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非理性主义

合集下载

西方哲学概论04 第四讲 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

西方哲学概论04 第四讲   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
• 1878年他又写了一部著作《人性的,太人性的》 这本书的出版使他成了一个孤独的人,基本上没 有哪个人愿意与他待在一起了,包括他的学生。
尼采的灰色人生
• 1879年是尼采生活的一个分水岭,由于身 体原因,尼采已无法继续担任教授工作而 申请退休并获得同意,政府给了他每年 3000法郎的补助,时间是六年。
• 他的另一重要著作《偶像的黄昏》的副标 题为“如何用铁锤从事哲学”意在把上述 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当做偶像打倒。
二, “上帝已经死了”
•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之《序篇》中尼 采提出了“上帝已经死了”并非真的指那 个基督教的神耶和华已经死了,而是基督 教死了,更具体的说,是基督的各种道德 观念死了。而“死”的含义则是指它应该 死灭,或者说,应当被批倒批臭,砸个稀 烂。
• 1870年尼采第二次参军,他本想亲自上战场,但由于某种 原因,他只能留在军医院照顾伤员。这次参军给他留下了 两样东西,第一是他的哲学——权力意志哲学,第二是他 的病:痢疾、白喉和性病。
• 战争结束后,他又回到大学,一直到1879年.这期间有两件大 事:一是他与瓦格那的友谊,二是他的作品。瓦格那是个 放荡不安的音乐家,是尼采所想象的天才似的人物,与尼 采一拍即合。在瓦格那本人和其音乐的影响下,1872年出 版了他的第一部著作:《悲剧的诞生》这是一部纯粹理论 的著作,由于它与传统的著作从内容到形式都迥然不同而 受到很多人的批评,并且影响到他的仕途。
尼采的童年和中学生活
• 1849年(5岁),父亲因脑病死后,就生活在一个由女性 控制的家庭。他是家中唯一的男性,其余5个女人是:母 亲和妹妹,外祖母和两个尚未出嫁的姨。由于身体太弱, 无法与其他健康男孩相处,妹妹和书本成了他最好的玩伴。
• 由于尼采在校成绩不错,并且表现出极高的天赋,1958年 他母亲把他送到当时德国最好的学校——普尔塔学校读书 (施莱格尔和费希特曾在此读过)。在普尔塔学校,尼采 接受了多学科的教育,主体是宗教和语言,最擅长的是希 腊文与拉丁文。在普尔塔学校的日子对尼采非常重要,一 方面他与同学的相处是愉快的,另一方面,他积累了大量 的基本知识,阅读了大量有关拉丁文、希腊文,希来伯文 的经典著作,之所以如此,他解释道:“知识的领域广阔 无比,真理的探索永无止境。”

西方哲学非理性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异同

西方哲学非理性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异同

前言纵观西方哲学的发展史,从古希腊哲学时期到德国古典哲学时期,理性主义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与进步,直到19世纪的下半叶开始,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兴起,对理性主义进行了反驳。

并由著名的哲学家萨特、尼采以及柏格森等所继承和发扬。

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后现代主义运动对传统理性主义的批判掀起了新的高潮。

虽然后现代主义是对非理性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但是它比非理性主义走得更远,对于理性主义的批判更加激烈。

由理性主义到现代非理性主义再到后来的后现代非理性主义的演变,必然有其内在的逻辑联系性,但是它们在认识论、价值观、本体论以及人性论等方面有着不同的观点。

故而,寻求西方哲学史中非理性主义和理性主义,并进行探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非理性主义的源与流非理性主义一直处于理性主义的附加位置,直到19世纪的下半叶才得到了改变。

叔本华的生存意识对非理性主义进行了开创,他认为对生存意志的认识与把握主要是依靠生存意志的本身,即非理性的“直觉”和“感觉”;柏格森认为世界的本质是一种非理性的生命变得;尼采则把理性比喻为耀眼且明亮的太阳神,把情感、意志等非理性主义比喻成沉醉于狂灌的酒神;萨特认为人的发展与进步都是可以自由选择的,对自由有着绝对的责任。

在20世纪60年代末的西方社会,出现了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等一系列问题。

同时由于各种运动的掀起,例如妇女解放运动、学生造反运动、黑人民权运动等的影响,西方社会产生了比较激进的后现代主义哲学,比非理性主义对理性主义的反驳更加猛烈,发扬的是一种流浪天涯、飘忽不定的哲学观。

认为无论是精神还是物质,无论是理性还是非理性,都没有确定性的本体论。

其中最著名的后现代主义者包括有拉康、福柯、罗蒂、德里达等,其哲学思想都对传统哲学进行瓦解、反对和解构,他们推崇的是一种模糊不清、破碎而又多元化的哲学思想。

德里达认为自己无论是空间上还是精神上都是一个流浪家,它将非理性主义的理性方法和理性主义的中心理性传统都进行了全盘扫荡;福柯利用对思想教材的分析,认为理性的标准在于社会实践和政治力量,并不是靠自身的权威性;罗蒂则主张摒弃一切的“无镜哲学”,解构传统哲学处于居高临下的位置,主张哲学应该与艺术、政治、文学及其他领域和谐共处、相互平等。

第二讲现代西方哲学的非理性主义转向

第二讲现代西方哲学的非理性主义转向

第二讲一、现代西方哲学的非理性主义转向在西方传统哲学家那里,哲学一向被看成是理性的事业。

理性在西方传统哲学中一向居于核心地位。

在西方传统哲学中,理性被看作是整个世界的本体,并被看作是人性的本质。

西方传统哲学总体上表现出理性主义的基本倾向。

现代西方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思潮肇始于19世纪3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

最早确立非理性主义哲学的是叔本华创立的唯意论,受其影响,尼采的权力意志论以及德国和法国兴起的生命哲学思潮成为19世纪后半期非理性主义的重要思想流派。

20世纪初,由胡塞尔引导的现象学运动所开启的存在主义思潮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描述和分析把非理性主义思潮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与此同时,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和精神分析学说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科学哲学中,在从最初的对形而上理性的拒斥和科学理性的迷信走向对科学理性的反叛的过程中,以费耶阿本德为代表的哲学家通常对多元方法论以及多元文化观念张扬,表达出具有非理性主义色彩的科学哲学观念。

法兰克福学派对发达工业社会科技理性扩张所导致的社会危机的批判,也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非理性主义的理论倾向。

现代非理性主义在哲学中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在本体论上,现代非理性主义主要表现为寻求某种非理性来取代理性的中心地位,以之作为世界的本体,并把它建构和发展为对抗理性主义的一种“主义”。

在认识论上,现代非理性主义普遍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反对理性主义依靠抽象的逻辑推理和二元对立的知性思维来把握世界,宣扬只有依靠体验、直觉、情感等非理性的认识方法,才能认识世界。

在人性论上,现代非理性主义反对把人抽象化、理性化,主张非理性因素才是人性的本质,把非理性看成是人进行自我选择、自我生成以及实现人的绝对自由的根本动力。

在价值观上,现代非理性主义拒斥绝对主义的价值理想,反叛传统的价值观念和价值秩序,试图戳穿理性主义的虚妄性,颠覆既有的伦理道德,张扬反传统的价值观,并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相对主义的价值信念,甚至走向虚无主义。

西方性理论:性的非理性主义

西方性理论:性的非理性主义

西方性理论:性的非理性主义认为对人类的性活动难以认识、无法理解,纳不进有规则的逻辑思维的观点。

西方性理论中常见把人类性活动看做纯粹受感情支配的事物。

柏拉图《会饮》篇中对爱神爱洛斯如此描绘:“长生不死的众神祗,最美的要算爱洛斯。

他甜蜜蜜、懒洋洋,征服了众神和凡人的灵魂,使他们统统丧失了理智。

”希腊神话说,爱洛斯是个有双翼的孩子,他携带弓箭在空中飞翔,随心所欲地朝地上的男女射箭,谁被他射中金箭就产生爱情,中了他的铅箭就会丧失爱情。

古人用神话对难以捉摸的性爱的因果律做出想象和解释。

在科学文化昌明之前,人类对自身和周围事物均缺乏理性判断,常受感情左右的性活动,自然更易纳入非理性的范畴。

在莎士比亚著《哈姆雷特》一剧中,波洛涅斯对女儿说:“我知道在热情燃烧的时候,一个人无论什么盟誓都会说出口;这是火焰,女儿,是光多于热的,刚刚说出口就会光销焰灭,你不能把它们当做真火看待。

”由于性源于自然造化、生命繁衍的合目的性需要,非理性主义便想象性与浩渺无垠的宇宙是合一的,这宇宙不可穷尽,性也无法真知。

唯意志论哲学家A. 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世界》中论及:“性器官比身体上任何其他外露的器官更是只服从意志而全不顾认识的。

意志在这里只为繁殖服务,盲目地作用在无知无识的自然界中,与自然界一样不依赖于认识。

”在性的非理性主义看来,自然界有难以预测的频仍灾祸,同样在人类性活动领域,也是不由理智安然驾驭。

φ. M.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卡拉玛卓夫兄弟》中说:“一个男人爱上了某种美,女人的身体,甚至只是女人身体的某一部分(这是好色之徒会了解的),是会为了她出卖亲生儿女,出卖父母,出卖俄罗斯和祖国的。

本来是老实的,会去偷东西;本来是温和的,会杀人;本来是忠诚的,会叛变。

”王尔德归纳:“爱情是一朵毒化人的意识和充满幻想的美丽兰花。

”性的非理性主义在西方性理论中并非占主宰一切的地位,许多西方古人不乏对性的深入洞察,拉丁文把性称为sexus,意思是分裂,男女之异,至今仍是性的最精当的定义。

论西方文化非理性主义观的现实意义——霍桑作品解析

论西方文化非理性主义观的现实意义——霍桑作品解析
感 , 为满 足 自己的强 烈 愿 望 而牺 牲 一 切 ! 只
创 者 。霍 桑 出生 于 新 英 格 兰 的破 落 贵 族 世 家 , 祖 先 中 , 两代 都是 殖 民地 政 教 合 一 其 有
的关 键 人 物 。霍 桑4 时 , 的父 亲 因病 去 岁 他 世 ,于 是 霍桑 和 他 的 两 个姐 妹 随寡 母 住 到 了萨 莱姆 镇上 的外 公 家 。 自那 时 起 , 的 母 他
这将 永 久 招 致极 度 痛 苦 的 恶 ” 同时 也 招致 ,
自然对 人 类 社 会 的惩 罚 。
霍 桑 在 《 字 》 用 非 理 性 主 义 观 描 红 里
述 了作 为 医 生 的 齐 灵 渥 斯 用 理 性 帮 助 他
实 现 其 邪 恶 目 的 的行 径 , 找 到 与妻 子 犯 在 下 通 奸 罪 的狄 姆 斯 苔 尔后 , 利 用 理 性 赋 他
动 与 梦 幻 的 结 合 表 达 了其 非 理 性 主 义 观 , 示 了对 理 性 的 绝 对 崇拜 及 科 学技 术 的 发展 所 造 成 的 道 德 沦 丧 、 揭 物欲 横 流
等 一 切 社 会 问题 。 霍 桑把 这 一 新 的社 会 矛盾 统 一 归 结 为 一 个抽 象 的 “ ” 恶 ,并 认 为 要 想 解 决 一 切 社 会 问题 都 需 要 从 “ ” 手 来拯 救 和 净 化 人 们 的思 想和 心 灵 , 此 达 到 和 谐 社 会 的 建 构 。 暗合 了 当今 社 会 可持 续发 展 的新 潮 流 , 恶 入 以 这 同时 也 对 当今 我 国构 建 人 与 人 、 与 自然 、 与社 会 的和 谐 具 有现 实的借 鉴 意 义 。 人 人
关 键 词 : 桑 罪 恶 理 性 和 谐 霍

西方非理性主义及其文学表现

西方非理性主义及其文学表现

The lrrationalism in the West and Its Literary
Depiction
作者: 龙国莲
作者机构: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出版物刊名: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页码: 98-100页
主题词: 文学表现 现代派 实体性非理性主义 意志主义 解构主义 功能性非理性主义 后现代主义
摘要:西方非理性主义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以叔本华的意志主义为代表的实体性非理性主义,在文学上表现为现代派,反以往的人伦传统和文化传统,反科技理性和道德理性,人物越来越内向化和脆弱化.第二个时期以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为代表的功能性非理性主义,在文学上表现为后现代主义.以游戏的态度为特征,嘲谑传统经典.消解深度模式,语言成为自身指涉的对象.。

西方现代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基本特征

西方现代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基本特征

西方现代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基本特征西方现代非理性主义是作为西方传统理性主义的对立面和反驳者而出现的。

自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和精神危机的深化和理性崇拜、理性至上所导致的理性自赎性反思和理性自我批判。

非理性主义思潮以现代形态空前地发展,对西方文明发展与精神生活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西方现代非理性主义思潮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与宗教合流,以现代宗教信仰主义的形态出现,如以法国马利坦和吉尔松为代表的新托马斯主义和美国、法国的人格主义,都以上帝为终极指向和最后归宿,以直觉为认识形式,具有“现代化”的宗教神秘主义色彩。

一是向传统理性主义挑战,以反理性的面目出现,如以德国叔本华和尼采为代表的唯意志论,以德国狄尔泰和法国柏格森为代表的生命哲学,以奥地利弗洛伊德和瑞士荣格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说,以德国胡塞尔为代表的现象学,以德国海德格尔和法国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以及法国法兰克福学派的非理性主义倾向。

西方现代非理性主义已经失去了对理性精神的坚定信念,以尼采的“上帝死了”到弗洛姆的“人死了”的口号,就表明对主宰一切的理性权威的怀疑和否定,而把非理性绝对化神圣化。

它在哲学观上把个体感性自我作为世界的本质和本源;在社会历史观上宣扬非历史决定论、非理性的抽象人性论;在价格观上宣扬个人主义、虚无主义、悲观主义和非道德主义;在方法论上则宣扬极端化思维和相对主义。

具有怀疑主义和不可知论倾向。

西方现代非理性主义思潮所呈现的理论形态和哲学取向虽然各有其别,但却有着共同的基本特征:第一,具有强烈的人本主义倾向,实质上是非理性主义的现代人本主义。

西方现代非理性主义的以人的本质、人的生命、人的存在问题为本体,把人的问题看作是哲学的核心问题,是以人为本的现代哲学理论和社会思潮。

它通过对人本身的研究来探寻世界的本质,以人为中心对世界事物作出解释,把非理性因素上升到对人的人性的具有哲学意义的探讨,以个体感性存在和非理性因素为基点来探寻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的命运。

论西方文化中的非理性主义观_霍桑作品解析

论西方文化中的非理性主义观_霍桑作品解析

第17卷 第6期长 春 大 学 学 报Vol .17 No .6 2007年11月JOURNAL OF CHANGCHUN UN I V ERSI TYNov .2007 文章编号:1009-3907(2007)06-0058-03收稿日期:2007-03-28作者简介:张晓辉(1961-),男,吉林省四平市人,吉林师范大学外语部副教授,吉林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论西方文化中的非理性主义观———霍桑作品解析张晓辉(吉林师范大学外语部,吉林四平 136000)摘 要:由于受到家庭环境、加尔文教及当时的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霍桑在其众多的作品中通过对人物的心理活动与梦幻的结合表达了其非理性主义观,揭示了对理性的绝对崇拜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所造成的道德沦丧、物欲横流等一切社会问题。

霍桑把这一新的社会矛盾统一归结为一个抽象的“恶”,并认为要想解决一切社会问题都需要从“恶”入手来拯救和净化人们的思想和心灵,以此达到和谐社会的建构。

这暗合了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潮流,同时也对当今我国构建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霍桑;罪恶;理性;和谐中图分类号:I 7121074 文献标识码:A 霍桑所处的时代是西方近代理性文化的成熟期,或者说是黄金时代,培根“知识就是力量”这一命题在19世纪得到了生动的验证。

征服自然、变革社会、掌握规律成为西方世界最有魅力的话题。

而新生的美利坚合众国经济蓬勃向上,南部各州棉花种植业迅速扩展,北部的纺织、制革、机器制造等工业在产业革命的推动下如火如荼。

一定的经济基础必然产生与之相应的上层建筑。

在西方理性文化高于一切的时代孕育了美国社会经济和政治思想发展的必然产物———浪漫主义文学。

纳撒尼尔・霍桑就是这个时期美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1]。

由于科学理性精神日盛,人们越来越关注世俗的快乐,日新月异的生产力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越来越多的物质实惠。

而相应的人文精神的完善与充实却逐渐淡出于人们的主导视野。

非理性主义

非理性主义
科学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潮或哲学运动,是在近代自然科学相对成熟的条件下,于19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在由法国哲学家孔德创立的实证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物理学革命中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创立,具有了新的世界观的意义。现代科技的蓬勃发展,促使哲学家们思考新的问题。西方哲学家对现代自然科学规律的研究、总结构成了现代西方哲学中的科学主义思潮,其中有不少流派,诸如马赫主义、逻辑实证主义、批判理性主义、历史主义、结构主义等等。
1、在科技进步的同时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垄断基础上的竞争则更为激烈。无情的竞争把一批又一批的人抛向痛苦的深渊乃至死亡的谷底。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十八、十九世纪那种宁静、浪漫的生活情理,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地被取代。新的生活格局使不少人感到自由受到限制,个性不能发展。生产合理化运动的开展,使人的异化现象更为突出,工人成为机器的奴隶,卓别林的杰作,名为《摩登时代》的电影生动地再现了这一现象。
所谓“自我”,是人的有意识的、理性的精神活动。其活动目的也是追求生活的快乐,但它不脱离客观现实,使人的本能需要服从于现实条件。它处于“本我”与“超我”之间。一则,在现实允许的基础上,尽量满足“本我”对快乐和幸福的追求;二则,在“超我”的指导下,对“本我”的无原则追求实行有原则的压服。
所谓“超我”,是符合社会生活原则和社会道德原则的精神生活,它是人的心理中代表社会力量的一种趋向,表现为人的良心和理想。根据这些原则,“超我”能引起人的内疚、自责、自我约束甚至自我惩罚。
两次世界大战的强烈刺激、西方社会价值观念的新的取向等,都深刻影响了现代西方哲学的发展。
20世纪以来兴起的西方哲学的各个流派是现代西方社会现实和自然科学问题的抽象反映。
2、科学主义
科学主义又称为科学哲学,是以自然科学为研究主题,以科学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为研究内容,以排斥本体论为特征的一种哲学倾向。

西方哲学史中的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

西方哲学史中的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

作者: 邓晓芒[1]
作者机构: [1]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武汉430074
出版物刊名: 现代哲学
页码: 46-48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3期
主题词: 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逻各斯;努斯;迷狂;柏拉图;黑格尔
摘要:理性主义是西方哲学两千多年发展的主导方面,非理性主义是其附属方面,双方构成西方哲学史中的一对矛盾,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再加超越和提升的结果。

这一矛盾来自古希腊理性的两大精神要素逻各斯和努斯的交替上升,体现为柏拉图的"迷狂说",但不是前理性的迷狂,而是理性基础上的迷狂,有别于中国传统的非理性。

西方哲学的非理性是由理性中的努斯发展出来的,但常与宗教神秘主义合一,到黑格尔才明确将二者分开,但仍免不了堕入理性神学。

西方哲学史中的非理性主义和理性主义探究

西方哲学史中的非理性主义和理性主义探究

西方哲学史中的非理性主义和理性主义探究西方哲学史可以追溯至古希腊时期,这是一个充满各种思潮和思想家的时期。

在整个哲学史中,有两个主要的思潮,即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

理性主义强调理性和逻辑的运用,追求通过推理和分析来获得真理。

而非理性主义则强调感性和直觉的力量,认为超越理性的体验能够揭示更深层次的真相。

本文将探讨这两个思潮的起源、代表性思想家和他们的观点。

理性主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认为存在一个超越感官和经验的世界,这个世界是理性和智慧的一种形式,称为理念界。

他认为只有通过推理和思考才能接近这个世界的真相。

亚里士多德则强调通过观察和实证来获得知识,他认为理性和经验是相互关联的。

在中世纪,理性主义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尤其是由圣托马斯·阿奎那这位天主教神学家提出的哲学体系。

阿奎那认为,信仰和理性是相辅相成的,宗教的真理可以通过理性的论证来得到证明。

他认为神学和哲学可以结合起来,通过逻辑和分析来探究宇宙的本质和目的。

在17世纪,欧洲出现了启蒙时代,这是理性主义思想的高潮。

启蒙思想家如笛卡尔、斯宾诺莎和莱布尼兹都强调通过自我思考和对世界的分析来获得真理。

笛卡尔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理论,认为通过怀疑一切,可以找到不容置疑的真理。

斯宾诺莎强调了人的理性自由,并认为通过理性的追求可以达到幸福和合理的生活。

在18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了他的哲学体系,这标志着理性主义思潮的新发展。

康德认为理性有其固有的限制,我们无法获得某些问题的终极答案,如宗教和伦理问题。

他提出了“合乎理性”的道德法则,认为我们应该通过道德行为来回应我们内心的责任感。

与此同时,非理性主义的思潮也开始兴起。

这一思潮的代表人物是德国浪漫主义者,如海德格尔和尼采。

他们强调感性和直觉的力量,认为超越理性的体验可以揭示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海德格尔认为我们应该在存在的世界中直接经验,并通过这些经验来理解自我和他人。

论西方哲学中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

论西方哲学中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

论西方哲学中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作者:李蒙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09期摘要:从古希腊哲学开始,理性的概念就开始崭露头角。

理性主义作为西方哲学思想的主流一直持续发展到德国古典哲学时期。

但是从19世纪的下半叶开始,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兴起,对理性主义的主导地位产生了强烈冲击。

它在批判理性主义的基础上发展形成,且试图瓦解之前理性主义对西方哲学的主导。

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之间必然存在着认识论、本体论、历史观等方面的不同,但是纵观西方哲学的发展脉络,哲学态度由理性主义到现代非理性主义再到后来的后现代非理性主义的演变,其内在也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性。

关键词:西方哲学;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中图分类号:B9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9-0080-02理性主义在西方哲学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处于重要地位,从哲学最早期的发源时期古希腊哲学到哲学思想繁盛的德国古典哲学时期,理性主义的位置不断被推进,其理论也逐步被完善。

直至19世纪下半叶,理性主义仍居于西方哲学的主导地位。

在此之后兴起了非理性主义,冲击了理性主义的位置。

非理性主义不是无源之水,其理论主要是针对理性主义的观点进行批判、反驳,非理性主义在叔本华、尼采、柏格森等哲学家那里得到了发扬。

20世纪60年代末,后现代主义者再次掀起了批判传统理性主义的热潮。

后现代主义不单是对非理性主义的继承,而且它对理性主义的批判加倍深入。

就此而言,后现代主义是非理性主义理论继续发展与延伸。

由理性主义处于哲学殿堂中高居不下的地位发展到非理性主义的出现冲击理性主义的地位,再到后现代主义猛烈批判理性主义的演进过程看,其内在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性和逻辑性。

而且,三者在本体论、认识论等方面的理解阐释也必然存在着差异性。

故而,根究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对西方哲学研究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对于西方哲学的研究者和学习者而言也是一项要务。

一、理性主义作为一种思想观念,理性概念在西方哲学发展进程中可以追溯至古希腊时期。

西方非理性主义的兴起及其文学表现

西方非理性主义的兴起及其文学表现

西方非理性主义的兴起及其文学表现西方非理性主义的兴起及其文学表现启蒙运动以来,强烈外倾性的理性旗帜高扬,使得生产力高度发展,财富急剧膨胀,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控制日益深刻和有力,人类自我陶醉于理性的光荣之中。

然而事物本身总是产生出它的对立面,物极必反,理性主义的顶峰必是非理性主义的起点。

因为理性的胜利、财富的膨胀并没有改变普通民众受压迫受凌辱的生存状态,资本权威的确立使得人们精神空虚、自我失落、信仰丧失。

对客观世界奥秘的探索忽略了对自身主观世界的认识,敏感而脆弱的知识分子陷入孤独怅惘迷茫之中,寻找精神家园成为时代的主题。

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大大摧残了人们对理性的信念。

本应带来幸福、解放的理性,却被用来作为压制和摧残人的手段,成为人们痛苦的渊薮。

于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误会产生了:那就是非理性主义的兴起和繁荣。

西方的非理性主义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从叔本华开始到存在主义的萨特,属于实体性的非理性主义,在文学创作上的反映就是现代派;后一阶段以解构主义德里达为代表,属于功能性非理性主义,后现代主义则是其文学创作上的反映。

所谓实体性非理性主义,就是在反对理性主义的本质、本体的世界观人学观时,他们相对应的确立了一个非理性的实体,如意志、直觉冲动或无意识等等作为宇宙的本体。

唯意志主义、直觉主义、泛性主义,还有存在主义是实体性非理性主义的哲学代表。

叔本华是非理性主义的先驱,他认为人的本质是生存意志,唯有意志是自在之物,[19]( P165)它是世界的基础,一切由之产生。

意志高于理性,理性的认识只是对客观世界的复写,它所达到之所是表象世界,而要抵达自在之物的意志要靠非理性的直觉和静观。

叔本华认为人的意志表现为欲望,而人的欲望不能永远满足,所以产生痛苦。

故叔本华在人生观上表现为悲观主义。

作为非理性主义的鼻祖,他对后来的非理性主义哲学产生重要影响,如尼采的权力意志、柏格森的生命冲动以及弗洛伊德的本我等等。

叔本华的直接继承者是尼采,但尼采一反其悲观主义,将他的生存意志改为权力意志,变禁欲为扩张和攫取。

西方哲学史中的非理性主义和理性主义探究

西方哲学史中的非理性主义和理性主义探究

西方哲学史中的非理性主义和理性主义探究【摘要】本文探讨了西方哲学史中非理性主义和理性主义之间的关系。

首先从古希腊哲学中的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对立开始讨论,然后探讨启蒙运动对理性主义的推动,接着分析存在主义哲学中的非理性主义思想。

在现代哲学中,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辩证关系成为重要议题。

最后对西方哲学史中其他非理性主义和理性主义思想进行探讨。

通过总结非理性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发展与交融,以及对今日的启示,本文呼吁读者反思并尊重不同思想流派之间的共存和对话。

【关键词】古希腊哲学,启蒙运动,存在主义哲学,现代哲学,非理性主义,理性主义,交融,发展,探讨,对立,辩证关系,启示。

1. 引言1.1 西方哲学史中的非理性主义和理性主义探究在西方哲学史中,非理性主义和理性主义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这两种哲学思想代表了对于人类认知和理解世界的不同方式,也体现了人类在思考和探索之间的不同取向。

非理性主义强调直觉、情感和信仰等非理性因素在认识和思考中的重要性,而理性主义则主张逻辑、证据和理性推理在思考和认识中的至关重要地位。

非理性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对立在古希腊哲学中便有所体现。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代表了理性主义的观点,认为通过逻辑和理性推理可以获得真理和智慧;而诸如毕达哥拉斯和赫拉克利特等非理性主义哲学家则更加关注直觉和神秘经验在认识世界中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变迁,启蒙运动对理性主义的推动使得理性主义在17世纪和18世纪达到了巅峰。

启蒙运动强调人类理性的自主性和重要性,呼吁人们通过理性思考解决问题和追求真理。

存在主义哲学的兴起又重新引起了对非理性主义的关注。

存在主义哲学家如基尔凯郭尔和萨特主张人类存在的本质是荒诞无常的,理性无法全面解释人类的存在和行为,因此非理性主义在现代哲学中重新获得了一定的地位。

非理性主义和理性主义在西方哲学史中交互影响、相互补充,二者的辩证关系展现了人类对于认知和理解世界的多元思考方式。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可以从非理性主义和理性主义的互补关系中找到一定的启示,以更全面的视角来理解人类认知和行为的本质。

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现代西方哲学

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现代西方哲学

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现代西方哲学唯意志主义是在19世纪中期德国古典哲学走向终结、整个西方哲学的发展发生了重大的方向性转折的背景下形成的。

它强调人的情感意志在人的整个精神和物质存在中的决定作用,批判传统理性主义对人的个性、创造性和生命本能的扼杀和压抑,以情感、意志等活动和倾向取代传统理性主义的实体作为哲学的出发点,对此后的西方哲学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主要代表是叔本华、克尔凯郭尔和尼采。

1 叔本华生命意志:意志是“不能遏止的盲目冲动”,是不断的欲求,而它所要的总是生命,故可称为生命意志。

因为生命总要在个体身上体现,个体虽有千百种具体的欲求和需要,但最根本的是为了维护生存,抗拒死亡,就此而言意志表现为生命意志。

战胜死亡的方法是繁殖后代,所以生命意志伴随着生殖意志。

叔本华悲观主义的人生观:1.现象都只是反映意志的影子,不可分离地伴随着意志。

而意志的本质就是盲目的欲望和永不疲倦的冲动,其本身就意味着痛苦。

一方面,欲望、冲动是无穷的。

另一方面,意志现象愈完善,痛苦也就愈显著,到了人,痛苦就达到顶峰,在人中,天才是最痛苦的。

2.生命意志的肯定是痛苦的源泉、悲观的基础,而要消除痛苦就必须否定生命意志,抑制人的欲望,进入无我之境。

自愿放弃性欲是否定生命意志的第一步,其次人只有在痛苦中感到绝望而转向内心世界,达到超脱一切痛苦的神圣境界。

3.虚无主义是叔本华哲学的归宿:没有意志,也就没有表象,没有世界。

随之而来的是那高于一切理性的心境平和,那古井无波的情绪。

充足理由律:1.科学知识是表象之间联系的知识,这意味着必然存在着作为这种联系的充分根据。

充分根据原则,即充足理由律,成了支配关于现象世界的事物的基本原则。

充足理由律先验地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任何客体都是主体运用其固有的表象能力及相应的充足理由律构成的。

2.充足理由律有四种表现形式。

一是物理事物遵从的“关于运动的充足理由律”,即物理的因果律。

二是抽象概念和判断遵从的“关于知识的充足理由律”,即逻辑规律。

论西方非理性主义思潮对现代音乐的影响

论西方非理性主义思潮对现代音乐的影响

诞 、意识 流 、扭 曲变化 、浪 漫 。笔者 认 为 , 家 的 “ 自我 ”随 意创造 。从 社会 背景 来看 : 非 理性 主义 的反 理性 倾 向只 是表 面 的 ,其 本 现代 派音 乐产 生 于2 世 纪初 ,当时 ,资产 阶 0 质 仍为 理性 主义 。非理性 主 义 的表现 种种 与 级 民 主革命 的高 潮 已经 过去 ,资 产 阶级 的进
步 激化 ,政 治 、经 济危 机相 继 出现 ,资产 众 ,使 得 非理 性 主义也 取 得 了一些 完全适 合 阶级 的社会 秩序 开始 崩 溃 。特 别是 由于第 一 它 本身 特 征 的表现 方式 ,并通过 其方 式扩 大 次 和第 二次 世界 大 战的相 继发 生 ,使 资本 主
收 稿 日期 :2 1- 0 1 0 1 1- 3
作 者 简 介 : 王 小 青 ( 9 2 ) , 陕西 岐 山 人 。 青 海 省 西 宁 市 教 师 继 续 教 育 中心 讲 师 ,研 究方 向 : 音 乐 1 6一 哲 学 、 音 乐教 育 学 。
验 、主观性 ,而思 维时 的精 神状 态多 为梦 、
则 为 本 能 、欲 望 、意 志 生 命 冲 动 、情 感 、
问题 上 ,认 为过 去时代 人类 创造 的一 切传 统 昏迷 、痴 呆 、狂 躁 、麻 木 ;它 的 思 维 动 力 都过 时 了 ,都 应该 抛弃 ,而应 以绝对 的精神
自由来创 造 “ 新文 艺 ”。所 以 , “ 现代 派 ” 信仰 、毅 力 、爱好 ;思维形 式 则为 直觉 、顿 的艺 术 ,不受 现实 生活 的制 约 ,不 受 内容 的 悟 、灵 感 ;而 最 终 思 维 的结 果 为 幻 想 、荒 制 约 ,不受 艺术 传统 的影 响 ,而可 以 由艺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章西方非理性主义西方哲学自文艺复兴以来呈现出三个发展阶段,即近代哲学、现代哲学和后现代哲学。

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与反理性主义是这三个哲学发展阶段的重要表征。

由理性主义向非理性主义的演变及其向反理性主义的演进,有其内在的理论逻辑。

本章主要对西方非理性主义思潮的演变进行逻辑的分析和揭示。

非理性主义作为一种理论思潮,是与理性主义根本对立的。

现代西方不少哲学家一反西方理性主义传统,把哲学研究的主要方向转向非理性问题,宣扬非理性主义,形成了较全面和系统的非理性主义思潮。

一、西方非理性主义的兴起和发展西方非理性主义从19世纪初兴起,20世纪中叶达到鼎盛,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后现代主义哲学中得到了延伸和发展。

这种社会思潮与传统哲学思想、时代背景都有着直接的联系。

由理性主义向非理性主义的逻辑演变,体现了哲学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方向转换和主题转换,深刻揭示了西方现实社会及处于那个时代的人的心理状态,当然现代西方哲学家个人对人生的透视和对生活的体验也会融合在这种理论思潮的发展中。

1.西方非理性主义的产生西方非理性主义思潮实质上是现代西方社会矛盾和危机在哲学上的折射和反映。

它产生于19世纪中叶,是当时社会历史和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对当时影响颇大的传统理性主义的批判。

(1)非理性主义兴起的社会历史背景非理性主义的普遍确立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可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至此开始,资本主义各种矛盾出现高度激化,两次世界大战正是这种矛盾激化的产物。

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暴露了某些人以强凌弱、称霸世界的野心,从而使人们对用理性和科学建立起来的现代社会文明产生了怀疑。

不但如此,人们还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惨状:流血、牺牲、毁灭、无家可归……它使人们看到,社会的表面稳定、安全和物质进步,同一切人间事物一样,都是建立在空无的基础之上的,以至于欧洲人像面对一个陌生人一样面对自己。

经济危机和精神危机的双重袭来,特别是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变化,引起了人们在精神和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不仅削弱了人的理性信念,而且在一些具有忧患意识的资产阶级思想家那里,形成了非理性主义的认识和心理基础。

可以说正是这种社会政治经济历史条件,孕育了叔本华的痛苦和悲哀,激起了尼采的权力意志和酒神精神,也迫使萨特走向恐怖和死亡。

(2)非理性主义兴起的自然科学背景到了现代,科学和理性本身发生了危机。

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有着不同于建立在牛顿经典力学基础之上的自然科学的特点,这些新的特点又是在传统的哲学框架内所不能解决的。

反理性主义在利用现代自然科学的一些成果时,对它们进行了歪曲的利用,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理论、哥德尔的“不完全定律”等等。

这些新的科学理论使任何自称发现了绝对的、终极的知识的观念已不可能成立,甚至连数学这门被视为“人类理性的骄傲”的学科,也包含着不能解决的问题。

由于在那些理性科学最可靠的领域中出现了不牢靠感,这就必然会导致人们一直对科学和理性坚定不移的信仰发生动摇和倾斜,从而使传统理性向非理性的转折成为现实。

另外,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在造福于人类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一系列的危机:核战争、环境污染、太空战争等,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存条件受到了威胁。

正如美国拉特拉斯大学生物学教授戴维·埃伦费尔德所指出的:人道主义相信人是至高无上的、无所不能的,人不仅能控制自己的身心,而且也能控制大自然的周围环境。

今天人类要想使自然环境得到保护,使在地球上的人类能过着一种健全的和谐生活,就必须结束人道主义的统治。

这里戴维·埃伦费尔德所说的人道主义实质上是指相信科学技术能解决一切问题的科学主义。

再者,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居住、交通、通讯、办公的现代化,出现了人性异化、人格裂变、人情淡化的现代文明病,这一切又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科学万能”的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的怀疑。

现代社会自然科学发展的事实,为西方非理性主义思潮的产生提供了重要土壤和客观条件。

(3)非理性主义思潮的产生也与传统理性主义的局限有关传统理性主义有很多缺陷:①在认识论中坚持绝对的真理观。

传统理性主义坚信人们凭借着理性之光能够认识外在的世界,他们对达到知识的确定性是深信不疑的,应该说这是正确的。

但是他们又把这种确定性加以绝对化,认为对真理的认识过程可以不受任何客观和主观条件制约。

②在价值观中把价值抽象普遍化。

传统理性主义价值观的前提,就是肯定人性的普遍性。

他们把追求个体的自由、权利和幸福,视之为人之本性,作为价值导向;同时又强调把个人的价值追求与社会的规范统一起来,把社会的公正、平等与和谐作为价值理想,这种混杂的价值观念就是普遍的个人主义。

非理性主义正是在批判这种普遍的个人主义中合乎逻辑地导向了更为极端的个人主义。

③在历史观中坚持线性进步观。

传统理性主义坚信依靠理性的力量,人类社会会不断地、全面地进步。

在他们看来,科学进步对于人类社会的进步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因为科学是理性的一项典型的事业,它是不断积累、不断进步的。

科学的发展不仅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而且科学发展的模式也成了社会进步的模式。

因此传统理性主义坚信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全面进步的过程。

我们不仅可以依靠科学更好地改造自然,而且可以更好地安排社会。

然而历史的进步事实上不是、也不可能是以直线式的发展为前提的,而是以曲折发展的历史过程表现出来。

因此当人们面对两次世界大战的现实以及科学理性面临的冲击,非理性主义就得到了存活的空间和土壤。

就此而言,非理性主义的出现也是人类认识和思维合乎逻辑发展的结果。

2.西方非理性主义的发展西方非理性主义的发展大致经过以下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初。

随着1848年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失败,西欧各国资产阶级陷入困境。

他们既没有勇气彻底反对封建主义,又惧怕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精神上处于恐惧、焦虑、悲观、绝望的状态。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唯意志主义,丹麦哲学家克尔凯果尔的存在主义就是这种情绪的集中反映。

尼采的权力意志论、狄尔泰和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等也都不同程度地打上了这一时期的时代烙印。

第二个阶段,是在20世纪上半叶。

这一期间哲学发展异常活跃,原来已经产生的许多流派以新的特点仍在继续流行,同时又出现了一些新派别,非理性主义的存在主义哲学就是最典型的流派。

由于两次世界大战使古典资产阶级人本主义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性王国彻底破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残杀代替了博爱,弱肉强食代替了平等,科技理性主义的片面发展和压制人性、摧残人性的消极后果,使人的生存受到严重的威胁。

残酷的社会现实迫使一些哲学家开始用哲学的方式寻找精神家园,在思考人生与社会的矛盾中,出现了以德国的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和法国的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哲学,以及一开始是以心理学理论提出来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哲学。

第三个阶段,是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整个世界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科技的进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

但由于美、苏超级大国的对抗,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更加紧张,人的自然本性受到压抑。

再加上50年代斯大林问题的被披露,苏联东欧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出现的一系列挫折和问题,引发了人们的失望和怀疑情绪,甚至害怕无产阶级专政会剥夺个人的自由。

因此50、60年代的反异化、要自由的呼声显得非常强烈。

这些情况都使西方哲学家们感到,必须从分析人的现实存在状态入手,对如何消除人的异化,使人的本性得到全面发挥进行研究。

由此产生了“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等。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非理性主义思潮在后现代主义哲学中得到了延伸和发展,出现了由非理性主义向反理性主义的演进。

后现代主义哲学是一种反对传统哲学的基础、本体、确定、单一,追求一种破碎性、不确定性、多元性、差异性、边缘性和流浪者式的思维方式的文化哲学观。

它试图消解传统哲学的主客两分和反映论的基本原则,试图解构传统哲学对确定和终极目标的追求。

在它们看来,任何确定的本体世界是不存在的,不管这本体世界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同样任何确定的认识方法也不存在,不管是理性方法还是非理性方法,从而也不存在任何终极的哲学目标。

凡是确定、基础、目标的东西都在它的消解之列,包括消解理性因素和理性方法,也包括消解非理性因素和非理性方法。

如果说西方非理性主义过分地抬高和夸张了主体的非理性方面,那么后现代主义哲学则把非理性主义的流变和不确定的界维方式加以扩大和发展,从而把西方非理性主义推向了后现代的前沿。

就非理性方面而言,后现代主义哲学比西方非理性主义走得更远。

西方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轨迹清楚地表明:这一思潮就其实质而言,是现代西方社会多重矛盾和深刻危机在哲学领域的折射和反映。

二、西方非理性主义的基本观点西方非理性主义思潮将人自身作为研究对象,把非理性因素设定为人的本质,并由此推出外部世界的存在;人唯有以直觉方式、自我体验才能达到对意志和生命冲动等的真实存在的把握;人的存在先于本质,个人是在自由选择和创造中实现自己价值的,自由就是人价值的根据。

这些思想观点主要反映在其本体论、认识论和人学观等方面。

1.西方非理性主义的本体论西方非理性主义在本体论上也即从最主要的和最根本的意义上,把非理性因素的“意志”、“生命”、“无意识”、“体验”等当作是人及其客观世界的本质和本原,从而把客观世界主体化和人格化。

在非理性主义那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这些非理性因素所决定和派生的,都是意志、生命力、人的主观性的体现。

唯意志主义者认为人的本质是求生存或渴望得到权力的一种欲望,即意志。

叔本华认为人是生存意志。

他从人推物,认为动物、植物、无机物、宇宙中的一切都是生存意志的表现和产物。

尼采在叔本华生存意志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人是权力意志,强调权力意志的重要性。

像叔本华一样,尼采也用权力意志解释一切,他认为从人到动物,从动物到植物乃至无机界,一切都是权力意志的表现,它们之间的区别只是各自所具有的权力意志的质和量的优劣多少而已。

生命哲学家把生命的冲动和生命力的延续看作人的本质。

柏格森则强调人的本质为生命冲动。

他认为,生命冲动体现为一种前进的运动,其在发展过程中是不断进化的。

柏格森指出,生命冲动具有创造性,它不是一种机械的、惰性的东西,而是一种不断向上、不断创新的力量。

当生命冲动以不同的方式与不同的物质相结合,就产生不同的物质。

当生命冲动的这种特性体现在人身上时,就表现为人的创造性和意志力。

柏格森正是用它来强调人的创造作用,特别是人的意志力的作用。

他明言,生命冲动不是一种实在,而是一种纯粹的活动,就像焰火由一个中心散发出来一样,其中心不是一个事物,而只是连续发射的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