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地域的形成 教案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4.2工业地域的形成 教案
课题 4.2工业地域的形成设计教师刘授课教师时间第周月日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理解工业联系和工业集聚与分散现象;2、初步认识工业地域的形成;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工业联系和工业集聚与分散现象难点: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教法教具教学过程设计教材处理师生活动第一步:尝试练习尝试练习学案上的试题第二步:考点扫描:考点一:理解工业联系和工业集聚与分散现象;考点二:初步认识工业地域的形成第三步:写学案记知识点4.2工业地域的形成一、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1.工业联系:(1)投入——产出的联系(2)非生产上的空间联系2、工业集聚:在工业发展中,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发生工业集聚现象。
工业的集聚的优点。
3.工业地域:(1)工业地域的概念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地域,我们称之为工业地域。
(2)工业地域的形成①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②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3)工业地域的性质①发育程度较低的工业地域②发育程度较高的工业地先学后教,先试后导(3分钟)目标定向(1分钟)学生说出考点教师补充第一课时主要以记忆知识点为主,学生限时记忆,然后马上验收默写考试高中地理术语全集一、等潜水位线将潜水位线海拔高度相等的点连成的线称作等潜水位线。
随地形起伏而起伏。
1、判断地势的高低潜水位的高低起伏与地表地势的高低起伏基本一致,但潜水位要平缓得多。
2、判断潜水的流向垂直等潜水位线,由高水位流向低水位。
3、判断河流的流向潜水水位随地形而有起伏(呈正相关),可根据图中等潜水位线的数据递变(递增或递减)顺序判断出地势高低,河流都是由高处向低处流,可知河流流向。
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的递减方向一致。
4、判断潜水的流速等潜水位线越密集,潜水流速越快;等潜水位线越稀疏,潜水流速越慢。
不同地图中要注意比例尺和高差。
5、计算潜水的埋藏深度某地的潜水埋藏深度等于该地的等高线值(或范围)减去等潜水位线值(或范围)。
6、判断潜水与河水的补给关系方法1:首先,作出河流两岸的潜水流向;然后,依据潜水的流向进行判断。
《工业地域的形成》教案
《工业地域的形成》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生通过自学说出工业联系的两种基本形式。
2、学生结合福特汽车等案例,分析说明工业分散的原因与优势以及工业的地域联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掌握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运用福特汽车生产的案例分析工业分散的优势和工业地域联系,学生通过问题链梳理本课知识体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工业区的形成与发展有正确的认识,分析当地工业区的形成和发展,学生更加了解家乡、辩证的看待家乡工业区的发展。
通过学习,学生能初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和发展特点难点:工业集聚的优势和工业分散的原因三、教学资源教材、工业联系示意图、福特汽车的生产网络等。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启发式讲授教学过程一、工业联系一)生产上的联系:有投入产出的关系1、从原料开始的各加工过程(或工序)可能由各个工厂来完成。
这样进行各加工过程(或工序)的工厂之间存在着工业联系。
2、有些工厂,它们的产品共同成为另一种产品的零部件,这些工厂之间也存在着工业联系。
如为汽车厂生产各种零部件的工厂。
二)非生产上的联系:如地理空间上的联系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是为了共同利用基础服务设施(道路、邮局、商店、学校等)也可能是共同利用廉价的劳动力等等。
如在一些多层建筑的标准化厂房内,有服装、鞋帽、雨伞、包带等多种工厂。
二、工业的集聚和分散一)工业集聚可获得规模效应工业集聚可以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协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等。
工业集聚可以扩大总体生产能力,最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
二)不同类型的工业集聚1、传统工业生产的集聚地域:如钢铁工业区、石油化工区等大批量标准化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一些运量大的协作工厂集聚在主要的专业化工厂附近,形成了专业化生产的集聚地域。
2、新兴产业的集聚:如高技术工业区小批量定制产品的生产过程中,①主要协作工厂在地理上靠近,接近用户,及时反馈信息;②也有很多企业没有生产上的联系,但可以利用集聚的规模优势,扩大自身的影响。
高一下册地理教案:工业地域的形成
高一下册地理教案:工业地域的形成教学目标:1. 了解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及特点;2. 掌握工业地域的分类及分布规律;3. 分析工业地域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1. 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及特点;2. 工业地域的分类及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1. 分析工业地域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2. 案例分析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一幅中国工业地域分布图,学生观察并回答以下问题:1. 从地图上看,中国工业分布的特点是什么?2. 你认为这些地区为什么会成为工业地带?二、讲解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10分钟)1. 工业地域的定义: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工业企业为主导的产业集聚区。
2. 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a. 资源条件:例如煤炭、石油等资源的丰富。
b. 交通条件:例如水陆交通条件的便利。
c. 市场条件:例如销售市场的集中与扩大。
d. 劳动力条件:例如劳动力的充足与廉价。
e. 投资条件:例如资本的集聚与技术装备的满足。
3. 案例分析:选择一个工业地域进行分析,包括其资源条件、交通条件、市场条件、劳动力条件和投资条件等。
三、讲解工业地域的特点(10分钟)1. 工业地域的特点:a. 产业集聚:同一行业的企业在一个地区集中。
b. 经济规模效应:由于企业集中,生产成本降低,生产效益提高。
c. 技术创新:企业集中有利于技术交流和创新。
d. 产学研合作: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合作密切。
2. 案例分析:选择一个工业地域,分析其特点及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四、讲解工业地域的分类及分布规律(10分钟)1. 工业地域的分类:按照地理位置可分为内陆工业地域和沿海工业地域;按照行业可分为钢铁工业地域、煤炭工业地域、电子信息工业地域、汽车制造工业地域等。
2. 工业地域的分布规律:由于资源分布、交通条件、市场和劳动力等因素的影响,工业地域的分布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五、讨论工业地域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并向全班进行汇报:1. 工业地域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有哪些?2. 工业地域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有哪些?六、总结与拓展(5分钟)总结课堂内容,强调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及特点,并提出拓展问题:你认为工业地域对国家经济发展的意义是什么?七、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中国某个工业地域的发展历程和影响的论文。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4.2工业地域的形成教学设计
2.教学策略:
a.针对重点内容,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b.针对难点内容,采用分层教学,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掌握分析工业地域形成与发展的地理因素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地理必修一的基础知识,如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等,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素养。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于工业地域形成的内因与外因、分类及我国工业地域的分布特点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学习与探讨。
当前学生处于高中阶段,思维活跃,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和问题解决能力。他们对社会现象充满好奇,关注国家经济发展,尤其是工业发展。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和实证意识。
2.小组讨论时,注意记录每位成员的观点,形成完整的讨论记录。
3.建议同学们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查阅相关资料,提高作业质量。
4.作业完成后,认真检查,确保无误,按时提交。
4.教学资源:
a.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网络资源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
b.结合实地考察、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增强实践体验。
c.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了解学生的生活背景,将学生的实际经验融入教学过程,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
b.培养学生分析我国工业地域分布特点及其地理因素的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内容:
a.让学生结合教材和实际情况,分析工业地域形成的内因与外因。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教学设计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特定类型的工业地域进行深入分析。例如,第一组分析资源型工业地域,第二组分析市场型工业地域,以此类推。每组需要回答以下问题:
1.该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2.该工业地域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3.该工业地域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
4.针对该工业地域的发展,可以提出哪些可持续发展策略?
4.作业提交截止时间为下周三晚自习前,请同学们按时完成。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和概括。首先,回顾工业地域的概念、类型、特点及影响因素,强调它们在地理学科中的重要性。然后,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醒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注意。
最后,我会强调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工业发展问题,激发他们为我国工业地域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工业地域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学习的乐趣。
-引导学生关注地理与生活的密切联,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分析工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探讨工业地域可持续发展策略,引导学生树立绿色发展的价值观。
3.培养学生的国家观念和国际视野,提高社会责任感。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首先,我会展示一组我国不同工业城市的图片,如沈阳、上海、深圳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这些城市的工业特点。通过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思考工业发展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现象,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工业地域的形成。
接着,我会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如:“为什么工业活动会在某些地区集聚?”“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地理位置、资源、交通等因素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接下来的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42 工业地域的形成教学设计教案.doc
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工业联系的形成和原因,初步学会分析工业集聚和分散的利与弊。
(2)掌握工业地域的形成、发展。
尝试对某一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核心工业部门以及各工业部门之间内在联系的分析。
2.过程与方法结合实例学会分析工业地域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一个工业区的发展规模、主要发展方向形成的内在原因,提高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去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由工业地域的形成认识我国大力发展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重大意义。
(2)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工业的集聚和分散,加强对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工业联系、工业分散2.教学难点:联系实际,让学生能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及发展特点。
3.教学用具课件4.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工序上的工业联系课件出示布的生产过程二、出示亚洲的某工业园区讲解空间利用上的联系。
工业联系一工业聚焦一工业地域。
工业分散与工业地域的联系。
三、福特汽车的生成网络教师给出福特汽车(材料3)和硅谷的材料(材料4)(提问)分析上述两段材料,他们的工厂或企业在空间分布上有什么特点?生:工厂分布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生产协作呈现全球化的特点。
师: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工业分散。
(提问)那么"硅谷''这类的工业进行分散和福特汽车这类工业分散的原因是相同的吗?生:福特汽车是因为零部件太多,不可能在一地生产出全部的零件;"硅谷''是因为他们并不需要进行工业的集聚,而且由于价格昂贵,运输费用所占比重小,所以可以进行分散。
【教师小结】工业分散的原因:1、工厂之间不需要工业集聚,代表:轻、薄、短、小但价格昂贵的电子元器件生产商和组装工厂之间。
2、生产企业需要的零件不能在一地生产,代表:汽车等产品结构复杂,零部件种类繁多的工业。
这类工业往往会发展成为大型的跨国公司(这里要讲清楚硅谷后期的分散原因是因为用地紧张,为降低成本选择在地租和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的东南亚)【过渡】(提问)分散分布的企业是否有地域上的联系?什么手段可以促进其地域上的联系?(回答)有。
《工业地域的形成》名师教案
《工业地域的形成》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工业联系的形成和原因,明确工业联系的三种方式及其意义。
2.掌握工业集聚与分散的优点、工业地域的形成、发展、分类。
3.结合实例分析工业联系和工业地域的形成,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情分析1.由工业地域的形成认识我国大力发展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重大意义。
2.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工业的集聚和分散,加强对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3重点难点1.工业地域的形成、发展、分类。
2.联系实例,分析工业联系和工业地域形成的过程。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导入:上一节我们学习了工业的区位选择,工业的区位选择是将工厂定位,然后进行生产,其生产是由企业来完成的;企业的空间发展、集聚则形成了工业地域。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
【提问】展示图片,让学生回答图片上的问题。
(引出工业联系)师:本节内容是在前面内容的基础上的延续或深化。
随着工业生产过程的进行,工业的各部门之间产生了某种联系,即工业联系,它又可以分为生产工序上和空间上的联系,以及信息联系。
教师展示课件,图片。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工业联系,了解工业在三方面存在的联系,并举例说明。
(老师进行概括、归纳、鼓励学生多举事例,并加以分析。
) 【过渡】工业联系是工业社会化、专业化生产的必然结果。
我们知道对于几乎所有的工业制成品来说,很少有产品从原料开始的全部加工过程(或工序)是能够在一个工厂里独立完成的,各个过程(或工序)可能由各个工厂来完成。
这样,进行各加工过程(或工序)的工厂之间就存在着工业联系。
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近距离地聚集起来,形成工业集聚现象。
课件展示“工业集聚”内容。
师:工业集聚可以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协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等。
可见,工业集聚可以扩大总体生产能力,最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
高一地理必修2第四章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教学设计
4.比较分析法:对比不同工业地域的发展特点,让学生掌握工业地域的分类及各自特点,提高比较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工业地域形成与发展对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增强对工业发展的关注和责任感。
2.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了解工业地域发展对环境、资源的影响,提倡绿色工业,关注生态环境保护。
(1)工业地域的概念、类型与形成原因;
(2)工业地域的产业结构、空间布局与演变过程;
(3)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工业地域问题的方法与技巧;
(4)工业地域发展对环境、资源的影响,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
2.学生分享: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心得,促进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氛围。
五、作业布置
1.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请学生完成以下作业:
(3)工业地域的产业结构与空间布局;
(4)工业地域的演变过程。
2.教学方法:采用讲授、举例、图表展示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地理概念,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设计: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工业地域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以下问题:
(1)该工业地域形成的背景与原因;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工业地域形成的原因,提出促进工业地域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将通过以下方法培养相关能力:
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工业地域的实例,使学生了解工业地域形成与发展的规律,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2.合作探究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2)空间布局图要求标注清晰、准确,能直观展示工业地域的空间结构。
高一地理教案:工业地域的形成2篇
高一地理教案:工业地域的形成高一地理教案:工业地域的形成精选2篇(一)课题:工业地域的形成教材:高中地理课本教学目标:1. 了解工业地域的概念和特征;2. 掌握工业地域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3. 能够分析工业地域的空间分布规律。
教学重点:1. 工业地域的概念和特征;2. 工业地域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1. 工业地域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2. 工业地域的空间分布规律。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引发学生对工业地域的认识:“你们对工业地域有什么了解?它们有哪些特征?”Step 2:概念讲解(10分钟)讲解工业地域的概念和特征,包括:工业地域是指以工业为主导的地区;工业地域具有基础设施完善、工业企业集聚、劳动力充足等特征。
Step 3:案例分析(15分钟)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
例如,可以选择中国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或德国的鲁尔区等工业地域进行分析。
Step 4:影响因素介绍(15分钟)介绍工业地域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资源条件、市场条件、交通条件、政策因素等。
Step 5:空间分布规律分析(15分钟)分析工业地域的空间分布规律,例如:工业地域集中分布于沿海地区、在交通便利的地理位置,同时受到自然和人文条件的影响。
Step 6:小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工业地域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汇报各小组的讨论结果。
Step 7: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工业地域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和空间分布规律。
作业布置:1. 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复习本节课的知识点。
2. 调查本地区的工业地域,并撰写一份报告,分析其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概念讲解、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形式,促使学生对工业地域的形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总结,提高了学生的合作与总结能力。
地理②必修4.2《工业地域的形成》教案
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教学目标]1.运用案例理解工业联系、工业聚集、工业地域三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工业地域形成的主要原因。
2.了解工业聚集和分散的主要表现形式、原因和优势,以及工业地域联系的主要形式.[教学重点]工业地域的形成[教学难点]工业联系和集聚现象[解决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一)工业联系1.生产上的联系:有投入——产出的关系工业生产的过程复杂,工序繁多,往往需要经过多家工厂的加工才能完成一种产品的生产过程。
因此,在这些工厂之间就存在着产品与原料的联系。
一家工厂生产的产品是另一家工厂的原料,这两家工厂之间就形成了工序上的工业联系。
2.非生产上的联系:如地理空间上的联系布局在同一个工业区内,共同利用工业区的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以及其他生产、生活服务设施,或者共同利用当地廉价的劳动力,形成了空间利用上的工业联系。
我国许多地方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就是建立在这种工业联系基础上的.(二)工业集聚1.形成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近距离地聚集起来,形成工业集聚现象。
2.工业集聚可获得效应(1)工业集聚可以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进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取得规模效益。
(2)工业集聚还可以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例如,为了充分利用运输设备,运输量大的工业企业往往在港口和铁路枢纽附近集聚;为了共同利用廉价的能源,减少能源成本,耗电最大的冶金工业,会在大型水电站或火电站附近集聚等等。
案例2通过这个案例,学生完成下列活动:1.音响生产的工业集聚涉及哪些不同类型的工业联系?惠州音响整机生产厂与周围音响零件专业生产厂集聚属于专业化的工业联系.2.音响生产的工业集聚有哪些优势?可以加强各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进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取得规模效益。
高中地理《工业地域的形成》教案
高中地理《工业地域的形成》教案教学内容:工业地域的形成教学目标:1.了解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2.掌握工业地域的区划和特征,了解工业地域的类型和发展。
3.深入理解工业地域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教学重点:1.工业地域的形成背景和推动力。
2.工业地域的类型,区划和特征。
3.工业地域的发展规律和趋势。
教学难点:1.工业地域形成的几种模式的理解。
2.工业地域的发展趋势和规律的分析和掌握。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PPT展示、研究探究、案例分析教学资源:计算机、多媒体课件、PPT、案例图片等。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新课:相关知识思考(10分钟)1.以案例的形式引出:如何解释“工业地域”?2.让学生思考,现今时代的工业地域与一百年前的工业地域有何不同?Step 2 探究案例:工业地域的形成背景和推动力(15分钟)1.课件介绍:教师介绍了常见的工业化背景,并引导学生分析背景的推动力。
2.分组讨论:以独立经济体为例,分组策略分析工业地域的形成背景和推动力。
Step 3 研究探究:工业地域的类型,区划和特征(20分钟)1.课件介绍:教师介绍工业地域的类型和主要特征,讨论工业地域在不同地域环境中产生的区划规律。
2.组内研究:学生自组队分析案例图片,分析其区位特点,找出区域特色。
Step 4 分析评价:工业地域的发展规律和趋势(20分钟)1.课件展示:教师展示中国工业地域有关图表,引导学生探究其领先地位。
2.分组讨论:学生小组分析中国工业地域发展规律,找出工业地域未来的发展趋势。
Step 5 总结回顾:知识梳理(10分钟)1. 小结:教师指导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
2.自我评价:学生自评本节课的收获与感悟。
教学评估:1.个人台词展示,评估学生对工业地域的形成背景和推动力的掌握程度。
2.小组讨论展示,评估学生对工业地域的类型,区划和特征的理解深度。
3.小组反馈讨论,评估学生对工业地域的发展规律和趋势的分析和掌握。
4.自我评价,评估学生自我发展的态度和学习成果。
工业地域的形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工业地域的形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一、概念工业地域是指工业企业集中的区域,是现代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工业地域中,各种工业企业之间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空间连接关系,构成了一条生产、交通、流通和服务的有机的产业链。
二、形成原因1.地理条件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地理条件密不可分,地理条件对工业生产的影响很大,因此地理较优越的地区容易成为工业地域。
建立工业地域要考虑资源、劳动力、交通等因素,一般以高人口密度、交通便捷、资源丰富、能源充足、土地资源可利用等为主要指标标准。
2.政策导向政策导向是工业地域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政府对地区工业的支持,包括税收优惠、资金扶持、技术指导等。
为了吸引更多的企业落户,政府通常会出台各种扶持政策,这对于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3.经济效益工业地域的形成一定存在于经济效益的基础上。
工业企业之间可以形成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从而提高效益和降低成本,这样就能够更好地增加利润。
而高效益的工业企业集中的地区就可以成为工业地域。
三、典型的工业地域1.欧洲欧洲是世界上著名的工业地域之一,早在19世纪时,欧洲就成为了工业时代的发源地。
欧洲的工业地域主要位于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和荷兰等国家,这些地区的工业具有很高的水平和技术含量。
2.亚洲亚洲也是许多著名的工业地域的所在地,其中以中国、日本和韩国最为著名。
中国工业地域主要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这些地区各种工业企业比较齐全,从规模到品种都很全面。
3.北美洲北美洲也是工业地域集中的地区之一,尤其以美国为代表。
在美国,工业地域主要分布在五大工业区,即东北工业区、中西部工业区、南部工业区、西海岸工业区和加拿大工业区,这些地区的工业水平和技术含量也非常高。
四、工业地域的意义工业地域的形成对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通过工业地域的形成,可以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其次,由于工业地域会吸引大批的人员、资金和技术,从而推动了这些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最新高中地理工业地域的形成教案优秀范文大全
高中地理工业地域的形成教案优秀范文大全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工业联系的形成和原因,明确工业联系的两种主要类型及意义。
2、掌握工业集聚的优点及原因。
3、掌握工业地域的形成、发展和分类。
4、掌握工业分散的优点及原因。
5、了解工业地域联系的必要性和主要方式过程与方法:以乡土地理案例“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切入口,探究工业联系的形式;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工业集聚形成工业地域的原因;结合“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陈埭鞋业”等案例教学,了解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分类,并尝试对某一工业区域的形成条件、发展优势、各工业部门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综合分析。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培养自主探索、深入思考的钻研精神和取长补短、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并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中,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师生之间的知识与情感交流,真正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在对家乡工业发展的对比分析过程中,培养热爱家乡,积极为家乡发展作出贡献的情感和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工业集聚的主要原因和优点理解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的主要原因、优点。
难点: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对工业地域联系的影响。
课型:新授课课时:一课时教具:多媒体教学方法:启发式谈话法、讲议练结合四:学生特征分析教育理论告诉我们:“认识并非是主体(学习者)对于客观实在的简单的、被动的反映,而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在建构过程中,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并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
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对工业区位因素已有所了解;在实际生活中,对不同类型的工业区域,如经济开发区等有所耳闻。
因为地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习者创设比较熟悉的、来自生活的学习情景,通过课堂教学,让学习者感受到学习地理的现实意义。
在教学方式上,要优化问题情境,强调师生互动,突出学生主体;在案例设计中,要充分考虑本节内容比较抽象的特点,采用学生比较熟悉的乡土地理案例,以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发对问题的深层次分析探究,引领学习者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并学以致用,帮助他们学会具体现象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解决的方法。
高一下册地理教案:工业地域的形成
高一下册地理教案:工业地域的形成一、教学目标1.理解工业地域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特点。
2.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的工业地域形成条件及发展前景。
3.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工业地域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特点。
2.教学难点:不同地区的工业地域形成条件及发展前景。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农业地域的形成,那么什么是工业地域呢?2.学生回答:工业地域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工业企业在空间上相对集中,形成一定规模的工业生产区域。
(二)新课讲解1.工业地域的概念(1)讲解工业地域的定义。
(2)引导学生通过实例理解工业地域的概念。
2.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1)自然因素:地理位置、资源分布、气候条件等。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需求、劳动力资源、技术条件、交通运输、政策等。
3.工业地域的特点(1)产业集聚:工业地域内企业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经济联系,形成产业链。
(2)空间分布:工业地域在空间上相对集中,形成一定的地域格局。
(3)规模效应:工业地域内企业规模较大,具有规模经济效益。
4.我国不同地区的工业地域形成条件及发展前景(1)东部沿海地区: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市场需求大,工业基础好。
(2)中西部地区:资源丰富,但地理位置相对较远,交通运输不便,工业基础较差。
(3)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资源枯竭,需要转型升级。
(三)案例分析1.分析我国某地区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及发展前景。
2.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地区进行案例分析。
(四)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强调工业地域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结合教材,思考我国不同地区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及发展前景。
2.为我国某地区工业地域的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2.学生对工业地域的理解是否深刻?3.是否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了工业地域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特点,分析了我国不同地区的工业地域形成条件及发展前景,培养了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工业地域的形成教案
有些工厂相互之间并没有消费上的联络,却在天文空间上联络在一同,工厂之间这种空间联络有的为了共同应用基础效劳设备,有的为了共同应用廉价休息力等,如某些经济技术开发区中的不同工业企业。
3.信息联络
除上述物质上的联络以外,工厂之间还有信息的联络,如计算机联网。
二、工业的集聚和分散
1.工业的集聚
在工业开展中,具有工业联络的一些工厂往往发作近距离集聚现象,称为工业的集聚。在传统的大批量规范化产品的消费进程中〔如钢铁工业等〕,协作工厂往往集聚在主要的专业化工厂左近。构成专业化的消费集聚地域〔如德国的鲁尔区〕。在新的小批量定制产品的消费进程中,主要的协作工厂需求在天文上接近,并接近用户,及时反应信息,这样就构成了新兴工业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兴旺国度和地域的经济,主要集中在技术密集的专业化工业集聚区域内〔如美国的硅谷〕。
三、工业地域
1.工业地域的概念
工业集聚而构成的地域,我们称之为工业地域。
2.工业地域的构成
工业地域依照不同的构成进程,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自发构成的工业地域,一类是规划树立的工业地域。前者主要是在消费上有投入——产出联络的工业企业自发集聚构成的;后者中既有与前者相反的类型,也有在共同的基础设备条件吸收下,不同工业集聚而构成的。
[板书提纲]
5.8 工业地域的构成
一、工业的联络
1.投入——产出的联络
2.非消费上的空间联络
3.信息联络
二、工业的集聚和分散
1.工业的集聚
2.工业的分散
三、工业地域
1.工业地域的概念
2.工业地域的构成
〔1〕自发构成的工业地域
〔2〕规划树立的工业地域
3.工业地域的性质
〔1〕发育水平较低的工业地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们称之为工业联系。这节课我们学习这方面的 板书
讲 授
知识。 5.8 工业地域的形成
一、工业的联系
讲述
新
在我们生活中离不开各种工业产品,这些
课 工业产品绝大部分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生产
出来。请大家以服装和汽车为例,说明它们的 主要生产过程。
既然一种工业产品需要经过比较复杂的 板书 过程才能生产出来,那么承担生产任务的工厂
第7页/共9页
教学方
环 节
教学内容设计
法及备
注
(l)发育程度较低的工业地域
(2)发育程度较高的工业地域
围绕某种大型工业企业而发展起来的工
业地域,其地理位置通常是由核心工厂的区位 因素而定的。如钢铁工业,最初指向煤炭区位。
总结
20 世纪初转向铁矿区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又规划建设在港口区位。钢铁工业规划建设在
第4页/共9页
教学方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 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 法 及 备
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 注
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
单,每天花 3-5 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
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
环 节
教
案
课 题 工业地域的形成
课
型
新课
教 学
1.工业联系的方式。 2.工业生产的集聚和分散。
标
目 的
3.工业地域的概念和分类方法。 4.初步学会分析工业集聚和分散的利与弊。
或 目
5.尝试对某一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核心工业部门以
及各工业部门之间内在联系的分析。
重 工业联系的主要方式;工业集聚和分散的主要原因;不
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地域,我们称之为工业
地域。
2.工业地域的形成 工业地域按照不同的形成过程,可分为两
类:一类是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一类是规划
建设的工业地域。前者主要是在生产上有投入
——产出联系的工业企业自发集聚形成的;后 分 类 讨
者中既有与前者相同的类型,也有在共同的基 础设施条件吸收下,不同工业集聚而形成的。
点 同工业地域的特点。
难 新兴工业在地域上趋向分散的原因;不同工业地域特点 点 不同。
关 键
工业集聚和分散的主要原因
课 时
1 课时
教学方
环
教学内容设计
法及备
节
注
第1页/共9页
导
在一个地区内,工厂之间、工厂内部的各 导入
入 个生产过程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
过不同的关系彼此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我
第8页/共9页
板书
后 记
第9页/共9页
论
(l)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 (2)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 3.工业地域的性质 工业地域按照发育程度的不同,分为两
类:一类是发育程度较低的工业地域(如食品
工业点),这类工业地域分布在经济相对落后
地区,以当地农副产品加工工业为主,一般具 有规模小、发育程度低、生产潜力小的特点;
第6页/共9页
一类是发育程度较高的工业地域(如钢铁工业 区),这类工业地域分布在经济比较发达地区, 以现代化大工业为主的工业地域,一般具有规 模大、发育程度高、综合性强、生产潜力大的 特点,往往能够形成专业化很强的工业城市。 我国和世界许多著名的“钢城”、“汽车城”、“石 油城”等,都属于这种工业地域。
间联系有的为了共同利用基础服务设施,有的
为了共同利用廉价劳动力等,如某些经济技术
开发区中的不同工业企业。
C 部门
简单交 代
板书 讲述
3.信息联系 除上述物质上的联系以外,工厂之间还有
信息的联系,如计算机联网。
二、工业的集聚和分散 1.工业的集聚
在工业发展中,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 往往发生近距离集聚现象,称为工业的集聚。 在传统的大批量标准化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如 钢铁工业等),协作工厂往往集聚在主要的专 业化工厂附近。形成专业化的生产集聚地域
教学内容设计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5页/共9页
2.工业的分散
板书
读《福特汽车的生产网络图》,分析图中 举例
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近些年来,一些科技含量高、产品复杂的
工业(如飞机、汽车制造工业和电子工业等)
开始出现分散的趋势。这些工业产品的原料和
零部件种类很多,可能由分布在很多地区的工
厂供应。这些工厂往往合并在一起,形成跨国
(或工序)之间,就必然有一定的联系。工业
之间的联系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建立起
来的:
1.投入——产出的联系 这种联系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甲企业的产出
总结流
是乙企业的投入。如纺纱——织布——印染— 程
—服装制造。同一工厂中不同工序之间的联系
也属于这种联系方式,如生产流水线。
如图:
A 部门
环 节
B 部门
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 3 分钟让学 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
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
记 300 多条成语、300 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
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
“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
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C 部门
教学内容设计
D 部门 教 学 方 法及备 注
第2页/共9页
第二种是甲、乙两企业的不同产出都是丙 企业的投入,如汽车不同零配件生产厂——汽 车总装厂。
A 部门
B 部门
C 部门
D 部门
总
厂
板书
2.非生产上的空间联系
总结流
有些工厂相互之间并没有生产上的联系, 程 却在地理空间上联系在一起,工厂之间这种空
港口的原因是技术的进步和巨型运矿船的出
现,好处是便于运输原料,又接近消费市场。
[板书提纲] 5.8 工业地域的形成
一、工业的联系 1.投入——产出的联系 2.非生产上的空间联系 3.信息联系 二、工业的集聚和分散 1.工业的集聚 2.工业的分散 三、工业地域 1.工业地域的概念 2.工业地域的形成 (1)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 (2)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 3.工业地域的性质 (1)发育程度较低的工业地域 (2)发育程度较高的工业地域
企业,进行国际和区际的劳动分工。跨国企业
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或接近原料地, 或接近市场,或接近劳动力丰富的地区,建立
各个协作工厂,以最终获得最大的综合经济效 导 入 板
益。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各地区出现的许多“三 书
资”企业,就是这种工业分散的表现。
讲述
三、工业地域 1.工业地域的概念
形成总 结
第3页/共9页
(如德国的鲁尔区)。在新的小批量定制产品 的生产过程中,主要的协作工厂需要在地理上 靠近,并接近用户,及时反馈信息,这样就形 成了新兴工业区。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世界发 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主要集中在技术密集的 专业化工业集聚区域内(如美国的硅谷)。
工业的集聚,可以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 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协作,降低运输费用 和能源消耗等。可见,工业集聚可以扩大总体 生产能力,最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获 得规模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