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一单元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第三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作业设计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社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第3课《转变中的社会生活》教案

人教版社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第3课《转变中的社会生活》教案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社会生活的变化。
2. 教学内容的讲解:分别讲解衣、食、住、行的变迁,以及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3. 案例分析:选取具体案例,让学生分析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讨论社会生活变化对个人和国家的影响。
5. 总结归纳: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社会生活变化的重要性。
五、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社会生活变迁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社会生活是如何变迁的吗?它与我们现在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展示一些关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社会生活的变化。
简短介绍社会生活的变迁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国内外影响:介绍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在国际和国内方面的影响,如科技进步、全球化等。
(3)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未来趋势:探讨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未来趋势,如数字化、智能化等,以及这些趋势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4. 实用性拓展:
(1)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与现实生活的关联:让学生了解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 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变化原因及影响等核心知识,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框架。
(2)案例研究法:教师选取具体的社会生活变化案例,让学生分析变化的原因及影响,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和历史解释能力。
(3)小组讨论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老爷”、“大人”改称为--
“先生”、“女士”
婚姻的变化:
古代的“包办婚姻”逐渐改为--
婚姻自由
封建婚姻制度:前提: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必要条件:门当户对、婚姻论财
主要形式:强迫包办、买卖婚姻、早婚
材料:1902年在《大公报》上, 刊登的一则征婚广告,其条件是 “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 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 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
辫。在1645年清廷入主中原之后,发辫问题就进一步成为一个重大而关 键的问题,剃发留辫成为是否认同满族贵族统治的重要标志,下令“叫 官民尽皆剃头”,否则“杀无赦”,还有“一个不剃全家斩,一家不剃 全村斩” 这种连坐法法令。对于汉族人而言就有“留头不留发”和“留 发不留头”这种非此即彼的生死抉择,因此说这种习俗的形成本身就包 含有征服和被征服的含义。毫无疑问,太平天国起义军的蓄发行为可以 被视为是对清政府统治的反抗,在南方一带往往称太平军为“长毛”。 但随后出现的剪发辫的行为则原因复杂,既有向西方社会风俗靠拢的含 义,也有表示与清政府决裂的意义,并成为近代习俗改革中最具革命性 的行动。
上海电影明星
正在演出的艺人
围着西洋镜的儿童 民国时期上海电影院
正在演出的艺人 围着西洋镜的儿童
街 头 阅 报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办报国家之一,为什么课文把读 报当作新的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2、假如你生活在那个年代,你会怎样安排你的一天?
(2)思想观念的转变
自由、平等的民主观念被接受
称呼的变化:
“德律风”--电话
三明治、白兰地、维他命、沙发、麦克 风、霓虹灯、卡通片等。 0从近代开始,中国的社会制度、教育制度、 经济发展等方面都落后于了西方。
二、头脑中的变化

人教版九上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知识点提纲

人教版九上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知识点提纲

九上社会第一单复习提纲班级姓名第一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一、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一)列强瓜分世界和争夺霸权L.原因(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发端于19世纪晚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向人类展示了新的发展前景。

在一系列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创新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导致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些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走上对外扩张之路,参与对世界的瓜分能2,表现(1)美国:19世纪末,美国从西班牙手中夺取了拉丁美洲的波多黎各、亚洲的非律宾,把古巴变成自己的户国同时作为迟到者”的美国也匆忙加入列强在中国的争夺。

(2)日本:与俄国在中国东北和朝鲜展开激烈争夺。

在20世纪初的日俄战争中,日本打败俄国,后来又吞并了朝鲜(3)德国:走上对外扩张之路①原因:在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德国渴望重新瓜分世界的愿望最为强烈。

20世纪初,德国成为仅次于英国的欧洲第二号资本主义强国。

但此时它比英国、法国抢占的殖民地少得多②表现:提出“要为自己要求在阳光下的地盘”,重新瓜分世界,与英、法、俄等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展开了激烈的争夺3.结果:为获得更多的殖民地,列强进行了疯狂的争夺。

到20世纪初,世界基本上被列强瓜分完毕(二)欧洲列强的军备竞赛L.原因:在瓜分世界和夺取霸权的过程中,欧洲列强的矛盾日益尖锐,彼此间展开了激烈的军备竞赛2.表现:德国和英国的海军竟赛引人注目。

德国统治者认为“国的未来在海上“,向海上强国英国发起挑战,并很快成为第二海军强国3特点:在军备竞赛的过程中,工业革命中的科技成果被应用到武器研制上有巨大杀伤力的新式式不断被发明出来,更增加了军备竞赛的激烈程度(三)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1.形成:随着错综复杂的博弈,欧洲列强逐步形成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德国、奥何帝国和意大利组成国同盟,核心是德国;英国、法国和俄国组成了三国协约,核心是英国2.影响:两大集团的扩军备战,造成国际关系的极度紧张,整个欧洲笼罩在战争阴云下。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第一单元第3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课件4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第一单元第3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课件4
第三课 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1、——代替木帆船
生 活 中 的 变 化
2、——线延伸 ,乘坐-----旅行增多。
3、------备受青少年喜爱,城市中出现 ——车 4、通信方面,近代————创办, -----------等逐渐普及
社会习俗的改变
• 民国以后: • 男子-- 剪掉辫子。 • 妇女-- 缠足越来越少。
文化生活:看电影、听音乐、看演出、读报 社会习俗:剪辫子、放足
科学思想:废除科举制度、建立近代教育制度
民主观念:自由平等 妇女地位:夫妻平等、妇女走向社会
头 脑 中 的 变 化
1、现代——的出现,——————等新 的生活方式出现。 2、——————思想逐渐被接受。 3、青年人争取————自由。 4、教育方面,现代————制度建立。
悄 然 转 变 的 社 会 பைடு நூலகம் 活
生 活 中 的 变 化 头 脑 中 的 变 化
物质生活:轮船、火车、自行车、出租车、 公共汽车、电报、电话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上第3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教案1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上第3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教案1

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近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生活、精神生活的状况,妇女地位提高的史实。

理解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分析问题。

过程与方法:以交通工具的变化为例,通过学生举例说明近代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揭示发生变化的原因,感受人类历史文明发展的变化趋势;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中国近代同古代或现代社会生活的差异。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给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科学的精神。

学会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评价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在学习中领会妇女社会地位提高的意义。

2学情分析本课课题是悄然转变的社会生活,因此,在教学中时时处处要牢记回到现实生活中去,理解和分析引起变化的原因。

这是源于生活,追根朔源。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近代中国的变化及产生的深远影响。

教学难点:近代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的原因。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激发兴趣八年级学生对《骆驼祥子》的课文有所了解。

可以用电影《骆驼祥子》中车夫“老马”饿昏的片断,然后提问学生:“是谁抢了人力车夫的生意?”从而引入主题。

活动2【讲授】新课教学[生活中的变化]1. 新的交通通讯工具在中国出现(1)比较工业革命中的机器发明与在中国新出现的交通、通讯工具来揭示变化的原因。

(联系工业革命)(2)结合图7-44、7-45阅读课文,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身份的人(如扮演慈禧太后、保守大臣、开明人士、在北京读书的学生、黄包车夫等),并用动作、表情或语言反映对这种交通或通讯工具的态度。

接着让其他同学逐一点评表演的同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为学生展示某交通或通讯工具传入中国后,中国人民从误解到逐渐习惯和接受这种文明辐射和过程。

(3)从交通工具中移出,面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让学生收集从西方传入中国的如电话、邮政、三明治、白兰地、维他命、沙发、麦克风、霓虹灯、卡通片等。

再次感受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

浙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全一册)

浙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全一册)

第一单元 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第一课世界的格局与第一次世界大战课标要求:理解一些后起资本主义国家走上对外扩张的原因与表现,了解20世纪初列强瓜分世界的概况和欧洲列强的军备竞赛。

理解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过程与影响。

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概况,感受战争所带来的灾难以及战争的残酷性,初步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认识帝国主义争夺殖民地,瓜分整个世界的本性。

了解巴黎和会的概况和《凡尔赛合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知识要点:列强瓜分世界:军备竞赛;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起因、概况、性质、影响。

凡尔赛体系下的“和平”、巴黎和会、《凡尔赛合约》。

第二课中国的时局与辛亥革命课标要求:了解20世纪的中国局势,理解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

了解以邹容为代表的革命知识分子对革命思想的宣传。

理解兴中会、同盟会等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创立,理解孙中山在推动辛亥革命中的突出作用。

了解保路运动、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清朝覆亡等历史事件的概况,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了解袁世凯为巩固自己的势力和扩张武力所采取的各种反动卖国措施。

了解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覆亡过程。

知识要点:列强对中国的控制、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革命思想的宣传、孙中山建立兴中会、中国同盟会成立、保路运动、武昌起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南北议和、清朝覆灭、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北洋政府、袁世凯为巩固自己的势力所采取的措施、袁世凯扩张武力、进一步独揽大权的做法、袁世凯复辟帝制、军阀混战。

第三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课标要求:分析近代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方面所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与影响。

了解近代社会妇女地位提高的史实,理解妇女社会地位提高的意义。

知识要点:生活中的变化、头脑中的变化。

第二单元开辟新的发展道路第一课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课标要求:1描述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经过和历史意义。

2.了解苏联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精、内容与影响。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 第一单元 初的世界与中国 第三课 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教学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 第一单元 初的世界与中国 第三课 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教学
gāo)
妇女地位的提高,不仅体现在家庭中、体现在男 女双方的地位上,更体现在社会地位上,她们开始走 出家庭,走进社会,在教育(jiàoyù)、新闻、工商、政治 等许多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2/7/2021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十四页,共十七页。
课堂(kètáng)小结
生活中的变化:①新型交通工具
②新式(xīnshì)通讯工具
末代皇帝溥仪的妃子(fēi zi)文绣与溥仪离婚的报道
从材料中,我们能感受到近代中国妇女在什么方面(fāngmiàn)的变化?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买卖婚姻——自由婚姻
12/7/2021
第十三页,共十七页。
近代中国妇女从“包办”婚姻到“自由(zìyóu)”婚姻的变 化,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有利于妇女地位的提高(tí
著名戏剧家易不生的剧作《玩偶之家》。末代皇帝溥仪的妃子文绣与溥仪离婚的报道。头脑 中的变化:①新的文化生活方式。制度评说,提升认识
Image
12/7/2021
第十七页,共十七页。
头脑中的变化(biànhuà):①新的文化生活方式
②民主观念的影响
③妇女地位提高
12/7/2021
第十五页,共十七页。
制度(zhìdù)评说,提升认识
科举制培养出来的是封建统治下的盲从者和拥
护者,而近代教育制度所要培养的是具有专业知
识的人才。
由于(yóuyú)受西方工业革命发展的影响,当时还 出现了不少手工技术方面的课程。
12/7/2021
第十六页,共十七页。
内容 总结 (nèiróng)
教学课件。历史与社会 九年级上册 RJ。第三课 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到了20世纪 30年代,拨打号码的自动电话才逐渐代替了人工接线电话。这部影片内容取材于东汉末年刘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一单元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第3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教案1新人教版14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一单元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第3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教案1新人教版14

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近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生活、精神生活的状况,妇女地位提高的史实。

理解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分析问题。

过程与方法:以交通工具的变化为例,通过学生举例说明近代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揭示发生变化的原因,感受人类历史文明发展的变化趋势;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中国近代同古代或现代社会生活的差异。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给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科学的精神。

学会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评价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在学习中领会妇女社会地位提高的意义。

2学情分析本课课题是悄然转变的社会生活,因此,在教学中时时处处要牢记回到现实生活中去,理解和分析引起变化的原因。

这是源于生活,追根朔源。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近代中国的变化及产生的深远影响。

教学难点:近代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的原因。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激发兴趣八年级学生对《骆驼祥子》的课文有所了解。

可以用电影《骆驼祥子》中车夫“老马”饿昏的片断,然后提问学生:“是谁抢了人力车夫的生意?”从而引入主题。

活动2【讲授】新课教学[生活中的变化]1. 新的交通通讯工具在中国出现(1)比较工业革命中的机器发明与在中国新出现的交通、通讯工具来揭示变化的原因。

(联系工业革命)(2)结合图7-44、7-45阅读课文,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身份的人(如扮演慈禧太后、保守大臣、开明人士、在北京读书的学生、黄包车夫等),并用动作、表情或语言反映对这种交通或通讯工具的态度。

接着让其他同学逐一点评表演的同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为学生展示某交通或通讯工具传入中国后,中国人民从误解到逐渐习惯和接受这种文明辐射和过程。

(3)从交通工具中移出,面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让学生收集从西方传入中国的如电话、邮政、三明治、白兰地、维他命、沙发、麦克风、霓虹灯、卡通片等。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复习学习教案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复习学习教案

第一课 中国(zhōnɡ ɡuó)抗日战争
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 (kāishǐ) 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 全民族的抗战 抗日战争的胜利
第28页/共48页
第二十九页,共49页。
第二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bàofā)与扩大
第29页/共48页
第三十页,共49页。
第一(dìyī)课时 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2月 12日, 清帝退 位,清 朝覆亡
孙 中 山 在 辛 亥革命 (Xīnhà i G émì ng)中的 作用
对 辛 亥 革 命 (Xīnhà i G émì ng)的评 价(以 肯定其 积极意 义为主 )
第13页/共48页
第十四页,共49页。
北洋政府与军阀混战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独
揽大权的措施
失败,宣告闪电战的破产 问题
第32页/共48页
第三十三页,共49页。
太平洋战场:美国(měi ɡuó)—日本
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第二次世界大战(shì jiè dà zhàn)发展为真正的世界 大战(shì jiè dà zhàn) 珍珠港事件 美国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 美国对珍珠港事件的 反应
1 1 月 1 1日 ,德国 签署( qiānsh ǔ)停战 协定, 宣布投 降,一 战 结束
第6页/共48页
第七页,共49页。
凡尔赛体系(tǐxì)下的“和平”
( 战 后 ( zhà n h òu) 欧洲国 际关系 的新体 系)
巴 黎 和 会 的 概况( 各国地 位不平 等,利 益诉求 不同) 四国的 打算
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国共为什么要合作?为什么能合作 ?合作的标志?合作的成果?) 工农武装割据 红军(Hóngjūn)长征与遵义会议

浙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全一册)

浙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全一册)

第一单元 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第一课世界的格局与第一次世界大战课标要求:理解一些后起资本主义国家走上对外扩的原因与表现,了解20世纪初列强瓜分世界的概况和欧洲列强的军备竞赛。

理解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过程与影响。

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概况,感受战争所带来的灾难以及战争的残酷性,初步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认识帝国主义争夺殖民地,瓜分整个世界的本性。

了解巴黎和会的概况和《凡尔赛合约》的主要容及影响。

知识要点:列强瓜分世界:军备竞赛;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起因、概况、性质、影响。

凡尔赛体系下的“和平”、巴黎和会、《凡尔赛合约》。

第二课中国的时局与辛亥革命课标要求:了解20世纪的中国局势,理解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

了解以邹容为代表的革命知识分子对革命思想的宣传。

理解兴中会、同盟会等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创立,理解在推动辛亥革命中的突出作用。

了解保路运动、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清朝覆亡等历史事件的概况,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了解袁世凯为巩固自己的势力和扩武力所采取的各种反动卖国措施。

了解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覆亡过程。

知识要点:列强对中国的控制、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革命思想的宣传、建立兴中会、中国同盟会成立、保路运动、武昌起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南北议和、清朝覆灭、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北洋政府、袁世凯为巩固自己的势力所采取的措施、袁世凯扩武力、进一步独揽大权的做法、袁世凯复辟帝制、军阀混战。

第三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课标要求:分析近代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方面所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与影响。

了解近代社会妇女地位提高的史实,理解妇女社会地位提高的意义。

知识要点:生活中的变化、头脑中的变化。

第二单元开辟新的发展道路第一课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课标要求:1描述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经过和历史意义。

2.了解联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精、容与影响。

3.了解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成就与失误。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上第一单元第三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上第一单元第三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教学设计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社交生活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2)实验:让学生动手制作近代的衣物、食品等,体验近代人们的生活,从而更好地理解社会生活的变化。
(3)游戏:设计关于近代社会生活知识的问答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
3.确定教学媒体和资源的使用
(1)PPT:教师制作包含图片、文字、图表等多媒体元素的PPT,直观展示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书设计
1.标题:我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
2.子标题一:衣食住行的变化
-服饰:由传统的长袍马褂变为中山装、旗袍等
-饮食:由传统的主食和副食变为多样化的菜肴和快餐
-居住:由传统的四合院、草房变为洋房、公寓等
-出行:由传统的马车、轿子变为汽车、火车、飞机等
3.子标题二:婚姻习俗的演变
-婚姻自主观念的传入:废除包办婚姻,追求婚姻自由
(3)社会风貌的转变: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近代社会风貌的转变,如废科举、兴学堂、崇尚科学等,培养他们的历史解释能力。
2.教学难点
(1)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分析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如科技发展、思想解放、社会变革等,引导学生运用史料进行论证。
(2)社会生活变化的影响:让学生评价近代社会生活变化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如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进步等。
2.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通过角色扮演、模拟体验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近代社会生活,增强历史学习的真实感和参与感。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三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三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教学设计
此外,本课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和展示等形式,学生将合作探讨社会生活的变化,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同时,学生在课堂上将有机会口头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从而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近代史有一定的了解。他们在七、八年级的学习过程中,已经接触到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内容,对于鸦片战争、辛亥革命等历史事件有所了解。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已经从简单的记忆逐步转变为理解和分析,他们能够通过史料来推断和解释历史现象。
8. 城市与乡村的差异:学生需要了解近代城市与乡村在社会生活方面的差异和变化。
9. 女性地位的变动:学生需要了解近代女性地位的变化,包括教育、工作、家庭等方面的权益。
10. 社会生活的国际化:学生需要了解近代社会生活国际化的趋势,包括外来文化的影响、国际交流的增加等。
这些知识点可以通过查阅教材、辅助教学材料、历史文献等途径进行梳理和整合。教师可以将这些知识点以清单的形式提供给学生,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讲解和拓展。通过知识点梳理,学生将能够更好地掌握《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这一章节的内容,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和体验这些历史变迁。
课堂
1. 课堂评价:通过提问、观察、测试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
- 提问: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指导。
- 观察:教师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了解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 测试: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小测试或练习题,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解决。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生 活
中 的 民主观念:自由平等

学技术 给社会 生活带
化 妇女地位:夫妻平等、妇女走向社会
来的影

思考:
1.当时学生的学习内容同过去和现在各有什么 不同?
○与过去相比,民国时期的课程增加 了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内容, ○与现在相比,那时的课程设置还是 比较少,并且比较单一的。
思考:
2.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
○科举制培养出来的是封建统治下的 盲从者和拥护者,而近代教育制度所 要培养的是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 ○由于受西方工业革命发展的影响, 当时还出现了不少手工技术方面的课 程。
20世纪前期,中国轮船航运业的发展变化:
形成了从沿海、内河到远洋的完整体系。
思考: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 化?
交通方面--
坐轮船或火车出行的人越来越多。
传递信息方面-- 清末开始采用,
民国时期,逐渐 发展起来。
开始使用电报、电话。
驿站和民间信局 转变 邮政方式
“德律风”--电话
问题:还有哪些日常用品称呼的来历类似电话。
许多妇女走出家庭,进入社会,在教育、新闻、 工商、政治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生 物质生活:轮船、火车、电车、电报、电话 从近代
பைடு நூலகம்悄活
中国社
然 转 变
中 的 变 化
文化生活:看电影、听音乐、看演出、读报 社会习俗:剪辫子、放足
会生活 的变化 感受人 类文明

发展的
社 会
头 脑
趋势、 科学思想:废除科举制度、建立近代教育制度 感受科
1、三明治、白兰地、维他命、沙发、麦克风、霓虹灯、 卡通片等。
〇想一想,我国古代有那么多世界领先的发明,为 什么近代的许多发明都是从西方传进来的? 从当时的社会制度、教育制度、经济发展、对外政策 等方面找原因。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导言前言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导言前言

九年级第一单元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19世纪晚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然而,当20世纪拉开帷幕的时候,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并不是充满希望的舞台。

1914年,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突然降临。

世界大战的发生并不是偶然的。

资本主义自诞生之日起,就不断进行殖民扩张。

在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之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为争夺霸权而展开的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战争,就不可避免了。

当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8年结束后,列强确立了划分势力范围的新格局。

在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与1911年发动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终结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亚洲第一个共和国——中华民国。

但革命果实很快落入北洋军阀手中,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斗争,依然任重道远。

第一课世界的格局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伴随着电气时代的到来,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

世界各国的相互竞争和依存更加显著,我们终于触摸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

然而,20世纪历史的开篇,却是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图景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

第二课中国的时局与辛亥革命面对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时局,20世纪初期的中国,民族危机更加深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变革的声浪此起彼伏。

以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高举革命的旗帜,为实现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理想,与1911年发动了辛亥革命。

第三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同所有经历过工业文明洗礼的地方一样,跨入20世纪的中国不只是战争与革命。

尽管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苦难依旧,同传统社会相比,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悄然不觉之中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

第二单元开辟新的发展道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与1917年爆发了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胜利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这对于世界历史的进程具有深远意义。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亚非拉国家的民族民主运动空前高涨。

从各自所选择的发展道路来看,土耳其革命后的改革、印度争取独立的运动,更具特色。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同步练习附答案第一单元第三课 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同步练习附答案第一单元第三课  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第三课转变中的社会生活1. 下列现象和近代前期的社会生活有关,其中有一项的叙述与当时的史实不符合,它是()A.张某在阅读《申报》时获知日本强占台湾的消息,他悲愤万分B.戊戌变法期间,李某在商务印书馆担任编辑C.《辛丑条约》签订后,王某一家被迫从世代居住的东交民巷搬出D.刘某乘坐火车,沿着中国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条铁路干线到北京参加科举考试2. 洋务运动期间,中国自主修建了第一条铁路,起自河北唐山,止于胥各庄,名为唐胥铁路。

1881年建成后,清政府却认为,火车震动了东陵的先王神灵,因而禁止使用机车,只准以骡马拽引车辆,人称“马车铁路“。

这一事件反映了()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进步B.清王朝拒绝一切西方先进技术C.民众的愚昧和思想落后D.封建专制统治与时代大潮间的巨大落差3. 分清“史实”与“观点”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之一。

以下表述属于“观点”的是()A.19世纪中后期,西方发明的火车传入中国B.19世纪70年代后,中国开始架设有线电报C.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禁止缠足等法令D.火车的出现改变了人类出行的方式,促进了商品的流通4. 如图是清末河北邢台火车站人们乘坐蒸汽火车的的场景,当时的报纸写到:“乘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

”这反映出()A.图中的交通下具从根本上改变了当时人们的出行方式B.人们对新的交通下具火车有敌视态度C.中国社会具备接纳新事物的能力D.工业文明对当时的中国社会进行了彻底的改变5. 1898年,慈禧太后坐了一次汽车之后,就下令不再坐汽车了,因为汽车的司机不跪且坐,而且居然坐在太后的前面。

这一现象反映了()A.慈禧厉行节约B.封建观念阻碍近代化C.汽车售价昂贵D.中国不需要汽车6. 李兴生活在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他的生活中可能有()A.①②③④B.①②C.③④D.①②④7. 19世纪80年代,一位住在天津的高官要与在上海的亲友取得联系,下列可以选择的最佳手段是()A.拍电报B.写封书信C.上网D.移动电话8. 假如你生活在19世纪末,你的生活中会有下列哪些现象出现()①用轮船经营航海业②在北京可以坐火车到张家口③用电报和上海的朋友联系④中国有了近代第一支海军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9. 79年,唐廷枢提议修建唐胥铁路。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1.3《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1.3《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教学设计

《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教学设计浙江省乐清市乐成实验中学夏操安王小鹏一、教学目标1.了解近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生活、精神生活的状况,以及妇女地位提高的史实;尝试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分析问题。

2.以交通工具的变化为例,通过举例说明近代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揭示发生变化的原因,感受人类历史文明发展的变化趋势;运用比较的方法,了解近代社会人们生活的状况。

3.认识到科学技术给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感受科学的重要性;尝试运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评价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学习中领悟妇女社会地位提高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近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生活、精神生活的状况,妇女地位提高的史实及产生的深远影响。

2.教学难点: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

三、教学策略1.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讲授法、讨论法,指导学生开展阅读、讨论和分析,营造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

2.采用史料教学法。

以史料为依据,通过精心设问带领学生回顾历史,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历史认识。

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巧设悬念导入新课1.呈现材料:洋伞、洋车、洋纱、洋布、洋火、洋油、洋碱这些名称你有听说过吗?知道是什么东西吗?2.思考:这些平常的东西为什么会这样称呼?师:让我们要把目光转向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前半期的中国1.预计有个别如洋碱,应该不知道,通过猜测引发兴趣2.回顾工业革命,能初步说出中国同期落后了1.通过认知生活中常见物件的名称,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阅读课本,寻找这个时期的中国方方面面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一)人们的物质生活(交通、通讯)1.展示:20世纪初上海外滩的场景1仔细观察,有哪几种交通工具?你还知道哪些?它们的故乡在哪里?引导学生思考:新型交通工具传入中国,能够从哪些方面促进社会的变迁?2.展示:20世纪初上海外滩的场景2说一说,新型交通工具给以人力车业为代表的传统行业带来哪些进行阅读了解概况1.学生仔细读图,能够指出复习工业革命相关内容2.生通过比较能容易得出新型交通工具逐步会取代人力交通工具3.通过图片认知邮政的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收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1.指导学生读图方法,培养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2.在史料解读中串联历史知识,教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3.图片展示能够更加直观地说明邮政的历史和走进场景感受历史冲击3.图文展示:清末台湾率先创办近代邮政,民国时期,国家邮政的专营权得到强化4.布置阅读课文P21资料2,讲述电话、电报等普及率逐步提高。

社会九上知识点

社会九上知识点

社会九上知识点LEKIBM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5AB- LEKIBMK08- LEKIBM2C】第一单元 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第一课世界的格局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一、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1、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走上对外扩张之路:(1)原因:发端于19世纪晚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向人类展示了新的发展前景。

在一系列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创新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2)表现:①美国②日本③德国:德国渴望重新瓜分世界的愿望最为强烈。

20世纪初德国成为仅次于英国的欧洲第二号资本主义强国。

但此时它比英国、法国抢占的殖民地少得多。

2、世界殖民体系确立:到20世纪初,世界基本上被列强瓜分完毕。

其中法国在非洲三分之一的土地上建立了殖民统治。

3、欧洲列强的军备竞争:(1)原因:在瓜分世界和夺取霸权的过程中,欧洲列强的矛盾日益尖锐,彼此间展开了激烈的军备竞争。

(2)表现:德国和英国的海军竞赛引人注目。

(3)特点:在军备竞赛的过程中,工业革命中的科技成果被应用到武器研制上,新式的具有巨大杀伤力的武器不断被发明出来,更增添了军备竞赛的激烈性。

4、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1)形成:随着错综复杂的博弈,欧洲列强逐步形成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一个是由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组成的三国同盟,核心是德国;另一个是由英国、法国和俄国组成的三国协约,核心是英国。

(2)影响:这两大军事集团的扩军备战,造成国际关系的极度紧张,整个欧洲笼罩在战争阴云下。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1、原因: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竞争:军国主义论调盛行;极端民族主义高涨。

2、列强争夺的焦点:巴尔干地区3、直接原因(导火线):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

4、经过:(1)爆发: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2)两大集团卷入战争:战争在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之间展开。

意大利见风使舵,从自身利益出发,后来加入协约国一方。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一单元 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 第三课 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教案 人教版-旧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一单元 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 第三课 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教案 人教版-旧

第三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教学目标(1)感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和发展;叙述康有为、梁启超、孙某某等人为救国进行的探索活动。

(2)研读史料,感受“驱除鞑虏”“五族某某”口号产生的时代背景,对比分析口号转变的原因及影响,能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去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由材料中获得信息和分析探究史料的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在世界文明进程的大背景中,关注中国民族的兴衰,树立民族忧患意识。

教学重难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和发展,从“驱除鞑虏”到“五族某某”口号转变的原因及影响。

2.难点从“驱除鞑虏”到“五族某某”口号转变的原因及影响。

培养学生由材料中获得信息、分析探究史料的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三、教学策略1.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讲授法、讨论法,指导学生开展阅读、讨论和分析。

2.注意论由史出。

以史料为证据,让学生学会由史料中获得信息、分析史料的方法,得出结论。

四、教学过程融,指导学生读图,思考:你从图中得到什么信息?这些信息与“中华民族走向一体”有什么联系?教师教学时注意学法指导。

强调“一体”是指各民族的发展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依存,与整体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和共同的民族利益过渡:中华民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位居世界前列,但是到清朝后期,中华民族的命运发生了重大转折读图思考,回答问题培养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加强学生对“一体”的认识解读史料,探究“驱除鞑虏”1.展示20世纪初列强在中国边疆地区的侵略扩X图表,思考:从图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华民族面临着怎样的危险?中国人应该怎样才能避免国家被分裂的危机?2.展示“康有为、梁启超”言论和“各国辛丑条约”图片,问:(1)回顾所学,他们为救国做了些什么?结果如何?(2)清政府又做了些什么?有什么经验教训?3.展示“同盟会建立”视频,说说你对同盟会的认识?(时间、领导人?革命纲领)读表生容易得出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威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1. 下列现象和近代前期的社会生活有关,其中有一项的叙述与当时的史实不符合,它是()
A.张某在阅读《申报》时获知日本强占台湾的消息,他悲愤万分
B.戊戌变法期间,李某在商务印书馆担任编辑
C.《辛丑条约》签订后,王某一家被迫从世代居住的东交民巷搬出
D.刘某乘坐火车,沿着中国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条铁路干线到北京参加科举考试
2. 洋务运动期间,中国自主修建了第一条铁路,起自河北唐山,止于胥各庄,名为唐胥铁路。

1881年建成后,清政府却认为,火车震动了东陵的先王神灵,因而禁止使用机车,只准以骡马拽引车辆,人称“马车铁路“。

这一事件反映了()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进步
B.清王朝拒绝一切西方先进技术
C.民众的愚昧和思想落后
D.封建专制统治与时代大潮间的巨大落差
3. 分清“史实”与“观点”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之一。

以下表述属于“观点”的是()
A.19世纪中后期,西方发明的火车传入中国
B.19世纪70年代后,中国开始架设有线电报
C.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禁止缠足等法令
D.火车的出现改变了人类出行的方式,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4. 如图是清末河北邢台火车站人们乘坐蒸汽火车的的场景,当时的报纸写到:“乘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

”这反映出()
A.图中的交通下具从根本上改变了当时人们的出行方式
B.人们对新的交通下具火车有敌视态度
C.中国社会具备接纳新事物的能力
D.工业文明对当时的中国社会进行了彻底的改变
5. 1898年,慈禧太后坐了一次汽车之后,就下令不再坐汽车了,因为汽车的司机不跪且坐,而且居然坐在太后的前面。

这一现象反映了()
A.慈禧厉行节约
B.封建观念阻碍近代化
C.汽车售价昂贵
D.中国不需要汽车
6. 李兴生活在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他的生活中可能有()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②④
7. 19世纪80年代,一位住在天津的高官要与在上海的亲友取得联系,下列可以选择的最佳手段是()
A.拍电报
B.写封书信
C.上网
D.移动电话
8. 假如你生活在19世纪末,你的生活中会有下列哪些现象出现()
①用轮船经营航海业②在北京可以坐火车到张家口③用电报和上海的朋友联系
④中国有了近代第一支海军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9. 79年,唐廷枢提议修建唐胥铁路。

……“行车未久,言官(御史)复连奏弹劾,谓机车直驶,震动东陵(清朝皇陵),且喷出黑烟有伤禾稼。

”在这种情况下,慈禧降旨禁止机车行驶。

……小火车被禁驶后,用骡马拉的运煤大车再次行驶于唐胥铁路的轨道上。

这一现象说明()A.封建传统思想是近代化的一大阻力 B.铁路在当时的中国有百害而无一利
C.清政府对铁路完全是排斥否定态度
D.火车机车污染严重遭到统治者反对
10. 下列哪一社会现象,在当时的中国不可能出现()
A.张某阅读《申报》,知道了《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悲愤万分
B.刘某沿着中国人自己设计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干线,坐火车到北京参加科举考试
C.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清军通过电报传递军情
D.1913年的南京街头,一对久别重逢的老朋友热烈握手
11. 下面两幅图片反映了中国近代哪一方面的变化()
A.交通
B.通信
C.文化
D.社会习俗
12. 在近代,随着国门被打开,许多外国人来到中国,目睹了中国社会的变迁,他们可能看到的情况有()
①坐轮船出国留学
②陪朋友看电影
③在家看电视
④西装革履的男子在吃西餐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3. 近代中国,海禁大开。

外来事物从四面八方涌入中国,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

下列事项不可能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初北京居民日常生活中的是()
A.出行可以乘坐火车
B.用电报和亲友联系
C.可以看到无声电影
D.可以用上詹天佑研制的纯碱
14. 洋务运动期间修筑了当时中国最长的一条铁路,这条铁路是()
A.京张铁路
B.唐胥铁路
C.沪杭铁路
D.京九铁路
15. 中国出现的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是()
A.粤汉铁路
B.淞沪铁路
C.滇越铁路
D.平汉铁路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见图。

材料二:经过30年和平发展的自强运动,到1900年庚子国变前夕,大清朝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的6.8%。

先辈们用短短30年的时间走完资本主义国家一百多年才走完的路,这是一个令世人感叹、世界瞩目的成就。

——摘自向锐《西风渐进七十年》材料三:十九世纪末,当全世界文明国都在广泛运用蒸汽机带来的福利时,东方大国却堂堂登场了在铁轨上奔驰的“铁路马车”,用马匹做动力取代蒸汽机车牵引的闹剧。

——宗泽来《清日战争(1894—1895)》李鸿章记录:“进口新式150马力的轮船,只要十几万两银子,江南制造局制造的旧式50马力轮船,仅工本费和薪金就要30万两银子。


张之洞调查发现:“江南局积弊,在于换一总办即添用心腹三四十名,陈陈相因,有增无减。


——摘自赵福帅《江南制造总局仿制末路》(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近代交通运输史上的两个“第一”的史实。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60~90年代中国取得“令世人感叹、世界瞩目的成就”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三,分析洋务运动的影响。

17.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折射出社会进步和近代化的进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阅读《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简表》
鸦片战争前鸦片战争后的新变化
长袍马褂中山装、西装等
中餐西餐
马车、轿子人力车、火车、电车、汽车等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由恋爱、新式婚礼
材料二:在北京以及各省省会城市,出现了所谓“四合院欧化”,即在保留传统四合院的基本格局上搞点洋化:简单的装扇玻璃窗代替格子糊纸绢,复杂的搞点外国式柱子……如此,既存四合院之传统格局,又吸收西式房屋之优点情调。

可谓中西合璧、相得益彰。

——摘选自《图说中国百年社会生活变迁》(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

(至少三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并分析导致变化的外部因素。

(3)19世纪末,大众传媒发展迅速,报纸和文化出版机构相继出现。

分别写出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和以编印新式教科书为主的出版机构。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近代社会生活变迁对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

18. 在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小明同学对陆路交通工具变迁情有独钟,将从学校图书馆和网上收集到的图片与资料与大家共享。

材料一
图1轿子图2马车图3汽车图4火车
材料二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

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技术的传播……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1)小明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采用什么有效的方法?你对此还有什么好的建议?
(2)观察材料一,与传统交通工具相比,近代新式交通工具有什么进步之处?
(3)根据材料二,归纳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试卷答案
1.D
2.D
3.D
4.C
5.B
6.D
7.A
8.B
9.A 10.B 11.A 12.B 13.D 14.B 15.B
16. (1)史实1: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史实2:第一台蒸汽机车。

(2)主要原因:开展洋务运动,引进西方技术。

(3)影响:洋务运动创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工业,推动了中国近代经济的较快发展;但是,统治者思想上保守愚昧,洋务企业所需成本高,管理制度(或政治)腐败。

因此,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17. (1)服饰、饮食、交通、婚姻礼俗等。

(2)特点:中西合壁,相得益彰;既保存传统,又吸收西方优点。

外部因素:受西方外来因素的影响。

(3)报纸:《申报》;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

(4)积极影响:丰富了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改变了人们思想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有利于传播知识,开启民智;有利于中国社会进步和近代化进程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