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声学复习教案

合集下载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2)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3)了解声音与生活、科技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2)运用对比分析法,研究声音的特征;(3)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声音的应用和影响。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2)提高环保意识,关注噪声污染;(3)认识声音在科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2)声音的三个特征及其影响因素;(3)声音在生活和科技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1)声音传播的动态过程;(2)声音特征的相互关系;(3)声音技术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2)提问:“你们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吗?”引发学生思考。

2. 探究声音的产生:(1)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并记录声音产生的条件;(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得出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结论。

3. 声音的传播:(1)教师讲解声音传播的原理,引导学生了解声波的传播特点;(2)学生通过实验或观察,验证声音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

4. 声音的接收:(1)教师介绍人耳的结构和听觉原理;(2)学生通过实验或观察,了解声音如何被耳朵接收。

5. 声音的特征:(1)教师讲解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定义及影响因素;(2)学生通过实验或听觉练习,体验并区分声音的三个特征。

四、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声音的产生、传播、接收和特征等方面的知识点。

五、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声音相关知识;2. 观察生活中的声音现象,举例说明声音的应用和影响;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声音与科技的关系。

六、声音与科技1. 教学内容:(1)了解声波在科技领域中的应用,如超声波、次声波等;(2)学习声音信号的数字化处理,如音频文件压缩、回声消除等;(3)掌握声音技术在通信、医疗、工业等领域的应用。

2024年初中物理复习声学教案

2024年初中物理复习声学教案

2024年初中物理复习声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复习的内容为人教版初中物理第八章“声学”部分。

详细内容包括: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第2节“声音的特性”,第3节“声音的反射与吸收”,第4节“声音的利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特性、反射与吸收等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声学现象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特性及反射与吸收。

难点: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差异、声音的反射与吸收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音响、话筒、橡皮球、音叉、尺子、教学课件。

学具:练习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声音现象的短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复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教师讲解声音的产生原因,演示音响、话筒等设备工作原理。

(2)学生随堂练习:用橡皮球敲击桌面,观察橡皮球振动产生声音的现象。

3. 复习第2节“声音的特性”:(1)教师通过音叉、尺子等教具,讲解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

(2)学生随堂练习:比较不同长度的尺子振动产生的音调差异。

4. 复习第3节“声音的反射与吸收”:(1)教师通过教学课件,演示声音在房间内反射、吸收的现象。

(2)学生随堂练习:分析生活中声音反射、吸收的实例。

5. 复习第4节“声音的利用”:(1)教师讲解声音在科技、生活中的应用,如:回声定位、超声波检测等。

(2)学生讨论:如何利用声音为人类服务。

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产生原因声音传播速度2.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3. 声音的反射与吸收声音反射现象声音吸收方法4. 声音的利用生活应用科技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声音的产生原因及传播速度。

(2)解释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

(3)分析声音反射与吸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声音的基本知识掌握较好,但在分析生活中声学现象时,部分学生存在困难。

初中物理复习声学教案

初中物理复习声学教案

初中物理复习声学教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特征、反射与吸收的基本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声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声音的反射与吸收,声音的应用。

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特征,以及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音响、话筒、橡皮球、尺子、白纸、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让学生观察音响播放音乐时,橡皮球跳动的情况,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产生原因。

(2)让学生用手按住耳朵,感受声音的传播。

2. 例题讲解(1)讲解声音产生的原因,以及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2)分析声音的特征,如音调、响度、音色等。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用尺子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产生的声音。

(2)让学生比较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特征。

4. 知识巩固(1)讲解声音的反射与吸收,引导学生了解回声现象。

(2)介绍声音的应用,如超声、次声、声音的传递等。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2. 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音色3. 声音的反射与吸收回声现象4. 声音的应用超声、次声、声音传递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声音的产生原因及传播速度。

(2)解释声音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3)举例说明声音的反射与吸收现象。

(4)分析声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1)声音产生的原因:振动。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340m/s。

(2)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影响因素:振动频率、振幅、传播距离、介质等。

(3)回声现象: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

(4)声音的应用:如超声诊断、次声探测、电话通信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声音的基本概念掌握较好,但在理解声音的反射与吸收方面存在一定难度,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声音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建筑声学、音乐制作等。

初中物理声学复习教案

初中物理声学复习教案

初中物理声学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2. 掌握声音的计算和应用;3. 提高学生对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2.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3. 声音的计算4. 声音的应用教学过程: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 引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敲击物体、吹气球等,让学生感受声音的产生。

2. 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3. 互动:让学生举例说明声音传播的例子,如电话通话、广播等。

二、声音的特性1. 引入: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区分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

2. 讲解: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由振幅决定;音色是指声音的质感,由材料和结构决定。

3. 互动:让学生举例说明如何根据音调、响度和音色来区分不同的声音。

三、声音的计算1. 引入:通过实际例子,如测量距离、检测物质是否存在缺陷等,让学生了解声音计算的应用。

2. 讲解: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慢。

3. 互动:让学生举例说明声音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声音的应用1. 引入:通过实际例子,如电话、广播、声纳等,让学生了解声音的应用。

2. 讲解:声音可以传递信息、能量,应用于通信、医疗、工业等领域。

3. 互动:让学生举例说明声音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对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

教学资源:1. 教学PPT:包含声音的产生、传播、特性和应用的相关图片和实例。

2. 实验器材:如音叉、闹钟等,用于演示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产生。

2. 讲解:介绍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引导学生理解声音的基本概念。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第一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1 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通过示例和实验,让学生理解振动与声音的关系。

分析乐器的声音产生原理。

1.2 声音的传播解释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方式。

探讨声音传播的速度和影响因素。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第二章:声音的特征2.1 音调解释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

通过实验和示例,让学生感受音调的变化。

分析常见乐器的音调特征。

2.2 响度讲解响度与振动幅度和距离的关系。

通过实验和示例,让学生理解响度的变化。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响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三章:声音的反射与折射3.1 声音的反射解释声音在遇到障碍物时的反射现象。

通过实验和示例,让学生观察和理解反射声音。

分析回声的产生和应用。

3.2 声音的折射讲解声音在介质界面时的折射现象。

通过实验和示例,让学生理解折射声音的产生。

引导学生思考折射声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第四章:声音的吸收与衰减4.1 声音的吸收解释声音在介质中被吸收的现象。

通过实验和示例,让学生观察和理解吸收声音的过程。

分析吸音材料的应用。

4.2 声音的衰减讲解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的衰减现象。

通过实验和示例,让学生理解衰减声音的原因。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衰减在实际环境中的影响。

第五章:声音的应用5.1 声音与信息传递讲解声音在通信、广播等领域的应用。

分析声音在信息传递中的优势和限制。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信息传递的未来发展。

5.2 声音与音乐艺术解释声音在音乐创作和表演中的作用。

探讨不同乐器声音的特点和音乐表达效果。

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不同音乐风格中的声音运用。

第六章:声波的特性与测量6.1 声波的特性讲解声波的基本特性,包括振幅、周期、频率等。

通过实验和示例,让学生理解声波特性的测量方法。

分析声波特性对声音特征的影响。

6.2 声波的测量解释声级计等仪器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通过实验和示例,让学生学会使用声级计进行声波测量。

引导学生思考声波测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初中物理复习声学教案

初中物理复习声学教案

编号:__________ 初中物理复习声学教案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老师:___________________教案日期:_____年_____月_____日初中物理复习声学教案目录一、教学内容1.1 声学基础知识1.2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3 声音的特性1.4 乐音与噪音1.5 声速与回声1.6 声音的应用二、教学目标2.1 知识与技能2.2 过程与方法2.3 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教学难点与重点3.1 难点3.2 重点四、教具与学具准备4.1 教具4.2 学具五、教学过程5.1 引入新课5.2 探究与讨论5.3 知识讲解5.4 实验演示5.5 练习与反馈六、板书设计6.1 板书内容6.2 板书结构七、作业设计7.1 作业内容7.2 作业要求八、课后反思8.1 教学效果评价8.2 教学方法改进8.3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九、拓展及延伸9.1 拓展知识9.2 延伸阅读9.3 实践活动建议教案如下:一、教学内容1.1 声学基础知识1.1.1 声音的定义 1.1.2 声波的特性1.2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2.1 声源的种类1.2.2 声波的传播方式1.3 声音的特性1.3.1 音调1.3.2 响度1.3.3 音色1.4 乐音与噪音1.4.1 乐音的特性1.4.2 噪音的特性1.5 声速与回声1.5.1 声速的定义1.5.2 回声的产生1.6 声音的应用1.6.1 声音与信息的传递1.6.2 声音与能量的传递二、教学目标2.1 知识与技能2.1.1 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2.1.2 掌握声音的特性及测量方法 2.1.3 学会分辨乐音与噪音2.1.4 了解声速与回声的基本概念2.2 过程与方法2.2.1 通过实验观察声音的传播2.2.2 利用仪器测量声音的特性2.2.3 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分析乐音与噪音的区别2.3 情感态度价值观2.3.1 培养学生对声音现象的兴趣2.3.2 强化学生对声音环境保护的意识三、教学难点与重点3.1 难点3.1.1 声波传播的定量关系3.1.2 乐音与噪音的物理特性3.2 重点3.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机制3.2.2 声音的特性测量方法3.2.3 声速与回声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四、教具与学具准备4.1 教具4.1.1 声波演示仪4.1.2 声级计4.1.3 回声实验装置4.2 学具4.2.1 实验报告册4.2.2 测量工具(尺子、计时器等)五、教学过程5.1 引入新课5.1.1 通过生活中的声音现象引起学生兴趣 5.1.2 提问学生对声音的基本认识5.2 探究与讨论5.2.1 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声波传播5.2.2 分析实验结果,讨论声音的传播特性5.3 知识讲解5.3.1 讲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原理5.3.2 介绍声音的特性及其测量方法5.4 实验演示5.4.1 演示乐音与噪音的区别5.4.2 展示声速与回声的实验5.5 练习与反馈5.5.1 学生完成实验报告5.5.2 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5.6.1 归纳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六、板书设计6.1 板书内容6.1.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图解6.1.2 声音的特性表6.1.3 声速与回声的计算公式6.2 板书结构6.2.1 分段式板书,清晰展示声音的各个知识点6.2.2 图表结合,便于学生理解记忆七、作业设计7.1 作业内容7.1.1 完成实验报告7.1.2 练习声速与回声的计算题7.1.3 分析生活中的声音现象7.2 作业要求7.2.1 报告要求详实,数据准确7.2.2 计算题要求步骤清晰,答案正确7.2.3 分析要深入,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八、课后反思8.1 教学效果评价8.1.1 学生课堂参与度8.1.2 学生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1.1 声学基础知识1.1.1 声音的定义:声音是机械波的一种,通过介质(如空气、水、固体)的振动传播。

初中物理复习声现象教案

初中物理复习声现象教案

初中物理复习声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对声现象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2. 声音的传播3.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4. 回声和超声波、次声波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回声和超声波、次声波的应用。

2. 难点:声音传播速度的计算,超声波和次声波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演示、讲解、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声现象的奥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验现象,让学生猜测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实验现象:将一个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到面上,面上的小球被弹起。

学生猜测: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举例:打击乐器、弦乐器、管乐器等。

3. 声音的传播:讲解声音需要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讲解声音在空气、固体、液体中的传播速度。

举例:回声定位、声呐等。

4. 声音的特性:讲解音调、响度、音色的定义和区别。

讲解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与振幅、距离的关系,音色与材料和结构的关系。

5. 回声和超声波、次声波的应用:讲解回声的定义和应用,如回声定位、回声测距等。

讲解超声波的特点和应用,如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等。

讲解次声波的特点和应用,如自然灾害中的次声波检测。

6. 巩固练习: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 声音是如何产生的?2) 声音是如何传播的?3) 音调、响度、音色有何区别?4) 回声、超声波、次声波有何应用?7. 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布置作业: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实验报告。

2. 回声、超声波、次声波的应用实例。

3. 音调、响度、音色的区分和实例。

六、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学生应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了解回声、超声波、次声波的应用。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总结声现象的规律,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初中物理复习声学教案

初中物理复习声学教案

初中物理复习声学教案教学目标:1. 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条件。

2. 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3. 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探究。

教学重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 声音的三个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1. 声音传播的速度和介质的关系。

2. 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声源(如锣鼓)、振动传感器、示波器、音叉、尺子、泡沫球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声音的定义,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提问:声音的传播需要什么介质?真空能否传声?二、声音的传播(15分钟)1. 讲解声音传播的条件,引导学生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2. 实验演示:振动传感器接触音叉,观察示波器上的波形,引导学生观察声音的产生过程。

3. 提问: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有何不同?三、声音的三个特性(20分钟)1. 讲解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定义及其影响因素。

2. 实验演示:用尺子振动发声,让学生感受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变化。

3. 提问:如何改变音调、响度和音色?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四、实验探究(15分钟)1. 控制变量法实验:探究声音传播的速度与介质的关系。

实验步骤:分别在空气、水、固体中传播声音,记录传播速度。

实验结论:声音传播速度与介质种类和状态有关。

2. 控制变量法实验:探究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实验步骤:用示波器观察不同频率的振动产生的声音,记录音调。

实验结论:音调与频率成正比关系。

五、总结与复习(10分钟)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声音的产生、传播条件和三个特性。

2. 提醒学生做好复习,准备迎接期末考试。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掌握了声音的产生、传播条件和三个特性。

在实验探究环节,学生通过控制变量法进行了实验,培养了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但在课堂时间安排上,可能需要进一步优化,以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实验和理解所学内容。

初中物理声学复习教案

初中物理声学复习教案

初中物理声学复习教案Title: Review Lesson on Acoustics in Middle School PhysicsObjectives:1. Review the basic concepts of sound and its properties.2. Understanding the principles of how sound travels and interacts with different mediums.3. Apply knowledge of acoustics to real-life situations.Materials:1. Whiteboard and markers2. PowerPoint presentation3. Worksheets4. A variety of objects/materials to demonstrate sound conductionIntroduction:Begin the lesson by asking students if they can define sound and its properties. Elicit responses and write key phrases or words on the board. Then explain that sound is a form of energy that is produced by vibrating objects and is transmitted through a medium.Body:I. Properties of SoundA. Frequency and Pitch1. Define frequency as the number of vibrations or oscillations per second.2. Explain that pitch refers to how high or low the sound is.3. Show examples of high-pitched sounds (e.g. bird chirping) and low-pitched sounds (e.g. lion's roar).4. Discuss how the frequency of sound waves determines their pitch.B. Amplitude and Loudness1. Define amplitude as the maximum displacement of particles in a medium due to the sound wave.2. Explain that loudness is the perception of sound intensity.3. Demonstrate the concept of amplitude and loudness using a speaker or musical instrument.II. The Nature of Sound Waves1. Explain that sound waves are longitudinal waves, which means that the particles of the medium vibrate parallel to the direction of the wave.3. Define rarefaction as the region where the particles are farthest apart.B. Speed of Sound1. Discuss that the speed of sound varies depending on the medium through which it travels.2. Provide examples of the speed of sound in different mediums (e.g. air, water, steel).3. Explain how temperature affects the speed of sound.4. Conduct an activity measuring the speed of sound in air using a stopwatch and a known distance.III. Sound TransmissionA. Conduction1. Explain that sound can travel through solid, liquid, and gas.2. Discuss how sound waves transfer energy through the collisions between particles.3. Conduct an experiment to demonstrate sound conduction using a tuning fork and different materials (e.g. metal, wood, air).B. Reflection1. Define reflection as the bouncing back of sound waves when they encounter a barrier.2. Explain that the angle of incidence is equal to the angle of reflection.3. Conduct an experiment to demonstrate sound reflection using a soundboard and a mirror.C. Refraction1. Define refraction as the bending of sound waves when they pass through different mediums at different speeds.2. Explain how refraction can cause sound to be heard around corners or obstacles.3. Use a tank of water and a sound source to demonstrate sound refraction.Conclusion:Summarize the key points of the lesson, reinforcing the properties of sound, the nature of sound waves, and the transmission of sound. Prompt the students to ask any remaining questions and review any areas of confusion. Distribute worksheets for individual or group work as homework or review. Encourage students to relate the concepts they have learned to real-life situations, such as the use of ultrasound in medical imaging or the design of concert halls for optimal sound quality.。

八年级物理声音复习教案(5篇)

八年级物理声音复习教案(5篇)

八年级物理声音复习教案(5篇)八年级物理声音复习教案(5篇)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可以改进以往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记录它们的目的是供以后教学使用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人类经过多次文明发展,使人类在自然界面前不再仅仅是自然的产物,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物理教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八年级物理声音复习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2、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3、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初步理解“物质的量”的含义。

(二)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而变化的物理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2、难点:理解质量的含义,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课前复习1、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原子的结构是怎样的?2、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各有什么特征?其微观结构是怎样的?二、引入新课我们去商店购买粮食、蔬菜、水果时,我们关注的是物质的量的多少?售货员要用秤称量货物的质量的大小。

在物理学里,质量的含义是什么?质量有什么特性?如何利用测量工具去测量物体的质量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三、新课教学1、质量①定义:在物理学里,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

用字母m 表示。

注意区分“物体”和“物质”的概念。

②质量的单位:千克(kg),克(g),毫克(mg),吨(t)1kg=103g,1g=103mg,1t=103kg③质量单位千克的由来学生阅读P12“科学世界”。

规定4℃时1dm3的纯水的质量为1kg。

并且用铂制作了标准千克原器,这个标准千克原器也叫“档案千克”。

④认识一些物体的质量(P9)2、质量的测量①测量工具:托盘天平和学生天平(实验室用)磅(秤)、杆秤(生活中用)②认识天平:底座、支架、横梁、平衡螺母、托盘、指针、分度盘、标尺、游码,称量,感量。

初中物理声学复习教案

初中物理声学复习教案

初中物理声学复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复习的内容为初中物理声学部分,主要包括教材第四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和第五章“声音的特性”。

具体内容包括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音的反射与吸收、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定义及影响因素。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条件,能运用相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声现象。

2. 掌握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概念,了解影响它们的因素,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影响因素。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的反射与吸收、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音响、音叉、鼓、尺子、粉笔、黑板、教学PPT。

学具:直尺、橡皮、纸张、小鼓、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音响播放不同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声音,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这些声音的特点。

2. 知识回顾(10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帮助学生回顾声音的产生、传播、反射与吸收等基础知识。

3. 例题讲解(15分钟)例题1:声音在哪些介质中可以传播?为什么?例题2:如何改变音叉的音调、响度和音色?4. 随堂练习(10分钟)练习题1:解释为什么在教室里说话声音会变小?练习题2:如何用一张纸和一把尺子制作一个简单的乐器?5. 小组讨论与分享(15分钟)6.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产生原理:振动声音传播条件:固体、液体、气体(不同介质传播速度)2. 声音的特性音调:高低响度:大小音色:特点3. 声音的反射与吸收声音在遇到障碍物时会反射吸音材料:减少声音的反射,降低噪音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声音的产生原理。

(2)解释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的原因。

(3)分析影响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因素。

2. 答案(1)声音产生原理:物体振动产生声音。

(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的原因:介质密度和弹性不同。

初中物理声学复习教案

初中物理声学复习教案

初中物理声学复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将复习初中物理声学部分,具体包括教材第十一章“声音”的13节,详细内容如下: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2.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3. 声音的反射、折射和衍射现象。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条件,理解声音的基本特性;2. 培养学生运用声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激发学生对声学现象的兴趣,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声音的反射、折射和衍射现象的理解与应用。

重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条件,声音特性的理解,以及声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音响、麦克风、音叉、尺子、乒乓球等;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圆规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音响播放不同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声音,让学生感受声音的魅力,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例题讲解(15分钟)(1)声音是如何产生的?需要什么条件?(2)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少?(3)如何改变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3. 随堂练习(10分钟)(1)简述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3)举例说明声音的反射、折射和衍射现象。

4. 知识拓展(15分钟)讲解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音乐、通讯、医疗等,激发学生对声学现象的兴趣。

5. 小组讨论(10分钟)(1)如何利用声音传递信息?(2)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产生条件:振动声音传播条件:介质(固体、液体、气体)声音传播速度:与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2. 声音的特性音调:频率决定响度:振幅和距离决定音色:发声体材料和结构决定3. 声音的反射、折射和衍射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2)解释声音的反射、折射和衍射现象;(3)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声音的应用。

2. 答案:(1)声音产生于物体的振动,通过介质(固体、液体、气体)传播;(2)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发生反射,如回声;当声音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声音还可以绕过障碍物传播,称为衍射;(3)如:音乐、电话、B超等。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复习课一、教学目标:1、复习声音的产生、传播、声音的特性、噪声以与声的利用等基础知识。

2、使学生通过复习理解声音产生的条件、传播的条件、控制噪声的方法以与声音在生活实际中的利用等知识。

3、会利用声速与运动的速度等知识解答简单的回声计算题4、熟悉中考在这部分的题型、热点考点的考查形式。

二、教学重点与考点分析:本章重点知识是声音的产生、传播、声音的特性、噪声与声音的利用。

其中尤以声音的产生条件、声音的三个特性、噪声的控制为热门考察对象。

本章安排2课时。

三、基础知识讲解(教师边讲基础边穿插基础题目练习):1、声音的产生:A、物体振动产生声音,振动停止,物体的发声就停止,但声音可继续传播。

B、固体振动产生声音的例子:敲打门、桌子、人在楼层上走动等等皆可使固体振动发声。

C、也体振动产生声音的例子:海水拍打海岸产生海浪声,又如著名的钱塘江大潮所产生的巨大的涛声。

D、气体振动产生声音的例子:子弹、炮弹快速穿过空气时产生的声音,秋风怒号。

2、声音的传播A、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

传声的介质有:空气(声波传播)、固体、液体(比较这几种物质传声速度、优劣)B、声速:是一个表示声音传播快慢的物理量,它的大小等于每秒内声音传播的距离。

声速与物质的温度、物质的种类有关。

一般而言,有v固>v液>v。

气15℃空气中声音速度为340m/s。

3、人听到声音的条件:A、声源在振动发声B、有传播声音的介质,如空气。

C、听觉器官完好:教师简要讲述人耳的结构,着重讲清楚鼓膜(形成起振)、听小骨(放大震动)、听神经(传到声刺激产生的神经冲动)、听觉中枢(形成听觉)这些部分的功能。

骨传导:人的头骨、颌骨等可接受声音刺激形成神经兴奋,并可把这些兴奋传递到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4、声音的三个特性:A、音调:声音的高低,也即通常所讲的“调子高低”问题。

①决定音调的因素:频率(教师再将一下频率的概念、单位)②人的听觉范围:20Hz~20000Hz③超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音。

初中物理复习声学教案

初中物理复习声学教案

初中物理复习声学教案教案标题:初中物理复习声学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基本原理。

2. 掌握声音的特性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基本原理。

2. 声音的特性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声音的传播速度和频率与介质的关系。

2. 声音的共振现象及其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教学实验装置和材料。

2. 多媒体设备、计算机和投影仪。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有关声音的视频,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触到哪些声音?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二、概念讲解(15分钟)1. 通过教学课件,讲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基本原理。

2. 引导学生了解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关系,并进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分析。

三、实验探究(20分钟)1. 分组进行实验:利用实验装置,测量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2.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与讨论。

3. 引导学生总结声音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关系。

四、概念强化(15分钟)1. 讲解声音的特性:音调、音量和音色。

2.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不同频率和音量的声音,让学生进行感知和比较。

3.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特性的应用,如乐器发声原理、声音的放大和降噪等。

五、拓展应用(15分钟)1. 讲解声音的共振现象及其应用。

2. 引导学生思考共振的原理,并进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分析,如声音共鸣箱、共振音叉等。

六、小结与评价(5分钟)1. 进行课堂小结,复习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 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完成相应练习题。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声音的实践探究,如利用手机录制声音、探究声音的传播路径等。

2. 建议学生观察和记录身边的声音现象,形成观察报告,并进行展示和分享。

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参与度、实验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等。

初中物理声学复习教案

初中物理声学复习教案

初中物理声学复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复习的内容为初中物理声学部分,具体包括教材第十一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以及第十二章“声音的特性与影响因素”。

详细内容涵盖声音的产生原理、声波的传播条件、声音的反射与折射、音调、响度、音色的区分以及声音的共鸣现象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原理及其特性,能运用相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声学现象。

2. 能够运用声学知识分析声音的反射、折射以及共鸣现象,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实践能力,激发他们对声学现象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原理、声音的反射与折射、音调、响度、音色的区分。

难点:声音的共鸣现象及其应用、声学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音响、音叉、共鸣箱、多媒体设备等。

2. 学具:练习册、笔、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播放一段美妙的音乐,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的。

2. 例题讲解:(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以敲击音叉为例,讲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及声波的传播条件。

(2)声音的反射与折射:以回声现象为例,讲解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的反射与折射现象。

(3)音调、响度、音色的区分:通过比较不同乐器的演奏,讲解三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3. 随堂练习:分发练习册,让学生完成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讲解共鸣现象:以共鸣箱为例,讲解共鸣现象及其应用。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生活中的声学现象,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2. 声音的反射与折射3. 音调、响度、音色4. 共鸣现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原理。

(2)解释声音的反射与折射现象。

(3)分析音调、响度、音色的区别与联系。

(4)举例说明共鸣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声学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仍需加强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初中物理复习声学教案

初中物理复习声学教案

初中物理复习声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复习人教版初中物理第四章《声音》的内容。

具体包括:4.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4.2声音的特性,4.3声音的反射与吸收,4.4声音的利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原理,掌握声音的三大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2. 使学生了解声音的反射与吸收现象,学会利用声音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声音的反射与吸收,声音的应用。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的三大特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音响、话筒、音叉、橡皮球、气球、尺子、鼓、玻璃瓶、水、激光笔等。

学具:学生分组准备音响、话筒、尺子、鼓、玻璃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演示音响播放音乐,让学生观察音响振动,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学生分组实验,用尺子、鼓等探究声音的产生。

2. 例题讲解(15分钟)讲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强调声音需要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讲解声音的三大特性,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音调、响度、音色。

3.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用话筒、音叉、气球等实验,判断声音的音调、响度、音色。

学生互相讨论,分享实验心得。

4. 知识拓展(15分钟)讲解声音的反射与吸收现象,举例说明声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声音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回声定位、噪声控制等。

5. 课堂小结(5分钟)学生复述课堂所学,巩固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2. 声音的三大特性:音调、响度、音色3. 声音的反射与吸收4. 声音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解释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解释声音的三大特性,并举例说明。

举例说明声音的反射与吸收现象。

设计一个利用声音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2. 答案: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音调:声音的高低,如音叉振动频率不同,音调不同;响度:声音的大小,如鼓面振动幅度不同,响度不同;音色:声音的质地,如不同乐器演奏相同音调,音色不同。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基本原理。

2. 使学生了解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3. 帮助学生理解声音与生活、科技等领域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振动与声音的关系固体、液体、气体振动产生声音的实例2. 声音的传播空气、液体、固体传声的原理声速的概念及影响因素3. 声音的接收人耳的结构与听觉原理声音放大与传递的技术4.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定义及区分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影响因素5. 声音与生活噪声控制与环境保护声波在医疗、交通等领域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接收过程;声音的特性。

2. 难点: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原理;音调、响度、音色的区分与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特性。

3. 结合生活实例,分析声音在实际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简单实验或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现象。

2. 探究声音的产生:让学生通过实验或讨论,了解振动与声音的关系。

3. 学习声音的传播:讲解空气、液体、固体传声的原理,并通过实验验证。

4. 了解声音的接收:介绍人耳的结构与听觉原理,探讨声音放大与传递的技术。

5. 研究声音的特性:通过实验与分析,让学生掌握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定义及区分。

6. 声音与生活:结合实际案例,讲解声音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及意义。

8.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实验操作的准确性。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关注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单元测试:进行声现象的单元测试,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策略1. 直观演示:利用实验模型、图示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理解声音概念。

2.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参与讨论,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初中物理声音专题复习教案

初中物理声音专题复习教案

教案:初中物理——声音专题复习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条件及其特性。

(2)掌握声音的计量单位,能够进行相关计算。

(3)学会运用声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运用数据分析声音传播的速度和影响因素。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声音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和合作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振动与声源(1)复习振动的概念及其特点。

(2)探讨振动产生声音的原理。

(3)介绍声源的分类和特点。

2. 声音的传播:介质与速度(1)复习介质的概念及其作用。

(2)探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3)介绍声速的计量单位和换算关系。

3.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1)复习音调、响度、音色的定义及区别。

(2)探讨影响音调、响度、音色的因素。

(3)运用实例分析声音特性的应用。

4. 声音的应用:回声与超声波(1)复习回声的概念及其应用。

(2)探讨超声波的特点及其应用。

(3)介绍声音在科技和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三、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复习振动、介质、音调、响度、音色等基本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堂讲解:(1)讲解振动产生声音的原理,引导学生思考不同振动物体产生的声音特点。

(2)讲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分析影响声速的因素。

(3)讲解音调、响度、音色的定义及区别,引导学生分析实际例子。

3. 实验探究: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现象在科技和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评价学生对声音产生、传播、特性的理解程度。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基本原理。

2. 使学生了解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3. 能够运用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声现象。

二、教学重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2. 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3. 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难点1. 声音传播的原理2. 音调和响度的区分3. 声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四、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声音的奥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实验器材:声源(如鼓)、接收器(如耳朵)、测量工具(如尺子)等3. 生活实例素材教案内容: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 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展示实验:鼓声的产生。

2. 声音的传播讲解声音需要介质传播,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展示实验: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

二、声音的三个特性1. 音调讲解音调是由声音的频率决定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展示实验:不同频率的声音。

2. 响度讲解响度是由声音的振幅决定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展示实验:不同振幅的声音。

3. 音色讲解音色是由声音的波形决定的,波形越复杂,音色越丰富。

展示实验:不同波形的声音。

三、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1. 讲解声学在通讯、音乐、建筑等领域的应用。

2. 分析生活实例:电话通讯、音响设备、隔音措施等。

四、课堂练习1. 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的知识。

2. 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运用声学知识解决问题。

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的关键点。

2. 强调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1. 让学生复习课堂内容,巩固知识点。

2. 布置练习题,提高学生对声学的应用能力。

六、声音的反射和折射1. 声音的反射讲解声音在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形成回声。

展示实验:声音在墙壁上的反射。

2024年初中物理复习声学教案

2024年初中物理复习声学教案

2024年初中物理复习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巩固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基本概念。

2.理解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3.掌握声音的传播介质、速度和反射等性质。

4.培养学生运用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声音的三个特征;声音的传播介质、速度和反射。

2.难点:声音的三个特征之间的关系;声音的传播速度和介质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声音的基本概念,如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

2.提问:声音有哪些特征?声音的传播需要什么条件?(二)复习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1.讲解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讲解声音的传播:声音需要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3.讲解声音的接收:人耳通过鼓膜接收声音,大脑解读声音信息。

(三)复习声音的三个特征1.讲解音调: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与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2.讲解响度: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讲解音色: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四)声音的传播介质、速度和反射1.讲解声音的传播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讲解声音的传播速度: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气体中最慢。

3.讲解声音的反射: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发生反射,产生回声。

(五)巩固练习1.让学生举例说明声音的三个特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让学生解释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关系。

3.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六)课堂小结2.强调声音的三个特征及其之间的关系。

3.提醒学生关注声音的传播介质、速度和反射等性质。

(七)课后作业1.请学生整理本节课所学内容,绘制思维导图。

2.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复习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以及声音的三个特征和传播介质、速度、反射等性质,使学生对声学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讲声现象
一、声音是由产生的,停止,发声也停止。

1、(09-10八上质检/10厦门)如图2所示,扬声器播放音乐时,放在纸
盆上的小纸片会不断地跳动。

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
A.声音产生的原因B.声音传播的条件
图2 C.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D.乐音与噪声的区别
2、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多次被弹
开.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
A.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B.声音产生的原因
C.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
3、(09-10八上质检)笑树能发出笑声是因为果实的外壳上有许多小孔,经
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使其_______发声;这种笑声与人的笑声有明显区别,主要是这两种声音的_______不同。

4、在敲响大钟时,有同学发现,停止了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余音未止”,其原因是( )
A.一定是大钟的回声
B.有余音说明大钟仍在振动
C.是因为人的听觉发生“延长”的缘故
D.大钟虽已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
二、声音靠传播,一般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在液体中较,而在气体中较;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米/秒。

中不能传声。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1、(08厦门)我国的“嫦娥工程”将按“绕月、落月和驻月”三步进行.预计2012年实施
落月探测。

已知月球上无大气、无磁场、弱重力。

下列哪个仪器在月
球上可以正常使用()
A.手电筒B.气压计C.指南针D.电铃
2、2008年9月27日16时43分,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随“神七”载
人飞船一起以78km/s的速度绕地球高速运动,并实施出舱活动,外
太空是真空,那翟志刚与刘伯明的之间通话时通过。

3、鼓浪屿因其西南面有海蚀洞受浪潮冲击,声如擂鼓,所以得名。

“鼓声”
是由物体的_ _产生的,是通过传到人耳的。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B.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
C.宇航员们在月球上也可以直接用口语交谈
D.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些
三、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碰到障碍物而被反射回来的现象叫。

人耳朵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的条件是: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秒以上人就能听到回声;如果不到0.1s,回声与原声相混使原声。

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1、建礼堂或电影院时,有意将四周墙壁装修成凹凸不平,其目的是()
A防止声音发生振动 B.减弱回声
C.增强墙面立体感
D.增强回声
2、汽车行驶的正前方有一座高山,汽车以l2m/s 的速度匀速行驶。

汽车鸣笛2s后,司机听到回声,则此时汽车距高山有多远?(设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 m/s)
四1、声音的三要素是:
①(是指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振动的决定的,越大,音调越高)。

②(是指声音的大小,它跟发声体振动的有关,还跟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越大,距发声体越近,越大)。

③(指不同发声体声音特色,不同发声体是不同的。


2、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是20Hz~20000Hz。

3、频率;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频率的单位叫赫兹,符号Hz。

1、(08厦门)如图l是一种新型锁——声纹锁.只要主人说出事先设定的暗
语就能把锁打开,别人即使说出暗语也打不开。

这种声纹锁辨别声音的
主要依据是()
A.音调B.响度C.音色D.声速
2、使用MP3时,调节音量按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A 响度。

B 音调。

C 音色。

D 频率。

3、(09-10八上质检)笑树能发出笑声是因为果实的外壳上有许多小孔,经
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使其_______发声;这种笑声与人的笑声有明显区别,主要是这两种声音的_______不同。

4、(09-10八上质检)在元旦文艺汇演上,小明弹奏电吉它时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琴弦越短时振动越快,越高。

5、(09厦门)如图7所示.用薄塑料片先后在巯街不同的梳子梳
齿上以相同速度划过,听到的声音不同,可以验证声音的
与振动的有关。

6、(10厦门)鼓浪屿因其西南面有海蚀洞受浪潮冲击,声如擂鼓,所以得名。

“擂鼓”一词
生动描述了声音的两种特性,分别是
A.响度与音色B.响度与音调
C.乐音与噪声D.超声与次声
7、(10同安模拟)王家岭矿发生“3·28”透水事故,据报道已有115人成功获救,受困矿工积极自救,用到的物理知识有:通过敲打通道中的金属管,使其产生发出声音,把信号传给地面;再根据声音的的特性,辨别出救援人员在全力抢救他们的抽水声。

五、从物理学角度讲,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时发出的声音;
人们用来计量噪声的强弱,为了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30分贝;为保证工作和学习,噪声不应超过70分贝;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噪声不应超过50分贝。

防止噪声的途径1、:请小声说话。

2、:请把窗户关起来,外面很吵。

3、:请把耳朵捂住。

1、(09-10八上质检)上自习课时,调皮的小明在教室走廊放声歌唱,歌声通过_______传
播到教室里,正在静心思考的小娟忙用手捂住耳朵,她认为小明的歌声是_______(选填“乐音”或“噪声”)。

2、如图1所示,为了使道路交通更加通畅,厦门市几条主干道架设了高
架道路,高架道路的路面铺设“海绵”沥青,部分路段两侧设有高3 m
左右的透明板墙,铺设“海绵”沥青和安装这些板墙的主要目的是
A.保护车辆行驶安全B.减小车辆噪声污染
C.增加高架道路美观D.阻止车辆废气外泄
3、以下措施不能达到减弱噪声目的的是( )
图2 A.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B.机场工作人员佩戴有耳罩的头盔
C.街头设置噪声监测仪D.高架道路两侧建起透明板墙
六、超声波、次声波
1、超声及性质应用
通常把高于20 000HZ的声音称为超声.人类发不出超声的,也听不到超声.狗能听到频率达到50 000HZ的超声,蝙蝠能听到频率为十几万赫的超声.
1.穿透能力---医疗运用如B超检查,治疗人体疾病.探测金属内部存在的缺陷
2.很强的破碎能力.----破坏细菌结构,杀菌消毒,洗牙
3.用超声处理的种子可以缩短发芽时间,提高发芽率
2 、次声及其危害
通常把低于20HZ的声音称为次声.人类也听不到次声,自然界中,火山爆发、地震、风暴等都能产生次声;核爆炸、导弹发射等也能产生次声。

破坏力很强,有害于身体(会产生恶心、晕眩、旋转感等症状,严重的会造成内脏出血破裂,危机生命)
1、(08厦门)我国是世界上手机用户最多的国家,手机传递信息依靠的是
A.电磁波B.红外线C.超声波D.次声波
2、(09-10八上质检)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的_____,约为1 500 m/s,用
超声波测位仪竖直向海底发射超声波,经过 4 s收到海底返回的声波。

则该处海深是_____m。

1、为了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小明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几个实验。

你认为能够完成这个探究目的的是()
2、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
...的是( )
A “响鼓也要重锤敲”,说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且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B “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音调高
C “闻其声知其人”,说明可以根据音色来判断说话者
D“隔墙有耳”,说明固体能传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