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黄帝内经》
精读黄帝内经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精读黄帝内经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原文【 XJ】脏气法时论篇,啥意思呢?脏,指的是五脏,气指五脏的功能和特性,法指的是要依法和遵守法规,时指的是四季,因此综上所述,脏气法时讲的就是人体的五脏如何根据其特质来应对四季的变化。
简而言之,也就是天人合一。
这里最经典的话就是: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由此说明,我们人体进食不能偏,而是要多样性。
其实这点在我们牙齿结构的分布上,比如,切齿是为蔬菜水果准备的,磨牙是为五谷准备的,而尖牙是为肉类准备的,刚好说明这一点。
有关这个问题,我们会在文章后面的总结中详细说明。
精读黄帝内经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黄帝问曰: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何如而从?何如而逆?得失之意,愿闻其事。
岐伯对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其日戊己;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其日庚辛;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其日壬癸;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
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禁当风。
肝病者,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于庚辛;庚辛不死,持于壬癸,起于甲乙。
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静。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病在心,愈在长夏;长夏不愈,甚于冬;冬不死,持于春,起于夏,禁温食热衣。
心病者,愈在戊己,戊己不愈,加于壬癸;壬癸不死,持于甲乙,起于丙丁。
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
心欲弱,急食咸以弱之,用咸补之,甘泻之。
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长夏,禁温食饱食、湿地濡衣。
脾病者,愈在庚辛;庚辛不愈,加于甲乙;甲乙不死,持于丙丁,起于戊己。
精读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第一①百岁不衰
精读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第一①百岁不衰■精读背景介绍【 XJ】《黄帝内经》,是中医的经典,可以说,如果想涉足中医、养生这个行业,不读原文的《黄帝内经》,就等于盲人摸象,抓不住纲领和重点。
别有病网站建站三年多了,转载了多人解读的《黄帝内经》,有文字的,有音频的,有视频的,但是,就是没有本站自己的。
因此,从本期开始,我和大家一起,对《黄帝内经》做一次精读。
精读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第一①所谓精读,就是精确到每一个字的意思。
由于《黄帝内经》成书较早,如果想正确理解每个字的含意,对于当今人来说确实很困难,因此我们也是力求做到准确。
由于《黄帝内经》内容繁杂,涉猎的方面非常多,虽然有不少人对此进行过批注和翻译,但尚发现精确到每一个字的。
但由于本人学识有限,难免会有错误之处,还希望广大网友指正,大家共同提高。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为古代医家托轩辕黄帝名之作,为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创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
《黄帝内经》内容十分丰富,《素问》偏重人体生理、病理、疾病治疗原则原理,以及人与自然等等基本理论;《灵枢》则偏重于人体解剖、脏腑经络、腧穴针灸等等。
二者之共同点均系有关问题的理论论述,并不涉及或基本上不涉及疾病治疗的具体方药与技术。
因此,它成为中国医学发展的理论源薮,是历代医学家论述疾病与健康的理论依据,尽管医学家学说各异而有争论,但鲜有背离之者,几乎无不求之于《内经》而为立论之准绳。
这就是现代人学习研究中医,也必须首先攻读《内经》的缘故。
精读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篇三②阴气说
精读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篇三②阴气说■原文【 XJ】在上一篇中,我们着重解析了《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中的阳气说,而本篇,我们将讨论生气通天论中的阴气说。
中医认为,阴阳不仅主载世界万物,更是人体生存的重要基石。
一个经络通畅,阴阳平衡的人,身体才能健康,才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下面,我们来看看阴气说的主要内容。
精读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篇三②阴气说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极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
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
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
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
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
因而大饮,则气逆。
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
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因于露风,乃生寒热。
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
夏伤于暑,秋为痎疟。
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四时之气,更伤五脏。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
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
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
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
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极也......【原文】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极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
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
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
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点评】此段强调的是人体阴阳平衡的重要性。
1、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极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起极,有的写为起亟,其意是指快速地向上、向外(输送)。
亟,急迫、快速,这里当作阴化生阳气;卫外,保卫人体外部;为固,变成坚固。
读《黄帝内经》心得体会7篇
读《黄帝内经》心得体会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报告范文、策划方案、鉴定材料、心得体会、条据书信、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report templates, planning plans, appraisal materials, insights, evidence letter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encyclopedia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读《黄帝内经》心得体会7篇为了更好地帮助他人,我们应该积极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以便他人从中受益,每一个心得体会都是我们成长的里程碑和里程,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读《黄帝内经》心得体会7篇,感谢您的参阅。
精读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③
精读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③■原文【 XJ】这是《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的第三篇,也是最后一篇,继续解读阴阳调和与阴阳失调的重要性。
文章以大量的笔墨,通过自然界相关的现象,即“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来解读人体内的阴阳,继续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
精读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③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
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
帝曰:何以然?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
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
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理,故能为万物之父母。
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
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
天地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
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
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右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
暴气象雷,逆气象阳。
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
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
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
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补之以味。
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
《黄帝内经》精华(含译文)
11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
释⽂:到了四⼗九岁左右,任脉空虚,冲脉的⽓⾎衰弱,天癸竭尽,经闭不⾏,机体衰⽼,便没有⽣育能⼒了。
12⼗⼆经脉,三百六⼗五络,其⾎⽓皆上于⾯⽽⾛空窍。
其精阳⽓上⾛于⽬⽽为睛。
其别⽓⾛于⽿⽽为听。
别⽓者,⼼主之⽓也。
释⽂:周⾝的⼗⼆经脉以及与之相通的三百六⼗五络脉,其所有的⾎⽓都是上达于头⾯部⽽分别⼊于各个孔窍之中的。
其阳⽓的精微上注于眼⽬,⽽使眼能够看见东西;其旁⾏的经⽓从两侧上注于⽿,⽽使⽿能够听。
13夫邪之⽣也,或⽣于阴,或⽣于阳。
其⽣于阳者,得之风⾬寒暑;其⽣于阴者,得之饮⾷居处,阴阳喜怒。
释⽂:邪⽓侵犯⼈体⽽产⽣病变,有的先发⽣在阴经⽽后才影响到阳经,有的则先发⽣在阳经⽽后才影响到阴经。
先发⽣在阳经的病变,多数是由于遭受了风⾬寒暑等外邪的侵袭⽽引起的;先发⽣于阴经的病变,则多数是由于饮⾷失调,⽣活起居没有规律,*过度以及情绪波动剧烈等内因所导致的。
14是以圣⼈为⽆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之守,故寿命⽆穷,与天地终,此圣⼈之治⾝也。
释⽂:所以明达事理的⼈,懂得调和阴阳的重要性,不做对养⽣不利的事,⽽能顺乎⾃然,以安闲清静为最⼤快乐,使⾃⼰的精神意志始终保持⽆忧⽆虑的境界,因⽽可以长寿。
这就是聪明⼈的养⽣⽅法。
15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不⽌。
悲哀动中者,竭绝⽽失⽣;喜乐者,神惮散⽽不藏;愁忧者,⽓闭塞⽽不⾏;盛怒者,迷惑⽽不治;恐惧者,神荡⽽不收。
释⽂:所以怵惧、惊惕、思考、焦虑太过,就会损伤神⽓。
神⽓被伤,就会经常出现恐惧的情绪,并使五脏的精⽓流散不⽌。
因悲哀过度⽽伤及内脏的,就会使⼈神⽓衰竭消亡⽽丧失⽣命;喜乐过度的,神所就会消耗涣散⽽不得藏蓄。
忧愁过度的,就会使上焦的⽓机闭塞⽽不得畅⾏;⼤怒的,就会使神⽓迷乱惶惑⽽不能正常运⾏;恐惧过度的,就会使神⽓流荡耗散⽽不能收敛。
16⼤怒则形⽓绝,⽽⾎菀于上,使⼈薄厥。
精读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第一③真至圣贤
精读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第一③真至圣贤■原文【 XJ】上一节,岐伯向黄帝讲述了男女生理变化的不同点,即女七男八。
而在本节中,他前半段重点阐述了肾对生殖的重要性,而后半段重点讲述了上古、中古时期的四种不同类型的人,即真人、至人、圣人和贤人的养生之道。
精读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第一③真至圣贤人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
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
此虽有子,男子不过尽八八,女子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岁,能有子乎?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远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
亦归于真人。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弊,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肾者主水......【原文】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
【点评】此段话重点说明肾的重要作用。
这里提到的肾,不单独指解剖学上的肾,而是指人体的整个泌尿生殖系统。
1、肾者主水:肾,肾脏,在中医里应该泛指与泌尿生殖相关的系统;者,用在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词组后,并与其相结合,指人、指事、指物、指时等:读~,作~,二~必居其一,来~。
在这里特指肾;主:当动词,管理之意;水,“肾为水脏”,它在调节体内水液平衡方面起极为重要的作用。
肾对体内水液的潴留,分布与排泄,主要靠肾气的“开”和“阖”(所谓肾主开阖)。
黄帝内经的读书心得(13篇)
黄帝内经的读书心得(13篇) 读一本意义方长的书,能加深我们的理解能力,让灵魂感到冲突。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每次读书,都能秒趣横生,并从中得到可贵的知识。
以下是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黄帝内经的读书心得,欢迎各位前来阅读。
黄帝内经的读书心得【篇1】想学习传统文化,一定要先了解一下黄帝;想健康长寿,一定要先看看《黄帝内经》。
黄帝诞生于四千多年前,是部落联盟的首领,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华夏文化的初祖。
《黄帝内经》记载:“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黄帝一生下来就聪慧灵气,小时候就善于言谈,悟性超强,稍大后就无所不通,敦厚敏捷,成年后便登上天子之位。
后来黄帝统一天下,奠定中华文明的基础,被后人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因他发明了轩冕,故又称之为轩辕黄帝。
书归正传,《黄帝内经》是我们最早的医学典籍,可以说是中医的始祖。
至于成书年代,一直很有争议,有人认为是先秦黄帝所作;有人认为是战国时期后人所作;也有人认为是在两汉时期成书,这些问题先不去讨论,咱们还是开始分享末学学习经典的一点心得。
《黄帝内经》采用的一问一答的形式,一般是黄帝问,岐伯答,岐伯是上古时代最著名的医学家,创建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被后人尊为中医始祖。
在《黄帝内经》中,被黄帝尊为天师。
在《黄帝内经》开篇“素问。
上古天真论”中,第一段话就是:“(黄帝)乃问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这个是黄帝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上古时代的人都能够长寿,活到一百多岁,行动还没有衰老现象,而现在的人,到五六十岁,就已经开始衰老了呢?下面就是岐伯精彩的回答了,大家有缘可以看看原文,末学在这里只是简单总结一下岐伯回答的两个要点:一,要懂得养生之道。
上古之人,都比较了解养生的学问,能够效法阴阳之道,并采用各种养生方法来保养自己的身体,饮食有节,作息有常,懂得顺应自然规律去生活,才使身体不容易受到病邪的伤害,活到人类应有的年龄,一百多岁还行动自如,没有衰退的迹象,也就不足为怪了。
《黄帝内经》的读书笔记
《黄帝内经》的读书笔记《黄帝内经》的读书笔记1《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篇第四,原文:故冬不按跷,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
感悟:冬天是个阳气潜藏的季节,不宜过度扰动阳气。
过度扰动筋骨的活动,达到大汗淋漓的程度,就是过度扰动阳气。
比如说,到了冬天的晚上,有些人练长跑、跳劲爆的广场舞、在健身房暴走等等,以致达到大汗的程度,是对身体健康不利的。
其实其他三个季节,在晚上还要剧烈运动,也是沒有好处的,因为一日之中的晚上,相当于一年的冬天,阳气也是收藏的,应该无扰乎阳,晚上的剧烈运动属于以妄为常。
按跷,就是按摩导引活动或者运动。
本来,按跷是好事,是有利于身体健康的。
但是,冬天过度的按跷,以致汗出,达到这个程度了,就不好了,汗出,就是扰动了阳气,偶尔一次,倒也沒什么,但反复汗出,肯定不利于健康。
由此,我想到了,冬天过度的保暖,达到大汗而出的程度,还有,冬天进行汗蒸,使人大汗淋漓,同样是扰动了阳气。
扰动了阳气会怎样呢?来年春天就可能发生鼻子出血和颈项部位的疾病,夏天就可能发生胸胁部位的疾患,长夏就可能发生里寒泄泻的疾病,秋天就可能发生风疟,而再至冬天就有有可能发生四肢僵硬的'痹症、寒厥症,泄泻和汗出过多的疾病。
这些都是冬不藏阳造成的。
冬不藏阳,未必即时发病,但由此种下的病根,一有条件,人体就会出现上述疾患。
所以说啊,冬天要适量运动,以微汗为好。
宜去寒就温,就温就不是过度保暖,正所谓酒要微醉,花要半开,达到中的程度,是最好的了。
《黄帝内经》的读书笔记2说是读《黄帝内经》,可实际上自己并不是读原文,而是看了北京厚朴堂堂主徐文兵老师在电视里讲《黄帝内经》的节目,然后又读了几本根据这个节目录制下的《对话录》,感到深受启发。
养生的文章有很多,道理大家都知道,我只能把自己印象最深的几点写下,希望能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1、顺应天时,顺应四季生命是智慧的,人体充满奥秘。
精读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二②治未病论
精读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二②治未病论■原文 【 XJ】在前一篇文章中,四气调神大论重点论述了春夏秋冬四季的养生重点,并且指出,违背它会产生的不良后果。
而本篇则是对四气调神大论的一个最经典的总结,提出了,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最著名的论断,这也是《黄帝内经》最核心的思想之一,也是其精髓所在。
精读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二②治未病论 治未病理论,对当今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现代社会的很多慢性病,大多是生活方式病,是错误的生活方式造成的,而西医不从根本上要求病人改变这种不良的生活方式,而是让病人靠着吃药来维持,因为这样最符合药厂的利益。
这种靠利益驱动起来的医疗产业,虽然表现看起繁荣,但由于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病人的痛苦,不仅造成了病人的生活质量的下降,而且对整个社会都是一个非常沉重而无法摆脱的经济负担。
“是故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不治己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己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段经典之言,不仅是四气调神大论的经典,同时,也是《黄帝内经》的精髓之一。
本篇文章,是我解读《黄帝内经》以来,遇到到最难懂的意思,同时,网上古人和今人都无太准确的解释。
而我自认为给解读通了。
【原文】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
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
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
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
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稿不荣。
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
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
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
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
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精读《黄帝内经》课件
的医学术语。
精读《黄帝内经》的注释与解读方法
对比不同注释版本
参考多个《黄帝内经》的注释版本,对比不同学者的解读,以更 全面地理解经典内容。
关注重点章节
重点关注《黄帝内经》中的重要章节,如“素问”、“灵枢”等, 这些章节包含了丰富的医学理论和养生智慧。
解读方法
运用现代科学知识,结合临床实践,对《黄帝内经》中的理论进行 解读和验证,发掘其现代价值。
五行相生相克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它们之间互相制约、互相生 克。五行理论用来解释人体脏腑、经络间的关系,以及疾病的病因病机 等。
阴阳五行与人体健康
人体内部阴阳平衡、五行调和是维持健康的关键。阴阳五行理论指导中 医诊断疾病、制定治疗方案。
脏腑经络理论
脏腑功能
脏腑是人体内部的重要器官,各 自具有特定的生理功能。如心主 血脉、肺主呼吸、肝主疏泄等。 脏腑间相互协调,共同完成人体
拿法
用拇指和食、中两指,或用拇指和其余四指的指腹相对用力,在一定的穴位或部位上进行节律性的提捏,称为拿法。 具有疏通经络、解表发汗、镇静止痛、开窍提神的作用。
按法
用指、掌或肘在人体一定部位或穴位上着力按压,称为按法。具有疏通经络、开通闭塞、活血止痛的作 用。
《黄帝内经》与现
05
代生活
《黄帝内经》与现代医学的关系
以《黄帝内经》为指导的养生方式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个性化养生
根据《黄帝内经》的理论,每个人的体质都是独特的,应该根据自 身体质进行个性化养生,这对现代人的健康追求具有重要意义。
预防性养生
《黄帝内经》强调未病先防,提倡通过养生手段预防疾病,降低医 疗成本,提高生命质量。
回归自然
随着环境问题日益严重,《黄帝内经》所倡导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养 生方式,对于现代人回归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精读黄帝内经》课件
精念
介绍黄帝内经的起源和概念,探讨其在中医学 中的重要性。
精读黄帝内经的原因
解释为什么我们应该精读黄帝内经,探讨其对 现代中医学的价值。
第一章:全书序论
起源和写作背景
探讨全书的起源和作者,揭示 书写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基本内容和结构
分析全书的章节结构和中心思 想,了解其全书中所包含的内 容。
主旨和目的
讨论全书的主旨和目的,探讨 其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
第二章:素问
基本概念
理解素问的起源和基本概念,探 索其对中医学的重要性。
主题和核心内容
分析素问的主题和核心内容,了 解其在中医理论中的地位。
对中医学的贡献
研究素问对中医学理论和实践的 贡献,探索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 用。
2
核心概念和原理
探讨黄帝内经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揭示其对中医理论的深远影响。
3
理论与实践
总结黄帝内经对中医学理论和实践的积极影响,推动中医学的发展。
结论
研究总结
对黄帝内经的研究进行总结,概括其核心理论 和优势。
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强调黄帝内经的现实意义,探讨其在当今医学 领域中的研究价值。
第三章:灵枢
1 灵枢的意义
2 组成和特点
解释灵枢对中医学的意义, 揭示其在中医理论中的特 殊地位。
分析灵枢的内容组成和特 点,了解其在经络学中的 研究价值。
3 中医学发展中的作用
研究灵枢在中医学发展中 的作用,探讨其对临床实 践的指导意义。
第四章:黄帝内经的理论体系
1
理论基础
概述黄帝内经的理论基础,了解其对中医学的基本要素。
精读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二①春夏秋冬
精读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二①春夏秋冬■原文【 XJ】四气调神大论,主要阐述了春夏秋冬四季,人如何根据季节的变化来养生。
如果说上古天真论,讲述的是养生之道的概论的话,那么四气调神大论就是针对四季养生展开详细论述。
精读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二①春夏秋冬春三月,此为发陈。
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为蕃秀。
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为闭藏。
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
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春三月,此为发陈【原文】春三月,此为发陈。
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点评】此段着重论述了“春发”季的养生之道。
1、春三月,此为发陈:春三月,是指从立春开始至立夏期间的三个月。
此,这;为,是;发,生发;陈,陈旧。
也就是推陈出新的意思。
它形容的是万物开始萌发的一种自然界的情形。
2、天地俱生,万物以荣:俱,都;生,生发;以,因此;荣,繁荣。
3、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夜卧早起,即晚睡早起之意;广步,即散步;于庭,于,在;庭,庭院。
4、被发缓形,以使志生:被发,即披散头发;缓形,即解开衣裳,让体形舒缓。
因为春天来了,所以,不必再像冬天那样把衣服紧裹着,所以,要敞开衣裳。
5、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以使,让;志生,志向萌生。
精读黄帝内经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精读黄帝内经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原文】帝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天地合气,别为九野,分为四时,月有大小,日有短长,万物并至,不可胜量,虚实呿吟,敢问其方?岐伯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
万物尽然,不可胜竭。
故针有悬布天下者五,黔首共余食,莫知之也。
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小大,五曰知府藏血气之诊。
五法俱立,各有所先。
今末世之刺也,虚者实之,满者泄之,此皆众工所共知也。
若夫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道无鬼神,独来独往。
帝曰:愿闻其道。
岐伯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众脉不见,众凶弗闻,外内相得,无以形先,可玩往来,乃施于人。
人有虚实,五虚勿近,五实勿远,至其当发,间不容瞬。
手动若务,针耀而匀,静意视义,观适之变。
是谓冥冥,莫知其形,见其乌乌,见其稷稷,从见其飞,不知其谁,伏如横弩,起如发机。
帝曰:何如而虚?何如而虚?岐伯曰:刺虚者须其实,刺实者须其虚;经气已至,慎守勿失。
深浅在志,远近若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
【评测】本段表明针刺必须懂五个关键。
医生必须遵从天地阴阳的规律,随机应变,就可以达至运用自如,取效例如神的效果。
同时表示医生在针刺时必须具有的临床态度,必须细察病情,全神贯注,慎重用针。
明确提出化疗方法论与消化不良的大法及注意事项。
①别为九野,九野:九宫之方位,即东、西、南、北四方,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隅及中央。
《灵枢·九针论》:"愿闻身形,应九野奈何?”明·张介宾《类经·九卷·经络类三十五》云:"九野,即八卦九宫之位也。
”另有一说法:九野指的是九州岛地域。
据《尚书禹贡》所载,中国古代设置冀、豫、雍、扬、兖、徐、梁、青、荆九个州。
后泛指中国。
一说为中央与八方。
②木得金而南征,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超过,金得火而失,水得土而绝,这五句话所指的就是五行中的相克之关系。
精读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精读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篇第四■原文【 XJ】金匮真言论真是太重要了,它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特别是五脏六腑与自然的关系,做了形象而精确的表述,因而,我实在不忍心把这一节分成两部分来做精读,也正因为如此,本节的内容比较多,希望网友们能静下心来,认真研读。
精读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篇第四黄帝问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何谓?岐伯对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脏,邪气发病。
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
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
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肢。
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
故冬不按蹻,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肋;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
夫精者,身之本也。
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此平人脉法也。
故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
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
故人亦应之,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
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
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
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
所以欲知阴中之阴,阳中之阳者,何也?为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皆视其所在,为施针石也。
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
故以应天之阴阳也。
帝曰: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岐伯曰:有。
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
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也。
《黄帝内经》全文-古籍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起源于轩辕黄帝,后又经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一般认为集结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
上古天真论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
精读《黄帝内经》精品PPT课件
❖ 《内经》是学习中医必读之书。其内容 至精、广搏、深奥,文字简迭,用心学 习,精益求精,收益无穷,应用甚广。
❖ 《素问》王冰序文中说:“其文简,其 意博,其理奥,其趣深。”
❖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至道在微, 变化无穷,孰知其原”
❖ 《黄帝内经》是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 之一(《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 要略》、《温病条辨》),也是第一部冠以 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是 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 籍。
❖ 通过这些不同注解的分折,不仅可以了 解到各注家的学术思想,而且还能培养 我们分折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三)学习《内经》不在于文理,而重在于 医理
❖ 通过文理知识来通读原文,关键是要掌握 《内经》的理论体系及其学术思想,理论观 点。在学习时,就不应停留在文字的表面上, 或受到某些译文的影响你对《内经》本意理 解。必须善于发挥独立思考和分折问题的能 力,透过现象去探求其本质。如果只局限在 文字表面上的理解,或只是为了某些场合的 寻章摘句,这就失去了学习《内经》的意义。
❖ 例如“能”字,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俛仰, 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 能(耐)冬不能(耐)夏。阴胜则身寒, 汗出身常清,数慄而寒,寒则厥,厥则 腹满,死,能(耐)夏不能(耐)冬。 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态)也。”
❖ 工具书,包括的种类很多,例如解决疑 难字、词的字典、辞典,查找陌生书名 的目录书,了解学术动态的论文索引之 类的书籍等。此外还有研究文字产生、 演变和字形结构与字义之间的关系等的 《说文解字》以及训诂学方面的书等。
❖ (二)参阅历代的注释及有关资料
❖ 由于《内经》文字古奥,旨义深精,初 学者很不易理解《内经》原文的蕴义, 特别是理论原则和学术观点。
精读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第一②女七男八
精读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第一②女七男八■原文【 XJ】在上一集中,我们开篇介绍了《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中的最精髓之处,就是岐伯告诉黄帝,上古之人长寿之秘诀,就是人随天动,天人合一。
而在本集中,岐伯阐述了又一精髓,就是女七男八。
即女人的生理周期,每七年发生一次重大的变化,而男人则是每八年发生一次。
掌握好男女的生命节律,对于我们每一位养生之人都是非常重要的。
好了,下面开始我们的解读。
精读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第一②女七男八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
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
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原文】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点评】这一段揭示了人类生长、发育到衰老,是自然规律使然。
1、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材力尽邪什么意思?材力,特指人的精气神;尽,耗尽;邪:语气词,意为吗?此句可理解为,黄帝说,人到了年老而没有子女的人,是因为精气神耗散尽了吗?2、将天数然也?:将,又、且、还;天数,特指自然规律;然,这样。
译为,还是自然规律就是如此呢?【整段翻译】黄帝说:人到老了而无法生育,是自身的精气神耗尽了呢,还是自然规律就是如此呢?■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原文】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点评】在下面的论述中,岐伯重点论述了女人各个时期的生理、心理变化,以及标志特点。
精读黄帝内经阴阳别论篇第七
精读黄帝内经阴阳别论篇第七原⽂】黄帝问⽈:⼈有四经,⼗⼆从,何谓?黄帝问⽈:⼈有四经,⼗⼆从,何谓? 【原⽂ 岐伯对⽈:四经应四时;⼗⼆从应⼗⼆⽉;⼗⼆⽉应⼗⼆脉。
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
凡阳有五,五五⼆⼗五阳。
所谓阴者,真脏也。
见则为败,败必死也。
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
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死之期。
三阳在头,三阴在⼿,所谓⼀也。
别于阳者,知病忌时,别于阴者,知死⽣之期。
谨熟阴阳,⽆与众谋。
点评】此段重点阐述了⼀个道理,有胃⽓⽣,⽆胃⽓死。
【点评 ①黄帝问⽈:⼈有四经,⼗⼆从,何谓: 四经四经,根据张隐庵的注,四经应该是指四时(四季)的经脉,春脉弦,夏脉钩,秋脉⽑,冬脉⽯,这四时的经脉的不同特点以顺应四时之⽓;⼗⼆从,是指⼗⼆经脉的顺序、⾛向等,因为“相顺则治,相逆则乱”,所以也叫“从”。
⼗⼆ ⼗⼆从经脉是⼈体经脉系统的主体,所以也称为“正经”,分别是⼿三阴经(⼿太阴肺经、⼿厥阴⼼包经、⼿少阴⼼经)、⼿三阳经(⼿阳明⼤肠经、⼿少阳三焦经、⼿太阳⼩肠经)、⾜三阳经(⾜阳明胃经、⾜少阳胆经、⾜太阳膀胱经)、⾜三阴经(⾜太阴脾经、⾜厥阴肝经、⾜少阴肾经); 何谓何谓,为什么。
⼗⼆⽉应⼗⼆脉: ②岐伯对⽈:四经应四时;⼗⼆从应⼗⼆⽉;⼗⼆⽉应⼗⼆脉 四时四时,即指春夏春冬四季;应,对应,顺应; 应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 ③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阳者,指阳脉; 阳者阴者,指阴脉。
阴者凡阳有五,五五⼆⼗五阳: ④凡阳有五,五五⼆⼗五阳 凡阳凡阳,指凡是阳脉,有五种,即春弦,夏钩,长夏缓,秋⽑,冬⽯;五五,第⼀个五,是指五种阳脉,⽽第⼆个五,是指肝⼼脾肺肾,因此,五脏和五种脉对 五五应起来,就是⼆⼗五种脉象。
所谓阴者,真脏也:真脏,指真脏脉,特指脉象中的胃⽓。
⑤所谓阴者,真脏也 ⑥见则为败,败必死也:见,指出现; 见败,指脏⽓败绝,即有胃⽓⽣,⽆胃⽓死。
败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胃脘之阳也,指有胃⽓。
精读黄帝内经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精读黄帝内经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原文【】太阴阳明论篇讲的是什么呢?太阴,就是指足太阴脾;阳明,指的是足阳明胃,所以,本篇重点讲的就是脾胃之病,以及与之相关的内容。
中医认为,脾胃乃后天之本,所以,《黄帝内经》专门辟出一篇来讲脾胃,足见对其的重视。
精读黄帝内经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中医认为,脾主肌肉,原因何在,在本篇了能得到答案。
黄帝问曰: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
生病而异者何也?岐伯对曰: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或从内或从外,所从不同,故病异名也。
帝曰:愿闻其异状也。
岐伯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
故阳道实,阴道虚。
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
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
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入五脏则瞋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
故喉主天气,咽主地气。
故阳受风气,阴受湿气。
故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
故曰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
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帝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岐伯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
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内,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帝曰:脾不主时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
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
脾脏者常着胃土之精也。
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
帝曰:脾与肾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岐伯曰: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溢,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
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
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
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日以益衰,阴道不利,筋骨肌肉,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点评】①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指足太阴脾和足阳明胃,它们之间互为表里。
这里解释一下,足太阴脾为里,足阳是胃为表。
如果不明白,看看自己的大腿上的脾胃经的循行路线就明白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谢谢
工具书,包括的种类很多,例如解决疑
难字、词的字典、辞典,查找陌生书名 的目录书,了解学术动态的论文索引之 类的书籍等。此外还有研究文字产生、 演变和字形结构与字义之间的关系等的 《说文解字》以及训诂学方面的书等。
(二)参阅历代的注释及有关资料 由于《内经》文字古奥,旨义深精,初
学者很不易理解《内经》原文的蕴义, 特别是理论原则和学术观点。
《素问· 痹论》本文论痹病,通过全文学习分 折,发现在本文中,强调痹病与风、寒、湿 之邪入侵有密切相关。经文多处论及由于病 邪入侵而产生痹病。“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 为痹也。”五脏痹产生,”所谓痹者,各以 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六府痹产生, “六府亦各有俞,风寒湿气中其俞,而食饮 应之,循俞而入,各舍其府也。”营卫失调 而产生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 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只有全文去通 读,才能掌握其理论和意义、辨病与辨证临 床意义。
学习《内经》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医学基
础理论,更好提高临床疗效,为阅读古 典医籍打下基础,及其《内经》理论体 系的整理和阐发。使学生理解《内经》 的学术思想、理论体系和理论原则。
任何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继承,继承是
创新之本。 中医学术的发展关键在于继承不够,要 在充分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与发展。 《内经》是中医学术之渊源,目前中医 药现代化发展至今,有许多突破与发展, 但总体框架尚未超越《内经》理论,同 时《内经》构建的医学模式与现代医学 总体趋势又相一致。
(一)读通原文
读通《内经》原文,然后才能进一步 理解其精义,这是学习《内经》的笫一 步。但《内经》不仅文字古奥,而且同 音假借的字颇多。为此,除了要有一定 的古汉语基础外,还必须借助于工具书, 才能避免穿凿字形,妄说字义,错解经 旨。
例如“能”字,在《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俛仰, 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 能(耐)冬不能(耐)夏。阴胜则身寒, 汗出身常清,数慄而寒,寒则厥,厥则 腹满,死,能(耐)夏不能(耐)冬。 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态)也。”
“以人为本”的天地人观,整体医学理
论,个体化诊疗模式等等,均源自《内 经》, 然而在《内经》中蕴藏的、众多 的合理内核需要进一步挖掘,并在此基 础上加深与发展。 希望在坐的同学为中医药发展作出贡献。
如何学习《黄帝内经》? 《素问· 举痛论》已经提出学习《黄帝 内经》的方法,“善言天者,必有验于 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 必有厌(验)于己。如此,则道不惑而 要数极,所谓明也。” 以下试从十个方面讨论学习《黄帝内》 的方法。
通过这些不同注解的分折,不仅可以了
解到各注家的学术思想,而且还能培养 我们分折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习《内经》不在于文理,而重在于 医理 通过文理知识来通读原文,关键是要掌握 《内经》的理论体系及其学术思想,理论观 点。在学习时,就不应停留在文字的表面上, 或受到某些译文的影响你对《内经》本意理 解。必须善于发挥独立思考和分折问题的能 力,透过现象去探求其本质。如果只局限在 文字表面上的理解,或只是为了某些场合的 寻章摘句,这就失去了学习《内经》的意义。
《内经》,原为18卷。其中9卷名《素
问》;另外9卷无书名,汉晋时被称为 《九卷》或《针经》,唐以后被称为 《灵枢》,非一人一时之作,主要部分 形成于战国时期。
吴仪是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2008年全
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说这番话的。 吴仪笑呵呵地说:“中医是有很大学 问的,我打算退休后研究中医药,现在 正在学习《黄帝内经》……”她的话还 没有说完,在场的人都笑了,然后便是 掌声。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
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要掌握本 经文其理论及应用。 以此理论来深入分析,气与血、营气 与卫气的相互关系。
(四)着眼某句经文而学习,掌握其精
义。 以句为单位学习简单易懂,易于熟记, 但对经文之义的理解会有其局限性、偏 面性,难以掌握本篇中的学术思想。 《素问· 评热病论》曰:“邪之所凑,其 气必虚”。 本篇强调当人体正气不足,邪气侵入而 发病(虚人感邪而产生的外感病)。
要掌握原文中的理论原则及其学术观 点,除了自己在读通原文的基础上,运 用中医理论的思想方法,进行思考、探 索外,还必须参阅历代各注家对《内经》 的理解和心得体会,进一步进行深入的 研究和分折。
例如《素问· 生气通天论》中的“因于气为肿” 的“气”,好多注家多从气虚为肿解,然而 扬上善的注解是:“因邪气客于分肉之间, 卫气壅遏不行,遂聚为肿。”高世栻进一步 指出:“气,犹风也。”认为这里的“气” 是指风邪而言也。前者是结合临床的气虚水 肿证来认识的,而后者则是承上文“因于 寒”、“因于暑”、“因于湿”等外感六淫 之邪而注解的,二者都通,不存在那种对或 错。
(七)结合临床实践应用,深入地
理解《内经》的理论观点
理论来自实践又指导实践。在学习《内
经》时对某些理论原则,在全面深入理 解的基础上,还应当与临床实践密切结 合起来。通过实践更进一步深入理解和 掌握《内经》学术思想和理论原则。 也有很多医家认为,《内经》也是临床 之书。
《素问· 水胀》“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中的“壮火之气衰, 少火之气壮”的“壮火”、“少火”的含义 也有两种不同的注解。如《类经》和《内经 知要》等则认为“火,天地之阳气也。天非 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故 万物之生,皆由阳气。但阳和之火则生物, 亢烈之火反害物,故火太过则气反衰,火和 平则气乃壮(《类经· 阴阳· 一》)”;马莳则 解为“气味太厚者,火之壮也。用壮火之品, 则吾人之气不能当之而反衰矣。……气味之 温者,火之少也。用少火之品,则吾人之气 渐而生旺,血亦壮矣”。
(1)相互制约和相互依赖的互生规律。 (2)相互补偿和相互协调的共生规律。 (3)物质循环转化的再生规律。 (4)相互适应与选择的协同进化规律。 (5)物质输入与输出的平衡规律。
2、《内经》的地理医学思想 《素问·异法方宜论》曰:“东方之域, 天地之所如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 其民食鱼而嗜咸。……。” 3、《内经》的气象医学思想 《素问·生气通天论》强调:“阳气者, 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 运当以日光明。”
(十)与现代科学有机联系起来学习
《内经》学术体系的内容包含有环境地
理学、环境物理学、环境医学、环境生 物学等。 1、《内经》的生态观, 《素问·六微旨大论》曰:“亢则害, 承乃制,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 乱,生化大病。”阴阳互生制约,五行 相生相克。
我国生态学家马世骏提出生态学 的五个规律:
如从《伤寒论》经文中理法方药,领会
其《内经》治则的理论观点。 《素问· 至真要大论》曰:“热因热用”。 《伤寒论》317条“少阴病,下利清谷, 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 不恶寒,其人面色赤,……通脉四逆汤 主之。” 如《难经》,《内经知要》。
(九)随着自身医学知识不断提高,领
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 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 经过临床实践中见过水肿病人,就很 容易掌握本经文的精义。
(八)结合其他经典著作的学习,加深
对《内经》理论的理解。 后世许多名医家的学术观点都是从《内 经》理论原则发展而来,是《内经》理 论的进一步发展和不断完善结果。而往 往后世医著易学易懂,因而通过其他经 典著作反过来领会《内经》理论观点, 同时解决《内经》的疑难点。
(五)以分门别类综合相关内容,系统
性学习阅读经文。 把有关联的经文归类通读,有系统地学 习和掌握,比较全面了解其内容和理论 观点。 如《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等篇的经文系 统分类归纳,阴阳学说类。 1、阴阳的其本概念, 2、阴阳其本内容,
3、人体结构和物质阴阳分属和特征, 4、人体生理功能方面的阴阳相互关系, 5、人体病变方面的阴阳病因病机, 6、诊断辨证阴阳学说的运用, 7、中医治疗上阴阳学说的运用, 8、养生防治上阴阳理论的应用。
精读《黄帝内经》
广州中医药大学 内经教研室 温伟强
《内经》是学习中医必读之书。其内容
至精、广搏、深奥,文字简迭,用心学 习,精益求精,收益无穷,应用甚广。 《素问》王冰序文中说:“其文简,其 意博,其理奥,其趣深。” 《素问· 灵兰秘典论》曰:“至道在微, 变化无穷,孰知其原”
《黄帝内经》是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 之一(《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 要略》、《温病条辨》),也是第一部冠以 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是 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 籍。 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 原则、养生防病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 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 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 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 气学”等学说。
会其经文的精义也不断加深。 其知识面越广,领会《内经》的理论 内涵越深,应用范围越广。当你二年级, 或四年级,或当医生临床工作后。在不 同阶段,你会对经文学习的要求,掌握 内容的侧重,分折问题的深度就有不同, 其领会经义就会加深,感觉其意义更大。
如《素门问· 六节藏象论》“肺者,气之
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 为阳中之少阴,通于秋气;肝者,罢极 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 为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1、二年级时学习: 2、四年级时再学习: 3、工作后的再学习: 《内经》的吸引力是会让你不断去学习 和研究。
脏象学说内容类 《素问· 灵兰秘典》论述十二脏的主要生 理功能。 《素问· 六节藏象》论述五脏与体表联系 及与季节气候关系。 《素问· 别论》五脏六府、奇恒之府的共 同的功能
(六)通读完整全篇的经文,领会其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