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安全抗凝

合集下载

抗凝药物在围手术期的使用

抗凝药物在围手术期的使用

常见抗凝药物
香豆素衍生物
代表药物为华法林,是主要的口服抗凝药。华法 林是维生素K拮抗剂,影响凝血因子Ⅱ、Ⅶ、Ⅸ、 Ⅹ的合成。抗凝作用出现较慢,一般口服后 8~12h后才发挥作用,1~3d达到高峰,停药 后其抗凝作用维持2~5d。凝血酶原时间(PT) 主要用于监测华法林的抗凝效果。多数情况下, 华法林抗凝治疗时,应维持PT所对应的国际标准 化比值(INR)2~3 。
对于某些病人,如,人工心脏瓣膜术后、心房纤颤、高凝 状态以及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停用华法林所带来的风险 可能要远大于抗凝治疗。近期发生的静脉血栓栓塞患者 (特别是<30d),出现再栓塞的几率高达50%,华法 林可以使这种风险降低约80%。因此,择期手术应该尽 可能推迟,否则应采用积极策略,即在围术期使用肝素替 代,以确保术前和术后INR>2。如果INR在抗凝治疗靶 范围之内,术前6h停用标准肝素,足以保证术中恢复正 常的凝血功能。术后12h可恢复肝素替代治疗(如果存在 明显渗血应推迟),直至病人可以口服抗凝药物,最终维 持INR>2。
肝素替代治疗指停用口服抗凝药期间适当给予肝 素。替代治疗主要使用LMWH,偶用UFH。 停用华法林后,当INR 小于2, 即应开始使 用LMWH。临床实际工作中,如果术前华法林 已经停用4 ~5 d,则LMWH 应自最后停用 华法林36 h后开始使用。与UFH 相比,L MWH 容易给药且具有更好的药物动力学特性, 一般情况下不需要监测。但如患者合并肾功能不 全或处于妊娠期时应测定抗因子Ⅹa 水平。
急诊手术
如遇急诊或威胁生命的出血时,手术前应完全逆转抗凝效 应。最有效的方法是使用浓缩凝血酶复合物(PCC)。 PCC 无需解冻或配型即可快速投入使用,可以逆转华 法林相关的凝血异常。VitK 依赖的凝血因子在PC C 中的浓度约为血浆中的25 倍。PCC 推荐剂量为2 5 ~50 U/kg ,静脉给予15 min 后90%的 患者可以达到手术需要的INR 值。少数患者单剂量P CC 达不到INR 要求时可追加少量PCC。PCC 的 缺点在于可能增加血栓栓塞的风险。

围手术期抗凝及抗血小板ppt课件

围手术期抗凝及抗血小板ppt课件
低危 • >12月以前发生过VTE但无其他危险因素
血栓栓塞危险度分层:房颤患者
高危 • CHADS2评分 5-6
• 3个月内中风或TIA发作 •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
中危 • CHADS2评分 3-4 低危 • CHADS2评分 0-2 且没有中风史或TIA发作史
* CHADS2评分 :充血性心力衰竭,高血压,年龄≥75,糖尿病,既往中风或TIA病史(除最后一项为2分,
操作前 5 天停用(1C)。
2.对于术前患静脉血栓病史(VTE)3 月以上的患
者而言,术后应常规应用低分子量肝素预防性抗凝 ,而无需进行桥接抗凝(2C)。
3.对于既往患有 VTE 病史且具有 VTE 高复发风险
的患者而言,比如:既往 VTE 病史并处于抗凝治疗 ,INR 目标值 3.5 或者 VTE 病史不足 3 月的患者, 此时应当考虑应用桥接抗凝(2D)。
则在操作前 24 h 内不应进行 DOAC 治疗(2B) 。
2. 若患者肾功能正常且进行高风险操作,则在
操作前 48 h 内不应进行 DOAC 治疗(2B)。
3. 若在低风险操作后伴有低度出血风险时,应
在操作后 6~12 h 且止血确切后重新开始 DOAC 治疗(2C)。
4. 若进行高风险操作后出血风险增加,则操作
8. 氨甲环酸适用于具有残余抗凝效应的患者,
可以降低其出血风险(1C)。
9. 对于正在进行 DOAC 抗凝治疗的患者而言,围手
术期不推荐Leabharlann 用对止血机制有损害作用的药物及胶体 (2D)。
10. 若凝血酶时间(TT)正常,则意味着血液中达比
加群浓度很低;而凝血酶原时间(PT)以及活化部分 凝血酶原时间(APTT)正常,却并不能排除血液中达 比加群、利伐沙班及阿哌沙班的浓度不高(1A)。

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抗凝管理及对策

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抗凝管理及对策

2 预防性抗栓治疗的禁忌证2
(7)潜在的凝血机制障碍,如:①凝血因子异常,如Ⅷ 因子缺乏、严重的肝脏疾病;②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 凝血活酶时间延长(除外狼疮抗凝物质); (8)严重的血小板功能障碍; (9)易跌倒的高危患者(头部外伤)
2 心脑血管不良事件风险的评估
评估对象:活动性心脏病和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栓形 成的患者。
3)接受治疗剂量LMWH者,术前最后一次注射应仅给予 半量,且在术前24h进行,术后继续应用1~2d,或直至 INR达到治疗范围。
4)接受过渡性治疗者,中小手术后12~24h即可恢复应用 维生素K拮抗剂;大手术、高出血风险者,术后给予低分 子肝素的时间可推迟至72 h 或患者凝血状态稳定后
5)治疗剂量
2)部分活化凝血激酶时间(APTT):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是否正常 3)血小板计数 4)出血时间:反映血小板的功能 异常 血小板聚集实验 5)INR
1 术前长期口服华法林患者的处理原则
(1)机_制
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凝血酶原、Ⅶ、Ⅸ、Ⅹ 因子和C、S 蛋白)的生成,同样表现为PT 时间延长。 APTT 反映的是内源性凝血途径(高分子量激肽原、Ⅻ、 Ⅺ、Ⅸ和Ⅷ因子)和共同通路凝血因子的水平(纤维蛋白 原、凝血酶原、Ⅴ 和Ⅹ因子)功能。
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抗凝药物 管理及对策
概述1
1. 老龄化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使用抗凝和/或抗血 小板药物患者增多; 2. 药物导致的凝血功能障碍 威胁手术安全; 3. 择期手术,纠正凝血功能障碍 手术; 4. 急诊手术,应急处理 尽可能改善凝血功能,减少 手术中的出血 挽救患者的生命。
术前详细的病史询问+必要的凝血功能检测
4 腹部手术风险评估及抗栓治疗
4 腹部手术风险评估及抗栓治疗

抗凝药物在围手术期的使用

抗凝药物在围手术期的使用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新型抗凝药物的研发与应用
随着医药科技的不断发展,未来将有更多新型抗凝药物问世。这些药物具有更高的抗凝效果和更低的出血风险,将为 围手术期患者的治疗提供更多选择。
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
未来围手术期抗凝治疗将更加注重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通过对患者的全面评估,包括凝血功能、手术类型、并发 症风险等因素,制定针对性的抗凝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抗凝药物在围手术期的使用
汇报人:XX
目 录
• 引言 • 抗凝药物概述 • 围手术期抗凝药物使用原则 • 围手术期抗凝药物风险评估与监测 • 围手术期抗凝药物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施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预防血栓形成
抗凝药物通过抑制凝血因子的活性,减少血液凝固,从而预 防血栓的形成。在围手术期,患者因手术创伤、卧床等原因 ,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易形成血栓,因此需要使用抗凝药物 进行预防。
特殊手术
对于某些特殊手术,如神经外科手术、眼科手术等,由于手术部位特殊或出血风险较高, 抗凝药物的使用需谨慎评估。在必要情况下,可考虑使用局部抗凝药物或采取其他预防措 施。
04 围手术期抗凝药物风险评 估与监测
出血风险评估方法介绍
病史询问
实验室检查
了解患者既往有无出血病史、家族史 以及相关用药史。
降低手术并发症
血栓是围手术期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导致肢体缺血、坏死 、脑梗死等严重后果。使用抗凝药物可以降低血栓的发生率 ,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汇报范围
抗凝药物的种类和使用方法:介绍常用的抗凝药 物,如肝素、华法林、利伐沙班等,以及它们的 使用方法、剂量和给药途径等。
抗凝药物的效果和安全性评估:分析抗凝药物在 预防血栓方面的效果,以及可能带来的出血风险 和其他不良反应。同时,探讨如何平衡抗凝药物 的疗效和安全性,提出合理的用药建议。

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物围手术期的合理应用

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物围手术期的合理应用

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物围手术期的合理应用围手术期患者凝血功能异常并不罕见,常见原因为患有凝血功能方面的基础疾病或因药物治疗而影响了凝血功能。

对确诊或怀疑存在与全身性、代谢性、内分泌疾病相关的凝血功能异常的外科患者,均应认真地进行术前讨论和充分的术前准备。

必要时,需要外科医师、麻醉医师、血液病专科医师及其他相关科室医师共同商量决定治疗方案,使手术操作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围手术期难以应对的出血意外。

如果患者需要补充凝血因子,应在术前充分准备相应血液制品,如血小板、冷沉淀、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rFⅦa)、凝血酶原复合物等。

对于这些患者围手术期平时常规服用的药物是否需要停药,要根据患者病情,具体分析,综合考虑,个体化处理。

如果患者因治疗或预防疾病需要长期应用抗凝药物,应权衡药物对凝血功能的影响和停药的后果。

大部分手术的术前INR应<2.0 和APTT<1.5倍正常对照值。

1抗血小板药物合理应用第一类抑制血小板花生四烯酸代谢的药物,如阿司匹林,该药使血小板的环氧化酶乙酰化,减少血栓素A2的生成,对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产生不可逆的抑制作用。

阿司匹林在整个血小板10天生存期内持续抑制该途径。

对于大多数手术,尤其是心脏手术,建议围手术期继续使用阿司匹林。

如果考虑停用阿司匹林治疗,建议停药5天。

对于与阿司匹林明显相关的术中或术后出血的处理,建议考虑输注血小板。

第二类抑制二磷酸腺苷活化血小板的药物,如氯吡格雷,该药是血小板聚集的抑制剂,选择性地抑制二磷酸腺苷与血小板受体的结合及继发的二磷酸腺苷介导的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复合物活化,围手术期使用会增加出血风险,《欧洲围手术期严重出血管理指南》建议停用氯吡格雷间歇期不超过5天,术后氯吡格雷的首次用药应不迟于皮肤缝合后24小时,但首次用药剂量不应为负荷剂量。

第三类增加血小板内环磷酸腺苷的药物,如潘生丁,该药是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可增加血小板环磷酸腺苷,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

第四类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阻滞剂,如阿昔单抗,该药是一种静脉应用的对抗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的单克隆抗体,可明显抑制血小板的功能,导致血小板减少,尽管此药的半衰期短,但对血小板功能的抑制作用可持续数天,且需输注大量血小板才能逆转其作用,这是因为抗体对供者血小板也有作用。

骨科围手术期抗凝

骨科围手术期抗凝

骨科大手术DVT药物预防方案
• (一)THR)和(TKR): 1.手术前12 h给予一次或术后12~24 h(硬膜外腔导管拔除后2~ 4 h)皮下给予常规剂量低分子肝素;或术后4~6 h给予常规剂量 的一半,次日增加至常规剂量。 2.磺达肝癸钠:2.5mg,术后 6~24 h开始应用。 3.术前或术后当晚开始应用维生素 K 拮抗剂(华法林),用药剂量 需要作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维持在2.0~2.5,勿超过3.0。 联合用药会增加出血并发症的可能性,故不推荐联合用药。 不建议单独应用低剂量普通肝素、阿司匹林、右旋糖酐、物理 预防,也不建议预防性置入下腔静脉过滤器。 对于高出血风险的全髋/膝关节置换的患者,建议采取VFP或 IPC物理预防,当高出血风险下降,建议采用药物预防或 联合预防。
内膜;(2)规范使用止血带;(3)术后抬高患肢,防止深静脉回 流障碍;(4)对患者进行预防静脉血栓知识教育,鼓励患者勤翻
身、早期功能锻炼、下床活动以及做深呼吸及咳嗽动作;(5)术
中和术后适度补液,避免脱水而增加血液黏度;(6)建议患者改 善生活方式,如戒烟、控制血糖、控制血脂;(7)建议患者多饮
水/饮料,并戒酒。
• (四)骨科大手术围手术期DVT预防
1.应用华法林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 对于人工心脏瓣膜、心房纤颤 (AF)等应用华法林治疗的患者: VTE高风险患者 (1)在手术前5天左右停药,以便使INR调整至正常。术后12-24 小时,可以继续服用华法林预防。 (2)对于术前停用华法林或术前1-2天INR仍高(> 1.5)的患者, 建议口服小剂量维生素K(1 to 2 mg),以便调整INR。 (3)接受过渡抗凝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可请相关科室科会诊。
骨科围手术期抗凝及血栓预防

抗凝药物在围手术期的使用ppt课件

抗凝药物在围手术期的使用ppt课件
12
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围手 术期应用
13
抗凝药物应用
服用华法林的病人在接受外科手术时,围手术期 处理可分为:(1)术前停用华法林3—5d,术后 尽快恢复华法林治疗;(2)减少华法林剂量使 INR维持在1.5左右;(3)停用华法林,改为静 脉应用肝素抗凝直至恢复华法林治疗。采取何种 策略应根据病人和外科手术的具体情况而定。对 于动脉栓塞30d以内的高危病人,应推迟其择期 手术或停用华法林改为静脉应用肝素。
4
普通肝素与低分子量肝素
UFH 的剂量-效应相关性较差,其强度与持续时间并不 随剂量增加而成正比增强及延长,但肝素相关的出血风险 随剂量增加。半衰期与给药剂量有关,静脉注射UFH 100IU/kg 时半衰期为1 h,可立即起效。UFH 可以用鱼精蛋白静脉注射中和其抗凝效应,比例为1 m g 鱼精蛋白中和100IU UFH。小剂量UFH(100 IU·kg-1 ·12 h-1 )肌肉或皮下注射也可抑制凝 血因子Ⅹa 的活性,但一般不会引起凝血指标明显变化。 皮下注射40 ~50 min 后达到作用高峰,可持续 3 ~4 h。UFH 经肝脏代谢。
10
抵克力得,即噻氯匹啶;波立维,即氯吡 格雷均为血小板ADP受体拮抗剂,不可逆 抑制血小板功能。噻氯匹定的副反应为血 小板减少和白细胞减少,氯吡格雷更安全 更容易耐受,其半衰期约7—8h。
11
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
阿伯西马、替罗非班、依替巴肽:此类药 物通过与GPⅡb/Ⅲa受体结合,阻断纤 维蛋白原与GPⅡb/Ⅲa结合,发挥其抗 血小板聚集作用。停用8~24h后血小板功 能恢复正常。由于缺乏特效的抗血小板药 物拮抗剂,在一些急需恢复血小板功能的 情况下,输注血小凝血酶抑制剂
主要包括:水蛭素 (Hirudin)和阿加曲班 (argatroban)。抑制凝血酶的作用不需要抗 凝血酶Ⅲ的参与,因此,抗凝效果确切且可预测 性强。直接抗凝血酶药物治疗剂量窗口非常狭小, 且无特异拮抗药,限制了其在临床应用。

VTE、DVT、PTE围手术期抗凝策略与新进展!

VTE、DVT、PTE围手术期抗凝策略与新进展!

VTE、DVT、PTE围⼿术期抗凝策略与新进展!▲长按识别⼆维码,优惠报名最后1天概述、静脉⾎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lolism, VTE)⾎液在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使⾎管完全或不完全阻塞,属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1、静脉⾎栓栓塞症包括两种临床类型,即DVT 和 PTE、深静脉⾎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可发⽣于全⾝各部位的静脉,以下肢深静脉多见,常见于⾻科⼤⼿术后,下肢近2、深静脉⾎栓形成端(腘静脉或以上部位)DVT是肺栓塞⾎栓栓⼦的主要来源。

3、肺动脉⾎栓栓塞症、肺动脉⾎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 PTE):指来⾃静脉系统或右⼼的⾎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所致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疾病[2-4],是⾻科围⼿术期的重要死亡原因。

流⾏病学:⾻科⼤⼿术患者容易发⽣VTE(表1)。

4、⾻科⼤⼿术后VTE流⾏病学:表1 ⾻科⼤⼿术后 VTE的发⽣率(%)*THR,全髋关节置换;TKR,全膝关节置换;HFS,髋部⾻折⼿术。

我国等亚洲国家的⾻科⼤⼿术后DVT的发⽣率(经静脉造影证实)也很⾼。

在⼀项亚洲7个国家19个⾻科中⼼的407例全髋、全膝关节置换及髋关节⾻折⼿术AIDA研究表明,在完成静脉造影的278例患者中,发⽣DVT 120例,占43.2%。

邱贵兴等报告,关节置换术后 DVT 的发⽣率增⾼,未预防组为 30.8 %(16/52),预防组为11.8 %(8/68)(P<0.05)。

VTE危险因素任何可引起静脉损伤、静脉⾎流停滞及⾎液⾼凝状态的原因都是VTE的危险因素,其中⾻科⼤⼿术是VTE的⾼危因素,其他常见继发性危险因素包括:⽼年、创伤、既往VTE病史、肥胖、瘫痪、制动、术中应⽤⽌⾎带、全⾝⿇醉、恶性肿瘤、中⼼静脉插管、慢性静脉机能不全等。

其他少见的原发性危险因素有如抗凝⾎酶缺乏症等,危险因素越多,发⽣VTE的风险就越⼤,当⾻科⼤⼿术患者伴有其他危险因素时发⽣VTE危险性更⼤。

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在神经外科围手术期的管理

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在神经外科围手术期的管理

素或者正常剂量普通肝素
第1天:术前最后一次注射应在术前
24h进行,评估INR值
第0天:手术
无出血患者围手术期管理
术前服用新型抗凝药(达比加群、利伐沙班和阿哌沙班)
根据手术出血和术后6h的头颅CT复查情况,在术后6-72重新开 始肝素治疗,待出血风险控制后再开始服用新型抗凝药物。
无出血患者围手术期管理
出血患者围手术期管理
老龄化社会时代,患有心梗、脑梗、房颤及心脏瓣膜疾病等心脑血 管疾病的患者越来越多,同时由于现代介入技术的广泛开展,抗栓 药物治疗已成为临床常规的治疗方法。抗栓药物治疗过程中颅内出 血患者比单纯颅内出血患者预后差,并且病死率和致残率高。
目前,国内对抗栓药物治疗中的颅内出血处置方法相对不规范。 1.抗栓药物治疗的矛盾性;2.涉及多学科专业;3.传统观念认为抗 栓药物治疗情况下手术是禁忌。
无出血患者围手术期管理
什么是治疗剂量的低分子肝素/普通肝素?
肝素
将APTT延长至正常值的1.5-2.0倍
依诺肝素
1mg/kg 2次/d或1.5mg/kg 1次/d
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
低分子量肝素钙注射液
用药剂量为每次85 IU/kg,每日2次皮下注射,间隔12小 时。可依据患者的体重范围,按 0.1ml/10kg 的剂量每12 小时注射一次
无出血患者围手术期管理
术前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冠状动脉支架术后
金属支架
药物洗 脱支架
药物洗 脱支架
药物洗 脱支架
建议择期手术 安排在支架术 后6周进行, 需同时继续服 用阿司匹林
建议择期手术 安排在术后612月进行,需 要继续服用阿 司匹林
术后6个月内需 行限期手术, 则建议围手术 期继续服用阿 司匹林和氯吡 格雷

围手术期抗凝药物管理

围手术期抗凝药物管理

03
下注射等
抗凝药物的监测: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调整
04
抗凝药物的剂量和给药方式,确保患者安全
术后抗凝药物的使用
01
术后抗凝药物的选择: 根据患者病情和手术 类型选择合适的抗凝 药物
02
术后抗凝药物的剂量: 根据患者病情和手术 类型调整抗凝药物的 剂量
03
术后抗凝药物的持续 时间:根据患者病情 和手术类型确定抗凝 药物的持续时间
围手术期抗凝 药物可以减少 术后出血和血
栓形成
抗凝药物可以 降低术后感染
风险
抗凝药物可以 减少术后并发 症,提高手术
成功率
提高手术成功率
抗凝药物可以降低血栓形 成风险,提高手术安全性
A
抗凝药物可以降低术后感 染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
C
B
抗凝药物可以减少术后出 血,缩短住院时间
D
抗凝药物可以减少术后并 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调整方法:根据监测指标和患者病情,调整抗凝药 物的剂量和种类
注意事项:调整抗凝药物时,应密切关注患者病情 变化,防止出血和血栓形成。
抗凝药物的停药时机
01
手术结束后: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
情况,停药时间会有所不同
02
出血风险降低:当患者出血风险降
低时,可以考虑停药
03
抗凝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副作用:当抗凝药物出现
副作用时,可以考虑停药
物的剂量
术前抗凝药物的给 药时间:根据患者 的具体情况确定抗 凝药物的给药时间
术前抗凝药物的监 测:监测患者的抗 凝药物水平,确保
用药安全有效
术中抗凝药物的使用
抗凝药物的选择:根据患者病情和手术类型

PCI围手术期抗凝治疗x

PCI围手术期抗凝治疗x

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02
通过抗凝治疗,降低PCI围手术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患
者的生存率。
减少出血并发症
03
在保证抗凝效果的同时,降低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确保患者
的安全。
02
PCI围手术期抗凝治疗的方法
药物治疗
抗血小板药物
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用于 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形成 的风险。
抗凝药物
如肝素、华法林等,用于抑制凝 血系统,防止血液凝固和血栓形 成。
机械抗凝治疗
机械压迫
通过外部压迫的方式,暂时阻断血管 血流,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血管内支架植入
通过植入支架的方式,扩张狭窄的血 管,保持血流通畅,降低血栓形成的 风险。
联合治疗
药物治疗联合机械抗凝治疗
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结合机械抗凝治疗,提高抗凝效果,降低血栓形成的风 险。
PCI围手术期抗凝治疗的研究方向
1 2
抗凝药物联合应用的研究
探索不同抗凝药物之间的协同作用及其在PCI围 手术期的应用效果,以提高治疗效果并降低出血 风险。
新型抗凝药物临床试验
开展新型抗凝药物的临床试验,评估其在PCI围 手术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3
抗凝治疗对心血管保护的影响
深入研究PCI围手术期抗凝治疗对心血管保护的 作用机制,为优化治疗方案提供理论支持。
发生率。
不稳定型心绞痛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进行PCI 手术时,需要抗凝治疗以预防血
栓形成和心肌梗死。
心肌缺血
对于有心肌缺血症状的患者, PCI围手术期抗凝治疗可以改善 心肌灌注,提高心肌的血液供应。
04
PCI围手术期抗凝治疗的未来展 望

心外科围手术期抗凝与凝血

心外科围手术期抗凝与凝血
心外科围手术期抗凝与凝 血
心外科围手术期抗凝与凝血是关键的治疗步骤,确保手术的成功和患者的康 复。本演示将介绍相关的概念和技术,以及抗凝与凝血的临床应用。
心脏病的分类和手术治疗方法
了解不同类型的心脏病,以及手术治疗方法对于心外科围手术期抗凝与凝血至关重要。
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一种常见的心脏手术,用于恢复冠状动脉的血液流 动。
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时间是评估凝血功能的常用指标。
凝血酶原时间
用于评估凝血因子的活性和凝血能力。
活化部分凝血时间
用于评估凝血因子活性的特定路径。
抗凝药物的分类及作用机制
不同类型的抗凝药物具有特定的作用机制,用于预防和治疗围手术期血栓并发症。
肝素
通过抑制凝血因子的活化来 阻止血栓形成。
华法林
通过抑制维生素K依赖性凝 血因子的合成来减少凝血能 力。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
通过抑制特定凝血因子的活 性来减少血栓风险。
抗凝药物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了解抗凝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对于安全和有效地应用抗凝治疗至关重要。
纤维蛋白形成
纤维蛋白被激活,形成血栓结构的主要 成分。
抗凝与凝血的基本概念
了解抗凝与凝血的基本概念对于进行有效的围手术期抗凝与凝血管理至关重要。
1 抗凝
阻止血液凝块的形成和血栓的生成。
2 凝血
促进血液凝块的形成,止血和修复受 损的血管。
3 抗凝与凝血平衡
维持适当的抗凝与凝血状态以防止过度出血或血栓形成。
出血风险
抗凝药物可能增加出血风险,特别是在手术后。
过敏反应
个别患者可能对某些抗凝药物过敏。
抗凝药物的控制指标
了解抗凝治疗的监测指标对于确保患者在理想的抗凝水平下进行手术至关重要。

PCI 围手术期和二级预防的药物

PCI 围手术期和二级预防的药物

PCI 围手术期和二级预防的药物治疗可以提高PCI的安全性和疗效,主要包括抗血小板、抗凝、他汀类、β受体阻滞剂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等药物。

一、围手术期用药1.抗血小板药物①阿司匹林:如无禁忌证,在PCI术前及术后均应服用阿司匹林。

术前已经接受长期阿司匹林治疗的患者应在PCI前服用100~300 mg阿司匹林,而以往未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应在PCI术前至少2 h前给予300 mg口服。

PCI术后应口服100~300 mg/d,置入金属裸支架(BMS)者至少服用1个月,置入药物洗脱支架(DES)者服用3~6个月,之后改为100 mg/d长期服用。

②氯吡格雷: PCI术前应当给予负荷剂量氯吡格雷,通常给予300 ~600mg负荷剂量,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溶栓治疗后的负荷量应为300mg。

置入DES的患者,如无高出血风险,PCI术后服用氯吡格雷75 mg/d至少12个月,对于血栓高危患者及病变,如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近期心肌梗死(MI)、桥血管狭窄、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及造影可见的血栓病变,尤其是左主干病变和单支开放冠状动脉病变等,可考虑将氯吡格雷服用时间延至1年以上。

接受BMS的患者,氯吡格雷75 mg/d至少1个月,最好12个月(如患者出血风险增高,最少应用2周)。

③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不稳定性心绞痛/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 (UA/NSTEMI)行PCI的患者,无论是否服用氯吡格雷,均可同时给予一种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

STEMI行PCI的患者,可尽早应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

接受择期PCI并置入支架的高危患者或高危病变,应充分权衡出血与获益风险后决定是否应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

2.抗凝药物①普通肝素:UA/NSTEMI拟行早期侵入检查或治疗的患者或STEMI行直接PCI 患者建议使用普通肝素。

对于PCI术前用过普通肝素的患者,PCI术中必要时追加普通肝素。

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在围手术期(可编辑)

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在围手术期(可编辑)

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在围手术期的使用近年来, 随着冠心病以及缺血性卒中发病率逐年增高,这些病人往往需要长期服用抗凝药物, 以预防心、脑血管缺血事件的发生。

这类人有可能接受骨科等手术,但是这些药物可能增加术中和术后出血。

如果停用有可能增加卒中风险。

因术前服用抗凝药物导致术后致命性的大出血不多见, 而术后出现致命性动静脉系统栓塞却屡见报道。

我院近期有多例该类患者术中或术后因脑梗死转入神经科,我们认为有必要进行这方面知识的更新和探讨。

常用抗凝药房颤预防心脑血管病最基本治疗是抗凝香豆素衍生物代表药物为华法林, 是主要的口服抗凝药。

多数情况下, 华法林抗凝治疗应维持PT所对应的国际标准化比值 INR 2~ 3。

标准肝素与低分子质量肝素:持续输注肝素病人应至少每日监测1次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如果APTT介于对照值1. 5~ 2.5倍之间,则抗凝效果比较理想LMWH 半衰期是UFH 的3~ 4倍, 抗凝效果呈明显的量-效关系, 临床应用无须常规监测APTT。

阿加曲班, 达比加群等新的口服抗凝药,非常昂贵表1.接受抗凝治疗患者围手术期风险牙科手术、皮肤科手术腹部手术、泌尿生殖系统手术、大范围口腔手术,胸科手术,关节置换神经外科、复杂眼科、复杂心脏手术出血风险低度中度高度风险INR < 1. 5 时大部分手术均可安全进行.INR 在2 ~ 3,停用药物115 h 内 4 ~ 8 d INR 可回落至1. 5。

如果INR 更高 > 3. 0 或老年患者,停药时间需要适当延长。

对于高出血风险手术,建议INR <1. 2。

INR 降低所需要的时间个体差异很大,手术前1 d应复查INR。

如果仍然> 2. 0,应考虑术前24 h口服小剂量VitK1 1 ~ 2 mg 。

口服VitK 与静脉注射同样有效在急诊手术或INR 太高情况下, 可以通过应用维生素K来逆转其抗凝作用。

目前多数认为: 如果是在推荐剂量范围内, 单独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噻氯匹定或氯吡格雷, 非心脏手术术前可以不停药。

围手术期抗凝治疗指南

围手术期抗凝治疗指南

围手术期抗凝治疗的分类
机械性抗凝
使用物理装置来预防血栓形成,如压力袜、气 压设备等。
药物性抗凝
通过应用抗凝药物来减少或阻止血栓的形成, 如肝素、华法林等。
围手术期抗凝治疗的适应证
1 高血栓风险患者
适用于那些存在明显血栓 形成风险的患者,如长时 间卧床、创伤患者等。
2 特定手术类型
一些特定手术如髋关节置 换术、腹部手术等需要进 行抗凝治疗。
药物给药方法
注射和口服是常见的抗凝药物给 药方法。
剂量调整
根据患者特点和手术类型,在治 疗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 药物剂量。
围手术期抗凝治疗的并发症与防治
出血 血栓形成
药物过敏
避免过量应用抗凝药物,注意定期检查血常规。
根据患者情况,在围手术期使用抗血栓药物来预 防血栓形成。
在治疗前进行过敏测试,避免应用过敏物质。
围手术期抗凝治疗指南
在本指南中, 我们将探讨围手术期抗凝治疗的重要性和应用,并提供详细的指 导和建议,帮助患者和医生做出明智的决策。
围手术期抗凝治疗的定义与意 义
围手术期抗凝治疗是指在手术前、手术过程中和手术后应用抗凝药物来预防 和治疗血栓形成的方法。了解其定义和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实践。
Hale Waihona Puke 3 相关疾病一些疾病如癌症、心血管 疾病等可以增加血栓形成 风险。
围手术期抗凝治疗的禁忌证
1
活动性出血
存在活动性出血风险的患者禁止使用抗
过敏反应
2
凝药物。
对抗凝药物存在过敏反应的患者需要避
免使用。
3
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减少的患者不适合接受抗凝治疗。
围手术期抗凝治疗的药物选择与使用

围手术期抗凝治疗指南

围手术期抗凝治疗指南

围手术期抗凝治疗指南在围手术期抗凝治疗指南中,针对术前抗凝治疗、术中抗凝治疗和术后抗凝治疗等不同阶段,会有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术前抗凝治疗主要包括术前5到7天的抗凝准备工作。

对于患有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风险的患者,会建议在术前进行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的方式可以是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或二者联合治疗。

药物治疗方面,可以采用华法林、低分子肝素等药物,并结合个体化评估的结果进行剂量的调整。

而物理治疗则主要是通过穿着弹力袜或使用机械方法(如带充气式外袖和应用梯形压力外套等)来增加下肢的血液流动。

术中抗凝治疗则是指手术过程中的抗凝措施。

在手术过程中,需要根据手术的性质以及患者的疾病情况来决定是否进行抗凝治疗,以及具体的抗凝方式。

一般情况下,术中会使用肝素类药物进行抗凝治疗,如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

具体的剂量和使用的时机会根据患者的年龄、疾病情况、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风险等因素进行调整。

此外,还需要注意术中的监测,包括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血小板数量等指标的监测。

术后抗凝治疗是指手术结束后的抗凝措施。

在术后,可以继续使用肝素类药物进行抗凝治疗。

此时,剂量和使用时机的选择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在长时间卧床不动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使用低分子肝素进行持续静脉滴注。

然而,对于低危患者或小手术后的低危患者,抗凝治疗的必要性仍存在争议。

在术后抗凝治疗中,还需要注意出血的风险,并在必要时进行出血治疗。

此外,在围手术期抗凝治疗指南中,还提到了一些特殊情况下的抗凝治疗。

比如,对于骨盆骨折、颈动脉内膜剥离术等高出血风险手术,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是否进行抗凝治疗。

对于患有机械瓣膜的患者,需要进行口服抗凝治疗,并在手术前根据特定的方案进行馏出治疗。

对于一些特殊的心脏疾病,如非瓣膜性心脏病引起的心脏栓塞等,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是否进行抗凝治疗。

总之,在围手术期抗凝治疗指南中,会根据手术前、术中和术后的不同阶段以及特定患者群体的情况,给出相应的抗凝治疗建议和措施。

围手术期的抗凝治疗ACCP 8指南解读

围手术期的抗凝治疗ACCP 8指南解读

过渡抗凝常用剂量
治疗剂量的普通肝素:
250 IU/kg bid 或 根据APTT调节(1.5-2.0)
治疗剂量的低分子肝素:
依诺肝素:1.5 mg/kg qd 或 1 mg/kg bid 达肝素:200 IU/kg qd 或 100 IU/kg bid
低剂量的普通肝素:5,000 IU bid 低剂量的低分子肝素:
大手术 多发创伤 内科急症, 心衰, 呼吸衰竭 恶性肿瘤 既往血栓史 中心静脉置管 原发或获得性血栓形成倾

Geerts WH et al. Chest. 2004;126:338S-400S.
未采取预防措施情况下 不同手术患者中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患者组别
择期髋关节置换术 多发性创伤 全膝关节置换术 髋骨骨折 脊髓损伤 耻骨后前列腺根治术 普外科 神经服用阿司匹林,10.8 %服用NSAIDs,12%服用华法林,12%使用激素,18 %应用肝素。
年龄、直径>2cm的无蒂息肉是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1
围手术期的出血风险
出血风险较低,但抗凝仍需谨慎的手术
前列腺或肾脏穿刺
由于血管丰富和内源性尿激酶的作用,可导致穿刺后 出血
一项在200例腹部手术患者中进行的回顾性研究发现,由 于阿司匹林导致血小板功能异常的患者中,22%出现围手 术期出血,而正常血小板功能的患者中仅为7%。
在行支气管镜检查的患者中进行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发现, 活检后中重度出血发生率,在服用氯吡格雷的患者中为61 %,同时服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的患者中为100%,而 未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中仅为2%。
血栓栓塞风险为高危的患者,停用华法林的同时, 推荐给予治疗剂量的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或静脉 普通肝素作为过渡抗凝;且低分子肝素优于普通 肝素。

围手术期抗凝药物的使用

围手术期抗凝药物的使用

缺血性卒中围手术期抗血小板药物使用的策略
围手术期栓塞风险评估
既往有卒中病史,特别是近9个月内发生的卒中, Essen评分大于3分
Essen 卒中量表
低出血风险手术
1 牙科和皮肤科围手术期 建议需要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在围手术期继续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2 眼科手术 白内障围手术期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可能不增加出血风险,建议需要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在白内 障手术围手术期继续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围手术期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可能增加出血风险,建议卒中低风险患者术前停 用阿司匹林7—10 d,卒中高风险患者围手术期继续应用单药抗血小板治疗。 青光眼手术围手术期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很可能增加出血风险,建议卒中低风险患者术前停用阿 司匹林7~10 d;建议卒中高风险患者在围手术期可以考虑继续应用抗血小板药物,但要充分告知患者 很可能会增加围手术期的出血风险。
④该共识决策适用于择期计划手术患者,非亚急诊或急诊患者
⑤中断和恢复维生素K拮抗剂(VKA)治疗推荐特指华法林,因为其是美国最常用VKA,如果 美国之外的国家,应明确该VKA的药代动力学并行相应调整;
⑥该共识假设临床医生从开处方医生、心脏病专家、手术医生获取额外信息,指导临床判断, 需结合患者意愿
非瓣膜病房颤患者的围手术期抗凝治疗中的概念
3 CHA2DS2-VASc积分7-9分或近期缺血性卒中、TIA或全身血管栓塞(近3个月内),应 考虑注射用抗凝剂桥接治疗
服用华法林的桥接治疗的策略
①虽然UFH或LMWH最常用于桥接治疗,但是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急性活动期或有既往史的患者,应 依据医院策略以及肝肾功能选择使用非肝素类抗凝剂; ②到INR低于治疗范围时(如NVAF患者<2.0)开始使用注射抗凝治疗; ③术前≥4 h停用UFH,UFH的残余抗凝作用可用aPTT检测; ④术前至少24 h停用LMWH,LMWH的残余抗凝作用可用LMWH特异性抗Xa因子试验检测。

妇科抗凝治疗患者围手术期的安全性分析

妇科抗凝治疗患者围手术期的安全性分析

行 停药, 抗凝治疗的患者进行妇科手术是 安全的。
【 关键词 】 抗凝 治疗; 妇科手术 ; 抗凝 药物 ; 安全性
An a l y s i s o f p e r i o p e r a t i v e s a f e t y o f g y n e c o l o g i c a l s u r g e r y i n p a t i e n t s
【 Ab s t r a c t 】 Ob j e c t i v e T o i n v e s t i g a t e t h e m e t h o d f o r p e r i o p en o f a n t i c o a g u l a n t d r u g s a n d i t s
dur i ng a nt i c o a g ul a nt t h e r a p y
LI U S u —z h e n
(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O b s t e t r i c s a n d G y n e c o l o g y , Z h u h a i Ho n g q i H o s p i t a l , Z h u h a i 5 1 9 0 0  ̄C h i n a )
s a f e t y i n p a t i e n t s wh o u n d e r g o g y n e c o l o g i c a l s u r g e r y d u r i n g a n t i c o a g u l a n t t h e r a p y . Me t h o d s A r e t r o s p e c t i v e na a l y s i 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围手术期的安全抗凝北京协和医院连利珊李拥军管珩近年来,由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增高等因素,越来越多的患者接受长期的口服抗凝药物(Oral anticoagulant, OAC)治疗。

抗凝药物主要应用于血栓性疾病及容易形成血栓栓塞的高危险人群中,如房颤患者、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及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等。

在围手术期,由于患者术后血流缓慢、机体应激高凝状态、以及逆转或突然终止抗凝治疗,可能导致的反弹性高凝状态,是术后并发血栓的主要因素。

在围手术期未进行抗凝预防或治疗的血栓发病率为50%,即使在预防性抗凝治疗下也存在1%~3%的血栓发病率[1]。

当长期接受OAC治疗的患者需要进行择期或限期手术时,考虑到围手术期易发生血栓的可能性,OAC是否继续治疗方面应十分慎重。

同时,长期接受OAC治疗患者存在凝血机制的下降,使各种器官出血的风险增加,在围手术期需要严密监测各项凝血指标。

所以,对于围手术期长期进行OAC治疗的患者如何减少血栓的发病率,及降低术后的出血风险,保证患者的安全性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临床问题[2]。

本文根据ACCP-9指南及笔者的实践经验对围手术期的安全抗凝策略进行总结,重点介绍桥联抗凝。

1.桥联抗凝在长期接受华法林等OAC治疗的患者需要接受择期和限期手术时,ACCP-9指南提出围手术期桥联抗凝的策略。

桥连抗凝是围手术期的一项重要的抗凝策略,即应用短效药物替代长效药物,减少血栓事件发生的时间窗,同时有效避免不必要的出血事件,可以很好的降低围手术期的血栓形成及出血的风险[3-4]。

具体做法为:在术前5 d停止OAC,当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 INR)控制在1.8以下时,开始进行肝素(Unfractionated Heparin, UFH)、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LMWH)的替代治疗。

一般在术前4~6 h最后一次使用肝素,LMWH最后一次注射在术前20~25 h。

在术后,出血期度过后,开始再次抗凝治疗,并逐渐过渡至OAC。

整个桥联抗凝时间为8~10 d[4-7]。

术后抗凝重新开始使用遵循以下原则:根据手术后出血风险和血栓形成风险选择术后的24 h内,或者72 h 内开始使用;在一些高出血风险的患者中,则要考虑抗凝药物减量应用[8-9]。

具体用法,将在下文详细描述。

2.桥联抗凝的风险评估围手术期桥联抗凝策略制定的依据,实际上是基于对围手术期血栓栓塞风险和术后出血风险的评估,平衡血栓栓塞风险和出血风险的结果[4],二者兼顾才是安全、有效的治疗,单纯的强调任何一方面的作用或风险,都会将患者和医师至于潜在的威胁之中。

2.1 血栓栓塞风险需要长期抗凝的指征包括房颤、近期(3个月内)静脉血栓综合征及曾行机械性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10-13],ACCP-9指南对这样的患者进行了血栓栓塞风险分级[见表]。

指南同时推荐:对于高血栓栓塞风险患者:采用皮下注射治疗量的LMWH或者静脉注射治疗量的UFH来进行桥联抗凝(Grade1级);对于中等血栓栓塞风险患者:使用治疗量LMWH或UFH进行桥联抗凝(Grade 2C),并且认为治疗量的LMWH是最佳的选择;对于低血栓栓塞风险患者:采取小剂量的LMWH、UFH进行桥联抗凝,或者可以不进行桥联抗凝(Grade2C)[14-15]。

血栓栓塞风险分险机械性心脏瓣膜房颤静脉血栓栓塞症高风险任何二尖瓣瓣膜植入后;笼瓣或倾斜式阀瓣主动脉瓣植入;最近(6个月内)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 Attacks, TIA)CHADS2得分在5~6分;最近(3个月内)脑卒中或脑卒中发作;风湿性心瓣膜病最近(3个月内)静脉血栓;严重易栓症(C和S蛋白缺乏或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等)中风险双叶瓣主动脉瓣植入并合并以下一个或多个危险因素:房颤,既往脑卒中或TIA,高血压,糖尿病,充血性心衰,年龄>75岁。

CHADS2得分在3~4分。

3~12个月前静脉血栓;不严重的易栓症(凝血因子V或凝血酶原基因突变);复发静脉血栓;癌症(6个月内或姑息治疗)。

低风险双叶瓣主动脉瓣植入不伴有房颤或其他引起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CHADS2得分0~2(推测之前无脑卒中及脑卒中发作史)12个月前静脉血栓或无其他危险因素注:CHADS2评分包括危险因素:(1)充血性心衰,(2)高血压(血压持续>140/90 mm Hg=0.133 kP),(3)糖尿病,(4)年龄>75岁,(5)脑卒中或TIA、血栓栓塞史,每个评分为1分,脑卒中或TIA发作或血栓栓塞史评分为2分。

2.2 出血风险围手术期的出血风险评估同样非常重要。

影响术后出血的关键问题除了医师的外科操作技巧和止血耐心外,手术的大小和类型同样对术后的出血风险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260例桥联抗凝患者前瞻性研究中[16],患者接受治疗量的LMWH,1次/d,术后重新开始抗凝在12~24 h,患者在大手术(手术时间>1 h)后主要出血风险为20%(8/40),小手术(手术时间<1 h)后出血风险为0(0/72)。

因此,当进行的是小手术且术后止血充分时,可以在术后当天重新开始桥联抗凝;而大手术后,24 h内重新开始抗凝会发生难以预料的大出血,桥联抗凝开始的时间应适当推迟。

对于一些特别的手术方式,抗凝药物的使用会引起手术术后的出血风险增加[4]:(1)泌尿外科手术: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膀胱切除术或膀胱癌根治术,肾切除术或肾穿刺术;(2)起搏器或者心脏转复除颤装置植入术;(3)结肠息肉切除;肠切除术后的断端肠吻合术;(4)对血管丰富的部位进行手术:肾、肝及脾;(5)会损伤大范围组织的手术:癌根治术,关节置换术,整形外科重建术;(6)心脏,颅内或脊柱外科手术,即使出现小范围的心包,颅内及硬膜外出血也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3.桥联抗凝的注意事项3.1 抗凝药物的选择过去,静脉推注治疗量的UFH是常用的桥联抗凝方法,UFH的治疗剂量用法:首先给以50~100 U/Kg 的负荷剂量,然后以15~25 U·Kg-1·h-1的速度静脉滴注[17-18]。

其起效快,半衰期约为1 h。

当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到正常值的1.5~2倍时,认为达到了有效的抗凝效果。

肝素的抗凝作用可用鱼精蛋白拮抗。

目前,在桥联抗凝中,皮下注射治疗量的LMWH已逐渐替代UFH[19],因其容易给药,且具有更好的药代动力学特性。

LMWH的药代动力学通过测定Xa 因子的活性确定。

LMWH的抗凝作用在1 h就可以监测到,3~5 h抗凝作用达到峰值[20]。

由于药代动力学较为稳定,临床在使用LMWH时不需常规进行Xa因子的监测,在一定的体重范围内使用一定剂量即可。

常用的LMWH治疗剂量:达肝素钠100 或200 IU/Kg,1次/d;依诺肝素1 或1.5 mg/kg,1次/d;亭扎肝素(175 IU/kg,1次/d)[21]。

然而,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如出血风险较高时,需要密切监测抗凝药物的实际抗凝力度时,静脉普通肝素的半衰期短且可被鱼精蛋白拮抗,临床应用更为安全。

结合笔者的经验选择肝素静脉泵入方法进行桥联,具体做法为将1支肝素钠(125 00 U)加入48 mL0.9%氯化钠溶液中配置成50 mL,以2.1mL/h起泵,每4 h监测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根据抗凝要求及凝血化验结果调整肝素的泵入剂量,待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达到稳定的治疗作用后,可改为1d监测1次。

这样可以更好的控制肝素的抗凝效果,可以充分了解机体目前的抗凝状态,可以更好的达到预防术后血栓的作用。

待出血风险降低后,可改为LMWH或直接过渡至OAC。

3.2 小剂量桥联的应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表明,除了手术和患者自身的出血危险因素外,术后治疗量的LMWH要比小剂量的LMWH 或UFH出血风险高4倍左右[22-24]。

小剂量桥联抗凝使用可降低术后出血风险,小剂量的UFH用法为:5000~7500 IU,2次/d(皮下);小剂量的LMWH用法:达肝素钠(dalteparin)5000 IU,1次/d;依诺肝素30 mg,2次/d或者40 mg,1次/d [4,25]。

小剂量的LMWH或UFH在两种情况下作为围手术期的桥联抗凝:(1)围手术期血栓栓塞风险不高的患者,即低风险患者;(2)高出血风险手术,或大手术。

这种桥联抗凝仅仅使用在低血栓栓塞风险和高出血风险的患者中。

在有机械性心脏瓣膜、房颤的患者中使用小剂量的桥联抗凝,它在预防动脉血栓方面的有效性还是有限的,相对于治疗量的LMWH,在使用小剂量的LMWH时,患者更可能发生更严重的脑梗,致死率更高[26]。

3.3 安全抗凝的时限一项对73例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表明[27],在37例皮下注射治疗量的LMWH的患者中,11例在手术时仍然有残余的抗凝作用(抗Xa>0.1I U/mL),在使用小剂量的LMWH的患者,手术当时也有1%残余抗凝作用。

皮下注射LMWH的消除半衰期为4~5 h,考虑到手术中的残余抗凝作用,所需的时间间隔大约为5个消除半衰期,所以最后一次注射应该在术前20~25 h[28]。

且当患者进行大的创伤性手术时,为了减少术后出血,可以将2次/d的LMWH改为仅早晨1次的使用或者将注射剂量改为日常剂量的一半使用。

UFH的半衰期短,一般在术前4~6 h停用。

接受桥联抗凝患者术后重新开始抗凝的时间与手术本身的出血风险和血栓形成风险相关,对于低出血风险(牙科、皮肤科操作手术[29])、中度出血风险(腹部、泌尿生殖系统、大范围口腔、胸科及关节置换术[29])患者,在手术充分止血的前提下,一般在术后的12-24h(即手术日的晚上或者第二日早晨)重新开始与术前相同剂量的UFH、LMWH抗凝。

同时,严格监测患者的各项化验指标(APTT、D-Dimer、INR及血常规、尿常规等)与引流管的量,在各项指标平稳后过渡至OAC治疗。

但是,对于一些高出血风险(神经外科、复杂眼科、复杂心脏及血管外科手术[29])的患者在术后重新开始抗凝方面注意的原则有:(1)术后重新开始抗凝(LMWH 或者UFH)不一定要在术后24 h内,可以推迟至48~72 h开始,尽可能在术后大出血风险降低后开始抗凝。

(2)抗凝药物以小剂量的LMWH或者UFH 为主;考虑小剂量的UFH每日两次用法的抗凝峰值较低,出血风险较小且抗凝持续时间较长,因此优于一天一次的用法。

同时,可以通过小剂量静脉泵入肝素,使APTT达到正常值的1~1.5倍,起到小剂量持续抗凝和降低术后高出血风险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