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蔡老师有关弟子规讲座有感

合集下载

弟子规的心得与体会(优秀10篇)

弟子规的心得与体会(优秀10篇)

弟子规的心得与体会(优秀10篇)弟子规的心得与体会篇1每周三下午学校组织教师集体读书,我也正好有机会坐下来读读蔡礼旭的《细讲弟子规》。

这本书给我很大的启示,让我明白了很多人生真谛。

其中第一讲是人生最难得不是奋斗,而是抉择。

的确如此,选择决定命运,如何学会智慧的选择,对今天面临各种机会和诱惑的朋友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面对机会的来临,人们常有许多不同的选择方式。

有的人会单纯地接受;有的人抱持怀疑的态度,站在一旁观望;有的人则顽强得如同骡子一样,固执地不肯接受任何新的改变。

而不同的选择,当然导致截然迥异的结果。

许多成功的契机,起初未必能让每个人都看得到深藏的潜力,而起初抉择的正确与否,往往更决定了成功与失败的分野。

在人生的每一次关键时刻,审慎地运用智慧,做最正确的判断,选择正确方向。

时刻留意自己所执著的意念,是否与成功的法则相抵触;追求成功,并非意味着必须全盘放弃自己的执著,而来牵就成功法则。

只需在意念上做合理的修正,使之切合成功者的经验及建议,即可走上成功的轻松之道。

回忆走过的二十多年,的确面对了很多选择,有的选择是正确的,有些是错误的,但是无论如何走过来看看既然选择了就往前走,总结经验。

这些经验会为我们以后的正确选择做出指导,更好的发展。

弟子规的心得与体会篇2三年级刚开学的时候,逯老师就教我们诵读《弟子规》。

刚开始,我只是跟老师读,回家给家长背。

但是慢慢地,我发现《弟子规》里蕴含着许多发人深省的道理,其中“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让我感受最深。

记得有一次,我外出找同学玩没有告诉爸爸、妈妈,回家后被他们狠狠批评了一顿。

当时我心里很难受,心想:“不就是晚点回家嘛,用得着这么凶吗?”学了《弟子规》后,我明白那样想是不对的,爸爸、妈妈是怕我出事才这样的。

同学们,多读点有意义、有价值的书,做个听话的孩子,不要让父母为我们操心。

逯卫芳老师点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是教育下一代的瑰宝。

我们的小作者已经从这些宝贵的经典中得到了收获。

观蔡礼旭《弟子规》有感

观蔡礼旭《弟子规》有感

观蔡礼旭《弟子规》有感片头曲让人倍感清心,经查是王俊雄的《花间梦事》,很是喜欢,或许是爱屋及乌,便很快融入了蔡老师循循善诱的讲解。

由于时间紧迫,到目前为止我看了二十二集,听到蔡老师一个个之前从未听到过的理论,每每都觉得自己有生以来活得有些平凡,也深深责备自己竟有那么多不可原谅的错误观点。

1.之前无数次听到“活到老,学到老”等类似的言论,总认为它仅仅是一句平凡的语言,却从未思考里面蕴含的哲理。

它告诉我们:学无止境,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

像齐白石大师一样,在弥留之际,还画了生命中最后一幅画中之王——牡丹,生命不息笔不辍。

但反观自己,每想弥补自己在工作上所需的知识,总会有“现在学有点晚”的思想,但蔡老师讲的“学习不在于多,而在于做”,给了我深刻的印象,以后要为之努力。

2.小时候家里很不富裕,父亲属兔,母亲属龙,人们常说兔和龙属相相冲,性格不合。

现在印象最深的是,小时候父母会为钱的事起争执,而我从小心思细腻,总觉得我只要学习好,多帮助母亲做些家务,以后考上大学,毕业后能缓解父母的矛盾。

小时候的经历让我在大学也很是勤奋,也让我懂得父爱母爱所构建的家庭环境对一个孩子性格和价值观的影响,在观看弟子规之前,我都认为上学毕业找份好工作,是让我将来的孩子衣食无忧,但现在我明白了,人要懂得去关爱,父母之爱,亲情之爱,都是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感谢贫穷”。

3.出门在外,每次给父母打电话总是报喜不报忧,其实我深知他们还是担心,担心我住的是否舒适,担心我的工作是否顺心,担心我钱是否够用。

每次我心情不好,都会想到父母在家是否不开心,好几次打电话回家都应验了蔡老师讲的“曾参母亲用扎手之法呼唤儿子回来”的事例。

当初去到离家千里的广州,从未想过离父母很远会有很大关系,现在想想,命运让我体验了远离家人的那种思念,所以倍感珍惜。

要像蔡老师讲的那样“要让父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除了这些让我深感自责的观点,当然,也有很多观点让我连连点头。

弟子规学习心得体会(共4篇)

弟子规学习心得体会(共4篇)

弟子规学习心得体会〔共4篇〕弟子规学习心得体会篇1这个学期,我们去二中听取了教师给我们讲解的讲座,获益匪浅。

通过诵读和学习,方知道《弟子规》是一本做人之道的宝典,粗浅易懂的文字却蕴含着做人的真理,不仅对于教育少年儿童,对于我们成年人如何经营我们的幸福人生、创造和谐的家庭有着重要的意义。

所谓“弟子”就是学生,活到老,学到老,做圣人的学生。

“规”是什么意思?就是大丈夫的见解、圣人的见解,是做人的标准。

“入那么孝、出那么悌、谨而信、泛爱众、行有余力,那么以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

只要我们认真地去学习、去感悟,就会明白许多的道理,为人处世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有了做人的准绳,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在过去孩童都懂得的道理,我们现代人又有几人能知晓呢?我记得我的父亲对我们的教育是严而宽,用餐时长辈不上桌,晚辈绝不可以动筷子,“长者先,幼者后”有好吃的长辈先尝。

在我们做子女的心中就扎下了“孝”的根。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我们姐弟之间也非常友爱,所以,家庭非常和睦。

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很感性趣,也先后读过有关传统文化的一些书籍,觉得里面的东西很好,但如今看来当时理解得只不过是其中的皮毛而已。

直至我们学校推行《弟子规》的学习以来,我才有幸听到教师讲《弟子规》,明白《弟子规》是非常的细化,是孔孟之学和大乘佛法的契合点。

儒家讲的“仁”与佛家讲的“慈”是息息相通的。

听过教师讲《弟子规》,我才明白自己的过失是如此之多。

但是,我能有时机开场学习中国圣贤的学问对我来说毕竟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了。

“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万事开头难,有了开场,可以步步精进,就可以接近或到达圣与贤的德行和智慧了。

我很感恩师父和教师,感恩古代先贤的慈悲和智慧。

要报佛恩、报师恩,唯有认真学习《弟子规》并学以致用,用《弟子规》来标准言行,指导生活和学习,培养自己孝亲尊师、温和谦逊的品德,以恭敬的心、谦卑的态度、彬彬有礼的行为,来对待一切人、事、物,不断提升自己的品行修养,效劳于一切,奉献自己有限的力量。

蔡礼旭弟子规观后感

蔡礼旭弟子规观后感

蔡礼旭弟子规观后感蔡礼旭的《弟子规》是我近期读完的一本书籍。

这本书是一本关于教育和修养的经典之作,对于我个人的学习和成长有着重要的启发和影响。

1. 弟子规的背景和意义《弟子规》是中国古代儿童启蒙读物的一部分,被称为“入世之要道”。

这本书以简洁明了的文字,规范了儿童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涵盖了礼仪、劝诫、敬畏、无私、勤劳等方面的内容。

在当代社会,弟子规仍然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弟子规的核心思想是培养孩子们的品德修养和道德观念。

这本书强调了孝敬父母、尊重师长、友爱兄弟等家庭和社交关系的重要性。

通过教导孩子们遵守规矩、行为规范,弟子规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品格。

2. 弟子规的内容和特点弟子规一共有二十条,每一条都体现了中国古代教育的智慧和经验。

这些规则充满了人文关怀,不仅适用于儿童,也对成年人有着深刻的启示。

其中最为人熟知的是“有父母,亲则敬,尊则孝”这一条。

这条规则教导我们在与父母交往时要尊重和孝敬他们,体现出中国文化中“孝顺”的重要性。

而其他的规则,如“有伯叔,有姑舅,称先生,身正不怠”,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礼貌。

弟子规的特点之一是简明扼要。

每一条规则都通过短句和对联的形式传递信息。

这种简明的语言风格,使得孩子们易于理解,并且容易记忆。

另外,弟子规的规则具有普遍性和长期性,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这些行为准则都是适用的。

3. 读《弟子规》的收获和启示读完《弟子规》后,我对自己的行为和修养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思考。

首先,我认识到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弟子规教导我们要尊重长辈、师长和他人的劳动成果,这对于维护社会和谐和人际关系的稳定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读《弟子规》让我意识到要坚持勤奋学习和努力工作。

书中多次强调了勤劳努力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努力工作,我们才能取得良好的成绩和回报。

最后,读完《弟子规》让我思考自己的行为和言辞是否符合规范。

这本书对待家人和朋友的态度和言行进行了规范,这让我反思自己在与他人交往时是否表现出真诚、友善和善意。

细讲弟子规观后感

细讲弟子规观后感

细讲弟子规观后感细讲弟子规观后感范文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细讲弟子规观后感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细讲弟子规观后感篇一:观看蔡礼旭细讲弟子规有感现在在教育中提倡让学生背诵《弟子规》,在教学中我们也让学生开始练习背诵。

通过假期的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在学校的学习,我对《弟子规》又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弟子规》是我们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它对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的行为都有指导作用,如果我们都能按照《弟子规》的教诲去做,那么我们的家庭和社会就能更加和谐。

有人说《弟子规》是给小孩学的,这话不完全正确。

《弟子规》是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课本,孩子应该学,但我们成年人也一样应该学习。

因为《弟子规》讲的是前贤的教诲,是生活的规范,它能使人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这种道理我们每个人都应明白,所以每个人都应学习《弟子规》。

通过《弟子规》的学习,使我受到很多教育,其中受教育最深的是《弟子规》的第一篇“入则孝”中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入则孝”的意思是说在家里要懂得孝敬父母,因为孝是道德的根本。

我们的身体受之父母,没有父母的养育,就没有我们的生命。

因此我们应无条件的孝敬父母。

那么做才是对父母的孝敬呢?《弟子规》中说“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些话,从表面看它的意思就是说父母的呼唤,要马上应承;父母的命令,有马上执行;父母的教诲,要恭恭敬敬的听取;父母的责备,要虚心的接受,这些都是孝心的体现。

俗话说“孝顺孝顺,孝就是顺,顺就是孝”我们应顺应父母的要求,父母的心意,如果他们的要求是错误的,我们做子女的也不能顶撞他们,我们应做到“谏使更”并且要“怡吾色,柔吾声”;如果父母的责备是错误的,我们也应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从小到大,父母为我们的成长可谓是呕心沥血,但他们不图我们的回报,就象歌曲《常回家看看》里面唱的那样,他们就图个“平平安安,团团圆圆”。

可是看看我们现在做的,虽然能给父母一些物质享受,使他们不愁吃穿,但每天为自己找各种借口,搪塞父母,不能常回家看看,对父母的呼唤、命令、教诲、责备都不能做到“应勿缓,行勿懒,须敬听,须顺承”。

蔡礼旭细讲弟子规第23集观后感

蔡礼旭细讲弟子规第23集观后感

蔡礼旭细讲弟子规第23集观后感朋友!今天咱就聊聊我观蔡礼旭老师细讲《弟子规》第23集后的感想。

提到《弟子规》,我顿时想起那段陪伴我学童时期的小小韵律。

略一思忖,这种传统经典,竟也像水蜜桃般甜美而充满韵味。

我记得那次看蔡礼旭老师的演讲,他那种娓娓道来的风格,就像是跟你唠家常似的。

很佩服他对《弟子规》的生动讲解,怎么把一个个平常的道理说得那么有滋味。

我当时就想,这得下了多少功夫,再加上那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把这些看似简单的文字,化为一股温暖的人生哲理流淌在我们心里。

嗯,真是让人敬仰。

你知道吗?在第23集里,蔡老师提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生活细节。

就好比我们对待家人的态度,说与行是否一致。

他说得好,不是光说爱家人,而是要在每个细节中体现出来。

我当时就默默地点头,心里有了些许感触,这不就是生活的艺术吗?听着听着,我开始回想自己对家人的那些细节,有没有做到蔡老师所说的“诚于中、形于外”。

唉,有时候真是不得不承认,身为成年人,总是被生活的琐事淹没,不由自主地忽略了身边最亲近的人。

蔡老师就像是替我们拉响了那根警示的弦,让我意识到感情的真诚与付出才是人际关系的核心。

这集节目中,蔡老师还提出了“慎独”这个概念。

他用幽默的语言讲述了生活中如何做到“表里如一”的故事,颇有点像我们小时候学的寓言故事,没有大道理,却让人印象深刻。

当时我不禁想,难怪这是一部流传至今的经典,句句真理却不失趣味。

在生活中保持一颗童心和一份赤诚,正如蔡老师所说的那样,在纷杂的生活中践行《弟子规》的原则,是一种最朴素却又最难得的品格。

我想,这就像咱们在享用一颗水蜜桃时,纯粹而简单。

然而,真正去思考实践,却能品出无尽的甘甜。

通过这次学习,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发现了那些被生活尘埃覆盖的初心。

蔡礼旭老师的细讲让我充满了力量,就像盛夏的一阵清风一样,温柔却又有力地激励我前行。

朋友,如果你也有机会,不妨去听听蔡礼旭老师的《弟子规》讲解,或许你也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感动和启悟。

蔡礼旭的弟子规观后感

蔡礼旭的弟子规观后感

蔡礼旭的弟子规观后感蔡礼旭的弟子规观后感(通用14篇)蔡礼旭的弟子规观后感篇1今天下午,我读了蔡礼旭的《细讲弟子规》,蔡老师结合我们的生活实际详细解读儒家经典《弟子规》使我受益匪浅。

蔡老师在讲怎样教育孩子时讲道:人的潜力就像冰山,要用哪兩把钥匙才能开发呢?蔡老师给孩子讲课时画了一个冰山,但只能看到他百分之五,大多部分都被海水埋没了,蔡老师告诉孩子们:“人的潜力就跟冰山一样,大部分都埋没了。

那么怎么把这九十五开发出来?老师今天送你们两把钥匙把它开发出来。

第一把是孝顺,第二把是礼貌。

礼貌其实本质就是恭敬之心。

”在孝顺父母的基础上,礼敬所有的人,这样心量自然会放宽,量大福就会大,当心理没障碍时,智慧自然就打开了。

我读了这段话心里想:现在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孩子在父母的心中都是小皇帝或小公主,在父母百般疼爱中成长,大都缺乏孝敬父母和礼貌待人的意识。

但是,孩子如果没有孝敬父母的心,没有礼貌待人的心,将来长大做事、待人就不会宽宏大量,也永远干不成大事业。

因此,我们做父母的不要在生活上一味的疼爱孩子,在学习上让孩子整天忙着上各种各样的培训班,要在品行上时刻教育孩子从小必须孝敬父母,讲礼仪懂礼貌,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所以希望家长和孩子一起读《弟子规》。

我们做教师的要带领学生认真诵读《弟子规》,是非常有教育意义的。

让每个学生牢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用圣人训来规范我们的行为习惯,力争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懂礼貌,讲诚信,排除心理障碍,用好两把钥匙,刻苦学习打开智慧之门,将来才能成为有用之才。

蔡礼旭的弟子规观后感篇2今天刚刚参加完为期4天的《幸福人生讲座》,在学习过程中,真的启发很多,也有很多让人反省的地方。

希望这样的讲座能得到更好的推广。

我形容这个课程是:世上最贵的课程,却是免费的,而且提供食宿。

让一个人受益一辈子的课程,免费让你学习,你愿意接受吗?参加学习的人没有年龄限制,下到咿呀学语的小孩,上到古稀之年的尊长,学乐融融,简直是人间仙境。

弟子规四十讲读后感

弟子规四十讲读后感

读书体会
前段时间,李校长介绍我读了蔡礼旭的《<弟子规>四十讲》。

读了这本书(一部分)之后我明白了不少道理,面对它我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越读越感到它的确是人生智慧处世宝典。

蔡老师的“道”是超越时空的大自然运行法则。

“德”是教导人类如何顺从大自然的法则,不违背做人的原则。

其精髓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伦关系。

它教我们如何修身,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次第,不修身就不可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

”这些足以让我心悦诚服,古人云:“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弟子规》让我们知道感恩。

感恩给我们生命的人、感恩给我们知识的人、感恩给我们衣食的人、感恩给我们住所的人、感恩曾经批评过我们的人。

将别人的爱永记于心,把别人的美德汲取。

完善自己,感动别人。

学习《弟子规》讲座心得体会

学习《弟子规》讲座心得体会

学习《弟子规》讲座心得体会学习《弟子规》讲座心得体会我们有一些启发后,好好地写一份心得体会,这么做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

但是心得体会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学习《弟子规》讲座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习《弟子规》讲座心得体会1第一次读《弟子规》时,觉得它很伟大,很深奥。

慢慢地,随着时间推移,我又感悟出一些道理。

今天,我又翻开了那本铺满灰尘的《弟子规》,细细品读,慢慢回味。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这句话是古人告诫我们,不论平时什么情况,父母呼喊我们,得马上回应,不得拖沓。

父母有事情让我们做,应马上去做,不能偷懒或推辞。

看完这句话,我立刻想到另外一句俗语:百善孝为先。

是呀,我们孝尽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何况只是一件简单的小事呢?所以,我们应该把孝时刻记牢,做到。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这句话是古人教育我们,不管是用餐,还是就座、行走时,先让长辈走在前面享用,再轮到晚辈来享用。

读过这句话,我想,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是由长辈创造的,长辈是过了千辛万苦才让我们有这么好的生活,难道,我们连座位都不给那些给我们美好世界的长辈们坐吗?“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这句古人告诉我们,在饮食方面,不要挑三拣四,能吃饱就行。

而且不能吃得太多,要适量。

念了这句话,我的脑中立刻浮现出爸爸跟我说他小时候的食物:玉米稀、白面馒头……爸爸小时候吃了一次玉米稀都算“山珍海味”,肉更不用说,一年难得吃一次。

而现在,人们的伙食要求高了,忘记了原来的艰苦,大吃大喝,暴饮暴食,真该改改!终于,我把《弟子规》读完了。

轻轻合上书本,仰望着窗外的点点繁星,在心里默默立志:“我要把《弟子规》中的每一点都做好!让《弟子规》伴我健康成长!”学习《弟子规》讲座心得体会2通过对《弟子规》的学习我有了很深的体会:就是要找准自己的人生目标。

《弟子规》教人向善,长养人的德行,目的是让人活得有意义。

而我也是通过学习《弟子规》明白和学到了做人的道理,人生是一个过程,过程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选择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目标。

读《细讲弟子规》有感范文(通用31篇)

读《细讲弟子规》有感范文(通用31篇)

读《细讲弟子规》有感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细讲弟子规》有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细讲弟子规》有感篇1《细讲弟子规》是蔡礼旭老师“幸福人生讲座”的讲演稿。

刚刚拿到这本书,只有一个感想,这么厚的书我什么时候能够读完呢?而且给家长推荐这本书的时候,我只是看了一下目录,第一次推荐自己没有读过的书实在是很心虚,但是目录上以孝为主的内容就有了很强的说服力,对家长说,一定要培养出一个孝顺的孩子,不然把孩子各方面培养的再优秀都白费。

我读了第一页就有一种很迫切地要读完的感觉,这种感觉中有一些“恰逢知己”的喜悦,更有“先见之明”的自负,因为我们学校有很多同学早已背熟了那本小小薄薄的《弟子规》。

可是,随着蔡老师的谆谆深入,我的心一点点变得沉重,我忽然懂得我活过的这二十多年尚不知何为做人,我真的枉为人子,更枉为人师!哪些为圣贤而下跪的八十老翁,也的确是真情所致。

以为自己是个善良的人,是个有道德的人。

而且把孝顺看的很重,小学二年级开始只要放假在家就为父母做饭,看着父母吃下我做的饭菜是我最大的幸福,不顶撞父母,不惹他们生气,我觉得就是孝顺了。

而且孝顺也是我当年择偶的重要标准。

工作后,给学生读关于母亲的文章时,失声痛哭,家长以为我家里出了什么事情。

曾经在苏州参见新教育试验培训时,看过感念父母恩情的视频说体会的时候,哭的一个字都说不出来。

回来后,以感恩为主题的家长会上,让众多的家长感动的和孩子一起抽泣。

全区语文教师下水文比赛的时候,我以母亲为题,边写边掉泪……尽管如此,百善孝为先,对照蔡老师讲解的《弟子规》,连根本的“孝”字我却没有做好,只是每一次都触动我的心灵让我自责的哭泣,觉得自己做的还不够。

但我没有从根本上读懂“孝”字,没有这个根基,我不懂得礼敬,不懂得谦卑,不懂得感恩,不懂得爱人,甚至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做的很好!还振振有词的教育孩子要及时尽孝。

蔡礼旭弟子规观后感_心得体会

蔡礼旭弟子规观后感_心得体会

蔡礼旭弟子规观后感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蔡礼旭弟子规观后感,感谢您的阅读!蔡礼旭弟子规观后感(一)说实在的,很久以前我就度过《弟子规》,当时只认为它和《三字经》一样,不过是儿童的启蒙教育而已,因此很是不以为然。

读了蔡老师的幸福人生讲座之后,才真正认识到这是一本做人之道的宝典,浅显易懂的文字蕴却含着做人的真理,不仅对于教育少年儿童,对于我们成年人如何经营我们的幸福人生,和谐的家庭有着重要的意义。

“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

只要我们认真地去学习、去感悟,就会明白许多的道理,为人处世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有了做人的准绳,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

而我们学习这些经典,一定要提得起一个最重要的态度,就是“经典”是拿来做的,而不是拿来背的,也不是拿来读而已。

一定要落实在生活当中,落实在工作当中,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当中。

所以,在读此书的同时,也开始向蔡老师学习,决心在生活中身体力行《弟子规》的每一句话。

虽然有些一时还做不到,但可先易后难,先近后远。

现在在家庭生活方面已初尝了甘甜的果实。

在读此书以前,我自认为是个孝顺的人,无论对父母还是其他长辈。

哪怕是对一些陌生的老人,我的行为也还说得过去,因为我一直觉得天下的父母都是父母。

我能做到将心比心。

可是读了本书,我才发现我做得还远远不够。

孝,德之本也,对我们恩德最大的人莫过于父母了。

可是我们却常常因为这样那样的理由而不能常回去看看他们,不能慰籍他们老来孤独的心,总以为多打几个电话,多给几个养老的钱就是孝顺了,这是何等的愚蠢啊。

这个寒假,悉细照顾父母,和他们促膝谈心,领他们到公园、博物馆等地游玩,和他们一起观赏花灯焰火,看民间扮玩。

经过这一假期,我欣喜地发现,老人越来越开朗了,吃得越来越多了,身体也越来越好了,脸上开始有了光泽,皱纹也少了。

想想确实有道理,作为他们晚年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孩子,对自己百依百顺,心情怎能不舒畅,胃口怎能不好呢?在学校里,我也尽力把《弟子规》的每一句话落实到工作中去。

蔡礼旭细讲弟子规第集观后感

蔡礼旭细讲弟子规第集观后感

蔡礼旭细讲弟子规第集观后感最近观看了蔡礼旭老师细讲弟子规的第____集,内心深受触动。

这一集的内容,就像是一场及时雨,浇灌在我心灵的田野上,让我对为人处世、道德修养有了更深的思考和认识。

蔡礼旭老师以他那温和而又坚定的口吻,将弟子规中的智慧娓娓道来。

他的讲解不仅仅是对文字的简单解读,更是结合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事例,让这些古老的教诲变得生动且具有可操作性。

在这一集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关于“孝”的阐述。

蔡老师通过一个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让我明白了孝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供养,更是精神上的关怀和尊重。

我们常常以为给父母提供了富足的生活条件就是尽孝了,然而,却忽略了他们内心真正的需求。

父母渴望的是我们的陪伴,是我们耐心地倾听他们的心声,是我们对他们的理解和包容。

正如蔡老师所说:“孝在于心,而不在于形。

”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温暖的问候,都能让父母感受到我们的爱。

同时,这一集还让我对“悌”有了新的理解。

在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冷漠。

然而,弟子规中所倡导的兄弟姊妹之间的友爱、互助,却让我看到了一种温暖而美好的人际关系。

蔡老师说,“悌”不仅仅局限于血缘关系的兄弟姐妹,更应该扩展到朋友、同事之间。

我们要学会关爱他人,尊重他人,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多一份理解,少一份争执;多一份包容,少一份计较。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营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

此外,关于“谨”和“信”的讲解也让我受益匪浅。

“谨”教导我们要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重自身的修养和品德的培养。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总是在忙碌中迷失了自己,忽略了生活中的细节。

而蔡老师的讲解让我明白,只有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才能成就大事。

“信”则强调了诚实守信的重要性。

在人际交往中,诚信是基石,没有诚信,就无法建立起真正的友谊和信任。

一个言而有信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受到他人的尊重和欢迎。

观看完这一集,我不禁反思自己的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我是否真正做到了孝顺父母?是否关爱了兄弟姐妹?是否在与人交往中做到了诚实守信?我发现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蔡礼旭弟子规观后感

蔡礼旭弟子规观后感

蔡礼旭弟子规观后感关于蔡礼旭弟子规观后感蔡礼旭弟子规观后感【1】说实在的,很久以前我就度过《弟子规》,当时只认为它和《三字经》一样,不过是儿童的启蒙教育而已,因此很是不以为然。

读了蔡老师的幸福人生讲座之后,才真正认识到这是一本做人之道的宝典,浅显易懂的文字蕴却含着做人的真理,不仅对于教育少年儿童,对于我们成年人如何经营我们的幸福人生,和谐的家庭有着重要的意义。

“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

只要我们认真地去学习、去感悟,就会明白许多的道理,为人处世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有了做人的准绳,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

而我们学习这些经典,一定要提得起一个最重要的态度,就是“经典”是拿来做的,而不是拿来背的,也不是拿来读而已。

一定要落实在生活当中,落实在工作当中,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当中。

所以,在读此书的同时,也开始向蔡老师学习,决心在生活中身体力行《弟子规》的每一句话。

虽然有些一时还做不到,但可先易后难,先近后远。

现在在家庭生活方面已初尝了甘甜的果实。

在读此书以前,我自认为是个孝顺的人,无论对父母还是其他长辈。

哪怕是对一些陌生的老人,我的行为也还说得过去,因为我一直觉得天下的父母都是父母。

我能做到将心比心。

可是读了本书,我才发现我做得还远远不够。

孝,德之本也,对我们恩德最大的人莫过于父母了。

可是我们却常常因为这样那样的理由而不能常回去看看他们,不能慰籍他们老来孤独的心,总以为多打几个电话,多给几个养老的钱就是孝顺了,这是何等的愚蠢啊。

这个寒假,悉细照顾父母,和他们促膝谈心,领他们到公园、博物馆等地游玩,和他们一起观赏花灯焰火,看民间扮玩。

经过这一假期,我欣喜地发现,老人越来越开朗了,吃得越来越多了,身体也越来越好了,脸上开始有了光泽,皱纹也少了。

想想确实有道理,作为他们晚年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孩子,对自己百依百顺,心情怎能不舒畅,胃口怎能不好呢?在学校里,我也尽力把《弟子规》的每一句话落实到工作中去。

蔡礼旭弟子规观后感

蔡礼旭弟子规观后感

蔡礼旭弟子规观后感最近看了蔡礼旭老师讲解的《弟子规》,感触颇深呐!以前吧,总觉得《弟子规》就是一些老掉牙的规矩,没啥实际用处。

可听了蔡礼旭老师的讲解,我才发现自己大错特错啦!这《弟子规》里的每一条,那可都是生活中的大智慧。

就说“入则孝”这部分吧,蔡礼旭老师讲了好多真实的例子,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有一个例子,讲的是一个年轻人,工作特别忙,很少有时间回家看望父母。

每次父母打电话来,他总是匆匆说几句就挂了,总觉得以后有的是时间陪父母。

结果有一天,他突然接到家里的电话,说父亲病重住院了。

他赶到医院的时候,父亲已经昏迷不醒。

他就守在父亲的病床前,心里那个后悔呀,后悔自己以前没有多陪陪父亲,没有好好跟父亲说说话。

可这时候后悔已经来不及了,父亲最终还是离开了他。

听到这个例子的时候,我心里“咯噔”一下。

我就想到了自己。

我有时候也会因为忙这忙那,忽略了父母。

比如说,周末的时候,我宁愿躺在床上玩手机,也不愿意陪父母出去走走;父母跟我说话的时候,我有时候还会不耐烦,嫌他们啰嗦。

现在想想,自己真是太不应该了。

蔡礼旭老师还讲了一个关于“出则悌”的例子。

说是有两个兄弟,从小感情特别好。

长大了之后,各自成家立业,但是因为一些利益的问题,开始闹矛盾,甚至大打出手。

最后,兄弟俩的关系变得特别僵,整个家族也因为他们的争吵而不得安宁。

这个例子让我明白了,兄弟姐妹之间要相互友爱、相互帮助,不能因为一点小利益就伤了感情。

还有一个例子,是关于“谨”的。

有个小孩,平时特别邋遢,东西乱丢乱放。

有一次,学校组织出去郊游,他把自己的背包塞得满满的,结果到了目的地才发现,该带的东西没带,不该带的东西带了一堆。

而且因为他的背包太乱,找东西的时候特别费劲,耽误了不少时间。

这个例子让我想到了自己,我有时候也会丢三落四,不注意整理自己的东西。

看来以后真得养成好习惯,做事要有条理。

“信”这部分也有个很有意思的例子。

有个人,总是喜欢随口答应别人的事情,但是却很少能做到。

蔡礼旭弟子规32集观后感

蔡礼旭弟子规32集观后感

蔡礼旭弟子规32集观后感朋友!今天咱们就聊聊“蔡礼旭弟子规”的第三十二集。

我可跟你说,这集看完以后,我那叫一个感触良多,就好像我们村的老张头说起他的得意果园一样。

我清楚地记得,当时我一打开这集,蔡老师那和蔼可亲的面容就映入眼帘,仿佛他就是我们村的那个德高望重的长者,慢条斯理地给我们揭示人生的奥秘。

他那声音啊,就像春风化雨,温润又不失力度,让人听了心里暖洋洋的。

在这第三十二集里,蔡老师讲的是做人处事中的细节,有点像怎么照顾水蜜桃一样得用心。

他那比喻真是接地气儿,把复杂的道理讲得浅显易懂,比如说要像水蜜桃一样柔软,但同时又需有自己独特的香气和风味。

这不就是告诉我们,做人要有自己的个性,但也要懂得包容和柔和吗?你知道吗?看完这集,我忍不住回想起小时候有次顽皮,我在老张头的果园里摘了一颗还没熟的桃子。

老张头逮住我,不光没骂,还送了我一篮子熟透的水蜜桃。

他说:“孩子,果子要等熟了才好吃,人也是要慢慢成长。

”蔡老师说的很多道理和老张头如出一辙,让我心头一热,算是解开了我多年的心结。

这集节目里,蔡老师就像老友似的提醒我们,一个人的品德修养是成长中最美的风景线,就如同那成熟的水蜜桃带给人无尽的甜蜜。

他还强调要做好小事,就像种植水蜜桃时需精心呵护每一个细节,才能最终收获大自然的馈赠。

看完这集,我不禁想,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水蜜桃”啊。

就是那些看似寻常的小事背后,蕴藏着深刻的道理。

朋友,你说是不是?我有时在想,假如蔡老师能来我们村走一趟,那传出的声音一定会在田野上空久久回荡,像一曲动人的旋律,让每一个水蜜桃都更加香甜。

这就是我看完这集之后的感受啦!不知你看完有没有同样的想法?欢迎你也像我这样,和我唠唠看这部经典作品后的心得呀。

我们一起在这些智慧的小细节中收获成长吧!。

《弟子规》观后感_1

《弟子规》观后感_1

《弟子规》观后感《弟子规》观后感1我第一次学了三个字“弟子规”,顾名思义:教育弟子要有规矩。

现在我明白了,《弟子规》和《三紫晶》和《论语》一样,用儒家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在我看来,《弟子规》是最受欢迎、最实用的启蒙经典,因为与《圣紫晶》和《论语》相比,它缺乏很多“关心他人”的原则。

从幼儿园到中学,老师让我们单独记忆《弟子规》几十遍。

从纯粹的交易开始,了解本质,直到这个时候看了《弟子规》的解读视频,也感觉相当深刻。

在《弟子规》的总序中,整章的主旨是涵盖人民。

首先,一个人应该孝敬长辈。

弟弟,团结哥哥;说到信用,我愿意相信;……在每一次“孝道第一”的背诵中,我每天对父母的言行都会浮现在脑海中。

我对一些社会现象深有感触。

目前,社会上有一些“啃老族”。

父母为抚养孩子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反过来,他们不允许父母享受一些快乐,而是继续花父母的钱,增加他们的负担。

这些人,更别说做《弟子规》所说的:“父母喊,不应该慢下来;父母的命令,不要懒惰。

父母应该尊重并倾听他们的教导。

父母的债务必须被接受,但即使是他们的基本道德也下降了。

什么使“NEET”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原因是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浪费了父母辛苦挣来的钱,没有努力学习。

这是一种不孝的行为!在清代《弟子规》作者李毓秀看来,“不读书”可能是不合理的,也没有包括在内。

我们不仅要努力学习,而且要像《弟子规》中所说的那样“冬暖夏凉”,并对父母表现出良好的孝心。

还有“年轻时不要喝酒”和“忙碌时不要靠近”等词,以及“需要时借用角色并向他们求助”等词。

如果你不问,那就是偷窃,”这句话也深深打动了我。

前两句是我想了很久的。

在反叛时期,它对我们有约束力。

我们被要求不要做那些坚持世界精神的事情,而是要专注于我们的学习。

抽烟喝酒的问题学生是这12个单词的反面例子。

“借用角色”这三个词激励我们从小就开始谈论信用。

这是一个老话题,但仍是一个未解决的问题。

首先,每年都有数千万的产品质量问题,从乳制品到肉制品,甚至是膳食精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蔡老师有关弟子规讲座有感
蔡老师说:“知道羞耻的人,才知道奋发图强。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羞耻心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它让我们规范自己,直观审视自己的行为,是我们内心深处的一个警示灯。

每个人都是有羞耻心的,它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东西,只是被个人成长环境所改变,变得或强或弱。

由此我联想到现在大学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学生们喜欢穿拖鞋——上课穿拖鞋,出门穿拖鞋。

这可能是一件无人问津的小事,也许作为践行者你也不会觉得羞耻,但这至少是一件不雅、有伤风化的事。

我完全不能理解这种行为,同样是穿鞋,为什么就不能换上正式的谢呢?换个鞋的时间也做不了什么正事。

拖鞋是回到家时,放松你酸痛的脚部的东西,宿舍是我们在学校的家,所以你在宿舍穿拖鞋很正常,但难道天大地大,走哪儿都是你家吗?所以,大家完全是扩大了拖鞋的作用,这是一种误用。

穿上拖鞋会给人一种散漫悠闲的形象,缺少精气神。

大学是自由的,但绝不是散漫的。

有一种文化叫做鞋文化——在不同的场合穿不同的鞋——你穿的鞋要符合场合和你的身份。

我习惯看人先看鞋,不是看鞋的牌子或款式,鞋的干净整洁与否和与衣服的整体搭配能看出人的许多性格。

如果看人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脚丫子,给人的第一印象是肯定很糟糕的。

我经常看见许多同学穿着拖鞋大摇大摆的进教室,还伴随着拖地发出的“咔咔咔”的声音,这种感觉就像是千万只蚂蚁在爬我的心,特
别难受。

这种行为不仅是对老师的不尊重,更是对自己的不尊重——给自己形象烙下疤痕——留下一种散漫、随便和缺乏素质的形象。

其实,你会毫不介意的穿拖鞋,并不是说明你的羞耻心已经泯灭了,是因为你周围的人都在穿拖鞋,穿的人多了,你就会觉得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了,大家都可以做,你也可以,这种效果就如同“三人成虎”一样——一个影响一个。

但反过来想,如果你身边的人都是穿戴正常的上课、出门,你还会这么毫无顾忌的穿拖鞋出门,做一个“奇葩”吗?
所以,我呼吁大家:不穿拖鞋出门、上课,注意自己的形象,尊重他人,更尊重自己。

从自己做起,影响周围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