作專有名稱,基本上 是偏正結構。用作修飾成分的詞語範圍還很 窄,大多是方位詞(上、中、下、西、東、 北)、數詞(二、三)和有限的幾個形容詞 (大、小、多)。 兩個成分結合,雖然是指稱某類或某個具體 事物,但是兩個成分本身的意義、功能並未 發生變化。所以,卜辭中的複音結構,都還 是短語,而不宜看作複音詞。
卜辭之複音結構所表示的內容有: 神祗的名稱:上帝、東母、北巫 宗廟、神主的名稱:元示、上示、下示、二示、 三示、大示、小示、大宗、小宗 宮室的名稱:大室、中室、東室、東寢、西寢、 公宮 方國的名稱:人方、北方、大方 地名:北錄、丘商、大邑商、丘雷 職官名:多射、多晨、多馬、多犬、多老、小 丘臣 人名:婦周、婦喜、婦好、子儒、子伐、子戈、 般庚、五亥、伊尹 記時的名稱:大食、小食、眉日、中日
甲骨文文獻舉例:(七)疾夢
《乙編》6385:“貞:有疾自,唯有它? 貞:有疾自,不唯有它?” 《續存》上820:“丁亥卜,貞:婦好其 疾?” 《佚》92:“貞:王夢婦好,不唯孽?”
甲骨文文獻舉例:(八)使令、往來
《甲編》3342:“乙亥卜,永貞:令戊來歸, 三月。” 《合》四7775:“甲戌卜,殻貞:今六月 王入于商?” 《前編》5· 1:“辛卯卜,爭貞:翌甲 29· 午王涉歸?”(翌,此非第二天。)

现代汉语的形成和历史分期

现代汉语的形成和历史分期
现代汉语的形成和历史分期
精选课件
吕颖培
刘琳霞
高洁茹
方芳
1
现代汉语
• 广义:现代汉民族使用的语言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现代汉语各方言
狭义: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 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 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精选课件2一、现代汉语形成(一)、关于现代汉语起始时间的六种观点
1955年10月,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 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相继召开,从语 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确定了现代汉语 共同语的标准,为普通话下了定义。
精选课件
13
二、现代汉语的历史分期
(一)、现代汉语分期问题的几种代表性意见
第一、整体说 1、五四运动前后(1919)年至今。 2、1949年至今
精选课件
1、“1501”说:石毓智
2、“明末清初”说:胡明扬 3、“清末”说:蒋冀骋
4、“五四”说:王力、吕叔湘、向熙 等 5、“1949”说:邢公畹、张静
6:模糊说
精选课件
3
(二)、现代汉语的形成过程
1、书面语: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书面 语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过程,最终成为 现代汉语共同语的书面形式。
精选课件
语法形式及修辞、表达方面:句式大都单调缺少变化, 多重定语和多重状语用的较多,某些程度副词的超量 使用,重叠使用,短句、问句和感叹句用的多等。
精选课件
18
第四阶段:改革开放至今,即新时期(1978年至 今)。这是大陆汉语受到海外汉语巨大影响和冲击的 时期。
第一:复旧。
第二:趋新。
第三:模仿。
精选课件
第四:有发展变化。
精选课件
16
第二阶段:1949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我 们称之为在前期的基础上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

汉语史稿文档

汉语史稿文档

汉语史稿概述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其发展历史悠久。

本文档将以汉语史为主题,从汉字的起源、汉语的演变、汉语的变体等方面进行探讨。

1. 汉字的起源汉字是汉语的书写系统,拥有数千年的历史。

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世纪的甲骨文和金文。

甲骨文是商朝时期使用的一种文字,主要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用于记录祭祀和占卜的信息。

金文是商朝末期至西周时期使用的一种文字,主要刻在青铜器上,用于纪念和记录重要事件。

汉字经历了长期的演变和整理,逐渐形成了现代汉字体系。

2. 汉语的演变汉语经历了演变的过程,从古汉语逐渐发展为中古汉语,最终发展为现代汉语。

古汉语是指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7世纪的汉语,该时期的汉语音韵系统略有不同于现代汉语。

中古汉语是指公元7世纪至公元14世纪的汉语,这一时期的汉语在音韵系统上发生了一些变化。

现代汉语从公元14世纪起逐渐形成,并在后来的几个世纪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3. 汉语的变体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其分布范围广泛。

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社会群体中,汉语存在着一些方言和口音的变体。

方言是指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存在差异的语言形式。

汉语的方言包括粤语、闽南语、吴语等,这些方言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上都有各自的特点。

此外,在中国不同的地区和城市中,人们也会使用不同的口音和词汇,这些口音和词汇也构成了汉语的一种变体。

4. 汉字的重要性和挑战汉字是汉语的特色之一,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字作为一种表意文字,每个汉字都具有独特的意义。

汉字不仅用于汉语的书写,也影响了其他语言的文字系统,如日语和韩语。

然而,学习汉字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由于汉字的复杂结构和大量的字形,学习者需要花费较长时间来掌握汉字的书写和意义。

5. 汉语的未来发展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汉语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并融入到不同的领域中,如商务、文化交流等。

同时,科技的进步也为汉语的学习和传播提供了更多便利。

汉语发展历史及其语言特点

汉语发展历史及其语言特点
汉语的变迁及其特征
上古时期
〔先秦-秦汉〕
中古时期
〔两晋-北宋〕
近古时期〔南宋--清前期,现代汉语的形成时期〕
现代汉语〔清后期至今,现代汉语的定型时期〕
词汇
单音节词为主
单音节词为主
----
双音节词为主
语音
声母:有重唇音无轻唇音,无舌上音即卷舌音,舌上音读作舌头音〔d,t〕
韵母:
声调:四声〔平声,上声,长入声、与短入声〕
动词词尾“了〞和“着〞的产生,动补构造的产生
例词
孵读作bu,bao
番禺读作panyu;
"急"读成"gieb","灭"读成"miad"。
“猪〞读作“dv〞,“知〞读作“di〞。英语tea源自闽语。
走,行,箸、饮、食、索、印;六、铁、雪;
行走,筷子,饮食,绳子,印章。
声母:f的出现;知系、照系全部成了zh、ch、sh。濁音清化;零声母W、Y的出现。
韵母:鼻韵尾和浊声的大量存在。
声调:四声〔平上去入〕
声母:全浊声母消失
韵母:鼻韵尾的逐渐消失
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声母:清浊声母合并
韵母:
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儿化音的大量出现〔满洲人的的影响〕
语法
宾语前置:吾谁欺│不我欺。

第六节 汉语史的分期

第六节  汉语史的分期

第六节汉语史的分期1.分期的目的:为了反映汉语自身发展的阶段特点,以便学习和研究。

2.分期的标准:汉语史的分期不同于中国历史的分期,而是取决于汉语自身的发展。

其标准有:文体和语法。

吕叔湘先生根据“文言”和“白话”两种书面语言,把汉语发展史分为古代和近代。

王力先生以语法为标准,分为四个时期。

3.具体所分阶段及其特点汉语史的分期1.公元三世纪(商、周、秦,汉)为上古时期。

(三、四世纪为过渡阶段。

)2.公元四世纪到十二世纪(六朝、唐、南宋前半)为中古期。

(十二、十三世纪为过渡阶段。

)3.公元十三世纪到十九世纪(鸦片战争)为近代。

(自1840年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为过渡阶段。

)4.二十世纪(五四运动以后)为现代。

公元三世纪上古时期汉语特点1.语音上,没有轻唇音(f);没有舌上音(zh,ch,sh)。

前期和中期没有庄组声母([tʃ]),阴、阳、入三类韵母配合整齐(之ə职ək蒸əŋ),声调分平、入两大类,又各按音高和音长分为两大类,没有去声。

2.词汇上,以单音词为主,有一定的数量的复音词。

3.语法上,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否定句和疑问句的代词宾语通常要放在动词前面;被动句通常用“于”等虚词表示,实词缺乏一定的词类标志。

其中前,中、后期又各有特点。

前期以甲骨文卜辞为代表,词汇上数量不大,复音词不多,语法比价单纯,语音系统还不是十分清楚。

中期《诗经》等韵文材料丰富,上古韵部系统得以建立,词汇数量大大增加,并有20%左右的复音词,产生了一个完整的虚词系统。

后期齿头音精组声母逐渐分化为精、庄两组声母,复音词数量增加,系词“是”开始出现。

中古期(4世纪——12)汉语特点1.语音上,以《切韵》音系为代表的中古语音系统形成:平、上、去、入四声开始形成,轻唇音、舌上音开始产生,庄组声母和章组声母合并,大量的古入声字(长入)变为阴声(去声)。

2.词汇上,四声别义现象普遍加强,复音词大量增加,有了一定的数量外语借词。

3.语法上,第三人称代词“他”产生,动词时体系统开始出现,系词“是”和判断句广泛运用,否定句,疑问句的代词宾语普遍移到动词后面,用“被”表示的被动句出现,用“将”和“把”表示的处置式产生。

汉语史分期综述

汉语史分期综述

汉语史分期综述作者:马明光来源:《科学与财富》2019年第17期摘要:纵观前人对汉语史的研究,学界对汉语史的分期争议与分歧是非常大的,争议的焦点主要有三个:(一)分期划分的标准不同;(二)汉语“文言”和“白话”的界定问题;(三)分期内部的多寡与粗细问题。

本文主要对前人对汉语史分期的标准以及划分界限进行综述,以便于学者们更好的了解汉语史的分期,了解不同汉语历史时期的语言特点。

关键词:汉语史;分期;综述一、过去的汉语史分期观点谈到汉语历史的分期时,我们首先要谈谈王力先生,王力先生是中国汉语史研究的始祖。

王力先生在北京大学第一次开设了汉语史这一门课程,前所未有,从那时起就开始研究汉语史,并且在其《汉语史稿》(1958)一文中提出了汉语史分期的基本理论。

王力先生把汉语史的发展分为:王力先生将汉语史分为四个时期:上古、中古、近代、现代。

此外,王力先生还提出十二、十三世纪是汉语中古和近古的过渡阶段。

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是从近代到现代的过渡时期。

(一)二分期:吕叔湘先生在《近代汉语指代词》(1985)中提出“二分期”,主要的划分标准是以“文言”与“白话”两种书面文体的转变时期来划分汉语分期,以晚唐五代为划分界限,把汉语史划分为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

江蓝生在他的《魏晋南北朝小说词语汇释》(1988)一文中,也提出“三分期”的观点,作者是以语法与词汇为划分标准,把汉语史划分为语音史、文言史、白话史三个阶段。

我们可以看到,吕叔湘没有考虑语音问题,仅考虑了语法和词汇问题,但他又划分了“语音史”这一分期。

(二)三分期:在《现代中国研究概论》(1994)一文中,蒋绍愚先生将汉语史分为三个时期: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和现代汉语。

在文章中,他讨论了现代汉语的基本分期界限,并将现代汉语定义为唐初至清初。

唐代以前为古代汉语,清朝以后为现代汉语。

在《中古汉语词汇解读》(2004)中,王云路先生从汉语词汇,发音和语法三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并将汉语史分为古代(先秦和秦汉),中古(东汉魏晋南北朝),现代汉语(晚唐五代以后)三个阶段。

汉语史稿

汉语史稿

汉语史稿复习资料二,名词解释:2、骈词:语音上有同源分化关系的同义词。

或者说,是一个词的旧形式和新形式同时存在。

第一类是声母和主元音都相同,只是鼻音韵尾或有或无,这叫做“对转”或“阴阳对转”。

呼唤第二类是主要元音相近,叫做“旁转”。

观看。

5、韵摄:韵图的作者首先把206韵概括成为若干大类,这些大类,后人叫做“摄”。

同摄中,各舒声韵的韵尾相同,主要元音相同或相近9、古无舌上:是由清代学者钱大昕首先提出的,“古无舌上”指在上古声母系统中,只有舌头“端透定泥”,没有舌上“知徹澄娘”。

10、古无轻唇:古物轻唇,是由清代学者钱大昕首先提出。

认为上古时期的唇音声母只有重唇“帮滂並明”,没有轻唇“非敷奉微”。

三,简答:1、汉语史的分期及依据:一、公元三世纪以前(五胡乱华以前)为上古期。

特点:(1),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

(2),在疑问句里,代词宾语放在动词前面。

(3),入声有两类,其中一类到后代变成了去声。

等等。

三、四世纪为过渡阶段。

二、公元四世纪到十二世纪(南宋前半)为中古期。

特点:(1),在口语的判断句中系词成为必需的句子成分。

(2),处置式的产生。

(3),完整的“被”字式被动句的普遍应用。

(4),形尾“了”、“着”的产生。

(5),去声字的产生,等等。

十二、十三世纪为过渡阶段。

三、公元十三世纪到十九世纪(鸦片战争)为近代。

特点:(1),全浊声母在北方话里的消失。

(2),—m韵尾在北方话里的消失。

(3),入声在北方话里的消失。

等等。

自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为过渡阶段。

四、二十世纪(五四运动以后)为现代。

特点:(1),适当地吸收西洋语法。

(2),大量地增加复音词。

等等。

4、简述中古声母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演变:第一,全浊声母清音化。

第二,知组、庄组、章组三组合流,演变为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卷舌音(zh、ch、sh)。

第三,精、见两组分化出新的舌面音来。

第四,零声母的大量增加。

16、系词“是”的产生时代及其用法的发展。

汉语史的分期问题

汉语史的分期问题

汉语史的分期问题(郭锡良,北京大学中文系)摘要:文章在对汉语史分期问题系统论述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分期意见,认为王力先生设立过渡阶段的方案是正确的,另外应该增加远古、近古两个时期。

关键词:汉语史;过渡阶段;远古期;近古期一引言汉语史是研究汉语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其内部发展规律的科学。

在历史科学中分期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因为任何事物的长期发展都必然形成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不分期就很难说明客观事物发展过程的全貌及其规律。

汉语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也是有阶段性的,分期可以使我们正确认识汉语发展过程的全貌及其规律。

如果不能科学地解决汉语史的分期问题,实际上就是没有弄清楚汉语是怎样发展的,研究将只能停留在表面,哪谈得上发现汉语的内部发展规律。

但是在学术界对于汉语史分期的重要性并非已经取得一致的认识,在怎样分期,即根据什么标准分期和分成多少期等问题上,意见更是大有不同。

怎样分期呢?这是一个相当困难的问题。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社会的发展推动着语言的发展,社会的分化、统一影响着语言的分化、统一。

研究汉语史的分期当然应该联系汉民族的发展历史,应该注意中国社会发展对汉语发展的影响。

但是社会发展只是语言发展的外在条件,而语言发展的方向和变化形式却是由语言的内部发展规律决定的,因此,汉语史的分期首先只能以汉语的语音、语法、词汇三方面的变化状态作为依据。

古人的语言主要靠书面语保存下来,汉语的书面语已经有三千多年历史,先秦就形成了“雅言”“通语”,也就是汉语的文学语言。

汉语史的研究对象应该是这种文学语言,我们要考察各个时代的文学语言在语音系统、语法系统、词汇系统方面的发展变化,据此来给汉语史分期。

本文2013年7月23日于蓝旗营完成初稿,8月17日于蓝旗营修改定稿。

初稿承张猛、华学诚、孙玉文三教授提供意见,多有采纳;孙玉文还提供了去年出版的《简明德语史》。

在此深表谢意。

东汉以后汉语书面语分成文言、白话两个系统;我们重视白话资料,因为它更反映当时的口语。

汉语之二_汉语的历史与现代汉语的形成

汉语之二_汉语的历史与现代汉语的形成

2004-2005
孔秀祥(上海大学广告学系)
《施氏食獅史》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氏时 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 适施氏适市。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 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 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 试食十狮尸。食时。始识是十狮尸。实 十石狮! 试释是事。
返回
2004-2005 孔秀祥(上海大学广告学系)
民國時期的國語
国父孙中山先生虽是广东香山人,仍主 张以当时普遍通行的北方官话作为中华 民国的官方语言,并命名为「国语」。 1924年确定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返回
2004-2005 孔秀祥(上海大学广告学系)
現代漢語普通話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官方语言是普通话。 普通话是世界上最多人使用的语言,也 是联合国法定语言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章第十九条规定: 「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作为 炎黄子孙的您,必须具备听说普通话的 语文能力,方能立足于广大的华人社会。
2004-2005 孔秀祥(上海大学广告学系)
民族共同語
对每个先进的现代民族而言,民族共同 语是语言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成为了整 个民族文化的凝聚力量。 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以北方方言为 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是由 于华北地区一直是中华民族活动的中心 地带。 现在让我们简略地追踪汉民族共同语的 发展历史。

– – – 1. 长江以北的地区 2. 长江以南的部分地区 3. 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区
返回
2004-2005 孔秀祥(上海大学广告学系)
北方话的优秀文学著作
《西游记》 《水浒传》 《儒林外史》 《红楼梦》

返回
2004-2005 孔秀祥(上海大学广告学系)

汉语史讲稿II(汉语发展史的分期)

汉语史讲稿II(汉语发展史的分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其中前、中、后期又各有特点。前期 前期以甲骨卜辞 前期 为代表,词汇数量不大,复音词不多,语法比较 单纯,虚词也少;语音系统还不十分清楚。中期 中期 《诗经》等韵文材料丰富,上古韵部系统得以建 立;词汇数量大大增加,并有20%左右的复音词; 产生了一个完整的虚词系统。后期 后期齿头音精组声 后期 母逐渐分化为精、庄两组声母;复音词数量增加; 系词“是”开始出现。
(1)语音上,以《切韵》音系为代表的中 古语音系统形成;平、上、去、入四声形成; 轻唇音产生;舌上音产生;庄组声母和章组 声母合并;大量古入声字(长入)变为阴声(去 声)。 (2)词汇上,四声别义现象普遍加强;复音 词大量增加;有了一定数量的外语借词。
(3)语法上,第三人称代词“他”产生;动词 时体系统开始出现;系词“是”和新的判断句广 泛应用;否定句、疑问句的代词宾语普遍移到动 词后面;用“被”表示的被动句出现;用“将” 和“把”表示的处置式产生;“动词十否定副词 十动词”式的反复问句产生。 (4)出现文言和白话两种书面语言。模仿上古汉 语的文言占有统治地位,同时,反映口语的白话 开始形成,并在变文、语录中广泛应用。
1.上古期 从公元前18世纪到公元3世纪,即商、 . 周、秦、汉时期。其中商是上古前期, 周秦是上古 商是上古前期, 商是上古前期 中期,两汉是上古后期。 中期 , 两汉是上古后期 。 这一时期的汉语有以下几 个重要的特点: (1)语音上,没有轻唇音;没有舌上音;前期和中 期没有庄组声母;阴、阳、入三类韵母配合整齐; 声调分平、入两大类,又各按音高和音长分为两类, 没有去声。 (2)词汇上,以单音词为主,也有一定数量的复音 词。 (3)语法上,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否定句和疑问 句的代词宾语通常要放在动词前面;被动句通常用 “于”“见”等虚词表示;实词缺乏一定的词类标 志。

汉语发展史

汉语发展史

汉语发展史说起汉语,那可是咱们华夏儿女的心头肉,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就像一棵参天大树,枝繁叶茂,每一片叶子都承载着千年的故事。

咱们今儿就聊聊这汉语的发展史,用大白话,不带那些个高深的术语,让大伙儿都能听得津津有味。

一开头啊,得从远古时期讲起。

那时候,人们交流还靠比划呢,后来慢慢学会了“咿咿呀呀”地叫唤,这就有了语言的雏形。

但具体怎么写的,谁也没见过,毕竟那时候还没发明文字嘛。

不过,咱们老祖宗聪明着呢,他们看天看地看万物,把太阳画成圆圈,把月亮画成弯钩,这就是最早的象形文字了。

这些文字,就像是汉字的祖先,简单又直接,一看就懂。

到了商朝,甲骨文横空出世,那可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珍贵得很。

甲骨文啊,就像是汉字的童年照,虽然稚嫩,但已经能看出个大概模样了。

那时候的文字,一笔一划都透着古朴的气息,就像是小孩子画画,虽然简单,但充满了想象力。

时间一晃,来到了秦朝。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觉得文字也得统一一下,不然大家交流起来太麻烦。

于是,小篆就诞生了。

小篆啊,就像是汉字的青春期,开始讲究起规矩和美感来了。

那字体,圆润而流畅,看着就让人舒心。

不过,小篆写起来可不容易,得练上好几年呢。

汉朝时期,隶书成了主流。

隶书就像是汉字的青年时期,既保留了小篆的优雅,又加入了更多的实用性。

那时候的人们,用隶书写信、写奏章,方便多了。

隶书看着就像是个稳重的青年,不急不躁,一步一个脚印。

转眼间,到了魏晋南北朝,这时候的汉字又玩出了新花样——楷书、行书、草书纷纷登场。

楷书就像是汉字的壮年时期,一笔一划都力透纸背,端庄大气;行书呢,就像是汉字的散步状态,既不失规矩,又多了几分随意;草书就更绝了,简直就是汉字的狂舞,龙飞凤舞,一般人还真看不懂。

到了唐朝,诗歌盛行,汉字也跟着沾光。

唐诗里的汉字,就像是穿上了华丽的衣裳,每一个字都闪耀着文化的光芒。

那时候的人们,用汉字写诗、写散文,把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赞美都融入了字里行间。

宋朝以后,汉字的发展就更加多样化了。

汉语的四个阶段

汉语的四个阶段

汉语的四个阶段一、古汉语的诞生与演变古汉语是汉语发展的最早阶段,大约诞生于公元前14世纪左右。

古汉语的词汇较少,语法结构简单,以单音节词为主,表达方式较为直接。

古代文献中的《诗经》、《尚书》等都是古汉语的典型代表。

古汉语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在汉朝时期逐渐形成了标准的书面语言。

这个时期的汉语词汇丰富多样,语法结构趋于复杂,出现了一些多音节词。

同时,汉字的发明与使用也为古汉语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二、中古汉语的繁荣与变革中古汉语是指公元3至10世纪之间的汉语阶段。

这个时期,汉语词汇进一步增多,语法结构逐渐趋于丰富和复杂。

同时,中古汉语的语音也有所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声调和音变规律。

在唐朝时期,中古汉语达到了巅峰,成为了当时的官方语言和文学语言。

唐诗与唐赋等文学作品的创作与传播,为中古汉语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佛教的传入也带来了大量梵文借词,丰富了汉语的词汇。

三、现代汉语的规范与推广现代汉语是指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开始形成的汉语阶段。

这个阶段,汉语词汇进一步扩大,语法结构变得更加丰富和规范。

同时,现代汉语的语音也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如普通话的声调规律和音变规律等。

在现代汉语的发展中,普通话作为标准的口语和书面语言被广泛推广和使用。

普通话的规范化对于提高汉语的通用性和标准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时,现代科技的发展也为现代汉语的推广和学习提供了更多便利。

四、当代汉语的多样与变革当代汉语是指从20世纪末到现在的汉语阶段。

这个阶段,汉语词汇进一步增加,语法结构也更加灵活和多样化。

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汉语也不断吸收外来词汇和表达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当代汉语的发展受到了全球化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学习和使用汉语,使得汉语成为了世界上重要的国际语言之一。

同时,网络和新媒体的兴起也为汉语的传播和交流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汉语经历了古汉语、中古汉语、现代汉语和当代汉语四个阶段的演变和发展。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贡献,为汉语的繁荣和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汉语的基本发展历程

汉语的基本发展历程

汉语的基本发展历程
汉语的基本发展历程如下:
第一阶段,无文字记录的“史前时期”,这个时期的语言根据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来分析,不够发达,不够丰富。

第二阶段,有文字记录的上古时期,先秦时代。

由于书面语言的出现,语言出现整合、规范的可能,如诗歌的由经书面语言的传诵过程,就是一个规范的过程。

第三阶段,中古时期,两汉到隋唐时代,社会生活相当发达,交流交际的频繁化,尤其是书面语言即文字的应用十分广泛,字书(字典)、辞书(词典)对社会的各个层面的文化影响,尤其是文学作品的大量出现,使得汉语的发展、整合十分迅速。

第四阶段,晚唐至“五四运动”以前,这时由于文学作品的影响,尤其是与口语结合十分紧密的白话文小说的出现和普及,这时期的汉语的书面语言的发展十分的繁荣,因此,书面语言的模范作用,对语言的规范、整合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五个阶段,“五四运动”至今,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成熟时期。

中华文明是一种独特的文明,其文字也是非常独特的。

在世界上所有的国家中,只有中国由于其民族文化强大的包容性与同化性而始终没有间断过的文化传承,这使汉字成为世界上较少的没有间断过的文字形式。

约公元前14世纪殷商后期出现的甲骨文被广泛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一直发展到今日,有三四千年的历史,后来,综艺体、整块体、
浮云体、变体等各种字体纷纷诞生,将中国文化的繁荣展现在世人面前,也是汉字发展的必然结果。

《汉语史》讲义(POWPOINT)

《汉语史》讲义(POWPOINT)

(二)汉语的发展与汉族社会 我们说,汉语史的分期与汉语社会历史分期不同。 也就是说,社会大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语言内部的 爆发性的质变。但是,由于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 会现象,社会的变化发展也将对语言的分化和统 一产生影响。因而,研究汉语发展的历史,也离 不开对汉族社会的发展变化的观察。 (三)汉字发展和汉语发展史 文字作为书面语言的记录,其对汉语语言本身的 相在及发展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因而,研究汉 字的发展历史,对于研究汉语的发展变化也是十 分有用的。



等诸要素的实际情况,同一时期内的语言要素之间应大致相 若,而不同时期的语言要素则须有殊异。 分期情况: 1.王力先生的“四分法” 1)公元三世纪以前(五胡乱华经前)为上古期(三、四世 纪为过渡) 2)公元四到十二世纪(南宋前期)为中古时期(十二、十 三世纪为过渡) 3)公元十三世纪到十九世纪(鸦片战争)为近代。 ( 1840—1919为过渡) 4)二十世纪(五四运动以后)为现代。
l.注意语言发展的历史过程。
2.密切联系社会发展的历史。 3.重视语言各方面的联系。
4.辨认语言发展的方向。
4.1古代语言是沿著什么方向发展到今天的; 4.2今天的语言又将朝哪一个方向走。 5.注意语言的时代特点 6.区分通例和特例。

五、与汉语史研究相关的几个问题
(一)汉语史的分期 分期原则:汉语史的分期必须根据语言中语音、词汇、语法
国内对敦煌文献进行研究之著名学者的:陈垣《敦


煌劫馀录》;王重民《敦煌古籍叙录》,《敦煌曲 子词》;姜亮夫《敦煌—一伟大的文化宝藏》, 《瀛涯敦煌辑韵》;王重民、向达、周一良、启功 等合编《敦煌变文集》;周绍良《敦煌变文汇录》; 蒋礼鸿《刻煌变文字义通释》:项楚《敦煌变文选 注》;郭在贻、张涌泉、黄征《敦煌变文集校议》。 敦煌文书的目录有王重民《敦煌遗书总目索引》。 国内从事敦煌文献研究的高校主要有四川大学和浙 江大学,有一大批的学者,一大批著作。 禅宗语录:《六祖坛经》(六祖为慧能);《神会 语录》;《祖堂集》。 唐诗、五代词、小说、笔记、杜甫、白居易、寒山、 拾得诗;唐传奇《李娃传》等;笔记如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等。日僧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

汉语史的分期问题

汉语史的分期问题

汉语史的分期问题(郭锡良,北京大学中文系)摘要:文章在对汉语史分期问题系统论述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分期意见,认为王力先生设立过渡阶段的方案是正确的,另外应该增加远古、近古两个时期。

关键词:汉语史;过渡阶段;远古期;近古期一引言汉语史是研究汉语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其内部发展规律的科学。

在历史科学中分期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因为任何事物的长期发展都必然形成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不分期就很难说明客观事物发展过程的全貌及其规律。

汉语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也是有阶段性的,分期可以使我们正确认识汉语发展过程的全貌及其规律。

如果不能科学地解决汉语史的分期问题,实际上就是没有弄清楚汉语是怎样发展的,研究将只能停留在表面,哪谈得上发现汉语的内部发展规律。

但是在学术界对于汉语史分期的重要性并非已经取得一致的认识,在怎样分期,即根据什么标准分期和分成多少期等问题上,意见更是大有不同。

怎样分期呢?这是一个相当困难的问题。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社会的发展推动着语言的发展,社会的分化、统一影响着语言的分化、统一。

研究汉语史的分期当然应该联系汉民族的发展历史,应该注意中国社会发展对汉语发展的影响。

但是社会发展只是语言发展的外在条件,而语言发展的方向和变化形式却是由语言的内部发展规律决定的,因此,汉语史的分期首先只能以汉语的语音、语法、词汇三方面的变化状态作为依据。

古人的语言主要靠书面语保存下来,汉语的书面语已经有三千多年历史,先秦就形成了“雅言”“通语”,也就是汉语的文学语言。

汉语史的研究对象应该是这种文学语言,我们要考察各个时代的文学语言在语音系统、语法系统、词汇系统方面的发展变化,据此来给汉语史分期。

本文2013年7月23日于蓝旗营完成初稿,8月17日于蓝旗营修改定稿。

初稿承张猛、华学诚、孙玉文三教授提供意见,多有采纳;孙玉文还提供了去年出版的《简明德语史》。

在此深表谢意。

东汉以后汉语书面语分成文言、白话两个系统;我们重视白话资料,因为它更反映当时的口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史的历史分期
如何给汉语发展史分期, 如何给汉语发展史分期, 主要有两种 看法,依据两种标准。 看法,依据两种标准 吕叔湘先生根据“文言”和“白话” 两种书面语言的出现和使用情况,以晚 唐五代为界,将汉语发展史分为古代和 近代两大阶段。
王力先生原则上不同意以文体的转变作为汉语 王力 史分期的标准。因为“文体的转变不等于全民语 言的转变。”“必须从语言发展的内部规律去定 出语言历史分期。”就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 面看,“应该以语法作为主要的根据。”“语法 结构和基本词汇是语言的基础,是语言特点的本 质。而语法结构比基本词汇变化得更慢。如果语 法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就可以证明语言的质 变了。语音和语法有密切关系,语音的演变也可 以作为分期的标准。”我们主要参照王先生的观 点,将汉语史分为四个时期 四个时期。 四个时期
2.中古期 从公元4世纪到公元12世纪左右,即 . 六朝、唐、宋时期。其中六朝为中古前期,在这 一时期里,少数民族统治中国北方,中原士族迁 居江左,引起汉语和北方民族语言的融合以及汉 语方言的变化。唐代是中古中期,宋代是中古后 期。这两个时期,经济、文化达到了较高的发展 水平,促进了以中原语言为基础的汉族共同语的 广泛传播和发展。但到了南宋,汉语又开始酝酿 着新的巨大变化。中古汉语有以下几个特点:
其中前、中、后期又各有特点。前期 前期以甲骨卜辞 前期 为代表,词汇数量不大,复音词不多,语法比较 单纯,虚词也少;语音系统还不十分清楚。中期 中期 《诗经》等韵文材料丰富,上古韵部系统得以建 立;词汇数量大大增加,并有20%左右的复音词; 产生了一个完整的虚词系统。后期 后期齿头音精组声 后期 母逐渐分化为精、庄两组声母;复音词数量增加; 系词“是”开始出现。
4.现代期 从“五四”运动到现在。以北京音 . 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 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 通话)最后形成。
汉语在上述各个发展阶段中,语音、词汇、语法 都有自己的特点。但是语言的变化不是通过突变, 而是通过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和旧质要素的逐渐消 亡而实现的;同时一种语言现象从开始出现到普遍 应用,往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发展过程。因此汉语 史的分期不是绝对的,很难确定出一个分期明确的 日期。每一阶段形成前都有一个相当长的过渡时期, 有的过渡期其至可以长达二三百年。某一阶段普遍 存在的语言现象,可能在上一阶段已经出现。
1.上古期 从公元前18世纪到公元3世纪,即商、 . 周、秦、汉时期。其中商是上古前期, 周秦是上古 商是上古前期, 商是上古前期 中期,两汉是上古后期。 中期 , 两汉是上古后期 。 这一时期的汉语有以下几 个重要的特点: (1)语音上,没有轻唇音;没有舌上音;前期和中 期没有庄组声母;阴、阳、入三类韵母配合整齐; 声调分平、入两大类,又各按音高和音长分为两类, 没有去声。 (2)词汇上,以单音词为主,也有一定数量的复音 词。 (3)语法上,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否定句和疑问 句的代词宾语通常要放在动词前面;被动句通常用 “于”“见”等虚词表示;实词缺乏一定的词类标 志。
3.近代期 从公元13世纪到公元20世纪初,即元、明、 .
清时期。元代是近代前期,明清是近代中期,鸦片战争至 “五四”运动是近代后期。这一时期汉语的特点是: (1)语音上,浊音声母清化;舌上音和正齿音合并,并变为 卷舌声母;后期尖团音逐渐相混;韵部系统简化,[-m]尾消 失,并入[-n]尾;入声消失,并入平、上、去三声;平声分阴、 阳两类。 (2)词汇上,由于白话文学普遍传播,口语词汇(包括方言 词汇)大量进入文学语言;中期以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吸收 了大量外来词,并根据外来的概念创造了大量新词。 (3)语法上,时体助词“着”、“了”的用法进一步固定; 开始貌、继续貌、短时貌先后产生;结构助词“地”、“的” 普遍使用;新的语气词系统形成。
(1)语音上,以《切韵》音系为代表的中 古语音系统形成;平、上、去、入四声形成; 轻唇音产生;舌上音产生;庄组声母和章组 声母合并;大量古入声字(长入)变为阴声(去 声)。 (2)词汇上,四声别义现象普遍加强;复音 词大量增加;有了一定数量的外语借词。
(3)语法上,第三人称代词“他”产生;动词 时体系统开始出现;系词“是”和新的判断句广 泛应用;否定句、疑问句的代 和“把”表示的处置式产生;“动词十否定副词 十动词”式的反复问句产生。 (4)出现文言和白话两种书面语言。模仿上古汉 语的文言占有统治地位,同时,反映口语的白话 开始形成,并在变文、语录中广泛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