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生的境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生的境界
教学目的
1、理解人生四种境界的内涵;
2、品味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
教学方法
采取自读质疑、小组讨论和全班共同研究的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林语堂先生30年代曾感慨地说:“今天我们所有的哲学都是一种远离人生的哲学,它差不多已经自认没有教导我们人生意义和生活智慧的意旨。”假如林语堂先生看到了冯友兰先生的哲学论文《人生的境界》,他会不会这样说呢?我想,他绝对再也发不出这样的感慨吧。
二、简介作者:冯友兰(1895-1990年)现代哲学家,著作颇丰,作品结集为《三松堂全集》,
建构成中国现代最完整的哲学体系。《人生的境界》是作者在《新原人》一书中所提出的人生境界学说的进一步阐述。
三、阅读课文,回答思考练习一。
四、研读课文
1、整体把握
(1)全文阐述了什么问题?
明确:文章论述哲学的任务。(还可以继续这样发问:文章为什么不以“哲学的任务”为题,而以“人生的境界”为题呢?明确:前者比较抽象玄妙,后者比较具体形象,和人们的生活联系更加紧密,更能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
(2)哲学的任务是什么?
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这种任务的具体内容,就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哲学要使人觉解道德原理,从而达到道德境界。哲学要使人了解宇宙,从而达到天
地境界。
(3)说到人生境界,作者划分出四种,请用自己的话说说四种境界的内涵,是根据什么划分的?
自然境界,是一种蒙昧状态,不知道或者不大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有什么意义。(蒙昧,几乎不需要觉解)
功利境界,心胸狭隘,他做事只知道对自己的功利意义。(为自己,需要较多的觉解)道德境界,明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为社会的利益做事,事事讲道德,事事都有道德意义。(为社会,同上)
天地境界,心目中有宇宙的整体,他为宇宙的利益做事,他是自觉的天民,是圣人,他与宇宙同一。(为宇宙,需要做多的觉解)
作者所说的人生境界是根据人们对人生意义的觉解程度来划分的
2、关于四境界
结合你对四境界的理解,谈谈你对下面文字的认识。
A、“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识天工,安知帝力?”“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不识
不知,顺帝之则。”(帝之则:自然法则或社会法则)
B、“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C、“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吗冰河入梦来。”
D、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切恶乎待哉?
(这题意在加深学生对四境界内涵的理解)
明确:A句反映了古人尽管遵循自然法则,但不知不识这些法则,对这些法则无觉解,其境界属于自然境界。B句以享受荣华富贵的生活为读书目的,其动机是利已的,其境界是功利境界。C句表现了作者不以己悲,岁年老体衰仍不忘驰骋疆场收复失地的爱国主义情怀,其是道德境界。D句顺应万物本性,达到物我一体,其境界是天地境界。
举例:1、作家和放牛娃的问答。问:你放牛干啥?答:赚钱。问:赚了钱干啥?答;
娶媳妇。问:娶媳妇干啥?答:养娃。问:养娃干啥?答:养大了放牛。(自然境界,以近乎本能的状态行动着,被动地顺应自然,对自己所的事缺乏觉解,是浑浑噩噩地过日子。)
2、刘邦与项羽哪一个境界高?一样。争天下,为的是做皇帝,做皇帝不是为老百姓,
而是为他自己,是功利境界。)
3、雷锋坐车几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是道德境界。
4、苏轼: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共适。达到了“天地与我齐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表现出乐观旷达的胸襟,是天地境界。
5、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什么境界?
在自然环境中生存,不等于是自然境界。见是无意识的,自然地跃入眼帘。人与自然不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而是人在自然之中,与自然一体。我见南山悠然,料们南山见我亦如此。与自然一体,也就是与天地一体,与宇宙一体。见写出了人与自然乃至与与宇宙之间的一种和谐。何况“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见的觉解程度是很高的,是天地境界。
3、小结:《人生的境界》是讲哲学的任务,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主要是人的
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二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途径是靠觉解,因觉解不同,人生的境界各不相同,大致可分为四中境界。
第二课时
一、质疑讨论
主要有:
(1)“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觉解”是什么意思?这一句意味着,没有这种觉解,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为什么意义的有无决定于觉解与否?
正是人对所做的事有了一定的觉解,所以他才自觉地去做。因而他做的事也就有了某种意义和价值。反之说主观上不认识,觉解不到某种意义,就是处在“无明状态”,那么事情对于他来说,就没有某种意义了。如读书
(2)为什么生活在功利境界的人,“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明确:后面一句说,“他所做的事,其后果可以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这就是说,他单有利己的动机,至于行为的社会效果,他是不想的,实际情况有两种可能,可能是有害于他人,也可能是有利于他人。有害,不道德;有利,说明他并非不道德。这里所说的利己的动机,跟损人利己还是有区别的。如办公司,为自己赚钱,但是同时也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所以利己与损人没有必然的联系。
(3)儒家所提倡的“正其义不谋其利”,将“义”与“利”完全对立起来,冯友兰先生又将这一套奉为道德境界的要义,是否合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不是把义和利结合起来,求得二者的一致才现实?
明确:不合适。孔子曾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存天理,灭人欲“,将利和义完全对立起来。义,归根结底,就是正确处理各种利益相互关系的原则,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而这种服从,是在两种利益发生矛盾时的要求。在两种利益一致的情况下,把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结合起来,也是义。把义和利绝对对立起来,认为“正其义”就绝对不能“谋其利”,反而使某些人嘴上一套,心里一套,口是心非,导致人格分裂。如大贪官成克杰说:我一想到广西还有多少多少人没有脱贫,晚上就睡不着觉。
举例:有一个中国的留学生,在日本捡到了一些钱财,交到警察局。并按要求做了登记。结果过了几天,失主登门造访,表示谢意之后拿出一些钱给他,留学生一想,拾金不昧,坚决不收。失主告诉他,如果你不手这钱,自己就无法从警察局领取失物。因为日本有规定,失主必须拿出一定比例的金额给拾到东西的人作报酬。拾金不昧是行义,收取报酬是牟利,义和利并不矛盾。一个行义之人理应得到一定的利,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家争着去行义。大家想如果一个社会过分地要求成员屏弃利欲,做好事不求回报,那结果会是怎样,恐怕很少有人做好事。
(4)“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这里所说的“宇宙”是个什么概念?还有“宇宙的利益”,又是一个什么概念?
明确:说“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这就是,宇宙这个更大的整体,既包括人类社会这个整体,又比人类社会大得多。即使只说地球吧,社会整体之外,还有自然界,而地球在宇宙之中,又只是一个小小的整体。从“天地境界”这个概念中,可以看出,作者所说的宇宙,是包括地球在内的一切天体的无限空间。“宇宙的利益”,包括社会利益而又不限于社会利益。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宇宙之中,除了社会利益之外,确实还有自然界的利益,宇宙的利益是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5)“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是什么意思?“人应该成为的人”又是什么意思?
明确: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自然的产物。没有受过道德教育、哲学教育的人,就处在自然境界、功利境界。所谓“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意思就是没有受过教育就如此的人。所谓“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