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生的境界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人生的境界》教案1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人生的境界》教案1](https://img.taocdn.com/s3/m/07d2e34c58f5f61fb73666c6.png)
《人生的境界》教案教学设想本篇课文属于学术随笔,学术味较重,时代感、可读性与针对性相对不足,学生学习很难产生浓厚的兴趣。
但课文有其思想价值,有助于学生对人生意义的认识,能引发中学生对人生意义的独立思考。
课文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含金量,学习它有助于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陶冶。
课文的题目又是“人生的境界”,这对于开始思考人生意义和价值的高三学生来说,也是颇有吸引力的。
特别是关于人生的四种境界说,相信学生在学习中会引起共鸣,产生联想。
基于此,这篇课文的教学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也提供了展示才智的平台。
这篇课文在教学设计上要把握的原则就是深文浅教,要想方设法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
具体做法就是,尽可能地抓住课文的紧要处、精彩处与学生的共鸣点、兴奋点相交汇的地方作为教学内容。
教师设置几个通道,使学生透过课文繁难的、深奥的说理处能联系实际,从而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实交融起来,这样就有了亲切感,具体感。
披文以人情,不能空泛地分析课文内容,而要引导学生借助于课文语言走进课文,这样就更要选好教学的切人点,点准穴道,实现一穴得气,百穴皆通。
因此在教材的处理上,就要注重让学生对课文整体把握,不必要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如果试图弄清文中每一句话、每一个词语的意义,势必要造成少慢差费。
事实上课文中有些东西,需要穷其一生的经历来体验。
因此在深文浅教的原则下,不必花用大量的课时。
教学目标1.促进学生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明白在做平常事情的时候也应有精神追求的道理使自己从一个自然的人变为一个有道德境界的人。
2.理清文章思路,概括大意。
3.认真理解文中语句的含义,并深入探究。
4.体会学者散文(随笔)的写作特点:思路明晰、内容丰富、说理简明、语言平实。
教学重点联系现实生活解读人生的四种境界,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深化并丰富对人生境界的教学难点对文中哲学术语或哲理性语言的理解。
导学法;教师通过引导制定学案,通过自己对教材的独特理解、个性的驾御和科学的训练,来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1.人生的境界(冯友兰)》精品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1.人生的境界(冯友兰)》精品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5152b34a216147917112854.png)
与自然境界中的人无所追求、毫不自觉相比,功利境界中的人,有了明确的人生目的和自觉的行动、自觉的了解;他对个人名利的追求,客观上也更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因此,无论就个人,还是就社会来说,人从自然境界过渡到功利境界,无疑都是一种历史性的进步。但是,这种进步是付出了代价的。在这里,冯友兰实际上已经猜测到了私有制和阶级社会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不免有舍本求末之弊。
1.人生的境界(冯友兰)
教学目的与要求:学习本文,了解人生境界即精神境界,有高下之别,有四个等级,中国哲学的精神,或曰作用,或曰任务,在于提升此种境界,中国哲学对于未来人类的进步可能有所贡献。了解本文短小精悍,深入浅出。要求学习质疑,练习随处发问的探索研究的学习方法。
教学内容:
一、作者简介
冯友兰(1895-1990),哲学家、哲学史家。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州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哲学教授。
功利境界:自然境界的人是无所求的,随着人的觉解程度的提高,人就要从无求走上有求。人之求也是有不同层次的。冯友兰认为,人生追求的最低层次是从“我”开始的,严格地说,是从追求我之名、我之利开始的追求我之名利的精神境界,冯友兰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为“功利境界”。
顾名思义,功利境界的特征是:在此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为利”的。所谓“为利”是为他自己的利。这里的“利”,包括我们常说的“名”和“利”两个方面。在冯友兰看来,“利”即对我之需求的满足,精神性的满足往往求助于名,物质性的满足往往求助于物质利益即狭义的利。“求名于朝,求利于市”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求自己的乐(乐即一种满足感)。这样,功利境界与一般的功利主义便有一定的差别。功利境界的本质是为己。
人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课《人生的境界》word导学案 (一)
![人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课《人生的境界》word导学案 (一)](https://img.taocdn.com/s3/m/3d6e21f4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e5.png)
人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课《人生的境界》word导学案 (一)人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课《人生的境界》word导学案是一份十分优质的学习资料,它引领我们走进人生的世界,领略人生的情感,感受人生的悲欢离合,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生的本质。
这份导学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学习目标本部分旨在明确我们学习这一导学案的目标和内容。
目标包括:1. 理解“境界”与“情感”的概念,认识它们的相互关系。
2. 理解“客观境界”与“主观境界”的概念,认识它们的差异与联系。
3. 探究“人生的境界”对个人发展的影响,提升人生的素养。
二、学习重难点本部分旨在指明本文所涉及的重点和难点。
涉及的重点、难点包括:1. 掌握“境界”和“情感”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2. 熟悉心理学知识,认识主观境界与客观境界的区别。
3. 理解人生的境界对个人发展的影响,提高个人素质。
三、学习步骤本部分旨在总结学习步骤,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个清晰的脉络。
1. 介绍“境界”和“情感”的基本概念。
2. 解析“主观境界”、“客观境界”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3. 探讨人生的境界在个人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如何提升自己的境界。
4. 总结学习成果,自我评价。
四、阅读材料本部分是该导学案的核心,涉及要点丰富,内容详实,同时又具有很强的启发性。
五、学习实践本部分旨在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理解和认识。
具体活动包括课堂演讲、小组讨论和主题写作。
六、自我评价本部分旨在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反思,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
总之,人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的《人生的境界》word导学案,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
通过学习它,我们可以开览人生的世界,领悟人生的情感,实现心灵的升华,不断提升个人素质,成为更加优秀的人生赢家。
教案三(5-6学时)《人生的境界》-【中职专用】高一下学期语文同步备课精品教案(高教版·基础模块下册
![教案三(5-6学时)《人生的境界》-【中职专用】高一下学期语文同步备课精品教案(高教版·基础模块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1face1d8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ce.png)
教案三(5-6学时)《人生的境界》-【中职专用】高一下学期语文同步备课精品教案(高教版·基础模块下册)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人生的境界》的作者和作品背景;(2)理解文章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3)能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整体意义;(4)掌握运用修辞手法表达思想和感情的技巧;(5)提升自己的审美品味和感悟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发现问题;(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课堂讲授、学生讨论、合作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活力;(3)注重氛围营造,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艺欣赏能力;(2)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情感态度;(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出色的人格品质和思想精神。
二、教学内容与过程安排1.教材内容概述本节课主要学习的是余光中的《人生的境界》一文。
作者以燕子、云、凤凰为象征意象,寄托了自己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追求,从而抒发了自己对生命的敬畏和感悟。
文章蕴含丰富的情感和思想,需要学生认真品味和感悟。
2.教学过程安排阶段1.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或视频等多媒体资料,让学生了解燕子、云、凤凰以及它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氛围。
阶段2.理解原文(30分钟)(1)师生共读《人生的境界》一文,明确文章的主题和结构;(2)分析文章中包含的隐喻和象征意义,领悟作者对生命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3)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如修辞手法和语言运用等。
阶段3.合作探究(30分钟)(1)分组展开主题探究,如“人生的意义”、“生命的可贵与崇高”等,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2)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笔记,用自己的语言整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路。
阶段4.交流展示(20分钟)各小组代表进行展示和交流,展现自己的思考和感悟,促进学生的相互学习和交流。
人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课《人生的境界》word阅读练习 (一)
![人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课《人生的境界》word阅读练习 (一)](https://img.taocdn.com/s3/m/455ef11c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e0.png)
人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课《人生的境界》
word阅读练习 (一)
人生的境界是人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的一篇课文,它通过描写人物
的经历,阐述了人生的不同境界和人类追求高尚境界的内在动力。
下
面我们就来阅读这篇文章,并通过阅读练习来更好地掌握文章的内容。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人物的经历。
文章主要讲述的是王晓岳在寻找
老师赵朴初的过程中,经历了痛苦、失望、思念等情感,并慢慢走出
了低谷,获得了思想上的升华和精神上的愉悦。
这一过程包含了从迷
茫到明确,从盲目到领悟,从绝望到坚韧的转变。
接着,我们可以学习一些重要的词语和短语。
比如:奋发图强、赫然
在目、心灵手巧、含辛茹苦、孜孜不倦等。
这些词语和短语贯穿全文,形象地展现了人们追求高尚境界的过程中所需的精神力量和物质基础。
然后,我们需要对文中的一些冷僻词汇进行了解和掌握。
比如:襟怀
坦白、滑稽、琐碎、吟咏等。
在阅读这些词语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结
合上下文和语言环境,来推断出它们的具体含义。
最后,在阅读练习中,我们还可以加强自己的表达能力。
对于每一段
或每一句话,我们可以逐个进行分析,总结出重点内容,并加以概括
和归纳。
同时,我们也需要提升自己的写作技巧,例如运用缩写、排
版等技巧来提高文字的可读性和美感。
综上所述,通过对人生的境界这篇文章的阅读练习,我们可以更好地
掌握文章的内容和精神内涵,并且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写作技巧。
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积极追求良好的境界,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修养,为更加美好的人生奋斗。
高中语文人教普通版第五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人生的境界》课件
![高中语文人教普通版第五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人生的境界》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03bb57fa417866fb84a8e24.png)
现在大家看功利境界这一段。
(稍等片刻)功利境界的人有什么特点?他们做事情是为自己。
为自己就是自私了,自私就是不道德,但我搞不清楚,课本里为什么要说“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利已同时可能有利于别人。
实际情况有两种可能,可能是有害于他人,也可能是有利于他人。
有害,不道德;有利,说明他并非不道德。
这里所说的利己的动机,跟损人利己还是有区别的。
境界说只考虑动机,不考虑结果。
比如我办一个公司,为自己赚钱,但是同时也可能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所以利已与损人没有必然联系。
请大家判断一下,刘邦与项羽,哪一个境界高?那他们争天下的动机是什么?为了谁?是苍生吗?不是,是他自己。
那他们在什么境界?功利境界。
对,我们考虑问题要从根本入手,我让大家判断境界高低,大家首先应该想到的是判断境界高低的标准是什么。
然后考虑他们的动机,这个动机有时候不能光看他们说了些什么,要追究他们的真实动机。
我再问:成吉斯汗与曹操,哪一个境界高?英雄与奸雄,如果都是为自己,那么境界就一样,都处在功利境界。
现在大家继续看道德境界。
(稍待片刻)功利境界与道德境界的区别在什么地方?一个为已,一个为社会。
功利境界的人认为人与社会是对立的,“他人即地狱”,所以才只顾自己。
而道德境界的人认为人与社会是统一的,自然会为社会做贡献。
:“正其义不谋其利”,哪一个同学解释一下?做任何事情都是为了匡扶正义而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
师:完全正确!要更切合本意,就要看一看注释了。
“正”在这里是什么用法?使动用法。
:舍利趋义。
儒家认为义与利是统一的还是对立的?对立的。
对!孔子就说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小人”是什么意思?有些同学一想,小人就是卑鄙无耻下流跟韦小宝一样的人。
(众笑)其实孔子所说的小人包括大家在内的,也包括我,谁也别想逃!(众笑)这里的小人是与君子相对的,不是君子就是小人了,而能达到道德境界的才是君子,所以大部分凡人都是小人,与现代汉语中小人的意思有所不同,大家要注意一下。
心宽是一种人生的境界 _人生感悟
![心宽是一种人生的境界 _人生感悟](https://img.taocdn.com/s3/m/6d710bc9f705cc17552709d3.png)
心宽是一种人生的境界 _人生感悟心宽是一种处世的哲学,更是一种人生的境界。
只有懂得心宽的人,才能收获真诚;只有懂得心宽的人,其人生之路才会畅通无阻,与人为善,离不开心宽;快乐人生,先从心宽开始。
生活中的是是非非,只有心宽的人,内心才能平和,生活才会幸福。
法国大文豪雨果曾经这样感叹:“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而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
”学会心宽是一种谦和的做人品格,是一种踏实的人生态度。
人生就像一阵惊涛骇浪,冲入顶尖则功成名就,但那惊美的一刻短如瞬息,落下来便沉入低谷。
所以还不如脚踏实地地去追求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从简单的收获中同样可以品味到一份真实的喜悦,而这种喜悦会更持久。
心宽不是怯懦,而是克服困难的一种理性的抉择;心宽不是妥协,而是为了更好、更强地站立。
一个人学会心宽,便成就了一种宽宏做人的胸襟。
心宽不是一种无奈,而是一种力量。
心宽犹如冬日正午的阳光,去融化别人心田的冰雪而变成潺潺细流。
一个不懂得对自己宽容的人,会因生命的弦绷得太紧而伤痕累累,抑或断裂。
心宽并不是意味对恶人的横行的迁就和退让,也非对自私自利的鼓励和纵容。
是我们在用心来净化世界,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心宽像播种泥土中的种子,它会长嫩绿的春芽;心宽像一支插在水中的柳枝,她会在平淡中绽出新绿。
谁都可能遇到无可避免的失误,情势所迫的无奈,考虑欠妥的差错,所谓宽容就是以善意去宽待有着各种缺点的人们。
困其宽广而容纳了狭隘,困其宽广显得大度而感人。
宽容别人,首先要学会宽容自己。
我们得不到别人的理解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自己失去了信心。
船不理解岸,总要离去,但岸总是等待着,永远张开宽大的臂膀;高山不理解流泉,设置了许多路障,泉水却记永不停歇,绕过顽石,跳下断崖,变成了飞瀑,变成了大江大河,奔向浩瀚的大海;太阳不理解月亮,不喜欢她惨白的光,月亮却永远追随着太阳,当太阳落山后,她却用淡淡的柔光照亮整个黑夜,毕竟这个世界是靠“爱”而繁衍生存的!包容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尤为重要的。
人教版《语文》必修第一册 《人生的境界》说课稿
![人教版《语文》必修第一册 《人生的境界》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7d71590ddaef5ef7bb0d3c25.png)
《人生的境界》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人生的境界》一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
是一篇哲学论文,思想有深度,理论有高度,作者对“人生的境界”和“哲学的任务”提出了富有独创性的见解。
这些见解,对于丰富我们的文化底蕴,提高我们的哲学素养和人生境界都是十分有益的。
在过去的学习中,学生零星地接受了各种道德观、世界观的教育,现在他们踏入人生旅途中的第十八个驿站,不知不觉将形成一套自己的人生哲学,这就很需要得到正确的指导。
《人生的境界》就安排在这阶段,对学生的人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形式上本文层次清楚,条理清晰,语言简明,论证方法多种多样,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是学生做议论文阅读训练的好教材。
作为单元的第一篇,不仅对以前所学具有承继、归结作用,而且学好了本篇也是学习后几篇的基础,可与后几篇的学习融会贯通。
二、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根据新课程改革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课程目标,以及本课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三大教学目标:1、知识传授目标理清文章思路,概括大意,使学生了解人生的意义各不相同,人生的境界也就各不相同,由低级到高级,可以划分四个等级: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2、能力培养目标:由于这篇文章是一篇哲学论文,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所以适于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质疑思辨法,采取探究性的阅读,认真理解文中语句的含义,并深入探讨。
3、情感教育目标促使学生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明白在做平常事情的时候也应有精神追求的道理,使自己从一个自然的人变成一个有道德境界的人。
由于教材内容比较抽象,疑点较多,特别是天地境界很难达到,难以找到更多事例来印证,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
因此,我设置的教学重点为:①理解作者观点,理解文中语句的含义,并深入探究。
②认识、感悟四种境界。
教学难点是:对天地境界的认识及对一些抽象词句的理解,如“觉解”、“超道德价值”、“入世与出世”之说,等等。
1 人生的境界.doc
![1 人生的境界.doc](https://img.taocdn.com/s3/m/65811dc048d7c1c709a1458e.png)
1 人生的境界1 人生的境界冯友兰作者认为,人生境界,有高下之别,有四个等级,中国哲学的精神,或曰作用,或曰任务,在于提升此种境界,中国哲学对于未来人类的进步可能有所贡献。
文章短小精悍,深入浅出,要达到真正理解,需要随处发问,深入探究。
注释:本文选自《冯友兰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冯友兰(18 95-1990)河南唐河人,哲学家。
课文练习哲学的任务是什么?我曾提出,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在这里更清楚地解释一下这个话的意思,似乎是恰当的。
我在《新原人》一书中曾说,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
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
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
如此构成各人的人生境界,这是我的说法。
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
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
若是不管这些个人的差异,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
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
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
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
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
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已的。
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
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
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
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
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
高中语文人教普通版第五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人生的境界》课件
![高中语文人教普通版第五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人生的境界》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536d520cfc789eb172dc844.png)
重点梳理
难点突破
自然境界――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 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对于他所做的事情,可能并无觉 解,或者不甚觉解。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 意义,或很少意义。 功利境界――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 各种事。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所做的 事情,其后果可能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所 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 道德境界――还有一种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 他是社会的一员。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 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 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 回主页
!“望”是有意识的,这样子。(举手做远眺状, 众笑)而见是无意识地,自然地映入眼帘。用一个 “望”字,人与自然之间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 人仿佛在自然之外,自然成了人观照的对象。而用 一个“见”字,人与自然不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 人在自然之中,与自然一体,我见南山悠然,料南 山见我亦如此。与自然一体也就与天地一体,与宇 宙一体,是天地境界或者近于天地境界。如果是望, 就成了有意所为,而见字正写出了人与自然,乃至 于宇宙之间的一种和谐。而且陶潜说:“久在樊笼 里,复得返自然”,这种返,觉解程度是很高的, 是那些真正的无觉解或者很少觉解的乡民所无法达 到的。而这个樊笼,可能指功利境界与道德境界, 陶潜已经越过了这个境界。
现在大家看功利境界这一段。(稍等片刻)功利 境界的人有什么特点?他们做事情是为自己。 为自己就是自私了,自私就是不道德,但我搞不 清楚,课本里为什么要说“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 是不道德的人”? 利已同时可能有利于别人。 实际情况有两种可能,可能是有害于他人,也可 能是有利于他人。有害,不道德;有利,说明他 并非不道德。这里所说的利己的动机,跟损人利 己还是有区别的。境界说只考虑动机,不考虑结 果。比如我办一个公司,为自己赚钱,但是同时 也可能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所以 利已与损人没有必然联系。
中职语文基础下册《人生的境界》ppt课件1
![中职语文基础下册《人生的境界》ppt课件1](https://img.taocdn.com/s3/m/78214397e53a580216fcfe56.png)
前几年的作文材料:有人间三个泥水匠在 干什么,一个答道‚在砌砖‛,第二个答道 ‚在挣钱‛,第三个答道‚在建造一幢漂亮的 大楼‛。后来,第三个泥水匠成了一位有名的 建筑专家。
第一个泥水匠属于自然境界,第二 个泥水匠属于典型的功利境界,第三个 泥水匠也属于功利境界,但他的功利超 出了一般的物欲。正是应了‚态度决定 高度‛那句话。
(12)
课文思路分析(起、承、转、合) 理清论证思路
②:分段阐述四种人生境界。(3-6) ③:综合评价四种人生境界。(7)
关键词 重点把握
“觉解‛一词文中出现了13次,它与人生境界有着密 切的关系,甚至可以说由它决定了人生的境界。 请依据下面三个语句对‚觉解‛作出自己的理解。 ①……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 1、冯友兰说的四重境界分别是哪四重? 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 ……(5段) 自然境界 ②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 功利境界 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 道德境界 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 (6段) ③……他了解自己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地做他所 天地境界 做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 (6段) 2、四重境界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觉解 ——就是了解(理解)、自觉(觉悟)的意思, 可以具体理解为一个人对自己与社会、宇宙的关系以 觉解指数高低 及对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意义的觉悟与理解。
人生的三重境界的意思
![人生的三重境界的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438890c6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fa.png)
人生的三重境界的意思
人生的三重境界是指人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不同阶段和不同层次的境界。
这个概念最早由中国古代文化名著《红楼梦》中的“脂砚斋评诗”一篇所提出,后来逐渐发展成了一个广为流传的哲学概念。
第一重境界是“欲望境界”,指的是人生初期追求物质欲望和个人利益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人们追求名利财富,追求自己的欲望和享受,关注个人的物质需求和欲望满足。
这一阶段的人通常比较功利,追求物质成功和社会地位,往往比较浮躁和功利主义。
第二重境界是“责任境界”,指的是人生中期明白生命意义和价值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关注社会责任和他人利益,明白个人的价值并愿意为社会做出贡献。
这一阶段的人更加关心他人的幸福和利益,追求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伦理,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会公益。
第三重境界是“超越境界”,指的是人生后期将个人欲望和社会责任融合在一起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人们超越个人欲望和社会责任的矛盾,追求更高层次的智慧和境界。
这一阶段的人看淡名利和功利,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心灵的升华,注重修身养性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这三重境界并不是线性的,人们在不同的时间和情境下可能会处于不同的境界之中。
人生的成长和进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经验积累,人们可以逐渐从欲望境界过渡到责任境界,最
终达到超越境界。
这个过程需要个人的自省和内心的修炼,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关爱他人,并最终实现自我超越和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人生的境界文章讲解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人生的境界文章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c0343fa681c758f5f71f6728.png)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人生的境界文章讲解本文是关于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人生的境界文章讲解,感谢您的阅读!语文的学习最重要的是要了解作者的意图,以下是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人生的境界文章讲解,请同学们学习。
一、课文内容说明本文旨在从人生境界的角度去论述哲学的任务。
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类做事的意义本是客观存在的,有功利的意义,有道德的意义,有天地的意义。
但是人们觉解的程度是不同的,觉解了,就处于觉悟状态;不觉解,就处于“无明状态”。
人生的意义各不相同,人生的境界也就各不相同,由低级到高级,可以划分为四个等级: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最低的是自然境界。
这种人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
往上是功利境界。
这种人觉解到功利的意义,也就是利己的意义。
这种人心目中只有他自己,他做事,完全出于利己的动机。
再往上是道德境界。
这种人心目中有社会整体,觉解到道德的意义,自觉地为社会的利益做事,是真正有道德的人,是贤人。
最高的是天地境界,也叫哲学境界。
这种人心目中有宇宙这个更大的整体,觉解到宇宙的利益,自觉地为宇宙的利益做事,这样,他就与宇宙同一,具有超道德价值,谓之圣人,达到了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
前两种境界是自然的产物,后两种境界是精神的创造。
哲学的任务就在于使人觉解,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成为贤人、圣人。
冯友兰先生认为,中国的哲学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世界未来的哲学要满足人类对于超越人世的渴望,中国哲学可能有所贡献。
二、质疑思辨1.“我曾提出,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哲学不也是一种知识吗?为什么说“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注意“知识”前面的定语,说的是“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是关于实际的知识,而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宇宙观的理论形式,它的任务在于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而不在于增加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实际的知识。
人的境界文案
![人的境界文案](https://img.taocdn.com/s3/m/c99b6abc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f7.png)
人的境界文案
人生的境界,是内心与外在的和谐,是理想与现实的平衡。
人生最高境界:无我无畏,无私无瑕。
心如止水,超然物外。
境界,是人生的高度,是心灵的宽度,是生命的深度。
境界如同悠远的诗篇,诠释着生命中的无尽可能。
境界,是心灵在岁月的沉淀中,逐渐形成的风景。
境界,是心灵深处的港湾,是尘世间的精神支柱。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每一站都有不同的风景。
而境界,就是那灵魂的栖息地。
真正的境界,不是走向外在的成功,而是走向内心的成长。
人生的境界有高有低,境界高者像一面镜子,时刻自我观照、不断自省,又像一支蜡烛,燃烧自己,泽被四方,更像一只皮箱,提放自如,得大自在。
追求境界,就是追求一种超越自我、超越世俗的生命状态。
提升境界,就是拓展生命的宽度,让生命在时间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境界。
融入社会,人情练达;融入自然,物我皆忘。
修炼决定心境,心境决定境界。
中职语文基础下册《人生的境界》课件 (一)
![中职语文基础下册《人生的境界》课件 (一)](https://img.taocdn.com/s3/m/bfe665bb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f7.png)
中职语文基础下册《人生的境界》课件 (一)中职语文基础下册《人生的境界》是一本非常有教育意义的书籍。
通过本书的学习,学生们可以领悟到人生的意义、人性的本质以及做人的道理。
本书的课件对学习《人生的境界》这本书具有很大的帮助。
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讨论《人生的境界》课件的优点。
1. 课件内容优秀《人生的境界》课件的内容非常优秀。
课件主要针对本书的重点章节进行了讲解,包括作者胡适、本书章节的主旨、主要人物、故事情节、作者意图等等。
课件简明扼要地阐述了这些内容,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本书。
通过课件学习,学生们可以更好地掌握故事的情节和背景知识,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和主旨,也更好地理解了人生的境界和人性。
2. 课件使用方便《人生的境界》课件的使用非常方便。
课件采用了简洁明了的设计,让学生们能够快速地找到所需要的内容。
课件的布局清晰,文本加以配图,让课件具有很好的可读性。
学生可以在课堂上通过投影仪展示,非常方便师生使用。
3. 课件内容生动《人生的境界》课件的内容非常生动。
课件不仅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了小说的内容,也让他们更加感受到了故事的情感的渲染和氛围的营造。
通过图片的运用和文字的配合,让学生们能够更加生动地感受到情节。
在呈现故事情节的同时,也描绘了背景环境的细节,更好地展现故事的场景。
4. 课件有益于思考《人生的境界》课件的内容不仅限于介绍小说的情节和主旨,更增添了一些关于人生的思考。
通过课件,学生们可以了解到不同理念的人物以及他们的思考,这有助于学生们思考人生和人性的本质。
同时,让学生能够从故事中汲取力量,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考验。
总之,《人生的境界》课件的优点众多。
它通过生动有趣的呈现方式,向学生们展示了人生的不同境界。
在学生们的教育生涯中,这样一门课程可以更好地培养他们的人文情怀和人生观。
人生的六个境界,快看看你属于哪一个?
![人生的六个境界,快看看你属于哪一个?](https://img.taocdn.com/s3/m/15e41a11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a9.png)
⼈⽣的六个境界,快看看你属于哪⼀个?近代哲学家冯友兰认为,⼈⽣境界有四种:⾃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这四种⼈⽣境界之中,⾃然境界、功利境界的⼈,是⼈现在就是的⼈;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是⼈应该成为的⼈。
前两者是⾃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
⾃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
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然境界,⼏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
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的境界》哲学家冯友兰是以哲学的观点看⼈⽣境界,有时也不好理解。
作为⼀个俗⼈,⽼刘以为⼈⽣⾄少应该分为六个境界,现我以通俗的观点,从⼈⽣的最⾼境界到最低境界总结如下:⼀:佛性境界佛性境界是⼈⽣最⾼的境界。
这样的⼈基本不⾷⼈家烟⽕,他们⽆师⾃通的通晓宇宙真理,⾮⾁眼凡胎,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开了天眼的仙⼈。
他们的使命就是普度众⽣,普度世界。
佛性代表⼈:如来,观⾳,太⽩⾦星⼆:半⼈半仙境界半⼈半仙境界是⼈⽣的第⼆境界。
“只在此⼭中,云深不知处。
”半⼈半仙的⼈都属于隐者,属于仙⼈道⾻。
他们不喜欢热闹,喜欢与⼤⾃然浑然⼀体,吸取⼤⾃然的精华,忽隐忽现,若有若⽆,他们的教义并没有什么说教,但富有哲理与⼤智慧,⼏千年来⼀直影响着芸芸众⽣。
因为他们透了⼈⽣,⽆欲⽆求,且顺⾃然之道,是⼈类智慧的结晶,是天地精华造就的超⼈。
半⼈半仙代表⼈:⽼⼦,⿁⾕⼦,墨⼦,张三丰,普罗⽶修斯三:圣贤境界圣贤属于⾷⼈间烟⽕的⼈,也不像哪些半⼈半仙的⼈“云深不知处”,⽽且他们有⽐⼀般⼈更强烈的欲望,他们的教义更适合,更贴近芸芸众⽣,因此圣⼈对⼈类⽣活的影响是巨⼤的。
但因为圣⼈并没有完全超脱,有欲望⽽活的也⽐较累,因此只能归于⼈⽣的第三境界。
其典型代表⼈物孔⼦,从年轻时候就想做⼤官,仕途不顺利,只好驾着⼀辆破⽜车周游列国⼗⼏年,推销⾃⼰的学说,想想也真不容易。
人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课《人生的境界》课件 (一)
![人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课《人生的境界》课件 (一)](https://img.taocdn.com/s3/m/4883b53b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d1.png)
人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课《人生的境界》课件 (一)人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二课《人生的境界》是一堂非常有启发性的课程,通过对名人的人生境界的探讨,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人生,也更深刻地认识了自己。
在这一课中,我们深入地探讨了人生的三种境界:俗,好和圣。
俗是指追求一些短暂的物质享受,追求利益和名利;好是指具备一定品质和素养,追求内在的力量和精神的提高;圣是指有超凡的思想和行为,能够让自己的思想和行为造福社会,让自己的人生走向圆满。
从课件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少著名的历史人物都曾经在其中出现过。
比如我们看到了吕宋教士里瑟忠实践了自己内心深处的信仰,不畏政治和宗教压力,向野人传教。
我们看到了画家范曾在一些小花园画了纪念墓志铭,虽然短暂,但换来了后人对他的尊重。
我们也看到了《论语》中孔子的许多言行举止,他不仅是先贤的代表,更是中国思想文化经典的传承与传扬。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了解,我们不难发现,他们之所以能够走向成功和圆满,是因为他们具有独特的个人品质和素养,同时也具备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这些,在我们学习人生的境界时,也是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的部分。
除此之外,在本课的学习中,我们还学习了一些关于人生境界的启示和建议。
比如,在追求生活物质享受的同时,不能忽视内心的提升和精神的提高;要学会欣赏自然和艺术,从中汲取灵感和启示;要遵循内心追求,积极探索自己的潜力和天赋,把握人生的机遇。
总之,《人生的境界》这堂课程,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人生和自己,也让我们明确了人生的目标和方向。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需要学会借鉴前人的经验和教训,并注重自我提升和心灵的修炼,才能在人生中走出属于自己的一片成功与圆满之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生的境界教学目的1、理解人生四种境界的内涵;2、品味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
教学方法采取自读质疑、小组讨论和全班共同研究的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林语堂先生30年代曾感慨地说:“今天我们所有的哲学都是一种远离人生的哲学,它差不多已经自认没有教导我们人生意义和生活智慧的意旨。
”假如林语堂先生看到了冯友兰先生的哲学论文《人生的境界》,他会不会这样说呢?我想,他绝对再也发不出这样的感慨吧。
二、简介作者:冯友兰(1895-1990年)现代哲学家,著作颇丰,作品结集为《三松堂全集》,建构成中国现代最完整的哲学体系。
《人生的境界》是作者在《新原人》一书中所提出的人生境界学说的进一步阐述。
三、阅读课文,回答思考练习一。
四、研读课文1、整体把握(1)全文阐述了什么问题?明确:文章论述哲学的任务。
(还可以继续这样发问:文章为什么不以“哲学的任务”为题,而以“人生的境界”为题呢?明确:前者比较抽象玄妙,后者比较具体形象,和人们的生活联系更加紧密,更能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2)哲学的任务是什么?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这种任务的具体内容,就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哲学要使人觉解道德原理,从而达到道德境界。
哲学要使人了解宇宙,从而达到天地境界。
(3)说到人生境界,作者划分出四种,请用自己的话说说四种境界的内涵,是根据什么划分的?自然境界,是一种蒙昧状态,不知道或者不大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有什么意义。
(蒙昧,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心胸狭隘,他做事只知道对自己的功利意义。
(为自己,需要较多的觉解)道德境界,明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为社会的利益做事,事事讲道德,事事都有道德意义。
(为社会,同上)天地境界,心目中有宇宙的整体,他为宇宙的利益做事,他是自觉的天民,是圣人,他与宇宙同一。
(为宇宙,需要做多的觉解)作者所说的人生境界是根据人们对人生意义的觉解程度来划分的2、关于四境界结合你对四境界的理解,谈谈你对下面文字的认识。
A、“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识天工,安知帝力?”“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帝之则:自然法则或社会法则)B、“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C、“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吗冰河入梦来。
”D、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切恶乎待哉?(这题意在加深学生对四境界内涵的理解)明确:A句反映了古人尽管遵循自然法则,但不知不识这些法则,对这些法则无觉解,其境界属于自然境界。
B句以享受荣华富贵的生活为读书目的,其动机是利已的,其境界是功利境界。
C句表现了作者不以己悲,岁年老体衰仍不忘驰骋疆场收复失地的爱国主义情怀,其是道德境界。
D句顺应万物本性,达到物我一体,其境界是天地境界。
举例:1、作家和放牛娃的问答。
问:你放牛干啥?答:赚钱。
问:赚了钱干啥?答;娶媳妇。
问:娶媳妇干啥?答:养娃。
问:养娃干啥?答:养大了放牛。
(自然境界,以近乎本能的状态行动着,被动地顺应自然,对自己所的事缺乏觉解,是浑浑噩噩地过日子。
)2、刘邦与项羽哪一个境界高?一样。
争天下,为的是做皇帝,做皇帝不是为老百姓,而是为他自己,是功利境界。
)3、雷锋坐车几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是道德境界。
4、苏轼: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共适。
达到了“天地与我齐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表现出乐观旷达的胸襟,是天地境界。
5、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什么境界?在自然环境中生存,不等于是自然境界。
见是无意识的,自然地跃入眼帘。
人与自然不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而是人在自然之中,与自然一体。
我见南山悠然,料们南山见我亦如此。
与自然一体,也就是与天地一体,与宇宙一体。
见写出了人与自然乃至与与宇宙之间的一种和谐。
何况“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见的觉解程度是很高的,是天地境界。
3、小结:《人生的境界》是讲哲学的任务,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主要是人的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二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途径是靠觉解,因觉解不同,人生的境界各不相同,大致可分为四中境界。
第二课时一、质疑讨论主要有:(1)“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
”——“觉解”是什么意思?这一句意味着,没有这种觉解,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为什么意义的有无决定于觉解与否?正是人对所做的事有了一定的觉解,所以他才自觉地去做。
因而他做的事也就有了某种意义和价值。
反之说主观上不认识,觉解不到某种意义,就是处在“无明状态”,那么事情对于他来说,就没有某种意义了。
如读书(2)为什么生活在功利境界的人,“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明确:后面一句说,“他所做的事,其后果可以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这就是说,他单有利己的动机,至于行为的社会效果,他是不想的,实际情况有两种可能,可能是有害于他人,也可能是有利于他人。
有害,不道德;有利,说明他并非不道德。
这里所说的利己的动机,跟损人利己还是有区别的。
如办公司,为自己赚钱,但是同时也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所以利己与损人没有必然的联系。
(3)儒家所提倡的“正其义不谋其利”,将“义”与“利”完全对立起来,冯友兰先生又将这一套奉为道德境界的要义,是否合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不是把义和利结合起来,求得二者的一致才现实?明确:不合适。
孔子曾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存天理,灭人欲“,将利和义完全对立起来。
义,归根结底,就是正确处理各种利益相互关系的原则,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
而这种服从,是在两种利益发生矛盾时的要求。
在两种利益一致的情况下,把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结合起来,也是义。
把义和利绝对对立起来,认为“正其义”就绝对不能“谋其利”,反而使某些人嘴上一套,心里一套,口是心非,导致人格分裂。
如大贪官成克杰说:我一想到广西还有多少多少人没有脱贫,晚上就睡不着觉。
举例:有一个中国的留学生,在日本捡到了一些钱财,交到警察局。
并按要求做了登记。
结果过了几天,失主登门造访,表示谢意之后拿出一些钱给他,留学生一想,拾金不昧,坚决不收。
失主告诉他,如果你不手这钱,自己就无法从警察局领取失物。
因为日本有规定,失主必须拿出一定比例的金额给拾到东西的人作报酬。
拾金不昧是行义,收取报酬是牟利,义和利并不矛盾。
一个行义之人理应得到一定的利,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家争着去行义。
大家想如果一个社会过分地要求成员屏弃利欲,做好事不求回报,那结果会是怎样,恐怕很少有人做好事。
(4)“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这里所说的“宇宙”是个什么概念?还有“宇宙的利益”,又是一个什么概念?明确:说“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这就是,宇宙这个更大的整体,既包括人类社会这个整体,又比人类社会大得多。
即使只说地球吧,社会整体之外,还有自然界,而地球在宇宙之中,又只是一个小小的整体。
从“天地境界”这个概念中,可以看出,作者所说的宇宙,是包括地球在内的一切天体的无限空间。
“宇宙的利益”,包括社会利益而又不限于社会利益。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宇宙之中,除了社会利益之外,确实还有自然界的利益,宇宙的利益是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5)“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是什么意思?“人应该成为的人”又是什么意思?明确: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自然的产物。
没有受过道德教育、哲学教育的人,就处在自然境界、功利境界。
所谓“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意思就是没有受过教育就如此的人。
所谓“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意思就是应该把成为贤人、圣人作为自我修养的目标,应该不断提高精神境界,成为道德境界的人、天地境界的人。
(6)“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何谓“超道德价值”?明确:天地境界的人,“他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的行为不仅于社会有利,而且于宇宙有利。
他的精神境界最高,他生活于最高的人生境界,取得了“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这样的价值比道德价值又高出一个层次,是“超道德价值”。
(7)什么是人与宇宙同一?为什么说在人与宇宙的同一中,他也就超越了理智?明确:宇宙是物质的,人与宇宙同一,也就超越了理智。
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天本来合一,只是由于人的主观区分才破坏了统一。
达到天人合一,也就超越了主观,超越了理智。
(8)怎样理解中国的圣人,中国的哲学“既入世而又出世”?既然向来如此,为什么说未来的哲学才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明确:既入世而又出世,意思是,既投身到社会里,又能超越人世。
这跟宗教不一样,宗教是一味追求出世,而逃避现实。
也不像西方哲学那样,讲究入世而不能超脱人世。
中国的圣人,如孔子孟子,都置身于社会斗争之中,又以天地境界为自己的人生境界,意识到自己是宇宙的一员,是“天民”,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正是既入世又出世的表现。
(苏轼: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既有儒家积极用世的一面,又有道家消极出世的一面)这里所说的“未来的哲学”是指世界未来的哲学。
作者认为,世界未来的哲学很可能走中国哲学的方向,这样,中国哲学就可能对世界哲学的重构有所贡献。
五、小结本文开篇提出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总领全文,接着具体阐述人生的四种境界,最后阐明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道理深且广,但是语言深入浅出,平易流畅。
没有冷僻的字眼,没有难懂的术语,如话家常,真正是大学者的语言。
六、作业布置(略)板书设计(见教师用书)人生境界哲学任务宇宙宇宙意义天地境界↑圣人教人了解宇宙社会道德意义道德境界↑贤人授人道德原理自己功利意义功利境界↑没有意义自然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