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中与地理相关知识点

合集下载

一带一路的基本内容

一带一路的基本内容

一带一路的基本内容“一带一路”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

中国政府倡议,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全方位推进务实合作,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一带一路"(Belt and Road Initiative,BRI),也被称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由中国提出的一个全球性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合作倡议。

该倡议旨在促进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文化交流。

以下是一带一路的主要内容:1.丝绸之路经济带:∙地理范围:通过加强亚洲、欧洲和非洲之间的经济联系,包括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覆盖了从中国到中亚、俄罗斯、欧洲的大片区域。

∙主要方向:这一部分强调通过铁路、公路、油气管道等基础设施连接,促进贸易和经济合作。

2.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地理范围:包括从中国通过南海、印度洋到达南亚、东非、欧洲等地的海上航线。

∙主要方向:这一部分侧重于加强港口建设、海上合作,以提高海上贸易和经济合作。

3.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包括铁路、公路、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以提高各国之间的物流和运输能力。

∙能源:通过油气管道和电力线路的建设,促进能源合作和交流。

∙通信:通过信息技术和数字基础设施,促进各国在通信领域的合作。

4.经济合作:∙贸易:通过促进贸易自由化,扩大各国之间的贸易规模。

∙投资:支持跨国投资和合资项目,促进经济增长。

5.文化交流:∙人文交流:鼓励各国之间的教育、科技、文化、旅游等方面的交流合作。

6.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强调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活动中考虑环境可持续性。

∙社会责任:提倡合作各方在项目中承担社会责任,促进社会发展。

总体而言,一带一路倡议旨在通过共建设施、共享资源、共促发展,推动各国在经济、文化和政治层面的合作。

从地理视角看“一带一路”发展战略

从地理视角看“一带一路”发展战略
从地理视角看“一带一路”发展战略
●刘用球 / 福建省连江黄如论中学(350500)
摘要:“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开展内政外交的一大战略,对地理教育工作者深入贯彻地理核心素养、培养学 生的“家国情怀、世界眼光”“空间思维”“综合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尝试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要求对“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 缘起、影响因素、地理特点与地理意义进行初步探讨。
截至 2017 年底,已经有 80 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 与我国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备忘录。“一带一 路”沿线部分国家和地区是多个双边或多边合作组织 的成员, 这些组织由不同的大国领导,“一带一路”倡 议会触动已有区域组织中的大国利益而产生猜忌与 抵触。 同时,在“一带一路”沿线,有不少国家处于政局 动荡、族群冲突和长期战乱之中,这些国家的执政者 更为关注眼前政权稳定,对于具有长期经济利益的建 设项目和发展战略兴趣不高。 个别国家的政策稳定性 和维护设施安全的能力也值得怀疑。 同时,如何避免 卷入纷争、防止恐怖势力在沿线国家的扩散,也是建 设“一带一路”需要正视的问题。
世界变成“地球村”的背景下。 各种生产要素的空 间重组加速了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一带 一路”建设是“丝路精神”与经济全球化理念的有机结 合,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格局变化以及 我国自身发展模式转变共同作用的结果。 我国希望与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全面深度合作,共同打造开放、 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共同维护全球 贸易自由化和多边贸易体系。
关键词:“一带一路”;地理视角;空间重组;中国梦
2018 年高考已落下帷幕, 全国卷Ⅰ又出现了以 “一带一路”建设为背景的地理试题(36 题)。从纵向上 看, 该背景材料自 2014 年以来多次且不间断地出现 在全国卷与地方卷的试题中; 从横向上看, 语文、政 治、历史等多个学科也都有涉及“一带一路”建设相关 内容的考查。 其中,地理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家国情 怀、世界眼光”“空间尺度”“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 养。 2017 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选择性必修 2.9 中 指出:结合“一带一路”建设,说明国家之间协作发展 的重要意义;在选修 7.7 中指出:描述当代国际政治格 局及世界政治多极化形势,认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重要意义。 从课标到试题都明确表明“一带一路”建 设对诠释地理核心素养,落实教育的四个认识(世界 和中国发展大势、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时代责任和 历史使命、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有重要意义。

地理一带一路路线

地理一带一路路线

一带一路“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

“一带一路”贯穿欧亚大陆,东边连接亚太经济圈,西边进入欧洲经济圈。

无论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还是应对危机、加快调整,许多沿线国家同我国有着共同利益。

历史上,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就是我国同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欧洲经贸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一带一路”是对古丝绸之路的传承和提升,获得了广泛认同。

一带,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陆地。

它有三个走向,从中国出发,一是经中亚、俄罗斯到达欧洲;二是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三是中国到东南亚、南亚、印度洋。

“一路”,指的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方向是两条,一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二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

这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方向。

2015年3月,《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颁布。

《愿景》提出了“一带一路”国家合作的主要内容,包括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在内的“五通”,将成为未来沿线国家间合作的重点领域。

其中,加强政策沟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保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

一带一路中的国家,分为三类。

第一,域外核心国家,不是“一带一路”上的沿线国家,但是域外的关键性国家,比如说美国,肯定是核心国家。

包括日本,日本有资金、有技术。

第二类国家,沿线的核心国家。

比如要发展南亚、东南亚,印度显然是核心国家。

另一类国家就是沿线的一些由广大发展中国家所组成的其它的国家。

“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六大经济走廊(一)中巴经济走廊(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 (三)新亚欧大陆桥(四)中蒙俄经济走廊 (五)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 (六)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我国“一带一路”规划包含18省份名单,各省市功能定位盘点:新疆福建成核心区;将发挥港澳作用,为台湾参与建设做出安排。

西北、东北地区新疆: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

关于一带一路的地理题

关于一带一路的地理题

【专项训练】2023年中考复习《一带一路》热点板块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

1.大洲大洋的概况;2.重要的海上通道;3.沿线的国家和地区的自然、人文特征;4.我国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起点和经过西北地区的自然、人文特征;5.对比从中国铁路运输到欧洲与传统海运到欧洲的运输效率;6.海上丝绸之路经过的沿线(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的自然、人文特征。

一、选择题“中巴经济走廊”起点在喀什,终点在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全长3000公里,北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南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贯通南北丝路关键枢纽,是一条包括公路、铁路、油气和光缆通道在内的贸易走廊,也是“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在中巴经济走廊进行交通建设时,需要克服的最大困难是()A.跨越众多河流 B.穿过沿海平原 C.穿越崇山峻岭 D.经过热带雨林2.瓜达尔港通往中国的石油管道运营后,从西亚进口石油的路程将缩短85%,与传统线路相比较,不需要经过()A.苏伊士运河 B.巴拿马运河 C.土耳其海峡 D.马六甲海峡3.下列不属于中巴经济走廊意义的是()A.促进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B.我国从中东进口石油将不再需要水路运输C.促进我国西部的对外贸易D.加强了我国和南亚、西亚等地区的联系【答案】1.C 2.D 3.B【解析】1.中巴经济走廊经过的地区,主要是干旱少雨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河流稀少,故A错误;沿海平原不是建设中需要克服的困难,相对较容易,B错误;中巴经济走廊需要经过高原与山脉,故C正确;中巴经济走廊没有热带雨林,D错误。

故选C。

2.中国从西亚进口石油,传统的线路是需要经过东南亚的马六甲海峡,瓜达尔港通往中国的石油管道运营后,则不需要经过马六甲海峡,故选D。

3.我国进口石油量特别大,而且我国地域广大,石油的运输还需要海洋运输与陆路运输相结合,才能适应各地不同石油需求,故B错误,ACD描述均正确,答案选B。

雅万高铁(雅加达一万隆),全长142公里,最高设计时速350公里,是“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印尼两国务实合作的标志性项目。

高中地理第4单元区域协调发展第3节国家之间的合作发展__以“一带一路”为例教案鲁教版2

高中地理第4单元区域协调发展第3节国家之间的合作发展__以“一带一路”为例教案鲁教版2

第三节国家之间的合作发展——以“一带一路”为例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结合“一带一路”建设,说明国际合作的重要意义1.结合地图,了解“一带一路”建设的含义及六大经济走廊的分布和特点。

(区域认知)2.结合实例,理解“一带一路”建设的地理背景和意义。

(综合思维)一、“一带一路”1.“一带一路”:即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2.“丝绸之路经济带"三大走向(1)从中国西北、东北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波罗的海。

(2)从中国西北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3)从中国西南经中南半岛至印度洋。

3.“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大走向(1)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经马六甲海峡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2)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向南太平洋延伸。

二、“一带一路”建设的地理背景1.地缘上的联系性(1)“一带一路”国家地缘的临近性和联系性增强了沿线国家及地区间的联系,促进了人口、资源、资金、信息的流通,有效推动了国家间的协作发展。

(2)途经地区地形、气候类型多样,自然地理环境差别较大,经济发展、文化、宗教等也存在空间分异,对国家及地区间的协作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2.资源禀赋的互补性各国资源条件差异产生的供需矛盾,促使各国在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利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

3.交通通信的联通性新亚欧大陆桥的贯通、中俄和中缅石油管线的建成、昆曼公路和泛亚铁路国内段的通车,以及正在规划或建设中的中俄高铁、中俄天然气管道、中巴铁路、中缅印铁路、北斗卫星的全球覆盖等,有力地推动了“一带一路"建设。

4.经济发展的互助性(1)沿线多为发展中国家,面临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许多共性问题。

(2)沿线国家在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方面具有一定差异性,有利于国际经济合作。

5.“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1)中蒙俄经济走廊。

(2)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

(3)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

(4)中巴经济走廊。

(5)孟中印缅经济走廊。

地理学视角下“一带一路”倡议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地理学视角下“一带一路”倡议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㊀第38卷第3期2020年8月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 o u r n a l o f J i a n g s u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N 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E d i t i o n)V o l.38,N o.3A u g.,2020㊀收稿日期:2020G07G2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671122)作者简介:朱传耿,男,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经济地理与区域规划㊁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EGm a i l:z c g@n s i.e d u.c n.文章编号:2095G4298(2020)03G0067G07地理学视角下 一带一路 倡议的研究进展及展望朱传耿1,袁㊀丹2(1.南京体育学院体育发展与规划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14;2.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38)摘要: 一带一路 倡议是中国立足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多维度发展战略,也是需要多学科参与研究的科学问题.基于地理学视角,从 一带一路 倡议的背景与内涵㊁机遇与挑战㊁产业与分工㊁路径与实践㊁对策与措施5个方面论述了 一带一路 倡议的研究进展.针对 一带一路 海上研究相对不足㊁地理学理论构建研究滞后㊁多重空间尺度下企业发展研究仍旧缺乏以及文化资源的系统研究相对不足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关键词: 一带一路 倡议;地理学视角;空间尺度;发展模式;体制机制中图分类号:F127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d o i:10.3969/j.i s s n.2095G4298.2020.03.015R e v i e wa n d p e r s p e c t i v e s o f t h e"O n eB e l tO n eR o a d"i n i t i a t i v ef r o mt h e p e r s p e c t i v e o fg e o g r a ph yZ h uC h u a n g e n g1,Y u a nD a n2(1.S p o r t sD e v e l o p m e n t&P l a n n i n g A c a d e m y,N a n j i n g S p o r t I n s t i t u t e,N a n j i n g210014,J i a n g s u,C h i n a;2.S c h o o l o fM a n a g e m e n t,N a n j i n g 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p e c i a l E d u c a t i o n,N a n j i n g210038,J i a n g s u,C h i n a)A b s t r a c t:T h e"O n eB e l tO n eR o a d"i n i t i a t i v e i s am u l t iGd i m e n s i o n a l d e v e l o p m e n t s t r a t e g y b a s e do nb u i l d i n g an e w p a t t e r no f o p e n i n g u p t o t h e o u t s i d ew o r l d.A n d i t i s a l s o a s c i e n t i f i c i s s u e r e q u i r i n g m u l t i d i s c i p l i n a r y r e s e a r c h.F r o m t h e p e r s p e c t i v e o f g e o g r a p h y,t h e r e s e a r c h p r o g r e s s e s o f t h e"O n eB e l tO n eR o a d"i n i t i a t i v e a r ed i s c u s s e d f r o mt h e f o l l o w i n g f i v e a s p e c t s:b a c k g r o u n da n dc o n n o t a t i o n,o p p o r t u n i t i e sa n dc h a l l e n g e s,i n d u s t r y a n dd i v i s i o no f l a b o r, p a t ha n d p r a c t i c e,c o u n t e r m e a s u r e s a n dm e a s u r e s.I n v i e wo f t h e r e l a t i v e s h o r t a g e o fm a r i t i m e r e s e a r c h i n"O n eB e l t O n eR o a d",l a g g i n g b e h i n d i n t h e s t u d y o f g e o g r a p h i c a l t h e o r e t i c a l c o n s t r u c t i o n,t h e l a c k o f r e s e a r c h o n t h e d e v e l o pGm e n t o f e n t e r p r i s e su n d e rm u l t i p l e s p a t i a l s c a l e s,a n d t h e n e e d t o s t r e n g t h e n t h e r e s e a r c ho n t h e s p a t i a l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o f c u l t u r a l r e s o u r c e s,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c o u n t e r m e a s u r e s a n d s u g g e s t i o n s a r e p u t f o r w a r d.K e y w o r d s:"O n e B e l tO n eR o a d"i n i t i a t i v e;p e r s p e c t i v e o f g e o g r a p h y;s p a t i a l s c a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m o d e l;s y s t e ma n d m e c h a n i s m㊀㊀2013年,在全球经济缓慢复苏发展的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依据国际形势发生的深刻变化和中国发展面临的新阶段㊁新挑战㊁新任务,提出了 一带一路 倡议,其中 一带 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 一路 是指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1].从构想到实施,该倡议一直得到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目前, 一带一路 倡议已经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不同学科基于不同视角对 一带一路 倡议沿线国家或地区间的产能转移㊁投资发展㊁设施建设和贸易合作[2-5]等多个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剖析,这些研究表明,协调人地关系㊁促进区域共同发展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 一带一路 倡议实施的根本目的.它是自然环境㊁资源要素㊁地理区位㊁历史基础等多种地学基础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6].通过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影响㊁相互作用形成空间结构,是区域发展战略制定和实施的基础与前提,也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制定和实施的基础性学科,地理学独特的要素㊁空间㊁联系和边界视角必将在理解和解释 一带一路 倡议的背景㊁内涵和作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此,本文依托中国知网,以C S SGC I和中文核心期刊源数据为基础,对与地理学密切相关的 一带一路 倡议研究背景与内涵㊁机遇与挑战㊁产业与分工㊁路径与模式㊁体制与机制5个议题进行述评,以期为丰富 一带一路 倡议研究内容㊁加深地理学在 一带一路 倡议研究中的作用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1㊀研究进展1.1㊀背景与内涵研究作为中国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㊁引领世界经济的重要举措, 一带一路 倡议的提出是多种地学因素在不同时空层面相互构建和综合作用的结果,具有鲜明的国内和国际背景.首先,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步入 新常态 ,改变以往粗犷式的发展方式和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向周边国家和地区适度转移过剩产能和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是 一带一路 倡议的直接目的.其次, 一带一路 倡议是中国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时代机遇.积极推动 一带一路 建设能够在稳定东部地区发展的前提下,激发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潜力,实现西部对外开放新格局,为平衡区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契机,是中国构建新一轮对外开放的必然要求[7].再次, 一带一路 倡议符合新形势下全球化发展态势的需要.面对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和军事环境威胁, 一带一路 倡议突破了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威胁,成为中国努力实现贸易投资多元化和降低对发达国家依赖程度的主要突破口[7];通过打通向西的海上和陆上通道,缓解了潜在的 马六甲危机 ,维护了泛亚地区的和谐稳定.在此背景下,对 一带一路 倡议内涵的解读成为各成员国谋求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现有研究成果大都围绕地缘政治视角展开,研究认为, 一带一路 倡议确立了中国参与世界政治的首要场所,反映了当前中国战略利益的空间分布,凸显了中国战略影响的空间局限[8];通过推动发展中大国 南南合作 [9],改进经贸合作过程中的硬环境和软环境[10],创造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和开放发展的新机遇[11],具有 和平合作㊁开放包容㊁互学互鉴㊁互利共赢 的文化内涵和跨尺度特征的多重空间内涵[12].但部分西方学者认为, 一带一路 倡议是中国经营势力范围㊁争夺地区主导权的政治安全战略,是 中国版马歇尔计划 [13-15].对此国内众多学者进行了反驳,并明确指出, 一带一路 倡议与 马歇尔计划 有着本质区别,前者是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㊁没有政治前提㊁通过平等参与㊁谋求共同发展的互利共赢平台,而后者在本质上是美国 冷战 和谋求世界政治主导权㊁推广霸权文化的工具[16-17].总的来说,地理学视角下的 一带一路 倡议是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其基本内涵丰富而多元,既涉及经济㊁历史和文化领域,又涉及政治㊁外交和安全领域,它以产业为载体,通过区域合作,促进国家㊁地方和企业等不同空间尺度间的相互作用㊁相互影响,构建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是开放包容㊁互利共赢的综合性区域合作型发展倡议.1.2㊀机遇与挑战研究机遇与挑战作为影响 一带一路 倡议推进的主要外部因素,对基于人地关系理论探讨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或地区在政治㊁经济㊁社会㊁外交㊁文化等方面的相互关系㊁科学全面地认识与把握倡议的实施进程具有重要作用,是地理学研究 一带一路 倡议的重要内容.作为中国长期全面对外开放的总体方略, 一带一路 建设为中国企业 走出去 提供了现实基础,也为区域各成员国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市场空间㊁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广的合作领域. 一带一路 倡议的不断推进,为不同类型产业提供了多重机遇,即缓解了中国制造业发展产能过剩的局面,提升了物流产业发展的规模与质量,加速了文化产业的空间拓展㊁结构调整和产品创新[18-20].但由于倡议涵盖内容多㊁涉及范围广㊁建设周期长,已有的研究成果大都侧重于不同尺度下 一带一路 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政治㊁经济㊁文化㊁安全㊁道德及法律等风险研究[21-22].例如:政治风险研究主要集中在部分西方国家对中国 一带一路 倡议的误读㊁曲解和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之间的互信不足[1];经济风险研究则侧重于 一带一路 倡议推进过程中,由于对倡议内涵理解不透彻进而引起的投资贸易风险[23-24]和管理监督制度不完善等造成的金融风险[25-26]两个方面;安全风险研究大都集中在非国家行为体层面的人文风险和自然风险,其中前者是由于 一带一路 沿线部分国家政局不稳定㊁地方极端势力和恐怖主义引起的企业派出人员和游客的人身安全问题[27],后者则是指由于自然条件多样性导致的设施建设进度慢㊁维护难等问题[28];文化风险研究主要包括国际层面上面临的国家文化类型多元化㊁消费水平非均衡化㊁文化认知差异化[25,29]和国内层面上的部分区域文化产业发展规模小㊁人才少㊁模式单一㊁质量欠佳等;道德和法律风险主要包括国家法律体系和商业道德要求的不成熟㊁自身法律观念淡薄㊁风险意识不强以及国外企业的 信息不对称 优势[30]等.总之, 一带一路 倡议作为不同空间尺度区域间促进共同发展㊁实现合作共赢的利益㊁命运和责任共同体,必然会面临更多的历史机遇和更复杂的挑战.如何及时有效地抓住机遇推动倡议实施,明确实施过程中将要应对的重点挑战并将其逐步细化,需要兼具时间和空间视角的地理学作为研究的学科86㊀㊀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8卷㊀基础.1.3㊀产业与分工研究从外延的视角看, 一带一路 倡议是以产业为载体,通过贯穿区域各成员国内部生产要素通道,将碎片化的地区经济联系起来形成的全方位㊁立体化的发展空间,是不同地理要素相互影响㊁相互作用形成的功能明确㊁结构合理㊁分工合作的社会产物.目前,国内学术界关于这一议题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倡议背景下以农业㊁物流㊁电商㊁旅游㊁金融㊁制造业等为主的产业贸易层面.对产业贸易合作的现状进行评估是 一带一路 建设的前提条件,其目的在于通过分析区域各成员国产业发展特征,寻求产业合作的路径和方向,构建开放包容的境外产业园区,促进产业健康持续发展.评估内容主要围绕空间特征㊁网络结构㊁合作模式和效应研究等方面展开,例如:利用空间自相关和K值聚类分析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的贸易便利化发展态势和空间格局,揭示了沿线国家贸易便利化水平呈 东西高㊁中间低,北高南低 的空间格局,且空间差异呈缩小态势[31];采用复杂网络和地统计方法深入研究 一带一路 贸易网络的拓扑性质㊁空间结构及节点的邻近性,表明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贸易网络是 混合型 结构,呈现枢纽辐射式为主㊁全连通式并存的联系模式,不同中心性空间分布差异显著[32];从园区类型和空间分布两个方面对比分析农业园区㊁加工园区㊁服务业园区和综合性产业园区4类产业园区的建设概况,发现不同类型的园区建设模式呈现差异化,且政策法律不完善㊁体制机制不健全㊁国际化人才缺乏等依旧是境外园区建设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33];采用引力模型和面板数据模型分析能源㊁交通㊁通信网络3类基础设施及其交互作用对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进口㊁出口以及域内双边贸易的影响,发现能源和交通基础设施的进出口效应和双边贸易效应都为正[34].另外,推动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产业贸易发展的动因是复杂的,既有产业发展的区域差异性和互补性,又有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善的外在推动,还有创新和竞争引起的内在诉求.例如:利用贸易互补性指数对中国和亚洲部分国家间贸易合作进行综合评估,发现产业发展的区域差异性和互补性是中国和亚洲部分国家产业间和产业内贸易互补性不断增强的基础,能够提升产业竞争力㊁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35-36];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 一带一路 交通基础设施对旅游专业化的空间效应,发现交通基础设施形式的不同会造成区域旅游专业化的直接影响和空间溢出效应在空间上存在差异[37];引入贸易引力模型测度并分析技术性壁垒对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二元边际影响程度,发现 一带一路 沿线不同区域的技术性壁垒通报量影响存在显著差异,东盟㊁西亚㊁中东欧的技术性壁垒通报量对集约边际和扩展边际影响显著[38].值得注意的是,随着 一带一路 倡议的逐步实施,其沿线国家间的产业转移在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必然加速了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融和文化冲突.分析和应对不同民族㊁不同地区间文化交往带来的多重机遇与挑战,应该成为当前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但如何抓住机遇促进并实现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构建合作互利的国际文化产业共同体,应是目前文化地理学研究的重点内容.1.4㊀路径与模式研究空间是事物存在的基本方式,任何国家战略的实施都要规划明确的实施路径[8],即确定空间走向㊁划分实施阶段和选择合作模式等,这也是地理学界关于 一带一路 倡议研究的重点.在倡议走向确定上,作为影响区域发展战略的基础性学科,地理学尤为重视空间和边界的论证视角.但由于分层视角的差异,自 一带一路 倡议提出以来,其边界划分的方式㊁涵盖的具体范围及其具体的空间走向并没有达成统一.例如:胡鞍钢等基于区域功能的差异,以中国为东端起点,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空间范围自东向西界定为中亚经济带㊁环中亚经济带和亚欧经济带[39];安江林依据经济条带形成和发展的规律,认为 一带一路 倡议的空间范围主要包括东亚 中亚 西亚 欧洲和东亚 东南亚 南亚 非洲 欧洲两条经济带[40].在实施阶段划分上,大部分学者认为 一带一路 倡议实施具有阶段性,应优先聚焦重点领域㊁重点地区和重点国家,具体表现为:近期目标是提高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程度;中期目标是打造中国与东盟自贸区升级版,与中亚国家建立自贸区,将非洲东海岸和拉美地区环太平洋国家纳入合作机制;远期目标是建成覆盖中亚㊁南亚㊁西亚㊁欧洲㊁非洲等100多个国家的自由贸易区群.在合作模式选择上,随着 一带一路 倡议的深入推进,研究内容大都围绕政策沟通㊁设施联通㊁贸易畅通㊁资金融通㊁民心相通5个方面,明确了 一带一路 倡议的优先合作领域和重点合作领域,形成了3种主要模式.一是以政府为主导,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健全区域合作保障机制和反馈机制,加深国际政府间的互利合作.比如:基于沿线国家制度环境对中国对外承包工程的影响,政府推动依旧是中国企业 走出去 过程中的主要承担者[41];结合东北3省对外直接投资的空间特征,通过地理加权模型量化影响东北3省对外投资的主要因素,发现政府推动依96㊀第3期朱传耿,等:地理学视角下 一带一路 倡议的研究进展及展望㊀㊀旧是其经济发展和参与 一带一路 倡议建设的主要动力[3].二是以政府和市场为主导,广泛调动民间资本参与 一带一路 倡议的 五通 建设.从市场供给角度看,设施联通和资金融通作为区域间经济合作的基础条件,是 一带一路 倡议推进过程中的优先合作领域[42].三是以民营企业为主,明确企业 走出去 战略的发展规划,积极注重并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提高自身应对风险能力.在 一带一路 倡议实施过程中,中国企业发展面临各种机遇与挑战,开发性金融是企业作为倡议实施主体有效发挥引领作用的关键[43].总的来说,无论是 一带一路 倡议实施阶段的划分,还是其空间路径的确定,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倡议沿线国家的地理区位㊁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地理要素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倡议合作模式的形成主要依赖于政府㊁市场和企业3大主体在不同层面上发挥的作用和功能,3者相互协调与配合,共同作用于 一带一路 倡议的深入推进.1.5㊀体制与机制研究从沿线国家的发展现状和以往的合作基础看,尽管 一带一路 倡议的发展理念和其沿线国家的合作意愿并不矛盾,但体制机制的构建和政策服务体系的完善仍然是科学地应对 一带一路 倡议面临多重挑战和推进 一带一路 倡议实施的关键.目前,国内研究主要侧重于3个方面.1.5.1㊀政治安全合作机制研究㊀其内容主要包括:1)坚持外交先行.在强化国别分析和风险评估的同时,构建政府间融资机构和合作机制,发展与沿线重要节点国家的友好关系[44];积极看待当前国际局势,确保 一带一路 倡议的正常推进.2)切实加强沿线国家发展的现状分析.深入研究 丝绸之路经济带 沿线国家的自然结构㊁经济特点和自然灾害等基础性情况,综合评估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所涉及到的海域大气环流和洋流特征㊁海军基地选取和建设以及中国航线安全[45].3)加强对沿线国家政治的深入了解和与当地的安全合作,建立反恐㊁反极端势力的合作机制.1.5.2㊀经贸合作机制研究㊀其内容主要包括:1)坚持和传递开放包容理念,打造共同体意识,实现互惠共赢和 民心相通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重视国内市场一体化,深化改革开放,消除制约企业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制度障碍[46].2)提升企业自身实力.其途径主要包括树立企业责任理念㊁完善风险管理体系㊁提升创新投入㊁提升创新产出和创新效率㊁开拓多元化金融支持渠道等[47].3)熟悉国际商务规则,组建专业化法律团队,完善相关规则制定,加强预警机制保障,为道德和法律风险的解决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和现实基础.1.5.3㊀人文合作机制的构建㊀这是智力资源共享的基本前提,能够满足不同文明交互发展的迫切要求,为 一带一路 倡议争取国际合作的群众基础[48].通过不同类型文化空间的塑造,促进政府和民间层面的文化交流,推动以文化产业方式运作的文化贸易.其内容主要包括:1)构建科学的话语体系.它是沿线各国达成广泛共识的基础和前提.合理运用恰当的话语体系能够避免沿线国家的疑虑和反感[49].2)发挥不同主体的调节作用.应强化政府与企业在文化交流中的积极作用,克服文化自卑㊁文化自负的错误倾向,加强文化自觉㊁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做到知己知彼[50];引导企业落实 亲诚惠容 理念,识别文化差异,加强跨文化培训,实行人才本土化[51].3)充分利用区域合作机制平台,通过人文合作项目建设,推动沿线国家间的人文交流㊁资源整合和产业合作[49].总之,体制机制的构建与创新在 一带一路 倡议推进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现有研究成果大都集中在宏观层面,对进一步推进和落实 一带一路 倡议提供建设性和可操作性建议的研究仍旧缺乏.2㊀研究存在的问题2.1㊀地理学理论的构建研究滞后地理学作为一门兼具时间㊁空间和自然社会系统3大维度的科学,它对探讨 一带一路 倡议蕴含的地缘关系㊁贸易格局和文化冲突与融合等均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52].但目前关于 一带一路 倡议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宏观层面上对倡议蕴含的丰富内涵㊁推进过程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沿线国家间的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现状,忽视了该倡议作为兼顾海洋与陆地地理形态的新的地理空间认知体系,其实施和推进必然面临着自身固有的区域差异性.譬如,在内涵挖掘上,由于研究视角的差异,加之不同地域在不同历史阶段形成的地缘模式的不同,众多国外学者对 一带一路 倡议的内涵解读仍然存在偏差[13-15],忽视了随着时代进步,政治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色,对 一带一路 倡议蕴含的现代化地缘关系研究更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2.2㊀ 一带一路 倡议海上研究有待加强在地缘政治理论视角下,中国在根本上是一个海陆兼具的边缘性国家.而任何发展战略的提出都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客观的地理现实[53],这就07㊀㊀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8卷㊀意味着海权和陆权并举是 一带一路 倡议推进的现实依据.现有研究成果大都围绕 丝绸之路经济带 推进过程中的机遇挑战㊁产业发展㊁实践路径及对策措施等层面展开,反映了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陆上交通潜力得到充分挖掘,发展优势逐步明确,但也凸显了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研究相对不足.具体表现为:对如何平衡和协调海陆国家之间㊁海洋国家之间和陆陆国家之间的互联互通与和平合作,落实海权利益保护,构建出完整的中国地缘政治环境研究不够;对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沿线国家不同类型产业发展的格局演变㊁网络结构以及转型升级的路径研究仍旧缺乏;对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整体枢纽航线的优化研究相对较少[55].2.3㊀多重空间尺度下企业发展研究仍旧缺乏虽然不同的划分方式形成了 一带一路 倡议不同的边界范围和空间走向,但作为海陆兼顾的国家性发展战略, 一带一路 建设在本质上是一个充满不同主体相互博弈的尺度重构过程[56].它通过超国家组织㊁次区域节点和时空压缩的基础设施形成新的多种尺度结构,具有时间维度的阶段性和空间维度的差异性.目前,虽然关于 一带一路 倡议的相关研究成果正呈现井喷式趋势,推进了倡议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但大都基于各级地方政府层面,这就使得相关研究成果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地方主义特色,缺乏顶层设计和层次性.同时,在具体的研究议题中,对国家尺度的对外投资㊁产能合作㊁互联互通和命运共同体等方面关注得较多,而对基于企业尺度的相关研究仍旧缺乏.然而,企业是在特定的区域环境背景下,由多重空间尺度承载地具有典型流特性的 关联要素 相互作用形成的[51].它具有多种发展阶段和发展理念,是 一带一路 倡议实施的主要载体,更是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依托.正因如此,关于 一带一路 倡议风险防范措施的探讨也更多地侧重于宏观层面上观念转变㊁政策制定和机制构建等,可操作性不强,实践创新不足.2.4㊀文化产业资源的系统研究相对不足一带一路 倡议本质上是一项以产业发展为依托的复合型国家发展计划,涉及了农业㊁制造业㊁旅游业㊁物流业等诸多领域,其中文化发展作为地区交流与合作的基础,是中国和 一带一路 倡议沿线国家都十分关注的问题.但现有的研究成果大都集中在粮食安全㊁产能合作和贸易投资等方面,对文化资源的空间分布及文化产业的创新研究相对缺乏,忽视了 一带一路 是经济贸易与文化发展并存的 双核战略 .具体而言,任何文化的发展与创新都是文化交流与碰撞的结果,但随着中外交流的日益频繁和广泛,如何应对以文化为引领的民族融合和宗教冲突现象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和重要突破口.同时,作为倡议实施的重要切入点,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提升需要多层次㊁多类型的文化产业资源为支撑. 一带一路 倡议的提出虽然为丰富文化资源和拓展文化市场提供了现实基础,但由于倡议涵盖的区域范围大㊁跨度广,不同民族㊁不同地域的文化资源必然存在着水平和质量上的参差不齐.系统地评估文化资源的发展现状,揭示其时空分布规律,利用其中优良的特色文化资源作为文化产品创新的基石,是当前文化地理学需要迫切解决的重要课题.3㊀研究对策与建议3.1㊀重视地理学理论认知作用针对 一带一路 地理学理论研究不足的问题,一是要理解 一带一路 倡议是世界格局变化的结果.由高速增长到中高速增长,由要素高投入到创新驱动,由新自由主义时代向后新自由主义时代过渡[52,57],这些转变给地理学提供巨大发展空间的同时,也彰显出地理学在 一带一路 倡议研究中的重要性.二是要明确 一带一路 倡议的提出是对传统地理空间认知的重大突破.它克服了传统 中心边缘 的思维模式,具有克服海权路权两分法的潜力[58],是对传统地缘政治的发展,也是一种新的地理空间认知体系.需要基于地理学现代化思维视角,把握具有新内涵㊁面临新挑战和发展新模式的 一带一路 倡议如何由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具体途径.三是切实加强国别研究.由于 一带一路 倡议是发展中国家探索全球治理的新工程和新模式,其实施过程中面临的社会制度㊁发展理念以及民族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化挑战并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需要地理学发挥其多维度研究的特点,积极开展沿线国家在自然㊁政治㊁经济㊁文化㊁法律以及社会结构等方面的研究,加强不同国家之间的对话和合作,建立科学的话语体系[49].3.2㊀强调海权和陆权发展并重一带一路 倡议的实施和推进不仅要强化对 丝绸之路经济带 沿线国家,尤其是处于核心区域的国家或地区的自然条件㊁经济特点以及社会安全等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还要对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所涉及到海域的自然条件(如大气环流㊁洋流㊁主要航线等特征)㊁经济社会发展和政治倾向等进行综合评估.根据倡议实施过程中面临矛盾的性质不同,探究㊁评估和确定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不同阶段的发展目标㊁建设路径以及对中国未来发展起到重要海上支点作用的基地选取与建设.增加重点17㊀第3期朱传耿,等:地理学视角下 一带一路 倡议的研究进展及展望㊀㊀。

一带一路的现有条件和资料

一带一路的现有条件和资料

一带一路的现有条件和资料一带一路是指中国提出的一个全球经济合作倡议,旨在促进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和共同发展。

该倡议由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组成,涵盖了亚洲、欧洲和非洲等多个地区。

本文将对一带一路的现有条件和相关资料进行详细描述,并提供一些实例作进一步说明。

一、一带一路的现有条件:1. 地理位置优势:中国是一带一路的倡议国,其地理位置位于亚洲中心,是连接东西方的重要枢纽,可通过陆上和海上交通通道将不同地域的国家联结起来。

2. 建设基础设施的能力:中国在过去几十年中积累了丰富的基础设施建设经验,具备建设和管理大型基础设施的能力。

这为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3. 经济实力: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且拥有强大的资金和技术实力,能够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相关援助。

4. 科技创新能力:中国在许多领域拥有先进的科技创新能力,包括高铁、移动支付、电子商务等。

这一创新优势有助于提升一带一路参与国的科技水平。

5. 多边合作机制:中国积极推动一带一路的多边合作机制,如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的建立等,提供了政策和机制支持。

二、一带一路的相关资料:1. 倡议文献: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于2013年9月和2014年10月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讲话。

这些讲话详细阐述了倡议目标、合作原则和合作机制,为倡议的实施提供了指导。

2. 政策文件:中国政府相继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来支持一带一路的实施,如《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等。

这些政策文件规划了倡议的重点领域和政策措施。

3. 合作协议: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签署了许多合作协议,包括基础设施建设、贸易合作、人员交流等领域的协议。

这些协议为实施一带一路提供了具体的合作框架。

4. 统计数据:相关机构和研究机构发布了一带一路的相关统计数据,如参与国家的GDP增速、贸易额、投资数据等。

这些数据有助于评估一带一路的经济影响和成果。

中考必看,从道法、地理等方面解读“一带一路”

中考必看,从道法、地理等方面解读“一带一路”

中考必看,从道法、地理等方面解读“一带一路”10月18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出席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发表题为《建设开放包容、互联互通、共同发展的世界》的主旨演讲。

习近平宣布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强调中方愿同各方深化“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关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为实现世界各国的现代化作出不懈努力。

新华社记者王晔摄习近平指出,今年是我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10周年。

中国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我们追求的不是中国独善其身的现代化,而是期待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各国一道,共同实现现代化。

世界现代化应该是和平发展的现代化、互利合作的现代化、共同繁荣的现代化。

中方愿同各方深化“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关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为实现世界各国的现代化作出不懈努力。

习近平同出席开幕式的外方领导人集体合影——新华社记者黄敬文摄习近平最后指出,共建“一带一路”源自中国,成果和机遇属于世界。

让我们谨记人民期盼,勇扛历史重担,把准时代脉搏,继往开来、勇毅前行,深化“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迎接共建“一带一路”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新发展,推动实现世界各国的现代化,建设一个开放包容、互联互通、共同发展的世界,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23年,“一带一路”建设进入十周年。

今天主要从中欧共建“一带一路”十年的回顾与总结这个角度来与大家分享。

中欧是“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1998年我们就开始和欧洲建立各种各样的伙伴关系。

从“中欧建立面向21世纪的长期稳定的建设性伙伴关系”发展为“全面伙伴关系”,至今建立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欧洲对“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性从地理的角度讲欧洲是补全“一带一路”发展图景的关键节点。

古丝绸之路,起于长安,途径中亚、西亚延伸到欧洲的罗马。

我们今天讲“一带一路”,在地域上进一步拓展,既包括陆上丝路,也包括21世纪的海上丝绸之路。

一带一路中的地理知识

一带一路中的地理知识

一带一路中的地理知识“一带一路”中的地理知识地理:“一带一路”涉及区域广泛,区域间能源合作要记牢“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

它贯穿亚、欧、非三大洲,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广大腹地国家的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点畅通中国,分三条路线:1.中国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波罗的海);2.中国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3.中国至东南亚、南亚、印度洋。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方向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

根据“一带一路”走向,陆上依托国际大通道,以沿线中心城市为支撑,以重点经贸产业园区为合作平台,共同打造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等国际经济合作走廊;海上以重点港口为节点,共同建设通畅安全高效的运输大通道。

中巴、孟中印缅两个经济走廊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关联紧密,要进一步推动合作,取得更大进展。

“一带一起”,除了是个时政热词,又有历史渊源之外,它还和天文区域以及区域之间的合作知识有关。

“一带一起”所触及的天文区域包括我国的东中西三个区域,在国际上呢,还包含俄罗斯、南亚、东南亚、以及中东和东非等地区。

能够作为考点的知识点也非常广泛。

从天文学科角度来讲,“一带一起”所触及的区域广泛,各区域在交通线建设、交通点建设,港口、铁路、公路等的建设与发展,以及选址选线等问题,也可能成为考点。

而各区域间在能源领域的供给和流通,更是重中之重。

能源问题也是我们国家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比如说现在我们国家的石油,50%以上的都需求进口。

那能源从哪里来,通过什么线路到哪里去加以利用,发展哪些地区,相应的城市和财产都需求关注。

此外,丝绸之路沿线的自然景观,奇特而壮丽。

所以这“一带一路”沿线的旅游景观,“一带”中涉及的铁路干线,“一路”中涉及的大洋、海域等相关知识,考生在复时也不能忽略。

一带一路中的地理知识点归纳

一带一路中的地理知识点归纳

一带一路中的地理知识点归纳“一带一路”在2015年被正式提出,“一带”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简称,“一路”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

“一带一路”可以说是继第一次地理大发现之后的一次新的地理大发现。

“一带一路”中的自然地理知识亚、非、欧三大洲以及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被“一带一路”串在一起,它们占据了大半个地球。

“一带一路”沿线地形地貌多样,自然资源丰富,人文资源深厚。

“一带一路”沿线的地理位置“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经纬度范围大致为34°N-56°N,4°E-109°E,全部位于北半球、东半球,跨越了亚洲、欧洲,向西可至大西洋,往东可以延伸至太平洋,南部通至地中海。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还经过里海、黑海的南部。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涉及的经纬位置的范围大致为6°S-45.5°N,12°E-121°E。

亚洲、非洲、欧洲被“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通过水域绑在一起。

因此,“一带一路”沿线的经纬位置的范围大致为6°S-56°N,4°E-121°E,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北半球,涉及亚、非、欧三大洲以及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

“一带一路”沿线的地形区“丝绸之路经济带”经过的主要地形区依次为黄土高原、河西走廊、准噶尔盆地、图兰低地、伊朗高原、亚美尼亚高原、西欧平原、东欧平原、波德平原,沿线主要山脉有秦岭、祁连山、天山、阿尔卑斯山。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沟通的主要地形区为江南丘陵、恒河平原、德干高原、东非高原、阿拉伯高原,沿线有欧洲名山——阿尔卑斯山,莱茵河、多瑙河发源于此。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还有被誉为“非洲屋脊”的乞力马扎罗山。

“一带一路”沿线的河流和湖泊“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主要河流有长江、黄河、锡尔河、阿姆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第聂伯河、多瑙河、莱茵河。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主要湖泊有太湖、青海湖、巴尔喀什湖、里海。

[0]“一带一路”国家地理划分

[0]“一带一路”国家地理划分

“一带一路”国家地理划分及英文名称东亚(5国):中国、朝鲜、韩国、蒙古、日本南亚(7国):马尔代夫、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巴基斯坦、不丹、印度、尼泊尔东南亚(11国):越南、文莱、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缅甸、老挝、东帝汶等国家和地区西亚(20国):土耳其、约旦、巴林、格鲁吉亚、塞浦路斯、科威特、阿富汗、黎巴嫩、巴勒斯坦、阿曼、卡塔尔、以色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伊朗、也门、叙利亚、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中亚(5国):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东南部(哈萨克斯坦全部计入中亚)北亚(1国):俄罗斯亚洲部门的西伯利亚地区(俄罗斯全部计入北亚)北欧(6国):瑞典、冰岛、丹麦、法罗群岛(丹麦)、挪威和芬兰南欧(18国):罗马尼亚、塞尔维亚、马耳他、西班牙、黑山、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阿尔巴尼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意大利、葡萄牙、马其顿、科索沃、保加利亚、希腊、梵蒂冈、圣马力诺、安道尔中欧(8国):斯洛伐克、波兰、捷克、匈牙利、奥地利、列支敦士登、瑞士、德国西欧(7国):英国、爱尔兰、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和摩纳哥东欧(7国):乌克兰、拉脱维亚、白俄罗斯、摩尔多瓦、爱沙尼亚、立陶宛、俄罗斯欧洲部分(俄罗斯全部计入北亚)地中海地区(22国):(1)欧洲国家(11国):西班牙、阿尔巴尼亚、法国、意大利、摩纳哥、马耳他(岛)、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斯洛文尼亚、克罗地、黑山、希腊;(2)亚洲国家(地区)(6国):土耳其、叙利亚、塞浦路斯、黎巴嫩、以色列、巴勒斯坦(3)非洲国家(5国):埃及、利比亚、摩洛哥、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只计算沿岸非洲国家)南太平洋(6国):除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外(不计算),共27个国家和地区。

本文基于数据可得性选取新喀里多尼亚、斐济、萨摩亚、所罗门群岛、瓦努阿图、汤加。

英文国名1.东亚(5国):中国(China)、朝鲜(North Korea)、韩国(South Korea)、蒙古(Mongolia)、日本(Japan)2.南亚(7国):马尔代夫(Maldives)、孟加拉国(Bangladesh)、斯里兰卡(Sri Lanka)、巴基斯坦(Pakistan)、不丹(Bhutan)、印度(India)、尼泊尔(Nepal)3.东南亚(11国):越南(Vietnam)、文莱(Brunei)、柬埔寨(Kampuchea)、泰国(Thailand)、马来西亚(Malaysia)、新加坡(Singapore)、印度尼西亚(Indonesia)、菲律宾(Philippines)、缅甸(Burma)、老挝(Laos)、东帝汶(East Timor)等国家和地区4.西亚(20国):土耳其(Turkey)、约旦(Jordan)、巴林(Bahrain)、格鲁吉亚(Georgia)、塞浦路斯(Cyprus)、科威特(Kuwait)、阿富汗(Afghanistan)、黎巴嫩(Lebanon)、巴勒斯坦(Palestine)、阿曼(Oman)、卡塔尔(Qatar)、以色列(Israel)、伊拉克(Iraq)、沙特阿拉伯(Saudi Arabia)、伊朗(Iran)、也门(Yemen)、叙利亚(Syria)、阿拉伯联合酋长国(United Arab Emirates)、亚美尼亚(Armenia)和阿塞拜疆(Azerbaijan)5.中亚(5国):吉尔吉斯斯坦(Kyrgyzstan)、土库曼斯坦(Turkmenistan)、塔吉克斯坦(Tajikistan)、乌兹别克斯坦(Uzbekistan)、哈萨克斯坦(Kazakhstan)东南部(哈萨克斯坦全部计入中亚)6.北亚(1国):俄罗斯亚洲部门的西伯利亚地区(俄罗斯全部计入北亚)(Russia)7.北欧(6国):瑞典(Sweden)、冰岛(Iceland)、丹麦(Denmark)、法罗群岛(丹麦)(the Faroe Islands(Denmark))、挪威(Norway)和芬兰(Finland)8.南欧(18国):罗马尼亚(Romania)、塞尔维亚(Serbia)、马耳他(Malta)、西班牙(Spain)、黑山(Montenegro)、克罗地亚(Croatia)、斯洛文尼亚(Slovenia)、阿尔巴尼亚(Albania)、波斯尼亚(Bosnia)和黑塞哥维纳(Herzegovina)、意大利(Italy)、葡萄牙(Portugal)、马其顿(Macedonia)、科索沃(Kosovo)、保加利亚(Bulgaria)、希腊(Greece)、梵蒂冈(the Vatican)、圣马力诺(San Marino)、安道尔(Andorra)9.中欧(8国):斯洛伐克(Slovakia)、波兰(Poland)、捷克(Czech)、匈牙利(Hungary)、奥地利(Austria)、列支敦士登(Liechtenstein)、瑞士(Switzerland)、德国(Germany)10.西欧(7国):英国(Britain)、爱尔兰(Ireland)、荷兰(Holland)、比利时(Belgium)、卢森堡(Luxemburg)、法国(France)和摩纳哥(Monaco)11.东欧(7国):乌克兰(Ukraine)、拉脱维亚(Latvia)、白俄罗斯(Belarus)、摩尔多瓦(Moldova)、爱沙尼亚(Estonia)、立陶宛(Lithuania)、俄罗斯欧洲部分(俄罗斯全部计入北亚)(Russia)12.地中海地区(22国):(1)欧洲国家(11国):西班牙(Spain)、阿尔巴尼亚(Albania)、法国(France)、意大利(Italy)、摩纳哥(Monaco)、马耳他(岛)(Malta(Island))、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Bosnia Herzegovina)、斯洛文尼亚(Slovenia)、克罗地(Croatia)、黑山(Montenegro)、希腊(Greece);(2)亚洲国家(地区)(6国):土耳其(Turkey)、叙利亚(Syria)、塞浦路斯(Cyprus)、黎巴嫩(Lebanon)、以色列(Israel)、巴勒斯坦(Palestine)(3)非洲国家(5国):埃及(Egypt)、利比亚(Libya)、摩洛哥(Morocco)、突尼斯(Tunisia)、阿尔及利亚(Algeria)(只计算沿岸非洲国家)13.南太平洋(6国):除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外(不计算),共27个国家和地区。

地理高中选修1知识点

地理高中选修1知识点

地理高中选修1知识点地理是揭示自然与人文环境特征的一门学科,拥有广泛的知识体系。

地理高中选修1是地理学科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本文将重点介绍地理高中选修1的知识点。

一、概述地理高中选修1的学习内容涵盖了中国和世界的主要地理特征,以及与之相关的经济、社会、环境等问题,尤其是“一带一路”发展,对于中国社会、经济和国际地位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知识点1、地球的运动和地貌地球是一颗自转和公转的天体,这一特点决定了地球的日、夜和季节变化。

地球的外部由固态的地壳、液态的地幔和核心构成,这些地层相互作用形成了各种地貌,如高原、山脉、丘陵、平原等。

2、气候与气象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期的、稳定的天气特征。

气象是指短期的、变化多端的天气现象。

气候形成的因素较为复杂,包括地球的自转、公转、太阳辐射、地形等多个方面。

3、中国地理特征中国地理特征非常丰富,包括自然与人文两个方面。

自然特征包括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和动物等方面,人文特征包括人口、语言、宗教、文化、历史、民族等方面。

4、世界地理特征世界地理特征各具特色,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自然和人文特征。

比如,北美洲地区拥有广袤的草原、蓝天白云,南美洲地区则有丰富的热带雨林、沙漠和山脉。

欧洲则有历史悠久的文明和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

5、“一带一路”战略“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也是中华民族复兴的现实需要。

该战略包括“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涵盖了6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实施中,该战略重点发展基础设施和经济,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和影响力。

6、全球化及其影响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趋势,它对国家、社会和个人都有深刻的影响。

全球化加速了各国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也推动了世界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发展。

但是,全球化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环境破坏、文化冲突和贫富差距等。

三、总结地理高中选修1的知识点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到自然、人文和经济等多个领域。

“一带一路”倡议与国际合作-高二地理课件(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一带一路”倡议与国际合作-高二地理课件(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一带一路”由来
丝绸之路经济带
“丝绸之路经济带”有三大走向: 一是从中国西北、东北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
波罗的海; 二是从中国西北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 三是从中国西南经中南半岛至印度洋。
“一带一路”由来
古代丝绸之路
微信公众号爱上新课标地理课
图3-31 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示意
陆上丝绸之路是指始于我国古都长安(今西安),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 代陆路商贸线路。它途经河西走廊,通过玉门关和阳关,抵达新疆,再穿越中亚、 西亚和北非,最终抵达非洲和欧洲,还向南延伸到南亚次大陆。
目录
01 “一带一路”由来
02 “一带一路”倡导国家之间 协作发展
03 随堂练习
01
“一带一路”由来
“一带一路”由来
基本概念
1.历史基础 (1)“丝绸之路”自古就是东西方文明交流和经贸合作的通道与桥梁。 (2)唐朝中后期,“海上丝绸之路”兴起,中国与这些地区久远浓厚的历史联系为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提供了良好基础。 2.概念: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一带一路”倡导国家之间协作发展
探究活动
贸易畅通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关键内容,是促进“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经济 繁荣与区域合作的重要手段。结合图3-43,查找有关资料,完成相关任务。
“一带一路”倡导国家之间协作发展
探究活动
(1)举例说明我国在“一带一路”贸易网络中的地位与功能。 (2)海外园区建设,是我国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重要的合作内容。2017年, 我国与 “一带一路”相关的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新增19个,主要分布在中亚、东南亚、非洲 及中东欧地区。园区入驻企业主要集中在农业、轻纺、家电、商贸物流、钢铁、建材、 化工、汽车、机械、矿产品等行业领域。中国—白俄罗斯工业园、中国一马来西亚“两 国双园”项目、埃及苏伊士经贸合作区等一批重点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推进迅速。任选 一个工业园区,查找有关资料,分析园区的主导产业、类型和建设意义。 (3)议一议,我国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之间的合作还有哪些方式?又产生了哪些效益?

国家之间的合作发展——以“一带一路”为例高二地理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国家之间的合作发展——以“一带一路”为例高二地理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对巴基斯坦:促进巴基斯坦对外贸易;推 动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就业机会,增加人 民收入;通过输油管线建设,带动巴基斯 坦经济发展;带动西南部港口的发展。
“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 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共同 发展,具有重要和深远的 意义。
和平 之路
繁荣 之路
开放 之路
文明 之路
创新 之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带一路-重要意义
打造新型国际合作模式
投资贸易潜力
各国资源条件差异
“一带一路” 国际合作的基础
促使各国充分发挥 比较优势
利用市场机制 配制资源
基础设施网络的互联互通 ➢ 铁路:
新亚欧大陆桥、昆曼公路和泛亚铁路、 中俄高铁(规划)、中巴铁路(规划)、中 缅印铁路(规划)
➢ 油气管道:
中俄和中缅石油管线; 中俄天然气管道(规划);
➢ 信息通讯:
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一 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 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广大腹 地国家,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一带”指“丝绸之路经济带”,有三个走向,从我国出发,一是经中亚、俄罗斯到 达欧洲,二是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三是到东南亚、南亚、印度洋。
自主探究
阅读教材P99—100
思考“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经济发展的互助性
➢ 沿线多为发展中国家,面临 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许多共性 问题。
➢ 沿线国家在发展水平、产业 结构等方面具有一定差异性, 有利于国际经济合作。
1
新亚欧大陆桥
2
中蒙俄
3
中国—中亚—西亚
4
中国—中南半岛
5
中巴经济走廊
6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
“一带一路”经济走廊对我国各区域发展的意义

中考地理热点之一:一带一路专题训练(附答案)

中考地理热点之一:一带一路专题训练(附答案)

中考地理热点之一:一带一路专题训练(附答案)1.“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是我国为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提出的国家发展战略,其贯穿欧亚大陆,东连亚太经济圈,西接欧洲经济圈。

读图七(一带一路示意图)和图八(某地区城市分布图),回答问题(13分)⑴请在图上适当位置填出:欧洲、中国⑵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从我国东南沿海出发进入A______洋,绕过东南亚进入B______洋,来到C_______洲,最后从亚洲和大洲C的分界线________运河进入地中海,到达欧洲。

“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得益于我国地理位置具有__________的优越性。

⑶读图八,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过的D区域所示地区的城市主要分布在________;该区域主要矿产资源是:_________。

⑷从发展水平来看,欧洲西部是世界上___________国家最为集中的地区。

综合中国和欧洲发展水平的差异考虑,下列商品中,欧洲从中国进口的商品主要为___________。

(至少选2项)鞋类、汽车、航天器、家具、玩具、灯具、化学制品⑸“一带一路”也将给大洲C带来发展机遇。

中国与大洲C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互助合作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是我国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1)C半岛所属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及沿岸地区。

其所属的中东地区大部分居民为阿拉伯人,信仰______________教。

(2)“一带一路”到达的B地区为世界上____________(发达/发展中)国家集中的地区。

(3)B地区是世界上旅游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我国是该地区重要的旅游客源国之一,下列对其旅游业发达的原因,叙述错误的是()A. 该地区自然景观丰富多彩B. 该地区居民收入高,休闲时间较多C. 该地区跨国旅游过境方便D. 该地区大多数国家使用统一的货币——美元(4)内罗毕所在地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环,该地区居民人种为____________人。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知识归纳总结—区域协调发展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知识归纳总结—区域协调发展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知识归纳总结—区域协调发展一、课标呈现1.以某流域为例,说明流域内部协作开发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

2.结合“一带一路”建设,说明国际合作的重要意义。

二、基础知识知识点1: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与意义1.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1)缩小地区发展差异,实现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共同提高。

(2)实现地区间的合理分工,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

(3)促进生产要素有序流动,消除地区壁垒。

(4)实现可持续发展,降低开发的资源环境代价。

2.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社会增进社会公平,提高各地区人民的生活质量提高资源的空间配置效率,促进区域分工合理化经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促进区域水平的整体提高生态促进社会经济活动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协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1.尼罗河流域(1)概况:尼罗河发源于东非高原,流经非洲东部与北部,自南向北注入地中海,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

(2)支流①白尼罗河:发源于赤道附近终年多雨地区。

①青尼罗河:上游属热带草原气候,下游流经沙漠地区。

(3)水资源现状:人均水资源少,属水资源短缺地区;水资源主要用于农业灌溉;水电开发率低。

2.不协调的流域开发地区人类活动主要问题①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上游过度用水与捕捞①影响下游地区的供水①导致旱涝灾害加剧上中游毁林开荒①河流含沙量增多,造成水库泥沙淤积过度灌溉导致盐碱化加剧下游工业发展污染严重(1)原则:加强流域内的合作,兼顾各国利益,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环境。

(2)目的:摆脱贫困,加快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

(3)主要途径:成立协作组织,统一规划管理;水资源的协调利用与合理分配;环境的协作保护与统筹治理。

知识点3:国家之间的合作发展——以“一带一路”为例1.“一带一路”2.“一带一路”建设的地理背景(1)地缘上的联系性。

(2)资源禀赋的互补性。

(3)交通通信的联通性。

(4)经济发展的互助性。

3.“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经济走廊沿线国家主要特点中蒙俄经济走廊中国、蒙古、俄罗斯通过铁路、公路互联互通,推进通关和运输便利化,促进过境运输等多领域务实合作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中国、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德国、荷兰等交通优势明显,连接环太平洋经济圈和欧洲经济圈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中国、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伊朗、沙特阿拉伯能源大通道,是中国-中亚石油、天然气管道必经之地中巴经济走廊中国、巴基斯坦贯通南北丝绸之路的枢纽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国、印度、孟加拉国、缅甸将珠三角经济圈与印度经济连接起来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中国、越南、新加坡以沿线中心城市为依托,以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为基础,共同发展区域经济体4.“一带一路”合作的主要内容沿线各国资源禀赋各异,经济互补性较强,彼此合作潜力和空间很大。

一一带一路地理试题1

一一带一路地理试题1

2015初中会考地理热点(一带一路)复习资料(内部材料)1.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 其贯穿欧亚大陆, 东边连接亚太经济圈, 西边进入欧洲经济圈。

读下列图文资料, 回答问题。

(1)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地理环境特征差异明显, 图中甲乙两区域是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两个区域, 阐述两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并分析乙区域这些特征对农业、人口、城市分布的有利影响。

(2)试从地理角度说明“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对新疆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

(1)甲区域:甲区域位于亚欧大陆西部, 西临大西洋;气候类型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 气温年较差较小, 降水季节分配均匀;以平原为主的地形;河流补给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土壤肥沃等。

乙区域: 乙区域位于亚欧大陆内部;气候类型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气温年较差大, 降水少;河流为多为季节性河流, 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以盆地为主的地形, 沙漠广布, 水源处有绿洲分布。

有利影响: 乙区域夏季热量充足, 白天光照强烈, 夜晚降温很快, 气温低(昼夜温差大), 降水少, 利于瓜果积累大量糖分。

(同理, 由于光热资源充足, 降水稀少而有比较稳定的灌溉水源, 该区域成为我国重要的长绒棉产区。

)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该盆地边缘的绿洲地带, 这里水源相对比较稳定。

(2)促进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开发, 带动就业;能够将当地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能够加强与周边地区互联互通, 促进贸易与旅游等发展;能够促进民族团结, 维护社会稳定。

2、读“一带一路”示意图回答问题。

(1)某海轮从广州到阿曼运送货物。

为节约燃料, 请建议其出发季节并说明理由。

(2)航行途经印度尼西亚。

该国地震多发, 请分析其原因。

(3)建设陆上丝绸之路——铁路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不利自然条件有哪些?(1)冬季冬季东亚、南亚盛行西北风和东北风, 印度洋洋流逆时针流动, 航行过程中可以顺风顺水。

(2)印尼处于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一带一路的地理意义

一带一路的地理意义

一带一路的地理意义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

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合作伙伴的经济合作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潮流,秉持开放的区域主义,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建立以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经济体系。

共建“一带一路”不仅有利于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而且有利于增进各国人民友谊,巩固地区和世界和平稳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带一路中与地理相关知识点
一带一路中与地理相关知识点
从地理位置来看,我国位于一带一路的交汇位置;从海陆位置看,我国东临太平洋,北西南邻国多;从面积来看,是占据一带一路路线最长的国家。

从地区上看,“一带一路”战略所覆盖的地区与节点城市范围极广。

“一带一路”战略具体包括以下几条线路,中蒙俄经济带:主要通过环渤海、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蒙古等国家的交通和能源通道,向东连接日本和韩国,向西通过俄罗斯连接欧洲;新亚欧陆桥经济带:通过原来的亚欧大陆桥向西经xq连接哈萨克斯坦及其中亚、西亚、中东欧等国家;中国―南亚―西亚经济带:通过云南、广西连接巴基斯坦、印度、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越南、新加坡等国家,通过亚欧陆桥的南线分支连接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土耳其等国家;海上战略堡垒:分别由环渤海、长三角、海峡西岸、珠三角、北部湾等地区的港口、滨海地带和岛屿共同连接太平洋、印度洋等沿岸国家或地区。

从自然地理:地形地貌、自然带、植被、气候类型、水文,洋流,大气环流,时区,板块(地震),等等对相关地区重点了解。

人文地理:相关国家的经济发展与互补问题;海运中的路线问题;海运、铁路与公路运输的转换和选择问题;相关国家旅游经济的发展与环境治理、保护的问题;等等吧。

要特别注意历史、政治、地理关于西域,也是就今天的中亚各国的综合问题,比如汉唐时对外经济政治军事文化问题。

宋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问题,宋元明清时对外贸易方式和闭关锁国政策(郑和下西洋、广州十三司)。

从自然和人文地理角度,对中国某区域在“一带一路”经济带中的地理优势进行分析
优品课件,意犹未尽,知识共享,共创未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