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习题及答案
初二地理历史练习题
初二地理历史练习题答案解析: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1. A2. B3. A4. C5. B6. C7. A8. B9. C10. A11. B12. C13. A14. B15. C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2. 错误3. 正确4. 错误5. 错误6. 正确7. 错误8. 正确9. 错误10. 错误三、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中国传统文化2. 长江3. 红色水彩4. 九寨沟5. 三国演义6. 1919年8. 社会主义9. 企鹅10. 千岛湖四、概念解释题(每题5分,共20分)1. 文化遗产:指人类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遗产,包括建筑物、艺术品、文字、宗教信仰、传统习俗等。
2. 长江三角洲:是指长江最后一段从江苏南京到上海沪杭高速公路至崇明东海大桥的这一段江段及周边地区。
3. 青蛙跳现象:指特定地区的大批人员集中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类似大规模的物种迁移现象。
4. 高句丽王城:高句丽文化的中心,位于今天中国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敦化市与延吉市交界处。
5. 明清古城区:中国传统城市的典型代表,集中体现了明清时期的城市规划和建设风格。
如北京故宫、南京城墙等。
五、简答题1. 请简述中国的四大古都分别是哪些?答:中国的四大古都分别是北京、西安、南京和洛阳。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如故宫、天坛等;西安是中国的古都之一,曾是13个朝代的首都,有著名的兵马俑和大雁塔;南京是中国的古都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多个朝代的首都,有明城墙和中山陵等;洛阳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古都,是东汉、魏晋和北魏的都城,有白马寺、龙门石窟等。
2. 请简述长城的作用和意义。
答:长城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国古代帝国为防御外敌入侵而修建的防线。
长城的作用是防御和保护中国的国土不受外来侵略,保卫中国的国家安全。
长城的意义是象征中国古代军事防御的杰作,也是中国独特的文化遗产,代表了中国古代人民勤劳智慧和坚强团结的精神。
中国历史地理习题一
中国历史地理习题一
(绪论、中国历史自然地理部分)
一填空题
1、中国现存最早的正统派、权威性历史地理著作是_____。
2、中国现存最早的古代地图是__________。
3、中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志是东晋_____所撰的《华阳国志》。
4、明末清初顾祖禹编撰的________标志着封建时代沿革地理学的
高峰。
5、古代“四渎”是指黄河、长江、淮河和_____。
6、古代江汉地区存在的巨大湖泊____唐宋时期已经消亡。
二、名词解释
1、仰韶温暖期
2、竺可桢脉动论
3、黄河安流期
4、云梦泽
5、皇木采办
6、山地垦殖运动
三、连线和填图题
1、连出以下各个朝代的寒温状况。
夏、商
魏晋南北朝温暖湿润
隋、唐干燥寒冷
明、清
2、填出“历史时期森林被破坏图”中左下角的时期。
3、连出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走向。
先秦时代北流
魏晋南北朝东流
元明时期南流
清朝咸丰以后
4、勾画出战国以来海岸线变迁的大致轮廓
四、简答题
1、中国历史地理学的主要内容
2、简要叙述洞庭湖的变迁。
五、论述题
1、举例说明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影响。
2、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变迁概况及其原因。
3、中国历史时期长江中游的主要变迁。
小学地理与历史综合练习题
小学地理与历史综合练习题一、地理部分1. 请简要解释以下地理术语:1.1 地球自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自身沿着地轴作自西向东的旋转运动。
1.2 板块构造理论板块构造理论是指地球上地壳是由若干个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在地球上进行相对运动,产生地震、火山等地质现象。
1.3 热带雨林热带雨林是指位于赤道两侧,气候炎热湿润,年降水量较大的森林类型。
其植被茂密,动植物种类繁多。
2. 请根据所学地理知识回答以下问题:2.1 为什么赤道地区气温高?赤道地区气温高主要是因为太阳直射的能量多,地球受到的辐射最强,导致该地区气温较高。
2.2 为什么在同一纬度上,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变冷?在同一纬度上,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影响,地球形成了两极和赤道温差较大的气候带。
赤道地区由于太阳直射辐射强烈,温度较高,而两极地区太阳辐射相对较弱,温度较低。
二、历史部分1. 请解释以下历史术语:1.1 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起源于中国,演变为一条连接亚欧非大陆的贸易路线。
1.2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的一个历史时期,这个时期社会动荡,诸侯割据,各国频繁争斗。
1.3 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指14世纪到16世纪期间,以人文主义思想为核心,倡导人的全面发展和对古代文化的追求的一种文化运动。
2. 请回答以下历史问题:2.1 丝绸之路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是什么?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带来了大量的商品和思想交流。
东方传入西方的有丝绸、瓷器等,西方传入东方的有马、金属器具等。
随着交流深入,各个文明相互交融,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2.2 春秋战国时期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什么?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段动荡的时期,但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诸国割据,民族矛盾激化,推动了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的变革和进步。
同时,春秋战国时期也孕育了诸子百家的学派盛行,为后来的思想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初一历史历史地理练习题及答案20题
初一历史历史地理练习题及答案20题1. 大汶口文化属于中国哪个历史时期?答案:新石器时代。
2. 商朝的首都是哪里?答案:商朝的首都是安阳。
3. 以下哪位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历史学家?答案:司马迁。
4. 周朝时期,我国的国家制度是?答案:封建制度。
5. 我国古代四大发明是指哪些发明?答案: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
6. 春秋时期,我国出现了哪位重要的哲学家?答案:孔子。
7.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几个朝代?答案: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
8.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了哪项措施?答案:统一文字、度量衡、货币和车轮制造标准。
9. 以下哪个历史事件标志着西汉王朝的结束?答案:王莽篡位。
10. 三国时期魏国的首领是谁?答案:曹操。
11. 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哪个时期?答案:分裂时期。
12.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哪个朝代的鼎盛时期?答案:古代文化的巅峰时期。
13. 以下哪位是唐朝的一位杰出诗人?答案:杜甫。
14. 北宋时期出现了一位伟大的文化学者,他是?答案:欧阳修。
15. 腊八节是我国的哪个传统节日?答案:农历十二月初八。
16. 以下哪个历史事件标志着明朝的结束?答案:李自成入北京。
17. 清朝时期,中国领土面积最大的时期是?答案:顺治年间。
18.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哪次重要的政治变革?答案: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19. 五四运动是中国的哪次爱国运动?答案: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运动。
20. 以下哪个国家曾是中国的殖民地?答案:英国。
这是一部分初一历史历史地理练习题及答案。
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初一学生巩固对中国历史的了解,促进他们对历史地理知识的学习。
希望学生们通过这些练习题的答题过程,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并提高对历史地理知识的掌握水平。
高中历史地理知识练习题及答案
高中历史地理知识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选项中,属于阿拉伯帝国时期的科技成就是:A. 轮子的发明B. 牛奶的加热杀菌C. 高度精确的天文观测D. 灌溉系统的建设答案:C2. 瓷器的发明最早出现在以下哪个朝代?A. 唐朝B. 元朝C. 明朝D. 清朝答案:A3. 第一次工业革命最早发生在哪个国家?A. 英国B. 法国C. 德国D. 美国答案:A4. “孔子”一名最早出现在哪个时期?A. 春秋时期B. 战国时期C. 秦朝时期D. 汉朝时期答案:B5. 以下哪个国家不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常任理事国?A. 美国B. 英国C. 俄罗斯D. 日本答案:D二、填空题1. 《资治通鉴》是哪位史学家的代表作?答案:司马光2. 青藏高原位于亚洲大陆的中部,平均海拔约为____米。
答案:45003.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于____年。
答案:19394.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全长____千米。
答案:63005. 《孟子》是中国古代哪个学派的重要经典?答案:儒家学派三、判断题1. 高山上气候寒冷,气压低,一般空气中的氧气含量也会下降。
()答案:√2. 中国的国旗是五星红旗,五颗星代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答案:×3.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实行工业化的国家。
()答案:√4. 《论语》是孔子的著作,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一。
()答案:√5. 郑和下西洋是明朝的著名航海活动。
()答案:√四、简答题1. 请简要介绍一下“世界遗产”。
答案:世界遗产,又称世界文化遗产或世界自然遗产,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一项殊荣,旨在保护和传承具有重大文化或自然价值的地点、建筑或遗址。
世界遗产的评选标准主要包括对人类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遗产、揭示地球地质历史的遗迹、独特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
目前,世界遗产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的重要机制。
2. 简述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
答案: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的一条重要商业通道,起点在中国的长安(今西安),终点在罗马帝国的古城罗马(今意大利)。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课后习题:地球的历史(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地球的历史课后篇巩固提升合格考达标练地球的历史悠久,自形成到现在约有46亿年了,尽管时间久远,但人类还是通过各种途径,基本上还原了地球的发展史。
据此完成1~2题。
1.人类研究和还原地球的历史,主要依据的是()A.利用岩石中的放射性元素进行测量B.看各地岩层的海陆分布状况C.利用地层的排列顺序和生物化石的结构复杂程度D.研究各地地层形成的地理环境2.下列有关化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B.越古老地层中发掘的化石结构越简单C.越新的地层中发掘的化石结构越复杂D.结构简单的化石一定在地层深处1题,人类研究和还原地球的历史,主要是通过研究地层的排列顺序和其中生物化石的结构复杂程度,因为早期形成的地层,一般都分布在下面,且其中所含的化石就是该地层形成时期的生物。
生物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进化的,所以可以通过地层和化石研究出该地层形成的大致时间。
故选C。
第2题,生物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进化的,故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
而越早形成的地层,就会沉积在下层,即地层的深处,这是一个未经变动的地层分布状况;但若受到内外力的影响,较早形成的地层也可能会分布在上层,故结构简单的化石不一定在地层深处。
故选D。
2.D3.读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示意图,动物由海洋向陆地发展的时期是()A.①B.②C.③D.④,即③。
科学家发现了3亿年前(晚古生代)的食肉动物祖先的化石,并将其命名为Eocasea martinis,科学家认为这一类肉食动物最终进化成为现代的哺乳动物。
下图为科学家依据化石恢复的这一古老生物示意图。
据此完成4~5题。
4.对材料中的信息判断合理的是()A.生物的进化与环境无关B.生物进化是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C.图示时期地球上出现了哺乳动物D.生物不仅可以适应环境,也能主动改造环境5.图示时期灭绝的代表性生物是()A.恐龙B.爬行类C.被子植物D.三叶虫4题,生物的进化与环境有关,A错误;生物进化是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B正确;图示时期地球上出现的是食肉动物的祖先,没有出现哺乳动物,C错误;进化论认为适者生存,生物可以适应环境,但不能主动改造环境,只有人类才能主动改造环境,D错误。
福师1203考试批次《中国历史地理》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福师1203考试批次《中国历史地理》复习题及参考答案福师1203考试批次《中国历史地理》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5小题,共25分)1、关中:关中之名,始于战国时期,其来源有二:一指在函谷关(今河南省灵宝县东北)和大震关(今陇县西北)之间称关中;《长安志》中一指居于函谷关(东),大散关(西),萧关(北)和武关(南)四关之中部,称为关中。
《三辅故事》。
现在通称关中是指秦岭以北,黄龙山、桥山以南,潼关以西,宝鸡市以东的渭河流域地区。
一般认为西有散关(大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取意四关之中(后增东方的潼关和北方的金锁两座)。
四方的关隘,再加上陕北高原和秦岭两道天然屏障,使关中成为自古以来的兵家必争之地。
关中土地肥沃,河流纵横,气候温和,《史记》中称其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和“四塞之国”。
考核知识点,参见P228、2212、扬一益二考核知识点:经济区域,参见P232、2223、湖广熟,天下足考核知识点,经济区域变迁,参见P2344、东南财赋地考核知识点,经济区域变迁,参见P2365、南四湖考核知识点:中国江河湖沼演变,参见P110二、简答题:(每题12分,共3题,共36分)1、简述我国五千年来气候变化情况。
考核知识点:气候变迁,参见P332、谈我国古代农牧业分界线的变迁情况。
考核知识点,参见P古代农牧业分界线的变迁。
农业与牧业的分离是在原始社会晚期发生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随后,我国农业与牧业之间的分界线逐渐形成,并多次发生变迁。
夏、商、西周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有许多部落,他们过着游牧生活,与华夏诸部杂居。
农业区主要集中在三河地带,即渭河、黄河与洛河地区,北界到达汾水流域。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器及牛耕的使用与推广,使农业区得以迅速扩大。
《史记〃货殖列传》说当时的农牧业分界线大致为龙门——碣石一线。
这条分界线经过太行山、北京北等地。
龙门指山西河津、陕西韩城附近的龙门山,碣石指今辽宁绥中县的碣石。
五年级历史地理练习题
五年级历史地理练习题一、选择题1. 下列哪个是世界四大古文明之一?A. 中国古文明B. 印度古文明C. 巴西古文明D. 加拿大古文明2. 以下哪一个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A. 火药B. 桌椅C. 镜子D. 笔记本电脑3. 青铜时代是中国历史的哪个时期?A. 先秦时期B. 战国时期C. 春秋时期D. 商周时期4. 以下哪个是中国古代的长城?A. 万里长城B. 长江长城C. 黄河长城D. 长城隔离带5. 以下哪一个是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A. 广州塔B. 秦始皇兵马俑C. 十三陵水库D. 大运河二、填空题1. 中国的首都是______。
2. 世界上最大的洲是______。
3. 黄河和长江都属于中国的______。
4. 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______。
5. 万里长城是用来防御哪个民族的入侵?三、简答题1. 描述一下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2. 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是哪几个?简要介绍一下其中一个古国。
3. 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世界有什么影响?4. 描述一下长江的特点和重要性。
5. 从历史地理的角度来看,你认为你居住的城市有什么独特之处?四、解答题1. 请解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说明它们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2. 从历史地理的角度来看,解释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并介绍丝绸之路的重要性。
3. 请解释一下什么是自然灾害,并举例说明几种常见的自然灾害。
以上是五年级历史地理练习题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你巩固对历史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加油!。
2015中国历史地理练习题
《中国历史地理》作业绪论:一、填空1.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化,以及其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发展关系的学科。
2.中国历史地理学经历了(传统中国历史地理学)、(近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三个发展阶段。
3.1923年就已有人提出“历史地理学”一词,但中国开始正式使用这个名词是到( 1935 )年。
4.现代历史地理学在研究思维和方法上的两个特点是()和()5.现代历史地理学的资料主要是通过历史地理传世文献、()和()三种形式获得。
6.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主要有:()、()和()三种。
二、选择1.现代历史地理学在研究思维和方法上的两个特点是:( B )A.归纳和演绎 B.尽全时空和人地互动C.抽象思维和逆向思维2.从目前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及研究所涉及的领域来看,历史地理已逐渐成为一门(A )A.综合性很强的独立学科B.交叉学科C.辅助学科三、名词解释1.尽全是空2.人地互动第一章历史地理文献一、填空1.()是我国最古老的地理文献之一,它概述了当时中国地理上的重要容,把天下分为九州。
2.我国最早的旅游地理著作是先时期的()3.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王朝疆域、政区为纲的地理著作是()4.我国现存最早的地理总志是()朝吉甫所著的《》5.我国古代的军事历史地理著述最有影响的是宋代的《》和明末清初的《》。
6.西晋时期对我国地图学做出突出贡献的是(),他提出来编绘地图的六条原则,即()二、选择1.《谈史方舆纪要》的作者是()A、顾炎武B、章学诚C、顾祖禹D、黄宗羲2.我国现存最早而又最完整的一部区域性地方志是()A、《华阳国志》B、《元和郡县志》C、《汉书地理志》D、《国语》3.我国最早的自然地理著作是()A.《山海经》B。
《水经注》3.《管子.地员篇》4.《穆天子传》4.我国北宋时期全国性的地理总志有:()A.《元丰九域志》B.《太平寰宇记》C.《舆地纪胜》D.《方舆胜览》5.南宋时期全国性的地理总志有:()A.《舆地广记》B.《舆地纪胜》C.《方舆胜览》D《太平寰宇记》6.唐代在我国地图学上贡献最大是:()A.裴秀B.裴矩C.贾耽D.许敬宗三、名词解释《元和郡县图志》第二章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一、填空1. 中国近2000年的气候,前1000年相对(),后1000年相对()2. 五千年来,中国气候正从()转向(),冷暖变化的幅度随()呈现明显的差异,即:()3.东汉到南北朝的寒冷期正对应着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和文帝迁都都。
高考历史历史地理练习题及答案
高考历史历史地理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以下哪位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家?A. 韩信B. 李白C. 石炜D. 孔子答案:C. 石炜2. 下列哪个地理区域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洋?A. 太平洋B. 大西洋C. 印度洋D. 北冰洋答案:A. 太平洋二、判断题1. 高句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古代朝代。
答案:错误2. 南极洲是世界上最大的洲。
答案:正确三、简答题1. 请简要概括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
答案:中国文化的发展可分为古代文化、中世纪文化和现代文化三个阶段。
古代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要特点,强调礼仪、道德、家庭伦理等价值观念;中世纪文化主要受到佛教的影响,追求超越世俗的境界;现代文化则是在西方文明的影响下逐渐形成,注重科学、民主、人权等价值观。
2. 请简述世界地理的分区方法。
答案:世界地理的分区方法有多种,常见的有按大洲划分、按自然地理特征划分和按经济发展水平划分等。
按大洲划分是根据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将世界分为亚洲、非洲、欧洲等地理区域;按自然地理特征划分是根据气候、地貌、植被等自然因素将世界分为热带地区、温带地区、寒带地区等;按经济发展水平划分是根据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状况将世界分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最不发达国家等。
四、综合题某国历史悠久,地理环境多样,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机遇和挑战。
请结合该国的历史和地理特点,分析其发展现状及未来可能面临的问题。
答案:该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地理环境多样,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
在历史上,该国曾是世界的经济、文化中心,但近年来面临着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人口老龄化等问题。
该国发展现状是经济持续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前列,但也存在着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突出等。
在未来,该国可能面临着经济结构调整、环境保护、社会福利改善等方面的挑战。
总之,该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资源的国家,在保持自身特色和传统文化的同时,也需要面对现实的挑战,积极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
中国历史地理学复习题
中国历史地理学复习题一、填空题1、是我国最古老的地理文献之一,它概述了先秦时期中国地理上的重要内容,把天下分为九州。
2、先秦时期是中国传统历史地理学的萌芽时期,在这个时期出现了最早的旅游地理著作。
3、不仅是我国正史中第一部地理志,也是我国第一部以疆域、政区为纲的地理名著,它的作者是。
4、我国现存最早而又最完整的区域性地方志是东晋撰写。
5、中国历史上现存最早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专著是,其作者是北魏的。
6、《元和郡县志》是我国保存较完好的最早的地理总志,作者是唐朝的。
7、历史时期中国的地图学取得了较大成就,汉代的是目前见于记载的最早的图经。
8、清代康熙年间,西方传教士白晋等按照西方经纬度制图法绘制的,是我国第一部全国性的实测经纬法绘制的地图。
9、的作者是宋朝的沈括,他对自然地理现象的探索颇有建树。
10、《大唐西域记》和的作者分别是和徐霞客。
11、《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读史方舆论纪要》的作者分别是。
12、我国正史中第一部有地理志的是,第一部有河渠书的是。
13、唐李吉甫所撰和宋乐史所撰 ,是我国古代两部地理名著。
14、《水经注》作者是;《水经注疏》作者是。
1、历史气候研究表明,从近2000年的气候变化来看,前1000年相对更加(),后1000年相对()。
2、历史时期黄河以“善()、善()、善()”而著称。
3、见于先秦文献记载的黄河下游河道是()大河和()大河。
4、见于《汉书》《水经注》中的“大河故渎”是指()中期至()末期的河道。
5、历史上黄河发生过1500多次决口泛滥,其中有()次重大改道。
6、1048年黄河第三次改道,形成()与()并存的局面,称二股河。
7、清初胡渭著《禹贡锥指》,详细记载了黄河在清代以前迁徙改道的情况。
8、明朝万历年间治黄专家()推行“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河方针,下游被固定为单股河道,即今地图上的淤黄河。
9、自古有“万里长江,险在荆江”之说,“荆江”常有(九曲回肠)之称。
新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课后练习题:地球的历史
地球的历史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地质历史上某一时代形成的层状岩石称为地层,它主要包括沉积岩、火山沉积岩以及由它们经受一定变质的浅变质岩。
据此完成1〜3题。
1.水平地层()A.下新上老B.下老上新C.同时形成D.陆地缺少2.地层不能够反映的是()A.生成顺序B,新老关系C.发展阶段D.时间长短3.确定某地层形成时间依据()A.化石种类和数量B.组成物质成分和性质C.岩石的绝对年龄D.植物化石的埋藏深度下图是在山东沂蒙山区的费县、平邑县等地发现的裸露于山体中的化石。
据此完成4、5题。
4.该化石所在地层形成于()A.显生宙B.古生代C.中生代D.第四纪5.当时山东沂蒙山区的地质环境是()A.山地丘陵B.高原盆地C.平原谷地D.温暖海洋下图为地球某地质时期地理环境复原图,据此完成6~8题。
6.该地质时期是指)A.古生代B,中生代C.新生代D.第四纪7.该地质时期被称为()A.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B.海生脊椎动物时代C.爬行动物时代D.灵长哺乳动物时代8.该地质时期()A.联合古陆形成B.现代海陆位置形成C.重要的成煤期D,海洋脊椎动物灭绝下图为欧洲东部第四纪冰川界线变化示意图。
完成9、10题。
9.图示冰期中,气温最低的时期是A.冰期IB.冰期IIC.冰期IIID.冰期IV10,与现在相比,第四纪冰期III时期A.温带自然带北界偏南B.山地雪线上升C.全球陆地总面积更大D.全球降水增加二、非选择题(共30分)) )11.阅读图1和图2,回答问题。
(1)图1和图2说明非洲和南美洲原为 大陆。
理由是(2)你认为大陆漂移说,是空想的呢?还是有科学依据的?12.下图所示的是不同地层化石模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5分)(1)地层按照由早到晚形成的排序是.(2)①和②是否属于同一地层.O 理由是什么。
(3)图中最有可能是中生代以来形成的地层是哪几层?o 理由是什么。
13.根据以下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从时间尺度看,通常把地球气候变化史划分为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和近现代三个阶段,地质时期的气候,是指距 今1万年以前,以冰期与间冰期交替出现为特点,时间尺度在10万年以上。
历史地理常识习题练习及答案解析
历史地理常识习题练习及答案解析1.在某次地震发生时,甲地为震中区,乙地为地震波及地区,这两个地区的震级和烈度的关系是()。
A.两地的震级和烈度相同B.甲地的震级和烈度比乙地大C.两地烈度相同,甲地震级比乙地大D.两地震级相同,甲地烈度比乙地大2.基本上贯穿大陆东西的气候类型是()。
A.温带海洋性气候B.极地苔原气候C.地中海气候D.亚热带季风气候3.赤道地区全年的降雨主要是()。
A.锋面雨B.对流雨C.地形雨D.台风雨4.北极地区的东风带分布特点是()。
A.同地球自转方向一致B.位于极地低压带和副极地高压带之间C.同地球自转方向相反D.同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区一致5.北半球的信风带气流的流向是()。
A.东北向B.东南向C.西南向D.正南向6.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的气候类型是()。
A.地中海气候B.亚热带季风气候C.温带大陆性气候D.温带季风气候7.地中海气候的成因主要是()。
A.受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B.受信风带和副热带高压带交替控制C.受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D.受季风控制8.以下叙述中反映了陆地自然带分布规律的是()。
A.陆地自然带以热带雨林带为中心南北对称分布B.各自然带之间具有明显的界线C.高山地区气候、植被、土壤等自然因素无明显的分布规律D.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带最为明显9.斑马、猕猴、驯鹿生活的自然带分别是()。
A.热带草原、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寒带苔原B.热带草原、热带雨林、亚寒带针叶林C.热带荒漠、温带落叶阔叶林、极地冰原D.热带雨林、热带荒漠、亚热带常绿硬叶林10.亚欧大陆中部、北美洲中部和南美洲南部分布着()。
A.热带草原带B.热带沙漠带C.温带草原带D.温带森林带11.明朝初年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是()。
A.增设军机处B.采用三省六部制C.废除丞相,权分六部D.设中书省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12.“昭君出塞”和亲的故事发生在汉代()时期。
小学历史地理综合练习题历史地理综合知识测试题
小学历史地理综合练习题历史地理综合知识测试题一、远古人类的居住地与生活方式(300字左右)人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百万年前的远古时代。
在那个时候,人类还处于原始社会的阶段,生活方式与现代人类相差甚远。
最早的人类居住在非洲地区,主要分布在塔塔盆地和恩贾罗盆地等地。
由于当时的气候条件适宜,他们选择在这些地区定居,并开始进行狩猎和采集活动。
远古人类的生活方式十分简单,主要依赖自然资源的利用。
他们通过狩猎获取食物,例如追捕野兽和捕鱼。
同时,采集也是他们生活的重要一部分,他们会寻找果实、野菜和树木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
在这个时期,人类的聚居地主要是以洞穴和简易的帐篷为居住地。
这些住所可以提供一定的遮风挡雨的效果,也可以保护人类免受野兽的侵扰。
在远古时代,人类对于地域的了解有限,主要是依靠感官和经验来进行判断。
因此,人类的活动范围相对较小,主要集中在居住地周围的附近地区。
二、古代文明的诞生与发展(500字左右)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开始逐渐进入农耕时代,也就是所谓的古代文明的起源。
农耕带来了质的变化,人类可以种植作物、养殖畜牧,满足自身的食物需求,并逐渐形成了农业社会。
农业社会的出现促进了人类定居,人们在逐渐熟悉的土地上建立了永久性的居住地,同时也培养出更为复杂的社会结构。
城市逐渐形成,人们开始进行专业化劳动,并发展出各种各样的手工业和贸易活动。
古代文明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轨迹。
例如,在埃及,尼罗河的水文条件为该地区的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使得古埃及文明得以繁荣;在两河流域,人们建立了悠久的苏美尔文明,发展了精密的农田灌溉系统;而在印度河流域,人们创建了孔雀王朝,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园艺和农业活动。
古代文明的发展也带来了新的技术和知识的积累。
人类开始探索天文学、数学、医学等领域,推动了科学文化的进步。
同时,古代文明也发展出多种形式的书写系统,记录人类的历史和文化。
三、历史地理的相互影响与交流(500字左右)历史地理知识告诉我们,各个古代文明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交流。
成考《历史地理综合》考前复习题集及答题解析(共60套)第(26)
最新成考《历史地理综合》职业资格考前练习一、单项选择题年 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地址是()A、懋功地域B、甘孜地域C、吴起镇D、会宁地域本题答案与有关知识点分析【答案】: D【分析】:2. 与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最符合的地址是()A、 90°W, 90°SB、80°E, 30°NC、 10°E, 0°D、 180 °, 60°N本题答案与有关知识点分析【答案】: C【分析】:该题的重点在于对“坐地日行八万里”的理解,需要考生熟习地球的大小、中不一样纬度线速度不一样的规律得出结论——赤道上的点一天内随处球自转前进案选 C。
3. 袁世凯和张勋复辟活动很快失败的根来源因是()联合地球自转4 万千米。
答A、帝国主义国家不支持B、财产阶级革命派力量的强盛C、民主共和观点人心所向D、军阀之间的矛盾本题答案与有关知识点分析【答案】: C【分析】:4. 太阳系中距太阳近来的一颗行星是()A、水星B、金星C、火星D、彗星本题答案与有关知识点分析【答案】: A【分析】:本题考察太阳系及其成员的有关知识,太阳系的八大行星自近而远挨次为: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5. 与过去的农民运动对比,太平天国新的时代特色表此刻()水星、金星、①运动的规模空前巨大②反封建的同时反侵略③提出均匀主义思想④《资政新篇》的资本主义色彩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本题答案与有关知识点分析【答案】: C【分析】:本题考察的是考生对历史事件的比较剖析能力,难度较大。
太平天国同过去农民起义的不一样点,也就是它的新的时代特色,主要表此刻两个方面:一是肩负起了反对资本主义侵略的历史使命,二是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政治主张。
6.为庆贺北京大学建校 100周年,有关国际组织把一颗新发现的小行星命名为“北京大学星”,则“北京大学星”最可能处于()A、金星和地球之间B、地球和火星之间C、火星和木星之间D、木星和土星之间本题答案与有关知识点分析【答案】: C【分析】:该题属于供给新素材、考察旧知识的种类。
《中国历史地理》-蓝勇习题
《中国历史地理学》习题导言1、谈谈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科归属2、联系研究实践分析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3、试分析地理环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历史地理学《禹贡》学会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尽全时空人地互动第一章1、简述近1千年来中国历史气候变化的大势。
2、举例说明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冰后期全新世大暖期中世纪温暖期南宋寒冷期明清宇宙期第二章1、简述4000年来我国深林资源分布变迁的大势。
2、举例说明历史时期森林资源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皇木采办乾嘉垦殖水土流失第三章1、简述一下历史时期我国珍稀野生动物分布变迁的大势。
2、用历史上两种野生珍稀动物点前说明野生动物变迁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生物多样性食物链野生群落第四章1、简述近5000年来中国水文变化的大势。
2、举例说明历史水文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黄河大改道汉唐安流期梁山泊云梦泽荆江河曲罗布泊第五章1、简述历史时期中国沙漠化演变的趋势。
2、从自然和社会角度分析沙漠化对中国农业社会发展的影响。
草原沙漠化草原荒漠化楼兰统万城绿洲文明第六章1、简述历史时期中国海岸线演变的趋势。
2、从自然和社会角度分析海岸线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低海岸贝壳海岸海侵直沽冈身珠江洲潭岛屿时代第七章1、简述历史时期中国疆域演变的历史。
2、举例分析中国疆域演变与现代中国国际政治关系。
葱岭《伊犁条约》《尼布楚条约》库页岛钓鱼岛千里长沙麦克马洪线第八章1、简述历史时期中国行政区划演变的历史。
2、举例分析中国行政区划演变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郡县制道路制行省制道双头州郡侨置州郡土断监军羁縻制九州关东关西江右江左关内关外岭南湖广第九章1、简述中国历代长城兴筑及其与中国社会的关系。
2、试分析中国古代战争分布演变趋势及原因。
楚长城汉长城明长城山海关嘉峪关嘉峪关 函谷关函谷关函谷关 玉门关玉门关玉门关 阳关阳关阳关 九边九边九边第十章1、简述近2000年来中国经济区域重心变化的基本走势。
成考《历史地理综合》复习题集(第3838篇)
2019年国家成考《历史地理综合》职业资格考前练习一、单选题1.当北极圈内极昼范围最大时,下列四个岛屿昼短夜长的是( )A、库页岛B、爪哇岛C、火地岛D、西西里岛>>>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地球公转所引起的昼夜长短变化规律的认知水平,同时又要求考生对世界著名岛屿的位置有所了解。
北极圈内极昼范围最大时对应的是北半球的夏至日(即6月22日)。
其时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库页岛、爪哇岛、西西里岛均在北半球,只有火地岛在南半球,故正确选项为C。
2.按因果关系排列以下各项顺序( )①黎段矛盾激化②孙中山发表《讨逆宣言》③张勋复辟④日本鼓动段祺端对德宣战A、①③②④B、③①②④C、④①③②D、③②④①>>>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答案】:C【解析】:3.被称为高利贷帝国主义的国家是( )A.法国B.美国C.德国D.日本>>>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答案】:A【解析】:4.多洛雷斯的呼声发生在( )A.海地B.墨西哥C.巴西D.委内瑞拉>>>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答案】:B【解析】:5.标志着红军长征取得完全胜利的事件是( )A、井冈山会师B、甘孜会师C、吴起镇会师D、会宁会师>>>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答案】:D【解析】:6.被人们称为"诗仙"、"诗圣"的唐代著名诗人是( )A、李白、王维B、杜甫、白居易C、李白、杜甫D、王维、白居易>>>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答案】:C【解析】:7.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 )A、鲁迅发表《狂人日记》B、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C、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D、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新文化运动内容的掌握情况。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
地球的历史-练习题
地球的历史-练习题 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地球的历史(地球的形成与演化)练习题库1.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的时期是()A.元古代B.太古代C.古生代寒武纪D.中生代侏罗纪答案:C2.下列关于生物发展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A.古生代寒武纪出现了鱼类B.中生代侏罗纪恐龙繁盛C.新生代第四纪出现了哺乳动物D.古生代早期出现了森林生态系统答案:B3.大量的铁、金、镍、铬等金属出现的地层往往是()A.前寒武纪地层B.古生代地层C.中生代地层D.新生代地层答案:A4.原始鱼类出现在()A.元古代B.古生代中期C.古生代后期D.中生代中期答案:B5.下列有关生物进化与环境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原核细胞生物演化出真核细胞生物与环境没有关系,是一种自然进化B.具有光合作用功能的生物的出现和发展,对地理环境影响不大C.地理环境从无氧环境向有氧环境转变与生物进化无关D.地理环境从无氧环境向有氧环境转变,为生物进化奠定了环境基础答案:D6.石炭—二叠纪是地质史上最重要的成煤时期,由此可推知当时的环境特点为()A.干燥,冷热多变 B.全球气候分带明显 C.湿润,森林茂密 D.寒冷,冰雪广布答案:C7.和恐龙同时代灭绝的生物物种是()A.原始鱼类B.古老的两栖类C.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D.蕨类植物答案:C8.按由老到新的年代顺序,下列排序正确的是()A.蕨类植物→被子植物→裸子植物 B.三叶虫→鱼类→恐龙C.元古代→古生代→太古代 D.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两栖类答案:B亚洲线是生活在湿热地区的群居动物,其分布与一定的气候条件相适应,读历史时期亚洲象分布北界的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题。
9.自3000年前至明代,亚洲象分布的最北界()A.不断北移 B.不断南移 C.先北移后南移 D.先南移后北移答案:D10.图示四个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3000年前全球海平面较低B.宋代时期热带、亚热带向北扩大C.明代时期全球冰盖面积较大D.清代时期全球降水较多答案:C读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示意图,完成下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地球的历史》课时训练习题试卷
1.3地球的历史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属于古生代地层的是()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2.根据图中化石,动物在这一时期的演化过程是()A.海生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B.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C.爬行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D.爬行动物—脊椎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读某地地层剖面图,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各个地层按形成由早到晚,排列顺序正确的是()A.①②④⑤B.②③④⑤C.①③⑥⑤D.③④⑤⑥4.如果在地层⑥发现了侏罗纪的化石,那么,下列对其他地层形成时间的判断,正确的是()A.①地层形成于白垩纪B.③地层形成于三叠纪C.④地层形成于二叠纪D.⑤地层形成于寒武纪2018年1月,科研人员宣布发现了一副有羽毛的恐龙化石,将它命名为“彩虹”。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恐龙生活在()A.前寒武纪B.古生代C.中生代D.新生代6.恐龙繁荣时期()A.被子植物繁盛B.是重要的造煤时期C.藻类植物繁盛D.陆地面积扩大,形成泛大陆在陕西某矿区,工人们发现在矿灯照耀下,夹在顶岩地层中的煤层乌黑发亮。
经仔细辨认,人们还能看出银杏等裸子植物粗大的树干。
据此回答下题。
7.该煤层形成的地质年代和该地质年代最繁盛的动物可能是()A.古生代、三叶虫B.中生代、恐龙C.新生代第三纪、哺乳类D.新生代第四纪、鱼类8.该煤层形成的古地理环境是()A.湿热的草原地区B.温暖广阔的浅海区域C.湿热的森林地区D.干旱的陆地环境2021年9月29日,科研人员在我国华南地区发现了生活于4.3亿年前的海生无脊椎动物——混翅(hòu)化石,并将这一新属新种命名为秀山恐鲎,相关研究成果以封面论文的形式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科学通报》。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秀山恐鲎生存的地质年代是()A.新生代B.中生代C.古生代D.太古宙10.秀山恐鲎生存的地质年代()A.恐龙称霸地球B.形成现代地貌格局及海陆分布C.重要成铁时代D.我国东北、华北抬升成陆地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4 年中国历史地理学考试试题论述题一 . 三国鼎立局面出现的原因。
1 . 简述中国古代的几次分封及其影响。
2 . 论述毛乌素沙漠形成的原因。
3 . 分析历史时期中国人口变化的特点。
2004 年中国历史地理学考试答案要点论述题一 . 三国鼎立局面出现的原因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是导致三国鼎立局面出现的的基础。
首先,政治上,各国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以稳定其内部统治,重用人才。
其次,经济上,各国都注意发展生产经济,实行各种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如屯田制等。
再次,军事上,军事战略的运用,即孙刘合作对抗强大的曹魏政权,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最后,地理环境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也提到了一定的作用。
蜀有剑门之险,吴有长江天险。
北方的魏国虽然势力强大,但是其士兵不习水性,而吴国的士兵则习水性,加之吴蜀两国联合起来对付魏国,使曹魏政权无能为力。
三个国家都各有自己的天时地利和人和。
二 . 简述中国古代的几次分封及其影响分封制度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重要政体形式,始于周朝,在西汉、西晋时期也有存在。
在历史中,它的影响有以下几种:1 ,促进了历史的进程。
这主要体现在西周的分封制上。
周统治者面对空前广大的国土,管理起来只能是“望首莫及”,根本管理不过来,所以只能用分封这一办法,建立一种松散的“联邦制”,国家的根本大权属于周天子,这样可巩固国家的统一,拓展了疆土,防止国家发生动乱,在统一的情况下,什么事都好办,因此,历史在这一时期便奇平稳发展。
2 ,使历史由乱到治,巩固了成果。
这表现在西汉初年的郡国并行制上。
3 ,导致出现分裂割据。
这主要体现在西汉、西晋的“七国之乱”和“八王之乱”上。
三 . 论述毛乌素沙漠形成的原因这里原来是否有沙漠和何时出现沙漠,目前还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即使本来有沙漠,但其范围可能不大,而发展到目前这种状态,则是历史时期人类不合理的耕垦、放牧造成的。
毛乌素地区的古代城址遗址。
以汉代遗址深入沙漠内部最远,在陕北毛乌素地区还发现了夏王朝时代的遗址和玉器,反映出这个地区过去是很发达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一地区已得到开发,秦时在陕北设立了上郡和北地郡,到唐宋时期遗址、明代遗址则向沙漠东北边缘地区发展。
呈现出西北、东南向的时代顺序性,这正是沙漠逐步扩大的有力证据。
四 . 分析历史时期中国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1 . 增长缓慢性根据公元二年到道光三十年(1850 年)以来近两千年的人口增长来看,即从近6000 万增加到4 .3 亿,总数仅增长了7 倍,平均年增长率仅约1 ‰。
2. 大起大落和发展阶段性中国历史时期的人口变化虽然总体上是增长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出现过大起大落的现象,即有的阶段增长较快,有的阶段则急剧减少。
3 . 人口增长的阶级不平衡性从汉到清,构成人口大多数的是地主与农民这两个阶级,两者的人口增长速度由于种种原因在多数情况下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4 . 人口增长的民族不平衡性这其中包括汉族与其它民族人口增长的差异和其它民族之间的不平衡性。
2005 年中国历史地理学考试试题(开卷)分析唐代以后西安市区全国政治中心的原因。
学生试卷两篇西安丧失全国政治中心地位的原因新探2003 级历史基地班雷晓鹏20031020019内容摘要:10 世纪初,西安丧失了全国政治中心地位,开始沦为一个地区性的城市,并且在后来的历史中这一地位再也没能得以重建。
西安的这种历史性的衰落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归纳为:一、历经周、秦、汉、唐,特别是经过唐末的历史大动乱,西安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不宜再做统一王朝的都城;二、从南北差异和对峙的意义上来看,西安的地理劣势在唐以后暴露得愈来愈明显,不宜作为后来王朝的都城(与其它城市相比);三、中国古代的建都传统和乡土观念不利于西安政治中心地位在唐末以后的重建。
关键词:西安;全国政治中心;重建;乡土观念作为周、秦、汉、唐等一个个统一大帝国的都城,西安在中国历史上沐尽荣耀,出尽风头。
然而,唐末以后,西安开始让位于洛阳、开封、南京和北京等城市,丧失了其作为全国政治中心的显赫地位,并且一去不复返,不能不令人忆昔伤怀,扼腕叹息。
对西安“失宠”的原因,学界多有评议,然而偏颇和不足之处也不少,如许多论著都侧重于从西安在唐末的破毁中找原因,要么就用“经济重心南移”来搪塞之,而对一些历史深层的以及宏观形势变化上的因素鲜有提及。
本文旧题重弹,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能有所精进和发挥;题目中着一“新”字,意在敦促自己独立思考,不甘雷同。
然才学所限,难能勉强,唯求竭思尽力而已,恳请师长多多批评指正一历经周、秦、汉、唐,特别是经过唐末的历史大动乱,西安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不宜再做统一王朝的都城。
这是西安丧失全国政治中心的内在原因。
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先生在其《中国古都和文化》一书中提到,中国古都都经历过其“形成、发展、萧条或至于消失,或经过改革成为新的城市”的过程,并且强调“都城在演变过程中是有一定规律的”。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把西安丧失全国政治中心地位这一历史现象纳入西安自身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加以把握,从而认为西安经过周、秦的形成,汉、唐的发展,到唐末丧失全国政治中心地位走向历史性衰落,是西安城内在的发展规律使然,具有必然性。
以这种态度来探讨西安衰落的原因,有利于保持历史的公正与客观,从而避免因主观感情或视野狭窄而造成不应有的疏误。
同众多历史城市的形成一样,都城在一地的建立和维持是以该地区优越的自然环境和雄厚的经济基础为依托的。
关中平原南依秦岭,北临渭水,被山带河,金城千里,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而且,关中号称“八百里秦川”,土壤肥沃,水源丰富,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有“天府之国”的盛誉。
正是因为关中在自然环境和经济基础方面的优越性,位于这一地区的西安才有可能成为历代王朝的都城,才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可是,反过来说,都城是人类积极改造自然的产物,一地区的长期建都必将导致该地区自然环境的破坏和经济基础的削弱,而当这种破坏和削弱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都城就因失去其依托而渐渐衰落甚至消失。
这样的例子在中国城市历史中屡见不鲜,如楼兰古国和统万城等。
据统计,“历史时期先后有十一个王朝、三位流亡皇帝和四位农民起义领袖在关中建都”,它们是“西周、秦、西汉、新、绿林、赤眉、东汉献帝、西晋惠帝和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黄巢的大齐和李自成的大顺”,“总计历时1077 年”。
如此多的朝代在西安建都,这不仅给西安这座古都带来了历史和文化上的无限荣耀,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给西安带来了环境和经济上的重负。
回顾西安漫长的建都史,我们从字里行间随处可以感受到西安为其荣耀而付出的沉重代价,而且隐约可以听见西安在艰难承载起一个个巨型帝国时,在其重压底下所发出的阵阵呻吟和啜泣。
西周是第一个在关中建都的统一王朝,后历经秦、汉而迄于隋、唐。
在从西周到唐末的漫长历史中,西安的发展轨迹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即在开发中不断破坏,在战乱中不断衰落。
关中地区开发较早,周、秦属于开发的早期,西汉时达到较高的开发程度,隋、唐两代300 余年,关中地区的人口激增,对其开发也随之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长期大规模的开发不仅使关中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天然植被大量减少,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而且使得西安在中唐以后“气候振动较大”,“地震活动频繁”,“水旱灾害不断”。
打开《西安市志》,像“关中饥馑”,“关中旱涝相继”,“蝗灾,飞天蔽日”,“饥荒严重,陆游饿殍,人相食”等等这样的记载不绝于目,令人触目惊心,很难相信这些是在堂堂一国之都附近发生的事情,而且这样的记载在唐代中后期更多。
自然环境的破坏导致关中地区粮食产量的剧减,,严重影响到西安作为一国之都的经济基础。
尽管关中平原以土地肥美,物产丰殷著称,关中粮食不足的问题却是古而有之,从秦开始历朝历代都要通过漕运从关东运粮以解关中缺粮之急。
这种情况发展到唐代变得更为严重,甚至酿成震动京师的粮食危机。
据史书记载,唐中后期许多皇帝因为京城缺粮而率文武百官去洛阳“就食”,成为“逐粮天子”,甚至高宗皇帝因此死在洛阳,不能终老故都,含恨而终。
可见,关中地区的经济基础在唐中后期已显现出明显的颓势,且政治中心亦随之向关东倾斜。
战乱对长安城的破坏也是极其惊人的。
从西周末年的犬戎灭镐,到秦末项羽火烧咸阳,再到西汉末年的新莽之乱和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西安不断地遭到战乱的洗劫,对西安的人为破坏可谓陈陈相因,变本加厉。
唐末的历史大动乱更是对西安致命性的破坏。
据史书记载,长安城及其郊区在僖宗和昭宗时曾四次陷于战火之中。
883 年,黄巢在长安与官军激战空前惨烈,四月离开长安时,下令焚宫闱、省寺、居第殆尽,官军进城更是暴掠与贼无异,长安室屋及民居所存无几;885 年,王重荣、李克用与田令孜大战于沙苑,田令孜败归后,令焚坊市及宫城,长安城唯昭阳、蓬莱等三宫仅存;896 年李茂贞自岐攻入长安放火,使长安城宫室建筑统统化为灰烬。
而到八年后的904 年,朱温胁迫昭宗迁都洛阳,行前不仅“强令京师民按户籍迁居洛阳”,而且下令“拆毁长安宫室、百司公廨、民间房屋,将所得木料由渭水漂流而下运往洛阳”,这使长安城遭受了致命的一击。
此后京城成为废墟。
严酷的战火摧毁了长安城,也摧毁了长安郊区,使长安不能作为都城继续沿用下去。
二从南北差异和对峙的意义上来看,西安的地理劣势在唐以后暴露得愈来愈明显,不宜作为后来王朝的都城。
这是西安丧失全国政治中心地位的外在因素。
辩证地讲,任何地理位置优越的地区都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暴露出其相对劣势,即所谓的地理优势不是绝对的和永恒的,而是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和时代性。
位于关中地区的西安也是如此。
人们习惯于这样来描述关中的地理优势,说西安“南依秦岭,北临渭水,被山带河,金城千里”,或者说关中“居于四塞之内”,“有高屋建瓴之势”,“近可攻退可守”。
这是不错的,但却主要是从军事战略意义上来说的。
那么在沟通东西南北的意义上来讲又如何呢?作为一个统一帝国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恐怕沟通的便利比军事的易于据守更为重要吧。
从关中地区自身的地理特点来看,关中地区显得太过封闭。
正如一个硬币的两个方面,关中地区在军事战略意义上的优势刚好是其在沟通不同地域方面的劣势。
作为一个统一大帝国的都城,其军事战略上的意义应比一个割据政权的都城要淡化得多。
虽然都城在军事战略上的优势对于一国在立国之初政权的巩固意义非凡,但随着帝国的繁荣和强大,这种军事战略上的全副装备则会转变为沉重的包袱,制约着都城在对全国进行有效管理和统一调度全国人力物力方面职能的发挥。
像秦、汉、隋、唐这样的大帝国,无疑需要一个足够开放的大都市与之匹配,而西安在这点上显然并不称职。
西安深居内陆,“居于四塞之内”,“周围有崇山峻岭环绕”,具有很强的封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