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线电机地铁车辆-轨道垂向耦合动力学模型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垂向模型中的车辆共有10个自由度,钢轨和轨 道板均采用动力有限元方法建立模型.钢轨单元为 连续点支承梁单元,轨道板单元为连续支撑梁单元, 单元模型如图2.
(a)点支承梁单元
(b)连续支承梁单元
图2 单元模型图 Fig.2 Elementmodel
直线电机固结在转向架上.反力板固结在轨道 板上.直线电机与反力板在垂向产生随气隙量动态 变化的电 磁 力,根 据 日 本 地 铁 协 会 提 供 的 资 料( 图 3),本文作者对其进行线性化处理.
使用,既提高了精度,又有显示法积分特征,每一步
的计算速度比 Newmark 法要快,可获得良好的效 果.但该方法要求系统质量矩阵为对角阵,且如果系 统的自由度数量大,该法计算的积分步长就较小,从
整体计算速度上,两种方法在本文的程序计算中并
无太大差别. 用Fortran语言编制了直线电机列车与轨道动
力仿 真 分 析 软 件 LMVTDSS(linear metrovehicle trackdynamicsimulationsystem)进 行 计 算,程 序 流 程如图5.
C1zltφt1+K1zltφt1EMwg+F2(t)(9) Mw¨zw3+C1zzw3+K1zzw3-C1zzt2-K1zzt2-
C1zltφt2-K1zltφt2EMwg+F3(t)(10) Mw¨zw4+C1zzw4+K1zzw4-C1zzt2-K1zzt2+
C1zltφt2+K1zltφt2EMwg+F4(t)(11) 式中,z 为垂向位移,φ 为点头角,M 为质量,I 为点 头惯量;角标c、w、r、b、L、t分别代表车体、转向架、 车轮、钢轨、轨道板、直线电机;C1z、C2z分别为一系、 二系悬挂垂向阻尼系数;K1z、K2z分别为一系、二系 悬挂垂向弹簧刚度;Kr、Cr 分别为轨下垫层的垂向 刚度与阻尼;Kb、Cb 分别为轨道板下水泥砂浆的刚 度与阻尼;lc、lt 分别为车辆定距之半和固定轴距之
第1期
冯雅薇等:直线电机地铁车辆-轨道垂向耦合动力学模型
53
半;h 为气隙值;F(h)、M(h)分别为直线电机和反 力板之间的作用力和作用力矩;Fi(t)为第i(iE1 ~4)个轮对与钢轨垂向接触力.
钢轨和轨道板的振动方程为
╰[M <╰[M
] ]rb{{"#"#}}rb++[[$$]]rb{{%#%#}}rb++[[&&]r]{b{##}r}bEE[[’’]r]b(12)
质量阵和刚度阵叠加而来;[$]r 采用瑞利阻尼阵;
钢轨外荷载包括轮轨作用力和钢轨下部的弹簧阻尼
作用力.其中轮轨作用力为
n
{’}E ∑{’}k E kE1
n
4
∑{∑δ(xwi-xri){(}TFi(t)}(13)
kE1 iE1
式中,{(}E{N1,N2,N3,N4};
δ(xwi-xri)E<╰╰01
xwi-xriE0; 其它
式中,{#}rE{zr1 φr1 zr2 φr2 …zrj φrj…}T,
{#}bE{zb1 φb1 zb2 φb2 …zbn φbn…}T, [M ]、 [&]、[$]、[’]分别代表质量、刚度、阻尼以
及力矩阵;脚标rj代表钢轨第j个节点,脚标bn 代
表轨道板第n 个节点; [M ]r, [&]r分别由钢轨单元
Abstract:Linearmetrosystemisanewtypeofurbanrailtransitsystem.Concerningoftheinteractionsbothbetweenwheel-railandlinearinductionmotor(LIM)-reactionplate(RP)ofthissystem, thevehicle-trackverticaldynamicmodelisbuiltbasedoncouplingdynamicsanddynamicfiniteelement method.Thevalidityofthesystem modelistestedandthecomputeresultsofthissystemareprovided bycaringoutnumericalcomputation. Keywords:linearmetro;vertical;couplingdynamics
(3)前转向架沉浮运动 Mt¨zt1+(C2z+2C1z)zt1+(K2z+2K1z)zt1-
C2zzc-K2zzc-C1zzw1-K1zzw1-C1zzw2-
K1zzw2-C2zlcφc-K2zlcφcE Mtg+F(h)(4) (4)前转向架点头运动 It¨φt1+2C1zlt2φt1+2K1zlt2φt1-C1zltzw1+
第30卷 第1期 2006年2月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JOURNALOFBEIJINGJIAOTONG UNIVERSITY
文章编号:1673-0291(2006)01-0051-04
Vol.30No.1 Feb.2006
直线电机地铁车辆-轨道垂向耦合动力学模型
冯雅薇,魏庆朝,时 瑾
(北京交通大学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北京 100044)
日本和加拿大两国对直线电机系统的研究都始
于上个世纪80年代.目前国外的文献主要是对系统 的介绍性文章[1,2]和对直线感应电机的研究[3,4].仅 见加拿大的 Fatemi[5,6]对一种新型的直线电机轨道 结构进行垂向动力学分析.主要研究了新型轨道结
构的动力特性及参数影响,探讨了轮载变化,轨道位
移响应及直线电机荷载在轨枕间分布规律等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这种轨道结构至今仍没有用于实际
图4 车辆与轨道之间坐标关系 Fig.4 Relationshipbetweentrainandtrack
轨道板单元质量阵的形式与钢轨的基本相同,
只是选取不同的参数.轨道板的单元刚度阵积分前 包括梁单元弯曲应变能和下部支撑弹簧的弹性势能
两部分.轨道板的单元阻尼阵则来源于板下部支撑 阻尼.轨道板所受外力为直线电机对轨道板的电磁 力和轨道板上部受到的弹簧阻尼作用力.其中的电
摘 要:直线电机地铁是一种新型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本文基于动力有限元和耦合振动理论,考 虑轮轨关系以及直线感应电机和反力板之间的相互作用,建立了直线电机地铁系统车辆-轨道垂向 动力学模型.通过数值计算,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并给出计算结果. 关键词:直线电机地铁;垂向;耦合动力学
中图分类号:U239.5
It¨φt2+2C1zlt2φt2+2K1zlt2φt2-C1zltzw3+ C1zltzw4-K1zltzw3+K1zltzw4EM(h)(7)
(7)轮对沉浮运动 Mw¨zw1+C1zzw1+K1zzw1-C1zzt1-K1zzt1-
C1zltφt1-K1zltφt1EMwg+F1(t)(8) Mw¨zw2+C1zzw2+K1zzw2-C1zzt1-K1zzt1+
的建设提供支持,是现阶段较好的研究方法.国内目 前仅见庞 绍 煌[7]对 该 系 统 的 动 力 特 性 有 过 定 性 的
分析,所以进行系统的动力学建模及计算非常必要.
收稿日期:2005-02-25;修订日期:2005-11-02 基金项目:广东省直线电机轨行系统研究课题
作者简介:冯雅薇(1979—),女,天津市人,博士生.eLail:fyw1224@163.com 魏庆朝(1957—),男,河北高邑县人,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文献标识码:A
A VerticalModelforVehicle-TrackCouplingDynaLics onLinearMetroSysteL
FENGYa-wei,WEIQing-chao,SHIJin
(SchoolofCivilEngineeringandArchitecture,BeijingJiaotongUniversity,Beijing100044,China)
1.2 动力学方程
车辆的振动方程如下:
(1)车体沉浮运动 Mc¨zc+2C2zzc+2K2zzc-C2zzt1C2zzt2-K2zzt1-K2zzt2 E Mcg (2)
(2)车体点头运动 Ic¨φc+2C2zl2cφc+2K2zl2cφc-C2zlczt1+
C2zlczt2-K2zlczt1+K2zlczt2E0 (3)
图3 垂向电磁力与气隙关系 Fig.3 Relationshipbetweenverticalelectric
magneticforceandthegap
车轮和钢轨间的相互作用,采用赫兹非线性接
触理论确定,即
F E[Δz(t)/G]3/2
(1)
式中,G 为轮轨接触常数;Δz(t)为轮轨间的弹性压
缩量.
直线电机地铁系统(直线电机系统)采用直线
感应电动机牵引,轮轨支撑导向.车辆平稳运行时, 车上直线电机与轨道上的反力板之间的垂向间隙控
制在10~12mm 左右.当通过交流电时,两部分产 生的磁场相互作用,对车辆起牵引或制动作用.该系 统具有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经济合理以及绿色环保
的特点.已经在世界上建成9条运营线.我国广州地 铁的4号线以及北京的首都机场线也已决定采用此 系统,现正在积极的建设或筹划中.
52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第30卷
本文作者以采用板式轨道的直线电机系统为 例,建立垂向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并进行计 算机仿真计算及分析.
1 系统模型
1.1 车辆-轨道垂向耦合模型 系统模型如图1.
图1 直线电机系统车辆-轨道耦合动力模型 Fig.1 Vehicle-trackcouplingdynamic modelofliBaidu Nhomakorabeaearmetrosystem
同一数量级上,证明了这一基本程序的正确性. 将直线电机系统仿真程序的气隙计算结果与文
献[5]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两者的气隙变化值都是 在某一平衡位置附近产生周期性的浮动,趋势相近. 当运行速度为79km/h(22m/s),轴重为50kN 时, 文献[5]中 气 隙 的 减 少 量 最 大 值 为 1.04 mm,变 化 范围 约 为 0.1 mm;VTDSS 气 隙 减 小 量 幅 值 为 1.05mm;变化范围为0.05mm(如图6).可以得出 两者的计算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k 为轮轨作用力在第k 个钢轨单元节点上产生 的等效荷载列阵;δ 为狄拉克函数;xwiEx0+vt+ li 为t时刻第i 轮对的坐标;li 为各轮对距O’点的
距离;xriE(k-1)lr+xi 为钢轨上与第i 轮对的作 用点在整个钢轨上的坐标;lr 为钢轨单元长度;xi 为第i轮对与钢轨的作用点在钢轨第k 单元中的坐
C1zltzw2-K1zltzw1+K1zltzw2EM(h)(5) (5)后转向架沉浮运动 Mt¨zt2+(C2z+2C1z)zt2+(K2z+2K1z)zt2-
C2zzc-K2zzc-C1zzw3-K1zzw3-C1zzw4-
K1zzw4+C2zlcφc+K2zlcφcEMtg+F(h) (6) (6)后转向架点头运动
图5 程序流程 Fig.5 Programflow
54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第30卷
2 模型验证及计算分析
2.1 模型验证 在本文作者编制的程序上进行改动,去掉直线
电机和反力板之间作用力的影响,变成了可以计算
传统铁路动力响应的仿真程序.选取相应计算参数 分别与文献[9,10]的计算图形进行对比,得出轨道 部分的位移、速度、加速度图形趋势一致,且数值在
运营线路中. 我国建设的直线电机系统并非全套引进,是综
合日本和加拿大两种技术模式,根据国内的设计要
求组合而成.因国内目前还没有建成的运营线和试 验线,无法进行实地的动力性能测试.所以系统的动 力模型和 性 能 参 数 不 能 完 全 照 搬 国 外 建 成 线 的 数
据.计算机动力仿真既可以根据仿真结果对工程选 型起到指导和检验作用,又可为今后国内其他线路
标(如图4);Nm(m E1~4)为形函数,将作用在钢 轨单元上的荷载等效到节点,由xi 确定.
磁力要等效到相应轨道板单元节点上,与轮轨力等
效到钢轨单元上的方法相同. 1.3 方程求解
车辆和轨道部分的方程可以统一写成 [M ]{"#}+[$]{%#}+[&]{#}E[’](14) 这里选用了 Newmark增量逐步积分法和预测 校正法两种积分方法,并进行了计算速度的对比. 预测校 正 法[8]将 显 式 法 与 纽 马 克 隐 式 法 联 合
(a)点支承梁单元
(b)连续支承梁单元
图2 单元模型图 Fig.2 Elementmodel
直线电机固结在转向架上.反力板固结在轨道 板上.直线电机与反力板在垂向产生随气隙量动态 变化的电 磁 力,根 据 日 本 地 铁 协 会 提 供 的 资 料( 图 3),本文作者对其进行线性化处理.
使用,既提高了精度,又有显示法积分特征,每一步
的计算速度比 Newmark 法要快,可获得良好的效 果.但该方法要求系统质量矩阵为对角阵,且如果系 统的自由度数量大,该法计算的积分步长就较小,从
整体计算速度上,两种方法在本文的程序计算中并
无太大差别. 用Fortran语言编制了直线电机列车与轨道动
力仿 真 分 析 软 件 LMVTDSS(linear metrovehicle trackdynamicsimulationsystem)进 行 计 算,程 序 流 程如图5.
C1zltφt1+K1zltφt1EMwg+F2(t)(9) Mw¨zw3+C1zzw3+K1zzw3-C1zzt2-K1zzt2-
C1zltφt2-K1zltφt2EMwg+F3(t)(10) Mw¨zw4+C1zzw4+K1zzw4-C1zzt2-K1zzt2+
C1zltφt2+K1zltφt2EMwg+F4(t)(11) 式中,z 为垂向位移,φ 为点头角,M 为质量,I 为点 头惯量;角标c、w、r、b、L、t分别代表车体、转向架、 车轮、钢轨、轨道板、直线电机;C1z、C2z分别为一系、 二系悬挂垂向阻尼系数;K1z、K2z分别为一系、二系 悬挂垂向弹簧刚度;Kr、Cr 分别为轨下垫层的垂向 刚度与阻尼;Kb、Cb 分别为轨道板下水泥砂浆的刚 度与阻尼;lc、lt 分别为车辆定距之半和固定轴距之
第1期
冯雅薇等:直线电机地铁车辆-轨道垂向耦合动力学模型
53
半;h 为气隙值;F(h)、M(h)分别为直线电机和反 力板之间的作用力和作用力矩;Fi(t)为第i(iE1 ~4)个轮对与钢轨垂向接触力.
钢轨和轨道板的振动方程为
╰[M <╰[M
] ]rb{{"#"#}}rb++[[$$]]rb{{%#%#}}rb++[[&&]r]{b{##}r}bEE[[’’]r]b(12)
质量阵和刚度阵叠加而来;[$]r 采用瑞利阻尼阵;
钢轨外荷载包括轮轨作用力和钢轨下部的弹簧阻尼
作用力.其中轮轨作用力为
n
{’}E ∑{’}k E kE1
n
4
∑{∑δ(xwi-xri){(}TFi(t)}(13)
kE1 iE1
式中,{(}E{N1,N2,N3,N4};
δ(xwi-xri)E<╰╰01
xwi-xriE0; 其它
式中,{#}rE{zr1 φr1 zr2 φr2 …zrj φrj…}T,
{#}bE{zb1 φb1 zb2 φb2 …zbn φbn…}T, [M ]、 [&]、[$]、[’]分别代表质量、刚度、阻尼以
及力矩阵;脚标rj代表钢轨第j个节点,脚标bn 代
表轨道板第n 个节点; [M ]r, [&]r分别由钢轨单元
Abstract:Linearmetrosystemisanewtypeofurbanrailtransitsystem.Concerningoftheinteractionsbothbetweenwheel-railandlinearinductionmotor(LIM)-reactionplate(RP)ofthissystem, thevehicle-trackverticaldynamicmodelisbuiltbasedoncouplingdynamicsanddynamicfiniteelement method.Thevalidityofthesystem modelistestedandthecomputeresultsofthissystemareprovided bycaringoutnumericalcomputation. Keywords:linearmetro;vertical;couplingdynamics
(3)前转向架沉浮运动 Mt¨zt1+(C2z+2C1z)zt1+(K2z+2K1z)zt1-
C2zzc-K2zzc-C1zzw1-K1zzw1-C1zzw2-
K1zzw2-C2zlcφc-K2zlcφcE Mtg+F(h)(4) (4)前转向架点头运动 It¨φt1+2C1zlt2φt1+2K1zlt2φt1-C1zltzw1+
第30卷 第1期 2006年2月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JOURNALOFBEIJINGJIAOTONG UNIVERSITY
文章编号:1673-0291(2006)01-0051-04
Vol.30No.1 Feb.2006
直线电机地铁车辆-轨道垂向耦合动力学模型
冯雅薇,魏庆朝,时 瑾
(北京交通大学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北京 100044)
日本和加拿大两国对直线电机系统的研究都始
于上个世纪80年代.目前国外的文献主要是对系统 的介绍性文章[1,2]和对直线感应电机的研究[3,4].仅 见加拿大的 Fatemi[5,6]对一种新型的直线电机轨道 结构进行垂向动力学分析.主要研究了新型轨道结
构的动力特性及参数影响,探讨了轮载变化,轨道位
移响应及直线电机荷载在轨枕间分布规律等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这种轨道结构至今仍没有用于实际
图4 车辆与轨道之间坐标关系 Fig.4 Relationshipbetweentrainandtrack
轨道板单元质量阵的形式与钢轨的基本相同,
只是选取不同的参数.轨道板的单元刚度阵积分前 包括梁单元弯曲应变能和下部支撑弹簧的弹性势能
两部分.轨道板的单元阻尼阵则来源于板下部支撑 阻尼.轨道板所受外力为直线电机对轨道板的电磁 力和轨道板上部受到的弹簧阻尼作用力.其中的电
摘 要:直线电机地铁是一种新型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本文基于动力有限元和耦合振动理论,考 虑轮轨关系以及直线感应电机和反力板之间的相互作用,建立了直线电机地铁系统车辆-轨道垂向 动力学模型.通过数值计算,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并给出计算结果. 关键词:直线电机地铁;垂向;耦合动力学
中图分类号:U239.5
It¨φt2+2C1zlt2φt2+2K1zlt2φt2-C1zltzw3+ C1zltzw4-K1zltzw3+K1zltzw4EM(h)(7)
(7)轮对沉浮运动 Mw¨zw1+C1zzw1+K1zzw1-C1zzt1-K1zzt1-
C1zltφt1-K1zltφt1EMwg+F1(t)(8) Mw¨zw2+C1zzw2+K1zzw2-C1zzt1-K1zzt1+
的建设提供支持,是现阶段较好的研究方法.国内目 前仅见庞 绍 煌[7]对 该 系 统 的 动 力 特 性 有 过 定 性 的
分析,所以进行系统的动力学建模及计算非常必要.
收稿日期:2005-02-25;修订日期:2005-11-02 基金项目:广东省直线电机轨行系统研究课题
作者简介:冯雅薇(1979—),女,天津市人,博士生.eLail:fyw1224@163.com 魏庆朝(1957—),男,河北高邑县人,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文献标识码:A
A VerticalModelforVehicle-TrackCouplingDynaLics onLinearMetroSysteL
FENGYa-wei,WEIQing-chao,SHIJin
(SchoolofCivilEngineeringandArchitecture,BeijingJiaotongUniversity,Beijing100044,China)
1.2 动力学方程
车辆的振动方程如下:
(1)车体沉浮运动 Mc¨zc+2C2zzc+2K2zzc-C2zzt1C2zzt2-K2zzt1-K2zzt2 E Mcg (2)
(2)车体点头运动 Ic¨φc+2C2zl2cφc+2K2zl2cφc-C2zlczt1+
C2zlczt2-K2zlczt1+K2zlczt2E0 (3)
图3 垂向电磁力与气隙关系 Fig.3 Relationshipbetweenverticalelectric
magneticforceandthegap
车轮和钢轨间的相互作用,采用赫兹非线性接
触理论确定,即
F E[Δz(t)/G]3/2
(1)
式中,G 为轮轨接触常数;Δz(t)为轮轨间的弹性压
缩量.
直线电机地铁系统(直线电机系统)采用直线
感应电动机牵引,轮轨支撑导向.车辆平稳运行时, 车上直线电机与轨道上的反力板之间的垂向间隙控
制在10~12mm 左右.当通过交流电时,两部分产 生的磁场相互作用,对车辆起牵引或制动作用.该系 统具有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经济合理以及绿色环保
的特点.已经在世界上建成9条运营线.我国广州地 铁的4号线以及北京的首都机场线也已决定采用此 系统,现正在积极的建设或筹划中.
52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第30卷
本文作者以采用板式轨道的直线电机系统为 例,建立垂向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并进行计 算机仿真计算及分析.
1 系统模型
1.1 车辆-轨道垂向耦合模型 系统模型如图1.
图1 直线电机系统车辆-轨道耦合动力模型 Fig.1 Vehicle-trackcouplingdynamic modelofliBaidu Nhomakorabeaearmetrosystem
同一数量级上,证明了这一基本程序的正确性. 将直线电机系统仿真程序的气隙计算结果与文
献[5]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两者的气隙变化值都是 在某一平衡位置附近产生周期性的浮动,趋势相近. 当运行速度为79km/h(22m/s),轴重为50kN 时, 文献[5]中 气 隙 的 减 少 量 最 大 值 为 1.04 mm,变 化 范围 约 为 0.1 mm;VTDSS 气 隙 减 小 量 幅 值 为 1.05mm;变化范围为0.05mm(如图6).可以得出 两者的计算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k 为轮轨作用力在第k 个钢轨单元节点上产生 的等效荷载列阵;δ 为狄拉克函数;xwiEx0+vt+ li 为t时刻第i 轮对的坐标;li 为各轮对距O’点的
距离;xriE(k-1)lr+xi 为钢轨上与第i 轮对的作 用点在整个钢轨上的坐标;lr 为钢轨单元长度;xi 为第i轮对与钢轨的作用点在钢轨第k 单元中的坐
C1zltzw2-K1zltzw1+K1zltzw2EM(h)(5) (5)后转向架沉浮运动 Mt¨zt2+(C2z+2C1z)zt2+(K2z+2K1z)zt2-
C2zzc-K2zzc-C1zzw3-K1zzw3-C1zzw4-
K1zzw4+C2zlcφc+K2zlcφcEMtg+F(h) (6) (6)后转向架点头运动
图5 程序流程 Fig.5 Programflow
54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第30卷
2 模型验证及计算分析
2.1 模型验证 在本文作者编制的程序上进行改动,去掉直线
电机和反力板之间作用力的影响,变成了可以计算
传统铁路动力响应的仿真程序.选取相应计算参数 分别与文献[9,10]的计算图形进行对比,得出轨道 部分的位移、速度、加速度图形趋势一致,且数值在
运营线路中. 我国建设的直线电机系统并非全套引进,是综
合日本和加拿大两种技术模式,根据国内的设计要
求组合而成.因国内目前还没有建成的运营线和试 验线,无法进行实地的动力性能测试.所以系统的动 力模型和 性 能 参 数 不 能 完 全 照 搬 国 外 建 成 线 的 数
据.计算机动力仿真既可以根据仿真结果对工程选 型起到指导和检验作用,又可为今后国内其他线路
标(如图4);Nm(m E1~4)为形函数,将作用在钢 轨单元上的荷载等效到节点,由xi 确定.
磁力要等效到相应轨道板单元节点上,与轮轨力等
效到钢轨单元上的方法相同. 1.3 方程求解
车辆和轨道部分的方程可以统一写成 [M ]{"#}+[$]{%#}+[&]{#}E[’](14) 这里选用了 Newmark增量逐步积分法和预测 校正法两种积分方法,并进行了计算速度的对比. 预测校 正 法[8]将 显 式 法 与 纽 马 克 隐 式 法 联 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