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考试辅导 中医基础理论资料

合集下载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中医知识点汇总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中医知识点汇总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中医知识点汇总一、中医基础理论。

1. 阴阳学说。

- 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既可以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 阴阳的特性。

- 相关性:阴阳所分析的事物或现象,必须是在同一范畴、同一层次或同一交点上,即相互关联的基础上。

- 普遍性:凡相关事物的相对属性,皆可划分阴阳,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等。

- 相对性: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如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如昼为阳,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

-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 对立制约:阴阳双方相互对立、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

- 互根互用:阴阳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根本,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如“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并且在相互依存的基础上,阴阳双方还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如气为阳,血为阴,气能生血、行血、摄血,血能载气。

- 交感互藏: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 消长平衡:阴阳双方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此消彼长,此长彼消,维持着相对的动态平衡,如四季气候的变化,从冬至春及夏,气候由寒逐渐变热,是“阳长阴消”的过程;由夏至秋及冬,气候由热逐渐变寒,是“阴长阳消”的过程。

- 相互转化: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如急性温热病,由于热毒极重,大量耗伤机体元气,在持续高热的情况下,可突然出现体温下降、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等虚寒危象,这种病征性质的转化,就是由阳证转化为阴证。

2. 五行学说。

- 五行的基本概念: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 五行的特性。

- 木曰曲直: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特性。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 中医基础理论 精品讲义:1001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 中医基础理论 精品讲义:1001

经络第一节经络学说概述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节十二经脉1.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手三阴经,起于胸中走向手指端,与手三阳经交会;手三阳经,起于手指端走向头面部,与足三阳经交会;足三阳经,起于头面部走向足趾端,与足三阴经交会;足三阴经,起于足趾端走向腹部和胸部,在胸中与手三阴经交会。

《灵枢·逆顺肥瘦》说:“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手足六阳经均行经头面部,故称“头为诸阳之会”。

十二经脉的走向与交接规律2.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1)相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如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在食指端交接,手少阴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在小指端交接,手厥阴心包经和手少阳三焦经在无名指端交接,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在足大趾交接,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阴肾经在足小趾交接,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在足大趾爪甲后交接。

(2)同名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如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交接于鼻翼旁,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交接于目内眦,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交接于目外眦。

(3)足手阴经在胸部交接如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中;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交接于胸中;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接于肺中。

3.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1)头面部的分布阳经在头面部的分布特点是:阳明经主要行于面部,其中足阳明经行于额部;少阳经主要行于侧头部;手太阳经主要行于面颊部,足太阳经行于头顶和头后部。

(2)四肢部的分布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特点是:阴经行于内侧面,阳经行于外侧面。

上肢内侧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上肢外侧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下肢内侧,内踝尖上八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内踝尖上八寸以上则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下肢外侧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中医基础理论0101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中医基础理论0101

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考情分析各单元节基本上都会有考题出现,其中重点考查的章节有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五脏、气血津液、病因、病机。

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第一节整体观念一、整体观念的概念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

二、整体观念的内容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体自身在生理上的整体性,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一是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结构与功能上是完整统一的,即五脏一体观;二是人的形体与精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割的,即形神一体观。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

2.人与自然环境具有统一性。

3.人与社会环境具有统一性。

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A.急则治标、缓则治本B.辨病与辨证相结合C.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D.异病同治和同病异治E.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内涵是A.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B.自然界是一个整体C.时令、晨昏与人体阴阳相应D.五脏与六腑是一个有机整体E.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社会相统一『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整体观念的内容: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2.人与自然环境具有统一性。

3.人与社会环境具有统一性。

第二节辨证论治一、病、证、症的概念和关系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生理功能失常或心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的异常生命过程。

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

证候是病机的外在反映;病机是证候的内在本质。

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可以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也可以是医生检查病人时发现的异常征象。

症是判断疾病、辨识证候的主要依据。

2024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考点精讲

2024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考点精讲

2024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考点精讲一、中医基础理论考点。

(一)阴阳学说。

1. 基本概念。

-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它既可以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例如,天为阳,地为阴;白天为阳,夜晚为阴。

- 原因:这种概念的形成源于古人对自然现象的长期观察和总结。

在古代,人们发现自然界中存在着许多相互对立又相互关联的现象,如日月、昼夜、寒暑等,通过归纳这些现象的属性,形成了阴阳的概念。

2. 阴阳的特性。

- 相关性:阴阳所分析的事物或现象必须是在同一范畴、同一层次或同一交点上。

例如,就人体而言,气为阳,血为阴,它们都是人体的基本物质,属于同一范畴。

- 普遍性:阴阳学说被广泛应用于自然界、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等各个方面。

自然界的万物都可以用阴阳来划分属性,人体的脏腑经络等也都有阴阳之分。

- 相对性:阴阳的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在一定条件下,阴和阳可以相互转化。

在人体病理状态下,寒证(阴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热证(阳证)。

这是因为阴阳双方在不断运动变化,当这种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属性的转化。

(二)五行学说。

1. 五行的基本概念。

-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五行最初的含义与“五材”有关,即木、火、土、金、水是人类生活和生产实践中不可或缺的五种基本物质。

- 随着时间的推移,五行的概念逐渐抽象化,被赋予了更多的哲学意义,用以说明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动变化规律。

2. 五行的特性。

- 木曰曲直:“曲直”是指树木的生长形态,枝干曲直,向上向外舒展。

因而引申为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

- 火曰炎上:“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

所以具有温热、升腾作用的事物,归属于火。

- 土爰稼穑:“稼穑”是指土有播种和收获农作物的作用。

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的事物,归属于土。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中医基础理论07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中医基础理论07

第七单元六腑第一节六腑的生理机能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个脏器的总称。

其共同生理特点是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后世医家将此概括为“六腑以通为用”。

一、胆的生理功能胆又称“中精之府”“中正之官”;胆汁有助于消化,故胆为六腑之一,又因胆本身并无传化饮食物的生理功能,且藏精汁,与胃、肠等腑有别,故称为“奇恒之腑”。

主要的功能有:1.贮藏和排泄胆汁参与饮食物的消化。

2.主决断胆的生理功能,与人体情志活动密切相关,主要表现为对事物的决断及勇怯方面。

胆为“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二、胃的分部名称、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1.胃分为上脘(包括贲门)、中脘(即胃体)和下脘(包括幽门)。

2.生理功能①胃主受纳水谷,是指胃有接受和容纳饮食水谷的作用。

故胃又被称为“太仓”、“水谷之海”。

②主腐熟水谷,腐熟即初步消化的意思。

受纳于胃的水谷在胃不断蠕动和胃阳气蒸化作用下变成食糜,有利于进一步消化吸收。

胃被称为“水谷气血之海”。

3.胃的生理特性①胃气下降:指胃有通利下降的生理功能及特性,以通降为正常。

②喜润恶燥:胃为阳土,喜润而恶燥,故其病易成燥热之害,可致胃中津液每多受损。

4.胃津、胃气、胃阴、胃阳的生理作用胃津,即胃中津液。

含义有二:一指胃中分泌的津液及摄入的水饮,有滋润胃腑、促进胃气向下运动,助于饮食物受纳和腐熟等作用。

二是泛指水谷精微。

胃气的含义,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指推动胃的运动以发挥受纳腐熟水谷功能的一类精微物质。

二指脾气与胃气的合称,又称为“中气”。

三指水谷之气,即水谷之精化生的气,简称谷气。

四是指代一身之气或正气。

胃阴:胃气中具有凉润、抑制作用的部分。

不足可出现胃脘嘈杂、隐隐灼痛,干呕,呃逆,舌红少苔,脉细数。

胃阳:胃气中具有温煦、推动作用的部分。

不足可出现脘腹胀痛,喜食热饮,食欲减退,呕逆,舌淡苔白,脉沉缓。

三、小肠的生理功能1.受盛和化物受盛就是以器盛物,即接受的意思。

小肠接受由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故小肠是接受胃内容物的盛器。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中医基础理论13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中医基础理论13

第十三单元发病发病,是机体处于病邪的损害与正气的抗损害的相搏交争过程。

《灵枢·根结》有“正邪相搏”记载。

第一节发病的基本原理一、正气与邪气的概念1.正气指人体内具有抗病、驱邪、调节、修复等作用的一类细微物质。

2.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包括六淫、疫疠邪气、七情内伤、劳逸损伤及各种病理产物(如痰饮、水湿、瘀血、结石等)。

二、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正气是决定发病的关键因素。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正气在发病中起主导作用。

1.正虚感邪而发病正气不足,抗邪无力,邪气乘虚而入,因而发病。

2.正虚生“邪”而发病如内生五邪,气虚生痰、生瘀。

3.正气的强弱可决定发病的证候性质邪气盛而正气足——实证;正气衰而邪气不盛——虚证;邪气盛而正不抗邪——危证。

三、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1.邪气是导致发病的原因2.影响发病的性质、类型和特点3.影响病情和病位4.某些情况下主导疾病的发生四、邪正相搏的胜负与发病就发病而言,①邪气伤人,若正胜邪退则不发病。

②若邪胜正负则发病。

例题解析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是A.正气B.正气不足C.邪气D.邪气亢盛E.邪气损正『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

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是A.正气B.气候因素C.正气不足D.地域因素E.邪气『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第二节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一、环境与发病1.气候因素。

2.地域因素。

3.工作、生活环境。

4.社会环境。

二、体质与发病1.决定发病的倾向性。

2.产生对某种病邪的易感性。

3.决定某些疾病发生的证候类型。

三、精神状态与发病突然强烈的情志刺激可扰乱气机、伤及内脏而致疾病突发。

长期持续性的精神刺激,如悲哀、忧愁、思虑过度易致气机郁滞或逆乱而缓慢发病。

下列关于与疾病发生有关的外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A.气候因素B.地域因素C.生活环境D.工作场所E.外界精神刺激『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环境与发病包括:1.气候因素。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 中医基础理论 精品讲义:1501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 中医基础理论 精品讲义:1501

防治原则第一节预防1.预防与治未病的概念预防,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传统称为“治未病”。

预防,对于健康人来说,可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对于病者而言,可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

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2.未病先防(1)养生以增强正气。

其措施主要有:①顺应自然,②养性调神,③护肾保精,④形体锻炼,⑤调理饮食,⑥针灸、推拿、药物调养等。

(2)防止病邪侵害。

其措施主要有:①避其邪气,《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②药物预防以防止病邪伤害。

3.既病防变既病防变是指在疾病发生之后,力求做到:(1)早期诊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

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2)防止疾病的传变:①阻截病传途径;②先安未受邪之地。

【例题解析】既病防变属于A.治病求本B.治未病C.因人制宜D.因地制宜E.因地制宜『正确答案』B第二节治则一、治病求本、治则、治法的概念治病求本,就是指在治疗疾病时,通过辨析其病因病机,抓住疾病的本质,并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

治则,是治疗疾病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如扶正祛邪、调整阴阳、正治反治、治标治本、三因制宜等。

治法,是在一定治则指导下制订的针对疾病与证的具体治疗大法、治疗方法和治疗措施。

其中治疗大法是针对某一类相同病机的证而确立的,如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

二、正治与反治1.正治(逆治)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适用于疾病征象与疾病本质一致的病证。

具体方法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1)寒者热之是指寒性病证出现寒象,用温热方药来治疗。

即以热药治寒证。

(2)热者寒之是指热性病证出现热象,用寒凉方药来治疗。

即以寒药治热证。

(3)虚则补之是指虚损性病证出现虚象,用具有补益作用的方药来治疗。

即以补益药治虚证。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 中医基础理论 精品讲义:1201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 中医基础理论 精品讲义:1201

病因病因,即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又称为致病因素。

如六气异常、疠气传染、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持重努伤、跌扑金刃、外伤及虫兽所伤等,均可导致发病而成为病因。

某些病理产物如痰饮、瘀血,医、药失当及先天因素等,也可成为病因。

第一节六淫一、六淫的概念1.六气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气候变化,是万物生长变化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

2.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又称为六邪。

六气变为六淫的条件:当自然界气候变化异常,超过了人体的适应能力,或人体正气不足,抗病能力下降,不能适应自然界气候变化而导致发病时,六气则成为六淫。

二、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1.外感性多从肌表、口鼻而入,或两者同时受邪。

六淫所致疾病为外感病。

2.季节性如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

3.地域性西北多燥病,东北多寒病,江南多湿热为病;久居潮湿环境多湿病。

4.相兼性六淫邪气两种或两种以上一起侵袭人体致病,称为相兼性。

如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三、六淫各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风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风邪具轻扬、向上、向外特性。

开泄,指风邪伤人易使腠理不固而汗出。

故风邪侵袭,常伤及人体的上部(头、面)和肌表,易出现头痛、汗出、恶风、咽痒咳嗽等症。

(2)风性善行而数变“善行”,指风性善动不居,游走不定。

故风邪致病具有病位游走、行无定处的特点。

如风寒湿三气杂至而引起的痹证,若见游走性关节疼痛,痛无定处,即是风邪偏盛的表现,称为“行痹”或“风痹”。

“数变”,指风邪致病变幻无常,发病迅速。

如风疹常表现为皮肤瘙痒时作,疹块发无定处,此起彼伏,时隐时现等。

而且以风邪为先导的外感病,一般发病急,传变也较快。

(3)风性主动“主动”,指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征。

如风邪伤人,常见颜面肌肉抽掣,或眩晕、震颤、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两目上视等。

(4)风为百病之长风邪为六淫病邪中的主要致病因素,凡寒、湿、热诸邪多依附于风而侵袭人体,如风寒、风湿、风热等。

执业医师中医高频考点(中医基础理论)

执业医师中医高频考点(中医基础理论)

/执业医师中医高频考点(中医基础理论)1.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内涵是——人体是一个整体,人和自然界相互统一。

2.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主要是——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

3.“阴胜则阳病”主要说明的阴阳关系是——阴阳对立。

4.“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文都’医考网所反映的阴阳关系是——互根互用。

5.“动极镇之以静”,主要说明的阴阳关系是——阴阳对立制约。

6.“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的理论依据是——阴阳的相互转化。

7.“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的理论根据是——阴阳互根。

8.“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的理论根据是——阴阳消长。

9.昼夜分阴阳,则上午为——阳中之阳。

10.以昼夜分阴阳,后半夜为——阴中之阳。

11.五脏分阴阳,心的阴阳属性是——阳中之阳。

12.五脏分阴阳,文都’医考网肝的阴阳属性是——阴中之阳。

13.五脏分阴阳,肺的阴阳属性是——阳中之阴。

14.五脏分阴阳,肾的阴阳属性是——阴中之阴。

15.五脏分阴阳,脾的阴阳属性是——阳盛伤阴。

16.《内经》所说“阴阳之征兆”指的是——水与火。

17.五音中属于五行之“火”的是——徽音。

18.五行中“金”的特性是——从革。

19.五行中“木”的特征是——曲直。

20.属于阳的五味是——辛、甘、淡。

21.属于阴的五味是——酸、苦、咸。

22.属于母病及子的是——文都’医考网肺病及肾。

23.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元气。

24.具有防御外邪入侵作用的气是——卫气。

25.具有推动呼吸和血行功能的气是——宗气。

26.六腑共同的生理功能特点是——传化物而不藏。

27.六腑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个脏器。

28.区分五脏、六腑和奇恒之府的最主要依据是——功能特点。

29.既属于六腑又属于奇恒之腑的是——胆。

30.“太仓”“水谷之海”指——胃。

31.肝主藏血的生理功能是指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

32.肺主通调水道的功能文都’医考网主要依赖于——肺主宣发和肃降。

33.肾中精气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生长发育和生殖。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中医基础理论06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中医基础理论06

第六单元五脏一、心的生理功能与特性1.生理功能(1)主血脉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道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

心主血脉包含心主血和心主脉两个方面。

心主血是心气能推动血液运行,以输送营养物质于全身脏腑形体官窍。

另一内涵是心有生血的作用,即所谓“奉心化赤”。

心主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和脉的舒缩,使脉道通利,血流通畅。

心、脉、血三者密切相连,构成一个血液循环系统。

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必须以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道通利为基本条件。

其中心脏的正常搏动,起着主导作用。

心主血脉包含心主血和心主脉。

心主血的内涵:心行血----指心具有推动血液循行的功能。

心生血----指心具有化生血液的作用。

(2)藏神又称主神明或主神志,指心有统帅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和主司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的作用。

人体之神,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之神,是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和总体现;狭义之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情感、性格等精神活动。

心所藏之神,既是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广义之神,又包括意识、思维、情感等狭义之神。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2.生理特性①心为阳脏而主通明生理上心脏必须保持强大的阳气,才能温运血脉,振奋精神,温煦周身。

②心气下降心火在心阴的牵制下合化为心气下行以温肾,维持人体上下协调。

3.心血、心气、心阴、心阳的生理作用①心血:濡养心脏及其形体官窍,化生心神。

②心气:推动调控心脏搏动、脉管舒缩及精神活动。

③心阴:制约心阳,抑制心脏搏动和精神活动。

④心阳:制约心阴,激发心脏搏动和精神活动。

二、肺的生理功能与特性1.生理功能(1)主气司呼吸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两个方面。

肺主呼吸之气,是指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有主司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的作用。

体现在两个方面:①宗气的生成。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
剂型
方剂的剂型包括汤剂、散剂、丸剂、 膏剂、酒剂等,不同的剂型具有不同 的特点和使用范围。
常用方剂的组成与功效
六味地黄丸
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六味药组 成,具有滋阴补肾的功效,用于肾阴不足证。
逍遥散
由柴胡、白芍、白术、茯苓、甘草、生姜、薄荷七味药组 成,具有疏肝解郁、健脾和胃的功效,用于肝郁脾虚证。
手段进行诊断,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预防为主
03
中医学强调预防疾病的重要性,提倡通过调理身体、增强免疫
力来预防疾病。
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
阴阳对立统一
阴阳是相对的、互相制约的,同时也 是不断变化的。
五行相生相克
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影 响着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
中医的脏腑经络理论
五脏
心、肝、脾、肺、肾,分别对应不同的生理功能和特性。
瘀血
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瘀血形成,也是引起疾 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02 中医诊断学
CHAPTER
望诊
望神
通过观察患者的眼神、表情、 面色等来判断病情,如眼神明 亮、表情自然、面色红润等。
望色
通过观察患者面部的颜色和光 泽来判断病情,如面色苍白、 萎黄、灰暗等。
望形态
通过观察患者的体型、姿态、 动作等来判断病情,如体型肥 胖或消瘦、姿态自然或拘谨等 。
小青龙汤
由麻黄、桂枝、细辛、干姜、半夏、炙甘草、芍药七味药 组成,具有解表散寒、温肺化饮的功效,用于外寒内饮证 。
左归丸
由熟地黄、菟丝子、牛膝、龟甲胶、鹿角胶、山药、山茱 萸、枸杞子八味药组成,具有滋补肾阴的功效,用于肾阴 不足证。
05 中医临床医学
CHAPTER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中医基础理论11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中医基础理论11

第十一单元体质第一节体质的概念和构成一、体质的概念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父母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

二、体质的构成体质由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三个方面的差异性构成。

三、体质的特点1.先天遗传性遗传因素维持着个体的体质特征的相对稳定,是决定体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2.差异多样性它通过人体形态、功能和心理活动的差异现象表现出来,因此个体多样性差异现象是体质学说研究的核心问题。

3.形神一体性“形神合一”是中医学体质概念的基本特征之一。

4.群类趋同性同一种族或者聚居在同一地域的人,因为生存环境和生活习惯相同,遗传背景和生存环境具有同一性和一致性,形成了地域人群的不同的体质特征,使特定人群的体质呈现类似的特征,因此,体质具有群类趋同性。

5.相对稳定性个体禀赋于父母的遗传信息,使其在生命过程中遵循某种既定的内在规律,呈现出与亲代类似的特征,这些特征一旦形成,不会轻易改变,在生命过程某个阶段的体质状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6.动态可变性先天禀赋决定着个体体质的相对稳定性和个体体质的特异性,后天各种环境因素,营养状况,饮食习惯、精神因素、年龄变化、疾病损害、针药治疗等,又使得体质具有可变性。

7.连续可测性体质的连续性体现在不同个体体质的存在和演变时间的不间断性,体质的特征伴随着生命从始至终的全过程,具有循着某种类型体质固有的发展演变规律缓慢演化的趋势,这使得体质具有可预测性,为治未病提供了可能。

8.后天可调性体质既是相对稳定的,又是动态可变和连续可测的,这就为改善体质的偏倾,防病治病提供了可能。

例题解析下列不属于体质的特点的是A.先天遗传性B.差异多样性C.动态可变性D.群类趋异性E.相对稳定性『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体质的特点是群类趋同性。

第二节体质的生理学基础一、体质与脏腑、精、气、血、津液的关系1.体质与脏腑经络的关系脏腑经络的盛衰偏倾决定体质的差异,个体体质的差异必然以脏腑为中心,反映出身体诸要素的某些或全部的素质特征。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 中医基础理论 精品讲义:0401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 中医基础理论 精品讲义:0401

五行学说第一节五行学说的概念一、五行的含义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用来归纳宇宙万物并且阐释其相互关系的五种基本属性。

二、五行的特性和事物与现象的五行归类1.五行的特性木的特性:木曰曲直引申义: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和现象。

火的特性:火曰炎上引申义:具有温热、上升、光明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火。

土的特性:土爰稼穑引申义:具有承载、生化、受纳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和现象。

“土载四行”“土为万物之母”“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灭”。

金的特性:金曰从革引申义: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金。

水的特性:水曰润下引申义: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水。

2.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属性归类①归类方法取象比类法:即是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属性(特性)为基准,与某种事物所特有的征象相比较,以确定其五行归属。

推演络绎法:即根据已知的某些事物的五行归属,推演归纳其他相关的事物,从而确定这些事物的五行归属。

②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此表的内容常以各种形式的考试题出现,应当熟记)自然界五行五色五音五味五化五气五方五季木青角酸生风东春火赤徵苦长暑南夏土黄宫甘化湿中长夏金白商辛收燥西秋水黑羽咸藏寒北冬人体五行五脏五腑五官形体情志五声变动木肝胆目筋怒呼握火心小肠舌脉喜笑忧土脾胃口肉思歌哕金肺大肠鼻皮悲哭咳水肾膀胱耳骨恐呻栗【例题解析】五行中具有“润下”特性的是A.木B.火C.土D.金E.水『正确答案』E火的特性是A.曲直B.稼穑C.从革D.炎上E.润下『正确答案』D五行中“金”的特性是A.炎上B.润下C.稼穑D.曲直E.从革『正确答案』E第二节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一、五行相生与相克1.相生是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促进、资生和助长作用。

顺序:木→火→土→金→水→木(相邻为相生关系)。

相生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母子关系)。

2.相克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抑制、约束和拮抗作用。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 中医基础理论 精品讲义:0301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 中医基础理论 精品讲义:0301

阴阳学说第一节阴阳的概念一、阴阳的含义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既可以标示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又可以标示同一事物或现象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

一般的说,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弥散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凝聚的、寒冷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属于阴。

寒热、动静、明暗是阴阳的标志性属性,而水火皆具备,故称“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二、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主要表现在其属阴或属阳的不可变性,即绝对性。

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阴阳属性互相转化,二是阴阳之中复有阴阳,三是比较的对象发生了改变,那么事物的阴阳属性也可以发生改变。

昼夜阴阳属性的一般说法是:上午属阳中之阳,下午属阳中之阴,前半夜属阴中之阴,后半夜属阴中之阳。

四季阴阳属性的一般说法是:夏天属太阳(阳中之阳),秋天属少阴(阳中之阴),冬天属太阴(阴中之阴),春天属少阳(阴中之阳)。

第二节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一、阴阳的一体观含义: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协调共济。

表现:①阴阳虽然对立,但在一个统一体中协调共济。

②统一体中的阴阳相互依赖而存在,任何一方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

③统一体中的阴阳双方,每一方都涵有另一方,阴中含阳,阳中寓阴,所谓阴阳互藏。

二、阴阳对立制约阴阳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

三、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即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如果由于某些原因,阴和阳之间的互根关系遭到破坏,就会导致“孤阴不生,独阳不生”,甚则“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而死亡。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六腑--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中医基础理论》第六单元讲义

六腑--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中医基础理论》第六单元讲义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上医学教育网做成功医学人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中医基础理论》第六单元讲义六腑一、六腑的生理功能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受盛传化水谷,其气具有通降下行特性,故其生理特点是“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饮食物在其消化吸收和排泄过程中,须通过消化道的七道门户,《难经》称为“七冲门”。

(一)胆的生理功能胆与肝相连,附于肝下,内贮胆汁。

胆汁又叫精汁、清汁,是一种黄绿色液体,味苦,具有促进某些食物消化的作用。

胆的功能,是贮藏和排泄胆汁及主决断。

胆汁来源于肝,汇集于胆,并随着消化的需要,排泄胆汁于胃肠,以帮助对某些饮食物的消化吸收。

胆主决断,是指胆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中,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作用。

胆的决断作用对于防御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等不良影响,维持精气血津液的正常运行和代谢,确保脏腑间的协调关系,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胃的分部名称、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胃,又称胃脘,位于上腹部,上连食管,下接小肠。

胃分为上、中、下三部,上部称上脘,包括贲门部分;中部称中脘,即胃体部分;下部称下脘,包括幽门部分。

胃的生理功能是受纳和腐熟水谷。

受纳,即接受、容纳的意思。

故称“胃者,太仓也。

”腐熟,也叫熟腐,即初步消化,形成食糜。

胃的主要功能,即是接受容纳由口腔经过食管下传的饮食物,进行初步消化,形成食糜,然后向下传入小肠。

胃的受纳和腐熟功能,除与胃阴的滋润作用有关外,主要依赖于胃气、胃阳的推动和温煦。

胃气的运动特点是“降”,即饮食物经胃腐熟后,下行传入小肠。

胃气要维持“降”的特点,首先必须保持“通”,即畅行无阻。

所以胃的功能正常,常用“以降为顺”、“以通为和”来说明。

胃气通降(亦称和降),就能正常受纳饮食而下传小肠。

故胃的生理特性是主通降和喜润恶燥。

所谓喜润恶燥,是指胃中应保持充足的津液以利于饮食物的受纳和腐熟。

胃中津液充足,方能维持其受纳腐熟的功能和通降下行的特性。

(三)小肠的生理功能小肠是一个相当长的管道器官,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主要是在小肠内进行。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 中医基础理论 精品讲义:0901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 中医基础理论 精品讲义:0901

精、气、血、津液、神第一节精一、人体之精的概念是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互融合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

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二、人体之精的功能1.繁衍生命。

2.濡养作用。

3.化血作用。

4.化气作用。

5.化神作用。

第二节气一、人体之气的概念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二、人体之气的生成1.来源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即元气)、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和自然界的清气,后两者又合称为后天之气(即宗气),并通过肺、脾胃和肾等脏腑的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将此三者结合起来而成一身之气,《内经》称为“人气”。

2.气的生成(1)肾为生气之根:肾藏先天之精,并受后天之精的充养,先天之精化生元气。

(2)脾胃为生气之源:脾胃相合,接受容纳饮食,腐熟运化水谷,化生水谷精微之气。

(3)肺为生气之主:肺为清虚之脏,主司呼吸,吸清呼浊,在气的生成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三、人体之气的运动与气化1.气机气的运动,称作“气机”。

气的运动形式可归纳为“升、降、出、入”四种形式。

人体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协调平衡,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

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具体而言:心肺在上,在上者宜降;肝肾在下,在下者宜升;脾胃居中,为升降之枢纽;六腑气机是降中寓升。

一般规律: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升中有降、降中有升。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称“气机失调”。

气的运行受阻而不畅通,称作“气机不畅”;受阻较甚,局部阻滞不通,称作“气滞”;气的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称作“气逆”;气的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称作“气陷”;气的外出太过而不能内守,称作“气脱”;气不能外达而郁结闭塞于内,称作“气闭”。

2.气化的概念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为气化。

在中医学中,气化实际上是指由人体之气的运动而引起的精、气、血、津液等物质与能量的新陈代谢过程,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之一。

形式:精的生成、精化为气、精化为髓、精血同源互化、津液与血同源互化;血的化生与其化气生神、津液的化生与其汗化尿、气的生成与代谢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中医学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一、整体观念内外环境的统一性和机体自身完整性的思想,即为整体观念。

以五脏为中心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自然界的变化,如季节气候、昼夜晨昏、地理环境等的不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

二、辨证论治辨证论治,也叫辨证施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

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因此,“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实质上即是“证异治异”、“证同治同”,亦是辨证论治原则的具体体现。

第三单元 阴阳学说(一)阴阳和阴阳学说的含义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

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阴阳学说,即是通过分析相关事物的阴阳相对属性,以及某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相互关系,从而认识和把握自然界错综复杂变化的本质原因和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规律是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固有规律。

(二)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阴阳属性可以转化,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二是阴阳的无限可分性,即阴阳之中复有阴阳。

三是比较对象不同,即比较的对象发生改变,其阴阳属性亦可以发生改变。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一)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相互制约,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大多具有相互抑制和约束的特性。

正常者如“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二)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转化的前提条件)即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对立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故说“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如“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三)阴阳的交感互藏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蕴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故说:“天本阳也,然阳中有阴;地本阴也,然阴中有阳,此阴阳互藏之道”。

(四)阴阳的消长(量的改变)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

阴阳双方在彼此消长的运动过程中保持着动态的平衡。

(五)阴阳的转化(质的改变)阴阳转化,是指事物对立双方的总体属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转化为属阳的事物。

故说转化是消长的结果。

阴阳的相互转化,一般都发生于事物发展的物极阶段,即“物极必反”。

如果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过程,则阴阳转化则是在量变基础上的质变。

“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生、化、极、变,是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六)阴阳的自和与平衡阴阳自和,是指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调节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和趋势。

阴阳平衡,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即阴阳协调相对稳定状态。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主要表现于脏腑形体分属阴阳和经络系统分属阴阳等方面。

“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二)在病理方面的应用阴阳失调是疾病的基本病机之一。

阴阳学说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和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诸如阴阳偏盛、阴阳偏衰,以及阴阳互损等。

(三)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确定治疗原则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泻其有余”(实者泻之)。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补其不足”(虚者补之)的原则。

阴消阳长;阳消阴长“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又称作“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若虚中夹实,则即在“补其不足”的同时,配用“泻其有余”。

(四)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望、闻、问、切。

望诊方面,以色泽分阴阳,则鲜明者属阳,晦暗者属阴。

切诊方面,以脉象分阴阳,则浮、数、洪、滑等属阳,沉、迟、细、涩等属阴。

闻诊方面,以语声分阴阳,则高亢洪亮者属阳,低微无力者属阴。

问诊方面,以寒热喜恶分阴阳,则喜寒恶热属阳,喜热恶寒属阴。

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

外科病中的阴证、阳证,亦具有特殊的含义。

属于阳证类的疾病,如疖、痈、丹毒、脓肿等,多为急性感染性疾病,表现为红、肿、热、痛等症状;属于阴证类疾病,如结核性感染、肿瘤等,多为慢性疾病,表现为苍白、平塌、不热、不痛或隐痛等症状。

(五)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调整阴阳,阴平阳秘,是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则。

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1.指导养生根本原则是要求“法于阴阳”。

2.确定治疗原则偏盛:实证,故“泻其有余”(实者泻之)的原则。

凡阴盛的实寒证,用“寒者热之”的治则;阳盛的实热证,用“热者寒之”的治则。

偏衰:虚证,故“补其不足”(虚者补之)的原则。

称“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又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3.归纳药物性能药物的性能,主要依靠其性、味和升降浮沉来决定,此又皆可用阴阳来归纳说明。

药性:主要有寒、热、温、凉四种,又称“四气”。

药味:主要有酸、苦、甘、辛、咸五种,称为“五味”,另有淡味。

其中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升降浮沉: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是发散,沉是泄利。

升浮之药,其性多有上升、发散的特点,故属阳。

沉降之药,其性多有收涩、泻下、重镇的特点,故属阴。

五行学说 一、五行学说的概念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动变化。

(二)五行的特性和事物与现象的五行归类1.五行的特性“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则是五行特性的经典性概括。

木的特性:引申为生长、升发、条达、舒畅。

火的特性:引申为温热、升腾、明亮。

土的特性:引申为生化、承载、受纳。

金的特性:引申为肃杀、收敛、沉降。

水的特性:引申为滋润、下行、寒凉、闭藏。

2.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如下表:事物属性五行系统归类表自然界 人体五音 五味 五色五化 五气 五方五季五行五脏五腑五官五体五志 五液 五脉 角 酸 青 生 风 东 春 木 肝 胆 目 筋 怒 泪 弦 徵 苦 赤 长 暑 南 夏 火 心 小肠舌 脉 喜 汗 洪 宫 甘 黄 化 湿 中 长夏土 脾 胃 口 肉 思 涎 缓 商 辛 白 收 燥 西 秋 金 肺 大肠鼻 皮毛悲 涕 浮 羽 咸 黑 藏 寒 北 冬 水 肾 膀胱耳 骨 恐 唾 沉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一)五行相生与相克1.五行相生, 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难经》比喻为“母”与“子”的关系,即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2.五行相克,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内经》称作“所不胜”和“所胜”的关系,即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

如以火行为例,克我者为水,我克者为金,这样就称水为火之所不胜,金为火之所胜。

(二)五行制化与胜复1.五行制化, “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盖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

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

2.五行胜复,五行胜复的规律是“有胜之气,其必来复也”,“胜至则复,复已而胜,不复则害。

”(三)五行相乘与相侮1.五行相乘,相乘的原因有“太过”和“不及”两种情况。

2.五行相侮, “反克”。

相侮的原因,亦有“太过”和“不及”两种情况。

仍以木克土为例,则太过者即“木亢侮金”;不及者即“木虚土侮”。

相乘与相侮,两者有所区别又有联系,故说“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

(四)五行母子相及1.母病及子2.子病及母 其形成有三:一是子母两行皆亢盛,一般称为“子病犯母”。

二是子母两行俱虚。

三是子盛母衰,一般称为“子盗母气”。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在生理方面的应用3.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主要表现于:一是以五行相生说明五脏之间的资生关系。

如肝生心,木生火,即肝藏血以济心,肝之疏泄以助心行血。

二是以五行相克关系说明五脏之间的制约关系。

如肾制心,水克火。

即肾水可以上济心阴,以防止心火之亢盛。

三是以五行的制化和胜复来说明五脏之间的自我调节,以保持其整体的协调平衡和人体内环境的统一。

(二)在病理方面的应用“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两方面。

二是相克关系的传变,包括“相乘”传变和“相侮”传变两方面。

制订治疗方法药物疗法方面,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滋水涵木、益火补土、培土生金和金水相生等法。

依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抑木扶土、培土制水、佐金平木和泻南补北等法。

五脏五脏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并能藏神,因而称为“五神脏”。

故其生理特点是“藏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一、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一)心的生理功能与特性1.主血脉心主血的内涵,是心气推动血液运行,以输送营养物质达于全身脏腑形体官窍,维持其生理功能和生命活动。

心主血脉的内涵,是指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和脉管的舒缩,使脉道通利,血液通畅。

心与脉直接相连,形成一个密闭循环的管道系统。

脉为血之府,营气与血液并行于脉中,故说“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2.藏神又称主神明或主神志。

心所藏之神,既是主宰生命活动的广义之神,又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狭义之神。

故说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所以任物者为之心”。

心主血脉与藏神功能密切相关。

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之一,心血充足则能化神、养神而使心神灵敏不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