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地貌的形成原因
1.地貌的成因
2、外力是指地球表面在太阳能和重力驱动下,通过
空气、流水和生物等活动所起的作用。它包括岩石的风化 作用,块体运动,流水、冰川、风力、海洋的波浪、潮汐 等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以及生物甚至人类活动的作 用等。外力作用非常活跃,而且易被人们直接观察到。
3、 人类活动在现代技术社会里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地
破坏殆尽,成为崎岖的山区;再进一步
发展,则可转化为起伏和缓的丘陵。
上形成负向地貌(谷地、盆地
等)。岩性对地貌的影响,在 那些经历了长时期剥蚀的地 区表现最明显。
岩石坚硬和软弱,抗侵 蚀能力的大小都只是一个相
对概念,它与岩石所处的自
然环境有很大关系。 花岗岩,分布在我国 北方常呈高大险峻的山地 (如 华山、泰山、黄山等),而在
华南地区则成馒头状丘陵;
前者地形起伏明显,后者地 势变化和缓。
然经过不同的阶段。
(一)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
地质构造和岩石
1.地质构造
地貌对构造的适应性:地貌的发育与构造 线相一致或部分一致
大地构造单元是地貌发育的基础。中国的 大地貌单元,即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等在平 面上的排列组合形式,其形成主要受大地构造的 控制。
地质
构造是地貌 形态的骨架, 在地质构造 影响下,出 现各类构造 地貌,如褶
皱山、断块
山等。
顺构造地形
正向构造(背 斜、穹隆、地垒)
与高地相一致,负
向构造(向斜、构 造盆地、地堑)与 低地相一致,此两 者称为顺构造地形。
逆构造地形
正向构 造与低地相
一致,负向
构造与高地 相一致,称 为逆构造地 形
2.岩石性质岩Leabharlann 性质对地貌的影响,实质上就是指岩石
对来自外界的物理作用和化学作用的反映。
(完整版)中学地理八种地貌类型归纳一览表
(完整版)中学地理八种地貌类型归纳一览表---1. 冰川地貌主要分布在极地、高山和寒冷地区,是由冰川运动和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
冰川地貌包括冰川谷、冰川湖、冰川河和冰川冰川内的地貌。
冰川地貌形态各异,包括冰川谷冲刷、冰川湖沉积、冰川前缘土地移动等。
---2. 河流地貌河流地貌是由河流水流作用于地表而形成的地貌类型。
根据河流的规模、周围环境和流量的不同,可分为小型溪流和大型河流。
河流地貌包括河谷、漫滩、河湾等,形态复杂多样。
河流地貌的形成与侵蚀、沉积、侧蚀等过程密切相关。
---3. 海洋地貌海洋地貌是由海洋水体运动和海水作用而形成的地形特征。
海洋地貌包括海岸地形、海底地形、海岛等类型。
海洋地貌形成的原因主要有海平面变化、海水侵蚀等。
不同海洋地貌类型具有独特的景观特征,如悬崖、海蚀台地、珊瑚礁等。
---4. 风蚀地貌风蚀地貌是由风力对地表的作用而形成的地貌类型。
主要地貌特征包括沙丘、风成造地、风蚀沟等。
风蚀地貌的形成与风的速度、方向和地表物质的特性有关。
风蚀地貌广泛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如沙漠和草原。
---5. 冲积地貌冲积地貌是由水流和水沉积物作用于地表而形成的地貌类型。
冲积地貌包括河流冲积平原、冲积扇、冲积锋、洪积畦等。
冲积地貌的形成与河流水量、可运沉积物量和地势条件有关。
冲积地貌广泛分布在河流流域,是人类活动和农业发展的重要区域。
---6. 湖泊地貌湖泊地貌是由湖泊水体及其沉积物作用于地表而形成的地貌类型。
主要地貌特征包括湖盆、湖岸、湖滨等。
湖泊地貌的形成与地质构造、地形起伏和降水等因素有关。
湖泊地貌分布广泛,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
---7. 生物地貌生物地貌是由生物和生物过程对地表的作用而形成的地貌类型。
生物地貌主要包括植物生态地貌和动物生态地貌。
植物生态地貌主要指由植物的分布、类型和生长状况对地形地貌的影响。
动物生态地貌主要指动物活动对地形地貌的影响,如鼠类沟、蚂蚁丘等。
---8. 人类活动地貌人类活动地貌是由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而形成的地貌类型。
桂林参考资料地貌形成原因
地貌形成原因(1)石山——四周壁立拔地而起的奇峰林石山地形是以一座座石山拔地而起,四坡壁立峭峻为特征。
石山四周峭峻,是由于石灰岩体多被溶蚀而成向下透的通路。
因此,石山坡面是以崩塌为主。
它和土山以流水冲刷坡面,并使山坡由急向和缓演化相反,石山山坡上无散流、暴流产生。
反之,山足多为地表水下透入地下地点。
因此,石山四周有不少山溪、小河和冲沟流入。
因而使石山山足成为流水侵蚀、溶蚀地区,小河的侧向侵蚀,落水洞的形成,都会使石山山坡由和缓变为急陡。
例如在肇庆七星岩区,有个禾婆岩,它就是由西江支流蚀成,今天岩内还堆积着一层厚达2米的河床卵石层(鹅卵石),表示是河床相沉积。
这个岩成立后,岩口处崩塌,而使石山形成峭壁了。
这种洞可以称为“侧洞”。
由于地面水流以石山为集中下透区,因而使石山四周陡立。
形成拔地而起的孤峰。
有时悬崖千丈,雄伟非常,如桂林的独秀峰即为一例。
石山崩塌实例,可以在石山脚下发现巨大崩石来证明。
如肇庆七星岩区,在1970年雨后即产生崩塌,巨石直径在二米以上,由崖壁上崩落,打穿了水泥建筑物的屋顶。
崩塌可使崖壁成为悬崖,即额状突出崖顶的峭壁地形。
又如肇庆含珠洞、双珠洞等,也都是巨石崩落时。
刚好卡在岩隙中形成的,表示崖坡是以崩塌作用为主。
(2)“逢山有洞”的石山“脚洞”峰林石山地形特征是“逢山有洞”,有的不止一个,如桂林七星岩即有5个洞口。
但是最奇特的要算“脚洞”了。
脚洞是在石山山脚形成的洞穴,故名“脚洞”。
它的地形特征是沿着地下水面发育的。
所以,脚洞内部一般都有广大的洞穴系统。
例如肇庆七星岩的大岩,即在洞中有一大厅堂,沿厅堂四周分支出了小洞和走廊,在大厅堂处还有一个地下湖形成,表示脚洞是由地下水面附近有强大的溶蚀力所致。
因此,脚洞洞顶一般按地下水面形成,故顶部平坦是脚洞的一大地形特色。
“顶平如割”是各地县志称呼这种脚洞相似的形容词。
但是脚洞洞顶也并不是平坦如板,而是有不少石锅、石钟地形分布着。
这种地形是其他洞穴少见的。
(完整word版)中国丹霞地貌的分布及成因分析
中国丹霞地貌的分布及成因分析丹霞地貌(Danxia landform)系指由产状水平或平缓的层状铁钙质混合不均匀胶结而成的红色碎屑岩(主要是砾岩和砂岩),受垂直或高角度解理切割,并在差异风化、重力崩塌、流水溶蚀、风力侵蚀等综合作用下形成的有陡崖的城堡状、宝塔状、针状、柱状、棒状、方山状或峰林状的地貌特征。
现在悬崖上可以看到的粗细相间的沉积层理,颗粒粗大(直径在2mm以上的碎屑的含量大于50%)的岩层叫“砾岩”,细密均匀(直径在2—0.05mm的碎屑含量大于50%)的岩层叫做“砂岩”。
丹霞地貌最突出的特点是“赤壁丹崖”广泛发育,形成了顶平、身陡、麓缓的方山、石墙、石峰、石柱等奇险的地貌形态,各异的山石形成一种观赏价值很高的风景地貌,是名副其实的“红石公园”。
中国丹霞是一个由陡峭的悬崖、红色的山块、密集深切的峡谷、壮观的瀑布及碧绿的河溪构成的景观系统,整体为临水型峰丛-峰林景观,被天然森林广泛覆盖。
构成丹山-碧水—绿树-白云的最佳景观组合,是中国和世界上最美丽的丹霞景观的例证. 中国丹霞的盆地演化清楚地记载了白垩纪以来中国南方区域地壳演化的历史,发育了一种具有全球性突出普遍价值的特殊地貌景观,是地球上一种特殊的自然地理现象和独特的自然区域. 中国丹霞突出而完整地代表了最具世界特色的由东南季风驱动下发育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生物群落结构及演替的生理生态过程,是冰后期生态演替的典型区域。
中国丹霞是Udvardy (1975) 世界生物地理系统中2个生物省生物多样性的系统代表。
位于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全球200个生物区的“中国东南部-海南潮湿林生态区”,具有区系的古老性和群落的原始性,栖息着近400种各级珍稀濒危生物物种,具有区域特有的生物物种40多种,有突出的保护价值。
中国目前已知的1 003处丹霞地貌分布在28个省区,东北至黑龙江省宁安市的牡丹江凹岸的红石砬子,南至海南省琼海市白石岭,西至新疆乌恰县的柯孜勒苏河两岸,东到浙江象山沿海。
地理地貌知识点总结
地理地貌知识点总结地貌是地球表面的自然形态,包括地球表面的海拔高度、地势倾向、坡度、地势起伏、沉积物分布以及岩石类型等。
地貌的形成受到地球内部构造、外部气候作用、水文作用和生物作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地貌是地球表面自然过程和地壳构造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本文将就地貌的分类、形成因素、中国主要地貌类型和世界主要地貌类型做一些总结。
一、地貌的分类地貌按地球构造作用和地表形成过程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海岸地貌:由于海洋水文作用在海岸线上形成的地表地貌。
2. 河湖地貌:由于河流和湖泊水文作用在流域内形成的地貌。
3. 冰川地貌:由于冰川运动和侵蚀积累形成的地貌。
4. 风蚀地貌:由于风力侵蚀和堆积作用在干旱地区、沙漠地区形成的地貌。
5. 岩溶地貌:由于碳酸盐岩溶蚀作用而形成的地貌。
6. 火山地貌:由于火山活动产生的地表地貌。
7. 断陷和隆升地貌:由于地壳活动引起的地表地貌。
以上不同类型的地貌是由不同的自然过程和地质作用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而在地球表面上还存在着地表地貌的组合,例如,山地地貌和河流地貌、湖泊地貌之类的地貌组合。
二、地貌的形成因素地貌形成的主要因素可以分为地质作用、气候作用、水文作用和生物作用。
1. 地质作用:地区的地质结构、岩石性质和矿物成分都是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岩石类型具有不同的物理特性,它们对地表形态起到了重要作用。
另外,地质构造活动也对地表地貌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地震和火山活动都会对地表地貌造成重大影响。
2. 气候作用:气候是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温度、降水量、风力和湿度等气候要素的变化对地表地貌起到了关键作用。
气候作用不仅通过侵蚀作用塑造了地貌,在地表也形成了风蚀地貌、冰川地貌等特殊形态。
3. 水文作用:水文作用是地表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
河流、湖泊、冰川、海洋等水体的流动和作用对地表地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河流侵蚀、沉积和冰川侵蚀都是水文作用对地貌形成的重要作用。
4. 生物作用:生物对地表地貌的形成也起到了作用,例如,植被的分布及生长状态会影响侵蚀和沉积,生物对土壤的稳定和破坏也会影响地表地貌的形成。
喀斯特地貌形成原因
喀斯特地貌形成原因不同的环境的地貌有一些是不太一样的,很多地貌都充满着艺术气息。
一些地貌的造型以及构造都充满着氛围感,这种地貌深受游客的喜爱。
喀斯特地貌就深受很多人的喜爱,喀斯特地貌是中国的五大造型地貌之一,很多人在观赏喀斯特地貌之余,就在想这种地貌是怎样形成的?现在,就让我来解决这个问题吧。
喀斯特地貌是这个地方含有的石灰岩被地下水以及地表上的水经过大自然的破坏以及在经过水的侵蚀之后沉积而成的。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与地下水以及地表的水有很大的关系,因为石灰岩主要的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溶于水,所以石灰岩因为水的作用就会产生变形。
喀斯特地貌在我国的分布非常广,几乎每一个地方都有喀斯特地貌的存在。
喀斯特地貌的存在给这些地方带来很大的观赏性作用,喀斯特地貌所在的地方大多都开发了旅游业,这些喀斯特地貌成了当地的景点之一,很多喀斯特地貌由于时代悠久,就被录入例如世界自然遗产。
喀斯特地貌形成原因(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特点)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如果用最简单的模型来概括的话可以说是水对岩石的溶解作用。
当水中含有一定量的二氧化碳时,可形成碳酸,而碳酸电离出来的氢离子可以溶解部分易溶解的岩石。
喀斯特(Karst)一词来自于斯洛文尼亚伊斯特拉半岛的喀斯特高原(延伸到意大利东北部,但绝大部分位于斯洛文尼亚境内),当地称其为Kras,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
这也直接点出了喀斯特地貌的特征。
云南石林中裸露的岩石我国在第二届中国岩溶(喀斯特)学术会议(1966年)上将“喀斯特”一词改为“岩溶”,岩溶一词则是更加直观地表达喀斯特的形成原因:岩石被水溶解后所形成的地质现象。
喀斯特地貌(Karst Landform),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
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1]喀斯特地貌示意图喀斯特地貌可分为地表喀斯特和地下喀斯特(喀斯特地貌类别划分因为分类标准不同所以还存在其他划分方法)。
(完整版)地貌的形成原因
地貌的形成原因1 流水侵蚀,如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和长江三峡,虎跳峡这样的河流峡谷和云贵高原上的喀斯特地貌2 风力侵蚀,如西北戈壁的风蚀城堡和风蚀蘑菇3 流水搬运,如黄河中的泥沙4 风力搬运,如黄土高原和沙漠的形成5 流水沉积,如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等河流冲击平原6 风力堆积,如黄土高原和沙漠的形成7 固结作用,如沉入海底的泥沙受到压力,固结成为石灰岩8 冰川刨蚀,如挪威的峡湾和北美洲五大湖的形成根据一定原则对地表起伏形态划分的类型。
一般认为,普通地貌类型应按形态与成因相结合的原则划分,但由于地貌形态,地貌营力及其发育过程的复杂性,目前尚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分类方案,一般采用形态分类和成因分类相结合的分类方法。
地貌形态类型指根据地表形态划分的地貌类型。
目前世界各地的形态分类并不统一。
我国的陆地地貌习惯上划分为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和盆地五大形态类型。
由中国1:1 000000地貌图编辑委员会审定的《中国1:1 000 000地貌图制图规范》(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确定了平原、台地、丘陵和山地四个基本形态类型。
在这一形态分类中,把盆地和高原视为有关形态类型的组合。
较小的形态类型,大多与其成因结合起来进行划分,如新月形沙丘、冰斗、溶斗等,只有这种形态-成因结合的分类,才能更好的反映这些形态类型的特点。
地貌成因类型指根据地貌成因划分的地貌类型。
由于地貌形成因素的复杂性,目前也没有统一的成因分类方案。
根据外营力,通常划分为流水地貌、湖成地貌、干燥地貌、风成地貌、黄土地貌、喀斯特地貌、冰川地貌、冰缘地貌、海岸地貌、风化与坡地重力地貌等.外力地貌一般又可以划分为侵蚀的和堆积的两种类型.根据内营力,通常划分为大地构造地貌、褶曲构造地貌、断层构造地貌、火山与熔岩流地貌等。
无论是外营力地貌还是内营力地貌,在动力性质划分的基础上,都可以按营力的从属关系和形态规模的大小,做进一步的划分。
比较完整的地貌分类系统,常常是既考虑外营力和内营力,又考虑形态及其规模的多级的混合分类系统.另外,根据实际需要,还可以进行专门的地貌分类,如有喀斯特地貌分类、风沙地貌分类,以及直接为生产服务的应用地貌分类等。
高考一轮复习 地理小百科25-地质作用的形成过程
地理小百科25-地质作用的形成过程常见内力作用(为主)地貌的形成过程①花岗岩(山体)露出地表过程:地壳运动,岩层断裂,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外力风化侵蚀,花岗岩露出地表。
如:花岗岩风化球的形成过程、黄山花岗岩体的形成等。
②火山(玄武岩山体)的形成过程:(是否位于板块交界线附近)地壳断裂,岩浆喷出,火山灰堆积形成山体。
如:日本的富士山、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等。
③断块山或断层高原:先是看是否位于板块交界线附近,地壳断裂抬升形成地垒或高原,后是外力作用形成现有地貌,以内力为主。
如:华山、庐山、泰山、贺兰山、阴山、鄂尔多斯高原等。
④断层平原和谷地:地壳断裂下陷形成谷地,流水堆积形成平原。
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东非大裂谷。
⑤断层湖的形成过程:地壳断裂下陷,积水成湖。
如:贝加尔湖、非洲东非大裂谷附近的湖泊(马拉维湖、坦葛尼喀湖、维多利亚湖)、云南洱海等⑥褶皱山的形成过程:地壳运动(挤压),岩层向上弯曲变形,形成褶皱山。
如:喜马拉雅山、安第斯山、阿尔卑山、海岸山脉等均处于板块消亡边界附近,受板块挤压形成。
典型例题:[例1]根据材料和图14,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云南苍山洱海地区山清水秀、林茂粮丰,大理古城宛如一颗明珠镶嵌在青山绿水之间,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图1(1)图中A地、B地的地貌分别为▲、▲,从内外力作用的角度分别说明它们形成的主要过程。
(12分)[答案与解析]解析:据图可知,图中B处于断层陡坡范围内,A处于其外的点苍山山上。
不难看出,洱海在内的范围应该属于断裂下陷构造,即地堑。
A处的点苍山则属于地垒山(断块山)。
B处为耕地,周边河流较多,双处于断块山脚,可以推测为冲击平原。
再按照相关地貌类型成因作答即可。
答案:断块山洪积—冲积平原内力作用形成断层,断裂面两侧岩体以垂直方向运动为主;A侧岩体相对上升,形成断块山;B侧岩体相对下降,形成谷地,同时流水等外力不断将风化、侵蚀产物搬运到谷地边缘堆积,形成洪积—冲积平原。
(完整版)地貌学复习资料
地貌学复习资料一: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1、研究对象:地表的地形,即地貌。
2、研究内容研究地貌的形态特色、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及其散布规律。
地貌的形态特色:如山地、高原、丘陵、平原、盆地,及各种外力作用下的地貌形态。
地貌的形成发育原由:内营力作用、外营力作用,地表岩性,时间。
地貌的演化:幼年期、青年期、壮年期、老年期等阶段。
地貌体的内部结构:切割型、叠置型、切割-叠置型、叠置 -切割型。
在地貌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内外营力的作用表现:1)地貌是内外营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营力使得地表变得起伏,外营力使之夷平。
2)在详细某一地区或某一时段内,内外营力的强度是不一样的。
山地高原区内营力强度大,平原盆地域外营力强度大。
3)但从长时间看,内外营力作用是处于均衡状态的。
坡地重力地貌什么是坡地重力地貌?斜坡上不稳固的块体或风化碎屑物在重力作用下向斜坡下方运动所产生的地貌。
坡地重力地貌的发生大概可分两个阶段:坡地上基岩物质的风化;坡地上物质向下坡方向的运动。
风化作用分哪几种种类?1、物理风化作用发生方式:卸荷释重、冰楔作用、盐楔作用、温度变化所致的涨缩作用。
2、化学风化作用发生方式:水化、水解、碳酸化、氧化等作用。
3、生物风化作用发生方式:生物物理风化作用、生物化学风化作用。
一:倒塌及其种类1:什么叫倒塌?斜坡上的岩屑或块体,在重力作用下,迅速向下坡方向挪动的地貌过程。
2:倒塌的种类?按发生的地貌部位,可分为山崩、塌岸、散落。
按坡地的物质构成不同可分为:基岩倒塌、堆积物倒塌、表层风化物倒塌等。
二:倒塌形成的条件1:地形条件:坡度一般要大于岩屑的休止角,往常要大于33o;坡地的相对高度大于50m 时,可发生大型倒塌。
2:地质条件:脆弱面与坡面的偏向和倾角的关系不同,斜坡发生倒塌的可能性是不同样的。
3:天气条件:温差较大,降水许多的地域易发生倒塌。
4:地震、激烈的融冰化雪5:人工开挖边坡*休止角 :岩屑的摩擦力与下滑力相等时的斜坡坡角 .脆弱面:岩石中力学性质较差的面,如断层面、节理面、地层层面等。
(完整版)八年级地理地貌的形成和变化练习题
(完整版)八年级地理地貌的形成和变化练习题一、选择题1. 地理地貌的形成和变化是由以下哪些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a. 天文因素b. 地质因素c. 水文因素d. 生物因素答案:a、b、c、d2. 地球上绝大多数地貌是由什么主导形成的?a. 风力b. 人类活动c. 水力d. 化学作用答案:c3. 河流侵蚀是地貌形成和变化的重要因素,下列哪个是河流侵蚀的表现形式?a. 冲淤作用b. 冲刷作用c. 侵蚀作用d. 位移作用答案:b4. 冰川是地貌形成和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下列哪个是冰川形成的必备条件?a. 寒冷气候b. 坡度适宜c. 大气湿度高d. 生物资源富集答案:a5. 风力的作用在地貌形成和变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下列哪个是风力的表现形式?a. 侵蚀作用b. 沉积作用c. 冰川作用d. 生物作用答案:b二、填空题1. 化学侵蚀是大气作用下的_________作用。
答案:腐蚀2. 河流在_________水位降低或地势突变时产生了发生水势下降,流速增大,倾泻落差大量集中的河段。
答案:悬浮负荷3. 冰川运动主要表现为内层和外层的_________。
答案:相对滑移4. 风是大气层中水平方向上_________的气流。
答案:有规律5. 风蚀沙漠中由于_________强烈,造成了显著的风化现象。
答案:风速三、简答题1. 请简要说明地球表面地貌形成和变化的原因及主要因素。
答案:地球表面地貌的形成和变化是由天文因素、地质因素、水文因素和生物因素等相互作用产生的。
其中,天文因素主要包括太阳照射、地球自转等;地质因素主要指地壳构造、地质年代等;水文因素主要包括河流侵蚀、水力作用等;生物因素主要指生物的活动对地貌的影响。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地球表面地貌的形成和变化。
2. 请简述河流侵蚀对地貌形成和变化的影响。
答案:河流侵蚀是地貌形成和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河流侵蚀主要表现为冲刷作用,即河流对河底和河岸的岩石、土壤进行冲刷和移动。
丹霞地貌的分布及成因分析
丹霞地貌的分布及成因分析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中国丹霞地貌的分布及成因分析【分布】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以中国分布最广。
中国丹霞地貌广泛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区,温带湿润-半湿润区,半干旱-干旱区和青藏高原高寒区。
可分为西北部高寒干旱山地型丹霞,西南部湿润―高原―山地―峡谷型丹霞以及东南部湿润低海拔峰丛―峰林型丹霞。
中国丹霞又以广东丹霞山面积最大,发育最典型、类型最齐全、形态最丰富、风景最优美。
福建泰宁风景区、福建武夷山、连城、泰宁、永安,贵州赤水、江西龙虎山、鹰潭、弋阳、上饶、瑞金、宁都,青海坎布拉、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丹霞山(名称来源)、坪石镇金鸡岭、南雄县苍石寨、平远县南台石和五指石,浙江永康、新昌,广西桂平的白石山、容县的都峤山,四川江油的窦山、重庆綦江的老山、灌县的青城山,陕西凤县的赤龙山以及承德等地,是中国丹霞地貌的典型地质地貌。
北京时间2010年8月2日05:03分,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当地时间2010年8月1日18:03分)召开的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以广东丹霞山为首申报的中国丹霞世界自然遗产,成为中国的第8项世界自然遗产。
中国丹霞是一个系列提名的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包括广东丹霞山、贵州赤水、福建泰宁、湖南崀山、江西龙虎山、浙江江郎山等6个省的6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此次全部被正式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介绍】丹霞地貌(danxia landform),属于红层地貌,是一种水平构造地貌。
它是指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是巨厚红色砂、砾岩层中沿垂直节理发育的各种丹霞奇峰的总称。
主要发育于侏罗纪至第三纪的水平或缓倾的红色地层中,这种地貌以粤北地区韶关市内的丹霞山最为典型,所以称为丹霞地貌。
中国丹霞地貌以赤壁丹崖着称于世,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新增自然遗产之一。
高中地理确定地球上不同地貌形成的四种
高中地理确定地球上不同地貌形成的四种
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各种特征和形态。
地球上的地貌形成主要
受到地质、气候和内外力的作用。
在地理学中,我们可以确定四种
主要的地貌形成方式,包括侵蚀地貌、沉积地貌、构造地貌和火山
地貌。
1. 侵蚀地貌
侵蚀是指外部力量(如水、风、冰)对地表的破坏和剥蚀作用。
侵蚀地貌是由侵蚀作用所形成的地貌特征。
常见的侵蚀地貌有峡谷、河流、丹霞地貌等。
例如,长江三峡是由长时间的水侵蚀形成的深谷。
2. 沉积地貌
沉积是指携带的物质在水流、冰川或风力等作用下沉积到地表
的过程。
沉积地貌是由沉积作用所形成的地貌特征。
常见的沉积地
貌有冲积平原、沙丘、湖泊等。
例如,尼罗河三角洲是由尼罗河的
冲积物在海岸上堆积形成的。
3. 构造地貌
构造地貌是由地壳运动和地壳构造所形成的地貌特征。
地壳的
抬升、下沉和折叠等过程会导致地表形成山脉、峡谷、盆地等地貌。
例如,喜马拉雅山脉是由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造成的。
4. 火山地貌
火山地貌是由火山喷发和火山岩的堆积所形成的地貌特征。
火
山口、火山熔岩、火山锥等都是火山地貌的典型特征。
例如,日本
的富士山是一座活火山,其形成的火山锥就是火山地貌的一个例子。
总结起来,地球上的不同地貌形成主要可以归纳为侵蚀地貌、
沉积地貌、构造地貌和火山地貌四种方式。
它们是地质、气候和内
外力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展示了地球表面多样性与丰富性。
参考文献:
- 《地理词典》
- 《高中地理教材》。
丹霞地貌三大特征及形成原因
丹霞地貌三大特征及形成原因
丹霞地貌即以陆相为主(可能包含非陆相夹层)的红层(不限制红层年代)发育的具有陡崖坡的地貌。
目前该定义被大多数学者们接受,也可表述为“以陡崖坡为特征的红层地貌”。
丹霞地貌三大特征及形成原因
1丹霞地貌特征
(1)受近水平岩层面控制的层面顶坡;
(2)受垂直节理控制的陡崖坡;
(3)崩积岩块受重力作用形成的崩积缓坡。
2成因
(1)丹霞地貌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
这次运动使部分红色地层发生倾斜和舒缓褶曲,并使红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区。
流水向盆地中部低洼处集中,沿岩层垂直节理进行侵蚀,形成两壁直立的深沟,称为巷谷。
巷谷崖麓的崩积物在流水不能全部搬走时,形成坡度较缓的
崩积锥。
随着沟壁的崩塌后退,崩积锥不断向上增长,覆盖基岩面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崩积锥下部基岩形成一个和崩积锥倾斜方向一致的缓坡。
崖面的崩塌后退还使山顶面范围逐渐缩小,形成堡状残峰、石墙或石柱等地貌。
随着进一步的侵蚀,残峰、石墙和石柱也将消失,形成缓坡丘陵。
在红色砂砾岩层中有不少石灰岩砾石和碳酸钙胶结物,碳酸钙被水溶解后常形成一些溶沟、石芽和溶洞,或者形成薄层的钙化沉积,甚至发育有石钟乳。
沿节理交汇处还发育漏斗。
第二章 构造地貌(修)
• 2、活动大陆边缘——太平洋型大陆边缘。 • 地貌特征: 在太平洋周围最为典型。由海沟
与岛弧或边缘山地组成,是构造运动最强烈的板 块边界,多火山地震。
• 成因:这里是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冲撞挤压的
地带,当大洋板块自洋脊向两侧移动时,由于洋 壳板块的岩石密度大,位臵较低,遇到大陆板块 时,便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在俯冲带上形成深 海沟以及与其平行的山脉或岛链。
–
– –
– 2、事实:动态均衡理论——地壳厚度是不一的,密度也是
不均一的(根据W.汉斯克的意见,实际地壳均衡63%是艾里模式 来成,而37%由普拉特模式进行)。 任何部分发生比重上或体积 上的改变,则会造成地壳均衡的调整,既地壳均衡异常。地壳由 老的均衡向新的均衡不断发展。这种均衡运动的根本动因是地球 内部的物质运动,它就是大洋与大陆形成的根本原因。
北、中、南,中间有吐鲁番、哈密,艾比湖等盆地
• 山体断裂升降活动剧烈。如天山升降幅度达11000-15000米。
2.断块山与断陷谷
• A、成因:在古生代的板块内部稳定区,由于新生代强烈 的断块运动,岩层断裂上升而形成的山地称为断块山,相 对下降的称为断陷谷,二者往往伴生。
• B、地貌特点: • 断块山山坡一般为急陡的断层崖,山形呈地垒式或掀斜 式。P20 图。如我国的太行山、吕梁山、恒山、贺兰山、 庐山、泰山 • 断陷谷横剖面呈地堑形或簸箕形,有很厚的堆积层。如
我国的汾河和渭河谷地
(三)、板块内部稳定区的构造地貌 • 该区长期以来构造宁静,新生代构造运动 大多表现为大面积的拱起和拗陷。 • 1、高原 • 2、盆地 • 3、平原
• 1、高原:
• A、成因:是板块内部大面积的拱起区后受外力微弱侵蚀 切割的结果。如非洲、巴西、青藏、蒙古等高原。 • B、地貌特点: • 海拔高度在1000m以上、相对高度500m以上,形态单一, 起伏不大的广大地面; • 边缘为受到强烈侵蚀的陡坡或起伏显著的山地; • 坡麓往往有来自高原边缘的粗大碎屑物
专题复习典型地貌(特殊地貌)形成过程
雅丹地貌的形成过程剖面示意图
例:罗布泊(约90°18′E, 40°25′N)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 东缘,历史上曾为大型湖泊。这 里气候极端干旱,植被覆盖稀少, 春秋季东北风强劲。湖底地层上 部主要为相对疏松的砂质粉砂层, 下部主要为相对坚硬的黏土粉砂 层。受地层岩性和外力作用等因 素控制,罗布泊地区发育了分布 广泛且形态多样的雅丹地貌。雅 丹是一种典型风力侵蚀地貌。研 究表明,近年来新疆气候暖湿化 趋势明显。下左图示意罗布泊地 区雅丹空间相邻关系实景,下右 图示意罗布泊地区雅丹演化过程。
版本2
版本3
7.桌状山
形成过程:沉积作 用,固结成岩,形 成石灰岩岩层—— 岩浆活动,岩浆喷 出,覆盖玄武岩 层——断裂上升, 形成平顶山。
地点:四川大瓦山
桌状山是顶平似桌面、四周被陡崖围限的方形山体。大瓦山位于四川省乐山市、横 断山脉东侧,海拔3 222 米,为世界第二桌状山。大瓦山是地形倒置的向斜山,山体 分两层:下部是构成山体基底的石灰岩,上部是层层堆叠的玄武岩。
材料二:一般地表喀斯特景观主要分布在热带或者亚 热带高温多雨的地方,因为温度高、降水多,可以加快喀 斯特反应的速度。如中国地表喀斯特景观最精彩的地方 都集中在地处亚热带的广西、贵州、云南三省区。中国 最负盛名的钙华池景观非常巧合地在青藏高原东缘排成 了一线;北起九寨沟以北的神仙池,向西南到云南香格里 拉的白水台(图乙)。
2.爬升沙丘
形成过程:外力(主要是流水) 搬运、沉积——河流枯水期, 水位下降,河漫滩及低阶地出 露——受风力作用,河漫滩及 低阶地上沙丘随迎风坡抬升并 在顶部附近堆积,后在重力崩 塌作用下在背风坡滑落,形成 陡峭的滑落面。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3篇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3篇喀斯特地貌是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石膏、岩盐)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而形成的地貌。
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的利亚半岛的石灰岩高原的地名,19世纪末,南斯拉夫学者司威杰(j.cvijic)首先对该地区进行研究,并借用喀斯特一词作为石灰岩地区一系列作用过程的现象的总称,到1966年我国第二次喀特学术会建议将“喀斯特”一词改为“岩溶”。
所以,喀斯特地貌亦称岩溶地貌。
岩溶地貌地面上往往崎呕不平,岩石嶙峋,奇蜂林立,地表常用存有石芽、石林、峰林、溶沟、圆柱形、落水洞、风蚀洼地等形态;而地下则发育着地下河、溶洞。
溶洞内有多姿多彩的石笋、钟乳石、石柱,美不胜收。
我国岩溶地貌分布十分广泛,主要集中于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区,如广西桂林的山美、石美,水美、洞美,云南的路南石林等闻名于世。
喀斯特地貌,就是具备风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展开风蚀促进作用等所构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
除风蚀促进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冲刷过程。
喀斯特一词源自前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名称,当地称谓,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喀斯特地貌”因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该地而得名。
我国云贵高原、湖南南部郴州等地区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
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区域较广,如广西、云南等地。
喀斯特地貌构成的原因喀斯特地貌形成为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
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后者可溶于水,于是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
这种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貌。
地貌形成的根本条件,我国西南地区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最主要的是这里有其发育的主体。
大量的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卤化盐岩在流水的不断溶蚀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种奇特的溶洞。
喀斯特景观。
从溶解度来看,卤化盐岩,硫酸盐岩,碳酸盐岩;由于碳酸盐岩种类较多,其各类岩石溶解度随着容易溶性杂质的多少而的定,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
高考地理中的熔岩地貌(火山地貌)
1.定义熔岩地貌(东北)指的是岩浆从地壳断裂溢出、沿地面流动冷却形成的各种地形。
2.代表地形(1)熔岩台地:指熔岩在地面形成的面积广大,表面比较平坦的地区,是流动性很强的玄武岩质熔岩大量涌出所致。
(2)熔岩鼓包:是指熔岩台地上表层熔岩冷凝结壳之后熔岩流前方受阻导致下面的液态熔岩局部上拱而在表面形成高达几米的丘状隆起。
因为形成过程中表层熔岩已经结壳,所以表面被撑开而发育多方向的裂缝,如同蒸裂了的馒头,个别情况下还可见下面的熔岩流从表层开裂处涌出。
将凸起呈近圆形的熔岩鼓包称为①熔岩冢(塚),而将明显长条状延伸的熔岩鼓包称为②熔岩突脊。
无论是熔岩冢还是熔岩突脊,其下方当时必然存在着供应熔岩流的熔岩隧道,而熔岩隧道内局部过量的液态熔岩因前方受阻而寻找薄弱点向上顶起熔岩结壳层是熔岩鼓包形成的直接原因。
(3)熔岩塌陷构造:是指熔岩台地上形态各异的塌陷构造,是熔岩台地表层冷凝结壳后下部熔岩隧道中的液态熔岩流减少而造成的顶板塌陷构造。
其中呈近圆形的可以称作熔岩塌陷坑,而呈线状延伸的可称作熔岩塌陷谷。
如果塌陷坑内后来保留积水,则可称作熔岩塌陷湖;显然,这些塌陷坑或塌陷谷下方当时存在着熔岩隧道,而隧道内的熔岩流因在下游找到突破口而快速流失便造成熔岩塌陷构造的形成。
随着下面的液态熔岩流逐渐排走而减压下降,上方半固结的熔岩结壳层失去液态熔岩的浮力支撑而下陷或垮塌,于是在地表形成了明显的负地形—熔岩塌陷坑或熔岩塌陷谷。
其显著特点是:熔岩塌陷坑(或谷)的边缘不完全是固态崩塌,而是具有一定的塑性变形特征,于是保留了原始结壳层表面由坑边缘的近乎水平到逐渐向坑底变陡的弧形表面,这可作为判别熔岩塌陷构造的重要标志。
3.熔岩地貌总体概述当一次大规模的玄武岩喷发形成一片熔岩台地雏形时,台地表面首先形成相对平坦均匀的冷凝结壳层,然而充满于熔岩隧道中的高温液态熔岩流却非常活跃,一直在寻找薄弱点和突破口,对上覆结壳层的压力也一直在变化。
如果下游受阻致使熔岩流无法流出就必然增加向上的压力而形成熔岩鼓包,反过来如果下游重新找到突破口而排泄出隧道内的熔岩流就会减少对上覆结壳层的支撑而形成熔岩塌陷构造,这就是熔岩台地上普遍发育熔岩鼓包和熔岩塌陷构造的根本原因。
张家界砂岩峰林地貌成因
张家界砂岩峰林地貌成因地处湖南省西北部的张家界受地理、地层、构造、气候等诸多条件的影响,形成了闻名于世的多姿多彩的地貌奇观,其中以石英砂岩峰林地貌发育更为世界罕见,著名地质学家陈国达命名为“武陵源峰林"。
景区内最独特的景观是3000余座尖细的砂岩柱和砂岩峰,大部分200多米高。
在峰峦之间,沟壑、峡谷纵横,溪流、池塘和瀑布随处可见,景区内还有40多个石洞和两座天然形成的巨大石桥。
作为自然文化的一项瑰宝,本文对其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一、形态特征砂岩的基本特性有:沉积岩中由于不同成分、不同颜色、不同结构构造等的变化、相互更替或沉积间断形成的成层性,称为层理;层内的微细层理与主层面斜交,称斜层理,如果不同方向的斜层理互相交替,称斜交层理。
砂岩由碎屑和填充物组成。
石英是砂岩的主要矿物碎屑,它在地表条件下最稳定,是大多数砂岩的主要成分。
张家界的石英砂岩峰林地貌岩层产状平缓,主要由方山、台地、峰墙、峰丛、峰林、石门、天生桥及峡谷、嶂谷等构成。
其岩石胶结良好,刚性强,节理发育。
张家界石英砂岩峰林地貌各处皆有不同.如天子山、黄石寨、鹞子寨等处体现了其形成最初阶段的平台方山地貌:边缘陡峭、相对高差几十至四百米,顶面平坦的地貌类型,顶面由坚硬的含铁石英砂岩构成。
而百丈峡则属峰墙地貌,两侧岩石陡峭.十里画廊、矿洞溪等处则是挺拔峻峭的峰丛、峰林地貌。
还有峰林形成后,流水继续下切,直到基座被剥蚀切穿,柱体纷纷倒塌,只剩下若干孤立峰柱的残林地貌。
最后是因外动力地质作用的继续,残林将倒塌贻尽,直至消亡,最终形成新的剥蚀地貌。
众多的石峰石柱,广布密集,嶙峋挺拔,从西南部开始纵贯至东北。
而其中又以海拔最高的金鞭岩(图1)和形态奇特的采药老人(图2)最有代表性。
二、形成原因及过程1、张家界武陵源石英砂岩峰林地貌的形成因素:①特殊的地层岩性是砂岩峰林地貌形成物质基础。
张家界的砂岩峰林发育于泥盆系中统云台观组合上统黄家磴组巨厚层石英砂岩分布区,岩性为巨厚层或厚层石英岩状砂岩夹薄层粉砂岩等,其石英含量高达90%以上,且其胶结物多为铁质、硅质等,石英和铁、硅质胶结物的化学性质在表生环境下十分稳定,具较强的抗蚀性,另一方面,由于它具有坚硬的物质特性,构成峰柱的坚固的基座。
喀斯特地貌是什么原因形成的
喀斯特地貌是什么原因形成的我国喀斯特地貌的分布面积有100多万平方千米,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面积最大,西藏和北方地区也有分布。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是什么?来一起看看吧。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喀斯特地貌形成为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
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
这种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的特点及分类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区域较广,如广西、云南等地。
喀斯特地貌主要特征体现在溶洞、天坑等地理现象。
按出露条件,喀斯特地貌可划分为: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这三种。
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五种。
按岩性分为:石灰岩喀斯特、白云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盐喀斯特四种。
桂林喀斯特地貌我国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是广西桂林、阳朔一带。
桂林位于一个巨大的褶皱盆地中,这一地区石灰岩厚度大、质地纯、降水丰沛,漓江穿盆地而过,流水对石灰岩的溶蚀作用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岩溶地貌景观。
在溶蚀的初级阶段,流水在岩石的顶部只溶蚀形成浅浅的沟槽,凸起的部分称为石芽,随着溶蚀的加深,山峰逐渐显见。
当山峰之间的沟谷被溶蚀到1/3~1/2,峰与峰下半部相连时,被称为峰丛;当山谷被溶蚀到底时,就成为典型的峰林;随着流水继续溶蚀,山峰之间有了距离,这就是孤峰了,属于溶蚀的后期阶段。
当地壳抬升,地下水位下降时,流水侵蚀就会形成宽广的溶洞,如桂林芦笛岩、湖南索溪峪黄龙洞、福建宁化天鹅洞,洞穴里还会有形态多样的洞穴沉积形态——钟乳石、石笋、石柱等。
在溶岩地区,地表河流流经洞穴发育的地区,水流通过垂直洞口进入地下,就形成落水洞,地表河流也可能因此而断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貌的形成原因
1 流水侵蚀,如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和长江三峡,虎跳峡这样的河流峡谷和云贵高原上的喀斯特地貌
2 风力侵蚀,如西北戈壁的风蚀城堡和风蚀蘑菇
3 流水搬运,如黄河中的泥沙
4 风力搬运,如黄土高原和沙漠的形成
5 流水沉积,如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等河流冲击平原
6 风力堆积,如黄土高原和沙漠的形成
7 固结作用,如沉入海底的泥沙受到压力,固结成为石灰岩
8 冰川刨蚀,如挪威的峡湾和北美洲五大湖的形成
根据一定原则对地表起伏形态划分的类型。
一般认为,普通地貌类型应按形态与成因相结合的原则划分,但由于地貌形态,地貌营力及其发育过程的复杂性,目前尚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分类方案,一般采用形态分类和成因分类相结合的分类方法。
地貌形态类型指根据地表形态划分的地貌类型。
目前世界各地的形态分类并不统一。
我国的陆地地貌习惯上划分为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和盆地五大形态类型。
由中国1:1 000000地貌图编辑委员会审定的《中国1:1 000 000地貌图制图规范》(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确定了平原、台地、丘陵和山地四个基本形态类型。
在这一形态分类中,把盆地和高原视为有关形态类型的组合。
较小的形态类型,大多与其成因结合起来进行划分,如新月形沙丘、冰斗、溶斗等,只有这种形态—成因结合的分类,才能更好的反映这些形态类型的特点。
地貌成因类型指根据地貌成因划分的地貌类型。
由于地貌形成因素的复杂性,目前也没有统一的成因分类方案。
根据外营力,通常划分为流水地貌、湖成地貌、干燥地貌、风成地貌、黄土地貌、喀斯特地貌、冰川地貌、冰缘地貌、海岸地貌、风化与坡地重力地貌等。
外力地貌一般又可以划分为侵蚀的和堆积的两种类型。
根据内营力,通常划分为大地构造地貌、褶曲构造地貌、断层构造地貌、火山与熔岩流地貌等。
无论是外营力地貌还是内营力地貌,在动力性质划分的基础上,都可以按营力的从属关系和形态规模的大小,做进一步的划分。
比较完整的地貌分类系统,常常是既考虑外营力和内营力,又考虑形态及其规模的多级的混合分类系统。
另外,根据实际需要,还可以进行专门的地貌分类,如有喀斯特地貌分类、风沙地貌分类,以及直接为生产服务的应用地貌分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