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
中医药的常用古文献典籍
中医药的常用古文献典籍1.《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医学成就,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
2.《神农本草经》:系统整理南北朝以前中药学资料的本草著作,被誉为中药学的经典之作。
3.《雷公炮炙论》:是唐代药物学家陈藏器编写的炮制专著,对中药的炮制方法进行了详细论述。
4.《本草经集注》:南朝梁陶弘景所撰,是对《神农本草经》的重要补充和修订,对于中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5.《重修政和本草》:宋徽宗时官修的药典,是在唐本草的基础上进行增补修订的。
6.《本草纲目》:明代李时珍所著,是中国古代药物学集大成之作,内容包括了大量医药理论和实践知识。
7.《伤寒论》:张仲景所著,总结先秦两汉时代的医学成就,创造性地将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称为“众方之祖”。
8.《金匮要略方论》:也是张仲景所著,主要论述内科杂病的辨证论治。
9.《巢氏诸病源候论》:巢元方所著,是一部病因病理学巨著,记述了许多疾病的症状、病因及治疗原则。
10.《温疫论》:吴又可所著,专门研究瘟疫病症及其治疗方法。
11.《难经》:又称《黄帝八十一难经》,是一部以问答形式论述中医理论和临床问题的重要著作。
12.《千金要方》:唐代孙思邈所著,内容包括了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种疾病的治疗经验和技术。
13.《备急千金翼方》:也是孙思邈所著,与《千金要方》互为补充,进一步丰富了中医临床实践的内容。
14.《景岳全书》:明代张介宾所著,是一部综合性的医学巨著,涵盖了中医学的各个方面。
15.《医宗金鉴》:清代吴谦等编撰,是清代官修的大型医学丛书,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16.《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对针灸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7.《小儿药证直诀》:宋代钱乙所著,是我国儿科医学的经典之作。
18.《外科正宗》:明代陈实功所著,是我国古代外科医学的重要参考书籍。
19.《本草求真》:清代赵学敏所著,是对《本草纲目》进行增补修订的一部中药学著作。
]《黄帝内经》是什么时候成书的?作者是谁?
《黄帝内经》是什么时候成书的?作者是谁?《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基础理论著作,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被称为医之始祖,洋洋20万言,集中国古代医学经验之大成,开中医理论体系之先河,历来为医家所推崇,至今仍被列为学习研究中国古代医学必读的经典性着作。
但是,就是这样一部着名的古代医经,它的成书年代,却从古到今,众说不一。
考《黄帝内经》的书名,在现存的所有史书中,最早出现于《汉书.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
”今天我们看到的《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大部分,而《黄帝外经》则早已亡佚。
《汉书》是东汉班固所撰,但是班固在撰写《汉书。
艺文志》时,是以西汉末年刘散(?—公元23年)的《七略》为底本的。
西晋时的医家皇甫谧(公元215—282 年)在所着《针灸甲乙经。
自序》中写道:“按《七略》、《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
”可见,在刘歆的《七略》中,肯定已经提到了《黄帝内经》。
由此推断,《黄帝内经》最迟在西汉末期,即公元前一世纪末已经成书问世。
这是《黄帝内经》成书的最后年限。
那么《黄帝内经》究竟成书于何时呢?会不会更早一些呢?历代学者对此一直有分歧。
有些学者认为:《黄帝内经》是黄帝时代(公元前26~前22世纪)的作品,如晋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
自序》中说:“黄帝咨访岐伯、伯高、少俞之徒,内考五藏之腑,外综经络血气色候,参之天地,验之人物,本性命,穷神极度,而针道生焉。
其论至妙,雷公受业传之。
”北宋时的高保衡、林亿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中说:“昔黄帝……坐于明堂之上,……乃与岐伯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垂法以福万世;于是雷公之伦,授业传之,而《内经》作矣。
”但是,黄帝、雷公都是传说中原始公社制末期的人物,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不可能产生出像《黄帝内经》这样的科学着作。
《黄帝内经》全文简介
《内经》认为“心主身之血脉”,气血“总流于肺”,血依赖气而运行,气血病变互有影响。《内经》对人体的体循环和肺循环作了较为正确的论述。它比公元2世纪罗马医学的血液如潮汐的说法,要先进得多。
《黄帝内经》全简介
《黄帝内经
》,成书约在秦汉时期,即公元前2世纪左右。
中医学是世界医学宝库中的瑰宝,越来越引起西方医学界的重视和兴趣。中医从人的整体着眼,辨证施治,常常能够治愈被西医宣判为不治之症的疾病。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理论着作。它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宏大基础。
此外,《内经》介绍了内服、外治、针灸、按摩、导引等多种疗法,对腹腔穿刺术治疗腹水病作了详细记载。《内经》还叙述了伤寒、咳嗽、气喘、腹泻、糖尿病、精神病、麻风病、黄胆型肝炎、肾炎、肿瘤、各种出血性病症以及妇科、五官科等病症,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依据。
《内经》反映了我国古代医学的早期成就,对后世医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和理论知识,阐述了人体的内脏部位和血脉循行情况,提出了病理学说,介绍了三百一十种病症和汤液、针灸、接摩等治疗方法,为我国医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内经》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最主要的理论是阴阳说和藏府经络说。
阴阳是中医基本理论和思想方法。《内经》提出“和于阴阳,调于四时”,“提挈天地,把握阴阳”的中医生理和病理、临床和治疗的总纲。它强调整体和局部的辩证关系,强调预防为主,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内经》提倡早期治疗,“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指出“治病必求于本”的思想。这些医疗原则在今天仍在施行着。
黄帝内经讲义
黄帝内经讲义《黄帝内经》讲义《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黄帝内经成编於战国时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
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并吸收了秦汉以前有关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黄帝内经》是什么意思呢? 内经~不少人认为是讲内在人体规律的~有的人认为是讲内科的~但相关专家认为《黄帝内经》是一部讲“内求”的书~要使生命健康长寿~不要外求~要往里求、往内求~所以叫“内经”。
也就是说你要使生命健康~比如有了病怎么治病~不一定非要去吃什么药。
相关专家认为~《黄帝内经》可以用三个“第一”给它作一概括。
第一. 《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这部著作第一次系统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医学形成以后~就庇佑着我们中华民族~使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使我们中华儿女能够战胜疾患、灾难~绵延至今。
没有中医、没有《黄帝内经》的中华民族~是难以想象的。
第二. 《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养生宝典。
《黄帝内经》中讲到了怎样治病~但更重要的讲的是怎样不得病~怎样使我们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能够长寿、能够活到一百岁。
第三~《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
黄帝内经典籍介绍
黄帝内经典籍介绍《黄帝内经》,简称《内经》,係中医理论着作,非一人一时之作。
该书的主要部分已形成于战国时间,还有一些内容是秦汉乃至唐代医家补撰的。
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出现了多种不同名称的不同传本,其中名为《素问》、《灵枢》最为流行。
《素问》、《灵枢》两书合称为《黄帝内经》。
现存的《素问》及《灵枢》二书主要内容是:《素问》共81篇:1~2篇论述人体发育的规律,养生的塬则与方法,以及"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3~7篇论述阴阳五行学说在自然界、人体各部机能以及疾病*等方面的联繫;8~11篇论述臟腑的生理与其主病;12~14篇论述针、砭、灸法、按摩、汤剂、药酒、温熨等*方法;15~21篇论述以脉诊为主,包括色诊、问诊的诊断学,及疾病转归、死亡徵兆;22~30篇论述有关臟腑、经络等病证的临床辨证规律;31~48篇论述若干主要病类(包括热病、疟、厥病、疟病、腹中病、风病、痹病、奇病等)的病候及其针治方法;49~65篇论述週身孔穴("气穴"、"气府"、"骨空")的名称、部位和针刺的手法、补泻和禁忌,以及有关经脉病候的解释,疾病演变过程等;66~71篇及74篇(第72、73篇仅存篇目,塬文已佚)共七篇,系唐代王冰据古佚医书补入,主要阐述运气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75~81篇杂论有关医理及诊法中的一些问题。
《灵枢》:1~9篇论述九针的形制十二塬穴、五腧穴(井、荥、输、经、合)、根结穴,针刺方法(九变刺、十二节刺、叁刺、五刺等),针法补泻,烫法,臟腑病候及与情志的关係;10~18篇论述人体经络系统(经脉、经别、经水、经筋),体表测量(骨度、脉度)及营、卫、气、血,叁焦所主等;19~30篇论述四时杂病、五臟病、寒热病,癫狂、厥病、击痹及其他杂病的病候及刺法;31~41篇论述臟腑解剖、色诊、不同体质刺法、泻血、有关四海、五乱、阴阳清浊、阴阳应十二月之理论及胀病、癃病等;42~46篇论述五行与五腧,针刺之道,疾病传变,梦与疾病,五变病;47~55篇论述臟腑类型,脉诊(人迎、寸口),望诊,疼痛病机,灸法补泻人,人体发育,要穴(标、本、气街)及禁刺;56~66篇论述二十五种人体类型,动输,百病始生,病之逆顺,卫气失常,贼风、水胀病,五行与五味等;67~81篇论述人与自然,五行所主,五人,尺肤诊法,卫气行,九宫八风,九针论,行针之法,刺有五节,以及多种杂病(上膈、无言、寒热、目不瞑、疟疾、风病、眼目诸病、痈疽等)。
《黄帝内经》学习指南
学习指南二、课程概述和基本信息1、课程主要内容:《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学术思想和思维方法,不仅对中医学术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至今仍有学术研究和临床指导的重要价值,是学习中医学的必读之书。
《内经选读》选取原著中理论意义大、指导实践作用突出的篇节组成,分为九个单元,主要学习内容包括宝命全形、阴阳应象、藏气法时、血气精神、经脉之道、百病始生、病之形能、脉要精微及异法方宜。
附篇介绍了《内经》注家和注本以及《内经》的现代研究概况。
2、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内经选读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学分:4 分总学时:56 学时(在线学习30学时、线下讨论26学时具体安排详见本文档教学安排导航表,以及教学大纲、教学日历和每学期相应的班级群/课程通知)授课对象: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临床医学、针灸学专业的本科三年级学生必备的学科知识要求:学生需要学习过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课程,具备一定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和中医思维。
必备的技能要求:学生需准备在线学习的电脑,熟练应用网站、学习管理系统、office、微信等软件技术。
教师介绍及详细信息:授课教师详细信息见首页“教学团队”板块内容。
每学期请同学们在第一次课上进行自我介绍。
课程联系人:赵老师,邮箱zhxh311@。
答疑时间:每周三晚上,内经教研室。
并请关注相应的班级群、微信群消息。
课程要求与师生沟通规则本课程面向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临床医学、针灸学专业的学生,是专业基础课。
课程包含30学时的线上学习,要求熟练使用网络,能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线上学习任务,如视频浏览、自测题和作业等,积极参与在线讨论。
课程包含26学时的线下学习,涉及小组讨论与互评、班级交流、个人ppt汇报等,要求能够积极参与团队活动,客观评价他人学习。
本课程包含30学时的线上学习,严禁由他人代替线上学习、或者代替他人进行线上学习。
一旦发现违规者,本门课程成绩不合格。
中基知识点(1)
一、绪论1、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
2、中医学论述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著《伤寒杂病论》。
3、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典籍《神农本草经》。
4、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
5、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2)辨证论治二、阴阳五行1,、阴阳: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概括,既可以标识自然界相互关联而又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的属性,又可以标识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2、阴阳的特性:1)相关性2)普遍性3)相对性4)属性的规定性3、阴阳的相互关系:1)对立制约2)互根互用3)消长平衡4)相互转化4、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2)解释人体的生理活动3)解释人体的病理变化①、阴阳偏盛: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②、阴阳偏衰:阴虚则热,阳虚则寒。
③、阴阳互损④、阴阳转化4)指导疾病的诊断5)知道疾病的防治6)归纳药物的性能5、五行:对木、火、土、金、水五类事物属性的概括。
[6、五行的特性:1)木曰曲直:指树木具有能曲能直的生长特性。
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其属性可归纳为“木”。
2) 火曰炎上:“炎”,有焚烧、灼热之意;“上”,即向上。
“炎上”指火在燃烧时具有发光放热、蒸腾上升之象。
引申为凡是具有温热、向上、升腾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其属性可归纳为“火”。
3)土爰稼穑4)金曰从革5)水曰润下7、五行的生克关系:1)相生: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五行的递资生的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2)相克: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关系。
五行之间递相制约的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3)相乘:相克太过,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制约或克制,其顺序和方向与相克一致。
4)相侮:反向制约,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制约或克制,又叫“反克”,或者“反侮”,其顺序和方向与相克相反。
《黄帝内经》的成书和沿革
《黄帝内经》的成书和沿革《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经典著作它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医学成就,创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学的发展基础。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黄帝内经》的成书和沿革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一、成书年代关于《内经》的成书年代,历代医家、学者的观点有很大的分歧。
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意见:①黄帝时代;②战国时期;③秦汉之际;④汉代,主要是西汉,其中有些篇章形成于东汉。
宋·林亿囿于《黄帝内经》文字中有“黄帝曰”三字而认为黄帝所作。
他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中说:黄帝“乃与岐伯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垂法以福万世。
于是雷公之伦,授业传之,而《内经》作矣。
”根据黄帝时代的医学及其他自然科学水平,不可能达到《内经》这样的造诣,因此,林亿之说纯属臆测。
战国时期,政治、经济、文化都有显著发展,学术思想也日趋活跃。
故宋代以来有学者认为《内经》成书于战国。
如程颖在《二程全书》中说:“观《素问》文字气象,只是战国时人作,谓之三坟书则非也。
”清·魏荔彤在《伤寒论本义·自序》中也说:“轩岐之书,类春秋战国人所为,而托于上古。
”轩岐之书,这里即指《内经》。
认为《内经》成书于秦汉之际的学者,如宋·司马光《传家集·与范累仁第四书》中述:“谓《素问》为真黄帝之书,则恐未可,……此周汉之间,医者依托以取重耳。
”又如明·方孝儒《逊志斋集·读三坟书》也说:“世之伪书众矣,如《内经》称黄帝,《汲家书》称周,皆出于战国秦汉之人。
”认为《内经》出于汉人之作的,如明·顾从德在《重雕素问序》中说:《内经》“广衍于秦越人、阳庆、淳于意诸长老,其人遂似汉人语。
”又如明·郎瑛在《七修类稿》中也说:“《素问》文非上古,……以为淮南王之作。
”日本医家丹波元简经考证亦认为“是书设为黄帝岐伯之间问答者,亦汉人所撰著无疑。
《内经选读》·绪论20170221长大
4、隋·杨上善注释整理,撰《太素》。
长春中医药大学
5、唐·王冰对《素问》进行了整理、注释。
6、宋·林亿奉召整理《内经》以降医籍以王冰本 为主要底本。 7 、明代翻刻古医书盛行。明·顾从德刻印的宋本 《素问》,刻印错误少、精确。
8、1956年人卫影印了顾本《素问》并出版。
9、1963年人卫将顾本影印本铅字排印出版。
《内经选读》
邵治国
《内经》,全称为《黄帝内经》,是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经典著作,它集中 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医学成就,创立了中 医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学的发展 基础,是中国医学发展史上影响最大的 医学典籍。
长春中医药大学
为什么学
学中医为什么必学《内经》?
《黄帝内经》是一部医书。
1)为古代医家托轩辕黄帝名之作,为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创作, 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 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 养生、摄生、益寿、延年。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 医学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 学的医学巨著。
《内经》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 各 9 卷 81 篇,共计 18 卷 162 篇。其内容除医学 之外,还论及了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至 人事等问题,内容极为丰富。 就医学内容来看,《素问》《灵枢》在 学术思想、医学内容上是浑然一体的,但各 部分又略有侧重。
长春中医药大学
《素问》侧重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阴阳、 五行、藏象、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则、 养生学说和运气学说等。
单注《素问》
1、王冰 2、吴昆 3、张琦 《黄帝内经素问》 《素问吴注》 《素问识》《灵枢识》
训诂考据
《内经》 注家注本选介 《黄帝内经素问校义》 《读书余录· 内经辨言》 《香草续校书· 内经素问》 《素问校勘记》《灵枢校勘记》
第一节《黄帝内经》的针灸学理论体系
②标本理论: 从标与本的含义及内容看,与根结理论相似,
也是强调四肢末端与头面躯干部的联系。从标本理 论的具体内容来看,“本”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标”则散于头面胸腹部。如同树干和树冠一样, “标”部有赖于“本”部滋养,表示起于四肢的经 气对全身的濡养作用。与根结理论不同的是,表面 上,标本理论除完整提出了十二经的标本外,还在 各自的部位上存在差异。
③气街理论: 气街理论将人体分为四段,每一街基本上都有
自己所属的部位。与经脉纵向循行不同的是气街理 论强调的是每一部位的经气是横向互通,每一街前 后呼应,内外相通。从气街所分属的及特点来看, 相应气街中的腧穴应对本气街相关脏腑疾病及局部 疾病有很好的治疗作用,这是因为相关脏腑或局部 有病,均是相应气街中经气通行发生问题所致。从 这一点看出,该理论应是指导针灸临床的一个理论 。
㈩根结、标本、气街、四海
一般认为,根结、标本、气街、四海应是经络 理论的一部分。实际上,在《黄帝内经》中这些理 论均有特定意义。 ①根结理论:
强调“跟”和“结”两个部位之间的联系,表 示经气由肢体末端起始,向上结聚胸腹头面部,即 头面胸腹部有赖于四肢末端经气的滋养。古人是根 据“比类取象”思想指导下提出这一理论的。
㈨经络功能
《黄帝内经》中不但论述了经络的循行及经络组 成,而且还对经络的功能进行了阐述。
①联系功能。主要包括联系人体内外上下和表 里相合。
②运行气血。《黄帝内经》中经络运行气血的 功能主要指运行营卫之气和运行水谷经气两方面。
③传变病邪,反映病候。《素问 缪刺论》中论 述了这种由表及里的传变过程。
④防御疾病。经络分三阴三阳,三阴主里,为 内门,三阳主表,为外门,如同人体的二层门户, 一内一外,构成了除皮部之外的又一道疾病防御屏 障。
1-内经-上编-概论
藏象
脏腑 经络 精气神 病机 病因 发病 病理 传变
疾病 医学理论
《内经》学术体系
基 本 框 架 结 构 图
医学基础
病证 诊法 诊病方法 断病法则 治则 论治 治法 疗法 养生 摄生 康复 哲学(精气论、阴阳五行论) 天文历法 地理学 气象学 数学 社会学
一.形成条件
㈠医疗实践的观察与验证 ⒈解剖学基础 ⒉人体生命现象的观察 ⒊医疗实践的反复验证
⒊ 《黄帝内经》书名由来与作者
⑴关于黄帝 ①“黄帝”是一个有道明君; ②“黄帝” 是一个伟大的氏族——黄帝族,到春 秋时代谓之“华族”,这就是中华民族的始祖。 黄帝氏族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所以历代人们都以 自己是黄帝的子孙为荣,而且为了追本溯源,也 常把一切文化制度,都推源到黄帝,托名为黄帝 的创造,以体现学有根本,并成为一种时尚。正 如《淮南子》:“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 为道者,必托之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 《内经》冠以“黄帝”仅是托名而已,非为“ 黄帝”所作。
Ⅲ调整编次类分: 《素问》《灵枢》各篇原文内容完全不动,仅将其 篇次重新类分。代表:清· 黄元御 《素问悬解》:养生、藏象、脉法、经络、孔穴、 疾论、刺法、雷公问、运气 《灵枢悬解》:刺法、经络、营卫、神气、藏象、 外候、病论、贼邪、疾病
⑵注解研究《内经》著作
Ⅰ单注《内经》著作: ①唐· 王冰次注《黄帝内经素问》为《增广补注黄帝内经素 问》,对《素问》进行整理编次的同时,对全书各篇作了 系统而详尽的注释,“敷畅玄言”,对经旨多有发挥,对 后人启发和影响很大,成为后人注释《素问》的基础。 ②明· 吴昆注《素问》俗称《素问吴注》,以王冰的24卷为 底本加以注释。注文阐发医理深入而不流于空泛,然擅改 经文,是其不足处。 ③清· 高世栻《黄帝素问直解》乃继张志聪的《黄帝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经素 问集注》,鉴于“隐庵《集注》义意艰深,其失也晦”, 其注简捷明白,要言不繁,每篇还分小节,眉目清楚。
《黄帝内经》简介以及概要
《黄帝内经》简介以及概要《黄帝内经》简介以及概要《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理论着作。
《黄帝内经》是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哲学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辨证思想。
黄帝内经成编于战国时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
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并吸收了秦汉以前有关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运用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现存最早的中医药学著作《黄帝内经》收载的成方13首中,就有10种中成药,并有丸、散、酒、丹等剂型。
《黄帝内经》是早期中国医学的理论典籍。
世简称之为《内经》。
最早著录于刘歆《七略》及班固《汉书?艺文志》,原为18卷。
医圣张仲景"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为伤寒杂病论",晋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时,称"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九卷》在唐王冰时称之为《灵枢》。
至宋,史嵩献家藏《灵枢经》并予刊行。
由此可知,《九卷》、《针经》、《灵枢》实则一书而多名。
宋之后,《素问》、《灵枢》始成为《黄帝内经》组成的两大部分。
1 成书年代和组成内容关于探讨《黄帝内经》成书年代的问题,早经许多学者在这方面作过考证,一般都认为写成于战国时期,加上"黄帝"的名字,不过是后人的伪托而已。
《黄帝内经》名词解释
《黄帝内经》名词解释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经典之一,也是中医理论的基础性著作。
该书共分为两部分,即《素问》和《灵枢》。
《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的成编,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为数年来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后世尊为“医家之宗”。
《黄帝内经》的内容十分广博,除医学理论外,还记载了古代哲学、天文学、气象学、物候学、生物学、地理学、数学、社会学、心理学、音律学等多学科知识和成果,并将这些知识和成果渗透到医学理论之中,遂使该书成为以医学为主体、涉及多学科的口著,历来受到广大医家和有关学科专家的重视,成为中、外学术界的研究对象。
中医学复习资料
一、绪论(剑解/选择)《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目前发现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的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軽。
东汉末年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是阐明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书。
宋元时期一一“金元四大家”:刘元素代表“寒凉派”,强调降火、张子和代表“攻下派”,强调汗、吐、下法、李东恒代表“补土派”,强调补益脾胃、朱丹溪代表"滋阴派”,作用于更年期。
中医学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省组织器官有机地联系起来。
辩证:讲四诊说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淸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 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槪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施治: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左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辩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
二、阴阳学说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系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它既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而。
(P13最后一段有选择题)阴阳的相互关系:1、阴阳的对立制约2、阴阳的互根互用3、阴阳的消长平衡4、阴阳的相互转化P16~17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作用(选择題)归纳药物性能一一以药物之性纠正机体阴阳之偏:四气:温、热一阳,寒、凉一阴五味:辛甘淡一阳,酸苦咸一阴“五行”的“五”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
事物五行属性归类表(选择题)自然界五行人体五时五味无色五化五气五方五季五脏五腑五官五体五志五液五声平旦酸青生风东春木肝胆目筋怒泪呼日中苦赤长暑南夏火心小肠舌脉喜汗笑日西甘黄化湿中长夏土脾胃口肉思涎歌日入辛白收燥西秋金肺大肠鼻皮悲涕哭夜半咸黑藏寒北冬水肾膀胱耳恐唾|||||五行的深刻乘侮1、五行相生的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2、五行相克,相克为互相克制制约。
次序是:木克上、上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上三、藏想学说五脏:即心、肺、脾、肝、肾的总称。
《内经》概论(上)
尊称为“医家之宗”
4
Your text
内 成书年代
经
Your text
的
书名作者
成
Your text
书 版本流传
与
沿
Your text
注家注本
革
5
黄帝时代 (新石器时代)
春秋战国
成书年代
秦汉之际 两汉
结论:非一时作品,最后成书在西汉末之前。
14
一、《黄帝内经》沿革
• 《内经》最早记载于《汉书·艺文志》,未分《 素问》和《灵枢》。
• 《伤寒杂病论·序》提到“撰用《素问》《九卷 》《八十一难》……”
• 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认定《内经》包 括《素问》和《针经》。
15二Βιβλιοθήκη 《素问》沿革最早记载《素问》的是:
• 《伤寒杂病论·序》。
清·张志聪的《素问集注》《灵枢集注》 ★
日·丹波元简的《素问识》《灵枢识》 ★
三、考据校勘
• 北宋·林亿的《新校正》 ★ ——存于《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中
清·胡澍的《素问校义》 清·俞樾的《黄帝内经辨言》 清·于鬯的《香草续校书·黄帝内经素
问》
要点回顾
1.《内经》地位:《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 的医学典籍。“医家之宗”“医书之祖”
3.调整篇次分类注解
• 清·黄元御《素问悬解》《灵枢悬解》
清·姚绍虞的《素问经注节解》 ★
二、随文注解
1.单注《素问》
• 唐·王冰此注的《黄帝内经素问》 ★
明·吴崑的《素问吴注》 ★ 清·高世栻的《素问直解》 ★ 清·张琦的《素问释义》
《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
《黄帝》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文献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真出自黄帝之手吗?《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书名冠以“黄帝”,又是以黄帝和岐伯等人对话的形式写成的,于是有人认为这部书就是黄帝写的,或者由黄帝和岐伯等人共同编撰。
然而,正如《淮南子・修务训》所说:“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
”于是,从汉代开始,就有人怀疑《黄帝内经》并非黄帝所作,书中的黄帝、岐伯等人也仅仅是托名。
而已。
到了宋代,司马光指出:“谓《素问》为黄帝之书,则恐未可,黄帝亦治天下,岂终日坐明堂,但与岐伯论医药针灸耶?此周汉之间,医者依托取重耳。
”明代的方孝孺更是提出:“世之伪书众矣,如《内经》称黄帝,《汲冢书》称周,皆出于战国、秦汉之人。
”无论是“周汉之间”还是“战国、秦汉”之间,都否定了《黄帝内经》出自黄帝之手这一说法。
今人通过分析《黄帝内经》的内容,得出的结论是这部著作不是出自一人的手笔,也不是一个时代、一个地方的医学成就,而是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医学经验的总结汇编,是集体或多人长期努力的结晶,书名“黄帝”,仅是托名而已。
关于《黄帝内经》的成书时间,主要有上古黄帝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和秦汉时期三种说法。
认为《黄帝内经》出于远古,成于黄帝时期的,多为古代医家,这大概是他们需要一个学术领袖或精神领袖的缘故。
随着“托名”说逐渐被后世所认可,这种说法也站不住脚了。
医家之外,古代还有人认为《黄帝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宋代学者邵雍就说:“《素问》《阴符》,七国之书也。
”所谓“七国”就是“战国”,因战国七雄而得名。
理学家程颢也说:“《素问》之书,出战国之末,气象可见。
”到了近代,关于《黄帝内经》成书年代已有从先秦推后为秦汉甚至东汉的趋势。
余嘉锡认为“《素问》之名起于汉晋间矣”。
中医学家恽铁樵称“汉以前无《内经》”。
直至现代,学者们关于这部书的成书年代仍有颇多争论,探讨的角度、运用的方法也丰富多彩,但大致确定在战国至秦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A、目录学书籍B、医学词典C、百科大全D、医学经典E、经方典籍D2、由唐·王冰注,经宋·林亿等新校正的《素问》注本名为A、《素问训解》B、《黄帝内经素问》C、《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D、《黄帝内经太素》E、《类经》C3、《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述,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A、五脏之气的充盛B、天癸的形成C、水谷的摄入D、肾气的充盛E、三焦的气化D4、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冬伤于寒”,到春引起的病变是A、温病B、飧泄C、痎疟D、咳嗽E、濡泄A5、《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清阳发腠理”,“清阳”是指A、糟粕B、使上窍发挥各种功能的精微物质C、饮食化生的精气D、津液E、卫气E6、《素问·阴阳离合论》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这段经文中“一”是指A、一致B、离合C、一阴一阳D、一元E、气C7、《素问·灵兰秘典论》指出“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的“化物”应该解释为A、对水谷消化吸收B、分清泌浊C、化生水谷精气D、化生营气E、以上均不是B8、据《素问·五藏别论》五藏的功能是A、藏精气而不泻也B、泻而不藏C、传化物而不藏D、实而不能满E、以上均不是A9、《素问·太阴阳明论》认为脾“为胃行其津液”,其中“津液”是A、水液B、尿液C、水湿D、水谷精微E、汗液D10、《灵枢·营卫生会》篇认为少壮之人表现为A、不夜瞑B、昼不精,夜不瞑C、昼瞑D、夜瞑E、夜昼不瞑D11、《灵枢·百病始生》篇认为“两实相逢”的“两实”是指A、正常的气候变化和人体正气充实B、虚邪之风和人体正气虚弱C、气候异常和人体正气充实D、气候正常和人体正气虚弱E、上巨虚穴和下巨虚穴A12、据《素问·生气通天论》的论述,五脏阴精亏损的主要原因是A、五味失调B、感受六淫C、情志所伤残D、阳热耗伤E、劳倦所伤A13、《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皆属于上”的原文是A、诸痿喘呕B、诸胀腹大C、诸躁狂越D、诸厥固泄E、诸痛痒疮A14、据《素问·热论》,热病恢复期当禁A、房事B、劳作C、肉食D、七情E、风湿C15、《素问·痹论》“肾痹”的症状是A、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B、烦满喘而呕C、四肢解堕,发咳呕汁D、中气喘争,时发飧泄E、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A16、肌肉不仁见于《素问·痿论》中痿证的A、骨痿B、肉痿C、脉痿D、肌痿E、痿躄B17、《素问·脉要精微论》认为“夫精明五色者”,为A 、气之华B、血之华C、精之华D、神之华E、色之华A18《素问·至真要大论》对“诸寒之而热者”宜采用的治法为A、取之热B、取之寒C、取之阳D、取之阴E、取之营D19、《灵枢·营卫生会》中“血者,神气也”的含义A、神气是血产生的物质基础B、血是中焦化生的精汁奉心神化赤而成C、血就是神气D、血受神气支配E、血是心神所化B20、据《素问·举痛论》,疼痛而喘动应手者,是由于寒气客于A、背俞之脉B、五脏C、冲脉D、厥阴之脉E、阴股C21、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黄帝内经》的是A、班固的《汉书·艺文志》B、刘歆的《七略》C、司马迁的《史记》D、《后汉书》E、《吕氏春秋》A22、《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的作者是A、马莳B、李中梓C、吴昆D、滑寿E、高士宗A23、《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而精藏之。
”此处“主水”是指A、主水液代谢B、主藏精的功能C、主骨D、主天癸E、生殖之精B24、据《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述,人体阴阳平衡的关键是A、阳气固密于外B、阴精充足C、精神清净D、阳气固守于内E、传精神、服天气A25、《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浊阴出下窍”,“浊阴”是指A、二便等污秽之物B、使上窍发挥各种功能的精微物质C、饮食化生的精气D、津液E、营血A26、《素问·阴阳离合论》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
”这句经文说明了A、阴阳的统一性B、阴阳的对立性C、阴阳的运动性D、阴阳的可分性E、阴阳的物质性D27、《素问·灵兰秘典论》中“气化则能出矣”的“气化”主要由何脏腑施行A、三焦B、脾C、肝D、肾E、命门C28、据《素问·五藏别论》六腑的功能是A、藏精气而不泻也B、泻而不藏C、传化物而不藏D、满而不能实E、以上均不是C29、《素问·太阴阳明论》认为脾与季节的关系是A、脾主长夏B、脾主四时C、脾不主时D、脾主四时末十八日E、以上均不是C30、《灵枢·营卫生会》篇认为,老年人表现为A、昼不精,夜不瞑B、不昼瞑C、夜瞑D、昼精E、夜昼不瞑A31、《灵枢·百病始生》篇认为“两虚相得”的“两虚”是指A、自然界气候正常和人体正气充实B、虚邪之风和人体正气虚弱C、气候异常和人体正气充实D、气候正常和人体正气虚弱E、上巨虚穴和下巨虚穴B32、据《素问·生气通天论》,“清静则肉腠闭拒”的“清静”是指A、四时气候清静正常B、人体阳气清静正常C、人体阴阳平衡协调D、人体精神清静不乱E、天气清静正常B33、《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皆属于下”的原文是A、诸逆冲上B、诸胀腹大C、诸躁狂越D、诸厥固泄E、诸痛痒疮D34、据《素问·热论》,热病产生遗热是由于A、热甚而强食B、热甚而再感C、热甚而忧思D、热甚而热食E、复感热邪A35、《素问·痹论》“心痹”的症状是A、四肢解堕,发咳呕汁B、脉不通,烦则心下鼓C、烦满喘而呕D、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E、中气喘争,时发飧泄B36、腰脊不举见于《素问·痿论》中痿证的A、骨痿B、痿躄C、脉痿D、筋痿E、肉痿A37、《素问·脉要精微论》认为“水泉不止”是由于A、肾不化气B、肝失疏泄C、肺失宣降D、膀胱不藏E、气化失常D38、《素问·至真要大论》对“诸热之而寒者”宜采用的治法为A、取之热B、取之寒C、取之阳D、取之阴E、取之营C39、《灵枢·营卫生会》中“太阴主内,太阳主外”之“内外”是指A、营气与卫气B、体内与体表C、白天与晚上D、气与血E、阴经与阳经A40、据《素问·举痛论》,疼痛日久而成积者,是由于寒气客于A、小肠膜原之间B、侠脊之脉C、背俞之脉D、肠胃之间,膜原之下E、小肠A41、《黄帝内经》这一书名最早见于A、《史记·扁鹊传》B、《七略》C、王叔和《脉经》D、皇甫谧《针灸甲乙经》E、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B42、《黄帝内经太素》的作者是A、王冰B、张介宾C、吴昆D、马莳E、杨上善E43、《类经》的作者是A、王冰B、张介宾C、张志聪D、马莳E、高士宗A44、据《灵枢·百病始生》篇中“三部之气,所伤异类”的观点,“风雨”所伤的部位是A、上部B、下部C、五脏D、经脉E、络脉A45、《灵枢·营卫生会》中“血者,神气也”的含义A、神气是血产生的物质基础B、血是中焦化生的精汁奉心神化赤而成C、血就是神气D、血受神气支配E、血是心神所化B46、《灵枢·营卫生会》篇认为夜半后为A、阴衰B、阴陇C、阳衰D、阳陇E、阴阳俱衰A47、据《素问·评热病论》,风厥的治疗应“表里刺之”,其中“里”是指A、五脏B、阴分C、少阴D、厥阴E、太阴C48、《素问·评热病论》认为劳风病的病位在于A、太阴B、肺下C、太阳D、少阴E、厥阴B49、据《素问·脉要精微论》,“五脏者,中之守也”是指A、五脏内舍五气B、五脏内舍五志C、五脏内藏气血D、五脏内守中气E、五脏内藏精气50、据《素问·脉要精微论》,下列不属于五色中的败色者是A、面色如赭B、面色如盐C、面色如蓝D、面色如地苍E、面色黄如蟹腹E51、据《素问·平人气象论》,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尺热曰A、热病B、暑病C、寒病D、温病E、湿病A52、据《素问·平人气象论》,胃之大络,名曰A、虚里B、膻中C、心包D、气海E、胸中之气A53、《素问·标本病传论》指出“先中满而后烦心者”治其A、本B、标C、标本同治D、逆E、从A54、据《素问·五常政大论》,能毒者当以A、厚药B、薄药C、无毒药D、针石E、食治A55、《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对“燥者”的病证宜采用的治法为A、濡之B、温之C、缓之D、润之E、攻之A56、《灵枢·水胀》认为“月事以时下”的疾病是A、肠覃B、石瘕C、石水D、鼓胀E、皮水A57、据《素问·汤液醪醴论》,“津液充郭”之“津液”是指A、体液B、精气C、水气D、尿液E、汗液C58、《素问·汤液醪醴论》提出水肿的治疗原则主要是A、平治于权衡,去菀陈莝B、缪刺其处,以复其形C、微动四极D、温衣A59、最早全面注释《内经》的古代医家是A、王冰B、马莳C、李中梓D、张介宾E、张志聪B60、《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女子五七发始堕的原因是A、肾气虚B、肾精亏C、血不足D、阳气衰于上E、阳明脉衰E61、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气味辛甘”药物的性能是A、固表发汗B、发散属阳C、宣通肺气D、补虚E、涌泄属阴B62、据《素问·五藏别论》五藏的功能是A、藏精气而不泻也B、泻而不藏C、传化物而不藏D、实而不能满E、以上均不是A63、《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汗出见湿”乃生A、水肿B、偏枯C、痤疿D、风疟E、大疔C64、《灵枢注证发微》的作者是A、张志聪B、李中梓C、马莳D、高士宗E、张介宾C65、《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清阳发腠理”,“清阳”是指A、糟粕B、使上窍发挥各种功能的精微物质C、饮食化生的精气D、津液E、卫气E66、《素问·六节藏象论》提出人体以五脏为本,其中肝为A、阴精之本B、封藏之本C、阳气之本D、先天之本E、罢极之本E67、《素问·五脏生成》曰:“指受血而能”A、视B、步C、握D、摄E、行D68、据《素问·脉要精微论》,“转摇不能”是由于A、筋将惫C、骨将惫D、府将坏E、肝将败B69、据《灵枢·本神》篇所述,脾气虚的症状是A、恐B、四肢不用,五脏不安C、腹胀经溲不利D、悲E、笑不休B70、根据《灵枢·决气》篇,不属于“液”的功能的是A、淖泽注于骨B、熏肤、充身、泽毛C、骨属屈伸D、泄泽补益脑髓E、皮肤润泽B71、据《素问·热论》,“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则A 、病重B、病甚C、必不免于死D、易已E、病愈C72、据《素问·咳论》,胆咳者常见A、咳呕胆汁B、咳而胁痛C、咳而遗失D、咳而遗尿E、胁痛A73.《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皆属于脾”的原文是A、诸逆冲上B、诸胀腹大C、诸躁狂越D、诸厥固泄E、诸湿肿满E74、据《素问·痹论》,冬季感受风寒湿之气,发为A、行痹B、痛痹D、肾痹E、骨痹E75、《素问·痿论》认为五脏气热皆可致痿,肺热叶焦可致A、肉痿B、痿躄C、脉痿D、肌痿E、骨痿B76、据《素问·举痛论》,疼痛出现胁肋与少腹相引痛者,是寒气客于A、小肠B、膜原C、少腹D、厥阴之脉E、少阴之脉D77、《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对“惊者”宜采用的方法为A、濡之B、补之C、平之D、摩之E、润之C78.在人的生命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阳气B.肾气C.气血D.天癸E.精神B79.男女具有生殖能力的条件,最确切的是A.形体壮B.胃气强C.脾气旺D.肾气盛E.肝气旺D80.《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女子五七A.肾气衰B.阳明脉衰C.太冲脉衰D.任脉衰E.三阳脉衰B81.《素问·上古天真论》论养生防病的两大纲领是A.法于阴阳,和于术数B.呼吸精气,独立守神C.食饮有节,起居有常D.外避邪气,内养精神E.不妄作劳,劳逸适度D82.《素问·五脏别论》认为诊脉独取寸口的原理与下列哪项有关A.心肺B.肺脾C.肺肾D.肺肝E.心肝B83.《灵枢·百病始生》"两虚相得,乃客其形”的“两虚”是指A.正气虚与虚邪B. 胃气虚与虚邪C.表里曲虚D.阴阳两虚E.气血两虚A84.《灵枢·百病始生》指出,阳络伤则病A.吐血B.衄血C.咳血D.尿血E.便血B85.在《素问·举痛论》中疼痛的原因主要指的是A.风B.寒C.暑D.燥E.湿B86.《素问·举痛论》认为疼痛的病机主要是寒邪阻塞A.经脉B.肌肉C.脏腑D.关节E.筋骨A87.据《灵枢·水胀》所述,肠覃的起因为A.瘀血B.水气C.热毒D.寒气E.湿气D88.女子七岁A.天癸至,月事以时下B.肾气盛,齿更发长C.肾气平均,真牙生而长极D.任脉虚,太冲脉衰少E.筋骨坚,发长极B89.女子二七A.天癸至,月事以时下B.肾气盛,齿更发长C.肾气平均,真牙生而长极D.任脉虚,太冲脉衰少E.筋骨坚,发长极A90.女子七七A.天癸至,月事以时下B.肾气盛,齿更发长C.肾气平均,真牙生而长极D.任脉虚,太冲脉衰少E.筋骨坚,发长极D91.风胜则A.动摇眩晕B.痈疡红肿C.浮肿D.濡泻E.干燥证A92.热胜则A.动摇眩晕B.痈疡红肿C.浮肿D.濡泻E.干燥证B6.湿胜则A.动摇眩晕B.痈疡红肿C.浮肿D.濡泻E.干燥证D93.心A.在志为怒B.在志为喜C.在志为思D.在志为忧E.在志为恐B94.肺A.在志为怒B.在志为喜C.在志为思D.在志为忧E.在志为恐D95.肾A.在志为怒B.在志为喜C.在志为思D.在志为忧E.在志为恐E96.与心关系密切的病证是A.诸痛痒疮B.诸风掉眩C.诸寒收引D.诸湿肿满E.诸气脓郁A97.与脾关系密切的病证是A.诸痛痒疮B.诸风掉眩C.诸寒收引D.诸湿肿满E.诸气脓郁D98.与肺关系密切的病证是A.诸痛痒疮B.诸风掉眩C.诸寒收引D.诸湿肿满E.诸气脓郁E99.根据《素问·六节藏象论》,心是A.生之本B.气之本C.封藏之本D.罴极之本E.仓廪之本A100.根据《素问·六节藏象论》,肝是A.生之本B.气之本C.封藏之本D.罴极之本E.仓廪之本D101.根据《素问·六节藏象论》,肾是A.生之本B.气之本C.封藏之本D.罴极之本E.仓廪之本C102.根据《素问·脉要精微论》心失守则A. 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B.仓廪不藏C.水泉不止D.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E.声如从室中言D103.根据《素问·脉要精微论》肺失守则A. 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B.仓廪不藏C.水泉不止D.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E.声如从室中言A104.根据《素问·脉要精微论》肾失守则A. 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B.仓廪不藏C.水泉不止D.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E.声如从室中言C105.《黄帝内经》汇总成编的大约时代是:A. 春秋战国B. 战国秦汉C. 秦汉时期D. 西汉中后期E. 东汉前中期D106.最早注释《素问》的医家是:A. 全元起B. 杨上善C. 李柱国D. 王冰E. 史崧A107.《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反作,病之逆从”是指哪种病机:A. 阴盛于外,阳盛于内B. 阳盛于外,阴盛于内C. 清气在下,浊气在上D. 清气在上,浊气在下E. 寒气在下,热气在上C108.《素问·六节藏象论》藏象的含义是:A. 脏藏而隐,象现而彰B. 藏为主,象为副C. 藏应于象,象应于藏D. 藏主内,象主外E. 以上都不是A109.《灵枢·本神》指出:“心,……则伤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