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物力学的概念

合集下载

运动生物力学的概念

运动生物力学的概念

运动生物力学的概念运动生物力学是研究生物体在运动中所涉及的力学原理和机制的学科。

它通过分析生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力、速度、加速度等参数,来揭示生物体在不同运动形式和环境条件下的运动机制和优化策略。

运动生物力学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包括运动医学、运动训练、人体工程学等。

运动生物力学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动力学:动力学是研究运动的力学学科,它描述了生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所受到的力、质量、速度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例如,通过分析运动过程中的惯性力、重力、摩擦力等力的作用,可以揭示生物体运动的原理和机制。

2. 步态分析:步态分析是研究人体行走、跑步等运动形式的力学学科。

通过分析生物体在步态循环中不同阶段的力学参数,如步长、步频、步态对称性等,可以评估和优化运动的效能和健康状况。

步态分析在康复医学、运动训练和人机交互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3. 关节生物力学:关节生物力学是研究关节机械特性及其对运动影响的学科。

关节是连接骨骼的重要结构,通过分析关节运动的角度、力矩和力等参数,可以了解关节机械特性的变化和功能障碍的原因。

关节生物力学在骨科医学、康复治疗和人体工程学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4. 肌肉力学:肌肉力学研究生物体肌肉的收缩、拉伸和力学性能。

通过分析肌肉的纤维类型、力-长度特性和能量代谢等特征,可以揭示肌肉在不同运动条件下的力学行为和能量转化效率。

肌肉力学在运动训练、康复医学和人工肢体设计等方面有重要的应用。

5. 人体姿势和平衡:运动生物力学还研究人体的姿势和平衡控制。

通过分析人体重心位置、姿势调整和平衡控制的力学机制,可以评估人体在不同条件下的平衡能力和运动稳定性。

这对于运动训练、康复治疗和老年人护理等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运动生物力学通过研究生物体在运动中的力学原理和机制,为运动医学、运动训练和人体工程学等领域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它的应用可以帮助优化运动表现、提高运动能力,促进康复治疗和改善人体健康。

运动生物力学

运动生物力学

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力学1、什么是生物力学?生物力学是门涉及施力在人体上的内部和外部力以及这些力产生效应的科学。

2、运动生物力学:是以机能解剖学,运动生理学和力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人体运动器系的生物力学特性,人体运动动作的力学规律以及运动器械力学规律的科学。

3、运动生物力学的学科任务研究人体结构与运动功能的关系人体运动器系由骨关节和肌肉组成硬件--骨骼为杠杆,关节为枢纽,,肌肉收缩为动力软件--中枢神经系统最大的肌肉输出功率--最适的肌肉长度,最佳的收缩速度,适当拉长后收缩研究人体运动技术的规律动作技术的基础规律个体技术动作原理建立先进的动作技术原理研究人体运动技术的最佳化优秀运动员一个性化技术的生物力学诊断,分析和评价设计与改进运动器材有效避免运动损伤,提高运动成绩研究运动损伤的力学原因研究运动损伤发生的机制运动损伤检测与研究方法4、运动生物力学的发展趋势基础研究运动器系的生物力学机理肌电和肌力关系神经肌肉控制和反馈应用研究运动生物力学诊断(技术分析)肌群的工作特点运动技术的仿真和技术动作创新研究5、运动的形成1平移(直线平移)(曲线平移)(非线性平移)2旋转(内轴的角向运动)(外轴的角向运动)3平移+旋转(综合运动)6.动作结构运动时所组成的各动作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或顺序7.运动学特征空间形态(几何关系)动作随时间的变化(动作的性质)动作时间和空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性8、动力学特征1动作的发生和变化的原因--力2力的相互作用和能量相互作用的规律性9.运动学特征(动作形式)空间特征:人体在完成运动动作时人体各环节随时间变化所产生的空间位置改变状况,不同动作人体各部分的运动轨迹不同时间特征:不同动作的开始时间与结束时间,动作的持续时间以及各阶段所占比例不同.时空特征:人体完成运动动作时人体位置变化的快慢.10.动力学特征(动作中的力)惯性特征:人体运动中人的整体环节以及运动器械的质量转动惯量对运动动作所具有的影响.力的特征:动作结构的力的特征决定了其他特征的表现方式能量特征:人体运动时完成的功能和功率方面表现形式11.动作系统:大量单一动作按一定规律组成为成套的技术动作,这些成套的技术动作叫动作系统有目的的运动行为,最合理的动作12.动作系统分类及特点1、周期动作系统A反复性和连贯性B节律性C交互性D惯性作用2、非周期性动作结合动作系统A独立性B复杂性和稳定性3.混合性动作系统A制约性B风险性4.不固定动作系统A复杂性B多变性13.人体动作系统信息反馈和人体自控规律人体在完成体育动作系统的过程中,借助于大脑中枢神经系统传递动作的信号或信息,并且有目的的对动作系统进行实施控制。

运动生物力学复习资料

运动生物力学复习资料

运动生物力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运动生物力学的概念:研究体育运动中人体及器械机械运动规律及应用的科学。

超重现象:动态支撑反作用力大于体重的现象。

失重现象:动态支撑反作用力小于体重的现象。

人体运动的内力:人体内部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支撑面:支撑面积是由各部位支撑的表面及他们之间所围的面积组成的。

平衡角:所谓平衡角就是战略重点横向投影线和战略重点至提振面积边缘适当点的连线间的夹角。

平衡系数:当飞溅力已经开始促进作用时,平衡力矩与飞溅力矩的比值。

上提振均衡:支撑点在战略重点上方的均衡。

下提振均衡:支撑点在战略重点下方的均衡。

转动惯量:物体旋转时惯性大小的量度。

肌肉的主动张力:肌肉收缩元兴奋时可产生张力,称主动张力。

肌肉的被动张力:肌肉被牵拉时产生弹力,称被动弹力。

肌肉总张力:肌肉的激活状态:肌肉僵硬:被变长的肌肉,其张力存有随着时间的缩短而上升的特性,这一特性表示肌肉僵硬。

动作技术原理:就是指顺利完成某动作技术的基本规律,它适用于于任何人,不考量运动员的性别、体形、运动素质的发展水平和心里素质等的个体差异,就是具备共同特点的通常规律。

最佳动作技术:就是考量了个人的身体形态、机能、心里素质和训练水平去应用领域通常技术原理,以达至最理想的运动成绩。

肢体的鞭打动作:在克服阻力或身体位移过程中,上肢诸环节依次加速和制动,使末端环节产生极大速度的动作形式。

并肩运动:人体凌空时或人体两端无约束时,身体某一部分向某一方向活动,身体的另一部分可以同时产生恰好相反方向的活动,我们这种身体两部分相互吻合或靠近的运动形式沦为并肩运动。

动作技术的特征画面:不同动作阶段的临界点。

(走的)着地距离:提振脚着地瞬间战略重点在地面上的投影点至着地点的水平距离。

(走的)凌空距离:跑步凌空阶段身体战略重点通过的水平距离。

(跑的)后蹬距离:支撑脚离地瞬间重心在地面上的投影点到离地点的水平距离。

(跑的)着地角:着地时刻,身体重心与着地点的连线和水平面的夹角。

运动生物力学

运动生物力学

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力学是一个基于生物学原理的运动科学,关注力学性能,以及与人体动作相关的生理过程。

这一领域的研究强调对运动表现的定量分析,以及运动过程中生物学过程和机械过程之间的关系。

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从人性和动物的视角开始,采用多方法的实验测量技术,如结构图像分析,动力学建模,和生物位移分析来研究运动表现。

应用运动生物力学,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人群,如关节限制者,精神障碍者和老年人的运动表现,以改善他们的运动能力。

这种方法可以以视觉,力学,模拟和实验的方法来提高患者的运动表现。

结构图像分析是运动生物力学领域的一项核心技术,通过使用高分辨率的结构图像,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体和动物身体结构,以及运动受控的构造和构造受控的运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例如,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分析关节活动,肌肉活动,肌腱活动,肌肉力矩和肌腱力矩,以及其他研究对象的运动方式,来揭示不同身体结构的运动表现。

动力学建模是该领域的另一个核心方法,可以用来仿真描述有关运动的过程,预测运动的结果,验证设计和改善技术。

动力学模型可以采用计算机模拟,三维建模,力学模拟和数学模型等方法,来模拟不同运动表现,从简单的步行步态到复杂的运动。

此外,生物位移分析也是运动生物力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用来评估一个人在站立、步行和发力方面的动作特征,如脚步长度,脚步频率,肢体摆动,肢体发力,以及腰部发力等。

在运动医学领域,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可以使用它用于预防和治疗运动伤害。

研究人员可以利用运动生物力学测量技术来诊断等,以更好地给予治疗,如采用机械辅助设备,力学训练和矫正锻炼计划等。

例如,研究人员可以使用结构图像分析,力学建模,和生物位移分析来诊断和治疗关节炎,膝盖间隙缩小,以及肩关节不稳定性等疾病。

在运动训练中,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教练们更好的训练运动员,减少损伤,提高运动员的训练效果。

研究人员可以采用多种测量技术,例如视觉,力学,模拟和实验,以改善运动员的运动表现。

第一章运动生物力学绪论

第一章运动生物力学绪论

二、运动生物力学的任务
2、研究各项动作技术,确立动作技术原理, 建立动作技术模式来指导教学和训练
动作技术原理是指完成某项动作技术的基本规律, 它适用于任何人,不考虑运动员的性别、体型、 运动素质的发展水平和心理素质等个体差异,是 具有共性特点的一般规律。
如:举重的技术原理“近、快、低、稳”。
二、运动生物力学的任务
最早的高速摄影
一匹正在奔跑的马的运动,这匹马叫弗莱恩。 它的步长是6.02米
学习方法
结合体育实践,尤其是体育运动中的典 型动作,将运动生物力学的基本原理运 用到体育运动中。
学习的主要目的:学习运动生物力学的 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运用所学知识分 析动作技术、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次课小结
运动生物力学的概念。 运动生物力学的任务。 几个基本概念:动作技术原理、最佳动
作技术。
参考书
1、李良标等,运动生物力学,北京体育大学 出版社。
2、詹姆斯.海著 孙成敏译,运动技术生物力 学分析。
3、苏品等,体育运动与力学,人民体育出版 社出版。
4、卢德明等,运动生物力学测量方法,北京体育大 学出版社。
体脱落。力学原因是初学者重心不稳,旋 转时的力量很大,作用在手上的扭曲的力 量大,从而造成姘胝体脱落。
(2)初学投掷标枪者易造成肱骨骨折。
二、运动生物力学的任务
5、设计和改进运动器械 如(1)标枪不仅有重心还有形心,美籍华人宋
载镇对投掷标枪动作做了动力学研究。他用五 个非线性动力学微分方程描述了标枪的分行过 程,提出了数值解。并以1972年奥运会纪录为 例,说明只要改变一下标枪的投掷角和在当时 规则允许的范围内,使标枪的压力中心(形心) 从25.7 CM前移到距重心0.8 CM,就可把1972年 的纪录提高16.61米。

运动生物力学名词解释

运动生物力学名词解释

运动生物力学名词解释
运动生物力学是一门研究人体运动的全面系统的科学,它以力学的观念来研究人体的运动和性能。

该学科的研究将其研究对象单独分类为四种,分别是关节运动学、肌肉动力学、肌腱动力学和骨骼动力学。

关节运动学是运动生物力学中首先研究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人体的关节系统。

通过对关节系统定义和研究,可以解释人类运动的力学原理,例如膝关节和肩关节等,以及活动运动时的各种力学力的作用情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肌肉动力学是研究人体运动的核心学科之一,它的研究对象是肌肉的力学特性及其对于人体运动的影响。

肌肉动力学中的主要内容包括肌肉的质量、力学力量、持续力量等,可扩展为肌肉的生理、结构、动力学特性及其对运动的影响等。

肌腱动力学是研究成人体运动过程中肌腱力学特性的学科。

它涉及到肌腱的力学特性,在运动过程中的拉力和张力,以及它们对运动的影响。

通过对肌腱力学特性的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体内的运动机制,提高运动的安全性和精确度。

骨骼动力学是研究人体运动的核心学科之一,它的研究对象是骨骼的动力学行为,以及其对人体运动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在骨骼动力学研究中,研究者关注骨骼的力学特性,例如对骨骼的物理力学测量,并利用计算机模拟骨骼在各种条件下的受力行为,以及骨骼运动时的动力学性能。

运动生物力学是研究人体运动的一门多面向的学科,它涉及到从关节运动学到肌肉动力学、肌腱动力学以及骨骼动力学等方面的学科,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目前,运动生物力学在运动、康复和免疫治疗等多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人体的正常功能发挥着支持作用。

运动生物力学简介

运动生物力学简介

运动生物力学是用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基本原理结合解剖学、生理学等研究人体运动的学科。

运动生物力学作为体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交叉学科,是以机能解刨学、运动生理学和力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人体运动器系的生物力学特征,人体运动动作的力学规律以及运动器械机械力学规律的科学。

运动生物力学把体育运动中各项动作技术的研究课题,赋予生物学和力学的观点及方法,使复杂的体育动作技术奠基于最基本的生物学和力学的规律之上,并以数学、力学、生物学及运动技术原理的形式加以定量描述。

运动生物力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人体实用力学基础(人体运动的运动学,人体运动的动力学,人体运动的静力学,人体运动的转动力学,人体运动的流体力学)、骨,肌肉的力学特性及人体基本活动形式、人体运动数据采集及处理、动作技术的生物力学。

运动生物力学是生物力学的一个分支。

它的研究内容相当广泛。

运动是肌肉牵拉骨绕着关节转动产生的。

肌肉产生一个动力作用在骨上面,而关节给骨一个支点让其有规律的运动。

所以用物理的话说:骨是杠杆,关节是支点,肌肉和骨、关节是人体运动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人体运动实现的基本结构,人体的运动是肌肉收缩和舒张,牵拉骨杠杆绕关节运动的结果。

肌肉是动力骨的作用是支撑,关节的作用是传递力和运动,肌肉的作用是牵引关节
肌肉的收缩造就了各种各样的动作,没有肌肉的收缩,就没有运动,以及人类的行为。

主要是起肌肉收缩和曲张的作用。

骨在运动中主要是起杠杆作用,肌肉起动力作用,关节决定运动的幅度和方向,关节主要由关节面、关节囊、关节腔以及一些辅助结构韧带等。

运动生物力学

运动生物力学

运动生物力学一、名词解释1、运动生物力学:作为体育科学学科体系中的一门交叉学科,是以机能解剖学、运动生理学和力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人体运动器系的生物力学特征、人体运动动作的力学规律以及运动器械机械力学规律的学科。

2、人体惯性参数:指人体整体及环节的质量、质心(重心)位置、转动惯量及转动半径。

3、转动惯量:是衡量物体(人体)转动惯性大小的物理量。

n公式J =「m i「ii z44、惯性参考系:指以地球或相对于地球静止不动的物体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作为参考系,又称静参考系。

5、非惯性参考系:指以相对于地球做变速运动物体,或者说以相对于惯性参考系做变速运动的物体作为参考系,又称动参考系。

6瞬时速度:人体在某一时刻或通过运动轨迹某一点时的速度。

7、人体内力:若将人体看做一个生物力学系统,则人体内部各部分相互作用的力。

(肌肉力、组织粘滞力、韧带张力、关节约束反作用力)8、人体外力:若将人体看作一个生物力学系统,来自于外界作用于人体的力。

(重力、弹性力、摩擦力、支撑反作用力、介质作用力)9、拉伸载荷:是沿骨的长轴方向,自骨的表面向外施加相等而反向的载荷,在骨内部产生拉应力和拉应变。

(单杠悬垂时上肢骨的受力)。

10、压缩载荷:是在骨的长轴方向上,加于骨表面的向内而反向的载荷,在骨内部产生压应力和压应变(举重举起后上肢和下肢骨的受力)11、应力松弛:当物体突然发生应变时,若应变保持一定,则相应的应力会随时间的增加而下降。

12、转动定律:刚体绕定轴转动时,转动惯量与角速度的乘积等于作用于刚体的合外力矩。

M二Ji13、鞭打动作:在克服阻力或自体位移过程中,肢体依次加速与制动,使末端环节产生极大速度的动作形式。

14、蹬伸动作:人体在有制成的状态下,下肢各环节积极伸展,配合以正确的摆臂技术,给支撑面施加压力,以获得较大支撑反作用力的动作过程。

15、稳定角:是重力作用线和重心至支撑面相应边界的连线之间的夹角。

16、连续介质模型:不考虑流体的微观分子结构,而是将流体视为由无穷多个流体质点稠密而无间隙所组成的连续介质。

运动生物力学

运动生物力学

运动生物力学绪论及人体动作结构的生物学基础运动生物力学概念:是生物力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体育运动中人体机械运动规律的科学。

动作系统:大量单一动作按一定规律组成为成套的动作技术,这些成套的动作技术叫做动作系统。

动作系统分类:周期性动作系统(反复、连贯、节律、交互性)非周期性动作系统(相对独立、复杂、稳定性)混合性动作系统(相互制约性)不固定动作系统(多变性,固定与不固定相结合)判断体育动作合理性的依据:一般技术原理;最佳个人技术动作结构:运动时所组成的各动作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或顺序称为动作结构。

动作结构的运动学特征:时间特征、空间特征、时空特征动作结构的动力学特征:力的特征(决定了其他特征的表现形式)、能量特征、惯性特征人体基本运动动作形式:上肢基本动作动作形式:推、拉、鞭打下肢基本动作动作形式:缓冲、蹬伸、鞭打全身基本动作动作形式:摆动、躯干扭转、相向运动鞭打动作:指人体上肢开放运动链中各环节由近端至远端依次发力和制动,即像鞭子一样活动的动作过程。

人体运动的复杂性环节:相邻关节之间的部分运动链: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构件通过运动副相联结形成的运动链。

生物运动链分类:单生物运动链、多生物运动链骨杠杆:在生物运动链中环节绕关节轴转动,其功能与杠杆相同,称做骨杠杆。

人体质点:人体肢体的空间位置对人体的质心或重心具有重大的影响。

划分人体环节的方法:(1)以人体的结构功能为依据(2)以人体体表骨性标志点为标志重心移动的方向总是与环节移动方向一致,并且重心移动的幅度取决于环节移动的幅度。

转动惯量:转动惯量是量度转动物体惯性大小的物理量,用以描述物体保持原有转动状态的能力人体运动的生物力学原理人体运动分为:质点运动(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刚体运动(平动、转动、复合运动)直线运动分为:变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平动:人体内任意两点的连线,在运动过程中始终保持平行,物体上的任何一点瞬时运动都与旧相同的速度或加速度的运动。

对《运动生物力学》的认识

对《运动生物力学》的认识

对《运动生物力学》的认识
运动生物力学是运用生物力学原理来研究和控制人体动作、技能及运动力学特性的一
门科学。

它融合了机械力学、医学、电气工程方面的知识,主要研究的是运动的物理及化
学机制、生理构造及活动的原理。

它的研究范畴包括肌肉活动控制机制、运动生物学动力
学机理、运动机器人及人机界面等领域。

运动生物力学为运动力学研究提供了生物机制支持。

它提供了一种能了解运动任务动
作机制的新方法,将传统的运动力学和生物学融合到一起,为理解运动的运动学和动力学
机制以及其分析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运动生物力学还可以为运动指导员和教练提供参考,进行运动的有效指导和训练,使
运动员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佳效果。

运动生物力学还可以为那些有负担的运动员提
供预防性指导,以减少他们锻炼过程中受伤的可能,并为他们提供合理有效适当的训练方案。

运动生物力学可以用来研究人体的运动规律和运动表现,提出人机界面技术,识别不
同运动行为,并利用生物力学原理以及机械及医学原理优化和改进行为。

针对不同的活动,运动生物力学可以根据不同的动作参数进行分析,从而为演练和优化形式提供有力的指导。

总的来说,运动生物力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融合了生物学、机械学、电气工程学
等学科的知识,并将其综合起来,以进一步帮助运动科学整体发展,并为人体运动中的研
究提供科学、合理的方法。

运动生物力学

运动生物力学

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力学是研究生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所受到的力学效应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

它综合运用生物学、物理学和力学原理,旨在揭示生物体在运动中的运动规律、力学特性以及对运动性能的影响。

一、引言运动是生命的基本属性之一,无论是人类还是动物,在日常生活中或者进行专业运动训练时,身体的各个组成部分都会发挥各自的特性,协同工作来实现运动的目标。

在运动过程中,运动生物力学通过量化分析生物体的力学原理和运动机制,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运动的本质和规律。

二、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对象1. 人体运动生物力学人体运动生物力学是研究人类运动机能与运动方式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因素对人体运动表现的影响。

它包括人体力学、人体骨骼肌肉系统的力学特性以及人体运动控制等方面的研究。

通过对人体运动的力学特性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人体在不同运动状态下的运动规律和调控机制。

2. 动物运动生物力学动物运动生物力学是研究动物运动机制、力学特性以及运动适应性的学科。

不同种类的动物在生存和繁衍过程中,都会进行各种类型的运动,如捕食、逃避、繁殖等。

通过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揭示动物在不同运动状态下的动作规律、运动策略以及运动适应性等。

三、运动生物力学的应用1. 运动训练与康复运动生物力学为运动训练和康复提供了科学依据。

通过对运动的力学特性的分析,运动生物力学可以帮助运动员或者康复者更好地掌握正确的运动方式和姿势,减少运动损伤的风险,提高运动技能和康复效果。

2. 设备设计与评估运动生物力学可以应用于运动器械和装备的设计与评估。

通过分析不同运动环境下的力学特性,可以为设备的改进和研发提供指导,并评估设备对运动表现和运动风险的影响。

3. 运动生理与运动医学研究运动生物力学为运动生理和运动医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通过对运动过程中的力学变化和机制的研究,可以揭示运动对器官功能、代谢过程以及心血管系统等的影响,进一步推动运动生理学和运动医学领域的发展。

运动生物力学_运动生物力学概述

运动生物力学_运动生物力学概述

五、运动生物力学学科特性
• 1.研究对象的复杂性 • 2.研究方法的综合性 • 3.测量技术的先进性 • 4.研究内容的实践性
六、运动生物力学面临的一些重要技术问题
• 1)目前,单一肌肉力或肌肉力矩的在体测 量是不可能的。
• 2)肌电测量被一些学者用来评定肌力。然 而,目前肌力与肌电间的数量关系很难确 定以及不同肌肉间的肌电干扰、肌电副值 与肌力的即时对应关系尚未清楚,因此现 在很难用肌电来评定肌力。
四、运动生物力学与运动技术
运动生物力学研究的核心是人体运动动作,运动动作是以 一定的运动技术、技能的要求来体现的,人体表现的个体 之间动作技术千差万别,要研究引起差别的原因,研究人 体运动技术及其变化的原因,寻找运动技术的合理化和最 佳化,对于运动技术、身体素质训练方法的有效性和最佳 化,也需要从运动生物力学理论中找到依据。
• 1997年举行了第五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这是一次体育科 技界的“全运会”,出席人数最多、规模最大,成果质量 较以往更高的体育科研学术交流,也是我国20世纪末最后 一次全国最大规模的体育学术盛会。
• 1998年11月举行了第九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研讨会, 除了专题报告外,还进行了学术论文交流,这些学术交流 将对运动生物力学学科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积极 的推动作。
二、运动生物力学与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物力学研究人体运动动作,必然涉 及到肌肉活动的本体感受器、信息正负反 馈和神经控制。
三、运动生物力学与力学
力学是研究物体机械运动规律的科学。应 用经典力学理论于活体(人体)在基本思 想方面有适应的一面,同时还存在着不服 从或不完全服从的另一方面,这就是生物 力学与力学的区别。
• 本世纪30年代,著名的英国生理学家HILL对肌肉 力学的研究而获得诺贝尔奖金,他取青蛙的离体 缝匠肌进行实验得出建名的HILL方程,即肌肉收 缩的力速方程。

运动生物力学总结

运动生物力学总结

任 务 1.研究运动员身体结构 (骨骼、关节、肌肉)和机能 (神经系统等)的生物力学特性。
2. 研究人体运动技术的规律,确立动作技术原理。 3. 结合运动员个人的身体形态、机能和运动素质等的特 点,研究适合个人的最佳动作技术方案和进行动作技术 诊断。
4. 探索预防运动创伤和康复手段的力学依据。
5. 设计和改进运动器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人体运动的空间参数(轨迹、位移、路程)
(一) 轨迹:
(二) 位移/路程/角位移 角位移:描述人体转动的空间物理量,它是人体整体或环节绕某轴转动 路程:是指物体从一个位置移到另一个位置时的实际运动路线的长度, 时转过的角度。一般规定顺时针转动的角位移为负,逆时针转动的角位 也是质点运动勃迹的全长。路程是标量,它只是表明大小而不表明运动 移为正。路程是标量,它只是表明大小而不表明运动方向的量值。 方向的量值。
• 如果物体同时受到若干个外力的作用,那么物体的加速度就由这
些外力的合力产生,其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一致。
• 若将合外力分解为水平分力和垂直分力,那么,水平分力只产生 水平加速度,垂直分力只产生垂直加速度。因而牛顿第二定律的 分量式为:
F
x
mi a ix
F
y mi ຫໍສະໝຸດ iyFz mi aiz
泳或者跑中提倡适宜的较稳定的速度。在体操或者举重中尽量避
免频繁地改变运动速度减少不必要的负荷。
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加速度定律)及其应用
要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就必须对物体施加 力。当—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不为零时,物体运动的加 速度与合外力成正比,与其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 向与合外力的方向一致,用公式可表示为:
有支点无实体轴的转动 人体局部肢体或整体绕通过 人体内部的非实休轴的转动, 即为有支点无实体轴的转动。 如花样滑冰运动员冰上旋转、 投掷铁饼、链球的旋转动作 以及篮球运动员的转体动作 等。支点又可分固定和不固 定的两种。支点又可分固定 和不固定的两种。

运动生物力学

运动生物力学

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力学是一门研究动物运动机制的交叉学科,其目标是研究如何操纵生物系统以获得最优的动作及机械效率。

它是利用生物力学原理和工程技术研究基于个体的动物运动的本质性问题。

深入了解运动生物力学有助于分析动物的运动模式,识别哪些变量影响动物的运动,并识别运动过程中的关键伙伴。

运动生物力学与其他研究领域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特别是与动物行为、运动生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等学科。

它结合了生物力学、机械学、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等学科,提供了详细理解动物运动的方法和工具。

此外,它还涉及模拟和控制仿生机器人的设计以及辅助治疗的机器人技术的研究。

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方法特别多样,包括实验观察、动态测量、模拟建模以及计算分析等。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动物运动,运动生物力学还使用各种技术,如电子数据采集、X射线解剖以及流体力学研究等。

实验室和场地测量以及新技术的开发,都是运动生物力学的重要研究手段。

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成果在许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包括运动医学、生物发动机设计、机器人技术和运动康复等。

在运动医学领域,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帮助更好地理解和解决运动损伤的原因和机制。

在生物发动机设计领域,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有助于构建有效的和节能的机械系统,以应对不同的应用环境。

在机器人技术领域,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帮助设计和实现能模仿动物运动的机器人。

在运动康复领域,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有助于理解损伤前后运动模式的变化,并有助于设计效果更好的康复计划。

总的来说,运动生物力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它将生物学、力学、机械学、计算机等学科的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为理解和探索动物的运动提供了有用的研究工具。

此外,运动生物力学也将对推动机器人技术、运动医学和生物发动机设计等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

运动生物力学

运动生物力学

运动生物力学作业一、名词解释:1.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力学是以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和力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人体运动器系的生物力学特性和人体运动动作的力学规律以及器械机械运动力学规律的科学。

2.肌肉的松弛:被拉长的肌肉,随着时间的延长,其弹性形变力逐渐下降的现象(特性)。

3.相向运动:人体在腾空状态时,若身体部分环节以11ωI 绕某轴发生转动,则必有另一些环节以22ωI 绕同一轴作反方向转动,且满足02211=+ωω I I ,这种现象称相向运动。

(与手抄的不同,以手抄为准)4.鞭打:手部游离(或持物),上肢作类似鞭子急剧抽打的摆臂动作过程。

5.动态支撑反作用力:人体处于支撑状态时,由于人体局部环节的运动而给支点以作用力时,支点给人体的反作用力。

6.牵连速度:研究人体或器械运动时,动参照系相对于静参系的运动速度。

用Vt 表示。

7.人体重心:人体全部环节所受重力的合力作用点。

8.骨疲劳:反复作用的循环载荷超过某一生理限度时会使骨组织受到损伤,称为骨疲劳。

9.补偿运动:当人体的总重心在不适宜的方向上发生位移时,人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把身体重心向相反方向移动以保持人体平衡。

10.稳定角:重力作用线同重心与支撑面边界相应点的连线的夹角。

11.腾起速度(起跳速度):指起跳脚蹬离地面瞬间身体重心的速度大小。

12.爆发力:人体在短时间内快速的将生物化学能转换为机械能,对外输出强大功率的能力。

(爆发式用力需要人体的瞬时功率较大或最大。

)13.流体压差阻力(形状阻力):由于流体流经物体时,流动状态的改变,形成涡旋,使物体前后产生压强差所引起的阻力。

14.:有限稳定平衡:人体偏离平衡位置后,在某一位置范围内能恢复平衡,超过限度则失去平衡。

15.静态支反力:人体处于静止状态,由于重力作用使人体对支点产生压力,而支点对人体产生的反作用力。

16.马格努斯效应:当球体在流体中既有平动又绕自身重心转动时,球体将作一种曲线运动。

运动生物力学

运动生物力学

名词解释1 运动生物力学:是指以人体解剖学、生物力学、力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人体运动器系的生物力学特性和人体运动动作的力学规律以及运动器械机械力学规律的科学。

2 运动:1广义:指自然界各种物质存在的方式,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2狭义:指物体的机械运动。

3 阿基米德定律:浮体所受到的浮力数值等于它的排干的那部分液体的重量,但方向是向上的,这个规律叫阿基米德定律。

4 伯努利定律:流动速度大的地方压强小,流动速度小的地方压强大。

5 马格努斯定律:物体的旋转角速度越大,产生的合压强也越大,此压强的方向与物体位移方向向合自转轴方向均垂直。

6 拉:是上肢克服阻力,将物体拉近人体或人体拉近握点的动作形式。

7 运动方程:是人们根据对物体的研究加以总结,用数学公式(运动方程)来描述物体运动规律的一种方式。

8 鞭打动作:是手部游离(或持物),上肢作类似鞭子急速抽打的摆臂动作。

9 蹬伸动作:下肢各关节积极伸展,配合以正确的摆臂技术,给支撑地面施加压力,以获得较大支撑反作用力的动作过程。

10 缓冲动作:在抵抗外力作用的过程中,下肢由伸展的状态转为较为屈曲的状态的动作过程称为下肢的缓冲动作。

11 动量守恒定律:如果系统不受外力或受外力的矢量和为零,则系统的总动量(包括大小和方向)保持不变,这一结论称为动量守恒定律。

12 平动:人体内任意两点的连线,在运动过程中始终保持平行,物体上任何一点瞬时运动都具有相同的速度或加速度,这种运动称为平动。

13 转动:在运动的过程中,如果人体内的各点都围绕同一轴线(转轴)做圆周运动。

14 复合运动:人体的运动往往不是单纯的平动或转动,绝大多数是既有平动又有转动的复合运动。

15 运动的独立性原理:人体或物体同时参与几个运动(称分运动),则有一个运动不受其他分运动的影响,人体或物体的运动是由各个彼此独立进行的运动叠加而成,故又称运动的叠加原理。

简答题1 试述动作技术原理与最佳运动技术的区别?答:动作技术原理与最佳运动技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运动生物力学的概念

运动生物力学的概念

一.运动生物力学得概念:运动生物力学得概念就是研究体育运动中人体及器械机械运动规律得科学。

二.动能与势能得正确利用(高水平运动员动作得特征):1、高水平运动员在完成投掷动作时有效地利用了助跑速度。

2、高水平运动员超越器械动作时间短,身体背弓大器械被充分引向身体后方。

3、高水平运动员较好得利用了身体得动能及肌肉得弹性势能。

三.人体运动得形式:如果将人体简化为质点,人体运动可分为:直线运动与曲线运动。

如果将人体简化为刚体,人体运动可分为:平动,转动与复合运动。

2、斜抛物体得运动:1、定义:运动轨迹为抛物线2、斜抛运动得构成:水平方向:匀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竖直上抛运动四.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1、定义:任何物体,在不受力作用时,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应用(保持跑速,动作连贯)牛顿第二定律及其应用1、定义F=ma 2:几点注意1、a就是运动学量F就是动力学量,她们都就是矢量力就是产生运动得原因,并且加速度方向与力得方向一致。

2、牛顿第二定律中得物体就是被当做质点得3、加速度与力同时出现同时消失,反应得就是瞬时关系。

应用:加速跑,超重,失重,弯道跑五.牛顿第三定律及其应用:1、定义Fab=-Fba 2、应用:加速跑,起跳,投掷链球六.动量与冲量1、动量:K=mv 2、冲量:I=Ft 动量定理在体育中得应用1:落地缓冲动作:要减少对人体得冲力,就得延长力得作用时间。

七.人体平衡得力学条件人体平衡得力学条件就是人体所受得合外力为零与合外力矩为零。

表达式为:∑F=0,∑M=0 如:燕式平衡,单杠支臂悬垂八.人体重心得概念:1、概念:人体全部环节所重力得合力得作用点,就叫人体重心2、研究人体重心得意义:评定一个体育动作得质量,分析其技术特征与纠正错误动作等。

都需要从人体重心得变化规律去分析,无论就是动力性得动作还就是静力性得姿势,探索其运动规律时,都离不开人体重心。

3、特点:人体中心不想物体那样恒定在一个点上,不仅在一段时间内,要受肌肉与脂肪得增长或消退等因素得影响,即使在每一瞬间,也要受呼吸,消化,血液循环等因素得影响,特别就是在体育运动中,要受人体姿势变化得制约,随姿势得改变,有时甚至移出体外。

运动生物力学的概念

运动生物力学的概念

运动生物力学的概念
运动生物力学是研究生物体运动过程的力学原理和规律的学科。

它结合了生物学、医学、物理学和数学等多学科的知识,探讨生物体运动的力学机制、运动过程中的力学参数以及运动对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运动生物力学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
1. 动力学:研究运动物体所受力的来源及其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通过分析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时间等参数,揭示人体运动的原理和机制。

2. 力学特性:研究生物组织和骨骼结构的力学性质,包括强度、刚度、柔韧性、弹性等。

通过测量和建模,了解生物体在运动时的力学行为,为运动训练和康复提供科学依据。

3. 动力学优化:研究生物体在不同运动任务中的优化策略,分析运动的效率和稳定性。

通过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优化运动技能和训练方式,提高运动表现和竞技能力。

4. 运动损伤和康复:研究运动活动对生物组织和结构的影响,探索运动损伤的机制和康复的原理。

通过运动生物力学的分析和评估,指导损伤预防和康复治疗,促进运动健康和运动能力的提高。

总之,运动生物力学通过应用力学原理和方法,揭示生物体运
动的本质和规律,为运动训练、竞技表现和康复治疗等提供科学依据,并推动了运动科学的发展。

运动生物力学

运动生物力学

运动生物力学名解:●运动生物力学的定义:运动生物力学是研究人体运动力学规律的科学●静载荷:静载荷是逐渐加于物体上的,其特点是在这种载荷作用下,物体各部分不产生加速度或产生可以忽略的很小的加速度。

●动载荷:动载荷所引起的加速度显著。

动载荷又分冲击载荷和交变载荷。

●载荷的表现形式:拉伸、压缩、弯曲、剪切、扭转和复合载荷。

●应变:是量度物体形变程度的量,分为线应变和剪应变。

●应力: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而变形时,其内部各质点间的相互作用力发生变化。

这种由于外力作用而引起的固体内各质点之间相互作用力的改变量,简称为内力。

单位面积上的内力称为平均应力,当面积趋近于0时平均应力的极限称为应力。

单位面积上的内力称为平均应力,当面积趋近于0时平均应力的极限称为应力。

●强度:结构破坏前所能承受的变形;结构破坏前所能承受的载荷;结构在破坏前所能贮存的能量;●刚度:弹性范围内曲线的斜率表示结构的刚度。

考虑力量和速度的组合效应。

●生物运动偶两个相邻骨环节之间的可动连接叫做生物运动偶。

●生物运动链:生物运动偶的串联式连接叫做生物运动链。

●运动的自由度:一个物体在空间运动,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独立变量的个数,叫做这个物体运动的自由度。

●约束:运动受到限制,称为约束。

每增加一个约束就减少一个自由度。

●生物运动偶:两个相邻骨环节之间的可动连接叫做生物运动偶。

●生物运动链取决于生物运动偶,生物运动偶的运动能力又取决于关节的构造和肌肉的控制作用。

●动作结构概念:每个完整的特定动作,都有固有的特点,各个动作成分之间都有着固定的联系,这是一个动作区别于另一个动作的特征,动作的这种固有特点和固定内在联系叫做动作结构。

动作结构包括运动学特征和动力学特征。

●空间特征是指位置坐标,运动轨迹,关节角度等。

●运动轨迹:动点随着时间在空间连续占有的几何位置。

●时间特征:是指运动开始时刻,结束时刻,运动持续的时间,动作的频率和节律。

●节律:动作中各个动作成分所占的时间比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运动生物力学的概念:运动生物力学的概念是研究体育运动中人体及器械机械运动规律的科学。

二.动能与势能的正确利用(高水平运动员动作的特征):1.高水平运动员在完成投掷动作时有效地利用了助跑速度。

2.高水平运动员超越器械动作时间短,身体背弓大器械被充分引向身体后方。

3.高水平运动员较好的利用了身体的动能及肌肉的弹性势能。

三.人体运动的形式:如果将人体简化为质点,人体运动可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如果将人体简化为刚体,人体运动可分为:平动,转动和复合运动。

2.斜抛物体的运动:1.定义:运动轨迹为抛物线 2.斜抛运动的构成:水平方向:匀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竖直上抛运动四.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1.定义:任何物体,在不受力作用时,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应用(保持跑速,动作连贯)牛顿第二定律及其应用1.定义F=ma 2:几点注意1.a是运动学量F是动力学量,他们都是矢量力是产生运动的原因,并且加速度方向与力的方向一致。

2.牛顿第二定律中的物体是被当做质点的 3.加速度与力同时出现同时消失,反应的是瞬时关系。

应用:加速跑,超重,失重,弯道跑五.牛顿第三定律及其应用:1.定义Fab=-Fba 2.应用:加速跑,起跳,投掷链球六.动量与冲量 1.动量:K=mv 2.冲量:I=Ft 动量定理在体育中的应用1:落地缓冲动作:要减少对人体的冲力,就得延长力的作用时间。

七.人体平衡的力学条件人体平衡的力学条件是人体所受的合外力为零和合外力矩为零。

表达式为:∑F=0,∑M=0 如:燕式平衡,单杠支臂悬垂八.人体重心的概念:1.概念:人体全部环节所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就叫人体重心 2.研究人体重心的意义:评定一个体育动作的质量,分析其技术特征和纠正错误动作等。

都需要从人体重心的变化规律去分析,无论是动力性的动作还是静力性的姿势,探索其运动规律时,都离不开人体重心。

3.特点:人体中心不想物体那样恒定在一个点上,不仅在一段时间内,要受肌肉和脂肪的增长或消退等因素的影响,即使在每一瞬间,也要受呼吸,消化,血液循环等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在体育运动中,要受人体姿势变化的制约,随姿势的改变,有时甚至移出体外。

例如:体操中的“桥”,背越式跳高的过杆动作等。

九.人体平衡的分类:1:根据支点相对中心位置分类:1:上支撑平衡:当人体处于平衡,切支撑点在人体重心上方,如:体操中的各类悬垂动作。

2:下支撑平衡:当人体处于平衡,切支撑点在人体重心的下方,下支撑平衡在体育动作中最为常见如:站立,自由体操和平衡木的平衡动作以及田径,武术等。

3:混合支撑平衡:是一种多支撑点的平衡状态,这时有的支撑点在人体重心上方,有的支撑点在人体重心下方。

如:肋木侧身平衡根据平衡的稳定度分类:稳定平衡,不稳定平衡,随遇平衡,有限度的稳定平衡。

1:稳定平衡:人体在外力作用下,偏离平衡位置后,当外力撤除时,人体自然恢复平衡位置,而不需要通过肌肉收缩恢复平衡。

如果物体偏离平衡位置的结果是物体重心升高,则该平衡是稳定平衡,多数上支撑平衡属于稳定平衡。

如:单杠支臂悬垂2:人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偏离平衡位置后,当外力撤除时,人体不仅不能回到原来的平衡位置,而是更加偏离平衡位置。

如果物体偏离平衡位置的结果是物体的重心降低,则该平衡是稳定平衡,多数下支撑平衡属不稳定平衡。

如:单臂手倒立3:随遇平衡:人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偏离平衡位置后,当外力撤除时,人体既回不到原来的平衡位置,也不继续偏离原位置,而是在新位置上保持平衡。

在体育中很少见。

如:连续完成两个前滚翻。

4:有限度的稳定平衡:人体在外力作用下,一定限度内偏离平衡位置,当外力撤除时,人体回到平衡状态,但如果偏离平衡位置超过某一限度时,人体失去平衡。

如:太极拳中的推手。

十:影响平衡稳定的力学因素1:支撑面2:中心高度3:稳定角:重力作用线同重心与支撑面相应边界的连线之间的夹角。

稳定角越大,稳定性越好,反之,越差。

稳定角为零,人体处于临界状态。

如蹲踞式起跑,“预备”中运动员尽可能将重心抬高并前移,以减小前进方向的稳定角,以便快速破坏稳定平衡。

4:平衡角5:稳定系数:该系数表明了物体依靠重力抵抗翻到作用的能力。

K>1,平衡不破坏K=1,临界状态K<1平衡被破坏人体重量力矩越大,稳定系数越大,破坏平衡所需的外界翻到力矩也越大,即人体平衡的稳定性越好如:摔跤,拳击,柔道项目中按体重分级,原因就在于此。

十一:人体平衡的特点:1:人体不能绝对静止,由于呼吸活动和血液循环必然造成人体重心时刻变化。

2:人体内力在维持平衡的作用3:人体的补偿动作4:人体具有自我控制,调节和恢复平衡的能力5:心理因素的影响十二:1:人体转动轴就人体转动而言,通常称体外的转动轴为实体轴实体轴:人体绕体外的运动器械转动时,器械就是人体转动的实体轴,例如体操中的单杠等。

非实体轴:人体局部肢体或人体转动时所绕的位于人体内部的轴,也就是指人体内的假想的轴十三:动量矩定理的应用:1.人体环节的运动:人体的各种运动状态都以骨杠杆的转动为基础,而骨杠杆的转动状态的变化,则是肌肉拉力矩的作用结果。

在体育动作中为增大环节的转动效果,通常可采用如下途径:减小转动惯量:当肌力矩一定时,减小环节或环节系对某轴的转动惯量,可以达到增加大转动角速度或角加速度的目的。

故此,在环节绕关节轴的转动时,通常采用参与转动的环节或环节系的质量尽可能靠近转轴的方法,以减小他们对转轴的转动惯量,从而提高转动角速度或角加速度。

十四:动量矩守恒定律:根据动量矩定理推论,当刚体所受的合外力矩为零时,其动量矩保持不变,这就是动量矩守恒定律,其数学表达式为:当M=0时Iω=恒矢量十五:阿基米德原理:液体作用在沉没或漂浮物体上的总压力的方向垂直向上,大小等于物体所排开液体的重量,该力又称为浮力,作用线通过压力的几何中心,又称浮心。

根据重力G与浮力P的大小,物体在液体中将有三种不同的存在方式:1.重力G 大于浮力P,物体将下沉到底,称为沉体2.重力G等于浮力P,物体可以潜没于液体中,称为潜体3.重力G小于浮力P,物体会上浮,直到部分物体露出液体面,使留在液面以下部分物体所排开的液体重量恰好十六:片流和湍流,涡动和涡旋:1.片流(层流):液体的流动是分层的,层与层之间互不干扰2.湍流(紊流):液体流动不分层,做混杂紊乱流动3.涡旋:当液体通过非流线型物体时很容易在物体的尾部形成湍流,即尾部的流体在物体前后压强差的作用下产生逆向回流和明显的涡旋十七:马格努斯效应:当一个旋转物体的旋转角速度矢量与物体飞行速度矢量不重合时,在与旋转角速度矢量和平动速度矢量组成的平面相垂直的方向上将产生一个横向力。

在这个横向力的作用下物体飞行轨迹发生偏转的现象称作马格努斯效应。

十八:1.摩擦阻力:由于流体的粘性所引起的阻力称为摩擦阻力。

主要取决于运动物体的速度、浸入水面积和表面的粗糙程度等 2.形状阻力:由于流动时流束变形以及涡旋的出现等原因。

在物体得前方和后方产生压强差所引起的阻力称为压差阻力3.兴波阻力和碎波阻力:当运动员游进时破坏了流体平衡而使流体振荡,使液面产生波浪所消耗的能量造成阻力,称为兴波阻力。

当运动速度较快或划臂和打腿的动作会使波浪破碎形成飞沫,造成水花这部分最不能损耗而形成阻力称为破碎阻力十九:骨的强度:1.定义:骨受力时抵抗破坏的能力,用极限应力表示(斜率、面积)2.影响骨的强度的因素:种族、性别、年龄、不同骨及骨的不同部位 3.骨的强度大小的排列顺序:剪切<弯曲<拉伸<压缩二十:1.骨组织的构成:成骨细胞,破骨细胞 2.沃尔夫定律:骨在需要的地方就生长,不需要的地方就吸收。

即骨的生长、吸收、重建都与骨的受力状态有关。

是十九世纪外科医生朱利叶斯·沃尔夫的重大发现。

二十一:1.肌肉的基本功能是将化学能转变为机械能 2.肌肉的生物力学特性表现为:肌肉的收缩力,收缩速度3.对肌肉的研究分为:离体肌,在体肌二十二:1.收缩成分:由肌肉蛋白微丝与肌球蛋白微丝组成,兴奋时可产生张力,称主动张力2.串联弹性成分:由肌腱、肌节间Z盘及肌微丝的结缔组织组成,当收缩成分兴奋后,使肌肉具有弹性,起缓冲作用 3.并联弹性成分:由肌内膜,肌束膜和肌纤维组成,当被牵拉时产生弹力,称被动张力二十三:1.肌肉被动张力为零时,肌肉所能达到的最大长度称为肌肉的平衡长度 2.收缩元的张力随长度变化,表现最大张力时的长度称肌肉的静息长度,约为平衡长度的125%(下肢)二十四:1.肌肉总张力=被动张力+主动张力2.肌肉长度小于平衡长度时:总张力=主动张力3.肌肉长度大于平衡长度时:总张力=主动张力+被动张力二十五:Hill方程(肌肉收缩力—速度曲线):1.V=b(T0-T)/(T+a)2.T=a(V0-V)/(V+b) T:张力 V:速度 T0:最大张力 V0:最大速度肌力随肌肉收缩速度的增加而下降二十六:肌肉的激活状态:在神经脉冲的影响下,肌肉的收缩成分出现激活状态,因此把肌肉兴奋时其收缩成分力学状态的变化称为肌肉的激活状态二十七:肌肉的松弛:被拉长的肌肉,其张力有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下降的性质,这一特性称肌肉的松弛二十八:载荷增大时肌肉收缩力学特性发生如下变化:1.动作潜伏期延长2.收缩幅度减小3.收缩速度下降二十九:肌肉与腱的生物力学性能对运动的影响:1.增加动作的力和速度2.提高动作的经济性3.对冲击载荷和振动载荷的缓冲三十:肌肉的收缩形式:1.肌力矩小于阻力矩时肌群作退让性收缩,也叫离心收缩(肌肉的收缩力作复功)2.肌力矩等于阻力矩时肌群作等长性收缩3.肌力矩大于阻力矩时肌群作克制性收缩,也叫向心收缩三十一:人体基本运动形式:1.上肢:推、拉、鞭打 2.下肢:缓冲动作、蹬伸动作、鞭打动作3.全身:摆动、躯干扭转、相向运动三十二:关节活动顺序性原理:1.大小关节:肌肉生理横断面大的关节称大关节,反之称小关节2.关节活动顺序性原理是:当需要客服大阻力时,或需要表现出大的运动速度时,总之是作发力动作时总是:(1)大关节首先产生活动原理:大关节总是首先产生活动,原因是大关节的肌肉生理横断面大产生的肌力矩也大,因此在人体运动过程中它能首先克服阻力矩,使环节运动2.关节活动顺序性原理的实际意义:大关节产生活动后,依据关节的大小表现出一定的先后顺序 3.小关节的活动也很重要:结束动作由小关节完成,结束动作完成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动作的质量(1)小关节是动作的支撑点,影响动作的稳定性(2)影响动作的完成时间,小关节主动参与动作可提高动作的速度,缩短完成动作的时间(3)可以精确的控制器械,如铁饼,标枪出手,篮球投篮等手指都有拨动动作前者加强器械飞行的稳定性,后者加大球飞行的弧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