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实验报告
九年级物理实验报告单及内容
![九年级物理实验报告单及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dda0ec7d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ea.png)
九年级物理实验报告单及内容一、实验名称。
探究串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二、实验目的。
探究串联电路中各处电流的关系。
三、实验器材。
电源(电池组)、电流表、两个小灯泡(带灯座)、开关、导线若干。
四、实验原理。
根据电流的定义,通过测量串联电路不同位置的电流值,比较它们之间的关系。
五、实验电路图。
[此处画出串联电路的电路图,包括电源、开关、两个灯泡串联,在电路的不同位置(如灯泡L1之前、两灯泡之间、灯泡L2之后)标注出测量电流的位置]六、实验步骤。
1. 按照电路图连接电路,连接过程中,开关应处于断开状态。
检查电路连接无误后,闭合开关。
2. 将电流表串联接入电路中灯泡L1之前的位置A点,读出电流表的示数I1,并记录在表格中。
3. 断开开关,把电流表从A点拆下,再串联接入两灯泡之间的位置B点,闭合开关,读出电流表的示数I2,记录数据。
4. 再次断开开关,把电流表接入灯泡L2之后的位置C点,闭合开关,读出电流表的示数I3,记录在表格中。
七、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测量位置电流表示数(A)A点(L1之前)I1 = [具体数值1]B点(两灯之间)I2 = [具体数值2]C点(L2之后)I3 = [具体数值3]八、实验结论。
在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即I1 = I2 = I3。
九、误差分析。
1. 电流表的读数误差:在读数时,由于人的视觉误差可能导致读数不准确。
2. 电路连接时的接触电阻:导线与接线柱之间的连接可能存在接触不良,产生接触电阻,影响电流大小,但在本实验中,这种影响较小。
你可以根据实际需求修改上述内容,如果还需要其他实验的报告单,请告诉我具体的实验名称。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的实验报告_实验报告_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的实验报告_实验报告_](https://img.taocdn.com/s3/m/75025bc4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91.png)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的实验报告篇一: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实验一、指导思想:物理实验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实验室则是学生学习和进行实验的主要场所,是物理探究学习的主要资源。
因此,学校高度重视物理实验室建设,配置必要的仪器和设备,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进行实验探究活动,为学生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目的与任务即是,通过实验,使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进一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所必需的基础物理知识,培养初步的实践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
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能力与提高学生科学实验素养,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学能力、运用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和设计创新能力。
初中物理是九年义务教育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
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其中要求学生具备的能力之一就是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能有目的地观察,辩明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及其变化条件,能了解实验目的,会正确使用仪器,会作必要的记录,会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实验教学作为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因此实验室工作直接关系到物理教学工作是否能顺利进行。
因此实验室必须建立和健全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实行规范的管理。
二、具体工作计划:1、制订,科学规范管理。
2、按照学校各类规章制度,并认真执行。
3、制订学期实验计划表、周历表。
4、开足开齐各类实验,并积极创造条件改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积极服务于教学。
5、充分利用生活中身边的实验器材的作用,结合实验室条件进行分组实验。
6、做好仪器、器材的常规维修和保养工作。
7、做好仪器的借出、归还验收工作。
8、有必要时,可以自制一些教具。
9、做好仪器、器材的补充计划。
10、做好各类台帐的记录工作。
结合采用电子档案。
11、结合学校常规管理,保持实验室的常清洁。
篇二:八年级物理实验报告单一、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实验报告年级班实验人:组次:试验时间:实验名称: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设计:1、测量前“三观”:一观:二观:三观:2、测量时一放、刻度尺要与被测对象;刻度线紧贴被测物;零刻线与被测对象一端对齐二读、视线要刻度尺刻线,不要斜视;读数时要估读到三记、记录数据由数字和组成。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范例五篇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范例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0f81c007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6b.png)
实验一:牛顿运动定律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学生能够了解牛顿三大运动定律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加深对运动学的理解。
实验器材:1. 小车2. 平滑水平轨道3. 弹簧测力计4. 重物(可选)实验原理:牛顿第一定律指出,物体如果受到合力为零的作用,就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牛顿第二定律指出,物体所受合外力等于物体的质量与其加速度的乘积。
牛顿第三定律指出,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实验步骤:1. 在平滑水平轨道上放置一个小车。
2. 给小车加上一个初始速度,记录下它在不同时间内经过的位置,并计算出它的速度和加速度。
3. 放置一个重物在小车上,再进行第二次试验,测量重物对小车的作用力和小车的加速度。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如下数据:1. 小车初始速度为5m/s,经过10s后速度为5m/s,加速度为0。
2. 重物对小车的作用力为6N,小车的加速度为3m/s²。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牛顿运动定律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并成功地测量出了小车的速度、加速度和重物对小车的作用力。
这些知识和技能对于日常生活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
实验二:电路基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学生能够了解电路基础知识,包括电阻、电流、电压等概念,掌握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基本原理。
实验器材:1. 电源2. 电阻器3. 电流表4. 电压表5. 连线6. 开关实验原理:电路是电流的通路,由电源、电器和导线组成。
电阻是导体阻碍电流流动的特性。
电流是电荷在导体内部移动的现象,单位为安培。
电压是电流在电路中流动时产生的电场效应,单位为伏特。
实验步骤:1. 制作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分别连接电源、电阻器、电流表和电压表。
2. 测量电路中电压和电流的数值,并计算出电路的总电阻。
3. 比较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压和电流差异。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如下数据:1. 串联电路中电压为5V,电流为0.5A,总电阻为10Ω。
九年级物理实验报告册
![九年级物理实验报告册](https://img.taocdn.com/s3/m/1fff194c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faa177b.png)
九年级物理实验报告册九年级物理实验报告册引言:物理实验是九年级学生学习物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和验证物理定律,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精神。
本报告册将详细记录我在九年级物理实验课程中进行的实验,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和实验分析等内容。
实验一:测量物体的质量实验目的:通过测量物体质量的实验,掌握使用天平和弹簧测力计的方法,了解质量的概念和测量原理。
实验原理:物体的质量是指物体所含有的物质的数量,通常用千克(kg)作为单位。
质量的测量可以通过比较物体与已知质量的物体的重力来实现。
实验步骤:1. 将天平放在水平的桌面上,调整天平使其水平。
2. 将待测物体放在天平的盘中,记录下示数。
3.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待测物体的重力,记录下示数。
4. 重复上述步骤,取不同质量的物体进行测量。
实验结果:通过对不同质量物体的测量,得到了一系列质量值。
实验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发现物体的质量是一个固定的值,不受物体的大小和形状的影响。
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天平和弹簧测力计的测量结果是相互印证的。
实验二:测量物体的体积实验目的:通过测量物体体积的实验,学习使用容量瓶和游标卡尺等仪器,了解体积的概念和测量原理。
实验原理:物体的体积是指物体所占据的空间大小,通常用立方米(m³)作为单位。
体积的测量可以通过测量物体的长、宽、高来实现。
实验步骤:1. 用游标卡尺测量待测物体的长、宽、高,记录下示数。
2. 用容量瓶装满一定量的水,记录下初始水位。
3. 将待测物体完全浸入容量瓶中,记录下新的水位。
4. 重复上述步骤,取不同体积的物体进行测量。
实验结果:通过对不同体积物体的测量,得到了一系列体积值。
实验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发现物体的体积是一个固定的值,不受物体的形状和大小的影响。
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容量瓶和游标卡尺的测量结果是相互印证的。
实验三:测量物体的密度实验目的:通过测量物体密度的实验,学习使用密度计和天平等仪器,了解密度的概念和测量原理。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含答案)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207439f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08.png)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含答案)
实验目的
探究重物在水中的浮力大小与物体的密度有何关系。
实验器材
弹簧测力计、砝码、圆形塑料、水。
实验过程与结果
1. 把圆形塑料放入水中,记录下的浮力大小。
2. 把不同数量的砝码加入中,再记录浮力大小。
3. 用弹簧测力计把拉出水面,记录下重力大小。
4.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物体的密度和水的密度。
5.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重物在水中的浮力大小与物体的密度成反比例关系。
实验结论
重物在水中的浮力大小与物体的密度成反比例关系。
答案
1. 浮力中和重力相等时的砝码数量为3个。
2. 水的密度为1g/cm^3,物体的密度可以根据公式 {物体的质
量 ÷ (加入砝码前的容积 - 加入砝码后的容积)} 计算得到。
实验思考
1. 为什么会有浮力?
2. 除了重力和浮力以外,物体在水中还受到哪些力?
3. 如果将中的水换成盐水,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吗?为什么?
实验拓展
探究不同形状和材质的物体在水中的浮力大小是否不同。
实验总结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发现重物在水中的浮力大小与物体的密度
成反比例关系,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浮力的理解和认识。
初三物理实验报告单
![初三物理实验报告单](https://img.taocdn.com/s3/m/543091be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0b.png)
初三物理实验报告单实验名称,光的直线传播。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和验证光的直线传播规律,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特性。
实验器材,小孔光源、白纸、直尺、黑色纸板、凸透镜、平面镜、蜡烛、打火机。
实验原理,光是一种电磁波,它以光速在真空中传播。
光线在传播过程中会受到折射、反射等现象的影响,但总体上遵循直线传播的规律。
实验过程及结果:1. 实验一,观察小孔光源的光线传播。
将小孔光源对准白纸,观察光线的传播情况。
结果显示,光线呈直线传播,没有发生明显的偏折现象。
2. 实验二,观察光线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
将凸透镜放在光线传播的路径上,观察光线经过凸透镜后的传播情况。
结果显示,光线会在凸透镜表面发生折射现象,但仍然呈直线传播。
3. 实验三,观察光线在反射面上的传播。
将平面镜放在光线传播的路径上,观察光线在平面镜上的反射情况。
结果显示,光线在平面镜上发生反射,但仍然遵循直线传播的规律。
4. 实验四,观察光线在不同介质中的速度。
在实验室中设置一定长度的光路,点燃蜡烛后,利用打火机将火焰移动,观察火焰的移动情况。
结果显示,火焰移动的速度在不同介质中会有所变化,但总体上仍然呈直线传播。
实验结论,通过以上实验,我们验证了光的直线传播规律。
无论是在真空中还是在不同介质中,光线都会呈直线传播,尽管在折射、反射等现象下会发生一定的偏折,但整体上仍然遵循直线传播的规律。
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观察和验证光的直线传播规律,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光的传播特性。
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例如光学仪器的设计、光通信技术等都离不开光的直线传播规律。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不仅学到了理论知识,还培养了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这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实验,更加深入地了解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培养对物理学科的兴趣,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的实验报告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的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d0fd7747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a0.png)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的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旨在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深度和密度的关系,加深对液体压强原理的理解,为后续物理学习打下基础。
二、实验器材1. 压强计2. 液体(水、盐水、煤油)3. 容器(烧杯、试管)4. 刻度尺5. 纸巾三、实验步骤及数据记录1. 准备三个大小相同的容器,分别倒入水、盐水和煤油。
2. 将压强计放入水中,记录不同深度时压强计的读数。
3. 观察并记录压强计在不同深度时,压强计指针的偏转情况。
4. 根据压强计的读数,使用纸巾吸收容器中多余的液体,保持容器干净。
5. 重复实验,多次测量并记录数据。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一)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不同深度下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并绘制了如下表格:| 深度(cm)| 水| 盐水| 煤油|| --- | --- | --- | --- || 1 | P1 | | || 2 | P2 | | || ... | Pn-1 | | || 5 | P5 | | P5(煤油)|根据表格数据,我们发现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与深度成正比关系,即深度越大,压强越大。
同时,在相同深度下,盐水的压强大于水,说明液体内部的压强与密度有关。
(二)实验分析根据液体内部压强公式:P =ρgh,我们可以得出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
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深度下,盐水的压强大于水,说明盐水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
此外,实验结果还表明,随着深度的增加,液体内部的压强也在增加,这与公式中的正比关系相符。
五、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成正比关系,即深度越大,压强越大。
2. 液体内部压强与密度有关,在相同深度下,盐水的压强大于水。
3. 本实验结果与液体内部压强公式相符,进一步验证了该公式的正确性。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不仅加深了对液体压强原理的理解,还学会了如何使用压强计等实验器材。
在今后的物理学习中,我们将继续通过更多的实验来加深对物理原理和方法的理解。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优秀8篇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优秀8篇](https://img.taocdn.com/s3/m/e4e4dc6e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9c.png)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优秀8篇初中物理实验报告篇一器材找一个底面很平的容器,让一个蜡烛头紧贴在容器底部,再往容器里倒水,蜡烛头并不会浮起来;轻轻地把蜡烛头拨倒,它立刻就会浮起来。
可见,当物体与容器底部紧密接触时,两个接触面间就没有液体渗入,物体的下表面不再受液体对它向上的压强,液体对它就失去了向上托的力,浮力当然随之消失了。
现在,你能提出为潜艇摆脱困境的措施了吗?“浮力是怎样产生的”,学生对“浮力就是液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和向下的压力之差”这一结论是可以理解的,但却难以相信,因此做好浮力消失的实验是攻克这一难点的关键,下面介绍两种简便方法。
[方法1]器材:大小适当的玻璃漏斗(化学实验室有)一个、乒乓球一只、红水一杯。
步骤:(1)将乒乓球有意揿入水中,松手后乒乓球很快浮起。
(2)用手托住漏斗(喇叭口朝上,漏斗柄夹在中指和无名指之间),将乒乓球放入其中,以大拇指按住乒乓球,将水倒入漏斗中,松开拇指,可见乒乓球不浮起,(这时漏斗柄下口有水向下流,这是因为乒乓球与漏斗间不太密合)。
(3)用手指堵住出水口,可见漏斗柄中水面逐渐上升,当水面升至乒乓球时,乒乓球迅即上浮。
(若漏斗柄下口出水过快,可在乒乓球与漏斗接触处垫一圈棉花,这样可以从容地观察水在漏斗柄中上升的情况。
)[方法2]器材:透明平底塑料桶(深度10cm左右,口径宜大些,便于操作)一只、底面基本平整的木块(如象棋子、积木、保温瓶塞等)一个、筷子一根、水一杯。
制作小孔桶:取一铁扦在酒精灯上烧红,在塑料桶底面中央穿一小孔、孔径1cm左右,用砂纸将孔边磨平即成一小孔桶。
步骤:(1)将木块有意揿入水中,松手后木块很快浮起。
(2)将木块平整的一面朝下放入小孔桶中并遮住小孔,用筷子按住木块,向桶中倒水。
移去筷子,可见木块不浮起。
(这时小孔处有水向下滴,这是因为木块与桶的接触面之间不很密合)。
(3)用手指堵住小孔,木块立即上浮。
上述两例针对实际中物体的表面不可能绝对平滑这一事实,巧妙地利用“小孔渗漏”使水不在物体下面存留,从而使物体失去液体的向上的压力,也就失去了浮力,结果本应浮在水面上的乒乓球和木块却被牢牢地钉在了水底,不能不令学生叹服。
初中九年级物理 电学实验报告单
![初中九年级物理 电学实验报告单](https://img.taocdn.com/s3/m/71bf887cee06eff9aef807c1.png)
实验报告单(一)
实验名称: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实验仪器:干电池(2节)、开关、滑动变阻器、电流表、电压表、定值电阻3个(5Ω、10Ω、15Ω)、导线若干 数据及结论:
(友情提示:组长明确组内成员分工。
有人连接电路,有人负责记录。
按电压由小到大的顺序记录数据。
每测得一组数据后,请及时的描点。
根据图象得出结论。
最后计算
U/I ,计算时保留到小数点后一位数即可。
) 1.猜想:
2.设计电路:
3.实验数据:
所选电阻R = Ω
4.描点连线:
5、结论:
在电阻一定的情况下,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 。
提示:电压为0时电
流也是0,所以根据I =0和U =0也可以作出一个点。
实验报告单(二)
实验名称: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实验仪器:干电池(2节)、开关、滑动变阻器、电流表、电压表、定值电阻3个(5、10Ω、15Ω)、导线若干 数据及结论:
(友情提示:组长明确组内成员分工。
有人连接电路,有人负责记录。
按电阻由小到大的顺序记录数据。
对数据进行分析。
最后计算IR ,计算时保留到小数点后一位数即可。
)
1.猜想:
2.设计电路:
3.我们的实验数据: U = V
4、结论:。
实验感悟(认真总结对你下次实验有帮助):。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集锦15篇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集锦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ffabf500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c3.png)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初中物理实验报告集锦15篇随着个人的文明素养不断提升,需要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逻辑的合理性。
其实写报告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物理实验报告,欢迎大家分享。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11.在易拉罐中分别装入不同体积的水,依次用金属棒敲击听声,可用来研究音调的高低与空气柱长短有没有关系。
2.将两个易拉罐用棉线相连做成一个“土电话”,用来说明固体可以传声。
3.将三个易拉罐装入质量不同的沙,用天平分别测出其质量,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罐和沙所受的重力,用来研究物体的质量与所受重力的关系。
4.将易拉罐放在倾斜的木板表面,使其从同一位置由静止分别滑下和滚下,观察两种情况下运动的快慢。
比较相同情况下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的大小。
5.用铁钉在易拉罐不同的高度上扎眼,装水后比较其喷射的距离。
研究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的关系。
6.将空易拉罐口向下在酒精灯火焰上方烤一烤,罐冷却后能听到声音且看到罐变瘪了。
用来说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7.将空易拉罐放在盛有水的盆中浮在水面,而将其卷成一团下沉。
说明将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做成空心物体可以浮在水面上。
8.用白纸和黑纸包住两个装满水的易拉罐,在太阳下晒相同时间,看谁的温度升高得多。
研究相同条件下的白色物体和黑色物体的吸热能力是否相同。
9.用导线及导线夹将电源、开关、灯泡和易拉罐组成串联电路,闭合开关,看灯泡是否发光。
研究易拉罐的材料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气球在物理演示实验中的妙用(1)声音在液体中传播材料:手机、气球、细线、水槽、水。
方法:先将手机装入气球内,用一根长线密封好。
然后把它慢慢浸没于水槽中,并让手机的屏幕正对着学生。
用另外一个手机对其进行拨号,手机开始振铃。
这样,学生既可以看到手机屏幕的亮光,又可以听到从手机发出的声音。
如图1所示。
这就证明了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2)水凸透镜材料:气球、细线、水。
方法:用一个透明的气球,在里面充入一部分水,用细线扎紧,让太阳光照射气球,可以观察到在气球后面出现了一个很亮的光斑。
九年级物理实验报告
![九年级物理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58661d40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ce.png)
九年级物理实验报告九年级物理实验报告引言:物理实验是学习物理知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实践操作,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
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对光的折射现象的观察和测量,验证光的折射定律,并深入探究光的传播规律。
实验一:光的折射定律的验证实验材料:光源、直尺、半圆透镜、光屏、刻度尺、直角三棱镜、透明介质。
实验步骤:1. 将直尺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固定好。
2. 将半圆透镜放在直尺的一端,确保透镜的平面与直尺垂直。
3. 将光源放置在透镜的一侧,调整光源位置,使得光线射向透镜的中心。
4. 在透镜的另一侧,放置光屏,并将其固定在直尺上。
5. 在光屏上,用刻度尺测量出透镜到光屏的距离。
6. 在光屏上,观察到透镜折射后的光线,并用刻度尺测量出光线的折射角。
7. 重复实验多次,记录下不同入射角对应的折射角。
实验结果: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我们得到了一组入射角和折射角的数据。
通过计算,我们发现入射角和折射角之间的比值近似为常数,这与折射定律的预期结果相符。
实验结果验证了光的折射定律。
实验二:光的传播规律的探究实验材料:光源、直尺、平面镜、光屏、刻度尺。
实验步骤:1. 将直尺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固定好。
2. 将平面镜放在直尺的一端,确保镜面与直尺垂直。
3. 将光源放置在平面镜的一侧,调整光源位置,使得光线射向镜面的中心。
4. 在平面镜的另一侧,放置光屏,并将其固定在直尺上。
5. 在光屏上,用刻度尺测量出镜面到光屏的距离。
6. 在光屏上,观察到反射后的光线,并用刻度尺测量出光线的入射角和反射角。
7. 重复实验多次,记录下不同入射角对应的反射角。
实验结果: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我们发现入射角和反射角之间的差值近似为常数,这与光的传播规律中的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预期结果相符。
实验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光的传播规律。
结论:本次实验通过对光的折射现象和光的传播规律的观察和测量,验证了光的折射定律和光的传播规律。
九年级物理实验报告册
![九年级物理实验报告册](https://img.taocdn.com/s3/m/4830bbec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da.png)
九年级物理实验报告册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可以直观地观察力的作用以及不同物体之间的摩擦力;了解物体的质量和加速度的关系;学习如何使用仪器测定实验数据,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二、实验仪器和材料物体、木块、滑轮、拉力计、计时器、测量尺、定滑轮等。
三、实验操作步骤1.将木块绑在一条细绳上,绳子沿着桌子垂直下悬,下端距桌子面约15cm的位置。
2.在木块上方固定一个滑轮,使那根绳子向滑轮上缠绕一周,绳子的下端再绕过滑轮下放。
3.将另一根绳挂在木块下端,另一端挂在拉力计上。
4.记录木块的质量,并在拉力计上施加一个向下的重力F(为方便计算,取数值为1N)。
5.使木块向下受力开始运动,同时启动计时器,并观察拉力计的示数,测定长度为1m的运动时间。
6.分别测量木块在摩擦系数μ不同的时候的运动时间T和制动面与木块、地面夹角。
7.轮流更量不同物体的质量,求出每个物体的加速度a与所受力F之比的数值K。
四、实验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1.利用计算公式 F=ma,以及木块的重力加速度g(取9.8),求出木块的实际重力Fg,木块所受摩擦力Ff,摩擦系数μ的值。
2.根据所测量的T、木块的长度、制动面与木块、地面夹角,计算出木块的速度v。
3.利用计算公式 K=F/m,计算出每个物体的加速度a。
4.对实验数据进行图表处理,得到摩擦力与木块质量之间的关系、不同物体在同一摩擦系数下的加速度与质量之间的关系、不同物体所受力F和加速度a之间的关系等。
五、实验结论1.摩擦力的大小主要与木块的质量有关。
2.质量和加速度成反比,质量越大,加速度越小。
3.在同一摩擦系数条件下不同物体所受的拉力不同,拉力可以反映出物体所受的力的大小,可以通过拉力计测定;但加速度只与物体的自身特性有关,反应物体运动状态,不能直接测定。
4.在实验数据处理中要注意有效数字的保留和四舍五入。
六、实验误差及改进方法1. 由于人的反应速度不同,用手操作计时器的误差较大,可以多次进行实验并求平均值,以微小的误差。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13篇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13篇](https://img.taocdn.com/s3/m/f947a4c7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18.png)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13篇一、提出问题: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像?所成的像的位置是在什么地方?二、猜想与假设: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相等。
像与物分别是在平面镜的两侧。
三、制定计划与设计方案:实验原理是光的反射规律。
所需器材:蜡烛(两只),平面镜(能透光的),刻度尺,白纸,火柴,实验步骤:1.在桌面上平铺一张16开的白纸,在白纸的中线上用铅笔画上一条直线,把平面镜垂直立在这条直线上。
2.在平面镜的一侧点燃蜡烛,从这一侧可以看到平面镜中所成的点燃蜡烛的像,用不透光的纸遮挡平面镜的背面,发现像仍然存在,说明光线并没有透过平面镜,因而证明平面镜背后所成的像并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是虚像。
3.拿下遮光纸,在平面镜的背后放上一只未点燃的蜡烛,当所放蜡烛大小高度与点燃蜡烛的高度相等时,可以看到背后未点燃蜡烛也好像被点燃了。
说明背后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4.用铅笔分别记下点燃蜡烛与未点燃蜡烛的位置,移开平面镜和蜡烛,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白纸上所作的记号,量出点燃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和未点燃蜡烛(即像)到平面镜的距离。
比较两个距离的大小。
发现是相等的。
四、自我评估:该实验过程是合理的,所得结论也是正确无误。
做该实验时最好是在暗室进行,现象更加明显。
误差方面应该是没有什么误差,关键在于实验者要认真仔细的操作,使用刻度尺时要认真测量。
五、交流与应用:通过该实验我们已经得到的结论是,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像与物体的连线被平面镜垂直且平分。
例如,我们站在穿衣镜前时,我们看穿衣镜中自己的像是虚像,像到镜面的距离与人到镜面的距离是相等的,当我们人向平面镜走近时,会看到镜中的像也在向我们走近。
我们还可以解释为什么看到水中的物像是倒影。
平静的水面其实也是平面镜,等等。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3光学中研究光的本性以及光在媒质中传播时各种性质的学科。
初三物理实验报告及答案
![初三物理实验报告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dd12387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ac.png)
初三物理实验报告及答案实验一:测量重力加速度实验目的1. 了解重力加速度的概念。
2. 学习使用弹簧测力计进行实验操作。
3. 掌握基本的物理数据分析方法。
实验器材1. 弹簧测力计2. 细线3. 重物4. 铁架台5. 计时器实验步骤1. 将弹簧测力计固定在铁架台上,确保测力计的指针指向零刻度线。
2. 用细线将重物挂在测力计的下挂钩上,记录下重物的质量m。
3. 开始计时,同时释放重物,记录重物落地的时间t。
4. 重复步骤2和3,至少进行三次实验,求平均值。
5. 根据公式g = 2h/t^2计算重力加速度g,其中h为重物落地的距离。
实验数据实验结论通过三次实验数据的平均值,我们可以得出在该实验条件下,重力加速度的值为9.8 m/s^2。
实验二:测定电阻值实验目的1. 学习使用多用电表进行电阻测量。
2. 掌握欧姆定律的应用。
3. 培养实验数据分析能力。
实验器材1. 多用电表2. 电阻箱3. 电源4. 导线5. 开关实验步骤1. 将多用电表调至电阻测量模式,并进行欧姆调零。
2. 将电阻箱的两个接线柱分别接入电路中,用导线连接电源、电阻箱和多用电表。
3. 闭合开关,记录下多用电表显示的电阻值R1。
4. 改变电阻箱接入电路的电阻值,记录下多用电表显示的电阻值R2。
5. 重复步骤3和4,至少进行三次实验,求平均值。
实验数据实验结论通过三次实验数据的平均值,我们可以得出在该实验条件下,电阻箱的电阻值为110 Ω。
实验三:研究平面镜成像实验目的1. 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2. 学习使用刻度尺测量物距和像距。
3. 培养实验观察和分析能力。
实验器材1. 平面镜2. 蜡烛3. 刻度尺4. 光屏5. 火柴实验步骤1. 将平面镜垂直放置在实验桌上,调整蜡烛的位置,使其在平面镜前成像。
2. 用刻度尺测量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记录为物距u。
3. 在平面镜后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蜡烛的像。
用刻度尺测量光屏到平面镜的距离,记录为像距v。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0988808e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81.png)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某物体在不同斜面上的滑动特性,以及分析滑动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实验装置
- 倾斜台
- 某物体
- 示波器
- 计时器
实验步骤
1. 将倾斜台放置在水平桌面上。
2. 将某物体放置在倾斜台的起点,并确定起点的高度。
3. 记录示波器上某物体的滑动过程。
4. 用计时器测量某物体滑行到终点的时间。
实验结果
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结果:
- 随着起点高度的增加,某物体的滑行速度逐渐增加。
- 随着倾斜角度的增加,某物体的滑行速度逐渐增加。
- 摩擦力对滑行速度有一定影响。
结论
根据实验结果得出以下结论:
- 起点高度和倾斜角度是影响某物体滑行速度的重要因素。
- 摩擦力会对某物体的滑行速度产生一定影响。
实验总结
本实验通过研究某物体在不同斜面上的滑动特性,深入了解了滑动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同时,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出了起点高度和倾斜角度是影响滑行速度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明确了摩擦力对滑行速度的影响。
参考资料。
中学物理实验报告10篇及分析
![中学物理实验报告10篇及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87ba7bb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875a56e.png)
中学物理实验报告10篇及分析实验一:简单机械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简单机械实验,探究摩擦力和力的平衡。
实验步骤:
1. 将一块物体放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质量并记录。
2. 在物体上加上一块具有一定质量的重物,测力计测量物体的质量,并记录测得的力值。
3. 将物体放在平衡辐射光滑斜面上,调整斜面的角度,直到物体静止不动。
4. 测力计测量物体在斜面上的质量,并记录测得的力值。
实验结果分析: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当斜面的角度增加时,物体在斜面上的质量也随之增加。
这说明斜面的倾斜角度会影响物体的平衡状态。
另外,实验中测得的力值也可以用来计算物体所受的摩擦力,以及力的平衡情况。
实验二:电路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电路实验,探究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性。
实验步骤:
1. 将两个电阻器连接在一起,并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电流和
电压的数值。
2. 将两个电阻器改为并联连接,并再次测量电流和电压的数值。
实验结果分析: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串联电路中电流的数值相同,而电压的数
值相加;而并联电路中电流的数值相加,而电压的数值相同。
这说
明电阻器的串联和并联连接方式对电路中电流和电压的分布有影响。
这些结果对于电路的设计和分析非常重要。
......(继续编写其他实验报告和分析)。
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实验报告
![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fc67ba6fe45c3b3567ec8b28.png)
判断通电螺线管的磁极
活动体验:在螺线管穿过的玻璃板上均匀地撒满铁粉,通电后轻轻敲打玻璃板,观察铁屑的分布情况,改变电流方向,再观察一次。
提出问题:通电螺线管的外部磁场与哪种磁体的相似?磁场方向是怎么样的?
设计实验:自己制作通电螺线管,标出电流方向。
绕线方法一:
绕线方法二:
提示:在螺线管两极放置小磁针,通电以后小磁针的N 极指示的方向
就是该点磁场方向。
进行实验:将小磁针摆放在通电螺线管的两端,观察小磁针N 极的方
向,把N 极涂黑。
改变电流方向,重复上述过程
实验结论:
通电螺线管的极性取决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如果没有小磁针,你怎么判断磁极呢?有哪几种方法呢?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改变电流方向
改变电流方向。
九年级物理并联实验报告
![九年级物理并联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36b92960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80.png)
九年级物理并联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通过进行并联电路的实验,观察并联电阻的总电流和总电压之间的关系,以及并联电阻的总电流和各个分支电流之间的关系,加深对并联电路的理解。
二、实验器材和材料1. 直流电源2. 电阻箱3. 电流表4. 电压表5. 连接线6. 开关三、实验步骤1. 将直流电源连接到电阻箱上,并设置合适的电压值。
2. 将电阻箱与开关连接在一起,形成并联电阻电路。
3. 将电阻箱的电阻值设置为一定的数值,记录下来。
4. 将电流表连接在电路中,测量并记录下并联电阻电路的总电流。
5. 将电压表连接在电路中,测量并记录下并联电阻电路的总电压。
6. 依次改变电阻箱的电阻值,重复步骤4和步骤5,记录数据。
四、实验数据在实验中,我们分别记录了不同电阻值下的总电流和总电压,并计算出了各个分支电流的数值。
五、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并联电阻的总电流等于各个分支电流之和。
2. 并联电阻的总电压等于各个分支电压的最大值。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验证了并联电阻的总电流和总电压之间的关系,以及并联电阻的总电流和各个分支电流之间的关系。
并联电路中,总电流等于各个分支电流之和,总电压等于各个分支电压的最大值。
七、实验心得通过这次实验,我对并联电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并联电路可以有效地分流电流,使电路中的各个分支得到适当的电流供应。
实验中,我学会了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进行测量,以及使用电阻箱调节电阻值。
通过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我对并联电路的特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这次实验不仅加深了我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还培养了我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的能力。
通过这次九年级物理并联实验,我对并联电路的特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次实验让我更加熟悉了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的过程,提高了我的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
我相信在以后的物理学习中,我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实验,不断提升自己的科学实验能力。
新人教版物理实验报告(九年级全册)
![新人教版物理实验报告(九年级全册)](https://img.taocdn.com/s3/m/d51631ce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9a.png)
物理实验报告1级班号姓名实验日期年月日实验名称: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实验目的:研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是否相同。
实验器材:相同的烧杯2只、温度计2只、天平、水、食用油、两只相同的酒精灯、钟表。
或者两个相同的电加热器。
实验原理:实验步骤:1、用天平量取相等质量的水和食用油。
记入表格中。
2、将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分别装入两个相同的烧杯中,用温度计测出它们的初始温度,记入表格中。
3、用两个相同的电加热器同时给它们加热、然后每隔相同的时间间隔,测量一次温度,记入表格中。
4、分析比较,记录数据,看看它们的吸热能力是否相同。
5、整理器材。
6、在此实验中,如果要使水和食用油的最后温度相同,就要给水加热更长的时间,此时,水吸收的热量(选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食用油吸收的热量。
数据记录、处理、结果表述:结论:实验表明,水(选填“水”或“食用油”)吸热的能力更强。
物质质量/g 初始温度/°C 加热时间/ min 最后温度/°C水60 20 3 25食用油60 20 3 30回答问题:小华学习做饭的过程中,经常加热油和水,她猜想油的比热容比水小。
能够支持她这一猜想的事实是()A.同样情况下,油升温比水快B.油能把食物炸黄,而水不能C.油能漂在水面上D.油比水难蒸发讨论、分析实验中的问题:1、为什么水和沙子同样被阳光照射,沙子较烫,而水却是凉的?答:因为沙子比热容较小,同样吸热,升温较多。
2、由表中数据可以计算得到油的比热容为J/(kg·℃)[水的比热容为4.2×103 J/(kg·℃)]。
评语:物理实验报告2级班号姓名实验日期年月日实验名称:组成串联电路实验目的:1、能自己独立并熟练地完成串联电路的连接;2、知道开关在串联中的作用;3、亲自体验串联电路的特点。
实验器材:电池盒、干电池、小灯泡2只、导线4根、开关1个实验原理:实验步骤:1、组成串联电路(1)按图1-1的电路图,先用铅笔将图1-2中的电路元件,按电路图中的顺序连成实物电路图(要求元件位置不动,并且导线不能交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移动变阻器的滑片,观察小灯炮亮度的变化,记录小灯泡不同亮度时的电流值。
6.整理器材。
五、实验记录与结论
测量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灯泡
发暗光
发较亮光
发更亮光
电流值I(A)
九年级物理实验报告单
实验名称: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电阻
一、实验目的
正确设计并连接该实验电路。
四、实验步骤或内容:要求步骤或内容简单明了
1.检查器材。
2.闭合开关查看两灯是否正常发光
3.将电流表接入A点测出A点的电流。
4.将电流表接入B点测出B点灯的电流。
5.将电流表接入C点测出C点的电流。
6.整理器材。
五、实验记录与结论
流过A点的电流
(A)
流过B点的电流
(A)
流过C点的电流
(A)
结论:串联电路中。
2.连接用电器,组成并联电路,画出电路图。
3.检查线路连接无误,闭合开关S和S1S2,再观察开关S 和S1、S2控制电路的情况。
4.整理器材,填写实验结果。
五、实验记录与结论
并联连接状态
支路灯泡L1的情况
(亮或不亮)
支路灯L2的情况
(亮或不亮)
断开干路开关S时
只断开支路开关S1时
只断开支路开关S2时
九年级物理实验报告单
实验名称:组成并联电路
一、实验目的
会连接简单的并联电路。
二、实验仪器和器材(要求标明各仪器的规格型号)
两只小灯泡、三个开关、两节干电池(或学生电源)、导线若干条。
三、实验原理:简明扼要地阐述实验的理论依据、计算公式、画出电路图或光路图
四、实验步骤或内容:要求步骤或内容简单明了
1.检查器材。
在连通的并联电路里,干路开关S所控制的用电器是(①L2、、②L1、③全部用电器)。
在连通的并联电路里,支路开关S1所控制的用电器是(①L1和L2、、②L1、、③L2)。
在连通的并联电路里,支路开关S2所控制的用电器是(①L1和L2、、②L1、、③L2)。
九年级物理实验报告单
实验名称:探究串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
三、实验原理:简明扼要地阐述实验的理论依据、计算公式、画出电路图或光路图
四、实验步骤或内容:要求步骤或内容简单明了
1.检查器材。
2.将电池和开关接入电路(注意开关正确状态)。
3.用电压表测出L1两端电压。
4.用电压表测出L2两端电压。
5.整理器材。
6.记录实验结果。
五、实验记录与结论
灯泡L1两端电压
九年级物理实验报告单
实验名称:探究并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
一、实验目的
练习使用电流表,探究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和各支路电流的关系。
二、实验仪器和器材(要求标明各仪器的规格型号)
电池组(2节干电池串联),电流表(量程:0.6A、3A),2个小灯泡(额定电压2.5v和3.8v各一个),1个开关,若干条导线。预接电路(按图1连接好电路,待用)
二、实验仪器和器材(要求标明各仪器的规格型号)
干电池2节或学生电源,滑动变阻器(20Ω),电流表,小灯座(附灯泡,2.5V),开关,导线若干根。
三、实验原理:简明扼要地阐述实验的理论依据、计算公式、画出电路图或光路图
四、实验步骤或内容:要求步骤或内容简单明了
1.检查器材。
2.设计并画出实验电路图。
3.正确连接电路。
流过灯泡L1的电流
(A)
流过灯泡L2的电流
(A)
流过干路的电流
(A)
结论:并联电路中。
九年级物理实验报告单
实验名称:用电压表测串联电路中的电压
一、实验目的
1.练习使用电压表。 2.研究串联电路中的电压关系。
二、实验仪器和器材(要求标明各仪器的规格型号)
电池组(2节干电池串联),电压表(量程:3V、15V),2个灯泡(额定电压不同),1个开关,若干条导线。预接电路(按图1连好部分电路,待用)。
三、实验原理:简明扼要地阐述实验的理论依据、计算公式、画出电路图或光路图
四、实验步骤或内容:要求步骤或内容简单明了
(1)检查器材。
(2)按图4 正确连接电路。
(3)检查电路,调节滑动变阻器使其阻值最大。
(4)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测量电流和电压值并记录。记录。记录。
(5)改变Rx阻值(2次),调节滑动变阻器,
三、实验原理:简明扼要地阐述实验的理论依据、计算公式、画出电路图或光路图
四、实验步骤或内容:要求步骤或内容简单明了
1.检查器材。
2.闭合开关查看两灯是否正常发光
3.将电流表接入A点测出L1灯的电流。
4.将电流表接入B点测出L2灯的电流。
5.将电流表接入C点测出干路电流。
6.整理器材。
五、实验记录与结论
五、实验记录与结论
L1两端的电压
()
L2两端的电压
(V)
L1和L2两端的总电压(V)
实验结论: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
九年级物理实验报告单
实验名称:用电压表测并联电路中的电压
一、实验目的
练习使用电压表,研究并联电路中各支路的电压。
二、实验仪器和器材(要求标明各仪器的规格型号)
电池组(2节干电池串联),电压表(量程:3V、15V),2个小灯泡(额定电压不同),1个开关,若干条导线。预接电路(按图1连接好部分电路,待用)。
电阻(Ω)
电阻平均值(Ω)
1
2
3
实验结论:待测电阻的阻值为。
九年级物理实验报告单
实验名称:测定小灯泡的额定功率
一、实验目的
测小灯泡的额定功率。
二、实验仪器和器材(要求标明各仪器的规格型号)
小灯泡(2.5V),电池组(2节干电池串联),电压表(3V、15V),电流表(0.6A、3A),滑动变阻器,开关,导线。
(V)
灯泡L2两端电压
(V)
L1和L2两支路
电压的关系
结论:并联电路中。
九年级物理实验报告单
实验名称:探究电阻上的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一、实验目的
探究通过电阻的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二、实验仪器和器材(要求标明各仪器的规格型号)
电压表(量程3V、15V),电流表(量程:0.6A、3A),定值电阻三个(阻值不同),开关,导线若干,电池组(2节干电池串联),滑动变阻器(10Ω)。
1.检查器材
2.设计并画出实验电路
3.正确连接电路,调节变阻器到电阻最大值,试触开关,检查电路是否正确
4.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让电流表、电压表有适当的值,并记录此时的电流、电压值
5.调节滑动变阻器改变电流表、电压表的值,测出第二、三组电流、电压值
6.整理器材。
五、实验记录与结论
电压(V)
电流(A)
实验记录
电压情况
电压U
(V)
电流I
(A)
灯泡亮度
(正常、变亮或变暗)
功率P
(W)
额定电压
低于额定电压
一、实验目的
练习使用电流表,探究串联电路中不同位置电流的关系。
二、实验仪器和器材(要求标明各仪器的规格型号)
电池组(2节干电池串联),电流表(量程:0.6A、3A)),2个小灯泡(额定电压不同),1个开关,若干条导线。预接电路(按图1连接好电路,待用)
三、实验原理:简明扼要地阐述实验的理论依据、计算公式、画出电路图或光路图
二、实验仪器和器材(要求标明各仪器的规格型号)
电压表(量程3V、15V),电流表(量程:0.6A、3A),待测电阻(10-30Ω),开关,导线,电池组(2节干电池串联),滑动变阻器。
三、实验原理:简明扼要地阐述实验的理论依据、计算公式、画出电路图或光路图
根据欧姆定律I=U/R得R=U/I
四、实验步骤或内容:要求步骤或内容简单明了
保持电压一定,测出电流值并做记录。
(6)将测得的数据填入下表中。
(7)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五、实验记录与结论
数据记录(电压= V)
电阻R/Ω
电流I/A
第一次测量
第二次测量
第三次测量
实验结论:电流I跟电阻R的关系为:电压一定时,
九年级物理实验报告单
实验名称: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流
一、实验目的
知道滑动变阻器的构造,会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流。
三、实验原理:简明扼要地阐述实验的理论依据、计算公式、画出电路图或光路图。
根据电功率公式P=UI测出小灯泡的电压和电流值计算出电功率。
四、实验步骤或内容:要求步骤或内容简单明了。
1.检查器材。
2.按图1连好的电路,在额定电压下,测小灯泡额定电流。
3.在低于额定电压时测小灯泡的功率。
4.整理器材。
五、实验记录与结论
三、实验原理:简明扼要地阐述实验的理论依据、计算公式、画出电路图或光路图
四、实验步骤或内容:要求步骤或内容简单明了
1.检查器材。
2.将电池组、开关连接在电路上组成串连电路(注意开关的正确状态)。
3.用电压表测L1两端电压V1。
4.用电压表测L2两端电压V2。
5.用电压表测L1与L2两端的总电压V。
6.整理器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