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 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辛亥革命》教案

《辛亥革命》教案

《辛亥革命》教案(一)教学目标课程目标: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1、知识与能力(1)基础知识:清朝的“新政”和“预备立宪”,民主革命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兴中会、同盟会与三民主义,武昌起义。

《临时约法》、临时政府的法令和措施。

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2)能力:○1从文本、视频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2依据史实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3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过程:教师利用视频资料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学生的学习方式有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不同观点间的辩论。

方法:①通过对“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的探究,学习分析背景、原因的方法。

②通过对“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的探究,学习历史事件评价的基本思路。

○3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学会寻找资料,探究历史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辛亥烈士的鲜血、孙中山愈挫愈奋的精神,是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的极好教材。

《临时约法》的制定体现了“法为国根,民为邦本”的理念。

(二)教学重点:爆发原因,《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教学难点: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三)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新课:近代历史上中国人民在寻找救国救民道路上进行了哪些探索?结果如何?2、活动一:情境:播放视频资料《辛亥革命的准备》。

任务: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探究问题1:“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要求作记录。

代表发言。

教师小结,背景、原因分析的方法指导。

3、活动二:情境:播放视频资料《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学生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史实,教师补充讲解这一史实。

4、合作探究题2: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要求学生先开展讨论,后进行辩论。

老师对学生的辩论情况及时给予评价。

指导学生学习对历史事件评价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5、教师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够充分,力量不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八年级辛亥革命教案

八年级辛亥革命教案

八年级辛亥革命教案【篇一:第7课辛亥革命教案(川教版八年级上)(1)】第7课辛亥革命教案(川教版八年级上)教学目标一﹑识记和理解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

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能力和方法指导学生分析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及三民主义,培养学生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初步能力。

通过分析和探讨辛亥革命的重大历史意义,使学生初步学会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孙中山早期革命经历,使学生深深体会到,在国家和民族危亡之际,孙中山和爱国华侨所表现出的强烈爱国之情。

同时引起学生学习孙中山的勇于探索,立志奋斗的积极进取精神。

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本课的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三民主义。

中华民国的成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本课难点:三民主义课型:新课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课外阅读有关孙中山书籍的文章。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讨论法辩论法教学时间:1课时教具:计算机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知道孙中山吗?孙中山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占有什么样的地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孙中山。

”(教师可以利用“导入框”提出这个问题,也可以用电脑屏幕显示或幻灯打出孙中山像,播放有关孙中山的视频剪辑。

让学生简单介绍一下他的早期革命活动,)由此导入新课。

学习新课:一﹑辛亥革命的酝酿1﹑兴中会的成立孙中山为筹划革命,呕心沥血,做了大量工作。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孙中山深感清政府腐败无能,在檀香山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孙中山先生建立兴中会的目的是什么?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有什么区别?孙中山先生决定用暴力推翻清王朝统治的想法合理吗?为什么?(组织讨论,在回答的基础上讲解)戊戌变法的失败,义和团运动的被镇压,《辛丑条约》的签定,说明清政府已是帝国主义的走狗和统治中国的工具,他已经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敌人。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人教版(优秀篇)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人教版(优秀篇)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人教版(优秀篇)《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孙中山成立兴中会;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性质、纲领、三民主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利用有效的课程资源,培养观察和想象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三民主义的评价,培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对比,掌握透过现象找出本质的学习方法。

通过分析本课与前后相关内容的内在联系,掌握广泛联系的历史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表现,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精神;三民主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革命派倡导的民主革命是顺应历史潮流,符合民族利益的。

本课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本课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教学设备多媒体学生课前准备1.收集、整理有关孙中山的故事2.编排历史课本短剧板书设计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出示一组图片)这些图片和哪一人物有关生:孙中山师:据统计,全国仅以孙中山名字命名的大小地名就有数千处之多。

孙中山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人物,被尊称为“国父”。

“国父”那一定是缔造这一国家作出杰出贡献的伟大人物。

哪位同学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孙中山,讲一讲有关孙中山的故事?(幻灯片显示孙中山图片)生:讲述收集的故事。

师: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他的最大功绩和主要贡献是领导了一场伟大的革命,这场革命结束了一个旧时代,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场革命就是辛亥革命。

讲授新课:1.兴中会的成立师:19世纪末的中国是一幅悲惨的景象,中国人民承受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华民族处于濒临灭亡的境地。

中国历代革命辛亥革命教案案例

中国历代革命辛亥革命教案案例

中国历代革命辛亥革命优秀教案案例第一章: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1.1 教学目标了解清朝末年社会矛盾的激化,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

1.2 教学内容1.2.1 清朝末年的社会矛盾1.2.2 民族危机的加深1.2.3 辛亥革命的前奏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历史资料,分析清朝末年社会矛盾的激化,引导学生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

1.4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辛亥革命历史背景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辛亥革命的酝酿与爆发2.1 教学目标掌握辛亥革命的前期酝酿和爆发过程,理解革命的意义。

2.2 教学内容2.2.1 革命团体的形成与发展2.2.2 辛亥革命的具体过程2.2.3 辛亥革命的意义2.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结合辛亥革命的具体事件,引导学生了解革命的酝酿与爆发过程,理解革命的意义。

2.4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讨论,检查学生对辛亥革命酝酿与爆发过程的理解程度,以及对革命意义的认识。

第三章:辛亥革命后的政治变革3.1 教学目标了解辛亥革命后的政治变革,理解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3.2.1 辛亥革命后的政治形势3.2.2 政治变革的过程与特点3.2.3 政治变革对中国历史的影响3.3 教学方法采用比较分析法,结合辛亥革命后的政治变革,引导学生了解政治变革的过程与特点,理解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4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辛亥革命后政治变革的了解程度,以及对政治变革对中国历史影响的认识。

第四章: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4.1 教学目标掌握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理解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4.2 教学内容4.2.1 辛亥革命的历史成就4.2.2 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性4.2.3 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4.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评价辛亥革命,理解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4.4 教学评价通过小组报告,检查学生对辛亥革命历史评价的理解程度,以及对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作用的认第五章:辛亥革命后的社会改革5.1 教学目标了解辛亥革命后的社会改革措施,理解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辛亥革命》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识记与理解:了解和掌握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基础知识。

2、能力与方法: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

【重点难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是本课的重点。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学法指导】1、指导观察图画和形势图等,教给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角度,以培养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学习历史要注意对历史知识的比较和联系,本课中的兴中会创立和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可指导学生制成简表进行比较分析,以探求较好的学习方法。

【教法过程】1、“同学们知道孙中山吗?”教师可以利用“导入框”提出这个问题,也可以用电脑屏幕显示或幻灯打出孙中山像,让学生们说说他们所了解的有关孙中山的故事,由此导入新课。

2、“辛亥革命的酝酿”打出《兴中会成立简表》,指出兴中会成立的时间、地点以及革命纲领,兴中会把誓言“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作为革命纲领。

这在中国破天荒第一次提出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合众政府的主张。

因此,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继兴中会成立后,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革命团体,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已经形成,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已经成为时代的必然,一个由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新时期已经到来了。

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

要求学生掌握同盟会建立的时间、地点、领导人、革命纲领以及机关刊物。

重点讲述四点:一是中国同盟会是在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基础上建立的。

二是同盟会革命纲领的理解。

三是同盟会的性质。

四是三民主义,与革命纲领并无实质上的区别。

同盟会的革命纲领与三民主义对照讲解,指导学生看课文中“雄鸡一声天下白”的插图,想象涵义,加深理解。

中国历代革命辛亥革命历史教案

中国历代革命辛亥革命历史教案

中国历代革命辛亥革命历史教案第一章:辛亥革命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和意义;2. 掌握辛亥革命的过程和主要事件;3. 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内容:1. 辛亥革命的背景:清朝的衰落和民众的不满;2. 辛亥革命的过程:武昌起义、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清朝灭亡;3. 辛亥革命的主要事件:黄花岗起义、四川保路运动、二次革命。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2. 通过观看纪录片或讲解相关视频,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过程和主要事件;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第二章:辛亥革命前的中国历史教学目标:1. 了解辛亥革命前中国历史的背景;2. 掌握辛亥革命前的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3. 理解辛亥革命前中国社会的矛盾和问题。

教学内容:1. 辛亥革命前的中国历史背景:清朝的衰落、西方列强的侵略;2. 辛亥革命前的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孙中山;3. 辛亥革命前中国社会的矛盾和问题:民众的生活困苦、官僚腐败、民族危机。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辛亥革命前的中国历史背景;2. 通过观看纪录片或讲解相关视频,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前的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辛亥革命前中国社会的矛盾和问题。

第三章:辛亥革命的过程教学目标:1. 了解辛亥革命的过程;2. 掌握辛亥革命的主要事件;3. 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内容:1. 辛亥革命的过程:武昌起义、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清朝灭亡;2. 辛亥革命的主要事件:黄花岗起义、四川保路运动、二次革命;3. 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推翻清朝、结束封建帝制、开启民主共和时代。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辛亥革命的过程;2. 通过观看纪录片或讲解相关视频,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主要事件;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篇一: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篇二: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案】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教学过程:1、政治条件:《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

2、经济和阶级基础:清政府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3、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课本62页内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学说;主阵地:上海和日本东京;著名的革命宣传家:邹容、陈天华和章炳麟。

章炳麟指出:革命是除旧布新的良药,实现民主共和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邹容则在《革命军》中写道:“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

他号召推翻清朝统治,建立独立、民主、自由的“中华共和国”。

4、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课本63页(兴中会、同盟会等建立的时间、地点、人物、性质)(1)兴中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时间:1894年创立人:孙中山地点:美国檀香山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入会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府。

”目标: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同盟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a、时间:1905年b、地点:日本东京c、成员组成: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成员d、政治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三民主义”)e、主要领导人: 孙中山、黄兴f、机关刊物:《民报》g、性质: 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h、意义:使中国革命运动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核心,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辛亥革命》精品教案

《辛亥革命》精品教案

《辛亥革命》精品教案
二、武昌起义
1.武昌起义的原因
1911年, 湖北革命组织文学社与共进会, 在
同盟会的推动下, 积极谋划起义。

2.起义的主力
倾向革命的湖北新军
3.起义前的形势
10月初, 共进会负责人孙武等在汉口租界制造炸弹, 不慎爆炸, 起义计划泄露。

清政府到处搜捕革命党人, 形势非常紧迫。

展示“相关史事”
4.起义时间: 1911年10月10日
5.起义过程
出示湖北军政府的图片和课本知识拓展讲述辛亥革命的概念
思考: 辛亥革命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
1、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20世纪初, 清政府的统治日益腐朽没落, 尤其是《辛丑条约》签订后, 满清王朝已经完全沦为帝国主义控制中国的工具, 全国人民在斗争的失败中看到了革命是唯一的出路。

2.革命有着正确的指导思想。

旧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革命指导思想, 其反学生阅读课
本归纳过程
学生分组讨

使学生明白武
昌起义比较仓

培养学生自主
学习的能力,
并增加对起义
过程的记忆。

提高学生学习
兴趣
通过分组讨论
培养学生合作
学习的能力,
并通过讨论使
学生更深刻地
理解辛亥革命
能够取得胜利
的原因。

通过分组讨论
培养学生合作
学习的能力,并
通过讨论使学
生更深刻地理
解辛亥革命能
够取得胜利的
原因。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共3篇)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共3篇)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共3篇)第1篇: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湖南省新化县第三中学秦爱叔一、设计理念: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管理,加强师生互动,使之形成良好的自主、合作、探究之能力。

另通过情境教学、角色扮演与合作讨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史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关于辛亥革命,学生在初中已经有所知晓,这对我们开展教学较为有利,只是学生对辛亥革命史实的了解一般都停留在电影电视中有关描述辛亥革命的一些认知,这属于一种感性认识。

我们要真实全面的掌握相关史实,还须进一步学习与挖掘。

三、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范畴,它推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中国近代史进程中的里程碑。

本课在内容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结束了一个旧时代,还开启了一个新时代。

2.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背景与影响,《临时约法》教学难点: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孙中山推举袁世凯为总统的原因。

四、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历史材料设置问题,循循善诱,促使学生思才问题,探究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进行中的复杂性与艰巨性,使学生认识到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应珍惜时间,勤奋学习。

通过学习孙中山在革命时期的思想和表现,教育学生为实现祖国腾飞大业而努力学习。

五、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导入]:一张近代服饰、发型的图片导入。

教师阐述:从课件上这张图片,我们可看出是何政治事件造成了这种近代服饰、发型的变迁这次政治事件发生的背景当时有无具备条件2.新授(教学内容)(一)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及条件:投影:图一:中国被众多条约捆绑图。

历史教案-初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5篇

历史教案-初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5篇

初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5篇《辛亥革命》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册第二单元第8课的内容。

《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进步革命人士在政治近代化上的探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初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5篇,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初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1一、教学设计思路分析(一)学习内容特征分析:《辛亥革命》承接了继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之后,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前的社会变革的爆发力。

由经济技术变革到政治改良,再到政治革命,本节课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本节教材的安排特点,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提出问题,深入讨论辛亥革命的必然性以及必要性。

(二)学情分析1、生理学习技能分析:初中八年级学生经历过小学与七年级的学习,在历史知识上具备一定的认知基础,但是水平参差不齐,对于调度历史时期的时代背景,显得有些困难。

不能从历史时间的大环境下看问题。

2、心理学习能力探讨:革命史本身就带有丰富的激情色彩。

对于长期饱受强国凌弱的中国,辛亥革命的历史运动又显得极其振奋人心。

本节知识既有枯燥乏味的纲领文件,又有行色生动的革命运动背景。

将二者结合,恰到好处的牵动了学生的空间思维与发散思维。

(三)教学设计重点在教科书的设计和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合理运用学习理论,帮助学生完成有意义的知识建构学习。

由生动的《辛亥革命》电影精彩片段引入课堂教学,以简便易行及形象的多媒体影音将历史事件变得生动化。

注重概念形成与发展的思维过程,即知识建构的动态过程。

(四)教学设计基本理念与思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创设丰富的情境,以历史事件中实例加以多媒体形象的呈现,以强有力的视觉冲击效果激发学生的眼到、心到、手到效应。

通过知识迁移、情景设问促进学生的协作与交流,最终实现意义建构。

二、教学设计方案课题辛亥革命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材目次人教版八年级历册第二章第8课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了解孙中山救国革命思想路线的转变过程。

2、学会结合时代背景,深入探讨辛亥革命的爆发因素。

高一历史辛亥革命教案

高一历史辛亥革命教案

高一历史辛亥革命教案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历史辛亥革命教案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高一历史辛亥革命教案1第13课辛亥革命课标要求:简述辛亥革命的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活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历史材料设置问题,循循善诱,促使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进行中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使学生认识到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应珍惜时间,勤奋学习。

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变。

通过学习孙中山在辛亥革命时期的思想和表现,教育学生为实现祖国腾飞大业而努力学习。

重点难点:重点分析:武昌起义的爆发与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临时约法的评价。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难点分析: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教训师:同学们,人们对孙中山的一生给予了高度评价。

毛泽东说:“孙中山先生之所以伟大,不但因为他领导了伟大的辛亥革命,而且因为他能够‘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解释,提出了新三民主义;晚年有个伟大转变”。

鲁迅说:“中山先生,生来[站出世间来]就是革命,失败了还是革命;中华民国成立之后,也没有满足过,没有安逸过,仍然继续着近乎完全的革命工作。

”在先生诞辰140年的时候,社会各界都举办了纪念活动,先生毕生从事民主革命,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先行者]。

他为追求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民生幸福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师:欲学习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缅怀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就必须了解先生的革命事迹。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
2.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会运用历史资料和文献,提高学生的资料检索和运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学生主动探究辛亥革命的原因、过程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运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辛亥革命的历史氛围,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2.鼓励学生开展辛亥革命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研究能力。
3.要求学生在作业中表达对辛亥革命的认识和感悟,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五、案例亮点
本节课作为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辛亥革命》的优秀教学案例,具有以下五个亮点:
1.情景创设:通过引入视频资料和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生动地再现了辛亥革命时期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仿佛穿越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这种情景创设的方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辛亥革命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理解。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播放辛亥革命的相关视频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引发学生对辛亥革命产生浓厚的兴趣。
2.利用多媒体展示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如清朝的衰落、民众的生活状况等,让学生对辛亥革命有更直观的了解。
3.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扮演辛亥革命时期的人物,进行角色扮演,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感悟。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辛亥革命相关的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研究,共同探讨事件的发生原因、过程及其影响。
2.各小组通过查阅资料、访问专家等方式,收集与所选事件相关的历史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形成研究报告。
3.各小组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其他小组成员和相关教师进行点评,共同提高对辛亥革命的理解和认识。

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辛亥革命教案四篇

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辛亥革命教案四篇

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辛亥革命教案四篇导读:本文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辛亥革命教案四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一、教学设计思路分析(一)学习内容特征分析:《辛亥革命》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册第二单元第8课的内容。

《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进步革命人士在政治近代化上的探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它承接了继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之后,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前的社会变革的爆发力。

由经济技术变革到政治改良,再到政治革命,本节课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本节教材的安排特点,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提出问题,深入讨论辛亥革命的必然性以及必要性。

(二)学情分析1、生理学习技能分析:初中八年级学生经历过小学与七年级的学习,在历史知识上具备一定的认知基础,但是水平参差不齐,对于调度历史时期的时代背景,显得有些困难。

不能从历史时间的大环境下看问题。

2、心理学习能力探讨:革命史本身就带有丰富的激情色彩。

对于长期饱受强国凌弱的中国,辛亥革命的历史运动又显得极其振奋人心。

本节知识既有枯燥乏味的纲领文件,又有行色生动的革命运动背景。

将二者结合,恰到好处的牵动了学生的空间思维与发散思维。

(三)教学设计重点在教科书的设计和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合理运用学习理论,帮助学生完成有意义的知识建构学习。

由生动的《辛亥革命》电影精彩片段引入课堂教学,以简便易行及形象的多媒体影音将历史事件变得生动化。

注重概念形成与发展的思维过程,即知识建构的动态过程。

(四)教学设计基本理念与思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创设丰富的情境,以历史事件中实例加以多媒体形象的呈现,以强有力的视觉冲击效果激发学生的眼到、心到、手到效应。

通过知识迁移、情景设问促进学生的协作与交流,最终实现意义建构。

二、教学设计方案课题辛亥革命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材目次人教版八年级历册第二章第8课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了解孙中山救国革命思想路线的转变过程。

2、学会结合时代背景,深入探讨辛亥革命的爆发因素。

初中生辛亥革命优秀教案

初中生辛亥革命优秀教案

初中生辛亥革命优秀教案更多辛亥革命相关内容推荐↓↓↓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范文700字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650字辛亥革命观后感心得爱国影片《辛亥革命》观后感辛亥革命观看心得范文初中生辛亥革命优秀教案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辛亥革命兴起过程,识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理解其地位以及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知道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过程及原因,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史料阅读法分析辛亥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学会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问题探究法,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会从不同的历史视角评价历史事件,提高对历史问题的探究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了解孙中山和其他民主革命人士的事迹,感受年轻人对时代、社会责任的探寻和勇于担当。

2.通过感受中华民国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首创意义,感知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体会民主共和的内涵。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同盟会政治纲领、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三、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史料分析法,情景再现法,归纳总结法等。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件(PPT演示文稿)五、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展示一组关于辛亥革命的数字:8小时——从打响第一枪到占领湖广总督署只用了8小时41天——武汉三镇保卫战坚持41天,迎来全国十余个省区的独立80天——从武昌首义到中华民国建立仅有80天123天——从起义爆发到清帝退位历时仅123天提问:同学们可以看出这是哪一历史事件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导入:没错,这一组数字向我们展示的是辛亥革命的历史过程。

大家从这一组数字来看,偌大的清王朝在这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便被推翻。

那么这场革命又是如何爆发的,这之后的中国又是怎样一个情况,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一同进入第13课辛亥革命。

(板书:第13课辛亥革命)环节二:新课教学一、武昌起义过渡:一次大的革命行动往往要有一定的时间来积累能量,辛亥革命的酝酿是一个长达20年的较长过程。

第8课辛亥革命教案导入

第8课辛亥革命教案导入
(八)板书设计:具有创新性和科学性,体现教师对教材的整合、把握程度和教学内容的有机统一。板书设计应条理清楚,重点、难点突出,讲究技巧性、艺术性,能够达到帮助学生把握课程内容的目的。
(九)教学反思:包括教案的亮点、学术争论的不同观点、教学困惑等。
课题: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
师: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资产阶级革命派肩负起历史的使命,顺应历史潮流,开始拿起武器进行斗争,并于发动了一场波澜壮阔的伟大革命——辛亥革命。
设计意图:对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所做的探索进行复习,有利于旧知的巩固,同时,自然地过渡到本课内容,使学生从线索上清晰地把所握近代以来中国各个阶层的探索,认识到革命斗争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本课共有两目,分别是“孙中山创建革命党”“武昌起义”和它们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在孙中山的领导下,革命党愈挫愈奋,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最终推动了武昌起义的爆发,这些武装起义基本上都是革命党人在同盟会纲领和旗帜下进行的,也正是由于武昌起义的成功,中华民国才得以于1912年元旦成立。因此我们可以这样归纳本课的主线:准备――爆发――结果。学情分析:
(三)教学模式:以各区(市)、学校推行的模式为主,教师独创并经过实践并在一定区域内反响良好的也可。
(四)教具:一般包括多媒体、小黑板、历史挂图、教学实物等。
(五)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包括基本的历史知识,即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过程与方法目标:包括课堂学习和课后活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活动设计,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态势。
本次教学是历史学科在新课标教学模式下的一次尝试,试图培养起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自我探究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的合作中,活动的参于中学会

2.3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教案

2.3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教案

2.3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篇:2.3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教案教学准备1.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教会学生辩证地看待辛亥革命,使学生理解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既成功又失败。

2.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3.教学用具多媒体工具4.标签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海峡两岸人民共同景仰的历史人物是孙中山,他被称为国父。

孙中山之所以有如此崇高的地位,是因为他领导了辛亥革命。

【讲授新课】师:辛亥革命的爆发不是偶然的,它爆发的原因是什么?一、原因师:戊戌变法的结果如何?生:失败师:它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生:维新派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师: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过。

既然改良道路行不通,那么只能用革命的手段。

什么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生:《辛丑条约》师: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矛盾集中表现在反对清朝统治的斗争上。

由此爆发了辛亥革命。

二、经过师:我们先来介绍辛亥革命的领导人孙中山(1866~1925)。

孙中山,名文,字逸仙,出生于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人一个农民家庭。

他在从事革命活动的时候,曾用过中山樵的名字,后来人们都叫他孙中山。

少年时代的孙中山爱听太平天国的故事,称赞洪秀全是反清第一英雄,自命是洪秀全第二。

他先在家乡上学,后来在他的哥哥、华侨资本家孙眉的资助下,在美国檀香山读中学。

中学毕业后在香港西医书院学医。

他医术精湛,找他看病的人很多。

他认识到“医国”比“医人”更重要,他决定尋找救国的道路。

1894年,也就是甲午战争爆发的那一年,28岁的孙中山向号称“识时务”的北洋大臣李鸿章上书,提出了“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变法自强主张。

李鸿章对他的上书没有理睬。

这使孙中山觉悟到只有用革命手段,推翻腐朽的清政府,才能救中国,于是他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他的第一个重要活动就是创建革命党。

1、创建革命党──组织基础名称时间地点创建人纲领性质兴中会 1894 檀香山孙中山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中国同盟会 1905 东京孙中山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师: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是什么?生: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师:“鞑虏”是指满族统治者,而不是指整个满族。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设计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设计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设计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

那么怎么设计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呢?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设计5篇范文,希望大家喜欢!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设计一一、教材分析:本课内容选自川教版教材第二学习主题《近代化的起步》第3课《辛亥革命》。

本学习主题主要体现中华民族在近代历史中为反抗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而进行的一系列抗争与探索,从而使中国一步步走向近代化的历程。

其中辛亥革命在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

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

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为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课共分有三目:革命的酝酿,武昌起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因此我们这节课的线索就是革命的背景——爆发——结果——意义。

学情分析:本次教学是历史学科在导学案教学模式下的一种尝试,试图培养起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自我探究的能力,充分分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的合作中,活动的参于中学会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初二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思维能力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也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和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所以本课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能力,在导学案设计中,通过课前预习,完成知识层面的掌握,通过小组交流探讨,师生互动,进一步理解本课的重难点问题。

同时初中学生感性认识多于理性认识,学习中兴趣非常重要,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音像资料,创设情境,使学生进入特定的历史氛围。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记住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名称,建立时间及建立者,中国同盟会成立的概况,理解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和三民主义,知道辛亥革命发生的过程及相关事件,了解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及概况,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优质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优质教案

第9课辛亥革命❶教学分析➷教学重点:革命志士的奋斗;武昌起义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意义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链接图片——辛亥革命博物馆图片)辛亥革命博物馆,是武汉市为纪念辛亥革命武昌首义100周年而兴建的一座专题博物馆,位于武汉市武昌区阅马场首义广场南侧,北临彭刘杨路,南抵张之洞路,东邻楚善街,西靠体育街,是首义文化区的核心建筑,与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红楼)、孙中山铜像、黄兴拜将台纪念碑、烈士祠牌坊等同处一条轴线。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辛亥革命。

去感受那段火红的革命历史。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革命志士的奋斗1.学生发言:阅读教材,说一说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革命起义有哪些?结果如何?提示:2.教师讲述:讲述黄花岗起义概况3.视频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黄花岗起义4.展示材料: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孙中山5.教师提问:黄花岗起义有什么历史意义?提示:黄花岗起义虽然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6.图片展示:出示徐锡麟、秋瑾、黄兴等人的图片和林觉民的《与妻书》以及黄兴的绝命书思考:这些革命党人有什么的精神值得人们学习?提示:追求真理、百折不挠,前赴后继、浴血奋斗目标导学二:武昌起义(一)武昌起义1.图片展示:展示起义图片2.材料引入:据此,则人数已多,乘此路潮鼓涌之时,尤易推广。

盖鄂省军届久受压制,以表面上观之,似无主动之资格,然其中实蓄有反抗之潜力;而各同志尤愤外界之讥评,必欲一申素志,以洗其久不名誉之耻。

似此人心愤发,倚为主动,实确有把握,诚为不可得之机会。

若强为遏抑,或听其内部自发,吾人不为之指挥,恐有鱼烂之势,事诚可惜。

——黄兴3.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结合材料分析武昌起义的有利条件?提示:保路运动兴起;有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革命基础好;湖北新军倾向革命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亥革命
【教学目标】
1.了解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和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的史实。

2.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重点】
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

【教学难点】
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内容】
一、新课导入
导入1(图片式导入)每逢新中国的重大节日或隆重庆典,天安门广场都要摆放孙中山的巨幅画像。

这幅高6.18米、宽5.24米、重约1吨的巨幅画像是依据孙中山20世纪20年代摄于上海的照片绘制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半个世纪,这一形式一直保持了下来,并且还将继续下去。

孙中山最大的贡献是什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本课去探究这些问题。

导入2(情境式导入)多媒体展示中山陵风景图片。

同学们知道这个著名的旅游景点在哪里吗?长眠于此的世纪伟人指的是谁?此景点为南京中山陵,伟人是孙中山。

毛泽东称他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孙中山何以赢得如此高的赞誉?那是因为在100多年前,一场震惊中外的革命——辛亥革命。

什么是辛亥革命?它产生了什么深远影响?让我们走进本课去探究这些内容。

二、课堂探究
板块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分组讨论:(1)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进行了哪些武装起义?
(2)这些起义的后果如何?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1)1906年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举行萍浏醴起义。

1907年光复会会员徐锡麟举行安庆起义;1907年,孙中山与黄兴领导广西起义,袭取镇南关。

1910年,孙中山同黄兴、赵声等人在广州举行起义。

1911年4月,黄兴领导黄花岗起义。

(2)这些起义都失败了。

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过渡语:孙中山等人举行了一系列起义失败后,他们并没有就此一蹶不振,而是举行了更大规模的起义——武昌起义,这次起义的结果如何,产生了什么影响呢?
板块二:武昌起义
阅读材料:
材料一:民国初年,全国报纸总数高达500余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和“国民”命名;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200万份,“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有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

材料二:文学来源于生活。

鲁迅小说《阿Q正传》里描述了辛亥革命时期一个可怜可悲的中国最底层的百姓形象,他想投靠革命,把自己的辫子绕起来用一根筷子别在头顶,最后却落得被处死的悲惨下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
(2)根据材料二,鲁迅眼里的辛亥革命成效如何?
(3)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评价辛亥革命?你认为应如何评价历史事件?
答案:(1)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现状,或辛亥革命没有能够给中国百姓带来福音等。

(3)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推动历史的进步;但是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况,中国百姓依旧在水深火热中挣扎。

评价历史事件要多方寻找资料,力求全面,不能武断下结论,要论从史出,实事求是。

结束语:辛亥革命已经有了一百多年的历史,辛亥革命的先辈们为之奋斗、为之献身的理想,今天已成为光辉的现实。

辛亥革命的先辈们开创的伟大事业,正由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继续推向前进。

【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