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旅游学 第四章 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
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以浚县古庙会为例
XXXX大学实习生科研训练中期检查表
(四)完成程度
通过在资料查找、实地考察、分析总结、成果推广这四个阶段的调查分析和总结,目前已完成前三阶段的任务,第四阶段正在进行。
(五)存在问题
在实地考察阶段,虽然已经深入群众展开调查,有针对性的开展考察,并获得当地有关部门的支持与帮助,在实践中获得第一手的资料,但由于受访范围有限,调查问卷的回收率与信息准确率难以完全保证,所以缺乏一定的完整性与准确性;在分析总结阶段,虽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但不免会有分析总结得不到位之处,总结的全面性有待考究。
千年古佛今犹在浮丘胜迹有伟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浚县大!山正是如此。大!山上寺庙宫观星罗棋布,北魏天宁寺、宋代天齐庙、元代观音岩等古建筑无不彰显着大!山的厚重历史,苍松翠柏处摩崖石刻遍布其间,唐代的《洪经纶题记》、明代王守仁的《登大!山诗》等摩崖石刻诉说着大!山丰富的人文情怀。其中,最具有历史价值的就是开凿于大!山东麓的浚县大佛。
大!山、浮丘山、古运河、古城墙犹如一幅幅历史长卷,赋予了浚县永久的文化魅力。浚县借势中国大运河申遗、河南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等重大历史机遇,正在实施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古城保护与旅游发展等重大工程,创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示范基地,努力将浚县这座蕴含千年厚重历史文化的历史名城打造成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浚县大佛开凿于东晋十六国后赵时期,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比四川乐山大佛早450多年,佛高22.29米,比洛阳卢舍那大佛高5.15米,所以,被专家称为“全国最早,北方最大”。浚县大佛作为佛教在中原地区传播发展的实物见证,在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大!山遥相呼应的浮丘山,山上有唐代开凿的千佛洞,内有浮雕造像1027尊,为石雕艺术珍品。碧霞宫位于浮丘山南端峰巅,坐北向南,前后三进院落,占地11160平方米,殿宇楼阁87间。碧霞宫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历时21年落成,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八年级地理上册4.4民俗与旅游教案(新版)粤教版
最后,我会制定改进措施,并在未来的教学中实施。例如,如果发现学生参与度不高,我会增加互动环节,引入更多的讨论和小组活动。如果发现学生存在理解困难,我会更加注重解释和演示,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如果发现教学方法效果不佳,我会尝试改进教学方法,如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增加互动环节等。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以下核心素养目标:1.地理实践能力:通过分析具体民俗旅游资源案例,提升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综合思维:使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多层面理解民俗文化,培养综合性思考问题的习惯;3.区域认知:加深对我国不同地区民俗文化的了解,提高对地域文化的认识;4.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民俗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基础上,提升学科核心素养,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学生活动:
-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积极思考。
- 参与课堂活动: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发言,体验民俗旅游资源的应用。
- 提问与讨论:对不解的问题进行提问,参与课堂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讲授法:通过实例讲解,帮助学生掌握民俗旅游资源的相关知识。
- 实践活动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 请阐述如何合理开发与保护民俗旅游资源。
答案:合理开发与保护民俗旅游资源需要平衡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注重保护文化原貌,同时进行适度开发。例如,在开发过程中,可以设立文化保护区,限制游客数量,加强环境保护,确保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5. 请分析民俗旅游资源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答案: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如西藏雪顿节吸引了大量游客,带动了当地酒店、餐饮、交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
分析传统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当前我国旅游市场的竞争日趋白热化,民俗旅游开发也具 有了一定的风险性。为了保护民俗文化资源及其开发的顺利进 行,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优秀传统进行保护势在必行。这需要政 府加强相关立法,使这一活动有法可依;还要对其加强调查分 析,确定哪些民俗文化的内容需要保护;关键是探索有效的举 措。要做到这些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一、理论依据
(一)本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需要正确对待 两者一向都是相互联系、转化的相辅相承的,它们相互影 响、交流而又融合渗透。若要合理开发利用民俗文化一定要预 防两种错误的倾向:第一,盲目排斥外来文化,妄自尊大,觉 得只有本民族的文化才是最好的。对于外来文化的影响采取简 单粗暴的抵制态度,将其优秀的部分也排除在外。第二,认为 所有的外来文化都是优秀的,全盘照收,却将本民族文化优秀 的部分摒弃了,最终失去了本民族的特色,也就失去了本民族 存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因此,要本着拿来主义的态度,借 鉴两者的优秀之处,促进民俗文化的迅速健康发展。 (二)恰当对待古今文化之间的关系 利用和开发好民俗旅游资源,还要恰当的对待古今文化传 统的关系问题,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两种较为极端的 思想方法:厚古薄今和厚今薄古。不论何种,都失之偏颇,不 利于民俗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因此,要根据民俗文化的特点, 今古并重,做好民俗文化的开发利用和传承发展的工作。
(一)积极筹建文化生态保护区 传统民俗旅游已经成为普遍现象,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在保 护与开发的过程中面临着各种文化习俗的冲击和同化,丰富多 彩而又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趋于消亡。另外,作为一种隐形的 文化旅游资源很容易被损害甚至篡改,这导致它固有的文化内化 也有可能消散干净。所以,积极筹建文化生态保护区迫在眉睫。 由于独特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决定了民俗旅游资源存在与否和
论民俗旅游资源的特征及开发原则
所谓公共特征 , 是指 民俗旅 游资源是 由文化主体 、 文化
背景 、 文化载体、 文化影响的群体状态和公共性决 定的。 民俗 习惯是人们在共 同生活中约定俗成 的, 它是 由人们共同创造
生一系列经济效益、 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 以物质形态或非 物质形态存在的人文因素 。 以人为载体的民俗旅游在人文旅
方面存在差异 。 也就是说任 何民俗旅游资源都 有 自己特定 的
性质 , 不同性质的 民俗旅游资源 的利用价值和 功能 、 开发利
单纯 的游 山玩 水 、 闲娱乐, 休 而是这些 活动都 与当地的文化
交织在一起, 即使是简单的旅游设施都要赋予当地民族文化 特色或地方文化特色 。 而民俗旅游作为文化旅游中最 能体现 民族或地方文 化人文旅游资源, 一直 都广受关注, 对于 民 这 俗旅游 的发展来说无疑是积极有益 的。但需要指出的是, 民 俗旅游资源是一类 比较特殊的旅游资源 ,开 发时应 谨慎 对 待,而不少人对这一点尚缺乏全面 、 科学 的认识 。这不利于
~
堕
王 丹 ・陈 超 : 张海渤 -
W g Dan C en an h Ch Z an H b ao h g ai o
( . 昌理工学 院航天航空系,江西 南 昌 3 0 1 ;2 南 昌理 工学 院经济管理系 ,江西 南 昌 3 0 1) 1南 30 3 . 3 03 (.a ca g Is i ue o e ho o y in x a c a g3 0 3 ;2 N n h n n t tt f T c n lg ,J a g i 1N n h n n tt t fT c n l g,Ja g iN nh n 3 0 1 .a c a g I s iu e o e h o o y in x
第四章 旅游资源开发的理念与模式
3.民间投资型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 含义:一般的民营企业或个人投资于中、小型 的旅游资源开发项目,或旅游区内开办的一些 餐饮、住宿、购物项目,如风味饭馆、乡村旅 店、农家乐项目等。 • 该模式的特点是投资规模一般不是很大,涉及 的投资范围较宽,一些投资少,见效快的旅游 开发项目较能吸引这一类投资者,适用于旅游 业发展较为成熟,且取得了较好经济效益的旅 游资源开发区域,或旅游业正在起步的旅游资 源的待开发区域。
4.外商投资型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举 例
• 江苏同里古镇多半是明清时代的旧房子,经过数 百年的变迁,岁月侵蚀,年久失修,已经破烂不 堪。因在80年代初才通了公路,同里古镇居民住 宅环境的改善比周围乡镇慢了一拍,所以才保留 下古镇内许多古街、古桥和古宅。 • 有些居民认为,别人都在变,自己守着的是一副 烂摊子,那些古建筑斑斑驳驳,横看竖看都不及 现代化的房子来得亮丽和鲜彩。守着过去,就是 守着落后,守着土气。
(二)专项旅游地空间布局模式
1.草原旅游布局模式
住宿包
接待包 厕所
图6-17 草原旅游布局模式
2.海滨旅游布局模式
娱乐区 野营区 陆地 海滩 陆地活动区 度假区 海滩活动区 游艇船坞
海上活动区 海面
图6-18 海滨旅游布局模式
• 3.山岳旅游布局模式
游览道 主体景观 一般景观
图6-19 分叉式山岳旅游布局模式
(四)节会式:节庆、集会
1 节庆开发:是某一区域或民族的人民为庆 祝农业生产、祭祀祖先,或出于某种需 要而举行的纪念性的庆典活动。 2 开发要点: • 选择传统节日; • 节日活动以传统内容为主,适当增加新 节目,要注意提高节日的思想性、艺术 性、娱乐性; • 利用节庆活动举办艺术节、文化节。
传统民俗旅游资源在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传统民俗旅游资源在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传统民俗旅游资源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对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其开发中存在诸多问题:文化保护与商业利益冲突、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缺乏创新意识和技术支持、缺乏专业人才和宣传推广等。
为应对这些挑战,应建立文化保护机制、加强规划管理、推动创新技术应用、加强人才培养宣传推广。
只有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保护和发展传统民俗旅游资源,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重视传统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中的问题及对策,对于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传统民俗旅游资源,开发,问题,对策,文化保护,商业利益,统一规划,管理,创新意识,技术支持,专业人才,宣传推广,重要性。
1. 引言1.1 概述传统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性传统民俗旅游资源是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
传统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也可以传承和弘扬当地的传统文化。
通过开发利用传统民俗旅游资源,可以吸引游客前来体验,增加地方旅游业的收入,拉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提升地方经济的发展水平。
传统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也有助于增强当地民众对自身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促进文化传承的延续和传播。
传统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还可以带动当地的就业机会,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传统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资源,才能更好地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地方经济的蓬勃发展,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
传统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不仅是一种经济活动,更是对当地文化传统的传承和保护,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2. 正文2.1 问题一:开发过程中存在文化保护与商业利益冲突的挑战在传统民俗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文化保护与商业利益之间的冲突,这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难题。
一方面,文化保护是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的重要任务,需要保持原汁原味的传统风貌和习俗。
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研究
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研究作者:张永方来源:《西部论丛》2018年第07期摘要: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它在旅游发展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开封市作为八朝古都,民俗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包括饮食民俗旅游资源、建筑民俗旅游资源、岁时节日与庙会旅游资源等并且富有原真性、独特性、文化性的资源特征。
针对开封市现有民俗旅游资源发展现状,提出了主题公园模式、节庆活动模式、民俗博物馆模式、旅游演艺四种开发模式,并进行了相应的分析。
关键词:民俗旅游资源开封开发模式一、开封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现状(一)开封民俗旅游资源类型1.饮食民俗旅游资源。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开封作为豫菜的发源地,饮食文化历史悠长,我国烹饪界的始祖伊尹就出生在今开封杞县。
在北宋时期,开封的饮食文化达到了鼎盛。
开封的诸多菜肴中,最吸引人的有灌汤小笼包、桶子鸡、鲤鱼焙面、套四宝、等。
开封的特色小吃有花生糕、双麻火烧、杏仁茶等。
开封著名的餐饮老字号有:始创于1864 年的“马豫兴”,1882 年的“稻香居”, 1897 年的“沙家酱牛肉”,1997年的“第一楼”等,都是著名的汴梁老店。
2.建筑民俗旅游资源。
旅游建筑从属于旅游资源,开封民俗旅游建筑促进了开封悠久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与此同时,这些旅游资源也在不断地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旅游者。
其中以清明上河园、开封古城墙、大相国寺、开封刘家胡同、山陕甘会馆等民俗建筑最为有名。
3.岁时节日与庙会旅游资源。
岁时节日与庙会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为了纪念重要的日子而创造出来的一种民俗文化。
每年10月18日至11月18日,“菊城”开封举办为期一个月的菊花花会,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在金秋时节共聚在开封,徜徉在花海中,欣赏数千种精心培育的菊花,感受开封市花的魅力。
(二)开封民俗旅游资源特征1.原真性。
原真性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原则,开封政府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发展本地民俗旅游业的同时,全面深刻地贯彻了这一原则。
如投资21亿元建设环城墙公园,最大程度的保持古城墙的古色古香、原汁原味。
传统民俗旅游资源在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传统民俗旅游资源在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传统民俗旅游资源一直以来都是各地旅游开发和推广的重要内容,它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能够提供独特的旅游体验。
在传统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资源保护不足、开发利用方式不合理、传统文化传承困难等,这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来解决。
传统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存在资源保护不足的问题。
一些地方在开发旅游资源时,为了迎合市场需求,盲目进行开发利用,导致自然、文化资源的破坏和流失。
对此,应加强对传统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护力度,建立相关的保护机制,严格限制开发的范围和方式,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开发利用传统民俗旅游资源的方式不合理是个问题。
有些地方将传统民俗旅游资源仅仅当做观赏的对象,忽略了传统文化表演、参与性体验等方面的发展,使得旅游项目单一化,缺乏吸引力和互动性。
针对这一问题,应注重传统文化的活态表达,组织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打造更具体验性和互动性的旅游产品,吸引更多游客的关注和参与。
传统民俗旅游资源的传承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
传统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离不开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现实情况是,许多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年龄偏大,传统技艺在年轻一代中的传承面临困难。
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培养和传承。
一方面,通过加强学校教育和社会文化活动的力度,培养和吸引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通过资金补贴和政策扶持,鼓励传统文化传承者将其技艺传授给更多的后继者。
对于传统民俗旅游资源的宣传和推广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些地方的传统民俗旅游资源虽然具有独特性和吸引力,但由于宣传不到位,缺乏知名度,使得游客的参与度较低。
对此,应加大对传统民俗旅游资源的宣传力度,利用互联网、媒体等多种渠道,推广传统民俗旅游资源的独特魅力,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论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
论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摘要:民俗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有利于发挥旅游业潜力和提高旅游业竞争力。
我国民俗旅游文化内涵深厚且资源丰富,我们要在保护和融合当地特色文化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
探索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目前的现状和以后如何去创新和开发展开分析。
旨在促进民俗旅游业的发展,提高旅游效益。
关键词:民俗旅游措施前言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集体创造、共同享用并世代传承的生活文化。
每个民族都有它自己的特殊历史传统和风俗习惯,并加以强调,赋予以强烈的感情,把它升华为本民族的标志。
因而,民俗是民族构成的一个要素,是最能反映一个民族的性格特征的。
同一类民俗在不同的民族中,可以产生不同的民族表现形式:不同的民族及其所处的历史条件、地理环境不同,又各有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民俗。
从人类文化意识结构看,民俗是它基础层中未经分化的原始生态文化意识团。
民俗文化因地而异,因人而异,因此民俗旅游也就显得丰富多彩。
民俗旅游的开发虽然有一定的模式,但因其自身的特征,它的内容选择和开发都应讲究一定的原则,那就是坚持民俗的独特性,只有保持各民俗旅游的独特性,所开发的民俗资源才是可游的,其旅游发展才是可持续的。
一、民俗的概念作用民俗,是民间风俗的简称。
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集体创造、共同享用并世代传承的生活文化。
每个民族都有它自己的特殊历史传统和风俗习惯,并加以强调,赋予以强烈的感情,把它升华为本民族的标志。
因而,民俗是民族构成的一个要素,是最能反映一个民族的性格特征的。
(一)基本特征民俗具有丰富多样性的特点。
具有历史传成性的特点,它是各民族,地域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具有代代相传的特点。
民俗具有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所体现的基本特征,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民俗文化不是个人行为,而是集体的语言,心态,行为的模式.比如,汗民族的春节,主要体现了中国农业社会的特点.有青草一次为一年,谷熟一次为一年的俗语.民俗的传承性。
民俗旅游的开发与保护
民俗旅游的开发与保护民俗旅游是旅游业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展示民族特色和地方文化为主要目的,让游客亲身体验、饱览当地独特的民俗风情。
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民俗旅游既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本文将探讨民俗旅游的开发与保护,并提出相关的措施与建议。
一、开发民俗旅游资源的方法1.调研和搜集要开发民俗旅游,首先需要对各地的民俗资源进行调研和搜集。
这包括民间手工艺、传统习俗、节庆活动等各个方面。
通过深入了解和研究,可以找出具有代表性和吸引力的民俗元素,为旅游开发提供参考。
2.保护和传承保护和传承是开发民俗旅游的基础。
要保护好民俗文化,需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
同时,要加强对传统工艺和技艺的培训,鼓励年轻一代传承和发展传统技艺。
3.营造宜居环境为了吸引游客和提升旅游体验,开发民俗旅游的地区需要营造宜居环境。
这包括改善基础设施、提供便利的交通和住宿条件,并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通过提升居住环境的质量,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民俗文化。
二、保护民俗旅游资源的方法1.合理规划和管理保护民俗旅游资源需要进行合理的规划和管理。
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明确开发的边界和限制条件。
同时,要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
2.宣传和教育加强对民俗文化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民俗旅游的认知和理解。
可以通过举办文化展览、开展主题讲座等方式,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保护民俗文化的行动中来。
3.加强监管和执法建立健全的监管和执法机制,对违规开发和破坏民俗旅游资源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并加大处罚力度。
只有加强对违法行为的制止和整治,才能有效保护好民俗旅游资源。
三、民俗旅游开发与保护的意义1.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民俗旅游作为一种特色旅游形式,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通过开发和保护民俗旅游资源,可以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消费,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经济的繁荣。
2.传承和弘扬文化传统民俗旅游的开发与保护有助于传承和弘扬本地区的文化传统。
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
4、针对客源市场,灵活运用开发形式
民俗旅游的客源市场十分复杂,不同的市场对民
俗旅游景观(景点)的需求有一定的差别。民俗旅游
资源开发形式不能过于单一,应多种形式同时灵活运
用。
民俗观光开发
民俗活动开发
土特商品开发
民俗服务开发
以上形式可同时并举,也可以某种形式为主, 其他为辅。
5、按区位,梯次开发
我国民俗旅游资源丰富,区域特色鲜明,开发价值和潜力很大。 但由于各地的地理环境不同,经济水平不一,交通条件悬殊,市场知
二为洋化,将西方东西掺进中国的民俗之中,这在 歌舞、游艺活动及工艺品方面尤为明显。失去了乡 土气息和原始气息,也就意味着民俗的淳朴美不复 然、社会、文化环境相互影响的产物。中 国民俗既有地区差异性,又存在共通性的特点。
由于共通性的存在,民俗旅游景观(项目)就有雷 同的可能,因此,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不仅要注意发 挥区域特色,而且还不能忽视各地民俗的共通性, 在同一民俗旅游区,民俗旅游景点、景观的布局上, 要多样化,尽量避免重复。
名度有差异,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应按区位,区别先后、主次,有计划、 有步骤地开发。 区位条件好的,一般优先开发,重点扶持,积累经验,树立民俗旅游 的良好形象。区位条件差的,可搞些保护性开发,等时机成熟,再扩 大开发规模,增加客容量。 在开发时,切忌不顾区位条件,一哄而起,遍地开花。
6、宣传与开发同步
与其相邻的民俗旅游区,景点、景观也应各具特色, 互为补充。
民俗特色旅游资源开发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民俗特色旅游资源开发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一、引言民俗特色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欢迎。
它以独特的民俗文化为核心吸引力,为游客提供了深入了解和体验不同地域文化的机会。
然而,要实现民俗特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其旅游资源的科学开发至关重要。
在此背景下,明确民俗特色旅游资源开发的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民俗特色旅游资源开发的概念界定(一)民俗特色旅游资源的内涵民俗特色旅游资源是指那些能够反映特定地域、特定民族或特定群体的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文化艺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独特元素和现象。
这些资源具有独特性、地域性、传承性和文化性等特征,是吸引游客前来旅游的重要因素。
(二)民俗特色旅游资源开发的定义民俗特色旅游资源开发是指通过一系列的规划、设计、建设和营销等活动,将潜在的民俗特色旅游资源转化为具有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旅游产品,以满足游客的需求,并实现当地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三)民俗特色旅游资源开发的特点1、文化性民俗特色旅游资源开发的核心是文化,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民俗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
2、参与性游客不再仅仅是旁观者,而是能够亲身参与到民俗活动中,增强旅游体验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3、原真性在开发过程中要保持民俗文化的原真性,避免过度商业化和舞台化,让游客能够感受到真实的民俗风情。
4、可持续性注重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三、民俗特色旅游资源开发的理论基础(一)文化人类学理论文化人类学关注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演变,为民俗特色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理论支持。
通过研究不同民族和群体的文化习俗、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可以更好地理解民俗文化的内涵和意义,从而在开发过程中更加注重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二)旅游经济学理论旅游经济学研究旅游活动中的经济现象和规律,为民俗特色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经济分析的工具。
民俗旅游的开发与保护
民俗旅游的开发与保护【摘要】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民俗旅游以其独特的面貌进入了旅游市场,作为一种深受群众欢迎的旅游形式,它已逐渐成为各国旅游开发的重点之一。
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民俗文化作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内容,特别符合旅游者求新,求异的旅游动机。
虽然开发民俗旅游可以使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源远流长的精华得以弘扬,也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但是由于旅游者忙于享受“异国风情”或经营“万种风情”,忽略了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带来了许多不容忽视的负面作用。
本文就传统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进行论述,分析其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揭露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我国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对策和建议,以期实现旅游与民族文化二者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保护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ourism, folk tourism, with its unique features into the tourist market, as a kind of tourism form of welcome by the masses, it has gradually become one of the focus of the national tourism development. China's vast and numerous ethnic, folk culture as a region, the crystalliz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a nation has a long history and culture, contains extremely rich social content, especially in the tourists', dissimilation, tourist motives. Although development of folk tourism enables us to carry forward the essence of the Chinese nation has a long history of several thousand years, also can produce good economic benefit, but the tourists are busy enjoying "exotic" or "ten thousand kinds of amorous feelings", ignores the protection of folk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brought a lot of negative effect that nots allow to ignore. In this paper, the essay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folk tourism resources, analyzes its present situation and future development, expose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folk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 proposes for our country folk customs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benign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and the national culture.目录摘要 (1)Abstract (1)1 绪论民俗又称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
论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
论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在当今旅游业蓬勃发展的时代,民俗特色旅游作为一种独特的旅游形式,正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
民俗特色旅游以其浓郁的地方文化、独特的民俗风情和丰富的体验活动,为游客带来了与众不同的旅行感受。
本文将探讨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包括其重要性、面临的挑战以及有效的开发策略。
一、民俗特色旅游开发的重要性(一)促进经济发展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能够为当地带来直接的经济收益。
游客的到来会带动当地餐饮、住宿、交通、购物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
同时,旅游收入还可以用于当地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进一步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
(二)传承和保护民俗文化通过开发民俗特色旅游,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当地的民俗文化,从而增强对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意识。
旅游活动的开展为民俗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平台和资金支持,使得一些濒临失传的民俗技艺和传统得以保存和发扬。
(三)丰富旅游产品供给在旅游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能够丰富旅游产品的种类,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与传统的观光旅游相比,民俗特色旅游更注重游客的参与和体验,能够为游客提供更加个性化、深度化的旅游服务。
二、民俗特色旅游开发面临的挑战(一)民俗文化的商业化过度在民俗特色旅游开发过程中,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一些地方可能会过度商业化民俗文化,导致民俗文化的原真性和独特性受到破坏。
例如,一些民俗表演为了迎合游客的口味而变得过于商业化和娱乐化,失去了原本的文化内涵。
(二)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往往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如果在开发过程中不注重环境保护,过度开发旅游资源,可能会导致生态失衡、环境污染等问题,从而影响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专业人才短缺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包括民俗文化研究人员、旅游规划师、市场营销人员等。
然而,目前在很多地区,这类专业人才相对短缺,制约了民俗特色旅游的高质量开发。
传统民俗旅游资源在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传统民俗旅游资源在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传统民俗旅游在旅游市场中的份额越来越大,受到了越来越多游客的青睐。
但是,在开发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
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对策。
问题一:传统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护问题传统民俗旅游资源主要包括民俗风情、民间工艺、民间传说等多个方面。
这些传统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护问题较为突出。
一些景区在进行旅游开发过程中忽视了对传统民俗资源的保护,加剧了传统文化的流失。
因此,保护传统民俗旅游资源至关重要。
对策一:①加大政府力度。
政府应对传统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护加大力度,出台相关法律、政策,并加强督促、管理力度,强制实施相关保护措施。
②加强普及教育。
政府应加强对群众的传统文化教育力度,提高大众的民俗文化保护意识。
③规划好旅游线路。
景区开发方应规划好旅游线路,从保护传统文化、提供游客旅游服务、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等角度出发,考虑好线路的建设。
传统民俗旅游资源的商业化问题是目前传统民俗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较为突出的问题。
传统民俗旅游资源商业化过度,将使传统文化和社会生活方式失去其真正的内涵,从而导致传统文化价值的丧失。
因此,在开发传统民俗旅游资源时,需要充分考虑其商业化问题。
①科学制定规划。
景区开发方应当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制定合理规划,从而加强景区的管理。
②优化旅游产品。
景区开发方应当优化旅游产品的设计和服务,满足游客需求的同时充分体现传统民俗文化和历史特色。
③充分发掘民俗旅游资源的内在价值。
景区开发方应当充分发掘传统文化、风俗和习惯的内在价值,通过文化传承和旅游业的发展,达到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的目的。
传统民俗旅游资源的营销问题也是传统民俗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的一大问题。
传统民俗旅游资源所具有的文化和观赏性很容易受到游客的关注。
然而,传统民俗旅游资源的营销必须与时俱进、创新思维,不能一味依赖传统的营销手段。
①创新营销方式。
景区开发方应当利用新媒体、平台和其他广告资源,创新营销方式,提高传统民俗旅游资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论山东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李东成(山东师范大学 齐鲁文化研究
论山东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李东成(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txt年轻的时候拍下许多照片,摆在客厅给别人看;等到老了,才明白照片事拍给自己看的。
当大部分的人都在关注你飞得高不高时,只有少部分人关心你飞得累不累,这就是友情!论山东民俗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李东成(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山东济南,250014)发表时间: 2004--------------------------------------------------------------------------------摘要:山东民俗文化因其传承性强、地域特点鲜明、影响广泛而成为山东民俗旅游的重要资源。
凭借此资源优势,山东的民俗旅游享誉国内外,成为山东旅游业一个富有潜力的增长点。
但在当前的民俗旅游开发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在分析山东民俗旅游的特点、类型和山东民俗旅游开发现状的基础上,就目前出现的问题,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开发原则和解决对策。
关键词:民俗;民俗文化;民俗旅游;山东一、民俗文化、民俗旅游的界定(一)民俗文化的定义民俗文化,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包括存在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物。
[1] 它是民俗旅游最重要的资源。
民俗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文化,因此,也有些学者提出用“生活文化”指代民俗文化。
与精英文化或宫廷文化相比,民俗文化更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独特性、生动性和大众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与当代大众旅游的诸多特点相吻合,使得民俗文化成为民俗旅游的主体资源,这也是推动民俗旅游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
(二)民俗旅游的界定早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中国就已经开展了民俗旅游,从20世纪90年代起,学者们开始探讨民俗旅游的概念,陆景川、西敬亭、叶涛、李慕寒、刘印其、迟景才、仇学琴、陶思炎、温锦英、吴忠军、巴兆祥、吴必虎等人均对此有所阐述。
1990年,西敬亭、叶涛首先明确提出了“民俗旅游”的概念:“民俗旅游是民俗与旅游的结缘,以民俗事象为主体内容的旅游活动”[2]刘印其提出:“民俗旅游是借助民俗来开展的旅游项目,如寻根祭祖、朝山进香、民间艺术表演、民俗展览、民俗表演 (婚礼表演等)、节庆活动、风味食品、旧式交通工具、住民房等,一句话,就是‘到民间去旅游’,到民俗氛围里去切身体验”。
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
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上一篇/ 下一篇 2009-01-06 09:53:54查看( 457 ) / 评论( 0 ) / 评分( 0 / 0 )旅游民俗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是应用民俗学的一个分支。
应用民俗学,又称适应民俗学,是与理论民俗学相对称的研究民俗在人民生活中应用规律的科学;它是一种具体的理论研究,而不是抛开实际问题的抽象研究。
它对树立新的理论观念,发展旅游和商贸事业,改革衣食住行的陈规陋习与观念,都有直接的作用和影响。
作为传统文化、民间文化和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文化具有鲜明的原始性、地方性和民族性,从旅游文化的角度来说,也具有奇特性和地域垄断性,因而能够成为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当今的旅游开发和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中国的民俗旅游开发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
当时中国刚刚推行改革开放政策,现代旅游业作为改革开放的直接产物,为了吸引海外游客,当时开发的主要旅游资源是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景观。
民俗旅游开发只是作为补充,还局限在比较狭窄的领域。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中期以后,伴随着国内游的蓬勃发展,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也进入大发展时期,民俗旅游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
直到今天,民俗旅游的开发仍然是一个倍受瞩目的领域。
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既促进了各地旅游业的发展,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同时,它又导致了民俗旅游资源的破坏,民俗文化的变异。
因而民俗旅游资源保护的任务非常艰巨。
在我国各地,民俗旅游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发展,但是保护工作却被忽视,加上工作中的某些短视行为,民俗旅游也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
1、民俗风情的同化民俗风情的同化是指本地或本民族的民俗风情受异地、异民族的民俗与风尚的影响,并为其所取代的现象。
现代社会,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日益频繁,人民的交流也日益增多,民俗取向的某些方面的发生同化是不可避免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民俗旅游资源的内涵及分类
2.地域性
主要表现的方面: • 第一,民俗旅游资源存在于特定的地域,任何地
域都有自己独特的民俗旅游资源。民俗事象如果 离开了自己产生和传承的地域,旅游功能和旅游 价值就会大打折扣,甚至荡然无存。 • 第二,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最佳模式是原生形态 模式。只有在民俗产生和传承的地域进行旅游开 发,才真正能够体现民俗事象的本来面貌和文化 内涵,同时保证民俗事象按照自身的演变规律传 承和发展。
(一) 民俗旅游资源的内涵
陈烈、黄海认为,民俗旅游资源是指能吸引 旅游者、具有一定的旅游功能和旅游价值的民族 民间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习俗。如生产与生 活习俗、游艺竞技习俗、岁时节日习俗、礼仪制 度习俗、社会组织习俗、祭祀信仰习俗、文学艺 术等。
邓永进等人认为,民俗旅游资源是指能够激 发人们产生旅游动机,吸引人们进行旅游活动的 风土人情及其载体。
立信会计出版社
第一节 民俗旅游资源的内涵及分类
一、 旅游资源的内涵
杨时进、沈受君认为,凡是由自然力和人类 社会造成的,有可能被用来规划、开发成旅游消 费对象的物质或精神的诸多因素,都可以视作旅 游资源。
保继刚、楚义芳认为,旅游资源是指对旅游 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 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
立信会计出版社
第一节 民俗旅游资源的内涵及分类
3. 民族性
主要表现的方面: • 首先,同一类民俗旅游资源在不同民族中具有不
同的特征。例如,民居建筑就存在非常明显的民 族差别,土家族人住吊脚楼,藏族人住碉楼,傣 族人住竹楼,汉族中的客家人住围楼,虽然都是 楼房,但是,其建筑材料、结构、格局、装饰等 等,存在显著差别。
从上述概念对旅游资源内涵界定的共同性来 看,可以把旅游资源理解为,客观存在的、包括 已经开发利用和尚未开发利用的、能够吸引人们 开展旅游活动的一切自然存在、人类活动以及它 们在不同时期形成的各种产物的总和。
立信会计出版社
第一节 民俗旅游资源的内涵及分类
二、 民俗旅游资源的内涵与特征
立信会计出版社
第一节 民俗旅游资源的内涵及分类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民俗旅游资源就是对 旅游者具有吸引力、具有一定的旅游功能和旅游 价值的民俗事象的总和。民俗旅游资源是人文旅 游资源中最绚丽多彩的部分,文化内涵十分丰富 。从民俗与旅游的关系来看,民俗旅游资源就是 指各个民族、各个地区因其受到不同历史文化、 自然环境、民族传统、科技水平等的作用,在生 产和生活各个方面表现出来的特殊的民俗事象, 如生活习惯、节日庆典、服饰装束、民间艺术、 工艺特产、烹调技术、精神风貌、人生礼仪、丧 葬习俗、乡规民约、游艺竞技、宗教信仰、价值 观念等,只要能够为旅游所用,它们就是旅游资 源。
立信会计出版社
第一节 民俗旅游资源的内涵及分类
二、 民俗旅游资源的内涵与特征
(二) 民俗旅游资源的特征
旅游资源就其产生原因和存在属性来看,可
以划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 。其中人文旅游资源,又可以划分为历史文化 旅游资源和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两大类。
从民俗旅游资源的旅游功能与旅游价值的角 度来看,它主要具有以下六个特征:
1. 大众性 3. 民族性 5. 节律性
2. 地域性 4. 神秘性 6. 益智性
立信会计出版社
第一节 民俗旅游资源的内涵及分类
1. 大众性
主要表现的方面: • 第一,民俗旅游资源对异地他乡的旅游者具有较
大的吸引力。 • 第二,依托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旅游产品和旅游
商品,能够比较充分地满足相当多的旅游者的旅 游需要。 • 第三,依托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旅游产品和旅游 商品,具有比较广阔的市场空间。
立信会计出版社
第一节 民俗旅游资源的内涵及分类
• 其次,不同的民族世代传承着很多不同的民俗事 象,由此构成的旅游资源也存在相当大的差别。 例如,韩国每年7月有洗锄节,又叫洗锄宴、草宴 、草祭、雇工日、状元礼。韩国俗语有“休闲七 月,无聊八月”的说法,7月份铲地结束,农民可 以挂锄休息,慰劳劳苦之意的洗锄节就此产生。 节日到来时,大家各自带着吃的东西,聚集在河 边荫凉的地方,吃喝玩乐,并用农乐伴奏。
谢彦君认为,旅游资源是指客观地存在于一 定地域空间并因其所具有的审美和愉悦价值而使 旅游者为之向往的自然存在、历史文化遗产或社 会现象。
立信会计出版社
第一节 民俗旅游资源的内涵及分类
李天元认为,凡是能够造就对旅游者具有吸 引力环境的自然事物、文化事物、社会事物,都 可构成旅游资源。
立信会计出版社
第一节 民俗旅游资源的内涵及分类
巴兆祥认为,民俗旅游资源是形成旅游者从 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参加民俗旅游的促进因素, 是能为旅游企业所利用,具有一定的旅游功能和 旅游价值,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各类 民俗事象的总和。
李传永、李恬认为,所谓民俗旅游资源,是 指那些突出表现每个民族特点及居住地特征的因 素总和,包括显而易见的建筑、饮食、生活方式 、传统节日、婚丧嫁娶、礼仪、节庆活动,以及 需要细心观察、体会的心理特征、审美情趣、思 维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等。
立信会计出版社
第一节 民俗旅游资源的内涵及分类
4. 神秘性
主要表现的方面: • 第一,人们在按照某些民俗行事时,带有一种神
秘的心理,认为事情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历 来如此,是由某种神秘力量决定的,非个人能够 理解,也非人力所能控制。例如,巫术活动、自 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等等,都在一定程 度上具有一种不可理解的,往往更加笃信,而越笃 信,做起来就越神秘。神秘性在巫术活动中表现 得最充分,在其他民俗中也多有表现,如禁忌民 俗。
21世纪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系列
民俗旅游学
邱扶东 主编
立信会计出版社
本章概述
1 民俗旅游资源的内涵及分类 2 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对象和模式 3 民俗旅游的社会影响 4 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立信会计出版社
第一节 民俗旅游资源的内涵及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