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对中华民族的高度认同
关于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中华文化高度认同的表述
关于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中华文化高度认同的表述摘要:一、引言二、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中华文化高度认同的重要性1.提升民族凝聚力2.增强民族自豪感3.促进文化传承与发展三、如何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中华文化高度认同1.加强中华文化教育2.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推动文化交流与融合四、结论正文:一、引言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精神支柱,对于各民族来说,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至关重要。
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中华文化高度认同的重要性1.提升民族凝聚力一个民族的凝聚力是民族发展的重要基石。
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能够增进各民族之间的感情,加强民族间的联系与交流,从而提升民族凝聚力。
2.增强民族自豪感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有助于增强各民族的民族自豪感。
一个民族的自豪感来源于其民族文化的优秀与独特。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极高的价值,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越强,民族自豪感就越强烈。
3.促进文化传承与发展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能够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助于文化的多样性与创新,从而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
三、如何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中华文化高度认同1.加强中华文化教育教育是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中华文化高度认同的重要途径。
通过加强中华文化教育,让各民族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从而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2.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中华文化高度认同的重要手段。
我们应该积极挖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各民族充分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3.推动文化交流与融合文化交流与融合,是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中华文化高度认同的重要途径。
通过开展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增进各民族间的文化了解与互鉴,促进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四、结论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是新时代背景下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
关于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中华文化高度认同的表述
关于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中华文化高度认同的表述引言中华文化作为中国五千年历史的瑰宝,拥有丰富的内容和深厚的底蕴。
在当今社会,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中华文化高度认同,不仅有助于增强国家凝聚力和民族认同感,还能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和传承。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如何推动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一、加强中华文化教育1.1 学校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应加强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教育。
通过开设中华文化课程,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起源、发展和特点。
同时,学校可以组织各类文化活动,如传统节日庆祝、文化展览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华文化的魅力。
1.2 社区教育社区教育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
各地可以建立文化学习中心,提供中华文化的培训和教育课程。
同时,社区可以组织文化交流活动,邀请各民族代表分享自己的文化传统,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认同。
二、加强中华文化传统的保护和传承2.1 文化遗产保护加强中华文化传统的保护是推动各民族对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举措。
政府应加大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修缮古建筑、保护传统手工艺品等,确保中华文化的传统元素得以保留。
2.2 传统节日的传承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传承和庆祝传统节日,可以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组织各类传统节日活动,包括舞龙舞狮、赏花灯等,让各民族共同参与,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三、加强跨文化交流和合作3.1 文化交流活动加强跨文化交流活动,是推动各民族对中华文化高度认同的有效途径。
政府可以组织各类文化交流活动,邀请各民族代表参与,展示自己的文化特色。
同时,各民族之间可以开展文化交流项目,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和互鉴。
3.2 跨民族合作项目跨民族合作项目是推动各民族对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手段。
政府可以鼓励各民族之间开展合作项目,如共同举办文化展览、开展传统技艺培训等,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结论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中华文化高度认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学校、社区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关于在“90后”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中强化“四个认同”的思考
关于在“90后”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中强化“四个认同”的思考[摘要]文章就在对当前大学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中注意针对大学生的行为方式和特点,紧紧围绕爱党爱国教育核心,不断强化大学生“四个认同”的教育实践进行了总结和理论探讨,介绍了以爱党爱国为核心,以专题化教学为抓手,吸引学生深度参与的做法和效果,提出了强化“四个认同”,增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三个要件,总结了可以应用于实践的三种教学方式。
[关键词]大学生形势与政策四个认同当前的大学生普遍生活在改革开放的黄金时代,绝大多数身的一代,是家庭给予最多培养、最高期望的一代。
他们通常体都享受着前人无法想象的物质生活,他们是集两代人宠爱于一魄健康、心智发达、富有爱心,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但普遍对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内容的形势与政策教育不太感兴趣,对作为形势与政策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形势与政策”课不太感兴趣,对“四个认同”(对祖国的高度认同、对中华民族的高度认同、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高度认同)也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不足。
形势与政策教育要收到实效,必须紧紧围绕爱党爱国教育核心,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吸引学生深度参与,不断强化学生“四个认同”。
一、围绕爱党爱国教育核心,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要求,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要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针对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和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对学生进行“五个教育”,即“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任务和发展成就教育”;重大活动和重大改革措施教“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育”;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对外“当前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的状况、政策,世界重大事件及我国政府的原则立场教育”“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政策观教育”。
①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贯穿大学四年全过程,覆盖全校各专业各年级学生,存在着摊子大、范围广、课时少、任务重等诸多问题。
关于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中华文化高度认同的表述
关于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中华文化高度认同的表述一、引言中华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宝贵财富,它不仅是我们民族的根基,也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多元文化冲击下,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程度有所不同。
为了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以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加强中华文化教育2.1 深入挖掘中华文化的精髓通过学校教育、社区教育等途径,加强对中华文化的教育,使各民族了解中华文化的深层含义和精髓。
这包括对中华文化的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和传授。
2.2 弘扬中华文化的价值观念中华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观念,如仁爱、孝道、忠诚等。
通过教育和宣传,让各民族了解和认同这些价值观念,并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使之成为各民族共同的精神纽带。
三、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3.1 举办多样化的文化活动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文化节、艺术展览、演出等,让各民族之间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了解彼此的文化。
这样不仅可以增进各民族之间的友谊,还能够促进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3.2 支持各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各民族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艺术表达方式,应该鼓励和支持各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融合。
通过文化产业的繁荣,各民族能够更好地认同和传承中华文化。
四、加强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4.1 建设中华文化交流平台建立中华文化交流平台,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
通过展览、演出、交流活动等形式,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和认同中华文化,促进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认同度。
4.2 增加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曝光度加大对中华文化的宣传力度,通过媒体、互联网等渠道,将中华文化推广到世界各地。
同时,鼓励各民族代表参加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认同。
五、总结通过加强中华文化教育、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和加强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我们可以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
加强四个高度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
加强四个高度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加强四个高度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进入21世纪,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国要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既定目标,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不断地与时俱进,必须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对于新疆来说,除了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滞后,条件艰苦以外,区情和周边环境复杂,国际敌对势力和境内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暴力恐怖主义对新疆渗透破坏猖獗,更是十分尖锐的问题。
因此,必须明确新疆领导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就是提高我们党在新疆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从而确保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经济文化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由于新疆居民和领导干部队伍的多民族特点,要达到上述战略目标,就必须注重对新疆各民族的领导人才强化“四个高度认同”的教育。
“四个高度认同”即是:对祖国的高度认同,对中华民族的高度认同,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高度认同。
从国内外正反两面的经验教训来看对新疆领导人才强化“四个高度认同”教育的重要性“认同”是属于人的心理层次的感情和认识,又称“归属感”。
这是人心问题,是人思想认识的深层次问题,因而也是最基础最根本的问题。
“四个高度认同”是爱国主义的基础,也是民族凝聚力的基础,民族凝聚力主要是由“认同感”和“亲和力”构成,没有认同感,是不可能有凝聚力的。
“冷战”结束以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把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当作他们的主要敌手,运用各种方式对中国实行“西化”“分化”战略,而新疆恰恰是他们对我国搞“分化”的重点,抵制“分化”、反对民族分裂的任务历史地落在新疆各级领导班子的肩上。
我们认为,强化“四个高度认同”,是解决新疆民族关系问题、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保持新疆长期稳定与发展的重要的治本之策。
新疆在“四个高度认同”上存在的主要问题,面临的主要挑战,是民族分裂主义分子鼓吹的“三个我们的”。
半个多世纪以来,这构成了新疆一系列民族分裂活动的思想基础。
深化“五个认同”教育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会
深化“五个认同”教育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会在当今世界,民族主义思潮正在蓬勃发展,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面临着民族认同的问题。
而在中国特殊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需要每个中国公民都有强烈的民族认同。
而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应当深化“五个认同”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
第一个认同是对民族的认同。
中华民族是一个复杂而又庞大的集合体,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
在现代社会,民族认同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大学生作为具有知识和见识的群体,应该通过学习历史、文化、语言等方面的知识,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只有深刻理解和认同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根基,才能真正找到自己在这个民族中的定位,培养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第二个认同是对国家的认同。
国家是一个政治实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组织形式。
只有牢固地认同国家,才能建设起强大的国家意识和国家认同。
大学生要从国家发展的大局出发,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明确国家的根本利益和发展方向。
在面对国家利益和民族使命的时候,要始终站在国家的一边,全心全意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三个认同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方向,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指导思想。
大学生要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时代精神。
只有牢固地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找到自己在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角色和定位。
第四个认同是对当代文明的认同。
当今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文明交流碰撞交融。
大学生作为知识精英,应该通过广泛的视野和深入的思考,加深对当代文明的认同与理解。
只有了解和尊重其他文明,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并在世界文明进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第五个认同是对未来发展的认同。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需要每个中国公民都有坚定的信念和使命。
加强四个高度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
加强四个高度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进入21世纪,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国要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既定目标,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不断地与时俱进,必须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对于内蒙古来说,除了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滞后,条件艰苦以外,区情和周边环境复杂,国际敌对势力和境内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暴力恐怖主义对内蒙古渗透破坏猖獗,更是十分尖锐的问题。
因此,必须明确内蒙古领导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就是提高我们党在内蒙古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从而确保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经济文化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由于内蒙古居民和领导干部队伍的多民族特点,要达到上述战略目标,就必须注重对内蒙古各民族的领导人才强化“四个高度认同”的教育。
“四个高度认同”即是:对祖国的高度认同,对中华民族的高度认同,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高度认同。
从国内外正反两面的经验教训来看对内蒙古领导人才强化“四个高度认同”教育的重要性“认同”是属于人的心理层次的感情和认识,又称“归属感”。
这是人心问题,是人思想认识的深层次问题,因而也是最基础最根本的问题。
“四个高度认同”是爱国主义的基础,也是民族凝聚力的基础,民族凝聚力主要是由“认同感”和“亲和力”构成,没有认同感,是不可能有凝聚力的。
“冷战”结束以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把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当作他们的主要敌手,运用各种方式对中国实行“西化”“分化”战略,而内蒙古恰恰是他们对我国搞“分化”的重点,抵制“分化”、反对民族分裂的任务历史地落在内蒙古各级领导班子的肩上。
我们认为,强化“四个高度认同”,是解决内蒙古民族关系问题、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保持内蒙古长期稳定与发展的重要的治本之策。
内蒙古在“四个高度认同”上存在的主要问题,面临的主要挑战,是民族分裂主义分子鼓吹的“三个我们的”。
半个多世纪以来,这构成了内蒙古一系列民族分裂活动的思想基础。
关于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中华文化高度认同的表述
关于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中华文化高度认同的表述摘要:一、引言二、推动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1.增强民族文化自信2.传承和弘扬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3.促进各民族文化互学互鉴、交融创新4.强化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三、结论正文:【引言】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纽带,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是我们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的关键。
为此,我们需要深入挖掘和传承各民族优秀文化,强化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促进各民族文化互学互鉴、交融创新。
【推动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1.增强民族文化自信要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首先需要增强各民族的文化自信。
我们要深入挖掘和传承各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让各民族深刻认识到自身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优势,从而增强文化自信。
2.传承和弘扬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我们要加强对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让各民族优秀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民族节庆等,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
3.促进各民族文化互学互鉴、交融创新为推动各民族文化共同发展,我们需要促进各民族文化间的互学互鉴、交融创新。
通过开展民族文化交流、研究、创作等活动,鼓励各民族文化在相互学习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体系。
4.强化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是各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我们要着力强化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让各民族在共同的文化传承中增进共识、凝聚力量。
通过各类文化载体、传媒等渠道,广泛传播中华文化,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结论】总之,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有利于增进各民族间的文化认同和团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五个认同内容
五个认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自治区党委书记、兵团党委第一书记、第一政委张春贤在自治区爱国宗教人士座谈会上指出,各族干部群众,包括宗教人士和广大信教群众都要继续发扬优良传统,坚持“五个认同”,不断强化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这在我区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
自治区党委、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宗教工作。
特别是第一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把中央关于宗教工作的大政方针与新疆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探索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宗教工作迈出新的重要步伐。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对新疆进行的渗透破坏活动不断加剧,严重影响社会大局稳定。
为此,坚持“五个认同”精心做好宗教工作,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在我区就显得十分重要。
要不断强化对伟大祖国的认同。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共同捍卫了祖国的统一。
维护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各族人民包括宗教人士和广大信教群众,都要强化国民意识。
要把维护祖国统一和加强民族团结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旗帜鲜明地维护国家利益和祖国尊严,同一切分裂祖国行为作坚决斗争。
要不断强化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各民族都要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化中华民族一员的意识,牢固树立各民族水乳交融、唇齿相依、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观念和中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始终把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摆在首位。
要不断强化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中华文化是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集中体现。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元文化的地区,解决好文化认同问题极为重要和关键。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只有实现了文化认同,才能谈得上其他的认同。
各民族包括宗教人士和广大信教群众,都要坚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以开放的态度对待各民族文化,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相互欣赏。
“五个认同”教育融入职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五个认同”教育融入职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作者:常金玉来源:《高教学刊》2021年第16期摘要:文章首先从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关于“五个认同”教育教学工作的问题和具体实践出发,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以职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五个认同”教育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可视化可操作性的实证研究。
对职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五个认同”教育状况进行分析,科学研究职业院校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五个认同”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入剖析存在的客观现象和内在原因,借鉴现有教育实践有益经验,综合调查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对职业院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五个认同”教育研究范畴中所涉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问题、高校“五个认同”教育的开展情况、思想政治理论课“五个认同”教育师资力量建设状况以及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五个认同”教育的情感认知、行为参与等方面进行探索性研究,提出今后职业院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五个认同”教育常态化的可行性意见和可操作性对策,将“五个认同”教育这项系统工程贯穿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管理的全过程。
關键词:“五个认同”教育;职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实践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16-0124-04Abstract: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problems and concrete practice of the "five identities"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recent years, and combines the new situation and new problems in the fiel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deolog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ducational situation of strengthening the "five identities"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of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scientifically studies the outstanding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education of strengthening the "five identities"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deeply analyzes the existing objective phenomena and internal causes. It further studies the problem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ive identities"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ive identities" education teachers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and the emotional cognition and behavior participation in the "five identities" education of the students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and puts forward the feasible suggestions and operational countermeasures for strengthening the normalization of the "five identities" education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of the students in the future,making the system of "five identities" education run through the whole proc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management in vocational colleges.Keywords: "five identification" education; vocational colleg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eaching reform; practice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推进,人才的培养标准越来越高,职业院校是教育领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每年都为国家输送大量专业型、技术型人才。
不断增强“五个认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不断增强“五个认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者:董立人来源:《决策探索》2020年第04期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19年国庆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强调指出,要“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个认同”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国家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等的新发展,为当前和今后全国民族团结工作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并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一个国家的安全、经济繁荣、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和谐稳定、生态健康发展、人民乐居等,既要靠执政党的坚强领导、雄厚的物质力量、丰富的精神力量、完备的制度和法治体系,也离不开各民族成员心理的认同和思想的统一。
认同是人们心理层次的情感和认知,是个人或群体对社会组织的理想信念和作为的高度认可。
认同是亲和力和凝聚力的基础,通常以社会群体的感觉、情绪、意志、愿望及习俗等形式表现出来。
新时代,面对新的民族工作形势,要进一步强化“五个认同”,促进各民族群众大力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群众相互了解、相互帮助、相互欣赏、相互学习。
期冀用共同的理想信念、共同的愿望、共同的精神家园、共同的情感,凝聚合力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一、要不断强化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共同捍卫了祖国的统一。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文明悠久。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
维护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各族人民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国家才能繁荣富强,个人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全球化语境下大学生民族精神的认同与培育
助 大学生正确认识 全球 化的实质 ,强化 “ 四个高度认 同” ,提 高教 育针 对性 与实效性 ,切 实做好 大学生民族精神 培育。 【 关键 词】经济全球化 ;大学生 民族精神培育 ;高度认 同
经济上都表现 出露骨的 “ 国家利益 中心主义 ” 他们 的一系列 。
做法是想冲破其他 民族国家的界 限,建立有利 于资本主义的 世界格局和市场体 系。所 以,我们要教育广大 的青年大 学生 切不可让 “ 地球村意 识” 无边无界 的世界主义 ”蒙蔽 了双 、“ 眼 ,麻痹 了意志 。要 让他 们懂得全球化越发展 ,愈是要加 强 民族国家的安全意识 ,牢 记邓 小平的 “ 国家 的主权和安全要 始终放在第一位 ”的论 断,强化大学生对祖 国的高度认 同, 突出国家利益和 民族大义 ,增 强国家主权意识和 国家安全意
化 、 社 会 生 活 相 互 依 存 与 彼 此 影 响进 一 步 加 深 。而 过 去 “ 两
祖国是我们每一个 中华 儿女生于斯 、 长于斯的故土家 园。 各 族人民在历史 的血与火 中共同缔造 了我们伟大 的祖 国。共 同捍 卫祖国的主权和统一 ,维护 祖国的安全和利益 ,是我们 最 大的责任和义务 。 国主义之所 以被视 为民族精神的核心 , 爱 是 因为国家是 民族共 同体 的最 高形式,无论个人 、家庭乃至
的共 同体 , 是 各 民 族 共 依 共 存 、共 同发 展 的凝 聚 。 纵 观 中
的“ 海洋文 明” 钟情于西方文化 , , 热衷看 美国大片 , 耐克 ” “ 、 “ 尔 ・ 皮 卡丹 ”等名牌系列为他们所熟知 ,“ 口可乐 、麦 当 可 劳 、肯德 基 ”为他们所钟情 ,“ 日哈韩 ” 哈 。一些大学生整天 沉溺 于网络虚 拟世界 ,游走在 以西方 文化 为主要载体的海量 信息 中,成为 “ 甲壳 虫”或 “ 胶囊式 ”人 ,陷入 “ 现代孤独 ” , 造成 民族心灵 的隔阂和现实人 际关系 的疏 离,社会 责任感和 生存 能力 降低 , 民族文化和 爱国主义观念在无形 中丧 失殆尽 ,
关于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中华文化高度认同的表述
关于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中华文化高度认同的表述关于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中华文化高度认同的表述,我们要深入理解其内涵和意义。
在我国这个多民族国家中,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财富。
推动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不仅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文化传承与发展,还能增进民族间的相互了解与尊重。
首先,推动各民族对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性体现在增强民族凝聚力上。
我国各民族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是连接各民族的精神纽带。
通过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各民族能够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共同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努力。
其次,推动各民族对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性还体现在促进文化传承与发展上。
在我国各民族的文化传承中,不仅包含了各民族独特的历史、传统、风俗,还融汇了中华文化的精髓。
只有加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才能使各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发展,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再次,推动各民族对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增进民族间相互了解与尊重上。
在我国这个多民族国家中,各民族之间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
通过推动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有助于消除文化隔阂,增进各民族间的友谊与合作。
为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中华文化认同,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文化教育,提高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度和认同感。
这包括在各级各类教育中融入中华文化教育,培养具有文化自信的民族人才。
其次,弘扬优秀民族文化。
我们要尊重和传承各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发挥其在当代文化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同时,各民族要相互学习、借鉴,共同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
再次,促进文化交流与互鉴。
各民族要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充分挖掘和利用文化资源,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品牌。
同时,要加强与国际文化的交流,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最后,落实政策保障。
政府要制定有利于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
同时,要加强文化法律法规建设,保障各民族文化权益。
总之,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中华文化高度认同,是实现民族团结、文化繁荣的重要途径。
马克思主义“五观、五个认同”主题班会之一 为谁学 为什么学 怎样学 主题班会课教案
主题班会课教案:马克思主义“五观、五个认同”主题班会之一为谁学为什么学怎样学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五观”、“五个高度认同”的基本知识。
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了解马克思主义“五观”、“五个高度认同”的意义。
2.引导学生明确今天的学习是“为谁学为什么学怎样学”的学习目标。
3、培养学生以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五观”、“五个高度认同”的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民族团结的基本知识。
2、难点:明确“为谁学为什么学怎样学”的学习目标一、活动目的:1、理解马克思主义“五观、五个认同”的内涵。
2、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增强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坚持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为搞好民族团结,创建和谐校园做出贡献。
4、明确“为谁学为什么学怎样学”的学习目标二、班会内容:(一)马克思主义“五观”: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国家观、文化观、历史观教育(简称“五观”教育)。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国家观?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国家这一历史现象的总的看法,包括对国家的起源、国家的本质、国家的类型、国家的形式、国家的职能、国家的消亡等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根本观点。
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与纲领政策构建成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制定民族法规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
3、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和宗教问题的总的看法和根本点。
4、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基本科学内涵和理论观点是指导我们正确认识和科学理解社会历史问题的指南。
5、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文化。
(二)五个认同:1.强化对伟大祖国的认同。
2.要强化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四个认同
四个认同最佳答案随着形势的发展,民族团结教育要坚持于是时俱进,丰富内容,创新形式,不断提高吸引力和感染力。
根据自治区党委的决定,当前要把强化“四个认同”(对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作为民族团结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四个认同”,是马列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的具体体现,是民族团结教育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
我们一定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明确“四个认同”的内涵和精神实质。
一.强化祖国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同捍卫了祖国的统一。
二.强化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我国56个民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凝聚而成的。
三.强化中华文化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智慧,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千古流芳的中华民族,各民族都为创造河发展中华文化做出了贡献。
四.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必然选择。
“四个高度认同”,就是对祖国的高度认同,对中华民族的高度认同,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高度认同。
大量事实表明,对新疆历史问题的认同,是达到“四个高度认同”的重要基础。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新疆古称西域,早在公元前101年,西汉就在西域设立了地方官吏,管理屯田事务。
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府,统管整个西域地区的军政事务,标志着新疆正式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从历史进程看,中国历朝历代一直对新疆行使着管辖权。
在新疆这片土地上,生活着47个s民族,世居民族有13个。
各民族都是多元一体格局下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
新疆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抵御外侮、共同艰苦奋斗、共同开发建设的历史;各族人民都为新疆的历史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谱写过光辉灿烂的篇章。
关于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中华文化高度认同的表述
关于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中华文化高度认同的表述【引言】中国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习俗和价值观。
然而,在当今快速变化的社会背景下,保持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变得尤为重要。
仅有对中华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认同,才能促进民族团结、文化交流和社会和谐。
本文将围绕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中华文化高度认同的表述展开讨论。
【正文】1. 宣传中华文化的历史和传统要推动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首先需要提供丰富的历史和传统知识,让每个民族了解中华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这可以通过开展宣传活动、举办文化展览和推广传统艺术等途径实现。
可以组织多民族文化交流活动,让各民族代表分享自己的传统文化,从而促进理解和认同。
2. 强调中华文化的精髓和核心价值观中华文化的精髓和核心价值观是各民族坚定认同的基础。
这些价值观,如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等,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等方面。
通过教育和宣传,让各民族了解、学习和传承这些核心价值观,将有助于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3. 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推动各民族对中华文化高度认同的关键。
应鼓励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提供机会让不同民族的人民相互了解、交流和合作。
还应加强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推广对其他地方文化的认知,使全国各地民族之间的认同感进一步增强。
4. 引导媒体广泛报道各民族的文化成果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能够发挥积极的宣传作用。
应引导媒体广泛报道各民族的文化成果,展示各民族的传统艺术、习俗、节日等方面。
通过这样的报道,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各民族的文化,促进各民族融合与交流。
【个人观点与理解】在推动各民族对中华文化高度认同的过程中,强调文化多元性与包容性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拥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文化,都应该得到平等对待和尊重。
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各民族才能真正体验到中华文化的魅力,并坚定地认同自身所属的文化。
教育也是推动各民族对中华文化高度认同的重要途径。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知应会手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知应会手册一、什么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指中华民族的整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
它包括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认同,以及对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和未来发展的关注。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当前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通过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才能推动国家的繁荣和发展。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历史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中华民族的每个成员都要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有深刻的认同。
这包括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历史成就和英雄人物的尊重和崇敬。
2. 文化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中华民族的每个成员都要对中华民族的文化有高度的认同。
这包括对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认同。
3. 共同利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中华民族的每个成员都要关注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
这包括对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发展的关注,以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4. 未来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中华民族的每个成员都要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有远见和担当。
这包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制定长远的发展战略,积极参与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
四、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参与。
下面是一些具体的方法和措施:1. 教育引导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引导,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通过教育引导,让每个中华民族的成员都能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2. 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加强对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扬,包括传统节日、传统技艺和传统价值观的传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一、深植一份情感,潜移默化,增强对伟大祖国的高度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培养爱国情怀为目的,充分利用假期、清明节、烈士纪念日、建党节、建军节、国庆节等时间节点,组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祭扫烈士陵园和网上祭奠英烈活动,同时,每天大课间循环播放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我和我的祖国等爱国主义歌曲,让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油然而生爱国情怀;在开展好学科教育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放眼世界,关注时事、关注社会,启发学生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识,让广大学生真切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极大增强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
二、传承一种精神,兼收并蓄,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高度认同。
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重要指示,营造红色文化氛围、开展红色教育、传承红色精神。
一是修建了红色文化长廊、红色文化浮雕,镌刻“红军精神”内涵,在校园内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被赋予红色文化内涵。
二是把热爱祖国传承红色基因融人课本、融入课堂教学、融入学校的一切活动,融入学生的心灵。
开展“重走长征路”、宣讲“长征精神”等系列纪念活动,让学生感受到那段岁月的艰难和现在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积极推行阅读教学活动,通过阅读爱党爱国书籍,深化学生对党史、新中国史的了解,让学生感受到只有共产党才能为各族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三是通过命名革命传统班级、观看革命题材影视剧、组织家校联谊会,让“红领巾,心向党”深人人心,革命精神代代传,争做“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共产主义接班人。
三、播下一粒种子,辛勤耕耘,增强对中华民族的高度认同,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
把广播站建设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宣传阵地,不断优化校园广播的质量与效果,让广大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结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抓手,把各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作为途径,认真组织开展了演讲比赛、朗诵活动、征文活动、书法绘画比赛和汉字书写大赛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们在共学、共勉、共进中强化历史记忆,巩固文化认同的认知与情感,描绘发展蓝图,增进文化认同的底气与信心,把传承中华文化、共建精神家园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心灵深处。
五个认同教育心得体会
五个认同教育心得体会“五观”“四个认同”教育学习心得通过党小组的组织学习,我对马克思主义“五观”,马克思主义“四个认同”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五观”既: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四个认同”: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下面是我这次学习后,对五观,四个认同的认识。
1、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
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出现、阶级形成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同样,国家也必然伴随着阶级、阶级矛盾的彻底消灭而自行消亡。
国家是统治阶级的集体意志和力量的表现,一般都是通过国家意志来实现的。
国家组织与其它社会组织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它有强迫被统治阶级服从国家意志的能力,有行使这种权力的官吏,有实现这种权力的军队、警察、法院、监狱等强制机关,还有供养官吏与强制机关的捐税和国债。
2、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自身形成、发展到消亡的客观规律。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并且民族的发展是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的。
第二,民族和阶级是两个不同的社会历史现象,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是两种性质不同的问题。
在阶级社会里,民族内部包含着不同的阶级,存在有阶级斗争,所以在阶级社会里,民族问题往往同阶级问题联系在一起,剥削阶级总是将这样那样的民族问题打上阶级的烙印。
但不能因此得出结论说,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
各民族平等的联合,反对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
各民族无论大小,都一律平等。
每个民族都是人类物质财富和历史、文化的创造者,各民族应在完全平等的基础上团结起来,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
全世界各民族的无产阶级应坚持国际主义的原则,同一切被压迫民族实行不分国界和民族的亲密联合,共同进行斗争,推翻实行民族剥削和压迫的反动统治阶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强化对中华民族的高度认同,就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族名,同时又有一个共同的总称,那就是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起源于多元,经过长期的交往融合,形成了多元一体格局。
我国各个民族尽管在地域分布、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方面不尽相同,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也有差异,但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里平等的一员,都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都和中华民族大家庭血肉相连、休戚与共对中华民族的高度认同,是实现民族大团结、祖国大统一、中华民族大振兴的思想基础,是爱国主义的集中体现。
爱国主义是我们国家和民族赖以生存、自强、自主的精神支柱,是团结中华民族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力量,当代爱国主义对我们来说,就是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热爱中国人民。
强化对中华民族的高度认同,就要充分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利益是中国各民族利益的集中体现,中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
要自觉维护中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处理各族人民根本利益与各个民族特殊利益的关系,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强化对中华民族的高度认同,就要加强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在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共同繁荣的实践中,各族人民深刻认识到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
我们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友谊。
要坚决反对民族分裂主义,自觉维护祖国统一,这是新疆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我当前贯彻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加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就是要认真研究如何加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团结各族兄弟姐妹共同建设和谐社会。
我们认为,维护和发展“四个认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应该成为当前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
首先,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注重国家认同、公民意识的教育和宣传,并在各项工作实践中努力贯彻公民权利义务平等,以此树立和巩固公民意识、构建现代法制观念下的国家认同和公民身份认同,推动单一民族认同向国家公民认同发展。
其次,要积极促进各族人民的文化交流,使各族人民通过文化认知、文化认可的过程,增进相互理解,促进文化认同,培育共同文化。
第三,要挖掘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有益价值,促进各族人民的共同历史记忆,用共同的理想、信念和感情,团结凝聚各族人民,塑造起各族人民从心理上、文化上认同的国民精神,强化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
第四,要保持清醒头脑,坚持开展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渗透、反分裂斗争。
长期以来,国内外敌对势力对新疆的渗透、分裂、颠覆活动从来没有停止过,其斗争的尖锐性、复杂性和长期性不会因人们的意志而转移。
在坚持正面宣传引导的同时,要有针对性地批驳“三股势力”散布的种种歪曲和杜撰新疆历史,包括民族发展和宗教演变历史的谬论。
同时,加强对思想文化、宣传舆论阵地的领导和管理,切实维护民族地区文化安全。
们坚信,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有了高度的认同感,就一定会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会焕发勃勃生机,伟大的中华民族就会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今后的民族团结工作要注意把握几点:一是要坚持“公民一律平等”的宪法精神,树立和强化公民意识,克服狭隘民族情绪,坚持“是什么问题就按什么问题来处理”,不能把与民族关系无关的问题随意上纲上线,混淆不同性质的矛盾,避免把民族问题无原则地“泛化”“强化”和“高度政治化”;二是民族团结教育要强调各民族的“合”而不是“分”,多讲共同性,强调56个民族是一家,强化中华民族整体意识;三是明确当今中国是现代公民国
家、法治国家,是公民有权自由迁徙、移居生活的共有家园,要宣传“中国是各民族的中国,新疆是全国人民的新疆”。
一个民族的伟大征程,需要精神的力量。
中华民族意识是凝聚十三亿中华儿女智慧和力量的精神纽带。
新时期新阶段,面对新疆发展稳定面临重大机遇和挑战的新形势,面对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新任务,迫切需要我们弘扬中华文化,增强全社会中华民族意识,激发起中华儿女创造美好未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汇聚起中华儿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新疆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的磅礴伟力。
民族形成中华民族意识的同时,各民族的意识也同时在,这是在其自身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现实。
我们肯定中华民族意识,也包含肯定各民族发展历史和文化等内容,肯定各民族都为中华文明的缔造做出过贡献;我们讲热爱中华民族,为中华民族进步事业而努力奋斗,也包括热爱我国境内各个民族,为各民族发展和进步而共同团结奋斗,这是由中华民族利益与各民族利益根本一致性决定的。
中华民族利益同各民族利益根本一致,首先表现在坚持统一、反对分裂方面。
坚持统一,反对分裂,它既体现了各民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又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神圣意志和最高利益。
其次,表现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方面。
祖国的统一是保证中华文明连续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保证国内各民族经济文化连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发展与进步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与各民族的共同利益。
再次,表现在民族团结互助方面。
在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某些历史时期由于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影响,民族之间也发生过纷争和战争,但总体来讲,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发展进步是主流。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中华民族的命运和前途决定着我国任何一个民族的命运和前途。
弘扬中华文化,增强中华民族意识,要发掘和整合中华文化资源,丰富教育内容。
当前进行中华民族意识教育要充分发掘和有效整合中华文化资源,充实和丰富中华民族意识教育的内容。
通过开展中国历史(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等,引导各族群众深入了解中华民族意识的内涵,牢固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不断强化各民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高度认同,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打牢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共同思想基础弘扬中华文化,增强中华民族意识,要运用一切可行而又富有教育启发意义的工具和手段,把中华民族意识教育日常化、实时化,使之融入到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
比如,可选择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传统节日等进行中华文化集中教育。
更为重要的是,要通过各行各业每一个人的努力,把中华文化体现在建筑、音乐、书籍、服装、广播电视电影、体育赛事等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中华文化时时刻刻影响和教育大众。
从一定意义上讲,我们每一个人既需要深入学习了解中华文化,增强中华民族意识,同时也要通过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传播和弘扬中华文化,教育和影响他人学习了解中华文化,促进全社会共同增强中华民族意识。
当前,要从注重实效的角度化抽象为具体,深入开展“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主题教育活动,既注重教育,更注重实践培养,把教育成果转化为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自觉性坚定性,转化为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的雄心壮志,转化为促进本职工作的实际行动。
弘扬中华文化,增强中华民族意识,要强化和优化舆论宣传,提高中华民族意识教育的效果。
通过树立先进典型,对先进人物和事件进行宣传、推介和褒扬,可以在全社会起到示范作用,带动和激发全体社会成员的中华民族意识。
通过对损害中华民族利益的人物事件进行批评鞭挞,纠正不良社会倾向,匡正和消除影响中
华民族意识发展的消极因素。
当今时代,信息网络事业发展迅速,新兴的网络信息传播方式不断更新,直接影响着社会大众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开展中华民族意识教育,强化和优化以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视尤其是互联网为主要载体的大众传媒来进行舆论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教育环境,切实提高中华民族意识教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