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特异性免疫PPT课件

合集下载

微生物学教材第二节非特异性免疫

微生物学教材第二节非特异性免疫

对某些病原体防御效果有限
非特异性免疫虽然具有一定的防御作用,但对 于某些病原体,如某些细菌和病毒,其防御效 果有限,无法完全阻止感染的发生。
非特异性免疫的防御机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如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等对肿瘤细胞的识 别和杀伤能力有限。
非特异性免疫的防御机制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 发挥作用,对于快速感染的病原体,如流感病 毒等,其防御效果有限。
可能引发异常免疫反应
非特异性免疫在防御病原体入侵的同时,也可能引发异常的免疫反应,如 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疾病等。
过敏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物质过度敏感,产生过度的免疫反应,导致组织 损伤和功能障碍。
自身免疫疾病是指机体对自身组织产生免疫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和功能障 碍。
THANKS
感谢观看
05
非特异性免疫的局限性
对某些病原体无能为力
某些病原体具有特殊的生物学 特性,如病毒变异速度快,细 菌的抗药性等,使得非特异性
免疫无法有效防御。
某些病原体能够逃避免疫系 统的识别和攻击,如寄生虫、 真菌等,使得非特异性免疫
无法发挥作用。
某些病原体感染后,会诱导机 体产生免疫抑制,使得免疫系 统无法发挥正常的防御功能。
微生物学教材第二节非特 异性免疫
• 非特异性免疫的定义和特点 • 非特异性免疫的组成 • 非特异性免疫的功能 • 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关系 • 非特异性免疫的局限性
01
非特异性免疫的定义和特点
定义
定义
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 中逐渐形成的防御机制,它不针对特 定病原体,而是对所有病原体都具有 一定抵抗力。
04
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关系
协同作用
• 协同作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 性免疫在抵御病原体入侵时,可 以相互配合,共同发挥防御作用。 非特异性免疫是机体对所有病原 体都具有的基本防御能力,而特 异性免疫则针对特定病原体产生 特定的防御机制。两者协同作用, 可以更有效地抵抗病原体的侵害。

11-非特异免疫

11-非特异免疫

免疫-11
辽阳职业技术学院化工系制药微生物
免疫学实验研究阶段
免疫-11
(19世纪末—20世纪中)
实验室发明人工培育疫苗 Pasteur(法) 微生物学、免疫学创始人 1880年 鸡霍乱(巴氏杆菌)弱毒菌苗 1882年 狂犬病病毒弱毒疫苗
辽阳职业技术学院化工系制药微生物
Louis Pasteur 巴 斯 德 (1822-1895年)是一位法国化学家、 微生物学家和免疫学家。1880年 他发现鸡霍乱杆菌的陈旧培养物 能预防鸡霍乱的感染,首先创造 了减毒疫苗。为了纪念一个世纪 前Jenner的功勋,他将这种方法 称之为预防接种(vaccination), 并将这种制剂称之为疫苗 ( vaccine), 相 继 他 又 创 造 了 炭 疽杆菌减毒疫苗,狂犬病的减毒 疫苗,兴起了主动免疫的方法 ( active immunization)。
免疫-11
第三篇 免疫学基础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变态反应 免疫学的实际应用
辽阳职业技术学院化工系制药微生物
免疫-11
免疫学发展简史
(一)免疫学的诞生
免疫学是在人类与传染病斗争的过程中 发展起来的。人们在长期实践中看到有很多 流行性疾病,如麻疹、天花等,患病康复后 很少第二次感染。
免疫学于18世纪末开始,至今经历了三 个发展阶段:
辽阳职业技术学院化工系制药微生物
2 吞噬过程
免疫-11
当病原微生物或异物进入体内时,吞噬细胞受趋化
因子作用,向抗原处聚集,并通过吞噬或吞饮方式将 病原微生物或异物摄入细胞内(对细菌等较大异物, 直接伸出伪足将其吞入细胞内,形成吞噬体。对病毒
等较小的异物,则胞膜内陷,闭合形成吞饮小体)。 然后吞噬体或吞饮小体向胞浆内的溶酶体靠近,形成 吞噬溶酶体。溶酶体内的溶菌酶、过氧化氢酶等能直

【高中生物必备课件】(非)特异性免疫

【高中生物必备课件】(非)特异性免疫
第一道防线第一道防线体表屏障体表屏障皮肤表面对病原体的阻挡作用物理屏障化学防御皮肤黏膜皮肤油脂腺分泌的油脂唾液和泪液中的溶菌酶第一道防线第一道防线非特异性反应非特异性反应第二道防线第二道防线非特异性反应非特异性反应划破手指局部炎症反应皮肤破损痛觉发热肿胀变红多肽类物质引发神经冲动微动脉和毛细血管舒张扩大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升高蛋白质和体液溢颗粒细胞无颗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分化巨嗜细胞吞噬细菌第二道防线体内的非特异性反应脓液的出现表示身体正在克服感染
皮肤破损
变红
微动脉和毛细血 管舒张、扩大
局部炎症反应
痛觉
多肽类物质引 发神经冲动
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升 发热肿胀 高,蛋白质和体液溢 出
中性粒细胞 颗粒细胞 嗜酸粒细胞 嗜碱粒细胞 淋巴细胞 无颗粒细胞
吞噬细菌
单核细胞 分化 巨嗜细胞
第二道防线——体内的非特异性反应
黄色粘稠液体
死亡的白细胞、坏死组织及 细胞;死亡细菌; 活的白细胞。
淋巴细胞识别“自己”和“非己”过程
只与适合的 受体结合
分化
效应细胞群
分裂
分化 激活、增大
记忆细胞群
淋巴细胞识别“自己”和“非己”过程
吞噬、消化, 降解成肽
抗原MHC 复合体
课堂小结:
第一道防线 (皮肤和黏膜组成)
人体的三 道防线
第二道防线 (溶菌酶和吞 噬细胞组成) 第三道防线 (免疫器官和免 疫细胞组成)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1、如果切除小鼠的胸腺,被移植器官比较容易在 小鼠体内存活;如果将小鼠胸腺的淋巴细胞再输给 去胸腺小鼠,则移植的器官被排斥。上述实验说明 对异体器官排斥起重要作用的是 ()
A.造血干细胞 B.T淋巴细胞 C.B淋巴细胞 D.吞噬细胞

非特异性免疫—正常体液中的抗微生物物质(动物微生物课件)

非特异性免疫—正常体液中的抗微生物物质(动物微生物课件)

Paul Ehrlich 将其命名为补体 即补充抗体活性的血清成分,能辅助特异性抗体的溶菌作用
补体与补体系统概念
补体(Complement,C): 存在于新鲜血清中的非特异性杀菌物质,是一组不耐热的、经活化后 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补体系统: 补体、补体调节蛋白和补体受体共同组成的一个反应系统。
C1q与2个IgG分子结合---活化C1
1个C1q分子同时和两个以上抗体的Fc段结合将造成其构象 的变化,继之使C1r和C1s活化,启动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
3.参与成分: C1~C9 4.经典激活途径特点: 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后才能 激活补体 反应顺序为:
C1qrs-C4-C2-C3-C5-C6-C7-C8-C9
这些物质可直接或间接杀伤或裂解靶细胞和病原体,其作用 无选择性。
当它们与特异性抗体、吞噬细胞等其他防护因子配合时,能 发挥更大的抗微生物作用。
(三)正常体液中的抗微生物物质--1.补体
1.补体 补体(Complement,C)是存在于人和脊椎 动物新鲜血清中一组不耐热的、经活化后
血清
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补体功能: 补体是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最重要免疫 效应分子。抗体抗原结合后可激活补体,活 化后的补体可发挥溶细胞效应,导致病原微 生物溶解破裂。
抗体 抗原
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补体
补体被激活后发挥溶靶细胞作用(动画)
Ab与靶细胞上的Ag 发生特异性结合, 形成Ag-Ab复合物 → Ag-Ab复合物激 活补体系统 → 补 体系统被激活后, 在靶细胞表面形成 膜攻击复合物 →引 起靶细胞膜的损伤 ,导致靶细胞溶解 。
旁路激活途径:
病原微生物等提供接触表 面,从C3开始激活
补体的激活途径

兽医免疫学《非特异性免疫应答》课件

兽医免疫学《非特异性免疫应答》课件

(2)反应性氮中间产物(RNIs)作用系统
L-精 氨酸
+
诱导型NO合成酶
O2 还原型辅酶II 四氢生物喋呤
胍氨酸 NO
杀伤靶抗原
非氧依赖性杀菌系统
酸性pH、酸性水解酶、髓过氧化物酶、溶菌酶、乳铁蛋白、 阳离子蛋白等
吞噬作用的后果
• 完全吞噬:
病原体被吞噬后,被杀死并消化分解,残渣排出 体外。
• 不完全吞噬:
有些病原体,如结核杆菌、麻风杆菌、布氏杆菌 等胞内寄生菌,具有抗吞噬溶酶体形成或抗溶菌 酶等逃避机制,在免疫力低下的机体内,虽被吞 噬却不能杀死,随吞噬细胞移动扩散。
(二)分泌细胞因子和其他炎性介质
前列腺素 白三烯 PAF 磷脂酶A2 过氧化物
作用
局部炎症反应(TNF-、IL-1、 IL-6 、LT等) 发热和急性期反应(PGs、CRP、MBL) 免疫调节(IL-1、IL-6、IL-12)
3. 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活化方式:
(1)Ag + IgE - FcεRⅠ交叉连接;
(2)同过敏毒素C3a、C4a或C5a结合。
4. 细胞活化产物
(1)释放生物活性介质:组胺 (histamine);白三烯C4(leukotriene C4); 前 列腺素D2(prostaglandine D2)等。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作用时相
即刻非特异性免疫应答阶段 感染后0~4h
屏障、吞噬细胞、补体、细胞因子等参与,菌少则愈。
早期非特异性免疫应答阶段 感染后4~96h
吞噬细胞、 NK 、 B1、 T等免疫细胞和体液抗菌物 质参与,炎症加强(血管、细胞)
特异性免疫应答诱导阶段
感染后96h以后
M激活(表达协同刺激分子、提呈抗原),迁入外周 免疫器官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PPT课件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PPT课件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非特异性免疫概述 • 非特异性免疫组成 •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机制 • 常见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类型及特点 • 非特异性免疫在疾病防治中应用 • 非特异性免疫研究前沿及挑战
01 非特异性免疫概述
CHAPTER
定义与特点
定义
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固有免疫或先天 免疫,是个体出生时就具备的,不 针对某一特定病原体的防御机制。
吞噬作用
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 等吞噬细胞可吞噬和消化病原 体。
细胞毒作用
NK细胞等具有细胞毒作用的 细胞可杀伤病毒感染细胞和肿 瘤细胞。
02 非特异性免疫组成
CHAPTER
组织屏障
皮肤和黏膜
作为第一道防线,能够阻挡病原体进入体内,同时分泌杀菌物质。
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
保护中枢神经系统和胎儿免受病原体侵害。
适应性免疫对固有免疫的反馈调节
适应性免疫细胞通过分泌抗体、细胞因子等,对固有免疫应答进行反馈调节,维持免疫稳 态。
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在疾病中的相互作用
在感染、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病理过程中,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相互作用,共同影 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谢谢
THANKS
模式识别受体
识别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 启动固有免疫应答。
补体系统
参与清除病原体、调节免 疫反应和维持组织稳态。
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在感染或炎症时迅速升高, 参与固有免疫应答。
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交互作用探讨
固有免疫对适应性免疫的启动和调节
通过分泌细胞因子、表达共刺激分子等方式,固有免疫细胞促进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启动和 调节。
先天性
与生俱来,不依赖后天经验或 疫苗接种。

微生物学课件第二节非特异性免疫

微生物学课件第二节非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包括天然屏障、吞噬作用、固有免疫细胞、固有免 疫分子等组成部分,这些组成部分相互协作,共同发挥防御作用 。
特点
非特异性免疫具有广谱性,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 作用,同时具有稳定性和遗传性,能够遗传给后代 。
非特异性免疫反应迅速,能够快速识别并清除被感 染的细胞或外来病原体,防止其扩散和进一步感染 。
微生物学课件第二节非特异性 免疫

CONTENCT

• 非特异性免疫的定义和特点 • 非特异性免疫的组成 • 非特异性免疫的功能 • 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联系 • 非特异性免疫的局限性
01
非特异性免疫的定义和特点
定义
非特异性免疫是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防御功能,对 所有病原体都有一定的抵抗力,与特异性免疫不同,非特异性免 疫不是由单一的基因编码决定的,而是由多个基因共同作用的结 果。
相互补充
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在功能上相互补充。在感染早期, 非特异性免疫迅速发挥作用,清除病原体,减轻感染。随着特 异性免疫的建立,它能够更精确地针对特定病原体进行防御和 清除,弥补非特异性免疫的不足。两者共同作用,形成机体完 整的防御体系。
05
非特异性免疫的局限性
对不同病原体的防御效果有限
02
例如,流感病毒经常发生变异, 导致先前针对特定病毒株的免疫 效果降低或失效。
对病原体感染后的治疗效果有限
非特异性免疫通常在病原体感染后起作用,但对于已经造成组织损伤或感染严重 的病原体,治疗效果可能有限。
例如,在某些病毒感染后,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可能不足以完全清除病毒,导致慢 性感染或持续的病理状态。
不同的病原体具有不同的结构和特性 ,非特异性免疫通常只能针对某些特 定的病原体提供一定的防御效果,而 对其他病原体可能效果有限。

非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

人体抵抗疾病的防线A:血液中含有溶菌酶。
唾液腺分泌的唾液含有一定量的酶
泪 腺 产 生 的 眼 泪 中 具 有 酶
淋巴结中有吞噬细胞
细 菌 白 细 胞
细 菌 被 白 细 胞 吞 噬
细 菌 被 白 细 胞 吞 噬
免疫系统是人体的忠实卫士,但有时也有对
人体不利的一面,这就是说,对某些人是正常的
皮肤和黏膜筑成了保护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 而且皮肤和黏膜的分泌物还有杀菌的作用。
皮肤表皮细胞排列紧密
呼吸道黏膜上有许多纤毛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构成了保护人 体的第二道防线。人体体液中所含的一些杀菌物
质,能够溶化多种病菌的细胞壁,使病菌溶解而
死亡。有些组织和器官中含有的吞噬细胞,能够 吞噬和消灭侵入人体的各种病原体。
接 种 疫 苗, 预 防 流 感
预防流感
感冒就医
1.免疫是人体的一项基本功能,下列现象属于 免疫的是(
A

A.扁桃体发炎 B.胃肠蠕动 C.跑步喘气 D.天热时皮肤出汗
2.人体唾液中含有大量的溶菌酶具有杀菌作
用,这属于(
A

A.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B.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C.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D.人体的特异性免疫
感 冒
卫 生 好 习 惯
预 防 流 感
免疫是人体内的一种防御功能,是人体识别异 物、排除异物、维护生理平衡的保护性生理反应。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物质。 免疫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人体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起作用的 免疫,叫做非特异性免疫。
人体的两道防线
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是指能够把病原体阻挡在 体外的组织结构。 人体的第二道防线是指对侵入体内的各种病 原体具有杀灭作用的细胞或物质。

免疫学课件非特异性免疫性应答教学内容

免疫学课件非特异性免疫性应答教学内容
进入黏膜下结缔组织→Mφ摄取→携Ag 进入局部淋巴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 答。 分泌杀菌物质
二、血脑屏障
是存在于血脑循环中的一种生理学解 剖学特殊结构,由软脑膜,脉络膜, 脑毛细血管及星状胶质细胞组成。
三、血胎屏障——又称胎盘屏障。
由母体子宫内膜的基脱膜和胎儿绒毛 膜组成。
小分子营养物质能通过此屏障,但母 体与胎儿血液中有形物质和大分子不 能相互流通 。
活化巨噬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和其他 炎性介质
产生的细胞因子主要包括:TEF-α、IL-1、 IL-6、IL-8、IL-12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1,MCP-1),
释放的其他炎性介质主要包括:前列腺素E、 白三烯B4(leukotriene B4,LTB4)、血 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PAF)、磷脂酶和过氧化物等。
主要分布于外周血和脾 。 不表达特异性抗原识别受体, 胞质内含有大型嗜天青颗粒。 无需抗原预先作用,可直接杀伤肿瘤和病
毒感染的靶细胞。 CD3-、CD56+CD16+淋巴样细胞认定为
NK细胞 。
Natural Killer (NK) cells
also known as large granular lymphocytes (LGL) kill infected and malignant cells are identified by the presence of CD56 +& CD16 +and absence of CD3activated by IL2 and IFN- to become LAK cells
巨噬细胞
phagocytosis, intracellular and extracellular killing, tissue repair, antigen presentation for specific immune respons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
2. 分类
IgG IgM
抗体 IgA
IgE IgD
5大类
3. 结构
5种免疫球蛋白的结构是很相似的,都有一个 四条肽链组成的基本结构。
• 四肽链结构 • 所有Ig的基本单位都是四条肽链的对称结构。 • 两条重链(H)和两条轻链(L)。 • 每条重链和轻链分为氨基端和羧基端。
T细胞
起源于骨髓,在胸腺中成熟,然后转移到 外周淋巴器官,其功能是执行细胞免疫。
B细胞
骨髓中的多能干细胞分化成淋巴细胞,再分化成 前B细胞,进一步发育成为成熟B细胞。当受抗原刺 激后,B细胞先转化为浆母细胞,再分化为浆细胞,
产生并分泌抗体,进行体液免疫。
三、免疫分子 膜表面免疫分子 体液免疫分子
具备两种能力的物质
半抗原 反应原性
只具有一种能力的物质,是一些小分子物质。
半抗原 + 大分子载体 = 完全抗原
2. 抗原的性质 (1)异物性
指进入机体内的抗原物质必须与该机体的组 织细胞、体液的成分有差异。
差异越大,对机体的刺激性也越大,即免疫原性越强。
外来的 抗原物质
自身的
免疫系统 被认为是异物
(2)大分子
抗原物质一般都是分子量>1万道尔顿的大分子。 大分子物质才能在体内停留并引起免疫应答。
(3)结构复杂
抗原物质需一定的化学组成和结构。不是所
有的大分子物质均有抗原性,大分子中蛋白质(
酪氨酸)的抗原性最强。
(4)抗原决定簇
抗原物质的分子表面要有特定的化学基团,
这基团称抗原决定簇,它决定抗原的特异性,
称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
不同细菌的表面抗原名称是不同的: 大肠杆菌的表面抗原称K抗原; 伤寒杆菌、沙门氏菌的表面抗原称Vi抗原。
五、抗体(Antibody,Ab)
1. 定义
抗体是由抗原刺激人体或动物体内的B淋巴 细胞,由B细胞转化成浆细胞所产生的具有特异 性的免疫球蛋白Ig。
1968年和197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决定, 凡具有抗体活性以及与抗体有关的各种球蛋白,统称
周围免疫器官
免疫细胞居住和发生免疫应答的场所,包括淋巴结、 脾脏和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二、免疫细胞
淋巴细胞
免 粒细胞
疫 细
肥大细胞
胞 单核巨噬细胞
树突状细胞
广义地还包括
红细胞 血小板 各类细胞的祖细胞
它们均来自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
免疫活性细胞 一类能接受抗原刺激,并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细胞。
一个Y形的抗体分子由两个抗原结合点, IgG可与两分子抗原结合。
氨基端
可变区
四肽链
恒定区
羧基端
轻链 重链
IgA是两个或三个Y形结构组成; IgM是五个Y形结构组成; IgD和IgE是一个Y形结构组成;
4. 功能
在体内,抗体可与入侵的病原微生物结合,使 其失去致病性。
IgG的功能: a. 主要的抗传染抗体; b. 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
IgA在血液中的含量仅次于IgG , IgA不能通过胎,但婴儿可从初乳中获得。
实验说明与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的是半抗原A,
而不是整个抗原大分子。
微生物细胞是一个很好的抗原, 细菌菌体称菌体抗原,也称O抗原; 细菌的鞭毛称鞭毛抗原,也称H抗原; 细胞表面的成分称表面抗原;
肝功能检测时的一项指标:
HBsAg 阳性 阴性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有病毒 无病毒
乙肝病毒的蛋白质外壳具有抗原性是一种抗原
膜表面分子
主要包括膜表面抗原受体、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白细胞分化抗原和粘附分子。B细胞和T细胞表面有各 自的特异性膜表面抗原受体BCR和TCR、能识别不同的 抗原并与之结合,启动特异性免疫。
体液免疫分子
(主要包括抗体、补体和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具有对细胞功能的多方面调节作用, 其中有些还具有细胞毒性(如肿瘤坏死因子)和抗 病毒功能(如干扰素),直接参与免疫应答的效应 过程。补体和抗体分别是非特异免疫和特异免疫的 主要体液成分。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
抗原在体内激活免疫系统,使其产生抗体和特 异效应细胞的特性。
免疫反应性(immunoreactivity)或反应原性
(reactinogenicity): 抗原能与相对应的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及致敏淋巴 细胞)发生特异结合和反应的能力。
完全抗原 抗原
免疫原性 反应原性
两个区:
肽链的C端是稳定区(V区),氨基酸顺序保守;
不同的抗体分子在这个区的氨基酸排列顺序基本上是相同的
肽链的N端是可变区(C区),氨基酸顺序变化;
氨基酸排列顺序因抗体种类不同而变化
人体内有千百种不同的抗体,区别在于可变区 的氨基酸顺序的不同。
抗原的结合位点——抗体的的可变区 补体的结合位点——抗体的稳定区
四、抗原(Antigen,Ag)
1. 定义 抗原是一类能刺激人和动物机体产生抗体或
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这些产物在体内或体外发
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抗原具有两种能力
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能力,也称为 抗原性或免疫原性
机体的免疫应答就是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
与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反应, 也称为性或隐 性感染 接种疫苗
被动免疫
经胎盘或乳汁由母 体传递给婴儿 输入免疫细胞、抗 血清或其它制剂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
免疫器官 免疫系统 免疫细胞 (获得性免疫的物质基础) 免疫分子
一、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 周围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
免疫细胞发生和分化的场所,包括骨髓、胸腺等。
非特异性免疫
第三节 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specific immunity)也称获 得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或适应性免 疫(adaptive immunity),其主要功能是识别非
自身和自身抗原物质,并对它产生免疫应答,从 而保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状态。
特点:
获得性 高度特异性 记忆性
其分子很小,相当于相应抗体结合的部位。
一个抗原表面可存在一至多种不同的抗原 决定簇,由此产生可一至多种相应的特异性。 凡能与抗体相结合的抗原决定簇的总数,称为
抗原结合价(antigenic valence)。
实验证明:
半抗原A + 蛋白质B → 完全抗原AB AB + AB抗体 → 免疫反应 A + AB抗体 → 免疫反应 A + AB抗体 → 产物 + AB → 无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