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释和言》
郭沫若的故事

精心整理郭沫若的故事改诗救少女1962年秋天,郭沫若到南海普陀山游览。
在梵音洞他拾得一个笔记本,打开一看,扉页上写着一联:“年年失望年年望,处处难寻处处寻”;横批是“春在哪里”。
“春在心中”。
几个字后,姑娘才惊喜地知道眼前这位首长就是大文豪郭沫若啊!她激动地表示要永记教诲,在人生道路上奋勇前进,李真真还大着胆子写了一首诗作谢郭老云:梵音洞前几彷徨,此身已欲付汪洋,妙笔竟藏回春力,感谢恩师救迷航。
郭沫若与芭蕉花郭沫若小时候很淘气,但是很孝顺。
有一次,他的妈妈得了一种“晕病”,郭沫若听说芭蕉花可以治这种病。
这种花卖得很贵,并且难得一开,于是他就和哥哥一起跑到一座花园内找这种花,恰好那座花园里的芭蕉开了一朵大黄花,郭沫若和哥哥把花偷偷地摘下来送给了妈妈。
妈妈虽然知道郭沫若这样做是孝顺她,可是儿子70年代时,陈廷敬后人陈光美前往北京拜访郭沫若,郭沫若见了老乡很高兴,问了家乡许多事情,又问陈光美生活情况,陈光美在谈到自己的孙子即将出生时,突然想到请郭沫若为孙儿取个名字,郭沫若说:“还没有生呢,是男是女都不知道,等生了再取名吧!”陈光美说:“医生已经查过了,是个男孩。
”出于老乡情谊和陈家对自己的尊重,郭沫若想了想,便去书房写了个纸条出来,郭沫若说:“取国栋如何,望你孙儿将来成为国之栋梁。
”陈光美接过纸条,“谢谢郭老,栋梁不敢当,还是耕田种地的好啊!”郭沫若看出陈光美对这个名字并不感兴趣,“光美何出此言?”陈光美说:“当太平,”出来。
避难,郭沫若再次东渡日本。
在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对他进行监视,使他失去了自由。
在无奈的情况下,他开始潜心研究甲骨文。
由于没钱买书,他每天要走很远的路到书店去看书。
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与东洋文库主任石田干之助联系,才容许他在一两个月内读完库中所藏的一切甲骨文着作。
在此期间,他把关于中国考古学上发现甲骨文的记载全都翻阅了一遍,同时还几乎访遍了日本所有的收藏者,掌握了大量的实物资料。
郭沫若夜以继日地工作,废寝忘食。
郭沫若简介 郭沫若的个人简介

郭沫若简介郭沫若的个人简介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大事年表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县沙湾镇,学名开贞。
1897年春入家塾读书。
习读《诗经》、《唐诗三百首》,喜欢王维、孟浩然、李白。
1901年家塾采用上海编印的新式教科书授课。
1905年春长兄郭开文赴日留学,有意偕从同行,父母未准。
1906年春入乐山县高等小学。
第一学期成绩名列第一,因受年长同学忌妒,被降为第三名。
1907年春因反对教师专制,被学校开除,经斡旋返校。
夏升入乐山县中学堂,大量阅读林琴南的译述小说。
1908年秋患伤寒并发中耳炎,听力受损。
病中读先秦诸子等古籍,偏爱《庄子》。
1909年秋因参加罢课,请求校方与当地政府交出惩办打伤同学的肇事者,被学校开除。
1910年春进省城成都,插入四川官立高等分设中学堂。
冬参加成都学界要求早开国会的罢课风潮,任班级代表,又受开除处分,因故未实行1911年冬清帝退位。
回乡组织民团响应辛亥革命。
1912年,2月受父母之命与张琼华结婚,5日后即离家返成都。
1913年春考入成都四川官立高等学堂理科,未学。
夏,被天津军医学校录取,未就学。
年底得长兄资助,决定东渡日本留学。
1914年1月抵东京。
秋,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
与郁达夫同学。
1915年秋入冈山第六高等学校。
与成仿吾同学。
阅读泰戈尔、屠格涅夫、歌德、海涅等人作品,与斯宾诺莎思想接近。
1916年夏与东京圣路加医院护士佐藤富子相识。
冬,与佐藤富子在冈山结婚。
开始新诗写作。
1917年试译泰戈尔诗集,因无法出版而中止。
1918年参加留日学生罢课,抵制签订”二十一条”。
夏升入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
与留日同学张资平酝酿出版文学刊物。
1919年夏与留日同学响应”五四”运动,组织抵日爱国社团夏社。
作小说《牧羊哀话》。
诗作在上海《时事新报》上发表,震动中国诗坛。
1920年与田汉、宗白华的通信辑为《三叶集》出版。
译歌德《浮士德》第一部,因译稿被老鼠咬毁未能出版。
_甲骨学一百年_评介郭沫若在甲骨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_谢济

”
“
为我 国甲 骨学 研究 队 伍 的 团 结 和 发 展 做 经 常 与 老 一 辈 学 者 就不 同 看 法互 相 切磋 他 从 他 不 忘 朋友 关 心 老 一 辈学 者 的生 活 和 研 究
, , 。 ”
,
郭 沫若 对初 学 甲骨 的 青 年人 谆谆 教 诲
。 ”
, ,
是 他们 循循 善诱 的 良师
、
支 持 和 巨大 影 响
”
,
得以
。
“
畅通无 阻
”
地 搜 集到 所 需要 的
、
大量的
、
有价值的材
料
价
。
º文 字考 释取 得 了 巨 大 成就
,
作 者 多处 引用 了著 名古 文字 学家 对郭 老 文 字考 释 的 高度 评
,
如于 省吾 先生 说
因 此多 有 创 获
:
“Hale Waihona Puke 。 ”:缚
,
: 陈 梦家 先 生 说 不 落案 臼 不 受束 郭 沫若 通 核 遍参 时有创 见 : 王 宇信 先生 说 游 刃 有 余 屡 创 新说 不 少 地方 超 过 了前 人 本书
» 对 甲骨 文 的固 有 规律 作 了许 多 发 凡 启例 的工 作 微 知 著 的商 代 卜 法 复原
发 前人 之所 未发
, ,
。
“
诸如 他 创 造 性 的 分 期 断代 探 索 见
,
创 通 间 奥 的 甲 骨文 例 研究
,
,
甲 骨文 系 统 缀合 和校 对重 片等 等
,
不仅
,
取 得 了 突破性 的 成 就
“ “
。 ”
“
郭沫若甲骨文字考释述要

郭沫若的甲骨文研究成绩斐然袁与罗振玉尧王国维尧董作宾并称为野甲骨四堂冶遥殷墟甲骨自出土便引发学术界广泛关注袁野开辟了中国当代学术的新纪元冶[1]遥我国文字学家尧语言学家胡厚宣指出袁若想要在当今时代做科学的文字学研究袁野甲骨文应该是最基本而重要的资料冶[2]遥甲骨文字字形与其他文字差异颇大袁又因年代久远难以识读袁要研究甲骨文字的内容袁考释其意义是首要问题袁郭氏在甲骨文字考释方面有重要贡献袁影响深远遥一尧郭沫若甲骨文研究实践与成就20世纪30年代袁甲骨文字考释取得突破性进展袁郭沫若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袁叶甲骨文字研究曳叶殷契粹编曳叶卜辞通纂曳叶殷契余论曳为其代表著作遥他承袭罗振玉尧王国维等人的研究思路袁不仅注重二重证据法袁将传世文献与地下文献资料互证袁且将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与古文字研究结合袁在一些关键字的考释解读上有开创性的发现遥1931年袁郭沫若的第一部甲骨文研究专著叶甲骨文字研究曳面世袁共两卷两册遥书中对一些已被识读的甲骨文字提出了新的见解和看法袁又考释了不少的未被解读的甲骨文字遥叶甲骨文字研究曳第一卷收有叶释五十曳叶释封曳叶释臣宰曳等十六篇专题文章袁第二卷仅收录叶释支干曳一篇考释文章袁另有叶前附曳叶后附曳遥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年及科学出版社1962年影印出版的叶甲骨文字研究曳将内容调整为九篇遥郭沫若注重地下文献资料与传世文献资料互证袁将历史研究与文字考释结合袁叶甲骨文字研究曳中的考释文章涉及到殷代社会的方方面面遥1933年袁叶卜辞通纂曳问世于东京袁郭沫若以前人研究为基础袁汇集尧整理当时已有的甲骨文资料袁野所据资料多采自刘尧罗尧王尧林诸氏之书冶[3]袁全书排列章法有序袁考释条理清晰袁是了解甲骨学的经典入门读物之一遥叶卜辞通纂曳所选材料多源于叶殷虚书契前编曳叶铁云藏龟曳叶殷虚书契后编曳叶龟甲兽骨文字曳等业已出版面世的甲骨著录文献遥书中收录甲骨拓片及照片929片袁其中正文800片袁别录129片遥800片正文可分世系尧征伐尧畋游等八类袁每个类别后附小结袁内容涉及甲骨的断代尧碎片的缀合尧甲骨文各期的比较等遥别录收辑了董作宾叶新获卜辞写本曳所刊部分精品甲骨尧史语所藏大龟拓本尧以及日本著名藏家岩间氏等的收藏遥叶殷契余论曳为郭沫若所著叶古代铭刻汇考曳及叶古代铭刻汇考续编曳两书中有关甲骨研究论文的合集袁共11篇遥其中袁叶殷奭拾遗曳补充考释殷王之收稿日期院2021-11-19作者简介院孙泽仙渊1989-冤袁女袁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袁研究方向院中国语言文字尧汉语方言曰江翠华渊1990-冤袁女袁四川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袁研究方向院中国语言文字尧汉语方言遥基金项目院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尧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野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冶项目渊G Y 2018C 01冤曰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野方志中方言资料的整理尧辑录及数字化工程冶渊15Z D B 107冤郭沫若甲骨文字考释述要孙泽仙1袁江翠华2渊1.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袁四川成都611756曰2.四川财经职业学院袁四川成都610101冤摘要院郭沫若在甲骨文字考释方面有辉煌成果袁文章从野实践与成就冶野思想与方法冶野地位及影响冶三方面论述郭氏甲骨文字考释研究遥叶甲骨文字研究曳叶殷契余论曳叶卜辞通纂曳和叶殷契粹编曳等著作是郭氏甲骨文字考释的重要实践及成就遥郭氏的甲骨文字考释思想及方法总结有六院古代社会研究与甲骨文字考释结合尧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互证尧跨学科综合考释甲骨文字尧借助字形分析考释甲骨文字尧结合辞例内容考释甲骨文字尧利用汉字演变特征考释甲骨文字遥他的许多观点及研究对甲骨文字考释影响深远袁甲骨文研究的百年间取得的成就多与郭沫若的探索不可分割遥关键词院郭沫若曰甲骨文曰文字考释曰成就曰方法曰影响中图分类号院H 121曰K 877.1文献标识码院A文章编号院1673-2596渊2022冤02-0037-04V ol .43N o.2Feb.2022第43卷第2期2022年2月赤峰学院学报渊哲学社会科学版冤J our nalofChi f eng U ni ver s i t y 渊Soc.Sci 冤先妣袁增补了殷妣之名院仲丁之配妣己袁祖辛之配妣甲袁祖丁之配妣庚尧妣甲曰叶申论甲曳是补充论证叶卜辞通纂曳中甲即沃甲之论曰叶残辞互足二例曳叶断片缀合八例曳缀合补足了许多残缺不全的卜辞袁使之成为全文袁并加以考释曰叶缺刻横画二例曳说明甲骨文中有缺刻横画的例证曰叶易日解曳举几片甲骨为例袁指出野易日冶与雨雾等同见于一片或同一卜辞中袁理应同为天象之事袁并借叶说文曳院野暘袁日覆云袁暂见也袁从日易声遥冶考释野易日冶即为野暘日冶遥1937年袁叶殷契粹编曳由文求堂书店出版发行袁共五册遥郭沫若精选上海收藏家刘体智所藏甲骨一千五百余片袁按世系尧天象尧食货等类别分门编纂并考释遥该书在甲骨文字考释方面又多有重要阐发遥如袁叶殷契粹编曳第1552片将野冶字隶定为狼狈的野狈冶遥二尧郭沫若甲骨文字考释思想与方法郭沫若的甲骨文字考释研究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袁他充分吸收刘鹗尧孙怡让以及王国维尧罗振玉等人的研究成果袁自述院野于处理殷周古文字之方法上袁之王氏者为最多冶[4]袁在此基础上袁郭氏结合自身学术特长袁形成自己的甲骨文考释思想袁并总结出其独特的考释方法遥渊一冤古代社会研究与甲骨文字考释结合郭沫若曾言院野余之研究卜辞袁志在探讨中国社会之起源袁本非拘泥于文字史地之学遥冶[4]将社会历史研究与甲骨文字考释相结合袁是其甲骨文字研究的重要特色遥如袁他首次将生殖崇拜这一历史民俗借入甲骨文字考释中袁解读出许多甲骨文字袁并揭示出其背后的文化意义遥以野祖妣冶为例袁郭沫若由野祖妣冶象形袁推论为野人世之初祖者冶袁因为生殖崇拜几乎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遥并据此袁深入揭示了一批野神事字冶的共有规律袁认为我国古代大凡与野神事冶相关的字多数从野示冶部袁如袁野祝冶野祀冶野福冶野宗冶野示冶等遥野示冶渊冤为牡渊冤倒置袁郭氏总结袁野卜辞于天神尧地祇尧人鬼何以皆称示袁盖示之初意本即生殖神之偶像冶遥并进一步揭示该类词的意义袁如袁野祀冶像人跪于神像前袁野祝冶象跪且祷告袁野宗冶即祭祀神象之地遥他在叶释祖妣曳最后总结袁野祖妣字冶等字可各类材料互证袁野且于宗教之起源与古代文化之认识上大有关系遥冶渊二冤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互证郭沫若认识到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互证的重要性袁在甲骨文字考释中多次二者互证以增其证据力遥如袁郭氏在考释时袁引叶说文解字曳院野宰袁罪人在屋下执事者袁从宀从辛袁辛罪也冶[5]袁提出野冶的字形很像是有人在屋下执事之状袁因此将其释为野宰冶遥郭氏在叶释祖妣曳一文中袁将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二者结合袁传世文献引野既右烈考袁亦右文母冶渊叶雝曳冤袁野过其祖遇妣冶渊叶易窑小过曳冤袁野烝畀祖妣冶渊叶周颂窑丰年曳叶载芟曳冤等曰出土文献又引野以亯以孝于大宗袁皇祖皇妣袁皇母皇考遥冶渊叶陈逆盨曳冤袁另有叶子仲姜镈曳叶齐候镈钟曳叶谌鼎曳叶颂鼎曳叶史伯硕父鼎曳等多种出土文献袁二者相互佐证遥重视将出土文献尧出土文物作为考证文字的重要工具袁是郭氏非常显著的指导思想遥如袁郭氏将野冶释为野壴冶为野鼓冶的初文袁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证袁首先袁援引叶泉屋清赏曳的一具古铜鼓袁形状与该字类似曰其次袁通过合集22746片尧22749片卜辞文例相同袁前者用野壴冶袁后者用野鼓冶曰然后袁卜辞中野磬冶渊冤与野鼓冶渊冤的右边构件野冶表示击打袁野冶的考释因为古铜鼓的出现更具说服力遥渊三冤跨学科综合考释甲骨文字郭沫若博学多识袁在文学尧考古学尧天文学尧历史学等方面均有建树袁他时常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考释甲骨文字遥如袁利用西方十二星座以分析中国古代十二时辰袁是他运用天文法考释甲骨文字的经典之作遥他将十二时辰与西方十二支比较袁得出一些较为独特的结论院野卯冶渊冤若袁与希腊狮子座符号渊冤相似曰野申冶渊冤若袁形似一线连接二物袁郭氏以为当为双鱼袁与同义遥渊四冤借助字形分析考释甲骨文字郭沫若常利用古今字尧异体字等字形袁借助象形尧指事尧形声等六书法来考释甲骨文字遥以考释野冶为例袁郭沫若据象形分析该字字形象人戴面具袁因而将此字释为野魌冶的初文遥又如袁考释野冶时袁郭氏发现该字存在较多异体字袁综合各种字形袁均像人的胸部左右位置各存一物袁认为此字为乳房象形袁此字乃为野母冶之别构遥郭氏释野冶为野奶之初文冶袁野乃即奶之象形袁其古字矣冶曰再如袁郭氏释野冶袁根据通假字特征袁将其释为野蜮冶遥渊五冤结合辞例内容考释甲骨文字结合辞例内容考释甲骨文字袁是郭沫若又一重要研究方法遥他常研究辞例内容袁并在其中发现前人未发现的成果袁借此纠正了前修学者的一些错误遥例如袁前修一直将野冶及野冶看作同一合文袁表示野十五冶袁郭氏发现野冶和野冶共同出现在同一片卜辞中袁按照常理袁同一个字的不同字形不应该出现在同一片甲骨或者卜辞中袁因而他推论二者并非同一个字袁野冶是野十五冶的合文袁而野冶是野五十冶的合文遥渊六冤利用汉字演变特征考释甲骨文字以郭氏对野冶野冶野冶野冶野冶等字的考释为例袁可看出他擅长利用汉字的演变规律和演变特征袁从其他字形相近尧相似的古文字中寻求新的发现袁得出新的结论遥如袁郭沫若之前的学者多将野冶释之为野卤冶或野鲁冶袁后有吴大徴等学者释之为野周冶但无实证遥郭氏将野冶对比金文袁发现義仲方鼎尧大盂鼎尧夨令方彝尧尊尧小克鼎尧无惠鼎之铭文等出现了野冶渊冤袁即野周冶之省文袁从而提出甲骨文中也应释为野周冶字遥纵观郭沫若的甲骨文考释成果袁他的考证大多采用各种方法综合论证袁以求得到最为科学尧全面尧令人信服的结论遥三尧郭沫若甲骨文字考释地位及影响陈子展评论早期甲骨学者院野甲骨四堂袁郭董罗王冶袁为学界定论遥唐兰院野卜辞研究雪堂导夫先路渊罗振玉冤袁观堂继以考史渊王国维冤袁彦堂区其时代渊董作宾冤袁鼎堂发其词例渊郭沫若冤遥冶[6]充分肯定了郭沫若在甲骨文考释方面的重大贡献遥郭氏在甲骨文的整理尧搜集尧刊发及文字考释方面均有辉煌成果袁许多观点对甲骨文字考释影响深远袁甲骨文研究的百年间取得的成就多与郭沫若的探索不可分割遥甲骨文字考释在20世纪30年代取得突破性进展袁郭沫若是该时期的代表人物袁他跳出旧有国学圈子袁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袁以甲骨文资料为研究对象袁野使甲骨文研究冲出国学的藩篱袁开辟了一个新纪元遥冶[7]在他的影响下袁各界学者掀起了甲骨文考释热潮袁被考释的文字逐渐增加袁甲骨卜辞被逐渐识读袁在此基础上袁学者开始重视总结甲骨文字考释的方法及理论袁几代学者继往开来深耕甲骨文字考释袁百年来取得了巨大成果遥基于郭沫若在甲骨文研究方面的重要贡献及深远影响袁近些年袁研究郭沫若甲骨文方面的成果也不断涌现遥笔者以野郭沫若冶野甲骨文冶野古文字冶为篇名检索C N K I获取相关研究论文70余篇袁有文章对郭沫若甲骨文字考释的特点及成就做了宏观论述曰有文章重点探讨郭沫若的甲骨文研究方式方法曰有文章对郭沫若的甲骨文字考释尧缀合等情况做了修正补充曰还有文章指出了他研究中的失误及不足遥谢济认为袁郭沫若所著叶卜辞通纂曳有四大贡献院其一是他将马克思主义与甲骨文研究尧商代断代史研究相结合袁是显著的变革袁对商代社会研究有重要贡献曰其二是对罗振玉尧王国维的甲骨文研究的纠正与发展曰其三是在新资料尧缀合尧辞例方面的贡献曰其四是对考证方国地理的贡献[8]遥叶试说郭沫若掖殷契余论业对甲骨学的贡献曳肯定了郭沫若采用残片互补的方法考释甲骨文字[9]遥罗业恺归纳郭氏对甲骨文献整理的贡献有二院一是挖掘了甲骨材料的文献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袁开辟了甲骨研究的新领域曰二是开创了甲骨研究的新方法袁野在甲骨学中开多形式文献比较研究之先冶袁野首开甲骨校重冶等[10]遥刘琳珊对郭沫若的甲骨文字考释方法尧特点做了一些归纳[11]曰符丹论述了郭氏古文字考释的一般方法及特色袁也谈到其局限性[12]曰王宇信从甲骨学史出发袁对郭沫若甲骨考释的方式方法及成就贡献做了整理[13,14]曰徐明波认为袁郭氏在古文字研究上取得的成就袁得益于其科学的研究方法袁如重视地层及伴出器物的研究袁借用考古类型学方法袁按照甲骨文字字形将其分类为不同王世等[15]曰郝雯雯叶郭沫若的甲骨学研究曳从郭氏四部甲骨学代表作入手袁借助郭沫若书信中有关甲骨研究的相关材料袁对其甲骨学做了较为全面的讨论[16]曰黄思贤叶郭沫若的古文字研究思想与方法曳认为郭氏的古文字研究袁尤其是甲骨文研究的思想方法和成就不可否认[17]遥以上这些成果较多探讨郭氏的甲骨学研究思想及方法遥一些学者对郭沫若在甲骨文字考释尧缀合等方面的不足之处作了部分补充遥如袁吴薇薇尧吴晋生先以两例指出郭沫若考释的年代不正确袁后综合考察几片卜辞的年尧月尧日袁对郭氏的研究做了补充和修正[18]遥郭若愚叶掖殷契粹编业缀合例的勘误及补充曳袁方晓垠叶郭沫若甲骨文字考释遗珠一则曳袁郁浓叶掖殷契粹编窑三九六片业与賁生祭及其他曳袁姚孝遂叶掖殷契粹编业校读曳等也属此类遥另有学者指出了郭沫若甲骨文考释方面的某些不足及部分失误遥如袁郭伦提出袁由于时代和资料的局限袁叶卜辞通纂曳存在三处不足院第一袁部分甲骨文考释字形整体错误曰第二袁有的考释字形基本正确袁但解释意义稍有不足曰第三袁有的甲骨文考释较正确地认定了意义袁但没有正确考定字形[19]遥陈仕益全面考察了叶郭沫若全集曳考古编卷一尧卷二尧卷三的全部内容袁分析郭氏在甲骨文考释方面存在的两种失误院其一袁将一字误以为二字袁或将二字误以为一字遥如将野小甲冶误以为野采冶曰将野暮冶误为野来月冶遥其二袁整体误认遥如将野豭冶误为野豕冶尧将野虹冶误为野霓冶[20]遥叶再论郭沫若对甲骨文字形的误释曳考察了郭沫若两种失误院第一袁野误增构件尧误减构件冶袁如将野女冶误为野母冶袁将野戈冶误为野弋冶曰第二袁野误认合体字的偏旁冶袁如将野奚冶误认为野要冶袁野酒冶误认为野酬冶等十九个失误示例[21]遥总的来说袁对郭沫若甲骨学的研究成果不少袁但对其甲骨文考释的相关研究成果相对较少袁目前业已面世的郭沫若甲骨文字考释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借鉴前人总结的古文字考释方法对郭氏的甲骨文考释成果进行归纳及套用袁缺乏对其甲骨文释义模式的深入研究袁语言学本体研究成果亦较少袁有待学界更多高见遥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参考文献院也1页王宇信袁魏建震.甲骨学导论[M ].北京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袁2010.也2页胡厚宣.五十年甲骨文发现的总结[M ].北京院商务印书馆袁1951.也3页郭沫若.卜辞通纂窑序袁甲骨文献集成窑第2册[M ].成都院四川大学出版社袁2001.也4页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M ].上海院上海大东书局袁1931.也5页许慎.说文解字[M ].北京院中华书局袁2013.也6页唐兰.天壤阁甲骨文存并考释自序[M ].上海院上海古籍出版社袁2016.也7页黄德宽袁陈秉新.汉语文字学史渊增订本冤[M ].合肥院安徽教育出版社袁2006.也8页谢济.郭沫若叶卜辞通纂曳对甲骨学的重大贡献[C ].郭沫若研究.北京院文化艺术出版社袁1986.也9页谢济.试说郭沫若叶殷契余论曳对甲骨学的贡献[J ].殷都学刊袁1986渊02冤院13-19.也10页罗业恺.从文献整理角度谈郭沫若对甲骨学的贡献[J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9(04):50-56,60.也11页刘琳珊.郭沫若甲骨文字考释研究[D ].济南院山东师范大学,2017.也12页符丹.郭沫若古文字整理方法研究[D ].重庆院西南交通大学,2010.也13页王宇信.试论郭沫若的甲骨学研究[J ].郭沫若学刊袁1991(02):24-36.也14页王宇信.试论郭沫若的甲骨学研究(续)[J ].郭沫若学刊袁1991(03):28-35,59.也15页徐明波.从传统金石学走向科学考古学要要要郭沫若甲骨文尧青铜器研究中考古学方法的应用[J ].郭沫若学刊袁2013(09):58-61.也16页郝雯雯.郭沫若的甲骨学研究[D ].重庆院西南大学,2011.也17页黄思贤.郭沫若的古文字研究思想与方法[J ].理论月刊,2017(09):52-56.也18页吴薇薇袁吴晋生.叶卜辞通纂考释曳第596-602片小辞年月日考[J ].贵州文史丛刊袁2000渊02冤院25-26.也19页郭伦.浅析叶卜辞通纂曳的不足之处[J ].大众文艺渊理论冤袁2009渊04冤院60-61.也20页陈仕益.郭沫若考释甲骨文字形的两种失误[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袁2005渊03冤院78-83.也21页陈仕益.再论郭沫若对甲骨文字形的误释[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10):19-23.渊责任编辑赛汉其其格冤A bs t ract :G uo M or uo has m ade br i l l i ant achi evem ent s i n t he col l at i on,col l ect i on,publ i cat i on and t ext ual r es ear ch of or acl e bone i ns cr i pt i ons .H i s achi evem ent s i n t he t ext ual r es ear ch of or acl e bones ar e m ai nl yconcent r at ed i n f our w or ks .G uo M or uo's t ext ual r es ear ch on or acl e bones has hi s ow n s et of m et hods and uni que t hought s and s t yl es .M any of hi s vi ews have a pr of ound i nf l uence on t he i nt er pr et at i on of or acl e bone i ns cr i pt i ons .M os t of t he achi evem ent s of O r acl e r es ear ch i n t he pas t cent ur y ar e i ns epar abl e f r om G uo M or uo's expl or at i on.K eyw ords 院G uo M or uo 曰O r acl e 曰Text ual R es ear ch 曰A chi evem ent 曰M et hod 曰I nf l uenceA Sum m ary of R es earch on G uo M oruo's O racl eB one I nscri pt i onsS U N Ze-xi an 1,JI A N G C ui -hua 2(1.School of H um ani t i es 袁Sout hw est Ji aot ong U ni ver s i t y,Chengdu 611756,Chi na 曰2.Si chuan V ocat i onal Col l ege of Fi nance and Econom i cs ,Chengdu 610101,Chi na)。
郭沫若著作简介

家庭情况
1912年,郭沫若与张琼华(1890~1980)在父母的包办下结婚,五天后郭 沫若离家,两人没有离异,以后68年张琼华一直守在郭沫若老家。
1916年,郭沫若在日本与安娜(原名佐藤富子,1893~1994)同居,安娜 为此断绝了与父母的关系。他们生有五个子女:长男郭和夫,次男郭博,三男 佛生,女儿淑瑀,四儿志鸿。1937年,郭沫若不辞而别离开日本,与安娜断绝 了联系。抗日战争结束后,安娜带着孩子来到中国,当她知道郭已另有家庭后, 选择了离开,以后中国共产党为他们提供了生活上的帮助。
《虎符》(剧本)1942,群益 《屈原研究》(论文)1943,群益 《今昔集》(论文集)1943,东方书社 《孔雀胆》(剧本)1943。群益 《南冠草》(剧本)1944,群益 《青铜时代》(史论)1945,文治出版社 《先秦学说述林》(论文)1945,福建永安东南出版社 《十批判书》(史论)1945,群益 《波》(散文集)1945,群益
著作书目年份及出版社介绍
《归去来》(散文集)1946,北新《筑》(剧本)1946,群益
《女神》(诗集)1921年,泰东 《瓶》(诗集)1927年,创造社 《前茅》(诗集)1928年,创造社 《恢复》(诗集)1928年,创造社 《水平线下》(小说、散文集)1928年,创造社 《我的幼年》(自传)1929年、光华 《漂流三部曲》(小说、戏剧集)1929年,新兴书店 《山中杂记及其他》(小说、戏剧集)1929年,新兴书店 《黑猫与塔》(小说、散文集)1931年,仙岛书店 《后悔》(小说、戏曲集)1930年,光华 《黑猫与羔羊》(小说集)1931年,国光 《今津纪游》(散文集)1931年,爱丽书店 《桌子跳舞》(小说、散文集)1931年,仙岛书店 《文艺论集续集》(论文集)1931年,光华 《创造十年》(回忆录)1932年,现代 《沫若书信集》1933年,泰东 《豕谛》(历史小说)1936年,不二书店 《北伐途次》(散文)1937,潮锋出版社 《甘愿做炮灰》(剧集)1938.北新 《战声》(诗集)1938、战士出版社 《创造十年续编》(回忆录)1938,北新 《羽书集》(散文、论文集)1941,香港盂厦书店 《屈原》(剧本)1942,重庆文林出版社 《蒲剑集》(散文、论文集)1942,重庆文学书店 《棠棣之花》(剧本)1942,作家书屋
郭沫若与篆刻

郭沫若与篆刻篆刻文化是书法和雕刻相结合的艺术。
在我国古代印章既是一种持信之物,又可作为行政权力的凭证。
元明清时期,篆刻家继承和发展了秦汉玺印的传统,终于使篆刻逐渐成为一种可以与书画并美的艺术门类。
现代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郭沫若,对古文字有透彻精深的研究,著述宏富,主要有《甲骨文字研究》、《卜辞通纂》、《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石鼓文研究》、《诅楚文考释》等等。
正因为如此,他对篆刻的印文十分考究。
早在1938年底,他与林半觉等人谈论篆刻艺术时,就曾指出:“任何文字都可以入印,但风格要统一。
这个问题是十分严肃的,正如古人所讲:印以字为文,文须考订,一体不可秦篆杂汉、杂唐,如各朝之印,当宗各朝之体,不可溷(hùn音混)杂其文,更改其篆,若他文杂厕,则不成文,异笔杂厕,即不成字。
”他再三强调:“做学问最需要老实态度,切不可用偏旁凑合篆字,要反对冒充甲骨、钟鼎文欺骗老百姓,还自以为渊博的现象。
”郭沫若对古代印章也颇有研究。
1957年6月21日,郭沫若出席世界和平理事会科伦坡会议后回国,在途经昆明时,参观了云南省博物馆,观摩云南晋宁县石寨山六号墓出土的金印。
“滇王之印”,他明确指出此印和“胜西印”均系“汉朝时代的遗物”。
郭沫若与许多著名篆刻家有着深厚的友谊。
他有位挚友叫钱瘦铁(1877~1967年),无锡人,名,字叔,号瘦铁,以号行世。
他的书法四体皆工,又擅山水花鸟,篆刻从汉印入手,早年似吴昌硕,后取周秦金石文字之神韵,熔铸入印,别具一格。
钱瘦铁1922年赴日本,在京都举办了个人书画篆刻展览,1924年应聘任上海美术专门学校国画系主任,1935年携家眷侨居日本。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郭沫若决定从日本秘密回国,他回忆:“直接帮助了我行动的是钱瘦铁和金祖同(注:金祖同当时在日本跟郭沫若学习甲骨文和金文)。
瘦铁在王生的系统下做情报工作,他曾经把我的意见通知当时在国内的王生,得到了政府的同意,他便为我负责进行购买船票等事项。
郭沫若对甲骨学的研究和贡献

郭沫若对甲骨学的研究和贡献[摘要]本文简要论述了郭沫若同志对甲骨学方面的贡献,介绍了郭沫若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结合甲骨文资料,研究甲骨学史。
文中对郭沫若同志在甲骨学方面的巨大贡献作了阐述。
[关键词]郭沫若甲骨学研究巨大贡献甲骨文是我国商、周时期用于记录占卜活动内容的古代文字,它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体系比较完整、时代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就是我们今天所使用的汉字的鼻祖和前身。
郭沫若同志在对甲骨学的研究方面贡献是非常之大,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研究中国古代史,创造性地把古文学和古代史的研究结合起来,开辟了史学研究的新天地。
他做学问敢于大胆创新,在哲学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都发挥自己独特的见解,不仅在古史分期等重大问题的研究上有所突破,即在甲骨金文的考释方面也有自己的成就。
郭沫若是一位很有影响的旷世奇才,他对甲骨文考释,为人类文化研究打开了一条通道。
首先开创了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指导下,运用甲骨文资料对中国古代社会进行系统研究的风气。
从1929年——1937年,郭沫若在短短八年中,编写了六七种甲骨文论著,他把甲骨文研究与古代社会的研究结合起来。
从甲骨文中寻找古代社会制度、社会生活的影子,是甲骨学研究领域得到拓展,是甲骨学的质的飞跃,这是郭沫若对甲骨学的重大贡献。
郭沫若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从事甲骨文研究的第一人。
郭沫若对甲骨学的研究,面既广、又有深度,议论所及、往往发前人所未发。
郭沫若研究甲骨,非常注意搜集第一手的原始资料,并考证出不少甲骨文新字,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商代社会历史文化的新见解,为甲骨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郭沫若在甲骨学史研究中,著书十分宏富,现就其中关于甲骨学的重要论著及其学术所值简述如下。
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里收有《卜辞中的古代社会》一篇,分为两章。
第一章根据甲骨文字,结合出土器物,研究商代的经济基础,像渔猎、牲畜、农业、工艺、贸易等等。
试论郭沫若海外十年甲骨文献整理研究的特点

试论郭沫若海外十年甲骨文献整理研究的特点作者:罗业恺来源:《成都工业学院学报》2018年第01期摘要:为了对郭沫若海外十年甲骨文献整理研究特点进行梳理,和王国维、罗振玉、董作宾比较研究,认为郭沫若海外十年的甲骨文献整理研究在研究目的、指导思想、研究重点、成就等方面呈现出和其他研究者不同的研究特点。
关键词:郭沫若;海外十年;甲骨文献中图分类号:G25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5383(2018)01-0085-04海外十年是郭沫若学术研究收获最大的十年,其中又以甲骨文方面的研究最令人称道。
而甲骨文的研究离不开对甲骨文献的整理。
郭沫若在对甲骨文研究中开展了大量甲骨文献整理工作,在以下几个方面呈现出与之前和同时期其他研究者不同的特点,特别是和“甲骨四堂”中的其他三位——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相较的不同研究特点。
1 整理、研究的目的和指导思想研究者们出于不同的目的对甲骨文献开展了整理研究,不同的目的导致指导思想也各不相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在《卜辞中的古代社会·序说》中,郭沫若曾批评早期甲骨文研究者:“中国学者,特别是研究古文字一流的人物,素少科学的教养,所以对此绝好的史料,只是零碎地发挥出好事家的趣味,而不能有有系统的科学的把握”,推崇罗振玉、王国维是甲骨文献研究的“二大宗师”[1]195。
罗振玉对甲骨文献的整理、研究是从收集古物开始,目的在于“考古”,他曾在《集蓼编》中自评《殷虚书契》:“平生著书百余种,总二百数十卷,要以此书最有裨于考古。
”[2]42为了进行旧式考古而整理研究甲骨文献,自然无法得到先进理论的指导和支持。
王国维“研究学问的方法是近代式的,思想感情是封建式的”[1]8,他对甲骨文献的整理、研究也同样囿于传统小学、史学的范围,这也正是罗、王二人作为旧时代研究者的无法跳出的时代局限。
董作宾对甲骨文献的整理研究是其亲身参与发掘的必然,从董氏的研究过程来看,他对甲骨文献的整理研究是为了研究殷代的古史,1934—1943年历时十年所完成的《殷历谱》是其结合甲骨文献对殷代历法的研究成果。
历史考古与美学阐释_以郭沫若青铜器研究为例

3历史考古与美学阐释———以郭沫若青铜器研究为例魏红珊(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成都,610072 )摘要: 郭沫若在广博深细的历史考证和文字训诂中,接触了大量的古代审美对象,涉及不少与中国美学史、艺术史有关的重要问题。
郭沫若以历史学考据和文献学注释为特点,进行历史研究的同时进行美学阐释,为先秦美学史开辟了一片崭新的天地。
关键词: 郭沫若;历史考古;美学阐释中图分类号: K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 5973 (2004) 04 - 0091 - 05关于郭沫若的历史考古,长期以来学界重点关注其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运用及其在中国历史学、考古学和古文字学发展史上的划时代地位。
这无疑还原了郭沫若历史考古的重要价值。
但却在不经意间忽略了郭沫若历史考古的美学价值,尤其是中国美学史的研究价值。
郭沫若在广博深细的历史考证和文字训诂中,接触了大量的古代审美对象, 涉及不少与中国美学史、艺术史有关的重要问题。
郭沫若以历史学考据和文献学注释为特点,进行历史研究的同时进行美学阐释,为理解中国美学史提供一定的文本说明和必要的历史资料,烛幽通隐,钩沉发露,遂使其研究成就别具一格, 自成气象。
最突出的表现,是他用历史考据与科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中国青铜器时代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青铜器铭文作出精辟的美学阐释,不仅观点很新,而且也很有说服力。
郭沫若对中国美学史研究的最突出的成就在先秦。
先秦又集中体现在青铜器研究领域。
他的青铜器的研究不仅为中国古代史研究、断代史研究,而且为中国美学史的研究发掘出若干重要史实,从而为中国先秦美学史研究开辟了一片崭新的天地。
米海里斯的《美术考古学发现史》介绍了19 世纪欧洲考古发现的进程以及研究方法,是对当时流行的田野考古学的最初的综述和概论。
书中针对古代希腊、罗马的雕塑群像不断出现,有的文献记载证据全失,有的很不确切等情况,谈及辨识古器物年代的具体方法,即‚各种陶器的形式与装饰纹样上的发展,在我们辨别文化之时代的相异及其类似时,给我们以最贵重的帮助。
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_释和言》

甲骨文字研究上册沫若手书中华民国二十年五月印刷中华民国二十年五月刻版发行所大东书局甲骨文字第十二释郭沫若譔述释和言说文“和”、“穌”异字。
“和”在“口”部,曰:“相应也,从口禾声”。
“穌”在“龠”部,曰:“调也,以龠禾声,读与和同”,“是许以唱和为‘和’”以调和为‘穌’。
然古经传中二者实通用无别,今则“穌”废而“和”行,疑“和”“穌”本古今字,许特强为之别耳。
卜辞中有“穌”字,文曰:“贞甲穌罪唐”(前二卷四五叶二片)。
罗释“穌”谓“从龠者”是矣。
案“龠”字《说文》以为“从品侖,侖理也”,然考之古金文,如克鼎之“锡女史小臣水龠鼓钟”作龠。
而从龠之穌字,如王孙遣诸钟【氵允】儿钟子璋钟公孙班钟之作,厂钟之作無,鲁邂钟之作乐,虢叔钟之作越「卩I君妇壶之作矯, 字均不从品龠。
谛观之,实乃从“厶”象形,象形者象编管之形也。
• • •••••••••••••金文之作*1若"者,实示管头之空,示此为编管而非编简,盖正与从“£〜”册之龠字有别,诗书反以龠理释之,大悖古意矣。
龠字既象编管,与汉,以后人释龠之义亦大有别。
后人均以为单独之乐管注似笛,然或以为三孔,(说文解字,郑玄《周礼•笙师》《礼记•少仪•明堂位注》,郭璞《尔雅•释乐注》)或以为六孔(《毛诗》邺风简兮“左手执籥”传)或以为七孔(《广雅》)是皆未见古器之实状而悬擬之耳。
形之相悖如彼,说只参差复如此,故置汉人龠之似笛之说全不可信。
《尔雅•释乐》云“大籥谓之产,其中谓之仲,小者谓之箹”, 而《说文》“籁”字注云“籁,三孔龠也,大者谓之笙,其中谓之籁,小者谓之箹”,是则龠之与籁是一非二。
庄子《齐物论》云“人籁则• • • 比竹是矣”籁为比竹,与龠之字,形正相一致。
许知籁龠为一而不. 知龠。
故以“三孔龠”释籁,其误与龠下注云“乐之竹管,三孔”者• •正同。
知龠、籁为比竹则知其大者自当为笙,《尔雅》“产”字盖形而讹,不则当因后人不识龠而妄改者也。
【甲骨四堂】郭沫若靠什么位列“甲骨四堂”

【甲骨四堂】郭沫若靠什么位列“甲骨四堂”2018年6月12日,是郭沫若逝世40周年忌日。
郭沫若是甲骨文研究领域有名的四大权威之一,他的《甲骨文字研究》《卜辞通纂》《殷契粹编》等甲骨文研究著作迄今仍然在学术界产生重要影响。
其中,《卜辞通纂》是在日本文求堂老板田中庆太郎的支持下得以出版的,也得到董作宾等国内学者的帮助,凝聚了中日两国学界的共同努力。
“东洋文库”查阅资料田中庆太郎,1880年出生于京都,比郭沫若大一个属相。
田中家的文求堂书店,1861年开业,1901年迁至东京。
1899年,田中庆太郎毕业于东京外国语学校中国语学科,随后到了中国,并在北京买房。
他长期学习中国古代典籍知识,善于搜集珍本善本,在汉籍文献方面的知识越来越丰富。
田中回到日本后,长期经营文求堂,在日本汉学界相当有名气。
著名汉学家内藤湖南曾说:“在今天的东京,学者之中对于古书的鉴赏能力而言,没有一人能与'文求堂’主人相匹敌。
”郭沫若因为写下《请看今日之蒋介石》,受到当时的政府通缉,被迫于1928年流亡日本。
为了进一步弄清中国社会的性质,他开始专研中国古代社会的情况,最初研究的是《易经》《尚书》和《诗经》。
在写出一些文章后,他产生了一些疑惑:因为《易经》的写作年代不清楚,假如用不明写作年代的材料去研究古代,得出的结论难免会大打折扣。
于是,郭沫若想到了甲骨文。
甲骨学是19世纪末兴起的学问,专门研究地下出土的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郭沫若认为,甲骨文作为资料来说,是相当可靠的。
于是,他开始搜求甲骨文拓片和甲骨学著作。
他先来到上野图书馆,发现这里的资料有限。
于是,想起了求学时期曾经光顾过的文求堂。
在这家书店,他发现了店里有自己一直试图找寻的罗振玉《殷虚书契考释》。
可是,这本书要卖12元,相当于一个普通职员一个月的工资。
当时,郭沫若口袋里只有6元。
思索再三,他向田中庆太郎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请求,以这6元为抵押,把这本书借回家看一两天。
田中庆太郎略一踌躇,委婉地表示拒绝。
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释龢言》析案

An Analysis of Guo Moruo's Research on the Oracle
Characters
作者: 刘正国[1]
作者机构: [1]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上海200234
出版物刊名: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页码: 1-17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2期
主题词: 和;言;龢;龠;箫;编管;单管;《尔雅》;《说文》
摘要:《释龢言》是郭沫若先生早年研究古文字学之著《甲骨文字研究》中的一篇涉及中国古管乐器器名考释的专文.在该释文中,郭氏仅据《尔雅》中的"小笙谓之和""大箫谓之言"的两句释语,通过由文字到文字的辗转曲说,一反千百年来众口一词的历史记载,将本为单管乐器的"龠" (以"龢"字为论)定说成了"编管"乐器"箫"(排箫);又将本为"编管"乐器的"箫"(以"言"字为说)断定为"单管"乐器(洞箫).这些考释都是与历史的成说完全相悖论的,但却在没有得到任何证据证实的
情况下,被当代学界拿来用作定论;从而给中国古管乐器的正本清源,乃至整个古乐史的贯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那么,郭氏的考释有没有真正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呢?其观点究竟可不可能成立呢?本文试秉学术之天下公器,对《释龢言》全篇作一客观条理的全面析案,学者由此自可辨其真伪与正讹.。
甲骨文字诂林和甲骨文字释林

甲骨文字诂林和甲骨文字释林
甲骨文字诂林和甲骨文字释林是两本关于甲骨文研究的学术著作。
《甲骨文字诂林》是清代学者郭璞所著的甲骨学研究著作,全书共分十卷,收集了大量的甲骨文资料,并对甲骨文字进行了解释和诠释。
该书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字学的重要成果,为后来的甲骨学研究打下了基础。
《甲骨文字释林》是近代学者郭沫若所著的甲骨学学术著作,全书共分三卷,是对甲骨文的系统研究和释义。
该书主要分类整理了甲骨文中的字形,对甲骨文的结构和用法进行了详细解释和阐述,对于甲骨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这两本著作都是对甲骨文的研究进行了全面的系统总结,对于学术界和甲骨学研究者在理解和解读甲骨文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释和言》

《礼记·少仪·明堂位 注》,郭璞《尔雅·释乐 注》)或以为六孔(《毛 诗》邶风简兮“左手执籥”传)或以为七孔(《广雅》)是皆未见古器 之实状而悬擬之耳。形之相悖如彼,说只参差复如此,故置汉人龠之 似笛之说全不可信。
未然与”余案此说甚 谬。 鼎之“攻 无商敌”,实亦龠字,当 读为 或躍。许书“ , 即跳跃。”知 躍可通,则知 躍亦可 通矣,故,“攻 无商”实是“攻躍无敌”;前人释战,毫无根据。(公
伐 钟有“攻 襄商”语乃是“攻战攘敌”,以单为战;有同名之伪 鼎即仿 鼎文易单为 ,此字不足为证。商君已无根之孤证,不问
曰书史观此所以从之言字并不从辛作此乃言之最古字字从口象形与甲骨文之磬鼓字同意磬于卜辞做雅之藉为雅雅乐器也见周官笙师声音亦无形之物也故声之藉以为磬音之藉以为言更与其首加一遂于从辛之字无别矣
甲骨文字研究 上册 沫若手书
中华民国二十年五月印刷 中华民国二十年五月刻版 发行所 大东书局
甲骨文字第十二释 郭沫若譔述
《尔雅·释乐》云“大籥谓之产,其中谓之仲,小者谓之箹”, 而《说文》“籁”字注云“籁,三孔龠也,大者谓之笙,其中谓之籁, 小者谓之箹”,是则龠之与籁是一非二。庄子《齐物论》云“人.籁.则. 比.竹.是.矣.”.,.籁.为.比.竹.,与龠之字,形正相一致。许.知.籁.龠.为.一.而.不. 知.龠.。故以“三孔龠”释籁,其误与龠下注云“乐之竹管,三孔”者 正同。知龠、籁为比竹则知其大者自当为笙,《尔雅》“产”字盖形而 讹,不则当因后人不识龠而妄改者也。(仲籁之异其理亦同,盖后人 以籁为箫疑中龠名籁与龠不合也。)知此则诗简兮“左手执龠,右手 秉翟”,而后方可说明,诗之意,殆言万舞者,以乐器自为节奏,右 手秉翟而舞,左手持籥而吹,龠而果似笛。或乃六孔七孔则双手不能 成节奏,而左(右)手尤不能也。疑三孔之说即为调和此诗而生,盖 三孔则左手勉强可能也,然《说文》于笛,字注下云“羌笛三孔”, 则知中国古无三孔之笛,今之龠本比竹,于诗之义乃豁然贯通。盖.比. 竹.如.今.之.口.琴.。双手优能吹之,在.狂.舞.之.时.,舞.者.自.吹.此.单.纯.之.乐.器., 节奏亦容易构成,(向)非笛之比矣。故此诗于此(讁)可为互证, 盖由龠始得解诗,亦可以知龠也。
文人郭沫若:鲜为人知的甲骨文研究,堪称中国第一

文人郭沫若:鲜为人知的甲骨文研究,堪称中国第一研究甲骨文的郭沫若01.研究甲骨文有什么用?甲骨文是我们祖先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但是,由于埋藏地下,到了现在,很多我们已经不认识了!通过这样的文字,可以确切地知道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在做什么,有什么规矩,不是蛮有意思的吗?是“天”文吗?看起来抽象的美!正经点说,甲骨文是商朝晚期(公元前14—前11世纪)遗留下来的珍贵历史资料。
而研究甲骨文,不但可以知晓中国上古时期文字记载的意义,还可以了解到3500年前,殷商时代的社会、习俗、文化、历史等等!从未知到破解谜题,那是何等的动人心魄!“甲骨四堂”之“鼎堂”!02.郭沫若研究甲骨文有多厉害?郭沫若,多数人聚焦他的诗歌、戏剧及他的私生活上。
其实他在甲骨文方面的研究,究竟有多牛叉?他不啻是照耀着甲骨文夜空最亮的星!从1899 年甲骨文被发现以来,研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郭沫若被誉为“甲骨四堂”(名人堂)之一,虽然起步晚,但起点高,成为最厉害、成就最卓越的人!从1928年开始研究甲骨文,共经历了整整五十个年头,无论是在早期紧张的革命环境里,还是在建国后繁忙的公务活动中,郭沫若一直没有间断过对甲骨文的研究,并在这一领域内屡创新说,成为甲骨文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这是一个艰深的领域!03.郭沫若是如何闯入甲骨文这一艰深的学术领域的?1、1926年夏,郭沫若投笔从戎,参加了北伐战争,安庆“三·二三”惨案之后,郭沫若奋笔疾书了《请看今日之蒋介石》。
随后他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并在南下途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由于蒋介石通令缉捕郭沫若,在党组织的安排下,郭沫若于1928年2月东渡日本,开始了十年的政治流亡生活。
2、6月在东京的书店拿到了王国维写作的《殷墟书契考释》,从此开始了他的甲骨文研究。
虽然他对甲骨文一字不识,但他坚信通过对地下出土的古代文字来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是一条正确的途径。
从入门书看起,没有老师的指导。
当时,他住在乡间,图书资料奇缺,因此天天要跑到东京借书。
郭沫若与《甲骨文合集》(上)

作者: 孟世凯
作者机构: 不详
出版物刊名: 文史知识
页码: 85-90页
主题词: 《甲骨文合集》 郭沫若 文学艺术 学术界 乐山市 工作者 五十岁 古文字 国内外 甲骨学
摘要:郭沫若,人们尊称为郭老。
目前除了学术界和专业工作者外,五十岁以下的人了解郭老的已不太多。
也许有不少人了解郭老在文学艺术方面的杰出贡献,对在古文字,尤其是甲骨文方面的贡献知之甚微。
郭老生于光绪十八年(1892),卒于1978年。
原名开贞,字鼎堂,四川乐山县(今乐山市)人。
一生著述甚丰,他晚年为社会做出的一大贡献即亲自主编(不是现时流行的某些挂名主编)了一部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称赞的《甲骨文合集》。
这部被称为甲骨学里程碑的八开本13巨册的大型著作,。
唯物史观视野下的甲骨学——郭沫若的甲骨文研究

作者: 徐明波
作者机构: 绵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学院,四川绵阳621000
出版物刊名: 郭沫若学刊
页码: 23-26页
主题词: 唯物史观 郭沫若 甲骨学
摘要:20世纪20年代以来,郭沫若先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研究甲骨文,将卜辞与殷商史研究相结合,不仅对田猎卜辞等若干甲骨文专题领域起了开先路的作用,而且整体上开辟了甲骨文研究和历史研究的新天地。
郭氏的甲骨文著录《卜辞通纂》、《殷契粹编》及其主编的《甲骨文合集》也体现了唯物史观的指导思想,它们的出版促进了甲骨学的发展。
郭沫若甲骨文字考释述要

郭沫若甲骨文字考释述要
孙泽仙;江翠华
【期刊名称】《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2(43)2
【摘要】郭沫若在甲骨文字考释方面有辉煌成果,文章从“实践与成就”“思想与方法”“地位及影响”三方面论述郭氏甲骨文字考释研究。
《甲骨文字研究》《殷契余论》《卜辞通纂》和《殷契粹编》等著作是郭氏甲骨文字考释的重要实践及成就。
郭氏的甲骨文字考释思想及方法总结有六:古代社会研究与甲骨文字考释结合、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互证、跨学科综合考释甲骨文字、借助字形分析考释甲骨文字、结合辞例内容考释甲骨文字、利用汉字演变特征考释甲骨文字。
他的许多观点及研究对甲骨文字考释影响深远,甲骨文研究的百年间取得的成就多与郭沫若的探索不
可分割。
【总页数】4页(P37-40)
【作者】孙泽仙;江翠华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四川财经职业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21;K877.1
【相关文献】
1.郭沫若甲骨文字考释方法浅析
2.郭沫若甲骨文字考释遗珠一则
3.需要向事实的真相进一步靠近——谈两部工具书对郭沫若甲骨文考释成果的评价
4.郭沫若考释甲骨文字形的两种失误
5.读《甲骨文字诂林》兼论古文字考释工具书的编纂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骨文字研究上册沫若手书中华民国二十年五月印刷中华民国二十年五月刻版发行所大东书局甲骨文字第十二释郭沫若譔述释和言说文“和”、“龢”异字。
“和”在“口”部,曰:“相应也,从口禾声”。
“龢”在“龠”部,曰:“调也,以龠禾声,读与和同”,“是许以唱和为‘和’”以调和为‘龢’。
然古经传中二者实通用无别,今则“龢”废而“和”行,疑“和”“龢”本古今字,许特强为之别耳。
卜辞中有“龢”字,文曰:“贞甲龢罪唐”(前二卷四五叶二片)。
罗释“龢”谓“从龠者”是矣。
案“龠”字《说文》以为“从品侖,侖理也”,然考之古金文,如克鼎之“锡女史小臣龠鼓钟”作龠。
而从龠之龢字,如王孙遣诸钟【氵允】儿钟子璋钟公孙班钟之作 ,钟之作,鲁钟之作,虢叔钟之作,君妇壶之作,字均不从品龠。
谛观之,实乃从“.............。
..”象形,象形者象编管之形也金文之作若者,实示.管头之空....,示此为编管而非编简,盖正与从“”册之龠字有别,诗书反以龠理释之,大悖古意矣。
龠字既象编管,与汉,以后人释龠之义亦大有别。
后人均以为单独之乐管注似笛,然或以为三孔,(说文解字,郑玄《周礼·笙师》《礼记·少仪·明堂位注》,郭璞《尔雅·释乐注》)或以为六孔(《毛诗》邶风简兮“左手执籥”传)或以为七孔(《广雅》)是皆未见古器之实状而悬擬之耳。
形之相悖如彼,说只参差复如此,故置汉人龠之似笛之说全不可信。
《尔雅·释乐》云“大籥谓之产,其中谓之仲,小者谓之箹”,而《说文》“籁”字注云“籁,三孔龠也,大者谓之笙,其中谓之籁,小者谓之箹”,是则龠之与籁是一非二。
庄子《齐物论》云“人籁则...比竹是矣”,籁为比竹..................,与龠之字,形正相一致。
许知籁龠为一而不知龠..。
故以“三孔龠”释籁,其误与龠下注云“乐之竹管,三孔”者正同。
知龠、籁为比竹则知其大者自当为笙,《尔雅》“产”字盖形而讹,不则当因后人不识龠而妄改者也。
(仲籁之异其理亦同,盖后人以籁为箫疑中龠名籁与龠不合也。
)知此则诗简兮“左手执龠,右手秉翟”,而后方可说明,诗之意,殆言万舞者,以乐器自为节奏,右手秉翟而舞,左手持籥而吹,龠而果似笛。
或乃六孔七孔则双手不能成节奏,而左(右?)手尤不能也。
疑三孔之说即为调和此诗而生,盖三孔则左手勉强可能也,然《说文》于笛,字注下云“羌笛三孔”,则知中国古无三孔之笛,今之龠本比竹,于诗之义乃豁然贯通。
盖比..竹如今之口琴..,........乐器.....,舞者自吹此单纯之......。
双手优能吹之,在狂舞之时节奏亦容易构成,(向?)非笛之比矣。
故此诗于此(讁?)可为互证,盖由龠始得解诗,亦可以知龠也。
知龠则知龢,龢之本义必当为乐器.........,由乐声之谐始能引出调义,由乐声之共鸣始能引伸出相应义,亦由(犹)乐字之...(罗说,...本为琴“象丝附木上,其加白者乃象调丝之器”案即琴矣。
)乃引伸而为“音乐”之“乐”与“和乐”之“乐”也,引申之义行而本义转废,后人只知有“音乐”、“和乐”之“乐”而不知有琴弦之象,亦仅知有“调和”、“应和”之“和”而不知“龢”之为何物矣。
然“龢”固乐器名也,《尔雅》云“大笙谓之巢,小者谓之和”(《说文》“笙”字下亦引此)。
此即龢之本义矣.......。
当以龢为正字,和乃后起字。
字之从龠,正表彰其为笙,故此亦正可为互证。
盖由乐可以知龢,由龢亦可以返知龠也。
由上数项之推证,可知龠当为编管之乐器,其形转与汉人所称之箫相类。
《周礼·春官·小师》掌教箫管,郑注云“箫编小竹管,如今之卖饴餳所吹者”《周颂·有瞽·笺》亦同。
许书于箫亦注云:“参差管乐,象凤之翼。
”说此与笙籁无别矣。
惟可异者汉人之箫与今制不同,今人之箫为单管。
说者谓由排箫至单箫之变当在隋唐之际,此事尚未深考。
然余自文字上以求之.......,.......则汉以前之箫,并无编管之痕迹而反有单管之实证.....。
第一,箫字或作箾,《说文》云“箾竿以击人也,在竹削声,虞舜乐曰《箾韶》”,是箾本含竿义。
又箫之别义,如《广雅》释草云“箫箭也”,如箫之为构成弓末,释名释兵曰“弓,其末曰箫,言箫梢也。
”箫又通篠,《文选·长笛赋》:“林箫蔓荆”注云“箫与篠通”。
似皆由竿义引伸二出,无与编管意相涉者。
第二、《尔雅》云:“大箫谓之言.....”。
案此当为言之本义........,《尔雅》以外于《墨子》书中仅一见。
《墨子·非乐》上篇引古逸书云“舞佯佯,黄言孔章”,“黄”乃簧之省,“黄言”犹言笙籁也,墨子所非者为乐,故举此以为证。
伪孔书此以入伊训而改为“圣谟洋洋,嘉言孔彰”。
盖不解“言”字古义,误以为“言语”之“言”.....................。
考“言”类古本同类字,如许书,从口辛声,从言合一。
字与古金钟没相通用。
如王孙钟之“中卢(殇?)”【氵允】儿钟作“中卢(殇)”,字虽不识然同是一字,而一从言作。
又如免之“锡衣”尊之“锡衣”从音,豆必毁(?)之,“锡汝衣”则从言格毁(?)亦有此字。
曰“书史武”,或作“”、或作“”、或作“”、或作“、”或作“”、或作“”,三器器盖各一字,均从言作(俱见周金卷五)。
卜辞亦有此字,作“”若“”二形同见于一片(前四卷四页四片),亦从言作。
罗振玉谓“从言从音殆通用不别”是也。
观此所以从之言字并不从“辛”作,此乃言之最古字,字从口象形,与甲骨文之磬鼓字同意,磬于卜辞做“”,“”即磬也,从以击之,鼓作,即鼓也,从以击之,言之“”若“丫”,即箫管也,从口以吹之。
又无形之字必借有形之器以会意,如喜、乐、和、雅,无形之字也,喜之藉以为鼓,之藉为鼓,乐之藉为琴,和之藉为..........笙.,雅之藉为雅(雅乐器也,见《周官·笙师》),声音亦无形之物也,故声之藉以为磬,音之藉以为言.............,其意若曰以手击磬,耳得之而成声,以口吹箫,舌弄之而成音也............。
金文字于言若音之以八者,殆即表示乐器之音波,如鼓音为彭,彭于甲骨文竟有作“”、“”诸形者,即以点画为音符也,后由此乃转化而为若,更与其首加一,遂于从辛之字无别矣。
言之本为乐器,此由字形已可充分断定,其转化为言说之言者,盖引伸之义也。
原始人之音乐即原始人之言语,于远方传令每藉乐器之音义事,故大箫之言亦可转为言语之言。
然由言之字形而言,最古之义比合最古之形,古字之“”若“丫”之箫形,实系单管而非编管。
以上征诸字义,考诸古文,古代之箫似同今制,余疑今之箫之名物今古无变。
汉人之异说乃少数学者之“掌教龢、竽、笙、埙、龠、箫、篪、篴(笛)管”之次第亦可略见其端倪。
此殆以形制之近似为类聚..,竽、笙、埙、龠为一类,箫、篪、笛、管又为一类。
埙与笙、竽虽异,然形制实近,《周礼》小师掌教埙,小郑云“埙烧土为之,大如鹰卵”,大郑云“埙六孔”,以其不作管形,故类之笙也。
若籥果似笛、箫果编管,则当列箫于上,属籥于下,古人为文虽不必如是矜慎,然亦自有礼法可寻,其次序与余所推定者适合,此亦余说之一左.......证也..。
龠又有省“”作者,如邾公华钟龢作,麋侯钟作,虢叔钟作从金,所以至从龠约省“”作,象形,殆龠之最初字也,别最初字也。
别有字,如叔向毁(?)善夫克鼎之“康屯(纯)右(佑)”作,伯星父敲(?)之“康和屯右”作,均从作,此字于散盘有之,曰“淮工(即司空)虎季豊父(此实不知如何点段当为三人或四人之名)”又同盘中西宫襄(?)之名凡三间,一作,一作,又一作,此乃从衣龠声之字,或即表之古文,表小传作,许书因古文作,声符从毛从,无足字也。
此字亦见于卜辞,其辞曰:“戌辰卜旅贞王宾太丁彤农亡尤十一月”(戢(?)二页九片)“壬子卜旅贞王宾亡囚”(前五卷一九页二片)“乙丑卜贞宾亡囚“(同上四片)“()()【卜】【贞】王宾小乙彤日【尤】。
”后上四页三片商承祚“殷墟文字类编”(卷十二第八页)。
释战,云“《说文解字》‘战,也,从戈单声。
’鼎作,与此同。
、象兵器。
象架,所以置兵器者象形。
许君从戈,于谊已复,谓为形声,殆未然与?”余案此说甚谬。
鼎之“攻无商敌”,实亦龠字,当读为或躍。
许书“,即跳跃。
”知躍可通,则知躍亦可通矣,故,“攻无商”实是“攻躍无敌”;前人释战,毫无根据。
(公伐钟有“攻襄商”语乃是“攻战攘敌”,以单为战;有同名之伪鼎即仿鼎文易单为,此字不足为证。
商君已无根之孤证,不问释战于辞意妥善与否,遂倡为兵器在架之说,兼以评许书,未免不思之甚矣。
)字在卜辞乃祭名,当即祭之。
字古说破参差,《尔雅·公羊》以为夏祭,王制与祭统以为春祭。
易萃卦释文及注文又以为殷之春祭,萃卦及升卦干注,则为“非时而祭曰”。
今观卜辞有余十一月举行者,则知干注。
是。
而春夏祭之说皆非矣。
箫籥既明,金请申论和言之例。
和之为笙,与文献中犹有存者,如仪礼乡射记“三笙一和而成声”,郑注云:“三人吹笙,一人吹和”是也。
卜辞之“贞甲龢罪唐”,余谓当与“其鼓彤告于唐”、“其鼓(去支旁)于唐”见释攻篇。
盖彼用鼓一助祭,此用龢以助祭也。
别有字,问曰“勿元于妣乙”铁二五页。
当亦龢之异体,从“”与从“”同意。
者汇管制器也。
和字或此字之省变。
言字于卜辞屡见,义均不明,亦有作者:“已卯卜贞令犬翌庚[辰]于佳卜,[辛]巳于[ ] 多亚”(后下册一页九片)以豆闭毁(?)及格伯毁(?)字按之当足是言字,而辞尤吊诡。
间当推其意,疑“犬”乃犬侯(见释寇篇)。
辰辛二字当补,“”与“”均地名,“多亚”或即牧誓之“亚旅”,郑玄云“亚,次,旅,众也。
众大夫其位次卿”。
“言”字似假为燕饮之燕,金文伯矩鼎“伯矩作宝彝用言王出内”(周金文存卷二第五六页)。
卤“作彝,孙子用言出入。
”(同卷五第九十六页。
)以宅彝之“用乡(飨)王出入”,矢令毁(?)之“用乡王逆造”例之,知“言”假为燕。
【注】澹台雅歌录入。
郭氏关于古代音乐之理论,言之凿凿,为求推陈出新,不惜为附新词强说龠,一家之言,想象大于论证,实在是比他的诗歌更富想象力。
关于龠的正解,请看当代学者刘正国关于中国古龠的考证研究,刘氏演奏九孔龠曾在央视风华国乐栏目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