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 第一单元第三课 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同步测试

合集下载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第三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同步练习A卷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第三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同步练习A卷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第三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同步练习A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10题;共20分)1. (2分) 1918年《新青年》刊登了剧作《玩偶之家》,其中的女主人公娜拉为摆脱痛苦的婚娴家庭而出走,成了当时许多男女青年效仿的榜样。

娜拉式的出走一时成为风潮。

这反映了进入20世纪的中国社会()A . 物质生活有了很大提高B . 老百姓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C . 科学思想逐渐被人们接受D . 自由平等的思想逐渐被人们接受【考点】2. (2分)晚清时期,各大中城市出现了西式的“番菜馆”“面包房”和“咖啡馆”,不少中国餐馆也开始经营西餐。

天津《大公报》也说,“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

这些现象说明这一时期()A . 中国人的思想观念西洋化B . 中国人崇尚外洋衣食C . 物质生活丰富奢侈D . 东西方物质文化交相混杂【考点】3. (2分)新中国成立前,南京人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A . 购买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课本、字典B . 强令男子剪掉辫子C . 通过报纸了解国内外重大的事件D . 乘坐地铁出行【考点】4. (2分)“五十年代看阳光,七十年代看墙上(钟表),八十年代看手上(手表),九十年代看腰上(手机)”的现象主要反映了()A .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B . 时间观念的增强C . 通讯手段的进步D . 消费观念的变化【考点】5. (2分)电视台拍摄了一部反映我国辛亥革命后人们社会生活的电视剧,以下镜头不符合史实的是()A . 人们坐在家中看报纸B . 男主角上街被剪掉了辫子C . 剧中人物穿着中山装、西服、新式旗袍D . 人们见面就叩头,口中称着“大人”“老爷”【考点】6. (2分)在近代西方文明的冲击下,新事物和新思想在中国社会不断涌现。

下表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前辛亥革命后礼节叩头鞠躬、握手称呼大人、老爷先生、君、同志A . 大众传媒的发展B . 社会习俗的变化C . 教育观念的更新D . 娱乐方式的丰富【考点】7. (2分)近代中国新式邮政、电信实业的发展,给中国社会带来的积极作用不包括()A . 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交流B . 促进了近代中国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C . 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D . 带来了中国社会的进步【考点】8. (2分) (2015九上·萧山期中) 近代以来,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初中历史与社会 人教版 九年级上册 1.3 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同步测试(含解析)

初中历史与社会 人教版 九年级上册 1.3 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同步测试(含解析)

第三课转变中的社会生活[见学生用书P12]一、生活中的变化1.新型交通工具传入中国:__轮船__;__火车__;__自行车__、__电车__、汽车、飞机等。

2.新型通信方式出现(1)新式邮政发展:清末,__台湾__省率先改驿为邮,在__驿站__的基础上创办了__近代邮政__。

(2)新式电信事业发展:电报通信发展起来,__电话__、__电报__等普及率提高。

1882年__上海外滩__出现外国人设立的电话公司。

20世纪初,清政府在__南京__开办第一家电话局。

影响:不仅极大方便了人们的交流,还对近代的__新闻__、__出版__等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观念的变化1.现代意义的报刊传入中国:《__申报__》,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2.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1)__自由平等__受到推崇。

(2)争取__婚姻自由__。

(3)__妇女__的地位提高。

3.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不平衡的,具有__新旧并呈__、__多元发展__的特征。

一、选择题1.如图是清末河北邢台火车站人们乘坐蒸汽火车的场景,当时的报纸写道:“乘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

”这反映出(C)A.图中的交通工具从根本上改变了当时人们的出行方式B.人们对新的交通工具火车有敌视态度C.中国社会具备接纳新事物的能力D.工业文明对当时的中国社会进行了彻底的改变【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初,西方发明了轮船、火车。

后来,这两种近代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囯。

从题干中“乘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可以看出,当时的中国人对火车传入持赞赏的态度,表明中国社会具备接纳新事物的能力。

2.“从此千里片刻,无须尺幅费笔砚。

雁帛鱼书应共炉,声气相通快胜箭。

枝枝节节环四海,地角天涯边一线。

”这首诗反映了近代中国(C)A.火车轮船的传入B.大众传媒的兴起C.有线电报的出现D.社会习俗的变化3.1898年,慈禧太后坐了一次汽车之后,就下令不再坐汽车了,因为汽车的司机不跪且坐,而且居然坐在太后的前面。

2021--2022学年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同步测试题附答案

2021--2022学年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同步测试题附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第1课古代埃及一、选择题1.“瞧,他信守诺言多么按时,馈赠礼物又多么大方!他向每一个人馈赠礼物,向上埃及,向下埃及,穷人、富人、强者、弱者,不加区别,毫不偏袒……”“他”是指()A.尼罗河B.埃及法老C.金字塔D.狮身人面像2.请按顺序排列古埃及的发展历程()①出现若干个小国家②法老图特摩斯三世统治时期成为强大的军事帝国③初步实现统一④波斯帝国吞并古埃及A.②①③④B.①③②④C.②①④③D.②③①④3.古埃及人发现,每年7月,当太阳和天狼星在地平线上同时升起时,尼罗河就会开始涨水。

他们据此制定了每年365天的太阳历。

由于需要测量尼罗河的水位,丈量洪水退去后的两岸土地,古埃及人发展了数学。

这说明()A.古代埃及是人类的起源地B.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紧密相关C.古代文明都产生在大河流域D.古埃及的科学和文化具有独特性4.有学者指出:“埃及人是在岩石上砍凿出他们的艺术的。

”以下史实可以证明这一结论的是()A.修建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B.发明象形文字C.制定太阳历D.开凿尼罗河5.某校九年级(1)班小明同学为了撰写古埃及文明的小论文,收集到了如下图片。

其中,不能作为小论文插图的是()A.金字塔B.狮身人面像C.象形文字铭文D.楔形文字6.阿拉伯人有一句谚语:“人惧怕时间,而时间惧怕金字塔。

”历经数千年风雨沧桑的金字塔,仍然屹立在茫茫沙漠的边缘,见证人间世态的变迁。

下列各项对金字塔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该建筑是古埃及国王的陵墓B.该建筑是古埃及国王权力的象征C.该建筑是古埃及的军事防御工程D.该建筑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7.金字塔和万里长城都属于世界文化遗产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在历史上它们的主要用途分别是()A.帝王居住旅游观光B.法老陵墓防沙尘暴C.法老陵墓军事防御D.军事防御划分国界8.下列有关古埃及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文明从未中断B.图特摩斯三世统治时,成为强大的军事帝国C.科学和文化取得了很高的成就D.金字塔越修越小,反映了王权的逐渐衰落二、非选择题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 1.3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同步测试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 1.3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同步测试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1.3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同步测试2019-2019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 1.3转变中的社会生活同步测试一、单选题1.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近代文明也传入中国,下列不属于传入中国的近代文明是()A. 轮船、火车 B. 电报、电话C . 照相机、电影 D. 缠足、跪拜礼2.1922年,上海的一位女仆人给在北京的男主人打电话。

下列通话符合该时期时代特点的是( )①“大人,您何时回来”②“先生,小姐生病了”③“老爷,北京的学生缠足的一定很多吧”④“先生,夫人请您换一件中山装”A. ①②B. ②③C. ③④A. 张某阅读《申报》,知道了《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悲愤万分B. 刘某沿着中国人自己设计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干线,坐火车到北京参加科举考试C. 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清军通过电报传递军情D. 1913年的南京街头,一对久别重逢的老朋友热烈握手6.1905年,李叔同为母亲办丧事,在《大公报》上发布声明,概不收受呢缎、轴幛、银钱、洋圆等物,可以送挽联、纪念诗文、花圈等;参加追悼会的人,不行旧礼,愿意者改行鞠躬礼。

李叔同特意为母亲写了哀歌,整个仪式简朴感人。

这一史实应纳入的学习主题是()A. 断发易服B. 移风易俗C. 实业救国D. 践行民权7.1879年,唐廷枢提议修建唐胥铁路。

……“行车未久,言官(御史)复连奏弹劾,谓机车直驶,震动东陵(清朝皇陵),且喷出黑烟有伤禾稼。

”在这种情况下,慈禧降旨禁止机车行驶。

……小火车被禁驶后,用骡马拉的运煤大车再次行驶于唐胥铁路的轨道上。

这一现象说明()A. 封建传统思想是近代化的一大阻力B . 铁路在当时的中国有百害而无一利C. 清政府对铁路完全是排斥否定态度D . 火车机车污染严重遭到统治者反对8.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最著名的中文报纸是()A. 《申报》B. 《中外纪闻》C. 《民报》D. 《新青年》9.1898年,慈禧太后坐了一次汽车之后,就下令不再坐汽车了,因为汽车的司机不跪且坐,而且居然坐在太后的前面.这一现象反映了()A. 慈禧厉行节约 B. 封建观念阻碍近代化 C. 汽车售价昂贵 D. 中国不需要汽车10.以往人们穿着长袍马褂,梳着长辫子,相互交谈和通信多称呼对方为大人、老爷。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 1.3转变中的社会生活(同步练习)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 1.3转变中的社会生活(同步练习)

转变中的社会生活(同步练习)总分 100 分,共 4 大题 19 题课前自主梳理(总分 13 分,共 3 题)1. (4分) 19世纪____年代以后,随着____文明在全球的扩展,许多新型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

____逐渐取代了木帆船成为水上交通的主要工具。

清政府大力建造铁路,____随之传入中国。

2. (4分) 传统社会里,政府公文和私人信件常通过____和________传递。

清末,台湾省率先改驿为邮,在驿站的基础上创办了近代____。

民国时期,“________”接管了“大清邮政”,国家邮政专营权得到强化。

3. (5分) 辛亥革命以后,____思想逐渐被人们接受。

人们对地位高的人不再称“老爷”“大人”,而改用“____”“____”等表示平等的称呼。

一些勇敢的青年开始冲破家庭的阻挠,争取________,点点滴滴革新,推动中国社会一步步由传统迈向____。

课堂合作研习(总分 36 分,共 8 题)4. (4分) 跨入20世纪后,悄然之中,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主要原因是()A. 废除了封建君主制度B. 工业文明的洗礼C. 科举制度的继续推行D. 军阀割据和混战5. (4分) 19世纪后期,由西方传入中国的近代交通工具有()A. 轮船、飞机B. 汽车、火车C. 轮船、火车D. 汽车、轮船6. (4分) 19世纪80年代后,一位住在天津的高官要与在上海的亲友取得联系,可以选择的最佳手段有()A. 拍电报B. 写封书信C. 上网D. 打长途电话7. (4分) 下列礼仪体现平等思想的是()A. 作揖B. 下跪C. 叩拜D. 握手8. (4分) “女学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列女传’(修身课)。

在操场的树荫下,在宿舍里,她们常常聚在一起,争得面红耳赤,后来由争论变成抗婚、逃婚,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婚姻自由。

”这则材料反映的是()A. 维新启蒙思想开始传播B. 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C. 近代学校开设修身课程D. 民主科学思想冲击封建礼教9. (4分) 近代以来,西方工业文明传入中国,使中国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讲义人教版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讲义人教版
阶级追求平等愿望。
(2)婚姻改变,表达婚姻自由、平等。 婚姻改变也反应了社会物质、精神和习 俗改变。
婚姻改变: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包办、买卖婚姻——自由婚姻
末代皇帝溥仪妃子文绣与溥仪离婚相关报道
第9页
妇女地位提升
• 越来越多丈夫以为应该尊敬妻子,夫妻双方 应该平等相待。
• 妇女开始觉醒,奋力摆脱几千年来陈规陋习 套在身上枷锁,争取个人应有权利。
③ 20世纪初,装置无线电台,并设无线电报局。
电 话 ① 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置电话企业;
② 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设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 一部市内电话;
第4页
第5页
1882年,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电话局。到了20 世纪30年代,拨打号码自动电话才逐步代替了人 工接线电话。依据英文译音,人们称电话为“德 律风”。
第3页
新通讯工具在中国出现
邮 ①1897年2月20日,“大清邮政”在北京创办,标志着我 政 国国家邮政正式开始。(大龙邮票)
②清末,台湾改驿为邮,创办近代邮政;
③民国时期,“中华邮政”取代“大清邮政”;
电 报
① 19世纪70年代,丹麦私自在上海建立第一个电报机房
②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推广到各省
悄然转变中社会生活
工业革命时期科技结 果有哪些?其中哪些结果 在近代传入中国?
第1页
火车
中国第一台汽车
新交通工具在中国出现
蒸汽轮车
电车
第2页
车,中国人就是在这儿,第 一次听到了火车汽笛声。参加 淞沪铁路通车仪式一位记者在 《申报》上写文章说:“火车 为华人素未经见,不知其危险 安妥,而(乘客中)妇女及小 孩竟居其大半”“先闻摇铃之 声”“又继以汽笛数声,而即 闻 作响声者,车即由渐而快驶 矣。坐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 亦皆喝彩,注目凝视。”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第三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同步练习(I)卷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第三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同步练习(I)卷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第三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同步练习(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10题;共20分)1. (2分) (2018九上·丽水期末) 近代以来,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

20世纪初的上海市民可能会()①看电视直播了解社会②打电话约朋友去郊游③看《申报》了解时政④乘坐火车去探亲访友A . ①②③B . ①②④C . ①③④D . ②③④【考点】2. (2分)某导演筹拍电视连续剧《1908年北京故事》,剧本中有以下场景,你认为其中明显的历史错误有几处?()①几个来京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正在找客栈住宿②何先生到东交民巷看望父母③王先生在街上遇到两个京师大学堂的学生④朋友相见多行握手、鞠躬礼⑤清军到处搜捕革命党人,见到剪了辫子的就重点盘查。

A . 两处B . 三处C . 四处D . 五处【考点】3. (2分)下列人物的表述中,符合中国近代社会历史事实的有()①小赵说:前几天,我去博物馆看到了郑和的照片②小钱说:科举考试被废除后,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一套现代教育制度逐渐建立起来③小孙说:近代中国一些勇敢的青年开始冲破家长的阻挠,争取婚姻自由④小李说:新中国成立以后,许多妇女走出家庭,进入社会A . ①②③B . ②③④C . ②③D . ①④【考点】4. (2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消费结构的显著变化”表现为()A . 服装休闲化、时尚化B . 百姓的餐桌越来越丰富C . 食品支出在消费支出中比重下降D . 高档耐用品、文化娱乐、旅游和教育消费在消费支出中比重下降【考点】5. (2分)小明同学对“近代社会生活”这一课题很感兴趣,以下社会生活场景符合这一主题的有()①阅读各类报刊②乘坐轮船外出旅行③学会了照相和观看电影④穿着西装的男子在吃西餐A . ②③④B . ①②③④C . ①②④D . ①③④【考点】6. (2分)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闯入,近代文明也传入中国,中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下列史实不符合这一变化的是()A . 1877年在上海租界内首先使用了电话B . 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考试C . 出现了学习宣传西学的魏源和严复等思想家D . 人们见面称呼“大人”、“老爷”【考点】7. (2分)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你认为他可能被人们称呼为()A . 老爷B . 大人C . 先生D . 陛下【考点】8. (2分) 20世纪初,在中国能办到的事情有()①女子可以不缠足②使用洗衣机③照相、看电影④男子剪辫子A . ①②③④B . ①③④C . ②③④D . ①②④【考点】9. (2分)李兴生活在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他的生活中可能有()A . ①②③④B . ①②C . ③④D . ①②④【考点】10. (2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组织是()A . 保国会B . 兴中会C . 同盟会D . 国民党【考点】二、材料分析题 (共3题;共35分)11. (10分) (2017九上·台州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 第一单元第三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同步练习 人教新课标版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 第一单元第三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同步练习 人教新课标版

第三课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农村、城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A、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B、促进社会经济发展C、解放生产力D、实行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不平凡的变化说明了---------()①改革开放是正确的,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所作的政策、决定是符合中国国情的③公有制经济不再适合我国经济的发展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生产力的发展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3、奠定中国外交事业基础的是--------------------------------------------------------------------------------- ()A、周恩来总理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中美正式建交C、恢复在联合国的席位D、与苏联等26国建立外交关系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历史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这个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A、进行了真理标准的大讨论B、建立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C、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D、改革开放5、我国的改革首先是经济体制的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中,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变化是---------()A、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实行了厂长(经理)负责制C、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D、开放了沿海的许多港口6、关于我国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说法正确的是-----------------------------()①这种生产责任制最初为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户所采用②它是一种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的大锅饭形式③农民开始有了自主权、生产积极大大提高④这种制度是我国农民的一个伟大创造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7、2005年12月20日是澳门回归6周年纪念日,在6年前的这一天中国和葡萄牙两国政府在澳门举行了政权交接仪式,江泽民在仪式上庄严宣告:中国政府对澳门行使主权。

初三上册历史悄然改变的社会生活练习试卷

初三上册历史悄然改变的社会生活练习试卷

人教版初三上册历史悄然改变的社会生活练习试卷单选题“初犹缓缓,数秒后即如奔马不可遏,车外屋舍、树木、山冈、阡陌皆疾驰而过,不可逼视。

”清朝官员斌椿在《乘槎笔记》中写下了他1866年赴欧洲考察第一次乘坐某交通工具时的感受。

该交通工具最有可能是( )A.汽车B.电车C.火车D.马车在今天中华民族大家庭里,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其前身是( )A.党项族B.羌族C.华夏族D.蚩尤族近代之极大激发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是因为( )A.西方自然科学的传入B.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C.列强入侵是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D.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带动同盟会誓词中的“驱除鞑虏”中的“鞑虏”指的是()A.清政府B.日本鬼子C.蒙古D.鞑靼近代中国“中华民族”得到广泛传播是在()A.洋务运动之后B. 维新变法之后C.辛亥革命之后D.新中国成立之后近代从“老爷”“大人”到“君”“先生”的称谓变化,本质上反映了()A.男人的社会地位下降21世纪教育网B.西式称呼取代了传统称呼C.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D.民主、平等观念对国人的影响下面是1895~1898年间创办的中文报刊统计表,由此可知()①中国人自办的报刊日益成为中国报业的主体②适应宣传维新变法,挽救民族危亡的需要③报刊业成为中国最主要的产业④当时文化事业快速发展A.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③④下列对“五族共和”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把中国各族人民看做一个整体B.体现了消除民族差别的理念C.体现了民族统一的观念D.是中华民族的名称得到广泛传播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强,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

适应这种需要,近代中国最先出现的媒介是()A.电影电视B.电报电话C.铁路交通D.报纸杂志近代中国新式邮政、电信实业的发展,给中国社会带来的积极作用有不包括( )A.极大方便人们的交流B.促进了近代中国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C.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D.带来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中国近代生活由于西方科技的传入而丰富起来。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一单元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第3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教案1新人教版(2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一单元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第3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教案1新人教版(2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一单元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第3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教案1 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一单元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第3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教案1 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一单元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第3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教案1 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近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生活、精神生活的状况,妇女地位提高的史实。

理解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分析问题。

过程与方法:以交通工具的变化为例,通过学生举例说明近代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揭示发生变化的原因,感受人类历史文明发展的变化趋势;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中国近代同古代或现代社会生活的差异。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给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科学的精神。

学会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评价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学习中领会妇女社会地位提高的意义。

2学情分析本课课题是悄然转变的社会生活,因此,在教学中时时处处要牢记回到现实生活中去,理解和分析引起变化的原因。

这是源于生活,追根朔源。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近代中国的变化及产生的深远影响。

教学难点:近代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的原因。

4教学过程4。

1第一学时4。

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激发兴趣八年级学生对《骆驼祥子》的课文有所了解。

可以用电影《骆驼祥子》中车夫“老马”饿昏的片断,然后提问学生:“是谁抢了人力车夫的生意?”从而引入主题.活动2【讲授】新课教学[生活中的变化]1. 新的交通通讯工具在中国出现(1)比较工业革命中的机器发明与在中国新出现的交通、通讯工具来揭示变化的原因。

人教版(新)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1.3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人教版(新)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1.3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阅读课文P21和下图(民国时 期报刊)回答: 报纸何时 传入中国?出现于什么地方?
鸦片战争 (Yāpiàn Zhànzhēng)后 通商口岸
第九页,共22页。
1909年,《大公报》载文宣传一种文化娱乐方式:“第一 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的风土人情,真如 同身历其境、亲眼见的一样,不妨时常(shícháng)看看。” 问:该文化娱乐方式是什么?
这说明(shuōmíng) 什么?
说明当时开始冲破家庭的阻 挠,争取婚姻自由
第十二页,共22页。
祥子原来在刘四爷的车行里拉车,虎妞与刘四 爷共同(gòngtóng)管理着车行 这说明(shuōmíng)什么?
妇女参与社会生活,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第十三页,共22页。
结婚后,祥子平时碰到一些(yīxiē)事情都要 与虎妞商量,买车也一样
第十页,共22页。
①“大人,你何时回来?” ②“先生,小姐生病了” ③老爷(lǎo ye),北京的女学生自由恋爱一定很多吧。 ④先生,太太请您换一件中山装。
----摘自1927年女仆与男主人的通话记录
第十一页,共22页。
祥子在刘四爷的车行,由于(yóuyú)非常勤快, 接触多了虎妞渐渐喜欢上了祥子,并且要嫁给他, 可刘四爷却坚决不同意,但没有用,结果虎妞还是 毅然嫁给了祥子。
②清末,台湾改驿为邮,创办近代邮政; ③民国时期,“中华邮政”取代“大清邮政”;
电 ① 19世纪70年代,丹麦私自在上海建立第一个电报机房 报 ②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推广
到各省
③ 20世纪初,装置无线电台,并设无线电报局。
电 ① 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 话 ② 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设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

人教版初三上册历史与社会《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同步测试

人教版初三上册历史与社会《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同步测试

《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同步测试一、选择题1.(2013年浙江丽水中考)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历史场景。

假如你生活在1917年的中国,可能会看到的情形有()①人们出行乘火车②报纸上刊登北伐战争的消息③有人在阅读《新青年》④青年学生热议巴黎和会的情况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解析】本题是对史实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1917年”这一时间定语。

北伐战争开始于1926年,巴黎和会召开于1919年,都不符合史实,可排除。

正确答案是B。

2.下列对于中国妇女的行为属于解放妇女的是()A.女子无才便是德B.树贞节牌坊C.三从四德D.妇女放足【解析】课标要求了解近代社会妇女地位提高的史实。

本题ABC都是封建社会对妇女的要求,可排除。

正确答案是D。

3.下列行为体现平等思想的是()A.作揖B.下跪C.叩拜D.握手【解析】课标要求了解人民的生活状况及其变化。

本题ABC都是封建社会的生活行为,可排除。

正确答案是D。

4.跨入20世纪后,悄然之中,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主要原因是()A.废除了封建君主制度B.工业文明的洗礼C.科举制度的继续推行D.军阀割据和混战【解析】课标要求分析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

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工业文明在全球的扩展,西方工业文明传入中国,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

正确答案是B。

5.在日常交往过程中,人们称呼“先生”“女士”开始于()A.洋务运动后B.戊戌变法后C.辛亥革命后D.五四运动后【解析】考查的是民主思想的影响。

“先生”“女士”是表示平等的称呼,是资产阶级文明的表现。

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正确答案是C。

6.19世纪后期,由西方传入中国的近代交通工具有()A.轮船、飞机B.汽车、火车C.轮船、火车D.汽车、轮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工业革命两个阶段的时间和成果,轮船和火车是工业革命早期阶段的成就,飞机和汽车是工业革命新阶段的成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一、单项选择题
1.1917年山西某县教育会副会长的一则日记中写道:“新知事(县长)于昨日初夜入城,今朝接篆视事(上任)后,即诣各庙拈香行跪礼拜礼,仍是旧官僚之行为也……”该日记作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A.维新变法的必要性B.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C.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D.国民革命的不彻底性
2.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

一百数十年来。

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

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

其中的“第二次反思”主要是指
A.经济技术方面的探索B.政治制度方面的探索
C.思想文化方面的探索D.军事强国方面的探索
3.1918年,新文化运动出现了“新”的发展,这里的“新”指的是
A.改变了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B.开始进行文学革命
C.开始宣传十月革命D.以进化论为指导思想
4.某历史网站上有一段文摘:“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

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

”文中缺漏的两处和动摇“树墩”的史实分别是
A.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B.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中共的成立
C.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D.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
5.胡适1923年给友人的信中写到:“25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创造了三个新时代:一是《时务报》,二是《新民丛报》,三是《新青年》。

”其中,《新青年》所创造的“新时代”指的是
A.君主立宪时代B.民主科学时代C.民主共和时代D.尊孔复古时代
6.关于新文化运动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在思想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背景下发起的
B.运动前期的主要内容是宣传马克思主义
C.《青年杂志》的创办,标志着这场运动的开始
D.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7.根据下表所呈现的信息,得出的关于新文化运动的结论,正确的是
A.主要内容是提倡民主科学
B.发起人都有外国留学的经历
C.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D.《新青年》是主要阵地
8.“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进入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新阶段。

下列历史人物,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的是
A.魏源B.严复C.李大钊D.胡适
9.“近来各处报馆开,多登告白好发财”。

这两句词反映出中国近代传媒的特征是注重
A.时事新闻报道B.商业广告刊登C.社会问题评述D.社会新俗宣传
10.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
①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②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化
③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④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1.毛泽东说:“我在师范学校学习的时候,就开始读这个杂志了。

我非常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

他们代替了已经被我抛弃的梁启超和康有为,一时成了我的楷模”。

毛泽东所说的杂志当时主要宣传A.马克思主义B.维新变法思想C.民主革命思想D.民主和科学
12.我们经常使用的工具书《现代汉语词典》,它的出版社是中国近代出现最早、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它的名称是
A.三联书店B.商务印书馆C.中华书局D.新华出版社:
二、非选择题
13.近代化在中外历史上都曾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中国的近代化则呈现出学习西方的特点。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4至17世纪,欧洲新兴资产阶级通过弘扬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方式,反对教会的陈腐说教,发起了一场崭新的、促使人们思想解放的文化运动。

材料二在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中,有人将先进的中国人展开的一场场救治行动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慢治”“猛药重治”“开颅洗脑”但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探索之路任重道远。

材料三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蒸汽机引起了欧洲生产的革命……。

材料四史学界普遍认为,至1919年以前,中国学习西方的近代化历程经历了三个阶段,在……领域全面启动,逐步深入开展。

(1)材料一中的“文化运动”是指哪一场运动?这场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什么基础?(2)材料二中所述“自我疗伤”、“开颅洗脑”各指什么行动?这些药方有着共同之处,请指出其中的一点。

(3)材料三中的“生产的革命”完成后,工业生产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4)结合材料四,分析中国近代化在第二阶段的探索上有何特点?
(5)在向西方学习的近代化过程中,近代中国并没有走向富强,但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却富强起来了,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14.中国近代史既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追随世界历史潮流,走向近代化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自强、求富”为口号②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康有为③孙中山④陈独秀创办<新青年>
材料二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也.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则中国之强计日可待也.
───康有为<清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三┄┄追本溯源,┈┈只因为拥护那德谈克拉西和赛因斯两位先生,┈┈我们现在认定只有德、赛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请回答以下问题:
(1)材料一中,①④分别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什么重大事件?
(2)材料二反映了康有为等人“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这代表了哪一阶级的要求?揭开这场运动序幕的事件是什么?
(3)材料一中③这个人物领导了一次伟大的运动,这次运动(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有人说这次运动成功了,也有人说失败了.你同意哪种观点?说明理由.
(4)材料三中的“德、赛两先生”是指什么?回顾这场运动,你觉得我们对待西方文化应持有怎样的正确态度?
参考答案
1-12.BBCAB BBCBD DB
13.(1)文艺复兴(1分);思想文化基础(1分)
(2)洋务运动(1分);新文化运动(1分);都向西方学习先进文明(1分,言之有理即可)
(3)大机器生产(1分)
(4)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1分)
(5)由于受时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局限和阶级(地主阶级或资产阶级)的局限,近代中国无法富强;现代中国通过改革开放走上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后而逐渐富强等。

(1分,言之有理即可)
14.(1)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
(2)资产阶级维新派,公车上书
(3)三民主义,成功,辛亥革命推翻了我国存在的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民主共和深入人心(4)民主科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