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关系-第二章劳动关系理论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第二章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曹菁老师第二章劳动关系理论第二章劳动关系理论西方学者从不同的立场、理念和对现象的认识出发,对劳动关系进行研究,得出了各不相同的结论,形成了比较有代表性的五大理论学派。
按照从政治趋向上的“右翼”(保守)到“左翼”(激进)的顺序排列为:新保守派管理主义学派正统多元论学派自由改革主义学派激进派这些学派的相似之处在于,都承认劳动双方之间存在目标和利益的差异。
(多选题或单选题)一、新保守派的主要观点【020101】——经济效率最大化(1)市场化是解决效率与公平两大问题的最佳途径。
(2)具有经济理性的员工与管理方有不同的利益和目标,但同时他们又能互相协调这些目标。
(3)工会的作用是负面的,减少政府和工会对市场的干扰。
(4)在奉行新保守派思想的国家中,以美国模式最为典型。
(新保守派也被称为新自由派或新古典派,基本由保守主义经济学家组成。
)(5)思想渊源:西方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国富论》。
二、管理主义学派的主要观点【020102】——强调劳资平等,对工会态度模糊(1)更关注员工的动机、对企业的认同度和忠诚度,主要研究企业对员工的管理政策、策略和实践。
(2)双方利益基本一致的。
(3)该学派对于工会的态度是模糊的,对集体谈判制度的态度是灵活的。
(4)解决方法:高绩效模式,可避免冲突,推进进步的管理实践并增强劳动者和管理方合作。
日本劳动关系模式成为该学派主张的典范。
与管理主义学派主张比较接近的还有英国模式。
三、正统多元论学派的观点【020103】——寻求效率与公平的平衡,提倡工会和集体谈判该学派主要关注经济体系中对效率的需求与雇用关系中对公平的需求之间的平衡,主要研究劳动法律、工会和集体谈判制度。
(1)该学派认为对员工公平和公正待遇的关心,同管理方对生产效率和组织效率的关心是相互矛盾的,员工处于不利地位,工会和集体谈判具有积极作用。
(2)核心假设是:通过劳动法和集体谈判确保公平与效率的和谐发展,是建立最有效的劳动关系的途径。
劳动关系学(潘光辉)劳动关系
第一章劳动关系导论1、劳动关系①含义:劳动者与其就业组织中所产生的社会经济关系。
②本质:管理方与劳动者个人及团体之间产生的、由双方利益引起的表现为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关系的总和。
它会受到一定社会的经济、技术、政策、法律制度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③劳动关系中的劳动具有以下特征:主体上:以职工(雇员)身份从事的劳动目的上:作为谋生手段性质上:履行劳动法律义务④三方主体:劳动关系中劳动力的所有者和劳动力的使用者,即拥有劳动力的雇员(劳动者)和使用劳动力的雇主(用人单位)。
一方是雇员以及以工会为主要形式的雇员团体,另一方是雇主以及雇主协会,从广义上讲,还包括第三方政府。
◆劳资双方对比关系:劳动者进入就业组织后能够影响资方的程度,其中尤以“退出”、“罢工”和“岗位”三种力量最为重要。
“退出”:指的是劳动者的辞职给雇主所带来的成本;“岗位”:指在位的劳动者若不服从雇主的管理或对雇主不忠诚所给雇主带来的管理成本增加和效率的损失。
⑤特点:个别性与集体性、法律上平等性与管理和经济上的隶属性、实力的差异性、权益的冲突与依赖并存、冲突的社会影响性、互动的复杂性⑥分类:个别劳动关系:劳动者个人与雇主之间通过书面或口头劳动合同,确定和规范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集体劳动关系:一方是工会,另一方为雇主或雇主组织,是团体对团体的关系。
⑦实质:冲突与合作合作的根源(有两种可能)A.是资本与劳动这两种生产要素合作为获取合作收益。
这种合作是建立在员工对雇主信任的基础上的。
员工工作有积极的一面,管理方也要努力使雇员获得满足。
B.是被迫:雇员迫于压力而不得不合作。
冲突的根源:A.根本根源:异化的合法化、客观的利益差异、雇佣关系的性质B.背景根源:广泛的社会不平等、劳动力市场状况工作场所的不平等、工作本身的属性冲突与合作:A.企业与工会的目标P15B.影响因素P18第二章劳动关系论西方劳资实力对比的演变与劳资关系管理的演变(一)二战后的劳资关系(二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二战后的经济和社会重建需要,政府加强干预劳动关系,调节劳资关系的制度日益完善;再加上二战后两大阵营的对峙,使资本外移并不容易,为了提高生产率和不断创新,资方需要与工会合作,工会的势力空前增强,这一时期的劳资关系是“劳攻资守”。
第二章 劳动关系理论
各学派观点的比较
• • • • • • 主要关注的问题 主要研究的领域 对双方力量差异的重要程度的认识 所设想的内部冲突的严重程度 工会在集体谈判中的作用 为改进员工和管理方之间的关系的手段
劳动关系理论溯源
• 马克思与资本主义理论 • 埃米尔·迪尔凯姆与工业主义理论 • 马克斯·韦伯和工业资本主义理论
各学派的相似处与区别
• • 五大学派的相似处:都承认雇员和管 理方存在目标和利益的差异。 五大学派的区别:
两主体之间的目标和利益的差异的重要程度 对差异带来的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 对双方的的力量分布和冲突的作用看法不同 对工会的作用持不同看法
新保守派
• 主要观点 劳动关系是具有经济理性的劳资双方之间的自 由、平等的交换关系,双方具有不同的目标和 利益。从长期看,供求双方是趋于均衡的。 • 解决冲突的手段 假如市场运行和管理方的策略不受任何其他因 素的干扰,那么劳资双方都会各自履行自己的 职责并获得相应的利益,从而实现管理效率和 生产效率的最大化。
正统多元论学派
• 主要观点 雇员对公平和公正待遇的关心,同管பைடு நூலகம் 方对经济效率和组织效率的关心是相互 冲突的。在劳动力市场上雇员大多处于 相对不利的地位。 • 解决冲突的手段 通过谈判和协商的方式解决问题。
激进派
• 主要观点 在经济中代表工人的“劳动”的利益, 与代表企业所有者和管理者的“资本” 的利益,是完全对立的。 • 解决冲突的手段 建立雇员集体所有制
马克思与资本主义理论
• • • • • • 阶级和阶级斗争 剥削 异化 工会、国家和意识形态 两极分化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埃米尔·迪尔凯姆与工业主义理论 埃米尔 迪尔凯姆与工业主义理论
• 劳动分工理论 • 工业社会理论 • 后工业社会理论 • 工业主义理论的内涵
自考 劳动关系 第二章 劳动关系理论
第二章劳动关系理论第一节劳动关系理论:各学派的观点比较有代表性的五大理论学派,把他们按照从政治趋向上的“右翼”(保守)到“左翼”(激进)的顺序排列:新保守派、管理主义学派、正统多元论学派、自由改革主义学派、激进派。
这些学派观点的相似之处在于,都承认劳动关系双方之间存在目标和利益差异。
其主要区别体现在:(1)对雇员和管理方之间的目标和利益差异的重要程度、认识各不相同;(2)在市场经济中,对这些差异带来的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3)对双方的力量分布和冲突的作用持不同看法;(4)在工会的作用,以及当前体系所需的改进等方面各执一词。
一、新保守派:新保守派也称新自由派或新古典学派,基本由保守主义经济学家组成。
这一学派主要关注经济效率的最大化,主要研究、分析市场力量的作用,认为市场力量不仅能使企业追求效率最大化,而且能够确保雇员得到公平合理的待遇。
新保守派一般认为,劳动关系是具有经济理性的劳资双方之间的自由、平等的交换关系,双方具有不同的目标和利益。
资方获得高利润,雇员获得高工资、福利和工作保障,形成“双赢”格局。
劳资双方的冲突就显得微不足道。
工会的作用就不大了。
典型模式:美国模式二、管理主义学派:管理主义学派多由组织行为学者和人力资源管理专家组成。
该学派更关注就业关系中员工的动机,以及员工对企业的高度认同、忠诚度问题,主要研究企业对员工的管理政策、策略和实践。
该学派认为,雇员与企业的利益基本是一致的,劳资之间存在冲突的原因,在于雇员认为自己始终处于被管理的从属地位,管理与服从的关系是雇员产生不满的根源。
该学派对工会的态度是模糊的。
应尽量避免建立工会。
同工会领导人建立合作关系。
管理主义学派主张采用新的、更加弹性化的工作组织形式,更强调员工与管理方之间的相互信任和合作。
典型模式:日本模式三、正统多元论学派:正统多元论学派由传统上采用制度主义方法的经济学家和劳动关系学者组成,该学派主要关注经济体系中对效率的需求与雇佣关系中对公平的需求之间的平衡,主要研究劳动法律、工会和集体谈判制度。
劳动关系学课程知识点
《劳动关系学》课程知识点第一章劳动关系导论第一节劳动关系概述1劳动关系的概念:劳动关系是劳动者(雇员)与雇主(用人单位)之间在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的统称。
我国劳动关系的概念:指劳动者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与用人单位之间产生的经济社会关系。
2 劳动关系的本质:劳动关系的本质是劳资双方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的相互交织。
3 劳动关系的主体——雇员、雇员团体、雇主、雇主组织、政府4 个别劳动关系和集体劳动关系的特点个别劳动关系是劳动关系的基本形态,是劳动者个人与雇主之间通过书面或口头的劳动合同,来确定和规范双方的权利义务。
特点:第一,人格上的从属性。
主要表现为:①劳动者要服从用人单位的工作规则;②劳动者要服从用人单位的指示和命令;③接受监督、检查的义务;④劳动者有接受制裁的义务。
第二,经济上的从属性。
劳动者的劳动并不是为自己,而是从属他人,为实现他人目的而劳动。
集体劳动关系——现代劳动法研究的重点集体劳动关系是劳动者通过行使团结权,组成工会来实现自我保护,并进而平衡和协调劳动关系。
其特点是:独立自主性。
明确的团体意识5 劳动关系的特点:个别性与集体性;平等性与隶属性;对等性与非对等性;经济性;法律性与社会性第二节劳动关系的实质:冲突与合作1 合作的根源:“被迫”和“获得满足”2 冲突的根源:根本根源和背景根源根本根源:异化的合法化;客观的利益差异;雇佣关系的性质背景根源:广泛的社会不平等;劳动力市场状况;工作场所的不公平;工作本身的属性3 冲突的表现形式(1) 明显的冲突:罢工(2) 不太明显的冲突:各种“不服从”行为;怠工;辞职;权利义务的协商。
4 冲突与合作的影响因素文化因素非文化因素:“客观”的工环境;管理政策和实践;宏观经济环境和政府政策冲突和合作的根源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劳动关系的外部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政策环境,法律和制度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第二章劳动关系理论第一节劳动关系理论五大理论学派及其观点与典型模式:新保守派也称新自由派或新古典学派,基本由保守主义经济学家组成。
劳动关系学--------课程知识点
《劳动关系学》课程知识点第一章劳动关系导论第一节劳动关系概述1劳动关系的概念:劳动关系是劳动者(雇员)与雇主(用人单位)之间在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的统称。
我国劳动关系的概念:指劳动者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与用人单位之间产生的经济社会关系。
2 劳动关系的本质:劳动关系的本质是劳资双方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的相互交织。
3 劳动关系的主体——雇员、雇员团体、雇主、雇主组织、政府4 个别劳动关系和集体劳动关系的特点个别劳动关系是劳动关系的基本形态,是劳动者个人与雇主之间通过书面或口头的劳动合同,来确定和规范双方的权利义务。
特点:第一,人格上的从属性。
主要表现为:①劳动者要服从用人单位的工作规则;②劳动者要服从用人单位的指示和命令;③接受监督、检查的义务;④劳动者有接受制裁的义务。
第二,经济上的从属性。
劳动者的劳动并不是为自己,而是从属他人,为实现他人目的而劳动。
集体劳动关系——现代劳动法研究的重点集体劳动关系是劳动者通过行使团结权,组成工会来实现自我保护,并进而平衡和协调劳动关系。
其特点是:独立自主性。
明确的团体意识5 劳动关系的特点:个别性与集体性;平等性与隶属性;对等性与非对等性;经济性;法律性与社会性第二节劳动关系的实质:冲突与合作1 合作的根源:“被迫”和“获得满足”2 冲突的根源:根本根源和背景根源根本根源:异化的合法化;客观的利益差异;雇佣关系的性质背景根源:广泛的社会不平等;劳动力市场状况;工作场所的不公平;工作本身的属性3 冲突的表现形式(1) 明显的冲突:罢工(2) 不太明显的冲突:各种“不服从”行为;怠工;辞职;权利义务的协商。
4 冲突与合作的影响因素文化因素非文化因素:“客观”的工环境;管理政策和实践;宏观经济环境和政府政策冲突和合作的根源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劳动关系的外部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政策环境,法律和制度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第二章劳动关系理论第一节劳动关系理论五大理论学派及其观点与典型模式:新保守派也称新自由派或新古典学派,基本由保守主义经济学家组成。
劳动关系的历史和理论
第二章劳动关系的历史和理论第一节劳动关系的历史发展一、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劳动关系资本原始积累阶段,是资本主义劳动关系的形成时期。
此阶段的特点体现为:第一,劳动关系主体是以直接一种剥夺方式形成的。
第二,在劳动关系形成过程中充斥着暴力与强制。
第三,宗主国和殖民地的劳动关系发展并不同步。
二、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的劳动关系从产业革命开始至19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的发展处在自由竞争时期,国家对劳资关系调整采取自由放任政策。
这一时期的劳资矛盾主要表现为尖锐的阶级对抗和激烈的阶级冲突。
西方国家这一时期的劳动关系具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劳资双方形成了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第二,劳工运动总体上处于分散、个别和局部的状态;第三,阶级斗争尖锐化。
三、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劳动关系19世纪下半期至20世纪初,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完成了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政府对劳资关系的调整从自由放任转向国家干预政策。
归纳这一时期劳动关系的特点:第一,劳资矛盾的焦点依然如旧,但是矛盾的激烈程度和表现方式发生了一些变化。
第二,由于工人罢工斗争的发展、工会组织的广泛建立以及社会主义运动的出现,导致劳资力量对比发生改变,日趋强大的、有组织的劳工运动,迫使资方及其政府做出让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和缓解了劳资矛盾。
第三,政府调整和改变了劳资关系政策,从对劳资关系领域的自由放任政策转向国家干预政策,大量劳工立法的出现以及相应机构的建立,使劳资关系的调整开始向有序化、法律化方向迈进。
四、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历史时期的劳动关系20世纪上半期的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劳资关系领域可以说是一个过渡期,从初期的国家干预向下一阶段全面进入制度化、法制化过渡。
这一阶段劳动关系的特点是:第一,战争、危机和革命极大地影响着这一阶段劳资关系的发展,劳资关系领域的许多重大变化都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
第二,国家的劳动行政管理工作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成为政府宏观调节劳资关系的主要手段。
2-劳动关系的历史和理论
第二章劳动关系的历史和理论第一节劳动关系的历史发展一、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劳动关系资本原始积累阶段,是资本主义劳动关系的形成时期。
此阶段的特点体现为:第一,劳动关系主体是以直接一种剥夺方式形成的。
第二,在劳动关系形成过程中充斥着暴力与强制。
第三,宗主国和殖民地的劳动关系发展并不同步。
二、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的劳动关系从产业革命开始至19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的发展处在自由竞争时期,国家对劳资关系调整采取自由放任政策。
这一时期的劳资矛盾主要表现为尖锐的阶级对抗和激烈的阶级冲突。
西方国家这一时期的劳动关系具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劳资双方形成了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第二,劳工运动总体上处于分散、个别和局部的状态;第三,阶级斗争尖锐化。
三、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劳动关系19世纪下半期至20世纪初,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完成了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政府对劳资关系的调整从自由放任转向国家干预政策。
归纳这一时期劳动关系的特点:第一,劳资矛盾的焦点依然如旧,但是矛盾的激烈程度和表现方式发生了一些变化。
第二,由于工人罢工斗争的发展、工会组织的广泛建立以及社会主义运动的出现,导致劳资力量对比发生改变,日趋强大的、有组织的劳工运动,迫使资方及其政府做出让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和缓解了劳资矛盾。
第三,政府调整和改变了劳资关系政策,从对劳资关系领域的自由放任政策转向国家干预政策,大量劳工立法的出现以及相应机构的建立,使劳资关系的调整开始向有序化、法律化方向迈进。
四、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历史时期的劳动关系20世纪上半期的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劳资关系领域可以说是一个过渡期,从初期的国家干预向下一阶段全面进入制度化、法制化过渡。
这一阶段劳动关系的特点是:第一,战争、危机和革命极大地影响着这一阶段劳资关系的发展,劳资关系领域的许多重大变化都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
第二,国家的劳动行政管理工作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成为政府宏观调节劳资关系的主要手段。
劳动关系-第二章劳动关系理论
经济理性的员工与管理方能够使其目标 互相协调: ( 1 ) 两主体之间的关系是完全自由和公 平的交换关系。 ( 2 ) 因为从长期的观点来看, 供求双方 是趋于均衡的。 ( 3 ) “ 效率工资 ” 理论的解释。
劳动力市场机制保证了双方的利益。 冲突的作用非常小; 工会的作用是负面的,
因为工会形成的垄断的制度。 研究双方的力量是没有意义的。
1 材料中的新制度学派同我们所学的哪一个学派观点一致? 2 该学派的主要观点和主张有哪些?
第二节 劳动关系理论渊源
劳动关系理论 马克思与资本主义理论 埃米尔.迪尔凯姆与工业主义理论 马克斯.韦伯和工业资本主义理论
劳动关系理论
马克思与资本主义理论
(一)阶级和阶级斗争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四、 自由改革主义学派
自由改革主义学派的成员更加具有批判精神, 积极主张变革。
他们十分关注员工受到的不平等和不公正待 遇。
包括对歧视、 不公平、 大量裁员和闭厂、 拖欠员工工资和福利等问题的分析。
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是, 政府在工会和法律制度之外更多地干预劳动力 市场。
管理方凭借特殊的权力而处于主导地位。 现存的劳动法和就业促进法并不能为
核心部门更能吸收和转移附加成本, 员工 具有更多的关系力量, 能够为员工提供比较优 厚的条件并采用更加进步的管理方式。
将核心和周边部门的分析扩展到单个雇主或 产业上。
工会的存在和集体谈判的开展是有必要的。 但是在当前体系下周边部门的员工最需要帮 助, 而恰恰在周边部门, 工会是无效的; 核 心部门的工会作用也有限。 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管理方在对工资和福利 以及绩效水平不满时, 会采取闭厂和向人工 成本低的地区迁移的办法, 从而严重损害了 员工的利益, 并削弱了工会和集体谈判的力 量。
(完整word版)《劳动关系》程延园
本课程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和加入WTO,劳动关系各主体的地位进一步明晰,同时劳资矛盾不断增加,劳动关系日趋复杂,劳动关系调节的一些制度也在纷纷建立起来,社会和市场对懂得劳动关系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人才需求开始增加。
在劳动关系课程体系建设已经有些兄弟院校基础的情况下,学院领导捕捉和顺应了这种时代发展的需要,并且比较有效率地将其纳入本科生教学体系中去.2001年3月到7月的这一学期,学院首次开设了《劳动关系》课程.授课对象是1999级劳动保障专业的本科生,当时课程被定名为“劳工关系”。
为了和国内的其他院校保持一致,经任课教师提议,学院批准在当年下半年将此课程更名为“劳动关系”。
课程刚刚开设时引起了很多学生和同事的误解,认为已经有《劳动法》课了(《劳动法》课程在本学院开设较早,已经有十几年的开课历史了),没有必要再开内容相近的劳动关系课程.经过课程组的教师的解释工作,课程开展起来并进行了一个学期的试验,学生和其他教师逐渐了解了这门课程的内容和框架,并且从主观的不熟悉带来的抵触,化为客观的接受和认可。
回顾《劳动关系》课程的历史发展,从2001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的需要率先在全日制本科生教学中对本院的劳动保障专业和人力资源专业两个专业的学生开始《劳动关系》的教学至今近十年的时间里,《劳动关系》课程从无到有;从部分专业的部分本科生的考察课,直到目前成为全院四个专业本科生的重要基础考试课;教学对象从本科生,转变为覆盖本科、硕士、博士所有大学各学历层次的多层次和多深度的课程.在这一发展时期,我们也在全国最先在劳动保障专业下开设劳动关系方向,进而在2005年经国家教育部审批成立了劳动关系专业,这十年间的发展和变革,课程的两个重要特色不容忽视.1.我校是全国最早开设《劳动关系学》的院校之一我校是全国最早开设劳动关系专业的院校之一,也是全国最早进行《劳动关系学》课程教学与科研的院校之一。
第二章 劳动关系的历史和理论
第一节 劳动关系的历史发展
一、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劳动关系
劳动关系主体是以一种直接剥夺方式形成的;
在劳动关系形成过程中充斥着暴力和强制;
宗主国和殖民地的劳动关系发展并不同步。
二、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的劳动关系
劳资双方向成了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
劳工运动总体上处于分散、个别和局部的状态, 工人群众有组织的联合的进程面临着来自政府 与雇主的巨大阻力; 阶级矛盾斗争尖锐化,劳资关系呈不稳定状态;
劳资关系焦点仍然集中在社会劳动问题上; 劳资关系总的趋势是向缓和、合作方向发展; 国家用以调整劳资关系的手段趋于完备; 劳资关系的运行方式发展成一种有序的组织行 为,解决劳资矛盾、劳资争端的途径趋于制度
化、法律化。
第二节 劳资关系和劳工运动理论
一、劳工问题与劳资关系
劳工问题就是劳资双方围绕生产控制权和收入 分配权引起的斗争与冲突。
第三节 劳动关系系统理论
一、劳动关系系统理论的创立
(一)时代背景
在冷战时代背景下,从维护资产阶级政治统治 的立场出发,邓洛普创立了劳动关系系统理论。 目的是通过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范围内对生产 关系进行部分调整,在体制内调节劳资关系, 缓和阶级矛盾,试图实现资本主义制度的长治 久安。
(二)理论提出
四、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劳动关系
战争、危机和革命极大地影响着这一阶段劳资 关系的发展; 国家的劳动行政管理工作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成为政府宏观调节劳资关系的主要手段; 工业民主化、集体谈判制度和三方协商机制的 出现,使协调劳资关系的方式更加丰富、内容 更加宽泛。
五、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劳动关系
劳动关系第二章劳动关系理论与现状
发挥媒体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加强对劳动关系问题的舆论监督和引导, 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推动行业自律和规范发展
鼓励行业协会等组织制定行业自律规范,推动行业健康发展,构建和 谐行业劳动关系。
加强劳动关系研究和学术交流
加强劳动关系领域的研究和学术交流,推动劳动关系理论和实践的创 新发展。
遵守企业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
自觉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认真履行工作职 责和义务。
ABCD
积极参与企业管理和决策
积极参与企业的管理和决策过程,表达自身诉求和建议 ,促进企业民主管理和科学决策。
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了解自身权益和义务,积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合理表 达诉求和解决问题。
社会层面的策略与建议
全球化加速了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使得劳动者面临更大的就业不确定 性和竞争压力。
技术进步对劳动关系的影响
远程工作和灵活就业
01
技术进步使得远程工作和灵活就业成为可能,改变了传统的雇
佣模式和劳动关系。
人工智能和自动化
02
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对劳动力市场产生了深刻影响,
可能导致部分传统岗位的消失和新兴岗位的出现。
产业结构
不同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 和劳动条件不同,影响劳 动关系的和谐程度。
全球化
全球化使得企业面临更激 烈的竞争,可能对劳动关 系产生负面影响,如裁员、 降薪等。
政治因素
政治制度
不同政治制度下,政府对劳动关 系的干预程度和方式不同,影响
劳动关系的稳定性和公平性。
法律法规
劳动法律法规是调整劳动关系的重 要手段,其完善程度和执行情况直 接影响劳动关系的和谐程度。
3
劳动者参与和合作
《劳动关系学》1(03325》
第一章劳动关系导论一、劳动关系概述1、劳动关系(名解):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劳动的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总称。
2、劳动关系的本质:劳动关系的本质是管理方与劳动者个人及团体之间产生的、由双方利益引起的表现为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关系的总和,它会受到一定社会的经济、技术、政策、法律制度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3、劳动关系的主体(09.1简答):是指劳动关系中劳动力的所有者和劳动力的使用者,即拥有劳动力的雇员和使用劳动力的雇主。
包括:雇员、雇员团体、雇主、雇主组织、政府4、劳动关系的特点答:(1)个别性与集体性;(2)平等性与隶属性;(3)对等性与非对等性;(4)经济性、法律性与社会性。
5、个别劳动关系和集体劳动关系及其特点。
答:劳动关系就其构成形态而言,可以分为个别劳动关系和集体劳动关系。
(1)个别劳动关系是劳动关系的基本形态,是劳动者个人与雇主之间通过书面或口头的劳动合同,来确定和规范双方的权利义务。
特点:①人格上的从属性,②经济上的从属性。
(2)集体劳动关系是在个别劳动关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劳动者通过行使团结权,组成工会来实现自我保护,并进而平衡和协调劳动关系,集体劳动关系的一方是工会组织,另一方为雇主或雇主组织,是团体对团体的关系。
双方主要通过集体谈判和集体协议的形式来体现其构成和运行。
特点:①独立自主性,②明确的团体利益意识。
二、劳动关系的实质1、合作:是指在组织中,管理方与雇员要共同生产产品和服务,并在很大程度上遵守一套既定制度和规则的行为。
合作的根源:主要由两个方面组成,即“被迫”和“获得满足”。
获得满足的三个内容:员工对雇主的信任、工作有积极的一面、管理方努力使雇员获得满足。
2、冲突:劳资双方的利益、目标和期望不可能总保持一致,相反经常会出现分歧,甚至背道而驰。
冲突的根源:冲突的根源可以分为“根本根源”和“背景根源”。
前者是指由于劳动关系的本质属性造成的冲突,后者是指由那些可变的、取决于组织、产业、地域、国家等因素的属性所造成的冲突。
劳动关系学之第二章
案例分析:
争议点:企业违法在先,引发了停工。罢工VS正当维权? 争议点:企业违法在先,引发了停工。罢工VS正当维权? 解雇与开除的区别。根据《劳动合同法》 40条,解雇要提前一个 解雇与开除的区别。根据《劳动合同法》第40条,解雇要提前一个 月书面通知,额外支付一个月工资。根据《劳动合同法》 39条, 月书面通知,额外支付一个月工资。根据《劳动合同法》第39条, 开除则不用补偿工资,不用提前通知。 罢工是否违法?1982年的宪法取消了罢工权,所以大多数人的观点 罢工是否违法?1982年的宪法取消了罢工权,所以大多数人的观点 是罢工违宪,但有少数人认为“法不禁止,即为合法”,宪法中没 提,就是允许。我支持前者。但这已经不适合当前的情况,有修宪 的必要。 开除程序。由董事会决定,并提请政府部门并不符合开除的程序。 根据《劳动合同法》 43条,用人单位单方面解除合同,要事先将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43条,用人单位单方面解除合同,要事先将 理由通知工会。
效率和效力
通过精密计算的 合理性来获得利 润最大化 高度的正规化和 专业化,没有价 值实现 经济发展,但是 文化低落
技能化,价值实 现 进步和稳定
第三节 劳动关系调整模式
斗争模式: 斗争模式:认为劳资关系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 基础上的具有阶级斗争性质的关系,其表现形式 是雇佣劳动和剩余价值的生产,其本质是剥削与 被剥削的关系。 多元放任模式:这一模式秉承新古典学派劳动关系 多元放任模式: 理论,认为市场是决定就业状况的至关重要的因 素,工会或工会运动对市场机制的运行和发展具 有副作用或负面影响,主张减少政府对劳动关系 的干预。
各学派的主要观点和代表国家
劳动关系学派 新保守主义学派 管理学派 正统多元论学派 自由改革主义学派 主要观点和主张 减少政府税收,强调发挥市场规律对工人收 入的作用 政府间接干预经济,重视人力资源的培训和 开发,用管理手段实现高度认同 政府负担更多的经济结构和培训的责任,主 张较庞杂,工人委员会制度等 强势劳动法、工人代表制度和工会,劳工运 动 工会参与社会活动,雇员所有制和企业的雇 员控制制度 代表国家 美国 日本、英国 德国 瑞典 西班牙(蒙作 根体系)
第二章 劳动关系的历史与理论
• 4.该时期劳动关系的特点 • 早期的工业化时代劳动关系的表现形式是激烈的对抗,劳 动关系处于不稳定和直接对立之中。 • 一方面,雇主通过压低工资、延长工时、威胁压迫工人, 以及对恶劣工作条件、漠不关心来获得更多的利润; • 另一方面,工人或劳动者在争取工资、工时、就业等状态 的改善,虽然产生了工会,但这一时期的工会组织还很不 完善。 • 因此,在该时期的劳动关系中,资方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 政府在表面上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对于劳资纠纷采取不 干预的方式,然后实际上,政府的立法和政策倾向于雇主 一方。
• (三)马克思· 韦伯的 工业资本主义理论
Max Weber(1864-1920) 《易北河以东德国的农业 工人状况》 《关于工业劳动的心理物 质原理》
《经济与社会》
• 工业资本主义理论—— • 是资本主义理论和工业主义理论的某种形式的融 合。一方面,产业冲突尽管反映了投资者和劳动 者之间更为广泛的冲突,但它却以劳动者与管理 方之间的冲突为表现形式,并且按照一种已经被 细致规划好了的规则和过程来进行。而且,个人 享有较高的生活水平和高度的工作保障,拥有较 多的晋升机会。
• 3.早期工业化时代的劳动关系 • 工人的生活状况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改善。 • 雇主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花费更少的劳动成本, 往往采用延长工时、增加劳动强度、压低工人工 资、不改善工人工作条件和劳动保护措施,以及 完全控制工人工作等办法剥削工人。 • 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欧各国爆发了各种工人自 发反抗斗争
劳动关系发展及历史背景:
早期的劳动 关系 时间 18世纪中叶 到19世纪中 叶 产业革命 管理时代的 劳动关系 19世纪中叶 到20世纪初 期 第二次技术 革命 冲突的制度 化 1914-1945 成熟的劳动 关系 1945年到20 世纪八九十 年代 战后发展的 黄金阶段、 第三次技术 革命 管理理论的 丛林 劳动关系的 新阶段 从20世纪八 九十年代开 始 经济全球化、 知识经济时 代 只是经济管 理理论、柔 性管理等
第02章劳动关系论
第二章劳动关系理论一、劳动关系理论:各学派的观点1、五大理论学派:新保守派、管理主义学派、正统多元论学派、自由改革主义学派、激进派。
这些学派观点的相似处:都承认劳动关系双方之间存在目标和利益差异。
区别在于:⑴对雇员和管理方之间的目标和利益差异的重要程度、认识各不相同⑵在市场经济中,对这些差异带来的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⑶对双方的力量分布和冲突的作用持不同看法,尤其是对冲突在劳动关系中的重要程度,以及雇员内在力量相对于管理方是否存在明显劣势这两个问题上存在明显分歧⑷在工会的作用,以及当前体系所需的改进等方面各执一词2、新保守派的主要观点①由保守主义经济学家组成②关注经济效率的最大化,主要研究、分析市场力量的作用,认为市场力量不仅能使企业追求效率最大化,而且也能确保雇员得到公平合理的待遇。
③劳动关系是具有经济理性的劳资双方之间的自由、平等的交换关系④由于劳动力市场机制可以保证劳资双方利益的实现,所以劳资双方的冲突就显得微不足道,研究双方的力量对比,也就没有意义,工会开展集体谈判只会对经济和社会起到负面作用⑤改进雇员与管理方之间关系的方法:要将市场“规律”引入工资和福利的决定过程,采用额外支付计划,使雇员的收入和绩效联系得更紧密。
应该赋予管理方更大的管理弹性,减少限制管理权力的法律和法规,尤其是减少劳动法对管理方的限制。
⑥以美国模式最为典型。
3、管理主义学派的主要观点①由组织行为学和人力资源管理专家组成②关注就业关系中员工的动机,以及员工对企业的高度认同、忠诚度问题。
主要研究企业对员工的管理政策、策略和实践。
③认为雇员与企业的利益基本是一致的,管理和服从的关系是雇员产生不满的根源。
如果企业能够采用高绩效模式下的“进步的”或“高认同感的“管理策略,冲突就可以避免,并且会使双方保持和谐的关系。
④对工会的态度矛盾,取决于双方合作的愿望⑤改进雇员与管理方之间关系的方法:主张采用新的、更加弹性化的工作组织形式,更强调员工与管理方之间的相互信任和合作,尤其赞赏高绩效模式中的“高度认同“的内涵,包括工作设计改革、雇员参与改革,以及积极的雇佣政策。
劳动关系学大纲(自行整理)
第一章劳动关系导论第一节劳动关系的概述(名词)劳动关系:是劳动者(雇员)与雇主(我国称用人单位)之间在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的统称。
201201名词“劳动关系“在不同的国家或不同的体制下,又被称为劳资关系,雇佣关系,劳使关系,劳动关系,产业关系等。
近年来,劳动关系研究范围已经逐步扩大到与工作相关的全部问题,诸如高绩效工作,职业安全和健康,雇佣歧视,雇员满意度,工作安全,国际劳动关系比较研究。
(名词)我国劳动关系的含义:指劳动者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与用人单位之间产生的经济社会关系。
(含义)劳动:是人们改变劳动对象,使之适合自己需要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1。
劳动具有自然性质,2,劳动也具有社会性质。
(含义)我国劳动关系中的劳动,专指劳动者为谋生而从事的,履行劳动义务的,有组织的,岗位相对固定的集体劳动.主要包括:(1)从主体上看,它是以职工身份,所从事的劳动。
2)从目的上看,它是作为一种谋生手段的职业劳动。
(3)从性质上看,它是履行劳动法律义务的劳动。
(4)从形式上看,它是用人单位内部有组织的集体劳动。
(含义)劳动关系的本质是管理方和劳动者个人及团体之间产生的,由双方利益引起的表现为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关系的总和,它会受到一定社会的经济,技术,政策,法律制度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劳动关系的本质:合作、冲突、力量、权利;冲突的形式,对劳动者来说,有罢工、旷工、怠工、抵制、辞职等;对资方而言,有关闭工厂、惩罚或解雇等劳动关系双方选择合作还是冲突,取决于双方的力量对比。
(简答)力量分为:劳动力市场力量和双方对比关系的力量。
劳动力市场力量,反映了工作的相对稀缺程度,一般而言,劳动者技能越高,其市场力量就越强.双方对比关系的力量,是指劳动者进入就业组织后,所具有的能够影响资方的程度,其中尤以退出,罢工,岗位三种力量最为重要。
(名词)劳动关系主体:指劳动关系中劳动力的所有者和劳动力的使用者。
自考 劳动关系 第二章 劳动关系理论
第二章劳动关系理论第一节劳动关系理论:各学派的观点比较有代表性的五大理论学派,把他们按照从政治趋向上的“右翼”(保守)到“左翼”(激进)的顺序排列:新保守派、管理主义学派、正统多元论学派、自由改革主义学派、激进派。
这些学派观点的相似之处在于,都承认劳动关系双方之间存在目标和利益差异。
其主要区别体现在:(1)对雇员和管理方之间的目标和利益差异的重要程度、认识各不相同;(2)在市场经济中,对这些差异带来的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3)对双方的力量分布和冲突的作用持不同看法;(4)在工会的作用,以及当前体系所需的改进等方面各执一词。
一、新保守派:新保守派也称新自由派或新古典学派,基本由保守主义经济学家组成。
这一学派主要关注经济效率的最大化,主要研究、分析市场力量的作用,认为市场力量不仅能使企业追求效率最大化,而且能够确保雇员得到公平合理的待遇。
新保守派一般认为,劳动关系是具有经济理性的劳资双方之间的自由、平等的交换关系,双方具有不同的目标和利益。
资方获得高利润,雇员获得高工资、福利和工作保障,形成“双赢”格局。
劳资双方的冲突就显得微不足道。
工会的作用就不大了。
典型模式:美国模式二、管理主义学派:管理主义学派多由组织行为学者和人力资源管理专家组成。
该学派更关注就业关系中员工的动机,以及员工对企业的高度认同、忠诚度问题,主要研究企业对员工的管理政策、策略和实践。
该学派认为,雇员与企业的利益基本是一致的,劳资之间存在冲突的原因,在于雇员认为自己始终处于被管理的从属地位,管理与服从的关系是雇员产生不满的根源。
该学派对工会的态度是模糊的。
应尽量避免建立工会。
同工会领导人建立合作关系。
管理主义学派主张采用新的、更加弹性化的工作组织形式,更强调员工与管理方之间的相互信任和合作。
典型模式:日本模式三、正统多元论学派:正统多元论学派由传统上采用制度主义方法的经济学家和劳动关系学者组成,该学派主要关注经济体系中对效率的需求与雇佣关系中对公平的需求之间的平衡,主要研究劳动法律、工会和集体谈判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动关系理论
学习目的
劳动关系的主要学派 正统多元论学派的内容 管理主义学派的主要思想 新保守派体系的劳动关系理论 一元论和多元论的理解 劳动关系调整模式
案例:煽动罢工or正当维权?
——李某:停工静坐是为了维护合法权益。 ——电器厂:开除他没有错。 针对双方意见的分歧, 你倾向于哪一方? 为什么? • 这种双方的意见分歧的本质原因是什么? • 如何解决这起劳资纠纷?
劳动力市场机制保证了双方的利益。 冲突的作用非常小; 工会的作用是负面的, 因为工会形成的垄断的制度。 研究双方的力量是没有意义的。
政策主张: o 小政府 o 增加雇主权利 o 减少劳动法 o 限制工会
代表国家: 美国、 爱尔兰
美国模式
低税率、 低社会支出比率 劳动法功能较弱 (安东尼教授的 2 个 案例: 老员工与工资增长) “ 后契约 ” 式的就业模式 : 雇主与 雇员的利益一致性很少, 雇主很少向雇 员提供培训机会, 工作保障程度较低; 雇员对雇主没有归 属感,仅仅是对经济激励作出反应。 经济绩效高, 失业率低
马克斯·韦伯与工业资本主义理论
(一)精算决定行为,官僚提高效率 (二)自由劳动力市场的不自由 (三)社会地位的标准不只是平穷和富裕 (四)精英集权、民主削弱、劳无意义、文化衰退 (五)内涵:工人生活改善与官僚的人性化缺失
第三节 劳动关系调整模式
斗争模式 多元放任模式 协约自治模式 统合模式
• 工业主义理论 埃米尔·迪尔凯姆 • 工业化进程
马克斯·韦伯
• 工业资本主义理论 • 资本与工业化进程结合
马克思与资本主义理论
(一)阶级和阶级斗争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二)剥削 剩余价值的榨取 (三)异化 出卖劳动,创造能力被异化 (四)工会、国家和意思形态 工会的有限作用、政府的产权服务和资本家影响舆论 (五)两极分化 规模经济 机器工业 利润最大 生产率高于生活水平 (六)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生产过剩 利润下降 经济衰退 更多剥削 革命
冲突并非主要问题。 冲突产生的主要根源是组织中的效率和 公平目标之间存在着矛盾。 而这些由相 互冲突的利益所引起的问题可以由双方 的主要的共同利益来成功地解决。 解决的方法是将冲突通过各种渠道转化为可 以控制的双方共同遵守的规则。 员工大都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 工会和集体谈判有助于员工平等地面对 的雇主, 并形成 “ 产业民主 ” 。 这不仅可 以保证更广泛意义上的公平, 而且对于 鼓舞员工士气, 降低流动率和提高生产 率都具有重要意义
冲突是可以避免, 并且可以保持和谐的关系 。
这种高绩效的管理模式的内容包括: 高工资和高福利、 保证员工得到公平和公 正的待遇、 各种岗位轮换制度和工作设计等。 该学派对工会的态度是模糊的 。 对集体谈判制度的态度也是灵活的 。
政策主张 • 政府扶植战略产业 • 政府增加培训和 HR 开发 • 高度认同的管理模式 • 对工会、 集体谈判的灵活态度 代表国家: 日本、 英国
一、 新保守派
也称新自由派或新古典学派, 基本上由 保守主义经济学家组成。 市场化是解决效率与公平两大问题的最 佳途径。 市场机制这只 “ 看不见的手 ” , 将资源 配置到最有效率的地方 ; 劳动生产率高的 员工会获得相应的较高的工资报酬 。
经济理性的员工与管理方能够使其目标 互相协调: ( 1 ) 两主体之间的关系是完全自由和公 平的交换关系。 ( 2 ) 因为从长期的观点来看, 供求双方 是趋于均衡的。 ( 3 ) “ 效率工资 ” 理论的解释。
西班牙蒙作根模式
雇员集体所有制 平均主义的政策 工人自治 强财务绩效 倡导工业民主 “社会主义的孤岛”?
六、 对各学派观点的比较
6 个特征: ( 1 ) 主要关注的问题; ( 2 ) 主要分析研究的领域; ( 3 ) 双方力量差异的重要程度; ( 4 ) 内部冲突的严重程度; ( 5 ) 对工会在集体谈判中的影响的评价; ( 6 ) 他们为改进员工与管理方之间的关 系而开的 “ 处方 ” 。
思考题 1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新制度学派的经济学家认为, 工人个人几乎没有什么力量 能与雇主进行抗衡, 因此, 工人需要联合起来, 形成某种机 制, 以抵制雇主的专横和某些不合理行为。 他们认为, 工人 联合起来的基本形式是组建工会, 开展劳工运动, 抵制雇主 的基本手段是与雇主进行集体谈判。 即新制度学派十分重视 工会和集体谈判在维护工人基本权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支持 工人组建工会和进行集体谈判, 注意研究雇主方与工人工会 制度, 注重研究工会、 雇主和政府等各种组织的行为和特征。
该学派指出其他学派提出的和谐的劳动 关系只是一种假相。 • 减少劳动者的技术附加。 • 实质上是更圆滑的策略。 • 虚假的媒体和教育宣传。
只要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不发生变化, 工 会的作用就非常有限。 必须提高工人对自身劳动权和报酬索取 权的认识, 以及对对立的劳动关系的本 质的了解, 并进而开展广泛的与资本 “ 斗 争 ” 的运动, 向资本的主导权挑战, 即 “ 运动工会主义 ” 。
加强劳动法、 高层次集体谈判 在工作场所的民主权力 三方原则
德国模式
企业是社会机构 工人委员会 产业层面的工会 社会福利丰厚, 就业法严格 工会的影响力大 高技术 / 高报酬 / 高质量 多闲暇, 少贫困 集体谈判覆盖广
四、 自由改革主义学派
自由改革主义学派的成员更加具有批判精神, 积极主张变革。 他们十分关注员工受到的不平等和不公正待 遇。 包括对歧视、 不公平、 大量裁员和闭厂、 拖欠员工工资和福利等问题的分析。 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是, 政府在工会和法律制度之外更多地干预劳动力 市场。
强势工会 经济社会政策 政府职能扩大 工会成为平等伙伴 代表国: 瑞典
瑞典模式
大政府, 高福利 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 世界最低的贫困率和贫
富差距 强工会, 广覆盖 社会-技术体系 低失业率 “ 福利病 ” ?
五、 激进派
激进派主要由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组成。 关注公平问题, 冲突以及对冲突过程的控 制的作用。 问题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所固有 的。 利益是完全相互对立的。 工人由于机会有 限而处于一种内在的劣势, 冲突不仅仅表现为 双方在工资收入、 工作保障等问题上的分 歧, 而且扩展到劳动和资本之间在宏观经济 中的冲突上来。
工会的存在和集体谈判的开展是有必要的。 但是在当前体系下周边部门的员工最需要帮 助, 而恰恰在周边部门, 工会是无效的; 核 心部门的工会作用也有限。 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管理方在对工资和福利 以及绩效水平不满时, 会采取闭厂和向人工 成本低的地区迁移的办法, 从而严重损害了 员工的利益, 并削弱了工会和集体谈判的力 量。
日本模式
政府收支与美国相似 家族式企业 终身雇用和年工序列制 培训和工作保障 高绩效模式的低成本变体 只有企业级工会 春季劳动攻势
日本模式的问题
工时超长 性别歧视 非核心企业、 非核心员工的工作环境 工会功能弱
三、 正统多元论学派
由传统上采用制度主义方法的经济学家和劳 动关系学家组成, 该学派的观点是二战以来 各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一直奉行的传统理念的 延续。 对员工的公平和公正的待遇的关心同管理方 对生产效率和组织效率的关心是互相矛盾的 政府和社会应该负责实现两个目标之间的均 衡, 劳动法律制度、 工会制度、 集体谈判等 制度是实现这一均衡的最有效的手段。 成为劳动法律体系存在的理论基础, 该学 派成为劳动关系领域的主流学派。
理方协会
集体谈判
调解/仲裁
法庭裁决 工会与管理方 员工与员工 团体 的合作(如: 联
工作环境
管理方权力 流动率/缺勤 率 生产率 态度
政策环境 社会文化环境 技术环境
合委员会)
政治行动
图1-1 产业关系系统示意图
资料来源:Morley Gunderson: Union-Management Relations in Canada,3rd edition, Addison-Wesley Publish Limited, 1995, p.8.
1 材料中的新制度学派同我们所学的哪一个学派观点一致? 2 该学派的主要观点和主张有哪些?
第二节 劳动关系理论渊源
劳动关系理论 马克思与资本主义理论 埃米尔.迪尔凯姆与工业主义理论 马克斯.韦伯和工业资本主义理论
劳动关系理论
马克思
• 资本主义劳动关系理论 • 工作组织的私人所有制
劳动关系好的模式与价值判断
第一节 劳动关系理论
各学派的观点
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与理论的互相促进。 形成五大学派: • 新保守派; • 管理主义学派; • 正统多元论学派; • 自由改革主义学派; • 激进派 相似之处: 承认利益差异
各学派的不同之处
( 1 ) 目标和利益的差异重要程度的认识; ( 2 ) 对这些差异带来的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意 ( 3 ) 对力量的分布和冲突的作用, 尤其是在冲突 在劳动关系中的重要程度和员工内在力量相对于 管理方是否存在明显的劣势这两个问题上有明显 分歧; ( 4 ) 在工会的作用, 以及当前体系所需的改 进等方面。
劳资制衡模式
从“参与决定”到“共同经营”。 代表:德国、奥地利
统合模式
(一)产业关系系统模式
1、主体 雇主、雇员、政府 2、环境 技术、预算、权利 3、意识形态 普遍信奉的思想 4、规则 系统运行的规章
(二)冈德森模型
投入 主体 转换过程
单方行动
产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