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_微生物与基因工程
微生物遗传第九章酵母菌遗传
将特定基因插入到酵母菌基因组的特定位置,以研究 基因表达和调控。
基因定点突变技术
通过寡核苷酸引物或锌指核酸酶,对特定基因进行定 点突变,以研究蛋白质结构和功能。
酵母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
全基因组表达谱分析
01
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酵母菌全基因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和
分析,以研究基因表达调控机制。
蛋白质组学研究
02
对酵母菌蛋白质表达、修饰和相互作用进行研究,以揭示蛋白
质功能和调控机制。和变化进行研究,以揭示代谢
途径和调控机制。
酵母菌与其他生物的基因交流与进化
基因转移与重组
研究酵母菌与其他生物之间基因的转移和重组,以揭示基因进化 机制。
基因共进化
研究不同生物之间基因的共进化关系,以揭示生物协同进化的规 律。
生物质转化
酵母菌可以将木质纤维素等生物质转化为燃料和化学品。通过基因工程手段改良酵母菌的木质素降解酶系和代谢 途径,可以提高生物质的转化效率。例如,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提高酵母菌对木质素的降解能力,可以用于生物质 转化的工业生产。
THANKS
感谢观看
酵母菌遗传
• 酵母菌概述 • 酵母菌的遗传基础 • 酵母菌的基因操作 • 酵母菌遗传学研究进展 • 酵母菌遗传学应用前景
01
酵母菌概述
酵母菌的形态与分类
形态
酵母菌通常为单细胞,呈圆形、椭圆 形或圆柱形,直径一般为2-3微米。
分类
酵母菌属于真菌界,是单细胞真菌, 有数百种之多,主要分为酿酒酵母、 毕赤酵母、假丝酵母等。
要点三
药物筛选
酵母菌在药物筛选中也具有应用价值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构建能够模拟人 类疾病的酵母菌模型,可以用于新药 筛选和药物作用机制研究。例如,利 用酵母菌模拟帕金森病等疾病模型, 用于药物筛选和机制研究。
浙江大学浙大微生物笔记
武汉大学微生物学讲义微生物学教学组(二00三年八月二十七日)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为生物学各专业本科生的必修基础课。
通过学习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生态分布、传染免疫、分类鉴定以及微生物与其他生物的相互关系及其多样性,在工、农、医等方面的应用,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前沿、热点和问题,使学生牢固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性及其生命活动规律,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宽厚的基础。
二、教学要求与教学方法1.以现代观点审视和重新组织教学内容,使课程的内容和结构、概念的提法、名词的解释和语言运用等都适合现代生物学迅速发展的要求,建立新的、优化的微生物学课堂教学体系。
2.在课堂教学中以“打开窗口”、“安装接口”的方法反映当代微生物学科的成就,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通过一定的“窗口”看到学科发展的前沿,通过“接口”看到目前学的基础知识与前沿的接轨,看到基础知识的延伸及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获得一定量的最新信息,满足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学习的兴趣。
3.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4.课堂教学与学生的课后复习、讨论及专题讲座相接合,并注意通过各种渠道保持与学生的联系,随时了解他们对教学的意见和要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三、教学学时分配和安排:本课程讲授按每周4学时安排,全学时共54学时。
教学内容及具体学时分配如下:一、绪论(4)二、纯培养和显微技术(3)三、微生物类群与形态(10)四、微生物的营养(3)五、微生物的代谢(4)六、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4)七、病毒(4)八、微生物遗传(8)九、微生物与基因工程(2)十、微生物的生态(4)十一、微生物的进化、系统发育与分类鉴定(4)十二、感染与免疫(4)四、教学内容和要求:第1章:绪论〖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走进微生物世界,了解微生物是什么?做什么?以及它们与人类的特殊关系;明确微生物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展望未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明确肩负的重任。
中国农业大学遗传学 09 基因工程和基因组学
(2)特点 – 低拷贝数 – 可以容纳 300 Kb 的插入片段 – 可以蓝白选择 – 由于是一种质粒,所有容易操作 – 稳定 – 嵌合性低 (3) 应用: – 适合高度生物大基因组的克隆、作图
(二)转基因载体
1. Ti质粒: 根癌农杆菌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中的致瘤质粒 (tumor-inducing ,Ti)。 结构:
AFLP: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s DNA
(三)人工合成基因 SOE-PCR: SOE:Splicing by using overlapped extension,重叠延伸 拼接。 20 / 100
第九章 基因工程和基因组学
第一节 基因工程
(一)基因工程的概念
1. 遗传工程 广义: 细胞工程 ------如体细胞、原生质体的培养与杂交 细胞器工程------细胞核的移植: 回交,克隆羊 染色体工程------整条染色体或染色体片断的切割或转移。 基因工程 狭义:基因工程 :体外不经过有性繁殖,有目的地使DNA发生重 组的技术体系。故又称重组DNA技术。 2. 克隆(clone) n. 无性繁殖系:无性繁殖系,遗传物质来源和组成完全相同。 v. 获得无性繁殖系的过程-即获得某种特异DNA片段,并大量 扩增的过程。
转基因
Cos L
Cos R λ
Bam H I Sau 3A
gDNA (cDNA)
Cos L
Cos R
连接 切
连接
转基因
三、限制性内切酶
定义:限制性、内切酶 类型: I 型: 特异识别位点,但切割位点随机。需要ATP、 Mg2+等。基因工程中无用:EcoB; EcoK II 型: 特异识别位点和切割位点。只需Mg2+。 识别位点:回文对称序列(palindrome) 粘性末端:EcoR I Hind III:5’突出 Not I Pst I 3’突出 平头末端:Sma I
(整理)第九章微生物遗传答案
第九章微生物遗传习题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点突变:DNA链上的一对或少数几对碱基发生改变,称为点突变。
2、感受态:受体菌最易接受到外源DNA片段并实现转化的生理状态。
3、基因工程:又称重组DNA技术,它是根据人们的需要在体外将供体生物控制某种遗传性状的一段生物大分子-----DNA切割后,同载体连接,然后导入受体生物细胞中进行复制、表达,从而获得新物种的一种崭新的育种技术。
4、接合:遗传物质通过细胞间的直接接触从一个细胞转入到另一细胞而表达的过程称为接合。
5、F'菌株:当Hfr菌株内的F因子不正常切割而脱离其染色体时,可形成游离的但携带一小段染色体基因的F因子,含有这种F因子的菌株称为F'菌株。
6、诱变育种:使用各种物理或化学因子处理微生物细胞,提高突变率,从中挑选出少数符合育种目的的突变株。
7、营养缺陷型:由于基因突变引起菌株在一些营养物质(如氨基酸、维生素和碱基)的合成能力上出现缺陷,而必须在基本培养基中添加相应的物质才能正常生长的突变型。
8、准性生殖:是一种类似于有性生殖但比它更为原始的一种生殖方式,它可使同一生物的两个不同来源的体细胞经融合后,不通过减数分裂而导致低频率的基因重组。
准性生殖常见于半知菌中。
9、重组DNA技术:是指对遗传信息的分子操作和施工,即把分离到的或合成的基因经过改造,插入载体中,导入宿主细胞内,使其扩增和表达,从而获得大量基因产物或新物种的一种崭新的育种技术。
10、基因重组:或称遗传重组,两个独立基因组内的遗传基因,通过一定的途径转移到一起,形成新的稳定基因组的过程。
11、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一个基因内部遗传结构或DNA序列的任何改变,而导致的遗传变化就称基因突变。
12、移码突变:指诱变剂会使DNA分子中的一个或少数几个核苷酸的增添或缺失,从而使该部位后面的全部遗传密码发生转录和转译错误的一类突变。
13、转导:通过完全缺陷或部分缺陷噬菌体的媒介,把供体细胞的DNA小片段携带到受体细胞中,通过交换与整合,从而使后者获得前者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
(生物科技行业)武汉大学微生物教学提纲
第一节代谢概论
第二节微生物产能代谢
一、生物氧化
二、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
1.发酵
2.呼吸作用
(1)有氧呼吸
(2)无氧呼吸
三.自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
1.氨的氧化
2.硫的氧化
3.铁的氧化
4.氢的氧化
四.能量转换
1.底物水平磷酸化
2.氧化磷酸化
3.光合磷酸化
1)环式光合磷酸化
2)非环式光合磷酸化
思考题
试结合一步生长曲线分析病毒的特点,并与细菌进行比较。
第八章微生物遗传
第一节遗传的物质基础
一、DNA作为遗传物质
二、RNA作为遗传物质
三、朊病毒的发现与思考
第二节微生物的基因组结构
一、概念:
二、微生物与人类基因组计划:
三、微生物基因组结构的特点:
1、原核生物(细菌、古生菌)的基因组
2、真核微生物(啤酒酵母)的基因组
第七章病毒
第一节概述
一、病毒的发现和研究历史
二、病毒的特点和定义
1、特点
2、定义
三、病毒的宿主范围
四、病毒的培养和纯化
1、病毒的培养
2.病毒纯化
第二节毒粒的性质
一、毒粒的形态结构
1.病毒的大小和形状
2.毒粒的壳体结构
3.病毒的包膜结构
4.毒粒的结构类型
二、毒粒的化学组成
1.病毒的核酸
2、病毒的蛋白质
四、拮抗
五、竞争
六、捕食
第三节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一、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思考题:
1、试从微生物的特点分析其分布比动植物更广泛的原因,为什么无菌操作技术是一切微生物学工作的基础?
微生物学补充习题(周德庆)
微生物学补充习题第一章绪论复习题与扩展思考题1.微生物有哪些主要类群?有哪些特点?2.试述我国古代对微生物的认识和利用。
3.试述列文虎克、巴斯德和科赫在微生物学发展史上的杰出贡献。
4.试述微生物学在生命科学中的重要地位。
5.你认为现代微生物学的发展有哪些趋势?6.你认为微生物学的哪些方面可以继续研究以对生命科学作出贡献?7.试就微生物在工业、农业、医药、食品等方面的应用作一简要介绍。
第二章原核微生物复习题和扩展思考题1.试解释下列名词:肽聚糖,磷壁酸,溶酶菌,抗酸染色,间体,羧酶体,核区,质粒,附器,异形胞。
2.试比较以下各对名词:原核微生物与真核微生物、胞壁质与拟胞壁质、脂多糖与脂多糖层、原生质体与球形体、鞭毛丝与轴丝、聚?β?羟丁酸颗粒与多聚磷酸颗粒、荚膜与粘液层、芽孢与孢子。
3.试从化学组成和构造论述细菌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4.根据革兰氏阳性细菌与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通透性来说明革兰氏染色的机制。
5.试述几种细菌细胞壁缺损型的名称及其应用价值。
6.放线菌与霉菌均呈菌丝壮生长,单为何认为放线菌更接近于细菌而不接近于霉菌?7.什么是芽孢?芽孢的形成及其调节方式?试述芽孢的抗逆性机制。
8.蓝细菌有哪些不同于细菌的结构与成分?它们的功能是什么?9.立克次氏体有哪些与专性活细胞内寄生有关的特性?它们有什么特殊的生活方式?10.衣原体与立克次氏体都为专性活细胞内寄生,两者有何差别?11.支原体有何特点?哪些特点是由于缺乏细胞壁而引起的?12.螺旋体和螺菌有何不同?13.细菌细胞中的哪些物质有抗原作用?这些物质存在于哪些结构中?14.试从细胞的形态结构分析细菌与放线菌的菌落特征。
15.试就作用靶物质、作用机制、作用结果和作用对象等方面比较溶霉菌与青霉素对细菌细胞壁的作用。
第三章真核微生物复习题与扩展题1.试解释下列名词:真菌,酵母菌,霉菌,真核生物,原核生物,真酵母,假酵母,酵母菌的芽殖,裂殖和芽裂殖。
2.试述酵母细胞的主要结构特征。
微生物与基因工程
微生物与基因工程微生物与基因工程是当今科学领域中备受瞩目的研究方向。
微生物作为一类微小生物体,具有广泛的分布和多样的功能,对人类的生活和自然界的生态系统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基因工程则是通过改变生物体的遗传信息,以实现对其性状和功能的精确控制和改良。
本文将对微生物与基因工程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它们在生物科技领域的应用进行探讨。
第一部分:微生物的概述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广泛的生物体,主要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其特点是体积小、繁殖能力强、生活环境广泛。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在空气、水、土壤、外界物体等各个环境中都可以找到微生物的身影。
微生物对人类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比如某些细菌可以分解有机物质,参与土壤肥力的维持;真菌在食品工业中被广泛应用,用于食品的发酵和保鲜等。
第二部分:微生物与基因工程的联系微生物是基因工程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它们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1. 繁殖能力强:微生物的繁殖速度非常快,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微生物种群,为基因工程实验提供了便利条件;2. 遗传信息简单:相对于高等生物,微生物的基因组结构相对简单,研究人员可以更容易地对其基因进行操作和改变;3. 可操作性好: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可以比较容易地进行控制,通过改变培养基中的成分或温度、pH等环境因素,可以实现对微生物生长的精确控制;4. 改良潜力大:由于微生物的基因信息相对简单,研究人员可以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对微生物的性状和功能进行精确改良,以实现人类的特定需求。
第三部分:基因工程在微生物中的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在微生物研究和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转基因微生物的应用:通过导入外源基因,可以让微生物具备特定的生物合成或代谢功能,比如利用大肠杆菌表达外源蛋白,用于生产重组蛋白;2. 微生物基因组学研究:通过对微生物基因组进行测序和分析,可以揭示微生物种类、功能和进化等方面的信息,为微生物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3. 微生物制药和生物工程:利用微生物进行药物、酶和化学品的生产,比如利用酵母菌进行乳酸和酒精的发酵;4. 环境修复和生态恢复:微生物在环境修复和生态恢复中发挥重要作用,比如利用微生物降解污染物,净化水体和土壤。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总19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代码:1201022.课程名称:微生物学3.学时/学分:51学时/3学分4.开课系(部)、教研室:生命科学系、生物工程教研室5.先修课程: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6.面向对象:生物工程专业二、课程性质与目标1.课程性质:微生物学是一门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及其生命活动的科学。
以微生物作为研究材料,往往会加速生物学基本问题研究的进展;微生物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在工业、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行业有着广阔的应用领域,构成了现代生物技术的基础;微生物还在基因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细胞工程等工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而微生物学是生物工程专业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微生物学通常在基础生物学、生物化学等先行课程之后开设,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生态学等课程奠定了基础。
2.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掌握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营养代谢、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生态及免疫学的基础知识,了解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以及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在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前沿、热点和问题,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宽厚的基础。
三、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3课时)(一)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走进微生物世界,了解微生物是什么做什么以及它们与人类的特殊关系;了解微生物的发现与微生物学发展;明确微生物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展望未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明确肩负的重任。
(二)教学具体内容1.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1课时)2.微生物科学(1课时)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分类地位微生物的特征微生物学研究内容及其分科3. 微生物的发现与微生物学的发展(1课时)微生物的发现微生物学的奠基现代微生物学的发展与展望我国微生物学发展的概况(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的建立与发展;2.难点:微生物的类群及特点。
大学《基因工程学》教学大纲
《基因工程学》课程教学大纲(Genetic Engineering)一、课程说明课程编码:02200200课程总学时(理论总学时/实践总学时):48(48/0)周学时(理论学时/实践学时):4(4/0)学分:31.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2.适用专业与学时分配:适用生物技术专业。
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3.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程的授课对象是生物技术专业的本科生。
课程简介:《基因工程》是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
其以分子遗传学理论为基础,以分子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的现代方法为手段而建立起来的一门技术学科。
基因工程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初,它的问世带动了生物技术的兴起和发展,是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内容。
基因工程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基因的分离、基因的克隆、基因的表达、植物基因工程、动物基因工程、药物基因工程和基因治疗等。
它是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的主干专业课程之一,它是生物工程(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中最重要的课程,其它三大工程是建立在基因工程基础之上的,同时也为生物技术制药等后继学科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课程目标:设置本课程是为了让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理解和掌握基因工程的技术原理,通过本课程学习,掌握基因操作的工具酶,基因克隆常用载体,目的基因的分离与合成,重组体的构建,重组体向宿主细胞的导入,重组体克隆的筛选与鉴定以及克隆基因的表达,同时了解基因工程在生物学领域中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对学生达到毕业要求贡献如下:1)了解基因工程学的历史、发展和前沿知识。
2)掌握基因工程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要求:学完基因工程学后,学生将具备以下能力:1)具有良好的自学能力;2)综合运用所掌握的基因工程学理论知识和技能、从事生物科学及其相关领域科学研究的能力。
4.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先修课程为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学等,具备基础理论知识及实验能力是基因工程学课程的基础。
微生物学重点总结(3篇)
微生物学重点总结微生物学第一章绪论1、微生物学。
一般定义为研究肉眼难以看见的称之为微生物的生命活动的科学。
2、微生物的发现。
第一个看见并描述微生物的人是荷兰商人安东列文虎克。
3、微生物学发展的奠基者及其贡献法国的巴斯德。
1>彻底否定了“自生说”;2>免疫学—预防接种;3>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4>创立巴斯德消毒法。
德国的科赫。
1>证实了____病菌是____病的病原菌;2>发现肺炎结核病的病原菌;3>提出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基本原则—科赫原则。
4、微生物的特点:个体小、结构简、胃口大、食谱广、繁殖快、易培养、数量大、分布广、种类多、变异易、抗性强。
第二章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1、无菌技术。
在分离、转接、及培养纯培养物时防止被其他微生物污染,其自身也不污染操作环境的技术。
2、菌落。
分散的微生物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形成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群体。
3、选择培养。
选择平板培养、富集培养。
4、古生菌。
是一个在进化途径上很早就与真细胞和真核生物相互独立的生物类群。
主要包括一些独特的生态类型的原核生物。
5、真菌。
霉菌(菌体由分枝或不分枝的菌丝构成)、酵母菌(一群单细胞真核微生物)。
6、用固体培养基获得微生物纯培养方法:1>涂布平板法:(菌落通常只在平板表面生长)将一定量的某一稀释度的样品悬液滴加在已倒好的平板表面,再用无菌涂布棒涂布均匀,经培养后挑取单个菌落。
特点:使用较多的常规方法,但有时涂布不均匀。
2>稀释倒平板法:(细菌菌落出现在平板表面及内部)取一定稀释度的样品与熔化的琼脂培养基混合,摇匀后倒入无菌培养皿中保温培养。
缺点:操作较麻烦,对好氧菌、热敏感菌效果不好。
3>平板划线法4>稀释摇管法第三章微生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1、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异同点: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细胞壁除少数外都有肽聚糖无肽聚糖细胞膜一般无固醇常有固醇内膜简单,有间体复杂,有内质网等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很多种核糖体70s(50s+30s)80s(60s+40s)线粒体叶绿体中的70s细胞核拟核,无核膜、无核仁,无成有核膜、核仁,有多条染色体,dna与形染色体,dna不与rna和组rna和组蛋白结合,有有丝分裂蛋白结合,无有丝分裂大小直径通常小于2微米直径在2-100微米之间2、革兰氏阴阳性菌的特点。
东华理工大学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各章思考题
各章思考题第一章绪论1. 用具体事例说明人类与微生物的关系,为什么说微生物既是人类的敌人,更是我们的朋友?2. 为什么微生物能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明星”?3. 为什么说巴斯德和柯赫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4.微生物有哪些特点?第二章病毒1、解释下列名词:病毒粒子、前噬菌体、溶源性。
病毒粒子:成熟的病毒感染单位,病毒复制的最后阶段,在宿主脂肪体细胞、血细胞和上皮细胞的核内复制,形成多边形和多角形的包含体,裸露或被囊膜包裹前噬菌体:整合在宿主基因组上的温和噬菌体的核酸溶源性:温和噬菌体DNA具有整合入宿主菌染色质DNA中的特性,成为与宿主菌共生的原噬菌体,能随宿主菌的染色质同步复制而传给子代,这种特性称为溶源性。
2、什么是病毒?病毒有哪些不同于其他微生物之处?(作业1)3、简述病毒的主要化学组成及其结构。
4、试用图示说明下列名词之间的关系:病毒粒子、核芯、衣壳、被膜。
(作业2)5、病毒有哪几种对称类型?每种对称类型病毒的形态是什么?试各举一例。
6、试以T系噬菌体为例说明病毒的增殖过程。
7、病毒是一种致病因子,也是一种具有遗传成分特点的因子,病毒的这种特性有什么生物学意义?(作业3)第三章原核微生物1、试根据细菌细胞结构的特点,分析并举例说明为什么它们能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
2、细菌、粘细菌、放线菌、霉菌、酵母在繁殖方式上各有什么特点?3、根据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的细胞壁结构和化学组成,解释为什么革兰氏染色后G+呈紫色,G-呈红色?4、比较细菌和放线细群体培养特征的异同。
5、以产甲烷菌为例,总古细菌的特点及其与细菌的不同之处。
第四章真核微生物1、微生物由于个体微小一般都是以其群体形式进行研究或利用,这必然就要涉及到对微生物的培养。
能否找到一种培养基,使所有的微生物都能良好地生长?为什么?2、试结合微生物学实验课的内容,谈谈在选择、配制和使用培养基时应注意哪些方面的内容。
你们在实验中是如何做的?有何体会?3、试比较营养物质进入微生物细胞的几种方式的基本特点。
《微生物基因工程》课件
02
微生物基因工程的基本技 术
基因克隆技术基ຫໍສະໝຸດ 克隆技术定义基因克隆技术是一种将特定基因或基因片段分离出来,并在体外进行复制、剪切、拼接等 操作,最终将重组的基因或基因片段导入受体细胞,实现基因的体外操作和扩增的技术。
基因克隆技术原理
基因克隆技术的核心原理是DNA的半保留复制。通过将外源DNA片段插入到载体DNA中 ,形成重组DNA,然后将重组DNA导入到宿主细胞中,实现外源DNA的扩增。
利用基因工程改造微生物,提高生物 燃料的产量和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药物生产
通过基因工程手段改良微生物,实现 高效的药物生产,降低生产成本。
环境保护
利用基因工程改造微生物,提高污染 物的降解效率和速度,降低环境污染 。
农业领域
通过基因工程手段改良农作物,提高 农作物的抗逆性和产量,改善农业生 产效益。
改良农作物优点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可以提高农作物的抗逆性、产量和品 质,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做出贡献。
改良农作物挑战
改良农作物需要经过严格的试验和审批,确保安全性、有效性和 可持续性。同时需要加强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高农民的素
质和能力。
04
微生物基因工程的前景与 挑战
微生物基因工程的发展前景
生物燃料
基因操作技术
包括基因克隆、转化、表达等关键技 术,是实现基因工程应用的基础。
微生物基因工程的历史与发展
起源
20世纪70年代,随着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和分子生物学的兴起 ,基因工程技术开始起步。
发展历程
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基因的转化,技术不断进步,应 用领域不断扩大。
未来展望
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微生物基因工程将更加精准、高效,有 望在生物医药、生物能源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第九章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①加S菌DNA
长出S菌
活R菌
❖②加S菌DNA及DNA酶以 外的酶
❖③加S菌的DNA和DNA酶 ❖④加S菌的RNA
只有R菌
❖⑤加S菌的蛋白质
❖⑥加S菌的荚膜多糖
只有S型细菌的DNA才能将S. Pneumoniae的R型转
化为S型。且DNA纯度越高,转化效率也越高。说
明S型菌株转移给R型菌株的,是遗传因子。
(二)噬菌体感染实验
A. D. Hershey和M. Chase, 1952年
(1)含32P-DNA的一组:放射性85%在沉淀中 (2)含35S-蛋白质的一组:放射性75%在上清液中 所以,进入细胞的是噬菌体的核酸而不是蛋白质。
(三)植物病毒的重建实验
❖为了证明核酸是遗传物质,H. FraenkelConrat(1956)用含RNA的烟草花叶病毒 (TMV)进行了著名的植物病毒重建实验。
插入突变 产生染色体畸变(复制性转座子) 基因的移动和重排
第四节 基因突变及修复
一、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简称突变,是 变异的一种,指生物体内遗传物质的分子 结构或数量突然发生的可遗传的变化。突 变率常在10-8~10-9范围内。
成分是蛋白质。
❖ DNA是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的证明:1944年以后,利
用微生物为实验对象进行的三个著名实验(肺炎球菌的转化 试验、噬菌体感染试验、病毒的拆开与重建试验)
一、三个经典实验
❖ (一)经典转化实验(transformation):F.Griffith, ❖研究对象:Streptococcus pneumoniae(肺炎双球菌) ❖ S型菌株:有致病性,菌落表面光滑,有荚膜 ❖ R型菌株:无致病性,菌落表面粗糙,无荚膜
沈萍主编的《微生物学》[整理版]
本课程采用的教材:沈萍主编的《微生物学》,高等教出版社2000年7月第一版。
本课程的辅导时间:2006.12.4——2007.3.4,每周一,周三18:00--20:00本课程的辅导安排:前八周课本按章节讲解课本基础、重难点知识,以后针对考试进行练习。
第一周辅导内容第一章绪论微生物科学人们常说的微生物(microorganism, microbe) 一词,是对所有形体微小、单细胞或个体结构较为简单的多细胞,甚至无细胞结构的低等生物的总称,或简单地说是对细小的人们肉眼看不见的生物的总称。
指显微镜下的才可见的生物,它不是一个分类学上的名词。
但其中也有少数成员是肉眼可见的,例如近年来发现有的细菌是肉眼可见的,1993 年正式确定为细菌的Epulopiscium fishlsoni 以及1998 年报道的Thiomargarita namibiensis ,均为肉眼可见的细菌。
所以上述微生物学的定义是指一般的概念,是历史的沿革,但仍为今天所适用。
巴斯德和柯赫对微生物学建立的贡献巴斯德和柯赫为微生物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使微生物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形成,巴斯德和柯赫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巴斯德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学说;发现将病原菌减毒可诱发免疫性,首次制成狂犬疫苗,进行预防接种;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创立巴斯德消毒法等;柯赫对病原细菌的研究做出了突出的成就:证实了炭疽病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发现了肺结核病的病原菌,提出了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基本原则——柯赫原则,创建了分离、纯化微生物的技术等。
人类与微生物的关系微生物与人类关系的重要性,可以从它们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可能带来极大的危害两方面进行分析。
能够例举:面包、奶酪、啤酒、抗生素、疫苗、维生素及酶等重要产品的生产;微生物使得地球上的物质进行循环,是人类生存环境中必不可少的成员;(过去瘟疫的流行,现在一些病原体正在全球蔓延,许多已被征服的传染病也有“卷土重来”之势;食品的腐败等等具体事例说明。
微生物的基因工程
微生物的基因工程微生物是指体积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体,如细菌、真菌等。
基因工程是利用基因技术对生物体的基因进行改造和调控的一项科学技术。
微生物的基因工程是基因工程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通过对微生物的基因进行修改,可以实现对微生物的功能和特性进行精确控制,从而对人类生产和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一、微生物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微生物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生物体内的基因进行操作。
基因是生物体内传递遗传信息的单位,它决定了生物的特性和功能。
通过对微生物的基因进行修改和调控,可以改变微生物的生理特性和产生新的功能。
二、微生物基因工程的应用领域微生物基因工程在许多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领域:1. 药物生产:通过修改微生物的基因,使其能够产生具有疗效的药物。
例如,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可以让细菌产生抗生素等药物,从而提高药物的生产效率和质量。
2. 农业领域:通过对农业微生物的基因进行工程改造,可以提高农作物的抗病性、耐盐碱性等特性,从而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3. 环境治理:利用微生物基因工程技术可以改变微生物的代谢途径,使其能够降解污染物,从而实现环境治理的目的。
4. 能源开发:微生物基因工程可以用于生物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例如,通过对微生物的基因进行修改,可以使其具有产生生物燃料的能力。
5. 生物工程:微生物基因工程在生物工程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
通过对微生物的基因进行改造,可以实现对微生物的功能和特性进行精确控制,从而实现生物工程的目的。
三、微生物基因工程的发展前景微生物基因工程在生物科技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微生物基因工程将会在更多领域发挥作用。
1. 高效生产:微生物基因工程可以提高微生物的产量和产能,使生产过程更加高效和经济。
2. 新材料研发:微生物基因工程可以实现对微生物的功能进行改造,从而开发出新的材料和产品。
3. 环境保护:微生物基因工程可以用于环境治理和污染物降解,有助于改善环境质量。
第九章 微生物生态习题及答案
第九章微生物生态学习题一、名词解释1.硝化作用2.菌根3.活性污泥(activated sludge):4.反硝化作用5.硫化作用6.氨化作用7.共生8.微生物生态学9.根际微生物:10.根圈效应:11.根土比:12.氨化作用:13.微生态制剂(microecologics):14.正常菌群(normal microflora):15.条件致病菌(oppotunist pathogen):16.拮抗(antagonism):17.寄生(parasitism):18.富营养化9eutrophication):19.BOD(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20.COD(chemical oxygen demand):21.TOD:22.DO:23.产甲烷细菌(methanogens)二、填空题1、从,,,生境中可以分离到嗜热微生物;从,和生境中可分离到嗜盐微生物。
2、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包括3种基本过程:、、。
3、微生物种群相互作用的基本类型包括:,,,、、和。
4、嗜热细菌耐高温的使DNA体外扩增技术得到突破,为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基础。
5、嗜生物推动的氮循环实际上是氮化合物的氧化还原反应,其循环过程包括,,和。
6、按耐热能力的不同,嗜热微生物可被分成5个不同类型:,,,和。
7、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过程中经历的主要反应包括,,和。
8、评价有机化合物生物降解性的基本试验方法是和。
9、污水处理按程度可分为,和。
10、汞的微生物转化主要包括3个方面,和。
三、选择题(4个答案选1)1、总大肠菌群中不包括()。
A、克雷伯氏菌B、肠杆菌C、埃希氏菌D、芽孢杆菌2、下列有机物中最难被微生物降解的是()。
A、纤维素B、木质素C、半纤维素D、淀粉3、同化硝酸盐还原的酶可被下列哪种化合物抑制?()A、氨B、氧C、N2D、N2O4、异化硝酸盐还原的酶可被下列哪种化合物抑制?()A、氨B、氧C、N2 C、N2O5、活性污泥法处理污水的过程最类似于下面哪种微生物培养方式?()A、恒浊连续培养B、恒化连续培养C、恒浊分批培养D、恒化分批培养6、和豆科植物共生固氮的微生物是()。
微生物的基因工程与环境修复技术
环境修复效果综合评价方法
前后对比法
通过比较环境修复前后的环境质量监测数据 ,评价修复效果。
专家评估法
邀请环保、生态等领域的专家,对环境修复 效果进行评估。
公众调查法
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收集公众对 环境修复效果的评价意见。
综合指数法
将多个环境质量监测指标综合成一个指数, 通过指数的变化来评价环境修复效果。
微生物基因工程技术的出现为环境修复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通过改造和优化微生 物的遗传物质,可以使其具备更强的污染物降解能力和环境适应性。
微生物基因工程概述
微生物基因工程是利用分子生 物学技术,对微生物进行基因
改造和优化的过程。
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可以将 外源基因导入微生物体内, 使其获得新的代谢途径和降
修复效果评估
通过对修复前后土壤中石油烃含量、土壤理化性质等指标 进行检测分析,评估生物强化技术对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 效果。
重金属污染水体治理案例
重金属吸附菌的筛选与培育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筛选并培育出对重金属具有高效吸附能力的微 生物菌株,降低水体中重金属离子的浓度。
生物吸附技术的应用
将培育出的重金属吸附菌投加到受污染的水体中,通过其吸附作用 将重金属离子从水体中去除,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强化环境适应性研
究
深入研究微生物在复杂环境中的 适应性机制,通过基因工程手段 强化其环境适应性,提高微生物 在环境修复中的稳定性和效率。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多元化技术应用
未来微生物基因工程将更加注重多元化技术的应用,如结合合成生物学、代谢工程等, 实现微生物功能的精准调控和优化。
智能化发展
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实现微生物基因工程的智能化设计、优化和管理, 提高环境修复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微生物与基因工程计划学时:2重点: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过程,基因工程的应用。
一、基因工程的发展历史基因工程是在本世纪70年代初开始出现的。
三项关键技术的建立为基因工程奠定了基础,这三项技术是:DNA的特异切割、DNA的分子克隆和DNA的快速测序。
早在50年代,阿尔伯(Arber)的实验室就已发现大肠杆菌能够限制侵染的噬菌体,60年代末进而证明大肠杆菌细胞内存在修饰–限制系统,即给宿主自身DNA打上甲基化标记并切割入侵的噬菌体DNA。
1970年史密斯(Smith)等人从流感嗜血杆菌(Hemophilus influenzae)中分离出特异切割DNA的限制酶。
次年,内森斯(Nathans)等人用该酶切割猴病毒SV40 DNA,最先绘制出DNA的限制图谱(restriction map)。
1973年史密斯和内森斯提出修饰–限制酶的命名法。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可用以在特定位点切割DNA,限制酶的发现使分离基因成为可能。
为表彰上述科学家在发现和使用限制酶中的功绩,1978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被授予阿尔伯、内森斯和史密斯。
1973年,科恩(Cohen)和博耶(Boyer)等将pSC101质粒作为载体与R质粒的四环素和卡那霉素的抗性基因相融合,并将重组体DNA转化大肠杆菌,首次实现了DNA的分子克隆。
1975年桑格(Sanger)实验室建立了酶法快速测定DNA序列的技术。
1977年吉尔伯特(Gilbert)实验室又建立了化学测定DNA序列的技术。
分子克隆和测序方法的建立,使重组DNA技术系统得以产生。
1980年诺贝尔化学奖被授予伯格、吉尔伯特和桑格,以肯定他们在发展DNA重组与测序技术中的贡献。
1977年板仓(Itakura)和博耶用人工合成的生长激素释放抑制素(Somatostatin, SMT)基因构建表达载体,并在大肠杆菌细胞内表达成功,得到第一个基因工程的产品。
1982年,在建立转基因植物和转基因动物的技术上均获得重大突破。
借助土壤农杆菌Ti质粒可将外源基因导入双子叶植物细胞内并发生整合,从而使植株获得新的遗传性状。
同年通过基因工程方法把大鼠生长激素基因注射到小鼠受精卵的雄核中,然后移植到母鼠子宫内,由此培育出巨型小鼠。
仅仅10年时间,基因工程在实践中迅速成熟,日趋完善。
二、基因工程的基本过程生物的遗传性状是由基因(即一段DNA分子序列)所编码的遗传信息决定的。
基因工程操作首先要获得基因,才能在体外用酶进行“剪切”和“拼接”,然后插入由病毒、质粒或染色体DNA片段构建成的载体,并将重组体DNA转入微生物或动、植物细胞,使其复制(无性繁殖),由此获得基因克隆(clone,无性繁殖系的意思)。
基因还可通过DNA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在体外进行扩增,借助合成的寡核苷酸在体外对基因进行定位诱变和改造。
克隆的基因需要进行鉴定或测序。
控制适当的条件,使转入的基因在细胞内得到表达,即能产生出人们所需要的产品,或使生物体获得新的性状。
这种获得新功能的微生物称为“工程菌”,新类型的动、植物分别称为“工程动物”和“工程植物”,或“转基因动物”和“转基因植物”。
基因工程操作过程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主要步骤:①分离或合成基因;②通过体外重组将基因插入载体;③将重组DNA导入细胞;④扩增克隆的基因;⑤筛选重组体克隆;⑥对克隆的基因进行鉴定或测序;⑦控制外源基因的表达;⑧得到基因产物或转基因动物、转基因植物。
上述步骤可用图10-1来表示。
基因工程是指在基因水平的遗传工程,它是用人为方法将所需要的某一供体生物的遗传物质--DNA大分子提取出来,在离体条件下进行切割后,把它和作为载体的DNA分子连接起来,从而获得新物种的一种崭新的育种技术。
反以基因工程是人们的分子生物学理论指导下的一种自觉的、能象工程一样可事先设计和控制的育种新技术,是人工的、离体的、分子水平上的一种遗传重组的新技术,是一种可完成超远缘杂交的育种新技术,因而必然是一种最新、最有前途的定向育种新技术。
基因工程的主要操作步骤:一、基因分离(一)分别提取供体细胞(各种生物都可选用)的DNA与作为载体的松弛型细菌质粒 (也可用噬菌体或病毒作载体)。
(二)根据"工程蓝图"的要求,在供体DNA中,加入专一性很强的限制性酸内切酶,从而获得带有特定基因并露出称为粘接末端的DNA单链部分。
必要时,这种粘接末端也可用人工方法进行合成。
作为载体的细菌质粒等的DNA也可用同样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断,露出其相应粘接末端。
二、体外重组把供体细胞的DNA片段和质粒DNA片段放在试管中,在较低的温度(5-6℃)下混和"退火"。
由于每一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所切断的双链DNA片段的粘接末端有相同的核苷酸组成,所以当两者混在一起时,凡粘接末端上碱基互补的片段,就会因氢键的作用而彼此吸引,重新形成双键。
这时,在外加连接酶的作用下,供体体的DNA片段与质粒DNA片段的裂口处被"缝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有复制能力的环状重组体,即"杂种质粒"。
图10-1 基因工程基本操作过程示意图三、载体传递即通过载体把供体的遗传基因导入到受体细胞内。
载体必须具有自主复制的能力。
一般可以利用质粒的转化作用,将供体基因带入体细胞内;有时也可用特定的噬菌体(如大肠杆菌的λ噬菌体)或病毒(如在正常猴体内每殖的SV40球形病毒)作载体进行传递。
四、复制、表达在理想情况下,上述这种"杂种质粒"进入受体细胞后,能通过处主复制而得到扩增,并使受体细胞表达出为供体细胞所固有的部分遗传性状,成为"工程菌"。
五、筛选、繁殖当前,由于分离纯净的基因功能单位还,还较困难,所以通过重组后的"杂种质粒"的性状是否都符合原定"蓝图",以及它能否在受体细胞内正常增殖和表达等能力还需经过仔细检查,以便能在大量个体中设法筛选出所需要性状的个性,然后才可加以繁殖和利用。
三、微生物学与基因工程的关系微生物和微生物学在基因工程的产生和发展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可以说一切基因工程操作都离不开微生物。
从以下六个方面可以说明:①基因工程所用克隆载体主要是用病毒、噬菌体和质粒改造而成;②基因工程所用千余种工具酶绝大多数是从微生物中分离纯化得到的;③微生物细胞是基因克隆的宿主,即使植物基因工程和动物基因工程也要先构建穿梭载体,使外源基因或重组体DNA在大肠杆菌中得到克隆并进行拼接和改造,才能再转移到植物和动物细胞中;④为大规模表达各种基因产物,从事商品化生产,通常都是将外源基因表达载体导入大肠杆菌或是酵母菌中以构建成工程菌,利用工厂发酵来实现的;⑤微生物的多样性,尤其是抗高温、高盐、高碱、低温等基因,为基因工程提供了极其丰富而独特的基因资源;⑥有关基因结构、性质和表达调控的理论主要也是来自对微生物的研究中取得的,或者是将动、植物基因转移到微生物中后进行研究而取得的,因此微生物学不仅为基因工程提供了操作技术,同时也提供了理论指导。
四、基因工程的应用及展望70年代兴起的基因工程,标志着人类改造生物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由于基因工程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它不仅对生命科学的理论研究产生深刻的影响,而且也为工农业生产和临床医学等实践领域开创一个广阔的应用前景。
基因工程正在或即将使人们的某些梦想和希望变为现实。
基因工程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带动了生物技术产生高速发展。
现就基因工程一些重要的应用简略叙述如下:(一)、基因工程药物基因工程药物包括一些在生物体内含量甚微但却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蛋白质,如激素、酶和抑制剂、细胞因子、抗原和抗体、反义核酸和疫苗等。
此外,还可利用重组DNA技术改造蛋白质,设计和生产出自然界不存在的新型蛋白质药物。
表10-3列出一些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的重组蛋白质药物。
其中,重组胰岛素是作为商品于1982年最早投放市场的基因工程药物;重组疫苗是目前最普遍使用的基因工程药物。
这里仅对这两类药物作一介绍。
1. 重组胰岛素 (recombinant insulin)胰岛素是在胰脏的胰岛中产生的一种小分子蛋白质,它能提高组织摄取葡萄糖的能力,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可用于治疗人的糖尿病,现在已能在细菌中克隆人胰岛素基因并用于大规模生产。
基因工程生产人胰岛素有两种技术路线。
其一,首先分别化学合成编码胰岛素A链和B链的基因序列,两条链的5′端各加甲硫氨酸密码子ATG,以便表达后加工。
然后将合成的A、B链DNA序列分别插入到质粒载体的β-半乳糖苷酶基因中,克隆基因受β-半乳糖苷酶基因启动子控制。
重组质粒转化E.coli,分别表达A链或B链和β-半乳糖苷酶的融合蛋白。
由于甲硫氨酸位于融合蛋白的连接处,在体外用溴化氰裂解甲硫氨酸,即可使A链或B链与β-半乳糖苷酶片段分开。
然后A链和B链通过二硫键连接,形成具有活性的胰岛素。
其二,先生产胰岛素原,并用酶切和化学裂解将其转变成胰岛素。
具体过程是:将胰岛素原的mRNA经逆转录酶合成cDNA,并在cDNA的5′端加上甲硫氨酸密码子ATG。
然后将cDNA 插入表达载体中,转化E.coli并表达N端为甲硫氨酸的胰岛素原。
将表达产物分离纯化,用胰蛋白酶和羧基肽酶B消化,切去C肽;再用溴化氰处理,除去N-端的甲硫氨酸,即得到胰岛素。
2. 重组疫苗(recombinant vaccines)基因工程已成功开发出一系列重组疫苗,这是一类更有效更安全的新型疫苗。
所谓重组疫苗是指利用重组DNA技术,克隆并表达抗原基因的编码序列,并将表达产物用作疫苗。
第一个被批准在人类中使用的重组疫苗是用酵母生产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它是由乙肝病毒表面蛋白抗原基因在酵母细胞中克隆和表达得到的HBsAg,实际上是中空的病毒颗粒(只含表面抗原蛋白和磷脂),经纯化后可作为乙型肝炎疫苗。
除用酵母外,昆虫细胞、哺乳动物细胞也被作为宿主,甚至植物也能产生重组疫苗。
现在世界上许多实验室正在试验制备HIV的重组疫苗。
(二)、转基因植物(transgenic plant)近年来,随着DNA重组技术的深入发展,科学家们已能将重组DNA导入植物细胞,并成功培育了许多具有新的优良性状的转基因植物。
主要包括抗病虫害、抗逆(抗盐、碱等)、耐除草剂、延长水果蔬菜的贮存期等,此外还可用转基因植物生产药物(如人的干扰素)、抗体、疫苗等。
转基因植物的构建主要通过Ti质粒,因此这里将主要介绍Ti质粒的改建和应用。
由于Ti质粒能整合到植物染色体中的T-DNA片段,使它能够成为植物基因工程的载体。
T-DNA从土壤农杆菌转移到植物细胞核内是由T-DNA两侧25个碱基对的重复序列所介导,同时还需要在Ti质粒毒性区(vir)某些基因产物(vir蛋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